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帝国范文
时间:2023-04-09 11:3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帝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去年以“N连跳”为世人瞩目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历来被冠以“血汗代工工厂”的恶名。但在2011年世界财富500强榜单中,富士康排名却从112位上升到第60位。销售额也从593美元亿增至952亿美元;并在近些年的排名中连续攀升。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深耕大陆市场的过程中,富士康在大陆的子公司已达到80家以上。大致分布于四大片区:一是以深圳为核心的华南片区,涵盖了大部分6C产品及其配件的研发、加工制造;二是以昆山为核心的华东片区,以便携式电脑及其元件的生产制造为主业;三是以烟台为核心的环勃海城市片区,以手机等移动设备及通讯等专业设备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制造为主;四是以太原、武汉为核心。辅以晋城、重庆、成都等内陆片区。凭借代工生产的采购优势与多年积累的信息优势,富士康究竟在推进哪些鲜为人知的战略新变革?
全渠道布局,做行业“总承包商”
在优势领域的6C市场,富士康并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而是打通整个产业的上下游,成为整个行业的“总承包商”,从设计、工艺、制造到销售。从昔日的代工大王转型,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商业帝国。例如:与德国麦德龙(全球第三大零售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万得城,介入家电连锁市场,担当在一线城市与国美、苏宁对抗的重任;进驻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卖场,以“店中店”的方式建立3C产品销售店――敢创数码,初期主要布点于江浙地区,未来将持续向外扩建,卖场合作对象不断沿伸;在二三线城市开设IT卖场――赛博数码,并在各地IT产品集散地的核心区域建设一种全新业态,从创意到设计,从研发制造到展示销售。涵盖了IT产品产业链的全过程;覆盖三线以下城市的“万马奔腾”商店,直营店、富归店及社盟店三类门店中,直营店由富士康寻找外部人员负责管理,富归店由老员工返乡开设,社盟店则允许品牌专卖店直接加盟。在建立零售渠道的同时,这些小型门店也将成为富士康的维修点、物流配送点;电子商务网站飞虎乐购,主营3C类产品。
“超级模组”:造最短产业链
富士康超级模组(机光电垂直整合服务)的商业模式也引人注意。这一模式简称eCMMS。eCMMS为机光电垂直整合的一次购足整体解决方案,举凡模具、治具、机构件、零元件、整机至设计、生产、组装、维修、物流等服务均涵盖在内。由于在精密机械与模具、半导体、信息、液晶显示、无线通信与网络等产业领域的产品市场地位,富士康已经成为光机电整合领域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公司。
在eCMMS的运作下,富士康集团的华南厂区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3C制造基地,并成为全球最短的3C供应链。也因如此,eOMMS模式不仅被誉为最佳企业策略,更被国际同业尊为竞相模仿的典范。
建地产业务平台,留足运作空间
富士康通过多产业布局,寻求集团未来利润爆发点,打造地产业态横向战略,通过工业用地形成工业地产、住宅与商业地产的综合体。通过零售体系构筑集团商业地产,同时配合集团其它地产运作手段,塑造集团地产新板块。
富士康成立了总部位于深圳的香港轩盛投资,作为整个集团的地产业务运作平台。在进行工业生产投资的过程中,公司逐渐拥有了大陆最大体量的工业用地,而这些土地往往无须经过招拍挂程序即可低价拿下,还能够以工业园项目捆绑住宅、商业地产进行商业运作。这为轩盛下一步的地产运作留下了巨大空间。
2006年以后,轩盛在太原、深圳、武汉、上海等多个城市拿下商住用地。与此同时。富士康在长三角地区开发了昆山的商住小区等其他项目。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区核心位置的地块富士康大厦。这些与工业地产一起,形成了富士康庞大的地产形态。
超产权管控,“订单银行”式发展
富士康去年销售额达6000亿人民币以上,这只是量的突破,质上的制胜之处在于集团管控的手法。富士康在集团内部进行订单调度,不停地把订单撬到某一他要包装业绩的子公司里去,使得这家子公司业绩很好看,便于上市或以其他方式获得融资。利用这种订单银行、工业银行的手法,富士康来回撬动5000多亿的订单,从而培育了30多家富有的子公司。
以宏观管理为主,控制供应链,集成产品、合约,对供应商实行高、中、低梯级管理;建立以生产、供应、物流、技术四大标准为核心的柔性控制力,这便是富士康集团所采取的供应链管控的精髓。如今,母公司管子公司、总公司管分公司等传统的产权性管控模式,已难确保集团能挣到钱;这种基于供应链、联盟、超产融结合以及超边界管控的超产权管控模式正日趋中心化。
精耕细作,告别“拼组式”利润
篇2
>> 撬动未来的支点 撬动农业的支点 撬动“人心”的支点 寻找撬动线下的支点 撬动庄胜崇光的支点
">找到撬动财富的最佳支点
撬动美欧强势的新支点 撬动资本市场的支点 撬动营销世界的新支点 撬动洗衣液市场的关键支点 找到那个撬动资源的支点 模式:撬动阅读教学的支点 “海上花园”:撬动开放的支点 Android技术撬动两岸IT市场新支点 姚明的商业帝国 让“支点”撬动未来 品类老大:找寻撬动地球的支点 两江新区:撬动内需的支点 家电下乡,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支点 生产性消费:撬动农村市场的“支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撬动商业帝国的技术支点 撬动商业帝国的技术支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振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6年1月20日,2016云栖大会-上海蜂会在上海科技馆举行,阿里云展示新产品,计DT未来的体验再次触手可及。
罗金鹏飞快敲击键盘的节奏被电话打乱了。他接到的是一通测试报警电话,这说明数据在测试的时候可能出现了异常。他停下手中的活,立马去处理这个异常。
这就是罗金鹏每天的工作状态。他是阿里巴巴数据技术及产品部高级技术专家。像他这样从事着看似枯燥却非常重要的工作的工程师,在阿里巴巴有数千。
正是这些技术人员日复一日的谨慎小心,才保障了这个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的正常运行,使之可以实现2016财年电商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这一里程碑式的业绩。
这些技术人员所维护的,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复杂、运算量最大的系统之一。在这个系统上,大数据和云计算成为最鲜活的技术手段。
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所有电商平台,也是依托着这些最先进的技术不断拓展辐射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地开辟蓝海。
“今天,我们把大数据和云计算定位成一个商业的基础设施。但大数据成为新经济的石油,云计算成为新经济的引擎,真正产生成果,还需要一个过程。”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告诉《t望东方周刊》。
当他们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和消费人群中历练过后,电商平台的技术实力,已经不仅仅能够为自己提供服务,也已具备了输出的可能性。
“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数据成为生产资料,而计算成为公共服务。通过数据和计算,拓展全新的领域,才是数据产生价值更重要的发展方向。”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为了保障系统的运转正常;第二步,是从大数据中挖掘商业规律和价值,为商业判断提供参考;第三步,则是挖掘出大数据潜在的价值,并对外输出技术能力,用技术拓展商业的边界。
确保峰值不崩溃
技术的最基础功能,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但这对于天猫和淘宝这种日成交额动辄数十亿元的电商平台来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3月21日下午14时58分37秒,阿里巴巴中国零售交易市场2016财年商品交易即时总额累计突破3万亿元。
3万亿元背后的成交高峰,出现在“双11”――当天全天交易额达912.17亿元,全天支付笔数达7.1亿笔。
如此大规模的交易量和支付量,是对技术的“大考”。而最难的“题”,则是确保峰值来临时不能崩溃。
“‘双11’之所以能顺利通过考验,靠的是阿里巴巴多年的技术沉淀,有赖于4个主要技术单元的通力合作。在当天其实最紧张的就是技术支持团队,面对那么大的交易洪峰,一点差错都不能出。”王坚说。
在阿里巴巴主要的4个技术单元中,数据技术及产品部是负责将数据进行流式计算并实时呈现在媒体大屏幕上的关键团队。
在“双11”之前,这个团队与上下游技术团队共同进行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压力测试。只有通过最严苛的压力测试,才能保障双十一期间的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当天00:05:01,阿里巴巴系统交易创建达到14万笔/秒的峰值;00:09:02,支付量达到8.59万笔/秒峰值。在2015年的“双11”,共有超过200家银行与支付宝共同支撑了支付洪峰。
这是什么概念?Visa在实验室测试的支付峰值是5.6万笔/秒,实际支付峰值是1.4万笔/秒;而MasterCard实验室测试的支付峰值是4万笔/秒。
从历史数据来看,2015年的交易峰值,是2014年“双11”交易峰值3.85万笔/秒的2.23倍。而相比2009年的首届“双11”,订单创建峰值增长了350倍,支付峰值增长了430倍。
从“坐车”到“造车”
2008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开始了井喷式发展。
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阿里巴巴也敏锐地意识到它可能会面临的瓶颈――其购买的软硬件已经不能满易的高速增长,因为当时的数据规模已经超过了全球传统软硬件巨头的技术极限。
一个更大的背景,是阿里巴巴IT发展策略的变更:从依赖“商业软件”,到拥抱“开源软件”,转而靠自主创新,提升技术研发实力。
而这一变化,始于2008年王坚加入阿里巴巴。
“成本降低是我们投入技术研发最先能够看到的,因为购买许可是非常贵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IOE 为代表的传统IT企业架构,无法满足互联网业务的极速扩张,约束了企业长远的发展。”王坚总结道。
在王坚看来,直面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采用云计算。2009年,王坚牵头成立了阿里云。
阿里云的代表作之一便是超级计算引擎MaxCompute(原名ODPS)。2013年底,这一工具已经开始支撑包括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等电商平台所有的大数据业务。
不过,所有的新生事物都非一帆风顺,研发自有技术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并且从一出生就在与外部的PK中残酷成长。
阿里云大数据专家李淼告诉《t望东方周刊》,在2010?2011年,与业界开源产品Hadoop相比,它大概三四个小时就能做完的,MaxCompute可能需要近30个小时,毫无优势。
而现在,MaxCompute比Hadoop系统的处理速度要快数倍。2015年“双11”之前不久,MaxCompute参加了排序基准评估竞赛SortBenchmark,把100TB数据的排序时间缩短到了377秒,而此前的纪录是1406秒。MaxCompute获得4项世界冠军。
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李淼的头发还是乌黑的,如今,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而阿里巴巴的“去IOE”行动,被业界认为是成功的。
“我们相当于从坐车的变成自己造车。这种领先,有技术和架构上的原因,但更多是技术经验的积累,要一点一滴地不断打磨。”李淼告诉本刊记者。
这期间,阿里云的工程师对开源数据库进行了大量的升级工作,并于2015年1月进入由Facebook、Google、Twitter和Linkedin四家公司发起的WebScaleSQL组织,开创了中国公司在全球开源项目中的先河。
除了不断进化地应用他人已有的技术成果,阿里的自主研发技术也开始结出成果,用于替代开源数据库的自主研发数据库OceanBase开始应用于支付宝。这是全球首个应用在金融业务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
2014年,OceanBase承担了支付宝10%的流量,而在2015年,它支撑了“双11”时支付宝100%的核心交易流。目前,OceanBase已经在支付宝、淘宝、天猫等多处使用。
在李淼看来,“对技术而言,金融系统的难度是最大、也是要求最高的。以前,技术的增长根本没能力承担这么大的业务量。”
实际上,阿里巴巴在2015年“双11”期间所创造的纪录,正是阿里云与淘宝、天猫、支付宝共同构建的全球最大规模混合云实践。
打破数据壁垒
在硬件和基础技术准备成熟后,用王坚的话来说,就是对数据这一“生产资料”进行价值生产。
而在此之前,阿里巴巴还率先做了业界的又一件大事。从2013年起,阿里云自主研发的MaxCompute开始成熟,阿里巴巴集团自有的数据业务开始采用这一技术平台,使之成为统一底层,该计划取名为“登月计划”。
漫长的“登月”,困难重重。
“大规模数据的搬迁,一定会出现小概率的数据丢失或损坏,就好像买彩票一定会有人中五百万一样,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个中了500万的人规避掉。”李淼说。
“登月”之难还在于,需要校验数据的正确性。李淼打了个比方,比如复制100万个视频文档,得保证不丢失,同时还得把这100万个视频全部打开,从第一秒看到最后一秒。
又因为阿里巴巴集团内需要整合的业务数据单元太多了,于是这个计划中就从“登月一号”取名,二号、三号,一直到数字排不下,换成字母排到xyz,最后排到登月Z1,Z2……
整个数据搬迁的过程,直到2015年年初才差不多结束。
罗金鹏告诉本刊记者,由于不同的数据源会造成格式或者逻辑上的差异,用户使用起来成本非常高,并且容易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只有当全集团所有的数据放在一起,才能打通数据,进而挖掘更多的价值。”罗金鹏说,阿里数据技术及产品部建立的统一数据公共层,直接带来数以亿计的资源节约。
据他介绍,阿里巴巴的数据公共层分为离线数据公共层和实时数据公共层。此举不仅带来更为可控的成本,而且极大提高了下游分析人员使用数据的效率,也减少了数据质量问题出现的频率。
“我们以OneData体系建立的集团数据公共层,从设计、开发、部署和使用上保障了数据口径的规范和统一,实现数据资产全链路管理,提供标准数据输出。”罗金鹏说。
大数据如何赋能商业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大数据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描摹出用户的特征和消费偏好,更好地营销。
典型的例子是淘宝的“千人千面”。
“每个买家登录的淘宝页面,都是不一样的。‘千人千面’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的技术挑战不小。我们根据用户的不同数据,给他们打上不同的标签,再推荐出买家搜索过或与买家消费能力和喜好匹配的不同商品。”罗金鹏说。
据他介绍,目前标签有300多种,如此多的标签,都是为了更精准地定位用户,从而实现更好的精准营销。
“技术和业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你能承受多大的业务体量,你的技术才能有多强大。也只有数据技术做好了,才能做好精准营销,为卖家提供更及时的策略,消费者体验也能更好,自然也会反哺三万亿元的GMV增长。”罗金鹏说。
据他介绍,他们已经将阿里的数据能力通过产品对外孵化。目前已经对商家提供的数据产品“生意参谋”,能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服务,帮助商家通过数据分析来进行商业决策。
“比如店铺浏览量多少,从哪个入口进来,不同区块和图片点击量多少,成交量多少,可能喜欢什么东西等,为下一步的商业决策提供参考。”
在阿里巴巴的数据系统里,ID匹配月调用次数多达200多亿次,ID画像月调用次数近20亿。而统一用户画像还依赖统一的用户ID,这在阿里巴巴内部代号为OneID。罗金鹏透露,在2016年,阿里巴巴数据技术及产品部下一个要攻克的难关是One ID。
“实现One ID,能让广告主能更精确的投放广告,同时避免对用户的过度骚扰。这项技术国内外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多是靠我们自己摸索。”罗金鹏说。
王坚的目光更长远,在他看来,2016年是数据元年。
“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需要开发和挖掘价值。就好像原油本身没有用,经过炼油才能为人类所用。”王坚对本刊记者说,现在,产生数据价值的技术已逐渐成熟了。
技术输出时代来临
阿里巴巴的技术实力已不仅仅为己所用。
当技术已发展成熟到能很好地服务集团内部时,阿里巴巴就会将技术封装成工具,通过阿里云这一平台对外提供服务,这被称为“技术对外开放”。
在2011年7月,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开始以公共云计算服务的方式对外提供云计算商业服务。
2016年初,阿里云又了大数据平台“数加”,对外开放阿里巴巴十余年累积的大数据技术。该平台集合计算引擎、开发套件、可视化工具和行业解决方案,是全球首个囊括前、中、后台的大数据一站式开发平台。
阿里云的MaxCompute也已经商用:12306网站用阿里云承接春运高峰期75%的余票查询流量;华大基因用阿里云进行基因测序;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小贷也是阿里云的客户。
蚂蚁小贷是王坚看好的一个项目,它完全基于大数据,通过阿里巴巴平台上积累的信用与行为数据,最终实现了“3分钟申请、1秒放款、0人工干预、最小贷款额为1元”等多方面的金融借贷领域突破。
“除了挖掘传统的数据价值,比如商业洞察、营销推广等,我认为通过数据和云计算,拓展全新的领域,是数据产生价值更重要的发展方向。”王坚说。
这也是王坚对阿里云的期待:成为输出计算能力和大数据技术的平台,为这些梦想要创新的“独角兽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云计算市场潜力巨大,阿里云先后扩建了位于美国西岸和香港的数据中心,并将在美国东岸、中东、欧洲等地建立新的数据中心,不断完善“全球网”布局。 2013年11月11凌晨,位于杭市的阿里巴巴集团淘宝总部员工在岗位上忙碌
在2015年第四季度财报中,阿里云营收8.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外界评论普遍认为,云计算市场的第一梯队已基本形成,并且会不断固化。研究机构IDC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球公共云计算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前五家服务商分别为亚马逊、微软、IBM、RackSpace和阿里云。
有业内人士认为,云计算全球市场或已形成“3A鼎立”的格局(AWS、Aliyun、Azure)。
篇3
北京的豆汁、上海的小笼包、成都的豆花、武汉的热干面……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但是口味各自不同,要讨好大家很难,在中国成立小吃连锁店,更难。
但,在中国无法靠小吃开连锁店的这个前提,已经被“大食代”打破了。
从十年前第一家大食代在上海开张,如今在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人民广场、重庆的解放碑这些最繁华的地段,甚至香港太古广场,都有大食代的进驻。目前大食代在中国共有17家连锁店(新加坡去年新设一据点),去年营业额人民币3亿元,是中国最大的美食广场连锁店。
大食代的创办人是来自新加坡的郭明忠。他与小吃的结缘,源于二十年前到台湾求学,那时他靠卖龙须糖赚取学习、生活的费用。毕业以后,他也始终没有离开餐饮业,目前他是新加坡上市的BreadTalk集团董事长,也是全球第一家以一百多家面包连锁店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但是如何打破各地口味不同的障碍?郭明忠对“众口难调”的确花了一番心思。大食代有一个专门尝试新品种的部门,每引进一项新的品种,都要经过这个由公司高层、美食家、顾客组成的十余人小组来把关,投票决定是否引进。
如果某个品种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大食代则马上根据样品做出具体的指标。“比如汤的温度七十五度时口感最好,我们便会经常拿温度计去抽查摊点上汤的温度,我们不希望顾客花同样的钱,喝到打折扣的汤。”
除此之外,他也克服了客人对地方小吃不熟悉的障碍感。在一般中餐馆里,顾客只能凭借菜单上一个个的菜名,来猜测十几分钟之后上桌菜肴的模样,而在大食代的每个摊位前,很多人不是报菜名,而是直接指着逼真的模型说要这个、要那个。
大食代是中国第一家普遍使用这种模型的美食广场。
大食代每家店都开在城市中最繁华的地段,定位客群以商业群、办公群为主,住宅群为辅。比如北京东方广场和上海南京西路的梅龙镇广场逛街和办公人群各半,上海美罗城和重庆解放碑则有三分之二都是逛街人潮,上海古北店则以附近境外居民为主。
借助外力选址,也是郭明忠的诀窍之一。1997年,他为第一家大食代选址的时候,找上了梅龙镇广场的开发商和记黄埔。“那时梅龙镇广场还在施工,南京西路也远不如现在繁华,隆广场、中信泰富这些地标建筑也都还没有出现,但是我相信和记黄埔的眼光。”郭明忠说,“房地产商对地段潜力看得非常准。”
大食代以高额租金抢占商业中心,虽是高成本,却也带来了较高的回报。一般餐饮行业都是午餐、晚餐时段非常忙,其他时间没有客人。而大食代则从上午十点到晚上九点,至少半数座位都有人用餐。
篇4
谁又能够深谙新媒体传播能量和技巧,成为微博平台上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人士,其千万级别的“粉丝”数量让无数大佬望尘莫及?
还有谁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以人生导师的形象出现,甚至连项目都没有就能收到7000多份简历?
这个人就是李开复,一个创新商业帝国的奠基者。
内心的选择
李开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他“遵从内心选择”的离职举动。在开创创新工场之前,李开复早已赢得了个人职业上的成功。但在李开复眼中,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关键在于他能够留下多少。“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这是当时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向李开复发出的加盟邀请,也正是这句话点燃了李开复心中多年“世界因你不同”的梦想。于是,李开复放弃了对终身教授职位追求,作出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正是这次选择,奠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李开复相信,在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片新的世界。
李开复曾经有一个梦想: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私立大学,终日和年轻人打交道。这个梦想,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从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离职后,李开复创立了创新工场,为年轻人创业提供天使投资。他表述创新工场的愿景是,成为一个推动中国科技创业文化和发展模式演进的关键力量。“我越来越相信,当我已经完成了很多梦想之后,我更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圆梦。这将比个人单独的成功更具有意义,也可以将个人的力量尽可能地放至最大。”
创新工场自创立伊始,一直被人注视着,有人盼望着他们成功,也有人在等着他们。不过,李开复和他的团队还是给了人们一个不错的答卷:截至2011年11月,创新工场投资孵化了超过30个项目,其中10个项目进入A轮,融资规模从500万到1000万美元不等;从吸引融资的层面来看,从创业初期郭台铭等朋友支持的1500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始,创新工场已经募集了1.8亿美元,投资者包括Foundation Capital、联发科和投资Facebook的DST等国际著名投资机构。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创新工场已走过了创业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赢得了主流投资圈和创业者的认可。对于李开复的理想和创新工场的愿景而言,这两年的拼搏,或许可定义为在其推动中国科技创业的愿景下迈出非常“靠谱”的第一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李开复经历的多个公司管理生涯中,其下属对他的评价是――非常出众的、很懂得管理艺术且几乎没有官僚气息的管理者。李开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时的行政助理回忆称,自己从来不用帮李开复起草什么文件,如果他觉得有必要向下属发出指示,会立马自己动手。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曾这样评价李开复,“他是个思想非常开放、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人。他作为科研机构的管理者,只把握方向,其余方面都让别人去做,任何想法都愿意去试。”
恰如他射手星座的特质,李开复非常懂得“疏导”之道,遇事不执拗也不封住耳朵屏蔽信息。“在整个团队中,是依靠一部分核心人员的智慧去达到公司目标的。每一个聪明能干的人,是更愿意被信任,还是希望每天被管得死死的?作为管理者,你要用你想被管的方式去管理别人。”李开复说,他愿意不断放权给员工,也希望员工能真正理解和相信他的放权。他在谷歌中国时就不断提醒员工:“你应该相信,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你比管理者懂得多,比我懂得多。你的责任就是排除一切干扰,包括你的管理者的干扰,做成你想要做的事。”
同样,在李开复创办的创新工场中,一脉相承的仍然是“自由、平等、真诚”的企业文化。“这是我多年来所负责的每一个机构的共同特点。在一个自由、真诚、平等的机构里,人与人之间深深地互信、互助、互重,无论资格、级别,每一个人都能够直接对任何人提出他的想法。就算是批评和争论,也是在互信、互助、建设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我的机构里,我不能容忍官僚作风,不能容忍傲慢作风,更不能容忍明争暗斗。”李开复坚定地说。
离不开微博
不少人给李开复的标签是“微博控”,的确,李开复玩微博堪称“骨灰级”。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例子是,2011年12月11日的16:46,李开复通过手机发了一条微博,而这条微博只有一个大写字母“O”。就是这样一个“O”字,在短短两分钟内被转发和评论几百条。直到他在一小时后再发微博,才解开了关于“O”微博的真实谜底。“对不起,刚才安检轮到我,我手机放入口袋,碰巧就发了个‘O’。”错发一个“O”能够引来那么多的猜想,其原因就在于李开复在微博上的庞大粉丝群体。同样,李开复所著《微博,改变一切》一书,在上海书展签售时也是非常火爆。
另一个案例也能看出李开复对微博的痴迷。2011年12月6日晚,在日内瓦不幸遭劫的李开复,不仅丢失了电脑和iPad,还有一份创新工场的商业计划书。不过,在庆幸人身平安的同时,李开复还很“感激”三位劫匪给他留下了iPhone和安卓手机各一台,能让他“与微博相伴”。12月8日,李开复发出调侃洗劫他的“北非大盗”的微博:“愿三位大盗从此改邪归正,速回北非打造40人孵化团队的创新工场,并起名‘四十大盗’,以后东有‘阿里巴巴’,西有‘四十大盗’。”
李开复的微博,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表达和记录,也是对创新工场及其投资的公司的介绍。李开复坦言,微博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渠道,如果说玩微博会浪费1分钟的时间,那么它将在其他方面得到5分钟甚至10分钟的收获。
在微博上“浸”多日的李开复,当然不会错过其中的商机。李开复表示,微博的盈利模式非常多,微博的用户群更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完全可开发挖掘,让商家深度了解第三方信息。李开复认为,地理信息、手机和微博的结合,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主流发展模式。其中,电子商务和O2O(Online to Offline)的结合、社交游戏和工具型的应用,均是能够得到用户喜爱的产品。
惜时如金
2009年前从谷歌离职的李开复创办了创新工场,由于李开复本身就是个响亮的品牌,因此创新工场自出生伊始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创业的第一年,坊间对李开复充满了种种怀疑和猜测,原因只有一个,即“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一晃两年,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正在从“大孵化、小投资”的模式,向投资领跑的方向转变,尽管业界对创新工场的项目是否具备真正的创新性,以及创新工场的“大孵化”模式能否走向成功均存在疑问。2011年,创新工场迎来了首场“毕业季”,即已审阅了超过2500个项目,投资孵化了39个项目和公司,总投资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九家企业已经获得外部风险投资A轮融资。2011年9月8日,创新工场上海基地正式启动,同时宣布成立创新工场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在首期募资2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经过两年积累,李开复和创新工场的步伐已明显加快。在全国扩张的同时,李开复也在调整他“带学生”的方式。他的“学生”已不局限于创新工场内部,他每年孜孜不倦地在高校做数十场演讲,而他创办的“我学网”已有了70万注册用户,50多位专家和他一起在网上帮助中国青年学生成长。
目前,李开复一人担任着43个创新工场投资的其中三个小公司的董事,他每天10%的工作是研究公司的方向并考察未来投资的项目;他还要花10%的精力帮助各个小公司招聘,用李开复的话说,就是在微博上“招呼”一声,然后一下子就会有很多简历“飞”来;他更要花10%的精力在创新工场,帮着已有的项目做各种事情;此外,董事会以及制订战略规划也占据了他30%的时间;最后,各种市场活动又占去了他15%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对于李开复而言就是“发发微博”。
“在我一生中,这是我时间最短缺的时候。”李开复在创新工场的办公室中除了接待一轮轮的访客之外,还会在每周拿出一小时接待创新工场的任何一员。李开复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有一次,他无意中透过玻璃门看到一个熟悉的投资人身影,于是条件反射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见没有这位朋友的名字,就赶紧出来打招呼说,“我们今天有约吗?”对方告诉他,“没有,我是来见你们一个项目负责人的。”他才释然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只做裁判,不做运动员
“创新工场又要搬家了。”一位创新工场软件工程师表示,最近涌进了太多非创新工场内部孵化的项目,使得办公空间更加拥挤。这也是2011年以来创新工场的一个显著变化。业内人士指出,李开复和创新工场在经历了初期的探索之后变得更切合实际了。
不久前,坊间传闻以“孵化器”模式起家的创新工场要转型做VC,引来了业界一片质疑。对此,李开复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辟谣,他表示创新工场此举是增强投资并将继续帮助创业者,提供“投资+招聘+法务+财务+教练”的全方位平台功能。创新工场自成立起就成为投资界和产业界的焦点,这多半得益于李开复倡导的“天使投资+全方位孵化”的独特模式,即只做裁判,而不会成为项目的运动员。在该模式引领下,创新工场通常由管理层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确定项目,随后建立多个孵化器引导小团队来实施项目,并进一步成长为独立运作的公司,“点心”和“豌豆荚”等项目均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实际上,在创新工场的第一只基金里,也有投资非内部孵化的项目,对此李开复曾表示,当时外部项目的比例比较小,大约只占总数的10%,客观原因则在于当时资金有限。目前创新工场的首只美元基金已超额募集到1.8亿美元,以红杉、IDG为代表的顶级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都参与其中。“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创新工场走上了这一步。”李开复还透露,创新工场的另一只人民币基金也即将完成,预计募集7亿元人民币。“在不久的将来,创新工场还将募集第二只规模更大的美元基金。”李开复还表示,创新工场近期的一些新项目均以VC身份进入,比如“点点”和“知乎”,主要的业务已转向寻求外部项目,投资经理更是在全国到处和创业团队做访谈,几乎和VC没有区别。
此前,李开复在“Tech Crunch Disrupt”大会上表示,“大孵化小投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孵化器必须有可预见的时间,以免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注入而无力维持。不过,如果孵化做得好就会吸引更多投资人出钱,而更多的运营资本和管理费,反过来也能做大做强孵化器,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创新工场将逐渐成为一家具备较好孵化功能的风险投资公司。
押宝在未来
创新工场自成立至今,李开复已招来了原百度无线核心成员的张磊、原阿里巴巴支付宝架构师蔡学镛以及开心农场创办人唐彬森等,组成了堪称明星的阵容,但外界对其孵化项目的创新性却提出了不少质疑。以“点心”和“豌豆荚”为例,虽然产品颇具亮点,但还不够耀眼,至今未诞生激动人心的“黑天鹅”项目。“豌豆荚”手机精灵,仅是“网龙91手机助手”软件的“翻版”,而“点心”手机操作系统,也只是谷歌Android系统基础为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应用加强版。而“知乎”和“点点”网,也几乎照搬了对应的国外模式“Quora”和“Tumblr”,甚至在界面上也高度一致。这些质疑也让创新工场陷入了一场持久的公关危机之中。
李开复对此回应称,创新工场选择的是真正有潜力的项目,这些项目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可能是受到已有模式启发的。诸如苹果和Google这样的行业颠覆性企业,在中国已很难出现,但中国同样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如腾讯,腾讯在受到国外创意的启发后将众多创意聚合在一起,通过“微创新”实现了大创新。业内人士表示,李开复所谈及的“微创新”,本质是任何一个后进的经济体都无法避免的发展历程。“微创新”实际上是在抄袭的基础之上作出一定的改动,以适应市场和避免知识产权纠纷,这实际是一个学习、跟随和超越的过程。李开复认为,创新不一定意味着要开发出革命性的产品,但一定要符合中国用户的需要,毕竟重复劳动毫无意义。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很多荣誉的第一个“吃蟹者”,往往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如Mosaic发明了浏览器,但IE却是赢家;LexisNexis很早就做了搜索,但谷歌却是赢家。
李开复表示,互联网领域并非完全垄断,创业者有很多机会去超越。如今的市场是三维或四维甚至更多维度,创业者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创新工场更看好项目的潜力,押宝在未来。
奠基者
尽管当年乔布斯亲自出面挽留,但李开复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站”――微软。而从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的高位上刚退下来仅三天,他就公布了创新工场的名字,开始了自己“从心选择”创业的新生涯。在创新工场成立之初,为降低运营成本,李开复放下身段亲自操办了很多基础性事务,包括亲自出马交涉并用几乎难以想象的低价让创新工场入驻清华科技园400平方米的空间。他还自己带头“省吃俭用”,机票订的是经济舱,去美国出差时预订的是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
“无论哪个项目需要商业谈判或融资,都要拉着开复老师一起去。有他在,成功率往往更高一些,而他也很乐意提供这样的帮助。”创新工场孵化的“点心”公司一位内部员工表示。业内人士也指出,以李开复的性格,光赚钱不是他的终极所求,因此投资绝非李开复商业的终点,他的终点是一个由创新所打造的“商业帝国”。这一观点在创新工场的发展历程中已初露端倪。
篇5
《今日楼市》杂志近期策划的《中国商业地产冷思考》系列报道,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敬请读者关注。
进入2011年,住宅市场的调控政策进一步升级,而种种调控举措均指向住宅市场,商业地产处于政策的相对真空期。随着住宅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很多企业都在转战商业地产。
如一直以来只做住宅开发的万科去年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东莞等地投资商业地产超过200亿元;金地集团也表示,将不再单纯从事住宅开发,商业地产的开发和运作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战略规划,在今年的土地投入计划中有20%的资金会投向商业项目;保利计划到2012年,商业地产方面的投资占到总投资额的30%,并持有部分核心地段的高品质物业。与此同时,新加坡嘉德置地、美国西蒙、菲律宾SM集团等更多国际商业地产企业也开始直接或间接进入或加大在中国的商业地产投入。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写字楼和商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分别同比增长62%和19.8%,高于住宅市场。而监测的120个城市土地市场,一季度住宅用地成交890l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3%,而商办用地成交2378万平方米,同比大幅增长37.7%,显示出房地产开发商对商业地产市场的信心,加大了对商业地产市场的投资力度。
篇6
2009年初,马来西亚百盛集团公告称,以11.287亿元价格收购北京双全大厦,开设大型商场。几乎与此同时,美国铁狮门公司在1月11日宣布,总投资25亿美元的上海杨浦区新江湾城F地块奠基开工。而在2008年底,成功以低于原收购价约1亿元的价格获得上海长寿商业广场的黑石集团,最近又新成立商业管理公司。在房地产整体行业下行趋势下,我们如何看待外资对待中国商业地产的这份“热情”?商业地产是否已成为大型企业的避风港?投资商业地产最佳时机是否已到?是否成为企业“御寒”的有效策略?
本期嘉宾:
毛大庆(毛大庆博客,毛大庆新闻,毛大庆说吧)新加坡凯德置地中国控股集团环渤海区域总经理
赵海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徐伟成 第一太平戴维斯项目策划部总经理
王永 北京汉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主持人:
本刊记者 姚妍艳
观点集萃:
毛大庆:我无法对是否到“抄底”的时机做出判断。从下行趋势看来,虽然国家大力度的一系列支持房地产的政策不断出台,但作用在商业地产身上尚需时日,而且效果有限。商业物业的价格走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赵海:未来政府会越来越强调对商业地产的开发,因为这对城市的发展有利,能带动城市的繁荣,同时增加就业,但商业地产并非开发商的避风港。开发商要想真正做好商业地产,必须要具备严格的条件。
徐伟成:每逢金融风暴这样的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拐点时期都会是外资进入的显著期,“有人连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出手就一定有人撤资,事实上那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会定期对各类优良资产或不良资产项目做出适当的买卖。最聪明的决策是在前期做准备,做饥饿的、有准备、有爆发力的猎豹。
王永:外资要达到收购的高峰期,前提一定是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待他们调整回来,至少近一年内外资的机会并不大。但往后外资收购机会会逐渐加大,在政策的引导下,他们将积极地参与到中国的REITS以及商业地产金融化服务的大潮里来,凭借丰富经验加以出手,这时候外资收购可能会出现一个高峰期。
外资“热炒”中国商业地产?
主持人:对于近段时间来陆续出现的外资收购案例,您认为为何外资会在此时快速流入中国商业地产?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在哪些方面?
毛大庆:自从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问题全面爆发之后,国际资本看好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同时总体经济走势稳定,投资杠杆率低、门槛低、金融融资渠道单调匮乏等特征,普遍把中国市场作为“避风港”看待。有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引进风投的数额是过去七年的总和,就是很好的信号。另外,中国的商业地产开发由于受到融资渠道匮乏所累,持有型物业开发步履维艰已经是多年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观念落后、缺乏专业人才、消费习惯等问题,中国的商业地产价值(尤其是一线国际化都市)和国际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远远没有得到释放。
因此,在目前国际经济背景下,国际房地产类资金流入中国,以他们评估认为合理甚至是较低的价格收购地段和设计相对优质的商业物业,从投资潜力、保值增值和资金避险等角度都是合理的。当然去年的大力度宏观调控和全球流动性吃紧,也进一步使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境遇变得艰难,他们急于寻找机会将物业脱手收回现金以解决资金紧张状况的心态强烈,这也迎合了国际资本的投资欲望。
徐伟成:每逢金融风暴这样的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拐点时期都会是外资进入的显著期,那些专业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集团及基金、相关金融机构等,对房地产市场变化的嗅觉比一般住宅市场或普通的消费者更敏感,他们甚至可能已经在2007年底就闻到了金融风暴的味道。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去年底至今年初出手的收购案例,只不过是表象,其实人家一早已经在等待这个时机并做好了进一步的部署。
那些房地产市场里有实力、有专业眼光的开发商永远都是赢家,而吸引他们投资的最关键点是时机刚好;其次,这些投资者犹如狙击手一样,会把握价格优势,对那些价格较低的商业地产项目及对部分资金不足的开发商出击;当然对于外国投资机构而言,中国的某部分资产对于长期持有来说还是十分看好的,而且中国的GDP增长和国民消费仍然不低,自然也就成为了目前世界经济低潮中相对的“避风港”。
赵海:目前的这些外资收购现象,并不代表着国外投资者大举进入中国的商业地产,这只是个案的一些动态,类似以前的凯德收购等案例。只是这些个案的陆续发生表明国际投资集团还从未间断过在中国寻找机会。但毕竟现在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国际资本本身如何判断当前局势,以及外资进入中国是否形成潮流还很难有个定论。
王永:尽管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但未来看好,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在市场低迷时,商业地产的表现的确相对住宅要好,且相对收益稳定,此时其风险相对住宅较小,加上如今整体土地价格下降,进入资产估价的低潮期,所以商业地产突显出了它一定的吸引力。之所以此时出现多个外资购买的案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开发商资金开始紧张,为了回流资金只有变卖一些物业,其中商业地产是较好变现的一方面,而且此时甩卖的价格会比以往更低。这些都为外资进入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当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外资本身也出现很大的问题。特别是进入中国商业地产的这些主流的外资多半还是以美国的投行为主,这些投行和基金在美国的危机的大环境下,根本难以募集上来资金,因此要说到“热炒”,其实并不太准确。
“抄底”时机未到
主持人:目前商业地产项目的甩卖趋势似乎仍在继续,例如李嘉(李嘉博客,李嘉新闻,李嘉说吧)诚近期相继抛售位于长宁区的上海黄金城道商铺及浦东的御翠园8栋商业别墅及会所;郭鹤年旗下的嘉里建设和香格里拉此前联合曾宣布要“放弃购买唐山市地块之权利”(现已再投)。在房地产整体行业下行趋势下,您认为商业地产“抄底”的时机是否出现?
徐伟成:与买入相辅相成的,“有人连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即有人出手就一定有人撤资,事实上那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会定期对各类优良资产或不良资产项目做出适当的买卖。所以此时刚好发生的几个类似案例,我们并不认为都是因为金融风暴而行动,就算是也不足为奇,因为像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开发商本身就是非常成熟及保守的,当他们看到2009年至2001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里,中高端住宅及部分酒店等商业物业业绩增长可能会有下滑的趋势,加上其在当地的资产本身出现一些亏本的现象,这时绝对需要抽掉一些产业以套现,把资金回到集团总部再重整旗鼓。他们懂得适时地收紧调整,证明他们在积极地防守。
但如果要使用“抄底”一词并不严谨,对于波浪型曲折波动并维持很长时间的市场环境,我们是不能判断它有绝对底部的,只是相对而言出现的每个低潮时期。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每当此时,那些具备国际化管理运营水平、相对丰厚的资金实力及一流专业团队的企业早已伺机而动,准备出手狙击那些资金不足烂尾且在优质黄金地段的商业综合体,尤其是购物中心。所以最聪明的决策是在前期做准备,做饥饿的、有准备、有爆发力的猎豹。
王永:商业地产真正“抄底”的时机还未到来,理论上而言,只有在住宅开发商越惨时,“抄底”越好,而目前的市场环境可能至年底都还会持续低迷,只能说机会已经显露,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有能力“抄底”,因为大环境形势较劣使不少本来有能力的开发商面临资金难题。香港商人在这方面略占优势,他们在谨慎之余,又有经历过多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经验,具备较强风险意识,并没有将大量资金沉浸在高价的住宅地产上,所以此时对他们而言会是一个扮演“抄底”角色的机会。
赵海:事实上中国的商业地产总体形势并不太有利,很多开发商甚至都缺少资金做商业。过去人们投入商业地产,首先大部分是响应政府的要求,必须在开发住宅时保证一部分的商业;其次国内一些地产商看到国外大地产商持有物业的销售比例后,也学着把自己的房地产开发成持有地产项目,但经过这一轮的收缩期后,他们开始谈虎色变,开始思考自己有没有能力再继续做下去,更多的开发商甚至在考虑是否需要把这些物业加以变现。
毛大庆:“抄底”是一个我不明白的心态。我也无法对是否到“抄底”的时机做出判断。从下行趋势看来,虽然国家大力度的一系列支持房地产的政策不断出台,但作用在商业地产身上尚需时日,而且效果有限。商业物业的价格走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商业地产非“避风港”
主持人:以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您是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走势?当下的商业地产是否能成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避风港?原因何在?
毛大庆:2008年住宅市场上开发商之间的火并铸就了购房者的集中观望,预计2009年住宅市场将以盘整为主,而相比之下,商业地产的走势依旧稳定,同时商铺租金也会在2009年里较为平稳,它依靠丰厚的收益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宠儿”。与此同时,加上对政府在住宅市场的9000亿元保障房计划心存畏惧,越来越多的地产商将未来战略调整的天平偏向了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此时似乎成为可以暂时规避风险和政策的避难场所,但实际操作一定要视企业自身情况而定。商业地产模式和住宅地产模式对资金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商业地产回报非常漫长,周转很慢,住宅地产可以依靠开发和销售滚动发展,而商业地产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商业地产需要资金集约化的大批量注入,这对一家地产公司的资金要求非常高。商业地产并非适合所有的地产商,尤其是在大环境恶化的情况下,需要更具实力以及运营经验的企业。
王永:未来中国的商业地产发展形势看好,但国家必须调整策略,把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作为中国未来中长期的经济政策。经历过本轮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贸易、投资而转向刺激内部消费,消费的提高需要更好的商业物业,这将直接带动商业地产的发展壮大。近期出台的房地产金融化政策对商业地产而言是很大利好,这将解决中国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的资金融通问题。未来刺激消费会在需求端拉动商业地产的发展,而把资金融通的渠道打开后,现金的供应端同样也会推动商业地产的发展。但它能否成为企业的“避风港”,还很难。
不少企业之所以在经济危机下难过,就是因为缺少现金流,而真正的商业地产恰恰是变现能力最差、资金回笼最慢的。商业地产这一大成本、长时间投入,且回报缓慢的形式在金融危机之下,不仅对企业没有帮助,反而可能会“帮倒忙”。目前在危机中预见现金流有困难的企业一定会在这几年停止自己在商业地产上的投资,甚至将商业地产项目甩卖。只有在金融危机平复后,在住宅方面中取得足够现金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在商业地产方面收益上的平稳,而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商业地产的投资上,以保证风暴来临时,稳定的租金收入。所以真正的刺激并不是本轮金融危机下的避风港,而是度过金融危机之后会促进他们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商业地产的比例,以此降低整个企业的风险。
徐伟成: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未来商业地产的发展机会会留给一些有实力、有准备的开发商;其发展将以资本模式为主,REITS等房地产基金会陆续组成;商业地产也更多以购物中心为主并慢慢普及到全国,二三线城市目前占主导的百货业态也会慢慢走向新潮时尚,以带有主力店的、年轻而国际化的体验式购物中心、mall为主。
有人说商业地产会成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避风港”,但仅仅表征如此。那些真正能把商业地产当作“避风港”的开发商本身一定都是强者,即智者加勇者。鉴于“避风港”相对“被动”,因此我们慎用“避风港”一词,而更多认为这是投资家的实验的乐园。
赵海:未来政府会越来越强调对商业地产的开发,因为这对城市的发展有利,能带动城市的繁荣,同时增加就业,但商业地产并非开发商的避风港。开发商要想真正做好商业地产,必须要具备严格的条件。因为商业地产本身是一个涵盖策划、定位、招商、运营等的复杂过程,开发商自身是否具备强大的实力和能力,有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都是首要的条件;其次要看清当前商业地产市场的行情,很多人冲着其稳定而高额的回报率而上,但其实目前在做的一些酒店、写字楼及购物中心等商业也存在着不少亏损。我们判断商业地产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放到整个市场的大环境下动态地看待,如果市场处于快速上升的时期,则房地产的一些繁荣景象可能是短暂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将房地产类比于作股票,投行、金融机构等把虚拟经济炒热后,一旦缩水那些价值将迅速贬低。
毛大庆:受大势影响,商业地产尽管遭受的冲击还未完全显现,但2009年的市场竞争必定空前激烈,目前,无效商业面积供应已经呈现出了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诸多建成的商业地产未能符合商户的需求,在招商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单纯依靠炒作概念的商业地产项目出现较大的招商压力。有人预计2009年行业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从选址到设计,从招商到营运,从资本到品牌,这可能成为中国商业地产拐点的信号,因为行业门槛的提高将让目前粗放式开发和经营商业地产进入细分市场的运营时代。
外资收购高峰即将到来
主持人:以各位在商业地产界多年的经验来看,认为外资收购我国商业地产高峰期将在什么时间段?
赵海:目前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还很小,而且真正想要进入还很难,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即使放开限外令也如此。外资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问题,譬如资金如何进入,可以有哪些途径?如何在中国获得土地?中国的外汇外币管制制度会不会有所改变?政策法规上的缺乏有否改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组建起一个完善的团队?适应中国国情不同并获得发展需要多长时间?这个过程中会有多少损失?对外资而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确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发展中多重困难不得不让他们好好掂量。因此这些外资贸然大规模地进入中国还很难说。
毛大庆:对于外资收购我国商业地产的高峰期,我预计的时间要相对晚一些,估计将在2010年到2011年中出现。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 落地 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建立起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中,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使广大员工共同信守的服务宗旨,集中地表现为企业精神和员工的集体意识。企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建设伴随着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国有商业企业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又将促进社会的发展。切实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起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就是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国有商业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就在于树立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就在于使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动力。通过共同目标的激励,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员工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员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其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企业文化理论将软管理融为一种文化形态,以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和文化的力量去带动企业的制度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优化管理。
3.企业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措施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建设中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应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企业与员工紧紧地凝结在企业精神之中,打造优秀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振兴与发展,释放出每个员工的最大能量。
4.企业文化建设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必然举措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秀的员工形象聚合出整个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落地的涵义和过程
所谓企业文化落地,是指企业文化被员工接受并自觉执行。企业文化只有真正落地才能发挥作用。对于大部分国有商业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开展了两年有余的时间,进入了传播与深植阶段,促进企业文化的落地非常关键。
企业文化落地是一个结果,也是一种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企业文化从企业最终确定的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认同的观点,表现为全体员工能够认识到企业理念的重要性而且熟悉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容。二是固化阶段。企业文化从理念层面的口号转化为制度层面的规则,表现为在制度体系中注入企业文化理念,不断加强制度的推动力。三是习惯阶段。企业文化从纸上印的、墙上挂的理念口号和制度规定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开始自然地、习惯地按企业理念做事,制度规定深入人心。
三、促进国有商业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是企业文化落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使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形成共识,并将文化要求转化为日常工作行为,需要企业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从教育入手,充分发挥内训师的作用,不断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宗旨、企业目标和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理念,并在管理工作中设置激励措施,反复强化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积极利用录像、图片、板报等宣传工具,树立典型人物、推广典型案例、运用情景剧比赛、体育比赛、技能竞赛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引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情操,让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
2.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企业文化的提出,体现了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客观要求,也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作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积极性、塑造企业形象上,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企业文化落地必然要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将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发挥文化管理的效用。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与打造“服务品牌”相结合。“让工业企业满意、让零售户满意、让消费者满意”是国有商业企业的根本宗旨和目标追求。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服务”这一要素,围绕“三个满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服务文化、打造服务品牌,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二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落地就要不断优化内部分配制度,完善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开展员工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实现人才持续发展;积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提供舞台。从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培植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规范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将企业文化理念固化到制度中
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文化支撑的制度难以得到成功的实施,反之,没有制度作保障的,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将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固化到科学规范的制度与机制中,才能与企业同频共振。
固化于制,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根本保障。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这些理念形态只有体现到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中,实现“固化于制”,才能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努力践行,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引领和约束作用。
固化于制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加强制度建设。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围绕企业目标、以企业价值观体系为指导思想,整合企业的管理制度。第一步对企业制度进行诊断,确定存在的问题,明确需要修改的文件及新增文件。第二步以企业理念为根本指导,修订完善各方面的制度,要求各制度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能够互相协调。第三步在实践中验证制度,完善制度,使之从表到里,从文本到实践达到高度统一。通过制度建设使员工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4.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要发挥企业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只有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文化力的作用,善于运用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等企业行为中的这支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不断深入发展。
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必须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要入心入脑,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管理者特别是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作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率先垂范,作企业文化的领跑者、员工行为的指导者,并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激发员工活力,挖掘企业潜力。不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行为规范,都要体现对员工的尊重、信任、关心、培养、激励,真正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在尊重员工个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文化管理。
5.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在于让文化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优秀的管理者,更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管理者应结合各项管理活动,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是切实抓好民主管理,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为员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机会;二是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员工的道德情操,关注员工的共同点和闪光点,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三是结合企业文化,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以及开展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聪明才智,让员工实现心理满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各级员工的沟通交流。四是建立系统的行为文化,规范员工行为,明确什么行为是被企业广泛接受并提倡的,什么行为是被摒弃的,营造贯彻行为文化的氛围,使企业行为文化被每个员工所接受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6.提高全体员工的执行能力
一是提高领导者的执行能力。企业价值观,从源头上讲,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因此,领导者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的执行者,没有领导者的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坚持推进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与职工的自觉践行融为一体,推动企业文化落地。二是要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水平,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挑选具备较强执行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做好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增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员工提供培养锻炼条件,鼓励员工个人通过自学、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提高执行能力。
归根结底,企业文化是一项持续性的,长久的工程,它不仅从实践中来,而且要到实践中去。国有商业企业要从行业和企业实际出发,找准自身优势,促进企业文化落地,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子云.企业文化落地中的几个关键点[J].现代企业文化,2010,(9):40-41
[2] 张继军,于国夫.多措并举,促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中国电力教育,2010,(14):41-42
[3]刘景南.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化工,2009,(26):50-51
[4]王春玲.企业文化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2009,(3):41-44
[5]丁军.发展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管理.学术论丛[J],2009,(5):46-47
篇8
关键词:商业地产;投资风险;经营模式;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地产通常解释为大型购物中心,商场、商铺、商业步行街,商业地产的形式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商业地产项目,规模可达几十万平方米,规模小的仅几百平方米,甚至更小。就其经营形式而言,规模大的多采用整体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规模小的大多采用在统一经营管理模式下,回收租金的模式;但更多更小规模的商业地产项目中如:住宅、公寓、写字楼的底商,这些小的商业地产项目和各类商业街则多采用商铺出售、零散经营的模式。
商业地产不同于住宅地产,住宅地产的用途相对简单,主要的功能仅仅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居住需求,面对的客户群相对比较单一,而商业地产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的选择、开发的策略、运作的模式、管理的理念等都十分关键,只有有了准确的市场定位、细致的宣传策划、有序的招商运作、完善的经营管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质的物管服务,才能保证其地段价值不断提升,商业物业不断升值,商业业态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地产更加强调和注重的是商业的市场定位、市场的前景和商业业态组合,它是为了满足商业用途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开发和经营的产品。追求的是开发商、投资商与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合作共赢。
1 地产投资风险分析
1.1行业本身存在的风险
从商业地产行业本身来看,一是商业地产发展前期是先天不足,后期商业地产开发无序发展;二是商业地产在开发中存在过分炒作行为;三是商业地产要价过高;四是商业产权过于多样化;五是经营定位和区域特征不相符;六是竞争加剧。在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的认识误区和偏差。主要有三大误区:一是投资商业地产必赚钱;二是投资商业地产可长期赚钱;三是认为返租是一剂灵丹妙药。商业地产发展中的一系列偏差和误区。一是完全套用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是商业地产公司经常犯的错误。二是经营者在经营思路上存在偏差。三是商业地产开发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四是商业地产开发中还存在着“首长工程、形象工程”的倾向。以上问题如不能很好得到正视及解决,投资商也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由此可见,商业地产项目较其他地产项目风险更大,因而必须对商业地产项目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加以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予以防范和规避。
1.2政策法规风险
一个商业地产项目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四个关键性的因素,即:土地、资金、人才和政策。这四个方面如果哪一方面存在短板现象,这样的项目开发都很难取得成功。一个项目分析的再好,回报率再高但是如不符合政策法规要求的话,永远等于零,所以政策法规风险永远是第一的。政策法规风险就是指商业地产项目在投资决策开发之前要对在城市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交通、环境、建筑指标、其他地方性的法规等各个方面是否存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城市总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商业地产项目最基本的要求;同样一个商业地产项目也要符合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政府为配合商业网点规划必然要将市政建设向这一区位倾斜,人口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可达性等都将向这一区位靠拢,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只有符合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成功。
商业地产项目地方性政策法规的风险评估就是指对地方政府是否为该商业地产项目的建设、招商和后期的运营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条款等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前趋利避害,以减小其对商业地产项目的影响。
1.3 选址风险
一个商业地产项目能否取得成功,除了规划、运营、招商等组合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址的正确与否,单是选址这一项工作除了应考虑客流规律、交通状况、商业环境、地形特点、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外,还应着重研究选址地块的商圈饱和度指数、选址地块的周边人口密度、选址地块的客流情况、选址地块的竞争对手情况、选址地块的交通道路情况、选址地块的公交设施情况、选址地块的地块平整情况、选址地块的地块拆迁情况、选址地块的经济技术指标等一系列内容,他们的每一个方面都对商业地产项目的运营成败产生影响。
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经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址的选择正确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其实在项目选址阶段就埋下了伏笔,地址选择的好,该项目就成功了一大半,反之,就可能失败。
1.4 规划设计风险
商业地产项目的成功与否,方向是关键。商业地产项目如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规划设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商业建筑设计却普遍存在追求外在的形式美,忽视经营实际需要的现象,这种设计方案就犯了方向上的错误,将商业地产项目引上了一条高风险之路。因为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就会直接引起以后的招商问题和后续的经营问题。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将会直接导致后期的主力店招商不成功、一般店经营不理想、经营管理难度增加、租金收益较低、管理成本加大等现象,后续的经营管理会出现无数多的问题。甚至一些项目为了节省规划设计费用,却导致了建筑设计不理想、人员(顾客)流动线不清、功能布局混乱、建设无用工程等等,这些都是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决策过程中规划设计风险。
1.5 销售风险
商业地产项目由于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的高风险行业,若物业销售不力,就会导致资金回收慢、资金成本高、投资风险加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若完全只采用出售的形式虽然能很快回笼资金,但对以后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的形成与繁荣又非常不利,没有高质量忠实永续的客户,真正面临竞争时很容易被淘汰,最终损害整个商业项目的品质和经营者的利益,因而商业地产的销售风险也必将是商业地产项目中应着重加以防范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地产的销售不同于一般住宅的销售,它必须要实现开发商、投资商和经营者(商户)三者之间的一体化合作关系,开发商通过项目运作赚取开发投资利润,所有者通过出租商铺赚取租赁利润,经营者赚取经营利润,物业管理者通过后期的物业管理赚取管理利润。这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细致周密,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完整、有序,才能保证三者之间的共赢。
1.6 招商风险
商业业态如何划分、如何组合,租金如何构成、租金水平多高、租金水平如何递增、租赁期限的长短都是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招商风险。每一个具体的商业地产项目都应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就要考虑引进什么样的经营业态,据此对该项目做一个基本的市场定位,并仔细研究每一种业态的基本特征,只有掌握和了解了这些基本特征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寻找目标客户,挖掘潜在的客户,进行招商。并根据地块条件、招商条件系统地对招商工作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招商工作确定方向,避免招商工作成为商业地产项目操作中的“短板“。
1.7 经营风险
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要解决资金回笼及对项目后续经营管理的控制是一对矛盾,因而要想资金回笼快,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销售,但销售以后对店铺的经营控制力就弱了,反之只有采用租赁,但是这两者之间如何求得一个平衡,如何解决好租与售的比例是一个难题,因而也就给后期的经营带来了难度,加剧了风险。目前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开发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只售不租。通过出售产权,很快收回投资。二是只租不售。产权掌握在开发商手中,可以抵押再贷款,而且也可以等增值后出售,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商业物业进行资本运作。三是既租又售。部分租、部分售或以租代售、有租又售。四是不租不售。自己做商业经营,既赚取投资开发利润又赚取商业经营利润。不同的经营模式各有各的利弊,各有各的风险,各个不同的商业地产项目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合理选择经营模式并加以防范。
1.8 资金风险
篇9
关键词: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建议
一、引言
伴随购房热潮的高涨,不少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加入到房地产行业中以求获利。由于国家政策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银行业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融资也开始紧缩,使房地产企业尤其是民营房地产企业只能望而兴叹。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快速融资,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使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变慢,增加资金链断裂风险。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融资渠道,才能实现资本的快速扩张,保障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IPO上市审批程序严格,尤其对民营房地产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不少民营企业为了确保上市成功,只能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扩充资本,解决融资难题。为了帮助民营房地产企业提高借壳上市的成功率,本文选取中南房地产与大连金牛公司并购的成功案例,对其借壳上市进行效果剖析评价,为我国其他采用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提供相关建议。
二、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的背景
(一)中南房地产公司借壳动因
(1)中南房地产公司简介。中南房地产公司隶属中南控股集团,是中南控股集团董事长陈锦石名下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公司拥有八家房地产开发子公司,并控股一家物流管理企业和一家建筑施工企业,该公司开发了全国各地多处房地产项目,主要以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物业管理和工程承包为主营业务,在江苏省房地产行业中首屈一指。在企业借壳上市之前,公司总资产由2006年的0.372亿元增至2008年的1.4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由2006年的18.13%增至2008年的22.62%,资产负债率由2006年的87.53%降至2008年的52.42%。可见,中南房地产公司总资产一直持续快速发展,但其资产负债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2)借壳动因。一是破解融资难瓶颈。中南房地产公司作为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自身发展势头较好,但在房地产行业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进行土地的开发。对民营企业而言,要想规避IPO上市的困难,只有采用借壳上市的融资方式。因此,中南房地产公司必须要寻找合适的壳公司才能解决公司融资困难的问题,加快企业的发展。二是分散经营风险。同其他民营房地产企业一样,中南房地产公司采用家族管理的经营模式,导致公司经营管理不规范,员工积极性不高,经营风险较大。通过借壳上市,不仅能公开发行新股募集资金,产生资金放大效应,实现了企业资产的证券化,还能调动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三是加快企业发展速度。通过借壳上市,可以短时间内完成资本的快速扩张,扩大企业资本规模,增加企业融资渠道;通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管理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带来企业品牌的增值,继而保证了企业的经营实力,有利于拓展企业的全国性业务实现经营的协同性。因此对民营房地产企业来说,借壳上市可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二)大连金牛公司售壳动因
(1)大连金牛公司简介。大连金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由大连钢铁集团、吉林炭素股份等六家公司经大连市政府批准共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当年注册资本17千万元,以特殊钢冶炼和特殊钢产品加工为主营业务,其中最大控股人为东北特殊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企业售壳上市前,总资本由2006年0.36亿元缩减至2008年的0.35亿元,每股收益从2006年0.07元仅增至2008年0.08元,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
(2)售壳动因。一是避免同业竞争。作为大连金牛公司最大股东的东北特钢,也是北满特钢和抚顺特钢的控股股东。三家特钢公司从事相同的经营业务,为了避免形成同业竞争,整合集团整体利益,东北特钢集团必须要选择一家上市公司进行业务重组,经过衡量比较,大连金牛公司成为售壳出让的首选。二是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通过售壳,可以避免业务冗余造成的利润降低,集中另外两家特钢企业的优势资源,即能有效整合业务资源,又能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南房地产借壳上市效应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的效应
(1)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借壳上市之后,中南房地产公司取代东北特钢成为大连金牛公司最大的股东,成功完成了资产的重组。在上市期间的股权变动中,东北特钢的持股比例由41%变为4%,中南房地产公司新增加73%的股权。
(2)改变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借壳上市前,中南房地产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物业管理科和建筑施工业务,大连金牛公司主要从事特殊钢材冶炼和钢产品加工贸易。上市后,大连金牛公司承接了中南房地产名下8家公司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原来的特钢经营产业全部转移至东北特钢。而中南房地产公司只投资房地产开发业务,并无特钢生产项目投资,避免产生并购后的同业竞争行为。
(3)改变了关联交易现象。借壳上市前,由于公司主营业务相近,大连金牛公司与东北特钢及其关联公司关联交易较多,上市后,中南房地产公司主营房地产业务,与大连金牛公司之前的业务关联度不大,因此,不存在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行为,更好地规范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
(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应
由于民营公司缺少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企业经营管理仍然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借壳上市后,民营企业吸收公众投资者的资金,必须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应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遵循合理的市场秩序。在经营决策方面,要及时向资本市场上的公众进行信息披露,公布公司治理效果,保证决策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在组织形象方面,要为其他投资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避免股价波动过大,影响投资者信心。在股权结构方面,要及时公开董事会重大决策,第一大股东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受到其他股东的监督和约束,为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对公司再融资的效应
中南房地产公司利用借壳上市的方式,获得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的机会,加速了资本的扩张。同时利用与大连金牛公司的重组,为中南房地产先前项目注入了低成本资金,解决了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优化了企业财务报表状况,为企业经营战略提供了保障。同时,利用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方式,可以将筹集的大量资金应用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为企业未来的扩张战略提供了较强的资金保障。
(四)对公司股价的效应
自中南房地产公司重组大连金牛公司消息传出后,公司股价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直到大连金牛正式更名为中南建设后,股价一直从12.67元飙升到21.38元,甚至出现27.50元的新高。可见借壳上市后,投资者对中南房地产公司的成长价值期望值较高。
四、中南房产借壳上市财务指标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并购后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衡量中南房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前后的经营绩效变化,本文选取了中南房地产公司借壳上市后年报中的几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对其分析探讨。
(一)偿债能力
公司的偿债能力可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风险承担能力和资金筹集手段,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因此,为了评价企业短期偿债水平,本文选取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指标,指标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好,但过高则会影响公司利润。选取利息保障倍数和资产负债率两指标用于评价企业长期偿债水平,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偿还长期债务较易。
(二)盈利能力
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业绩水平。为了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用来衡量公司资本价值,比率越高股东价值越高,盈利能力越高,总资产收益率用来衡量公司资产运行效率,比率越高资产利用越好,盈利能力越高。
(三)营运能力
公司的营运能力可以评价企业资产运营的效率和水平,企业资产流动性越强,周转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强。本文选取了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三个指标。总资产周转率高说明流动资产周转快,在总资产中占有比例高,企业的营运水平好。而存货周转率高表示存货流动性较快,不会产生资金积压,但周转过快也会导致因应收账款过多而降低利润的现象。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变现速度快,为企业运营提供了保障。
(四)发展能力
公司的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未来的价值增值和成长空间的大小。通过分析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三个指标来判断中南房房地产公司上市后的企业成长能力。
五、民营企业借壳上市的相关建议
(一)寻找合适的壳资源和有利的并购模式
(1)借壳对象的选择。不同上市公司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在选择借壳对象时,要格外关注壳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避免因壳公司自身的巨额债务为借壳企业带来较大的债务风险,导致股权结构失衡。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壳公司的综合评价,谨慎选择壳资源,以确保借壳上市后目标仍符合企业发展规划,保证公司的资金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
(2)借壳模式的选择。在选择借壳模式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采用股权转让、二级市场收购、资产置换等某一种或几种综合应用的模式,尽量不采用现金收购的模式,以免减少账面资产,增大上市审批压力,同时导致未来资金周转不灵活,影响借壳后企业长期战略的有效实施。
(3)借壳资源的整合。不同企业的内部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各有差异。借壳前,要充分重视借壳对象的内部组织结构,避免借壳对象的排斥和不配合。民营企业更要做到一视同仁,充分掌握借壳对象内部资源的优势和劣势,采用灵活的经营模式整合借壳对象内部资源。也可采用分阶段购买的方式,让借壳对象充分了解借壳公司的经营战略,制定多赢的业务计划,实现系统化的协同效应。
(二)抓住资产重组的重心
民营企业进行借壳上市时,要以确保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进行资产重组,不要过多关注短期利益的获取,避免虚假的资产重组和壳资源的炒作重组。短期套利行为虽然能快速融资,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了双方并购后资源整合的难度,浪费了社会公共资源。因此,抓住实质性的资产重组,才能为实现企业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三)依靠中介机构实现借力
民营企业借壳上市时要借力于专业的中介结构。中介机构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知识储备充分,服务意识强,可信度高,能在资产重组交易中,对各方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进行客观的评价,降低企业自身进行信息收集和评估的高额成本。与此同时,中介机构的评估建议也会为借壳上市的双方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帮助各方投资者做出最优的决策,保证资产重组的顺利进行。因此,借力于投资银行、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各方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借壳上市时资本融资的重要手段,对民营企业而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为了保证民营企业借壳融资的成功率,要充分考虑借壳后的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源整合,制定双赢的融资模式,保证企业今后长远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彭晓洁:《我国民营企业借壳上市的现状、动因及建议》,《财会月刊》2011年第10期。
[2]王皓:《我国A股市场企业借壳上市相关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3]高文君:《我国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现状、动因及问题》,《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0期。
[4]黄莉娜:《借壳上市助上汽集团并购成功的案例分析》,《商业会计》2013年第8期。
[5]梁立、董佳:《借壳:房地产企业上市的有效途径》,《经营与管理》2010年第10期。
[6]戴娟萍:《嘉凯城借壳上市的经验启示》,《财会月刊》2012年第35期。
篇10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性;地域特征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8-0046-03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性状况
虽然从整体来看城商行的盈利能力依然是中国银行业中最差的一组①,但近5年来,城商行的盈利性改进比较明显,资产利润率(ROA)和资本利润率②(ROE)分别从2001年的0.23%和6.17%增长到2006年的0.78%和17.72%,税前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44%。
近年来,中国城商行改革步伐加快,同时中国较快、较稳定的经济增长也为城商行整体盈利性状况的好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效益的改善减少了银行的坏账负担,居民收入的增加在低利率政策下使得银行获得了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信贷需求旺盛使得银行较少资金闲置,扩大了净利息收入。地方政府对城商行改革的支持更使得许多城商行摆脱了多年的负担,扩充了资本实力。
二、不同区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性差异比较
由于绝大多数城商行只能在注册地开展经营,地域特征对这些银行的盈利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国旧有的按地理区域把全国分为8大区: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华南、西南、西北和台港澳地区的分法侧重于从国防和军事考虑,注重公平但忽视了效率,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已经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此,本文参考了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议,按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的经济特点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
(一)以广州、香港、厦门等城市为中心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福建、广东、海南,是中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地。
(二)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
(三)以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为中心的泛渤海湾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是中国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
注:数据来源,根据各家城商行年报计算得到
(四)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中心的东北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中国重型装备、设备制造业和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以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为中心的西南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该区域的重化工业、轻纺工业及旅游业发达。
(六)以武汉、长沙、合肥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区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农业、汽车和钢铁及有色冶金为主。
(七)以太原、郑州、呼市为中心的中原区域,包括:山西、河南、内蒙古,以煤炭、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和奶业为主。
(八)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区域,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能源、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
本文的样本涵盖了2001-2006年间能够获得公开数据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各年数据的可获性不
同,各年所包括的银行数量也不相同,其中2005/2006年数据最多,但为了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性地域特点的趋势性,本文依然选用了公布财务报表的城商行2001-2004年的数据进行区域划分,并计算了相关的ROA指标。
在按区域对城商行进行分组后我们发现我国城商行盈利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2004年之前样本容量较小,且许多银行在2004年之后才开始按照五级分类对不良贷款计提拨备,所以2004年之前的数据代表性较差。但从总体来看,最近3年内几乎所有区域城商行的盈利性都在提高,其中泛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区域城商行数量最多且盈利性最强,两个区域的城商行2006年末的ROA均超过了1%且最近3年这两个区域城商行的ROA均高于其他区域。这两个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信用环境较好,资金充裕,人们生活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区域虽然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该地区信用环境较差,银行坏账较多,盈利性居中。西北区域城商行盈利性最低,但这一组银行盈利性的波动最小,表明银行经营较为保守。
三、地域限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虽然目前城商行还主要以所在城市为中心从事经营,部分城商行已经突破了地域限制,或者直接在其他城市设立分行,或者和处于相同区域的城商行合并或进行合作,将彼此的业务范围互相渗透。为了规避地区风险,城商行走出城市将成为未来的选择。但城商行进行扩张的第一站应该是具有相似经济特征的临近经济区域。在同一个经济区域内的城市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信用文化、历史传统和习俗等等,是城商行向区域银行发展的首选。为检验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地域化差异,即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城商行盈利性的影响是否显著,我们按照上文的区域分类模式,按经济特征的相似性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进行分组方差分析,考察各组银行的盈利性差异是否显著。
方差分析选用2001-2006年所有样本城商行的非平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城商行之间的盈利性差异显著(F=4,p
为了检验地域特征对城商行盈利性的影响程度,我们以2004-2006年的样本城商行ROA为被解释变量,以8个区域为虚拟解释变量,不考虑时间因素将所有银行数据混合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ROA=0.00748-0.00106CJZY-0.00204DB+0.00144BH+0.00232CJSJZ
(11.15***) (-1.12) (-2.15**) (1.51) (2.45**)
(1)
-0.00183ZJSJZ-0.00349XB-0.0024XN
(-1.92*) (-3.68***) (-2.53**) F=8.82P
注:CJZY表示长江中游区域、DB表示东北区域、BH表示环渤海区域、CJSJZ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ZJSJZ表示珠江三角洲区域、XB表示西北区域、XN表示西南区域,由于模型含截距项,所以8个变量共引入7个虚拟变量。***表示99%的置信度,**表示98%的置信度,*表示95%的置信度。
回归结果证明了方差分析的推断,环渤海区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城商行的ROA的拟合系数为正,说明由于处于这两个区域会使得城商行的盈利性比别的区域城商行分别高0.14%和0.23%,而西北、西南区域经济较不发达,这两个区域的城商行受所在区域的负面影响也较多,盈利性较低。
参考资料:
[1]肖金成.中国经济区域重划:划分“7+1”经济区浮出水面[DB/OL].人民网,2005-8-11.
[2]新浪财经.新经济区域划分―中部分家[DB/OL].finance.省略, 2005-7-4.
[3]Barajas,A., Steiner, R., Salazar, N,1999, Interest spreads in banking in Colombia 19741996[R], IMF Staff Papers 46, 196224.
[4] Demirguc-Kunt, A., Huizinga, H., 1998,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3, 379408.
[5]Goddard et al., 2004,The profitability of European banks: a cross-sectional and dynamic panel analysis[R], Manchester School 72, 363381.
[6]Kosmidou1,K.?, Pasiouras1, F. , Doumpos1 M., Zopounidis1 C., 2006, Assessing performance factors in the UK banking sector: A multicriteria methodology[J],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Volume 14, Number 1 , 2006.
[7]Molyneux, P., Thornton, J.,1992,Determinants of European bank profitability: a not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 1173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