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贷款范文

时间:2023-03-19 22: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信用社贷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信用社贷款

篇1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支农 贷款

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是我国银行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银行的贷款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活动领域主要是在农村,是在农村信用社所在的社区范围内,因而合作金融的经济属性、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农村经济的社会属性,必然会使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了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的特点,对于加强和改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管好用活信贷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主要为农村社员服务

随着社全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想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不可能也不现实;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又主要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城镇经济建设。所以,农村的资金供求矛盾主要由农村自己解决。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架和现状看,筹集农村资金的任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来完成。事实上,农村信用社也正承担起这项种任.据统计,到2010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各项支农贷款62900亿元,从全国看80%的支农贷款、70%的乡镇企业贷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

二、贷款投向分散、用途广、种类多

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农村区域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投向呈现出分散、用途广泛、种类多的持点。

(一)贷款的服务对象多而散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承包户、专业户、重点户成为农村信贷的主要投入对象,除此之外,还有社区内的其他农民家庭,各种各样的乡镇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种经济联合体、这些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多而分散。

(二)支农贷款投向面广、种类繁多

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个包罗万象的经济环境,加之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的特点,因而也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用途十分广泛。以农业贷款为例,就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贷款,为社员及农民家庭的生产、生活贷款、消费贷款等、这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以农业为依托的中小企业、家庭小作坊。他们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生产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的收入低而不稳定,需要农村信用社在为他们提供贷款时,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所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用途广、种类多。

三、支农贷款期限长、利率低、风险大

季节性、缓慢性、分散性、不平衡性以及风险性是世界各国农业资金占用和周转的共同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就使得农业贷款具有了期限长、利率低、小额和需要担保以防御风险的共同特征。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机能和外界的自然力,通过人们有意识的劳动去强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因此,农业不仅要受到外界自然力的支配,还要受到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资金以及支农贷款资金在一年当中占用和周转、投放和收回的不均衡,农业生产的周期一般较工商业生产周期要长,因而也就觉得了资金周转缓慢、贷款期限较长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农业企业与工商企业相比,具有规模小、量多、资金分散的特点,因而就使得支农贷款具有使用分散、数多、金额小的特点,另外,农业生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丰歉大小年的差别,都使农业投资有较大的风险性。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不仅活劳动得不到补偿、有时甚至连物化劳动也无法全部收问。加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平均利润率均较低,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利率不仅低于工商业贷款利率、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担保、抵押物,以降低支农贷款所承受的风险。

四、支农贷款以农业为主体,根据资金实力,兼顾其他

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和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应该优先安排对农村种养业的贷款,其资金发放的程序是:农民、农业、农村经济。这也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发放是以农业为主体,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为其他产业部门或其他企业发放贷款。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地域概念。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把农民、乡镇企业手中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又投放于农村,是支农的重要力量,这是农村信用社的一个艰巨任务。但是,在农村经济中,除了农业这个主体以外,还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行业等经济部门,这样就构成了以农业为主体、以农村工商业为两翼,产、供、销紧密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农工商一体化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这样,农村信用社的信支农贷款在完成主体的农业贷款后,又涉及到了农村经济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这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合作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支农贷款支持农业发展是根本,农村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两翼以致全方位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既要做好在生产中支持大农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时,还要根据自身资金实力以及组织管理的辐射能力,做好在流通领域中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副产品的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使农村经济中的生产、流通相互促进,产销、产中、产后配套一条龙服务,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6第一版.

[2]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9.

[3]张桥云.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loan interest rate pricing, and poses accor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loan,interest rate pricing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3-0065-04

逐步建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信用社“粗放式”的贷款利率定价已难以适应经营发展的需要。为建立农村信用社灵活、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信贷资金综合效益,增强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笔者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情况进行了研究,在考察其贷款定价情况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贷款利率定价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板的通知》(银发[2006]8号)、《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工作指导意见》(鲁农信联办[2006]45号)等有关贷款利率政策规定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适应自身实际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贷款定价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基本建立了贷款定价管理体系

山东省各县级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县级联社)基本都形成了由联社理事会(董事会)、贷审委、信用社贷审组、信贷员四级组成的贷款定价管理体系,实行“分级授权、逐级审批”的定价流程。各办事处、市联社建立了利率执行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辖内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工作进行检查、督导,防范利率风险。各县级联社根据人民银行、省联社等贷款定价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各自的贷款定价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部分办事处、市联社制订了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

(二)普遍实行贷款基准利率加点的贷款定价方法

目前山东省各地农村信用社基本都采用了简便易行的法定贷款利率加点浮动的贷款定价方法,其公式为:贷款利率=法定贷款利率×(1+浮动幅度)。各县级联社在测算贷款浮动幅度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不尽相同的指标及其权重,主要考虑了客户信用等级、担保方式、信贷投向、贷款比例、贷款期限等风险因素,以及客户关系价值等因素。

(三)贷款定价取得初步效果

各地农村信用社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将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重要依据,对信用等级高的,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反之对失信者课以罚息,有力地推动了信用环境的改善。

通过实施贷款利率定价管理新办法,农村信用社增强了成本、效益、风险、市场竞争观念,内控制度逐渐完善,信贷管理不断加强,经营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贷款利率定价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机制、人才、技术、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还处在浅层次、粗放式阶段,贷款定价的主观性、随意性仍然很大,还未建立起科学、灵活的贷款定价机制。

(一)推行科学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内在动力不足

致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尽管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已经显现,然而,部分农村信用社尚未树立真正的竞争意识,仍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者的地位自居,习惯于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贷款利率定价行为,贷款利率垄断定价的惯性依然强大。二是对贷款定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定价还停留在提高贷款利率――扩大存贷利差――赚取更多利润的片面认识上,没有认识到贷款利率定价是信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效益、防范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三是工作依赖性大。贷款利率定价是一项精细、复杂、系统工程,部分县级联社畏难不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习惯于机械地执行上级部门的利率政策,缺乏探索适应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定价机制的主动性。

(二)缺乏科学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实践刚刚起步,贷款定价体系亟待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架构不健全。各县级联社尽管建立起了理事会、贷审委、信用社贷审组、信贷员四级组成的贷款定价管理体系,但是没有专门的贷款定价管理部门、岗位和人员,且职责不清,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利率定价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科学有效的利率管理体系。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名义上理事会是利率定价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贷款的利率定价完全由县级联社领导根据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决定。调研了解到,某些市联社、办事处无视县级联社贷款利率自主定价地位,以贷款利率定价指导为名行利率控制之实。三是贷款定价授权制度不完善。贷款定价权集中于县级联社,基层信用社和信贷员的贷款利率定价授权不足,被动执行县级联社的贷款利率政策,无法及时有效地根据经济运行、市场信贷供求、贷款主体经营和信用状况等变化来调整贷款利率。此外,没有建立严格的贷款利率定价监督检查制度,利率风险机制缺失和未建立起贷款定价适当公开制度,同样制约了贷款利率定价体系的完善。

(三)贷款利率定价方式简单粗放

贷款定价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实践时间短,缺乏经验和人才、技术支撑,因此还处在探索或不成熟阶段,贷款定价方式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中,无论是浮动指标的设置,还是浮动系数和浮动权重的确定,没有统一、科学的标准和依据,主要靠经验判断、静态评估,缺少定量分析和动态测量。二是利率固化。目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均采用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对利率风险的敏感性不强。三是贷款定价管理简单划一。目前山东省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没有真正做到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只是做了简单的贷款分类,还不能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市场发展前景、风险状况、客户关系等因素,制订以产业(行业)、信用状况、期限和担保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贷款利率差别定价体系。四是贷款定价管理办法流于形式。调研发现,贷款定价管理办法并未得到认真执行,最常见的做法仍然是由联社主任或领导班子参照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在利率方面的要求,结合联社以往利率水平和经验判断来确定最终贷款利率,然后下发给各基层社执行,仍然是“一言堂定价”、“指令性定价”,而非“市场化定价”。

(四)缺乏贷款定价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基础

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技术型、研究型、管理型的高素质的知识复合型利率管理人才。多数农村信用社没有专职的利率管理人员,信贷人员缺乏利率管理知识和经验,对利率的管理局限于利差管理,谈不上贷款的风险评估、成本核算、宏观经济货币走势和微观企业动态的预测等利率风险管理。

更为被动的是,农村信用社历经几次变革,内部客户资料和信息流失严重、积累有限;外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的有用信息也很有限,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客户历史资料、数据。农村信用社对信息统计工作重视不够,信息科技开发应用滞后,至今省联社还没有推出贷款定价管理系统,利率管理人员、信贷人员还无法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五)部分农村信用社利率执行水平偏高

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定价管理新办法的初衷之一,就是加快贷款利率市场化,遏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现象。在山东省各地农村信用社制定的贷款定价办法和实施细则中,对于入股农户、信用户、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均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符合优惠利率条件的客户较少,优惠程度有限,贷款利率的实际执行水平仍然偏高。高贷款利率水平的背后,隐藏着部分联社经营方式粗放带来的资金组织成本高、资产质量差、风险防控能力低、优质客户流失以及市场竞争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三、做好贷款利率定价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贷款定价的重要性,增强贷款定价工作主动性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竞争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价格战”一直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利器,贷款定价是农村信用社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做好贷款定价工作,能够进一步巩固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市场竞争主动权。做好贷款定价工作,对于农村信用社经营优化信贷结构,强化信贷管理和风险、成本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稳健经营、稳步发展都至关重要。各地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贷款定价工作。

(二)完善贷款定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贷款定价机制

建立健全贷款定价组织架构。有条件的县级联社要成立专门的贷款定价管理机构,设立专业岗位,配备专业利率管理人员,构建由联社理事会、贷款定价委员会、信用社贷审组、信贷员四级组成的贷款定价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责,强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后台支持。理顺贷款定价管理体制,赋予贷款定价委员会真正的管理权力,减少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县级联社的行政干预。完善贷款定价授权制度。按照“集中管理、逐级授权、分类授权”的原则,授予基层信用社和信贷人员对不同信贷产品一定的利率定价管理权力。强化贷款定价监督制度。建立层层监督的全方位的贷款定价控制体系,加强对贷款定价决策、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分析评估贷款定价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偏纠错和问责。建立利率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建立定期的缺口分析与利率敏感性分析制度,逐步采用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办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定期对国家宏观经济变化、微观企业态势和利率变动趋势分析,预测利率风险,适时揭示风险。推行贷款定价适度公开制度。可以通过贷款定价听证会、宣传窗、明白纸、电子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广大客户了解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程序、标准等有关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动阳光办贷。

(三)创新贷款定价模式,增强贷款定价的科学性

坚持切合实际、成本效益风险匹配、市场竞争、差别化和动态浮动原则。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理论模型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农村信用社内外环境、条件,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贷款定价模式,是农村信用社做好贷款定价工作的关键。

根据主要目标客户群,通过有效计算贷款违约损失率、资金成本率和非资金成本率,综合考虑目标利润率以及同业市场竞争等其他重要影响因素,来确定贷款利率,最终形成一套“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以成本收益为约束,兼顾市场价格水平以及银行与客户的整体业务关系”的贷款定价模式。贷款定价计算公式:贷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1+风险浮动幅度-存款优惠幅度+调增幅度-利率优惠幅度 贷款决策调整幅度);风险浮动幅度=Σ(浮动系数×浮动权重)×100%;最低浮动幅度=(贷款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率+税负成本率+贷款最低风险率-法定贷款利率)/法定贷款利率。

(四)重视贷款定价人才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夯实贷款定价工作基础

按照“培养引进并举”的原则,以优惠待遇对外招聘具有利率管理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对现有的利率管理人员(信贷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利率管理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使他们熟悉掌握风险识别评估、信用等级评定、经济金融分析、利率风险规避、贷款定价模板运用等知识、技术。应发挥后发优势,借鉴他人已有成果,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适应农村信用社实际的科学、高效的贷款定价信息管理系统。一个理想的贷款定价信息系统,是与银行内部各个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见图1)。

从成本管理系统中可获取贷款资金成本率、非贷款资金成本率、营业税负率等成本信息;从风险管理系统中获取有关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信息;从信用分析管理系统中获取客户信用情况;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获取已有客户综合贡献度的信息,等等。从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看,目前只有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可提取某些有关贷款定价参数信息。由于我们的研发能力还有限,历史数据不完整、不系统,难以一步到位,开发出上述理想的贷款定价信息系统。但可本着“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循序渐进”的研发思路,构建一个B/S结构、主要业务参数能够完全差数化设置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在其他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前,可手工录入信息参数。

(五)坚持让利于民,实行水平适中的贷款利率政策

要处理好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坚持利率覆盖风险、成本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实现商业可持续;又要让利于民,有效支持“三农”发展。要大力推行成本管理,开源节流,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要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压缩新增贷款不良占比,为降低贷款利率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分类指导。省联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实行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原则上控制在80%以内;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县级联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浮原则上控制在50%以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效益比较差的县级联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浮原则上控制在80%以内。

参考文献:

[1]宋磊,王家传.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金融发展研究,2008,(1).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信贷流程管理;贷款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68-02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经过近五十年的曲折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中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体系。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所必须正视的。

一、农村信用社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

1.信贷流程管理不足。信贷管理从流程角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贷前决策、贷中跟踪管理和贷后总结评价。目前中国农村信用社在流程管理上还很粗糙。贷前有三个环节:贷前调查、授信复查和贷审会讨论,这些是风险防范的关键防线。然而在实际业务运行过程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由于信贷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能力和素质不够等原因,使贷前调查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第一道防线有时往往是形同虚设。其次,授信部门复查,又因为人员力量有限而显得十分薄弱。最后,现行的贷审会制度,无论其人员构成、职能设置还是审批程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使信用社承担本不应承担的风险。在贷中和贷后管理方面,“重贷轻管”一直是农信社的老大难问题。

2.贷款管理制度低效。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多数信用社都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小额农贷,贷款员既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又做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使贷款人员失去了有效约束,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其次是制度执行上的低效,内控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很多时候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应付检查,贷款过程中违反国家方针政策、金融法规、内控制度的行为屡见不鲜。

3.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信贷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结构缺陷和业务能力问题,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有的信贷员连企业的基础财务报表都不能阅读,对借款人假信息、假报表缺乏辨别和防范意识和能力,忽视对借款人背景等报表数据无法反映的因素的调查。有些信贷员业务发展指导思想不端正,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关心贷款潜在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业务风险防范机制。为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应按照《农村信用社章程》、《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章程》和《担保法》、《贷款通则》,建立授权分责的信贷管理体制。信贷审查机构负责贷款审查,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贷款审批,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将贷款调查管理、审查认定、检查监督职责分解,互相制约,确保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建立贷款保障制度,提足呆账准备金,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呆账,人民银行、财政部门要给予倾斜政策,促其“消化、吸收”,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再生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关规定,调整信贷结构,使资产多元化。在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基础上,严格控制单户贷款比例等指标,对包括本、外币在内的资金交易、证券交易等项表内表外业务,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与风险防范制度。尤其在主营业务即信贷业务上,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信贷资产结构,预防、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按照授权分责、监督制约、账务核对、安全谨慎原则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会计记录、账务处理、成果核算等完全独立,会计部门只接受其主管领导,会计主管不参与具体经营业务,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与有效性。建立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授信为主要特征的内部授权、授信管理制度。信用社对其分社以及信贷人员的授权授信要定期检查,确保授权、授信适当,权限及额度不突破,各种授权均以书面形式确认并逐级下达,各项业务均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特别授权业务要经过特别审核批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特别是经济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否能有效地防范来自内部及外部的欺诈活动,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安全与稳定。违规、违法及欺诈所导致的风险,不仅产生于农村信用社内部,而且产生于一些外部监管部门,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通过教育、示范、监督与技术控制,防止农村信用社与违法犯罪活动的联系,避免内部欺诈、犯罪和卷入外部欺诈陷阱。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制度。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维修等全部过程严格管理,明确业务主管部门与稽核监督部门的职责,严格进行业务主管、软件设计人员、业务操作及技术维修人员权限划分,严禁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技术人员介入实际业务操作,将风险控制制度、指标及规程等项内容进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然后将其用于风险管理之中。

2.建立一支合格的营销队伍。部分地区信用社资产质量不高,信贷市场份额萎缩,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信贷员队伍素质较低,制约了信贷营销工作的开展。从实践来看,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信贷营销队伍迫在眉睫。狠抓作风建设,严肃信贷工作纪律信贷营销人员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贷款才能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在工作态度上,既要有责任感,更要有自豪感,善于规避风险,敢于迎接挑战。在营销方式上,力戒“养尊处优”,等客上门,而要主动出击,进村入户,重视与客户的联系,真正密切社农、社企关系,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客户喜爱的情感银行,建立互动、互惠、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合作关系。实行岗位考核,增强信贷队伍活力,通过岗位竞聘、信贷从业资格考试等方式,使信贷营销队伍保持合理流动,防止队伍老化,优化队伍结构。适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满足农信社信贷客户群体日益广泛、中高端客户逐渐增加的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贷队伍素质加强信贷队伍品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信用社要经常组织员工学习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员工职业道德观念和守法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按制度办事、按规程办事、形成管理靠制度、操作靠规范的良好氛围,保证信贷营销工作安全、健康发展。在防范道德风险的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营销培训和业务培训,及时补充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鼓励信贷营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教育,以适应新时期信贷营销工作的需要,增强信贷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3.建立一套完善的信贷服务体系。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对于贷款营销来说,亦是如此,思想陈旧,必将举步维艰;勇于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农信社的服务对象在信贷需求上各有不同,因而信用社的信贷服务方式也应多种多样。丰富信贷服务内涵。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支农服务活动,使贷款营销情感化,让客户从内心里认同信用社,建立融洽的社群关系。扩大信贷服务外延。对小额农贷,立足千家万户,做好扩面、增量、延伸工作,延展其服务功能:一是延伸贷款对象。使从事或服务一、二、三产业的所有农户、城镇个体工商户等都能受益于小额农贷。二是扩大授信额度。小额农贷最高限额不能一成不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适当扩大;对种、养、加等特色大户,要大力推行联保贷款,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延长使用期限。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允许贷款跨年使用。改革信贷服务作风。信贷人员要深入基层,开拓视野,把辖内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企业都纳入视线,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优质的贷款项目。并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来赢得客户、拓展市场,在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做一流服务、争一流速度、创一流业绩,践行服务承诺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构建快速通道,实现服务提速。

4.关心支持,全力配合,是盘活清收不良贷款的不容忽视的方法。盘活清收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仅靠信用社一家去唱“独角戏”,显然孤掌难鸣,力不从心,为此,社会各部门要关心重视信用社盘活清收工作,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使盘活清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要加强同地方党政部门的联系,通过沟通协商,使他们主动过问自己经手、担保或辖内企业、农户形成的不良贷款;二是要积极同公、检、法、司、工商、税务等部门搞好关系,千方百计为信用社盘活不良贷款提供极大“便利”;三是信用社自身要搞好资产保全和“门前清”工作。对手续不合规、不完善贷款,应尽快健全手续,保全资产,避免诉讼时效丧失;对信用社职工自贷、担保或为亲属、朋友介绍、担保发放的人情、关系、跨区、顶名等贷款,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采取联系工资、离岗收贷、行政处分、解除劳动合同、追究法律责任等措施,限期收回;四是健全金融法律管理体系,组建金融法庭,为盘活清收工作开辟“通道”,以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篇4

一、开展小额农贷款取得的成效

小额农贷由于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自推出后,受到了农户、村组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称赞,也得到了各方的满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一)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小额农贷款的推出,使农村信用社信贷门槛降低,为很多信誉良好但无担保抵押措施的农户打开了融资的大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情况,成为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

(二)小额农贷的发放密切了社群、社政关系。小额农贷的投放,要求信贷人员走村到户,了解农户的信用状况、资产情况和种养情况,掌握农户靠什么生存,吃什么饭,增加了与农户的接触,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极大提高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逐步强化,良好的农村信用氛围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基层村组干部的参与,给了他们充分的信任,使他们感觉到农村信用社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的形象、作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构筑了一种信任、平等、互助、合作的社群、社政关系。

二、小额农贷发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满足率低。据调查,至少有30%的企业因达不到准入条件而难以获得信用社的支持,而得到支持的企业并非完全能足额得到满足,受种种因素制约,资金满足率平均在60%—70%。

(二)是品种单一。贷款泛指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而我农村信用社对小企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贷款上,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几乎停滞,至于贸易融资、保理等其他业务则从未涉及。而目前所发放的贷款中主要以担保贷款为主,兼之有少量的金额较低的信用贷款.

(三)是流动性比较差,逾期率高,回收难度大。近二年信用社小额农贷收回率分别为91.02%、93.87%,都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农户借款后外出务工,到期后不及偿还;二是农户抗风险能力不强,或因受灾或子女上学,影响到期偿还贷款;三是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存在还账等待观望,甚至有逃废债务的现象.

(四)是小额农贷在程序掌握上还不够严谨。小额农贷是在基于农户经济状况调查、信用等级评定并发证、凭证直接办理贷款等基础上发放的贷款,虽说是信用贷款,但其中联结的每一个过程都对贷款的按期回流产生影响,一旦对程序中的每一个过程处置不严、不实,就会造成贷款的不良并将诱发道德风险的产生。

(五)是小额农贷款的“五包”责任制难以落实。小额农贷款调查人是第一责任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贷人员或内退或乡镇交流或在本社内异地划片管理,其在原包村的小额农贷款在移交后,容易出现情况熟悉的贷款有人接交,已到期贷款接交人不愿意接交,若贷款形成损失,是追究原调查责任人还是追究现管理责任人,在实际操作中,责任出现相互扯皮现象。

针对以上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如下四条加强小额农贷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放小额农贷应重点围绕三个层次,实施三大战略。一是围绕农村农户及各类种养专业大户,实施农户信贷上门发放战略。农村农户及各类种养专业大户大都以土地经营为基础,散居在农村各个村组,信用社要主动上门服务,把贷款送到农户手中,充分信用社体现心贴心的服务,手握手的承诺。二是围绕城镇个体经营户实施员工责任发放战略。城镇个体经营户、农村务工经营户、农产品加工贩运大户是农村信用社拓展小额农贷市场不可或缺的“黄金客户”,都有资金流动性强,不易监管的特点。在服务方面,应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实施员工责任发放,将对这些“黄金客户”的贷款责任落实给农村信用社责任心强、无违规放款、有担保能力的内部员工,由其办理小额农贷,并对所发放的贷款承担保证担保责任,实行“五包”,即包放、包管、包收、包效、包赔。三是围绕中小民营企业实施专项发放战略。县域经济民营化后,一批有效益、前景看好的中小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所需流动资金,可实施专项发放战略,由信用社派专人参与企业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既可为资金相对富裕的农村信用社培植良好的信贷载体,又可成为农村信用社效益的“蓄水池”。

(二)加强规范操作,确保推广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小额农贷在实施过程中,每一步操作要分别落实责任人,保证程序到位,管理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要以流程图的形式公开贷款条件、程序和相关办法,做到简明易懂,一目了然。对农户的评级、授信、发证、放贷、收贷收息等环节的工作要增强透明度,要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贷款档案管理,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要及时更新,各级农村信用社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微机管理和信息共享,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资信体系。信贷员要定点定贷,即确定农贷管辖片区和全年农贷净放计划、清收计划,并向农户发放便民联系卡,有事能及时联系。

(三)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投放渠道和期限结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信贷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工作要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把握农村市场需要和农民信贷资金的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支农的范围和重点。

1.把信贷资金支持粮、棉、油等基本农作物始终放在突出位置,打破过去“春贷秋收”模式,按照产业周期、性质和特点,放宽农民小额贷款还贷时间。

2.逐渐增加信贷投量数额,扩大发放范围,放宽贷款额度限制。

3.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信贷投放渠道,积极支持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要、效益好、销路广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5

一、 改革的成果

(一) 支农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信用社职工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加大了对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到2004年末,梅河口市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7,590万元,占累放贷款总额的58.8%,同比增加投放16,114万元,增长140.4%。

1、支农服务领域明显拓宽。在优先满足农民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个体工商业户的扶持力度。截止2004年末,全市累计发放多种经营及种植、养殖业其他贷款22,534万元,同比增加10,202万元,增长82.7%。

2、支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信用社努力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发放,2004年1月就安排了贷款计划,一季度贷款基本发放完毕。仅一季度全市累放各项贷款14,652万元,比上年同期累放增加5,065万元,其中:“三农”贷款累放9,994万元,占累放额的68.2%,同比累放增加4,998万元,改变了过去贷款集中在3-4月份发放的旧模式,既满足了“三农”所需资金,又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利用率。

3、支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信用社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对农户生产费用贷款,在核定限额内全面实行了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及时帮助农户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全市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9,532万元,占农业贷款的 34.5%。同比增加6,859万元,增长38.9%。发放农户联保贷款2,997万元,占农业贷款的10.8%,同比增加560万元,增长22.9%。农户贷款面由2003年的73%提高到87%。

(二)经营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经营规模明显扩大。2004年末,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新增各项存款5,305万元,增长12.8%;新增股本金3,482万元,增长17.5%;两项合计比年初增加8,787万元,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1,494万元,增长48.3%,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二是经营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末,各项收入3,456万元,同比增加1,164万元,增长50.8%;其中:贷款利息收入2,792万元,同比增加1,001万元 ,增长55.8%;三是财务状况明显好转,2004年末,全市轧差盈余314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029万元,盈余面由34.7%增长到87%。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更加光明。预计2005年全市将消灭亏损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财务状况的好转,职工的工资收入大幅度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工的安全感、稳定性明显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对农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量比上年增加额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量比上年增加额的90%,对农业贷款额占全市金融机构投放总额的90%,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2、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大量支农贷款的投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抵制了农村高利贷,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375元,增长12.9%,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四) 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末,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2,380万元,比年初下降8,537万元,剔除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7,792万元,净下降745万元,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收回116万元,两项合计共下降861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8.82%,较2002年降幅为45.9%;资本充足率由-62.17%提高到28.31%,扭亏增盈幅度不断加大,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市场定位在重新调整,经营管理逐步规范,农村信用社正沿着持续、稳定、健康的轨道迈进。

二、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

1、信贷资金财政化。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为解决人员工资、热电厂债券兑付、城市建设,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等原因,向市财政局或由财政局担保发放贷款2,348万元,现已全部形成不良贷款,占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21.5%。

2、缺乏市场调研形成的不良贷款。1980-1990年,梅河口市委、市政府牵头推行一乡一品,分户贷款,统一购种、统一购雏,统一定项目、统一定量发展多种经营。全市各乡、镇都掀起了以副养农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由于受地理环境、市场变化、种养技术、经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种养户都以失败告终,造成不良贷款1,018万元,占不良贷款的9.3%。

3、企业破产转制、村集体解体形成的不良贷款。国营企业破产转制逃废债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成为悬空债权。此类逃废债仅梅河口、海龙两个农村信用社就达418万;如:梅河口市化肥厂90万元;梅河口市造纸厂50万元;梅河口市印刷厂46万元;梅河口市砂轮厂75万元;梅河口市热电厂64万元;梅河口市八一化工厂52万元、梅河口市酿酒厂、市百货公司等等。

1983年农村集体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由原生产队集体核算,改为分田承包到户,单户经营。造成农村信用社村集体不良贷款1,572万元;1996年全市实行国企改革,原地方国营企业进行翻牌转制、破产,农村信用社形成的悬空不良贷款2,211万元。两项合计占不良贷款34.6%。

4、农户及个体工商户长期拖欠形成的不良贷款3,632万元,占不良贷款的33.3%。一是一些个体工商户对市场预测不准,不懂经营,不善管理,经营亏损,被迫关停、倒闭、外逃躲债,查无下落形成的不良贷款。二是农户外出打工、迁居者逐年增加,至今未归和失去联系,造成无法清收的不良贷款。三是由于局部区域农业受灾,发展的多种经营项目失败和个别老弱病残户,暂无能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四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违规违纪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

5、部分地方党政干部任职期间在属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后因调转到异地工作形

成的不良贷款137万元,占不良贷款的1.3%。

三、清理不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调查分析中看出贷款风险主要来自非农大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复杂,靠信用社自身不但很难清收,而且清收成本高。因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1、免征农村信用社在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的税费。包括:契税、印花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资产过户、登记、评估、测绘、年检、交易等各种税费。

2、 对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可否考虑实行“五停”,即停止发放一切奖金及福利,停止新购小汽车,停止修建一切楼堂馆所,停止各种形式的考察、学习活动,停止单位领导调动或升迁。把清收农村信用社贷款列入政府年度指标考核。

3、对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企业,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落实债务,对于企业有偿还能力的,必须以现金方式如数偿还贷款本息。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对策

宁夏农村信用社作为宁夏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自从2004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金融服务系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促进农民增收,大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至2006年年末,农信社在全区金融机构中的农业贷款增量占比达95.8%,存量占比达到95.4%,有力支持了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宁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果。

一、宁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自身经营能力较差,影响到了支农效果

(1)业务单一,组织资金困难

农村信用社由于结算渠道狭窄、结算手段落后、金融工具品种单一、老化,汇路不畅等硬件制约,加之建社50多年来身份多变,牌子不硬,始终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高,且清收艰难

由于信用社历史上贷款粗放经营,“三查不严”、行政干预等原因,造成信用社资产质量低下,资金沉淀多。

(3)金融产品获利能力不强,客户小而分散,经营成本大

信用社主要经营的是传统农业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期限较长,而传统农业受自然因素制约程度高,不确定因素多,使很多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其客户绝大多数是经济承受能力极为有限的个体农户,居住分散,贷款易放难收,成本居高难下,导致效益低下甚至亏损。

2.支农再贷款使用的效果有限

(1)利率居高不下,加重了农民负担

支农再贷款是1999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项新的货币政策。

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专项款的法定利率是0.5575%。据统计,宁夏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的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浮,有些上浮50%,有的甚至上浮100%。高额的贷款利息,就信用社而言,是增强了盈利能力,但却加重了农民负担,无法充分体现国家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和减负政策,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效果,丧失了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

(2)限制支农再贷款的用途与对象,与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的要求不相符

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对象是个体农户。它重点支持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资金需求、以及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业、储运业和住房与子女助学贷款等需求,而在新型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合作组织却不属于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当农民生产经营发展壮大,由自然人向法人升级后将不再是支农再贷款的扶持对象,得不到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

(3)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

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适应农业生产季节性需要,贷款发放过多地采用年内发放、集中于年末收回,而许多种养业或是秋后销售而要求提前还贷,或是腊月销售而要求延期还贷。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及反季节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资金由季节性需求转向常年性需求,“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信贷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要。

(4)支农再贷款偏离支农方向

虽然支农贷款面向三农,但长期来农民贷款难的矛盾仍相当突出。

①个别信用社以信贷支农为借口,要求央行发放再贷款支持,事实上并没有用于农户贷款,而是用于补充存款下降引起的支付缺口或置换出其他高成本资金。

②农村信用社用商业贷款挤占支农贷款。农村信用社为了回避风险,追求流动性,使支农资金未能投放到农业实体,而是投向了企业以及其他的实体。

③国家公职人员和内部员工贷款屡禁不止,他们凭职业特权和人情关系挤占支农贷款。支农贷款偏离三农主旨垒大户,在服务对象上存在贷款歧视。

二、浅谈提高宁夏农村信用社支农效果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自身的业务经营能力,保证支农资金的充裕

(1)农村信用社树立人力资源意识,实施人才战略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从三个方面入手吸引人才、重视人才、用好人才。

①大力招聘人才,应抓住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矛盾,有计划地把那些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以最合理有价格吸引到农村信用社来,满足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要。

②下大气力留住人才,应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为人才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以人本管理的理念,充分重视人才的发展需求。

③要对员工进行恰如其分的培训教育,结合岗位需要,实施分层次、阶段性培训计划,使多数员工成为岗位能手,这将是一项回报迅速的短期投资。

(2)增加其他中间业务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①大力开发无风险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重点是搞好代收、代付、代汇、代管、代存、代受、代卖等业务,通过培植稳定的个人客户群体,推动中间业务向纵深发展。

②是大力发展性和结算性中间业务,诸如担保性、服务性、融资性和衍生性中间业务,不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③借助农村信用社大额支付系统的开通,积极与开发银行、农发行及人险和财险公司签订全面业务契机,系统地开展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荐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

四是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要设置理财业务的“值班经理”和咨询专柜,为客户介绍业务品种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收益性,力争能够在一个网点提供存、贷、汇、兑、结算、咨询、分析等“一条龙”的整体服务,全方位的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3)国家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吸收资金

面对农民把大量资金存入其他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这一现象,国家应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4)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信用社看成是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用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①要废除少数部门出台的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各单位将农业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将存款帐户设在农村信用社,并向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荐投资回报稳定、风险较小的涉农基础设施项目,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宽资金组织和信贷服务领域。

②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农村信用社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村信用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彰显生机和活力。

③是要继续降低农村信用社税收,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信用社自身积累。国家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予以补偿,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支付的保值贴息,无论当年是否亏损,都应由国家财政予以拨付,冲抵历年亏损,加速化解历史包袱。

2.发放支农贷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确定合理的支农贷款利率,减轻农民负担

宁夏农村信用社应在兼顾农村信用社盈利的基础上应突出的降低农民利息负担。

首先,要本着让利于农民的原则,实行明确的有差别的浮动利率政策。在支农再贷款利率政策上应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户都能享受到支农再贷款的好处。制定具体的有差别的浮动幅度依据可以是农户贷款的额度大小和贷款具体用途。

其次,还要本着让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原则,采用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现行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推行低微利率支农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比较大的盈利空间,扶持农村信用社逐步消化历史包袱,扭亏增盈,走出困境。

(2)扩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对象与范围

农村信用社应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对象和范围。及时修订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引导农村信用社从支持经济发展出发,只要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项目,都应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的范围,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合理的信贷资金需求。这样以来,那些在新型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及农业合作组织便可以得到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

(3)制定相对灵活的支农贷款期限,使其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

宁夏农村信用社应灵活的制定支农贷款期限规定,促使支农再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在支农再贷款期限规定上应延长期限上限,使支农再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协调。

(4)合理使用和管理支农的专项资金

①从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说,要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贷款、投资管理责任规范操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②从在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和监督方面来说,信用社对所发放的再贷款对象、条件、用途等进行严格的审查,要各县人行、农村信用联社、建立了资金总台帐、台帐、并以农户为单位建立了有详细内容的明细台帐,从一开始就把支农再贷款引向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安全运营的轨道。

3.央行要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保证支农效果良好

(1)央行要合理的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保证支农信贷资金供应到位

央行要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展实际,适应农产品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一年以上为宜,并允许跨年度使用。且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应允许延期归还,或只还本不付息,从实质上体现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

(2)支持信用社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

完善结算渠道、方便信用社灵活调剂资金、增加融资通道、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要调整金融布局,彻底把农村阵地真正还给农村信用社

要进一步收缩商业银行的农村基层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已逐步转向大中城市和大中企业,对农村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弱,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农村资金用于农业要求。

(4)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做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工作

①要摸清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为金融监管工作打下基础。

②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合法的经营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帮助农村信用社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其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对已经形成的高风险贷款进行跟踪监控,并逐步化解,并严格审查农村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对于不合格的不予批准,彻底的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总之,宁夏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作用,不但要通过自身的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中间业务、合理的管理和使用支农贷款,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央行要加大支持和监管的力度,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支农工作。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的服务于“三农”,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256~278

[2]张旭路:农村金融现状与农村信用社改革[J].农业经济,2005(5)50~51

[3]苏士儒:宁夏金融支农中的主要举措、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西安金融,2005(2)15~18

[4]冉璐:农村信用社支农目标与产权改革目标的冲突与调合[J].农业经济,2006(1)67~68

篇7

【关键词】信用社 抵押贷款 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当下,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信用社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已任的社区性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农村信贷,为有资金需求的农村企业或农民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大大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而抵押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诸多不规范因素,存在着较多潜在的风险,这就给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及贷款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重在探索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风险以及针对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对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押贷款手续不完善

相对于信用贷款而言,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手续更加烦琐,风险较大。办理抵押贷款,需要经过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批准,并且具有较高的税费。例如依法处理一起抵押房产贷款,就要经过法院、房产管理、土地、税务部门等各个相关部门的批准审核,除此之外,还有较高的税费,抵押贷款的人员需缴纳40%转让费、3%的契约费,公证处的评估收费通常为0.5元/m2,还有地籍测绘费和房屋丈量费等,具有较高的处理成本。这些都增加了借款人的负担,因此在抵押贷款办理过程中,常出现手续不完善的情况,相关部门疏忽,简化办理手续,不能认真考察借款人的法人资格、偿还实力、经济关系等,也有很多出现了所谓的“关系户”、“人情款”等情况,不走正规办理抵押贷款的流程,致使贷款后期出现很多问题,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长沙市房管局在办理抵押手续时要求较严,而县市一级代签代办现象时有出现。

(二)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管理

农村信用社在办理抵押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上的疏漏,也使得农村信用社实施的抵押贷款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放贷后办不了抵押又没能及时收回款项

现在农村信用社存在很多先放贷后办理抵押的情况,其本质就是没能按照正规的手续办理抵押贷款。这主要是由于信用社对抵押贷款所存在的风险认识不够,因此不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许多信用社或者信贷人认为抵押贷款不存在风险,抵押物可以补偿所需偿还的款项,因此不严格遵守办理流程。先放贷后处理抵押物便成为许多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办理抵押贷款的方式之一,表面上看提高了贷款的效率,缩短了抵押贷款的时间,为贷款人或者企业提供了较为宽松便利的贷款环境,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未经严格审查借贷人的抵押品而提前放贷,会导致事后处理抵押品时发现抵押物不能够办理贷款的情况,提前放贷,又不能够对所贷款项及时收回,导致在此过程中抵押贷款形成呆滞甚至失去依法保护而流失。

2.贷款到期没收回

贷款到期不能够积极予以催收,没及时上诉或者超过了诉讼时效等,这都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对抵押贷款制度的管理不善引起的。同时也与信贷人的责任心密切相关,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思想意识薄弱,只办理抵押贷款,而不能够在贷款到期时尽职尽责地处理好贷款事宜,导致到期没能及时收回,使款项形成呆滞或流失,也为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带来一定的人为因素的风险。

3.抵押物的处置

抵押物品的处置也是抵押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1)贷前抵押物的评估

在信用社抵押贷款的办理过程中,许多具体操作很难到位,抵押物品的评估作价难也是其中一项。在信用社抵押贷款的实施办法中,没有对抵押物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这对界定符合贷款的抵押物品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并且借贷人要对抵押物支付一定的费用,手续较为繁杂,所以大多借贷人不愿申请评估。这就为抵押贷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抵押物的处置

抵押物的处置包括抵押物品的过户、抵押物品的保管等,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以房屋作抵押,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房管部门)的批准过户,在履行完合法手续后,其房屋的产权才能够归属于贷款方(这里既是农村信用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由于办理过户手续,借贷双方均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为贷款人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因此为处理抵押物品的过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抵押物品的保管也是难题,许多抵押物品是以流动资产等处于运转的价值形态作抵押的,因此抵押物品难以封存或者保管。

4.贷前抵押贷款

贷前抵押贷款调查不到位,为信用社抵押贷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很多信用社不能够对借款人或者单位提供的担保单位、现有财产以及偿还能力的可行性和合法性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缺乏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品的合理性,是否符合规定,是否能够满足偿还款项等内容的审查。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的情况,例如某些贷款企业将自己的房屋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而同时将作为抵押品的房屋作为其他企业的担保资产,这就大大影响了抵押贷款的顺利进行。还有企业为企业作担保的资产被用来继续作为担保,这被称之为“循环保”,还有欺诈担保,由于人情或关系而产生的担保贷款等各种抵押贷款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贷前调查不够严谨造成的,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对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认识不够,对工作不负责任,使工作不到位,均会造成抵押贷款产生以上问题,这些问题会使抵押贷款产生许多弊端,借贷人偿还能力不足,担保名存实亡等,构成了对贷款安全的潜在威胁。

篇8

XX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保全力度,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的对象是指四级分类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及其表内外应收未收利息。

第三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遵循因地制宜、规范管理、有效运作,严格考核、绩效挂钩的原则。

第二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标准

第四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包括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保全和以资抵债。

第五条不良贷款清收是指不良贷款本息以货币资金净收回。清收的标准为:(一)以现金、银行存款收回不良贷款本息。

(二)票据兑付或贴现后、有价证券变现后收回不良贷款本息。

(三)抵债资产以租赁、拍卖、变卖等方式获取货币收入,冲减不良贷款本息。

(四)确需自用的抵债资产,按信用社购建固定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经折价入账冲减不良贷款本息。

第六条不良贷款盘活是指通过债务重组、注入资金等方式;增强债务主体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盘活的标准为(必须同时符合):

(一)债务主体合格,借贷关系因此正常。

(二)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有净利润或较以前亏损大幅下降。

(三)借款人按时支付当期利息,落实贷款本金及原欠利息还款计划并按期偿付。如有新增贷款,必须按期还本付息。

(四)有足值有效的抵押、保证担保。

(五)贷款形态由不良转为正常。第七条不良贷款保全是指在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已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情况下,重新落实债权或第二还款来源。保全的标准为:

(一)原悬空或有法律纠纷的贷款重新落实了合格的承贷主体。

(二)原担保手续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贷款或原不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重新办理了合法有效的担保手续。

(三)已失去诉讼时效的贷款重新恢复了诉讼时效。第八条不良贷款以资抵债是指在依法收贷过程中,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借款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有效的资产,用于抵偿贷款本金和利息。以资抵债的标准按《XX县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组织实施第九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采取责任清收、岗位清收和集中清收相结合,以岗位清收为主的方式进行。责任清收是指能够确定具体责任人,并负有终身清收责任的贷款;岗位清收是指信贷人员对包片辖区内负有岗位清收责任的贷款;集中清收是指信用社以分社为单位或将清收管理人员划分若干小组对负有清收责任的贷款。

第十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或造成不良贷款的主观责任人。

第十一条清收管理权限:

(一)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置权限按《XX县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二)依法起诉权限由联社按照法律事务授权范围执行。

(三)盘活不良贷款,按照信贷授权和信贷管理规定执行。(四)呆账贷款核销审批按国家税务总局[20xx]年第4号令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在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过程中,对有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造成信贷资产流失等行为的工作人员,按照《XX县农村信用社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措施

第十三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以资产损失量最小化为目标,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力求实效。第十四条依法催收和保全信贷资产。依法收贷适用于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诉讼时效有效、借款人确有可执行财产的不良贷款。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可以采取以下法律措施,对不良贷款进行催收:

(一)无担保人的借款,贷款人应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二)有担保人的主债权,贷款人应向人民法院起诉借款人、保证人。

(三)贷款人可行使代位权、撤销权、抵销权和不安抗辩权。

(四)贷款人可向人民法院依法申请借款人破产。

(五)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贷款人应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借款人、保证人的财产或申请生效的法律文书(如:支付令、判决书、调解书等)。对无效担保贷款,补办有关手续,重新确定担保方式和签订担保合同。对已失去诉讼时效或超过保证期限的贷款,向债务人、保证人主张债权,重新恢复诉讼时效或延续保证期限。

第十五条借助社会力量清收。

(一)对逃废悬空信用社债权严重,诚信极差的企(事)业单位,可通过人民银行、新闻媒体,采取联合制裁、黑名单、公告、公开曝光等方式清收。

(二)对从事社会公共事业、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的企业不良贷款,以及因逃废悬空信用社债权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可借 助行政力量清收。

(三)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农户、城镇居民的不良贷款,可委托其他机构、人员清收。

第十六条资产重组。可推进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使困难企业恢复偿还信用社贷款的能力。

(一)参与企业兼并与收购,帮助企业寻找兼并与收购对象。

(二)发挥信用社的信贷作用,在特定条件下向兼并企业发放“过桥”贷款和并购后的流动资金补充贷款。

(三)开展创新服务,为企业资产重组的提供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业务。资产重组时,债权人要与债务人协商一致,就原债务合同签订变更合同;同时,就变更后的债务合同与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签订新的保证、抵押、质押合同,需要变更抵押、质押登记的应当变更登记,以落实担保责任。第十七条以资抵债。对现有抵债资产,采用租赁、拍卖和变卖等方式,加快处置步伐。债务人无货币清偿能力,现有财产又暂时难以变现的,可与债务人达成协议或经司法机关、仲裁机构裁决,形成生效法律文书,以企业有效资产办理以资抵债手续。抵债资产按照《XX县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接收、管理、处置和帐务处理。第十八条呆账核销。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呆账贷款,履行规定的申报审批手续后核销。第五章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考核奖励第十九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计划是指不良贷款本息清收、盘活、保全(含以资抵债)计划。第二十条不良贷款清收管理奖励分为社内奖励和社外奖励两部分。以单人清收,按标准奖励;多人清收(含社内、社外共同清收),按标准奖励小组,再以个人清收、盘活额占该笔贷款清收、盘活额的比例计算个人应得奖励。

第二十一条社内奖励:

(一)奖励对象:社内不良贷款清收人员清收管理计划内不良贷款实行工效挂钩,完成计划给予单项奖励。

(二)奖励标准:1、清收1992年底以前的贷款,最高按实收利息的30‰兑现奖励;2、清收1993—1997年度的贷款,最高按实收利息的25‰兑现奖励;3、清收1998—20xx年度的贷款,最高按实收利息的12‰兑现奖励;4、清收已核销呆账贷款本息,最高按贷款本息金额的15‰兑现奖励;5、盘活不良贷款按1—4款标准的50兑现奖励;6、责任清收人员清收责任贷款,不适用本办法奖励政策。

第二十二条社外奖励:

(一)奖励对象:社外人员、机构协助清收不良贷款,按清收额扣减清收费用后的比例,给予奖励。

(二)奖励渠道:在“手续费支出”账户据实列支。

(三)奖励标准:按社内人员清收不良贷款奖励标准执行。

第六章

附则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XX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制定、解释和修订。信用社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未尽事宜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执行。

篇9

我们把六个县看作六个区组,农村信用社在这五年时间每年都采取新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率,所以我把这五年当成五种处理。每个县这五年的时间里都有下降趋势。我们运用Page检验,看是否存在下降趋势。原假设为五种处理的位置参数是相等的,H0:x1=x2=x3=x4=x5;

备择假设为H1:x1>=x2>=x3>=x4>=x5。各观察值的秩如下表:

构造P统计量,P=1*29+2*23+3*15+4*16+5*7=219 因为我们是检验是否单调递减。查Page表可得,在a=0.05的时候。临界值是291,d=6*5*(5+1)^2/2-291=249,当P(P

一、不良贷款率的情况

1.不良贷款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

(1)直接收回不良贷款。由于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部门层层下达清收不良贷款任务,县联社分解到各基层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净压缩任务,信用社再将任务落实到每个信贷员。经过信贷人员的清收直接收回部分历年发放不良贷款,是不良贷款的数量减少,降低了不良贷款比率的一个原因。但是,从调查的结果看,直接收回陈年的不良贷款不多,说明通过直接收回不良贷款来降低比例的力度是有限的。

(2)借新还旧减少不良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银发〔2000〕303号)规定,贷款符合“四个条件”即:借款人生产经营正常,能按时支付利息;重新办理借款手续;贷款担保继续有效;属于周转性贷款”可以进行盘活。由于农村信用社目前还实行期限管理的贷款“四级”分类,导致通过办理“借新还旧”减少不良贷款,从而掩盖的贷款的真实形态,这种的现象占一定的比例。

(3)呆账核销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通过以经营效益,通过核销不良贷款,实行账销案存保留追溯权,也是当前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主渠道之一。

(4)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由于国务院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央提出扶持政策,因此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这也是近两年来,降低不良贷款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不良贷款率下降原因分析

(1)从客观上的分析,除了上述四点原因产生不良贷款比率下降的客观原因外,导致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还有一个是信贷规模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规模壮大,农村信用社也不断加大信贷规模,增加新的贷款投入,在总贷款中不良贷款不变的前提下,不良贷款占比也随之下降。

(2)从主观上讲,由于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于不良贷款措施不断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相应做出依法清收、责任清收、岗位清收,以及奖励清收等措施。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全市各个县的不良贷款率与上年相比全都下降,而且现在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二、对策与措施

1.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和办法,盘活现有不良贷款

(1)依法清收。依法清收指通过法院对不良贷款进行清收。依法清收的对象是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通过依法清收可以有效改善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2)责任清收。责任清收是指能够确定具体责任人,并负有终身清收责任的贷款。不良贷款谁发放的就由谁去收回,不能收回贷款要追究放贷员的责任,做到贷款发放“包放、包收、包资金安全”。这种规定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3)岗位清收。岗位清收是指信贷人员对包片辖区内负有岗位清收责任的贷款。岗位决定责任,你在什么岗位上就要承担什么责任,不管不良贷款是不是你发放的,你都有责任收回。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信贷员的责任心和收回不良贷款的紧迫感。

(4)奖励清收。奖励清收是指信用社拿出专项费用设立清收盘活不良贷款集体和个人奖项,奖励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员工。奖励清收可以切实调动所辖单位和员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积极性。

此外,农村信用社还可进行不良资产保全。对一时难以收回的贷款逐一落实债权,必要时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如果不良贷款在两年内不催收,担保人就不承担责任,因此必须在两年之内对其进行催收,农村信用社可采取半年就催收一次的办法以保全信贷资产。

2.建立切实可行责任追究制,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1)明确信贷岗位的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力度,增强信贷员责任心,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

(2)严格信贷损失的赔偿制度,凡是对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信贷员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 并按照贷款审批权限分级全额追究审批人员的贷款损失赔偿,体现了责权利对应的关系。

(3)实行信贷责任的终身追究制度,防范信贷人员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及杜绝违反贷款操作规程,以贷谋私。

篇10

一、利率浮动存在的问题

(一)高浮动利率政策不符合我国“农情”,加重了农民的利息负担。目前农信社向农民发放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上浮到230%以内,而其他商业银行向城市居民、企业单位发放贷款,利率上浮大多在30%至60%之间。农信社吸收存款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相同,但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只考虑了农信社的局部利益,却损害了“三农”利益。

(二)贷款利率上浮缺乏合理依据。首先,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制定的依据是资金使用的利润水平。农民是弱势群体,社会平均利润的占有水平极低,贷款利率浮动却最大,显失公平。其次,近几年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资金,有一部分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县联社占用使用支农再贷款8000万元,××县信用联社占有支农再贷款4000万元,此两家机构的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相对于组织存款和拆借资金,其筹资成本较低,从成本考虑,贷款利率不应过高浮动。

(三)农信社贷款面向广大农民,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抵押物普遍高于企业,且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风险分散,而商业银行贷款面小、额度大、风险集中。农信社贷款风险小于商业银行,但利率浮动高于商业银行,显然不合理。

(四)农信社贷款高浮动利率不利于行业公平竞争。农信社一统农村信贷市场,农民贷款只能求助于农信社,农民面对高利率有看法、但没办法。

(五)利率一浮到顶与逾期贷款罚息差距缩小,甚至高于逾期罚息,异化了借贷双方的信贷关系。旧贷到期,借新还旧,手续烦、费用大,能否贷得上还是个问题,有的贷户干脆还息不还本,认可逾期罚息。

(六)贷款利率浮动区问的确定未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其如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代表着不同的需求水平。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从贷款供给主体看,随着农业银行乡镇营业所的大量撤并,农村信用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几乎独家垄断了农村信贷供给市场,“三农”贷款别无选择。

二、政策建议

(一)合理确定利率浮动区间,加强利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利率市场化政策需要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为前提。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农村贷款利率的高低既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也事关政局稳定和民心向背。我们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欠发达农村地区应适当缩小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首先,应根据地域和经济差异,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浮动政策。基本的考虑是,区分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执行较高的浮动利率,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较低的浮动利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长期的低息资金支持。“三农”贷款带有一定的政策性,不能因为其具有高风险性质而实行高利率政策,相反,应从其负有政策义务的角度出发,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为体现这一特性,中央银行可考虑以较低的象征性等利率继续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较长期限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第三,应协调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给予税收、财政等政策扶持。为弥补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所造成的利差损失,建议国家对支农贷款利息收入在一定期间内实行营业税减免,对“三农”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二)尽快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的贷款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一是要取消目前以用途为依据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定价模式,按照市场化、效益化、差别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建立综合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成本控制、效益核算、风险衬偿等情况的贷款定价机制,根据主要目标客户群,选择相应的定价模式,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水平,最终形成一套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市场价格为导向,降低利率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的定价管理办法,改变部分农信社目前存在的利率“一浮到顶”现象,遏制利率道德风险,用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二是可参照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续时收集、积累和分析相关数据,对近期的利率走势做出科学预测,通过控制贷款期限和结构,防止期限错配,逐步调整资产利率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降低和规避利率风险。

(三)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尽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为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解决目前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少、功能差而造成的服务缺位、竞争不充到和金融抑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和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形成一个服务于“三农”的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期通过多元竞争,实现信贷资金价格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