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27 18: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美术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美术作品

篇1

一、凸显画面的配色

幼儿作品以大胆、夸张见长,在用色上往往丰富多彩,强烈浓重。为了衬托出作品画面上绚烂的色彩,在装裱和配框时最好多选单一而纯净的颜色。金、银、黑、白、灰这样的调和色是使用最多的,它们既能衬托出跳跃而张扬的画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画面因色彩太多而造成的不稳定感。在保留了画面原有亮点的同时,又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这是为作品锦上添花的不二选择。如幼儿作品《脸谱》,由于画面色彩非常鲜艳,我们选择了白底银边的画框,这两个纯净的颜色既能衬托出画面的鲜亮感,又使画面不至于太过跳跃而失去平衡。

当然,色彩搭配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标准,金、银、黑、白、灰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根据幼儿作品形式、材料的不同,色彩的搭配也要因画而异。如具有传统韵味的水墨画作品需要典雅大气的色彩来相配,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调和色以外,具有古典韵味的墨绿、暗红、深褐等颜色,也常常在为幼儿作品装裱和配框时被选用;而现代感十足的幼儿水粉画、蜡笔画作品,则需要单纯且干练的色彩来衬托,一些饱和的单纯色彩,如大红、翠绿、宝蓝、明黄等,也常常是被考虑的范畴。总之,幼儿作品的装饰配色以单纯、调和为宜。

二、简约清爽的样式

幼儿的作品活泼生动,就是传统水墨画也别具现代韵味。所以,在为幼儿作品装裱和配框时,所选择的样式和图案也需考虑到这点。花纹繁复精致的画框往往与幼儿作品的稚拙、粗犷格格不入,而具有现代感的简约画框往往能让一张平平淡淡的画作散发光芒。

另外,幼儿的作品往往比较活跃,变形的人物、动物,歪歪扭扭的房子,各种各样只有孩子自己看得懂的符号充斥画面。看他们的作品就像看一出快乐欢腾的音乐剧,画面已经非常热闹,那画框就当以静制动,让作品整体趋于平衡。如幼儿撕贴作品《土著人的狂欢》,由于画面材料丰富、色彩鲜艳。于是,我们选择了白色直边没有任何花纹的配框,使活跃的画面和安静的画框形成对比,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三、活泼多变的展示

幼儿作品的展示要适合孩子们的欣赏,展示形式要活泼多变,避免成人画展中那种中规中矩的摆放和陈列形式。

幼儿作品大小不一,小到巴掌大,大到整开纸。展示形形的幼儿作品时,排列要做到活泼多样。当然,活泼多样绝不是完全没有章法的随意排列。当作品尺寸较小时,可以考虑几幅合并,构成一组进行展示。这样做,既能使原本因太小而显得零散的作品看起来具有整体性,也更便于观者欣赏;当展示作品的尺寸有大有小时,可以考虑将大的作品和小的作品混合排列,大作品单幅一组,小作品几幅一组,有序组合,使排列呈现出一定的韵律;当多幅作品成一系列时,可以考虑将这一系列的作品摆放成一个图案进行展示,使排列本身也成为一幅作品。当观者远望时,看到的是由系列作品排列构成的大作品,而近观时,又能欣赏系列作品中每一幅小作品的精彩。如在展示幼儿小幅彩泥画作品时,我们把作品拼成了一颗心形,远远望去,那是贴在墙上的一颗爱心,而走近看,则是一幅幅各具风采的彩泥画,这样的排列方式为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

篇2

关键词:幼儿;成长档案;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

如今教育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对幼儿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可以改变“一把尺子定天下”的武断局面。对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兴趣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

一、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收集内容

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的自画像、幼儿的一些美术作品(如蜡笔画、线描画、手工作品等)和幼儿在园外的一些涂鸦和创作作品(如双休日在家的随意涂鸦等)及幼儿的一些获奖作品等。幼儿是成长档案袋中美术作品收集的主人与实施者。

二、幼儿成长档案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档案袋评价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甄选和比较,而在于反思和发展。

1.全面――让多方人员参与作品评价

在幼儿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中无论是美术作品的选择或是评价,其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家长与幼儿。以往被排除在评价之外的幼儿也逐渐融入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

多方人员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让幼儿从不同的评价对象中得到了更加具体、丰富的肯定与鼓励,对幼儿作画兴趣的维持和自信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也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师幼互动和亲子互动,对幼儿情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多元――以不同标准评价幼儿作品

新的评价理论的倡导者提出:“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中存在的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进行协调”,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评价看成是一个由评价者之间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一致看法的过程”。在对幼儿成长档案袋中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我们更多地运用了“阅读”“解释”“欣赏”等主观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借用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教育评价《多彩光谱》中的相关评价指标,从描述水平、探究水平、艺术水平三方面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获得对幼儿作品更加全面、立体的评价结果。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教师对个案指导的针对性更强了,有助于幼儿作画能力的纵向平衡发展。

3.开放――从不同内容分析创作现状

幼儿的美术作品就如同一个多棱镜,可以折射出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如,认知水平、技能发展、情绪情感、个性气质等。这些必须通过对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呈现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的分析,对生活经历的理解以及创作时的情景状态的观察而获得。

4.多维――从不同领域解析幼儿作品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解释、质化的评价模式为我们打开了对儿童美术作品进行更加客观、公正评价的视域。应答评价模式的创始人斯塔克指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来说更多的有用性。”

三、幼儿成长档案袋中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的形式

新的评价理念给我们如何选择评价方法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思路。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贴爱心标签、星级指数、表格评价、以文配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成长,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针对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别教育的意义。

对美术作品开展发展性评价不仅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的张扬和自信的培养,还能让我们学会用理解、倾听、欣赏的理念来对待幼儿的作品,促进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对美术作品进行发展性评价是美术作品评价从简单的“看”画向“读”画、“听”画、“解”画、“悟”画的转变,是从单一感官向多感官的发展。我们教师在以后的美术作品评价中要多采用发展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和多元的视角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学会做幼儿美术创作中的合作者、欣赏者和鼓励者。让幼儿伴随美术作品发展性评价自信、快乐、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郭成.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一、对比观察,帮助幼儿感受色彩与情绪表达的关系

色彩是幼儿阅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美术要素。画家不仅运用丰富多变的色彩交代故事内容,营造气氛,而且会运用色彩表达人物的情绪、情感。如图书《下雨了》,作者为了表现小朋友们雨天在家无聊、郁闷的情绪,运用了黑白基调进行绘图,使这种郁闷情绪跃然纸上。为了表现小朋友们穿着雨衣冲出家门,在雨中行走时的快乐、兴奋,则运用了红、黄、绿等明快、鲜亮的色调渲染气氛,把小朋友们欢乐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阅读该作品时我采用了对比观察的方法,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用色特点,而后请幼儿说说两种色调给自己的感觉。幼儿通过观察、交流,最终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画家表现郁闷情绪时,用色沉重、单调;表现快乐、兴奋情绪时,用色鲜艳、丰富。

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幼儿阅读了多本用色彩表达情绪、情感,烘托气氛的图书,如《鳄鱼怕怕》。色彩会传递给我们很多信息,也能表达书中角色的情绪情感,渐渐地,幼儿还能将在阅读活动中获得的色彩经验运用到美术活动中。

二、自主想象命名,帮助幼儿积累、丰富图案元素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的美以其不确定性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幼儿阅读作品中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理解同样不应有统一的模式,而应是幼儿个体在原有经验上的认识和解读。因此我在利用阅读作品进行审美教育时采用的另一策略是“自主想象命名”,目的是积累、丰富幼儿的图案元素。《小木匠,学手艺》是一本运用民间图案绘制的图书。在组织幼儿阅读该书时,我引导幼儿欣赏书中木雕图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给图案起名字。他们有的说像鱼鳞,有的说像云朵,有的说像锯齿。这些命名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产生的,这个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还使图案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在阅读命名的基础上,我又和幼儿一起以小木匠的身份设计木雕家具图案,幼儿通过迁移、组合从书中获得的图案元素,创造出众多新的图案,开发了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三、自主赏析感悟,帮助幼儿获得多元艺术表现形式

篇4

一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缺陷

1.评价行为比较单一,评价行为过于主观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采用成人化的眼光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只是追求幼儿绘画的美感,运用美术理论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而忽视了在美术活动中肯定幼儿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如幼儿教师在美术活动中,不顾及幼儿的绘画速度,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让幼儿停止绘画,使幼儿瞬间的绘画灵感不能展现出来,幼儿教师运用过于主观的评价方法,不顾及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感想,也不会挖掘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的灵感,不能运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评价手段比较单一。

2.评价语言比较枯燥,缺乏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不能进行细致而具体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没有针对性。如在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时,只是评价“画得好”或“画得不好”,幼儿不知道自己哪里画得好,哪里画得不好。而且,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的鼓励性评价行为,当幼儿的美术作品达不到要求时,幼儿教师会说“你这是画的什么呀?”,“××画的比你好。”类似的评价,运用这种评价行为,会让幼儿渐渐失去美术学习的乐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找不到成就感,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愿意学习美术绘画知识。

二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改进

1.要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不能用完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想,但是,他们也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美术绘画就是他们表达自我个性和思想的途径,通过美术绘画,幼儿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时期的教学,要实现在游戏中教学,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并产生乐趣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幼儿具有较为敏锐的观察能力,幼儿教师的评价行为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

如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评价行为要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天性是玩,那么,幼儿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游戏的语言来进行评价,运用活泼的游戏化的语言,能让幼儿更好地接受,促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2.克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实现多元化的评价行为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在于全面培养幼儿,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评价行为不仅仅要体现在美术知识上,同时,评价行为要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幼儿教师要采用情感性的评价行为,运用情感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让幼儿在教师的评价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

例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方法进行评价,幼儿教师可以说:“你的绘画构图比较合理,颜色搭配也比较漂亮。”然后,幼儿教师可以在情感层面和价值观层面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从幼儿的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出发,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绘画“小女孩给妈妈洗脚”的美术作品,幼儿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可以说:“你平时也是这样照顾妈妈的,是这样吗?”通过这样的评价行为,可以实现幼儿与幼儿教师之间情感的有效沟通,并且可以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间接地让幼儿学会如何孝敬家长,实现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3.要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诊断式的评价方法和终结性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行为中,不仅仅只是着眼于幼儿美术作品的内容,而且,幼儿教师的评价行为要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塑造幼儿自信乐观的态度为目标。

例如,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在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绘画时,有些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绘画出的美术作品没有立体感,这时,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诊断式的评价方法和终结性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指出幼儿绘画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肯定幼儿。这样的评价行为肯定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个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让幼儿产生自信,促进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

三 结束语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行为是很重要的,其可以塑造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性思维,幼儿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要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要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促进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

篇5

关键词:幼儿主体;美术教育渗透;个性发展;大胆表现

在新课程环境和幼儿艺术教育体系中,要让幼儿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就要在工作中切实将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课程内容整合起来,并且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课程设置等也进行有机结合,既重视正规的艺术教育,又重视非正规的艺术教育活动,使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游戏中不断吸收艺术的营养、学习更多的艺术技能和方法。

一、美术教育的渗透形式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关系

1.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应适合幼儿的特点,为幼儿乐意接受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幼儿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画或用舞蹈、歌声的形式将美术作品表现出来。这样,既满足幼儿的需要,又使幼儿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2.美术教育的形式要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可以锻炼幼儿对形象的平面表现能力和对色彩的辨别能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3.美术教育的活动形式要能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促进和完善个性的发展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感化和影响人的精神。优美的美术作品和健康的美术活动,促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如: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要求幼儿在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见义勇为等内容都可以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促进幼儿道德感和道德认识的发展。

二、美术教育的渗透的组织形式

渗透性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在幼儿在构思、创作美术作品、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表现等活动中体现的。渗透美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初探如下:

1.美术教育课程的结构安排上,有集体与分组、个别教学的形式,以满足幼儿的共性和个性的需要

2.一日活动中渗透美术教育与音乐、语言、礼仪等课程相互渗透交融

如在美术教学中去培养幼儿的美术思维、对美的感受、认识,加大美术的教育力度,增加美术教育课程内容。

3.创设浓厚的美术术教育氛围,将美术渗透在各个环节中

我们尝试将幼儿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张贴在教室内,走道间,游乐场、休息室等,让幼儿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提高美术创作兴趣,从而使美术教育渗透到幼儿学习、活动和生活中,让幼儿在浓浓的美术氛围中感知美术作品。

三、渗透美术教育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1.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不能相互割裂或者取代的。因为哲学提倡的是“凡事都是对立统一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班在进行对“一日活动中渗透美术教育”的初探活动中,既强调美术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科学合理地安排,使美术活动面向全体幼儿,又能保证幼儿能够自主选择美术表现形式,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

2.实施美术教育对教师角色的重塑

教师、幼儿是构建积极教育经验的主体。幼儿的心灵是需要点燃的火炬,而不是知识的填充器。课程实施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去。如春天带幼儿到附近小公园去,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回到教室,教师引导幼儿把刚才的情境回忆一遍后进行绘画,教师不用示范,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然而然会表现出来,虽然在构图、色彩方面尚有所欠缺,但画的内容是孩子亲身经历的,真正成了绘画的主人,体会了其中的愉悦,兴趣也随之增加。其次,渗透艺术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生活逻辑,要做到整体化的美术教育,明确教师前示范与后示范的本质意义,给幼儿提供儿童化的美术欣赏、创作和表达的机会。

3.渗透美术教育的取向对幼儿主体地位的确立

幼儿不是艺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艺术的积极创造者,那又如何来确立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取向呢?

首先,美术教育的实施要适合幼儿的发展,同时使幼儿的学习建立真实经验和参与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分析幼儿,把握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各种类型的美术活动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其次,美术教育实施应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事并形成主题活动,让幼儿自己去选择美术作品的材料,表现形式,总而言之,要促使他们依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独立决策、思考和行动。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特点,以发展为目标,以艺术教育为核心,以美术教育为主要抓手,对幼儿实施健全人格教育,塑造幼儿的完整性,促使幼儿认知、情感、个性、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全面发展。

篇6

L本因其画面精美、故事短小精炼,寓意丰富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幼儿园教师的关注与青睐,绘本教学逐渐兴起,从最初的语言领域延伸到社会艺术等领域。利用绘本开展幼儿小班美术教学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呢?

1 幼儿美术活动教学评价创新的实际意义分析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就实际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平板,以供教学决策参考的教学活动。传统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通常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忽视了幼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绘本美术教学活动与传统活动相比,更具故事性和情节性,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创造和艺术的感受,促进学生在美术艺术范围中健康成长。针对幼儿绘本美术活动,进行教学评价创新,提升幼儿艺术综合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型幼儿绘本美术活动教学评价方式分析

2.1 创新展览注解式评价分析

绘本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将幼儿美术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详细地表现出作品内涵和幼儿的创作过程。这种评价形式从根本上对传统模式做出了改变,具体评价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2.1.1 创作故事展览评价

绘本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在展览孩子美术作品的同时,通过文字叙述和孩子创作过程照片,还原幼儿在创作时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行为,将幼儿对绘本的理解直观地表现在展览中。

幼儿对创作的理解,往往会产生新奇的观点,这些观点的产生过程就是幼儿重新认识事物的过程,将其记录下来,对促进幼儿教学发展还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以《妈妈抱抱我》这一绘本进行美术创作。有一个孩子为了还原妈妈抱她的动作,主动找到教师还原了这一动作,并不断思索这一动作的绘画要点,以期更好地表现出这一动作中蕴含的母子之情。该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时而闭目回想刚才的动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美术创作之中。教师通过相机全程记录了这一过程,在展览中引发了教师和家长的深刻反思和共鸣。

记录孩子创作过程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摄像、照相、文字叙述、录音等。教师在记录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打扰到孩子的思路,尽量保持在自然状态下完成记录,文字叙述部分可在后期完成。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和创作过程,从积极、包容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创作思路,努力发现孩子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放大。创作故事展览评价将孩子的创作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师就应该注意到这些内容背后的含义,从孩子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艺术探索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科学地评价孩子行为,从而提升对孩子的而了解程度。

第二,记录内容应围绕绘本创作进行。不同的学生在针对同一绘本内容开展美术创作时,会产生不同的创作灵感,幼儿美术教育也提倡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充分了解绘本内容,可迅速抓住学生的非常规思想;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三,对于幼儿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可以从幼儿行为中大致了解幼儿思维。

2.1.2 注释型评价

幼儿在进行创作时,其创作思路通常不会太复杂,教师可通过沟通,辅助学生使用一句话对创作进行诠释。使用一句话对其美术创作进行诠释,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内诠释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思想。

2.2 创新互动延展式评价分析

在传统教育评价中,学生和教师是这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忽略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互动延展式评价就是将家长引入教育评价活动中,以学生作品作为交流媒介,建立起以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为基础的教育评价模式。创新互动延展式评价的具体操作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由幼儿园组织幼儿美术作品家长评价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中欣赏并评价孩子的作品;第二,由孩子将作品带给父母欣赏,并自述创作思路和过程,由家长进行书面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可有效拉近家长和孩子、家长和教师间的距离,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发展需求,了解孩子思想。

幼儿园将小班幼儿的美术作品集中展现在幼儿园大厅中,邀请孩子家长到幼儿园中评价孩子的作品,展厅两侧均有相应的留言册用以记录家长的评价。每一位家长在浏览完作品之后都需要在留言册中留下对孩子作品的评价,也可以对其他作品进行评价。

在家长评价过程中,由于多数家长并不是专业人员,且不擅长表达对孩子的赞赏,教师应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主要以鼓励、赞赏为主,以提高孩子的创作信心。

为将创新互动延展是评价的影响最大化,幼儿园应在活动前与各位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确定参加人数和活动大致流程,并相应提醒家长孩子作品的大致方向和评价基本内容等。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家长应经常关注此类平台上的信息,以完成与教师的良性互动。

2.3 创新档案分段式评价分析

记录幼儿美术创作历程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模式。儿童美术创作档案可按时间详细收集幼儿作品、教师评语、家长评价等内容,通过该档案,教师可直观观察到幼儿的成长变化。在幼儿毕业时,教会可将这一档案送给学生,也是给学生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如开展创新档案评价工作,教师应重点控制一下几点内容:

2.3.1 作品的实际对应性

幼儿美术作品档案是针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收集的档案,教师在进行收集整理时,应注意作品的对应性,包括学生、时间、绘本内容、创作内容、教师评语等,以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唯一性。通过这样的实际对应关系,可直观地观察到孩子在哪次绘画活动中表现最好、受哪本绘本影响最大等信息。

2.3.2正面科学的评价

建立幼儿美术作品档案的目的,是系统地收集幼儿美术作品,详细记录幼儿的成长历程,丰富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渠道,使家长透过作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师在编写档案评语时,应从孩子的多方面品质,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发现孩子思想或行为的闪光点并将其记录和放大,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建立这一档案的根本目的。

篇7

关键词:美术课程;主题墙;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52-02

教育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能实现许多互动关系。环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具有教育的内涵。幼儿园主题墙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墙对幼儿园的课程及其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主题教学环境下,如何将幼儿美术课程与班级主题墙有效整合,来激活幼儿学习动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根据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幼儿美术课程和班级主题墙进行整合:

1.目标整合

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也强调了这一阶段幼儿园的目标是:在幼儿园进行多种艺术活动,入园幼儿普遍受到良好的早期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主题墙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应高度重视。

在大班主题教学"春夏秋冬"中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四季自然界和天气的变化;通过对四季的认识,幼儿能主动发现、体验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幼儿能独立地表达自己对四季的感受、体验、想象与创造。美术课程里安排了《美丽的叶子》、《娃娃》、《四季的花》、《四季的颜色》。幼儿在参与这些美术活动过程中就产生了各类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通过有规划的上主题墙后(如图一),又重现了四季特征,有效加深了幼儿对四季的认识和理解。

以美术教学活动为切人口,与环境创设目标有效地整合,实现许多互动关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材料整合

主题墙的设计要根据幼儿活动需要综合各方面考察专门设计,不能只考虑外观还忽略了内在的使用性。主题墙颜色主要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黑色、红色的木质边框起调和作用,既能体现幼儿美术本质又不会张扬不羁。主题墙的材质主要有软木地板、绳、泡沫板等,能在主题墙上面进行钉、夹、贴、挂等操作,既方便又实用。

结合美术活动作品根据主题墙材质可以进行"钉"、"挂"、"夹"、"贴"、"放"等方法(如图二、图三)。大班主题"春夏秋冬"美术活动《我喜欢的季节》作品是书签形式,用了"钉"的方法上主题墙;美术活动《夏天的小昆虫》幼儿在雪糕棍上添画完成,通过与幼儿商量,老师先用大头钉"扎"在泡沫板上,然后将雪糕棍"挂"在上面;上一主题"好大一个家"里面美术活动《有趣的面具》作品就用"挂"的方法展示;《脸谱》就合理根据绳子的特性用了"夹"的方法。不同形式的美术活动所产生的美术作品形式也不一样,那么在主题墙的展示形式也不一样,根据主题墙材质特性,合理利用主题墙,从而做到美术课程和主题墙的材料上的有效整合。

3.内容整合

在主题教学背景下,主题墙的使用就不应该是静态的,应该是动态的让它一直处在不断活动的状态,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幼儿和家长对主题墙的关注,一方面能培养幼儿对美的认识,又能很好地展示幼儿园主题活动轨迹,让幼儿能通过主题墙理清本月学习思路,再现活动印象,加深对活动理解,从而进一步达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主题墙分"内墙"和"外墙"两大部分,内墙展示了本月主题"生活中的交通"主题教学下美术活动作品,《大轮船》的美术活动作品在内墙展示不下,就移至外墙,但要注意,不能移得太远,尽量靠近内墙,让其在内容上衔接。教学活动展示为外墙主要是上一主题"我生活的周围"美术活动作品。

在小班"可爱的小动物"这一主题活动中:"本月主题――可爱的小动物"很突出,让幼儿能一眼就看得出;"我们学了"是展示本月主题课程和主题价值说明,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家长,让家长也能通过主题墙了解幼儿园本月是开展哪些方面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收集"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收集的不同小动物,并给他们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我们的作品"主要是美术活动折纸《我的动物朋友》的美术作品。整个主墙的内墙部分直观、清晰、完整地把本月主题的教学活动展示在里面。

4.形式整合

在幼儿美术活动操作后,有绘画类的二维作品,也有手工类的三维作品。对美术作品上墙展示时,我们一般都是展示二维的,觉得方便、容易。但是根据美术作品不同形式把它和主题墙的材质进行有效整合,我们会发现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只要合理利用,主题墙能提供二维和三维的展示,让展示形式多样。在整合过程中,我们需要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商量如何展示,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样可以更进一步让幼儿熟悉材料和加强幼儿对美术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在主题墙上的二维和三维展示形式的结合也能有效刺激幼儿对美的感受,更利于幼儿空间思维的认知和发展。

5.操作整合

篇8

关键词:范画 经典美术作品 对接

关于“范画”的使用问题老师都颇有微词,因为 “范画是儿童创造力的杀手”“范画就是依样画葫芦”“范画与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老师们在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中尽量“口传心授”,避免使用“范画”。笔者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 ,老师不知道美术活动怎么上、怎么教了,孩子也不知道怎么画了。小班至大班幼儿的绘画能力没有较大差别,孩子只会纸上谈兵,会想不会画,会说不会画,随心所欲的画,在绘画的基本构图、颜色线条的使用、绘画的技能基本上停滞不前。至此,我们反思、研讨、实践、对比、总结,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到范例是重要的,是美术活动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重新审视美术活动中“范例”的运用,包括“范例”的出现时机、“范例”的出现方式等,尝试探索在实践经典美术作品教学活动中范例的运用,让范例的适当运用使幼儿与经典美术作品直观对接。

一、选择技能技巧范画,追逐大师的表现美

在经典美术作品教学实践中,孩子需要了解表现作品的技能技巧,因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受过技法的训练,才具有实际应用能力,才能缓解表现上的困难,从而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

1.以美术活动《星月夜》为例——重视技能技巧的示范,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

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面都有什么?”

大家都争着回答:“星星、月亮、树、房屋……”

老师:那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看着树好像往上长。

幼儿:好像它们都在动。

幼儿:看起来好像很安静。

老师:“我们再来看看星星和月亮周围他是怎么画的?”

幼儿一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就这样绕绕的,一个圈一个圈的,像螺旋线。”

另一幼儿说:“点点的。”

教师将孩子观察示范出来:老师介绍画家和作品:这幅画的名字叫《星月夜》,作者是著名的大画家梵高。梵高希望在画中表现出一种动感,所以他用了许多旋转的笔触,细细的短短的线条,让画面活跃起来。画中有闪闪发亮的星光,有卷动变化的云,有舞动的柏树。

2.以美术活动《大碗岛的星期》为例——利用多媒体示范技能技巧,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

教师播放画家点彩画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画家是怎么来画他的巨作: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刻苦的画家,他用了整整二年时间才画了三十几张草稿最终完成了那幅画,为了画好这幅图画,他常常跑步到大碗岛观察那里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树林,以及阳光照射下的树影,然后一笔一笔画下来,他也常常观察在那里游玩的人的动作姿势,并把他们的样子画入这优美的风景中,这幅画里还藏着个秘密呢,原来画家用很多彩色的点密密地排出来的,一笔一笔画成了人、草地、树,终于这幅成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成为人们喜欢的作品。

我们的实践:对于以点彩、滴流等技法为主要特色的经典艺术作品,技能技巧的示范是让幼儿更直观更好地追逐大师表现美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的感悟:在经典美术作品教学实践中,有些美术术语、技法等比较晦涩难懂,这时教师光靠口头讲授技能技巧,孩子会难以接受,也给学习美术造成了障碍。此时,教师若通过对技能技巧的有效范画,给孩子以视觉上的刺激,便极易收到扼要明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能使孩子将这种感受自觉应用于实践,较好地掌握技能技巧。另外,这种直观性的技法的传授也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吸引力,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步骤图和多媒体等方式的巧妙运用,更是能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二、强调举例范画,追求细节灵动

选取正确的范画能带给孩子美的欣赏,一幅不完整的范画就好比一块引路石,也能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思路,有效地进行创作画、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

以美术活动《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

教师:找一找,这幅画中有没有线条?

幼儿:没有。

教师:整幅画都是由无数的点组合起来的,例如,很多很多的不同绿色点组合成树;很多很多的红色点组合成了阳伞。

教师:现在请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为画中人,一起去大碗岛享受一下美妙的星期天下午(放音乐,幼儿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的周围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发出隐隐约约的声音……午后和煦的阳光洒在草地上……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别人的存在……阳光……树木……水……多么美妙的时刻。

教师:刚才我们到大碗岛去和那里的游客一起享受快乐的时光,那我们平时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呢?

幼儿:和爸爸妈妈去公园钓鱼。

幼儿:去放风筝。

幼儿:去坐缆车。

教师:我们也来学学画家的表现方法,用笔来点出一幅“快乐的星期天”的画。

教师举例示范:我们要画棵树,先用铅笔在纸上画出树的轮廓,有树冠、树枝和树干,注意轮廓不能太小,否则容易点到轮廓的外面去。然后用笔尖蘸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如用绿色在树冠的轮廓内点,注意点与点之间的空隙不能太大,很多绿色的点点出树冠,很多褐色的点点出树干。

教师示范。

我们的实践:教师教学中范画的出示要适可而止,不要毫无保留地把范画像竹桶倒豆子一样都展示出来,要充分认识到范画“导”的重要性,准备一些半成品或一些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作品,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这样就逼着孩子去想,自然每个孩子的绘画构思都不一样了,避免了孩子“照搬照抄”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范画不是用来模仿的,而是用来做参照的。

我们的感悟:面对经典美术作品中儿童有难度的部分或一个局部,教师把握示范的时机和方式将其示范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从局部入手,以点带面,达到促进孩子整体性探究的目标,借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把握整体范画,追随大师风格

整体范画能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思路,有效地进行创作画(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

以大班美术活动《和吉田胜一起走在街道上》为例。

(一)欣赏作品,感知其作品风格

教师:你最喜欢哪幅画的风景?这幅画中美丽的风景是什么?

幼儿:房子、树、彩霞……

教师:街道上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画家的心情肯定很开心。带着这样的好心情,吉田胜在画这幅画的时候,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这些颜色是一点点,还是一大片的?

幼儿:黄色、红色……

(二)教师揭示色彩所表现的作品情感

黄色+红色,铺满了整个街道,把街道变的亮堂堂的!

红色+黄色+绿色,在那条街道边每天都发生着好多美好的事情!

红色+黄色+蓝色,让街道远处的家变得更温暖!

吉田胜用鲜明的色彩、大幅的块面、简单的线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风景。夏日里,街道边的树儿墨绿,太阳火红,照在高楼墙壁上的光,是灿烂的黄色;街道上,红汽车、蓝汽车,一条大道亮堂堂;夕阳下,街道远处红色的楼、黄色的楼、蓝色的楼,那就是我们温暖的家!

(三)教师示范,幼儿创作

教师:你想像吉田胜一样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风景吗?

教师示范:教师边画边解说画意:我走在夕阳西下的大街上,街旁的高楼大厦都亮起了美丽的霓虹灯,把整个夜晚的街道照得像白天一样。

教师提要求:选取1-2种鲜明的颜色、用大幅的色块、简单的线条画一画街道上、街道边以及街道远处美丽的风景。

我们的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作品,设计创作范画,将色彩的调配、色块的填充、背景的设计、故事情节的创编等都由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

我们的感悟: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导”的重要性,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及技法详细讲授给孩子,引导孩子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成新的思维,让孩子在教师整体示范的启发下学会创作和设计的方法。孩子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领会。

四、重视过程性范画,追循大师足迹

重视过程示范就是要强化对学习方法、探究过程的示范,避免孩子对结果的简单重复模仿,为孩子的尝试创造表现提供借鉴。

以大班美术活动《奥基弗与花》为例。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要解决两个难点也是重点即构图饱满和颜色渐变,还有一个亮点:花瓣形象。

(一)幼儿分享花朵形象(唤醒亮点:花瓣形象)

教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花吗?你喜欢的花长得什么样?它的花瓣是什么样的?

幼儿:花瓣是椭圆形的,长长的。

幼儿:我喜欢的花瓣是像荷花的花瓣一样,有点尖尖的。

幼儿:我喜欢的花的花瓣就像太阳的光芒。

幼儿:我喜欢的花瓣是圆形的。

幼儿:我喜欢的花瓣两头小,中间大大的,胖乎乎的。

教师:你想把你喜欢的花的样子画下来吗?老师先来试一试。

(二)教师示范绘画构图饱满的花朵,幼儿勾勒自己喜欢的花朵轮廓(点拨难点:构图饱满)

教师范例:一颗种子落在了泥土上,第一朵花瓣从种子出发开始了春天的旅行,来到了花园里穿过小河越过山坡再返回到泥土的怀抱。第二第三朵也学着开始了旅行。(教师的隐含要求:从花心出发,一朵花瓣一朵花瓣要分开画,花瓣要画得大大的,撑满整幅画纸。)

幼儿创作。

(三)欣赏花卉照片及大师作品,感知色彩的渐变的美,学习表现色彩渐变的方法(解决重点:色彩渐变)

播放奥基弗作品的幻灯片,引导幼儿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介绍奥基弗及其作品:有一位美国的女画家奥基弗,特别喜欢画花,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作品。

教师:你看了她画的花以后有什么感觉?

幼儿:很大。

教师:对呀,就像我们刚才画得一样,很饱满。

幼儿:很温暖。

幼儿:很开心、很快乐。

教师:花儿是什么颜色的?只有一个颜色吗?

幼儿:有红色、黄色。

幼儿:还有橙色。

教师:靠近花心的地方是黄色,慢慢变成红色,再慢慢变成橙色。所有的花瓣都有这样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这就叫渐变。

教师范例。

教师边画边提要求:首先选择你喜欢的两种颜色为你的花涂上颜色。先用其中一种颜色在靠近花心的地方涂上颜色,然后在剩下的花瓣部分涂上另一种颜色。这样看上去还没有渐渐变化的感觉。那就用一支笔在两种颜色交接的地方刷一刷、涂一涂,让两种颜色手拉手,肩并肩,成为一对亲密的好朋友。

幼儿作品呈现:花瓣形象丰富多样;构图饱满;颜色渐变自然。

我们的实践:第一次教师示范让“花瓣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使幼儿画出构图饱满的花朵形象,第二次示范解决重点色彩的变化。过程中的两次示范将各个知识点逐一轻松击破,使整个活动层次清晰、氛围很热烈,效果极佳。

篇9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教师;美术鉴赏力;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1-05

2012年9月,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或明确或隐性地对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尤其是美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第12条“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第34条“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第45条“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这些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技能方面的要求,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美术鉴赏力和美术表现力。

美术鉴赏力是指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美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能力。美术鉴赏力是美术素养的核心能力,也是具有美术表现力的前提。学者们普遍认为,美术鉴赏力不是一种一般的能力,也不是通过先天遗传而获得的,而是一种须经由专门训练才能获得的特殊能力。

那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美术鉴赏力水平如何?他们的美术鉴赏力能否支持其较好地完成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及开展环境创设活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图片讲述法,对湖北省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期了解他们美术鉴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项目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评价等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3年元月,研究者对参加“湖北省(2012年)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项目”的学员(来自两个班,一个是骨干班,该班学员在幼儿园工作至少2年以上;一个是中小学、中职学校转岗教师班,该班学员无任何幼儿园教学经验)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学员来自湖北省的汉川、孝感、应城、大悟、恩施、云梦、利川、安陆、咸宁、襄阳、宜城、枣阳、老河口等13个地区、县(市)。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自编问卷。学员先填写部分问卷题目,再听“中外美术作品欣赏”讲座,最后完成问卷上的三个开放性问题。通过前后对比了解美术欣赏课程学习对学员“美术鉴赏”意识的触动程度。本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30份,其中骨干教师班发放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转岗教师班发放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共计280份。

2.访谈

根据学员性别、职位以及在听讲座过程中的表现等,选择9位学员(其中两位是男性)进行小组座谈,目的是了解学员美术鉴赏力水平的自我评判、影响美术鉴赏力水平提高的原因、有效提高美术鉴赏力的方法等。

3.图片讲述

请学员从三本书中挑选出一幅最喜欢的画作,并简要说明原因。研究者对学员讲述的内容按照“形式”“内容”“体味领悟”进行分类分析。这一做法借鉴了“视觉研究方法”,即由被研究者自主选择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图画,再口头讲述对图画的感受,以较为真切地把握被研究者关于美术作品的内在体验,通过对其赏析角度的分析,推断其美术鉴赏力水平。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美术鉴赏经验

1.职前接触的美术课程内容多为技能型训练

对学员“职前学习过的美术课程”进行调查发现,骨干教师班学员中有100人(占76.8%)、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101人(占67.3%)在职前学习过相关的美术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速写、水粉画、水墨画、剪纸、泥塑、布工、插花、简笔画等。职前从未学习过美术课程的学员。骨干教师班中有30人(占23.2%),转岗教师班中有49人(占32.7%)。

进一步调查得知,学员学习美术课程时,大多为接受技能技法方面的训练,骨干教师班和转岗教师班中没有一人在职前学习过“美术鉴赏”“艺术概论”等美术理论课程,学员偏爱的美术活动也多为技能型活动。

2.平时极少阅读美术书籍或接触中外经典美术作品

调查结果显示,骨干教师班学员中平时阅读过美术书籍的仅有21人(占16.2%),其中,读过画集、画报类的有9人次,读过绘画技法类(素描、剪纸、儿童简笔画等)的有11人次,读过赏析类(书法、色彩等)的为5人次。学员在听讲座前填写了“最熟悉和喜爱的美术家、最喜爱的美术作品”的仅有8人,占总人数的0.06%。此外,有80名学员回答“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次讲座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道题,答案为“大开眼界”“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作品”“了解了许多作品背后的故事”等的有52人,占40%。

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19人(占12.67%)平时阅读过美术书籍。其中,阅读过美术史、美术鉴赏的有9人次,阅读过绘画技法类(素描、剪纸、卡通、儿童简笔画等)的有12人次。

3.从事美术活动的途径少、时间不充分

调查发现,学员从事美术活动的途径非常少(见下表),主要是组织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仅有9人次(占3.1%)有参加社会团体组织的美术活动的经历。

在每周用于从事美术活动的时间方面,骨干教师班学员中有47人选择了每周1小时,38人选择了每周1-2小时,15人选择了2-3小时,9人选择了短于1小时或长于3小时,另外有23人从不进行美术活动。选择1小时和1-2小时的,一般是将每周组织幼儿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时间算在里面。在业余时间因为兴趣和教学需要而进行美术活动的只有34人(占18.45%),其中,因教学需要(作品范例、墙面布置、主题活动等)而进行美术活动的有18人,因个人兴趣进行美术活动的有16人。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36人表示每周从事美术活动的时间极短或根本不从事美术活动。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美术鉴赏力的意识不强

1.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重“术”轻“道”的认识倾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对“美的感受与体验”的能力。然而,本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往往将美术活动仅视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他们在进修时最关注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只想找到一种快捷的“教”美术的方法。

对“美术领域教学中,最需要提高的内容”进行的调查显示,选择“造型技法”“美术教学方法”的分别有41人次和89人次,其总和超过选择“作品欣赏”的6倍。

讲座开始前,研究者向学员强调本次讲座旨在感受与欣赏中外美术作品。但是,讲座结束后学员在回答“用一句话概括本次讲座”这~问题时,不少学员明确表示“讲座很精彩,但不适用于幼儿教育实际工作”“对实际工作没多大用处,只是有听觉、视觉上的享受”“几乎全部着重于作品鉴赏,没讲解幼儿美术教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美术鉴赏力的意识不强。

2.强调客观条件的限制,忽视自身素养的提高

在关于环境创设、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问题的回答上,骨干教师班学员强调客观条件不足的比较多,如没有美术专用室、人手少精力有限、幼儿园没有配备专职美术教师、管理者不重视等;反思自我美术素养不足的少,仅4人提到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研究。

转岗教师班学员中,有15人明确标注“我是从其他岗位转来的”“没学过美术课程,不知道怎么教”等,对“班级是否需要开设美工区”“在美术领域教学最需要提高的内容”“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有什么困惑”“较为偏爱哪些美术活动”等问题未给予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

3.幼儿园对教师的美术鉴赏力未提出要求

调查发现,规模较大的幼儿园(班级数在8个以上)对每月更新环境的要求高于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公办园与民办园对环境更新要求无明显差异;在对环境无要求的13所幼儿园中,公办园7所,民办园6所。

以骨干教师班调查结果为例。农村幼儿园更新环境的频率较低,要求每月随主题更新的幼儿园仅29所(占22.31%),要求“每季更新”的有79所(占60.77%)。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师美术鉴赏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创设的成败。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对环境创设要求较低,对教师的美术鉴赏力未提出要求。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和欣赏能力

1.听讲座后感受到美术欣赏和幼儿园美术教育非常重要

听讲座后,回答了“喜爱的画家、喜爱的作品”一题的人数分别为55人和62人。这些教师喜爱的画家主要是毕加索、达芬奇、凡高、齐白石、徐悲鸿等,喜爱的作品主要是《蒙娜丽莎》《向日葵》《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研究者发现,这些画家和作品大多是讲座主讲人讲解和推荐过的。

对于“听讲座后你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有什么新的想法”,大多数学员认为“美术教育太重要了”“要让幼儿平时多欣赏经典作品”“要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等。可以说,这些学员对美术赏析类培训课程还是比较喜爱的,能够在听讲座、与主讲者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行为与能力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

2.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

对自己喜欢的某幅画,学员们大多能够尝试从作品的表现形式、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赏析。

如喜欢《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的学员,分析了画面上以冷、暖两种颜色进行色块构图的方式,使人感到“马蒂斯夫人有高傲、矜持的一面”,同时也有“热情的一面”。

如喜欢《山高水长》的学员,认为这幅作品很大气、沉稳,体现了一种“静谧、安宁”的意境。

如喜欢《圣母与圣子》的学员,觉得这幅作品上圣子的表情和动作传达出他此时非常开心和有安全感。

3.能提出合理的方法或打算以提升自身美术鉴赏力

当被问到如何提升美术鉴赏力时,学员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管理者多强调“以后应该多带老师们出来学习,开阔视野”(某教学园长),“寻找和培养会教(美术)的老师”(园长);骨干教师则认为“以后要加强学习,多进行美术实践”“要多阅读作品,拓宽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等。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调整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对象及课程设置

农村幼儿园教师美术鉴赏力总体水平偏低,为减轻这一问题对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影响,今后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必要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

第一,应对园长进行相关培训。如以专题讲座、沙龙等形式开设“中外美术作品鉴赏”“环境与艺术”等提升园长美术鉴赏力的课程,促使其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帮助教师提高美术鉴赏力的意识。

第二,培训主讲者应定期或不定期集体备课,以整合和优化综合类培训课程及艺术类培训课程。艺术类培训课程应将提高教师艺术鉴赏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之一,其他课程应将教师反思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之一。

第三,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除重视培养教师艺术技能外,还应鼓励学员以说、画、演、制作、摄影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在培训期间的收获和感悟,让学员充分参与艺术鉴赏实践和创作实践,学习并熟悉运用美术语言。

(二)较低的美术鉴赏力成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内化和实践“环境育人”教育理念的瓶颈

幼儿园应为教师提高美术鉴赏力提供专业支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渗透美育思想,利用农村资源,组织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

如湖北某农村中心幼儿园,因地处偏僻、办园经费紧张、师资不到位等,环境创设水平较低。2013年春季,在收到一批精美的捐赠图书后,该园专门开辟了一间小书屋,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教师开展“读经典绘本”活动。最初是欣赏插图,要求每位教师从构图、色彩、造型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绘本,使教师们逐渐学会从构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美术作品;第二阶段,从图文搭配角度,分析图与文字之间存在的相互支持关系,学习欣赏插图中的细节处理手法,深入品味插图以把握幼儿的欣赏心理;第三阶段则鼓励教师广泛欣赏和阅读绘本,并按照绘画风格或者是故事叙述风格对绘本进行分类。体会绘本体现出的儿童观、教育观。活动开展几次之后,教师们发现幼儿园现有的环境创设存在很多问题。教师们提出把空白的室外磁砖墙作为幼儿的涂鸦墙;选择水泥操场一隅,重新填上泥土,还幼儿一方小田园;将楼梯墙面上的唐老鸭、米老鼠取下来,换上孩子的近照并配上有趣的生活故事;在楼梯间挂上孩子自己制作的“大书”……以前被忽视的环境,逐渐变得有灵气了,教师们慨叹:“真不能小看幼儿绘本,里面的学问真大。”

篇10

 

陶行知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将其有效的运用到幼儿美术活动中,可以使幼儿美术活动中融入生活元素、创造思想、教学合一的观念,促使幼儿美术活动内容丰富,开展方式多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美术活动中积极学习和创造,为促进幼儿良好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幼儿美术活动中利用陶行知教育理论作支撑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可以正确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开展,促使幼儿美术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纲要也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基于此点,利用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幼儿美术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儿美术活动中注意融入与幼儿贴近的生活元素

 

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感知能力有限,如若所开展的幼儿美术活动超出幼儿理解能力范围,这将难以带动幼儿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创作美术作品。而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幼儿美术活动中,则可以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熟悉感,从而拉近幼儿与美术活动的距离,再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则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美术活动中,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促使幼儿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为使幼儿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儿童节来临之际,可以展开动物绘画活动,也就是教师想幼儿展示几幅美丽的动物绘画作品,鼓励幼儿想象生活中常见动物,如小蝴蝶、小蜜蜂、小狗等,让幼儿发挥想象来绘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自己的儿童节添彩添色。在此种自然、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可以使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大胆的创作,这可以良好的培养幼儿。

 

(二)走进自然,观察生活

 

幼儿美术活动除了可以在室内完成以外,还可以在室外完成。也就是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这也可以使幼儿完成美术作品创作。让美术活动在自然环境或生活环境中开展,可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绘画,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自然或生活环境中,教师提出《美丽春天》的绘画主题,要求幼儿将自己所看到的春天和自己所理解的春天绘画出来,此过程中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

 

二、创新教育理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创造教学理论来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对与培养幼儿创造力、开发幼儿智力、发散幼儿思维有很大帮助。那么,创新教育理论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有效应用?

 

其一,注意培养幼儿的创新欲望。以往幼儿美术教学尽管教学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特点,但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方面较差,这不利于幼儿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开展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应当以创新理论做支撑,注意培养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大胆的想象,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让思维活起来,从而激发幼儿探索创作的欲望。

 

其二,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单单激发幼儿探索创作的欲望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将自己所思所想用画笔记录下来,如此才能不断的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教学做合一理论有效的应用到幼儿美术教学中,同样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促使幼儿良好的发展。对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运用,通常是以游戏的方式展开的。也就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学习性及创作性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当中,这可以使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知识。总之,幼儿美术活动中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结束语

 

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当下,将陶行知教育理论运用到幼儿美术活动中,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愉悦的活动氛围,还可以激发幼儿兴趣,促使幼儿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创作美术作品,促进幼儿良好发展。所以,幼儿美术活动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