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范文
时间:2023-03-24 18:5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猪养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农村生猪在养殖的时候要建造大小合适的猪舍,在放养前先用生石灰消毒处理。注意放养的密度,不可太密,否则温度高,不利于生长。平时可喂它青绿饲料,例如青草,花生秧,红薯秧等。
2、当然也要掺杂颗粒饲料。管理期间注意多观察它的活动情况,发现不适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才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养殖 生态 生猪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03-01
广西浦北县平睦镇的养猪收入一直占本地畜牧业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据统计该地的农民百分之四十的现金收入都来自于畜牧业。在家务农的人口中,更是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养猪,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投资多,见效慢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发酵床养猪,沼气养猪和自然养猪新方式的推出,对于广西浦北县平睦镇生猪养殖方式的革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分析
1.发酵床养猪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的发酵床养猪主要是用锯末和稻壳等原材料设置成发酵床,然后在其中增添各种有益的微生物。猪的排泄物直接的排放到发酵床上,然后结合猪爱拱地的特点把猪的排泄物和这些垫料进行糅合,然后利用里面的微生物将氨气的含量降低,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技术。这种技术不但节省人工,节水,而且非常的省料,更可以将猪的出栏期提前半个月左右,是未来养猪的一个新方向。
2.沼气圈养猪不但可以净化环境还可以方便生活
沼气圈养猪的主要办法就是在建设猪圈之前先建立一个沼气池,把猪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沼气池里进行发酵,从而可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做饭和提供照明。沼液可以净化猪圈,沼液给猪作为引用水的话可以预防各种疾病。沼液,沼渣同样可以作为田地里种植农作物的肥料。所以说这种方法,不但避免了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变废为宝。
3.自然养猪技术提高猪肉质量
自然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猪的生长过程中要按照其生长的规律,增加粗饲料、青饲料投喂,适当的减少一些精细的饲料,把整个出栏的周期延长。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猪的生理、身体、肉质成熟,提高猪肉的品质和营养。
二、圈舍建设
1.发酵床养猪主要采用封闭式猪舍
发酵床养猪主要采用的是封闭式猪舍,每个发酵床的面积要大,根据广西浦北县平睦镇的气候环境,发酵床要建设到猪舍的南边。靠墙的地方要有一个比较大的窗户,从而满足太阳光照条件。饲养台的建设一般宽度为15分米左右。发酵床的面积要保证大概8平方分米左右每头。发酵床的深度一般为1米左右。下面是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垫料和地气相通。同时还要建立铁质栏杆,防止猪乱窜。
2.沼气圈养猪注重沼气池的建设
这种方法对猪舍没有太多的要求,不过建设沼气池的大小要根据养猪的规模来确定,一定要满足整个养殖场生猪的粪便排放要求。在修建沼气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设计合理,构造不复杂,方便实用,不漏水漏气等,而且厕所和猪舍要做到联通。一般来说,沼气池要建设到猪舍的下面可以节约空间。同时沼气池进料口要留在圈的角落里,而且还要符合三角定位。
3.自然养猪要给猪提供运动场
自然养猪灵活性也非常高,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然后制定相应的规模。自然养猪对于猪圈没有特别的要求,主要讲究经济实用,只有有利于猪发挥自己的自然习性,怎么弄都可以。不管是封闭式的还是开放式的都可以。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猪圈,都应该在猪舍外设置一个运动场,让猪能够自由的活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种树种草,改善环境。
三、饲养管理
1.发酵床养猪注重发酵床的管理
采用这种养猪方式在做好常规的饲养管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发酵床的管理。不但要密切的注意发酵床的温度和湿度,如果过于干燥,应该积极的补充水分,如果湿度过大,则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锯末和稻壳等。另一个就是注意舍内卫生,要做到每天都打扫,将发酵台上的粪便,垫料残渣及时的清理干净,注意要深埋粪便要做到每个星期翻两次垫料,这是浅翻,每月还要深翻一次。同时要做到将垫料混合均匀。在出栏问题上,发酵床讲究全进全出,每当一批猪出栏之后要对发酵床进行一次深入的维护,将垫料从里到外全部翻动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补充相应的材料。
2.沼气圈养猪侧重于沼气池的安全
沼气圈养猪的管理主要包括猪圈的管理和沼气池的维护。其中沼气池的管理和维护是主要方面,因为沼气池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养猪的收益。在管理沼气池的时候要随时观察沼气池的相关发酵情况。对于沼渣的处理要做到定时出料,进料,保持进出平衡。在安全用气方面,要做到每天按时检查气压的变化情况并且对用气管道做到定期维护,确保安全。
3.自然养猪要做好运动场的管理
在自然管理上,首先要做好相应的常规饲养管理,在常规饲养管理之外,最主要的是做好运动场的管理,首先保证运动场面积足够大,其次是在运动场里还要有相应器械。再次是在运动场要设置一些小土包之类的环境让猪有一个嬉戏的场合。夏季的时候可以增设水池等降暑。最后是要在运动场种植猪草,定期让这些猪自由的采食,每天要通过驱赶的方式让猪运动起来,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放牧的方式增强猪的一个条件反射能力,提高肉质。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健康和卫生,所以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已经渐渐的被这些生态的养殖方式取代。广西浦北县平睦镇作为一个畜牧养殖业相对发达的镇,目前正在推广这三种先进的养殖方式,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农民的经济水平,以突出实用经济,卫生健康为切入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发展。上面介绍的这三种养殖方式,不但技术先进,而且注重猪肉的健康和质量的提高,所以说,考虑到广西浦北县平睦镇养殖业的长远自由健康发展,推广这些生态养殖,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刘志勇.浅析凤县养猪模式[J].畜牧兽医杂志,2010,29(2) :58-60.
篇3
关键词:生猪养殖 污染 原因 措施
一、生猪养殖的主要环境污染途径
1、废水污染。生猪的尿液、清洗养殖场地的污水以及养殖人员的生活废水都是严重的污染源。猪场将污水排入农田、河流或鱼塘里,会污染土壤及水源。一是会使土壤农田、植物农作物遭受污染,导致减产或死亡;二是会使水中对有机物较为敏感的水生生物慢慢中毒、逐渐死亡,最终影响水产养殖业。三是猪场污水排入池塘、河流,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所产生的多种毒素严重污染水体。更为严重的是猪场排出的污物不仅会污染地表水,还会严重污染地下水,有毒有害物质减少了地下水的溶解氧含量,使水体变质发黑、产生异味,并且含有大量微生物,无法使用。
2、生猪的粪便污染。日常排泄的粪便是造成生猪养殖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据测算,生猪粪便排出量很大,一头生猪日产粪便可达32kg。如没有达到一定养殖规模或散养时,即可通过自家农田进行施用处理;相反当养殖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数量后,不进行及时有效处理,随意堆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土壤及植物,成为寄生虫病、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染源。而且,生猪粪便若使用不当(如直接还田)或过量施用,会出现磷及重金属、硝酸盐的大量沉积,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质的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如若污染了地下水,便无法治理、无法逆转。
3、残留药物污染。残留药物对环境的污染是显而易见的,对猪肉的潜在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猪肉中残留的各种药物,如农药、人药、兽药及其他一些化学成份,尤其是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导致抗生素的超标残留,严重影响猪肉品质,进而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4、空气污浊污染。猪场产生的大量粪便如若不进行及时合理处理,就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甲烷、硫化物、酚类、臭粪素等有毒有害成分,而且被污水、粪便污染的水体也会释放出难闻的有害气味,严重污染养殖场附近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养殖场环境污染的原因
1、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作物种植的减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增收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使广大农村传统的二元结构(粮、猪)经济模式发生改变。城乡快速发展,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对禽畜粪便使用量减少,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造成农牧出现脱节现象,形成污染。
2、养殖方式由分散转为规模养殖。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养殖业从以往的分散养殖逐步转变为规模养殖,导致规模养殖户的逐渐增多,致使猪场废粪便废弃物也迅速增加,造成污染。
3、在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为生猪防病治病、促其生长而使用的维生素、抗生素、微量元素、激素等,缺乏科学、合理的进行使用,导致滥用药物的存在,致使造成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
4、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污染。农业的快速发展使耕种不再精细,而且使用有机肥的农户越来越少,造成禽畜有机肥的大量堆积,形成公害、造成污染。
二、如何有效防止养殖业带来的污染
1、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选择生猪养殖场地时,在相应考虑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的同时,要将猪场建立在远离城市、人口密集地和工业园区;远离生活水源、远离江、湖、河流。同时养殖场内要具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具有适度的坡度、便于污水及时排除;养殖场地尽量选在距离果园、农田、鱼池和林地较近的区域、便于粪便及时排出有效利用。
2、科学合理地控制发展规模。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照地形、风向等自然条件,科学设计,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有效控制好养殖场的发展规模,按照工艺流程,降低单位产量的废物排放,使畜牧养殖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在建设养殖场的同时,要养殖、环保两手抓,既要考虑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又要按照利与环保的要求修建相应设施。而且还要加强养殖场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相关人员对禽畜粪便肥料资源的利用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循环利用生猪养殖废物,变废为宝,而且即经济又环保,达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养殖场的污染废物。
篇4
1.1 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1 兽医队伍人员短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兽医体制都还不够完善,村防疫人员要想拿到疫苗,必须要经过农业中心以及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在岗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中,大多数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80年代的少之又少,那些50~60年代出生的兽医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疫病防控工作的要求。此外,随着动物防疫工作量的逐年增加,这种又脏、又累、工资待遇又低的工作已经少有人选,那些生存困难的嫌弃其工资低,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那些稍有能力的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动物防疫工作,长此以往,生猪养殖业中防疫工作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1.1.2 防疫员并没有按照规程操作进行防疫
在我国绝大多数乡村,根本无法组织起人力集中进行防疫注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了,那些村社一级的组织机构又对防疫不够重视,不愿意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在农村,绝大多数的散养户动物防疫工作都是乡镇单位或者是村兽医防疫员单人走家串户,常常到了农户家里面之后,因为没有人在家或者是农户的阻挠而耽误了防疫的时间,这时候相关防疫员就会选择不了了之,马虎了事,面对这样工资低、劳累的活很多人都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心思。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疫苗是猪蓝耳病油剂灭活苗,这种疫苗黏稠度大,很难注射,最终只能是降低生猪防疫工作的水平。
1.2 限制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1.2.1 防疫队伍素质过于低下
目前,我国基层兽医队伍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在原来镇上的很多兽医人员都已经转移到其他的行业上去了,就算是有那么一些工作人员,不少都是江湖郎中,只是时不时地走乡串户。这些仍旧工作在兽医行业的人员,就像是一些游兵散将,再加上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早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临即将发生的事的时候,他们常常马虎了事,根本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1.2.2 普及推广力度不够
防疫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消毒,但是很多养猪户以及防疫人员都没有认识到这点。很多地区的科技普及和科技推广都只是走过场,根本没有落实到实处,农民渴望的那些科学饲养以及科学防疫很难到达农民的手中。
1.2.3 村社一级组织重视不够
村社组织是农村生猪防疫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相关的组织要能够加大农村动物散养户防疫方面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在适当的时机,要给予村级防疫人员一定的经济补贴,真正意义上的加大消毒的力度,但这一工作目前也很难落实。
2加强农村生猪养殖业中防疫工作的措施以及建议
2.1 不断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防疫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关单位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基层兽医人员技术培训,它是评判一个地区兽医体制改革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准。当下,我国很多农牧民都需要那些思想素质较高、业务素质强的兽医人员,只有这样的兽医人员才能确保生猪的健康养殖,但是我国很多农村的兽医却难以胜任这一工作。为此,市、县两级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强兽医人员的基础培训,尽早地让受益从业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动物防疫的形势需要。
2.2 不断优化机制以加强对散养户的科技普及、推广
不断完善并优化动物防疫体制,既有利于提高防疫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有利于确保动物的防疫工作,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加强对防疫的指导、监督、检测以及应急处理,要能够从农村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增强农村的防疫服务系统,真正地提高科学防疫水平以及防疫质量。首先,要帮助散养户树立生猪传染病防范意识。养殖户如果能够做到自我约束,无疑是优化防疫工作的重要因素。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农村散养户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自我约束力不强、防范意识较为低下等。那么,怎样提高养殖户的防范意识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养殖户之间不相互串门;猪舍的建设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而不是将就;相邻的猪舍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间隔。
2.3 积极引导散养户科学使用兽药以及疫苗
当前,生猪散养户必须要能够适当地了解并掌握兽药以及疫苗科学使用的基本常识,要根据自身的饲养水平以及疾病发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使用兽药及疫苗。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养殖户可以根据生猪的生长状况,有效地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这有利于降低防疫的难度;其次,在生猪生病的时候,要严格地按照兽药中标注的使用量使用药物,因为不管是过量使用还是少量使用,都会影响到生猪的生长;再次,在储藏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的时候,必须选择科学的方式,以防止饲料出现受潮、霉烂等问题;最后,一旦发现了有疫情的生猪,必须立即隔离,待确诊后再采取可行、果断的防控措施。
2.4 不断加大检疫的力度
加大检疫力度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在农村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1)不管是在什么地区,都要全面地推行动物防疫溯源标识管理,这既有利于健全动物防疫管理以及养殖管理档案,也有利于全方位的加强规模养殖的管理和指导;(2)深入开展与防疫工作有关的产地、运输、屠宰以及市场检疫,确保生猪防疫各个工作在不同的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证;(3)不断加强检疫过程中的防疫监督,严格执行生猪及产品免疫标识;(4)严格控制病害动物以及产品流通中各种有可能的病原扩散,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展开。
3结语
篇5
1云南生猪养殖户信息消费分析
1.1云南生猪养殖户信息消费现状信息消费是指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对象的消费活动,在本质上属于精神消费。狭义的信息消费以净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即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服务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4]。生猪产业在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生猪产业的信息消费研究极为重要。生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离不开对市场供需的判断,这都建立在信息消费的基础之上。生猪养殖的信息消费需要养殖户本身主动去行动以及政府等行政机构的推动。考虑到目前生猪产业的现状,一是养殖门槛低,家家户户都可以实施;二是养殖规模不一,散养以及小规模的养殖户所占比重大;三是养殖户的受教育水平偏低。这使大部分的生猪养殖户信息消费水平偏低,对信息消费的主动性不高,信息的获取依靠经验,口口相传,途径单一。同时获取的信息存在权威性不高、准确性差、不具有时效性等问题。目前云南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及相关机构来推动,这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经济、地域、人才等限制,实施效果不理想,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未能最大效率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利用和回馈。
1.2云南生猪养殖户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
1.2.1支付能力较弱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访谈得知,养殖户的信息消费意愿比较强烈,但用于信息服务费、购买信息产品和职业技术培训等信息消费项目的支出很少。这是因为生猪产业还没形成大规模的养殖户。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建成出栏万头以上猪场59个,生猪出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4535个,生猪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101276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占到30.1%。生猪产业更多的是散养户或者小养殖户。通过图1可知,云南农村的居民家庭纯收入与发达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表明云南生猪散养户和小养殖户受经济能力的限制,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除去大部分支出在住房、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子女教育等上的费用,用于生猪养殖上的资金不宽裕,客观上造成信息消费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规模养殖户信息消费支付能力高,但其占总体生猪产业比重不高。另外受经济条件及地域环境的限制,信息消费硬件建设还不够完善,这也在客观上提升了支付成本。这就决定了目前云南省生猪产业整体上信息消费支付能力偏低的现状。
1.2.2信息素养较低云南地处边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较为落后,养殖户受教育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信息素养较低(图2)。养殖户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往往不会主动去寻求所需信息,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对信息源的了解,在面对新信息、新技术时通常采取观望和怀疑态度。目前云南畜牧业部门定期对一些生猪养殖户进行养殖培训,但散养户受教育程度较低,不能较好地掌握、利用培训内容,培训效果未达到预期,收效甚微。对于规模养殖户来说,所具备的信息素养较高,对信息消费的偏好更加直接和容易,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对出现新的信息产品易接受并产生相关消费。
1.2.3获取途径单一云南生猪养殖散养或者小规模的比重较大,这些养殖户的主要经济来源集中在外出务工、农业经济等上,养猪仅作为创收的副业。这也造成养殖户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来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依靠经验、邻里相传,途径和方法比较落后。这也与养殖户因收入水平较低,承受不了信息消费的高额成本有关。而规模养殖户对信息的敏锐度较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会相对较多一些。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散养户还是规模养猪户对农业信息网的访问都较少,他们认为从农业信息网获取不了有效、及时、针对性较强的信息。
1.2.4信息服务体制不完善云南省、市、县级的政府机关、基层信息服务站为养殖户都会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及培训,但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较弱,主要是相关涉农机构没有有效整合多部门的信息资源,致使各单位、各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低效开发,各自为政,垄断使用。而一些科研机构和专业合作社,对生猪产业信息化服务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缺乏一些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及长效机制,服务能力也比较弱。
1.2.5信息服务人员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发展科技,振兴信息事业,人才是关键,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农户信息需求的增加都依赖于基层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5]。云南由于地处偏僻,所以很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都不愿下到基层,怕吃苦。另一方面,基层信息服务人员待遇较低,积极性不高。
2优化和完善信息消费对策
2.1分担经济压力,政府带头共同承担考虑到目前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较多,受其经济水平所限,对于信息消费投入少;受养殖规模所限,信息消费所带来的效益不明显,间接造成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可以考虑分担经济压力,如针对散养户规模小、竞争关系微弱的特点,发挥村组织或者更高级别行政组织带头作用,组织较多散养户共同出资获取信息,从而获取最大效益。
2.2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消费主体的信息素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的六大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出要提高国民信息能力。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消费的必须软件,是否具有与社会发展同步的信息素养,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的关键[6]。云南省的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由于其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利用、吸收所获取的信息,也感受不到信息所带来的效果,降低了消费意愿,从而制约了消费水平。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对农村进行教育投资,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育。加强信息消费宣传教育,主动向广大民众多方面介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有偿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3提高信息质量,拓宽信息渠道当前,云南尚未形成高效、规范、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养殖户提供的多为通识性的养殖信息,而实用性强、易用性好的资源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因此,政府、科研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整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比较好的话,散养户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能够获得市场信息、疫病防治信息、养殖品种信息、养殖技术信息等。规模养殖户则可以及时了解农业的一些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根据养猪经验,结合各地养猪规模及国家的政策信息,及时预测市场信息,调整自己的养殖规模及品种,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有信息质量提高了,才会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2.4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多方参与投资政府应作好统筹规划,完善生猪产业职能部门,充实队伍,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云南地区电信与网络发展,改善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完整的信息平台。云南各级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吸纳各类信息服务主体,如教育科研机构、民营资本及外国资本的参与投资。另外,要加强监管,进一步细化工作,强化责任,确实落实好国家的一些惠农政策。
2.5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信息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信息消费起着重要的作用。由图3可以看出,云南有限电视和固定电话的总用户比宽带用户高的多,政府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在云南地区的快速发展以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基础设施在云南地区的覆盖面,加大对农村水电基础设施的改造、“村村通”公路的落实,改善云南地区的信息消费环境,扩大农户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使得手机、固定电话、广播、有线电视、电脑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居民家庭中得到普及。政府在鼓励农民进行信息产品消费的过程中,也应降低手机、电话及上网的费用,提高养殖人员信息消费的积极性和能力,促进生猪养殖户的信息消费,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篇6
一、工作目标
根据县委、县政府“五水共治”工作要求,在全镇范围全面开展生猪养殖污水排放整治工作,确保我镇生猪养殖污水零排放。期限:在2014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整治工作。
二、整治范围、对象和内容
(一)整治范围。
(二)整治对象。整治范围内所有存栏数5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和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场户。
(三)整治内容。
1、对在禁养区内未经审批的生猪养殖生产设施用房及附属设施予以拆除。
2、在宜养区内农民利用自有合法住宅养殖生猪的养殖场,要求饲养5-50头以内的建污水沉淀池,饲养生猪50-100头的建相适应规模的沼气池,饲养生猪100-1000头规模的养殖场,已有沼气池的做设施修复改造工作,饲养生猪1000头以上的规模场排污设施做标准化提升。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4月15日-2014年5月15日)。按“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的原则,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由镇畜牧兽医站负责对辖区内的生猪养殖户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梳理出各村整治对象名单,确认整改方式,并与整治对象签订承诺书。采取张贴标语、拉挂横幅、宣传车等方式,多途经、多渠道对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为专项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二)整改阶段(2014年5月16日-2014年12月31日)。
1.根据各饲养场户的具体情况和养殖规模,指导养殖场户制定相应的方案。
2.镇村联动,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做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正常运行。
3.建立规模养殖场排污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生猪养殖生产污水零排放。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10日),各村要认真总结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于2014年12月31日前以书面材料上报到镇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及产业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镇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及产业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梳理总结相关经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生猪养殖生产污水零排放和“五水共治”奠定良好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是“五水共治”工作的一部份,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美化国家东部公园的客观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各村要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上,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强力推进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篇7
生猪价格下跌成本上涨
据调查,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南充生猪价格呈逐月下滑走势,养殖户生产经营由保本转向亏本状态。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
一是毛猪价格下跌。据生猪监测调查点监测资料显示:出售毛猪的平均价格不断下降,3月份猪粮比价跌至5∶1,跌破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而且远低于7.5∶1的合理比值,部分养殖户已陷入深度亏损区。二是市场猪肉价格下跌。据调查:猪肉价格春节前每公斤26.0元,至3月上旬猪肉价格为每公斤22元。
存栏量普遍有所下降
通过对8户不同规模的养殖户进行走访,了解到目前养殖场(户)有纷纷缩减存栏量的趋势,由于目前猪价持续不景气,养殖成本过高,缩减存栏可以直接降低亏损压力。
养殖成本增加
一是人工成本增加。调查显示,目前南充市从事畜禽养殖的工人月均工资为1500元,2009年畜禽养殖工人的月均工资标准为800元,5年时间内人工成本上涨了近1倍。调查中了解到,即使上涨工资,养殖户的雇工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短缺,同时养殖行业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强度较大,年轻人不愿干,年纪大了又干不动,养殖户只有用较高工资才能雇到合适的劳动力,雇工难导致养殖业人工费用普遍提高。二是饲料成本增加。据调查,2014年3月育肥猪的全价料为每吨3750元,与2013年3月相比每吨上涨150元;中猪的浓缩料为每吨6500元,与2013年3月相比每吨上涨200元。三是仔猪成本上涨较快。目前自繁自养的仔猪成本为每头360元左右,去年同期为每头300元左右,同比上涨近17%。
养殖户普遍出现亏损
按照目前每公斤11.6元的生猪价位,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平均亏损每头200元左右。以兴隆养殖场为例,其生猪平均出栏时间为6个月,出栏重量为100公斤,一头生猪总计成本为1368元,而收购价格为1160元,亏损208元。通过调查走访,养殖场负责人表示由于仔猪、饲料、人工费用的普涨,生猪盈亏点已经达到每公斤14.6元,此价位是生猪养殖的保本价格。
“猪周期”与养殖成本是亏损主因
南充生猪价格之所以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受春节因素的影响
南充居民有在春节前腌制储藏腊肉的习惯,加之春节回乡过节的民工陆续返回务工地,导致节后对鲜猪肉的需求量减少,猪肉销量明显回落;
受“猪周期”缩短影响
以前是三年一个“猪周期”,呈“U”型曲线,现在缩短为一年一个“猪周期”,呈“V”型曲线。2013年的情况是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回升,去年7、8月仔猪价格低,猪肉价格回升,导致养殖户大量补栏填槽,导致育肥猪供过于求。
受国家储备猪肉轮换影响
一月下旬以来,国家储备猪肉轮换,冻猪肉投放市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供给,导致价格回落。
受饲料原材料价格影响
目前我国生产生猪饲料的主要原料豆和玉米,60%靠进口,受国际行情的影响,进口价格步步高升。大型生猪生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宁愿直接进口生猪而不愿意进口饲料原材料饲养生猪再加工销售,因为获得的收益前者高得多。受生猪进口量大幅增加影响,导致全国生猪收购价格普跌,进而波及南充市场行情;
生猪养殖户面临困难
从走访的生猪养殖户情况看:由于生猪价格大幅快速下跌,目前基本上压栏惜售,养殖户面临的出栏压力已明显增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明显降低,补栏意愿跌至冰点,一些养殖大户甚至关停猪场或退出生猪养殖行业。随着市场形势的日趋严峻,养殖户的养殖预期收益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的几个问题需引起重视。
大多数生猪养殖规模户资金短缺
南充市生猪规模养殖户用于生产的资金,绝大多数是自筹,因抵押条件受限,养殖户在正规银行贷款比较困难。近两年来,养殖户的收益水平下降,资金积累能力有所减弱,导致大多数生猪养殖户资金短缺。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养殖户都存在赊欠饲料款的问题。养殖户介绍,若资金充足,养殖户更倾向于现款购买饲料,因为现款购料可以在饲料价格上与经销商或生产商进行讨价还价。但如赊欠饲料款,那么养殖户在饲料价格上就失去了话语权,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据养殖户介绍,赊款购买饲料比现款购买每吨贵100元左右。
市场价格波动和疫病风险导致整体养殖风险加大
一方面市场行情不稳定,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不健全,养殖户难以及时把握价格变动规律,养殖效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市场流动性加大,畜禽疫病呈多样性、复杂性、频繁性的发生态势,加之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疾病防控能力差,养殖风险增大。
生猪养殖户养殖信心不足
目前南充市生猪养殖可以概括为:投入大、风险大、回报低。多数养殖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生猪养殖形势变化越来越快,并且生产风险也越来越大,对未来的养殖信心不足。生猪价格在去年下半年短暂回升后持续回落,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之后,生猪价格再次跌至每公斤12元以下;按照以往规律,生猪养殖业在年底时受节日经济影响,基本会呈现价涨量增的特点,但2013年却出现年底价格下挫的情况,养殖户对当前的生猪养殖形势比较迷茫,养殖信心受到影响。
发挥政府作用确保生猪养殖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涉及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各级政府有责任把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的波动稳控在有效范围,以确保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整合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
目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性项目资金较多,建议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态势,整合资源,重新研究各项扶持政策,同时加大国家项目资金监管力度。一是恢复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能繁母猪是稳定生猪市场供应的基础;二是加大保险补贴力度。目前生猪保险保额较高,养殖户普遍反映负担较重;三是建立生猪养殖风险调控基金。当生猪养殖效益居于盈亏平衡点以上时,政府可用基金作为担保,扶持部分大型生猪养殖场向银行贷款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市场供给;当生猪养殖效益居于盈亏平衡点以下时,则加大国家冻猪肉收储力度,防止市场大起大落;四是对主要畜禽养殖户贷款实施贴息政策。
扩大规模养殖,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政府应着力引进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业主开展生猪规模养殖,在政策配套上给予全方位支持。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既可以保障市场供应,又能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同时,着力引进或培育生猪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力度
健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预警预报、应急反应和公共保障机制。强化执法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制,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有效控制和降低生猪等畜禽流行性疫病的风险。
篇8
20xx年以来,**全面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完整、助农增收明显的产业。但是,在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进一步发展。在认真分析了**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xx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 ”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xx年末到20xx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xx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xx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xx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xx年增加20xx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xx年末到20xx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xx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xx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xx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xx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5.5 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篇9
近几年,国内生猪价格大起大落。2011年生猪价格每斤达10元以上,创历史最高位,生猪养殖有利可图,养殖户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加大补栏力度,然而进入2012年,生猪价格又掉头向下,5月份跌至6.7元/斤,养殖户出现亏损,之后生猪价格一直在7元/斤左右徘徊。面对这种情况,近期,江西省余江县农业局专门组织了调研。
养殖户养殖意愿有所下降,但养殖规模保持稳定
养殖规模保持稳定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2012年与往年有所不同,生猪虽然跌至成本价,由于没有受大的疫情,生猪成活率较收集整理高,生猪养殖并未出现大幅亏损,并没到伤筋动骨地步,加上去年生猪养殖获利,有一定的资本积蓄,对短时间的小幅亏损,基本还能应对,对养猪仍保持一定信心;二是生猪养殖通过多年不断大浪淘沙,生猪养殖基本都是规模户,散养户少,规模养殖户大都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对生猪价格大起大落,早有一定心理准备。养殖意愿虽受价格偏低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此外,根据以往经验,盲目淘汰能繁母猪,错过下一班价高峰,受损会更大;三是一些养殖场采取调整养殖结构,减少自身肥猪饲养量,加大仔猪出售量,降低养殖风险,这对稳定养殖规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四是仔猪价格稳定,避免了大量淘汰能繁母猪现象。去冬今春以来,由于持续低温多雨,仔猪发生腹泻疫情,导致刚出生的仔猪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很多养殖户认为今年6-8月生猪价格会迎来一个小高峰,为此春节过后很多养殖户还不同程度地加大补栏,造成仔猪价格由节前(1月8日)的35.3元/公斤,涨至节后(2月20日)43.3元/公斤,涨幅达22.7%。如国美生猪养殖场等5家猪场,今年1-8月生猪共出栏6358头,而去年同期出栏6213头,出栏增长2.3%;母猪8月存栏771头,1月存栏764头,增长0.9%。
生猪养殖成本不断攀升,养殖收益持续走低
2012年以来,国内玉米、饲用豆粕价格逐月走高,防疫费增加,雇工工资提高等因素进一步推高养殖成本,养殖收益持续下降,养殖业也从去年的盈利高峰跌入亏损的困境。
(一)2012年8月下旬生猪实际售价:200斤/头×7.15元/斤=1430元。
而养一头200斤的生猪成本:
1.30斤仔猪550元(167天出栏,按3月中旬仔猪价格计算)。2.每头生猪防疫费40元。3.每头猪消毒费8元。4.从30斤仔猪养到200斤肥猪按料肉比3∶1计,510斤料×1.67元/斤(自配料)=851元。5.饲养员工资每头费用成本32元。6.水电费4元/头。7.杂费3元/头。8.管理员工资每头费用18元。合计每头生猪成本1506元,实际出栏一头生猪亏76元。
(二)2011年8月下旬生猪实际售价:200斤/头×9.9元/斤=1980元。
而养一头200斤的生猪成本:
1.30斤仔猪615元(按167天出栏,按3月中旬仔猪价格计算)。2.每头生猪防疫费20元。3.每头猪消毒费8元。4.从30斤仔猪养到200斤肥猪按料肉比3:1计,510斤料×1.56元/斤(自配料)=796元。5.饲养员工资每头费用成本29元。6.水电费4元/头。7、杂费3元/头。7.管
转贴于
理员工资每头费用16元,合计每头生猪成本1491元,实际出栏一头生猪赢利489元。
篇10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