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范文

时间:2023-03-25 21:4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鉴赏

篇1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校素质教育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篇2

一、多媒体展示,丰富创作背景

画作的创作是有背景和丰富的人物事物基础的,每个人的创作风格不一样,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创作风格也会不同。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是用眼睛去看,更要了解其背后的依托。因此,建议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作品的背景丰富完整,还可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建立完整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得更多,在鉴赏作品时就能得到更多。多媒体展示,还可以多一些同类型的作品,或者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发现作者的不同情感。这样,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作品信息,增多鉴赏机会。也通过彼此之间的表达对比,生成更多美术情感,提高其鉴赏能力,培养美术创作的爱好。制作多媒体的幻灯片时,要求清楚简洁,能够直接突出画作,这样在教学时就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另外,对比的画作要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并能够放大欣赏。这样从主观感受等方面都能够加强视觉效果,学生的鉴赏氛围得到保障。

二、美术知识竞赛,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美术对美术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并在高考中有所体现。而且美术基础知识也是美术鉴赏的基础,为其评价质量和语言提供必需。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刺激学生去记忆这些知识,转变零散学习的习惯,在比赛中形成更加完整的体系。而且,这样比赛形式的美术知识点记忆,不仅利于零碎知识点的学习,更容易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放在心底,换句话说会形成永久性记忆。在问答或抢答比赛中,会形成更加活跃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知识竞赛还可以拓展到与美术相关的其他课程上去,涉及的同学也可以更多,举办全校内的一个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更容易通过集体荣誉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三、阅读鉴赏评语,提高鉴赏水平

鉴赏不是说了解一幅画的本质就可以了,其实它还有很多标准术语。深入作者情感,了解绘画初衷是鉴赏的本质,通过怎样的形式将这种本质表达出来就又是一门科学,而美术鉴赏课应该包含这门科学。老师可以推荐相关博客,看里面及时更新的美术鉴赏内容。学习它们的评价语言,让自己的鉴赏水平能够在文字上有所提高。美术鉴赏的创新教学不仅仅是方法上的改变,也包括这些教学内容的完善,提高对鉴赏语言的训练,能够让学生的鉴赏能力统一化,让他们的评价语言也得到肯定。或者鼓励学生去本地举办的一些画展,欣赏画作的同时,也与行家交流一二,这样能够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也可以从实际交流中学习到更多。

四、学生画作欣赏,提倡鉴赏普通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欣赏、鉴赏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领域的最基本方法之一,使他们在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发其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美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仅仅靠学校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当然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引导方法,如: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色彩有何特点?与其它作品有何不同等等。我们这种赏析非简单观赏,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转一转,大体看一 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以往的美术鉴赏,仅仅停留在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鉴赏能力略作论述:

一、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觉简单的描述感受,分析其形式

在鉴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后,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以免其怕自己还会错而不再发表见解,应是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我们此时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图和背景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

二、理解作品的意蕴

作品中的意蕴是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渗透。

以蒙克的《呐喊》为例,画面通过强烈的、流动的色彩,天空中耀眼的红色;背景中倾斜的不稳定构图;道路与人物的强烈扭曲夸张,惊恐男子那夸张变形的狰狞面部表情,整个世界孤寂与无助的情绪,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绝望、恐惧、疯狂、忧郁的内心世界。蒙克的这幅画到底想说什么?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呢?这样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再通过对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

三、正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万不可以一己之见,或极端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点外,还有意指出它的缺陷,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太唐突,剪贴一般,使得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色彩较为单调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应尽量发表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认清一点就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鉴赏教育,也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鉴赏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大众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力,学会欣赏周围生活中的一切视觉形式,进而使审美不单只是“看”,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总之,以上谈到的三点概括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几个不同阶段,只有遵循鉴赏的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从感知走向理解,才是一节有效果的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篇4

一、图片资料运用应遵循直观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此时的中学生缺乏直观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中学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其心理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的,教学要促进和适应这个过程。教学赋予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图片资料的运用应注意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自画像》,还有林风眠的《花鸟》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 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范图欣赏对学习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提高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三、图片资料运用应当合理组合

合理组合图片,主要是将学习单元和具体学习内容,包括作品、文字、图片的基本信息进行合理选择并有效运用的具体方法。图片资料在美术教材中占有“主导”地位,教材往往通过图片来“说话”,需要细心品 味。美术教材中的图片包括生活情境图片、美术作品图片、辅助认知图片、方法步骤图片、学生作业图片、学生活动图片等,不同类型的图片反映不同的编写信息,体现不同的学习意义,而且图片的大小、位置、顺序的安排均反映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应通过图片发掘教材的 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人文信息与技能信息,以及知识 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体味图片的教育价值与学科意义。例如苏教版第十三册《情感的记录》中的铅笔淡彩画及其分解(图1)具有学法指导意义,图片通过作品解析直观呈现出如何通过铅笔淡彩表达心理的情感。(图2)除了具有如何绘画铅笔淡彩的作用之外,还说明了造型、表现的方法步骤。而(图3)则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工具的参照,而且这些作品从题材到表现也适合学生临摹。

四、正确解读图片资料

解读一件图片资料,教师大致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2.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自然界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向日葵》一画,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 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中年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篇5

[关键词] 艺术美 艺术形象 形式美 美的规律

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有的同学曾提出,美术鉴赏究竟要鉴赏什么?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一个实际而又不清楚的问题。从概念上来讲:美术鉴赏,就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通俗地说,美术鉴赏,就是我们运用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培养我们审美的眼睛。

那么,漂亮是不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呢?

其实,漂亮或不漂亮,养眼或不养眼,不能作为评判一件美术作品的标准。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形象。她曾经年轻美貌,但现在的她,皮肤松弛,背已弯曲,既不“漂亮”更不“养眼”。然而,就是她让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就是美术作品所传递给我们的一种残缺美,也可以说“凄美”。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作品自身的美。也就是说,美术作品有着自身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康定斯基曾经说:“只有形式对心灵产生作用时,我们才能理解和欣赏一件作品;也只有通过形式,我们才能理解内容(精神、内在共鸣)并欣赏一件作品。”由此我们知道,形式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因此,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说的“漂亮”或“养眼”。

在此简单谈谈个人对???的观点和认识。

一 什么是艺术美?怎样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形象,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及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这种综合了个人审美与时代

精神,综合了主观与客观的艺术形象,就是“典型形象”或是“艺术形象”。也就是“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采用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的形象,由于采用的语言与手段不同,产生的艺术形象也不同。比如,具象艺术由于运用的是具象的语言和手段,其艺术形象就完全区别于意向艺术与抽象艺术。

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一般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形象的构思阶段,艺术家搜集形象,并按照形象思维的规律和具体作品的需要来构成意象中的形象。其次是艺术形象的物质体现,即艺术家的意象中的形象通过相应的物质手段具体实现出来,被人们具体的感知到。其实,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和相应物质手段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的物质化显现。

在此,“艺术形象”不是单指某种具体美术类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具象艺术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意象、抽象艺术形式在内的美术作品所塑造出来的“美术”的形象,是美术作品整体形象的体现,存在于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就存在于这种整体的美术形象之中。艺术美强调的是艺术独立于现实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这种美在现实中也许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许根本就看不到,它是由美术作品集中提示出来的。

二 什么是形式美?

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即形式美。其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形式”一词在这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形体、形态,即个别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二是指形体或形态借助艺术的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形象。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表现的手法与技巧。形式美是物理形态的美,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的。如音乐的形式美是通过声音的音质、音色、音量和时间的长短来体现。造型艺术的形式美则是通过不同形状的大小方圆,不同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色彩以及上下左右、疏密前后的位置及空间等视觉要素来体现的。形式美尽管也是现实中提炼来的,但它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 语言元素点、线、面及其所构成的形态变化;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首先是由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构成,它们是美术作品形式美的基础,特别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吴冠中的《春雪》,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些色彩,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这么出现在我们眼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的机巧而灵动,体现出中国画的艺术美与形式美。而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则全部用几何形色块的组合来形成其形式美。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美术的语言元素必须通过其特定的语言手段才能实现更为丰富的形式美,各种语言手段不仅把各语言元素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特定的形式美,而且其本身也传递出形式上的美感。比如,光影形成明暗变化,既塑造了形体的立体感,也产生了特定的形式美;空间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观众参与;透视以幻觉或意象的方式塑造空间,扩展了人的视觉深度;构图在中国画中也叫布局,是各种语言要素如何在作品中构成完整、有机的艺术形象。肌理则体现的是材质的美,使用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肌理美感。比如法国画家卢奥的油画《老国王》厚重而富有质感,齐白石的《虾》则轻盈而又富有灵感。另外,如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夜巡》和意大利艺术家波丘尼的雕塑《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则分别以光影变化和形体的空间分析造成了不同的形式美效果。

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篇6

艺术鉴赏离不开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发展等,会促进鉴赏教育的有效进行。而在现行美术鉴赏教材中,鉴赏模块既包含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包含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中外名家的美术作品及实用性美术作品。与作品相关,包括作品的深邃内涵、作品外部诸种关系以及美术相关知识与理论内容,时空跨越古今中外,浩如烟海,单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讲解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及拓展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链接功能,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求。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引入与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中的相关美术作品及其相关图片、影像等,既能有效满足鉴赏者与美术作品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与建立,也便于教学重点的真正落地实施——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所在与魅力所在,领悟美术作品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

2.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营造美术鉴赏的课堂情境氛围与视觉环境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同样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优势,能极为容易地引起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共鸣,并兼具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学习《战争与和平》一课时,以多幅战争主题图片及相关视频或新闻截图呈现,在给学生带来战争残酷性认识的同时,也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和平可贵”的反思。在这样的情感共鸣作铺垫与心理氛围下,再引领学生鉴赏相关作品,理解其深刻内涵就容易多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美术作品的全图展示或者局部放大等功能,可为美术鉴赏课堂营造理想的视觉环境,如囿于教材印刷质量等多因素影响,张萱《捣练图》中小女孩钻到绢下向上翻看的顽皮情态这一细节就很难看清楚并为学生感受到,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局部放大,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音乐辅助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辅助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与认知相关,有些学生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一些美术作品颇不以为然,以故弄玄虚、不知所以然为其当然评价,自然也就不愿对其进行过多的学习与研究。事实上,仔细研究抽象派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图像与眼睛》一课时,我先以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彼埃•蒙德里安的代表性油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该类作品并由于作品视觉形象的含糊性与主题内容的隐晦性,学生自然会产生不知所云、无法理解与心理抗拒之情。在这种可预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预案,我随即插播、引导学生欣赏了两段爵士音乐,并简要介绍了爵士音乐的历史来源与节奏特点——切分节奏;进而再介绍画家创作该画时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以此音乐通感辅助学生理解画作中的水平与垂直线条交错、点面结合与色彩对比所表达的意象,就会相对容易。

4结语

篇7

【关键词】美术鉴赏;素质教育;陶冶情操;建构人格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五部分。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波、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所谓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情感、欲望和理智一样,都是人性中固有的内容,同样有得到满足的权利。所以,艺术应是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所以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为贯彻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特别是美术鉴赏课的开设。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美术教育的实施逐渐得到推广。

美术鉴赏课是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美术鉴赏课通过美术作品,使学生在读、观、听中感受和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所以美术鉴赏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是:

①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普及美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通过美术鉴赏课程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促进学生高级精神活动和广博思维能力。

③通过美术鉴赏课程陶冶学生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美术鉴赏课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课有益于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美术鉴赏课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总的来说,美术鉴赏课是实施美育的最直接途径之一,而美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之一。由此可见美术鉴赏课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版 (2004年3月1日)

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所谓“美术鉴赏”,是指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及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拓展与延伸。现行的《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一、正确认识学习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音体美的完善落实下,我们美术教育也被推到了最前沿。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美术教师应多方面探索发展之路,当然也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来促进教育。高中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有效改变其在高中这个成长阶段的理性思维。现在高中生确实面临着沉重的高考压力,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如果学生适当参加一些艺术教育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左右脑的均衡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从教育的规律看,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高中所提倡的,这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时间是一个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经过了初中阶段,其兴趣可能已经比较集中地落到某一点上,如果在高中阶段有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接触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会有助于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新课程指导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解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如何达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再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课为例,本课中我运用到很多种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彩导入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会使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会使学生积极的、活跃进参与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导入风格,本课伊始,我用名家名言导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紧接着就顺理成章地进行本课的下一个游戏环节―――档案整理。当然这个游戏是有的放矢的游戏,是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设置,它是贯穿本课的一条线,在下面文章中我会谈到。在学生兴趣兴起之余再“添柴加料”,学生完全被吸引了进来。

(二)小组合作探究和游戏等方法能轻松让学生参与到看似枯燥的教学中

前文提到过我在名人名言引入后的“档案整理”游戏。我是这样操作的,把代表三位画家的关键词打乱,让学生整理归位,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地都参与了进来,而且小组合作一起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任务,同时也能检测到学生自学的效果。而后再通过档案词的解释完成对艺术家的介绍,学生知道的不再重要,学生不知道的详细介绍,这样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巨大贡献。这个方法要比单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枯燥地讲要好得多,此方法让我获得了一些教学感悟。

(三)建立数码美术课堂。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美术是艺术与美学密切结合的学科,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美的具体模样是什么样子,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的探索美、发现美。所以建立数码美术课堂是激发高中生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对美术的感悟和对美的向往走进生活,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物体和场景出发,但凡是发现与美术有关的物体和场景,学生都可以用相机将其记录下来,让这些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例如在讲到“中国民间艺术”这一单元时,除了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我还在教学之前和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发现美的眼睛拓展到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带着相机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去发现我们一直生活的家乡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民间艺术。与传统美术教学相比,数码美术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我的要求下,每一个学生都表现的跃跃欲试,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民间艺术。在拍摄中,很多学生都发现了丰县的吹糖人和唐人贡、邳州的狮子头和年画、沛县的狗肉、徐州的香包等等民间的艺术,甚至于有一些正在逐渐失传的民间艺术也在学生的拍摄中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民间艺术进行一个整理、分析和讨论的过程。我们在对民间艺术的探究和发现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民间艺术带到课堂上,在讨论中使得对美术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比如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自己的收集成果,这样每一个学生除了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其他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民间艺术,从而使得他们对美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扩充。

(四)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美理性认识

在美学鉴赏过程中,其主要流程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也是美术鉴赏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鉴赏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对学生感受鉴赏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在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进行鉴赏时,任课教师可以将整幅画面的重点进行选取,在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眼前,启发学生对《蒙娜丽莎》作品的美学吸引力进行思考,并阐述该幅经典作品对于自身而言的感受,继而通过自身对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对作者的创造意图做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继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该幅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探讨的方法很多,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创新的研究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的领域,但仍有助于我们拓展思路、激活思维,把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以使美术教育教学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篇9

关键词:中学美术 鉴赏 教学

美术鉴赏成为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课时量不是很大,但它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美术鉴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而忽视其它教育功能的作用,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探索的地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学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

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风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二、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教学所需资源,还可以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

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师生互动。在计算机与网络普及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一性: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电脑网络社会提倡的是人机互动,甚至是人与网络上的其他人的互动。

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的媒体手段获得了拓展。自从在多媒体教室上过美术鉴赏课后,学生们都反映希望多在那里上课。无疑,良好的教学设备是美术鉴赏学习的必要保证,学生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更美的审美体验。特别是网络教学兴起之后,学生们可以在网络教室里直接通过点击鼠标、敲动键盘来任意选择、放大美术作品,并在网络上实现与教师、同学交流鉴赏体会,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更具有成效。

三、利用“百家论坛”在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欣赏和鉴赏各种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价值,形成自己宽容的开放性的审美心态。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真实体验最为宝贵,我们应在理性的分析与理解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取向,因此,要敢于设置“百家论坛”,开展“百家”争“鸣”,倡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例如:鉴赏《蒙娜丽莎》那永久的微笑,有人从微笑中看出他的庄重、娴雅;有人从表情中看到她的是神秘莫测,心事重重;有人看出她体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乐观自信:悲观的人觉得她的微笑带点伤感;快乐的人觉得她的微笑中带有甜蜜。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巧妙的留下了一个空间,让观众用想象去填补,形成精神上的愉悦。

四、利用比较教学方法增强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效果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比较学的鉴赏方法也是常用的鉴赏方法之一。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同类比较,也可以是异类作品之间的比较。在确定了比较的对象之后,可以选择各种方法进行具体鉴赏。例如,选择比较鉴赏的对象为:《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和《大公爵圣母》。《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这幅画显得比较呆板,完全看不到古希腊艺术引以为荣、古罗马时代固守不变的那种表现人物动作和表情的绝技。按文艺复兴时艺术家们的观点,这件作品缺乏“人性”的。而在中世纪时期的肖像画大都如此。如果把《大公爵圣母》这件作品同《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相比较,就会发现拉斐尔笔下的作品中洋溢着生命。圣母面部的造型和隐没在阴影中的方式,温柔的母亲怀抱着可爱的圣婴的和谐,充满着人间的温情,是那么的真实、可信。通过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区别之所在。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借用到中国美术的鉴赏上来。此外,在对中国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时,还可以依据中国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原则来进行解读。以此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以上是我对中学美术教育中提出的一些看法。目的是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鉴赏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让我们携手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本文为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06LX511)”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不断改革,有所创新,大量实践证明,美术鉴赏课对提高高职艺术教育水平大有裨益。本文从知识积累、艺术修养、审美价值观和商业素养几方面分析了美术鉴赏课的作用。

【关键词】

美术鉴赏课;高职艺术教育;审美能力

艺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涉及诸多领域,除了天赋,人文知识积累、创新思维、审美意识、鉴赏能力等因素也极为重要,对提高艺术水平有着很大帮助。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实用型人才,艺术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还要加强对艺术设计实践性、商业元素等方面的考虑和学习。美术鉴赏课作为人文艺术类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综合性也非常强,对提高高职艺术教育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开拓眼界,增加人文知识积累

艺术是美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综合反映,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也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而言,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有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而且艺术设计还涉及到设计学、广告学等领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纵观古今中外各个艺术家,无一不是眼界开阔,学识渊博。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多种形式。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便是如此,经典美术作品既能记录生活、反映生活,又能作为创作者托物言志的工具。通过美术鉴赏课,欣赏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每件作品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记录着那个时代,所以往往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发现历史,探索历史遗迹。比如《清明上河图》,几乎将整个北宋的社会生活和风气囊括其中,直至今日,研究北宋的服饰、建筑、历史、技术都离不开此作品。再比如《蒙娜丽莎》,在鉴赏之前,应当对文艺复兴时代和达芬奇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说美术鉴赏有利于学生增长人文知识,为艺术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创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公式,没有统一的答案,学习者的思维意识、生长环境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从这点来看,艺术其实是一种多元文化,提倡从多个角度分析,而不应落于窠臼。在当前社会,学生更应如此,认识到事物具有相对性,具有多元性,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束缚,从新的角度予以新的解读。美术鉴赏课程亦然,很多作品在创作之初并不受欢迎,比如梵高,生前生活极为落魄,作品无人欣赏,可如今其作品单价高达百万千万。这说明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和思考方式是不同的,通过美术鉴赏,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如此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艺术修养是个很广的范围,是创作能力、精神境界、性格情操等的集成物。美术奖赏要求感觉、感情、认知多方面的统一,起到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比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借古喻今,以愚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虽然采用的是古代题材,却赋予了新的意义,在鉴赏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而米开朗琪罗的经典作品《大卫》,表面上看只是一个雕塑,其中却蕴含着无限情感。通过鉴赏,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道德情操得意陶冶,艺术修养得以提高。

三、锻炼审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找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方法。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审美标准。优秀的美术作品有些是内涵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有些则是艺术技巧水平较高。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观察美术作品的立意、风格、构思、布局等是基本能力,如《蒙娜丽莎》的空气透视法。在此基础上,方能进一步理解作品深意,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自然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四、加强实践,提高现代商业素养

仅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崇高的信仰还不够,尚需经过实践生活的磨炼,能够经得起人们的评价,历经千锤百炼,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高职院校本就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艺术专业将来也要应用于实际中去。当前的美术鉴赏课为学生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帮助,对其实践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在鉴赏中也能了解到现在社会对艺术美学的实际需求,如此学生才能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设计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五、结语

艺术和科学、商业并不完全对立,在当前社会,我们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正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鉴赏课程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欣赏,也是对学生艺术修养的锻炼,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艺术专业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任文宽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