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补偿费范文

时间:2023-03-15 0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补偿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产资源补偿费

篇1

第二条本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没有规定或者规定比较原则的,按照本实施办法执行。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同时遵守《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矿产资源补偿费由省、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征收,并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的监督。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矿区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征收;矿区在市属各区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征收。

矿区跨市、县(市)行政区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由所涉及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征收,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委托下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征收。

没有明确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的市、县(市),矿产资源补偿费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代行征收。

第四条《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四条所称的采矿权人,包括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国有矿山企业、集体矿山企业、私营矿山企业、外商投资矿山企业、其他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以及经过合法批准,现尚待履行申领采矿许可证手续的矿山企业。

收购未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代扣代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义务人。

第五条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矿产品,是指矿产资源经过开采或者采选后形成的销售产品。

第六条核定开采回采率的方法:

(一)核定开采回采率是经相应矿山企业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同级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复核确定的回采率。

(二)对无核定开采回采率指标的矿山企业(或者个体采矿者),由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确定其开采回采率系数,原则上不能小于1。

第七条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缴纳程序:

(一)采矿权人向征收机关领取《矿产资源补偿费缴纳申报表》、《矿产资源补偿费缴款书》,征收机关说明要求;

(二)采矿权人按照征收机关的要求,填写《矿产资源补偿费缴纳申报表》,同时提交已采出的矿产品的矿种、产量、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和实际开采回采率等各种计算矿产资源补偿费所需的数据资料;

(三)征收机关审核《矿产资源补偿费缴纳申报表》,采矿权人按照审核后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缴纳申报表》,填写《矿产资源补偿费缴款书》,经征收机关盖章认可后,由采矿权人按照本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方式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八条矿产资源补偿费由采矿权人在矿产品销售之日起1天、5天、10天、15天内缴纳,或者按固定的1个月、3个月期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上半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应当在7月31日前缴清,下半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于下一年度1月31日前缴清。具体缴纳期限,由省、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规定。

第九条有银行帐户的采矿权人以银行结算形式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无银行帐户的采矿权人以现金形式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十条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由采矿权人在每年1月底前就本年度免缴、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理由、期限、额度等,向征收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免(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审批表》,经征收机关和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批准。

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免缴、减缴的申请,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通知采矿权人,并报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

采矿权人免缴、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额度和期限,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十一条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采矿权人,应当每半年向征收机关报送矿产品产量、销售数量、销售价格和实际开采回采率等有关资料,经征收机关汇总后,提交给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免缴期不足半年的采矿权人,在免缴期结束时应当立即向征收机关报送上述资料。

第十二条采矿权人在依法办理闭坑手续后,自所采矿产品售完日期起停止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十三条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所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国家金库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缴库手续;收取的滞纳金和罚款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的规定办理缴库手续,全额就地上缴国家金库。矿产资源补偿费结缴入库工作,在同级财政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列入国家预算,按照国家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对所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收取的滞纳金、罚款收入,都不得截留、坐支、挪用和私分。

第十四条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对采矿权人收取滞纳金、罚款,必须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专用收据。不使用专用收据的,采矿权人有权拒绝缴纳。

第十五条县(市)、市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应当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编制《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收缴平衡表》,逐级上报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六条采矿权人应当如实、及时并按照规定的方式,向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提供所需的资料。

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发现采矿权人有伪报矿种,隐匿产量、销售数量,或者伪报销售价格、实际开采回采率等行为时,有权检查、取录采矿权人计算矿产资源补偿费所使用的所有原始单据、记帐凭证、会计帐簿、生产日报表及其他资料,有权进入生产现场取得有关数据资料。

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对前款所称资料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七条对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由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给予奖励,奖励所需资金在其业务工作经费中列支。

第十八条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规定,对采矿权人处以吊销采矿许可证处罚的,应当同时通知工商、税务、公安部门及银行,由工商、税务、公安部门及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停止原采矿权人的相应权利。

第十九条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采用伪造、涂改票据的方法,贪污、挪用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罚款收入的,或者、收受贿赂对采矿权人不征、免征、减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隐瞒、截留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本省地方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具体使用管理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二十一条本实施办法前的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及行政性文件的内容,与本实施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实施办法为准。

第二十二条本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实施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年10月11日省人民政府的《江苏省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收费试行办法》中所称的“矿产资源费”同时更改为“矿产资源补偿费”。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的决定

篇2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 资源税 矿产资源补偿费 研究综述

石油天然气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及供应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油气资源税费则是影响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及供应的重要因素,虽然每个阶段研究油气资源税费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然而,学术界目前尚没有关于油气资源税费的研究综述。因此搜集整理形成完整的油气资源税费研究综述,以全面、真实、客观的反应中国油气资源税费的发展轨迹、研究动态,全面概括总结分析油气资源税费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及对策,对深化油气资源税费的研究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十分必要并且有所裨益。

一、油气资源税费演变与进展

篇3

    。而矿产税费制度的合理建立对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梳理目前对我国矿产资源税收制度的研究的情况,寻找我国税收制度的缺陷,期望对于我国完善矿产资源税费计价模式有所帮助。

    一、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研究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计价主要是由一税四费两价款以及两个行政事业型收费[11]组成,目前国内主要争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进行研究。主要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取消补偿费和资源税,代之以权利金。高兵,王丽艳(2006)[1]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本质都体现  了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实现了所有者的利益,故可以合并成为一种税,并且使用国际通行的名称“权利金”。李凤,汪安佑(2010)[2]认为由于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本质都是从量计征的,因此都是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与权利金本质相同。谭旭红等(2006)[3]认为资源税不属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范围,故失去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应改为在理论依据上更为合理的权利金。赵文杰(2010)[4]认为资源税不具备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而资源补偿费作为国有资产收益应当纳入国家预算,而其实际用途不当,大多用于资源勘查支出,因此并没有体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因此,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都是名不副实,且二者在税理上重复,故应将两者合并成为权利金。这样可以减少纳税环节,是企业和国家都得到收益。

    第二种观点;将补偿费改为权利金,保留资源税。樊轶侠(2010)[5]认为资源税的设置目的是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矿产资源补偿税费的设置目的是保证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为了避免被误解为重复征税,应废除矿产资源补偿费改用国际惯例权利金,资源税进行保留,并提高资源税的税率,以此来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陈文东(2006)[6]认为将现有级差地租的成分和绝对地租的成分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税中剥离出来合并成为权利金,废除资源补偿费,对于资源税进行重新定位,从原来的级差调节中跳脱,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中找到新的定位,着重体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成本的补偿。欧阳荣启(2011)[7]提出资源补偿费在用途上与矿业权价款出现了冲突,故应废除,但是矿业权价款在矿业权去的过程中只是部分实现了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另一部分的权益要由资源税来实现,因此建议保留资源税。

    第三种观点:保持现有的税费分离的高珊珊,孙超(2009)[8]认为,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条例,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都不属于乱收费,不应被取消,在相关法律进行修改以前,维持现在的税费分离更为合适。郭艳红(2009)[9]认为对采矿权证持有者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由于其具有绝对地租性质,故可以实现资源的有偿开采;而资源税属于超额利润税,对条件优越矿征收资源税,可以调节级差收入,有利于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采矿者平等竞争。干飞,贾文龙(2007)[10]认为短期内仍会保持税费并存的制度,因为现存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定了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的规则,同时也制约了其发展演化。汪峰(2007)[11]认为资源税和补偿费的性质、归属和作用各不相同,各自改革的方向也不相同,两者不可偏废。在准确定义两者的属性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 我国税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行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有许多不足。主要争对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税无法体现调节级差收益的最初目的。资源税自1994年起实行从量征收,意味着不论企业盈亏一律征收,偏离了“调节级差收入”的初衷(李安东,2011)[12]。现行的从量计税依据与资源储量、回采率、资源价格等指标不相关,容易使企业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造成大量积压和浪费(张彦平等,2008)[13]。另外,税额大小不能随着资源价格的涨落而发生变化,无法反映资源的真正价值,税幅差只有几十元,不足以反映不同地区的矿产资源的级差收入(殷爱贞,李林芳,2011)[14]。

    第二、矿产资源补偿费没有体现其绝对地租的含义。矿产资源补偿税费使用从价计征,不能完全体现所有者财产权益,公式中的回采率也形同虚设(鹿爱莉,2010)[15]。而补偿费的比率整体偏低,仅为1.18%,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十年来,矿产品价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补偿费率始终未曾发生变化,造成补偿费的征收与资源储备消耗水平、资源利用率水平严重脱钩(宋金华,谢一鸣,2010)[16]。蒲志忠(2008)[17]列举实际数据来证明了即使将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矿业权有偿使用收益都算作矿产

    资源所有者权益,现行税费水平都远不能实现国家资源所有者权益。

    第三、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利益关系换乱,理论依据模糊,税费性质不清晰(马长海,刘梦岩,2010)[18]。资源税立税的理论依据与资源补偿税相重复,并认为资源税是国家财产性收益,混淆了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征税,凭借财产权利收取资产收益“费”的界限(张应红,2001)[19]。赵文杰(2010)[4]认为自1994年税改把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实行普遍征收。这样,资源税不只是单纯的体现级差收入,而是根据资源所有权取得补偿收入。这样,资源税的性质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单纯的级差收入性质变为了具有“资源补偿费”性质,与资源补偿费在性质和设置目的上趋向于一致,造成税收的重复。

    第四、现行的税费体制难以解决资源开发补偿问题。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多少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利用税收政策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殷爱贞,李林芳,2011)[14]。虽然我国已提出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以及恢复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实现。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制度体系。(蒋健明,2007)[20]。资源是当代人与后代人是资源的共同所有者,当代人对资源的开采量超过当代人应拥有的份额时应对后代人进行补偿(蒲志仲,2010)[21]。

    三、改进方法研究

    针对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中的不足之处,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案。

    (一)、对于现有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进行部分改善的研究

    张彦平等(2008)[13]认为应对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按销售数量或自用量计征改为按照生产数量计征,使开采企业为所开采的所有资源付出代价。许大纯(2010)[22]认为对于资源税上应当由从量征收转变为从价征收;资源补偿税费上,应适当提高费率并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浮动利率制度。刘次邦,王黎(2010)[23]认为资源税的计税依据采用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的复合计征法,即对于销售的矿产从价征收,而对于自用的矿产品采用从量征收。这样解决了对开采而未销售或已经开采而未使用的资源缺乏依据无法征税的问题,也使得税费可以和市场价格挂钩。

    (二)、对于矿产资源税费整体进行改革的研究

    裘燕燕等(2007)[24]从有偿使用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出发,对现有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整体体系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蒋健明(2007)[20]建议建立以权利金制度为主体,结合生态保证制度、资源耗竭补偿制度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促进合理开采和保护环境。晁坤(2012)[25]认为整体性的重建资源税制度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主张建立以权利金为基础涵盖优质资源出让金和矿业权租金的有偿使用制度,并设计了两种过渡性的改革方案帮助新制度“软着陆”。

    目前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制度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理论依据混乱,计税依据不合理,税率过低,未能发挥调节级差收益。而我们的学者针对这些情况研究了不少改善方案,有的提出局部的改善建议,有的则主张重新建立资源税费计价体系。而笔者认为局部的改进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长远来说,重新建立税费计价体系会更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国外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可行性的税基计价模式。同时,要注意结合增值税和所得税,避免给企业造成过多的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兵,王丽艳.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初探[J].资源与产业,2006(8):107-108

    [2]李凤,汪安佑.资源开发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矿业,2010(2):22-25

    [3]谭旭红,谭明军,刘德路.关于我国矿场资源税费体系改革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6(6):34-36

    [4]赵文杰.论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J].集体经济,2010(9):89-90

    [5]樊轶侠.对我国矿产资源课税制度改革的建议[J].涉外税务,2010(11):13-16

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 利益分配 制度

一、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及其制度概述

矿产资源利益,是指矿产资源作为国家所有财产的利益以及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包括勘探和开采等)带来的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利益和负外部性的环境利益。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是指矿产资源利益在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划分。

国内外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差异:

第一,矿产资源收益实现形式不同。各国在设计其矿产资源税费时,一般均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国情、矿情给予了充分的考虑。权利金、矿业权租金是各国普遍征收的,资源租金税各国的规定差异较大。在我国资源所有者收益具体表现为税费两种形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矿区使用费、特别权益金;国家管理者收益主要是勘查登记费和采矿登记费;企业经营者收益主要是资源开发投资的使用权收益,即投资回报。

第二,资源收益主体分配比例不同。国外权利金收入一般为资源所有者所有。对于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中,较多地考虑了开采矿山所造成的环境外部性,把相当一部分收益用于环境治理。而在我国资源补偿费是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分享,矿产资源收益也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极少部分用于矿产地的综合治理。

第三,矿产资源收益征收管理主体不同。由于权利金的计征与管理有别于一般税收的征管,是一个较为“专业”的领域,目前权利金的征收主体绝大多数国家都由代表所有人利益的政府矿业主管部门进行。我国的征收管理主体相对比较乱,税务机关、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矿权登记管理机关、财政部均有涉足。

二、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制度缺陷

我国虽然制定了矿产资源法,但并未对矿产资源税费征收进行细化规定,其法律依据的最高层次是行政法规,甚至涉及资源税的还是暂行条例,效力等级低使制度实效大打折扣。另税费征收环节的诸多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往往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差异巨大的地方立法难免造成适用上的混乱。

(二)具体配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缺陷

首先,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所调节的利益关系混淆,与税费性质相违。矿产资源补偿费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资源的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维护国家财产权益。但我国立法一方面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为对国有资源取得的对价支付, 另一方面又将其限定为对地勘费用的补偿。这样的规定模糊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性质。其次,税费水平低,计征依据不科学。费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矿产资源的价值,也要遵循供求平衡决定市场价格的基本规则。在我国以行政方式代替市场机制调节相关利益关系,平均1.18%费率,远低于矿业发达国家的10%这一标准。

2、资源利益分配所有制结构混乱

我国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归全民所有,而我国长期以来又以财政资金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因此国家又具有投资者的身份,加上国家固有的社会管理者身份,国家兼有所有者、投资者、社会管理者三重身份,是典型的所有制结构失当现象。我国现行的利益分配和税费制度框架在对国家所有者权益的体现和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的价值补偿方面远远不够。

3、生态补偿机制缺失

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秩序,产生生态环境复原的成本,资源开发者必须补偿当地居民所承受的环境成本,承担环境复原的责任和费用。我国的现行制度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既未落实企业的环境治理义务,也未真正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可谓缺失严重。

三、我国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一)构建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体系

现代立法的实质是一个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及利益表达的交涉过程 ,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利益平衡。在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中,如何平衡矿产资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就是构建矿产资源利益公平分配的制度体系。

首先,加快矿业权市场化步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市场化体系。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所有者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条件下投资主体市场化,市场化前提下的矿产开采管理公司化,管理者向投资人负责,环节上各取各利”的管理模式。其次,建立矿产资源整体价值核算体系。矿产资源的计价必须在计算资源预期开发总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计算开采期间各年的资源价格。再次,目前按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矿产资源税收分成方面,应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矿业税收分配向地方倾斜,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采取将矿业税收全部留给地方的作法。

(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改革

首先,明确税费关系,科学设定类别。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是环境资源生态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进一步明晰各种费、税之间的内涵和外延、标准和范围。其次,重新设定资源补偿费率,建议对矿产资源在评估总价值基础上按一定费率计征,并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费率标准,降低企业负担。另应增加地方资源补偿费分成、完善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对现有转移支付比率、资金使用状况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评估制度。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改变以往“谁破坏谁治理”的狭隘地区观念,转为提倡“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安全新观念。其次,因矿产资源的合法开采而给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的恢复治理,由矿产资源开发者和矿产资源利用受益者进行补偿。再次,因矿产资源的合法开采而给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导致矿区居民(村民)丧失发展机会,由矿产资源开发者和矿产资源利用受益者给予的补偿。

参考文献:

[1]王小萍.矿产资源利益分配法律制度研究[J].公民与法,2009,(6):17-20.

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与生态破坏。由于环境保护机制的不明确,矿产资源开采者和经营者并不能主动对开采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和治理,矿区人民也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环境恶化而加剧生活或生产的发展机会成本,因此构建合理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不仅迫切,而且必要。

一、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内涵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一部分,是生态补偿理论在矿产资源保护中的运用。生态补偿的界定可以划分为狭义生态补偿和广义生态补偿。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和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生态补偿除了包括对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应包括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要从广义上去理解,应着眼于对“生态”的补偿,即是指因矿产资源开发,给矿区(矿业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功能下降而进行的治理、恢复、校正所给予的资金补偿,对矿区居民、矿业城市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所给予的资金扶持、技术和实物帮助、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实践缺失

有学者认为,我国政府以矿产资源所有人身份向矿山企业征收的税费主要有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等,即为我国目前存在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是应以“生态”为对象的,以能恢复、维护、提升生态功能为目的的生态价值补偿。因此,以上内容的补偿性质值得探究:

首先,关于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税征收的初衷在于调节资源因自然条件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平衡企业利润水平,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为了征收补偿资源的价值。而且资源税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以销售数量为征税对象,只要有销售量就要纳税。因此,可以看作是基于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但不能表明它具有生态补偿的性质。其次,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从其用途可以看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设立在于补充国家对资源勘探投人的不足。从性质上分析,矿产资源补偿费是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凭借所有权取得的租金,是矿产资源使用者向其所有者支付的租金。这并不能表明它具有生态补偿的性质。再次,关于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都是由采矿权人根据其申请得到的矿区范围的面积按照一定的标准逐年缴纳的。从理论上看,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是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获得矿产资源所有权部分权能应付出的费用。其征收依据是矿产资源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体现了资源价值补偿的性质,但不具有生态补偿的性质。最后,关于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从本质上看,探矿权和采矿权是勘探企业的一种财产权。勘探企业通过前期资金投人形成探矿权和采矿权,再出售给矿山企业取得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是一种典型的对价交易,并非是矿产资源补偿费,这里不存在资源价值补偿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有的所谓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基本都是偏重于补偿资源自身的经济价值以及调节资源级差收入,或者重在解决资源耗竭性补偿问题,或者属于矿产资源勘探投资的对价,都不是以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功能的恢复、资源的经济维护、提升为目的而制定的,都没有考虑到补偿环境价值和公平价值,所以应该是一种经济补偿而不是生态补偿。

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要素分析

(一)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

确定补偿责任主体是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关系,可将其补偿主体分为以下几类:

(1)受益者补偿。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首先应该是那些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资源开发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矿产资源开发者直接占有了资源的使用价值并对生态环境造成那了损害,他们有义务及责任来筹集资金,对资源的耗竭及生态环境的损害进行补偿。

(2)政府补偿。政府作为补偿责任主体进行补偿,主要指各级政府通过一些非市场途径,如直接给予优惠贷款、财政补贴、财政援助、实施利率优惠、技术输入、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等来进行补偿。

(3)社会补偿。社会补偿应该是指各种环保组织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团体对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提供资助或援助,这种补偿主要表现在以资助或援助方式提供的资金。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补偿治理的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让全社会都关心和参与到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的补偿。

(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对象

矿产资源补偿对象的确定比较简单,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目的是恢复和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因此,生态补偿的补偿对象应该是由于资源开发而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此外,矿产资源开发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使当地居民的环境权、发展权受到损害,为了维护社会公平,矿区受到危害的居民也应是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对象。

(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矿产资源开发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矿产品的收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原理应该是资源耗竭性补偿,体现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当代人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侵害了后代人对资源的消费权,应当进行代际补偿。

(2)矿区(矿业城市)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依据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上外部性利益冲突协调原则,可以考虑建立非矿业城市向矿区(矿业城市)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由非矿业城市拿出一定的资金向矿区(矿业城市)转移支付。

(3)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风险基金

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矿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的环境风险的大小、程度、时间以及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是无法预测的,矿产资源开发者根本无力承担,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风险带来的损失最终必然转化由社会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来承担。因此,有必要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风险基金。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风险基金性质上属于预防性,其来源于矿产资源开发者、地方财政收入或专项资金以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其使用应有的严格限制,主要适用于预防矿业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及不可抗力原因造成损害的治理;使用的范围应限定为矿产资源开发者无力承担的部分。

篇6

【关键词】资源税矿产生产文献综述

资源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财富。随着资源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产生的溢价绝大部分被计入资源类企业的利润。低廉的资源税率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与此同时,能耗和环境压力已经促使发展战略转轨,节能减排、绿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资源类产品带来的赢利需要对环境破坏和国民财富流失作出补偿。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资源税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总结、归纳资源税研究的文献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资源税的研究较多,包括资源税对矿产生产的影响、资源税税收成本对组织决策的影响、州政府之间资源税的竞争、资源税的中立性、资源税与铁路系统收费的相互影响、垄断竞争环境中可耗竭资源税问题等等。

Hotelling(1931)最早研究了可耗竭资源的最优开采问题。他假设可耗竭资源的储量是外生的,通过计算发现税收降低了期初资源的产量,增加了后期的资源产量,也就是说税收可以改变可耗竭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这种改变称为“时间倾斜”(Time-tilting)。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资源税收政策控制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速度。以霍特林模型为基础,P.Dasgupta等(1980)认为,竞争市场中资源价格变化越快,人们对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影响资源价格的变化速度从而达到控制资源开采速度的目标。通过总结过去50年石油利润税和销售税的变化,发现税收对资源的开采影响主要依赖于人们对未来税收的期望。Foley和Clark(1982)以美国主要的47家铜矿工厂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设定不同的有效税率,发现相同税率的变化对不同州地区铜矿生产的影响不同。随着资源税税率的提高,政府税收收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lade(1984)研究了对资源开采和加工两个过程中征收的采矿税、矿区使用费等税收,模拟税收变化发现,税收对开采、加工的影响取决于税收类型、税收影响阶段、对投入品和最终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及税收对开采、加工矿石的科学技术的影响。VillamorGamponia等(1985)认为美国可耗竭资源的收益税最有效,福利损失最小;单位税和财产税最无效,福利损失最大;而暴利税的效率取决于基础价格的选择。在税收负担方面,70%以上税收由生产者承担,甚至生产者对财产税和暴利税的税负已经超过100%。Long和HansWernerSinn(1985)认为税收等因素引起的石油价格的突然变化不一定会改变公司的开采计划。公司的期望弹性不同、市场利率不同、工资水平变化率不同,开采公司的供给就不同。石油开采公司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对未来石油价格的期望。MargaretE.Slade(1986)认为资源税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的影响取决于资源税率的变化率与市场利率的大小:资源税率的变化率大于市场利率会加快人们对资源的开采,相反就会延迟人们对资源的开采,有助于对资源的保护,如果二者相等对资源的开采就不会产生影响。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资源税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大多是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现行煤炭资源税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革建议,以对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研究为主。下面三种观点囊括了国内大部分学者对资源税的研究意见。

1、取消资源税

鲍荣华等(1998)认为矿产资源税的实际征收违背了其开征的初衷,起不到调节矿山级差收益的目的;我国矿产资源税与其他矿业税收发生重复,建议取消征收资源税或者仍保留此税种,而采取零税率征收。张举钢等(2007)认为我国的矿产资源税并没有实现其征收目的,也未体现国家的所有者权益,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建议逐步废除资源税,采用靠市场机制和明晰产权的方法完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实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李显冬(2006)也明确提出取消资源税,完善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改革矿山企业增值税,降低矿产企业所得税基数等政策措施和建议。

袁怀雨等(2000)认为资源税“名不正”,矿产资源补偿费“实不符”。因此,应取消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开征权利金,由国家矿管部门征收。关凤峻(2001)从土地的剩余征税出发,明确指出资源税没有立税的理论依据,补偿费理论解释存在错误,也建议取消资源税和现在的补偿费,设立权利金制度。最初殷燚(2003)也认为,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实际上是权利金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价征收的权利金,后者属于从量征收的权利金,我国实际上在重复征收权利金,建议取消“税”“费”,重新建立“权利金”制度。而后来殷燚等(2006)认为,对采矿权持有者征收绝对地租性质的资源税可实现矿产资源的有偿开采;对资源条件优越者征收超额利润税(即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使采矿者平等竞争,二者分开征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2、将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

王广成(2002)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对矿产资源开发后的部分超额收益的征收,资源税是对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征收,二者都是矿产资源价值的实现形式,所以,应将二者合一,以资源税或资源租金的形式从量计征。龚辉文等(2002)提出完全相同的观点。而肖兴志等(2006)认为应当采取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市水资源费并入资源税,完善资源税收体系,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计税依据,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侯晓靖(2007)也认为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没有达到最初制定资源税的目标,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计征方法不合理,税率过低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建议合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

3、维持税费分征格局,对资源税进行改革

赵岚(1997)分析了从价征收和从量征收资源税的优缺点,建议我国应纳资源税税额=应税资源产品的实际产量×单位税额×资源税调节率,资源税调节率=国家核定的资源回收率-企业实际的资源回收率+1。这样可以通过税收负担的轻重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回收率,抑制企业采易弃难、采富弃贫,以多耗资源为代价换取低成本、高利润的投机行为。程素萍等(2000)认为,资源税征收额度应充分考虑矿石资源条件的差异及开采条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实现矿山与其他行业以及同行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冯菱君等(2003)也认为现行资源税不利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也不利于矿山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矿山企业税费体系。相反,张晓东等(2004)认为,在煤炭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资源税负过低导致煤炭行业进入门槛过低,现行资源税不能将资源级差收入及时足额转化为国家税收,而是转化为企业和个人的暴利,这是出现矿难频发和收入畸富畸贫的一个重要体制性因素。

郑爱华等(2000)认为,我国征收资源税的理论依据不充分,与矿产资源价格内涵相冲突,也没有考虑资源差异,所以,我国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势在必行。刘权衡等(2006)认为,把资源税制度列入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内,就是对国民生产这一税本征税,而通常认为税源应来自于国民收入而不应来自于税本,因而认为征收“特别收益金”即“暴利税”才是资源税制度改革方向。段治平等(2005)认为矿产资源税应该以利润为基础,按照矿产资源条件和开采回收率,核定资源税率。张媛(2005)认为我国资源税税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这都会引起资源的严重浪费。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且建议按储量计税。侯清侠(2007)认为煤炭资源税应该建立与资源利用水平挂钩的浮动费率制度,并且根据不同采区回采率实行不同的累进费率。而孙钢(2007)提出税、费性质不同,作用领域与发挥功能都不同,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一味追求税费合一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因此,他主张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税费并存应是我国资源税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各自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但是资源税应实行“从量定额”与“从价定率”并存的征收方式。李新心(2008)则建议提高资源税税负,并且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商艺(2008)也认为,我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适当的提高资源税税率,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任佳宝(2009)也建议,将资源税计征方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且根据资源的实际情况实行浮动税率。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和评价

国外对资源税的研究系统、丰富,其中关于资源税对生产的影响研究大多采用定量模拟的研究方法。他们通过构建目标函数,分析了资源税对矿产资源生产、消费、政府收益的影响等等。国外学者通过定量研究认为,有些税费会减少矿产的供给,延长矿产的生产时间,有些税费会增加供给,加快资源的耗竭,因此,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结论,国内专家对资源税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定性的方法。这可能是因为国内外情况不同,国内构建模型的条件不具备或是模型构建的困难较大。对于矿产资源税,国内专家学者主要有三种意见:一部分专家认为资源税的实际征收违背了其开征的初衷,起不到调节矿山级差收益的目的,因此,建议取消资源税;一部分专家认为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矿产资源价值的实现形式,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因此,建议将二者合并;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煤炭资源税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其征收方式不合理、税率偏低、与价格脱钩等原因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专家建议以资源储量为基础征税,或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或提高税率等。

【参考文献】

[1]Hotelling,H.TheEconomicsofExhaustibleResourc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31.

[2]Dasgupta,P.;Heal,G.M.;Stiglitz,J.E.TheTaxationofExhaustibleResources[J].PublicPolicyandtheTaxSystem,1980.

[3]鲍荣华、杨虎林: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征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8(4).

[4]张举钢、周吉光:我国矿产资源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

篇7

[关键词] 油气资源税;矿业权使用费与价款;特别收益金;生态补偿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49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81- 02

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资源,油气资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勘探、开采及供应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油气资源税费不仅是影响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及供应等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国家参与及调节油气资源收入分配的重要方式。为达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经历了几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我国现行主要油气资源税费制度构成

1.1 资源税

自国务院1984年9月1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暂行)》后,经历了扩围、改变计征方式等一系列改革,现行征收依据为2011年1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此次资源税改革首先从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进行,将原有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暂依油气销售额的5%进行征收。在实际征收过程中,5%仅为资源税征收的基准线,剔除掉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综合减征率,即为实际的征收率。

1.2 矿产资源补偿费

依据1997年7月3日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4年2月27日)修改后的有关规定,“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及所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都应当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实际征缴过程中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完成,属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共享收入,不同地区分享比例有所差别:中央与省、直辖市及中央与自治区按分别按收入的5∶5、4∶6进行分成。且将其纳入到预算当中实行专项管理。在征收过程中,油气资源按照其销售收入1%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及开采回采率计算应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数额,主要应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支出。

1.3 矿业权使用费与价款

国家依据资源所有者的身份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等规定,向取得探矿权及采矿权的企业收取的使用费与价款,由矿业权等级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并统一纳入到国家预算管理。使用费主要包括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使用费依区块面积按勘查年度收取,采矿权使用费按矿区面积按年计征。价款则是开采企业为取得国家已出资勘探并探明的矿产地的矿业权所支付的费用。矿业权价款不仅体现了勘探者劳动的投入及其剩余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其应为矿产资源地绝对地租的组成部分。

1.4 石油特别收益金

为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步伐,同时规范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征收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的发展,2006年3月26日,我国出台了《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中指出,石油特别收益金采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以石油开采企业所售原油的月加权平均价格为依据,起征点为40美元/桶(之所以采用美元/桶作为依据,是为了便于参照国际石油价格水平),按月计算按季缴纳。

2 我国现行油气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按照现有资源税费制度的相关规定,虽然对在资源合理开发及保护油气资源和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石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在各项税费政策实施过程中显现出其不足之处。

2.1 资源税费优惠力度较弱,调节作用逐渐弱化

(1)缺少鼓励边际油田开采及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的优惠政策。开采油田及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可以使得油气开采企业在已开采油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量,然而,由此造成了各油气田之间以及同一油气田的二级单位间的收益及税负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我国这次资源税的改革只是将油气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并没有涉及到有关鼓励企业积极开采等优惠政策的制定。使得本应具有促进资源有效开采、减少浪费、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职能的资源税并未发挥应有作用,不利于调节级差收益的目标的实现。

(2)缺少鼓励开发高凝油等低品位油气资源的优惠政策。随着开采程度的深入,高凝油、稠油等品质较差的石油逐步被油气企业所开采,从产量上来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由于其开采的难度较大、工艺要求较高,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凝、堵等技术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应加大对难采油藏的税费优惠力度,避免“弃贫采富”现象的产生,增加油气资源的产量。

(3)缺少与不同开采阶段相适应的优惠政策。由于在开采过程中,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将油气开采划分为开发、上升、稳定和递减等4个阶段。以国际经验来看,应根据油气田开采所处阶段的不同制定不同税税率及减免税政策。一般情况下,在开发期由于企业处于投资初期,投资额大且短期内不能获得利润;在上升期和递减期,企业获利能力较弱;在稳定期则可以取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可全部收回投资成本取得收益。这样可以使得处于不同开采阶段油气企业的投入产出较为均衡,减少由于开采期不同导致的利润差异,调动油气企业合理开采资源的积极性。

2.2 税费征收标准不适应发展要求

(1)实行单一比例税率,难以体现级差收益。资源税的设计是为了调整不同品质资源之间的级差收益,因此多数资源税采用级差费率或税率。我国自2011年11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仅将原有的油气资源从量计征改为按照单一比例税率5%征收,而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对待,不能体现资源税调节级差收益的作用。

(2)现行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与价款设计不合理,有损所有者权益。由于我国目前制定的矿产资源费率过低、征缴存在难度,导致自开征以来,实际征缴量少,且须用作矿产资源勘查费用的补偿,成为投资者的利润,而补偿费费率低导致企业对资源无序、大量开采,并未达到促进资源合理开发的目的,不利于企业转变粗放的管理方式,无法充分体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耗竭性。

2.3 特别收益金设计尚需完善

从目前全球油价的总体走势来看,短期内仍将处于较高的位置。为了维护国家的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避免石油开采企业获取过多的超额利润,同时使国内有关石油税费政策和国际接轨,我国针对开采并销售原油的企业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虽然特别收益金的征收在短期内影响石油开采企业的利润,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特别收益金的征收能够督促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我国的特别收益金不仅从名称上与国外的资源租金税不相符合,而且在具体征收标准的设计上没有同企业超额利润挂钩。由此可见,我国的特别收益金并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仅作为一种非税收入,并未体现公共收益这一特性。

2.4 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不完善

生态补偿主要是其他城市对资源开发型城市的补偿以及资源开发企业对国家、矿区居民的补偿。从我国现行资源税费体系的设计来看,主要是通过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形式进行的资源补偿,然而这仅有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相比较低,无法实现生态补偿的作用,不足以弥补对国家、矿区居民的损失,亦无法实现其他城市对资源开发型城市的补偿。为了体现资源所有者的财产权和收回勘探成本而设置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由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每年向国家交纳,同样并未涉及价值补偿及生态补偿等问题。

3 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

3.1 加快完善油气资源税改革的进程

征收油气资源税主要为了调节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差异的存在而产生的级差收益,公平税负,防止资源浪费,促进油气的有效开采。

(1)适当提高现行税率。我国目前采用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共存的形式对于资源开采进行调节,但是由于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仅为销售收入的1%,且其在征收过程中显现出多种弊端,因此可依据精简税费的原则,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而对于油气资源税的征收可按照现有税率增加1个百分点的方式进行初步改革。随着资源税改革的推进,逐步提高税率百分点,直至接近国际一般水平。

(2)根据地区、油气品质的差异性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外部生态环境、油气开发难度、油气品质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油气开采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应对西北及海洋油气田等开发难度大、环境恶劣的地区实行优惠的税率,对品质较差的稠油、高凝油及三次采油等按照一定标准减征,例如在该油气企业应缴纳油气资源税的税额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减征比率,以此补贴由于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开采成本差异。

(3)根据油气田开发阶段的不同设计税率。油气田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油气田的投入和产出有较大差别,导致经济效益差异巨大,因此针对企业在资源开发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税率。由于在开采过程中不同油气田之间存在差别,很难根据开发时间的长短界定开发阶段,可以考虑根据油气开发企业的销售收入或盈利水平界定其开发阶段,并根据开发阶段不同设计不同税率水平。

3.2 完善矿业权使用费与价款

油气资源消耗殆尽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现有油气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可以考虑利用市场化手段配置油气资源矿业权,实行资源有偿取得制度。具体来说,在新设的油气矿业权取得时采用招拍挂的形式,油气企业必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机制取得矿业权,以此保障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企业作为资源投资者的利益,改变目前存在的油气企业利润高、而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现状,同时维护了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3.3 完善石油特别收益金制度

近些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提升,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报告指出,至2020年,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将高达70%。依照现行从价计征的油气资源税计算,加重了油气资源税的税负。因此,应考虑适时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以此使油气企业减轻税负,增加资金积累,减轻油气企业的总体油气资源税费水平,促进油气企业的顺利发展。同时,可考虑设置差别征收率。对于低品油及边际油田在征收资源税过程中采取优惠税率的同时,仍可在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中实行差别征收率,以此补贴低品油及边际油田的开发成本,鼓励油气资源的开采。

3.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油气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对资源本身及周围环境等所造成影响,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就依据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原则,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调节,实现“谁污染谁付费、谁利用谁补偿”。然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并非某一主体能实现的,应从多角度进行功能划分。

(1)考虑由相关部门对矿区生态环境负责评价,以某一时间节点为准,在此之前已存在的问题由国家负责治理,对此之后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相关企业负责,对其征收一定的补偿保证金,而有关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开采情况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制订阶段性计划,由相关部门审查企业治理效果,如达到预期效果则退换期补偿保证金,否则不予归还保证金,情况严重者甚至加收其罚金。

(2)拥有社会管理者和油气资源受益者双重身份的国家,不仅在管理过程中起到监督者的作用,同时应以收益的一部分作为补偿金,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对修复历史遗留下来的生态问题、因资源开发而受到影响的居民等给予补偿,同时应承担在大力宣传增强人们环保意识、为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等方面的支出。

主要参考文献

[1]先福军.新疆油气资源税改革效应分析[J].税务研究,2011(12):26-30.

[2]樊明武,李志学.基于价级分级的级差式石油资源税制研究[J].经济管理,2007(4):49-54.

篇8

基于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 的现实需要,在相当长的 历史 时期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都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财政政策若要对此释放更多的潜力和空间,必须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依托制度的内生机制和动力,强化和优化政策的调控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 总结 本国经验,结合

规范土地收入管理。严格按照200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 问题 的通知》要求,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适当时机,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的统筹管理级次,调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成比例,建立全国土地收益储备基金,专项用于中长期的国土开发、整治等开支和稳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期生产、生活问题。要切实贯彻土地“占补平衡”政策,遏制当届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避免“寅吃卯粮”。未来应该通过出台物业税等措施,厘清土地租、税、费的关系,适当淡化土地出让金的地位。

构建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 相配套的税费规范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理念,需要配套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综合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税收、收费政策,适当集中和再分配一部分 经济 利益,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导向和行为。现阶段,可行的举措包括:

改革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的价、税、费制度。要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为方向,尽快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应将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两者之中性质相同的租金收入合并,租税分离,重新组合,各归其位。

发展 建立以资源储量和级差收益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要改进矿产资源税费的计征方式,在有条件的矿山将现行按产量计征办法改为按储量计征办法,或按资源回采率和环境修复率确定不同的税收标准,以促进资源开采率、回采率的提高。另外,应将 目前 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还可根据不同矿产资源的级差收益,实行差别化的税率和收费标准。

应当考虑从资源产品价格中适当提取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修复基金。专款专用于安全生产、防范事故、环境恢复和资源枯竭时的连片改造、产业转移。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没有纳入现行征税范围的资源品,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同时将现有的某些资源性收费并入资源税。

合理调整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 方法 。适当增加资源税中央分享部分,以利中央有财力实施跨省区的国土整治规划和资源合理开发方案。

改进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税收体系。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同时改进生态补偿收费制度,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和污染物减排的价格机制以及有效的惩罚措施。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上,实施“绿色导向激励”,鼓励投资、生产和消费等不同环节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废弃物循环利用行为。积极 研究 开征环境保护税种的可行性方案。

篇9

关键词: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十”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福建省是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且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文明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一定的生态补偿费用,以此促进开发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所造成负面影响的消除、治理和恢复。目前,学界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不仅包括对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对开发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补偿。狭义的生态补偿仅指对生态破坏的补偿。文章从狭义的角度研究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

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

1.1国家层面

1.1.1宪法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该规定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1.1.2法律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都有涉及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相关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第5条和第32条的规定。1.1.3行政法规及行政规章相关规定《土地复垦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有相关的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对矿产环境的保护治理制定方案提出了要求,对土地复垦的验收、监管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上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有相关的规定,但大都不够详细、具体。比如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资金来源、补偿依据的标准以及具体如何实施等环节缺乏权威的依据。

1.2地方层面

《福建省矿产资源条例》、《福建省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办法》以及《福建省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给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尤其是《福建省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总共分为六章,对保证金的定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原则、保证金的缴存与返还、矿产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备案、监督管理等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该办法对规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管理和返还,今后采矿人开采矿产必须边开采边恢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矿山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过窄

闽国土资综【2012】127号文—《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引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从该办法第四条款可以推定这里指的引发环境问题和破坏环境指的是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开采者和经营者,按照该原则规定开采者和经营者应当承担起生态破坏和生态恢复治理的责任。而在现实中,企业开采或者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往往冒着一定的风险,开采或者经营还不知道能否获利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还需要交纳保证金,倘若开采结果理想,那么他们有足够的费用可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运作,倘若开采结果不理想,他们冒着很大的风险,最终还要承担起开采所带来破坏的恢复的责任,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境。相对其他矿产资源开发的受益者,对企业这个准受益人身份略显不公平。因此,应该把其他的受益者也列入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按照所受益的比例承担一定的生态补偿责任。

2.2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有限

通过对《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的解读和对第三条规定省国土资源厅相关人员的调研,当前我省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来自采矿权人所缴纳的保证金。该办法第二章对保证金的缴存有相应的规定,同时以附件2《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经缴存数额计算说明》规定了保证金缴存依据单位矿区面积和矿山开采方式的影响系数决定保证金的数额。尽管有保证金的缴存规定,作为破坏的补偿、恢复,但是现实中依据所缴纳的保证金数额企业能够缴纳得起,或者及时缴纳得起,最终企业能够依据该笔保证金就能够真正承担生态破坏、恢复治理的责任,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困难。

2.3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监管主体不明确

《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第五章对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做了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采矿权人实行“边开采,边恢复”。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等条款大都是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等字眼,主管部门主要是各地的国土资源局,但是国土资源局下设又有很多部门,具体该由哪个部门来落实监管没有明确规定,往往会导致要嘛几个部门同时管,要嘛没人管的局面,最终导致管理混乱。

3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3.1完善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3.1.1矿产资源开发体现利民、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矿产资源开发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如生态衰退、环境污染,这对人民、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地的人民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需要权衡利弊,做到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民的利益。矿产资源开发主管部门对矿产的开发申请要经过科学的监测,在开发前进行科学评估,权衡利弊后,同意申请的,对矿产资源开发采用有偿取得的原则。3.1.2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破坏需要进行恢复、治理,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具体有谁来恢复、治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待。以立法为准线,对于立法前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我们称为“旧账”;对于立法后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问题,我们称为“新账”,对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旧账由政府负责治理,通过政府公共支付解决;新账由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负责100%治理和恢复。3.1.3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目前针对福建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要就是实行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及其附件中对保证的缴纳、提交标准有相应的规定,但需要再进一步规范,严格落实补偿的标准,做到所有对所有的征收对象标准一致;在补偿的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利益权衡,做到补偿公正合理;对于补偿的规则应当向社会公开,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1.4“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要切实落实企业在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中的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

3.2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标准和资金来源

3.2.1明确主体我国《环境法》确定“利用者补偿”原则,《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确定“谁引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补偿原则,对于“利用者”、“谁引发”及“谁破坏”主要是矿山开发企业,所以应当在相应的法律法规里明确规定,正在开采的或者即将开采的生态补偿由开采的企业承担生态治理和恢复的责任。3.2.2提高标准和拓宽资金来源目前,福建省的生态补偿标准主要依据《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附件2的规定,该文件中主要根据采矿学科证登记的矿区面积、单位面积确定保存保证金的标准。具体在实际中仅仅依靠采矿企业所缴的保证金是很有限的,特别是现如今经济发展出现不景气现象,部分矿业老板面临着资金的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无法缴存,或者即使缴存了最终也无法承担起治理、恢复责任。给现实生态治理恢复带来了困境。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曾经说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共识,靠政府花钱解决不了生态效益的问题,发动企业一起参与。他建议以我省森林覆盖率60%为标准,低于标准的地区向高于标准的地区进行补偿。福建省是较早开展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的省份,但未形成标准,只是象征性的额度,调动不了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因此可考虑书记建议以此为标准,同时也拓宽了生态补偿的资金的来源。

3.3完善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实施

3.3.1福建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费的实施对于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全省应当制定统一的范围标准,不仅如此在落实收缴任务时也必须统一力度,不能有些地区、有些人多收,有些人少收。3.3.2现有矿区和新矿区生态修复保证金实施针对当前《矿产资源法》为涉及生态补偿,有涉及的生态补偿形式也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没有对污染和生成破坏的补偿,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以及统一的政策引导,应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上确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落实福建的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3.3.3老矿区与废旧矿区生态修复基金的实施与“新旧账分别对待原则”保持一致,对于老矿区与废旧矿区由国家承担治理责任,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由政府成立专门的矿山复垦公司,由中央支付75%,地方支付25%的恢复治理费用无偿投入使用。至于费用的来源,首先国家应当把该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其次可以建立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基金主要通过地方环境或国土部门征收的资源税、接受的捐赠、捐款途径完成。3.3.4建立矿区生态修复的激励制度福建省是重要的生态示范省,做好生态修复尤为重要。省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鼓励有能力的矿山企业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积极承接面临困难的矿山企业的转让,并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如在以后的公开招标中,对于做得好的矿山企业给予减收恢复治理保证金或者给予荣誉称号、奖励等。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干部及公众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治理活动中来,鼓励他们边学边做,敢于同违法、犯罪的矿山开发行为做斗争,给予实物或者经济的补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实施。对于做得比较好的给予福利政策,也可以给予家人安排工作或者其他事情优先考虑考虑的待遇。

3.4完善福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监管制度

3.4.1明确生态补偿具体监督机构现行《环保法》和《福建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相关条款规定环境保护的机构有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都有权对环境行使监督职能,这样容易造成实际中无人管或者管得部门太多,所以要在相应法律制度里明确规定由哪个部门行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监督职能。3.4.2确立生态补偿费用监管制度目前,福建省生态补偿费用实行财政代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建议相关立法确立生态费用监管制度,在费用收起、存储、发放的各个环节里应当允许相关的公众有参与到各个环节中,保证公正、公开、公平的基本原则。公开信息以便其他公众的查询、有足够的知情权;设立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的途径,同时保障相关人的安全。3.4.3地方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巡察制度2016年3月福建省确定23名国家级矿产督察员负责重点督察对我省125个矿山进行巡察,显示出福建省对巡察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督察员应当分工巡察,把各个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账进一步细化,真正落实督察职责。对于巡察中发现违法行为,除了相关部分责令限期改正的不改,国土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检外,应当强制其停止开发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处罚。3.5完善福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社会监督制度当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执法管理部门受制于地方,有时难于作为,建议改革生态执法体制,同时设立公众网络平台,可以学习德国的做法,专门设立环境保护专线电话,由专门的部门接受投诉,由专业队伍负责及处理投诉的问题。当然也需要广泛宣传,组织公众学习,提高环保意识,正确有效的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必要时设立听证程序,让公众平等的参与各项环保环节。

参考文献:

[1]江钦辉.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3:27-30.

[2]李超峰.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完善[J].中国矿业,2015,9:69-71.

[3]翁根其其格.浅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机制的完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22-123.

[4]姜明.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J].阴山学刊,2014,2:24-27.

篇10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1993年之前,国家对煤炭行业一直采取低税率税收政策。煤炭资源税因其开征之初不具备从价计征条件而暂时实行了从量计征办法。据最新调查显示,2012年煤炭企业资源税实际税率仅为0.75%。而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1月18日印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改革后税率拟按销售收入的3%-5%计征,煤炭税负总体水平将提高2.25至4.25个百分点,更加重了煤炭企业的税负。煤炭行业税费交织重复,设计不合理,有些项目重复征收。过高的税费负担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煤炭企业税费较重的主要原因

(一)增值税抵扣范围不合理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煤矿开采为井下作业的特殊行业,主要巷道包括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与一般行业的构筑物有明显的不同,煤炭生产成本中物质消耗大多形成不动产,允许抵扣的项目较少,只有材料、电力支出才能抵扣税款,约有70%左右的成本费用不能抵扣,明显存在不合理现象。二是增值税抵扣政策没有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费用、支出特点,煤矿企业的特殊成本,例如,采矿权价款、塌陷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环境治理费用等方面投入较大,约占煤炭企业完全成本的2 0%以上。这些煤炭企业开采必需的费用不能抵扣,加重了煤炭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二)资源税费政策重叠多重征收

资源税费政策重叠,征管主体不统一,煤炭企业在缴纳资源税的基础上,又同时按销售收入的1%和煤炭回采率的比例上交资源补偿费,按可采储量缴纳采矿权使用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采矿权使用费,造成了针对同一个课税对象的重复征收,加重了煤炭企业的税费负担。

(三)不合理收费现象较多

除了国家规定的各种税收之外,地方性收费项目也名目繁多,如排污费、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工程补偿费等。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要求企业上交各种行政事业收费数额逐年递增,加重企业负担。

(四)政策性关闭破产及重组矿井费用负担较重

按照国家煤炭关闭破产政策,煤炭企业对资源枯竭及小煤矿矿井实施关闭破产重组工作,通过实施重组等工作,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组织结构,确保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相关有利政策法规,使得重组过程中各种费用较大,加重煤炭企业重组过程中的负担。

二、关于煤炭企业税费改革的建议

(一)合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建议明确煤炭企业抵扣“采准巷道及其附属设备与设施”的进项税。对煤炭企业占成本较大的塌陷补偿金、青苗补偿、搬迁安置及运输环节发生的费用,按17%比例计算抵扣进项税,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取消重复征收的税费项目

以国家资源税改革为契机,根据国家费改税、税费合一的基本原则,考虑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主体的同一性,建议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调整或取消不合理地方性收费,建议国家对煤炭行业涉及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对各项不合理收费,应调低费率或予以取消,对各项重复收费项目予以合并征收。

(三)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且宝贵的,不可能无节制地开采新煤矿,煤炭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化的产出价值,要适当地提高对已开采过的煤矿的回采率进而来增加其产出。这不仅可以使企业通过回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为企业节约勘测新煤矿以及购置新设备等成本费用。

(四)合并煤炭企业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

我国煤炭行业正处在改制的特殊阶段,有序地推进企业资源以及产业链的整合有利于产生协同效应。鼓励一些大型优质的煤炭企业收购兼并中小型煤炭企业,扩大煤炭企业的经营规模。虽然资源税改革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但随着企业产能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方式的转变。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推动煤炭行业的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