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范文
时间:2023-04-11 01: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名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一、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整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像这奔腾不息的长河滚滚地向前流着,无数英雄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最终消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资料统计,在这本书中写到了1798个人物,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在众多的人物中,数一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读书会的交流主题)
二、围绕主题,进行谈话交流
话题一:你认识《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姓名,并将姓名写在三国相应的区域内。
2.教师出示五段书中的语言描述,请学生发挥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并追问对该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等)
话题二:你最欣赏《三国演义》中哪个英雄人物?请说出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重点预设:诸葛亮、关羽、曹操(说说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话题三: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话题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或者说“英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教师总结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教:剖析战争,了解历史真实事件
一、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演义》这本书。许多评论家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全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样,构思宏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走进三国的战场,领略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场场战争。
二、交流探讨
话题一:《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哪些战争?什么战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说描写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话题二:聚焦三次战争。
师: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往往重要的战争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对这三场战争作个比较分析,一起来完成一项填空。
战争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人物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
1.学生填表,填好后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聊“火攻”: 三次战争中,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儿?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梳理出先后运用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4.再来聊聊实施这些计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5.小结:赤壁大战固然重要,然而,战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极其关键,是智慧的较量,是计中有计,一计套一计。它们好比是一个完整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缺一不可。
话题三:综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什么我们今天单单交流这三个战争?
1.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示三国形势图。
2.读《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一次战争,局限在对一次战争的深入理解上,还应该综观整本书,整体地来看战争。(教给学生纵观、横看这类读书方法,是阅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方法)
三教: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灵活运用
一、走进故事王国
1.师: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三国英雄人物,对战争描写也尤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在人物、战争的背后还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请各组推荐的“故事王”给我们讲一讲。(多媒体出示“走进故事王国”及评分要求)
2.各组代表讲述,评委打分。
3.故事内容: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战役,可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谋略,也可以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救主”场面,还可以讲述其他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等)。
评分表
组
次 故事王 评分标准、单项得分(每项2分) 总得分
用普通话,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故事连贯、完整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语感丰富,角色分明
魏组
蜀组
吴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语佳句城
1.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成语,说说它们的出处和意思。(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出一个成语记1分)
2. 创设语境:我们再登上经典句子城堡去看看。听,周瑜正在高声长叹:“老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生诸葛亮?”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分在吴组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3. 教师出示自己收集的书中经典佳句,学生齐读,再请学生结合故事中的情况讲讲它们的意思。(也可以讲其他句子,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清一个句子的意思记5分)
4.请学生说说知道的与三国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每组限时1分钟,每讲清一条记1分)
三、激发兴趣,拓宽阅读面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了《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词句,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为本次读书活动“三国通”)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受!
篇2
说实话,小学生对古代经典小说中的情节、内容及言语都是比较生疏的,不喜欢读也害怕读古典的名著。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在文本解读与古典名著阅读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充分重视通过文本的解读来促进古典名著的阅读,在此基础上来激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走进古典名著,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本文提出了"巧借标题激阅读"、"巧用形式促阅读"、"巧析人物广阅读"三种方法。
1.巧借标题激阅读
中国四大著名古典名著博大精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看的书。《语文课程标准》就向小学生推荐了这些书籍。但从调查的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来看:学生们喜欢看有关的电视连续剧,而不愿去阅读原著。针对这一情况,我总是在思考: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读懂这些书籍?在对四大著名古典名著尽心反复地对比后,我的眼前一亮:小说每一回的标题不是很好的桥梁吗?于是我决定利用原著的标题进行古典名著的课外阅读指导。借助标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走近古典名著,与古典名著相伴而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自觉探索知识等多种能力的重任,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文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1.1 架"桥梁"。在《草船借箭》一课中,在学生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启发学生把这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于是学生纷纷动起了脑筋, "诸葛亮借箭"、"诸葛亮用计借箭"、"诸葛亮巧计借箭"、"诸葛亮造箭"等高度概括故事的内容的小标题被学生创造出来了。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我适时地问,想不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概括这个故事的,于是出示了原著的标题"用奇谋孔明借箭"。指导学生这个标题好在什么地方?这个标题不仅指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概括了事件,更重要的是点明了人物的特点:"神机妙算"。学生借助原著的标题加深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
1.2 巧过渡。在明确了原著标题的作用后,出示了《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让学生借助于标题"献密计黄盖受刑"猜测故事的大概内容,猜测完后指导学生去具体读这个故事。读完后,很多学生不仅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猜测与书本上写的内容差不了多少,那种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对进一步读懂、理解这个故事就更有信心了;学生还深深地体会到借助原著标题去读故事,原来生涩难懂的故事容易多了。读懂了原著标题,等于领到了读具体故事的钥匙。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就能比较顺利地通达小说的深层,从而把握小说的整体和作者的感情脉络,缩短了学生与古典名著的距离。
1.3 激兴趣。通过上述的步骤后,学生感到阅读原著不再是困难的事了,为了充分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笔者指导学生借助原著所有的标题,来读整本书。
2.巧用形式促阅读
小时候通过广播听单田芳的评书,那是听得如痴如醉,茶饭不香。那书说得扣人心弦,尤其不能忘的是,单大师开头的一句"话说……"让人听了不禁浮想联翩,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份渴望与喜悦。而说到关键之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把听书人的胃口吊到了极致,使人不得不期待着下次的说书。古典名著大多是这样说书的形式出现的。受单大师说书的启发,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有关古典名著的文本式时,利用了说书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借助说书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去阅读原著的兴趣。
2.1 文本引路。在《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把这一个故事分成三部分:"立军状"、"借兵船"、"借战箭"。每一部分改编成说书的形式,除了采取开头的"话说……"和结尾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外,在说书的过程中,说书的学生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加入适当的动作。开始说书了,学生不仅注意了形式,插入的动作合情合理,而且学生说书的语气、神情可以说是惟妙惟肖,不亚于说书大师。听的学生也是听得有滋有味。可以这么说,在说和听得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2.2 原著拓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动力,鼓舞和推动自己主动学习。
3.巧析人物广阅读
古典名著中最擅长的是对人物的描写,通过一件件生动有趣的事件,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细腻的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本,还是在阅读古典原著,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品析人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篇3
2、张飞抢李逵——黑吃黑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猪八戒娶媳妇——想得美
5、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6、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7、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8、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9、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篇4
摘要: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是当今影视创作中的热门现象,随着新版《西游记》的上映,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电视剧改编的特点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反响。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54-01
一、改编的缘起
古典文学名著被改编为影视剧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首先,古典文学名著的文本符合影视剧本构成的特点;其次,古典文学名著存在广泛的受众基础。很多观众自小就接受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提到古典文学名著,大都略知一二。因此,对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拍摄,容易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这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批潜在的受众群,这是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的先天优势。因此自十九世纪末电影产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第一个公共电视台成立以来,古典文学名著便成为影视拍摄史上比较活跃的题材。
二、两次热潮
以四大名著的一轮上映为标志,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到90年代末。80年代,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古典文学名著登上荧幕。这些电视剧秉承“忠于原著”的改编理念,发挥着普及和传播文化的作用;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的确立,大众文化开始萌芽,观赏性和趣味性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一个追求目标。此时,随着《水浒传》的播出,四大名著完成了第一轮荧屏之旅,由此掀起的第一次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热潮结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的发展,电视剧的商业娱乐功能得到更大的开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早已取代了对文化的需求,翻拍重拍名著蔚然成风,形成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第二次热潮。
(一)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第一次热潮(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80年代初,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武松》登上荧屏,成为中国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央视的《西游记》也在筹划和拍摄之中,这个浩大的工程从1982年开始,边拍边播,直到1988年,全部25集才完整与观众见面。播出后取得了非常好收视效果,在今日仍有非常高的重播率。80年代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经典作品―《红楼梦》。本着宣扬文化,普及名著,教育大众的目的,由红学专家与电视剧工作者共同组建了创作团队,执行“遵循原著,慎于翻新”的改编理念,共同完成了这次的改编工作。但电视剧的结局并没有采用通行本中高鹗续写的结局,播出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这部电视剧在精神上与原著的契合毋庸置疑,直到现在也被观众誉为最忠于原著、难以超越的一次改编。90年代,四大名著中的最后两部《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相继播出。《三国演义》依旧延续80年代的拍摄特点,主要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而《水浒传》拍摄在大众文化开始兴起的90年代后期,在改编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忠实性不再是唯一的指向,满足观众的需求成为创作者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一次改编热潮,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承担着文化宣传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四大名著的改编,期间也有一些其他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如《儒林外史》《聊斋》等,但这些电视剧社会反响一般,远远不及四大名著。
(二)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第二次(21世纪以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掀起了又一轮热潮。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数量空前。题材领域进一步扩大,以前未被改编过的经典名著如《西厢记》《隋唐英雄传》《牡丹亭》登上荧屏,而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则进入翻拍重拍时期,仅《聊斋志异》的改编就有五部之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仅在两年时间里,四大名著就轮番上映,回想它们第一次的改编却断断续续十余年之久。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改编剧不再以“忠于原著”为唯一标准,而是转向“忠于观众”“忠于市场”。与上一轮的改编相比,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弱化,主要功能由文化传播变为了商业娱乐。“大多数名著改编,也许都首先不是来自于当代的文化需要,而是经济需要和利益驱动。”i这一时期的改编剧得到的评价远远不及第一次,特别是商业炒作模式受到很多的诟病和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二次古典文学名著电视剧改编热潮同第一次相比也有自身优点。第一次热潮中的改编剧由于恪守遵循原著的原则以及受传统戏曲的影响,在人物的塑造上十分模式化,而第二次热潮中,创作者对人物增加了许多自己的解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不是简单能用好坏、忠奸来定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第一次改编热潮时期侧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都被舍弃,如《红楼梦》中对梦的描写,《西游记》中道教的义理色彩等,使改编过于严肃和写实,第二次热潮时期这些内容得以重见天日,还原了原著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篇5
关键词:古典主义;巴赫;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触键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18世纪至19世纪初钢琴艺术的古典主义时期,是钢琴艺术史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后来的钢琴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巴赫的和声对位风格让位于纯粹和声的主调风格,成为整个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特征。研究古典主义时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必须沿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他的儿子们、斯卡拉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人,这一时期音乐巨匠的足迹和心灵去倾听、去感悟。
一
自1560年前后至19世纪的六代人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他的几个儿子成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的创始人,在巴赫的儿子中最有才能、最出名的是威廉・弗利德曼、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尔和约翰・克利斯蒂安。虽然巴赫仅创作了六首三重奏鸣曲(BWV525-530),但他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却毫不逊色,展示出巴赫如何将意大利三重奏鸣曲改写为由一人独奏乐曲的才华,其作品呈对位织体,由三个平等的独立声部组成,两个声部各由一层手键盘奏出,另一个声部由脚键盘演奏,乐章的次序(大多为快-慢-快)和主题的一般特色显示出意大利样板的音乐特色。弗利德曼在创作方面比其他兄弟们更像他们父亲巴赫,他的奏鸣曲是标准的三乐章,遵循巴赫的语言风格,如赋格式段落中的键盘对位。有时也乐于拓展新的想法,如对比性主题,不同音型方面的试验,以及一个乐章中的速度对比。其作品中有非常歌唱性的旋律和不平常的表情表现。而伊曼纽尔的大部分奏鸣曲是三乐章,有些奏鸣曲乐章像他的前辈一样,完全是二部曲式,有些奏鸣曲乐章,则有两个主题明确地展开,并有主题的再现。伊曼纽尔最重要的贡献是根据他个人在键盘上所掌握的艺术性演奏及细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钢琴演奏风格。伊曼纽尔在18世纪音乐舞台上可以说是情感风格的始作俑者。这些风格性的音乐,影响了包括贝多芬在内的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伊曼纽尔建造他的奏鸣曲乐章时,特别在慢乐章中,为了强调表情细节,有时极度夸张,试图通过音乐词汇的主观及情感上的运用,来表达真实、自然的感情。伊曼纽尔的风格特点已接近浪漫主义,他的音乐有更多的自由,演奏时不要求太严格的速度,要跟着情感发展来处理,音乐听起来不复杂,但在谱面是看起来很复杂,有许多力度变化,以及临时记号和少见的大量装饰音。他最喜欢古钢琴,音量小但很亲切,可以表现更细腻的情感,他的音乐有意想不到的变化,以及和声、转调、复调手法的运用;力度明显变化在谱面上都有标明,但节奏的自由要自己找。
约翰・克利斯蒂安长期生活在意大利,他的音乐风格代表了最精致的意大利古典风格。这时的奏鸣曲形式已基本形成,在结构方面突出了平衡和对称,甚至均等,再现和呈示是对称的,像对称的建筑物。在音乐的发展中,运用重复和模进,主题多次出现,音乐直截了当;自由速度很少,有固定的速度和节奏。
在18世纪音乐中,约翰・克利斯蒂安代表着典型的意大利古典主义风格。
二
斯卡拉蒂与巴赫是同一时代的音乐家,1729年他创作的555首钢琴奏鸣曲,在键盘领域属于演奏技巧的革新者,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斯卡拉蒂的作品既充满幽默、喜悦的生活感受,又不乏抒情、忧郁、热情甚至戏剧性。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趋向主调音乐(也保留了一些复调成分),体现了意大利传统作曲的特点,通常运用2/2、3/8、6/8的节拍。他的和声语言十分新颖,采用与众不同的转调技巧,运用了所有五度关系的调性循环,有时还大胆运用在18世纪听来似不协和的和弦;除了平行三度、六度外,打破常规地使用平行五度,频繁地使用小调也是其突出的特点。斯卡拉蒂是第一个研究键盘演奏新技巧的作曲家,在作曲手法上有颇多创造性的探索,如:快速的同音反复、双音经过句、顿音、双音颤音、双手交替、远距离大跳、华丽的经过句等。他还力图使大键琴生动地表现出小提琴、吉他、曼陀林、响板、军号等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由于大键琴音域要比古钢琴宽,达到五个八度以上,声音的延续要比古钢琴长一些,表现力也强一些,但毕竟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易表现明显的强弱和丰富的表情。在现代钢琴上演奏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既要考虑到大键琴透明、清澈的发音特点和有节制的强弱幅度,也要发挥出钢琴本身的优势,要有更多的变化,更加生动。斯卡拉蒂的音乐旋律朴素、单纯、没有过多地使用圆滑奏、圆线条,f和p的对比也不过于强烈。相对于巴赫作品严格平均每拍有规定的数目,斯卡拉蒂作品装饰音的特点是有些松紧度,弹奏得非常精致。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节奏非常严格,借鉴了各种类型舞曲的特点,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其音乐的舞蹈性,追求弹奏的个性化。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风格特点,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集中、清晰、弹性的演奏技巧,富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灵活、生动的表现力。
三
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较为直率地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情感,音乐的韵味深蕴于风格之中。莫扎特的音乐直率真挚、洒脱自如,突出地表现了音乐家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画”的能力;同时,又保持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倾注于美好的理想,诉诸心灵的渴望,那样的恬静、优美、甘甜,正是这种风格代替了块状性静态的巴洛克风格,成为新的维也纳音乐古典风格模式。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1779年前后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上,取悦于公众,使之易于理解,在大众与通俗化上勤于思索,顺从了社会的形势。莫扎特的奏鸣曲注重声音的灵巧和华丽,将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动作结合起来,以均匀、清晰的音粒,生动活泼的节奏,流畅悠扬的气息,圆润优美的歌唱性,表现出古典主义特有的典雅与高贵气质。莫扎特从未为他的作品标上节拍和速度记号,在演奏其作品时要把握速度的定量,即一个包含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速度通常每分钟介于120-126之间,一般不超过132(AllegroK快板),柔板(Adagio)可慢至八分音符=48-50。倘若一拍有八个音,相当于十六分音符=100左右,更快或更慢的速度比较少见。从乐谱上看,莫扎特奏鸣曲中标明的力度记号多于巴赫的作品,但一般只在p与f之间的范围内,ff也极少使用。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的速度和力度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莫扎特音乐的整体风格,其触键方法中对手的独立感、协调感,乃至应变力及指尖的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在触键时手腕要有把位感,根据音乐的走向,手指处于五指的位置;手腕始终保持放松,不能僵硬;旋律要求连奏时,手指必须十分接近琴键,有组织、有控制地下键,紧贴着键盘移动,重心从一个指头自然地、无缝隙地移交到另一个指头,使连音演奏达到高层次;经过句要求干净、流畅、光辉、准确,触键要爽快,多用弹性的手腕和臂膀控制结实的指尖;弹奏有弹性的跳音和圆滑的小连句,句头和句尾的起落动作是做好句子的根本关键;手掌与键盘保持密切联系,手指与琴键的接触方式比较垂直,手指收拢弯曲成圆拱型,防止手掌摇摆干扰手指的自主运动;触键要非常敏感,动作越小越好,指触以颗粒清楚的non legato为主;触键的速度比较快,少量慢速也需要用中等的速度弹奏;下键时指尖一定要支撑住,挂在键盘上,手指要抓得住音,而不是靠臂的力量压出声音,发声后立即放松,不要用臂力压迫键盘;重音在呼吸,永远不“直”着下去,要特别注意乐句的呼吸,手腕尽量平稳,可以左右移动,而不能高低起伏太多;弹轻和弦时要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不漏音,有和声感,要认真探索指触垂直与水平的细腻对比。
四
18世纪晚期两位杰出的作曲家是海顿和莫扎特。1771年C小调奏鸣曲No.20(33)是一部汹涌澎湃的伟大作品,是海顿所谓狂飙时期的代表作。其作品显示出海顿成熟的技巧,丰富的想象力;乐曲主题呈现更加宽阔;快乐章的主题往往以果断的同度宣布,紧接着出现对比乐思,然后重述整个主题,采用主题动机的展开段落更富推动力,从强到弱的意外变化这一风格必有的渐强和突弱富有戏剧性。在海顿晚期的奏鸣曲,特别是1789-1790年的降E大调No.49(59)中,三个乐章都是典型的古典主义规格,海顿也曾宣称其中的柔板具有“深刻意义”。1794-1795年的奏鸣曲No.50-52(60-62)三首,降E大调奏鸣曲的慢乐章用远关系的E大调(第一乐章展开部有一段E大调的经过句为之铺垫),这一乐章有肖邦式的装饰音,近乎浪漫派的音乐风格。
五
篇6
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挖掘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和艺术又开始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园林艺术作为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开始受到追捧。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更多的运用了古代园林的营造手法,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只是运用了古代建筑符号。如何能够吸收古典园林艺术的其精髓,与现代建筑完美的结合成为设计师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园林、建筑、文化
一、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环境和建筑两方面组成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可追溯到周朝。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这时的园林活动处于启蒙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初步确立了“自然的审美观”,此时的园林活动进入了自觉阶段;到宋代则发展到。并出现了《园冶》等与园林艺术相关的著作。总的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造园艺术随着古典文学起伏沉沦,并作为文学在物质形态方面的一种展现。此种缘由是由于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以绘画、诗词和文学为依托,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的相结合,使得古典园林“虽由人做,宛如天开”;园林中强调的是“诗情画意”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通过各种造园手法寓情于景,做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这种追求下,山水则成为园子的主题,而建筑在某种程度上退而居其次,反而成为园林的附属品。
二、现代建筑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也随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现代建筑迅速崛起,各种建筑理论也是百花齐放。
同时、现代建筑的发展也和人口的迅速膨胀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满足住的需求,现代建筑开始寻求高度上的发展,超百米的建筑比比皆是。在此基础上,建筑主要强调的是比例与均衡,以及追求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建筑环境反而微不足道,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林立的的建筑群就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典范。
另外,现代建筑理论起源于欧洲,现在国内各大学建筑教育模式也沿袭了西方建筑教育模式。而谈到西方现代建筑,自然要谈到西方哲学史。建筑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作为建筑发展的基础,指导着其发展的方向。因此,现代建筑理论中虽然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口号,但由于其美学始终强调的是线条与比例,追求一种秩序,平衡与对称,因此现在建筑始终脱离不了这种内在的因素,这和中国古典园林内在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此,很多人认为古典园林已趋于毁灭,它与现代建筑的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也就不可能再有发展的前景,它只是人对于古代的一种追忆。
三、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又开始回归到对自然的追求中。在这种需求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其回归自然的理念,与现代人们的生活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古典园林艺术里各种概念开始逐步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贝聿铭先生是现代建筑大师, 但同时他对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感情。在贝先生的笔下,很多成功的设计均蕴含着中国古典建筑理念。1982年建成的香山饭店,作为上个世纪古典建筑艺术根植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典范。这个以两棵800年的银杏树为中心展开的建筑群坐落在香山山脉的沟坳处, 建筑与景观穿插渗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坐落在拙政园、狮子林、忠王府之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更加体现了其对园林艺术的深厚造诣,用贝先生的话来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他的做法与说法,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使现代建筑与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的大门。
正如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时吸收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一样,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吸收古典园林设计精髓。这样,才能在中国建筑的老根上发芽、开花。
“亭与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它作为建筑的开放空间联系着园林的景观与建筑,同时作为交往空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而现代建筑中,强调空间秩序,在空间处理上强调作为辅助空间的交往空间,在对交往空间的处理上,或采取半开放、或采取开放的手法,而这些空间也往往作为建筑设计中的过渡空间加以处理,同时也作为建筑设计中的精髓部分。
留园是古典园林中的经典,其入口做法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空间组合异常曲折、狭长、封闭,处于其内视线会被极度压缩,甚至有沉闷、压抑的感觉。但走到景区主要空间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时就会想到陶渊明的诗句“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现代建筑中,往往采用高大空间与狭小空间相结合的手法,这是由于现代建筑在强调的空间组合和形式美规律中,同样强调了空间的对比。这与古典园林的观点相一致。古典园林中这种空间对比手法非常灵活,现在也深受建筑师的喜爱。很多在中庭设计中引用这种手法,再加上光影的变化,创造出令人兴奋的空间关系。
古典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它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都会有所体现,但由于其设计手法极其丰富,并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美学,如何能够吸取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精髓,使设计不仅是取于表象、于符号,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古典园林在现代设计中的案例
在国外,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的情况下,人们对中国的园林艺术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就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竟也另辟一小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加以表现,走到那里,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感到亲切。
在国内大家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自然山水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因此,居住环境亦朝着所谓的人文方向发展,古典园林艺术在景观方面体现的就会更多一些,万科在小区环境方面做得很好,其开发的小区很多都运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例如西山庭院,这个位于西山山脉附近的小区,小区内理水叠山,创造出一个亲近自然的闲庭雅园,虽然设计手法比起古典园林来说粗糙了很多,但也足以使人心旷神怡。而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则在建筑上及园林上均沿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手法及空间处理方法,让人倍感亲切。近几年,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开发公司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均大幅提高,更多的住区内环境宜人,很多小区均可感受到山水人文等气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典园林这棵老树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篇7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 、 。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 三国。
篇8
关键词:古典园林;居住区景观;生命力;显性传承;隐性传承
1 中式居住区景观――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
1.1 提取古典园林元素符号与片段并重组创新运用
抽象的屏门,营造空间层次感的漏窗、冰裂纹式的风窗、分隔空间的柳条式户,孔洞、格栅、缝隙等一系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独具特色的攒三聚五的置石、现代材质的廊以及代表传统文人特色的植物――竹的运用,这些都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元素,被直接或叠加重组运用在中式园林中,不仅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更能使国人找到传统的归属感。
1.2 新材质的融入
竹林中隐约看见白墙与钢管形成的屋顶,简约朴实而不失趣味的景观小品是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钢化玻璃与钢材的栏杆,不禁想起何陋轩的建构视觉,远观轻盈飘渺的水墨画般的神韵,颇有人文意境。传统元素的保留并以现代手法表达,在传承了古典园林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视觉感观。材质表皮是现代的,但核心精神是古典的。
1.3 空间序列的营造
古典园林最擅长的是组织空间秩序,智慧的古人在营造空间时,考虑到人的心理体验以及感官需求,运用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又彰显各自特点。
小中见大、虚实呼应,步移景异等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景观中发挥了延展空间感的作用。在竹境格调居住区中,突出表达院落景观,庭院空间由廊道、木栈道、平台、穿起不断变化的,收放自如的禅意空间,营造趣味的社区共享空间,置身于此,感觉空间一气呵成。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由大大小小的院落空间组成,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这才是中国居住文化的根。
2 古典园林生命力的隐性传承――以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为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使我们不能绝对的看待全球化以及“欧陆风”,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对建构审美的取舍。当前,大部分居住区景观结合了西方欧式的轴线秩序感与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含蓄。黄埔雅苑的景观设计较为成功,虽位于市中心,但置身于此,犹如世外桃源。独立的庭院风格,无论鸟瞰还是在庭院中休憩都十分宜人。
社区虽为欧式风格,叠水溪流、休憩三亭等观赏与体验景点;“家”与“园”、“建筑”与“景观”融合,窗前或阳台,是观赏园林景观的最佳视线,景观是居民们听泉、观林和休闲娱乐、邻里交流的开放空间。社区内住宅一层均大部分为架空,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以及较好的景观连续性。虽然小品是欧式的元素,但还是会发现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影响着整个社区,如相地,造山等。小区与主干道相邻,于是在社区边缘营造微微起伏的山坡,是对古典园林造山手法的继承。坡上为欧式凉亭,小桥流水,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曲折的溪流。虽然元素是欧式的,但是布局建构运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亭台水岸,形成对景,局部微地形借鉴了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建构控制下,增添几分秩序,整齐划一的欧式风格,同样营造了自然宜居的社区环境,并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静静的绽放着古典园林的生命力。
3 结语
个人认为传统包含几千年积淀的本土风俗,文化价值观,审美观,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东方的古典园林传统元素实际上从未离去,它以精神灵魂的方式一直依存在于“现代性”都市躯壳中。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城市的批判热点之一,就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但如果深度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对于所谓中国性的理解其实基本上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图像的怀旧臆想和主观眷恋,是对传统表象符号的识别,而不是对核心精神的辨识与保留,确切的说是一种认知停滞,以及对传统本质认知的偏差,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也在进化以便适应现代人的发展需求,而并非是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元素意向。
参考文献
篇9
打开书柜,看看这些书,有些买回来因为读不懂而半途而废了,有些却已被我狂热的手指翻得面目全非,有些新买的书却爱不释手。仰望一层层书,我无暇一一眷顾,只抽出几本细细品味—
拿起第一层上的中国古典名著,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还有一些古典书籍,有唐诗﹑宋词等。古人的读书目的也许是为了入仕为官,也许是为了报效国家,但他们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他们豁达的精神是现代人少有的。因此,我们要多品位一些古典名著,探寻他们的情怀,学习他们的精神,使我们也具有高尚的情怀。
拿起第二层上的外国名著,这些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明白了自由的可贵;《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让我明白了要去人之常补己之短……
无论是古典文学和外国名著,都让我受益匪浅。由得让我认识到亲情的可贵;由得让我感到爱国人士铮铮铁骨;有的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可见,读书与做人有着重要的关系。
篇10
素养。
一、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价值取向
古典白话小说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教师应立足学段,遵循课标,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提升语文素养。
1. 感受典型鲜明的小说特点
古典白话小说具有典型鲜明的小说体裁特点。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有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曲描细叙的艺术刻画。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特点。
2. 习得凝练传神的言语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情节曲折紧凑,语言生动凝练。如选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数百字,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让主人公伸着两个指头的情节深入人心。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课文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等表达方法,感悟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沐浴博大精深的文化光辉
古典白话小说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且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作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为国人所津津乐道。教师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升文化品位。
4. 开启浩瀚无涯的快乐阅读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背后是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宝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背后是《红楼梦》,《草船借箭》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景阳冈》的背后是《水浒传》……教师应在引领学生感悟此类课文的魅力之余,激发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由此开启快乐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之旅”,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呢?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文体要素。
(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将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略去,直接出示赵氏的猜测,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则能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
(2)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模拟说书”也是感受曲折情节的很好手段。教学时模拟说书场景,并让学生揣摩说到哪个情节时最适合戛然而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还原“说书”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的“悬念丛生”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从而感受“情节”“悬念”“意外”“细节”等小说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读,亲历“扣人心弦”
《景阳冈》“武松打虎”情节生动,丝丝入扣。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武松和老虎的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与体会,犹如亲历武松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这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同样需要适时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感受情节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说的无限魅力。
2. 于质朴灵动的描写中品味形象
教师要准确捕捉古典白话小说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读语言,品话中之话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古典白话小说对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激发学生想象,挖掘文本丰厚内涵,将其价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文末一连串问话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对话的方式。先由学生扮王熙凤提问,教师拟林黛玉作答,接着互换角色问答。此时,教师一口气问出一连串问题,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由此学生自然体会到,王熙凤这些话看似对黛玉的关心,实则更是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进一步品出她那泼辣张扬的个性。
教学中要充分激活文本语言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通过反复感受、思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个性。
(2)读举止,品话外之话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研读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都是写摇头,这样写好不好:大侄子说,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摇头;二侄子说,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摇头;奶妈说还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还是摇摇头。”学生将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句话与教师呈现的句子作比较,逐步领悟到作者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变化过程,让学生由关注语言内容转向了关注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了无声的言语,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读环境,品景中之话
《草船借箭》着重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有处环境描写很关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引导学生设想:“诸葛亮和鲁肃都坐于船内,都看到了大雾,鲁肃会是什么反应?诸葛亮呢?”很显然,鲁肃并不知道当天会有漫天大雾,而此时他们的船正驶向曹军水寨,如此大雾,看不清前方情况,非常危险,所以他会吃惊甚至害怕;诸葛亮则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因此非但不吃惊,反而会暗自得意。学生分别以鲁肃和诸葛亮的身份读这句话,通过对“景中之话”的品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并深入内心。
3.于巧妙适度的拓展中提升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独特的文学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能力。
(1)寻空白处扩写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有许多空白点,或在开头、结尾,或在人物语言、心理的留白处,或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教师可抓住阅读感受的关键点,相机设计练笔,收到领悟与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严监生“三次摇头”,从有点失望,到很失望,最后变成绝望,动作变化后是心情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以严监生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从摇头的变化”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一步步发现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加深领悟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寻兴趣点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编,可将原著言语形式改为现代白话文,也可将教材语言还原成原著语言,可进行故事新编,可制作人物卡片、创作连环
画等。
例如,学生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后,教师可引导其与《草船借箭》的言语形式作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改写:或将《草船借箭》还原成原著语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马懿》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无论用何种方式,学生都在现代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文的比较中感受到古典白话小说言简义丰、典雅素朴的语言风格,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
故事新编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赋予他们时代气息,使他们魅力的外延得到更为广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在他们笔下流泻出崭新的生命力。例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写写《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驾到》《猴王外传》等故事。
古典白话小说环境描写逼真细致,细节描绘丰富具体,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创作连环画。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人物写介绍词,配上插图,在图文并茂中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品尝成功的欢乐,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学习的
欲望。
(3)寻精彩段表演
将古典白话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既能检验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驾驭文本语言的效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此类课文一般涉及人物较多,而且形象鲜明,“戏感”十足。一般对话频繁的课文最易改编,比如《草船借箭》。但对于其他课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发挥“编剧”才能,设计人物对白、神态、动作等,这样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能动性。课本剧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选择精彩段落,或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改编与表演,使课本剧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服务。
4.于以点带面的延伸中体悟文化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门。
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支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他为何冒险答应此事?是没看清周瑜之阴谋吗?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读了《三国演义》原著,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人物探究起了浓厚兴趣,自然乐于走进原著。
再如,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一般都认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使权弄势的十足小人。由于节选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此时可出示《红楼梦》第十四回,让学生读到王熙凤的另一面:责任心强、敢说敢做、精明强干。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趋全面,更能体会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多角度地大胆比较阅读,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可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获得“顿悟”的乐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丰厚的全书,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大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