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定额范文
时间:2023-04-11 16:1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灌溉定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灌溉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做好灌溉工作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已成农业灌溉工作的重要环节。
1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模式
在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根据对当地气候、降雨量、蒸发量等多方环境特点的掌握,并结合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需水系数,得出最为科学的农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复核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灌溉用水定额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1.1有效降雨量的扣除
对有效降雨量的扣除是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第一环节。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根据对灌区历年来的降水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作物生长期当地的有效降雨量,然后根据灌溉工程的类型,来对灌区的有效降水量进行分析。在这一环节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有效降水量予以扣除,以确保所定额灌溉用水的准确性,为灌区用水定额的准确性提供基础支持。
1.2灌溉用水定额的确定
常见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微灌、喷灌、滴灌等,其选择依据包括灌区的实际环境及农作物的灌溉需求。以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基础数据为例,根据我国《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中“不同作物湿润比范围”(见表1)中的要求,可以得出灌区作物灌溉方式及其基本灌溉用水量[1]。
1.3综合灌溉定额
综合灌溉定额是以灌区内不同作物用水定额为基础,通过对用水定额的加权分析来得出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最近几年灌区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加权平均分析,来得出沟灌、喷灌、微灌等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额。
1.4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指通过对灌溉定额结果与灌区近几年内的灌溉定额结果比较,来检验灌溉定额的准确性,通常灌区几年内的灌溉用水定额相差不会特别大。但其必然会存在相对误差率,做好比较分析能够有效掌握相对误差率,为灌区的灌溉用水定额分析带来准确的数据支持。
2常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从当前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工作来看,用水定额与实际需求不符,用水定额难以有效落实等问题。为了解决农业灌溉方面的水资源问题,处理好灌溉用水定额问题刻不容缓。
2.1常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问题
一是用水定额编制与实际应用存在偏差,这一问题的出现在于用水定额编制方法不正确,导致灌溉用水定额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灌溉用水定额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这一问题的出现与灌区用水定额环节中没有准确掌握灌区水文、气候特点有关;三是配水监测缺失,计量设施不完善,灌溉用水无法按照定额计划开展;四是水价机制不健全,节水激励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户缺乏节水灌溉观念,继而导致灌溉方法不科学,影响灌溉用水的定额效果。
2.2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对农业灌溉用水常见问题的分析,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制定准确的灌溉用水定额模式,以《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导则》(GB/T29404-2012)为基础,对灌溉用水定额编制中的计算、核定、分析等各环节工作予以明确要求,以确保灌溉用水定额的准确性;②进一步落实节水技术发展,根据灌区实际用水需求予以调整,实现对用水定额编制与计划用水关系的有效协调;③构建健全的用水监督体系,即通过设置专业监测部门、引进专业监测设备、聘用专业监测人员的方式,来为用水定额的执行过程予以监督;④建立起健全的灌溉用水定额保障体系,来实现对灌溉用水统计、监督、参与等行为的约束,调动起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用水定额的应用有效性,为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效率带来支持。
3结语
做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析是提高灌溉效率,促进水资源节约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为了确保定额的准确性,一定要做好对各项数据的调查,然后根据当地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来进行灌溉用水的定额,以确保灌溉用水既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又能够避免水资源浪费,在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支持的基础上,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灌溉用水;定额之浅见
一、灌溉用水定额的内涵
灌溉技术中原本就有定额的概念,即灌溉定额,且有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之分。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净灌溉定额是依据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确定的,是满足作物对补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学依据,显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学性。
毛灌溉定额是以净灌溉定额为基础,考虑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后,折算到渠首的亩均灌溉需水量,显然它还考虑了灌溉用水在输送、分配过程中发生损失的规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额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并不针对灌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往往也不具有广泛、客观的可比性。
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另一个区别是,灌溉定额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灌溉用水定额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标。在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考虑是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净灌溉定额,为了进行渠首、泵站设计,需要毛灌溉定额,可见赋予灌溉定额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但是净灌溉定额无法直接测定,毛灌溉定额又无法用于一个一个灌溉单元的用水管理,从农业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额的管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额是在规定考核位置上的单位用水指标,可以直接测定、可以客观考核是对其基本要求之一。
二、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
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加区分,针对每一种情况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尽管可以做到很科学、很合理,但不具备可比性,因而失去意义。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区分为基本因素、硬影响因素以及软影响因素。
1、基本因素
作物种类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产物,为了得到某种农产品人们进行某种特定的农业活动。农产品的这种客观地位以及不同作物有不同作物需水量,决定了作物种类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本因素。尽管因为某种原因可以放弃种植某种作物而改种其他作物,但只要对这种作物的需求存在,就应该为它制订灌溉用水定额。考虑到作物种类多,建议首先选择播种面积大的作物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其他作物可以参照执行。
地域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另一个基本因素,但地域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省的范围太大,制订的灌溉用水定额难以具有普遍性;用水农户的生产规模又太小,为不同用水农户制订不同的灌溉用水定额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县的范围较为合适,尽管县域内降水量、水资源基本条件仍有差异,但编制工作和监督工作可以依托水利局,较为理想。县域内自然条件等差异过大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域因素。
2、硬影响因素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基本条件具有不可选择的特点,但水资源利用条件又具有可以改善的一面,例如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节水需要一定的投入,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投入和效益是不同的。水资源紧缺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采用较低的灌溉用水定额,以利于现状农业用水适当转移到用水效益高的行业和部门;相反,水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较高的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以减轻当前发展农业的经济压力。
3、软影响因素
灌区运行管理、农艺措施、作物品种、田间水土管理、传统灌溉习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是消除、控制这些影响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同时也属于生产、管理的正常工作,故制订灌溉用水定额时要求把这些影响控制在统一且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再单独考虑其影响。
三、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方法的建议
制订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都高度重视实际用水过程的调查,其原因并非这些领域的试验资料不充分,理论分析方法不完备,而是基于用水定额是一个考核指标,只有符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才能顺利执行。同样原因,制订灌溉用水定额也应该把灌溉用水普查和典型抽样调查作为主要手段,并以当地现状调查资料作为分析和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点。1980年以来全国粮食、蔬菜、水果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并没有增加。这个事实不但证实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而且说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产函数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基于过去的灌溉试验资料分析计算灌溉用水定额,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不少地区的实际净灌溉水量已经明显低于传统的作物需水量,而且由于抗逆品种的推广,提高了降水实际利用率,由于覆盖技术的推广以及不少地区减少灌水次数,降低了棵间蒸发等等,这些因素目前尚难以用普遍适用的定量关系描述。再者,全国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5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31%,这个比例在北方缺水省市更高些。其中不乏措施配套、管理科学、节水增产效益显著的工程,它们提供的灌溉用水实践符合科学、合理、先进的要求,不但应该学,而且学得了,具有可比性。总之,尽管灌溉用水有长期的试验资料,有《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等作为计算依据,但仍应高度重视现状用水情况调查,并把它作为制订灌溉用水定额的出发点,否则难免脱离实际。
四、灌溉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的关系
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按照这个思路,首先应确定可分配水量控制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依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分配水资源的原则。各县依据这个指标,综合考虑当地各种优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按照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包括灌溉用水和其他农业生产用水,还应逐步细化到农业用水管理单元(例如乡、镇),作为考核、管理现有农业用水和审批新增农业用水的主要依据。在灌溉用水定额按照作物确定后,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应该看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是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种植结构调整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
篇3
一、理论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这一主线对企业整体及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控制、反映和考评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通过对企业资金流、实物流、资源流和信息流的优化整合,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经营风险、有效节约成本、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目标利润效益为目标、以资金流量为纽带、以成本费用控制为重点、以责任报告信息为基础,以经营、财务预算指标为依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定额管理是指利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管理方法。定额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利用和消耗以及获得的成果等方面所应遵守的标准或应达到的水平。通过定额标准的制定,可以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统一、规范的标准,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全面预算的编制及内部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经营考评提供参考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是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
全面预算与定额的管理侧重点不同,全面预算管理侧重的是从企业总体的角度掌控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便于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保证目标的实现。定额管理虽然也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它侧重于企业个体的单位消耗量和单位消耗金额。两者比较而言,全面预算管理属于宏观层面的,定额管理属于微观层面的,相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来说,定额管理从作业层面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它可以精确到对某一个型号螺栓的消耗量和消耗金额的控制。由此可见,定额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定额标准制定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全面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通过制定高质量的定额标准,可以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控制力,为企业成本的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面预算管理逐渐受到企业的认可和推广,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大型的煤炭集团公司。但定额管理却很少受到企业的重视,许多煤炭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几乎没有定额标准体系,部分煤炭企业依然采用以产品为核算对象的传统定额制定方法,而这种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的煤炭企业。由于缺少定额管理,造成了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制和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充分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模式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三种,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需要对预算的目标进行分解和量化。由于煤炭企业经营环境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在没有定额标准体系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过程中,许多数据的预算标准只能根据经验估算和历史数据,对总目标的分解、量化缺少客观的依据,影响了预算编制的质量,进而导致了在经营环境和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无法有效执行已有的预算。
(二)预算评审缺乏依据 煤炭企业预算编制完成后,需要对预算的编制金额进行评审。但由于缺乏定额标准,只能对预算的总体金额的合理性进行评审,对采、掘、机、运、通等某个具体的作业环节的预算编制是否合理无法有效评审,进而影响预算的评审质量,为后期预算的有效执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预算执行缺乏标准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需要调动各级责任人的积极性,强化责任意识,完成预算目标。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定额参照标准,企业预算部门职能了解到预算的整体执行情况,无法具体了解具体部门甚至区队的预算执行情况,不能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下属各部门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只有一个本部门预算总数的概念,不能将其有效的分解到各个具体环节,从而容易导致预算执行的超前或者滞后的现象发生。
(四)预算缺乏动态控制 目前,许多煤炭企业的预算主要以静态预算为主,全年预算和月度预算一旦确定便不再更改。如果遇到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按照该预算进行考核则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很大的偏离,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有效开展。如果能够制定适用的定额标准并进行动态管理,当各作业环节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调整预算,保证煤炭的安全生产。
三、煤炭企业定额标准体系构建与制定
(一)煤炭企业定额标准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开采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定额编制方法及标准已不能满足现代化高产高效煤矿发展的要求。由于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质构造多变,作业环境变化大,生产工艺复杂等诸多因素影响煤矿生产成本,传统的定额制定并没有与成本发生地点的空间特征、劳动组织和生产过程相联系,故其计算的结果存在发生地点不详、资源消耗用途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无法准确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深层问题。鉴于此,本文根据现代化煤矿成本核算体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等原则,对煤炭企业的各个关键环节采用恰当的编制方法,将定额标准与煤炭企业的全过程控制结合起来,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标准。
通过对定额管理理论的梳理,结合近年来参与煤炭企业定额标准的制定研究,可将煤炭企业定额标准体系分为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和费用定额,具体的定额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消耗定额主要包括材料消耗定额、水消耗定额、电消耗定额,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下,完成单位工作量,合理消耗物资的数量标准。材料消耗主要包括配件、木材、油脂及乳化液、火工品、建工材料、专用工具、大型材料、支护材料、其它材料共九大类;水消耗主要包括采煤、掘进、运输、通风等作业环节的用水;电消耗主要包括综采面、掘进面、辅助生产的电力消耗等。
劳动定额是指为一定范围工种的职工预先规定的,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完成合格劳动成果的数量标准,或为完成单位数量合格劳动成果所预先规定的劳动时间消耗标准,包括直接工、辅助工劳动定额。
费用定额主要包括营业费用定额、财务费用定额、管理费用定额三部分,制定方法是依据往年费用使用情况,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采用趋势分析法,确定每年变化幅度,制定定额,或者采用统计分析法制定定额。
(二)定额标准的制定步骤 定额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根据煤炭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特点,结合不同类别定额的特征,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别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其具备制定步骤如下:
(1)明确定额标准的制定对象。煤炭企业的产品主要以原煤为主,开采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种类多达几万种,且不同环境和工艺下所采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但消耗的材料并没有构成产品的实体,因此在制定定额标准时,不能以产品作为对象,而要根据煤矿成本动因,把定额的制定深入到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每一个作业环节,以作业为核心,分析作业,制定作业定额标准。
(2)选择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科学、适用的定额编制方法的选择是制定精确的定额标准的基础保障,在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定额选择不同的制定方法。煤矿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引入作业的概念,分析煤矿各项作业的消耗,而不是单纯分析最终煤炭的产量。具体步骤是:首先划分煤矿的各项作业,然后根据资源动因确定定额的表现形式,最后选择具体的定额制定方法。消耗定额的制定主要采用实际查定法、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与技术测定法;劳动定额主要采用类推分析法、经验估计法、统计分析法与技术测定法;费用定额主要采用趋势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3)实地调研,收集、处理数据。定额标准的制定需要大量的(不少于连续的三个会计年度)历史数据作为依据,需要对各个作业环节、各个区段队的作业消耗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尤其对于消耗定额和劳动定额的制定,需要针对不同作业层面的生产工艺流程、支护方式、断面等进行井上井下的实地调研,为后期定额的制定提供直观的参考。
(4)制定各级部门的定额标准。通过调研及数据的收集、处理,采用相应的编制方法,结合矿井的生产工艺、技术条件等因素,初步制定各级部门的定额标准,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对定额进行修正、完善,并确定最终的定额标准,使其能够准确反映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正常消耗水平。
四、基于定额的全面预算管理建设
(一)建立健全定额管理机构与定额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大小设置定额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定额管理人员,完善定额管理制度,对定额管理的职责、编制要求、编制方法、编制内容、评审程序、、执行控制、反馈分析、绩效考核、调整修正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建立清晰的定额运作规程,明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确保定额管理的顺利实施,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提供精确的基础数据保障。
(二)充分利用定额管理开展预算执行分析 企业在定额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设置定额指标,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指导。定额管理应根据“二八原则”,针对消耗量多、金额较大的指标进行重点管理、监控,突出重点,提高定额的应用效率。及时的将定额的执行情况与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总量和个体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全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定额管理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三)借助定额管理,审慎调整预算 由于煤炭企业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支护方式等因素的不断变化,都会对定额标准的制定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消耗定额和劳动定额。因此在定额的制定过程中,通过精细划分煤矿生产的各个作业,分析各个作业的影响因素,确定与不同影响因素相对应的定额对象标准,制定作业定额,可以实现定额的动态化应用。随着煤炭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变化,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情况,甚至会产生反作用,阻碍安全生产。预算的编制是以定额标准为基础,因此随着定额标准的动态调整,预算管理部门应根据定额标准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审慎的对预算进行修正和补充,充分发挥预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丁日佳:《基于作业的煤矿材料消耗定额制定研究》,《中国煤炭》2009年第7期。
篇4
关键词:节水灌溉;潜力计算;简易方法
Abstract: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is less as possible into the irrigation water, win as many crops to yield a irrigation mode. The water saving potential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 keeping the crop yield is not decrease,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ject, technology and by the measures to make water fall irrigation water from water, water distribution and through water supply crops in the use process, may reduce the loss to the amount of water. The propos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ater saving potential simple calculatio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norm of irrigation water for "research results, and some parameters of the generalized processing, as long as the planning area with water water, take a mouth of water use coefficient before canal, different irrigation area is the most basic of the type of data, and can derive planning target years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ater saving potential.
Keywords: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Potential computing; Simple method
中图分类号:S27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节水灌溉概念的内涵
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灌溉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一种灌溉模式。节水灌溉必须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进行适时灌溉,而又在灌溉的过程中使灌溉水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进行适量灌溉。因此,本文在这里研究和讨论的节水灌溉是节约灌溉用水的灌溉问题。灌溉用水是人类通过采用工程和技术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取得的。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形成灌溉水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灌溉水的浪费就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节水灌溉的实质是经济灌溉,也可称为节水高效灌溉。
二、对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定位
当前国内对节水灌溉的涵义、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有不同的看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本文基于上述给出的节水灌溉概念的内涵,把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定位为:在保持农作物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工程、技术和措施使从水源取用的灌溉水通过输水、配水和灌水供给作物利用的过程中,可能减少的损失水量。也即是同时期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值与从取水口取用灌溉水量的乘积。根据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定义可知,灌溉系统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是灌溉系统的净灌溉定额与毛灌溉定额的比值,因此,节水灌溉反映的节水潜力是体现在毛灌溉定额的减少值与系统灌溉面积的乘积上。由此可见,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是在分析期内,采用可能的工程、技术和措施,从水源少取用灌溉水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是用数值来计量,但节约出来的水能否直接利用或转移到别的部门利用,取决的因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节约下来的水有70%左右可以转移到供别的部门用水或用于发展新的灌溉面积,其他部分只能用于提高原来灌溉面积上的灌溉保证率或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区域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简易计算方法提出
对于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分析计算方法国内己进行过诸多研究,多数研究都力求尽量准确地计算出节水的潜力,为此建立了不少的数学模型,这些对从微观上分析计算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因区域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问题涉及到灌水技术、作物、土壤、水文地质、灌区规模、水源类型、管理水平、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而且有一些是难以定量的因素,因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如果要精确计算,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周密的灌溉试验和有关参数的测定,并需进行区域的调查验证分析,在现阶段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有限,特别是基层的水利部门很难做到。一般来说,分析计算区域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主要是供制定节水灌溉区划或规划时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或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灌溉信息。如果能寻求一种比较简易的分析计算方法,提供给基层的技术人员使用,在计算数值成果上也有足够的可靠性,则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四、区域节水灌溉节水潜力简易计算方法的依据
由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等单位在2005年完成的《全国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研究工作中,通过典型县的现场调查取得了主要作物单位面积平均用水量数据4535组。样本覆盖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传统地面灌等5种灌溉工程类型;渠灌、井灌、井渠结合灌3种水源类型;大型、中型、小型3种不同灌区规模。其中,传统地面灌样本数为2114组,占工程类型样本总数的47%;渠灌样本数2722组,占水源类型样本总数的60%;小型工程规模样本数2296组,占灌区规模样本总数的51%。对这些样本数经数据处理和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了“作物灌溉用水参照定额”和“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调节系数”,为分析不同因素对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依据。
五、区域节水灌溉的节水潜力简易计算方法
对于一个较大尺度的区域来说,如县域,其区域内作物种类尽管很多,种植结构也很复杂,但主要作物在种植面积和灌溉用水量上均占主导地位,而且在不同的水源类型和灌区规模中的种植比例基本相同。因此,可以依据上述《全国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研究得出的与该区域相对应的斗口(井口)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调节系数研究成果,根据该区域灌溉设计保证率条件下,可从水源取用灌溉水的资料数据,规划现状基准年斗口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同工程类型、水源类型和灌区规模的灌溉面积,推求出该区域灌溉面积斗口(井口)的“综合参照定额”。然后再根据灌溉用水定额调节系数、斗口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推求出各种灌溉工程水源取水口(渠首或井口)的综合毛灌溉定额。土渠传统地面灌的综合毛灌溉定额与节水灌溉工程的综合毛灌溉定额之差值即为修建节水灌溉工程后的节水能力。各种节水灌溉工程的节水能力与该区域规划目标年发展的各种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乘积之和即为该区域发展节水灌溉后的节水潜力。
六、结语
篇5
春小麦是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3.33万hm2,该区蒸发强度高,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1]。在甘肃河西灌区,每年约有1/3的水资源用于储水灌溉[3],且灌水定额较高[4],是对该区有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5]。进行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条件下的储水灌溉定额和覆膜时期研究,为完善河西灌区春小麦全膜覆盖穴播节水灌溉制度和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对推动该区节水农业发展和春小麦生产意义重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7个处理,不同处理具体情况见表1。覆膜及膜面覆土是指进行全地面地膜覆盖,并在膜面均匀覆盖2cm 厚细土。储水灌溉在2009年11月26日进行。春小麦生育期灌溉定额3 000m3/hm2,灌水3次,分别于三叶、抽穗、抽穗后20d进行,灌水定额依次为900、1 200和900m3/hm2。各处理施肥量统一,分别为纯 N 180kg/hm2,P2O5135kg/hm2,全部磷肥及50%氮肥于储水灌溉前施入,其余50%氮肥于春小麦头水前结合灌水追施。各处理播 种 密 度均 为 500 万 粒/hm2。CK人工手锄开沟、撒播,行距20cm ,其他处理人工穴播,行距20cm,株距10cm,每穴10粒。小区面积5m×5m,重复3次。灌水量用水表计量。供试品种为陇春26号,种子发芽率97.42%。播种后用曲杆地温计对不同处理5、10、15、20和25cm 土层的地温进行观测,观测时间为每天08:00、14:00和20:00。在储水灌溉前、春小麦播种期、出苗期、三叶期和六叶期各测定1次土壤水分,以对角线法确定每小区测点位置,土钻取土,用烘干法进行测定。测定深度为120cm,测定层次分别为0~10、10~20、20~30、30~40、40~60、60~80、80~100、100~120cm。0~120cm测定值加权平均。基本苗在春小麦三叶期每小区随机确定样方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储水灌溉定额和覆膜时期对田间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储水灌溉可增加田间土壤贮水量,储水灌溉前(2009年11月24日)土壤含水率为15.66%,与灌溉前相比,不同处理播种期(2010年3月26日)0~120cm 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55.32~106.92mm(表2)。其中,CK 增加量最大,为106.92mm,AMF处理增加量最小,为55.32mm。相同时期覆膜的处理,储水灌溉定额高的0~120cm土层贮水量增加也较多。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与储水灌溉前相比,不同处理播种期0~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明显增加,80cm 以下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减不一。播种期 CK 处理0~20cm 土层贮水量分别比AMF和BPF处理高0.31mm 和1.54mm,但比其他覆膜处理低1.73~12.87mm,40~100cm 土层贮水量比覆膜处理高16.33~34.51mm,前者表明地膜覆盖具有保墒作用,对表层土壤的水分保持尤为明显,而后者主要是由于CK储水灌溉定额较高所致。BWS和BWF处理0~2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储水灌溉前覆膜,有利于提高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率。
2.2 不同处理播种期及出苗期田间土壤水分变化
0~10cm 土层含水率状况与种子发芽和出苗密切相关,若该土层土壤水分偏低,将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出苗。播种前各处理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表3),其中 BWS和BWF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提高7.50%和7.36%,BPF处理最低,比CK降低0.24%,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分别比CK增加0.88%~3.64%,差异也不显著。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灌溉定额相同的条件下,储水灌溉前覆膜有利于提高0~1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与 CK 相比,覆膜后储水灌溉定额降低450~900 m2/hm2,对播种前0~1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无显著影响。在出苗期,不同处理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对照处理下降幅度最大,与播种期相比下降6.30%,其余处理0~1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 CK,从高到低依次为:BWS>BWF>AMS>AMF>BPS>BPF>CK,其变化规律与播种期相似,灌溉定额高或储水灌溉前覆膜,都表现出较好的保墒效果,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2.3 不同处理头水期田间土壤水分变化
头水在春小麦三叶期进行,三叶期春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在0~40cm 土层,因此,该土层含水率状况对春小麦的生长具有较大影响。头水前不同处理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为BWS>BWF>AMS>AMF>BPS>CK>BPF(表4),从以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覆膜有利于提高0~40cm 土层土壤含水率,覆膜处理除BPF比CK略低(0.92%),其余处理含水率均高于 CK。覆膜时期对此时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影响较为明显,覆膜时期越早,含水率越高,储水灌溉前覆膜的保墒效果好于顶凌覆膜和播种前覆膜,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比CK增加4.18%和2.78%。同一时期覆膜的处理,储水灌溉定额高的土壤含水率也高,但差异不显著。比较头水后15d(春小麦六叶期)不同处理0~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土壤含水率在21.16%~23.56%范围内变化,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生育期灌溉对储水灌溉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在春小麦生育期灌溉开始以后,储水灌溉定额及覆膜时期对田间土壤水分的影响不再明显。
2.4 储水灌溉定额及覆膜时期对出苗的影响
春小麦三叶期不同处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BWF处理基本苗最多(表5),为475万株/hm2,显著高于处理BWS、AMS、BPS和CK,比CK增加26.34万株/hm2,其次为处理 AMF和 BPF,与处理 AMS和 CK之间的差异显著,比CK分别增加20.33万株/hm2和16.67万株/hm2,处理BWS和 AMS基本苗数均低于CK,与CK相比分别减少9.67万株/hm2和3.00万株/hm2,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出苗率变化趋势与基本苗相同(表5),抵消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各处理出苗率在90.12%~97.56%范围内变化,BWF、BPF、AMF和 BPS四个处理的出苗率均高于CK,其中BWF和BPF与CK之间的差异显著,出苗率比CK分别提高5.44%和4.18%,BWS和 AMS出苗率比 CK分别降低2.00%和0.59%,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春小麦出苗受储水灌溉定额的影响较大,覆膜后适度降低储水灌溉定额,基本苗增多,出苗率提高,尽管覆膜时期对春小麦出苗影响不明显,但储水灌溉前覆膜有利于提高播种期0~10cm 土层含水率。因此,春小麦全膜覆土栽培后适宜的储水灌溉定额应为600m3/hm2,覆膜应在储水灌溉前进行。
2.5 不同处理的地温变化
播种后至头水前连续33d对不同处理5cm 土层地温分析表明(图1(a)),覆膜处理均高于对照 CK,其中处理BWF最高,比CK增加1.88℃,比其他覆膜处理增加0.40~1.59 ℃,其次为 BWS、AMF、BPF和AMS,比对照分别增加1.47、1.32、0.82和0.63℃,BPS处理地温相对较低,仅比对照增加0.23 ℃。在同一储水灌溉定额水平,储水灌溉前覆膜增温效果最好,其次为顶凌覆膜,播种前覆膜增温效果最弱;同一时期覆膜的处理,表现出储水灌溉定额低地温高的变化趋势。各处理5~25cm 土层平均地温从高到低依次为BWF>BWS>AMF>AMS>BPF>BPS>CK(图1(b)),变化趋势与5cm 土层地温相同,但与CK之间的温差加大,比CK增加1.60~2.91℃,受储水灌溉定额及覆膜时期的影响弱化,不同覆膜处理之间的温差在79~1.31℃范围内变化。
篇6
我国旱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是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部分地区靠高山积雪融化后汇集而成的河流。也有少部分地区有地下潜流可资利用,如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坎儿井。
我国旱区的特点是降雨量少和水源不足,扩大灌溉面积和增加灌溉量有极大困难。有些地区的地貌多样,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发展灌溉。水的问题使我国北方旱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开发得很不够,要开发我国旱区农业的潜力,突出的问题是水。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注意节水灌溉和发展径流农业(雨养农业)以提高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
一、节水灌溉
1985年我国有灌溉面积7.4亿亩,占16亿亩耕地中的45%。目前所采用的灌溉技术主要是地面灌溉,,占灌溉面积99%。还有少数喷灌、微灌(以滴灌为主,雾灌、微喷灌极少)和地下灌溉。喷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0.94%,微灌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0.03%.
节水灌溉中的最大问题,是地面灌溉灌水技术粗放,盲目追求单位面积高产,频繁浇水和超定额灌溉。其中除了局部地区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涝害以外,多数地区的严重问题是大大地耗费了有限的水资源,而且得不偿失,贻害后代。在北方旱区,河水资源本来不足,由于浪费严重,广大地区的河流早已干涸。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地区地表径流资源缺乏,因此,地下水资源储备非常珍贵,但因对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利用,地下水位已大幅度下降。
由于工农业和人口的发展,不得不过量汲取贮备水,在这种前提下,节水更为重要。为了在节水方面做出努力,减少掠取水资源,节水灌溉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旱区,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采取逐步改善的办法,节水灌溉可以从改进地面灌溉的灌水技术和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灌水新技术两方面入手。
(一)改进地面灌溉的灌水技术
篇7
兵团成立于1954年,下辖14个师,185个团[2]。兵团现有灌溉面积1•267×107hm2,其中21个大型灌区(兵团独立灌区13个,兵地共建灌区8个)灌溉面积8•173×106hm2,占兵团总灌溉面积的65%。年供水量1•2389×1010m3,渠系水利用系数0•7,灌溉水利用率0•56,2006年综合平均净灌溉定额9•566×103m3/hm2。2007年兵团已建现代化高新节水灌溉面积5•533×105hm2,单方水产值翻了一番[3]。
2兵团各师灌溉用水与水价的关系
2.1农业灌溉需水量影响因素处理原则
兵团所在区域属于干旱绿洲区,对干旱绿洲区而言,除灌溉水价外,灌溉方式、种植结构是影响农业灌溉用水量的2个最主要因素。因为干旱绿洲区降水量稀少,而蒸发量却很大,荒漠绿洲是兵团的主要地域特征,农业生产完全依靠灌溉,降雨对农业种植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将降雨量与其他一些变化不大、无法定量化以及缺乏统计资料的因素归并到随机变量中[4]。
2•1•1种植结构对农业灌溉需水量影响处理原则
虽然兵团种植结构每年各不相同,逐年调整,但从兵团实际情况来看,2000~2006年种植结构的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可以将种植结构对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归并到随机变量中。
2•1•2灌溉方式对农业灌溉需水量影响处理原则
兵团统计资料显示,2000~2006年兵团节水灌溉水平逐年提高。因此,灌溉方式对灌溉用水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否则,将无法反映灌溉水价与农业灌溉用水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处理原则是:将兵团各师2000~2006年实际节水量平均分配到当年的实际灌溉面积上,求出每单位面积平均节水量,加上原实际毛灌定额,得到传统灌溉方式的毛灌定额。这样可以将不同年份的实际毛灌溉用水量还原为同一比较基础上的虚拟灌溉用水量,为研究灌溉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奠定基础。兵团各师2000~2006年毛灌溉定额和调整后毛灌溉定额如表1所示。
2.2兵团各师灌溉用水与水价定量关系模型
应用Mathe软件,采用对数线性需求函数模型,确定兵团各师灌溉用水与水价的定量关系。该模型的特点是参数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在需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系数都是相同的[5]。由于只有在同一物价水平上的水价与灌溉用水量的关系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灌溉水价用农村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进行折算,这样可以将不同年份的灌溉水价还原为同一比较基础上的虚拟灌溉水价,为研究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奠定基础。调整后的灌溉水价如表2所示(2000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0)。利用调整后的兵团各师灌溉水价、调整后的每公顷平均毛灌溉定额,分别建立兵团各师农业灌溉水价与每公顷平均用水量的定量关系模型。
2.3模型检验
上述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弹性的符号和大小符合经济意义,即农业灌溉用水量随着灌溉水价格的增长而降低,且兵团农业灌溉需求价格弹性除农四师、农十师以外,其余均在-0•487~-0•119之间,低于国外发达国家-0•5~-1•4的水平[6]。由于我国属发展中国家,现状灌溉水价较低,表现出需求价格弹性也相对较低,这与国外普遍认可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应用F检验,说明各回归方程效果显著。上述检验说明,笔者建立的兵团各师农业灌溉水价与灌溉用水量的定量关系模型符合要求的,水价与用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灌溉水价变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兵团各师灌溉水价变动节水效果测算
2000~2006年,兵团多次调整灌溉水价,从单位面积平均毛灌溉定额变化来看,随着灌溉水价标准的提高,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调整灌溉水价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确实能够有效抑制农户对灌溉用水的需求,对兵团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有关资料,兵团目前农业灌溉水价没有达到供水成本,离当地水资源实际价值更是相去甚远,暂定为供水成本的80%。因此,随着兵团农户对灌溉水价承受能力的提高,农业灌溉水价仍然有较大的调价空间。根据以上对兵团灌溉水价与用水量关系的定量分析,在假定实际灌溉面积、蒸发量、降雨量、灌溉方式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按照成本水价供水,测算兵团2000~2006年单位面积用水量节约效果。
3.2灌溉水价变动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预测兵团各师2000~2006年农业灌溉节水量以及各年实际灌溉水量农林牧业产值,测算兵团各师2000~2006年农业灌溉水价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如表5所示。
篇8
关键词: 水价改革水权落实灌溉农业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 概况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全县人口31.5万人,国土面积1.6万Km2,其中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4%(2012年)。民勤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110mm,蒸发量高达2644mm,风大沙多,生态十分脆弱,是全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大面积开荒种地,打井取水,地下取水量已达7亿m3,导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生态迅速恶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自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施以来,民勤县从保护生态资源入手,严禁打井开荒、严禁超采地下水。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目标,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区域分布特点,科学规划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以各类农林场、移民迁出区、风沙沿线和农区内部二轮延包土地以外的耕地为重点,民勤县制定了《2006年―2010年关闭机井规划》和《2006-2010年耕地压减规划》,分年度推进实施。民勤县相继完成关闭机井3023眼,压减配水面积2.93万hm2,安装地下水智能化计量设施7429套,到2013年全县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为1.1552亿m3。
民勤县2013年水资源分配方案配水总量为3.5912亿m3,农田灌溉2.6934亿m3,占配水总量的75%,管理好灌溉农业节水对于民勤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民勤县认真贯彻落实总理重要批示指示和视察民勤讲话精神,以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依法管水、科学配水和节约用水相结合,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6年开始,民勤灌溉农业地下水管理从“无序开采”阶段转为“管理许可,地下水资源费开征,水权水价改革启动”阶段,民勤县大力推行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对水权落实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额配水、超量加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基本管理制度,民勤县生态系统开始得到了一定的修复。
二 水价改革分四个阶段
灌溉农业节水的实现一是靠农业节水技术,二是靠政策措施。农业节水技术是基础,政策措施是主要推动力,如果没有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则在产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要想让农户自愿接受农业节水生产方式,难度是很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农业节水政策措施应该以水价为政策中心,利用价格杠杆作用,调节农户的灌溉行为,促进农业节水的实现。民勤县近年来的水价改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2.12004-2007年水价“管理许可”阶段
鉴于民勤县地下水严重超采,是影响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为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作用,进一步限制地下水超采,促进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60号令)和《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省政府2003年第4号令),从2004年1月1日起,民勤县征收灌溉农业地下水水资源费0.01元/ m3。
2.2 2008-2010年水价改革启动阶段
为达到节水目的,从2008年7月1日起民勤县灌溉农业地下水水资源费标准由0.01元/ m3调整为0.02元/ m3;2009年地表水水价由0.151元/ m3提高到0.208元/ m3, 2010年地表水水价由0.208元/ m3调整为0.225元/ m3。这是民勤县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农业节约用水的重要举措。
2.32011-2013年7月水价改革创新阶段
2011年5月,民勤县制定出台了《民勤县农业用水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实行两部制水价,即基本水价+计量水价。每年基本水价2.00元/667 m2,计量水价分纯井灌区、井河混灌区、河水灌区三种情况:地下水6.00元÷地下水667 m2配水定额,井河混灌区地下水5.00元÷地下水667 m2配水定额,河水灌区按m3计算,地表水0.225元/ m3; 2011年计量水价为:坝区灌区为0.038元/ m3,泉山灌区为0.043元/ m3,湖区灌区为0.1元/ m3,昌宁灌区为0.013元/ m3,环河灌区为0.018元/ m3,南湖灌区为0.013元/ m3,地表水0.225元/ m3。同时根据作物实际用水量的不同,实行差别水价制度。凡用水在配水定额以内的,发展日光温室和特色林果业可以享受优惠水价;实际用水量超过配水定额的,实行累进加价征收水费。本方案的实行,充分发挥了水价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4 2013年7月水价改革深化阶段
《民勤县深化水价改革实施意见》已经于2013年第十六次县政府常务讨论通过,从之日起(2013年7月15日)执行,农业灌溉用水价格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2.4.1一是地表水水价,计量水价由0.225元/ m3调整为0.24元/ m3,较2013年上半年以前的水价提高了0.015元/ m3。二是地下水水价,实行两部制水价,即,基本水价+计量水价,每年基本水价按标准为2.00元/667 m2.;计量水价按m3征收,在定额内用水的,每667 m2计量水费为20.00元;地下水按m3计算计量水价为:坝区灌区0.154元/ m3(130 m3/667 m2),泉山灌区0.174元/ m3(115 m3/667 m2),湖区灌区0.4元/ m3(50 m3/667 m2),昌宁灌区0.062元/ m3(325 m3/667 m2),环河灌区0.056元/ m3(355 m3/667 m2),南湖灌区0.062元/ m3(325m3/667 m2)。三是地下水资源费,维持原标准不变,标准为0.02元/ m3
2.4.2农业灌溉用水差别水价标准分为三类 : 第一类,对于设施农业和实施滴灌的大田节水作物,在配水定额内用水的,除地下水免征水资源费外,地表水水价优惠30%,地下水水价优惠50%;第二类,对于特色林果业和生态用水,在配水定额内的,地表水水价优惠30%,地下水水价优惠50%;第三类,对于传统方式种植的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小麦、大麦、洋葱、平种玉米),在配水定额内,地表水水价上浮30%,地下水水价上浮50%。
篇9
“供水到户+农民用水户协会”节水管理模式,是新疆灌区将“供水到户”管理与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的节水管理模式,是新疆“十五”农业节水管理的研究推广成果。这种方式是把灌区农民以用水户协会形式组织起来,让灌区广大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节水和工程管理工作,并实施“量水、配水、收费、建帐”的“供水到户”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灌区农牧民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
“供水到户+农民用水户协会”节水管理模式,解决了新疆灌区长期以来用水管理制度混乱、喝“大锅水”、“搭车收费”、用水不透明不公开、末级水利工程管理长期缺位、水价执行渠道不畅、水价经济杠杆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提高灌区农民节水意识,为灌区新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实施、末级水利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
2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水价在农业节水中的经济杠杆作用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节水灌溉工程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家对粮食等作物实施的鼓励政策等新情况的出现,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势在必行。一是要修订和完善水价法规和政策。根据水资源不足及水污染严重的现实,着力完善水价的确定原则。明确水价是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围绕水价的3个组成部分制订和完善水价的法规和政策。二是完善水价的确定程序,充分体现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原则。在水价的确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供水单位、用水户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完善听证会制度。三是调整水价的决策机制。随着水价改革的不断深化,水价的确定要逐步走上政府宏观调控、各方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者有机结合的路子。根据水价改革的进展情况及经济发展状况,初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2]。
3以水权管理推进灌区农业节水
近年来,水权、水价、水市场交易等水权管理问题,已在新疆灌区得到应用和实践,并显示出显著的节水效果,初始水权、水市场、水权转让是水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需针对灌区内部二次性水资源节水配置,即对水利工程所供水权再分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1)摸清家底,开展灌区水工程、用水户、灌溉土地、灌溉面积、作物分布等基本情况调查,为灌区水权管理提供基本资料。
(2)明确用水定额,分析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2套指标,开展“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在灌区的测验和试验分析工作,研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灌溉量水技术设施。有了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就可以实行指标、定额管理。用水超过指标,定额就要遭受惩罚,实行强制性节水。
(3)初始水权分配根据灌区历史和今后的初始水权分配问题,研究分析新条件下的灌区用水供求关系,为实施灌区水权转让提供基础条件。灌区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研究确定水资源的分配方案,制订供水比例方案既要尊重历史,更要重视现实问题,这是研究制订灌区水权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4)研究制订水权转让制度。为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一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规范水权转让行为,水利部于2005年1月出台了《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水权转让中若干问题,灌区应在这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工作。
(5)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灌溉节水市场。尽快搭建水商品市场要素构件,让水利工程所供的水按经济价值规律进行交易,以市场经济行为达到水资源的最优利用和配置,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
4综合节水管理措施
4.1加强春灌用水的组织管理
春季干旱、夏季洪旱交替是新疆农业水情和灌溉的基本特征,尤其是3—6月的春灌期,全区灌溉水量缺口12亿~15亿m3,而且在各灌区分布不平衡。因此,切实加强春灌的供水和用水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做好抗旱预案制订和落实非常重要。
4.2强化定额供水管理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需求的增加,计划用水、量水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灌溉计量,按方收费”已成为灌区用水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强化灌区定额供水管理,完善计量设施,提高量水精度,是促进农业节水灌溉计量工作的基本保障。各地应加强灌区量水设施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工作,普及先进的经济实用的量测水技术,为灌区实施节水灌溉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持[4]。
4.3做好灌区节水管理
加强供水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制订合理的灌溉用水计划,实行灌溉用水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在做好灌区供水管理和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沟畦灌、膜上灌等常规灌溉节水,提高灌溉进度和灌水质量,尽力减轻春灌压力;大力推广应用各种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杜绝大水漫灌和浪费用水的现象,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着重实施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灌溉管理的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组织在灌区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灌区农民节水增产效益。
4.4抓紧做好水库运行调度管理工作
加强水库工程安全运行是一个基本原则,但是水库的运行调度一定要科学合理,汛期莫要以“泄”为主,应为无水期防旱做好准备。因此,认真研究蓄水、防洪、灌溉三者利益关系,切实做好水库工程的引、蓄、排、供等调度方案,切实做好水库供水计划审批工作,研究制订兼顾防洪与兴利,合理调度水量的应急预案。适时调节水库引蓄水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工程的灌溉效益。
5参考文献
[1] 孙杰,张立民,池建军.吉林省节水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1(12):33-34,44.
[2] 刘云.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1(11X):32.
篇10
县上分配我们乡农田灌溉用水量909万方,基本生态用水59万方,农村生活及畜禽用水58万方,合计井口配水量1027万方。
二、水量分配原则
1、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人均公平享有水资源份额的原则,全乡用水总量控制以井口计量为准,村、社水量分配以井口计量为准。
2、坚持逐级分配的原则。由乡政府先分配给各用水者协会,再由各用水者协会将水权分配到各农户、机井和轮次。
三、水量分配方案
1、农田灌溉用水量分配
人均农田灌溉配水面积2.5亩,配水定额为367立方米/亩。
2、基本生态用水量分配
依据农村人口配水,人均基本生态配水面积0.375亩,配水定额160立方米/亩。
3、生活及畜禽用水量分配
依据《县行业用水定额》和《县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城乡生活和畜禽用水定额,农村居民按实有人口计,50升/人·天;畜禽用水按农村生活定额的2倍配置。
四、保障措施
1、深入宣传发动,增强节水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使全乡的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全面抓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认清形势,加大节水力度,确保年度配水计划的落实。
2、实行智能化管理,规范水票运行。地下水取水计量严格按智能化控制器和水表计量为准,凡没有安装智能化控制设备的机井坚决不予供电取水。水管单位要加强智能化控制设备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破坏智能化设备的案件,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在水权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水票运行程序,凭票刷卡,凭票供电,凭票取水。
3、规范用水程序,加强水电共管。电管站和水管所要加强适时监控,及时掌握轮次水量的使用情况,对不按规定程序取水的村社和农林场,电管站要及时采取拉闸限电等强硬措施进行制止,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