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范文

时间:2023-03-16 0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淡水鱼养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淡水鱼养殖

篇1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水质条件;解决措施

淡水鱼养殖就是将鱼投放在池塘或者水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殖,按照各种淡水鱼的生长特性,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提高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通常最常见的淡水鱼主要鲢鱼、鳙鱼、青鱼、鲤鱼以及鲫鱼,具有不同的习性,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共同构成一个的水体,形成共生共长的混合立体的养殖模式。

1 淡水鱼养殖的前提条件

淡水鱼在养殖过程中要有必要的前提条件,才能保证养殖工作顺利进行。第一,在选择鱼种过程中,很多的重视用户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合理的选择,在采购鱼苗中,只追求价格上的便宜,很容易导致近亲繁殖的鱼苗进入池塘,使鱼苗产生夭折,出现不必要的损失。第二,饲料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要保证饲料的原材料的卫生,防止防腐剂和抗生素含量超标;第三,要加强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淡水鱼的成活率,如果水质达不到标准,就会导致鱼苗死亡,甚至养殖失败。第四,要防止鱼病出现,提高鱼的成活率,要以预防为主。此外,还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淡水养殖成功。

2 要做好养殖过程中施肥工作

高效的施肥有利于淡水养殖提高生产能力。通过补充水中的营养和有机物质,合理增肌腐屑食物群的数量,为各种淡水鱼提供饵料,通常池塘使用的肥料大致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其中有机肥肥效持久,营养非常全面,无机肥料肥效较短,但是作用比较明显;生物肥料没有污染,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效果。对于淡水鱼的饵料要根据淡水鱼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在饲料中适量的添加无机盐、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3 要做好淡水鱼养殖的水质管理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把水质的指标控制在适合鱼类正常生长发育的范围内,主要包括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盐含量以及重金属离子含量等。对于养殖用水的水色,要体现出“肥活嫩爽”的特点,“肥”就是具有很多数量的浮游生物,保持一定透明度;“活”就是水色和透明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要保证池塘的物质循环维持在平衡状态;“嫩”就是池塘内的藻类生长态势较好,使水色呈现出鲜嫩亮泽;爽就是对水中的悬浮物的有机物很少,保证水质的清爽,没有出现浑浊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池塘内的水质。池塘的水源一般来源于江河、水库以及地下水等,水温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要经常对鱼池内不断注入新水,保证充足的水量。

4 要加强淡水鱼中后期的池底的养护和改良

在养殖的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鱼的排泄量也越来越多,还用很多小的动植物尸体沉到池塘底部,就会越积越多,同时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溶氧量比较大,很容易导致底部严重缺氧,发生发热、发臭以及滋生病源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淡水鱼的病害,因此,对池塘底部要进行定期的清理,主要包括剩余的饲料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保证池塘的水色和水质维持在正常状态,提升鱼的免疫力和活力,有效的降低损失。

5 要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水体的氨氮含量进行检测,把氨氮值降低到0.2mg/L以下。要每年对池塘池底淤泥进行清除,制定合理的放样模式和密度,科学合理的使用池塘的水体空间;要选择消化率较高的饲料;在投料过程中要坚持适当的原则,要减少残留饵料对水质和水色的影响,要定期进行适量的换水。在对氮磷钾肥实放过程中,要把握好少施的原则,在高温季节,PH值较高时,要对水体进行增氧,通过不断的搅动使上层水和下层水进行混合,从而达到降低到水体氨分子的含量,要选用优质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物质代谢循环,包氨氮值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池塘养殖工作顺利进行。

6 保证池塘内亚硝酸盐的含量

烟硝酸盐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很容易导致血液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鱼类窒息死亡。但是实际的养殖过程中,由于淡水鱼不同种类的不同,对亚硝酸盐的安全浓度要求也就不同,就总体而言,把亚硝酸盐的浓度降低到0.05mg/L以下,才能保证养殖的安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增加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有效减少亚硝酸盐形成的机会,同时对鱼养殖的密度不能太高,要适当加入优质的微生态制剂,合理使用肥料;如果在养殖过程中,检测到烟硝酸盐的含量较高时,要采取缓降的措施和方法,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缺氧很容易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亚硝酸盐转为硝酸盐,使之成为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盐,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水体内氧气的含量,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和溶解亚硝酸盐的浓度,保证池塘内部物质能量转换的稳定,维持优良的动态平衡。

7 要维持好PH值的平衡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值小于6.5时,养殖的水体属于酸性状态,就会导致淡水鱼的呼吸节律加快,增加淡水鱼代谢的频率,降低血压中氧的分压和供氧能力,鱼的内部组织就会缺氧,降低消化率,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当PH值过高时,水体就会呈碱性状态,就会增加氨的含量,对鱼类的鳃造成巨大的伤害,导致鱼类出现呼吸的障碍,甚至使鱼窒息,最终影响到鱼的生长速度。在PH值偏低的情况下,要适当添加生石灰进行中和,要根据实际的水量和池塘的面积进行处理,要避免一次添加过多生石灰;针对PH值偏高的情况,要选择优质高效的复合生态调剂,保证PH值的持续稳定。尤其在进行新水注入过程中,进行PH的测定,不能盲目的进行添加,同时不能更换过多的水。

8 要保证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溶解氧,简单地说就是把氧气溶解于水中,这是鱼类氧气需求的重要来源,可以有效氧化残留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促进池塘内水体微生物的平衡,保证新陈代谢的循环顺利进行。造成池塘水体氧气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池塘鱼类养殖的密度过大;缺乏相应的藻类,藻类的老化或者死亡,降低掺氧能力;如果鱼类养殖水体比较肥,就会导致藻类晚上呼吸作用很旺盛,耗氧量很高,有机物越来越多,产生大量的细菌,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溶解氧也受到温度的影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含氧量降低。在通常条件下,溶解氧主要来源于以下条件,水中的藻类和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就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还有就是人工增氧,可以使用增氧机进行增氧,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溶解空气中的氧气。在一般情况下,用于鱼类养殖的溶解氧要保持在5—8mg/L之间,如果溶氧量很低,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摄食和生长,会出现游泳无力的情况,甚至是死亡。因此,在鱼类养殖过程中,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和数量,选用优质的饲料,有效降低细菌生物的消耗氧气的数量,要降低池塘的毒性,保证藻类的活力和新陈代谢的能力,同时要合理使用增氧机,有效改善池塘底层的溶解氧的情况。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淡水鱼养殖的成活率,促进池塘鱼能够健康顺利的成长,针对淡水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养殖人员要才有合理的手段,进行科学养殖,避免出现养殖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保证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燕武.淡水鱼养殖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Z1)

[2] 祝雪山,洪荣华.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非系统风险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1)

[3] 董学锋.略论淡水鱼的养殖技术要点[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7)

篇2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 常见病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25-01

淡水鱼的健康与水质、水温、病原体以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旦出现病害,对鱼群的数目和鱼肉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相关文献指出,每年的春、夏、秋季节是南方淡水鱼病害流行的高发季节,尤其是高温天气和梅雨时节,不但发病率高且传染速度快。因此,要加强淡水鱼养殖防治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大规模爆发病害。

一、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

水体污染、鱼类自身免疫力、水温等都与鱼群的健康有密切的相关。水体污染会加剧致病菌、微生物的繁殖,水体结构发生变化后,鱼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病害,再加上鱼是群体动物,当水温上升或降雨天气时,加速病原菌的传播,从而大规范爆发疾病[1]。笔者以多年经验分析,造成鱼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水体一旦被污染,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被破坏,其氨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功能受到破坏,导致水体氧含量下降。水体氧含量下降严重破坏水体的稳定性,而水体中的鱼由于长期缺氧,身体机能衰退,从而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且由于氧含量的下降,氨氮离子、亚硝酸离子、硫化氢离子等化学有毒物质逐渐增多,造成鱼中毒,进而加剧各种病害的爆发[2]。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得出,淡水鱼养殖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投入饲料的质量较低,饲料在水中分解受会产生氮磷化物,大量氮磷化物进入水体之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促进各种病毒和致病菌的繁殖,提高了养殖鱼病害的发生率。

二、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1.寄生虫病

寄生虫如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三代虫、锚头蚤及鱼虱等。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鱼各个脏器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对鱼类而言该疾病是极为频发的疾病,不过主要南方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感染主要是由于鱼类抵抗力等相对较为薄弱,寄生虫的出现和存在往往和人体抗感非常相似。

2.真菌病

真菌病包括水霉病等。水霉病较常见。该病发生初期无明显症状,细菌学检测可观察到有病菌感染,当水温≤22℃时,加速水霉菌的繁殖。鱼在患病后会出现运动障碍、常在水体上层游动且动作缓慢,反应迟缓;病情较重的病鱼会出现血脓、肌肉腐烂甚至死亡[4]。该病的防治需要使用生石灰彻底清洁鱼塘,根据鱼塘大小适当稀放。可用食盐溶液浸泡5min进行治疗,食盐浓度需维持在3%左右;若病鱼的症状较严重,需要长时间浸泡,可将食盐浓度稀释至0.5%;或使用食盐加小苏打溶液浸泡5min,隔天用1次,连续使用3次;或多种治疗方流使用,最后使用灭菌药物清除鱼塘内的致病菌。

3、 细菌病

常见的细菌病有淡水鱼类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肠炎。

淡水鱼类败血症: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患鱼表现为食欲下降,体色发黑且以头部最为明显,两侧及腹部易腐烂,红肿。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为明显),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进一步观察,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发炎充血,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部分因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细菌性肠炎:病鱼同样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样液体从流出。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充血发炎,黏液增多,肠内没有食物或公在后有少食物。

细菌病治疗关键是1、水体消毒用二氧化氯等进全塘泼洒2、内服抗菌长药物,拌饲投喂。两者结合效果才较好。

4、 病毒病

草鱼出血病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患鱼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常到上层游动,鱼口、腹部以及皮肤表现出现炎症。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使用碧水爽、净水宝、优碘等进行消毒,此外还要加入增氧机,减少为食量。该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加入免疫疫苗进行防治,在鱼苗入池后要控制好水温,合理添加营养成分,增强鱼群的免疫力。

三、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不同病害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从各方面着手,降低淡水鱼病害的发生率。首先可以从加强饲料投喂及水体管理方面出发。保障投入饲料的新鲜、营养及质量,有助于提升鱼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投入量要根据季节及水温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当地淡水鱼养殖病害流行情况,每月定期投喂3次预防药物,加强防控措施;保障水体的清洁、氧含量,定时换水或注入新水。科学使用降解药物将鱼塘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根据说明书加入“水精灵”(水质改良剂),能够有效改善池塘水质不佳、鱼群食欲下降的问题。当天气状况、水体结构不稳定时,容易出现含氧量下降、鱼群食欲下降的现象,在此时尤其要注意水质的控制及相关防治措施的实施。然后要加强观察,尽早发现和治疗病害。一旦发现病鱼,要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针对疾病的类型使用高敏感药物,加强水体清洁,有效将淡水鱼中的致病菌和微生物清除;每天巡查2次,观察有无死鱼,一旦发现死鱼要及时打捞并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将病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症下药,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服药后要仔细观察鱼的变化;对于免疫力较差的鱼群,可以定期加入营养物质,增强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其成活率。

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然后分析了红头病、暴头病、水霉病、肠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最后提出了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保证淡水鱼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淡水鱼;品质;养殖模式;外界因素

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健康、安全、绿色、优质的水产品广泛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因而使得鱼类品质的改良成为了营养学界的研究对象。单纯来说,评估肉的品质标准关键在于肌肉的pH值、肉的成色、系水力、质嫩程度和风味等。肉质的性状通常是复合性状,每种指标当中的关联复杂且互相影响。而且影响肉质的因素也比较多,主要包括环境、营养、外界应激和遗传因素等。因此,各个国家的相关人士对肉质的改善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从中发现了可以通过添加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或者是变换养殖方式等多种办法来增强淡水鱼自身的抗氧化性,用来提要鱼肉的口感,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矿物质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保持淡水鱼可以正常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就是矿物质,对于鱼肉中的胶原蛋白的形成、机体的免疫功能、铁的吸收和运转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关系。为改进水产品的品质,可以在饲料中增添矿物质,可以提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保水性,促使改良鱼肉的品质。

(一)铬

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饲料添加来增强鱼类肌肉纤维的密度,从而降低脂肪率。

(二)硒

硒可以预防细胞膜脂质的构造遭到破损,使细胞膜保持完整性,从而提高鱼肉的品质,还可以使鱼肉的口味得到改善。

(三)镁

镁主要是添加在饲料中来有效减少肌肉滴水,充分体现鱼肉本身的鲜嫩程度,也是为了能够降低鱼肉的滴水损失,达到改善肉质的功效。

(四)锌和锰

锌和锰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主要成分,合理添加使肉质得到改善,使食用鱼肉口感和质感新鲜、细腻,最主要是能增强淡水鱼的免疫力。

(五)钙

给淡水鱼添加钙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淡水鱼的口感和嫩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烹调的损失,向淡水鱼的肌肉中注入钙剂,可以使淡水鱼的肌肉快速熟化和降解。

二、微量元素对鱼肉质感的影响

(一)维生素E

饲料中加入维生素E可以使鲜肉长期保存,增强鱼肉的持水性,使鱼肉的褪色程度得到减缓,保持淡水鱼肌肉的色泽及鲜度。

(二)维生素C

维生素C的功能主要是降低鱼肉pH值,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促进淡水鱼的生长,还可以增强淡水鱼的非特异免疫力。

(三)生物素与其他因素

增添生物素可以提升淡水鱼类的脂肪饱和度与硬度,降低滴水损失,改变肉的成色。最主要的功效是防止烂尾病,对淡水鱼类的品质起到保护作用。

三、饲料添加剂在淡水鱼品质改善中的应用

为了达到改良鱼肉的质感可以在饲料内增添一部分外源物质,概括来说就是使绿色添加剂和改良剂按照规定的比例去分配。近几年,世界对产品品格改良剂的研发逐渐增多,但微生态的制剂已经作为目前淡水鱼改良剂的技术研发的首要趋向。

四、养殖规模的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

(一)养殖规模对淡水鱼品质影响

1.传统模式的生态养殖试验证明,提出“三个一点”的养殖模式,为补一点、割一点、种一点。这个传统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够降低成本,达到双赢的优势。2.围网养殖围网的养殖优势远远高于传统的网箱养殖模式,围网养殖的淡水鱼粗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的数量明显超过了传统养殖的淡水鱼。所以,围网养殖模式可改善淡水鱼的生活环境,添加天然的饲料,更是一种提高淡水鱼肉质的饲养模式。3.综合立体循环养殖这个模式是生物间共同利用饲料,是当代养殖产业发展的必定趋向。其中独有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在不同领域上起到改善淡水鱼品质的特性。而且大大减少了成本,继而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养殖环境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淡水鱼养殖的环境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态体系。复杂的物质结构之外,迁徙的变化、物质的存在形态都还生存着丰富的生命活动。淡水鱼类身为存在于水中的有机生命体,生存条件与繁殖间接或者直接地变换着周围水中物质的形态。

五、结语

本文对淡水鱼的养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矿物质对淡水鱼养殖的影响到微量元素对肉质的影响再到饲料添加剂的运用,以及淡水鱼养殖规模环境与淡水鱼品质的关联。这为我国淡水鱼产业的研究和叙述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未来淡水鱼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利,徐红心.鱼肉品质的研究进展[J].内陆水产,2008(8):127-131.

篇4

关键词: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S9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5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能够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外界自然环境和人为养殖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淡水鱼养殖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养殖技术应用不合理、养殖模式不科学、淡水鱼病频发等。为了解决淡水鱼养殖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如何实现淡水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淡水鱼科学养殖进行策略分析。

1 我国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

现阶段我国淡水鱼的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且没有发展总产值超过10亿的渔业产业。虽然一些生产经营规模小的企业在渔业种植、加工、流通等存在各自的发展优势,但是受经济的影响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不利于淡水鱼产业的发展。

1.2 渔业发展缺乏产业专家

虽然我国渔业资源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渔业养殖生产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在资源利用、市场管理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3 O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差

在人工繁殖技术发展之后,我国淡水鱼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淡水鱼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但是现阶段我国一些淡水鱼产业链发展成果大多是阶段性、单一性的。且由于我国渔业科技本身学研联合机制发展不完善,导致我国渔业产业链的各个发展环节没有形成完善化的配套技术体系。

2 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战略

2.1 以渔业资本化实现为目标,促进渔业深入可持续发展

传统渔业对自然资源的应用方式是一种单一化的物质流动开放化线性经济,渔业资本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但是对渔业自然资源却没有进行循环利用,导致渔业的生产行为没有满足物质界的循环流动规律。为此,我国渔业养殖需要加强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具体包含2点内容:实现淡水鱼养殖资源的资本化管理;在未来10a中,加快建立3~5家渔业总产值超过100亿的渔业企业,并要尽可能的让渔业企业上市发展,在相关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下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2.2 根据产业终端消费市场需求带动渔业产业链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渔业市场逐渐从卖方转变为买方,渔业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渔业企业竞争力,需要加快产业研发技术,多生产适合经济市场发展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渔业产品。淡水鱼产业体系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基本主体,多吸收借鉴国内外渔业养殖发展快速的企业经验,完善渔业企业科技人员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3 以市场发展为基本导向,提升淡水鱼在饮食结构中比重

食品安全近几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受海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海产品中一些物质常出现超标的情况。淡水鱼的养殖和市场价格低廉,很容易出现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失调,制约渔业发展。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引导人们树立水产品安全消费理念,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淡水鱼产品的重要价值,进而促进淡水鱼企业的经营发展。

2.4 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构建多层次淡水鱼养殖体系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对淡水鱼的购买能力都发生了变化。为此,淡水鱼企业需要以渔业安全生产为保障,在健康养殖的引领下,根据不同消费者对淡水鱼的需要形成多层次的淡水鱼产品养殖,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消费者层析结构细化为依据,开展有机淡水鱼产品、绿色淡水鱼产品的健康养殖;以消费者不同饮食习惯为细分依据,开展不同种类淡水鱼的养殖;以不同淡水鱼的养殖水域为细分依据,加快生产繁殖高质量的淡水鱼。

2.5 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淡水鱼企业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品牌成为淡水鱼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需要加快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以科技为先导完善淡水鱼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淡水鱼产品养殖模式;加大对淡水鱼产业的发展投入,培育具有特色的淡水鱼;通过营销方式的创新提升淡水鱼企业在市场竞争力。

3 结束语

淡水鱼在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民生发展,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制定出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少社会发展中不利环境因素对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淡水鱼产业科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戈贤平,缪凌鸿.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22-31.

[2]徐锦.淡水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D].西华大学,2012.

篇5

(1.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收稿日期:2015-01-14)

《河北渔业》2015年第3期(总第255期)调查与分析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薛建民(1960.8-),男,高级工程师,衡水泥鳅和淡水虾养殖综合试验站站长。201634518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6

多年来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因受土质和水质的影响,养殖品种较少、产量较低,加上近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养殖效益下滑更为严重。为了摸索一套适于黑龙港流域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增产、增效的养殖新模式,2013-2014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衡水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给养殖用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笔者对衡水地区大宗淡水鱼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三种套养模式进行了全面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对不同的套养模式进行了增产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养殖模式在黑龙港流域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养殖生产情况

为了降低养殖的风险系数,本研究遵循生态套养的理念,在不改变原有淡水鱼养殖池塘条件及鱼产量的同时套养南美白对虾,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不增加投饵量,利用残饵和粪便来增加水产养殖的亩产量。

1.1养殖户和养殖模式选择

根据衡水市范围池塘养殖方式、方法,在引进

南美白对虾套养时,针对现有条件科学制定了三种养殖模式,分别是:鱼种池套养南美白对虾、成鱼池套养南美白对虾、定置网箱池塘外围套养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共选择了8家养殖户进行,主要在冀州市、桃城区和武邑三个地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苗种放养情况

8家养殖户根据实际的养殖模式制定了各自具体的套养方案,不同养殖模式的具体放养品种、规格、时间和数量分别总结如表2-表4。

2养殖生产结果

采用以上三种养殖模式进行了养殖生产实验,均没有投喂对虾饵料,只是按照淡水鱼养殖过程进行正常的投饵和管理,除苗种成本外没有再增加任何额外的投资成本。经过4月左右的养殖,对8个试验养殖户的增收对虾产量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显示三种养殖模式均没有影响到淡水鱼的生产产量,均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具体养殖生产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

3增产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套养南美白对虾采用地笼捕捞的形式进行陆续上市,受商品虾规格和市场价格的影响,8家养殖户的增收经济效益不一。经过连续统计,8家试验养殖户最终的对虾增产效益汇总见表6。结果显示:在不改变原有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环境和鱼产量的同时,大宗淡水鱼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纯增效益达9450~18000元/hm2,2014年衡水市采用套养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共计产南美白对虾76038kg,总增经济效益213.08万元。

4前景展望

4.1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

本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给试验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已经在整个衡水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该成果可推广应用于黑龙港流域所涉及的44个县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并且原有的养殖池塘不用进行刻意改造,只需增加套养南美白对虾苗种的费用,具有养殖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前景。

4.2生态效益

本研究是依据池塘生态套养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在不改变原有鱼类饲养条件下,充分利用了饵料残饵、粪便、饵料生物等,对池塘环境起到了节能减排的生态作用,这为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业的绿色生态养殖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对于调整现有的淡水养殖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3进一步提高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的思考

篇6

胶原蛋白经酶降解后成为分子量较小的胶原蛋白肽。胶原蛋白肽的原料来源不同,其氨基酸组成的含量便不同,食用后对于人体皮肤、骨骼等的益处也有一定差异。疯牛病、口蹄疫等疾病的爆发导致人们对于牲畜胶原制品安全性有较大的疑虑,而鱼鳞中胶原蛋白寡肽与人皮肤胶原蛋白的结构相似,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因而以鱼鳞为原料提取的胶原蛋白肽相对较好。

鱼胶原蛋白肽的品质可以根据原料来源、提取技术、口感、含量、分子量、羟脯氨酸含量(胶原蛋白特有的氨基酸)、纯度(灰分)、生产环境、造粒技术等多种因素来判断。

胶原蛋白肽是通过生物酶进行分解萃取而得的,每一个厂家用的酶和萃取技术不同,所以每家胶原蛋白的口感、纯度都有一定差异。羟脯氨酸是胶原蛋白特有的一种氨基酸。实验数据表明,羟脯氨酸与人体内的脯氨酸和甘氨酸结合,分别对皮肤和关节软骨细胞及骨骼的破骨细胞产生作用。因而,羟脯氨酸的含量高低便成为衡量胶原蛋白产品优劣的参考数值之一。

根据原料来源不同,鱼胶原蛋白肽又可分为鱼鳞、鱼皮和鱼皮鱼鳞混合三类,而鱼鳞又分为深海鱼鳞和淡水鱼鳞,鱼皮又分为深海鱼皮和淡水鱼皮。

深海鱼鳞:深海海域的水质更纯净,鱼种稀缺,所以原料价格较贵,提取的胶原蛋白肽口感清甜,溶于水中无色无味,且不含脂肪。

深海鱼皮:一般是用鳕鱼或三文鱼的鱼皮进行萃取,产量较高。鱼皮比鱼鳞的腥味更重一些,颜色微黄,且含有少量脂肪。鳕鱼鱼胶原蛋白中的羟脯氨酸含量较低。

淡水鱼鳞:一般为养殖的罗非鱼鱼鳞,产量较高,提取的胶原蛋白肽中的羟脯氨酸含量略低于深海鱼鳞,几乎无色无味,且不含脂肪。

篇7

[关键词]水产养殖 淡水养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担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一、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口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多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会更大。

二、促进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地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展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篇8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的选择、配置

所选池塘养殖面积为108亩,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为龟背形,边沟宽25米,水深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养殖用水标准,注排水方便。

池塘配备微电脑控制的容量为120千克的自动投饵机3台,功率为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8台,功率为4千瓦的潜水泵2台。

2. 放苗前的准备

放苗前10天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中的各种病原菌、寄生虫及其卵和野杂鱼。暴晒池底3天后,施入发酵好的鸡粪300千克/亩,然后陆续加注新水至1.3米深,所注新水取自深井和池塘外边沟(加边沟水时进水口用60目细筛绢过滤,避免野杂鱼进入池内),待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时就可选择晴好天气放苗。

3. 放养模式

外购1龄鱼种进行放养,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苗种投放前用5%食盐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钟,以杀灭鱼体表及鳃上的病原菌、寄生虫。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4. 饲养管理

①饲料投喂。a.饲料的选择。所投饲料为天津宝坻区正大公司生产的鲤鱼全价配合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0%~34%,并根据鱼的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b.饲料的投喂。当鱼种通过人工驯化能够形成集中上浮摄食后,改用自动投饵机投喂,在每次投喂的饲料中拌入免疫促长素(主要成分为各种免疫多糖和维生素),用量为每200千克饲料添加250克,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促进鱼类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当水温超过20℃时,每次投喂饲料前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5千克,泼洒范围约100米2,每隔4~5天泼洒1次,同时在所投喂的饲料中继续添加免疫促长素。进入高温期,即7~8月份,除在饵料台前继续泼洒EM原露外,每40千克饲料还需添加EM原露1千克和免疫促长素60克,一般每隔7~10天添加1次,每次添加3~5天。养殖后期,即进入9月份以后,为增强鱼的体质,每40千克饲料还要添加维生素C 10克,每隔7~10天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1次,用量为5千克。c. 投喂量。投喂饲料坚持“四定”的原则,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时间、投喂量依天气、水温、水色和鱼类的摄食、活动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每次投喂时间不超过1小时,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3%~6%,以鱼吃七八成饱为宜。

②水质调控。养殖前期,采用有机肥100~150千克/亩对水全池泼洒的方法培肥、调节水质,使水体透明度保持35厘米,水色为黄绿色、绿色;定期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养殖中期,用生石灰20~25千克/亩·米化浆全池泼洒,或用EM原露2.5千克/亩·米+水产专用肥(按产品说明使用)调节、培肥水质,使池水始终保持“肥、活、嫩、爽”。池塘最小水位(龟背处)保持1.7~1.8米,水体溶氧量不低于3.5毫克/升。养殖后期,定期泼洒复合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按产品说明使用)和大粒氧(用量为200克/亩),以调节水质,改良池塘底质。坚持每天中午开机增氧2小时,以改善和稳定水质。

③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和水色、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养殖记录。

④病害防治。在养殖期间定期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泡腾片,以杀菌、调节水质,用量为50克/亩·米;每20天用菊酯类药物全池泼洒1次,以驱杀鱼体表及鳃上的寄生虫;定期内服中草药和抗生素,以预防细菌性鱼病的发生。

二、收获

由于放养时苗种规格不同,收获采取轮捕方式,即定期在饵料台附近设网捕起已达商品规格的鲤鱼和草鱼,养殖期间共捕捞3次,到11月15日全部捕捞上市。全年总产量175.5吨,总产值为150.93万元;生产成本为112.78万元,其中鱼种费13.48万元、承包费5.94万元、水电费3.45万元、人工费1.5万元、饲料费84.63万元、药物和肥料费3.78万元;利润为38.15万元,亩利润为3532元,投入产出比为1∶1.34。

三、讨论与小结

1. 采用定期加注新水和泼洒EM原露技术,池塘中套养的鲢、鳙鱼应体质健壮、体态饱满、体色鲜亮,这样深受消费者喜爱,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2. 通过定期添加免疫多糖类药物和投喂EM原露,有效降低了饵料系数和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鱼类的抗病力,从而提高了养殖产品的质量。

3. 通过轮捕疏养,有效提高了养殖鱼类的个体重量和产量,从而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篇9

本研究所用菌株是从患病加州鲈鱼体表分离,通过分子鉴定和形态鉴定,初步鉴定为斑替枝孢(Cladosporium bantianum),属真菌门(Fung)半知菌亚门(Deuter omycota)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目(Minili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枝孢属(Cladosporium)。能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4],尤其侵染脑部引起脑囊肿或脓肿,少数为脑膜炎[5]。在PDA和PC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扁平。鼠灰色绒毛状,中央高凸,呈纽扣状,表面有不规则皱褶,37 ℃生长良好。在Sabourand培养基上,菌落稍大,灰棕色绒毛状,背面黑色。菌丝灰棕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梨形、链生[6]。

为研究斑替枝孢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其他淡水鱼类的致病性,本试验通过不同pH和不同温度条件对该真菌的生长状况和菌落大小的影响,研究该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将该真菌回复感染草鱼和鲤鱼,观察真菌对草鱼和鲤鱼是否具有致病性,为淡水鱼类的中草药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该菌株分离自患病加州鲈鱼体表溃烂处,在PDA培养基上纯培养,将获得的纯培养菌株保存于5 ℃冰箱备用。菌株的分离与鉴定见魏福伦等[6]的报道。

1.2 方法

1.2.1 不同pH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将该真菌接种在pH为5.0、6.0、7.0、8.0、9.0、10.0、11.0的PDA培养基上,在25 ℃下恒温培养,观察真菌菌株的生长状况,每隔24 h观察一次,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真菌菌落直径并记录下来。每个梯度做3个平板,试验周期为15 d。

1.2.2 不同温度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将该真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温度为5、10、15、20、25、30、35、40 ℃下培养,观察真菌菌株的生长状况,测量其直径记录下来。每个梯度做3个平板,测量方法同上。试验周期为14 d。

1.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用于回复感染的淡水鱼是草鱼和鲤鱼,取自乌江网箱[7]。取回后置自然条件下培养,待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状况稳定后进行回复感染。每组10尾鱼装到养鱼箱中,每次试验3箱鱼,一箱为对照组,另两箱为试验组。对照组将真菌菌株接种在鱼胸鳍下,放进鱼箱中培养。试验组一箱鱼直接刮入真菌菌株进行培养,另一箱鱼在鱼胸鳍下接种真菌菌株。每24 h观察一次,观察该菌对淡水鱼是否具有致病性。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试验周期为20 d。

1.2.4 数据分析 用SPSS_Statistics-v19.0win32软件进行差异性计算,用SPSS软件的单样本t检验计算t值及Sig.(双侧)值。将Sig.(双侧)值与p值进行比较,p值表示概率,得出差异性是否显着。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pH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由表1、图1可知,斑替枝孢在pH为5.0、6.0、7.0、8.0、9.0、10.0、1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由表1可知,t值各不相同,但Sig.(双侧)值均为0.000,小于显着水平0.05,与t检验的零假设相符,即不同pH之间菌落生长速率存在显着差异(接种菌饼均为2 mm)。pH 9.0时,真菌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达52.3 mm,菌落最为致密,pH 7.0、8.0时,真菌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菌落直径分别达51.3、52.0 mm,因此最适生长的pH为9.0。

2.2 不同温度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真菌的生长状况在不同温度下有明显的差异,在温度低于5 ℃和高于35 ℃时,均不能生长(接种菌直径为2 mm)。在10~30 ℃范围内,该菌的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在20 ℃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菌落直径达61.7 mm,菌落最为致密。25 ℃时,真菌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菌落大小为58.7 mm,但菌落不如20 ℃时致密。因此20 ℃为斑替枝孢的最适生长温度。用SPSS软件计算t值和Sig.(双侧)值,t值各不相同,Sig.(双侧)值均小于显着水平0.05,与t检验的零假设不相符,存在显着性差异(表2、图2)。

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将真菌菌株接种于草鱼和鲤鱼,培养后观察,发现此菌株对草鱼和鲤鱼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引起淡水鱼患病或死亡。在鱼体的伤口周围取材进行再培养,没有发现埃里格孢,初步判断斑替枝孢不感染草鱼和鲤鱼,单一菌株的斑替枝孢可能对淡水鱼无致病性。

3 小结与讨论

斑替枝孢是枝孢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菌丝体淡褐色至褐色,有时产生子座。斑替枝孢又叫毛样枝孢霉、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8],而从鱼类体表溃烂伤口分离该菌株则属首次。

篇10

世界水产品及大宗淡水鱼流通、消费现状

水产品是保证均衡营养和良好健康状况所需蛋白质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极宝贵来源。随着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人们对谷物和块茎类食物的消费逐渐减少,而对动物产品包括水产品的消费不断提高。

世界水产品流通、消费现状

人口增长、地域差距、消费偏好、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自然条件、人文传统、食物价格、供应结构等因素均对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受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水产品的流通、消费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目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迅速,增速超过人口增长率

随着水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和销售渠道不断完善,全球食用水产品供应在过去50年中出现了大幅增加,1961年至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2%,高于同期世界人口年均1.7%的增长水平。世界人均食用水产品供应量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9.9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18.4千克,增长46.2%。2010年全球水产品产量约1.48亿吨,其中约1.28亿吨供人类食用。

2.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水产品消费差异明显

虽然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区域和经济体的人均消费量仍存在显著差异。以2009年人类食用水产品消费为例,非洲的消费量最低,消费共约910万吨,人均9.1千克。亚洲的消费量为8540万吨,占总消费量2/3,人均20.7千克,其中4280万吨在中国以外地区消费(人均15.4千克)。虽然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缺粮国的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已出现稳定上升,分别从1961年的5.2千克和4.9千克上升至2009年的17.0千克和10.1千克,但这仍大大低于较发达地区的水平。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差异反映了水产品和其他食品的可获得性的不同水平,包括在邻近水域对渔业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若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食物传统、口味、需求、收入水平、季节、价格、卫生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设施。

虽然水产品消费总体增长强劲,但国家和区域之间的水产品消费总量和人均增长速度均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过去二十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刚果、南非、加蓬、马拉维和利比里亚以及日本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停滞或下降,而东亚、东南亚和北非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却增长迅速,分别从1961年的10.6千克、12.8千克和2.8千克增长到2009年的34.5千克、32.0千克和10.6千克。

3.中国对世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世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的大部分要归功于中国,原因是其水产品产量特别是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中国在世界水产品产量中的份额从1961年的7%增加到2010年的35%。由于国内收入增长,水产品种日趋多样化,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出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已达到31.9千克,1990年~2009年间年均增长6%。如不包括中国,则2009年世界其余地区的年人均水产品供应量约为15.4千克。在国内收入增加、产量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水产品消费类型逐渐多样化,原来一些出口品种也开始转向国内市场,水产品进口量也增长迅速。

4.水产品流通形式受经济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制约,活体、新鲜和冷藏是食用水产品的最主要流通方式

由于水产品很容易腐烂,需要及时捕捞、采购、运输、加工和包装,因此水产品通常以活体、新鲜、冷藏、热处理、发酵、干制、熏制、盐腌、腌渍、蒸煮、油炸、冷干、碎肉、肉粉或罐制,或通过两个或更多类型组合的方式进行流通、销售。2010年世界食用水产品中,最重要的产品类型是活体、新鲜或冷藏,占46.9%,其次是冷冻,占29.3%,制作或保存和腌制的比例分别为14.0%和9.8%。水产品流通、销售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由于基础设施及加工设施不足,特别是缺乏卫生的上岸中心、电力供应、饮用水、路、冰、制冰场、冷库和冷冻运输等条件,加上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在上岸后或捕捞后不久仍主要以鲜活形式销售,2010年在食用水产品中,发展中国家水产品鲜销比例占到56.0%。而在发达国家,食用水产品则大多数以冷冻、经处理或加工的方式销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发展中国家冷冻水产品的比例已出现增长,在食用水产品总量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8.9%上升至2010年的24.1%,经处理或加工的水产品比例也有所增长,已从2000年的7.8%增长至11.0%(FAO,2012)。

水产品流通、消费方式因大陆、区域、国家甚至一国内的不同地区而有显著变化。其中,拉丁美洲国家鱼粉生产比例最高,2010年占总量的44%;在欧洲和北美洲,冷冻和罐装产品占食用鱼的2/3;非洲腌制鱼的比例为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非洲和亚洲,水产品鲜销比例很高,活鱼在亚洲(主要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小市场(主要是亚洲的移民社区)受到欢迎。随着技术开发、需求增加,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处理、运输、分销、展示、存储设施支持活鱼销售。新的技术设备,包括专门的水箱、容器,以及装备有氧气设施的卡车和其他运输工具使活鱼在运输、存放及展示期间能够存活。然而,销售和运输活鱼有严格的卫生规定和质量标准。在东南亚一些地方,活鱼交易没有被正式规范,但欧盟等市场却对运输活鱼有相关规定,特别是有关运输期间动物福利的要求十分严格。

世界大宗淡水鱼流通消费现状与趋势

在过去30年中,全世界供食用的水产养殖产量已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率为8.8%。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淡水鱼类(2010年占56.4%)。鲢、草鱼、鲤、鳙和鲫等品种均位于世界淡水鱼产量的前十位中,其流通、消费形势对世界淡水鱼流通、消费有着显著影响。

1.鲢的流通与消费

中国是养殖鲢鱼最大的生产国,印度、孟加拉国也是鲢鱼的主要生产国,伊朗、巴基斯坦、古巴和俄罗斯等国也有一定的鲢产量。2011年世界鲢产量首次超过草鱼成为居全球首位的淡水鱼品种,占淡水鱼产量的11.83%。1991年-2011年,鲢的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61%。在多数生产国,养殖鲢鱼以活鱼或鲜鱼方式消费,装有水的卡车和船是基本的运输工具。目前没有多少关于鲢鱼的国际贸易信息。在中国市场上,鲢鱼的价格相对较低。鲢鱼属于中国和东西伯利亚的本地鱼类,近几十年,鲢鱼被广泛引入到欧洲和以色列水域以控制水藻并作为人的食物来源。世界鲢鱼养殖产量在过去二十年中稳定增长,由于不需要提供辅助配合饲料,它的生产成本低于大多数其他养殖种类,预计未来产量会进一步增加,其低廉的价格将使多数普通人都有能力消费。

2.草鱼流通与消费

草鱼是中国特产的淡水鱼类,2011年占全球淡水鱼产量的10.17%,是目前产量居第2位的淡水鱼类。1991年-2011年的20年间,全球草鱼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54%。在主要生产国中国,草鱼以新鲜形式消费,大部分产量以新鲜整鱼或鱼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产量基本在当地被消费,但广东、江西等省份的一些草鱼也销往香港和澳门,是供港澳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和鲢鱼一样,目前,中国国内没有草鱼出口量的详细数据。相对其他鱼类,草鱼是低价格的常规消费鱼类,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中低收入阶层都可以承受。

中国人喜好吃整鱼,但随着核心家庭比重的增大(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目前多为3口之家),整条草鱼(通常2斤左右)对小型中国家庭一餐消费来说有点大,因此,餐饮消费较多。由于其生长快、大规格、生产成本较低(主要取决于它对饲料蛋白要求低,可投喂水草、陆草及加工谷物和榨植物油的副产品的食性),草鱼养殖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很有潜力,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理想养殖种类。而且,草鱼养殖可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草鱼是肌间刺较少的大型鱼类,可被许多国家的消费者接受,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3.鲤的流通与消费

鲤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3位的种类,2011年世界鲤产量占淡水鱼产量的8.44%,1991年-2011年,鲤的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49%。鲤的主要生产区域为亚洲和欧洲。FAO的统计数据表明,鲤产量可能已经接近极限,但鲤在传统生产区将继续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大部分鲤鱼都在当地消费。欧洲曾进行的几项鲤鱼加工试验显示,市场对活鱼或刚加工好的鲤鱼有需求,但加工使鲤鱼价格提高到缺乏竞争力的水平,因此预计未来国际市场对加工鲤鱼产品的需求不会有明显增长。此外,近些年欧洲鲤鱼生产目标已经逐步从食用消费转向了投放进天然水体和水库用来钓鱼的饵料鱼或是更注重鱼类的涵养生态的功能。

4.鳙的流通与消费

鳙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5位的种类。2011年世界鳙产量占淡水鱼产量的5.97%。1991年-2011年,鳙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93%。中国是最主要的生产国。传统上,鳙鱼在中国以及大多生产国以鲜销为主,大部分鳙鱼以新鲜的整鱼或鱼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中国的鳙鱼产量基本在当地消费,但广东的一些产量销往香港和澳门。过去,鳙鱼是低价格商品,近年来,在餐饮业的带动下,鳙鱼的价格有所上涨,但一般中低收入阶层均可承受。

5.鲫的流通与消费

鲫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6位的品种,2011年产量占世界淡水鱼产量的5.08%。1991年-2011年,世界鲫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11%,大于同期养殖鲢、草、鲤和鳙的增长率,也高于罗非鱼的增长率(10.19%),产量增加的大部分来自中国。由于相对小的尺寸和大量的肌间刺,许多国家的消费者较少接受鲫鱼,其产量在其他国家的增长非常缓慢。中国台湾省是另一个主要生产地区,年产量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维持在3000吨/年之上,但90年代后产量逐渐下降,近几年保持在1000吨以下的水平。中国台湾省等地产量的下降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紧密相关。尽管鲫鱼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但鲫鱼的大量肌间刺越来越难以被当代消费者接受。

目前在中国多数地区,鲫鱼仍是首选养殖鱼类。目前,鲫鱼基本上是当地消费,几乎所有养殖产量都以鲜活方式上市,加工仅限于少量的晒干或盐渍产品。鲫鱼价格适中,中低收入人群都有能力消费。近些年,基因改良方面的进展大大提高了鲫鱼的生长率,使鲫鱼更具竞争性并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因此,中国产量进一步增加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在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因此在中国以外的区域产量不太可能快速增加,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

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水产品是世界上进入贸易比例最高的农产品,按价值计算约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和货物贸易总额的1%。作为食物的提供者、就业的创造者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者,贸易在水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趋势

1976年-2011年期间,世界水产品贸易额显著增长,从80亿美元增加到1250亿美元。与产量波动相关联,世界水产品出口大致经历了以下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世界渔业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年均增长率仅1.2%。80年代以后,各国对开发新资源的不懈努力及对养殖业的充分重视,使世界渔业维持了年均3.4%的增长速度。到8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88年世界水产品产量首次实现了1亿吨。受养殖水产品发展的推动,水产品贸易在80年代后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1986年出口贸易额出现了环比增长32.78%的历史最高水平。进入90年代后,世界渔业增长放缓,捕捞业呈涨跌互现的不稳定状态,渔业增产主要依靠养殖生产,2010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46.36%。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世界水产品出口贸易量、额双双下滑,环比分别下降7.56%和3.86%,但之后又迅速恢复。2009年由于主要市场总体经济收缩影响消费者信心的结果,与2008年相比贸易值下降6%。2010年,水产品贸易强劲反弹,达到约1090亿美元。2011年,尽管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经济不稳定,但发展中国家价格上涨和强劲需求推动着贸易量和贸易值达到最高水平,出口值超过1250亿美元(FAO,2012)。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风险和脆弱性,主要水产品贸易市场也出现了低迷。

世界鲤科鱼类贸易状况

由于消费习惯不同,鲤科鱼类一直以来是主产国本地消费的品种,贸易比例不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亚洲移民数量的增加,鲤科鱼类消费也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不过,活鱼消费的特性也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贸易。

1.鲤科鱼类贸易集中度高,欧亚国家为主要消费国,中国为世界第一大鲤科鱼类出口国,中国香港为最大进口地区

欧亚国家是鲤科鱼类的主要消费国家,近几年,非洲的个别国家如民主刚果等也开始有少量进口。在世界鲤科鱼类贸易统计中,大宗淡水鱼品种以鲤鱼贸易为主,但由于2012年HS编码调整,新的贸易统计仅能反映出鲤科鱼类整体的贸易情况,而没有各鱼种的具体信息。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2012年世界鲤科鱼类出口市场集中度为96.95%,进口市场集中度为91.28%,贸易集中程度非常高。在出口市场中,中国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额位居第一,2012年鲤科鱼类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32247.93吨和9971.79万美元,分别占世界鲤科鱼类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56.31%和67.84%。中国的鲤科鱼类主要以活鱼形式出口到香港和澳门地区,中国香港是世界第一大鲤科鱼类进口市场,2012年进口量、进口额分别为26326.80吨和6439.97万美元,分别占世界进口总量和总额的61.68%和62.19%。捷克是世界第二大鲤科鱼类出口国,主要出口鲤鱼,其所产的鲤鱼驰名欧洲。捷克人认为鲤鱼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大多数人家至今保持着圣诞节晚餐吃鲤鱼的习俗,为此,捷克大多数养鱼场早在10月就开始捕捞,然后把鲤鱼放到清水池塘放养,以便在上市前两个月里去掉鱼的土腥味。捷克鲤鱼主要出口到德国、波兰、斯洛伐克、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丹麦、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2012年捷克鲤科鱼类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9973.03吨和2527.61万美元,分别占世界鲤科鱼类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17.42%和17.20%。

2.世界鲤科鱼类出口先扬后抑,以活鱼形式为主

根据FAO统计,世界鲤科鱼类的出口经历了先扬后抑的变化,其中,1976年-1990年出口量波动较小,基本在2000吨以下水平。1991年以后,随着养殖产量的增长,鲤科鱼类贸易量也逐渐大幅上升,2006年达到2.4万吨,之后又再度出现回落。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的贸易结构看,消费者对鲤科鱼类以鲜活消费为主,所以活鱼是目前鲤科鱼类出口的主要形式,占2012年世界鲤鱼出口量的80%,鲜、冷鲤鱼和冻鲤鱼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占14%和6%。

3.出口平均价格总体高于进口,进出口价格走势趋同,新世纪以来价格上升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