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身心范文
时间:2023-03-23 16:1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修养身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世界因他无限美好
繁华的街头人流如织,享用着苹果产品的年轻人沉浸在互联网带来的乐趣中,他们可以自由便捷地聊天、阅读、视听或者通过网络购物,世界在指尖的移划中变得越来越近,想象则延伸得越来越远。
是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革新了人们对手机的概念。他才华出众,充满激情与活力,有数不清的创新之源,这些创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为乔布斯,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正当苹果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手机,乔布斯却于当地时间2011年10月5日在其家中病逝。有人说,上帝创造了3个苹果,一个被亚当夏娃偷吃了,一个砸到了牛顿的头上,而另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与《圣经》中的人类始祖――亚当的神话并举,可见乔布斯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也不再赘叙。
乔布斯曾说过:“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但是如果离开,那改变又从何说起?乔布斯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工作狂,与高中好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创业阶段,为了实现将苹果打造成一家“100亿美元但不会失去灵魂的企业”,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8个小时,但很快乐。正是这种超负荷的工作方式让苹果不断创新,成为传奇,但也正因为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让乔布斯最终患上胰腺癌,离开了他一直热衷的设计创造事业。
众星璀璨却短暂
乔布斯不是名人早逝的首例。
著名演员傅彪于2005年1月30日因患肝癌病逝,时年42岁。他亲切的笑容、憨厚的样子、平和宽厚的人品和他留下的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留在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心中。傅彪的人生是短暂而璀璨的,但对于喜欢他作品的人来说,他的离开,太过突然。
《情深深雨漾漾》里那个深受观众喜爱的李副官扮演者曹秋根,在去年的10月18日因癌症病逝,年仅58岁。
这些名人生前或璀璨、或伟大、或美好,无比耀眼,但是也都因短暂的生命长度令人叹息。他们离开,走向另一个世界,带走一生的光环,留给我们长久的思考。
名人的成功其实更不容易,人前的风光与人后的努力与艰辛是分不开的。就拿演员来说,舞台上屏幕前的光鲜亮丽是时的,而为了赶拍片子几天不眠不休,饮食无规律,压力大也是常见的事。他们的过早离开给每个生活在高压状态下的现代人都敲响了警钟。饮食的不规律导致身体的疲劳修复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保证;没有足够的睡眠,再加上经常处在高压之下,这些都是导致身体病变的重要原因。
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良好的饮食起居,适当的放松,经常运动,都能让身体保持比较舒适的状态。名人压力大,所以要比普通人更懂得照顾自己,修养身心、健康饮食、锻炼运动,一个也不能少。
篇2
荀子的养生思想贯穿了他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辩证法。荀子并非一般泛泛地论养生常理。荀子论述养生之道,是具有系列性特点,如“治气养心”与“虚一而静”,“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宜与时通”与“修身自强”等深邃的养生之道。《荀子・劝学篇》专门论述了养生修道应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与毅力。荀子是一个治学和教化并重的儒家代表,他在养生修道中提出了师承理论。
纵观历史,中国儒家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论述养生之道,孔子提出“仁者寿”,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荀子讲求“治气养心”、“修身自强”等一系列养生之道。荀子所论养生之道比孔孟更具多元深层,简练玄邃。要理解荀子的养生思想,非得要对荀子著作做深入的研究,再出乎其外,旁征博引,才能得其要领。
荀子所论养生之道面很广,兹侧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只求抛砖引玉。
“治气养心”与“虚一而静”
荀子在《修身篇》中讲:“治气养心”。对这个“心”字,一般炼家不一定能知其更深的玄妙。2500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经》云:“心使气强”。“使气”的“使”字可以当动词讲,可以理解为运用心调动气。“心”即是指心意、念力。运用“心”调气的炼家才是强者。这个“强”可以是对炼家的赞颂,也可以理解为对“炼气”高层功夫境界的示意。“炼心”,中国儒家、道家、佛家均有共识,儒家讲:“格物正心”;道家讲:“炼心养气”;佛家讲:“明心见性”。唐代著名道家八仙之一的吕纯阳有云:千言万语只不过发现了炼心。丹经《唱道真言》云:炼心两字,乃入圣成仙之一贯之学。中国历史上早于孔子的管仲专门著有《心术篇》,讲心在人体处于君主地位,心的活动保持正道,九窍就可以按照常规工作,能进入到和静之境界。天在于正,地在于平,人在于安静,能正能静,然后才能安下心来,身心安而能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就能留住精气。精乃是气中最精粹的东西,气通连开来就是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有了知道……。管子《心术篇》所论对诠释荀子的“治气养心”学说是很有启迪的。
荀子论“治气养心”后,接着又论述“虚一而静”。这四个字是很深奥的,不太好理解,不过大道总是至简的。我认为要理解荀子“虚一而静”可以参考老子的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有入木三分的诠释。他说:“万物得一以生”,“致虚极,守静笃”。《中国道家养生・内丹修炼学》讲得更明白:“宇宙和人的生命都是在一动一静中生化,生化的尽头必然是死亡。”没有空灵的极点,人也不可能炼成纯阳之体。“虚一而静”是指人通过修炼进入空灵大法的通明境界。养生修炼就是人高于动物的自我调控修心养性、怡情养气的能动性。
荀子论“治气养心”的“心”字深藏玄妙。再观“治气养心”的“治”,这里不妨辑一段道家经典《通玄经》来参悟:“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得道者心治,失道者心乱”,“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正气顺”,“心月孤圆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惟有空来性坦然”。另外《性天正鹄》讲得好:“欲求学道,先讲炼心”。由此可见荀子所论“虚一而静”理论之深邃。
“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
荀子在《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养以成。”荀子所讲“阴阳大化”就是指宇宙中阴阳二气。阴阳大化才能产生万物。据阴阳气化以养生修道方得真道。《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朝丹家泥丸真人著《大道歌》云:“真阴真阳是真道”。道教炼气经典《黄庭经》有云:“通利华精调阴阳”,讲了一个“调”字。吕纯阳在《指玄篇》中讲:“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众多丹家共识“不识阴阳莫乱为”。庄子讲“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就是讲了宇宙以及人的气机变化的作用。
“宜与时通”与“修身自强”
荀子在《修身篇》中讲:“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章、知虑,则礼由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气,不由礼则触陷生疾。”意思是讲人的血气要通畅,饮食、衣服、居处、运动要有节地进行。还讲在养生修炼中“宜于时通”与“修身自强”,这是体现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唯物主义养生思想。
篇3
搭配白色开衫:
再搭配一个长款围巾会比较好,能显示出个人的气质和形象,是很不错的选择。
搭配浅色格子外衣:
可以显示出休闲阳光的气息,显得人很精力十足,十分吸睛。
搭配蓝色衬衫:
篇4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体育教育的人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在体育教育中高度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准则。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体育教师应处处为人师表,以规范的行为感染学生。从各方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加强专业思想品德修养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是处理体育教师个人利益和整体效益关系的根本准则。这一准则,是高度约束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领导之间等各种规范要求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以此来衡量和评价体育教师个人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标准。它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始终。热爱体育教育职业,端正专业思想是体育教师工作效果以及成就的前提条件。这一条件,它可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促进体育教师工作的全面开展。由于树立了良好的专业思想,使体育教师产生对事业的渴望与追求,由此形成対本职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由于这样,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教学条件下都不动摇,并不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出色地完成各项体育教学任务。反之,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不自爱,作风稀稀拉拉,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谁尊重你?
2.加强专业文化知识修养
时代要发展,人类要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体育教师严谨治学,锐意进取,这不仅仅是其工作性质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再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的盲目接受性的学生,由于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较强的想象和思维能力。他们喜欢探索不盲从,不轻信对一些体育技术的学习和锻炼负荷所得出的现成结论,而需要有科学的论证和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令人信服的答案(对中学生而言)。因而,要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愿望,教师则必须得勤奋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体育教学的规律和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将其融合贯通,要使学生成为体育知识的湖泊,那么,作为教师则必须成为体育文化知识的海洋。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更新,才能将体育教育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并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社会的尊重。相反,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的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文化素质高的体育教师,一定会有较好职业道德修养。
3.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修养
“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动力,这是体育教师情感方面的特征,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的基本心理品质。
作为劳动者的体育教师,他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教师对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主要是通过热爱学生来加以体验,这种爱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因此,体育教师无论对任何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一体施教,热情关怀,尊重他们的人格,绝不允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允许有体罚学生的行为,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应从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中寻求育人的途径。因为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发育还不够完善,因而易受周边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出现违纪现象,这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要切记大动肝火,出言不慎。这样有损于师生间的情感交往。所以体育教师无论在任何场面表现出的爱与情感,对学生都有直接的感染力,并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会产生肯定的反应。并把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学科上。所以,要想获得一片真心换真情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则必须把对学生真挚的爱的这中高级情感表现于平时的工作中。
4.加强言行和仪表修养
篇5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改革 法律信仰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38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等极其相信和尊敬,从而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之意。而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理性认识基础上对法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体现了人们对法的依归感和认同感。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最高的地位,也是法治社会形成的最终标志。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有弱化和动摇现象,如何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意义
法律信仰在所有的法学修为当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学作为理性学科不多见的激情与冲动,是人们长期的法学知识、法律职业道德、法学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晶,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是法学教育的高层次目标。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状况及其培育成效如何,事关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等重大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1 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美国学者伯尔曼曾说:“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因此,“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①卢梭也曾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②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信仰将会是一泉活水,使我们的法律永葆活力与青春,不断改进完善,而不再是死板僵化的教条。一个法治国家,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执行和积极遵守,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法律信仰的普遍树立是依法治国的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当今大学生是中国的优秀群体,在国家未来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作为现代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作为最有可能接收现代法治理念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将会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成起到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
1.2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必将寸步难行。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体现着诚信、平等、自治、独立的契约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树立牢固的法律信仰,崇尚法律,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做到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1.3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作为未来社会的有用建设者,有没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有没有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仰,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符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尺度。在当今信仰多元、混乱的社会,大学校园也不可表面充斥着各种思想,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轻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为此,大学生必须不断增强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这样,才能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2 当前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的问题
2.1 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
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并对法治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他们受到现实生活中“权大于法”人治现象的影响,认为法律不如权力、金钱有用,而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这些看法导致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出现偏差。如有的大学生对法律的公正裁决的信心不足;有的认为现实社会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状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些情况说明部分大学生看问题容易出现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2.2 现代权利义务观念缺乏
法律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学说,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在法律信仰中居于中心位置。权利意识要求人们关注自身乃至社会正当权利,在权利受到侵犯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义务体现了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是维系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权利义务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共同构筑着社会良性运行的法治环境。在当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现代权利意识。一方面,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不能主动承担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2.3 法律意识不健全
有部分大学生只有感性法律意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对法律的认识局限于感性阶段,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比如,说到宪法,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它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所知甚少,对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等内容,尤其是公民权利及精神缺乏认知。同时,部分大学生只有被动法律意识,缺乏主动法律意识。他们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就符合法治要求了,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有的大学生平时对法律理解较多限定在刑法上,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对民法所倡导的人格权、物权及其权利维护等缺乏认知。
2.4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上升
一些大学生存在藐视法律的心态,心存侥幸,自认为不会被查获,不惜挺而走险,以身试法。有的追求享乐,爱慕虚荣,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出于哥们义气或者报复心理伤害他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目前,大学生犯罪约占到了全社会青少年犯罪的17%,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
3 深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思路
3.1 调整“基础”课内容设置
近些年来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多数高校所呈现出来的培养模式表明,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基础”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法律信仰养成的最有效途径。当前,现行的高校“基础”课课时有限,不可能对法律知识加以系统讲解,加之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对法律基础部分匆匆带过。有的教师甚至自身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法律意识的理解都不深刻,更不用说来引导学生夯实法律基础,培育法律信仰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解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并强制学生进行背诵,对法律精神和立法思想的阐述不够,造成了不少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对法律条文甚至法律精神的反感。而且,目前“基础”课还存在内容设置不科学、案例教学难开展等问题。因此,“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信仰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内容上“抓大放小”,突出对法律意识、法律精神、法律理念的讲授和灌输,意在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而对法律具体知识可视进度灵活讲授,不必面面俱到。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理念、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守法精神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在全校开设不同门类的法学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2 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探索“案例教学法”。打破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以案释法,透过个案分析法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了解诉讼原则和程序。案例教学法对于强化教学效果作用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推出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解法,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劳改场所,邀请专家做法制报告等,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3.3 加强法律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活动,开设法律诊所,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担任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等,让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学会用法,把书本上的法外化为生活中的法,提高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让他们能学会通过法治力量伸张社会正义,维护权利受损人群的利益,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将有助于他们坚定对法律的信仰。
3.4 任课教师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法律信仰教育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基础”课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其中,除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责任意识、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真切的人文关怀、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等外,极为重要的是坚定的法律信仰。因此,教师们要率先在内心树立牢固的法律信仰,在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注释
篇6
何小明,53岁,电气工程师,2006年7月到公司参加3.5米落地式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直流电气安装调试运行,任天湖矿山电气主管;2009年技改矿山“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节电效果明显;2010年到深圳参加矿山电气节能减排论坛,并在《新疆经济和信息化》杂志发表《新疆大明矿山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一文;2011年6月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节能减排管理经理岗位培训考试。
公司自创业以来,从经营思想、管理方式和项目实施等各方面部体现着争先节能减排的理念,例如:为客户创造价值、全要素管理、清洁制造、精益生产、价值流管理、“两化”融合、创建一级安全标准化等,这些理念和价值观已被越来越多的员工理解并深入人心。何小明作为矿山企业的一名员工,他深深感觉到节能减排要身体力行、敢于人先。多年来,在企业一直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创造创新,在企业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环保方面做到了知难而进、率先垂范。
自2006年以来,公司陆续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模式加强引进,先后开展60~100万吨选矿节水项目、二期技改总体工程、主副井控制变压器数字稳压改造、高压电缆热补修复再利用、变频技术节能等工作。在这些重大的变化中,都留下了何小明的身影,他在矿山电气节能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企业也因这些变化与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产生了深远影响。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社会能源消耗负担
天湖矿山现有供配电容量负荷能力为6300kVA,实际装机容量负荷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大达到10000kVA以上,这种违反常规设计的装机容量大于供电容量的现象正是通过何小明提出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节能节电设备、合理调配设备的使用等手段才得以实现的。
提高供电网路自然功率因数
一般矿山用电的自然功率因数均偏低,“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主要是原有的设计理念选用的富裕系数较大,再加上矿山生产的粗放模式使得生产效率低,设备大多数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导致供电网路的自然功率因数自然偏低。天湖铁矿通过何小明提出的有效管理、技术改造、新技术引用等建议将电网的自然功率因数由原先的0.8提高到0.95。
优化井下供电系统,提高电压等级
电能传输过程中产生能耗,通常占用电量的5%~7%左右。减少传输能耗是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何小明通过研究提出了以下方法。
通过合理的方法,优化供电同路
合理设置变、配电所的位置(如靠近负荷中心),将迂回供电线路改为直达线路,以减小传输距离;合理选择供电线路导线截面,以减小传输能耗等节电的基本原理充分进行应用,就产生了积少成多的节能效果。
提高电压等级、改变原有规范
输电能力与电压是成正比的,当传输同样的功率,电压越高,可减少传输电流,从而减少线路损耗,节电效果十分明显。天湖铁矿改造前,井下电压6.3kV,由35kV/6.3kV变电所提供。6.3kV馈出电缆经主副井到水仓变电所再到采区变电所,经井下变压器以6.3/0.4kV变压后,供给采矿设备。正常运行时电压降为13.45%,启动时压降高达39.6%。改造后,35kV直接下井供电,采矿工作面供电系统升为660V电压,正常运行时电压降为4.32%,启动时压降为21.9%。采矿设备的供电升为660V后,电耗不仅降低了15%,还解决了由于供电线路长而造成的电动启动难的问题。目前,他又提出了将采矿设备的供电压由660V再升至1000V的方案,这种改造不但会进一步降低电路损耗,同时对电缆的线径要求也有了下降,不管是作为设计时的主电缆,还是作为消耗品的供电支路电缆,其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成本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这种打破行业用电规范的成功应用,不但树立了新的行业设计规范,其广泛应用后的节电成效意义更为重大。
对天湖铁矿二期工程实施稳压改造
天湖铁矿二期工程在初期实际运行后发现变压器损耗较大,于是将井口变压器更换为数字稳压器,便减少了变压器“大马拉小车”的自身损耗,实现年节电44064kWh,同时也提高了提升机控制系统电源的稳定性,并动态保证了产量不断提升,产能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将变压器用于通风、井下生产减少投入10万元。
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高压电缆的热补修复
将一期用过的旧35m2铠装铜电缆450米热补修复后在二期空压机配电上使用,随即节约投入资金6万元。
利用变频技术,实现节电目标
篇7
2、心宽体胖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3、休养生息 :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4、正身清心 :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篇8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的“修”指的是修养身之道,分别为:“养气”、“养神”、“养形”。其中“养神”是强调自己的心性修养,也是“养身”的重要内容,使形神和谐而达到延年益寿。现代人通过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崇尚自然”来达“养神”,进而获得“养身”的目的。一件好的产品形态包含两个方面的精神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功能。审美功能指产品的造型形象通过人的感官传递给人一种心理感受,影响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象征功能指产品形象所代表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一定意义的作用。现代工业所带来的生存现状日益突出,洪水、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植被、淡水等资源逐渐失去;城市布满汽车尾气,人体出现各种致命病毒;物种每分钟都在减少……面对这些现象,现代设计师不断的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一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生活的心理感受。
2道家文化在产品形态中的演义
2.1虚静自然
通过产品形态的造型指向某一事物的寓意或者意境,再赋予该形态专属的系列色彩,并通过独特的肌理表达,整合出一种“虚静自然”的产品文化意境,传递传统文化的内涵。三生无形的原创产品即是如此。三生无形是一个新锐的工业设计品牌,其创始人冉祥飞的作品《壶半轮》,表达了对自然的崇尚之情,作品十分清新自然。“半月罩孤峰,独酌酿乡愁”是设计者对壶的文字表述,更增添了明月寄相思,山水表情怀的思愁情感。壶身呈湖面形,深釉色若隐若现,深不可测,透露出碧水悠悠的水之景象。壶盖为小山,一大一小峰峦叠起,恰是东晋画家顾凯之笔下斑斑青苔空勾无皴的山水景象,稚嫩而朴拙。扁平的湖面配之平坦的山峦,一派烟雨潇潇江南山水风光。把手好似半轮明月爬上山头,诗句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把半轮壶演绎的山水画面令人充满遐想,富有诗意。这也是设计师和使用者通过这把壶追求的一种“虚静自然”的文化品位。
2.2致柔养气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气”就是专精守气,也就是养气。“致柔”就是达到柔顺、柔和地步。“养气”就要达到柔顺、柔和的境界,像婴儿一样纯洁虚静无欲,这就是“专气致柔”的境界。产品设计中能够将产品的形态表达出像婴儿般纯洁虚静无欲感的极少,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山峦盘》就是以这样的艺术面貌展现。设计者说:“点滴凝浮生,大气成山南”。虽然人的力量就像大海中微小的灰尘,漂泊不定,柔弱无力,但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芸芸众生也可能汇聚成一股强的力量,将沙凝固成巍巍南山。
以小见大,以微毫见壮大,体现着以柔克刚的道家文化内在魅力。山峦盘底洁白无暇,似白雪如汉玉,胜过冰清玉洁,恰如婴儿初生般天真无邪。一侧绵绵山峦迭起,令这洁白无瑕的平面弹奏起天外雪山之圣歌,更象征着一股内在的致柔力量孕育而生。浅浅的盘沿,将天与地没有界限的融合在一起,汇聚齐天地万物的阴气和阳气,使之和谐、平衡。唐李涉有诗芸:“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若诗人生活在现在,得此一盘,不需要去一个优雅脱俗的地方,便可以让身心得到修养。借物寄情,修养生性,山峦盘以其致柔的形态语义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启迪。
2.3超然养神
“养神”就是强调自己的心性修养,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抱持意,“营魄”即魂魄。“载营魄抱一”即形神合一的意思。所以,“养身”的重要内容在于“养神”,使神形和谐而达延年益寿。另外,老子颐养心性还包括外身、无私、无欲,就能达到“超然”的境界,提倡“为人”、“与人”,自己才能达到虚静致极,为而不争的天之道,从而延年益寿。“暗香浮动春依旧,吟赏烟霞照晶峰”是设计者对作品《晶峰香》的诠译。作品造型将香薰呈线形重复排列,中间穿插入一座三峦小山,峰峦错落有致,高低不齐,山的形态构成优雅缓慢的曲线和罩在外面笔直虚幻的直线,在光影的照射下扑朔迷离。加之点燃的香薰,烟雾缭绕,造成一种无欲无为、外身、无私的理想境界。曾经台湾作家李乐薇这样形容山峰:“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痣一点……”山有如此妩媚的形态,而《晶峰香》的山有却这样虚无缥缈,光阴间化作虚无,真是对比鲜明!现实的山转化作意念的山峰,万物化作无形,而此时设计者的心却是有千千万万的形。
3结语
篇9
2、莫名其妙,意思为没有人能明白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3、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4、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
篇10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著有《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四书解读》《中庸之道与文化自觉》等。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带来了“国学教育的春天”气息,成为百年教育植根铸魂的起点与标志。《纲要》强调,加强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而且将“正心笃志、崇德弘毅”视为人格修养教育的重点,而“正心”居于首要地位。“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傅子・正心篇》)可见,“正心”乃立德之本。究竟何为“正心”?“正心”与修齐治平关系如何?“正心”何以涵养人格?实有必要进行探析。
一、“正心”乃修齐治平之根基
“正心”在早期典籍中主要见于《大学》,是《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之一,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大学》经文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说,要彰显自己光明德行于天下的人,必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必先理顺自己的家庭;想要理顺自己家庭的人,必先修养身心;想要修养身心的人,必先端正内心而无邪念;想端正内心而无邪念的人,必先心意诚实;想要心意诚实,必先穷尽事物所以然之理。可见,《大学》由“平天下”这一终极目标层层反推,一一展开,由平天下而至于治国,由治国而至于齐家,由齐家而至于修身,由修身而至于正心,由正心而至于诚意,由诚意而至于致知,由致知而至于格物。可见《大学》经文中阐明这八个条目是有果有因,有终有始,条条相连,环环紧扣的,“正心”恰是其中重要一环。
不仅如此,《大学》经文中接着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从“物格”至“天下平”顺推上去,穷尽事物所以然之理,在此基础上获得渊博知识,分善恶,知缓急,进而达到心意诚实,内心端正且无邪念,然后才能使自身品德修养得到提高,在修养身心基础上,然后家庭才会理顺,进而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旨在叮嘱人们:只有由格物致知开始,才能诚意、正心而修身;只有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在“八条目”中,“修身”为本,“正心”则居于枢要地位,是介于“诚意”和“修身”的关键环节,而且是修齐治平的根基。正因如此,儒家将“修心”与“修身”并重,在身心和谐基础上,力求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正如孟子所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亦如傅玄所言:“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傅子・正心篇》)孟子和傅玄都将“正心”视为“修齐治平”的前提,彰显“正心”“修身”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只有做到身心内外和谐,才能心情坦荡,免于患得患失,打牢修齐治平之根基。
二、意诚而后心正
《大学》明确提出:“意诚而后心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其意”是“正心”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至于何谓“诚其意”,《大学》如此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可见,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必“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就是使自己的意念真实无妄,就是切忌“自欺”。就像厌恶污秽的气味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一切出于内心的真情实感。诚意之关键在于“慎其独”。品德高尚的“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没有道德修养的“小人”往往阳奉阴违,文过饰非,自欺欺人,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可能做得出来,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就会遮遮掩掩,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且故意表现出好的行为。其实,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其肝和肺那样,所以“小人”的做法毫无益处。这就是说,诚意存于内心,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大学》引曾子之言证明“慎独”的必要性:“即使在独处时,也有许多双眼睛在注视着,许多只手在指点着,这是多么严厉的监督啊!”进而强调:财富可以将房屋修饰得漂漂亮亮,道德则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安泰。因此,“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真诚,要把“独处”当作“群处”来对待,把“独知”当作“群知”来看待,进而达到道德层面上的高度自律,做到心无愧怍,心胸坦荡,体常舒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慎其独”不限于在独处时也能言行谨慎,对自己知道的心中意念也要谨慎对待。“独”不限于独处,也包括独知。正如前人所谓:“独非特孤居独处之谓也。虽与人同堂合室,而意藏于中,人所不知,己所独知者,皆君子致慎之时也。能慎其独,则能诚其意矣。”(卫:《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引新定邵氏语)也如《中庸》所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品德高尚的君子,无论是在有人看见的地方,或是没有人听见的时候,都是谨慎戒惧的。况且,越是隐蔽的地方就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情,就越容易彰显。历史上,“慎其独”的君子不乏其人,“甄彬还金”就是一例。据《南北朝杂记》记载: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一次,他把一束苎麻拿到荆州长沙的当铺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在苎麻里发现了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后立即送还当铺。管理当铺的人吃惊地说:“早先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当时仓促未能记录下这件事,你却能在见到金子后归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了。”于是用一半金子酬谢甄彬,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皇帝辞行,同去辞行的有五人,皇帝告诫大家一定要廉洁谨慎,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不再以此告诫你了。”
三、修身在正其心
“诚其意”固然必要,然而,仅有诚意还不够。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所役使,使人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出现种种偏失。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要“正其心”,也就是要端正心智,心态平和,心无旁骛,有效调节和驾驭情感带来的消极因素,以修养中正品性。
“正其心”是修身的前提。如前所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换言之:“修身在正其心。”《大学》就此解释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里旨在阐释“修身在正其心”之义,强调修身在于先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阐明“心不得其正”的原因,即常人有忿、恐惧、好乐、忧患等情感,这都是由人的内心所产生的,也是每个人所不能没有的,但人心作为一身之主,若不能自察并善加把握,任其左右自己的言行,则必然使思想不能端正,精神不能专一,由此出现言行偏离正道的现象。当然,正心并非完全摒弃喜怒哀乐惧等,也绝非禁欲,只是要以理节欲,让理智来克制或驾驭,使心思趋于中正,从而实现情理和谐。“心不正则身不修”。修身关键在正其心,在于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心作为身的主宰,必须不断净化。如果心思不正,那么,眼虽看到东西也像没有看见一样,耳虽听到声音也像没有听见一样,口内虽吃到东西却不晓得食物的滋味。这就是所说的修身必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足见,“正心”在人格完善中的基础性地位。若人人净化并端正心灵,社会就会减少邪恶,人间会变得更加美好。
“修身”的关键在于“修心”。因为“身”是“心”的基础,“心”是“身”的主宰。心要成为身的主宰,必“吾心有主”。据《元史・许衡传》记载:元代政治家、教育家许衡曾经路过河南沁阳,当时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摘梨解渴,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大惑不解,问其何故。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义正词严地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吾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名利或私欲所困。这是一种涵养,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对道义的坚守。
四、“正心”之功夫
综上所述,“正心”是立德之本,是人格养成之必备。“正心”的功夫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人格不断涵养的过程,是坚守道义逐步提升人格境界的过程。
“正心”的功夫,首先须将“正心”与“修身”并举。“正心”不外在于“修身”,离开“修身”的“正心”无所归依,不存在离开“正心”的“修身”,心不正则身无修,身无修则事不成。其次,必将“外铄”与“内求”兼顾。“正心”的实现不是不学而能、不虑而得的。人之“正心”需要外部的积极引导,优良环境的有益熏陶,但又不是单纯外部影响作用的结果,还需要内求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贤与不贤皆未见之时,也可像曾子那样“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不仅是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内省,越是缺少人监管之时,越是要常内省,“毋自欺”而“慎独”,时时刻刻“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再次,“充实”与“寡欲”并施。人之“正心”需要运用“加法”,不断“充实”,扩充自身的善性,以合乎“仁、义、礼、智”正道,并推己及人;同时必运用“减法”,消除嗜欲。
“心不得其正”的主要原因是“嗜欲”,即受到私欲的蒙蔽,而去其私欲也正是“正心”的真意所在。正如孟子所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亦如王廷相之言:“心为道主,未有不能养心而能合道者,未有不能寡欲而心得养者。”(《王廷相集・慎言》卷五《见闻篇》)存养善心之道,最好的办法就是节制私欲,减少外物诱惑,彰显善良本心,提升生命境界。当今时代,仍须知常知足,若怀“穿逾之心”,嗜欲之心,贪欲不止,贪欲不得乃妄作,则难免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