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10 08: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泥鳅养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泥鳅养殖技术

篇1

关键词 泥鳅;稻田;池塘处理;水质管理;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96-02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北部地势低洼,田地长期处于水淹状态,水稻种植成本相当高,如何充分利用北部低洼地区“水”这个特点,变“水患”为“水利”,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迫切需求。通过几年的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该区的稻鳅养殖技术模式,为渔农民增收找到一条新路子,现对该养殖技术作具体介绍。

1 选址要求

1.1 场地选择

稻田内套养泥鳅,不仅要考虑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也要满足泥鳅的生存、生活环境。因此,在稻田的选择方面,应当水源充足而且排灌水都比较方便,不能出现干旱或者被水淹没。此外,为了保证泥鳅和水稻的正常生长,稻田里的土壤应当肥沃,水质干净无污染,场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要求。

1.2 池塘要求

为满足泥鳅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稻田的四周还应当开挖沟槽,一般宽2.0 m、深0.8 m左右,沟槽面积占稻田总面积5%~8%时较适合。稻田的进排水口处要设置防逃网,一般设置2道,最外侧使用聚乙烯塑料网,网口的大小以不阻挡水流和不出现逃鱼为准[1]。

2 池塘处理

先清淤整池,将池塘里的水排干,对塘的四周进行加固处理,清除池底的杂草、垃圾和过多淤泥等,翻耕并曝晒池底。然后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但最好的清塘药物是生石灰。一般清淤整池后,放养鳅种前30 d左右,池沟用生石灰2 250~3 000 kg/hm2进行清塘消毒,杀灭病菌、虫卵等。清塘消毒后,待池水产生浮游生物后,表明药性已消失,则可放养种苗。

3 水质管理

3.1 水质培育

在稻田水体中施入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3.0~4.5 t/hm2或复合肥(15-15-15)150~225 kg/hm2进行肥水,为水稻、鱼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稻田套养泥鳅水质管理与池塘专养有所不同,池塘专养可以保持水位不会发生变化,而稻田养殖的前期水位比较浅,因此水温容易受外界影响,稳定性较差。由于泥鳅生存需要保证一定的水位,所以在泥鳅放养之后,稻田里的水位要逐渐地加深,随水稻的长高,尽可能多注入些新水,使得水中含有足量的氧气供泥鳅呼吸。

3.2 水质要求

稻田套养泥鳅田的水,适宜pH值为7.0~8.5,水中溶解氧气的含量应当在4 mg/L以上,整个水体的透明度在20~35 cm。夏季温度比较高,投入水中的饵料也相应地增加,使得水质更容易变坏,因此应当要勤换新[2-3]。

3.3 水质更换

适当换水,定期加水。在高温季节和水质变差时要根据情况随时换水,保持水质干净稳定,每次换水量一般不得超过原水量的1/3。由于稻田里的水渗漏或者蒸发,根据田中水量加水,因此每隔10 d要加水1次,每次加水深度15~20 cm。

3.4 消毒和调节水质

每15 d四面沟泼洒1次生石灰进行消毒,每次用量为225~300 kg/hm2。每隔30 d泼洒1 mg/L漂白粉液1次,并且每月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1次,以调节水质。

4 鳅苗放养

鳅苗放养一般都是在插完稻秧之后,防止插秧时对田中水的扰动,破坏其稳定性。对于每年只种1次的水稻田,一般在第1次除草之后再进行鳅苗放养。放养前,苗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 min。然后训练开食,消毒后的鳅苗即可放于开挖好的稻田里,等鳅苗适应水温后就可以投喂饵料。一般放养密度对于鳅苗的规格应当尽量保持一致,防止互相蚕食。规格在3~4 g/尾的鳅苗,平均可放养约30万尾/hm2。

5 鳅苗管理

5.1 水位控制

田中水位一般保持为10~20 cm,根据情况,适当地加入新水。夏季气温较高时,就要使水位加高,防止由于水量少,水温变化太大破坏泥鳅的生活环境。此外,要多注意天气的变化,做好防洪、排涝的准备工作。

5.2 饵料选择

一般以动物性饵料(动物内脏)为主,适量配合饲料。还可用玉米、豆粉、麦麸、鱼粉等饵料混合煮熟后投喂。投喂配合饲料时,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32%左右。一般喂完植物性饵料后再喂动物性饵料,同时也可以将动、植物饵料与配合饲料混合在一起进行投喂[4-5]。

5.3 投喂

投喂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一般投喂2次/d,分别为7:00和17:00点各1次,盛夏时节下午的投喂可改在18:00―19:00。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情况、水温和泥鳅的摄食强度等其他因素灵活掌握,可按泥鳅重量3%投料。投喂的饲料应做到优质新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等。

5.4 勤加检查,严格“五防”

要经常对稻田进行检查,在稻田施肥、施药前都需要认真检查,保证鱼沟和鱼溜顺畅。“五防”包括防逃、防贼、防药、防鸟、防乌鳢。一是防逃。由于稻田四周田埂较低,漫水时,泥鳅容易逃跑,所以要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加固田埂。二是防贼。安排人员昼夜巡逻,以防有人偷捕泥鳅。三是防药。有些剧毒农药可以杀死泥鳅,因此要严防四周含有毒杀酚、五氯酚钠、呋喃丹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田中。四是防鸟。傍晚时鸟类寻食,可能会过来偷吃泥鳅,因此要在稻田上方罩渔网。五是防乌鳢。洪水过后,水中可能会有乌鳢,要及时清除[6]。

6 水稻管理

稻田套养泥鳅,在养泥鳅的同时,还要对水稻进行管理。一是水稻品种的选择。水稻应选择耐肥力强,抗倾覆,特别是抗虫能力强的品种。二是施肥的原则。只要是施以基肥,适当地施追肥;以施农家肥为主,施化肥为辅。三是注意防治。稻田中尽量避免使用农药,无法避免时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且要对水稻的叶面进行喷施。可以定期在稻田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对池水进行杀毒。

7 病害防治

除了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水进行消毒外,对于喂食的器具,也要进行消毒。食台每周要用10 mg/L的强氯精清洗1次。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要每周消毒1次。泥鳅捕捞前15 d应停用任何药物。

8 结语

稻鳅养殖技术,是通过建立一个稻鳅共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生态套养系统,泥鳅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耕田除草、减少虫害的作用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稻田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达到了“节地、节水、节成本、增效益”等多种效果。稻鳅养殖模式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该养殖模式平均产水稻5 400 kg/hm2、泥鳅2 400 kg/hm2,产值9万元/hm2,效益可达到4.5万元/hm2,相对于传统的种稻,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同时该模式能有效较少病害的发生,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新型的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水体中各物质间的循环利用,能有效转变传统种养模式,拓展农业陆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实现渔农民增收和农水产品品质提升,有效促进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转型升级。

9 参考文献

[1] 张德华,许国民,陈丰刚,等.浙江省稻田养殖真泥鳅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293-294.

[2] 周大颜,杨宾兰,徐鸿飞,等.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J].吉林农业,2014(14):54-55.

[3] 吴绍山.浙江省稻田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探究[J].农技服务,2014(11):157.

[4] 黄孝湘.一种简单的稻田繁殖和养殖泥鳅方法[J].渔业致富指南,2015(5):37-39.

篇2

关键词: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6-1

水稻田养殖泥鳅有很多优点和好处。第一,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源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益。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70-100kg,水稻可保持原产量,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生态效益更为突出,主要表现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节省农药,减少粮食污染。第三,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使水稻增产增收。第四,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

1 稻田的基本选择条件

符合稻田养泥鳅的田地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水源充足,以地表水灌溉为好,水质适合养泥鳅的生长需要,地势平坦,注排水方便,不受旱涝影响;土壤粘土、壤土为好,因为它具有较高保水力和保肥力;养泥鳅的田块以3-5亩为宜,有条件的可以再大一些。

2 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2.1 加高加固田埂

为了保持水位,预防田埂渗漏。田埂高度50-80,埂基的宽度以100-120,埂顶宽度40-60为宜。并夯实,以增加保水蓄水能力和防止大雨冲垮田埂。

2.2 设置防逃网

稻田排水沟分别设在两个脚的田埂上,有利于水位交换。注排水上一定要夯实,在田埂的基部,下挖20预埋防逃网,上部预埋在高出最高水位线5,网目的密度以鱼不能逃出为准。

2.3 挖鱼沟、鱼溜

挖鱼沟、鱼溜的作用,主要解决稻田施肥、施药及晒田与水产养殖所产生的矛盾,另个作用是便于泥鳅回捕。鱼沟宽度一般50-60,深40-50,鱼溜就是鱼坑,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一个3-5m2小坑。

2.4 鱼沟、鱼溜施肥

放养前要在鱼沟、鱼溜内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0.4-0.5发酵好的有机肥,以利于繁殖饵料生物。

3 大垄双行式

与平板式不同之处,主要是水稻种植方法与传统种植方法有所区别,行距则为6寸、12寸大垄双行增加光照,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4 泥鳅放养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10天进行。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鱼种5-10min。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4的鱼种30-40尾或5-8的鱼种20-30尾。

5 饲养管理

5.1 饵料及投放

泥鳅饵料排放非常广泛,野生幼鱼、幼虾、昆虫、豆渣、米糖、豆饼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等均可摄食。投喂饵料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全价平衡。尽量物美价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全价配合饲料。日投饵一般为鱼总量的8-5%,视鱼的吃食情况增减,投饵地点营造在鱼沟内。日投饵两次。

5.2 病害防治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

要彻底清塘,鱼种消毒,调节水质,细心操作,避免鱼受伤,同时要精心管理,合理放养,均衡营养等,一旦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防止误用药物造成损失。

6 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6.1 水霉病

发病时水温较低,而且多在鱼体受伤后,体表为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绒毛。感染此病后可用3-4%的食盐浸洗病鱼5-7min左右,然后用0.3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6.2 打印病

病灶红肿,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主要在鱼体后半部。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隔一天一次。或用0.3mgL的二溴海因。

6.3 腐鳍病

病鱼的鳍、腹部皮肤及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可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使池水成0.3-0.5mgL。

6.4 车轮虫病

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腮粘液增多,在头部、体表、鳍等虫体密集的部位产生一层白翳。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L。

6.5 生物敌害防治

主要敌害有蛇、鸟、凶猛鱼类、蛙和水鼠等,这些生物都是泥鳅的天敌,要加强管理,及时捕杀或驱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7 泥鳅的起捕

泥鳅的起捕方法很多,有笼捕、药物驱捕、网捕、干塘捕。其中以笼捕方法较为常见有效。

篇3

关键词:泥鳅;繁育池;水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72-1

1 泥鳅的人工繁育

1.1 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

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的泥鳅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持续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是通过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

1.2 选择健壮的亲鳅

要求亲鳅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1.3 繁育池的准备

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00~150厘米。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繁育池使用前3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要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3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30℃。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池中。

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会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1.4 鳅苗的孵化和饲养

水温在18℃~25℃时,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颜色由黄色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每隔3~5小时投喂一次。

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5月,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一些更大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过100目筛,80目筛。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第30天,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2 泥鳅成鳅的养殖

从鳅苗孵化后,大约60天的时间,泥鳅就长到了5~8厘米,这时的鳅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养殖了。鳅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经过精细地处理。

2.1 池塘曝晒和消毒

对于使用多年的池塘,要进行充足的阳光暴晒,一般在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暴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对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处。鳅苗入池之前,必须要清除底层的淤泥。在生产中,提前一周左右,使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的用量每亩1000公斤,直接泼洒到塘底,泼洒之后加注新水,经过一周的时间,才能将鳅苗入池。

2.2 鳅苗入池

一个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规格的泥鳅,5~6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00~150尾,7~8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50~80尾,如果鱼塘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2.3 成鳅的日常管理

2.3.1 饲料的配制和投喂 人工养殖泥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一是因为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二是因为配合饲料使用方便,对水质的污染小。泥鳅的配合饲料分为三种规格,5~8厘米的鳅苗使用一种规格,8~12厘米的中泥鳅使用一种规格,12~20厘米的成鳅使用一种规格。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的边缘均匀泼洒,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饲料投喂每天两次,投喂量以泥鳅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

2.3.2 泥鳅养殖中的水温管理 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30℃,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所以饲养员要经常测量水温,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下午2点左右都要测量一次水温,如果水温过高,要及时加注新水。

2.3.3 泥鳅养殖中的水质管理 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能否顺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最适合泥鳅生长的pH值是7~7.5,由于池塘中藻类植物的生长,泥鳅养殖中常常会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可以通过泼洒生石灰的方法来调节。当水中的溶氧量每升为2毫克以下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多注入一些新水,当新水加进来,旧水换出去,整个池塘里的水就会形成对流,这样清新的水就能带进来足够的溶解氧,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否则就会因为水中的溶氧不足影响泥鳅的正常生长。

篇4

【关键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捕捞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此法需注意: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篇5

[关键词] 泥鳅 沼肥 生态养殖 增产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41-01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属温水性底栖型鱼类,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适宜生长在光线较差的淤泥中。当前,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用沼肥(沼渣、沼液)发展泥鳅养殖技术,属于特色生态养殖产业。沼肥中不但含有植物生长所需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含有铜、铁、锰、镁、锌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氨酸、烟酸、核黄素等营养成分,是动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并且不含各种有害菌及虫卵,可以使用沼肥来作为饲料来进行水产养殖。

沼肥高效养殖泥鳅技术研究分为实验室试验及生产实践两部分:

一、实验室研究

1.试验水及试验液配制

使用自来水曝气72h,水中氯气消尽。用水总碱度为42.44mg/L,总硬度为225.35mg/L,pH值为7.65。将沼液和沼渣按照体积比准确称量后直接加入处理后的自来水中,混合均匀。

2.鳅种来源及规格

泥鳅健康良好,体表无伤,室内暂养10天

3.试验仪器及设备

电子天平(精度1%) pH计 微波消解炉

4.试验方法

试验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最高致死浓度,试验周期为30天,每隔5天换试验液一次,沼液生长试验设置6个水平:对照组,0.5%,1%,3%,5%,7%。沼渣生长试验设置4个水平,对照组,0.5%,1%,3%,每个处理试验液用量为5000ml。

5.结果与讨论

试验发现,泥鳅对沼液安全生长浓度为6%-7%,对沼渣安全生长浓度为4%-5%,只有沼液在5%浓度时出现正增长。因此,沼肥因其营养成分不够并不能完全代替泥鳅饲料。

二、生产实践

1.选址

靠近沼气池出料口的地方建造水泥池面积50m2左右,池深1m,也可土池铺塑料薄膜,水源有保障、水质好、排灌方便,建立专门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防逃。排水口底部挖一鱼坑,坑深30-40cm,面积为鳅池的1/20,用于泥鳅避暑和捕捉,池上方建好遮荫棚,架设好诱虫灯以诱虫喂鳅。

2.成鳅养殖

放苗前池塘消毒,生石灰200g/m3带水清塘,放苗前一周用沼渣250g/m2培肥水质。放苗前进行试养,鱼体消毒,晴天上午放养,5cm鳅苗放养密度为0.5kg左右/m2。

饲养过程中,以饲料为主,沼肥和诱虫为补充,还可以投喂适口的螺蛳,蚯蚓及豆腐渣,米糠等。沼渣、沼肥轮流投放,少量多次进行,沼渣每次投放250g/m2,沼液每次500克/m2,7天左右投放一次。期间观察水色透明度,若大于30cm便需要追肥。每次追施在晴天上午进行。为了泥鳅直接吞食饵料和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刚投完沼肥不宜马上加新水。

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质变化,每15天左右换掉1/3的池水,以保持池水的水质良好。适宜水深50cm左右,透明度不低于25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施沼肥后需经常对池塘进行检查。若发现泥鳅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酷暑季节,鳅池上方搭设遮荫棚,栽种葡萄或者瓜果,并定期加注新水入池,冬季可在鳅池四角堆放沼渣、牛粪、猪粪、供泥鳅钻入保温。

3.病害防治

泥鳅池塘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坚持每半月交替使用生石灰或聚维酮碘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同时使用护水宝全池泼洒调节水质。

篇6

一、池塘修整

养殖大鳞副泥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以2~3亩为好。池塘应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保持水深0.8~1米,淤泥厚15~20厘米。池壁应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进水口应高出水面20~40厘米,排水口处于池塘最低处,进、排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防逃网罩,以防大鳞副泥鳅外逃。

二、池塘消毒

大鳞副泥鳅放养前15天,养殖池塘要进行彻底消毒。池内保持水深8~10厘米,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水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次日用耙耙动底泥,以提高消毒效果。暴晒1周后,再注水30~40厘米深,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培肥水质,用量为150~200千克/亩。

三、苗种放养

苗种要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体表富有黏液,体色呈黄褐色。根据池塘面积、苗种数量、管理水平、预计产量等实际条件合理放养苗种。北方地区年平均温度较南方偏低,因此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放养体长3~5厘米的苗种3万~4万尾,亩产量在350千克以上。苗种放养前用3%食盐溶液浸浴消毒,浸浴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高时浸浴时间短,反之浸浴时间长),发现苗种头部摇动不能忍受时,要及时捞出暂养或缓慢倒入养殖池中,温差不得超过5℃。

四、饲养管理

1. 投喂管理

大鳞副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还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者可以自己加工配合饲料,也可以根据计划产量选购。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后投放在距水面5~10厘米的饵料台上,每天早晨、午后、傍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鳅体重的4%~8%,并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大鳞副泥鳅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7℃。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量或者不喂。一旦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达到34℃后,大鳞副泥鳅将进入不动不食的休眠状态。

2. 水质管理

养殖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水质变化,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水质要求。发现水质过浓时应及时换水,一般情况下每周要换水1次。如果有大鳞副泥鳅蹿出水面,说明水体缺氧,应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有条件的应在水面种植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作为大鳞副泥鳅遮阴、栖息、防暑之所,同时对水质调节也会起到一定作用。

3.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要坚持早、中、晚巡塘,以便及时了解大鳞副泥鳅的摄食情况,及时捞出死鳅、残饵等,防止水质败坏、疾病蔓延等。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做好防逃工作。此外,应填好养殖生产记录表。

五、疾病防治

池塘养殖大鳞副泥鳅发病率较低,疾病防治应遵循“以防为主”的原则:平常做好工具、养殖池、饵料台的消毒工作,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和禁用渔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中草药等;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提高大鳞副泥鳅的抗病力,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实现无公害标准化健康养殖。

在养殖过程中,大鳞副泥鳅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病、水霉病、赤皮病和气泡病等,发现后要及时对症治疗。

六、捕捞上市

经过5个月的饲养,大鳞副泥鳅即可达到上市规格,要及时进行捕捞。捕捞方法通常有冲水、诱捕、干塘等方法。

冲水法是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处,然后放水进池,大鳞副泥鳅受到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其捕获。

诱捕法是把煮熟的牛、羊骨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放在网具或鱼笼中,诱捕大鳞副泥鳅。

篇7

“它们个个都是宝贝。”王小军说,上一单刚刚卖出60万尾,紧接着就又接到了绍兴400万尾的订单。

“稍有不慎,就跟你玩命”

王小军是台岛鳅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台岛鳅业是一个大学生创业企业,与王小军一起的,还有兴、胡秀峰和贾兴鲁,他们被称为“泥鳅四兄弟”,都曾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王小军目前还是海洋学院2013级水产养殖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2013年,大学毕业在即,4个本是好兄弟的同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想到一起,“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去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浙江海洋学院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产品高大上,市场大、销路好。这也是当地众多水产户养殖的首选。

“创业,不能跟风。”因为大学期间,他们一起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就选择了许多养殖户看不上眼的泥鳅,作为创业的项目。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四兄弟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予太多支持,只能靠自己筹集资金。于是,一遍遍地向朋友、向亲戚说计划、讲方案,才凑齐了10万元。

当年3月,四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了1.33公顷土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两间平房、1个大棚、9口苗塘……泥鳅养殖基地就这样雏形初现,他们引进了个大体肥的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

“很快,启动资金就被花得一干二净,穷得几乎揭不开锅。”时至今日,四兄弟仍记忆犹新。

为解决生计,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决定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常常凌晨起床,蹬着载有几百千克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几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不好意思张嘴叫卖。“起初,我们都很腼腆,张不开嘴喊,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也就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说起往日,兴颇感自豪,“有一天,居然赚了500多元。”

“卖菜虽然累些,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王小军说,因为缺乏大规模的养殖经验,栽了不少跟头。

2013年6月,首批泥鳅苗出塘在即。可一天晚上,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1个小时。“等巡夜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啊,都死了!”

这对于急需回笼资金的泥鳅兄弟,无疑是一个打击。四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开玩笑道:“养泥鳅可真不容易,稍有不慎,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五项专利

好不容易离开农村上了大学,又回到田间当起了农民。这是王小军他们自己也没想到的。

泥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誉,有着广泛的消费市场和可观的利润空间。

但泥鳅的人工繁育存在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成为泥鳅人工养殖的发展瓶颈,制约着泥鳅产量的大规模增长,也是众多泥鳅养殖户的一个心病。在一般情况下,泥鳅幼苗的平均成活率只有5%,最好时也只有10%上下。

基地初成后,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四人开始着力于提高幼苗成活率的研究。

经过长期观察,他们终于发现了导致泥鳅幼苗大量消失的“罪魁祸首”――一种叫“豆娘”的飞行昆虫。这是一种长得很像蜻蜓的昆虫。

“正是这些喜食水生生物的豆娘,将其卵产在水中,豆娘幼虫大量吞噬泥鳅幼苗,然后迅速繁衍长大,变成‘小蜻蜓’飞出养殖塘。”王小军说,豆娘幼虫堪称泥鳅幼苗“杀手”,但一直不为人所知。

经他们的实验观察:豆娘每吃掉一条泥鳅幼苗只要0.2秒,一只豆娘一天能吃掉40条左右泥鳅幼苗,每天每667平方米(1亩)由于豆娘损失的苗量达到20万~60万条。“严重的时候,100万泥鳅幼苗,在短短3天内就可以消失殆尽。”胡秀峰说。

豆娘分布非常广泛,对于繁育期间泥鳅幼苗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问题找到了,一场泥鳅幼苗繁育“保卫战”打响。

清塘、拔水草、架天网、建饵料池――被称为阻击豆娘敌害的生态防控“组合拳”,不仅突破了提高泥鳅育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储张杰认为,该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将泥鳅幼苗的成活率从目前的平均5%左右提高到了50%,也将为我国泥鳅养殖带来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同时为渔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

随着幼苗成活率的提高,目前,基地泥鳅繁育成本下降了60%。不仅如此,四兄弟还拥有了包括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在内的三大核心优势技术,以及泥鳅养殖从孵化到培育等产业链的5项专利。

市场拓展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薄弱……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显然并没有难倒这4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王小军说,创业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正常。“只要挺过去,收获的不仅是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

去年,四兄弟的泥鳅繁育基地产值已经突破100万元,盈利50多万元。建鱼塘、育鳅苗、开公司,不仅圆了四人的创业梦,还成功将鳅苗产品打入国内十多个城市。去年,他们培育了5000多万尾的泥鳅寸苗,仍供不应求。

寻找、确定区域、供应苗种、分销盈利,他们探索了一条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式。截至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多家养殖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设台湾扁鳅养殖技术培训班,建立“苗种送养试养示范户”。目前,这些示范户带动周边养殖户230余家,每667平方米可实现净收入2万~3万元。

去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泥鳅四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把论文写在了田野上――这是储张杰老师对这个团队的评价。

如今,“泥鳅四兄弟”的舟山养殖基地已从去年的1.33公顷扩展到3.33公顷,连云港基地由0.8公顷扩展到4公顷,还拥有多个固定的市场客户群。

篇8

关键词:藕田;泥鳅;养殖技术

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降低藕田害虫的危害,减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根据五河县小圩镇大王村养殖户张某介绍,1hm2藕田可以产出莲藕30t、泥鳅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万余元。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藕田条件

用作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良好、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质丰富,以利于莲藕的生长和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田埂无渗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选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内侧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内侧衬1层尼龙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齐坚实,防逃设备高出埂面50cm,田块的四周及中间可以开挖“田”、“井”字形沟,沟宽1.5m,深30~50cm,在进排水口挖鱼坑3~5m2,深度80cm,并且沟坑相通,同时安装进排水管道,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护栅。田间的沟坑面积要占藕田总面积的10%~25%。开挖沟坑是为了盛夏时泥鳅可入沟避暑栖息,增加活动空间,秋冬季节便于捕捞。

二、藕种栽植与泥鳅种放养

藕种选择生长快、抗病害、产量高、无损伤、无断芽、新鲜的优质藕种进行栽植。栽2 250~3 000kg/hm2藕种,栽后用20mg/kg生石灰泼洒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30~40cm。同时施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3t/hm2培肥水质,为泥鳅苗种下田提供生物饵料。放养的鳅苗要求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体色新鲜、精神好、规格要在4~6cm以上,这样可在当年养成商品泥鳅。投放时间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宜。放养45~60万尾/hm2,放养前一定要用3%~5%食盐水浸泡10~15min消毒,为尽快让其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在暂养池里让其饿上3~4d,使其腹中残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三、日常管理

(1)投饵。投饲要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饲料,饲料要适口新鲜,饲料组成相对恒定。在鳅苗投放后的前15d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可调成糊状投喂,随着泥鳅的生长发育,逐渐掺入成鳅饲料,即将豆饼、米糠等植物性饲料加上鲜活小鱼虾或者其他动物的内脏下脚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比例大约在6∶4,养殖中后期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或者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利于成鳅增肥。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鳅苗种总重量的4%~7%。定时: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为宜,投喂量不可过多,否则鳅苗贪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在田间沟坑中设置食台,距底部5cm,圆形直径30~40cm,用编织袋做成即可。定位:将泥鳅驯化到食台吃食,以观察吃食情况。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少喂或不喂。

(2)三看。看水质、看天气、看长势。饲养期间,除了坚持每天巡田,清除敌害,特别要注意水质变化。要经常加注新水,每次10cm左右,如果田水呈现褐色应立即换水,每次换1/4~1/3为宜。藕田养泥鳅,由于荷叶遮盖,因此田内水温一般不会太高。但盛夏酷暑,藕田水确实较高而不利于泥鳅生长时,可采取注水提高水位和勤换水的方法加以调节。水质要求达到“肥、活、嫩、爽”,透明度在15~20cm之间,定期施有机肥,培肥水质,施追肥应做到既要满足莲藕生长的需要和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伤害泥鳅。可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施追肥一次施量不要过大。以尿素、钾肥等作追肥时,可先放干藕田水,使泥鳅集中于沟、溜内,然后全田普施,使之迅速与田土结合,以更好地为莲藕根部吸收。

(3)平时要勤巡田,勤观察。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及时处理,特别是要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时特别注意不能让水漫过田埂,以免泥鳅随水逃逸,检查是否有河蟹、龙虾等钻洞导致田埂漏水。对藕田里的老鼠、蛇等敌害生物及时清除驱捕,每天检查吃食情况、水质状况,记好养殖日志。

(4)做好防病治疗。给莲藕施药,要做到对症用药,并尽可能地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要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并精确称量,不可随意提高其浓度。施药时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药。一般泥鳅病害少,主要是赤皮病、打印病、烂鳍病等,定期用生石灰水225~300kg/hm2或2mg/kg漂白粉化水或0.5mg/kg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预防。

四、适时捕捞

可在泥鳅休眠前11月份水温15℃左右,用地笼捞捕,然后用小网箱暂养,待市场行情高时出售,也可等到翌年开春,挖泥捕捞,但费人工。

篇9

关键词 猪―沼―藕(鱼)模式;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湖北潜江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79-01

近年来,潜江市生猪养殖迅猛发展,2012年全市生猪出栏120万头。在保障市场供给、丰富人民菜篮子的同时,生猪养殖排放的粪水却给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给周围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潜江市生态能源局从治理养殖小区农业面源污染入手,采取了养殖场粪水收集,沼气发酵,产生沼气供周边农户使用,沼渣、沼液定向排放到藕池,藕池内套养鱼(泥鳅)等技术措施,不仅有利于治理环境、减轻污染,而且能节约能源,增加藕池有机质供应,生产有机农产品供应市场,且品质优、效益好。

1 猪―沼―藕(鱼)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

1.1 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农村种养集约化是今后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小型养猪专业户延伸沼气建设,服务于莲藕生产是近年潜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可有机结合养殖专业户的生产、生活、种植、养殖,实现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及多项利用。猪粪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为农民提供高品位的清洁生活燃料和养殖增温所需要的热能,沼渣、沼液混合液作为肥料源,直接灌入藕池[1-3]。

1.2 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集约化生猪养殖、沼气生产建设初期虽有一定的投入,但见效快、回报高。建设标准化“150模式”猪舍9栋,需用地2 hm2,年出栏3 000头,年纯收入可达45万元。配套建设小型沼气工程1座,容积100 m3,占地1 500 m2,年产沼气7 000 m3,按沼气1.5元/m3计算,节约电费或燃料费1.05万元;沼液、沼渣混合物1 800 m3,为1.2 hm2莲藕生产提供肥料,节约肥料成本9 000元。莲藕生产采取浅层养殖技术,种植规模1.2 hm2,年产量30 t/hm2,总产量36 t,莲藕纯收入3.6万元;藕田套养泥鳅,增值3.6万元。此模式除生猪生产创收45万元外,另外节本增收8.5万元。

1.3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人畜粪便经过沼气的无害化处理,使得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善,有效消除了猪舍、厕所旁的强烈气味,农用水体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

猪―沼―藕(鱼)生态种养模式中,藕种植使用的是沼气产生的沼渣、沼液等有机肥,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施用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形成了绿色高效的综合性生态农业链,促进了种养业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4]。

1.4 改善农村水源条件

猪―沼―藕(鱼)生态种养模式结合农村改圈、改厕、改厨,使得农村人畜粪便的直接排放和乱堆乱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推行粪便入池并进行综合治理利用,有效控制了对水体的污染,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5 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工程

潜江市老新镇推广猪―沼―藕(鱼)生态种养模式的同时,打造了园区水生蔬菜生产的品牌工程,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生产出了无公害的绿色水生蔬菜。通过组织推动、典型示范等推广猪―沼―藕(鱼)生态种养模式,使其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一条科学途径[5]。

2 猪―沼―藕(鱼)生态种养技术规程

2.1 生猪养殖技术规程

精心选址,标准化建场。选择交通方便的地块,面积以2 hm2为宜,建设标准化“150模式”猪舍9栋。所谓“150模式”即一种标准化养猪技术,其核心是建造全封闭式猪舍,包括自动采料、恒温、化粪处理等动能;每批饲养优质三元猪150头,饲养管理及疾病控制执行统一标准。生猪所排便液直通囤料池。常年养母猪150头,存栏1 000头,出栏3 000头。实施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严格猪舍消毒措施,科学合理防治疫病,按龄分群优化管理,按重计量科学投食,逐日清理便液。平均每头每天消耗饲料1.5~2.0 kg,用水3.0~4.0 kg,日排粪便5 kg左右,共计可收集粪水5 t/d[6-7]。

2.2 沼气生产技术规程

配套建池、无害化处理“三沼”。在猪场周边实施小型沼气池,修建50 m3的屯料池1处,进口连接养猪排便道,出口连沼池进料口。利用小型沼气工程项目建容积100 m3的隧道式小型沼气工程1座,占地1 500 m2。日利用猪场粪水5 t(浓度8%左右)。

沼气采取常温发酵,日产沼气21 m3,供20户生活用气和猪场热能用气。沼液、沼渣日排放量5 t左右。以管道形式直通藕田,供种植有机肥源。

2.3 莲藕(鱼)种养技术规程

植藕套养泥鳅,科学利用沼液、沼渣。采取防水布垫底铺壤土30~40 cm,四周砌水泥墙,墙高150 cm。品种选择:莲藕选早熟品种新一号;泥鳅选本地野生泥鳅。适时种养,合理密植:莲藕3月底移植,用种量4.5 t/hm2,株行距150 cm×300 cm,7月上旬收获;泥鳅4月上旬投放,投放小鳅(5~6cm)7.5万尾/hm2,12月中旬捕捉。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莲藕在移植至封行期应缓慢加深水,水深从5 cm逐渐加深到10 cm,之后随长势自然增加水深。以沼渣、沼液混合液为肥料源,不再施用肥料和灌水。沼渣、沼液每5~10 d向藕池采用管道自动输送灌溉。泥鳅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浴消毒后放入,做好泥鳅防逃和防天敌(蛇、鼠、蛙、鸟)工作。一般不需进行化学防治病虫害。

3 猪―沼―藕(鱼)生态种养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

及时清理排泄物,对养殖场进行定期冲洗和消毒,特别在夏季,更应加强卫生管理,以免滋生蚊蝇和蛆虫,对周边环境产生危害。

3.2 严格控制微量元素的使用

猪―沼―藕(鱼)生态种养模式中,应严格控制微量元素的使用,以免在莲藕生产中对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同时,注意每次排放沼渣、沼液间隔5 d以上。

3.3 重视科学选址与合理规划

养殖场应建在藕池上方,有机肥向下自流,可大量节省肥料运送的人力、物力。合理规划养殖场以及蓄粪池的建设,防止无效、重复建设。

4 参考文献

[1] 陈月桂,陈霞.“猪―沼―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优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8.

[2] 郭翔.“猪―沼―果―菜(草)”生态种养模式初探[J].南方农业,2009(3):22,61.

[3] 周玲玲,王夏雯,田福发,等.苏北地区“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北方园艺,2013(23):219-220.

[4] 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J].自然资源学报,2006(4):638-644.

[5] 袁文华,孙日瑶.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品牌经济学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2):154-158.

篇10

一波三折,创业路险且长

陈利华现任杨柳沟村党支部书记,今年28岁的她做大学生村官已将近四个年头了。“2009年,我们几个年轻人刚成为大学生村官时,就想着一定要干出点名堂,让老百姓发家致富。”说干就干,陈利华和其他几名大学生村官每人拿出5000元合伙买了土鸡苗,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在即将出栏时,土鸡突发疫病大量死亡,又恰逢暴雨来袭,1000只土鸡所剩无几。

“第一次创业就遭遇失败,我们心头很是郁闷,但还是要打起精神从头再来!”大学生村官们引入资金成立了全省首家大学生村官创业注册公司——丰谊养殖有限公司,随后租赁村里一个荒废的养猪场和50亩山地建起了“雾都土鸡养殖场”。土鸡养殖初具规模,第二批鸡苗赚了1万多元。

随着土鸡养殖的发展,公司日益强盛,2010年,陈利华和其余几名大学生村官考察了市场后,决定养殖泥鳅。首批15亩泥鳅净赚了10多万元,让陈利华看到了希望。随后,丰谊养殖公司加盟四川科信达泥鳅养殖有限公司,投入102万元在乃堂坝村新建起占地30余亩的高标准泥鳅养殖基地,力图将金龙乡打造成“川中泥鳅之乡”。

然而,2011年7月,一场百年一遇的洪灾让陈利华深受打击。泥鳅基地建在河岸不远处,洪水冲垮河堤,用来加固的沙袋、门板一个不剩,价值70多万元的泥鳅全部被冲走。陈利华在暴雨中束手无策,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痛定思痛,陈利华将此作为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洪水之后,大学生村官们花了40多万元重修堤坝,将其加高两米多,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

“我们希望能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但没有规模,老百姓不会跟着干的。”陈利华等再次承包了200余亩稻田,用来建立无公害鱼类养殖基地和种植蓬溪仙桃,以鸡场内鸡粪等“垃圾”为原料,繁养蚯蚓、蛆等高蛋白虫类作为饲料,走出了“仙桃—鸡—泥鳅—鱼”生态立体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如今,金龙乡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已近300亩,养殖了青蛙、泥鳅、鱼等多种品种。2012年,丰谊养殖公司销售收入达200万元,纯利润达40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赚得多不算富,要把老百姓也带动起来共同致富才是真正的富。”陈利华说,大学生村官们在公司里都有各自负责的工作,她主要负责鱼类养殖,包括喂食、打捞、销售等。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方面为老百姓作指导,就能有效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一开始,老百姓充满顾虑:你们大学生村官损失了有政府支持,我们亏了咋办?陈利华给村民们鼓足信心:“别怕,我们的技术都一样,还有专家指导,哪有那么容易亏的!”金龙乡的村民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纷纷发展养殖业,还有不少外地的客户慕名前来购买泥鳅苗,让大学生村官们为其作技术指导和场地规划。“陈书记,我养的草鱼不吃饲料,你来帮忙看一下嘛。”“陈书记,我想把我家池塘扩几亩。”……村民们已经将陈利华当成了值得推心置腹的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