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范文
时间:2023-03-18 03: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泥鳅养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养殖泥鳅,要在适宜的地方建造池塘,池塘搭建好后要清洗消毒,养殖过程中,可以给泥鳅投喂蛋黄、鱼粉、豆饼、蚯蚓、蛆虫、河蚌和螺蛳等食物。
2、还需要保证水质清洁,高温天气要经常换水,平时还应多观察泥鳅的生长状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答:在我国,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都有开展泥鳅养殖的例子。养殖泥鳅只要有相应的水源条件,我国各地都是可以开展人工养殖的。相对来说,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高,泥鳅的吃食生长时间长,更能获得好的增重效果和更高的养殖效益。在有野生泥鳅的地区,可以通过收购野生泥鳅来开展养殖,对于当地没有野生泥鳅或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以通过引进鳅种进行繁殖。
问:一年当中什么时候开始养殖泥鳅最好?
答:春夏之交,是全国多数地区野生泥鳅上市的旺季,野生泥鳅价格便宜,是开展野生泥鳅的收购暂养的黄金季节。春季繁殖的泥鳅小苗一般养殖到年底就可以达到商品规格,完全可以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获利的目标。秋季繁殖的泥鳅小苗,可以在水温降低前育成长6厘米左右的大规格鳅苗,养殖到第二年的夏季就可以达到上市规格,若养到冬季出售,其规格较大,用于出口销售能够卖到更高的价格。秋季收割水稻后,部分地区的野生泥鳅供应充足,价格较低,此时也可以开展收购,暂养到年底赚取季节差价。
问:自行繁育生产泥鳅苗的成本高吗?
答:由于泥鳅的怀卵量较大,使用的青鳅数量不多,注射的催产激素成本也不算高,加上泥鳅小苗的饲料转化率比成鳅高,所以培育的饲料等开支较小,自行培育的成本比较低廉。但由于泥鳅苗细小,需要精心管理,人工成本会比养殖成鳅高一些。综合各方面的成本,经估算,培育长度为6厘米左右(体重约3克)的泥鳅小苗,每千克的培育成本在12~15元。虽然这个成本比有些地区的野生泥鳅收购价格略高,但自行繁殖的泥鳅苗生长快、成活率高,自行培育小苗养殖的利润会比收购野生泥鳅暂养的效益高一些。对于有条件的养殖者,最好开展泥鳅的自繁自养,这样苗种来源和质量都有保证,也是泥鳅养殖的发展方向。
问:暂养泥鳅的效益如何?
篇3
一、池塘精养
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二、稻田养殖
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放养与管理
篇4
1 鳅池的建造。养鳅池以50~100平方米、池深0.7~1米为宜。池壁要陡,并夯紧捶实,最好用三合土或水泥建造,以防泥鳅逃跑。进出水口安装铁丝网,网目以泥鳅苗不能逃跑为度。池底铺设20~30厘米厚的沼渣和稀泥各一半的混合土,并设置一部分带斜坡的小土包。土包掺入带草的牛粪,土包上可以种点水草作为泥鳅的基本饲料和活动场地。在排水口底部挖一鱼坑,坑深30~40厘米,大小为养鳅池的1/20,以便泥鳅避暑和捕捉。养鳅池建好后,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即可放水投放泥鳅苗。
2 鳅苗的繁殖。①自然产卵。选择一小型的产卵池(水泥池、土池均可),适当清整后注入新水。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待药性消失后,按雌雄比1:2投放亲鳅0.3千克/平方米,当水温达到15℃以上,即用棕片或柳树根、水草扎成鱼巢分散放入池中。当发现泥鳅产卵于鱼巢上,应及时取出转入孵化池孵化,也可在原产卵内孵化,但必须将雌鳅全部捕出,以免雌鳅大量吞食泥鳅苗。
②人工孵化。泥鳅孵化池的水流量以能翻动泥鳅卵为度,过小泥鳅苗会沉入池底窒息而死;过大则消耗泥鳅苗体力,甚至可能导致泥鳅苗死亡。泥鳅卵在适宜水温(20~28℃)下,一般1~2天即可孵出幼苗。为了及时掌握雌鳅的时间,可将其捕出进行人工授精,即将泥鳅精、卵挤入盆中,用鹅毛搅拌1分钟后,徐徐加入适量滑石粉水或黄泥浆水充分搅拌。受精卵失去粘性后,即可放入孵化缸或孵化槽中孵化,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孵化鳅卵50万粒左右。
3 鳅苗的培育。刚孵出的泥鳅苗必须专池培育,池内水深30~50厘米,每平方米放800尾左右。如实行流水饲养,放养密度可加大到2000尾/平方米。饲养初期投喂蛋黄、鱼粉、米糠等,随后日投饵按泥鳅苗总重量的2%~5%投喂配合饲料和沼液。沼液既可被泥鳅苗直接吞食,又可繁殖浮游生物,补充饵料。6~9月份,投饵量逐渐提高10%左右,沼液也要适量增加,每天分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入沼液后,可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保持池水呈浅绿色或茶褐色,有利于吸收太阳热能,提高池水的温度,促进泥鳅的生长。投用沼液后要经常对养鳅池进行检查,若溶氧量偏低,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8~9月份水温增高,泥鳅生长快,耗食量大,可适当多投。一般水的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如透明度过低,应及时换水,以改善池塘水体环境。
4 成鳅的养殖。成鳅池水深50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为100克/平方米,投喂麦麸、米糠、米饭、菜籽饼粉、玉米粉、沼渣、沼液等。日投饲量按泥鳅体重计算:3月份为1%,4~6月份为4%,7~8月份为10%,9~10月份为4%,11月份至翌年2月份不投饵。沼渣、沼液可交换投放,以少量多次为佳,根据水质变化而定。刚投完沼肥不宜马上放水(除水体溶氧量过低外),以利于泥鳅直接吞食和浮游生物的生长。酷暑季节,养鳅池上方要搭设遮阳棚(最好栽种葡萄或瓜果),并定期加注新水入池。冬季可在养鳅池四角堆放沼渣,供泥鳅钻入保温。
篇5
【关键词】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又名灰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至辽河以南,南到澜沧江以北的广大水域,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泥鳅属于温水底栖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松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是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等功效,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体严重污染、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泥鳅的产卵繁殖环境及天然饵料遭到严重破坏,泥鳅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泥鳅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易于养殖、运输方便等特性,适合于人工养殖,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发展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养殖场地选择
泥鳅养殖既可采用池塘养殖方式,也可采用稻田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34m2左右,池深80~90cm,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池深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50cm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池可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的田块,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沿田埂四周挖好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m左右,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并高出水面25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无论是池塘养殖方式还是稻田养殖方式,其养殖环境都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鳅种选用和放养
每667m2底施腐熟厩肥3000kg、生物有机肥料100kg,或豆粕100kg、熟石灰30kg。泥鳅的苗种来源一般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d,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的鳅种,选择标准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雌鳅腹部明显膨大且圆、卵巢轮廓明显,雄鳅个体稍小、腹部较扁平、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对于病、残、弱的泥鳅种苗应剔除,防止病菌的侵入而造成大量损失,影响养殖效益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即开始放养,每667m2放养规格为300尾/kg左右的泥鳅苗种10~15kg,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放养前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3.日常管理
泥鳅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4~27℃,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0℃ 时,其活动明显减弱,当水温在6℃ 以下或是34℃ 以上时,即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因此,为了使得泥鳅养殖获得高产、高效,日常管理中应密切水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至少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质情况,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水质过于浑浊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水体常处于“肥、活、爽、嫩”状态。及时捞出病死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饵料选择严格执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饵料安全限量》和《饵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择无公害环保型颗粒饵料,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分别于早晨、午后、傍晚3次投喂,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因此要注意做到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的搭配,确保饲料营养良好,植物性饲料主要是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是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
4.病害防治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确保泥鳅的食用安全和品质。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参考文献】
[1]徐彩利,邢春英.泥鳅黄鳝健康养殖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郭国军.强农惠农丛书·特种动物养殖系列:黄鳝、泥鳅养殖关键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11.
[3]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篇6
1、选准地方建好池。鱼池要选择向阳、无污染水质良好的地方,大小根据现场实际可自行决定,用砖或石砌成,要求池深要求一米以上,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或者塑料网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池子砌成后,用水泥抹平,消毒后并注入清水35-50厘米,即可放种饲养。因为泥鳅好动,在建池时,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以防窜逃。
2、选准时机放好种。在利用水泥池养殖时,所谓的佳期有两类,一是市场供求,另一类是泥鳅生长期,每年的“夏至”是养殖投放最佳期,鳅苗可以到市场上购买,或者进行人工繁殖,捕捉。投放种量可按每平方米0.75-1.5公斤。要选择体壮无损伤,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并按一雌三雄的比例搭配。泥鳅的繁殖季节是每年4-8月,每尾怀卵量7000-10000粒。如果采用人工催产,每尾泥鳅注射2-3个青蛙垂体,在水温20-25℃时,经过24小时后即可产卵。可以用棕叶片做附卵工具。受精卵约2天左右出苗,出苗一天后,按每10万尾鱼苗每天喂鸡蛋一个,研碎后调成汁投喂。每天换水两次,10天后放入鱼池中,孵出的幼苗要单养,可作为第二年饲养的鱼种。
3、勤于管理细观察。在日常管理中,充分考虑泥鳅饮食,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鱼粉、豆饼、豆渣、米糠、麸皮、牛粪或者蚯蚓都可作饵料。泥鳅在饲养过程中,投入量一般是根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每天投喂饲料4次就可以了,在撒饵料时应沿池分散撒。防止鳅鱼抢食残斗。也可适当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切莫过多过频。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查池,看水质新鲜度,如果池水呈现茶褐色或黑褐色,泥鳅就不断浮上水面吞吸空气,说明水质已老化,应停止施肥和投食,要及时换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论文摘要介绍了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鳅养殖户参考。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1]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篇8
宋瑞强1,冯晓,苏兆军,崔达铭,刘鸿艳
(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山东 滨州256616)
泥鳅(Oriental weatherfish)因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繁殖力强、饵料易得,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前景广阔。通常泥鳅都在秋季大批量上市,但此时,其售价并不高,而春节前后上市,售价则能提高20%~50%。泥鳅有冬眠的习性,要实现冬天顺利捕捞泥鳅并且不使其患病绝非易事。笔者结合近几年国内捕捞泥鳅的经验教训,将池塘养殖泥鳅冬季捕捞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引地下井水,唤醒泥鳅
冬眠的泥鳅对周围温度的变化很敏感,只要水温升高到5 ℃左右,就会立刻醒过来。通常地下水受气温影响很小,常年都保持在13 ℃左右,所以只要比例合适,即可用地下水唤醒泥鳅。捕捞泥鳅的时候,根据当地地下水的温度,将1/3~1/2的池水换成井水,使养殖池的水温升高到5 ℃以上,泥鳅就会醒来并浮出水面换气,此时即可打捞。
2修建水渠,避免感染
修建一条坡度约为1∶100的阶梯状水渠,通过水流的过程将抽出的井水进行沉淀。同时,用80目网罩住进水口,可使井水中的细沙和其它杂质沉淀干净。在换水的过程中,还要对水渠中沉淀下来的泥沙不定期清理。此时,将井水放进养殖池,方可有效避免泥鳅因受井水中混杂的细沙等杂质擦伤而感染水霉病等疾病导致死亡。
3挖掘小池塘,提高水温
池塘的水温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增加池塘水体深度是提高水温的另一有效手段。但是,水体深度增加,又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而在池塘中挖掘一600 cm×500 cm×50 cm的小池塘,保持小池塘水深在120 cm左右。可有效增加池塘水体深度,提高水体温度,并降低换水成本。由于小池塘水温升高,大部分泥鳅会主动选择在小池塘内冬眠,捕捞时,小部分未在小池塘内冬眠的泥鳅也会随井水水流汇集到小池塘中,方便捕捞。
4架设防护网,预防天敌
泥鳅的天敌主要有黑鱼等肉食性鱼类、青蛙、水蛇、鸟类和蜻蜓幼虫等。对肉食性鱼类预防以预防鱼卵为主,方法为用80目网罩住进水口进水。对青蛙和水蛇的预防以拦网为主,方法为池塘周围高于水面60 cm以上,预防青蛙的跳跃和水蛇爬入。对鸟类和蜻蜓幼虫的预防以防护网为主,方法为在池塘上方罩约小拇指大小网口的防护网。
5及时凿冰,保证溶氧
泥鳅平时的呼吸方式比较多,既能用鳃呼吸,还能用肠呼吸。但冬眠时,泥鳅便钻入泥土中,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此时,因养殖密度原因,一旦水面结冰,池水里的溶氧量降低,泥鳅就有可能因为缺氧窒息而死。所以,一旦发现水面开始结冰,就要及时地凿冰,保证池中溶氧量。方法为沿池塘四周每隔10 m凿一个冰窟窿。
6小结
篇9
1.1开展时间和实施地点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城郊乡瓦庄村)内开展。1.2主要技术内容
1.2.1泥鳅苗种人工繁育
苗种人工繁育设施:2013~2014年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内建设泥鳅亲本精养池8670m2(其中水泥精养池1380m2,土池7290m2);建设泥鳅产卵池230m2和配备孵化缸10个等苗种繁育设施设备一套;在保温棚内建设泥鳅育苗池2660m2;建设泥鳅开口饵料(光合细菌、藻类)培育池1300m2;建设泥鳅生物饵料(轮虫、枝角类、红虫)培养水泥池、土池、保温棚1hm2。亲鳅选育:人工繁育的泥鳅亲本为本地选育及从江西省南昌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引进的青鳅、黄板鳅。育苗时间:每年4~9月对引进和选育的本地青鳅和黄板鳅进行人工催产、孵化、育苗。催产激素:采用绒毛膜、地欧酮、LRH-A2等催产激素,单独或配合使用。催产激素使用连续注射器在泥鳅胸鳍注射。泥鳅苗培育饵料:采用熟蛋黄、豆浆和培养的光合细菌、轮虫、水蚤、红虫等,单独或配合投喂。
1.2.2成鳅养殖
1.2.2.1养殖规模
2013年、2014年在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城郊乡瓦庄村)开展成鳅养殖池塘面积分别为5.33hm2、8hm2。
1.2.2.2主要技术措施
养殖池塘建设: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围无污染、光照好的地方建造泥鳅养殖池塘,也可利用现有池塘改造后养殖泥鳅。池塘单口面积在667~2001m2,池塘深度1.2~1.5m,池塘水深要求在0.7~1m之间。池塘底部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池塘排水。建造的连片池塘有单独的进排水系统,每口池塘要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进水管为直径160mm的PVC管,在池塘进水口的另一端设排水管,排水管应比池底低0.5m,以形成落差,便于排水和捕捞。排水管通过套接弯头连接直径为160mm的PVC管,竖立水中,露出水面40~50cm,上半部分钻有直径为3mm的数个小孔,当水位高出设置水位时,即会自动从小孔中排水,达到自动控制水位的目的。设置防逃网:池塘内四周靠边埋设置高1~1.3m的防逃网,防逃网要埋入池底30cm并压实,防逃网要高出水面30cm,上有网纲,用木桩或水泥桩支撑。清塘消毒:饲养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才能有效地除害灭病,既可改善底质,又可增加肥力。泥鳅苗放养前15d,池塘水深在10cm左右,池塘用生石灰75kg/667溶水全池泼洒。施足基肥:苗入池前8d注水施基肥,每667m2施粪肥500~1000kg,先培养池塘内浮游生物。苗种放养时间和密度:在每年5~7月投放该场人工繁育的3~5cm泥鳅苗种,尽量提早苗种投放时间,确保在10~11月开始收获上市。池塘用生石灰消毒后10~15d,药性消失后即可放养泥鳅苗种。一般每667m2投放规格为3~5cm的泥鳅苗种10~15万尾。泥鳅苗下塘时用聚维酮碘浸洗消毒10min再放入池塘。放养的泥鳅苗要求无病无伤,规格整齐。饲料投喂:人工养殖泥鳅,主要靠投喂适合泥鳅生长需求的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养殖前期,因泥鳅个体小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34%,养殖后期饲料蛋白质含量30%左右。2013~2014年该养殖场主要选择投喂了福建海大饲料公司生产的泥鳅膨化颗粒饲料。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2%~8%,具体应根据泥鳅的个体重和水温情况来调整,5~6月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3%~4%,7~8月为泥鳅体重的6%~8%,9~10月为4%~5%,11月为2%~4%。投喂方法应按“四定”原则投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6月以前和9月以后每天投喂2次,9:00和17:00各1次,6~9月每天投喂3次,即7:00、12:00、17:30各1次,因泥鳅有夜间摄食的习性,在6~9月,中午要投的少,约占全天投喂量的20%,早上和下午投的多些,约各占全天投喂量的30%。水质调节: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通过施放肥水素,调节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cm左右,若水源充足能保持微流水最好,不能保持微流水的池塘,夏季每3~5d应加水1次,每次加水10cm,可调节池塘水温,有利泥鳅度夏。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要加强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吃食情况、设施运转情况等,并做好生产记录。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定期注入新水。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做好防鸟类、蜻蜓、水蛇等敌害也是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在池边设置防鸟网等方法预防鸟害。病害防治:泥鳅的抗病能力较强,只要水质清新,管理得当,一般较少发生病害。通过水质调控措施,形成良好的水域环境,泥鳅就会生长旺盛,抵抗力强。在养殖过程要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用药时要选用符合无公害养殖的高效、低毒、无药残的渔药,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确保养殖的泥鳅水产品质量安全。泥鳅常见的疾病和药物防治方法主要有:水霉病:水霉病主要是在鱼体受伤、水温急剧变化情况下易发生。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消灭病源菌;操作细心,防止受伤;对发病的泥鳅用2%~3%食盐水浸洗5~10min,或用水霉净0.15g/L全池泼洒,连用3d。赤皮病:病鳅鳍条充血、腐烂,有的发白。外用强氯精0.2mg/L全池泼洒,按饲料重的0.3%拌入氟苯尼考内服,连用5~7d。肠炎病:腹部出现红斑,肠道充血发炎,红肿有黄色黏液流出。外用二氧化氯0.2mg/L全池泼洒,每50kg泥鳅用大蒜素7.5g拌料内服,连用5~7d。车轮虫病: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防治方法: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0.5~0.7mg/L全池泼洒。收获捕捞:每年5~6月在池塘内放养3~5cm的青鳅、黄板鳅,经5个月左右的投饵养殖,当个体重达到70尾/kg左右时,10~11月即可开始分批捕捞上市。大量上市时可用拉网捕捞,捕捞量不大时可用地笼诱捕。
2结果
2.1泥鳅苗种人工繁育
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开展泥鳅苗种人工繁育,2013年4~9月人工繁育2~4cm泥鳅苗3000万尾,创产值84万元(按平均每万尾280元计);2014年4~8月人工繁育3~5cm的泥鳅苗4850万尾,创产值164.9万元(按平均每万尾340元计)。该场生产的泥鳅苗除主要提供本场养殖池塘进行成鳅养殖外,还外销福清、泉州、莆田、周边县等地泥鳅养殖大户。
2.2成鳅养殖
2013年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养殖成鳅池塘5.33hm2,在5~6月每667m2投放3~4cm的泥鳅苗10万尾,10月下旬开始收获上市。11月中旬经组织验收测产,养殖成活率在63%左右,平均每667m2可收获成鳅1100kg,创产值3.96万元/667m2(按当地市场价36/kg元计),扣除需用地租金、养殖池塘建设、防逃设施、苗种、饲料、药品等生产成本2.57万元,可获利润1.39万元/667m2。2014年县水参水产养殖场养殖成鳅池塘面积8hm2,投放鳅苗时间5~6月中旬,平均每667m2投放3~5cm的泥鳅苗12万尾。10月18日开始收获上市。2014年10月23日经县水技站组织现场测产验收1口1734m2的养殖池塘,今年5月投放的3~5cm的泥鳅苗,经测量规格达到14~18cm,体重达到70尾/kg左右,养殖成活率在68%左右,平均每667m2产成鳅1360kg,产值4.352万元/667m2(按当地市场价32/kg元计),扣除需用地租金、养殖池塘建设、防逃设施、苗种、饲料、药品等生产成本2.7万元,可获利润1.652万元/667m2。
3小结与讨论
篇10
1、据营养学家的研究测定,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
2、远比一般的鱼、肉类要高,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等含量则更高,还含有大量维生素,与其它鱼类相比较高。
3、因此,泥鳅还具有补中益气,壮阳利水,解毒收痔的药用功效,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越来越为人们喜爱。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