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范文
时间:2023-04-06 23:1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淡水养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引言
在生活富足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逐渐被人重视,只有食品是安全的,人们的生活才有保障。各种食品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做到无公害。我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对于无公害食品会产生巨大的需求量,无公害淡水养殖也同样如此。淡水养殖不像海水养殖,它需要利用许多水域,从中对水生动物进行饲养,使其繁衍。目前我国淡水养殖面积位于世界第一。但是,因为内陆水域的流动性较差等原因,使在进行淡水养殖中产生许多病害。而为减少这些病害,人们研制出了许多防治方法。
1构建养殖水域
选择满足标准的水源地点,对其进行提前勘测,拒绝有毒物质与病原体的存在,同时,保证其水质符合水产的生存标准,保证该地点的水源不被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影响。以我国国家渔业水质为标准,保证养殖场地足够大,水质足够好,然后再安装进水与排水系统,让独立的养殖池塘具有属于自己的进、出水口。在将水引入时,要事先对水进行消毒,将水在太阳下暴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暴晒,将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可起到杀菌作用,使水产养殖水域处在健康状态[1]。
2水域水质消毒
虽然我国淡水养殖面积位于世界第一,但是因为内陆地区的水域在水源流动性问题方面较差,因此,必须要将水源进行消毒后才可以使用。首先,用清理池塘的药物杀死病原体;其次,将生石灰、漂白粉等用于提高水质。引入鱼苗等水产时也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检测,按照《水产苗种管理办法》进行检疫,使苗种符合生产标准条件。对于水源,不仅刚开始时要消毒,在日常使用时同样要消毒,多方面控制防治病害的传播。各个气候的水域消毒也不同,因为水产品疾病的季节性,按季节消毒防护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外用药物,饵料预防或者中草药预防解决这一问题。
3使用无公害渔药
渔药的无公害使用是指对施用主体和谁水域其他生物无毒副作用,在水域中降解快、滞留短、蓄积少,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渔药的基本功能有3点:一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二是消灭,控制敌害和改善环境;三是使机体健康,增强机体抗病力和促进生长。因此,无公害渔药的使用原则是提倡防治结合为避免水池内部生态环境被破坏,使用生态友好型制剂。同时,渔药也不可对人身体有危害[2]。
4按季节进行防护控制
在进行淡水养殖中,需要各种鱼苗,而鱼苗等水产品会因季节的变动而产生疾病,对疾病的防控需要严格的把控。此类疾病因较易受环境,季节气候所影响,因此,格外需要提前做出防护措施。而对待季节性疾病的主要措施有外用药物,饵料预防和中草药浴预防等预防方式。像在保护鱼类鱼鰭等表面免受疾病时,可使用外用药将药物洒在养殖池中,或者在竹篓中悬挂一些药物。而饵料预防是通过食物进行肠炎等疾病的预防。中草药预防根据多种草药对鱼苗的皮肤病或者温病进行防治。
5增强水产抗病力
5.1选择优良品种
在选择养殖品种的时候就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品种的影响力很大。此外,即便是同一品种,个体之间的差距也巨大。如在传染性的疾病危害下,有些个体会迅速产生抗体,然后幸存。而这些个体是重点选择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个体进行培育,使种群的抗病能力得到增强[3]。
5.2注意饲料投放量
要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和水产的种类、生长阶段进行分类投放饲料。如果量过多,很可能会影响水环境。合格的投放饲料,不仅使水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还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水产品的抗病能力。
5.3选择优质水源
在建设养殖场地时,一定要建设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还要建设蓄水池,尽量保证养殖水池的面积,这样有利于水体含氧量的提高,利于水产品进行自身抗病。在动物长大繁衍、体积增大的同时,因生存空间的减少,更需要保证养殖池中充满新鲜的水源。
5.4彻底清理养殖池
在将养殖池中所养水产捕捞后,应将池水完全抽干,将下层淤泥挖净,然后再次进行暴晒,这样才可更好地达到清除病原体等生物的目的。同时,在养殖池斜坡上生长的杂草也应该将其铲除,这样可以减少昆虫的出现,从而进行防治[4]。
5.5做好检疫与疫病处理工作
有些从外地引入的鱼苗在投入使用时需要进行检疫工作,要做到不从疫区购买鱼苗,不购买有疫病的鱼苗。当有鱼苗患病时,一定拒绝立刻出售或转移鱼苗,也不要将该区域水随意排放。病死的鱼苗应该统一掩埋,防止疾病再次传染,保护好水产的抗病能力。
6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水产品养殖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标准的操作流程,像日常维护、疾病预防、苗种引进、渔药投放、饲料喂养等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定向控制其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管理体系中人员问题同样是关键,管理淡水养殖的有关部门应该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与教育。选拔懂技术、善钻研的人才加强研究,掌握疾病防治的相关技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防治意识,让每一环节都拥有标准化的参考资料,实现水产品生产标准化操作,充分的防治解决无公害淡水养殖所产生的病害。水产养殖业不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出台的重要动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实,才能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5]。
篇2
关键词:浅谈;水库;淡水养殖;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S9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96-1
淡水养殖是指在池塘、水库、湖泊等水域中,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类的动物和植物的生产活动。在我国,淡水养殖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推进淡水养殖的生态化能够提高淡水养殖业的产量,同时能够获得绿色生态优质的渔业产品。为了促进淡水养殖的生态化,下面浅述建立生态养殖的方法:
1 树立生态养殖理念
为了促进淡水养殖的生态化,必须树立生态养殖的健康理念。改善传统的淡水养殖模式,依据淡水养殖生物的特点,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生存条件。同时根据国家相关的水产品养殖法规,合理的、科学的进行管理和饲养,保证淡水物种的健康,生长代谢机能和免疫系统正常。
2 生态养殖的技术措施
2.1 水库的选择
在选择水库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交通方便、没有污染,水源充分,并且进排水方便,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
2.2 水草的选择
淡水养殖的品种,通常都喜欢生活在具有很多水草环境的地方。所以,在淡水养殖时,要适当的在水库中添加一些水草,如浮萍、细绿萍等。要注意水草的覆盖面积占池水面积的1/3-2/3.
2.3 调节水质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对水底进行改良。例如,光合细菌、EM菌、活性酵母菌等生物制剂以及沸石粉等改良剂。通过在水体中培养一些有益的生物,来促进有机物的吸附,净化水体,从而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保持水库的水质。
3 合理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为了提高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保证绿色生态养殖,渔民需要正确的、科学的选择养殖的种类和细菌。
3.1 对于养殖的种类
养殖者需要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耐密度、能够混养的,食性和饵料利用率高的,具有抗病特质的品种。
3.2 对于细菌
一方面可以从天然水域中捕捞;另一方面可以选择正规菌种培育场中的人工菌种。但是要注意,在选择人工菌种时,其必须经过病菌检验的。
4 饲料的选用
为了保障绿色生态养殖,在给淡水产品投喂饲料时,其可以含有腐殖酸,肉毒碱、虾青素、甜菜碱、几丁聚糖等各种生态类饲料添加剂,但要杜绝含有多种激素的、抗生素等饲料。同时,要坚持每天使用天然绿色的鱼料。对于某些特养的品种,还要依据特种的天然食性投喂仿天然饲料。利用生物手段防治鱼病。绿色生态养殖的重要一点就是在鱼病的防治上是否是绿色、环保、无残留。
4.1 植物同鱼共生
试验证明,将鱼和植物共同的放养在水中,鱼的生病几率比单纯的养鱼降低了很多。这是因为植物能够吸收鱼类的粪便和残留的饲料,帮助鱼类清除病菌生繁殖的场所。同时由于植物能够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从而增加了水体中氧气的含量,净化水质,降低了鱼类生病的几率。
4.2 混合养鱼法
实践证明,水库中养殖的品种较少,常常容易导致鱼类的生病,反之水库中的生物种类越多,根据生态机理,其生态系统就相应的越健全,鱼类的抵抗病菌的能力就相应的越强,从而使得复杂生态系统下的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降低。例如,鲫鱼寻食时会掘池底,从而能够毁坏病原体的繁殖环境。由于食物链的存在,发病的或者体弱的鱼类往往由于行动的迟缓被一些肉食类的鱼类吃掉,从而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由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动防病机能,使得品种越多越复杂的水库中鱼类的发病率大大的减低了。
同时,由于不同品种在水中生长的位置不同,混合饲养还能够极大的提高水库的空间利用率。
4.3 无污染防治鱼病
为了保证水库养殖的生态化,养殖者需要对养殖物种进行无污染防病。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规定,渔业用户要杜绝使用磺胺咪、红霉素、痢特灵等多种抗菌素药物;严禁将抗菌素类药物直接投撒到养殖水域中。同时也要杜绝长期的给养物种食用含抗菌素的药物。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的养殖理念,尽可能的使用免疫疫苗、抗菌肽制剂等有益生物的制剂。如果不得已必须使用抗菌素药物,则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使用一些专一性的抗菌素。从而保证其他物种的安全。此外,还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天然的、具有高药性的、无毒副作用或者毒副作用少的草药进行鱼病的防治。这要不仅环保,保证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少,还能够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水库淡水养殖的生态化,需要不断的提高生态意识,不断的加强水产品的育种,培育出更多的抗病、抗逆的新品种,推进水产品养殖用药的合理性,尽可能多的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强大的防病和保护作用,提高水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锐全.推进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5):94.
[2] 曾令旗.绿色水产大板块-洪湖渔家生态鱼[J].渔业致富指南.2010,(19):22.
[3] 徐厚新,许洪善,乔.随县创建水库生态渔业示范片[J].渔业致富指南,2010,(19):6.
篇3
论文摘要 阐述了澳洲淡水龙虾的养殖技术,包括对池塘条件的要求、放养前准备、幼虾放养、饲养管理、起捕等内容,以期指导澳洲淡水龙虾的科学养殖,发展生产,为提高养殖效益服务。
澳洲淡水龙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地区和新几内亚的溪流中,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试养,经过多年养殖证实该虾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开发价值。为了科学指导该虾的养殖与推广,提高养殖成功率,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对池塘条件的要求
池塘面积为666.67~2 000.00m2,水深1.0~1.5m,池型以长方形为好,东西走向,长宽比为2~3∶1。池底要平坦、硬实,无淤泥,底质以砂壤土最为理想。池底由进水口向出水口处倾斜,坡比为1∶3。池塘的保水性好,具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和增氧系统,并要设好防逃设施。水源的水质必须要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无任何污染,而且水量要充沛。
2 放养前准备
幼虾放养前15~20d,用生石灰1.50~2.25t/hm2,化浆后全池泼洒,进行清池消毒处理,彻底消灭池塘中的病菌和微生物,给虾苗成长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幼虾放养前3d开始进水,进水口处需要用80目筛绢严格进行过滤处理。为了增加澳洲淡水龙虾的食物需要,池塘施发酵过的鸡、牛粪肥4.5~6.0t/hm2,分散堆放在池塘四周,或施生物肥料,培育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生物,为虾苗提供适口饵料;同时投施“活水宝”等益微制剂。需要在池塘四周水体表面浮植25%~30%的水生植物,并在池塘底设置竹筒、塑料筒、瓦片或废旧轮胎等,为虾提供栖息、蜕壳、隐蔽等场所。
3 幼虾放养
一般在每年4月底或5月初,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进行放养。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自建暖棚,提早到4月初引进苗种,当培育到3cm以上的大规格虾苗后再全池放养。要挑选肢体完整、体质健壮、无伤、反应灵敏、活泼有力的虾苗进行放养。放养时,适宜的虾苗规格为2~3cm。有暖棚的可放养1.5cm左右规格的虾苗培育至2~3cm后,再进行全池放养。虾苗的放养量可以通过下式来进行计算:
幼虾公顷放养量(尾/hm2)=计划公顷产量(kg)/hm2×预计出池规格 (尾/kg)/预计成活率(%)
计划公顷产量可以根据已往达到的产量,结合当年养殖的条件和采取的措施等因素,预计达到的产量,一般池塘产量为3 000~3 750kg/hm2;预计成活率,一般虾苗的成活率为55%~65%;预计出池规格可根据市场的要求,一般为12~14尾/kg;可以计算出放养量。由于考虑到成活率、苗种成本及商品虾规格等因素,放养量以4.5~6.0万尾/hm2为宜。
4 饲养管理
4.1 水质管理
池塘中的水需要保持合适的水位,前期保持在0.8m左右,后期在1.0~1.5m。还需要根据水色透明度及时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养殖期间还可以全池泼洒浓度为2~5mg/kg光合细菌浓缩菌液,30d保持1次。并根据情况的需要,适时泼洒石灰水来改善水质,以增加钙质,有利蜕壳,提高虾苗的成活率。特别是在7~9月高温季节,每隔20d左右,投施“活水宝”或光合细菌等益制剂1次。
4.2 投饲
在虾苗入塘后第2天,便可开始投饵,前20d投喂澳洲淡水龙虾专用幼虾用粉状饲料,同时兼投冰冻丰年虫成虫或水蚯蚓等;待虾苗长成体长3cm以上时,可投喂小颗粒人工配合饲料;当体长6cm以上时,即可投喂澳洲淡水龙虾成虾料;10月份时,还可适当兼投喂动物性饵料如鱼、虾、螺蛳及河蚌碎肉等和青饲料等。投饲还要做到“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虾的摄食情况)和“四定”(定人、定质、定量、定时)原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10%,一般幼虾为虾体重的10%,成虾为虾体重的5%~8%。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8~9时,投日饲料量的30%,下午6~7时再投70%。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色、虾的摄食情况及生长情况做出适时调整。
4.3 巡塘及记录
虾池需有专人进行管理,要坚持经常巡池,每天巡塘2~3次。要观察龙虾的摄食情况、水质、病害、敌害和池塘内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处理,并要充分做好详细的记录。
4.4 防病
必须要做好龙虾病害的预防工作,根据水质和时间情况,不定期地用生石灰、氯制剂等对水体进行消毒,也可用光合细菌液定时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若寄生虫病发生,可用高锰酸钾3~5mg/kg浸泡30min。若发生细菌性感染,可用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拌饵投喂,用量1~2g/kg,也可用2 mg/kg全池泼洒,连用3~5d。
篇4
1、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bai源充足,水质良好,腐殖质土壤及du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养殖池建造。螺池规格一般宽1.5-1.6米,长度10-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池水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拦网,以防田螺逃逸。
2、田螺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3、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游浮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角、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 淡水池塘养殖;肥水;原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79-01
如今,淡水养殖肥水难问题在淡水养殖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制约和影响着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就淡水养殖肥水难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为淡水养殖业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1 淡水池塘养殖肥水难的原因
1.1 池塘为新开池塘或池底为沙质土壤
由于是新开的池塘或池塘沙质的底质较瘦,即使给池塘施肥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其底质保肥和蓄肥的能力非常弱,已经不能够再有效地保肥和蓄肥。对于这样的底质来说,即便施过肥的池塘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原貌,造成肥料的大量流失与浪费。
1.2 水体中大量青苔滋生
一旦池塘中有大量的青苔滋生,水体就会变得清瘦或变得清澈见底,这样的情况对于淡水养殖业十分不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水中的青苔与单细胞藻在竞争水中养分的时候,抑制了单细胞藻类的繁殖,而肥水主要依靠的就是单细胞藻类的繁殖,因此单细胞藻类如果得到抑制便无法实现水质的培肥。青苔通过抑制单细胞藻类的繁殖,促进自身生长,给淡水池塘养殖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青苔的快速生长导致水体清瘦,从而无法保肥和蓄肥。
1.3 水体中浮游动物过度繁殖
水中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也会给淡水池塘的养殖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养殖水体中一般存在大量的浮游动物,比如轮虫、枝角类等,都是常见的浮游动物。这些生物如果大量集中在淡水池塘中,会食用消耗大量的浮游单细胞藻类,这样便无法使淡水变成肥水。更重要的是,一旦未繁殖的藻类大量减少,就会造成水质清瘦。这种情况严重的时候会使得池塘的水变成白色或者红色,甚至是“清澈见底”,这也是淡水池塘肥水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制约因素[1-2]。
2 淡水池塘养殖水质培肥对策
2.1 施足底肥
针对淡水池塘为新塘或者池底是沙质土壤,解决的办法是施足底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施底肥的时候,应以充分发酵的鸡粪、猪粪为主,其对于淡水池塘的养殖都是很好的底肥。为了能够提高底肥的肥力,还可以配合施用磷肥、尿素等可以提高肥力的其他肥料,这样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得池塘的淡水变为肥水。为了维持水色,在施肥的时候可以加一些有机肥料。在施有机肥的时候,应该按1 m水深施用15~30 kg/hm2的标准来使用满水活生物肥,否则施过的肥料便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另外,还要用适量生物肥+多乐福-菌蛋白营养素,对水全池泼洒,这样才能够保持良好的水色。应该注意的是使用生物肥前1周不宜使用其他消毒药物,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池塘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鱼类;清瘦水体不宜使用;用药后3 d内密切观察鱼类行为,防止由于缺氧带来损失。
2.2 加深水位并捞出青苔
淡水池塘中青苔疯长对于淡水池塘有着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淡水池塘边的浅水处洒下一些石灰和瑞福-长效安底片,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按1 m水深7.5~15.0 kg/hm2来使用瑞福-长效安底片。为了更好地控制青苔的繁殖和生长,还应按1 m水深15~30 kg/hm2全池洒泼满水活,这样可以有效地培育单细胞藻类。针对那些已经生长起来的藻类,如果无法用药物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采用尽可能地捞出青苔,并且加深水位的方式,这样可以让青苔自然死亡消失。
2.3 不宜使用“生粪”
一些养殖户在淡水池塘里使用了未经腐熟的禽畜粪便,使得淡水池塘内产生大量的浮游动物,这些浮游动物的产生给淡水池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肥水的时候,一定要等到粪便腐熟以后再使用,而不宜使用“生粪”。另外,在浮游动物较多的时候使用药剂杀虫,也是不适宜的。因为这些浮游动物一旦缺乏食物便会自行死亡,这样既省力,又节省了购买杀虫药的费用。待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时,便可及时加强增氧以及改底,这样可为单细胞的藻类提供氧气,以供它们生长。待浮游动物减少后,应间隔3~5 d后按1 m水深施多福可乐-菌蛋白营养素7.5~15.0 L/hm2+满水活生物肥追肥45~75 kg/hm2。
2.4 培育优良的藻类
培育优良的藻类对于淡水池塘养殖业非常重要,因此可以采取增加水中溶解氧来培育优良的藻类。还要稳定水质使得水中拥有丰富的藻类,以此来促进水体的自净能力,如果水中的藻类不够多,水体的自净能力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影响生态平衡。在进行淡水养殖前,一定要实施测水施肥,这样便可有针对性地对淡水进行施肥,防止因为水体营养不足而影响藻类的繁殖。还要使淡水池塘的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能过低,这样才利于藻类的快速繁殖和生长[3-4]。
3 结语
通过对淡水池塘养殖肥水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下转第284页)
(上接第279页)
有效的措施。为了促进淡水池塘水质的培肥,可以采取施足底肥、加深水位并捞出青苔、不使用“生粪”等措施,这样才能够使得池塘的淡水变成肥水。这类措施的推广和应用,对改善池塘养殖环境,提高池塘立体综合高效利用,控制病害发生,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邵建明,彭刚,李佳佳,等.江苏池塘循环水养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水产养殖,2011(8):29-31.
[2] 陶玲,李谷,李晓丽,等.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生态足迹分析[J].渔业现代化,2010(4):10-15.
篇6
关键词:推广、淡水鱼混养、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J21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通过对目前鲜鱼市场的调研,发现进行淡水鱼混养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双丰收。然而,在进行混养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淡水鱼混养的优点
1、充分利用水体
池塘和水库的水体是一个立体空间,尤其是池塘,绝大多数面积小,较浅,通常只存在水层区和水底区。所以,在进行投放鱼种过程中,按照养殖鱼类不同的生活习性,对各种鱼种、鱼龄的投放比例进行科学搭配,充分利用水体。
2、发挥鱼类共生的作用
淡水鱼混养一般以草鱼为主,辅以白鲢、花鲢、鲤鱼、鳝鱼、罗非鱼、鲫鱼、等各种鱼类,以上鱼类在同一水体中混养时在投喂一定的饲料的基础上,还能够借助"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所以主养草鱼,平时主要投喂牧草。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可以当做罗非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食料,此外,鲫鱼、草鱼、罗非鱼排出的粪便,能够增强水质肥性,促进浮游生物快速繁殖,保证了鳙鱼、鲢鱼的饵料。鳙鱼、鲢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能够避免由于浮游生物太多而造成水体过肥的情况出现,保障了草鱼的生长。甲鱼、黄鳝等在混养过程中可以翻松底泥,促使有机质快速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3、充分利用饵料
淡水鱼的饵料有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两种。水体中的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一定要在同一水体、同时养殖多种食性鱼类,以保证各类饵料资源都可以分别被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才能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合理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饵料,提升饲料利用率,控制成本,保证产量。
4、降低育种费用
水塘进行成鱼混养,进行异种、异龄鱼各种规格套养,不仅不会对成鱼的生长造成影响,还能够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鱼种供应问题,降低购种费用。此外,这样不用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工、省地、省成本。
三、高产鱼塘混养品种的技术选择
高产鱼塘放养的鱼类品种一般约有10种,其中主养品种有1~3种,即主养鱼,对提高全塘产量起着主要作用;其他鱼品种则为配养鱼,通过摄食水中有机碎屑、天然饵料以及人工饲料而生长,是养鱼高产不可或缺的品种。这样混养,成本低,效益高。
进行主养鱼、配养鱼选择时,主要依据是饲料供应、鱼种来源以及池塘条件等。草源丰富、排灌方便、水质清新的池塘及新挖鱼塘,主养草鱼最佳;肥料充足、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肥沃的鱼塘,主养鲢鱼、鳙鱼最佳;有较多有机碎屑以及藻类的池塘,主养鲮鱼最佳;生活污水较多的城镇近郊以及村边的肥水塘,主养银鲫、罗非鱼最佳。因为主养鲮鱼的池塘水质一般很肥,同样适宜多混养在肥水中生长较快的鳙鱼;此外,适宜主养鳙鱼、鲢鱼的池塘,一般也适宜主养鲮鱼。 鲮鱼能够对草鱼的残饵及粪便充分利用,因此主养草鱼不能缺少养鲮鱼。综上,主养鲮鱼的池塘,往往是主养鲮鱼、草鱼或主鲮鱼、鳙鱼养。
进行配养鱼选择时要注意,不仅主养鲢鱼、鳙鱼,其他主养品种也要把当作重要的配养鱼类,一般,鲢鱼、鳙鱼要占全塘鱼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样可以促进池塘中天然浮游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多品种鱼类混养的科学依据
池塘养殖鱼类主要有草鱼、鲫鱼、鳙鱼、鲤鱼、鲢鱼、团头鲂、鲮鱼以及罗非鱼等。根据它们栖息的习性,可分三类:底层鱼、中下层鱼以及上层鱼。底层鱼在水底摄食有机碎屑或底栖动物,有鲫鱼、鲤鱼、鲮鱼、青鱼等;中下层鱼是草食性鱼类,团头鲂、鳊鱼、草鱼等;上层鱼摄食浮游生物,有鳙鱼、鲢鱼等,将这些鱼类同塘混养的好处有:
1、提高饵料利用率,保证池塘天然饵料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利用。
2、使池塘各个水层得到充分利用以及水体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3、利用养殖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使池塘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例如,草鱼等吃食性鱼类的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分解成为肥料,可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饵料。草鱼食量大,排泄物多,如果单养则水质容易变肥,不适于其喜清新水质的习性;如果混养鲢鱼、鳙鱼,让它们滤食浮游生物,就能防止水质过肥,保证草鱼所需的清新水质环境;鲮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它们可以吃掉池塘中腐败的有机质,也能改善水体的卫生条件。各种混养鱼类就这样相安共处,不互相残食,不互争饵料,彼此栖息在不同的水层,生活在良好的共生互利的生态环境中。
五、妥善处理不同鱼类之间的关系
1、罗非鱼与鲢鱼、鳙鱼的关系罗非鱼的幼鱼主食浮游生物,成鱼为杂食性,也摄食浮游生物,与鲢鱼、鳙鱼在食性方面有矛盾,可采取交叉放养方式加以解决。即上半年罗非鱼个体小、密度稀时,主养鲢鱼、鳙鱼,争取大部分成鱼在6~8月出塘上市;下半年则主养罗非鱼,少养鲢鱼、鳙鱼,到年底捕起大部分罗非鱼,然后增加鲢鱼、鳙鱼放养量。
2、鲢鱼、鳙鱼之间的关系
鲢鱼主食浮游植物,鳙鱼主食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因此,多养鲢鱼会影响鳙鱼的生长,故应根据鳙鱼在水温高、水质肥时生长快的特点,在5~10月主养鳙鱼,11月至翌年4月主养鲢鱼。
3、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的关系
池塘实行混养,滤食性鱼类主要依靠吃食性鱼类排出的粪便增肥水质以培育浮游生物解决饲料问题。如果既不施肥也不投精饲料,而每生产1kg吃食性鱼类,其肥水作用加上天然饵料可生产滤食性鱼类1kg,两者比例为1∶1。随着池塘大量投饲、施肥,产量越高,滤食性鱼类所占的比例越小,每公顷产量为7.5t(每667m2产量500kg)的鱼塘,两者比例为5.3∶4.7;每公顷产量为15t(每667m2产量1t)时,比例则为6.3∶3.7。
六、进行合理密养
池塘养鱼高产很重要的措施进行合理密养。科学的放养密度一定是确保尽快达到商品鱼规格,而且可以获得最大产量的密度。如果密度过大,有可能提高产量,但会导致成鱼个体瘦小,降低了商品价值,经济效益较差,增产却没有增收,甚至会导致缺氧死鱼,减少了鱼产量;如果放养密度较低,会使鱼以较快速度生长,但无法保证天然饵料资源和池塘水体得到充分利用,产量较低。
水质、池塘环境条件、混养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水平等许多因素都会对鱼类放养密度产生影响。在进行生产实践时,必须对鱼塘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保证较好的养殖条件,增加放养密度,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标。
密养和混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必须在进行多品种混养的前提下,才能使池塘鱼类放养密度得到提高,保证水体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假如混养品种太少甚至单养一种鱼,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假如实行大、小规格套养,适当增大小规格鱼种的放养量,增大放养密度,不仅不会对成鱼养殖造成影响,还可以解决大规格鱼种来源问题,大大提高成鱼产量。
七、结语
通过淡水鱼混养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鱼塘提高年均鱼产量,还能保证上市的鲜鱼品种的多样性,在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证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辛学:《积极推广淡水鱼混养技术提高淡水鱼养殖经济效益》,《江西饲料》, 2010年05期
[2] 栾作林:《淡水鱼混养效益好》,《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年06期
篇7
[关键词]无公害;淡水养殖;病害防治
近年来,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逐步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人们开始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并对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无公害食品成为了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无公害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无公害食品的产品、生产地及加工工序作出科学规定。与海洋养殖不同,淡水养殖需要通过水库、池塘及江河等进行鱼类、虾蟹类养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淡水养殖的规模。另外,与海洋相比,内陆水域没有较好的流动性,从根本上增加了水产品病害防治的难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实地调研,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
1养殖水域设计与建造
在淡水养殖中,最为关键的是养殖水域的设计与建造。在设计建造之前,要提前对水源地点进行严格的勘察,在保证水源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方能进行养殖水域的设计与建造。具体来讲,水域水质要满足淡水生物生产标准,不能含有大量污染物、金属物质与病原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制订了渔业水质生产标准,在勘察水源时,可以依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与建造。在建造养殖场地时,要根据养殖规模、养殖场地面积等综合设计出科学的养殖地,要在养殖区域内设置出入水口以及完整的进排水系统,务必保证每一个独立的养殖场都能够拥有完整的进排水系统。另外,在引进水源时,要做好水源的消毒工作,并保证氧气容量与水温达到国家规定的养殖标准。
2病原体控制与消灭
与海洋养殖区域不同的是,我国内陆的淡水养殖区域内水源流动性较差,必须时刻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才能真正达到病原体控制与消灭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水域水质实现病原体控制与消灭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在池塘水域内定期投放漂白粉、生石灰等物质来调节池塘水质。另外,在投放鱼苗等水产品幼苗之前,首先要根据《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对这些幼苗进行检疫,不仅可以保证幼苗的质量,而且能够保证幼苗的繁殖能力。最后,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杀菌消毒工作,从水质、苗种、场地、工具及饲料五方面加强病原体的控制[1]。
3无公害渔药的使用
所谓无公害渔药,主要是指其具体成分中没有无毒成分存在,而且能够快速在水环境中分解,不会对水质产生影响。通常来讲,无公害渔药都有相关的生产与使用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选择无公害渔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预防为主。要定期对养殖水域投入无公害渔药,定期杀灭其中的虫害及病毒,坚持防治结合,尽可能多地使用生态环境友好型渔药,从根本上降低对水池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坚持安全性原则。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进行淡水养殖,必须保证使用的渔药属于无公害类型,从根本上保证淡水养殖的安全性与科学性。
4季节性疾病的防控
在淡水养殖中,有些疾病属于季节性频发的疾病,一般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因此,养殖场要结合实际情况,搞好季节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草药预防、外用药物及饲料使用都能够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对外用药物来讲,可以直接把药物泼洒到养殖水域,也可以通过在养殖场地悬挂药用竹篓进行疾病的防治,这种方式可以对鱼类体表疾病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硫酸铜、漂白粉及硫酸亚铁是常用的药物。另外,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等药物来防治鱼类的肠炎。对于中草药预防来讲,可以针对鱼类的皮肤病利用流苏子等中草药进行预防与治理,进而增强鱼类的抵抗力,为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2]。
5提高水产品抗病力
对于水产品病虫害的防治,一方面要加强外部防治力度,利用药物的投放来防治鱼类病虫害;另一方面要从鱼类自身出发,不断提高水产品抗病力。具体来讲,第一,要实行科学的放养。在放养之前,首先要科学选择合适的品种,尽可能保证鱼类放养的单一性,避免混养带来的疾病感染。另外,可以在北方地区进行冬季放养。第二,科学投放饲料。在投放饲料之前,要对养殖水域进行调查,保证水温、天气及水质等达到渔饲的投放标准,尽可能保证科学投放饲料。第三,调节水质。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池塘中的空间会逐渐变小。因此,可以采取隔天向池塘灌注新鲜水源的方式增加养殖场水域的流动性与活性。
6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具体的生产技术运用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养殖产品的特征,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饲料喂养、日常维护、苗种引进、疾病预防等,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水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生产[3]。
7结语
要想实现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如提高水产品抗病能力,合理设计与建造养殖水域,加强病原体的控制与灭杀,推广使用无公害渔药,及时防控季节性疾病,才能实现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6(7):96.
[2]陈海冲.淡水养殖病害生态防治技术[J].海洋与渔业,2008(10):39-40.
篇8
关键词: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70-1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的淡水小龙虾原名为克氏原螯虾,是一种温带淡水虾类,它的适应力强,食性杂且生长快。虾肉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市场上总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带动了小龙虾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在养殖面积上更是越来越大。但是小龙虾养殖看似简单,在实际操作上其实困难重重,受到水质、投饵、防病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操作管理方法,很容易全军覆没。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养殖经验,提出如下几点技术建议。
1 营造良好的池塘条件
小龙虾是否能高产,生存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都要选择通风好、向阳、水源没有污染、土质可以保水的地方建起池塘。而且就池塘来说,要有畅通的给排水及完全的防盗设施,周围要围起防逃墙,材料可选用网纱、竹片等,高度一般为0.5m。水深一般在1.5m以上为好,池塘占地最好为5-10亩,底部平坦为沙泥,池坝比例为1:3-4。在池内种植大概 1/3占地面积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等,产生浮游植物供龙虾食用,并可以为龙虾避荫提供方便。设立一些以砖头、石块、轮胎、瓦砾等材料做成的虾巢,作为小龙虾的栖息地。
2 虾苗的选取和放养
良好的虾苗才能长成优质的小龙虾,故在虾苗选取上应该选用体格健壮、无病害的虾苗,一般选取身长3-5cm 的虾苗,数量为3-4.5万尾每公顷。具体可根据虾苗体格大小,适当调整投放数量。淡水小龙虾一般都小怕大、强欺弱,所以,一个池塘的虾苗规格一定要相同。在投放时间上,一般选取傍晚或者黎明,可以避免水温差过大。在投放前应该先把少量的池水倒入运虾容器中,等到容器里水温和池水水温相近时再倒入池塘。
3 饲料的选取和投放
上面说过,小龙虾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但是其长势怎样,与饲料的选取也有很大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所以,我们一般都选取田螺、新鲜的小杂鱼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为主,配以一些植物饲料,也可以选取配合饲料,但蛋白质含量不要低于32%。应该注意的是,不宜投放变质腐烂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不但对小龙虾的生长无益,更会破坏水质。饲料应该定时定点的喂食,在时间上,一般在上午的8到9点和下午的5到6点,共两次,以下午为主。投食量可以根据池塘环境、天气状况等适当进行调整。喂食地点一般选在池塘四周的数个点,以便于观察小龙虾摄食状况。
4 水质管理
淡水小龙虾的生长很快,新陈代谢旺盛,故耗氧量很大,在水质管理上,养殖者必须要及时调控水质,保持一定的溶氧量,一般为5mg/L以上,还要注意天气以及小龙虾行为的变化。当水质老化或者遇到雷阵雨等闷热天气时,小龙虾会集聚岸边,浮头上岸。这时池内已经严重缺氧,应该立即打开增氧设施或者换水。水的透明度保证在35cm左右,酸碱度要控制在7.0-8.5以内。要保持池水的干净清新、溶氧充足,必须要勤于换水,一般15到20天换一次,换水量一般为原水量的1/8到1/5。养殖期间,为保持酸碱度可以适当泼洒溶水生石灰或光合细菌,具体用量根据池塘酸碱度定。池塘水深不宜过高,一般为1m左右,夏季可适当加深。另外,为保证小龙虾生长环境稳定,要保持池塘水位,不能忽高忽低。而且要严于监督,防止工业污水、农药等的污染。
5 病害防治
淡水小龙虾虽然在抗病能力上比一般的青虾河蟹等水产品强。但是人工养殖与自然生长毕竟还有很大的距离,故在病害的防治上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小龙虾的常见病有出血病以及烂鳃病等。出血病来势猛且发病率高,带病小龙虾一般体表布满出血斑点,红肿,小龙虾在染上此病后不久就会死亡。而染上烂鳃病的小龙虾一般都会出现鳃丝发黑、局部腐烂,不久便会死去。小龙虾常得病害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最根本的防治方法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虾苗下塘时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和消毒,避免带病龙虾进塘。在饲养期间也应该定期对水体消毒,主要以石灰为主,养殖期间一般隔15-20d 用生石灰 45-75kg每公顷溶水泼洒,不仅可以消毒还有益于小龙虾的脱壳。夏天高温时是细菌病毒快速滋生的时候,故应该在饲料中适当加入钙片、维生素等药物增强小龙虾抵抗力。
6 小龙虾捕捞
由于淡水小龙虾生长速度很快,在本年就可以进行捕捞,一般有干捕和网捕两种方式。将网在傍晚放于池边的浅水处,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收网了,反复网捕后将池水放干,再利用抄网进行干捕。如果池内小龙虾密度过高,还可以辅以撒网、拖网等工具捕捞,捕捞最好在夜里进行。
虽然淡水小龙虾养殖目前在水产养殖业中如日中天。也有很多成功养殖致富的例子出现。但是目前在小龙虾集约化养殖中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议普通的养殖者在小龙虾养殖投资上一定要谨慎思考,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罗法刚.淡水龙虾养殖技术[J].
篇9
关键词:淡水白鲳;池塘;投饲;水质
中图分类号: S9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66-1
1 池塘条件
面积500~10000平方米均可,以每口鱼池面积3000~6000平方米、水深2~2.5米为宜;池底较平坦,并留有少量淤泥,淤泥厚以10厘米左右为宜;排灌要方便。池塘在放鱼前要清整消毒,杀灭池中细菌、害虫和其他敌害;清塘药物以生石灰和漂白粉为佳。
2 鱼种规格及数量
若放养越冬鱼种,规格以每尾50~100克为宜,每公顷放养0.5万~1万尾;若放养当年鱼种,规格以每尾15~20克为宜,每公顷放养0.9~1.2万尾。搭配种类以鲢、鳙、草、鲤鱼为宜。在长江流域池塘主养淡水白鲳,可采用下表的放养模式。
长江流域池塘主养淡水白鲳放养与搭配模式参考表
放养鱼种时,要对鱼体进行药物消毒,一般用2%~2.5%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或用5~6ppm的含有效氯15%的漂白粉溶液浸浴15~20分钟,或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浴20分钟。
3 投饲与施肥
淡水白鲳个体小时,以投喂含粗蛋白质30%~35%的饲料为宜,日投饲率以5%~10%为宜。随着个体的生长,应逐渐投喂沉性颗粒饲料,并间隔一定时间投喂一些青菜、小块西瓜皮或其他果皮以及水花生为主的水生植物等青饲料。颗粒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以25%左右为宜,但以沉性为好,以利于淡水白鲳尽快摄食。若是漂浮性饲料,则不易被淡水白鲳利用。因为淡水白鲳一般栖息于水体中下层,极少在水体表面摄食。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7%,饲喂时间一般每天上午9~10时,下午3~4时各投喂1次。投喂时要注意季节、天气、水色、鱼的进食情况变化确定时间,投喂点、定质定量。用有机肥料施基肥一般每亩用200~300公斤,4~6月份追肥每月每亩用量230公斤,7~9月份投饵不追肥,9月以后追肥每月每亩用量130公斤,总之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0~25厘米为宜。
4 水质管理
水质是鱼类生存的环境,水质好坏对鱼类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夏天高温,各种水生物繁殖都很快,所以要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秋季可以延长换水间隔到1周或10天加注新水一次,加水时要注意防污及其他凶猛鱼类进入。加新水,要先抽去一部分老水,不宜抽过多,且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过大,以3℃之内为宜。注意水中的氧量,如果发现浮头鱼增多,就要开增氧机增氧或加注新水保持水中的氧量,加强巡塘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
5 防治鱼病
5~9月为淡水白鲳的主要发病季节,一般每10~15天用生石灰(每次每亩用量15~25公斤)或1ppm漂白粉轮流全池泼洒,预防鱼病发生。细菌性鱼病流行季节,每周按50公斤鱼所需饲料,拌入大蒜头250克来投喂,可控制细菌性鱼病的蔓延。应特别指出的是,在主养淡水白鲳的鱼池中,一定要搭配混养鲢、鳙等“肥水”鱼类。因为淡水白鲳摄食量大,排泄物相应较多,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池中有机耗氧量、铵态氮以及水中浮游生物量都出现增长趋势,水质很快出现富营养化。同时出现大量的蓝藻和绿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90%左右),而绿藻又以鱼腥藻占优势,使水体呈绿色,这是水质过肥的一种表现。搭配混养鲢、鳙等滤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既能改良水质,又能充分利用水体及其中的天然饵料资源,达到提高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一般每生产3~5公斤淡水白鲳食用鱼,可带产1公斤鲢、鳙食用鱼,可依此标准定主养淡水白鲳鱼池中放养鲢、鳙的数量。
篇10
关键词: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9
前言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主要分为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水泥池鱼苗培育以及鱼种培育,以下将具体地进行说明,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应如何养成,本文将详细的予以叙述。
1 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为苛刻,通常生活水温在17~35℃之间,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当生活水温低于18℃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当水温降到15℃时只需要持续5~7d石斑鱼就会死亡。此种鱼类个体较大,体型扁,嘴比较大,性情懒惰,喜好群居以及群体活动,人工饲养的一般只吃眼前的食物,很少会去追逐食物,食量大、贪食,当进食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吐食的现象。当性腺发育成熟以后,在排卵期会有配对占区行为,若是配对成功以后,当其他的鱼类距离产卵区1m左右的时候,已经配对的2条鱼会主动的攻击入侵领地的鱼类。此外,在配对成功后亲鱼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并会一直守候在产卵区的附近,一边防止其他鱼类入侵,一边清理产卵区,直到鱼卵孵化几天后才会离开回到鱼群。并且,由于产卵石斑鱼不能够辨别同种鱼类的仔鱼,当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会出现产卵石斑鱼吞食仔鱼的情况,因此。人工养殖的一定要为产卵后的石斑鱼提供充足的食物。
2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
生态养殖指的是选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里不同的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原理进行应用,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下和谐且平衡共生的养殖模式。通过利用生态技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间的和谐统一。以下将详细对常见的几项技术进行说明。
2.1 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一般在长到150g左右,鱼龄在1a左右,即可发育到性成熟。在野外自然的条件下,亲鱼与罗非鱼的产卵方式相同,都会在水底的淤泥里挖穴产卵。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亲鱼的产卵更多的是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例如,在大小15~20m2的水泥池中,可选取250g~400g重量的亲鱼150~200尾投放,让石斑鱼来自行,配对成功的亲鱼一般都会在池子的角落产卵,并在产卵前将池子角落进行一定的清理,同时,需注意水泥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以上。在产卵后的几天内亲鱼都会在产卵区附近徘徊,既防止其他鱼类入侵,还要清理产卵区的卫生。受精卵一般是呈现出黄绿色,不透明黏性,均匀的排列在产卵穴内,基本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成熟的亲鱼在产卵3次后进入夏季育肥期,一次产卵2000~3000颗。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充足,水温保持在26~28℃情况下,每25~30d产卵1次,在水温25~27℃情况下,大约经过72h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体长大约0.5~0.6cm,聚集在水底,通常不会到处游动。到孵化出的5~6d时卵黄就会消失,这时仔鱼会游到中上层,在这个时期,6~8d就要拉1次网,目的是将仔鱼都转移到专门的培育池中,并根据仔鱼的批次和大小M行分池培养,避免出现因仔鱼大小不同而出现互相残食以及产卵亲鱼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吞食仔鱼的情况。
2.2 水泥池鱼苗培育
人工饲养条件下鱼苗培育池的大小一般为10~15m2,
并在水底安装5~6个氧气头,始终保持水中的含氧量在≥
5mg/L。在鱼苗投入前要对培育池进行全面的消毒清理,注入的新水要进行过滤、暴晒、沉淀、消毒,并保持水温始终在25~27℃。鉴于,仔鱼的口裂较大,可选用丰年虫或者无节幼虫来进行投喂,具体的投喂量根据仔鱼的摄入量来定,通常为1d 4次。在仔鱼的培育期要注意保持池塘有良好的水质,在7~10d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30%~50%。在培育池中培育30~35d左右,仔鱼的体长生长到1.5~2.0cm时,即可将仔鱼转移到水池中进行鱼种培育。
2.3 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池的相关要求与仔鱼培育池基本相同,要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所用水源要进行消毒,确保水质良好无污染,还要检测池塘是否存在漏水、渗水的情况,并且池塘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在池塘消毒后的7~10d往池塘中注水,并使用40网目的过滤网进行过滤,防止池内进入其它鱼类或者敌害生物,蓄水量以0.8m为宜。蓄水完毕后要向池中施规定数量的发酵肥料进行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3~4d后,使用白脸盆进行检测,当具有一定的微生物饵料后,即可投放鱼苗,还要注意肥水时间与投放时间要配套,这样有利于鱼苗有较高的成活率。此外,对于所投放的鱼苗要经过筛选体形大小要尽量一致,最好是同一批次的鱼苗,还要确保健康有活力,以防止因个体差异较大导致出现互相残食的情况。刚下塘的鱼苗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前期可适当投喂豆浆,以便于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确保鱼苗有充足的饵料,此外,还应注意池塘的透明度要保持在25cm左右为宜。当鱼苗体长达到4cm左右即可投喂鱼糜或者水蚯蚓等饵料,7d以后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并相应的减少生物饵料的投喂量,直到全部改为人工饲料喂养。
3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
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应该优化生产的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的养殖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3.1 池塘准备
淡水石斑鱼的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为2000~6670m2,
水深为1.5~2.0m为宜,要选在距离水源地距离近,便于池塘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在成鱼投放前,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使用生石灰按照75~100kg/667m2 的标准进行泼洒,7~10d后注入新水,并准备成鱼投放。
3.2 放养密度
对于成鱼的放养密度,由池塘的面积大小、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水平、饲料的质量和数量等因素来决定。此外,成鱼的体形大小、健康状况、生长空间等因素也对放养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成鱼的放养密度如下表1。
3.3 饵料投喂
3.3.1 饲料
淡水石斑鱼属于比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投放饲料要保持35%的蛋白质含量,可选择使用浮性膨化饲料。
3.3.2 驯食及进食状态观察
石斑鱼具有贪食的特性,对于食物非常的灵敏,可采取驯食的方法对其进食时间和区域进行固定。具体方法是,可在池塘的长边中部位置,使用竹竿搭建一个约5~10m2的投喂区,在这个位置不仅可以清楚观察石斑鱼的进食情况,还确保了饲料不会被大风刮走,开始投喂时,可少量投放吸引鱼群进入投喂区,然后在大量的投喂,如此反复驯食约1周左右,即可养成石斑鱼定时定点的进食习惯。在石斑鱼进食形成习惯后,投放饲料时鱼群会出现蜂拥抢食的现象,随着不断地投喂,鱼群渐渐的吃饱了就会散去。若是在投喂时,鱼群反应不够激烈,动作缓慢,食欲不高,则有可能是水质不良、饲料变质、鱼群生病、气候原因等因素造成的,要及时进行详细分析,尽快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3.4 养殖管理
水质调控:淡水石斑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透明度通常为35~40cm,在养殖前期,换水不宜过频繁,可每25d换1次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20~40cm之g。而在夏季时,温度高池塘内的饲料及粪便分解的速度很快,水质很容易变坏、泛酸,若不及时进行更换会加重水质恶化,不仅影响石斑鱼生长,还会导致鱼群生病,因此,在石斑鱼生长的中后期或者夏季高温时要加大池塘换水的频率及换水量,确保石斑鱼的生长能够有良好的水质环境。
鱼病防治:淡水石斑鱼是养殖新品种,并且养殖的数量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还未发现针对石斑鱼的相关病症,虽然如此,也不能疏于对石斑鱼发病的防范,要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养殖,从根本上降低石斑鱼发病的几率。
4 结语
本文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叙述,了解了石斑鱼的各方面的习性。深入地对淡水石斑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研究,明确了怎样才能养殖好淡水石斑鱼。从池塘准备、放养密度、饵料投喂以及养殖管理等方面详细的对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进行了阐述,希望对读者有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林秀,黄启健.石斑鱼养殖将成为广西潜力产业――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开展石斑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J].农家之友,2013(12):11-12.
[2]林河军.闽南内陆山区淡水石斑鱼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23):36-38.
[3]李燕,骆志强,刘晓东,王笠平.吊挂式蔬菜种植温棚中淡水石斑鱼养殖模式的研究[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5(02):137-141.
[4]孙晓飞.棕点石斑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筛选及其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效果研究[D].海南大学,2014.
[5]杨俊江.三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要量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6]朱泽州,孙浩然,王涛,孙学亮.饲料中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淡水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5(2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