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范文

时间:2023-03-22 15:0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品不良反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品不良反应

篇1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数据库检索统计功能,以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和通过2006年~2010年8月国内公开发行的30余种医药学期刊,收集有关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利用检索到药品不良反应126例。按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进行检查,符合标准的11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对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药品种类以及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评价。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62例(52.5%),女性患者56例(47.5%),患者年龄最小的10个月,最大的85岁,年龄以﹥60岁者居多占39.8%,其他为40~59占28%。详见表1

 

3讨论与分析

3.1性别、年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来看,年龄构成比显示,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患者年龄最小为10个月,最大为85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比例较女性高,60岁以上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占39.8% ,18岁以下年龄组占10.2%。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用药群体,人体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肾脏的排泄功能、肝脏的代谢功能及血浆蛋白含量均降低,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下降,且一般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有合并多种用药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将成为药品不良反应重点,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因此临床用药时需慎重评估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谨慎选择药物及用法用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稍有用药不当就可能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所以,医生在治疗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等,保证用药安全。 提示中老年患者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机会和程度必然高于其它年龄段。因此,中老年患者用药,应适当调整剂量,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的数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作出处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

3.2给药途径与药品不良反应: 从表2可看出,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118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注射引起的有48例,占40.7%。静脉给药途径相对其它途径给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频率最高。首先,这是由于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首过效应,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迅速而强烈。其次,静脉注射液的浓度,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成为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同时,药物配制、药物的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速等也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静脉滴注给药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静脉给药时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尽可能减少静脉给药方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使用注射剂时,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高、配置的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速过快等引起不良反应。

3.3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药品不良反应引起各系统器官症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49例次(41.5%),临床表现以皮疹和皮肤瘙痒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这可能由于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另外,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有的为全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也较多,分别为18例次(15.3%)、8例次(6.8%)。

3.4联合用药在本次调查中占58.5%. 各种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各自药理效应。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轻,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用药种类多,发生率越高,因此,必须重视药物相互作用问题。[5]

4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医、药、护三者密切配合,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上报,通过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评价分析,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性,减少和预防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为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致谢: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得到原宿迁市药检所所长朱克荣老师、宿迁市人民医院陈红斗处长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参考文献

[1]杨毓瑛,章古绪,曹克.临床不合理用药.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洁.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6,28(2):152.

[3]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

篇2

一、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

我局自建局以来,逐步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学习贯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五年来多次组织辖区内涉药单位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工作培训,上报ADR报告逐年递增。从报告中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是:抗生素类药品、激素类药品、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药品、解热镇痛抗炎药等。我县现有不良反应监测点38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6家,各镇医疗机构12家,药品批发企业2家,零售连锁及城区单体药店18家),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对不良反应认识片面,了解不够。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如服药后出现皮疹、水肿、头痛、头晕、器官损害、致畸、致死等情况,使用医疗器械(例如配戴隐形眼镜、使用用于人体内的支架、关节等)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属于监测的范畴。药品不良反应既不包括用药不当引起的有害反应,也不同于医疗事故以及因药品质量问题(假药、劣药)而引起的有害反应。许多人认为药品只是治病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有的认为只有化学药品有不良反应,中药安全性高,没有不良反应,甚至认为进口药品、价格昂贵的药品及非处方药不良反应较少。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是药三分毒”,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害的一面,即在达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人们在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常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或认为是过敏体质,或是医疗事故,故主动报告情况少。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主要在药品使用和经营环节开展,ADR报告85%来自医疗机构,15%来自药品经营企业。

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意识比较薄弱,担心提及不良反应,问及患者用药情况,怕被患者认为是药品质量问题或出现医疗事故,影响经济效益,或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还有的认为质量合格的药品上市后不需要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对药品不良反应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不高。虽然我县的ADR上报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初步达到了上级部门要求的600份/年/百万人口的数量,但ADR上报质量不高,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较少。主要因为一方面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思想上未真正认识到ADR上报的重要性,对不良反应监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二是药师、药品销售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对一些不良反应信息不能准确、科学的进行判断,对患者提供的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容易忽视。三是不良反应监测报表填写过于简单、笼统。当出现不良反应时,不少监测人员只是简单地填一些信息,对继往病史或对原患疾病的影响未做记录,对缺少的信息未能进行详细的咨询调查,难以保证报表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及科学性。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工作,扩大培训面,拓宽宣传途径。把药品不良反应知识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纳入对涉药单位培训计划,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与公众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药品不良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氛围,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从发现、报告、分析、确认到信息通报及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理机制等一系列工作体系。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畅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鼓励个人自愿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使监测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明确,信息通畅,反应迅速、处理果断及时。

(三)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覆盖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思路是“点、线、面相结合,最大程度广覆盖”。要加大对药品经营企业和个体诊所、农村卫生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引导和督促力度,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法,使全县监测覆盖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篇3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监测;回顾性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Beijingyanhua hospita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clinical druguse.Methods:By retrospective study,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on 133 case from Jan.2007 to July 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Among 133 ADR cases collected,females and patients aged over 40 years took the highest proportion,73 cases(54.89%)were caused by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110 cases(82.7%)by injection treatment.Conclusion:The management of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the treatment by injection must be reinforced,the combined drug use should be reduced so as to lessen the incidence of ADR.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Drug monitoring,Retrospective studies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些反应不同程度的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任何药物都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只是程度和出现的几率不同。随着药品使用量和使用范围的增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因此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非常有意义。

1 资料来源

200701—200907月北京燕化医院133例ADR病例。

2 方法

按照患者信息、药品类别、ADR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ADR总共133例,男性61例,女性72例;外籍人员3人;年龄分布:60岁以上43人,18岁以下7人,18~60岁83人;年龄3~86岁,平均年龄49.6岁。注射给药110例,占总数的82.7%,口服或其他方式给药23例,占总数的17.3%。其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101例,占总数的75.94%。抗微生物药物或合并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73例,占总数的54.89%。中药或合并使用中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13例,占总数的9.77%。发生时间

3.2 ADR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6版[1]的药品分类方法,将我院涉及ADR病历的药品分为3类54个品种(表1)。

3.3 ADR类型及表现

ADR类型及表现以皮肤系统及全身性反应发生率最高(表2)。表1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比例

药品类别品种数n药物名称及例数抗微生

物药物1786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2)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1)阿奇霉素粉针(16)克林霉素粉针(8)注射用头孢唑肟钠(7)依替米星注射液(6)甲硝唑粉针(6)环丙沙星注射液(4)

头孢西丁粉针(3)头孢呋辛胶囊(1)头孢呋辛粉针(2)头孢唑啉粉针(2)头孢曲松粉针(2)莫西沙星注射液(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粉针(1)美罗西林粉针(1)

头孢替安粉针(1)头孢地尼胶囊(1)利巴韦林注射液(1)含中药

成份药物1013双黄连注射用粉针(3)川芎嗪粉针(2)小金胶囊(1)正心泰胶囊(1)天丹通络胶囊(1)复方血栓通胶囊(1)培元通脑胶囊(1)银黄颗粒(1)骨康胶囊(1)舒血宁注射液(1)其他药物2740盐酸氨溴索注射液(7)碘海醇注射液(3)1艾迪注射液(3)康莱特注射液(2)葛根素注射液(2)鸦胆子注射液(2)丹参酮IIA酸钠注射液(1)甘露醇(1)还原型谷胱甘肽粉针(1)注射用卡培他滨(1)胺碘酮注射液(1)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7AA)(1)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蔗糖铁注射液(1)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1)注射用胸腺五肽(1)维生素C注射液(1)酚磺乙胺注射液(1)脂肪乳注射液(1)西米替丁注射液(1)维生素E烟酸酯胶囊(1)左匹克隆片(1)氯雷他啶片(1)格列吡嗪片(1)琥珀酸亚铁片(1)丙硫氧嘧啶片(1)盐酸贝那普利片(1)合 计54139

注:由于有合并用药所以总数大于133例,所列注射用药物全部为静脉给药。表2 ADR类型及临床表现注:有些ADR病历同时涉及多个系统,所以总数大于133例。

3.4 ADR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

我院133例ADR经过分析后,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ADR关联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肯定相关23例,很可能相关88例,可能相关22例。

停药后经对症治疗,好转29例,治愈82例。停药后未经特殊处理,症状消失或好转22例。

3.5 ADR程度及结果

参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规定,严重1例,一般132例。

结果:好转51例,治愈82例。

4 讨论

4.1 性别、年龄与ADR的关系

133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多篇报道一致。笔者分析形成这一结果还可能与妇产科报告ADR有关,致使女性ADR多于男性ADR。老年人、儿童较易发生不良反应,这是由于未成年人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及一些酶系统尚未成熟,对药物敏感性高;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代谢及耐受能力降低。另外老年人一般患有多种疾病,长期联合用药,这些都是ADR发生率增高的原因。总结:应加强以下情况用药监护(1)儿童、老年人用药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用药患者;(3)慢性病长期用药患者;(4)首次用药患者。

4.2 给药方式与ADR的关系

133例ADR中采取注射给药(本次分析全部为静脉给药)的为110例,占82.7%。由此可以分析注射给药比口服或其他方式给药风险更高。应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方式,能口服给药就不需采用注射给药,这样即降低了ADR 发生率,又降低了患者负担,降低了医疗风险,提高了医院声誉,从长远角度来讲,是有利于医院发展的。

4.3 合并用药、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与ADR的关系

133例ADR中,合并用药101例,占75.94%。涉及抗微生物药物的73例,占54.89%。联合用药往往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合用的品种越多,ADR发生的几率越大。合并用药是导致ADR的重要原因,而且抗菌药物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可以引发或加重药品的不良反应[2]。因而建议临床遵循能尽可能的减少治疗所需药物品种。抗生素、中药、解热镇痛药已成为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3]。由于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使用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抗微生物药物品种多、使用频率高有关外,临床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无指征的预防用药、不必要的联合用药或重复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不足或过长、无原则的使用新药与价格昂贵的药物等。临床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医院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监测,实行分级管理,降低ADR的发生率。

4.4 中药与ADR 的关系

133例ADR中,涉及中药产品的13例,占总数的9.77%。中药引发的ADR相对较少,笔者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我国中药制剂出现过几次较有影响力的不良事件后,临床减少了中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之中药口服制剂产生的ADR较少和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可能有所提高,因而产生以上结果。

本次分析抗菌药物ADR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4],所以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尤为重要。133例ADR病历中只有13例明确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大部分患者不清楚是否有过敏史,这就提示我们卫生机构需要在平时通过多种媒体加强ADR的宣传,强化人们对自身健康情况掌握的意识,这样我们认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医疗风险。

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属于未知不良反应的11例,占总数的8.27%。笔者认为这项比例较高,原因分析如下:①个别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记录可能不详细,建议厂家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②联合用药可能产生了超出药品说明书所描述不良反应的范畴,由于联合用药组合变化较多,因此这方面的相互作用报道也不会很完全,这就进一步提醒我们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

根据我们统计证实ADR涉及的的药品种类多,损害部位广,说明了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 程悦.联合用药至变态反应探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

篇4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地少出现ADR。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2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2.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受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药物的剂型: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3.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3.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5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监督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药品监督检验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指标,由于药物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使是质量合格,用量用法正确也有可能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严重者致残、致畸甚至死亡[1-2],近几年,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本文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8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40例,年龄7~56岁,平均年龄(32.5±3.2),体重(53.7±7.6)kg,身高(158.2±4.9)cm。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128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给药次数

及剂量、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引起ADR的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128例引起ADR的药品情况 128例ADR中,共涉及到60种药品,单独使用1种药物的有89例,占69.5%,联合用药的有39例,占30.5%,其中二联用药的33例、三联用药的4例、四联用药的2例;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有112例,占87.5%,肌内注射途径给药的有5例,占3.9%,口服途径给药的有10例,占7.8%,其他途径给药的有1例,占0.8%,具体情况见表1。

2.2 ADR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128例ADR中,反应类型最多的是皮肤反应41例,占32.0%,其次是全身性反应32例,占25.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ADR关联性评价 根据Karch-Lasagna法对128例ADR进行评定,肯定的有82例,很可能的有36例,可能的有10例。

2.4 ADR对原患疾病的影响 128例ADR中,有115例对原患疾病无影响,13例使原患疾病康复时间推迟。

3 讨论

近年来,媒体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ADR成为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的潜在危险,为此,我国应该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工作[3-4],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本报告128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以25-50岁年龄段ADR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这部分人群受到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最大,身体易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增加了用药机会密切相关,由研究结果可知,引起ADR的药品涉及60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39.8%,128例ADR中,反应类型最多的是皮肤反应41例,占32.0%,其次是全身性反应32例,占25.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我国应该提高对ADR的认识,加大对《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5-6],对涉药单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优化全国检测网络,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规范ADR的报送流程,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从而控制药品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筱青,周践.我国开展ADR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误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 .中国药房,2009,15(3):134-135.

[2] 汤榕,李林贵 维红,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常用信号检测方法应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14):1309-1311.

[3] 任经天,王胜锋,侯永芳,等.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1,8(6):356—359.

[4] 贺密会,周践,周筱青.1534例ADR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6(3):189-190.

篇6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确保患者的用药可靠性,本院积极的对ADR进行监控,笔者作为一家三甲医院的临床药师,现对我院收集的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合本医院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评价,旨在探索我院ADR发生特点,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170例不良反应报告。分别按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与用药时间、ADR的类别、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在所统计的120例ADR报告中,男性出现了65例(60.75%),女性出现了42例(39.25%),男性高于女性,患者年龄18岁~86岁。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2.2 ADR与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关系 在120例ADR报告中,首次用药最易发生ADR80例(47.1%),用药1~3d20例(11.8%),用药4~10d40例(23.5%),用药〉11d30例(17.6%);静脉给药130例(76.5%),口服给药40(23.5%),静脉给药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见表2。

2.3 ADR的类别、临床表现、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关系 我院上报124例ADR涉及6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全身性损害80例(47%)、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50例(29.4%)反应多见,也涉及泌尿、神经、胃肠、心血管等系统,各均为10例(5.9%)。见表3。

2.4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124例ADR共涉及药物类别6大类,其中抗菌药物最易引起ADR,为5例(29.4%);其次为中成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均为4例(23.5%),见表4。

3 讨论

3.1 从表1可知,我院发生的170例ADR男性略高于女性,与国内刘煜帆等[1]报道相符。在年龄分布方面, 60岁以上的老年人ADR比例最高,为70.6% (120/170), 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较年轻人低下有关,容易患上慢性疾病,且有营养不良的倾向,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致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2,3]。此外,由于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临床上多种药物联合较为常见,药物相互作用也是老年患者发生ADR的主要原因,说明开展ADR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测应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应重视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对老年患者的监控力度,针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特征,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并尽量减少药品使用量,避免多种药物混合用药,以免增加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从表2可知, 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以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这个结果与既往的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同时,静脉给药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多种因素可能诱发ADR,尤其是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过程中常易引起ADR。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能小剂量分次给药的,不以大剂量一次给药"的用药原则,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ADR发生。首次用药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时间段,建议临床医师及护士密切关注患者服药后自述各种不适感,并作出及时的应对处理。

3.3 从表3可知, ADR临床表现中以全身性损害最多,发生率为47%,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水肿、过敏;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同样多见,发生率为29.4%,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这可能与上述症状容易观察和感受到有关,而一些慢性的不良反应和隐匿的不良反应较难发现,有较高的漏报率,而正是这些隐蔽性较强的ADR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提示医务工作者应更加重视。

3.4 从表4可知,从引发 ADR 的药品种类来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50例,在整个ADR中占的比例最高 (29.4%) ,这与我院使用抗感染药品频率较高有关,但这与既往的报道相比较[4~6],抗感染药品所引发的 ADR 比例有一定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卫生部加强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和避免了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频繁换药、用药剂量过大或过小、疗程过长等问题,较以前更为合理,但仍然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3.5目前我院ADR的上报率较低,分析其原因如下

3.5.1部分病区医护人员曾经怀疑有ADR发生但未报告。关于对怀疑而未报告的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不能明确判断患者是否由所用药物引起。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对于医院而言,引发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医疗环境、护士操作、用药方法、用药剂量、患者原患疾病严重程度、药品质量、药品配伍等。以上原因经常无法排除,因而导致疑似不良反应未上报的情况。

3.5.2医务人员平时业务繁忙,无专职病区ADR反应负责人员,多数医务人员认为上报处理ADR的过程太繁琐,导致疑似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较少。

3.5.3大部分医护人员不了解监测期新药的ADR应给予特别关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十五条规定,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因此,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特别关注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

3.5.4大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学校期间未接受过ADR报告方面的培训。他们认为自己需要接受ADR报告方面的培训。

3.6建议 为做好ADR上报工作,提升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水平,建议采取下面相应的措施是:

3.6.1增加对ADR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不仅要有ADR的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还要有对ADR上报系统及ADR上报方法的介绍。有计划进行监管和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使广大医务人员熟悉ADR相关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转变观念,划清ADR与医疗事故的界限,把上报ADR报告作为医务人员的职责,自觉报告。

3.6.2建议医院领导重视ADR上报工作,层层负责,抓落实,建立和健全奖惩制度,医务科要把该项工作像上报传染病卡一样列入科室综合考评的内容,鼓励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推动临床药师主动深入临床,加强用药过程的监护,做好ADR的上报工作;临床医生和护士要主动学习新药的相关知识,发现 ADR及时上报;医院内,在不同情况下,药品不良反应的第一发现者不同。对于配药带回的患者,若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自己缺少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只有当患者来医院退药时才可能由药师发现。因此,建议药师在门诊药品窗口对退药的患者应询问原因,从而了解是否是由于ADR而退药,收集ADR的资料。

3.6.3建议医疗机构内药剂科和医生、护士加强业务和信息交流,注意了解及时将ADR信息反馈给医生和护士。医疗机构要作好ADR监测报告工作,必须有领导的支持,医师、护师和临床药师的积极参与。为此,应使医、护、师全面了解ADR的含义,ADR的危害性和ADR监测的意义,消除对报告ADR的种种疑虑,特别是关于ADR就是医疗事故的误解,以提高医护人员报告ADR的自觉性,减少漏报和不报。 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其在ADR报告工作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落实到实处,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煜帆,魏 玲,刘建平,曹俊达. 某院10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25):280-282.

[2] 潘太花.2005~2009 年我院 87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2(02):124-125.

[3] 杨延音,董 志,夏永鹏.《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下药品生产企业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模式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 21) : 3329 -3333.

[4] 朱发伟,王金明.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 72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 2) : 171 -173.

篇7

1.1资料

来源于国家中心对我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2013年调研问卷和文献检索。

1.2方法

依据各地市监测机构性质、机构设置情况、经费来源情况、机构队伍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了解我省各地市监测机构建设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设。

2结果

2.1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运作现状

2002年,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正式成立,挂靠原省药品检验所。随后各地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相继开展,但多数只是确立了监测职能,监测工作由所在市药品检验所承担,处于无正式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的状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缓慢。2010年起,各市相继由当地编办批准建立了独立的监测机构或把监测工作加挂在市药品检验所,办公场所、人员、经费等问题得到统筹解决。2011年5月,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经省编办批准,正式成立独立法人机构,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行安徽省药品、医疗器械、药物滥用等监测与评价三项工作职能,隶属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至此,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监测工作的发展需要,以挂靠为主的监测机构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监测机构定位模糊、人员短缺等现实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2.2地市级监测机构建设基本情况

2.2.1机构性质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明确机构性质的调查问卷共计16份,机构性质均为普通事业单位。

2.2.2机构设置目前安徽省16个地市均经当地编办批复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其中阜阳、池州、铜陵、芜湖、安庆5市经当地编办批准成立了独立的监测机构,配备了编制,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他11个地市均挂靠在当地药检所,工作人员由药检所协调安排。

2.2.3经费来源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经费来源主要靠上级监测部门拨付,只有6个市本级人民政府地方财政部门给予办公经费及部分专项工作经费,占总数的37.5%。

2.3各地市级监测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2.3.1岗位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而且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更新知识,要求工作人员相对稳定。从2013年调研问卷我省地市监测机构人员配置情况来看,拥有2名专职人员的比例不到50%,其中一部分专职人员属于管理人员;另外均为兼职人员。反映大多数基层监测机构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随着监测工作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样的人员现状将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2.3.2学历情况

地市级监测机构的现有人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共计37人,占75.5%。

2.3.3专业背景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现有人员主要以药学为主,占总人数的61.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仅占比例的8.2%和6.1%。其他专业占14.3%。从中可以看出我省监测人员专业相对单一,医学人员所占比例偏小。2.3.4专业技术职称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0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0名,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20%;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0名,占40%;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0名,占20%;暂无职称6名,占12%;其他占8%。

2.4各地市级监测机构基础建设情况

2.4.1办公场所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中,有2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占12.5%,其余均与同级药品检验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合署办公,占87.5%。

2.4.2监测装备

全省16个地市级监测机构监测装备配置统计显示,大部分机构监测装备配置还不能满足现有工作需要。

2.52014年机构改革情况

2014年,由于各级食药监部门进行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省中心对16个地市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各市级监测机构性质均没有发生变化;16个市中只有黄山市中心增加了药物滥用和化妆品监测职能;其他事项均没有太大变化。

2.6我省地市级监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各地市虽都经当地编办批准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但大多地市仍以挂靠为主,即使是独立的监测机构编制依然没有到位,从而形成了编制短缺,人员以兼职为主,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专业素质不高,监测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差,监测技术力量较薄弱的现状;由于政策保障不到位,缺乏经费支持,监测设备落后,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这些都制约了监测工作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逐渐成为药品安全监管、促进公众合理用药、药品更新、保护公众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监测工作由最初的信息收集向分析评价、科学预警方向的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职能和任务不断增加,对监测机构的专职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加重要。承担着引导报告单位关注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全面审核报告表,提高报告质量;发挥报告表的分析、评价、信息反馈作用;开展新的和严重、死亡病例或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现场调查及加强与报告单位的交流与沟通等工作[2]。完善地市级监测机构建设,建立独立的监测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监测经费,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地市级监测机构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承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等工作。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从我省原有监测机构建设情况来看,机构建设完善的地市级监测机构,监测工作开展成效明显。这些都为我省探索地市级监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4建议

4.1设立独立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地市级监测机构应按照本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属专职技术机构建设,设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机构,配置人员和办公场所。接受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技术指导,负责本辖区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既要承担本辖区内的具体监测工作,又要指导好辖区内县区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工作,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还应与市局相关科室在不良反应监测的职能上,形成很好的承接。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既有组织者,又有承办者;既有监管者,又有技术指导者,相辅相成,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体系[3]。

4.2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条款,提高监测工作可持续性

篇8

【关键词】儿童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the basis of rational and safety using drugs for children. METHODS: 393 cases of ADR repor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1 was analyized by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according to patient’s age,gender,route of administration,the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new and serious ADR,the reporting person occupation. RESULTS: Childrens from 1 to 2 years occurred more ADR,there were 102 cases. Intravenous drug delivery caus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ADR, there were 385 cases . β-lactam antibiotics casued the majority of ADR, there were 338 cases .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were skin and its appendants, there were 377 cases. CONCLUSION: The high incidence of ADR of children ,especially casused by the excessive and non-standard use of antibiotics seriously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children . So a more proactive monitoring system of ADR for children should be set up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ir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S】 Childre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Analysis

2 0 1 0 年在北京召开的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来自美国、英国和全国近百位儿科临床专家、儿科药学专家、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相关负责人认为儿童用药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药品不良反应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国家列于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而儿童更是深受其害,在西方国家住院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6.6%,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占30%[1,2]。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中国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中国每年死于不良用药者的1/3都是儿童。为掌握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笔者对我院2009~2011年ADR报告中的393例儿童样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9~2011年我院新生儿科、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上报的ADR报告,共计393例,按其发生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物类别、ADR涉及的器官系统、新的严重病例比例、并用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发生后的处理方式、关联性评价上报的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93例发生ADR患者中男241例(61.32%),女152例(38. 68%);年龄最小为1天,最大的为10岁;393例ADR报表中,有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的10例(6.76%),有既往药品不良反应的14例(9.46%),无药品过敏史的369例(83.78%);各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构成比见表1,表1(续)。

表1-1:393例ADR中年龄分布比例:

2.2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例数及构成比(% )

393例药物种类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表2)。

表2:393例引起ADR的药物种类、例数及构成比(% )

2.4 新的、严重病例比例(%)

因为我院有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建立了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定期对医师进行考核;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于合理用药的培训,严格把握适应症,杜绝超范围、超剂量用药;加强对预警药品的监控,根据临床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新严病例较少。

表4:393例ADR新的、严重比例:

2.7 ADR发生后的处理方式(%)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较低,因而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较少,而且远离过敏原后,反应慢慢就可以减轻,所以新生儿发生的轻微药物不良反应可以不用抗过敏药物处理;儿科病房与门诊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对情况较复杂,首先怀疑所用药品的可能性,其次所处环境的可能性等,所以一般门诊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大多数使用相应抗过敏药物。

ADR发生后,临床医师依据ADR可能的发生原因和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表7)。

表7 393例ADR发生后的处理方式比例(%) 2.8 关联性评价

根据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评价结果:393例ADR中肯定的为172例(43.77%),很可能的为221例(56.23%),无可能无关、无法评价病例。

3 讨论

表1统计结果显示,1~2岁患儿的ADR构成比最高(25.95%),其次为新生儿≤1月(17.05%),1岁之前7~8月(10.43%)有一高峰,从构成比来分析这一现象可能与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乳喂养有关,因为母乳中前六个月有免疫球蛋白,以后逐渐减少,一岁之后婴儿断奶或使用母乳代用品和辅食,婴儿又面临新的适应期,其主要原因是与幼儿机体免疫力的发展、脏器功能发育有关,同时这可能与我院患者年龄分布有关,我院儿科为小儿内科,所以患者年龄相对较小。本院的新生儿和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结果一致有待进一步统计分析。

从表2中可看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ADR的比例居于首位,这与我院患儿的病种有关,大部分患儿的病情为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细菌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衣原体和卡他莫拉菌,对此类细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为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同时这几种抗生素对儿童用药来说相对更安全。当然,不可避免存在经验性用药判断失误,导致抗生素过度应用,且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有关;对儿童应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了解很少有关[3]。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国外有一研究[4]指出,在美国儿童使用抗生素皮疹的发生率是7.3%;另一研究指出[5]与抗生素有关腹泻的发生率两岁以下儿童为18%,15岁以下儿童为11%;最近丹麦的研究[6]发现2岁以下儿童全身性应用抗生素和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2/3。关于儿童全身性使用抗生素发生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至今没有系统性评价,本院新的和严重不良反的报告率也很低。很明显,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需加强,尤其是使用频率最高和用量最大的抗生素。

表6显示,在393例ADR报告中有385例是由静脉滴注引起的,所占比重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静脉滴注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点,容易引起ADR;另一方面是由于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用药的首要方式,在儿童5岁之前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是再所难免的。这应该引起医生和家长的注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口服给药方式,尤其是抗生素,避免影响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漏报,知道是药品不良反应但不报告,这主要是由自发呈报系统的被动性所决定的。不报告的理由可能是害怕发生医患纠纷,尤其是儿童患者;错误认为上市的药品都是安全的,既使发生不良反应也是常见的,无需报告;患者多,工作忙,工作压力大等。因此需要探索和建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式,如加拿大2005年建立的加拿大药品安全基因监测网(CPNDS)[7,8],是一个服务于加拿大75%的儿童,积极主动地监测网络,应用了新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 结论

我们应该对儿童的安全用药建立全面的、积极的、主动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为儿童临床用药提供更多的安全数据,改善 “用药不当”——“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滥用导致的儿童药源性疾病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Gonzalez-Martin G,Caroca CM, Paris 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in hospitalized pediatri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1998 Oct; 36(10):

530-3

[2] Martinez-Mir I, Garcia-Lopez M, Palop V,Ferrer JM, Rubio E, Morales-

Olivas FJ. Aprospective stud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99 Jun;47(6):681-8.

[3] Aagaard L, Christensen A, Hansen EH. Information about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 children: a qualitative review of studies. Br J Clin Pharmacol 2010 Oct;70(4):481-91

[4]Ibia EO, Schwartz RH, Wiedermann BL. Antibiotic rashes in children: a survey in a private practice setting. Arch Dermatol 2000 Jul ; 136(7): 849–54

[5] Turck D, Bernet JP, Marx J,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ral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an outpatient pediatric populatio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3 Jul; 37(1): 22–6

[6] Aagaard L,Weber CB, Hansen EH.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for children in Denmark from 1998–2007. Drug Saf 2010 Apr; 33(4): 327–39.

篇9

从年龄分布来看,3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共发生449例,占报告总数的23.4%;比例分别为:60以上200例,占报告总数的10.4%;51-60岁243例,占报告总数的12.7%;41-50岁311例,占报告总数的16.2%;21-30岁315例,占报告总数的16.4%;11-20岁172例,占报告总数的9.0%;10岁以下225例,占报告总数的11.7%。

从上报途径看,与去年同期相比,药品生产企业上报数量有所提高,使用单位上报所占比例有大幅度提升。但在发达国家,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应占到总报告量的80%~90%,从我县的报告来看,药品生产企业还应该加强认识,继续提高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51.05%,涉及药品品种112种,占总数的32%,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造成的。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临床使用抗菌药品的剂量增大,使用指征被放宽,相对忽略了药品的其他药理作用,从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必需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品,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等情况出现。

篇10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不期望的有害效应。它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收集到的106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间,共收集到10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统计 。

    2.2 发生ADR的用药途径  对106例ADR进行统计分析,静脉滴注用药为101例,占总例数的95.28%,肌肉注射3例,占2.83%,口服给药2例,占1.89%。

    2.3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统计 。

    2.4 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类别统计 。

    2.5 发生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统计 。

    3  讨论

    3.1 106例ADR中,男性41例,女性65例,男女比例为1:1.58,女性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可能由于女性的激素水平、基础代谢率、胃肠蠕动、分泌能力等生理方面的因素对ADR存在影响。≤18岁的比例占16.98%,≥60岁的占22.64%,而19~59岁的却占了60.38%。这可能与19~59岁年龄段的患者免疫应答能力较强有关。

    3.2 对106例ADR的用药途径进行分析,静脉滴注用药的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途径,说明静脉用药比非静脉用药更易引发ADR,但也有可能静脉用药是在医院内进行,便于医务人员观察。应加强注射剂的使用管理,能口服用药的尽量不要注射用药,能肌肉注射的尽量不要静脉滴注。

    3.3 抗菌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ADR总例数的50%。这与抗菌药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以及未能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疗程等有关。由此可见,应严格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三级管理制度,降低因抗菌药物引起的ADR的发生率。

    3.4 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有4个品种19例,占总例数的15.38%。中药注射剂因为化学成分多、药理作用广泛、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等原因,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为普遍。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用量,还应注意配伍禁忌、滴注速度、避光情况等。

    4  结语

    综合以上ADR报表分析,我院ADR的监测力度不够,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填报较少,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同时,临床医师在诊治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安全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