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范文
时间:2023-03-21 22: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源地助学贷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欠发达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步履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宣传不到位。公民对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和业务操作知之甚少,金融机构各级人员往往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是亏本买卖,利润小,风险大,对个人业绩考核不利,因而缺乏积极性。二是抵押担保难。欠发达地区每年考上大学的新生中,来自农村的经济十分困难的学生多,缺乏抵押物和找不到有经济实力担保人的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多。三是贷款利率未予优惠。金融机构把生源地助学贷款视为一般商业性信贷业务管理,贷款利息不但没有优惠,反而上浮50%。
新学年即将开始,建议国家和各地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生源地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国家应出台地方财政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贴息政策。有关文件规定,对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财政不给予贴息。但生源地助学贷款与高校助学贷款具有相同的社会效益,甚至更重要,因此对生源地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给予财政贴息刻不容缓。
规范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风险性大、政策性强,应指定一家金融机构办理,资金应实行封闭运行。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和经办人员从“恐贷症”中真正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规避管理风险,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规范业务管理,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贷款学生家长为户名的个人信用档案,进而建立全国范围内联网的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进行跟踪服务与监控,改善助学贷款业务的信用环境。二是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应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单设台账、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
加强政银协作,进一步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一是地方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助学贷款的贴息,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利息收入营业税实行减征或免征。二是金融机构要提高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认识,正确处理长远与当前、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防范风险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把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办权下放给基层机构,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求学难的资金不足问题,支持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摘自2005年7月6日《心桥》)
相关链接
助学贷款
篇2
一、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确保全区每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织机构
㈠成立*特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特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特区教育局局长)
*(特区财政局局长)
成员:*(公安局)
*(监察局)
*(民政局)
*(审计局)
*(银监办)
*(农行*支行)
领导小组下设*特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于特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教育局),工作人员由特区教育局内部调剂,机构为非新增机构,不另设编制和职数。
㈡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教育局职责:资助中心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负责宣传、收集、整理、汇总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等信息;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认定;建立学生信用和贷款资格评议小组,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测算贷款需求,编制贷款预案;办理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初审等管理工作;接受高等学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结算银行的委托,建立与贷款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跟踪了解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受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委托催还贷款;负责向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和结算银行定期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等,加强与高校的沟通,避免重复贷款。
财政局职责:在年度财政收支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风险补偿金,加强风险补偿金的管理、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参与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参与协调有关事项,并足额安排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业务经费。
民政局职责:负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由乡镇民政部门签字并加盖公章(签字人需签规范全名,以便录入系统)。
监察局职责:负责监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全过程。
公安局职责:负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的户籍审查、维持办理过程中的秩序及维稳工作。
审计局职责:负责审计资助管理中心账务情况。
银监办及农行:负责配合资助管理中心办好相关业务。
招生办、相关普通高中职责:配合资助管理中心提供当年高考招生录取情况及信用助学贷款需求情况,协助做好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等工作。
教育局相关股室:参与资格评定小组工作。
三、贷款性质和条件
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新生或高校在读学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办理的,由财政给予学生在校期间贴息并给予风险补偿金的信用助学贷款,学生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无须担保和抵押,主要用于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㈡申请*特区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应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3、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特区籍新生或在读学生;
4、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特区;
5、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四、贷款政策
㈠*特区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每个借款人每年申请的贷款原则上最高不超过6000元,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
㈡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还贷期限。
㈢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
㈣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学生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限为宽限期,宽限期后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度分期偿还贷款本金。每年的12月21日为固定付息日和固定还本日(最后一年为8月31日还本时利随本清)。
五、贷款程序
㈠贷款申请。借款人填写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统一制定的贷款申请表(见附件),由考生所在村委会或街道、社区及乡镇民政部门审核签字同意后,向*特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借款申请,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含户口本)及其复印件;
2、户口所在地有详细地址、联系方式;
3、借款学生本人在*农行开立个人账户的卡及复印件;
4、学籍证明。新生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及其复印件;在读生凭《学生证》及借款学生所在高校出具的未在高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证明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认定证明》。
㈡贷款审查及合同签订。特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收到借款申请后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与申请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父母或监护人至少一方到场签字摁手印)签订合同。
㈢合同回执。借款学生携带合同到学校报到,由学校按照合同回执要求填写、盖章,并由学校(或借款人)将盖章回执寄回特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特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借款合同和回执整理汇总后报省资助管理中心,省资助管理中心再统一报送开发银行省分行进行审批。
㈣贷款审批。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对借款合同审批汇总后,交省资助管理中心,省资助管理中心下发特区资助管理中心后,由特区资助管理中心转交经办行备案。
㈤贷款发放。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按审批结果将贷款发放至省资助管理中心开立在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的专户。省资助管理中心将贷款资金划转至经办行,经办行再将贷款资金划付到借款学生个人账户,之后将贷款资金从个人账户划付至借款人就读学校的账户。
六、贷款利息与风险补偿
㈠利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我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同级财政负担;贷款学生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及家长(或法定监护人)负担。
㈡风险补偿。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其比例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我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和我省各分担50%。其中,省属高校的风险补偿金由省财政负担,市属高校的由市级财政负担。
㈢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管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国家开发银行实行专户管理,作为专项风险拨备,主要用于防范和弥补生源地信用助学金贷款损失。风险补偿金若超出信用助学贷款损失,超出部分由国家开发银行奖励给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用做工作经费;若低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不足部分由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和县级财政部门各分担50%。
七、工作安排
根据实际情况,特区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分阶段实施:
㈠第一阶段:每年8月10日至20日,办理在读生和考入国家部委所属高校和外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审批和签约工作。
㈡第二阶段:每年8月21日至9月10日,办理考入我省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申请、审批和签约工作。
八、其他
篇3
关键词:河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需求与供给;贷款偿还;河北农业大学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由高校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学生父母,或愿意承担贷款或担保的其他相关人发放的地方财政贴息贷款,每年开学前集中审批发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越性逐渐被各方所认同。与国家助学贷款相比,生源地助学贷款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承贷主体多元化、放款形式多样化、贷款管理属地化,同时贷款期限、时间、额度等也比较符合借款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因此,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其偿还体系,建立健全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其偿还机制,提高偿还率,促进助学贷款制度的良好运行,促使河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河北农业大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现状
2003年7月开始,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在河北省范围广泛推行。经过近十年,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项业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享受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所带来的实惠。根据对河北农业大学数据的分析,生源地助学贷款不断扩大。
1.贷款规模
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河北农业大学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共1412人,申请金额742.33万元,已审批917人,金额470.57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人数占全部申请人数的65.46%,贷款申请满足率为89.82%。从贷款总量和贷款人数来看,相比于2011年同期的913人和467.56万元,2012年并没有显著的增加。
2.地区分布
根据2012年河北农业大学生源地助学贷款情况来看,全省11个地市中邯郸、保定和张家口地区的申请数量和贷款数量较大。具体情况为,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批准生源地助学贷款人数为892人,其中邯郸240人、保定230人、张家口147人、邢台74人、石家庄65人、承德60人、沧州39人、秦皇岛28人、唐山8人、廊坊1人;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批准生源地助学贷款金额为470.57万元,其中保定119.69万元、邯郸116.55万元、张家口78.83万元、邢台37.10万元、石家庄34.33万元、承德32.33万元、沧州20.01万元、秦皇岛14.51万元、衡水12.83万元、唐山3.81万元、廊坊0.58万元。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需求和还款风险进行深入分析,针对驻保定高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设计
问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性别、生源地、学历、年级、家庭收入、劳动力数量等;第二部分是对被调查者生源地贷款需求情况的了解,包括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第三部分是对被调查者还款情况的了解,包括还款意愿、还款资金的来源、还款违约情况等。
2.问卷的发放
针对河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在辅导员的协助下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共计发放问卷350份,其中针对在校生问卷300份,毕业生问卷50份。由于是在辅导员的协助下,问卷得以全部回收。
三、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1.贷款需求与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地贷款供给不足。350份学生问卷显示,86.3%的学生来自农村或乡镇,87.5%的学生认为自己家庭处于“中下或低收入水平”。根据对被调查者所在行政班情况的调查,农村生源比例为63.6%,贫困生比例33.2%,贫困生中农村生源占85.2%;在这些贫困生中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需求比例为89.3%,而目前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覆盖率达63.6%,还有36.4%的贫困生未能获得贷款。
(2)需求形式多样化与供给单一化。在“您对生源地贷款所期望的改进”问题中,78.3%的受访者希望采用更加灵活的贷款方式和金额。由于地区和个体的差异性,不同贷款者对于贷款的金额、期限、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以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
2.贷款归还中存在的问题
(1)还款期限较短。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对象包括普通高校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及研究生。一项针对2011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起薪情况的调查显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起薪平均水平分别为1644元、2116元、3393元、5399元。假设毕业生年收入以10%的速度增长,年生均借款额为5000元,专科、本科、硕士学制分别为2、4和3年,贷款利率为7%,还款采用“等额本金偿还法”,毕业后两年内为缓冲期,只还利息。可以根据还款额与收入之间的比例确定贷款负担率,根据上述数据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后十年的负担很高。
根据对受访者“理想还款期限”的询问来看,有高达89%的受访者希望还款期限可以延长到15年至20年。可见目前贷款学生对还款期限较短问题十分重视。
(2)还款意愿充足、还款违约率较高。在受访者中,有还款意愿的比例达到了98.13%,这些受访者都非常重视个人信用,并表示在毕业后应及时承担偿还贷款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学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毕业初期面临着新的生活和就业环境,生存压力较大。
在“还款额占纯收入比重”的问题中,有72.3%的毕业生受访者还款额占纯收入的70%以上,可见偿还贷款已成为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生的重要负担。在“是否出现过还款违约”的问题中,有高达79%的受访者曾出现过还款违约情况。尤其是毕业未满三年的受访者中,该比例甚至达到了80.3%。这些受访者建议放宽贷款偿还缓冲期,并且设置“阶梯式”的还款方式,即偿还初期还款额少,并逐渐增加。
四、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生源地助学贷款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具有管理复杂、收益不高、风险较大等特点,造成了目前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局面。因此,应该加大对生源地贷款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统筹安排贴息资金,免征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呆坏账核销、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等优惠政策,为金融机构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担保基金,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根据上文的调查分析,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较高,金融机构承担着较大的违约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比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的运作模式,建立由财政资金、企业捐助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构成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担保基金,建立贷款损失补偿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承办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及其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3.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以高校学生为基础,以全面使用第二代身份证为契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率先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建议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作为一门必修课。高校应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管理,有效防范风险。应把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农户联保贷款和城市小额信用贷款结合起来,通过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农户和农村企业为基础,加快建立个人征信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静,贾华.河北省高校助学贷款及其偿还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6).
篇4
关键词:生源地助学贷款 问题 对策 可持续发展
1.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
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当前我国资助体系中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比例也日趋增高。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学生889.67万人,发放贷款金额488.62亿元。其中,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人数410.48,发放贷款金额232.21亿元。具体年度数据详见图1。
2.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银行作为一个企业,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对银行来说成本高、风险高、利润小;其次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经办笔数多、金额少,所以贷前调查和贷后审查都非常困难;最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最长为14年,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还款导致资金的收益很低,企业的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因此不少地方金融机构出现惜贷、恐贷的现象。
2.2学生还款意识薄弱。学生只注重于贷而不注重于还,没有良好的还款意识;其次,对金融机构的信用制度不了解,这导致很多学生在银行无法办理业务时才明白信用是怎么一回事。
2.3道德意识不强。很多的伪贫困生对生源地贷款都有一种“占便宜”的心态,觉得贷款是贷的国家的钱而且在校期间还不用缴纳利息,一旦可以钻空子就申请贷款。这样就使许多原本非常贫困的家庭失去贷款的名额。
2.4资助体系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是发放结构不合理。学校之间发放不平衡,银行之间承担的额度不平衡,地区之间的额度不平衡。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在生源地贷款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对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按期还款的学生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处罚条例,这也就成了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还款的放意。
3.建议和对策
3.1金融机构应该完善运行管理制度
3.1.1加强贷后管理,提高违约信用成本,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相互监督管理与合作。对学生的贷后管理制定相应的举措和制度,建立各银行的联合信用档案库和信用量化标准,提高学生的违约成本,并联合学校和政府对这一项举措进行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信用恢复制度。例如某人办理了贷款,由于未按期还款导致无法在银行办理业务,那么可以申请信用恢复。但是信用恢复的成本要相对较高,可以要求违约者免费执行社会公益活动多少小时或者多少次、利用假期去社会公益机构免费劳动、在规定时间内听够多少次银行业务培训课等措施来降低他的信用违约分值。
3.1.2探讨更多灵活的促进还款措施。为鼓励按时还贷,银行可以提供若干奖励项目即对连续按时还贷达到一定时间的借款人给予还款期或者本息上的优惠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鼓励借款人按时还付本息。
3.1.3引入市场化的担保机制,保险业与银行互补,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信用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应该积极地筹划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通过多种形式从企事业单位、彩票机构或个人募得资金。例如,建立公益性的助学担保机制,由保险公司承保,发挥社会非政府组织基金的作用。同时设立专门的银行助学贷款部门,合理加大管理力度,宣传、追踪和分配贷款资源,把助学贷款当做一个社会责任来对待。
3.1.4发展高校学生贷款的二级市场。金融机构可将高校学生贷款证券化,出售给其他融资主体( 如政策性银行甚至外资金融机构) ,既可以获取信贷资金或者其他流动性更强的资产,即为我国庞大的居民储蓄增加了新的投资渠道,也对发放高校学生贷款的金融机构改善资本结构、增强资本流动性更有帮助。
3.2 以法律手段增强还款保障
我国在生源地贷款违约方面的惩罚制度还是一个空白,许多学生和家长抱有反正没有触犯法律,不会受到处罚的心态而故意不按时还款。因此,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与生源地贷款相配套的法律保障体制,从法律的层面来强制提高学生的还款意识。
3.3加强学校管理,进行教育与引导,遏制违约源头
3.3.1加强教育管理。首先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源地助学贷款,加强宣传。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家、金融机构和学校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有工作能力的情况下按时尽快还款。
3.3.2建立助学贷款的感恩回报活动。规定凡办理成功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按规定履行一些低薪的校园服务或者从事校园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强制的措施不仅可以使一些伪贫困生放弃贷款,而且也可以使贫困生切实明白感恩的含义,引导他们在毕业后尽快还付本息。
3.2.3建立起一套助学贷款的动态评估制度,加大对学生信息的调查频率,及时更新学生信息数据库,并对学生当前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助学贷款的发放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在第一时间降低违约风险。
3.3.4加强诚信教育。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对其加强与金融知识相关的信用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信用”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促使其养成珍惜自身信用记录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07年我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至今,其已成为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合作银行从仅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增加到现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入学困难、学费高等问题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发挥教育的公平性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学生及学生家庭的优势
1.申请门槛低
目前,无论是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校还是独立学院,均可办理生源地贷款。偏远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贫困生在家乡所在地的教育局资助中心或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便可申请。
2.不需担保或抵押
由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和学生构成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不需要任何担保或者抵押,对学生及学生家庭而言都是比较轻松的。
3.逐年申请,可中断
不同于国家助学贷款一签多年制,生源地助学信用助学贷款可逐年申请,便于临时性家庭变故学生申请,体现生源地信用贷助学款面向对象多样性、广泛性。
4.资助金额较高
目前每生每年最高可贷款8000元,贷款数额基本满足高校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并且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部门全额贴息,减轻学生及家庭的利息负担,仅需要支付学生毕业后余下利息即可。
5.还款期限长
目前为止,贷款年限长达14年,解决了多数困难学生毕业就业后刚参加工作工资少、无力偿还贷款等问题。
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高校的优势
1.欠费率显著降低
不同于国家助学贷款只针对新生申请,一签多年。生源地贷款面向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众面广,贷款金额高,大幅度解决了欠费问题。
2.高校不需承担催款L险
国家助学贷款采用的校园地贷款形式,由高校配合经办银行办理学生申请、审批材料。高校作为中介,在受助学生毕业后承担着催还贷款的烦琐工作任务, 其中令高校头痛的是学生毕业后更换联系方式等,不便于联系到学生本人,造成贷款违约的严重后果。而生源地贷款实行的是生源所在地的贷款模式, 放款银行在学生的生源地, 便于联系学生或学生家庭。学校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学生不会因为未及时还款造成诚信问题。
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1.资助对象真实性不明朗
生源地贷款不同于其他社会贷款,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部门支付,由于贷款政策的实施,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学生会抱着侥幸心理申请,即便不符合贫困生要求,也想办法通过门路来骗取生源地贷款的资格。由于每个地区生源地贷款名额有限,被非贫困生占用了名额,就会导致一些真正需要贫困资助的贫困学生因此被本属于他们的政策拒绝,让他们因此失学。
2.办理、发放过程烦琐
学生首次办理需要经历县级教育局资助中心受理、初审、推荐、经办行(社)入户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双方签订合同后方可贷成款项,过程至少经历1个月时间。对于高校而言,每年9、10月份为生源地助学贷款到账的高峰期,各地学生贷款资金通过银行汇入学校账户,由高校学生资助中心将学校的账户涉及学生贷款的资金分别发放给各学生账户。整个办理发放过程烦琐、历时较长,不能及时发放到位,为贫困生学习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3.信息采集及推送不够透明
对于高校来说,生源地助学贷款信息采集最令人头痛。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从银行反馈给校财务部门的信息数据当中,仅仅只有姓名及金额信息,其他信息一概皆无,无法对学生进行一一识别,在查找学生信息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同名同姓学生易出现错误发放可能。另外,由于推送、宣传消息不及时等诸多问题导致很多学生贷款进度无法及时查询。
4.发放贷款时间不够统一
农信社审批发放贷款时间为每年8月份;国家开发银行每年审批发放时间为10月前后;中国农业银行审批发放时间为8~10月。因为贷款时间不同,学生收到贷款时间会受到影响。
5.学生家庭还款意识不强
很多偏远地区学生家庭普遍教育意识不高,对国家政策不了解,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补贴,不需要及时还款,或者了解国家政策但是无从查询还款期限及还款金额,导致未按时还款造成学生毕业成家后买房买车成困扰。
五、为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建议
(1)优化教育局资助中心管理中心编制,按所在地贫困生比例配套工作人员及设备,保证专员负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减轻资助中心工作负担,将生源地贷款申请工作下放至各地各高中。
(2) 优化贫困生认定、审核工作,改良审批方法。学校应利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长期跟踪、摸底;增加生源地贷款名额,保证获贷人数比例;根据各地区情况不同指定相应的鉴定标准体系,可以包含生源地、父母亲工资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家庭健康状况、主要花销及人口数等;到大学后跟踪了解学生月花销情况,有无攀比现象等。
(3)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从高中时期便开展班会、家长座谈会等加深学生、家长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校专刊、宣传海报讲解相关贷款政策。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可通过宣讲会、例会等提高学生还款意识,毕业前开展毕业生还款确认工作等。
(4)建立出台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实施行动的重要保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贷款方与借贷方的权利和义务,对贷款手续流程做出明确要求,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贷款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调查研究。
六、结论
作为国家扶助大学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源地助学贷款有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与义务。现阶段的问题可通过系列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应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手段,以“感恩诚信”为保障,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个问题需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于国家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篇6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5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下称贷款人)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称借款人)发放的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用途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
第三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照就近原则,由借款人在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
第二章贷款的申请、审批和发放
第四条借款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本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中的*籍学生;本省成人高等学校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学生中的*籍学生;
(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
(三)家庭经济收入不足以支付借款人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第五条借款人为当年考取高校且尚未入学的新生的,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见附件1);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见附件2);
(三)借款人的身份证、新生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及学校相关收费标准、开户行名称和账号;
(四)借款人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
第六条借款人为已入校就读的学生的,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学校提供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生源地证明(见附件3);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
(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
(四)借款人的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
(五)借款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
第七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家庭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由借款人到贷款人处领取。
第八条借款人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作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共同借款人,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上签字,有义务教育、督促和协助借款人按时偿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息,及时向贷款人和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及高校提供借款人毕业后的最新联系方式,并在借款人未按期归还贷款时,履行连带还款责任。
第九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借款人一次申请,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贷款人分学年发放的办法。
第十条贷款人收到借款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进行贷前审查,并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应当在随后的10个工作日内与借款人签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合同(见附件4)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划款委托授权书(见附件5),将贷款直接汇划到借款人所在高校指定的账户。
高校收到贷款后,应当及时告知借款人和借款人所在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在每学期开学初将生活费贷款转发给借款人。
第十一条贷款人办理贷款发放手续时,应当及时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准确地输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
第三章贷款的金额和利率
第十二条贷款人根据借款人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情况,与借款人协商确定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额度。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
第十三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执行,不得上浮。如遇国家利率调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贷款的偿还
第十四条借款人毕业离校前,应当与贷款人进行债务确认,签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确认书(见附件6),制定还款计划,并经所在高校证明。
借款人办理前款规定的手续后,所在高校方可为其办理毕业手续。
借款人所在高校应当在借款人毕业后1年内,向贷款人提供借款人第一次就业的有效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
第十五条借款人毕业离校前,应当在贷款人处开立个人还款账户,保证在每次还款日前足额存入当期应还款额,由贷款人直接从账户中扣收。
第十六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计划确定,原则上不超过10年。
第十七条借款人在校就读期间发生退学、开除等情况时,所在高校应当及时将借款人的有关信息书面通知贷款人。
第十八条借款人可以选择贷款的偿还方式,允许其一次或者分次提前还贷。提前还贷的,贷款人应当按照贷款实际期限计算利息,不得加收除应收利息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第五章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
第十九条借款人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学校举办者补贴。省属(含省直部门办)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贴息资金由省财政承担,市属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贴息资金由市财政承担,独立学院和民办等其他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贴息资金由学校举办者承担。
借款人毕业后在省内高校继续攻读学位(包括硕士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后继续按照在校生享受贴息政策。
第二十条借款人毕业后的贷款利息,由借款人自付。
借款人毕业后自付利息的开始时间为正常学制学习年限结束的下月1日。借款人在校就读期间发生退学、开除等情况时,自办理有关手续之日的下月1日起自付利息。
第二十一条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银行、县(市、区)农村信用社联社(以下称法人行、社)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8个工作日内,将实际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借款人、贷款金额、利率、利息、贴息等情况按照高校进行统计,报省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称省联社)。省联社应当将有关材料及时提交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第二十二条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将贴息材料提交各高校确认后,分别报送省、市财政部门。省、市财政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贴息资金拨付各法人行、社。
独立学院和民办等其他高校对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供的有关材料确认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贴息资金拨付各法人行、社。
第二十三条根据隶属关系和风险分担原则,按照贷款当年实际发生额的10%,设立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对贷款人给予风险补偿。
省属高校风险补偿金由省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市属高校风险补偿金由市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独立学院和民办等其他高校风险补偿金由学校举办者承担。
第二十四条法人行、社应当于每年9月15日前,将上一学年度(上年9月1日至当年8月31日)实际发放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金额按照高校进行统计,报省联社。省联社应当于9月30日前将有关材料提交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省联社提供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金额提交各高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等其他高校)确认后,确定年度风险补偿金总额,通知各高校(含独立学院和民办等其他高校)于11月30日前将所承担的风险补偿资金汇入指定账户,并通知省、市财政部门按照高校隶属关系于12月31日前将所承担的风险补偿金拨付给法人行、社。
第二十五条省、市财政部门和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各高校应当建立台账,记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拨付情况。
第六章贷款管理及有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六条各法人行、社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及时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应贷尽贷。
第二十七条贷款人应当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单立台账、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
第二十八条省联社设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统计季报,并按季向人民银行*中心支行报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统计季报。
第二十九条各高校和各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加强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管理,按月统计汇总本校和本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情况,并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第三十条同一学年度,已经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已经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再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第三十一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生的呆坏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呆坏账核销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
第三十三条人民银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省联社、贷款人和各高校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教育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的宣传工作。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施行前已办理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仍按照原有关规定执行。
篇7
一、实施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对进一步完善我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确保实现国家资助政策既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在新学期全面启动。要加大对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政策、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等,宣传工作要覆盖到所有困难家庭,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贷款性质与申请条件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二)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3.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学生;
4.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
5.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三、贷款政策
(一)贷款规模和用途。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每生每学年申请的贷款原则上不低于1000元,不超过6000元,贷款主要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二)贷款期限。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但最长不超过14年。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自付本息的期限。
(三)贷款利率。贷款利率执行贷款发放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同期限同档次基准利率,自贷款发放日起每年12月21日调整一次,调整后的利率为调整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同期限同档次基准利率。
(四)贷款利息按年计收。起息日为贷款发放日,结息日为每年度的12月20日。借款学生(包括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在校学习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贴息政策按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政策执行,毕业当年9月1日起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
(五)本息回收。每年12月20日为固定还款日,包括利息和分期偿还的本金(最后一笔本金和利息于合同到期日偿还)。借款学生毕业后2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内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可以按借款合同约定不还本金,但需按期足额支付利息;宽限期结束后按等额本金方式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并足额支付利息。
借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可以提前还款,每年1月15日、7月15日为固定提前还款日。提前偿还的贷款本金须是500元的整数倍或者一次性还清。提前偿还部分按合同约定利率和实际使用期限计算利息,不加收除应付利息之外的其他费用。
(六)同一学年度,已经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再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得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四、贷款程序
(一)贷款申请。借款人向其家庭户籍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县级资助中心”)提出借款申请,填写由国家开发银行统一制定的贷款申请表,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家庭户口簿(本)原件及复印件;
2.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3.学籍证明。新生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及其复印件;在读生凭《学生证》及其借款学生所在高校出具的《*省(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生源地证明》。
(二)贷款审查及合同签订。县级资助中心收到借款申请后,在当日内完成申请资料的审查工作,审查合格的,即指导借款学生到经办行(开发银行*省分行委托指定的银行)开设个人账户,并与申请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签订《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和划款授权委托书,开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回执单》(简称“合同回执”)交申请借款学生。合同正本一式四份,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各持一份,县级资助中心存档一份,开发银行*省分行一份。
(三)合同回执。借款学生携合同回执到学校报到,由学校按照合同回执要求填写、盖章,并由学校将盖章合同回执寄回学生所在县级资助中心。县级资助中心将借款合同和合同回执整理汇总,并编制汇总表后上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一报送开发银行*省分行进行审批。县级资助中心同时将汇总表抄送经办行。
(四)贷款审批。开发银行*省分行审批后贷款合同生效,并将审批结果汇总后交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发至县级资助中心。
(五)贷款发放。开发银行*省分行按审批结果将贷款发放至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立在开发银行*省分行的专户。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贷款资金划转至县级资助中心在经办行开立的专户。经办行再将贷款资金划付至借款学生个人账户,之后根据借款学生划款授权委托书,将贷款资金从个人账户划付至借款人就读学校的账户,所需手续费用由借款人承担。
(六)合同变更。生源地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签订后,借款学生如需变更个人账户的账户名或账户号,或借款学生因继续攻读学业、休学等原因,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计划还款,须调整还款计划时,由借款学生本人申请并经县级资助中心审核同意,可以变更合同。原则上,还款计划的调整只能在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限内进行,不能展期。
五、贷款贴息与风险补偿
(一)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在省财政供给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省级财政负担;在市财政供给的高校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市级财政负担。贷款学生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及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负担。
(二)风险补偿金。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其比例根据国家规定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考入中央高校的学生,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我省就读的,风险补偿金由中央和我省各分担50%。我省承担的风险补偿金分担办法为:省财政供给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风险补偿金由省财政承担6.5个百分点,市财政供给的高校由市财政承担6.5个百分点;高校承担1个百分点。
(三)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管理。中央和地方负担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分别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归集。每年11月20日前,我省各级财政承担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和各高校承担的风险补偿金足额划入在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开设的财政专户。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于当年12月21日前完成审核,及时办理贴息及风险补偿金的划拨手续。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实行专户管理,作为专项风险拨备,主要用于防范和弥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风险补偿金若超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用于奖励各级学生资助机构,主要用于奖励县级学生资助机构。若低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损失,不足部分由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和县级财政部门各分担50%。
六、组织管理
(一)成立*省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地加强资助机构建设、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开展,保证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实施。协调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金融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银监局、开发银行*省分行负责同志为成员。
(二)省教育厅为我省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牵头单位,具体负责指导各市、县级资助中心开展工作;制订相关管理考核制度,组织、指导、考核和监督市、县级资助中心开展贷前贷后管理和本息催收工作;归集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会同开发银行*省分行建立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向高校、市县级资助中心和开发银行提供借款学生的动态信息等。
省财政厅负责在年度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督促市级财政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监督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使用等。
开发银行*省分行按照国家信贷政策,科学合理设计贷款方式和期限结构,制订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操作规程,负责审核、发放和管理贷款,确保贷款渠道畅通,使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申请并获得贷款等。
(三)各市、县要成立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中心建设,落实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市级财政部门负责在年度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市属高校的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市级资助中心主要负责本地区贷款工作的统计汇总、监督检查等工作。
县级资助中心作为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操作机构,具体负责贷款的贷前组织及贷后管理。主要职责是:
1.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入学前户籍为本县(市、区)的高校新生和在校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等信息;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调查、认定;建立学生信用和贷款资格评议小组,确定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名单,测算贷款需求,编制贷款预案;办理贷款的申请、初审等管理工作。
2.建立与贷款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跟踪了解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受开发银行委托催还贷款;负责向省资助中心、高等学校和经办银行定期报送贷款学生的有关信息。
3.组织开展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
(四)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督促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及时、足额安排应承担的风险补偿金;根据有关县级资助中心需要,协助提供贷款学生的相关信息;做好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认定以及申请贷款学生的资质审查。
各普通高中要配合县级资助中心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宣传,提供当年高考招生录取情况及贷款需求情况,协助做好贷款申请、审批等相关工作。
篇8
关键词:高校助学贷款 制度 创新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18-01
1 高校助学贷款制度的最初建立
我国高等教育从建国到1988年是免学费教育,国家不仅要支付学生学费还要支付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不仅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也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年7月,国家教委、财政部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的通知,助学贷款在我国部分院校实施。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费,贷款最高限额为300元/年,由学校代银行按月发放,学生家长为担保人;学生偿还贷款的方法是学生毕业见习期满后,五年内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逐月扣除;贷款毕业生如能到边远、艰苦和基层工作,国家免除贷款数额等。
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十年左右时间里,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困难问题,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学生毕业见习期满后5年内逐月还款,贷款毕业生经济压力小,基本不影响生活;国家免除到边远和基层工作学生的还款,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支援了边远和基层工作。
2 完善、创新贷款制度,推动助学贷款持续发展
1996年高校并轨招生,1989年高等教育收费逐步市场化,高校学生数量增加,学生及家长需承担所有学费,高校出现了交费困难的贫困生群体。原有的助学贷款制度里规定的贷款金额和比例等已不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9年至2002年国家先后出台了贷款相关文件,对助学贷款制度进行改革创新。1999年5月13日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助学贷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200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助学贷款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补充意见》)。
《管理规定》实施的目的是帮助高校经济确实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工商银行为贷款经办银行;贷款的性质是商业贴息担保贷款,学生所借贷款利息财政和学生各承担一半;贷款用于学费的金额最高不超过借款学生所在学校的学费收取标准,用于生活费的金额最高不超过学校所在地区的基本生活费标准;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必须具有经办银行认可的担保,担保人应当与经办银行订立担保合同等。这一制度的实施,贫困学生不仅可贷不超过学校所在地基本生活费,又可贷足够的学费,基本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贷款利息政府和学生各担一半,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经济的负担;申请贷款学生须有经办银行的认可的担保,降低了贷款银行的风险。
《补充意见》是对《管理规定》的完善。主要的改革为:对年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发放国家贴息信用助学贷款,对学生直系亲属和法定监护人发放国家不贴息需银行认可的抵押、质押等担保助学贷款;详细规定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申请商业助学贷款应具备的条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均可开办商业助学贷款。《补充意见》拓宽了学生的贷款渠道,困难学生有了多重贷款银行选择;多家银行参与助学贷款事业,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教举国战略的实施。
《若干意见》是对助学贷款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的改革为:在全国全面推行中央贴息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由工商银行扩大到中国农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修改、简化了贷款申请条件,停止了“对不必履行职责的介绍人、见证人公布其姓名”的规定等。《若干意见》简化了贷款手续,增加了贷款银行,扩大了贷款规模,这对加速人才培养,实行科教兴国有现实意义,促进助学贷款持续稳定发展。
3 贷款新机制和生源地贷款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促进高校助学贷款持续发展
3.1 助学贷款新机制
2003年,首批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还贷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助学贷款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违约率平均为20%,有些高校违约率甚至高达80%以上。贷款银行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挫伤了贷款银行的积极性。全国大部分贷款银行纷纷停止对高校发放贷款。为了解决贷款出现的新情况,2004年国家对原有贷款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一次改革实行的贷款制度称为助学贷款新机制。贷款新机制改革了财政贴息方式,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学生毕业后自付利息;延长了还贷年限,实行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做法;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贷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助学贷款政策,贷款学生在校期间不付利息,国家财政全额贴息,减轻了学生和家长负担,使学生在校期间不用为每月付利息烦恼,可安心学习;延长还清贷款时间和毕业后1~2年开始还款,使贷款毕业生能统筹安排还款时间,减轻了学生还款压力,降低还款违约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减轻了贷款银行的风险,促进了银行继续参与贷款的积极性。
3.2 生源地贷款
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试点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较校园地贷款突出的优势:(1)学生在户籍所在地申请贷款。方便学生和家长办理贷款手续;方便当地资助中心和贷款行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审核;方便银行催缴贷款本息。(2)学生还款期限长。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生源地贷款较校园地贷款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贫困生及家长的欢迎。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学生889.67万人,发放贷款金额488.62亿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人数410.48,发放贷款金额232.21亿元。生源地贷款推动了高校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
助学贷款是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方式。贷款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使高校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国家资助体系 按劳助学 按需助学
[作者简介]毛广(1976- ),男,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宿迁 2238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43-02
“科教兴国”与“人力资源强国”两大战略是我国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的重大战略决策,但兴办教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自1980年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投入比例在5.0%以上,欠发达国家约在4.0%,最不发达国家低于3.0%,而我国2003年只有3.28%①,即使将来达到4%,也无法真正满足大众对公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应运而生,但其底线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此,国家专门出台政策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同却出现了不少“伪贫困生”现象,进而引发了诚信危机。所以,如何设计出科学公正有效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一项最为迫切的任务。
一、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
(一)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是由中央政府与省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在校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评奖比例约占在校生人数的3%。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门为高校贫困学生设立,这一奖项不仅为高校贫困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榜样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也是高校用身边人、身边事对贫困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政府与省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据调查,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2010年前为每人每年2000元,根据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分为3000元、2000元、1000元三类评定发放;2010年以来资助额度为每生每年3000元,根据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分为4000元、3000元、2000元三类评定发放,资助比例约占在校生人数的20%,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国家助学金资助要求较低,覆盖面较大,资助金额较多,加之按月发放,较好地缓解了贫困生日常生活的经济压力。
(三)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在全国推广实施的主要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学生)发放的,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较好地化解了其他国家助学贷款普遍存在的“学生贷款难、银行收款难”的两难困境,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现有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初步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求学问题。据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大约占在校大学生的30%,其困生约占在校生的10%~15%②,而资助体系中仅国家助学金覆盖面目前已达在校学生数的20%,受资助金额平均达到3000元(共分4000、3000、2000元三类),加之大量投放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校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政府“绝不让已经录取的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基本兑现,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较好的经济保障。
二、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不能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世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义务必须对等,即只要享有权利,就应该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而履行了一定的义务,也能够享有相应的权利。国家资助体系中助学金不仅受助面广,占到了学生比的20%,而且资助额大,生均3000元(共分4000、3000、2000元三类),更为重要的是无偿性,只要被认定为贫困生,基本上就可以坐享这份比较丰盛的“免费午餐”。这就导致不少人认为,国家助学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可以这样说,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因为违反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原则,已经导致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价值认知的混乱与扭曲。另外,这种无偿性由于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原则,还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诱发部分学生争当“伪贫困生”的动机,滋生学生“争名夺利”的不良风气。③长此以往,不仅得不到资助的贫困生会抱怨社会,就连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也不会感恩社会,而那些不该得到资助的假贫困生因诚信缺失而前景堪忧。这种状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的树立,也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为不堪的是国家资助政策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不能充分体现获得与付出的因果性
在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中,国家励志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等诸多条件才能获得,所以,要想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需要付出刻苦的努力。助学贷款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要是贫困生在校期间大多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其特点是低息甚至是免息,但助学贷款只能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暂时性的经济援助,将来一定时期内还要偿还。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比例只有3%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相比,国家助学金的覆盖面却非常大,平均达到20%,西部地区高达30%,同时还具有“只要被认定为贫困生基本上就可获得”的天然优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国家助学金最高一类可达4000元,与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相差无几;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相比,国家助学金具有不可比拟的无偿性优势。综上可知,现有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不能充分体现获得与付出的因果关系,从制度上将国家助学金变成了“天上掉下的馅饼”、人人想吃的“唐僧肉”,失去了国家助学金本应具有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这无疑不利于大学生自立自强优秀品质的养成。
(三)不能充分体现资助功能之间的平衡性
不同的资助类别隐含着不同的价值功能,其中,助学贷款属于生存解困型资助,国家助学金属于温饱改良型资助,国家励志奖学金属于发展励志型资助,三者之间理应在比例分配、金额设定以及功能配置上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应有的作用。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主要由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与助学贷款三个部分构成,国家励志奖学金属于无偿奖励的范畴,国家助学金属于无偿资助的范畴,助学贷款属于有偿资助的范畴,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比例为3%;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均额3000元,比例为20%;生源地助学贷款每生每年均额6000元,将来的发展趋势是需贷尽贷。如果从获得容易程度上来看,国家励志奖学金因其数额很少但奖励额度较大并具有荣誉性,是贫困生自我实现的选择。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因虽可低息甚至免息使用但终要偿还的特点,是贫困生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国家助学金因其面广额大无偿的特点,则成了贫困生唾手可得的选择。现有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项目的价值功能之间缺乏应有的平衡性,具体表现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因其评定名额太少,激励效果不明显;国家助学金因是“免费午餐”从而出现“门庭若市”的火爆景象,极易引发诚信缺失与操作困惑。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本身应该说最为成功,但因受到国家助学金金额调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偶尔也会出现“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
三、“只有付出、才能获得”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的建构
(一)基本思路
1.“只有付出,才能获得”的设计思路。现有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国家助学金的无偿性,与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倡导与推行的“按劳分配”原则与观念不相匹配,极易导致诚信危机,陷入操作困境。为此,应以“按劳助学”与“按需助学”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构建“只有付出,才能获得”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按劳助学”具体体现是: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改进国家助学金,通过“奖励助学”的方式做大国家励志奖学金,通过“志愿助学”的方式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努力构建起“按劳助学、优劳优助”的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按需助学”主要体现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程度进行审定发放。
2.“功能定位,序位优先”的操作思路。前文提到生源地助学贷款属于生存解困型资助,国家助学金属于温饱改良型资助,国家奖励奖学金属于发展励志型资助,这三种资助方式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他们的优先序位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而言,生源地助学贷款具有融资助学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应将贫困生的家庭贫困程度作为优先序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优先申请并可以优先获得审批;国家奖励奖学金具有励志助学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应将贫困生的学业优秀程度与实际表现作为优先序位;国家助学金具有勤工助学功能,在实际操作中应将贫困生的勤工俭学情况作为优先序位,使参加勤工俭学与不参加勤工俭学区别开来,付出多与付出少区别开来。这样操作不仅可以使国家资助体系实现内在的协调平衡,还可以将“按劳助学”与“按需助学”相结合以及将“按劳助学、优劳优助”的资助理念落到实处。
(二)主要内容
1.勤工助学。关键在于能否将国家助学金改进成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得。由于国家助学金的无偿获得的性质,各高校在实际执行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操作困境与现实难题,最典型的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当然,很多高校也在积极地总结与探索国家助学金新的评定模式,有的构建严格的贫困生认定程序,有的对贫困生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有的要求完成一定时日的义工方能参评。总体而言,操作起来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中却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如义工制度。笔者认为,相比较而言,勤工助学这种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当前国家助学金“不劳而获”的弊病,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贫困生专门设出参研、助教、协管、帮学等分门别类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根据岗位的特点与要求设定出不同等额的报酬。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心理调适与能力锻炼,更有利于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2.奖励助学。关键在于如何做大做优国家励志奖学金,充分发挥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激励功能。为此,可以从国家助学金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放到原有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盘子”当中,同时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分成一、二、三等,比例分别控制在2%、4%、6%左右,金额分别为5000元、3000元、2000元,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覆盖面,让更多的高校贫困生通过刻苦学习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有效激发他们的刻苦学习的热情,着力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与“人穷志不穷”的优秀品质,还可以为所有的贫困生树立更多的学习榜样,激励与带领更多的贫困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有一种“不劳而获”“受人怜悯”的自卑感与羞耻感。另外,国家励志奖学金一定要颁发荣誉证书,这不仅因为荣誉具有永恒的成就证明的价值意义,同时获奖证书还会在将来的就业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3.贷款助学。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做大与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众多助学贷款形式中最为成功的一种贷款助学方式。从制度本身来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批程序还可以更为简练便捷一些,申请金额还可以更加灵活一些,总体投入资金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实现需贷尽贷,偿还的时间还可以适当延长一些,因为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前几年的工资待遇还比较低,有的还处于待业状态,经济压力还比较大,如果非要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还贷,无疑是“雪上加霜”。为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就非常灵活与合理:标准还款计划,还款最长为10年;延期还款计划,最长可达30年;按收入比例还款计划,按贷款人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每月的还款额,直到还清为止。④当然,这些还款方式的有效实施还得建立在比较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基础之上,否则对违约者就不会产生很好的约束力。
4.志愿服务免贷助学。关键在于如何对毕业后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的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减贷、免贷助学。国家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者尝试推行志愿服务免贷助学制度,也就是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于毕业后自愿到西部地区、艰苦地区、民族地区和县级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一定年限(如三年左右)工作的,国家可以根据其服务期长短相应地减免其贷款,积极引导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行业高校贫困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⑤实际上,目前国家对在校大学生服兵役补偿学费、对 “三支一扶” 参加者补偿学费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值得借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贫困生减轻还贷压力,还可以激发他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悟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走出一条自强不息、懂得感恩、学会奉献的人生之路。
[注释]
①刘泽云,袁连生.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2):33.
②刘志洲,陈恩玉.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100.
③甘剑锋.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评价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1(2):189.
篇1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的分析,阐述了其违约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的措施。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违约 措施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用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种重要帮扶措施,自1999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以来,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1200亿元,惠及1100多万学生,帮助了众多寒门学子完成了求学梦想。但是,这一政策在帮助贫困学子解决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却出现了借贷学生拖欠还款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还有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而国家助学贷款是委托商业银行来运作的, 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原则,它遵循的是 “ 安全性 、 盈利性 、 流动性 ”,所以银行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承担的风险也较大。由于坏帐率过高,严重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面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这一全国性普遍问题,为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发展,减小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提高学生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是目前我们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学生贷款违约的形式(原因)
(一)学生本身诚信的缺失
有的助学贷款金额并不是很大,但少数学生毕业好几年后还不愿还款,这就是学生缺乏诚信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的额度越来越多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因为随着国家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入,人民的富裕程度越来越高,应该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越来越少才是正常,究其原因就是有少部分人(学生或家长)觉得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贷款时间长,国家还贴息等好处,部分学生在刚开始的申请贷款中,就抱有不愿还款的意愿,有的甚至早就做好了当“老赖”的准备。这些学生基于诚信缺失而导致贷款违约。
(二)学生还贷能力的欠缺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经济下行时会导致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很多毕业生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够很快适应,甚至长时间找不到工作,从而还款能力低下或根本没有还款能力,因此只能暂时拖欠贷款不还而违约。
(三)特殊原因
有的学生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或经济收入特别低等原因,确实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从而导致贷款违约。
三、降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的措施
(一)完善助学贷款的政策法规
为了使我国的助学贷款能更好地发挥其资助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其资助效率,降低违约率,必须加快完善助学贷款的政策法规,使贷款的管理与操作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并完善对贷款者的约束,特别是要提高其违约成本,让学生意识到拖延贷款所付出的代价要大于保留财产所获得的利益。同时通过完善相关的机制,让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援助,防止“假贫困生”挤进贷款行业,从而便于依法治贷,降低贷款违约率。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诚信制度
为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 学校应在相应阶段特别是在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时设置相关课程,通过学习,使他们自觉成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同时使大学生懂得,国家助学贷款是贷款,不是救济款,贷款是要还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加强违反诚信的惩罚机制,对违约学生要形成一个不可抗拒和不可弥补的约束效果。教育大学生从个人动机上杜绝贷款违约现象。
(三)大力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学生凭录取通知书在当地银行办理助学贷款,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银行直接将贷款发放给学生家庭的贷款方式。要积极推广这种由家长担保的贷款形式,是因为这种模式的贷款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充分了解贷款家庭的真实情况,解决学生离校后联系不便的困难,提高贷款的保障性,从而降低了助学贷款的风险,据统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违约率不到2%。大力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需要政府和银行切实地为学生服好务,保证每一位困难家庭的学生都能贷得到款,上得了学。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确保每一位困难学生和其家长知道这一贷款政策;其次,简化贷款程序,不能使贷款者多次往返于银行和相关部门之间,确保2-3个工作日内能够贷到款,从而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从降低贷款的违约率来看,生源地助学贷款应成为目前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主要贷款形式。
(四)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获贷学生能否还款的关键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并就业,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的,因此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其次,学生本人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学生第二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应提交学校开具的上一年度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给金融机构,作为是否贷款的重要参考因素。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