普通地质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01:1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地质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通地质学

篇1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82-02

一、引言

《普通地质学》是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资源勘查专业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总体教学目标是掌握地质学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地质学的根本任务和一般工作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和推断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地质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已经开设多年,2011年被列入新疆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梳理的基础上,改进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梳理

《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地球系统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相互作用及地质演化等方面。以往教学设计是以各种地质作用作为主线,根据地质作用对象和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贯穿主线,把地球看做是各圈层构成的地球系统,将内力地质作用纳入岩石圈的运动之中来考虑,将外力地质作用纳入到岩石圈与各外部圈层相互作用来考虑。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主线来贯穿该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地质学学科体系和融汇各学科的基本思想,这也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全面的地球科学背景知识和融会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能力。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主线,将课程教学内容归结为以下五个模块:

1.地球的基本特征及結构。该模块内容包括地球形态、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性质,强调对地球系统的基本认识,是有关地球科学的最基础部分。

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运动方式。该模块内容包括矿物、岩浆作用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板块构造,主要讲解各种内力地质作用发生特征和产物,并用板块构造理论归纳内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岩石圈浅表层与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该模块内容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湖沼及其地质作用、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重力地质作用、沉积作用与沉积岩,主要讲述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有关的外力地质作用,以及风化、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不同外力地质作用的方式形成的地貌和沉积物特征。

4.地球起源及演化。内容包括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形成与生命演化、地质年代几个部分。

5.人类与各圈层的相互作用。该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基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主题,分析人类活动对各子系统的影响,倡导保护环境和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归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地质学时空思维方式以及地质现象反应地质过程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建立地球系统的整体感。基于此,我们将课堂教授内容的次序做出相应的调整,主体上按五个教学模块的次序进行。教学内容贯穿各种地质作用产物包含的地质演化信息,以地质历史思维方式去看待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这一主题思想也是地质学的根本任务。

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脱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填压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做为探索,我们选择分别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和师生互动三种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予以细化和完善。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记录、课下复习、下次课教师检查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本课的通论部分,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感,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和术语,如果不讲解,学生很难看懂,例如像地球的物理特性、外部形态、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年代和地质作用等章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看书、学生讲授、教师总结。学生学习了通论部分后,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术语已理解掌握,对本课程的各论部分,如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有关章节,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和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模式。笔者曾对2015级、2016级学生采取了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发现通过这种模式授课的内容,学生理解透彻,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自学—难点分析—师生对话—教师或学生总结。这种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教师进行难点分析。由于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在难点分析或师生对话时占用时间比较多,但是学生自学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灵活多样,要求教师有很快的应变能力,准备比较充分。该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很好的锻炼。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一贯地采用某一种模式,教学效果都不理想,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适当采用不同的模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地质学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在《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学习解决地质问题的基本方法,建立地质思维方式。本课程实践教学由现场教学、实验教学和地质认识实习三个环节构成。

现场教学:该环节的实践教学使用课堂教学的课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发和挖掘校园周围和校园内部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让“枯燥”的地质知识鲜活化。现场教学地点是在校园内选取三处。第一处是图书馆和学生食堂及使用天然石材的其他建筑物和道路,是矿物和岩石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定名。第二处在医院楼后的人工切坡,该处属上三叠统的小泉沟组泥岩和硬砂岩,主要观察沉积岩、沉积构造、节理及风化作用。第三处在学生宿舍楼后,主要观察防止边坡失稳的挡土墙和坡面防护工程,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实验教学:该环节有五部分,主要以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为主,分别是矿物物理性质、常见矿物鉴定、常见岩浆岩鉴定、常见沉积岩鉴定和常见变质岩鉴定。在实验中通常是教师先讲授常见矿物或岩石的每一个特征,然后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和描述,最后完成一个实验报告。但是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对某些学生来说,造成了自己的惰性,有些甚至实习报告也是抄袭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实验前主要讲授怎样观察和描述矿物、岩石标本。实验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对照标本进行鉴定、描述。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矿物岩石鉴定工作程序有了初步了解。

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是不可缺少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还是建立地质思维的一种引导。地质认识实习是在乌鲁木齐周边进行的,设计了四条地质观察路线,分别是红雁池南、祁家沟、头屯河及柴窝铺,内容涉及海相和陆相地层、不整合面、褶皱和断裂构造、沉积巖和火成岩、河流和湖泊地质作用等地质现象的观察。实习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地质现象、学生听讲、最后抄实习报告的做法,采用引导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具体步骤是:第一,老师实习前认真备课,结合观察的内容设置要学生们思考的问题;第二,老师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三,请学生发言和修正;第四,老师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论述。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既能活跃实习的氛围,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同时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野外地质知识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舒良树.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3):25. 

[2]白屯.论现代地学系统思维的理论创新[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2):48-52. 

篇2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教学进度 有效性 教学质量

笔者之前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基础较差,教学设施不够完善。这给很多试图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想与重点中学竞争的老师提出了难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笔者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虚心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愿与诸君分享,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根据学生基础及课程安排,重新合理分配教学进度和内容。

1.学生地理基础几乎是“零”:由于我市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就成了“副科”。这样,就导致考入高中的学生地理知识十分匮乏,高一新生往往感觉地理特别难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原先课程安排及教学进度与实际教学需要不吻合:高一高二学习必修和选修,复习巩固的时间少,这就导致高三一轮复习时内容需重讲,浪费了时间。

3.根据需要,我们所做的调整和安排:在高一高二讲授必修一、二、三之前,分别先把初中地理一、二和三、四册知识点梳理一下,使学生学会看地图,掌握世界海陆分布和经纬划分,并了解世界概况,掌握一些重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同时了解中国的地理概况,高二下学期学习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同时复习必修一、二的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夯实了基础,又减轻了高三复习的压力,为高三总复习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1.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地理学科的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而多媒体课件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优质高效。

2.自备教具,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些教具。如“时区及晨昏日期计算仪”、“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仪”等。制作教具的材料有篮球、小线头、纸板、薄木板等。利用这些自制的教具进行演示,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育国际》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地理的优势所在,中学地理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地理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地理学科特点,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回到科目中。笔者在教学中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声音、动画、音乐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利用身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学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地理理论性较强,与实际联系较少,而高中阶段学生几乎没有观察实验的机会,因此不少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关心甚少。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比如,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课本没有答案。学生边读图,边回忆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就发现: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际,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五、严格组织教学过程,注重课堂效果及课后反馈。

由于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因此,严格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对每个学习环节实施效果的检查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我校在学习洋思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复习(检查)+新授+当堂训练(读书)”的教学模式,循环渐进,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想提高农村普通高中的地理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地理教师的认同感,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敏.浅议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09:63-64.

篇3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进取向上,严于律己。作为无党派人士,关心时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党的xxxx和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教学水平精湛,教书育人精心

老师长期担任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量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额定工作量。先后主讲了《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古生物地史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她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图册、音像、录影等基础上编制的《普通地质学》多媒体课件生动精辟,为配合学生课外学习,开发的课程在线测试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她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了陈老师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老教师,老师注重对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传帮带,从备课教案分析、试卷难宜程度的把握,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授课技巧都能给予新进教师精心细致的传授。除课堂教学外,注重课余时间指导本科学生拓宽学习领域,增强学习兴趣,精心指导低年级学生从感兴趣的地质问题出发,开展科研活动,其中09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的《淮南寒武系遗迹化石的发现》获得学校挑战杯赛二等奖,这对在校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罕见的。老师注意将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与设计数十人,培养研究生近二十人。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同样认真负责。

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17-03

On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 Study on Sports Activity of Students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Pei-qing1, LIAO Liu-hua1, DONG Yan-guo2

(1.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6, Guangxi China;

2.Heilongjang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Basing on methods of documents,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is essay seek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orts activity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select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ir sports activity, and forms a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es by mathematics statistic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influencing factors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更加注重育人,体育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和文化性同它的健身性一样得到重视。本文拟依据体育社会学理论,影响学生体育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其行为是两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影响西南地区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指标,为进一步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提供指标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西南地区部分高校的1 024名在校学生,112名体育教师及相应学校的体育部领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方面专著10余部及相关文献30余篇,充分了解目前高校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1.2.2 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专家进行访谈,掌握对高校体育活动研究的前沿资料。走访部分领导、教师,收集研究所需的相关信息。

1.2.3 问卷调查法

1.2.3.1 问卷的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在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活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专家问卷。采用特尔菲法对国内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第一轮共发放专家问卷25份,回收19份,提取专家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指标,同时根据专家们反馈意见进行增补和合并了一些指标。第二轮专家问卷发放15份,回收15份,提取专家认为重要的指标,结合大部分专家反馈意见,构成理论框架下的具体指标(表1)。采用李科特五点计分法设计问卷,请教师、学生为各具体指标进行评分。

1.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首先依据分层抽样方法原则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低年级(1、2)、高年级(3、4),进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样本。问卷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2。

2.2.3.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专家评定法对各问卷效度进行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问卷非常有效或基本有效(专家组成表3),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了必要修改。

采用重测法对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两次调查相隔15 d,信度系数r为0.93(p<0.05 ),表明测量信度较高。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分类,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和Excel办公软件完成图表绘制。

2 结 果

为通过问卷找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因子分析。通过统计测得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821,Bartlet法球度检验值为6571.102(P<0.01),因此本数据可以运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根据“凯哲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因子(表4),累积贡献率为68.429%,根据因子分析研究方法,基本可以反映总体信息。

根据因子分析理论,对21个原始变量进行归类,由于数据情况很不清晰,难以进行聚类。因此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各列因子尽可能的向两极转化,进而十个变量更加清晰(表5)。

对各因素负荷进行转化,取因子载荷量大于0.58水平以上的因子进行归类,把21个因子聚成5个主因子集合。按照主因子中载荷变量所具共同特征,进行主因子命名,从而确定了影响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见表6~表10。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根据体育社会学理论,个人在不同时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地体验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乐趣,进而不断提高其体育喜好程度,提高其对体育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地产生各种运动动机来维持其自身的体育行为。

体育设施情况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近年,随着西南地区各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已经从一定程度上使各高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天气条件、余暇时间、教师水平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西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但是随着各高校体育场馆配套建设的完成,天气条件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小。余暇时间与教师水平与学校的教学安排具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的改善必须由学校教学部门进行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也逐渐体现出一些市场行为与观念。网球、保龄球、游泳等消费较高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项目,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其引入体育教学。因此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器材价格等经济因素的影响逐步体现出来,其影响力有加大的趋势。所以各高校在开课、收费等教学环节应加以控制,尽可能体现公平原则,保护学生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扩大社会资金的引入,以弥补学生个体经济能力不足的缺点。

体育课开设时间、内容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从终身体育的视角审视体育教学的成败。

家庭体育氛围、学校体育氛围、媒体宣传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体育氛围因子,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本年度正值奥运年,社会媒体宣传将达到一个新的影响高度,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将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在研究体系确立过程中充分注意贯彻指标设置原则,所有初级指标的筛选均要求参与筛选工作的专家严格按照科学性原则进行工作,最后入选指标概念明确,具有较强的科学内涵,基本全面体现了影响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同时严格遵守指标独立性原则,尽可能减小指标间信息的重叠,进一步增加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对于可操作性原则的贯彻,考虑到本研究的复杂程度与综合性研究特点,研究最大程度考虑筛选具有较强量化可能的指标以及尽可能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统计资料分析、抽样调查及典型案例调查中获得的指标,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少用或暂时不用。

本指标体系研究不足主要有以下两点:一、部分指标的可操作性问题。虽然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尽可能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但是由于研究特点,部分指标的可测量性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家庭体育氛围、花钱买健康观念等。并且部分指标涉及被调查者个人隐私,如家庭收入等,调查有一定难度。二、指标合理性问题。指标的最初确定虽然以社会学理论作为指导基础,但是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可以看出紧紧依靠理论构想进行指标确定还是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指标的设定在理论层面虽然符合要求,但是在实际测量中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4 结 论

1) 体育兴趣、体育实践活动等共计21个指标因素为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育活动主要影响因素。

2) 主体因子、保障因子、经济因子、教育因子、体育氛围因子是影响西南地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集合。

3) 本指标体系确立过程中严格按照科学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指标调查的可操作性问题及指标选择的合理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篇5

关键词:评价体系; 模糊综合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反馈评价

普通地方高校教育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输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发展目标,其专业课程的目标性、应用性都很强。其管理类各专业不但在课程建设与设计上与地方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在教学中也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题组拟以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管理类专业为研究样本,结合国内外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先进经验,构建一个适合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热情,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为了能更客观合理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我们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遵循了如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对于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必须获得教师,也就是被考评者的支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其流程是:首先明确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心,以及这个战略要求的教师的努力方向,确定评价的基准要求和标杆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2.发展性与奖惩性相结合的原则 每个人都有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也不例外。教师个人在职业不断发展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因此,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为了更好的激励教师,使其朝着和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向努力,必要的奖惩必不可少。

     3.公平性原则 公平是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公平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必须做到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

     二、构建步骤

(一)评价对象的层次划分

     根据构建原则,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评价对象进行细分。

     1.按工作年限对教师划分层次, 评价结果分类比较。根据职业成熟理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作的前1到3年为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如何讲授好自己所任教的课程,并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 工作的3到5年,为职业的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对自己的所任课程的教学已经可以驾轻就熟;而5年以上, 则可定义为职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中教师自觉的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紧密,发展自己的教师职业。因此,我们把教师按教龄分为三类进行评价,第一类为A类,参加高校教师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第二类为B类,工作三年到五年的教师,第三类为C类,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在评价中,教师按上述标准划分类评价,评价结果只在同一类别中进行比较。

2.按课程特点对教师所担任的课程进行分类。 我们把所有的课程依据其特点分为三类,即:理论类,如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类,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实践类,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沟通与谈判等。在评价中,不同类别课程设置的KPI不同。这样,可以避免因不同类别的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不同而引起的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

   (二)KPI的选择

KPI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客观、有效和公平性,需要进行数据调查和多次的讨论才能最终确定下来。我们根据评价对象类别不同,设定不同的KPI。

1.根据工作年限不同,教师分层次设定评价KPI。如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其评价的KPI可为课堂纪律,师生互动,板书、教案、课件,语言表达,知识的准确等方面,工作三到五年的教师的评价的KPI可为讲课的技巧,学生的自学程度,各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学改革等;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的评价KPI可为课程与实践的关联,学生能力的培养,各学科知识的旁征博引,前沿知识的讲授,教学研究等方面。

2.根据课程类别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KPI。如侧重理论的课程的评价KPI可为理论讲解透彻,关注前沿理论等;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的评价KPI可为理论的掌握程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等;侧重实践的课程的评价KPI可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3.社会对教师团体与课程设置的评价  社会对该专业的教师团队与课程设置方面的评价内容可为理论、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方面。

课程的KPI与教师的KPI结合起来,形成对该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的内容; 社会对该专业教师的评价的内容作为对该教师评价的补充。

     (三)评价主体的选择

     由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企业服务性管理类的工作,企业知道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适用,我们把评价参与者的范围设为学生、同事、专家、教师自己、学生在相关企业实习的专家等五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指标体系,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四)评价工具的选择

     对于事中和事后评价我们拟采用模糊综合的评价方法分析各类考评主体对其评价对象的考评单项结果,利用灰色关联的方法综合分析各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模糊综合分析法我们拟采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理学院赵晓颖、张钟元的模糊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我们拟采用安徽财经大学张玮等的评价模型。此外,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职业,我们拟采用360度全方位评价法,综合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及不足。

    (五)评价环节的构成

本部分由四个模块组成:

1.单项测评模块

根据所确定的评价的KPI,被评价者和评价主体,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设计相应的计算程序,输入电脑,形成单项测评分析模块。

1)主要工具为模糊综合分析法。

2)评价对象:全体教师

3)评价内容:教师分类的KPI 与课程分类的KPI 的综合。以一位刚入职1年任教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为例。假设根据教师分类, 其所在类别为三年以内,而其所授课程的分类为理论类,则其评价的KPI为:课堂纪律,师生互动,板书、教案、课件,语言表达,知识的准确,作业批改及课后辅导;根据课程分类,理论讲解透彻,关注前沿理论。根据各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把数据输入电脑,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得出各类评价主体给予该教师的综合成绩(比 如:学生的评价成绩,同事的评价成绩,专家的评价成绩等)

2.综合分析模块

根据评价的各类别和评价主体不同,利用灰色关联的原理,编写程序,输入电脑,形成综合评价模块。

1)主要评价工具为灰色关联法

2)评价对象:全体教师

3)根据前期的单项评价结果,输入计算机,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评出被评价者的综合成绩。

3.360度全面测评模块

    1)评价方法:360度测评法

    2)评价对象:全体教师

    3)评价阶段:入职三年以内的教师,每年一次;入职三年以上的教师,根据教师的主观需求和常规测评结果制定。一般对象为常规评价结果较差或者有主观需求的教师。

    4)评价内容及方式:成立专家评价组,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测评,重点在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潜力、优点及不足,并提出职业发展建议,反馈给教师。

    4.反馈评价模块

    1)评价对象:该届毕业生的所有任课教师

    2)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法

    3)评价内容及方式: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由企业或毕业生作答。对答案进行分类汇总。总的评价作为奖励的依据,意见和建议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依据。

   三、评价的实施过程

首先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和课程进行分类,并就评价的KPI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分析教师单项测评结果,利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分析测评教师的综合评价,并分类比较,得出当年的教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利用360度评价法,对需要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测评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后,根据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进行评价。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

    其评价结果的应用分为两部分,一是用于奖惩,一是用于教师的发展。

综合评价的结果用于奖惩。对于未达到基本要求的教师,进行惩罚,对于达到标杆标准要求及以上的教师进行奖励。

360度测评的结果用于发展。主要针对教师的职业发展给出客观的建议。

反馈评价的结果用于奖励和课程建设。对于社会评价较好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课程的建议用于课程建设和改革。

五、注意事项

在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中,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教师与课程的评价KPI的设定必须结合本校的发展目标并且与教师充分讨论来确定,这样教师即明确了自己现阶段工作的重点也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点,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2.评价是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因此,在必须合理设立基准目标和标杆目标。基准目标为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目标,而标杆目标则是少部分人努力后才能达到的目标。借鉴现有的评价体系,对于常规教学的评价部分可采用奖惩性评价。此外,不建议使用强制分布法硬性规定教师优良合格差的比例或人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3.360度评价针对的是教师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测评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客观的反馈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最为重要。

4.反馈评价对本校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尤为重要,问卷必须精心设计。其结果用于教师评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加分法,设置一定的分值,加入到常规评价结果中;另一种为独立于常规评价之外的直接奖励法。对于评价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直接给予一定的奖励。

结束语: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如何给教师一个公平实用的评价,也一直为教育界所关注。特别是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管理类专业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这种能力与素质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往往在学生真正从事管理工作时才表现出来。这就使教学成果有了滞后性。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对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本文虽然用问卷调查法在反馈模块中作为教师评价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方法还有待改进。各部分的权重设计还有待于日后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晓颖,张钟元,学生评教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 价值工程,2011,(15)

[2]张玮,朱金福,赵成军,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教师评价模型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

篇6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实验教材 多媒体教材 立体化教材 专业技能竞赛

一、加强多元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经验和学科理论知识融合的结果,在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和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但长期以来,地学类教材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地质科技的发展速度总显滞后,学生很难在教科书中领略到当今科技的前沿成果。教材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瓶颈,加强专业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1. 编著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相对于专业理论教材的建设,各高校在实验教材的建设方面往往比较薄弱,在形式上通常以自编的胶印实验指导书代替,在内容上未能体现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要求。解决办法是:在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同时,突出实验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把实验教材的编写作为创新性实验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实验教材的建设,与此同时开展野外实习教材的建设。为了落实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地球科学学院组织优秀师资,编写了一套地质学实践教学系列教材。该套教材涵盖了基础地质学、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矿床矿相学、矿床勘查学、遥感地质学等地学类相关学科。同时,基础地质学野外实习,灌阳地质填图实习等系列实习教材也相继出版[6]。本套教材的编写,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努力贯彻“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是对地球科学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系统总结。

2. 出版多媒体音像教材,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

近年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时量不断压缩,但学生需要获取的信息量却在不断增加。有限的室内和室外课堂教学课时和学生不断增长的信息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学校鼓励专业老师大力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方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突破了知识传输过程中时空的限制。

为了彰显优势,突出特色,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组织优秀师资开发多媒体课件,并在全国和全区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相关学科近年来年累计获得全国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及优秀奖各一项,学科涉及遥感地质学、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实习、地球科学概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但是,获奖的多媒体课件如果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不能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所应用,使广大学生受益,那获奖课件就是形象工程与面子工程。面临的问题是:一个老师或者几个老师的优秀教学成果如何才能推广,使相关专业学生受益?解决的方法是:一方面,公开出版发行多媒体音像教材,另一方面,获奖多媒体课件实现网络化。

以上基础为集结出版多媒体音像教材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针对目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公开出版了《基础地质学野外实习》《遥感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媒体音像教材。同时开发多媒体网络课程,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化,实践教学网络化、日常实验管理网络化。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对每个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录像,从实验准备到实验预演,从实验过程到实验总结,进行完整的录像备案,然后进行系统的编辑工作,整理实验的基本视频资料,将视频编辑后上传到基础地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上,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实验教学成果。

3.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促进立体化教材建设

立体化教材是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7]。立体化教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材立体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材建设的一个新趋势。

基于此,学院对历年来获奖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同时对新出版的教材着手设计开发制作新的多媒体课件,形成了一套纸质教材―实验标本和现代分析测试设备应用教程―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一体化的立体化教材,为实现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新一代地质人才打下了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专业技能竞赛

在我国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在跨入社会之后不能学以致用等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转变教育思维,更新教育方式。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参加或者自主进行科研活动、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力手段。

1. 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

积极鼓励并吸收更多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能力及“创造性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8]。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主要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自主申报大学生科技立项、大学生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习竞赛等方式进行。高校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适合的科研选题、先进的分析仪器设备和优质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源为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实践证明,参加科研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励大学生学习和运用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科研活动称之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传统的课堂学习有效补充和实际应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的有效手段。

2. 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

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上手快、动手能力强。一切以学生为本,重点体现在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本。在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本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各条地质战线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本科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1―3年时间内就可以做项目负责人或项目技术负责。2010年在首届广西地矿系统地质勘探工程技能竞赛上,本专业培养的全日制本科生、工程硕士及函授生等毕业生荣获多项综合及单项技能竞赛第一名[2]。

三、现代分析测试设备的开发应用融入课程教学

注重教学手段更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先进的地质技术手段相结合,努力将最新的地质科学技术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地质科学技术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环境为基础,通过逐步引进和更新仪器设备,切实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努力挖掘现有仪器设备的潜力,以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服务能力。积极打造能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平台,以满足创新性实验教学、大学生科技立项和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近年来,实验室相继购入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平台、激光烧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野外地物波谱仪、流体包裹体测温系统、电子探针(EPMA)等,使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对于新增加的大型实验设备,设计一些新的实验项目,如购置了野外地物波谱仪后设计了“如何通过地物波谱的信息认识普通植物与矿化指示植物的差异”“地球化学元素含量与地物波谱的灰色并联模型的建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并放在实验示范中心网站上;针对流体包裹体测温系统在矿床学中的应用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发了透明矿物包裹体测温的实验课,利用电子探针开发了矿物学实验课中的电子探针显微矿物分析测试技术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课程和项目的开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实实在在地融入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初步形成了以教材建设为导向,参加科研项目和专业技能培训、竞赛为手段,融合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兴趣,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地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缪秉魁,廖庆园,荆元. 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与探索――桂林理工大学地质教育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J].中国地质教育,2009(4):73-76.

[2]冯佐海. 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前进中的桂林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J].中国地质教育,2011(4):111.

篇7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14-02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包括由内力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等[1],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在掌握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必须补充石油勘探构造知识,才能更符合专业的从业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科研体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一、“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

“构造地质学”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油气勘探实践的联系也非常紧密。该课程授课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习课各占32学时,是典型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教研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构造地质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单一,行业特色不足

传统的“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以露头构造地质研究为主,而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匮乏。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基本都与石油勘探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尽量做到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相结合,对学生专业培养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学生理解知识困难

“构造地质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涵盖内容广;(2)空间思维要求高;(3)逻辑性强;(4)实践动手能力强;(5)应用性强。其部分课程内容过于抽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习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传统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使学生感到该门课程内容晦涩难懂,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生动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三)实习与实践偏于课堂理论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领域里的“上层建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2-4]。研究地质构造一般首先要通过精细的观察,进而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最终得出理性认识。以往实习、实践环节多以理论为主,例如计算某一个地区的应力大小来推测出应变大小,基本是拿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前人资料相对比,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或相差较大,则需重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够形象直观,也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因此,改变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意义。

(四)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学校“构造地质学”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期末笔试成绩占80%―90%,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但通过几天的考前突击也能得高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加大过程学习的评价力度,既能客观科学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结合“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兼顾石油勘探行业特点,充实教学内容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会从事与石油勘探领域相关的职业或继续深造。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在保持“构造地质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补充一些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尤其要引入教师自己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参考一些国外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紧跟国际发展前沿。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含油气盆地地下构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实际应用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为学生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根据“构造地质学”的特点,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实习课教学和课外学习等不同阶段,采取分层次、多元化教学方式。

1.丰富理论教学形式。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模型、野外彩色照片、模拟动画讲解。它们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表现手法灵活等优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理解较难的力学分析内容,则以板书推理为主,并结合使用模拟动画进行讲解,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便于学生主动思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听取他们对讲课内容、手段和方法等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2.创新实习模式。实习课主要采取“教师教学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多引入与石油勘探构造相关的实例。教师就主要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要点进行讲解和引导性的解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则独立完成各项实习内容要求,锻炼通过动手实践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3.改变课外教学方法。课外学习采取分组讨论和交流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布置课外实习题目,让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合作,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并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讲和交流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造地质学”是学生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已经通过“普通地质学”、“造岩矿物学”和“普通地质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对地质构造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但实际的地质构造常常复杂多样,因此在授课期间适当安排1―2次野外实习,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观察典型的构造实例,既能加深学生对“构造地质学”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为大学二年级短学期的 “综合地质实习”课程抛砖引玉,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构造地质学”过去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一般只占10%―2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常常以考前突击应对考试。这样既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尝试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出勤、课堂讨论、期末讨论、笔试成绩及课内实习等环节各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这样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调动了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构造地质学”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真正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继续深造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做好“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能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孙永河,刘玉敏,付晓飞等.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

学现状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2,(5).

[2]邢矿,孙常新.“构造地质学”教学实践及改革――面向

地质工程专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3]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

学”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篇8

关键词 地质学 哲学思维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24

Abstract Geology is rich in philosophy because of itself characteristic.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should received attention and be infiltrated in geology education. The article introduce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geology and its instructive effect on geology education. Take structure geology, mathematical geology, sedimentary petrology, clastic rock diagenesis and petroleum geology for example,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these courses are analyzed. And the necessity and teaching value of infiltration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ithin geology education is discussed.

Key words Geology; Philosophical thinking; education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精神生活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哲学的目的在于用思维和概念去把握真理”。①随着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哲学与地质学的教育切合点,通过哲学理论来指导地质学教育,提高地质学教育水平;通过地质学教育来传达哲学理论,培养大学生哲学思维,已成为地质学教育工作者们的一个改革方向。

地质学是一个实用科学,它是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及其环境为基本研究对象,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关键学科之一。②与其他学科研究相比,地质学研究的广博与漫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地质学研究尺度从小到原子、分子以及聚核裂变,大到宇宙天体的运行,都囊括其中;(2)地质学研究时间跨度大到涉及地球形成和演化近46亿年,而如此漫长的过程又绝非现今能够人为再现的;(3)地质学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地表和地下,涉及有机和无机,涉及有建造的和有改造的,涉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等等;(4)地质学研究的作用类型遍及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5)地质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几乎涵盖了目前人类社会已有的全部发明创造,而且也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与时俱进。

鉴于此,地质学研究决定了地质工作者的具体研究是盲人摸象、难窥全貌,因此基于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为一体的哲学思维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地球科学的一般规律。同时也需要传承地质学前辈们流传下来的地学思维,如李四光、陈国达、张伯声等著名地质学家都是将哲学原理渗入到地质学研究中的典范,在他们的引领下,我国地质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点开花、多点争鸣的学术氛围。因为地质学研究的特点,也决定了地球科学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

(1)构造地质学,一门以地球系统的物质运动为基本研究内容的特殊学科。哲学的发展观构建了这门地质学一级学科的理论体系并引导了其发展。例如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直至今日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板块构造说,就是以地质作用动力来源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地质运动观来动态研究而提出的,打破了以往静态的大地构造学说。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观察自然界的本领越来越强,人类已知的地壳构造活动属性存在着由客观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式既有挤压,也有拉伸,其作用产物既有压性扭曲,也有张性扭曲,地壳的活动既有抬升,也有下降,即始终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与相对活动的对立统一。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早期所认知的一成不变的稳定论学说,以及那种极端的活动论学说,都逐渐背离了客观的实际,必将有更为前沿的构造学说取而代之。正如前文所说的,地质学研究范围极其庞杂,要想脱离哲学抽象思维而在纷繁复杂的地质现象背后探讨其基本规律,只会寸步难行,任何一个有关全球地质构造的基本理论或者学说都要经得起哲学思维的推敲。

(2)数学地质学,三门看起来截然不同的学科(地质学与数学、计算机),偏偏相结合成为一门边缘学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查明地质运动的数量规律性,以求从量的方面研究和解决地质科学问题。例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多变量的问题,因此针对地质变量参数的进行分类时,可抽提研究对象相对定量参数,建立基于聚类分析或判别分析的多维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的优选,使其更适应现今的地质学研究层次。而当面对大量的定性的描述性的地质资料,可将其改写为类似于计算机语句的变量(如0和1),针对各种0和1的定量数据建立多重变量的多元模型,以解决地质体分布预测和油气有利区带预测等各类不确定性难题。数学地质的出现彻底摘到了地质学长久以来被标注为“大概的准科学”头衔,建立从定性描述阶段向着定量表征的新途径,一方面为地质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也让地质学的研究能够尽早适应现今的大数据时代。

(3)沉积岩石学,一门研究沉积岩(物)的岩石学。常规的研究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野外从宏观的角度,鉴定沉积岩(物)的岩性,描述原生岩层产状和厚度,确定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其成因标志,查明沉积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特点;另一个是在室内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沉积岩(物)的结构成份、显微构造特征、化学特征,分析岩石的形成作用、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③野外的宏观性研究是室内的微观性研究的基础,室内的微观性研究室野外的宏观性研究的继续,两者要密切结合起来。例如,对一个地区进行物源分析,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查明古陆地形起伏特征与古河流体系的恢复,还要利用砾岩的成分、重矿物组合及分布、物源综合分析等微观角度确定物源区母的岩性质。

(4)碎屑岩成岩作用,一门研究从碎屑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课程。④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松散沉积物通过剥蚀、风化、沉积等量变转为坚硬的岩石,最终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反之,当坚硬的沉积岩被不断地风化、侵蚀也会转化为无数松散的碎屑,这正是从质变到量变的转化。

(5)石油地质学,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⑤由于研究的对象都是地质流体,所以在沉积盆地中,当石油和天然气生成以后,必然会通过在输导层中进行运移,最终充注进入到有利的圈闭中,聚集储存下来形成油气藏。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从局部的运动状态转化为整体的静止状态的过程。然而地球的地质构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原本有利的圈闭环境发生了改变,已经聚集的石油和天然气必然会开始新的运移历程,这样原本相对静止的成藏系统又转变为局部的运移状态。所以当我们研究石油地质学的时候,必须时刻用在哲学的运动观,从温、压等动力的角度研究油气的成烃和成藏过程,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分析和解决油气系统问题。

地质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渗透哲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帮助他们在众多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发现主要矛盾,理清头绪,归纳问题,化繁为简,最后达到大道至简。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哲学思维。在教育生涯中,我们也会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另外一面: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千世界,的确有点鱼龙混杂,雅俗共存,无穷无尽的原则和规律在发生作用,当自己辛辛苦苦地提供的正面教育会被学生的家长所否定,被混浊的社会氛围所吞没;当看到一些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品学端正的学生考试成绩未必优秀,而某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当看到有的学生在教师、家长百般呵护和精心培养下长大后,个人天资优异,学习很好但并不思报效社会,只是想利用自己的智能,在自我中心的城防中贪得无厌,巧取豪夺时,我们有惑何尝不会进行深度反思,探求这些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之中的哲理呢?为了教书育人,为了从大到小、从内到外、从自然到社会都有一个充满着正义、真理、善良和友谊的和谐育人环境,为了促使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教学工作者必须自己先要深入学习哲学,通过哲学的滋养和熏陶,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提高全面客观的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哲学思维得到了提高,我们的心灵将留有一块自留地,多一分自我反思、少一分自以为是,多一分察古知今、少一分重蹈覆辙,让我们的理想、信仰、理性等非物质的东西与日趋发展的科技与时俱进,达到精神上和物质上协调发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将保持满腔的热情和清醒的头脑,多一点上下求索、少一点固步自封,多一点融会贯通、少一点生吞活剥,饱尝“罗天下英才施教之,其乐无穷”的教学相长的喜悦。

哲学思维也许并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但会帮助我们扩大视野,增加热情,更深入地认识和睿智地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 贺麟.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卷,1957:24.

② 肖传桃.普通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1-4.

篇9

关键词:矿山地质 发展前景 专业目录 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66-01

地质行业近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的修改势在必行。

1 首先介绍我校与“矿山地质”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辽宁省工程技术学校始建于1983年。目前开设地质勘查与找矿、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岩土工程、钻探工程技术、测量工程技术、化验分析与检验、地球物理探矿、采矿技术八个专业。我校虽未曾开设“矿山地质”但我校开设的八个专业中地质调查与找矿与采矿技术两个专业与“矿山地质”是相关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从2005―2012年每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5年100人,2006年162人,2007年89人,2008年54人,2009年52人,2010年34人,2011年22人,2012年14人,2013年25人。整体呈下滑趋势。从就业率来看,由于受事业单位招聘制度改变,地质中专学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率逐年下滑。在企业单位就业学生中以合同制或临时聘用形式者居多,这说明地勘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地质专业学生仍有需求。我校采矿专业是2008年首次招生,当年招生规模为44人,2009年招生人数为19人,以后停止招生,这两届学生直接到内蒙森工集团上班。

2 对矿山地质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分析

虽然我校未开设矿山地质专业,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分配到矿山企业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信息反馈的分析及与矿山工程师的交流,认为矿山地质专业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如以下几点。

(1)矿山地质专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市场需求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矿业方面,竞争力较小,且在矿业方面有较大需求,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较好。

(2)1995年后,地质人员出现断档情况,地质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的人员较少,导致目前矿山地质人员紧缺,在这种环境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

(3)近几年,许多小规模的矿山企业和一些民营的矿山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矿山地质人员,他们急需一批既懂地质专业又懂采矿专业和测量专业的矿山地质人员,这为学生实习就业等创建了便捷条件。

3 矿山地质专业目录调整的建议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核心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应紧紧跟随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改革和调整。

(1)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学手段,从事矿山地质职业领域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制图、预测预报、编写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编写、储量管理等矿山地质技术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矿山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储量管理、矿井地质勘查的岗位的高端技能人才。

(2)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矿山地质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煤矿、固体矿山中有关地质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核心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固体(煤、金属、非金属)矿床设计、开采、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矿山地质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在野外或井下进行实地的勘测,工作环境较差,条件比较艰苦,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一种比较艰辛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此,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从事艰苦行业的准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质品质。

②矿山地质专业新毕业的学生缺少实地勘测和在勘测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而许多公司或矿山都在招聘地质工作人员时更多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因此工作经验缺乏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所以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聘请一些有野外工作经验的地质人员为给学生教学,这样以来,既能让学生懂得一些野外生活的经验,也会使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课堂,还能把一些野外比较实用的工作方法教给学生。另外,多组织学生到地质企业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且要换一些不同的地方进行实习,要有针对性的实习,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具备了。

③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浅显易懂,接近实际,为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有实际经验人员共同开发既符合学校教学又能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3)专业核心课程调整建议:在原有的专业目录中,《岩石矿物》、《古生物与地史》、《构造地质》是三大基础课程,辅助有力的基础地质训练、野外实习,增强学生的地质工作技能,这是切实可行的。可否考虑增加《煤田、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评价》,通过这两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矿区的矿床的整体认识,并考虑矿产的综合利用。《岩体力学》和《工程力学》建议选修或减少课时。建议增加《矿山水文地质》和《矿井地质》,使学生对矿区的地下水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减少矿山地质灾害;为学生对井下地质情况的处理打下基础。还建议增加《固体矿产勘查技术》使学生对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手段有所了解;最后建议增设《Mapgis》课程,使学生们掌握现代化工作方法。

调整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测量学》(矿山测量)、《构造地质学》、《煤田、矿床地质》、《矿产资源评价》、《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境工程》、《矿山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技术》、《Mapgis》、《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岩体力学》与《工程力学》建议选修。

(4)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意识,注重能力培养,按照深入一点而兼顾全面的原则组织实习。新生入学后用一周时间组织他们去参观矿山,了解矿山工程系统,特别是一些管理工作特点,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他们将来要做什么,现在需要学什么,使学生感悟到矿山基础地质等基础知识都是矿山工作所必须的。在矿山地质基础课之后,针对矿山实际基础地质工作内容,增设两周综合训练课。然后,安排适度的矿山基础地质实习,这就使矿山基础地质教学,在矿山地质系统教学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有机的运作,有利的推动了整个矿山地质专业教学。

调整后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地质认识、矿山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填图实习;构造地质课程设计;矿井地质设计;采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篇10

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使用主动教学方式,通过讲解和示范来传授知识,以教材为依托,使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和观点,长此以往,学生适应了这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放弃了独立思考,不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在一些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调研、实习、参观、模拟、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和本行业的了解。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师由于经费及时间的原因,不能落实实践教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失去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这与工科院校教学要求中注重实践的要求相脱节。矿山地质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用专业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将书本理论深入到实践中。使学生熟悉矿山地质,地层的划分、储量计算,剖面图、柱状图的绘制,工程矿山地质报告的编写,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界限的划分、各种岩土矿物的分类和鉴定等。学生同时应熟悉生产技术操作,如地质填图、踏勘、物探、化探实验、地质灾害评估、边坡治理及其他相关工作。

2.改进教学内容以适应矿山地质教学工作

矿山地质专业教学中,每门课程都有其特定的课程体系和研究对象,教师通常以此为依据组织教研活动。但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对课程实验及课程实践环节要求不高。调查显示,矿山地质专业在实验设备及教具、实践场地及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都很欠缺,对于矿山地质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及实践环节都无法完成。由于缺少了实验的基本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理论知识有余而动手实践能力不强。(1)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对学科的系统理解。对于矿山地质的课程学习,基础课程的设置和理解对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很重要。现阶段部分高校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课程教学内容偏少,学生只学习积分和微分及线性代数的部分内容,大学物理也只介绍基础的力学和电学的部分知识。而随着矿山地质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对矿山的矿石做出化学全分析,以确定矿山的储量及开采建设价值,在测试中经常用到磁法、电法的物探方法,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课程的学习中,普通地质学和煤矿地质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章节出现了重复,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理解,但更多的是浪费了教学资源。在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在矿山主要做钻探编录、刻槽取样、地质图件编绘、编写地质报告等工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CAD、MAPGIS等制图软件,因此,在基础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向这些方面有所侧重。(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创一流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础。通过聘请教授进行讲座、培养优秀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和双师型人才团队的建设,带动矿山地质教学专业团队发展,有计划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3)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课程考核可以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接受程度,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实行教考分离,随机抽题,建立试题库,采取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生产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3.改进基本条件建设以适应矿山地质教学工作

确定需建设的专业实验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重点实验实训室,建设新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已有的矿山地质基础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地质基础练习室。加强实验室开放范围,促进实验室的实验教师与矿山地质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基于矿山地质专业的培养目标,购买相应的在井下使用的仪器和专用设备,如地质雷达等。通过培养学生解决地下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分析地质数据的能力。基于矿山地质工作的内容,在仿真的基础上使用矿井排水设备,掌握新的矿井水灾害防治知识和技能。通过演示和训练,培养矿山地质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矿井水的预防和控制能力,评价矿区地下水的使用和防治能力。建立与矿山生产相结合和与矿山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与矿山生产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践实习场所的建设,硬件是基础,内涵是关键。通过使用实际的指导手册配合实践并建立培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制订计划培训项目,积极创造企业的专业氛围,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立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使用项目式实验训练题,把实验实训室、课堂教学、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在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具备相应的执业标准和特殊技能培训能力;确保学生实践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满足矿山企业培训评估机制的需求。与矿山企业共同设立考试培训,制订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使学生逐渐适应生产企业的野外工作管理系统。学生实习任务由教师根据项目规划设计的要求给出,学生必须在一个真正的矿山生产项目的具体领域内完成。在训练过程中根据企业组织验收的要求,设定学生的实践目标,保证学生在生产单位技术负责的指导下,较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工作任务。

4.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