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范文
时间:2023-04-06 01:2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蛙养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院长、首席执行官朱志明,在多年的林蛙养殖与技术创新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我国农林牧资源,采取动物与植物互补共生养殖林蛙的新模式。该模式用中国林蛙替代农药灭虫,从源头减少人类食物农药残留,降低水资源污染程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增加了广大农民收入,为我国农林牧产业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朱志明正在国内选址,树起不同模式“新型高效农林牧特色生态循环产业化经济示范区”特色旗帜。朱志明也因此被社会誉为 “中国蛙王”。
据朱志明介绍,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虽有共性,但因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形式各有不同,其对接也有独特之处。对此,他分别就各种模式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利用中国林蛙与农业互补共生发展
民以食为天。在市场经济利益思想支配下,目前,我国部分农民为提高农产品产量,采取有虫就用药的传统防治方法。极少量农产品经处理后无农药有害残留成份,而大量农产品是含有少剂量农药残留成份的,人类长期食用必将危害健康;过度使用农药也会使得土壤及地下水质恶化,不利我国生态环保发展。
采取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中国林蛙是各种害虫的天敌,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能有效减少农产品虫害的发生,是科学无成本的绿色灭虫,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绿色有机品质;2.中国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农产品下套养中国林蛙,在实施常规对地表保湿或雨季作用下,林蛙排泄物所含有机肥质会渗透入土壤内被农产品根系吸收,减少所投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3.人工种植各种农产品场地较平整,株距整齐,作物叶片落差对接林蛙习性,在对林蛙栖息地保湿时,自然地对林蛙栖息地植被作物进行了有效保湿;4.农产品叶片饱满,尤其是蔬菜、瓜果叶片水份含量较足,叶体凉湿适中,透氧分子较高,自然对接了林蛙靠皮肤吸收水分的习性和林蛙所需理想立地生态条件;5.人工种植农作物株距较近且叶片离地表层距适中,叶层少达十余层,多达几十层,叶片相互上下搭连,叶密度较高,自然为林蛙创造了理想的遮晒防暑条件和预防天敌的条件;6.各种昆虫喜落在农作物叶片上,这就自然地使昆虫与林蛙共聚一室,使林蛙近距离就能捕食到饵料(昆虫),减少了林蛙在食饵过程中体能的消耗,加快林蛙育肥成品期;7.在农产品下养蛙,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产增收。
利用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发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气候条件,广阔的森林和地表植被资源能调节生态气候。但是目前火灾和虫害对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较大危害,每年国家对森林防火和森保防害(虫)专项资金投入巨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木质用材不断扩大需求,造成林业资源枯竭,而下岗职工又不得不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牛、羊是食草动物,对生态植被是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其排泄物又是害虫滋生源,害虫又是疫病的传播体。此外,我国大量的荒山、荒地和湿地未被充分开发利用,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因要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成材,投资回收期较长,林下资源更是大量闲置。
采取在林下养殖中国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1.山地地表植被较茂密,地表地气较高,自然为中国林蛙营造了理想的立地生态栖息条件和创造了各种害虫与林蛙同居一室的条件,使林蛙近距就能捕食到饵料;2.中国林蛙是各种害虫天敌,俗称农林卫士,在林下养蛙,可减少林业资源虫害,在减少灭虫成本同时,又无成本地解决了林蛙所需多营养饵料;3.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林下养蛙,在雨水和光照作用下,肥料所含质将渗透入土壤内被林材等资源植被根系吸收,使林材等资源植被不同程度吸收到养份;4.提高人工林地和荒山闲置地及湿地利用率和回报率。
利用中国林蛙与牧业互补共生发展
传统牧业发展模式,致使目前广大农牧民收入来源很单一,大量草牧场地表资源闲置,仅起到解决牛羊饲料的单一效果。因人类发展牧业的方式改变和自然植被环境被破坏等原因,牧场各种有害虫类数量较多,这直接影响牛羊正常发育,也就影响到农牧民的收益,这是目前我国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
篇2
1.1饲养变态池
饲养变态池要求均匀分布于放养场内,离水源较近、有植被遮阳的潮湿环境的地段,保证林蛙变态后直接上山有较高成活率。首选在放养场附近和各沟岔中、下部的林下或树荫下,便于控制水温;其次选建在背坡山脚植被好的平坦地方,需搭遮阳网。面积4m×6m。池周边水深5~15cm,中间水深40~50cm,浅水区占70%,上下方留灌排水口。池壁不能太陡,以备蝌蚪上岸栖息;池边保持湿润,提高刚变态幼蛙的成活率。当蛙场内建有多个且分布较均匀的越冬池时,可不修饲养变态池。
1.2越冬池
在蛙场内选择放养场的中下游,距主河道10~15m、确保进出水控制、防洪、预防渗漏或冻干池水。池壁呈斜坡形,防止塌方,深度2.5~3.0m,保证冰下不冻水层在1.5m以上,单池面积不低于200m2。幼蛙上山后把越冬池内的水放干,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水位。越冬池可兼作产卵孵化池、饲养变态池,亦可采取植树、种草、割棵子、搭遮阳网和用塑料围栏等,为变态蝌蚪和幼蛙营造阴凉、潮湿、安静的环境。
2半人工养殖方法
2.1种蛙选择
种蛙选择最好要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冬眠前,其次在春季3月末—4月初林蛙出河期间。种蛙选择要求形好、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损伤。蛙龄:2~4年生林蛙生命力旺盛,怀卵量多,繁殖力强,适宜做种蛙。体型:雄蛙身长5~8cm,体重15~30g;雌蛙腹大而丰满,身长6~9cm,体重为25~55g。颜色:背部皮肤黑褐色并有黑斑,背上部正脊处多有一“八”字形黑色条纹;雄蛙腹部为黄褐色,由腹至下颌渐为白色;雌蛙腹部红黄色或带有土灰色,肤色明显深于雄蛙。通常林蛙雌雄比例以1∶1.1~1.2为宜。
2.2产卵与收集
当地一般每年3月中旬开冰,至4月初全化开。中国林蛙自然产卵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至4月初结束,适宜水温9~11℃。抱对后,一般在24h后产卵,24h内基本停止产卵。中国林蛙卵为黑色,刚排的卵团直径3cm,含卵粒1000~2500粒,体外受精。卵团翻过来呈黑色,为受精卵团;卵粒半黑半白,则是未受精卵团。待卵团吸水膨胀有弹性时再将其捞出孵化。
2.3蛙卵孵化
孵化蛙卵采用封闭式网箱孵化法,可以避免水中天敌及沉水卵发生。孵化箱的规格为150cm×100cm×30cm,以木板为框,用细窗纱做箱底,上设支架覆盖塑料布封闭。网箱用木桩固定在水里,注意保持上沿超过水面。网箱最多可放5个卵团,3d内产卵放在同一网箱内。可通过控制水位和光照,来控制水温。
2.4饲养变态
有研究表明,蝌蚪期食物和营养不良,导致生长迟缓且体型小,蝌蚪期的营养状态也决定变态幼蛙和成蛙的体型大小。蝌蚪孵出后5d内不必喂饲,吞食卵衣和浮游微生物,5~14d饲料以豆饼、米糠、玉米面为主,蒸熟投喂,1天1次,不剩为宜。14d后饲料以羊铁叶、苋菜、菠菜、嫩树叶和草叶蒸煮10min后混拌玉米面、麸皮、豆饼粉等,调制成糊状、饼状投喂。当蝌蚪长出2个脚后,可以脱离孵化箱。
2.5放养上山
一般完全变态幼蛙集中在2~3d即可全部上山。期间注意增加地面湿度,收集行动迟缓幼蛙,数量过多时采取人工分散放养,尽量消除场内的天敌如蛇、鼠等,增加成活率。林蛙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绝大部分为有害昆虫,其次为腹足纲软体类的田螺和蜗牛;尤其对落叶松松毛虫的防治,有“森林卫士”之称。可设灯光诱引昆虫,种植蜜源植物招引昆虫;秸秆(野草)混合猪圈粪(鸡粪、牛粪、死动物尸体),繁殖昆虫(蝇蛆),增加食物来源。放养的林蛙密度过大会因食物的缺乏造成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和部分林蛙死亡,如放养密度过小则回归率亦低。一般每667m2山林可放养林蛙500~600只。
2.6冬眠越冬
冬眠期从11月初至翌年3月末。林蛙大多数在离河流等水源2000m范围内活动。一般9月中下旬开始,林蛙在山下腹林下草里活动。气温10℃以下,林蛙开始入水。越冬池避免淤泥、草或腐败植物多,有机质分解耗氧;避免水质混浊带有污物盖住林蛙背部;避免冰层震动,林蛙耗氧增加;避免水质变绿或变黑,冰上有积雪等,造成林蛙缺氧窒息死亡。必要时除雪或换水。
2.7危害防治
篇3
关键词:林蛙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94-02
1林蛙产业发展现状
通化市位于长白山西南麓,是吉林省重点林区之一,森林和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4.7万hm2,占幅员面积的68.38%。其中,有林地94.6万hm2,占林业用地的90.4%;森林活立木蓄积量7814万m3;森林覆盖率63%。全市拥有50km以上江河12条,10km以上河流200条。鸭绿江、浑江、辉发河及325个水库、4080个塘坝构成了优越的中国林蛙繁衍生长的生态环境和条件,也为人工养殖林蛙提供了良好地发展空间。
林蛙又名哈什蟆、雪蛤,是食补、药用、美容三位一体的新兴保健产品,极具药用价值,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睾酮、雌醇、雌酮和多种复合多肽等活性因子,具有滋阴补肾、延缓衰老、激活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实为一种稀缺性药用资源,是中老年群体的理想保健产品。林蛙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明、清两代已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珍”(参、翅、骨、肚、蒿、掌、蟆、筋),“四大山珍”(熊掌、哈什蟆、飞龙、猴头)和“东北新三宝”(哈什蟆、红景天、不老草)之列。
近年来,全市林蛙产业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林农增收致富为目的,采取项目带动、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等多种举措,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初步调查,现有可开发利用的自然沟系近2000条,其中适宜林蛙养殖的沟系有1100多条,养殖面积约36.5万hm2。
全市从事林蛙系列产品加工的重点企业有30多户,年均加工能力在10万kg左右。集安市乐凯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集隆牌精制雪蛤王”,先后获得“重点保护产品”、“人民放心产品”、“吉林名牌”产品称号,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通化林蛙研究所研发的林蛙卵油软胶囊、通化乐陶陶林蛙油胶囊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列为国家“863计划”;通化林蛙研究所的林蛙卵磷脂提取工艺研发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通化百泉参业有限公司的“百泉”牌林蛙卵油软胶囊,主要销往新加坡等地。2012年,全市林蛙捕捉量约565t,生产林蛙油46.8t,实现产值3.7亿元。其中:林蛙加工实现产值1.5亿元,占林蛙产业总产值的40.5%。
2林蛙产业发展目标和趋势
从目前适宜林蛙养殖沟系的经营情况看,标准化生态经济沟仅占1100条的30%,仍有近70%的沟系需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从现有林蛙油加工企业看,仅有30%的企业有自己的产品,且生产规模很小,高科技含量的下游产品还有待于深度开发。
林蛙下游产品主要以医药保健品为主,作为经济价值很高的药、食兼用的动物资源,中国林蛙及其制品很受国际市场欢迎,销售市场已由亚洲市场向欧洲市场拓展。通化市是著名的“中国医药城”,发展林蛙产业,有原料、企业、设备、技术和市场,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所以,林蛙产业发展前景无限。
“十二五”期间,通化市为加大林蛙产业发展投入和开发力度,使林蛙产业尽快形成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近期,组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通化市林蛙养殖管理办法》,经政府批准后实施。这一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必将推进林蛙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全市标准化生态经济沟达到700条以上,实现林蛙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
3林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策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缺少完善的林蛙产业发展规划,经营不规范,蛙农对扶持政策知之甚少。财政金融部门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服务,导致蛙农在资金融合方面出现困难,资金投入不足。
3.2管理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管理粗放。通化市大部分生态沟经营管理仍处于原始、粗放状态,基础设施陈旧、简陋,基本是靠“天”吃饭,随意性很大。林蛙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特别是变态期病害,防治效果有限,导致林蛙回捕率不高。二是经营方式单一。沟系内森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效果不佳。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目前,林蛙养殖基本是一家一户小作坊,林蛙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年均加工能力仅占回捕量的30%左右。四是经营不规范。林蛙养殖达不到“三池一房”标准,存在少建“三池一房”现象。
3.3下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精深加工滞后
目前,加工产品主要以蛙油为原料,且品种少,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科技含量的林蛙油系列下游产品基本没有。一些加工企业和业户生产的林蛙产品多数是粗加工产品,缺少林蛙精深加工项目,没有形成终端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林蛙产业的真正效益没有体现出来。
3.5发展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生态经济沟经营者多以本地农民为主,受思想观念和资金等影响,大部分经营者签订合同后,由于承包成本低,只要稍加管理就能见利,很多经营者“见利即止”,“小富即安”。同时受自身条件,尤其是资金不足,难以再投入。即使有外来投资,因其承包合同时间长,转租条件高等原因,也很难谈成,导致通化市大部分生态沟建设长期维持现状,处于自然经营状态。
4林蛙产业发展的对策
4.1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
制定和构建林蛙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确定资源培育计划、产品研发计划、市场开发计划及具体工作步骤,把林蛙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特色支柱产业。对于经营效果好的养殖大户,可以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鼓励发展;在资金方面,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降低贴息贷款门槛,积极探索林蛙养殖保险的有效途径。
4.2建立林蛙示范园区,带动林蛙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资源好、积极性高的地方建立林蛙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对林蛙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强化蛙农的科技意识并规范养殖程序,以进一步形成林蛙养殖规模效应。确立林蛙养殖及加工示范园区,坚持多种经营,深度发展,形成“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蛙农成立林蛙养殖协会、林蛙合作社等民间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的带动提高林蛙养殖水平、扩大林蛙养殖规模、开拓市场空间。
4.3提高科技含量,做好产品精深加工
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共同研究中国林蛙应用基础理论,探讨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开展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促进林蛙产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附型转变。高标准配备科研人员和设施,研究养殖技术,攻克技术难关,开发研制各种林蛙系列产品。
4.4更新发展理念,创新林蛙产业发展模式
在原有科技宣传和专题讲座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实施体验式培训。组织一些养殖大户到林蛙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切身体会,带着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交流,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和管理理念,用以指导实践。要建立年度性林蛙产业发展论坛,聘请相关专家和先进地区养殖大户做经验介绍,提高养殖水平。
4.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林蛙知名品牌
通过政策扶持和多方位指导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蛙龙经济,大力开发林蛙油系列产品精深加工,走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产业链条拉长和最大效益。一是通过发挥医药企业的优势,培育本地龙头;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外地龙头。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或政策支持,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外力支撑,最终形成“政府+基地+企业+蛙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篇4
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的卵的识别:东北林蛙的卵和黑龙江林蛙的卵外观差别很小,且东北林蛙产卵期比黑龙江林蛙产卵期稍早5~7d,故区分东北林蛙的卵和黑龙江林蛙的卵是很重要且有难度的。东北林蛙适宜生境为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而黑龙江林蛙为沼泽地的生态环境。如蛙场内既有阔叶林又有沼泽地,则二者都可能存在;如蛙场内没有沼泽地,则不会有黑龙江林蛙卵。黑龙江林蛙多产于沼泽地中的静水坑内,或沼泽地中有红色锈水坑内,东北林蛙多产于水域清澈的静水中,靠树林较近的清水中。黑龙江林蛙的蛙卵卵团小、卵粒小,而且卵粒看上去较密。卵团的运输:如在同一蛙场,把卵团从产卵池移送至孵化池,可用水桶盛装,并加适量清水。异地运输卵团,可选用内衬聚乙稀薄膜的塑料编织袋盛装,每袋50~100团,装后加入袋容积10%~20%的清水。卵团离水贮存和运输时间不得超过24h,当卵团运至孵化池后,应立即投入孵化池水中。刚产出尚未吸水膨胀或发育到尾芽期以后的卵团不可捞取或异地运输。4孵化孵化适宜水温为5~14℃,初期5~7℃,中期10~12℃,后期12~14℃,可通过水位调节加以控制。孵化池的水深最好在50~80cm。孵化期一般为5~10d,林蛙产卵的时间前后相差一个多月。而林蛙蝌蚪之间有相互自残的习性,为防止先期孵化的蝌蚪吃掉尚未孵化的蛙卵,也防止大蝌蚪吃掉小蝌蚪,要把蛙卵分期孵化,最好把当天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多也不能超过3d,并分批投放于各孵化池中,以使蝌蚪大小均匀。孵化期要始终保持孵化池水位的稳定,不要大进大出水,也不要使水位忽高忽低。要注意防止野鸭等天敌对蛙卵的危害,小池可用网罩上,大池可用草人或鞭炮等方式驱赶。根据天气变化,在有冻害的早、晚可加扣塑料棚,当冻害解除,应及时去掉履盖的塑料,以防高温。
蝌蚪饲养
半人工养殖为“人养蝌蚪,天养蛙”,蝌蚪期养殖的效果关系着林蛙养殖的效益,养殖效果好的蛙场的蝌蚪最大体长5~7cm,最大体重1.4~2.0g,蝌蚪大小基本一致,有活力,食欲旺盛极。蝌蚪期发育时间在40~50d,然后长出前肢,开始变态,完全变态时间在6月10日—7月10日,整个蝌蚪生长期为45~55d。蝌蚪孵化约一周后,要降低蝌蚪密度,活水池控制在1500只/m3,死水池控制在500只/m3。蝌蚪饲料配比:蝌蚪属杂食性,其饲料种类应多样化,且动植物性饲料搭配。开口喂蛋黄或动物血,接着喂蝌蚪专用饲料,随着蝌蚪的长大饲喂大粒的饲料。在正常情况下,每团卵所孵化出的蝌蚪饲喂的专用饲料不少于400g,自配饲料比例是玉米50%,豆粕20%,麦麸7%,骨粉3%,鲜植物19%,其他1%。由于半人工养殖林蛙蝌蚪养殖数量巨大,饲喂高品质的饲料存在着成本的问题。所以要培育天然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可在饲养池内投适量的腐殖质和动物粪便,也可使用活性肥水素。生喂饲料:将山野菜喷水后盛于容器中或堆积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待其沤烂后直接投喂,也可把所有饲料按比例拌一起后直接洒于池中投喂。熟喂饲料,第2天将玉米面、豆粕、鱼粉和微量元素等精饲料盛于容器中,按比例加适量清水泡开,第3天用大铁锅进行精料熬煮,同时用另锅将当天采集来的山野菜进行抄煮杀青,并滤去其汁液,然后将其掺入到已煮好的精饲料中再次熬煮。食量控制:要少喂、勤喂,以池中总有食又不剩食为原则。饲喂期限,当蝌蚪发生变态会自然减少进食量,可适当酌情减少投食量,当蝌蚪完全变态将停止进食,此时应停止喂食,整个蝌蚪期约需投食6周左右。投食方法:将制作好的饲料用铁勺均匀地投放于饲养池中,如果采用越冬池兼作饲养池,可将饲料较均匀地投放于池周边浅水区域,便于蝌蚪采食,同时利于食量控制。有条件的蛙场可以每天喂2次,即早晚各1次。如果蛙场较大,蝌蚪池较多、较大,也可以1天或2天喂1次。水质的管理:要注意蝌蚪期水质的变化,水质太肥和太瘦都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较佳的水质的颜色呈黄绿色,透明度在40cm以上。水质“肥、嫩、活、爽”,水生生物丰富,溶氧充足,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水温的管理:随着蝌蚪生长发育,环境温度逐渐升高,水温15~22℃为宜,前期要注意低温,后期要注意温度高时及时降温,同时注意温差过大造成应激。要保证孵化池水深不小于50cm,深水面积占2/3,这样冷天保暖、热天降温。即便在在蝌蚪孵化初期正值早春,刚化冻,气温较低,水温也较低,但也不用提高水温,因蝌蚪发育初期5~10℃可正常发育。在5月中旬气温升高以后,可搭遮阳网等来降温;在蝌蚪发育的后期,蝌蚪饲养池的水温要控制在18~20℃,高温控制在23℃以下,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连续几天出现30℃以上高温,或蝌蚪池水温超过22℃时就要加大流水量,利用流水和深水层来降低水温。这样幼蛙雌性比例一般可达60%~70%。蝌蚪病、虫害防治:蝌蚪养殖的前一年,或当年卵团投放池中之前,要用生石灰或生态环保型安全的杀虫剂、消毒剂对孵化饲养池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杀虫和消毒,然后放入清水清洗孵化饲养池,约2周后再放入蛙卵进行孵化。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勤观察。蝌蚪池缺氧是蝌蚪养殖期常见的现象,蝌蚪缺氧的表现有:一是蝌蚪不怕人,在水中上下窜。二是水面上有大量的小气泡,严重时会有大量的蝌蚪漂浮于水面不动。三是在深水处大量集结成团的蝌蚪等。当有上述现象出现时要及时处理。处理方法是:马上加大蝌蚪池的进水量,或立刻分池疏散蝌蚪,降低蝌蚪的密度。当孵化结束、卵胶膜被蝌蚪吃完时,就应向池内打一次防病和杀虫药。当发现蝌蚪出现长白毛、烂尾、昏迷、打转、漂浮于水面、消瘦、肿胀、充水、出血等现象,或蝌蚪池内有龙虱、水蜈蚣、仰泳蝽、水螳螂等害虫时,应及时使用高效、安全、无公害、无残留的杀虫药物和杀菌药物进行杀灭和治疗。
篇5
一、林场概况:
二、生产经营情况:
林地经济情况:我单位有红松果林承包户69户,林蛙养殖承包户43户,林参间开发了60.8公顷,这几块解决林场很大一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职工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三、职工生活状况和我们采取的措施:
四、今年的工作重点
在09年,进一步加强林场的经营管理工作,在认真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教育活动的同时,要稳步推进08年确立的“做大食用菌产业,建好中药材种植、有机蜂蜜生产、有机鱼养殖三个基地”。同时,抓好其他创业项目。
在基地建设方面,三个基地均已初具规模。
中药材基地:返魂草人工栽培基地建设项目从去年秋季整地以来,现已经完成50公顷的工作,今年春季计划完成30公顷的整地,种苗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这块工作正按计划进行实施中,17.1公顷的白芍中药材基地建设。今年的工作是强化田间管理。97公顷的中药材基地,可解决林场尽60余名职工的季节性就业问题。
有机鱼养殖基地建设:08年,我场职工尹茂江等四户职工,科学利用林蛙越冬池夏季空闲期间发展渔业养殖项目,一举成
功。共投放各种鱼苗800多公斤,每尾3——4两,四个月的养殖时间单条重量都达到1公斤左右,总产量达到3000多公斤。生产出的有机鱼一投放市场就得到了广大消费者青睐,效益十分的可观, 此项目仅尹茂江一户,当年即增收9000.00余元。今年我场将发动57户林蛙养殖承包户,利用夏季闲置的越冬池发展养鱼,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使林场的综合资源得到的有效利用,扩宽职工致富门路。
另外,我单位的延边黄牛养殖业,在今年得到很快发展,冬采期间,我局出台的集采畜力养殖补贴政策,激发了林场职工养牛的热情,有35户职工得到了39500.00元的补贴,目前我林场发展集材畜力和菜牛的养殖户有35户 ,存栏153头,在发展集材畜力方面,我们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篇6
现阶段,我市的特色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政府密切配合,积极组织,取得了喜人成果。
(一)重点产业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经过科学调整,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其中粘玉米、棚室蔬菜、二瓜、苗木花卉、绿色有机水稻、马铃薯、林果、黄烟、食用菌、林蛙等重点产业已经凸显出来,正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被市政府确定为九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产业的规模化、区域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组织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加大扶持力度,狠抓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使我市特色产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区域特色突出。
现阶段我市的粘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沐石河镇的桦树村、于家村、常家村、永安村,土们岭镇李家村、民主村、土们岭村、马鞍山村、荒山村、丁家村;棚膜蔬菜面积已达到2100公顷,主要分布在卡伦镇任家村、镇郊村、东风村、红星村、十里村,东湖镇的黑林子村,龙嘉镇的龙家堡村、袁家村、草城子村、双阳村、陆家村,九郊办事处莲花村;两瓜种植面积已达到1100公顷,主要分布在上河湾镇的榆树村、干沟村,苇子沟镇杨家村;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300公顷,主要分布在波泥河镇波兴村,卡伦镇东风村、镇郊村,西营城镇古榆树村,东湖镇双山村,其中棚室鲜切花面积达到120公顷,主要分布在卡伦镇东风村、镇郊村;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公顷,主要集中在其塔木镇红旗村、西营城街道办事处榛秆泡村、纪家镇姜家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200公顷,主要分布在纪家镇腰房村、大榆村、汾水村、太平村,沐石河镇于家村、常家村;林果面积达320公顷,主要分布在上河湾镇双顶村;黄烟面积40公顷,主要种植在沐石河镇太和村、于家村;食用菌面积20公顷,主要集中在九郊办事处聂家村,卡伦镇孙家村;林蛙养殖面积1.5万平方米,投放400万只,预计成活100万只,养殖地点在莽卡乡三道村。
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篇7
关键词:靖宇特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17—1
1 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基地规模逐年扩大,主导产业初具雏形
近年来,靖宇县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特产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是人参产业基地。全县人参西洋参留存面积稳定在200万平方米(其中:西洋参100万平方米);林下参基地规模达到88500亩。二是经济动物养殖基地。全县已封沟153条,林蛙放养面积64万亩,预计林蛙贮量2亿只,年回捕量3000万只;全县养殖梅花鹿8778只;养殖特种野猪11000头。三是食用菌产业基地。全县以黑木耳、榆黄蘑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380万平方米。四是道地药材产业基地。全县以平贝母、北五味子、蒲公英、返魂草为主的中小药材面积达到47700亩。五是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以蓝莓和山葡萄为主的经济林规模达到14800亩。
1.2 龙头企业逐年增多,带动产业能力不断增强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特产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牵导产业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拥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106户,其中: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户,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8户,农特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有人参、西洋参14个系列、66种产品;中药材8个系列、39种产品;人参保健品13个系列、30多种产品;食用菌16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营养酒类8个系列、40多种产品;山野菜17个系列、100多种产品;食用果仁4个系列、30余种产品;野菜及野味肉类食品等20多个品种。年加工量在5000吨左右,年实现加工产值22000万元。
1.3 参与农户逐年增多,产业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我县从事特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的农户有11800多户,从业人员24000多人,有人参、林蛙、食用菌、五味子、平贝母、返魂草、特种养殖等各种特产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190多个。近几年,全县特产品交易市场非常活跃,已经成为东北地区西洋参、北五味子、平贝母、林蛙油等道地药材的重要集散地。每年特产品交易量在10000吨以上,交易额在50000万元以上。全县从事特色产业的农户户均收入达到30000元以上,比2006年增长2倍多。
1.4 新产品开发逐年增多,产品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近年来,先后有12户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产新产品20多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全县还有16户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国家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产品总数达到57个,认证产品产量达到120多万吨。另外还有6户企业的11种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 特产业发展建议
2.1 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
根据全县各乡镇资源、气候及产业基础等不同特点,本着宜参则参、宜药则药、宜果则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全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林、参、蛙、菌、药”五个主导产业,走强龙头、建基地,促联合、拓市场、打品牌,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之路,不断强化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迅速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2.2 扶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链条短,开发层次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是我县特产业的主要特征。要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围绕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拓展特产业发展空间,要通过招商引资、攀高结贵等方式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层次,增加产业经济总量,通过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基地发展规模,实现产、加、销的高效衔接,快速推进产业化经营。
2.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围绕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全县范围的大规模的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在基地建设方面,要加强各种标准化的宣传和普及,积极推广各种先进的栽培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培育高档次的原料产品。
2.4 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名牌产品
要强化品牌意识,全力实施品牌战略。要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经营信誉,打造诚信品牌和知名品牌。要倡导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结合,借助外势发展我县特色产业。要通过整合品牌资源,形成规模和原产地优势,集聚起产品闯市场的合力。大力推行有机、绿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产品生产的规范化程度,促进我县特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体效益。
2.5 挖掘人才潜力、推进产业发展
要善于挖掘各方面的人才潜力,来促进产业发展,一是要挖掘农村乡土人才的潜力,加强指导和培训,使他们成为第一线的技术员:二是要提高特产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真正学习到一些农村实用技术,从而有效地指导产业发展:三是要通过举办职业技术学校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以逐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勇,高阳,代永刚,李姝睿.长白山林蛙的加工利用及吉林省开发现状[J].吉林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2] 房敏.吉林省发展特色农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峥.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研究与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6年.
篇8
1.培训工作注重五个方面
1.1抓好四个落实 在工作中早安排、早部署、早启动。一是及早落实培训产业。通过反复调研和与农民座谈,将培训专业设置在林蛙养殖、黄牛育肥、食用菌种植、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的产业上,做到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与本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及早落实参训人员。按照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遴选培训对象,首先自愿参加并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农民,确保参培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及早落实培训师资。为保证授课质量,在师资的选择上坚持“土洋双教”,即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全部聘请省内高校、业内权威如专家担当,实践操作课教师则由桦甸市创业能人、产业大户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土专家”承担,公共基础课由学校四名高级讲师承担;四是及早落实培训形式。严格按照集中培训、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跟踪指导5个环节合理安排学时和教学时段,采取基础理论大班学习、专业知识小班学习和外出参观考察循环交替进行,让学员边学边看,强化印记。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如:专家授课与产业大户现身说法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间答疑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做到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生动、有趣、活泼。同时在每班开班前照集体合影,印发通讯录,为学员互相交流取经搭建平台。
1.2抓好三个建立 在培训过程中,完善三项制度建立,用制度强化约束教与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一是建立学员管理制度。坚持课前点名,课中抽查和课后跟踪,做到出勤考核、课堂教学和跟踪服务三个“不放松”;二是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出台了教学目标管理细则,教学效果由学员民主评定,做到教师所讲课程学员想听、爱听、真听;三是建立考试考核制度。培训结束前,对学员进行集中考试考核,并存档备案,为下一轮培训奠定基础。
1.3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把农民创业培训与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基地拓展相结合,为地方龙头企业,食用菌、黄牛养殖等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二是把农民创业培训与后续跟踪指导相结合,使每一位学员都能做好自身定位,确定发展前景;三是把农民创业培训和科技示范指导及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在2010年培训的121名创业学员中,有90名被推荐为当地的科技示范户,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他们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并从2009年~2010年的培训学员中,筛选出70名食用菌种植大户,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核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1.4抓好跟踪指导 跟踪指导是使学员知行螯合,产生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跟踪指导,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跟踪桦郊乡先锋村林蛙班学员中,反映的两个突出问题是:鼠害严重,缺少实际防治经验及近年林蛙死亡率较高,学校马上聘请林蛙养殖专家深入林蛙养殖沟系现场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5抓好典型宣传 将推介农民创业典型,作为推动农民创业学员学与做的嵌入点和保证培训后续质量的着眼点,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自2月以来,市农广校与桦甸市电视合制作的系列专题片“农民创业培训,造就胆识英才”在市台连续播出。节目以2009级农民创业学员中的创业成功典型的事例为主要题材,介绍他们的产业状况、前景,讲述其创业历程,评说其创业经验、体会与感悟等,从2月4日首期开播以来,已经连续播出7人9期。该节目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强烈,尤其在广大农村,深受农民朋友的关注。
2.培训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精心遴选学员是创业培训班成功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乡镇培训站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办好创业培训班的组织保证;培训内容实际、实效、实用,授课形式丰富多彩,学以致用是办好创业培训班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认真实施,是办好创业培训班的重要措施。
3.农民创业培训成效显著
3.1农民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培训多是乡镇政府苦于组织,农民被动无奈参加,组织者应付了事,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农民收获甚微。农民创业培训的不同之处在于:农民创业培训班层次高,学员多是农民中的能人,培训目标讲求的是对学员综合能力的煅造和提升,培训内容实效管用,“授之鱼未若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充分体现,加之形式丰富多彩,为受训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员们发自内心希望加入到培训队伍中来,希望这样的培训班年年能办。农民创业培训班开办以来,众多人员想方设法参加培训,而学校、乡镇严格审核,层层把关,不符条件不予录取,不仅保证了培训效果,打造了创业培训班的品牌,同时在广大农村营造了一种学习、改变、向上的良好氛围。
3.2坚定了学员的创业信念 创业培训学员主要是各产业中的规模大户,是农民中的能人,但由于眼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所从事的产业的走向、前景、经营等认识模糊,创业培训的内容填补了他们这方面的空白,使他们的创业之路由原来的凭着感觉走,走向了理性、科学,在创业的路上大步向前。公吉乡养牛大户杨宝忠,将创业理念课中王丽文老师的“大胆创业,艰苦创业,诚实创业,开拓创业”四句话裱上,挂在墙上,他说:这四句箴言说到了他心里。二道甸子镇学员孙忠和、八道河子镇学员张广森,在2009年桦甸特大洪水中养蛙沟受灾严重,但由于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灾年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两人的现身说法和经验体会,更加坚定了广大学员创业的信心。
篇9
关键词:新时期;林下经济模式;科技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8302
1引言
林下济是2003年集体林权制度发展下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在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并促进发展成效的有力实现。所以,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阐述发展中提出的主要意见和建议,能够使农民获得增收,促进效益的普遍提高。
2林下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新增长点
2.1林下经济内涵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森林资源作为依据,以市场作为导向,促进科技水平的提升,以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林下资源的优势。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以及林下采集与森林旅游等复合型产业,不仅能促进各个行业资源的优势互补,还能保证生态农业模式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仅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自身优势,还能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保证发展林下经济区域具有适应性特点。
2.2林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2003年提出的林权制度,不仅能调动林业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还能实现产业化进步。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地区,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不仅能丰富林下经济内涵,还能将其扩展到整个森林生态圈。林下经济与传统的林业生产不同,为了实现周期短、效益快的特点,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使农民获得较大增收,还能推进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3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我国原始时展为现代的过程,主要经历传统农林生态、复合经营以及林下经济三个阶段[1]。
3.1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是在林郁闭前实现的农作物间作,以获得综合效益。期间,由于树叶的休眠区不同,对作物进行种植不仅能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确定立体组合,保证行距固定作物发展期间,获得更为茂盛的林木,以保证能够按照不同的种植内容形成不同的模式。
3.1.1林菌模式
因为林分郁闭后的林下空气具有湿度大、氧气充足以及强度低等特点,在其中种植香菇、双孢菇等,不仅能实现较短的周期,降低主要的投资风险,还能提高市场的发展潜力。
3.1.2林粮模式
林下资源还具有株行距大、郁闭度小的特点,实现间作豆类种植,如:小麦、红薯等,不仅能促进长短结合,还能为农民增加更多收入。豆类与油料作物的种植不仅能促进固氮作用,增强土地肥力,还能优化土壤肥力,保证林业良好生长。如:江苏很多地区都在林地进行水稻育秧工作,这样不仅能节省一些专用的秧池,还能促进粮食作物的有效提高。
3.1.3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的光照强弱,蔬菜在生长期间,与光的特定以及生产季节变化差异都存在较大关系,所以,选择的蔬菜品种尤为重要。在安徽一些地区,利用山地平缓、竹林间隙、湿度等条件,不仅能种植一些瓜类,还能将产品供销给其他地区。
3.1.4林草模式
在80%的郁闭度林地下种植紫花、黑麦草等一些优质牧草,能够在每年获得更好的种植岔数。实现林牧不仅能促进饲草的大量销售,还能给牛、羊等提供食用原料。
3.1.5林花模式
利用林下的阴湿、厚腐繁殖特点,种植一些耐阴性的花卉等,如桂花、紫薇等,能够获得更高收益[2]。
3.1.6林药模式
林下具有一种特殊性的遮蔽环境特点,种植一些耐阴性的药材,如:白芍、金银花等,也能使其获得更高的产量。
3.1.7林茶模式
林下具有遮蔽特点,在其中种植茶树,能够促进茶叶品质与产量的有效提高。如:江苏在茶行中套种板栗、梨、枣等,不仅提高了果树的生长效益,还能提高茶叶的生长周期,保证了茶叶获得更高质量。
3.1.8林果模式
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实现林果的间作方式,种植地区居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2林下养殖
林下养殖主要利用林下空间来发展立体养殖,如:禽类、畜牧等, 都需要按照养殖的内容形成不同的方式[3]。
3.2.1林禽模式
该模式主要利用小昆虫、草类养鸡养鹅等促进林地的丰富发展,如:在某地区实现林下养殖规模发展,可以为其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形成养殖基地品种选育中心,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3.2.2林畜模式
在林下发展放牧羊、牛等产业,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养殖动物,期间,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并以轮牧的方式来实现,以使其获得更高收益。
3.2.3林蜂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植被地、植物丰富的区域,在引用新品种发展下,促进养殖模式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也能使其获得更高产量[4]。
3.2.4林蛙模式
林下具有潮湿、温差小等特点,实现林蛙养殖发展,能够带动林蛙生产与销售工作的积极发展。
3.3林下采集加工
通过采集林下采集产品,能够通过加工产品附加值,实现新兴产业发展,以促进食品的大量销售。
3.4森林景观利用
森林景观能够发挥林下的环境优势,并带动其他行业的积极发展。在林下经济发展中,不仅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能使其获得更高收益[5]。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91-03
集安,是吉林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吉林省南部,鸭绿江北岸,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隔江相望,曾经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是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渡江地之一。其特点是人口少、交通不便、山地多、耕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集安市特点的基本概况。
一、理论思考与观念转变
1.现代农业的特点。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如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领域更加拓宽、农工商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限,城乡统筹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结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布局合理,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建立起全方位的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2.现代农业观念。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发展思路上应实行五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二是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三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四是由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五是由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化肥投入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向依靠科技为主的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六是由长期追求粮食产量,向以销定产综合经营效益最大化转变;七是农民增收来源由主要依靠粮食增产和提价向主要依靠多种经营、精深加工和非农产业转变;八是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封闭低效产业向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现代化高效产业转变;九是要从地区资源的特点出发,从粮食产区向农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转变。
二、集安市农业现状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判断,集安市的农业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始阶段。集安市农业的特点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中又主要是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面积较少,人参、葡萄、中小药材和山珍食品等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也很少。养殖业中主要是猪、牛,但数量和规模不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林蛙和蜂业等优势资源,还没有转为优势产业。所以,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于种地,农民收入较低。“种地为吃粮、养猪为过年”的传统模式还没有改变。连续五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百强县中吉林省一个也没有,集安市仅处于全国县域经济的中等水平。
三、建议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过程中,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要围绕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建设集安市参药综合型集中区,重点培植农特产品加工这一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人参、山葡萄、中小药材、板栗、水产品、蜂产品、林蛙、食用菌、山野菜和绿色食品等优势特色企业集群。重点培植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突出参药、山葡萄、生态经济、水产品养殖等主导产业,逐步扩大加工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贯彻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集安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每个乡镇要新培育1户以上投资5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300万元以上的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全市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30户,1000万元以上10户。
2.加强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就必须具备农业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的农业,就不能称其为现代农业。要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突破市场准入瓶颈。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四大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地理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集安要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就要依据集安的实际特点,要围绕岭南岭北两大区域的山葡萄、水产品养殖、参药、生态经济四条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运作方式,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岭北新开河流域的台上、花甸、财源,苇沙河流域的清河、头道和岭南的榆林、麻线、大路等区域,按照“适度发展人参,控制发展西洋参,适地发展林下参”的生产方针,巩固发展参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集安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针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三项目标:①要把园参、西洋参面积稳定在60万帘以上,无公害绿色中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绿色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在岭南沿鸭绿江6个乡镇,实施“亚洲最大绿色山葡萄原料基地”建设工程。②要加快发展水产品养殖产业,扩大有机水产品养殖,保护和开发好渔业资源。积极推进有机蜂产品、林蛙、水产品、食用菌基地建设。绿色有机蜂产品基地达到200万亩,蜂发展到5万箱;林蛙基地100万亩,生产林蛙1.5亿只以上。③要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发放水稻良种补贴为手段,加快优良水稻品种的推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国家第一个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20个,其中有机食品50个;认证省部级名牌产品2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监测面积达到10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其深加工产量达到5万吨;建设1个部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东北最大鸭绿江有机水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鱼出口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和2个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保证。要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带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4.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农业科技推广能否到位,这将关系农业科技能否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要切实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大力示范、推广粮食、葡萄、人参等作物新品种、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人参、山葡萄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大力加强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集安市政府已经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有害生物预警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