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美术范文
时间:2023-03-31 20:0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主义美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艺术 表现主义 绘画 精神 释放 表现
一、表现主义绘画走向低谷
曾经在新华网站上看到过来源于《国际先驱导报》,对表现主义绘画的相关评论:
“凡高、蒙克乃至后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柯克施卡、贝克曼、凯尔西纳等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和生活充斥着自杀、性感、颓废、无政府和精神崩溃等疯狂的因素。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和他们的艺术相关,甚至是表现主义的根本所在。但现在看来,一个表现主义画家凸现在纷繁而冷静的当代艺术背景前,是多么的不合时宜。[1]”
以上的评论中把“当代艺术”说成是“纷繁”、“冷静”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在如今喧嚣的当代社会里,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导致的各种心理疾病、精神挫折,难道这些现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或许表现主义艺术已不再盛行了,但是我想在如今的艺术界中你并不难找到它,因为到处都存在着它的影子,只是现在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它。
但是我想不管情况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
二、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联系及形成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以后,以现代的哲学、美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为基础,表现现代人类精神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历程,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表现”!由表现带出了情感。
表现主义绘画与现代哲学、美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受欧洲哲学中“主体论”的影响。克罗齐、苏珊・朗格、荣格等这些理论家认为:“艺术的本质与人类心灵的本能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克罗齐指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艺术,是成功的直觉的表现,是直觉与表现的统一。[2]”我想,所谓“直觉”自然是人内在的东西,是感性的思维,这里可以理解成“灵感”。灵感是突发的、瞬间性的,但它并不是纯属偶然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在美术中它就是对美术一般规律的积累,当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瞬间爆发。而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往往善于抓住这瞬间爆发的“直觉”并通过其擅长的表现方式将它变为艺术。二者的统一才为成功的艺术,以直觉为依托的表现才不会显得飘渺,而是实在的艺术情感抒发。另外女性美学家苏珊・朗格也在她的《艺术问题》中提到:“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概念的表现性形式。”她还强调:“艺术的符号作用不是再现,而是表现。[3]”所以我认为“表现主义艺术”便是以上相关理论的最好体现,而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也都离不开它们所作的铺垫。
三、表现主义绘画―-内心情感的释放与展现
对于表现主义的分类,本文是指以蒙克为首的,包括席勒、莫迪里阿尼、苏丁等艺术家。西方艺术从传统艺术一直发展到印象主义之后,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个性才智才更充分地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塞尚、凡高和蒙克。
而说到表现主义绘画不得不提到这位挪威画家: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蒙克的一生大都围绕着“疾病”和 “死亡”,所以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也都是这种内心痛苦和恐惧的独白。我想,对他来说颜料不只是画面的涂饰物,而是他精神释放、情感表达的媒介,他所描绘的正是他自己的病痛,以及他对死亡、对世界的恐惧和无奈,因此每当欣赏他的作品时,那简直就是一次视觉和精神上的痛苦感受。他不仅在人物形态和表情方面表现得极其夸张,而且还在他的笔触运用和色彩表现方面展示出了无比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度。比如说他的代表作《呐喊》,我想这正是蒙克对疾病、对死亡、对孤独的内心展现与情感释放。
另外在表现主义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画家是:苏丁(Chaim Soutine,1894―1943)。苏丁是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疾病与贫困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家庭,这也养成了他的双重性格,天生胆小敏感,极其内向,有时沉默寡言,有时狂燥不安,而这些性格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最突出的便是:他那对比强烈、极其突出的色彩和那自由、奔放、不受任何理性技法约束的笔触,以及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形态,这一切都让我为之激动、心里微微颤抖。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某种特别的心理信息,总是显露出某种不安和狂躁,甚至会让你感觉它带有某种神经质。而所有的这些其实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光明与心灵的开放有关,因此他所能做的便是在绘画中借助那些颜料、那些笔触、那些颜色来释放他的这些精神压抑。
像莫迪利阿尼的人物画一样,苏丁的所有肖像画都传达了一种痛苦的情绪,但与莫迪利阿尼表达的淡淡的哀愁相比,他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更为深刻!那是一种会令人浑身颤抖的恐惧和不安。不仅如此,苏丁所画的树木、房屋、群山、道路等等都是夸张扭曲、撕裂破碎的。那些被狂风摇晃的树枝,在毁灭前狂乱挣扎,它们都被赋予了“苏丁式”的人性情感。那飞跃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充满了直觉与表现的力量。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等其它题材苏丁所描绘出来的形态和色彩,都是他真切的情感释放,是他成功的直觉的表现。
同样的在中国,明代画家徐渭,他的写意花鸟极具个性,画风奔放,笔墨飘逸,常以狂草般的笔墨释放强烈、抑郁、沉闷的内心情感,而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的特点“借物抒情”。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中国写意画的这一特点依然存在。例如当代画家李孝萱便以特写场面中人物造型的怪异和荒诞的图式表现了现代都市的混乱感、压迫感和失重感;还有当代画家刘庆和则是将一种都市中日常化的场景进行强化,以一种戏剧性、调侃性的方式表现出都市生活中的朦胧的伤感,释放着自己对都市生活的不安情感。
四、表现主义绘画的展望
现代主义美术中的表现主义绘画发展至今,有很多人都认为它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有更为偏激的认为现代主义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堕落。然而现代表现主义美术虽然有不足的地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存在某些问题,但我想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真实地存在着种种缺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艺术所表现的似乎正是人类内心的真切写照和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正是为了提醒大家这些问题的所在,促进大家去解决问题。所以说这些表现主义绘画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它并取其精华向前发展。现如今它虽已不再那么备受瞩目,但是作为一种样式和流派还是具有其本身的价值并且促进和影响着现当代美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智光.理想美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 王昌建. 西方现代艺术欣赏.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81-83.
[5] 洪惠镇.中西绘画比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6] 王端廷.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巴黎画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 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张石森、刘娟.20世纪世界现代艺术.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浪漫主义;插画;情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75-01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将浪漫主义定义为:由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发源于德国随后影响了整个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当时的社会大众对之前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感到失望,并逐渐对僵化的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产生反叛心理。浪漫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着重强调画家在创作时要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通过激昂的色彩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炙热的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因此浪漫主义作品都极具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也符合人性对于超越目标,追求更完美生活的本质。从洞窟壁画到中国版画形式的佛经图解再到日本浮世绘传统,插画艺术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现代插画作为视觉传达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早已跳脱出夹插在文字中做阐述说明的作用,现代插画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广泛应用于电子媒体、书籍、广告、产品包装、企业形象宣传等多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美术与插画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两者都试图通过某种形式快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通过颜色或夸张的造型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对浪漫主义绘画与现代插画特点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插画的发展与进步。
现代研究认为浪漫主义具有重中古、重自然、重感情、重形式、重对比五个方面,我们依次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与古典主义推崇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不同,浪漫主义提倡的是在中世纪较为荒诞的文明中寻找灵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中世纪欧洲处于大大小小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下,社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富有戏剧色彩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中世纪时期宗教在欧洲占有统治地位,骑士、游侠的传奇故事广泛盛行。这两方面都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现代插画创作也应将历史题材融入到创作中,在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时,其人物形象、环境场景的设定,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不必过于墨守成规。如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画家以1830年巴黎市民与波旁王朝展开斗争时,首先在巴黎街头竖起象征法兰西共和制三色旗的姑娘克拉拉・莱辛为原型,创作了位于画面中心的女性形象。历史上克拉拉・莱辛当时的样貌和衣着肯定和画面中有所不同,德拉克洛瓦将其形象与自己心目中自由女神的形象相结合,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因此观众在看到画面中手举三色旗、衣裙滑落到下方的女性形象时,会由衷的感受到当时法国人民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自由一定会到来的信念。
其次,浪漫主义重视自然、重视形式。浪漫主义的重视自然可以理解为两重含义:一、浪漫主义绘画希望突破城市、文明对人思想和身体的限制,真正投身于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田园、山村、大海等自然环境中。二、浪漫主义绘画希望打破封建主义长期以来对人的禁锢,通过革命为人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生活。只要能达到这样的目次,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浪漫主义对于绘画形式持有开放的态度,鼓励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加强画面效果。我们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应将选材范围放宽,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寻找灵感。在选择绘画形式时更多样化,现代插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油画、水粉、水彩等手绘创作方式,包括摄影、绘画插画、立体插画等多样的形式都可以为插画创作服务。20世纪以来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发展迅速的CG绘画具有上手简单、绘制方便、易于修改等特点,尤其是近些年“笔刷”概念被引入电脑绘画。通过手写板创作者可以轻易的在电脑中模拟出各种方式的绘画效果,为插画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其三,浪漫主义绘画注重感情表达,强调“感情高于理性”、“信仰高于理性”,因此浪漫主义绘画作品大多充满激情,画中人物个性鲜明,整个画面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例如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画面的中心由扬起的风帆和木筏上饥渴疲倦的人们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画面上部由一个手挥红巾的黑人为引领,一群努力求生的人们振臂呼喊,又形成了一个富于激情,试图冲破束缚,获取生的希望和自由的三角形。整个画面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和人体结构的扭曲,充满了戏剧的效果。无声的画面使观众感同身受到海难求生者孤独无助的境地,效果不亚于一场声情并茂的戏剧。现代商业插画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吸引观众的主意,从而带来广告效果。浪漫主义绘画带来的这种打动人心的效果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篇3
【关键词】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内容与形式
一、结构主义
谈及形式主义有必要简要评述结构主义的美术史理论,从本质上说,结构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发展。在其初始阶段,结构主义就是作为形式主义的一种延伸而出现的。将结构主义作为工具用以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的做法首先在20年代的德语国家中发展起来。其别重要的人物是吉多·冯·卡施尼茨·魏因贝格(1890~1958)。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虽然在强调单纯描述及其整体论观点方面,他的结构主义美术史研究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但是颇有意思的是,这几乎与法国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非历史性方法的、功能主义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同时出现。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最早是对古代意大利的早期雕像进行研究,他强调史前艺术是所有的意大利晚期艺术的关键,并将自己关于结构的概念与意大利艺术的区域连续性结合起来。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所谓的“结构”概念主要指的是位于再现的表面形式之的全部设计原则,特别是在雕塑中更是如此。他试图分析出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形式本质,而不是作品的表面细节。他将形式从内容、意图、或者功能中挑选出来。这样他仅从形式的角度对古埃及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作了比较。WWW.133229.coM对在不同文化中创造出来的作品之设计本质的传递过程作出描述时。
二、形式主义
在西方美术史学研究中包含着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就造型艺术作品本身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形式因素进行检查;一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等因素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西方的一些学者一般将这两种方向简要地概括为“内在的”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内在的”美术史非军事化主要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则倾向于对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与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关系进行考察。通过西方美术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致经历了由“内在”到“外在”,而后内在与外在相融合这样几个阶段。形式主义在西方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中是一股强大和持久的潮流,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渊源。形式主义是一种观点,它将线条、团块、形状、光、影这些因素,而且仅仅是这些因素视为内在于一件作品的,而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限制在这些因素,而且仅仅是这些因素之中。
三、形式与风格
形式分析是风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别倾向于讨论一件作品、以及艺术群体、艺术流派、或者艺术时期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说,什么是风格,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定义风格就成为艺术研究的中心问题。迈耶·夏皮罗说:“首先风格是包括着一个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的一个形式系统,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可见的艺术家的个性和群体的广泛看法来实现的。风格还是在一个群体之内的表达工具,通过形式的暗示交流和确定着一定宗教的、社会的和道德生活的价值。”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形式主义范围,因而它是综合的,它为我们理解风格概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基础。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形式与风格是形式主义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
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形式,在绘画承担着宗教和文学的义务时,形式的结构关系由具体的人物形象和环境道具显现出来,形式结构体现出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内在要求,而内容则是体现内在要求的媒介。在描述性绘画中,形式结构的因素隐藏在具体形象的内部,这是因为在那个历史条件下不可能采用别的手法。但对形式感受极强的画家,他的个性就一定会通过结构从隐藏的背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因此弗莱所推崇的那些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在表现手法上都是结构谨严,边线明确,在构图上别具一格,个性特征十分明显。到了印象派之后,描述性绘画在欧洲艺术的舞台上不再占据重要位置的时候,形式结构才成为直接表达画家感受和个性的语言。弗莱认为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大师是塞尚。弗莱作为后印象主义理论家的声誉也是直接建立在塞尚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而且弗莱关于后印象主义的论战也导致了新的艺术观念在英国的形成。如果说弗莱的形式主义观念源出于对意大利艺术的研究,那么对塞尚绘画的辩护和分析最后完善了他的理论。塞尚的名言:“用圆柱体、球体、锥体处理自然,要使一切都处于适当的透视之中,从而使一个物体或平面的每一个边都引向一个中心点。”也直接为弗莱的理论作了注释。
五、形式主义理解
在美术批评中,不论哪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其基点都是艺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于形式的欣赏,或者是通过形式的直观来领悟作品内在的含义。模仿的艺术只具有形式的潜在因素,因为它表现的只是事物的原型,不构成形式的直观。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形式结构不是画家的随意选择,而是画家的心理结构在感情上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画家对视觉材料的吸收和改造都是由他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而心理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画家特有的个性、感情强度和视觉敏感性,最重要的是社会、历史意识和审美心理上的层积。正因为画家对形(下转第94页)(上接第113页)式的表现是一种直觉判断,因此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不仅是使形式显现出来的物象,同时也感受到了画家在形式上显现的个性和感情。这样,形式才成为画家向观众传递感情信息的载体。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
形式作为个体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形式的直觉把握,同样,观众对形式的接受也主要依赖于直觉的通感。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意味界定为感情,即艺术家通过形态、线条和色彩来传达感情,而观众又从艺术品的形式中感受到感情。感情来自艺术家对自然界美的事物的凝思,这种感情是无法言传的,只有用形式来表达,而形式感又是艺术家的直觉本能。形式的意味主要取决于社会心理背景、个性的审美心理服从于一个更大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
要确立形式主义理论,首先必须划清形式创造和描述性绘画的界限。描述性绘画包括一切宗教画、历史画和风俗画,这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方式,与文学性、情节性内容和戏剧性的处理手法密不可分,审美的题材不是自然中美的现象,而是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目的不仅是以令人悦目的造型和漂亮的颜色来装饰画面,而是要表现感觉的结果,视觉中最有力量的感受。艺术品所引起的审美感情就是对形式的欣赏,把审美感情界定为不依赖于理性的直觉判断,也就意味着把形式创造的过程也建立在直觉判断的基础上,尽管在这种直觉判断中沉积着理性的历史因素,但是,不论这些因素对人的心理有某种直接反应,孤立的线条或色块并不构成复杂的感情层次和心理结构,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造。
参考文献
篇4
对于建筑本身来说,它所拥有什么样的使用功能,这其中建筑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建筑设计里,建筑本身除了一些最普通的使用功能外,还要拥有科技性、美观性以及绿色性等特质,从而达到人们日常生活水准进步的需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以往的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些创新想法及战略加大力度进行了剖析及叙述,从而加强对当代建筑设计水准和运用实力的领悟及认知。
1、简单阐述当代建筑设计
在现实建筑工作中,工作的具体进行都要依照建筑设计,因此建筑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着非凡的意义。伴着社会经济进程的迅猛发展以及高科技的前进步伐,当代建筑设计水准高度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
1.1前进中的当代建筑设计
我们将建筑设计的当前现代形式同以往形式进行对比,在对比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现代建筑设计的巨大进步。从设计方法来看,以往的建筑设计所使用的方式是结合从前的一些具体实际设计状况,且将设计规范当成最主要的设计根据;可是当代建筑设计却不同,它是以信号思考及预测还有各种建筑物中间的创设性等要素的相互协作。在设计本质上来看,传统设计和当代设计也各不相同,传统设计注重技术层面,而当代建筑设计则对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会展开一定思考。
1.2当代建筑设计的创造和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于建筑本身,人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建筑设计水准也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可以达到建筑设计的相应标准,就必须要完成对现代建筑设计上的创建和创新。比方说,建筑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吸取其它国家的一些建筑设计经验从而让自身设计在理论上得到创建创新;将建筑本身同所在的城市放在一起去看,并把两者的设计紧密融合;运用高科技相关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国内的各个角落。有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在展开设计的同时,慢慢把电脑技术融合进来,不断开阔自身的设计能力,在进行形体及空间设计的时候,电脑的应用为其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2、将工艺美术设计想法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所具有的创新意义
伴着高科技的前进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当代建筑的前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情形及机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伴着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而对于建筑设计的相关需索也不同以往。所以,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不停的学习行业中的的一些先进想法理念,开创新型设计方式,加强本身的设计水准,从而能够达到最新的建筑设计需求,只有这样,国内的建筑设计的进步才会更加迅速。将工艺美术设计的一些想法应用到现在建筑设计上面,能够:
2.1 提升了设计产品的科学技术持有量
为了完成将设计的想法创造创新的最终目的,设计人员一定要不停的获得有关信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将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应用在其中,就会让其呈现的设计作品拥有十分显着的时代特征。将高科技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知识运用在其中,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是一次新的创造和创新想法的展现,投入到目前建筑设计里面,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相应技术蕴含量。
2.2 建筑设计水准得到了提升
以传统计设为基础,并在此之上加入最新的设计理念,运用领先的高科技,让最终设计出的成果,科学技术含有量照比从前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而工艺美术设计想法的创建创新,在当代建筑设计使用的时候,并且也是设计人员水准的不停提升,加入了更多要素的设计成果,有着现代的特征,是当代建筑设计进步中的一项最主要的进程,强化了相应的设计水准,使当代建筑设计投入到更加快速的发展进程之中。
3、创建创新及运用工艺美术设计想法
就目前来看,工艺美术已经完全运用到整个社会中了,并且同人们日常生活进行了最完美的相融,可以说它或大或小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在新的环境里,在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时,我们会发现,它正在不断的进步着,且越来越完整。为了可以达到今后人们新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可以对工艺美术设计进行一定的开创和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拥有着一定的意义及规则性,而这些意义和规则对于当代建筑设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1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特点及具体运用
要如何达到工艺美术设计想法上的创造和创新,最重要的是指在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时加入富有创造力的想法,以此来强化工艺美术设计进程。通常工艺美术在创造创新以后,都会有着一些明显特征。比方说,其思想会表现出一些多面思维,这些思维包括抽象的、形象的、逆向的以及发散的。在这些各不相同的思维里,形象思维可以说在运用里排在第一位。它完全是一种直觉性,是一种以具象方式作为设计状态的一种形式。在当代建筑设计构筑想法里,达到工艺美术设计想法的创造创新运用,能够在形象思维之上,融合自身的经历及一些特别的想法,并可以迅速抓到一些拥有很深特征及含义的形象事物,以此达到对建筑物本身设计上的开创和创新。
3.2 工艺美术设计的相关想法创造创新运用的具体作用
在我国,建筑设计完全可以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阶段里需要使用最有效果的方式,不停改善及提升建筑设计水准。随着工艺美术设计在实际中的不断应用,已经从最初逐步走向完整化。在当代的建筑设计里将工艺美术设计进行最好的融入及运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设计本身的想法和相应元素,这种想法和元素为当代设计供应了灵感的源泉和设计动力,大大了推动了设计的发展速度。建筑不单单拥有美感,还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生活的场地。
篇5
关键字 人本心理学 艺术创作 现代主义美术
人本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以下几点:
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社会引起重视,但在美国心理学界内部的评价却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史家和体系学家的评价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人类所特有的多方面精精神生活的研究,它对近代传统心理学的批判是有力的,但对自身理论的论证尚嫌不足。
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正如先前提到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所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都是一种自我想法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人本心理学的这些理论都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深远意义,这从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就可以看出。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纯视觉性,艺术价值在于发现和创作。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等。无论是哪一个流派,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自我意识的体现,重视个人人格,尊重个人创造性和主体性格的“主体论”得到更大的张扬。这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自我实现。
现代主义这种注重自我意识实现的特征可以从很多流派看出,譬如说德国的表现主义,表现主义受康德哲学、柏森格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作品中则更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有蒙克,蒙克说:“我想表达一种疲倦的动作,在眼睛里,在睫毛间,嘴唇应该画得看来像在喃喃自语……我要画出生命,画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蒙克的作品强烈的反映人的精神状态和主观情感,它的画面中那些奇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是表现他艺术主题最有力的艺术语言。代表作品有《呐喊》,《病中的孩子》等。
野兽主义也是如此,注重表现主观感受,继续着后印象主义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单纯化的线条作夸张抑扬的形态,以达到个性的表现,把内在真挚情感,极端放任的流露出来。以最小限度的描绘,达到表现最大限度的美感。野兽派最主要的代表画家包括;马蒂斯, 弗拉曼克,德兰等。他们三人在 1905年至1908年之间的创作,均具有野兽派的特质,个性的表现极为鲜明。代表作有《生命的喜悦》)p《华丽第一号》等。
所以说,人本心理学对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表现在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发生发展中,注重自我的表达和自我实现,这些人本心理学的核心内容都在现代主义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摘要:现代主义美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的一朵奇葩,作为现代中学生,有必要认识和了解现代主义艺术中各流派的创作特点。但当学生在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时,反应出的是抗拒和排斥的情绪,形成一种“欣赏障碍”,给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带来困惑与思考。
关键词:困惑 欣赏障碍 审美定式 认知度 误导
二十世纪晚期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艺术分道扬镳的现代主义艺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在我国艺术领域掀起新的热潮,由此大大开阔了国内大众的艺术视野,丰富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出现了多种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并且对国内艺术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国内艺术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格局。现代主义美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的一朵奇葩,作为现代中学生,有必要认识和了解现代主义艺术中各流派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活动体验和领悟创作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情感表达,开阔眼界、扩充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在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时,感到的是陌生和茫然,当教师展示出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常常引发教室秩序的躁动,质疑和抵触的情绪在课堂中弥漫,一些“不安分”的学生甚至会大声发出他们愤怒的声音:“这些作品有什么好”?“画的真难看”,“还不如我画的好”…… 一时间令准备不足的教师陷入“重围”,甚至使课堂秩序失去控制,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困惑。
面对僵局,简单的解释、引导或许可以暂时“解围”,真正深入人心的教育要在思考中产生。反思导致教学中学生消极体验的原因,首先是“审美定式”的影响。在我国,经过从古至今两千多年的传统艺术观念的积累沉淀,已经在全社会中产生了一个较为稳定和普遍的审美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学生在某些现代艺术作品鉴赏过程中,感觉陌生难懂,艺术作品无法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相对接,无法促使自己生发审美享受和愉悦,于是就诱发出不解、烦躁和抵触等心理反应。
其次,艺术自身的“认知度”也影响着现代主义艺术的鉴赏。在欣赏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欣赏古典写实艺术作品时,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很好,他们能较容易地感到作品身上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而在欣赏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时,学生往往感到艺术的魅力在作品上较少显现,甚至觉得根本就没有显现。写实艺术使形象以日常所见到面目出现,让作者的情感和意图都蕴含在看似客观的视觉形象之中,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经验与预期,其优秀作品亲切可信,不知不觉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感染、控制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和审美判断,鉴赏过程流畅而自然。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和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艺术形象带上了更强列的感彩,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表达对世界与众不同的新奇感受。现代主义艺术远远摆脱了自然的约束,拉开与真实的距离,走上一条通往主观世界的道路。如果说传统写实艺术的审美是通俗的、大众的、可认知的,那么在现代表现艺术中则正好被置换为晦涩的、自我的、难以认知的,这就注定现代表现主义艺术的鉴赏过程,必然伴随着直解、曲解和误解的跌宕与曲折。
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这一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时,蒙娜丽莎悄然流露的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典雅高贵的仪态,蜿蜒隐去、朦胧虚幻的意境,轻而易举就征服了学生的双眼与内心。而在欣赏蒙克的《呐喊》时,画面上惊惧可怕的骷髅形象,如血的残阳,恶魔般的意境,无处不在却无处可诉的无声的痛苦;达利《记忆的永恒》中分挂在干枯树枝上以及桌上柔软如面的时钟,交织着一种梦幻般的,生命衍生的痛苦,以及遭受欺凌的无奈……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视觉刺激与震撼,审美骤然发生的巨变,与学生原有的审美定式产生落差,他们来不及调整,那些夸张、怪异的形象让学生的头脑中难以拼凑出清晰、完整、可信的审美判断,体会不到作品中反映的内在涵义,潜在的“排异”情绪就会骤然倾泻。逆反与抗拒阻碍了师生间进一步交流,教师的说辞显得苍白无力,欣赏活动很容易的就陷入被动与消极中。
还有,进入二十世纪,民主的艺术以宽容的胸怀容纳着各种艺术的风格与流派,于是极少数的艺术家、评论家、画商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误导、诱惑,他们把一切天马行空、标新立异,都叫个性;称令人意外、吃惊和诧异的作品为艺术;谁能够掀起轩然大波,谁最荒诞不经,谁就是英雄,谁就是创造。艺术关心的不是美不美,艺术不艺术,而是能否出奇制胜,他们搅乱了甚至摧毁了许多还在成长的年轻体验者的审美构架,大量令人难以忍受的“垃圾”艺术,击穿了他们忍耐的底线,导致他们的内心难以应对外部震撼力的冲击和扩张,使他们失去了在这些作品面前端详、凝视、沉思的耐心与念头,进入审美失忆状态,诱发出强烈抵触、否定一切现代主义的欣赏障碍。
一位日本后现代“艺术家”拉了一泡屎,提名《肖像》,并荣获一等奖,这难道是艺术?这是堕落,是沉沦,是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还有达芬奇笔下端庄高雅的“蒙娜丽莎”从被杜尚重新演绎后,竟成为许多人手里任意戏弄的玩偶,这一人性美的典型形象被成百次地篡改,变成、孕妇、异形人、长舌妇、时髦女郎、外星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还变成各种野兽。这些所谓的艺术不仅仅嘲弄了“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而且玷污了人的尊严和理性。这些主动沉沦的艺术,以革命的名义将艺术引向歧路,使许多本来不乏才华的艺术家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都在茫茫的永夜中看不到光明,也使千万年青的学生对美是何物,处于彻底的迷惘。
当然现代主义艺术,并非都是是腐朽、颓废和堕落的艺术,优秀的现代主义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现代艺术的衍生与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但并非普及、通俗的艺术样式,对于经验与积累不足的学生,它们就像山一样高、海一样深,他们的眼光无法逾越,他们的思想难以企及。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用最专业的学识、最艺术的教育手段,最真诚的热情,带领学生用“心“去体会山岳的巍峨与峻峭,海洋的广阔与博大。
参考文献:
[1]《艺术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篇7
美术创作理论的传统运用
在国画方面,无论从构图、笔墨运用,施色、客观题材再现等方面,都有传承前人技法。无论写意还是工笔,都是从临摹古人优秀作品开始。无论花鸟还是山水人物,更有继承前人思想,表达创作着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纵观古今,每个创作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临摹前人作品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技法时,尝试性地融入自身感悟和思想。这时的创作过程还处于一个尝试阶段,一旦某种方法被自己完全领会并加提炼,再创作画品时就轻车熟路了。这与唐代书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思想,显然是一致的。另外,南朝齐谢赫在其着作《画品》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务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中国古代绘画从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高低成败的标准。随着现代人视觉文化的发展,在创作中不仅有古人散点透视的方法,也有焦点透视的运用,比如蒋兆和的《流民图》等。不仅如此,各种画法的融合、创作特点的启发,都可以相互借鉴用以再创造。
油画源自西方,其创作理论与国画大相径庭。它的素描与色彩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学画的基础。以焦点透视为主而发展的油画,到了近代也出现了类似国画散点透视的立体主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是典型代表。从西方古典主义宗教类题材的写实油画到18、19世纪的写实与浪漫主义油画再到现在的多元化油画创作,这些优秀的作品都为学习油画提供了参考,以这些参考为基础,结合现代生活环境来创作,逐渐出现了西方所倡导的表现夸张,用色大胆的油画大作。
美术创作理论的创新运用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氛围轻松,这些都为发展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失都能制约现代美术创新。科技支撑着作画工具的创新,经济决定着书画的市场,轻松的文化氛围则使多元化的美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身处互联网的时代,创作者可以在足不出户地获取美术的各种知识以及发展动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节奏。当然,美术创作的学习途径也便捷许多,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将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链接起来,使得学习更加有效促使了现代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美术多元化发展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在当前经济背景下,美术必须突破原有的传统套路与时代结合,多方面发展。实用美术的兴起丰富了美术创作渠道,因其实用的风格而倍受青睐。相比之下,传统画作则受到冷落,只有创新才能振兴传统画作的市场。我们可以从题材、原料、构图、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加以创新,比如张大千晚期绘画创作,有与佛教壁画的联系,有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联系。
如今中国当代美术空前繁荣的局面是由多种流派、风格和类型组成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现实主义美术、重建传统文化景和形式的美术、现代主义美术以及具有前沿性质的实验美术。在题材上,既有反应历史重大事件与现实主题的作品,又有歌颂当代公民美德和日常生活情趣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写实主义手法外,现实主义美术还广泛借鉴了现代美术、民间美术和传统美术的诸多表达方式,诸如抽象、变形、装饰、表现、超现实、综合手法等,由此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巨大包容量及其活力。这也为美术继续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当代美术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篇8
[论文摘要]当前中国高校美术教育既面临诸多挑战,也有着诸多的发展机遇。如何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抓住机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所高校都面临的问题。文章总结了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出路,并根据现实背景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美感教育情操教育回归本题
一、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近乎天价的作品成交价,使人们对绘画本体的审美感知能力被冲乱了,价值观的混乱和文化标准的缺失,导致了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混乱,无数青年人开始梦想自己的成功,一边是金钱的诱惑,一边是艺术表现真实的自我,真诚表现生活的要求,因而陷入了迷茫。来源于/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仍然采用俄罗斯19世纪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从基础教育到专业美院都如出一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即片面地重视美术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学生理论修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美学理论的忽视。虽然艺术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以记录和认识客观事物为己任:岩画是为了记录狩猎过程、结果或祈祷狩猎成功,古埃及艺术是对生活的记录或对来世生活的祈祷……几千年科学的发展,艺术的进步都是在努力使人类的手上技巧,能够满足人类认识再现客观事物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以技法教育为主的模式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新精神,增强其艺术判断力,应成为现代高校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尺度,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翻新,而是对艺术精神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并有将一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批评、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转换,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美术教育模式都亟须变革。注重理念与系统的建构,回归教育本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面所说的,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高校美术课程变革迫在眉睫。那么,究竟应如何改?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认清美术教育的责任。作为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功能的审美教育,已成为发展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通过专业实践教学,达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要通过大量的先进文化理论、审美理论、教育理论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达到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审美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因此,高校作为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重地,要研究和健全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加强美与美育的教育教学,尽快使下一代具备较强的审美鉴别和批判能力,不再陷入误区,真正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使之转化为有效的先进生产力,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意味着,我们再不能只重视技法,应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相当的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并可以与其他人文知识的渗透,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将艺术性与人文性相融合。
其次,高校美术教育应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先生早就提出美的教育不同于知识的计较,而在于感情的陶冶和养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形态的教育,主要培养人对客观物体(艺术作品的心态、风格、形式)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能力;二是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三是情操教育,培养人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并使发展的个性与其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协调。高校美术教育应通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把三个层面整合起来,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1)优化组合课程。首先,将现行的美术学科类课程优化组合,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采用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类型,以增加高等美术教学的效率。其次,着眼全球化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2)加强教育性。首先,学校应该培养、选拔青年一代学科带头人,发挥中年教师思路开阔、精力旺盛的中坚作用,发挥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强、后劲足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担当创作、科研重任的作用。其次,注重教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超越个体建构的局限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在美术教学中增加现代主义美术教育内容。现代艺术流派,与其说它们创造了某种艺术风格或技术,还不如说,它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或拓展了一种新的艺术视野,它们用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传达它们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看法。现代美术中,许多作品重在主观意识的表达,晦涩难懂的作品也常有。对这些作品做透彻的分析和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现代艺术的本质。我们不必去完全认同一切现当代艺术流派的价值取向,但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及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创新精神,正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东西。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发展到今天,其“画地为牢”的疆界已被打破,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或者说艺术的文化性和精神性特质更为凸显。通过对现代美术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画家表现的情绪,运用和锻炼发散性思维,以多角度去理解现代主义美术的核心思想。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相沟通,可以使学生明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使学生认识到大学本科学习的必要性,一定要掌握对于艺术家在大学本科这个成长时段必须获得的东西,特别是基础方面的、眼前未必马上用得上、从长远看却不能缺的那些东西。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有关知识都要有较系统的了解,而本科教育正是为学生将来自身艺术的发展,在基础方面做准备。
三、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措施
简而言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因历史原因,在今天的院校教育中,仍然以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力求达到以技能求审美这一培养目标。然而,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里,其培养目标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概念开始显得混淆,而普及公民的美育教育呼声却越来越清晰,但是大多数高校美术教育,在实践上仍然很大程度地停留或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而在教学中直接表现为“技术至上”,所以很难具备审美文化教育特征。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美术教育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第一,更广泛、更深入地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现在许多高校美术院系僵死的办学内容与方法,引进更多的新生力量,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拓宽教学思路,扩大对现有艺术观点、形式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对种种艺术观念、艺术现象的认识,帮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第二,多元化培养社会所需的美术人才,无论是艺术院校办的美术教育专业,或者是综合大学办的美术教育专业,甚至是民办高校办的美术教育专业,因其背景、优势的不同而会各有特色,所以,教育者应在不同的办学模式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第三,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及方法,对于某些以艺术创作为主的专业,要让他们经常走入社会,感受社会上艺术环境的变化,及时了解艺术的最新动态,并在创作上给他们足够宽松的创作环境,为其艺术创新提供外部条件的保障。为此,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按教学的规律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尤其是要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J].美术研究,2003(1).
[2]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李思荟,马凯旋.试析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2007(11).
[4]吴越滨.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07(6).
篇9
关键词:现代城市;架上绘画;转型;公共图像
城市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聚集地,更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和栖息地。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曾高度肯定城市在人类历史中的巨大作用,他甚至认为:“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① 一般意义上,城市是与乡村作为一组对立词汇而存在的。但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城市文明还没有那么突显,它是被传统的农业文明所包围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及近代城市的演化,城市的影响力开始变得强烈起来。文化艺术的发展随之受到很大影响。
正如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人类社会最具变革的时代一样,架上绘画作为艺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创作形式以及作品面貌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形式主义的观点来看,艺术独立存在于社会现实中,是艺术家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具体形式,艺术以其自身的风格演变造就了艺术的历史。可艺术毕竟不是在真空中产生和发展,“绘画的本体是由形式,即个体艺术家的直觉本能的物化形态构成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艺术品又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一种文化以个体单位形式表现的变体”。② 所以,我们发现影响架上绘画变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即西方社会城市化进程这样一个现实。现代绘画里所涉及的问题和现代城市密切相关。如城市景观、城市人生存、城市大众文化、消费现象、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最集中的出现在城市里,情况显而易见,现代城市作为艺术活动发生的主场,在提供丰富的艺术创作源泉的同时,对架上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城市是如此的复杂多变,如何从城市的角度来搭建城市生活与架上绘画之间沟通的可能性,找寻二者之间的关系逻辑是一个看似自然但却复杂的工作。
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规范建立在视觉革命的基础之上,现代主义绘画中的诸多流派和新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是艺术自律的体现,也是对于现代城市变化的回应,譬如现代城市中通讯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运动、速度、光和声音的新变化,导致人感官上和意识上的变化,我们看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中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以空间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结构主义和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的所强调的运动与速度、表现主义呈现出的的激情与反理性主义、极少主义对工业材料的运用、都是与城市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的基础上,艺术家个人感受的表达。
现代城市对于架上绘画的影响不仅限于其规模和功能,更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影响和感召。现代城市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城市市民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表现,它顺应现代城市大众相互交往、对话、沟通的需要应运而生。一般通过大众传媒(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是适合一般民众的文化活动。
而传统的古典绘画首先是属于上层社会的精英艺术,是少数人的艺术,其次古典绘画是以精确再现为目的的,重点不在艺术本身及其形式因素。现代主义绘画在形态上与古典绘画大相径庭,在反学院的过程中消解了传统造型上的三维性而趋向平面,而面对城市中大众传媒和机械复制技术的冲击,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形式即内容,从而衍生出一些以色彩、结构、空间、体积等艺术语言为各自风格取向的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但现代主义绘画从根本上并不是对传统完全反叛,而是一种继承,尤其是在接受群体上就明显承袭了古典绘画的精英性。就是这个接受群体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现代城市人群。格林伯格就坚持认为,“现代主义迄今为止还未表现出与过去决裂过,现代主义也许意味着一种转移,意味着尚未解开与以前传统的扭结,但这也意味着对传统的延续”。 20世纪中期,都市的高速发展大众文化的兴盛,导致文艺领域新的问题不断地出现,这时候现代主义绘画所提倡的形式先行的创作原则,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脱离社会背景和审美孤立的问题,由于对纯粹性和媒介性的强调造成了大众接受的困难,日益与社会生活相分离,而艺术家基于其创作原则,似乎也不要求公众的理解。大众面对一件现代派绘画时,可能会因作品外在的形式而产生一些视觉,而作品的内在含义却经常无法获知,现代艺术最终也成了少数人的艺术,公众能接受的主要还是通俗易懂的大众艺术。现代主义绘画由于忽视了它的接受对象而导致其走向衰落,但实际上,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大众文化带来的冲击。“当代社会是大众文化日益向高级艺术渗透,甚至取代高级艺术的时代”。传媒作为当代社会公众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公众接受高级和严肃的艺术,多数时候是通过传媒途径,这使得“纯艺术”被挤到了文化消费的边缘。
从文化层面上讲,大众文化不仅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没落。同时也消解了现代艺术的批判性,导致架上绘画等纯艺术在当代的衰落。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极少主义绘画、波普等艺术和观念艺术的产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以视觉活动为中心的绘画艺术丧失了它的中心位置。在这个时期,艺术发生了从“现代”向“当代”的历史转变,也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艺术的出现。从后现代艺术的产生的社会条件来看,它同西方大众媒介、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促使下繁荣起来的大众文化有着直接关系,而大众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只发生于大都市的都市文化。城市发展演化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城市艺术,而城市的繁荣见证了视觉艺术的繁荣,也促使了架上绘画向当代艺术的转型。如今,在面对当代的架上绘画作品时,我们已不能单纯以一种形式主义美学观的立场去认识和解读。艺术实践和理论的传统话语模式已发生了转化,从城市的角度入手梳理架上绘画在当代艺术场景下的转型有着具体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2)、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中外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有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实用性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美术作品,能使学生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陶冶审美情操。尤其是现代主义系列中的抽象主义美术作品,能激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3)、具体实施计划: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播放相关教学短片及着名电影,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3、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如优秀的美术作品,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