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鉴赏范文

时间:2023-04-04 22:3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作品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作品鉴赏

篇1

关键词:美术作品鉴赏;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面对一幅绘画作品,又该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欣赏?”这是一直以来存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观察、研究、思考并总结这一问题。

一、初中美术作品鉴赏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教学前往往很少布置预习,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时间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欣赏课课后也很少布置拓展作业

这样的课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当作故事能听多少听多少,课后记得多少是多少。教学前很少布置预习是因为:(1)为了不给学习任务重的初中学生增加负担,所以一直抱着美术课的内容能在课堂解决就在课堂解决的心态。(2)事先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学生需要查找一些图书资料或在网络上寻找,考虑到学校关于美术方面的图书资料不丰富,另外网络只有一部分学生家里有。

教学过程中,我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是因为:(1)学生都有惰性,而且当美术课是一节放松的课,希望教师讲,自己听听就行了。(2)至于思考,也是只有表层的反应。给予多一点的思考时间,没有人深入思考,而是变成了同学之间的聊天。

2.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过多关注作者的介绍,作品的背景,还有作品的“文学性解释”

诚然,对美术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其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的关联,以及美术作品描绘的故事等欣赏,是美术欣赏中重要的一块内容,让学生多了解和感受,使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更能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但过多阐释,而忽视作品的艺术特点,就有点为迎合学生的兴致,而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根据“答案”以印证自己是否答对,对自己的见解没有自信。

二、初中美术作品鉴赏的有效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做好的老师,不必担心会给学习任务中的初中生增加负担。而且,据调查,现在一个班的学生有百分之八十家里有网络,已经不同于我们上学时期,所以有备而“赏”并非难事。

(2)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学生可能只是凭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思考讨论的成分和质量有限而失望,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感受的表达。重要的是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

(3)课后,美术欣赏课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每节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如,在教学浙美版十三册“齐白石”时,课前我让学生观察寻找真实中的虾跟齐白石老人的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课上分析讲解后,课后再让学生回去仔细观察虾,比比真实中的虾跟齐白石画的虾是不是真像教师或自己观察的那样不一样,并动手用自己的方式去画画虾,以及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这样就把课堂的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2.多角度鉴赏美术作品

(1)对于一件美术作品,因为最突出的美点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准确抓住作品的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

(2)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在学生有所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继续探求美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自信力

篇2

【关键词】抽象美术;美术作品;教学策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抽象艺术是根据作品的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角度转换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之相对的是具象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面对抽象艺术作品,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思想与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欣赏抽象艺术作品。

一、当前抽象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抽象美术作品具有自身较为突出、鲜明的特点与特征,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很少有对现实客观世界中现象的描绘,在作品中塑造和表现出的艺术形象往往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就是通过应用颜色、点、线、面、以及肌理等独特的绘画语言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借以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抽象艺术,并能了解抽象艺术中的含义,这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较大的难度。在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存在教学困难往往是包括以下的原因:首先,抽象艺术作品本身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存在认识的困难;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理解抽象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抽象美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在面对抽象艺术作品时,往往就会沿用具象艺术作品欣赏思维来对其进行赏析,这就导致赏析很难展开。这就需要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激发学生赏析抽象艺术作品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逐渐从具象艺术作品的欣赏向抽象艺术作品欣赏过渡。

二、抽象艺术作品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色彩与线条的魅力

学生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学生的感官每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色彩刺激。在抽象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色彩与美术作品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感受与体会,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对抽象艺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缺乏直接体会抽象创作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涂鸦,因为通过涂鸦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抽象艺术。同时,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能反映出其心理特征与情绪的变化。例如在其创作中的红色,一方面可以表示热情,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愤怒。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涂鸦了解抽象艺术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将色彩、形象结合起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

同时,由于抽象艺术在其创作中往往还具备一定的音乐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将自己听到的形象或者是情景通过应用色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进行绘画,教师不可过多干涉,要使学生自由发挥。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其艺术作品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判断,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其对抽象艺术的感知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赏析抽象艺术作品。

(二)抽象艺术教学要结合社会和个人历史背景

在很多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对国外的抽象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只有国外才有抽象美术作品。但是,在中国美术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纹饰本身也是抽象艺术形式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远古时期的抽象艺术进行了解,这样也可以使学生从点、线、面等不同的角度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进一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对抽象艺术的起因、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等进行详细分析,能够对创作背景等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习惯。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和了解我国抽象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难度也会减小。例如在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31号》作品时,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理解其思想情感就比较容易。画面中飞扬着玫瑰色、绯红、蔚蓝、黄色、橙色、紫色、翡翠色,还有黑色。单纯地看着,就有许多愉悦在其中,表明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主题也比较独特。通过激烈变化的线条与强烈的色彩对比,充分地感受到创作者虽然身处乱世,却十分向往美好生活。《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的著作,反应当时美国纽约百老汇街夜晚的景象,独特的色彩界限,用无数的长短不一的彩色矩形进行分割,形成强烈的画面感,给人以热闹、愉快和舒畅的心情。欣赏此作品时,需要将抽象艺术作品赏析与创作者的生活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背景等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其审美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释放与缓解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保证抽象艺术教学课程的顺利展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地位,并能发掘艺术作品中的规律与艺术价值,尽量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艺术作品中的深刻情感,从而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 美术 鉴赏 人文素质 提高 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教师教学实践中对加强学生的美术鉴赏理论知识和提高鉴赏技巧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此,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之人文素质提高策略问题展开了相关探讨。

一、感受美术作品的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意境使其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真正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作品创作时的情景和气氛,使学生能够与当时作品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也可以从美术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模拟生动、形象以及逼真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如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让学生学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学生对这部作品的认识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详细地说出作品创作的过程。为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部作品的内涵,需要让学生对这部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旧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并雅致称其为“上巳修禊”。“禊”也是一种祭礼,意思是浴,三月初三为上巳日,也称“禊日”,人们这一重要的日子里来到水边为了去除不吉利的兆头,举行重要的仪式,借助清水洗去身上的脏污和晦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公园河边,想象王羲之当时的心情和状态,把自己当做古代的文人墨客,感受春天的美好,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王羲之创作书法的情感世界,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轻松、愉悦以及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品质。教师在美术作品鉴赏课中重视建立平等、民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性格以及气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意识,将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意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集合起来,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荷兰著名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这一美术作品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爵士音乐,使其从音乐中找到与美术作品存在的联系之处,并用心地去感受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学生认真倾听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闪烁不定的小色块,还有作品中一些没有规则的直线正是对爵士乐节奏感的形象表达。可见,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表达的深刻内涵,还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探究美术作品的文学渊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基础上是文学作品,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促使艺术家将其作为创作艺术作品的绝好素材。在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的帮助下,美术作品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在高中美术作品鉴赏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文学故事,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顾恺之对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使文学作品中表达的精神内涵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为了让学生对顾恺之的艺术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可以为学生讲述曹植《洛神赋》作品中的故事,该故事介绍了主人公依次经过了帝京、东藩以及洛水等多个地区,而在洛水认识了洛水女神宓妃的爱情故事。与原文学作品有些不同,顾恺之使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作品中线条的勾勒非常具有动感的效果,并且图画的色彩比较艳丽,图画中的诗情画意之美极具魅力。通过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文学故事,能够调动学生鉴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工艺美术;鉴赏;审美

0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工艺制造大国,工艺制造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相关石玉、编制、缝纫、牙骨以及陶艺等工艺制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正如明珠般继续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章通过分析工艺美术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特点,进而为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的鉴赏与审美提供更加科学的角度与观点,为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奠定鉴赏与审美基础。

1工艺美术的特点

由于工艺美术的创造灵感多来源于社会生活与实践,因此不仅有造型艺术特征,更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演化成融合当代绘画、雕塑、制造工艺等内容的艺术形式。因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大多来源于物质生产,所以实用性与艺术性在工艺美术中和谐融合,才是工艺美术最主要的艺术特点,促使工艺美术不仅能反映人们的精神追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需求。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使得工艺美术类型复杂、种类繁多,造成工艺美术相应的鉴赏与审美角度也不尽相同。工艺美术艺术品鉴赏与审美按照实用性特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具有任何使用性能或随着历史发展实用性能已逐渐削弱的工艺美术作品,例如玉器、雕塑、琉璃制品等,均因相关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能过高而用作单纯观赏或收藏等;另一类是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特点的工艺美术作品,例如紫砂壶、陶器、瓷器等,不仅具有一定实用性能符合工艺美术作品的本质特点,而且优秀的实用型工艺美术作品还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2工艺美术的审美

对工艺美术的审美应在观察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同时,从美术作品整体上进行美术审美价值探讨,通过感受整体工艺美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领悟设计的真实目的。由于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均基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因此在工艺美术作品审美时应充分结合设计作品气氛、环境基调等方面观察工艺美术本身与环境的配比关系,从而鉴赏工艺美术整体艺术性。由此可见,若想在工艺美术的审美中升华自身审美能力以及感受工艺美术艺术魅力,应从整体与部分两方面提高自身欣赏能力,最终感受到工艺美术的艺术之美。工艺美术部分审美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2.1材料

材料作为工艺美术创造设计的基础物质形式,使人们对材料的鉴别与认知成为分析工艺美术作品创造工艺审美性的先决条件。在掌握材料信息基础上,对工艺美术所选材料与作品所要传达创设意图的贴合度、展现工艺作品特征的准确度等有关工艺美术与材料运用关系进行分析思考,从而鉴赏材料在工艺美术中展示审美性,并提高人们的工艺美术鉴赏能力。为了使人们在对工艺美术材料的审美能力上得到更大提高,人们对材料进行审美鉴赏时应做到:不应通过观察、比对工艺美术所用材料的市场价值来衡量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创造的本质是用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现状、人文情怀以及设计者的思想意识。由于艺术的表现能力是无限的,促使在工艺美术制造时,从价值连城的玉石珠宝到不值一文的沙石,从罕见的金丝楠阴沉木到随处可取的松柏杨柳都可以成为工艺美术材料,只要材料可以贴合工艺美术主旨,并有效展现出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以及鉴赏美感,符合工艺美术特征更具有美的本质,那就是最卑微的沙石也能拥有同宝石一样的价值高度。

2.2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的体验,人们需通过眼睛将所看到的色彩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色彩认识,可见视觉是打开人们认识世界这扇大门的钥匙,而色彩是人们看到“大门”内事物最主要内容的表现形式。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满是色彩的世界中,使人们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深入,并产生了色彩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同样可以运用到工艺美术的鉴赏中。在工艺美术创作时为了更好凸显创设作品的主旨,设计者经常运用各种类型的色彩对工艺美术进行美的渲染。例如,盛行我国唐代且具有极大收藏价值的唐三彩,不仅造型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更因使用黄、绿、褐这三个基本釉色加之金属氧化物而演化成具有色泽艳丽特征的工艺美术佳品,既能反应出唐代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时代魅力,更能通过各类人物、牧畜家禽等不同形象的唐三彩工艺作品,展现出工艺美术设计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对工艺美术色彩的鉴赏与审美,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并感受到色彩带给人们的精神共鸣。

2.3造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也跟随时展脚步,在传承优秀工艺美术造型手法的同时不断融合时代特征,对造型进行着创新,使得工艺美术的造型越来越多。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造型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例如“女做腰、男做胸”是指导人们在人物造型上应注意塑造人物特征,从明显的造型处理上感受到工艺美术成品的严谨性,“一手遮半脸、二手全不见”是针对人体在比例塑造上的造型指导,“若想笑、眉眼吊、若要哭、眉眼坠”是我国民间在人物表象的工艺美术造型上的独到见解,并体现了面部肌肉变化与人们表情的联系。虽然,我国民间工艺美术造型大多较为简单,但是仍能够反映出工艺造型追求的气势、严谨以及韵律的审美特点,还可以通过利落、大方的造型形式,使人们感受到工艺作品的生动和谐的造型美。

2.4装饰

由于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几乎每个时代均有自身装饰特点,因此若想深入体会到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性,应首先对所要鉴赏工艺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有所了解,从而体会到不同时代下装饰物品在不同工艺美术作品中运用的意义。例如,我国著名苏绣艺术家沈寿的经典作品《圣僧负鸡》,不仅利用苏绣针法将整幅工艺美术作品展现出了“匀、细、活”等工艺境界,更利用逼真的图案、虚实变换、曲直对比等装饰手法,将整幅绣画展示得生动、极具趣味,可见装饰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工艺美术的艺术性得到了升华,并提升了鉴赏以及审美的高度。虽然,在工艺美术中利用装饰手法可以起到升华工艺美术作品,提高艺术作品鉴赏价值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表示装饰手法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可以随意添加,若是只为了表现设计审美性而滥用装饰,将使作品变得混乱无意义可谈。因此,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时,不能只单纯将工艺美术图案装饰难易程度、装饰物的多少以及装饰工艺的技术水平等方面作为审美鉴赏的全部内容,应将装饰内容结合工艺美术作品整体进行鉴赏,并把装饰能否反应设计主旨当做审美的中心思想[1]。

3小结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不仅代表作品所处时代的设计能力,更能反应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情怀,是艺术形式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人们应掌握从工艺美术所用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角度去鉴赏工艺美术,并发现工艺美术的审美性,从而使人们可以与工艺美术设计主旨产生共鸣,增加人们的艺术品鉴力,为当今社会工艺美术发展奠定鉴赏的群体基础,促使工艺美术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全面发展;审美能力;初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中美术是高中教育中的必修科目,是通过开展各项审美活动,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术教学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美术鉴赏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出了研究,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审美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缺少动力,这样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不利影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促进课堂互动的实现,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与学生的交集仅仅是限定在讲课和听课之间,营造和谐环境就成了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且以个人魅力打动学生。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讲解,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如果教师有自己的见解,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兴趣。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自己行为的标杆,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美术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课堂氛围才能活跃起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作为作品交流的平台。很多学生内心有很多想法,只是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个时间内,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交流、学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可以向全体学生介绍美术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交流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根据情况临时举行。形式也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全体学生一起,也可学生自由组合,以若干小组的形式举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且可以做出指导。这样互动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避免学生当众发言的紧张感。

高中生思维活跃,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带领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丰富审美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课程不感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往的高中美术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落后,没有新颖的教学形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丰富。

首先,要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这是学生进行作品鉴赏的前提。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审美知识不了解,面对作品,就很难从鉴赏的角度发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并不是把美术鉴赏课上成深奥的专业课,这样学生也不容易产生兴趣。这就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把一些专业知识以一种简洁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容易学习和接受。

其次,教师要用各种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为学生放一首风格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静静感悟。例如中国的水墨画都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让学生欣赏时可以与古诗欣赏相结合,让学生领会其中表达的意境。在讲解作品时,可以引入作者的人生经历等,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把达・芬奇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上来,这样就会使一堂美术鉴赏课充满人文精神,学生对此感兴趣,从中的收获也会更多。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鉴赏;能力培养

帮助学生学习和培养美术鉴赏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提高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欣赏者的学生应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任何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的产生都是由创作者和欣赏着来共同达到完成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所谓人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为艺术家、创作者,他们有着自己对美的感受,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来发现寻常事物中的美,并将他们表现出来。而作为欣赏者,当他用心去感悟创作中用心血提炼出来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欣赏者对一书中作品感受到的美是创作者的视角的美,欣赏者又能从中看到更多不同的东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欣赏者要注意把感受、深思、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作品,逐渐在欣赏中对作品得到较为深刻完整的认识。体会画面中每个小细节所体现出画家的深思熟虑、精心安排。

二、面对美术作品时,学生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想象和联想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着面对或抽象或具象的美术形象,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被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也正是美术创作者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联想和想象是建立在人们的生活阅历上的,阅历越丰富、文化素养越高的人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就越强。美术就是以特殊的艺术想象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使欣赏者能够自发地、朴素地通过感性体验去接受作品传达出的艺术信息。

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通过他们而把客观世界的美凝聚在画纸上。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能对特定的艺术形象产生美的感受,从而体会现实中的真情实感。我国著名油画家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幅作品在当时之所以引起了轰动,在于其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关注。画家巧妙地运用写实主义风格,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平凡感人的农民老父亲形象,给欣赏者造成强烈的、震撼的视觉冲击力。父亲额角上的汗滴,使欣赏着联想到我们千千万万人中那个坚强辛勤的父亲。画家把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现实表现在作品中,让现在和将来的人们记住他们的朴实和善良。欣赏着在欣赏画作时要能正确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回忆自己有关的生活感受,就能使这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充分显现出它的艺术效果,而欣赏者也能从中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面对抽象美术作品时,学生要学会发现其独特的艺术

个性

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百花齐放,流派众多,绘画的艺术世界里人才济济,优秀的画作更是举不胜举。尤其是现代艺术家,他们思想活跃,匠心独运,勇于创新,创作了许多充满艺术个性的、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他们之所以受人们喜爱和欣赏,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时,应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现代绘画元素的表达含义和具体的运用手法,使学生能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让他们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22-02

一、培养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将高中美术鉴赏课分为五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要想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述评活动中去,进而产生分析艺术形式、讨论美术作品的兴趣,在找到乐趣之后还会自觉主动地去欣赏,并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将直观的面层欣赏进入到深入的理论分析之上。

二、正确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准确应用美术术语,恰当与人交流

方法一:对比法。为使学生在知识和美术走的鉴赏中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可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海量中外美术作品混杂的图片中进行鉴赏,对比法还能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作品。我在讲授《20世纪的国外绘画》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对现代主义绘画特点有明确的认知,就分别选取了三组不同的作品,包括三幅传统绘画、三幅现代绘画,并积极引导学生就色彩、造型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对比,使学生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色彩的装饰性、造型的二维效果和形象的符号性等特点记忆非常深刻,这一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激发课堂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理性的认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方法二:合作交流法。在美术学科中,其语言元素包括点、面、线、色等。由于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各民族的美术语言也各具特色。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和皴法等。而西方的绘画作品则更为突出透视、质感、空间和色彩等。我们都知道,不同学生因生活阅历、个性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也会在作品欣赏中产生不同情境的再造。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看法并进一步交流沟通的话,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法,在后期的交流中,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的审评,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水平,还能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信息。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美术鉴赏的关联信息

任何美术加上活动都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鉴赏对象除了中西绘画作品外,还有中外雕塑、建筑和工艺等诸多形式。课堂鉴赏中多采用图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与课堂相关作品和图书杂志等的图片及摄影摄像资料,将其制作成课件直观的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将中西美术作品、传统与现代美术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能快速找到不同之处,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此外,还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的展示来丰富课堂资源。当然,学生也可以在现实重视收集各类信息资,包括中国结、年画和剪纸等用以传阅,这些灵活的方式都能带给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和触觉刺激,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四、从身边材料入手,选用多工具方法对课堂鉴赏作品进行再实践

高中生的求知和探索欲很强,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应鼓励他们用平面设计和3D立体美术设计,按照课本中的雕塑和设计鉴赏作品独立去完成创新设计。

五、帮学生梳理美术、自然和社会间的关系,将美术认识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

美术作品发展至今,积淀了不同时代的人文背景。每种美术形式的形成都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画崇尚自然,而不同地区地貌之别也在画家师法自然中呈现了不同特点的作品。如北方山水画多峥嵘壮阔、雄浑厚重、山石突兀;南方山水画多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教师应在作品鉴赏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吸收作品内涵的人文营养。此外,教师可通过设立研究性的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博大精深,高中美术鉴赏和别的学科并无两样,均具有德育教育功能,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均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将我国人类文明的艺术精品展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高中美术课改下的创新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唯有对其深入了解并践行,通过创新方法使美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方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力。总之,只有主动完成教学目标,才能使美术教育改革马到功成。

篇8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有效教学 欣赏式教学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恰当引入欣赏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古今中外更多的美术作品,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与欣赏的过程中强化审美能力,在逐步认识、欣赏、理解的过程中,开发潜力,提高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实施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教师可从如下几点做起。

1.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艺术欣赏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在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一般而言,学生总是凭借直觉判断自己是否喜爱这件作品,但是直觉往往会受个体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局限,影响学生对于作品的评价,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应有的能力提高。所以,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性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深入作品欣赏的探究过程,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前,教师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足够准备时间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在欣赏前对作品获得基本的认识。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获得作品的第一印象,依次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让学生动手,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审美是在情感与理智、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发展、追求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展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美术作品品味过程中获得审美意识的强化。初中美术欣赏课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观察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从中领悟作品内涵。教师应主动打破欣赏式教学中纸上谈兵的传统局面,以引导学生发现美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作品欣赏、评价与临摹的过程中,真正获得美的体验。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实时评论,根据所学知识基础,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情感与艺术评价,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意识得到有效强化。另一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在欣赏完毕后,结合体味作品特点,发挥想象力,创造一幅符合自身心境的作品,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欣赏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穿插于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动手与思考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同时,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引导学生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创造之中,使学生在提高自身鉴赏水品的基础上提高绘画能力。例如,在《春天的畅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欣赏关于春天的艺术作品,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大家在春天描绘中突显的要点;其次,鼓励每一位学生说出观点,体会作品的价值所在,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悟;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自由创造,既可以参照作品的风格、形象进行临摹,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春天的作品创造,开发学生的潜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品味艺术魅力

一幅优秀艺术作品的背后总会蕴含丰富的情感,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总是通过审美直觉获得简单的情感刺激,却无法深入体会作品表达的意蕴。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艺术魅力的品位,教师应积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体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美术欣赏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添加生活中的元素,或者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适当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清明上河图》的鉴赏课中,教师可以将历史、音乐、地理等相关知识与作品鉴赏结合起来。首先,播放悠长的古典音乐,带领学生进入古色古香的情景之中,在音乐的感染下,逐渐展开《清明上河图》画卷,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读中,使学生体会其巨大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分析。之后,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画作中街道、铺面的设置,在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对比中,使学生发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分享,结合自身感悟创造一幅有关自己家乡的画作。将初中美术欣赏课延续成一种创造活动,使学生在作品鉴赏与动手实践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美学水平。

4.结语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恰当引入欣赏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古今中外更多的美术作品,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与欣赏的过程中掌握审美能力,在逐步认识、欣赏、理解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

参看文献:

[1]王飞.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D].温州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鉴赏课 情感体验

在中学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一门课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在鉴赏课上,许多学生并不能主动思考和配合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对于在鉴赏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美术教师参考。

一、导课灵活,引人入胜

导课虽然占用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良好的开端对于一节课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课业任务的繁重和兴趣的开发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尽管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他们是没有时间花费在美术课的预习和复习上的。当教师走进教室,这些学生可能还在埋头背书或者拼命解题。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使用音乐,视频等资源来丰富导入方式。为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新生事物的热爱,有一次笔者将当代知名画家秦大虎的《春天的故事》油画风景展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通过播放一些春天万物生长的视频,以此来进入本课的教学,这样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激发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歌颂春天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庾澄庆的《春泥》,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等等,使用这些音乐作品导入的好处在于,既能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民歌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为后面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二、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在美术鉴赏课中,虽然有一部分课程是鉴赏某一部作品,或者是某一位画家的作品, 但是也有一部分课程是对某一时期的著名作品进行鉴赏的。对于前者的讲解只需要围绕该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小组活动探讨,师生互动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即可,但是对于后者来说,教师就需要去粗取精,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使学生具有成就感,对艺术鉴赏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此外,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其它科目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思维方式的形成都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引导为主,纠正为辅

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和理解的一大特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说,不管是学识渊博的著名画家,还是对艺术创作毫无经验的学生都具有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每个人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角度和层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的体会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不应该让参考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让自己的理解成为唯一正确的答案。相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应该注意其教学用语,避免使用“错误”“不对”等具有批评性的语言或者是词汇,以防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也要避免直接指明教师自己偏好的观点,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出最佳的环境,学生才能从这样的美术鉴赏课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活动多样,力戒单调

一节成功的美术鉴赏课除了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还应该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加深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具体地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小型辩论会,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创作比赛等等。小组讨论适用于内涵丰富的美术作品,例如对于《最后的晚餐》的赏析,对于该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活动的分析就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确保每一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班级内部的小型辩论会比较适合那些鉴赏方法和角度比较灵活的作品的赏析,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来限制辩论内容,在辩论会的前一节课布置准备任务,将学生根据其观点分成两组,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搜索符合自己观点的论据以备辩论之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做一名组织者,在讨论结束以后应当做好总结。

总而言之,美术鉴赏课必须要摆脱以前的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模式,改变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是枯燥乏味的”的偏见。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美术作品鉴赏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丰富课堂导入方式,抓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避面限制学生的思维并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育观念;体验作品;学习方式

我们大家都知道,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中学阶段整个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美术课程学习领域基础上的延伸与拓

展,它对学生了解美术知识、丰富视觉,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创造能力,以及激发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人格健全、艺术观念与修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我们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上美术鉴赏课时,仍然大量地讲解美术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作品的传闻轶事等等,对于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色彩、构图、情绪、艺术风格等特点却涉及的很少,我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只是学习了与艺术欣赏无关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认识,并没有真正地完成美术鉴赏任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的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价值观,要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美术鉴赏中,我们总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在作品中获取艺术形象和感受体验,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对作品做出审美评价,得到一种精神满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享受。所以说,美术鉴赏比美术的欣赏层次更高,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上好美术鉴赏课。我的具体做法是:(1)阅读有关美术书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阅读有关的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等书籍,用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我通过阅读,学习了“美术”一词的演变轨迹,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对“美术”一词做出恰当的解释。(2)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我经常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美术作品,关注经典的作品以及当代美术的发展动向,在了解美术特征的基础上,学会鉴赏与评论,来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有时还上网查阅资料,获取美术信息,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二、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内涵,提高鉴赏水平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获得审美知识与审美能力,这对作品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美不是停留于艺术作品的表象,而要从感受艺术家、感受作品内涵入手,达到与艺术家和鉴赏者的完美统一。当我们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几匹飞奔的马吗?不,它是作者对民族前途的希望与关怀;当我们看到马蒂斯的油画《舞蹈》时,我们想象到在仲夏八月,在南方的一处蓝天下,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群舞蹈者围成一个圈,手拉着手,疯狂地舞动着;当我们看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们好像看到了北宋汴梁的繁盛,在车水马龙、人流如水的集市上,有纤夫、小贩、市民等,还有少数的官宦与上流社会之人,热闹非凡、熙熙攘攘。只有让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提高他们的鉴赏

能力。

三、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开展美术鉴赏课

美术鉴赏是在学生感知、记忆、经验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的感受、联想、分析、比较与判断。我们以前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往往是教师讲解得多,教学方式单一,虽然我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满头大汗,学生却昏昏欲睡、精疲力竭,学生没有表达对作品感受与理解的机会。而现在的美术鉴赏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运用多种讲解、讨论、鉴别的方式来开展自己的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学习人美版高中教材《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时,我组织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收集、筛选、整理相关背景资料;在学习《用心体味建筑之美》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社区进行参观、调查;在学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节时,我则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对美术鉴赏课有了深刻的认识,体验到了美术鉴赏课的乐趣。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美术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给我们广大的美术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与机遇。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因此,学生的鉴赏水平也有所差异,

只有我们教师践行新课改精神,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罗丹.罗丹艺术论.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