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范文
时间:2023-03-25 10:3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儿美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少儿;创作;引导;自由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在绘画的领域中提高少儿的绘画创作水平,是绘画的重中之重,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气质、特点,激励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大师般的自信。
传统的少儿美术的教育侧重于让幼儿临摹范画,训练少儿的绘画的技能,把形象是够逼真,作为评价优秀作品的唯一的标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过多地突出出来教师的灌输作用,而忽视了孩子们的主动地学习,影响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的培养,显然是和当代美术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很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证明:美术教育是培养少儿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老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孩子引入更专业的绘画创作中来,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创作能力、艺术兴趣和志向,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增强绘画表现手法,同时全面提高艺术修养。这是当下少儿美术教育的重点。
少儿绘画的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与成年人搞绘画创作的过程大同小异的,善于发现有意思的内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学会观察并不是看看而已。熟视无睹其意义就是看惯了的东西,如果是漫不经心的,也像没有看见一样,在脑子里没有印象,没有记忆,所以要学生学会观察、记忆、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收集所需的各种形象,并可以通过画速写或画记忆画来收集有关的素材。例如:“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范围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细心观察家乡的变化,观察美丽的校园,鲜花盛开的公园,繁华的街市,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店等等。通过感受和记忆家乡的美来体现祖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画的兴趣。对有关科幻题材的主题创作,不能到实地或实景观察就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的书本的材料,或者观看有关的电视、录像、电影等等。二是自由的绘画的创作没有特定的主题,需要鼓励学生在平日生活里善于观察,留心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思考把平常的事物通过想象变成不平常的画面。这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有了”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感而发的。
尽管少儿的绘画作品的构图没有成人作品那么严谨,但花心思布置画面,设计出“巧”的构图,与随随便便画上去,画面效果就大不一样。有了充分地”感知材料”并能展开想象,接下来就是进入画面构图的阶段,这一阶段很关键。构思好的画面,画好构图,最后当然是完成作品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因为有了好的构图,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画面效果主要看完成作品的阶段。如果用笔用色不当,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不了好的作品。
我认为在辅导孩子们的作品完成时,首先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1)因“画”制宜,即使根据绘画创作的内容,选择适宜的画种及绘制方法,有的内容宜用画,有的内容宜用水彩或者水粉,有的宜用纸板画制作等等。这种”事宜”,只是从画面的效果考虑而已,例如画有关雨天的题材内容的画,选用水彩或者国画的画法,容易表达出水迹淋漓的感觉;(2)因人制宜,即根据学生喜欢画国画,还有的学生喜欢制作纸版画。少儿绘画创作辅导,应围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展开,并要细心的辅导。作画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用笔,如果作画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出不了好的效果。
孩子们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让孩子们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他们的画往往造型考张,构图出格,想想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面上,对于这样的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否则会大大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
这些大多在使用周边特色资源,这有助月少儿美术创作的辅导。少儿美术创作的辅导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波和学生能够内在的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生动活波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万紫千红春满园”,激发学生的知、情、意、行,把校园变成学生美术学习的乐土。
经过多年的尝试,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地喜欢上美术课,每当拿到自己的绘画本子的时候,各个喜形于色,很少听到“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画的对不对啊!”之类的话,孩子们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构图,添加涂色,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也正在形成之中,新的作品不断地涌向。我相信只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的课程资源优势,结合新课程的特点,进行渗透,变被动为主动,大胆地开展当地特色化美术教学,才能使得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学生才会喜欢美术课,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能力才能很大地提高。这对少儿的美术创作辅导的全面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少儿美术的创作过程中更多地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的发挥,其创作出来的作品直接表现出孩子们此时此刻的心理、生活的状态,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不要过度的参与到孩子们正在进行的作品创作过程中,对于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地主体会出现不同地感受,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老师的讲评也是极为重要的,而美术的创作欣赏离不开孩子们情绪的调动,没有了充满感彩的欣赏的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除此还要尽可能的创作一些能够激发少儿创作的教学的环境,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在欣赏的过程当中,由于孩子们对于体验有着不同地反应,情绪的调动有快有慢,视觉和听觉的共同的冲击,少儿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就会得到升华。就会创作出不同地作品,得到不一样的创作效果。这也是我们的初衷。当然,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们不一样的创作手段,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把以上的几种教学的方法综合起来上美术欣赏课,引导孩子们运用感知、记忆、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判断,从而获得感性合理性的知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从而达到开拓创作思路的作用。
少儿绘画通过眼睛观察到的色彩,,要从色彩的方面进行全面的观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更加地丰富,譬如利用游戏、网络这些媒体的手段。在少儿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加地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设计和合理运用创设宽松的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的激发少儿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篇2
研究和分析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对提高少儿美术培训效果,提高少儿学习美术绘画的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对少儿美术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促进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学生人格成熟的进度。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特别强调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并且影响了英国心理学家里德,里德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在这个文献中,里德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为少儿绘画心理学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阶段主要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他们刚刚由幼儿园升上来,其心理特征仍然属于幼儿阶段,教学活动仍然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实施教育和教学,并逐渐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小学生活。少儿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自由作画,与小学阶段按教材教学的教学计划不一致,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如何转变儿童的绘画心理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都要以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规划有计划学习美术的少儿。
所以此时选择的教材应该是符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仅是教材要依照这一心理特征编排,而且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少儿教学,更应该以这种方法进行,多鼓励、多赞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为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这从他们的绘画能力上可以看出。少儿绘画的中级阶段可以作为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过渡期少儿的绘画心理是不稳定的,呈现波动性。他们的心理成熟了,绘画水平也成熟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基本上能看出其中的不足。然而仅仅是发现而已,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所致。对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应有的能力和水准。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作画的兴趣下降,泯灭他们心里的作画热情。
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发展,处在两种思维模式交替阶段。是延续学生美术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便保持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如果教师过度指责,缺乏鼓励和表扬,那么很容易使大批学生失去绘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都应做到适当的转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3
当前形势下,少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滞。一些美术教师总是根据成人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从而让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死板。譬如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皆是由教师示范性地画,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最后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所作的画进行评价,谁画得最像示范画,谁的画色彩最为协调恰当,谁的画最为漂亮。然而这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少儿美术教育的范围,这应是属于以成人为对象的专业基础绘画教育的范畴。长期运用这种成人化的方式教学,会严重钳制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因为这种美术教学方式仅是单纯地传授了绘画技巧与绘画技能,而没有注重开发少儿的美术思维,扼杀了少儿在美术方面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少儿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因此,上述呆滞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该禁止的。
二、提升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进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改变既有的教育观念。在上文中很多家长与美术教师都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只要注重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培训即可,这是一种世俗态美术教育观念,是片面的,倘若教师按照这一理念教学,家长按照这一理念督促孩子学习美术,会严重钳制孩子在美术上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师与家长必须彻底摒弃这一教育理念,树立以“启蒙”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指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不但要教授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美术所形成的特有灵感,以此调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与家长只有形成了启蒙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篇4
关键词:少儿公益;美术培训;公共文化;文化诉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简而言之,公共文化活动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利而主办的,公共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活动应该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文化诉求为第一目标。重庆沙坪坝区文化馆通过学习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和业务骨干创作水准做进一步的落实,组建了相关的系列公益培训班。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少儿美术培训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培训类别,很大一部分孩子们都在不同机构、以不同的方式接受着美术培训,客观反映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美术类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自己作为沙坪坝区文化馆一名美术专干,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自己的专长,在单位的支持下开办了公益免费“苗苗国画美术班”。在开班之前深入到学校中,在孩子们中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非常丰富美好的情感,美术培训是孩子们切实客观的文化诉求。孩子们希望通过一些形象、图案、色彩来对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进行真切的表达。当然少儿美术培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培训目的的去功利性
公益班的孩子来自4所不同的小学,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针对这些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情况的孩子,我认为首先要认识到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少儿美术培训更多地是开发小朋友们想象的空间,多元化地培养孩子们视觉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不能过早地去针对性的训练培养所谓的“专业画家”。这种培训是在长时间中慢慢形成的。比如在课堂上结合一些图形,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成新的图案,并引导小朋友们联想现实生活的一些形象和这些抽象的图形之间的联系。我不在课堂上教小朋友们具体怎样去画南瓜、西瓜、花卉,而是通过面对对象写生,让孩子们仔细地观察对象,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并且用简单的线条把对象表现出来。具体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要引导孩子努力地去表现对象,从整体到局部把对象表达出来,而不能去要求小朋友要把对象画得准画得像。要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认识,把对象重新组合后表达出来。这里就需要完全抛弃传统认知和空间等束缚孩子们想像力的因素,还孩子们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二、教学的形式的多样性
其实美术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不再采用老师在讲台上面画一笔,学生在下面画一笔的方式。而是让学生根据写生的情况直接用毛笔在生宣纸上进行创作。在孩子们画之前就反复地强调注意画面要画多大,画什么,在画之前就要想好,形成大局观,慢慢形成对画面的统筹把握的能力。给小朋友们更大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对绘画产生兴趣,让他们愿意画画,有信心把自己的作品完成。在这期间,我要针对每个孩子们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引导,但不能过多干预到孩子们的创作。
三、教学的内容自然属性
美术创作必然会涉及到画什么的问题。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想象力丰富,我们要用小朋友们熟悉的事情和物品来引导他们进入绘画创作中,描绘自己身边的东西,熟悉的东西,想要表达的东西。比方说放学路上、学校、车站等等,同时通过一个词延生出更多的空间想象,让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想像空间。如“家”这个字,可以引导孩子们想象他们自己生活的环境,里面的人物,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自己生活的城市,美丽的家乡等等。当然也要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可以让家长们在节假日里多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动物园、公园等风景好的地方游玩,并进行写生,让孩子多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视野。放学回到家中,孩子们也可以凭借记忆把自己记忆中的、想表达的画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
四、绘画的表现情感性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在2015年,教育局对美术、音乐及体育这三门课程颁发了新的政策,其艺术水平的考试会被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成绩当中去。也就是说,美术课程的学习结果如何会被列入教育质量评估中,并将这项内容记录在案。这也可能成为学生未来被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教会少儿完成绘画并且能够掌握绘画的相关技巧和知识,从而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让少儿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能够帮助少儿完成精神文明的构建。我国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许多人把少儿美术教育当作一门技术课程,所以在教课中主要体现模仿和再现能力的培养,少儿的德育教育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在摆正问题上的失误。其次,教育过于模式化,因为对少儿美术教育的理解偏差,所以注重对物体、人物、自然的再现和模仿,在探索方面较差,有着较为严重的格式化倾向,同时,在对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上,也十分忽略,它忽略了少儿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让少儿在从属地位,逐渐失去了思考、构图的能力,在下笔的时候缺乏主动性,画作被老师教导得有固定的模式,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当下儿童创作的朝气,儿童无法真正地在美术创作中去体会美、感受美。当今社会经济不断迅猛增长,家长素质与孩子的素质水平逐年提升,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注重。在少儿的兴趣培养上这类机构层出不穷,用火爆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随着这些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培训机构不规范的状况导致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的美术培训机构都是正规的,能够真正促进少儿的发展,有些培训机构的教师甚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社会上关于美术教育的考级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激发学生灵性,促进学生发展的画展却很少。一些美术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声誉,就费尽心机地让自己的学生得奖并打响自己培训机构的名声,甚至还会出现老师的恶劣现象。这对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说到底还是盲目地追求利用。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不良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二、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少儿美术教师从业人员缺乏
随着国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地位普遍得到了上升,但是少儿美术教师却没有被重视,其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尤其是我国处于应试教育,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都更注重少儿的学习成绩,对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关心,这就导致少儿美术教师一方面是人员缺乏,另一方面则是质量良莠不齐。
(二)缺乏国家专业认可的培训学校
国家认可的专业少儿美术培训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从业者在就业时无法得到国家系统、完整的保障,这些都导致教育人员在技能技巧和知识掌握上的懈怠。
(三)美术教育不受重视
在我国美术教育普遍只是作为兴趣来参与,并不是能够提上教育日程的一门课,通常教育上都是灌输式,走马观花地引导一遍,少儿并不能够在学校得到完整系统的美术教育。
(四)缺乏美术体验
少儿的成长环境对其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少儿在学校所面临的环境大多都是枯燥的课本,对画画和审美体验都知道得很少,美术教师的队伍中也没有多少专业的认识,少儿对更加专业的美术体验基本上无从获得。家庭教育缺乏对美术教育的认知美术教育在许多家长看来不是能够让孩子成人成才的一门学问,只是生活的辅助品,少儿成长的正途是学习,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审美体验都不够重视,这也是少儿缺乏审美体验的关键问题。
三、少儿美术教育改革建议
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对应试教育的注重,素质教育也被深入到教育当中。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开始注重少儿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领域,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少儿美术教育对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学校进行的改革
首先要培养和招聘更多更为专业的美术教师,让少儿能够拥有一个专业学习美术的环境。除此之外,要经常派遣教师去参加美术方面的学习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审美感受和经验,要在日常活动给予少儿一定的美学观念的渗透。最后要多注意带领少儿去参加一些美术类型的亲子活动,让关心孩子的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对美术的见解和学习情况。
(二)教师整顿自己
教师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是少儿教师从事美术教育的必要条件。在少儿的日常教育中,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甚至可以鼓励少儿去创造美,为孩子的美术学习提供相关的经验,做到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能够最直接地去体会孩子学习美术的一点一滴。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想法上,不能刻板地去教授少儿绘画技巧。少儿美术教育重要的不是在于让孩子画什么,而是让孩子去认识到画画过程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所以过分地追求绘画效果,是对少儿绘画审美意识的错误引导。少儿的绘画追求的是独创性和不合理性,不要轻易地说画错了,什么也不像这样的话,要尊重每一个少儿的天性。少儿间的绘画不是技巧的比拼,教师要充分地整顿自己的思想,在教育中不断发现每一位少儿的潜能。身为少儿美术教师工作者,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讲课过程。首先,要让自己的授课内容更加简单化与生活化,画画的内容可以从我们日常的生活入手,寻找孩子较为熟悉的作品,让孩子感悟画画的快乐。如果是孩子没有见过较为生僻的东西,孩子通常会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其次,要尽可能地拟人化,尽量地让这些东西都充满生机,无论是画人物、景物还是动物,都可以充分地激发少儿的绘画潜能,让他们对此作出拟人化的想象。最后,要让教育过程充满趣味性,这个趣味性不要饱含现实意味。整个内容讲究的是想象和假设。针对孩子所构思的作品,教师可以为其编著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让每一位孩子都融入在自己的画中,带着更多的奇思妙想,绘画也会更加有趣。
(三)鼓励家长思维的转变
孩子的绘画和创作需要得到家长的鼓励,不能仅仅是批评,只要在画画中有进步,家长就应该及时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勇于执笔。在孩子的心里为他们树立起对画画的信心,这是保证他们创作的前提,家长们也要尽可能地陪着孩子一起进行创作,在画画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做适当的提点,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为他们做出正确的指引。
四、结语
篇6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美术王国的大路成千上万,选准一条路虽然能够具有突破性,对于少儿的特长发展意义深远,但是单一的美术教育往往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吸收众长,这种吸收就是从各个绘画风格中将其优点拿来为我所用。在少儿绘画中,对彩笔画、铅笔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油画、版画、国画等等,少儿有不同的选择和抉择,个人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其价值取向,这个点就是自身的发展点。每种绘画都有其不同的风格,而且有不同和相通的技法。我们在学习彩笔画或者铅笔画的时候,基本的线条走向与背景渲染,都是各种绘画相通的,而且最好都需要素描作为基础,这样更能够提升少儿的绘画水平。素描重在对于结构的勾画和比例的搭配,更能够提升画作的质感和距离感,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要重点也要辅助,做到全面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有效思考的一个方面。
二、线——纵向深入学习和螺旋式发展,巩固加提升
1.重点突出,兼以技巧的共通
美术中互补的作用很强,我们往往在视野面不够开阔的情况之下,造成单方面的理解,由于单一的美术学习,往往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们要求在少儿美术的学习当中,突出学习重点,但不是学习唯一,我们这个时候要遵循线性思路,不断地纵深发展,同时做到螺旋式的发展、巩固加提升。我们不提倡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三心二意,也不提倡全面撒网,找到共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取长补短。例如一个孩子在学习水粉画作为重点的时候,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点所在,可以作为不变的兴趣爱好,作为不变的一个主线,长时间在教授这种美术风格画作的时候,往往造成思维的单调性,找到油画作为辅助学习,两者在很多方面可以共通,水粉的调和与水粉画壁,油画颜料与油画棒,两种不同属性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可以在两者中体会,并且相互融合。同样是在一个平面之内创作,对于创作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我们可以将两者同时运用在不同的材料之上进行创作,将两者的风格相互融合。
2.形成螺旋式的渐进结构,复合式的学习与提升
不是为画而画,也不是为教而教,单一的目的缺乏持久的动力,单一的美术教育束缚少儿的思想,不利于以后的美术教育和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提倡螺旋式的教育结构,即在一定程度的时候,稍作停顿,返回到上一层去,让少儿进行自我琢磨和思考,找出可以创新的地方。例如在素描的绘画学习中,关于十字分割的比例搭配,我们通过若干的十字线,将画作分割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区域之内我们进行有效的搭配与提升,这个过程锻炼的就是学生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长久的练习来巩固。
孩子往往在比例搭配方面有所欠缺,在达到一定的时间段之后,我们稍作停顿,做螺旋式返回,进行巩固,对于以前画过的作品,进行二次修改,这种修改就是一种纠正,并且能够得到二次提升,这比单一的新作品练习,更能够提升很多,并且能获得许多额外的收获和体会。螺旋式的结构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前行,这种方式往往具有全面发展的结果,并且能够带来有效的创作灵感,我们教授美术时,在少儿当中应该提倡反复研习旧画作,并且将不同的地方进行修正,不断地将改进点渗透到新画作当中去。
三、总结
篇7
(一)社会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在发达国家,美术课程是与其他文化课程同等重要的科目,受到学校、教师的重视,80年代初,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悬起一块横匾:“一个国家的根基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在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全美国的重视。美国的科学家们开始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开始在深层次上改变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状况。而在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经常成为其它科目剥夺的对象,学校的美术教师也常是由其它科目教师兼职上课,在这样一种趋势下,美术课程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
(二)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
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一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送孩子去学画画,就是要孩子学会各种物体造型画法,以画的像不像、涂颜色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等来判断孩子美术作品的好坏。其实,造型、色彩只是绘画内容的一小部分,对于初学绘画的少儿,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的想象力,用绘画这种表现方式大胆的描述自己的想法。家长不应该以功力的思想认为,孩子能够画出一幅构图完整,线条流畅,色彩合理的作品才叫做一幅好的绘画作品。这样要求,会使孩子思维受到局限,最后失去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少儿美术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学校改变教育方法
在教育观念上,我国大多学校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观念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极大的制约了儿童的发展空间,应该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幼儿教师系统上,应该重视美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教师掌握系统美术理论知识,在教授课程时不只是让幼儿学会简单的几个图形,而是用有趣、富有鼓励性的语言,让儿童更加清楚的明白图形创造的更深含义,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教学方面,首先,幼儿教师应该避免填鸭式教师,用积极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知识。避免使用枯燥、乏味的语言,尝试用具体、形象、生动的词语引导儿童学习,将偏僻、难懂的事物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通俗易懂、更加直观的形象,使得幼儿尽快学会所需知识。其次,教师要学会用积极、鼓励的话语,激发儿童创造的自信心。儿童的智力是有所差别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师正确的引导鼓励能够提升幼儿的自信心,极大的激发儿童创造性活动,使得学生热爱创造、善于创造。再次,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美术素质和能力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内容,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
(二)社会加大对教育关注度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荣辱兴衰的关键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创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应该落实美术教学的实施,将美术课程摆到与其它文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国家加强重视程度,才能逐步提高学校、教师、家长对美术课程的重视。鼓励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传授民间艺术瑰宝,让儿童了解更多有趣有意义的美术内容,引导启发儿童,不断挖掘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将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在新一代学生的学习探索中寻求新的形式与内容。
(三)家长学习美术教育的作用
篇8
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陆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赏识,可以维护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实每个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师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当学生画了一张很糟糕的画,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若再认真些就一定画得好!”这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在这样宽容的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大胆画、不要怕画坏,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久之,将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绘画的潜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类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我认为,对少儿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儿童进行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可以在少儿绘画中适当地进行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一些有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建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画好的可能性更大,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但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做到了初步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绘画兴趣得以持续。
二
有人把“赏识教育”推至“无批评教育”,显然不合理。赏识教育应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在少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浅见。
用宽容、和善的心面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当孩子画画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将画全班传阅或是贴在墙上等宣传形式,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但要具备耐心、方法得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切记情急之中不加鼓励、反倒讥讽,用敏感的语汇如:“这么笨,别再画了”“你真没记性”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适当把握赏识度。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不等于孩子画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评,盲目赏识。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有攻击行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也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绘画本身的兴趣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聪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帮助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肯定,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表扬我的画了”,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寓画好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经意地说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激发孩子,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少儿进行美术创作,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的本身。让我们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人类动机论》,《心理学评论》1943.
篇9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 教师 小城镇 发展 制约 完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段话毫无保留的显示了今后的社会发展趋势。随着对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少儿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对少儿早期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增加。而目前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更为少儿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类学校和私人开设的美术培训班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对于少儿美术教育呈现的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能不让人感到欣喜,然而在中国大部分的小城镇少儿美术教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种现状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让人担忧的因素。下面是我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几年来调查分析的结果:
1 教学方式和硬件设施不完善
当前的少儿美术教学不象很多的应试科目一样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各地的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们都还是各自为战,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教材或根据自身的喜恶来制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就不能及时的推广普及;另一方面,一些老师根据自身的喜恶制定教学内容让学生被动的吸收,直接影响了少儿美术的培养和提高。
小城镇经济比较落后,基本没有博物馆,美术馆可供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美术知识的机会,学校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也导致场地和设备的不完善。
2 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
笔者最近在一个县城的中小学做了一个美术老师的调查。其中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只有5%左右;大专毕业生有30%;中专毕业生有45%;还有一些是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做的兼职。就自身素质而言,很多的美术教师对少儿美术教育理论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自己的绘画水平就很不完善,又如何能做到学高为师呢?
3 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意识淡薄
一方面在一些家长的传统意识里,孩子学好文化课程才是根本,学画画是不务正业,坚持反对孩子占用任何时间学习美术。另一方面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家长没有能力让孩子上各种美术培训班。因此,少儿美术的发展被扼杀在摇篮里。
篇10
一、视觉能力的提升
在完全现代化、科技化的都市环境中生长,小朋友每天所看见的“颜色”已经跟他们的父母们大不相同。现代的都市处处都是商业性的招牌、广告看板,每天上学路过或生活中来来去去的视觉印象,都是花花绿绿,五花八门的颜色,于是我们的环境就变成一个万花筒。小朋友的眼睛从小就看花了,以为用颜色就非得这么多、这么强烈不可,从小就会失去分辨视觉好坏的能力。
居住在城市的我们视觉环境污染,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美术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靠自己的努力,从美术的接触练习中,提升自己的视觉品味。
二、“中间色”的体验
颜色互相调和所可能创造的变化,真可以说是无边无际,这宇宙是一个超大号的调色盘,大自然就是色彩魔术师,宇宙间各种色和光是取之不尽的颜料,各种色光交错在宇宙间变幻无穷,不管人类的眼睛看不看得见,这个大调色盘都在忙碌著,无时无刻都在调制多彩缤纷的色彩。即使单纯的两个色之间,中间还有无数的色彩层次,这个“中间色”我们虽然不能像自然色光那么淋漓尽致,但是绝对可以在自己小小调色盘上,经过训练学习获得很好的色彩能力。
虽然美术课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混色经验,但是色彩的学问太庞大、太复杂,如果没有一个设定目标的有系统的练习就很难了解色彩的奥秘。常看到小朋友明明使用可以混出千变万化的水彩,可是却像彩色笔著色一样只填色,虽然美其名用水彩画画,却不知道混色产生新的颜色,可惜了水彩美妙的色彩功能。所以想要提高色彩的知觉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亲自经过混色的实际体验。
三、对“基础”的认识
凡是学习都应该从基础开始,学跳舞从基本舞步开始,音乐从五线谱开始,书法就从临帖开始。一定的课程标准模式操作,这是过去根深蒂固的学习观念,毕竟这是我们传统习惯的学习方式。
在高科技、高效率的现代,美术一定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潮,如果要说从基础学起,到底现代这个时间点上,校外教育机构美术教育的“基础”在哪里?
中国人的国画书法学习从古到今都是反覆临摹范稿,老师是主角,由老师单向传授,直接说明传述内容,学生很快从别人的经验中撷取精华,省下自我经验过程,避免错误摸索的时间浪费,以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获得成效。所以现代父母是希望老师从头开始,让孩子很快抓到图像,最好提早教素描,让孩子学会画出完整具体的精彩作品。家长要求成品并且依此衡量学习成果。
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的情况:西方的基础放在内在经验的过程。西方国家利用每一次美术创作机会,让孩子探索实验,重在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用实际体验来超越抽象的、现成的知识。画面是什么不重要,只希望艺术创作中训练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甚至自己问问题。他们造就独立的人格。
这是东西方家长对儿童美术教学“基础“最大的观念分别。我们要求超龄超速的描绘技巧,获得学校美术成绩高分,造就熟练的技术工匠。西方人要求的是养成训练实验的精神,以创造更新的生命气质。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对“基础”的认识。
四、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教与学
何谓创造力呢?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点,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想象力并创造性地完成一系列有独特见解的作业的体现,叫创造力。
1、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教”
不知道或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天分,这是现在儿童美术教育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很多父母带三、四岁的幼儿来上图画课,百分之九十九在报名时都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有否具有天份。
正因为不知道孩子有天份,使我们错过童年很多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涂鸦开始的幼儿期绘画就是最大、最好的例子。大人以为凡事要认真教,小孩要认真学。在这个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人天生的、直觉的、想像的创造才能,不仅没有被开发,甚至被压制了。
在整个美术课程中我们只努力做一件事,就是让小孩子相信自己有天份,但却花更大的力气,去说服家长相信他的孩子有天份。站在原创的出发点上,“教”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可以教,也没有这个东西可以学,就像爱迪生贝尔之前没有电话,瓦特之前没有蒸汽机一样。
幼儿不需要学,天生就能画,从几个月大,手能握笔开始就能涂鸦了。绘画是本能,创造是天生,由于大人的不了解,以为幼儿期就该开始“教”他们画画,不然孩子就不会画,真是可笑。
2、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学”
每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都有画“像”的能力,重点不是画图,是让孩子利用每一次的作画体验自我创造,训练自我创造,就像需要时间去经历跌倒,早晚都能学会走路一样。既然早晚每个人都能画得像,早点像和晚点像,后来都会很像,成人应该放下急切要求成果的心情,让孩子实验练习熟悉使用自己的创造力,更何况画得像绝对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