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23 07:0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变换概念
地理概念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地理事实的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属性的知识,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否对地理概念作出准确的理解是高考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高考地理试题为增强选项的迷惑性,命题者常常移花接木、“偷换概念”,即命题人将材料(包括图表、文字等)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例一】(2013高考新课标II卷)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读图,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解析】该题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材料给的是“迁移人口比重”信息,选项则偷换成了“迁移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解题的关键在于考生首先在审题获取信息时,要发现到命题者这一“骗人伎俩”,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迁入(迁出)人口数量=迁入(迁出)人口比重×人口总数;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迁入-迁出)。读图可知,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人口总量四川远多于贵州、广东远多于上海,故A、B项错误。D项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较低,安徽的经济水平低于天津,故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高于天津。
二、变换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只有阅读图例才能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考地理试题图像中所给的图例既有常规习惯性的图例,此种图例只能靠平时记忆来掌握,也可能是设定的新图例,所以要因题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例二】(2009年高考浙江卷)读图,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判断这一主干知识。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图例变换:变传统的气温曲线为气温柱状图,变传统的降水柱状为降水曲线;二是数值变换:变传统坐标单位一致为单位不一,解题时如在某一方面粗心大意,思路不畅,就会导致解题失误。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气温――柱状图 降水――曲线图”错读为“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三、变换时间
地理环境要素有其空间分布规律,也有时间、季节的变化规律,空间差异表现为时间差异,时间差异实际上又是空间差异。高考地理题中给定的条件,往往隐藏着限制性的时间、季节、年份等信息。有的试题,材料里是“月份”,问题是“季节”,如下面例三;而有的试题,材料里是“季节”,问题是“月份”,如例四;还有的试题,材料里是“年”,问题却是“季”。诸如此类,如果不加甄别,极易出错。
【例三】(2013高考四川卷)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该图形式较为新颖,图中横坐标表示“月份”,但问题却悄无声息地换成了“季节”。 由图可知5-9月降水较少,12-2月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即冬季是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故选D。
【例四】(2012高考上海卷)图表示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
A.1月 B.2月 C.11月 D.12月
【解析】本题材料给的是某河流“春夏秋冬四季”径流分配状况,问题耍了一个花招,变成了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明确了这一点,再调动季节和对应的月份,上图中横坐标自左至右就可转换为12月、1月、2月、3 月――10月、11月,显而易见,该地河流冬季的1月径流量最低。
【例五】(2010高考新课标卷)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解析】该题出错率很高,原因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试题里“时间”信息的“变换”。题干给的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设问却是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再结合降水量,确定该区域应为地中海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带。关键词是“夏季”,不管甲地是地中海气候还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都是干旱少雨,故答案为A。
四、变换数值
地理试题离不开图表,正确提取图表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试题给出的图表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图表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者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
【例六】(2004年高考江苏卷)2004年和2008年夏季奥运会将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图是两地的气候资料。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A.降水较多 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 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 气温较高 D.降水较少 气温较低
【解析】该题给出的是两幅大家非常熟悉的图,不少考生只注意比较了两图降水柱的高低,而忽略了降水量纵坐标的数值不同,从而出现了误判。很多同学误选D,主要是没有看到两气候图纵坐标刻度不一样,只看到图中北京9月降水柱状比雅典8月降水柱状“低”,就认为北京9月降水比雅典8月降水少。脑海中有这样的思维定势:高、长就表示大、多,低、短就表示小、少。因此读坐标时必须看清坐标轴的单位,解读图像表格时不能忽视其中的定量信息。
五、变换范围
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与空间范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理事象的空间范围分布、空间范围的演变等在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都占有相当比重,所以命题者也很注意空间范围信息的变换:有的在垂直方向上变换,有点在水平方向上变换;有的范围可能会变大,有的范围可能会变小。所以,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空间范围信息的变换。
【例七】 (2009年高考上海卷)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篇2
>> 原创地理试题的命制技巧 地理试题命制初探 浅谈中学地理试题的命制过程 AAA测试地理试题的命制特点及备考策略 例谈高中地理试题的命制过程 怎样命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原创试题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方法 试题命制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一道以碳酸饮料为素材的原创试题命制思路与反思 通用技术试题的命制技巧 也谈原创试题的命制策略 浅谈高中历史原创试题的命制 培养地理教师命制原创试题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 初中数学试卷的命制技巧与方法 浅谈地理试题设计与命题的要求 区域地理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探究 例析地理试题信息的解读与应用 时事热点与试题命制 时事热点与试题命制 地理原创试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有世界各地的气候资料,可形成表格或柱状曲线图;又如,百度百科有很多关于地理方面资料等。
插图:主要来自地理图册、大学教材、网络。如全球宏观数据网站()有大量的数据,可形成直角坐标折线图;又如,百度图库里有大量区域地图等。
(1)裁剪并需修改图片。获得图片后应对其进行处理,把多余信息删除。如图1“非洲地图”裁剪后形成图2“尼罗河区域图”,图3“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去背景并修改后形成图4。
(2)利用底图重新绘制。最好通过绘图工具(Word本身就有绘图功能)对需要的河流、道路、城镇、区域界线等信息进行绘制,对于多余的信息进行删除。如图5重绘后成图6。
(3)徒手绘图。在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中的插图,往往是由圆、弧、直线、点等要素构成,这种图只需徒手就可以制作完成。如图7、图8、图9、图10。
■
三、命题实例
例1:该组题在《考试报·高考地理》(新课标版)2013-2014学年第4期发表
图11所示,大圆为晨昏圈,小圆为北半球某纬线圈,两圆相切于A点,∠CAE=70°,C点的经度为120°E,读图回答(1)~(2)题。
■
(1)图中信息显示:
A.A地此时出现极昼现象
B.B地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
C.C地与E地的地方时相同
D.一架飞机自A地沿最短路径飞往E地,其飞行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
(2)若此时为国际标准时间4时,则:
A.该日北京的昼长比上海更短
B.此时A地太阳位于正南方向
C.该日长城站能看到午夜的太阳
D.该日海口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命题思路:命题前考虑要考查光照图的有关知识,但一般的光照图考得很多,特别是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这些图难度相对较小,而局部图也考得较多,但难度相对较大,于是想原创一组局部图题目。先是绘出侧视图,然后在侧视图上寻找局部要素,如图12,再把局部要素抠出来并旋转,最后编写出题目与选项。
例2:该组题为赣州市2013届高三二模考试题。
读图13与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海拔500~1 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底层,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区域的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东部靠近中国的部分地区。
材料二:丹东市帕斯特谷物有限公司为大型现代化大豆加工企业,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大豆加工生产线,日生产能力可达3 000吨。在项目投产试运行短短一个月内,前来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每天生产的2 000余吨豆粕供不应求。
材料三: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是松花江之源。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 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
(1)结合材料一,从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方面说出人参的生长习性。
(2)分析丹东市发展大豆深加工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说出白头山天池的主要补给水源,并简述该湖泊的形成原因。
篇3
【关键词】高考试题 分析 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99-02
2013年6月10日至17日,我有幸第三次参加了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的阅卷工作。结合自己连续三年的高考阅卷亲身经历,本人认为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部分与2012年和2011年相比,总体上变化不大,基本上体现高考试题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发展思路。从整体来说,2013年的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对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做简要分析,并谈谈对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备考的几点建议。
一 2013年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2013年高考大幕已落下,认真研读新课标文综地理试题,整体呈现十分强调基础、主干和能力的特点,题型稳定,与去年相比差距不大,总体感觉试卷难度在比2012年略有上升的基础上依然保持适中,命题不拘泥于教材,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本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命题意图的分析
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命题思路。从考查目标和要求上看,客观题主要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主观题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卷面上都有体现。
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2.考查内容的分析
客观题主要考查了农业生产、区域特征和定位、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人口变化及分布、等压线天气形势图的判读;主观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气候特别是气温的因素及天气特征的描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与渔业生产的相互影响;选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三沙市旅游的特性及问题;中国江南丘陵洪灾的成因及措施,中国某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潜在危害及措施等学科主干知识。而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连续多年没有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地球运动会从高考试题中永久消失,只是为了降低难度,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策略,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忽视。
3.试题形式的分析
从考题的呈现方式上看,强调图像信息的判读与运用,
文综地理部分共出现10个图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重视区域图、等值线图,全面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2012年的试题,从考题的比重上看,自然地理的比重上升,人文地理侧重人口和特色农业的考查。区域定位在选择题里难度较大,而非选择题中难度较小,但试题中区域图却有八幅,所以区域定位仍不能忽视。从考题的设问方式看,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如36题的第3问。这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能阐述清楚理由即可,突出了对考生发现、探究、评价地理问题以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4.成功之处
第一,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确保了命题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考查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没有偏题和怪题。
第二,试题难易适中,区分度较好,符合高考的选拔性。
第三,试题体现出探究性(第36题第3问)、应用性(43~44题的第2问都出现了措施类设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四,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如:河流的水文特征、气候干旱的原因、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工业集聚、等值线问题、文化遗产问题、飓风和地震、城市水源问题等。
第五,试题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例力求均衡,但必修2部分试题所占分值较多。
第六,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得到明显体现。关注地理现实问题和热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根据三沙市的地理特点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2013年文综地理试题总体难度适中,突出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学科特点鲜明,情景设置贴近生活,试题设问独特新颖,注重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二 2014年文综地理备考建议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
2.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强化地理空间定位
要加强中国各国土整治区域、周边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地理的学习。对这些地区:一要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区域轮廓图、地势剖面图、特征事物)等,熟记重要的经线、纬线经过的沿线地区和重要的国家,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定位的参照体系,能进行左邻右舍地理事象的空间推断,形成空间逻辑能力;二要把重点区域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转变为等值线(地形、温度、降水)图进行判读训练;三要加强地理位置的有关应用,推断和概括区域特征,如水文、气候、地形、经济、人文状况等。
3.以地理考纲为指导,加强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
由于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学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三的地理能力训练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试题提供的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资料的有效内容,并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找出与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有关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第二,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要加强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和答题规范的训练,使学生能规范、完整地使用地理学科语言正确的解读地理图表,辩证地考察事物和现象,进行正确的地理表述,准确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
第三,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的能力。要加强概念教学,在地理问题的论证过程中使学生审题、答题伊始就能明确题目的意图,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应当回答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在论证过程中,能够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4.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5.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掌握答题要领,严格规范答题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将更会体现出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才能取得素质教育和高考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吕凤秀.基于学生存在问题的地理备考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2(9)
篇4
【关键词】试题命制 考查目标 考查载体 命题框架 命题角度
好的试题,往往给人目耳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是题材新,二是命题角度好,设问巧妙。这是我们所有地理老师都想达到的一种境界。可命制这样的试题并非易事。
目前,介绍命题原则的文章不少,但多大同小异,广大一线教师司空见惯,不屑一顾。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命题能力,揭开地理教研工作中这一神秘的领域,现结合具体事例,将自己多年命题的一些收获和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出好一道试题,离不开以下几个过程:
1.确定考查目标
考查目标的确定是命题工作的第一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要"考什么"。在确定考查目标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考查目标因考试性质、教学时段而异
如阶段测验考查的目标就是短期教学的内容、期终考试考查的目标就是学年或规定模块教学的内容,高三调研考试的考查目标那就是对整个高中三年地理教学内容的考查。考查内容应当遵循《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及阶段所学内容,不能出现"超纲"、"超标"、"超时"内容,这样才能够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学科教学,减轻师生负担。在命题时,考查目标的划定一般可以通过"命题计划表"来完成。
1.2 考查目标因考查性质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难度
一般来讲,单元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命题的难度应当与平时教学的难度相一致,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检测阶段教与学的情况,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或其模拟考试也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难度应当控制在0.75以上,也就是要让正常教学情况下的大部分考生能够通过。高考及高三的调研考试则属于常模参照性考试,考查的目的主要是甄别和选拔功能人才,所以难度一般控制在0.55左右,这样区分度较好。这里讲的难度是相对的,往往是一种经验值,同样是高三调研考试,因教学时段不同,随着复习工作的展开,同样的试题难度会逐渐变小。为了控制好试题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命题双向细目表"对每道题的难度进行差别设计。
2.寻找考查目标载体
好的试题,必须借助于好的考查载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题在书外,考在书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题材来源于对资料的积累,这对提高命题质量至关重要。下面就题材的收集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2.1 题材必须服务于考查目标
同一考查目标,涉及的素材可能很多,但不一定都能用于试题的设计。"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就寻找什么样的题材,做到"材"为题用。
2.2 鲜活的题材往往来源于生活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也是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从学生生活或身边摄取地理学习的元素是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资源、环境、人口、生态、发展、灾害等地理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命题者应当充分利用。
2.3 题材要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普遍性原理或基本的规律
区域个案的素材,如果经过提炼加工后,能够涵盖考查目标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或原理,这样的素材可以作为题材使用;如果个案反映的是区域独特性的一面,一般就不能作为题材了。对此,命题者要加以分析研究。
2.4 题材的来源要具有权威性
研究专著、论文、大中学教材、各类公开发表的报刊、实时记录等是命题可以信赖的素材。各类成卷中的题材要慎重对待。网络是目前大部分教师获取试题信息最便捷的通道,但网络传播的一些图文信息我们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加以对待,对于一般原理性图片可以直接采用,而涉及到地理事实材料及地理数据等要经过判断正误后才能作为命题的素材。
3.设计试题框架
有了题材,还不是试题,还离"题"万里。现在需要考虑"怎么考"了。要把获得的题材变成试题(题干和题肢)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要经过深度加工处理。这个过程也就是试题框架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确定题型、信息精编、确定题材呈现方式等几个重要环节。
3.1 确定题型
目前地理考查中常见的题型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选择题一般用于对单立知识点的考查,如分布、数量、要素、属性、特征、原理、联系等方面。综合题分为读图综合题和材料分析题,通常借助于各种地理图表或素材,考查学生获取有效(核心)信息,进行地理建构分析、迁移运用、判断推理、综合表述等方面的能力。命题者需要根据考点的特征和手中获取的题材状况决定考查知识点呈现的基本题型。
3.2 信息精编
我们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命题素材往往量大线粗,需要经过化繁为简、去粗存精、素材呈现方式转换等过程才能在试题中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好比淘金,是素材量的减少、质的提升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学科素养。
4.答案与试题的匹配
一道好的试题一定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试题命制完成后,一定要配制一份完整的答案,这样一道试题的命制工作才算完成。客观题的答案要具有唯一性;主观题的答案要点要完整全面,人文地理试题的答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通过配制答案,命题者还可能发现许多试题本身的一些问题,如题干信息不足或多余、设问语言不顺,问题不明,或易让学生产生歧议等。这就要求我们回过头来对题材、设问方式和角度进行重新的加工调整,使其更加科学、严谨、规范,让考生拿题后能快速地进入学科思维的状态。
5.反思与拓展
从事地理教研工作二十年,命制近百份各类地理试卷,要做到准确把握命题导向、控制好难度和区分度、试题常出常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5.1 不断研究和学习
要深入研究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教材,熟悉其基本要求;要研究高考及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研究各地的交流试卷,从中发现和捕捉有用信息,筛选值得借鉴的思路与经验。
5.2 注意命题积累
在短时间内拿出一道或几道好题可以,但想拿出一份好试卷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注意平时命题的积累。生活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并作好记录,注意收集经济、人口、环境、海洋、旅游等各种年报或年鉴,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白皮书,通过网络收集与地理热点相关的新颖图文素材等。并在此基础上定期对自己所占有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编制"草题",以便后用。
5.3 加强命题沟通
试题质量的好坏,教师的认同度是重要的指标,但要让教师认同,与他们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要让他们了解命题者的意图,试题命制完成后如果能配上相应的命题意图和解析说明,告诉一线教师"我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我是这样考的"、"还可以怎么考"、"评讲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这将能更好地发挥试题的作用,有利于一线教师用好试题、讲评试题,发挥试题的正确导向作用。
本人从事地理教研工作好多年,命题工作是教研员必须完成好的一项工作。说实在话,本人真的怕命题,怕的原因不是出不了题,而是怕出不了好题,出不了大家都认同的试题。面上的命题工作,始终是"遗憾工作",无数双眼睛总能找出试题中存在的点点滴滴问题,因此在与一线教师进行试卷交流分析时,难免听到一些批评的话语,这些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挺得过去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谦虚、平淡地来看待这件事。
篇5
(一)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回避重点内容
各套试卷主要考查了气候、天气系统、农业、工业、人口、城市、资源、环境等高中地理的重点内容,突出考查了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主干知识的考查情况见下表。
1.气候及天气系统
(二)突出对能力的考查,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求
对考生能力的测试,是高考永恒的主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是高考命题所要达到的目标。2016年各套高考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 “坚持能力立意,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今年的高考试题没有直接考查知识点的原题,所有试题都是首先为考生提供背景材料、图表等,让学生产生新的情境,解答新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述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等。
如天津卷第5题:读图1,回答问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将图1中各柱顶上的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如图2所示,曲线的斜率就是人口增长率,这样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D。人口数量增长与人口增长率的关系,类似于物理上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还类似于数学上的函数与导数的关系。
水土流失给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所以泥沙丰富的主要原因就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然原因:地面坡度大,降水丰富集中且强度大,地表物质疏松,地质灾害频发。
人为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直接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注:人为原因是造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该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联系到水土流失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考查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纵观各套高考地理试卷,几乎所有试题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纯理论的试题几乎没有。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更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材料来源。这就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地理学科理论来理解、剖析社会实际生活。与前几年相比,2016年考查热点的试题偏少,对一般的社会现象剖析偏多。
(四)重视图文结合,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图文结合型的题目所占的比重较大,北京卷、江苏地理单科卷是题题有图,这符合地理学科的特色。解答有些试题时,只需要将图中的信息提取出来,用文字表述即可。如:全国卷Ⅱ,第37(1)题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考生只要对照图例,认真读图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有些试题要求考生认真阅读图表和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仔细揣摩,才能获取答案。如江苏卷,第27(3)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的干旱可能对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做题时要想到气候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气温和降水,这样就容易得到干旱原因的正确答案: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干旱产生的影响,首先要想到缺水,还要想到河流径流量减少给河口地区带来的后果: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等。这样就得到了正确答案:河口受海浪侵蚀作用,三角洲后退;工、农业生产缺水,生活用水困难;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
(五)自主命题省份,有考查本省区地理概况的试题
2013年以来,江苏卷每年都有考查江苏地理的试题。2013年第28题,以江K地理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化概念、特点、发展战略等知识,共14分;2014年,第19~20题,考查了江苏省茶树种植条件,共6分;2015年第29题,以江苏地理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的分类、影响地价的因素等知识,共13分;2016年第29题,考查了江苏的交通知识,共13分。 2016年天津卷的1~4题考查了天津地理,共16分。2016年上海卷的17、18、22、39~42题,涉及上海地理,共24分。
(六)个别试题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要求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地理考试说明》只强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没有提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而第28(3)题,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明显超出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
(七)个别试题在答案的严密性等方面还存在着瑕疵
尽管2016年各套试卷的命题都十分成功,但还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
1.有些试题答案不完整、不灵活
全国卷Ⅲ第44题,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之一:大坝建造阻隔了洄游通道,造成部分刀鱼不能到达产卵场所进行繁殖。标准答案中,没有这样的答案要点。
江苏卷,海洋地理第(1)题:(马六甲)该海峡南侧海岸类型以____________为主。标准答案为“淤泥质海岸”。这里沿海附近是沼泽地,为冲积平原,确实是淤泥质海岸,但此处位于热带地区,淤质海岸往往发育成红树林海岸,因此我认为若考生的答案为红树林海岸、生物海岸都应该正确,但标准答案中没有说明考生如果这样答能否给分。
上海卷第49题,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
标准答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
笔者认为答案要点还有以下部分:保护植被,恢复天然林;修建水库,开发小水电;发展立体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等。
2.有的试题两个设问区别不明显
江苏卷,第27(4)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和地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为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者认为流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就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也应该属于合作的领域,考生很难分辨出这两小问的区别。
3.有的图形在答题时几乎没有作用
如浙江卷第37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5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6 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n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说出其有利条件。
(3)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并说明其意义。
该题中,图6在答题时没有多大作用,材料二就足以说明重庆的工业基础好。另外,甲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是该区域水能开发的不利条件之一,因为该区域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不稳定。但标准答案中没有地质条件复杂这一要点。
(4)有连续两题考查同一知识点的现象
如江苏卷第7~8题:图7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面植被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径流量变化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第(2)题还是同样考查这一知识点。连续两题考查同一知识点,与高水平的高考命题不相适应。
二、对今后地理复习的几点建议
针对2016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今后地理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
地理基础知识是形成地理技能的前提,离开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各种地理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中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对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地理规律要记忆清楚,理解正确,重在应用。同时要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因为主干知识几乎年年都考。中学地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主要有:经纬网及其应用;日照图的判读;气候及天气系统;资源、能源;人口和城市;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区位分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等。2016年热点试题比往年偏少,使得猜题、押题的命中率变低,这更要求我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复习,以不变应万变。
(二)突出对区域地理的复习
注重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如结合我国水能的分布、耕地的分布复习中国地形,结合河流水复习中国的河流,结合气候类型和农作物的分布复习中国的气候,结合西部大开发复习中国区域地理,结合重要的经纬线、资源、能源、工业、农业复习世界主要八国地理特征。对高考中独立成题的知识内容,如地图、地方时和区时,单独以专题形式复习。
(三)进一步提高对各类图形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复习时坚持图文结合,左书右图,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还要将图形分成若干类,如:日照图、等值线图、坐标图、区域图、景观图、饼状图、表格等,进行专题复习。对每类图的阅读要抓住重点,掌握方法。如区域图,要把握图中海岸线、大洲、国家、省区、湖泊和地形区等轮廓和范围;河流、山脉的形状和走向;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区等等。特别强调的是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区,记得越细越好(如相差10°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区),这样在考试时就可以对区域图进行准确定位,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首要条件。
解读地理图表要讲究一定的流程。一般情况下有如下的流程:
1.读图表名称
通过“图表名称”可以获得对图示内容的纲要性认识。图表的上下可能没有图表的名称,但往往在题干部分已经加以说明,需要认真阅读。
2.看清图示
图中一般都有图例和注记。只有阅读图例和注记后,再去读图中内容,才能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特别注意根据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有效地从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同时要注意将图表材料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定量分析,准确表述
根据地理事物的数字信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结论。最后,还要注意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
(四)不断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答题模板
综合题很容易拉开地理成绩差距,平时我们要不断归纳综合题的答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形成适用于同一类题目的答题模板,对提高地理成绩,占领高考制高点显得尤为重要。如人文地理方面的意义或效益,我们往往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如南水北调有哪些积极意义?社会效益:满足居民用水需求;缓解争水矛盾;促进就业等。经济效益: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等。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缓解地面下沉等。
2016年高考有不少题目就可以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来答题。如:
1.江苏卷,第28(3)题: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社会: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促进就业。
经济: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2.江苏卷第30题,旅游地理第(3)题:厦―漳―泉西部土侨悍⒄孤糜蔚囊庖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就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经济:改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发展旅游业对环境影响不太大,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
3.江苏卷第30题,环境地理第(3)题,该模式(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4.全国卷Ⅲ,第36(3)题: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赞同理由:
社会:增加当地就业。
经济: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不赞同理由:
社会: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
生态: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
不赞同的理由还有: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不赞同理由没有经济方面的,因为旅游业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5.北京卷,第36(3)题:概述该高速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增加就业;扩大对外联系;缩短距离,节约时间。
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题目只要求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没有要求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标准答案就没涉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关心时事,重视社会热点
虽然2016年热点试题相对偏少,但2017年高考题仍有可能增加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为切入点的试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关心国内外重大的时政和生存环境,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事实材料,加强社会热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评价社会热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利用新情境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六)答案表达要准确,书写要规范
篇6
关键词 试题分析;地理教育;青海省;高考;主要特点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地理学科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分析高考中地理学科的命题技巧、方向和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体系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一卷的1―11题和第二卷的36、37,以及42、43、44中3选一为地理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56分。
1.试题中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在试卷中的以地图形式出现的知识类型,分别是⒍⒎⒏⒐⒑⒒36题,达到46分,和“气候”有关的是⒎⒏⒑⒒36⑵、36⑶、37⑷题,达到31分,涉及“地球上的水”知识点的是⒐37⑴、⑵,有18分,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点是⒊⒋⒌题,分值为12分,涉及“工业”知识点的37⑶,达到6分,与“人口”的知识点是⒈2题,分值是8分,与“地形地势”相关的知识点是⒍36⑴、36⑵、题,分值达13分。
从试题的类型来看,该套试题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一样之处在与有了选做题,这也是新课改实施的情境下所体现的考试内容。
试题的内容是综合的,想要单一的区分出属于哪张类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一道题可能测试是的是好多个知识点,即当一道题测试多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分别作了统计。该试题的必做题部分主要考核了地图、地形与地势、气候、地球上的水、农业、工业、人口。其中地图、气候知识所占比重高。从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抽样考察了知识点,并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重点考察了地理主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本试题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分值为80分,人文地理知识分值10分。从中该套试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例大。
3.试题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该试题中中国地理占了108分,而世界地理占了12分中国地理知识明显大于世界地理知识。由此可见,本套试卷与区域地理紧密联系,地理试题直接或间接的以区域地理为素材,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4.试题的地理感性与理性知识分析
表1 试题的地理感性与理性知识分析
从表1可知,该套试题考察了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数据。
地理感性知识考查了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分布,地理理性知识考查了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知识。该套试题测试了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突出对地理理性知识的测试。
二、试题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表2 试题对三维目标的考查统计
说明在表5的过程中,加上了选做题三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考查过程与方法居多。同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涵盖了一定比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地理分析、综合、归纳、概况、比较等逻辑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立意导向。
试题中对考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进行了重点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以地图为载体的学科特性。
三、试卷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套试卷的特点
⒈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为基础
本套试题共16个题,其中有7题中是有图出现,分别是1张图表,5张区域图,1张示意图。
⒉重视考察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整套试卷没有一题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而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这也是体现新课标的内容体现。
⒊关注社会热点
地理试题联系着日常生活中的热点,如对农业“白色污染”的关注,环太湖泉水的污染。
参考文献:
篇7
一、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纵观近六年全国课标文综试卷地理部分在命题上总体呈现特点,如图1所示。
1.命题风格稳定,体现试题连贯
试卷结构“稳如泰山”
从近几年全国新课标文科综合卷看出,其试卷的结构组成等没有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
命题风格“持之以恒”
全国新课标文综试卷地理试题的情境创设贴近现实与生活,但其立意是考查学科原理与思维方法。因此,对考生而言,选择题入题容易,定项不易,综合题入题不难,深入较难。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路更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保证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区域地理、人文地理比重较大。区域地理包括区域定位和区域背景材料,并以此为核心考查学生区域理解和区域联系的分析能力。
(2)试题综合性强。综合题保持一道自然地理、一道人文地理为主;综合题的区域图始终保持一个世界地区,一个中国地区的原则。试题将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有机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3)知识抽样考查明显。从整体看,每套文综卷地理试题涵盖面较广,主要考点有:地球运动的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天气与气候、水循环、人口、城市、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区际联系等,但是好多知识点未涉及,如地理信息技术等。从每组题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设问涉及的面较小,就是抓住一个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向其深度、广度考查;这个命题思路与各省区自主命题卷不一样。从考查内容看,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多选取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即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主干知识,每套试题设计不回避重点内容,不再强调知识覆盖面,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各版块内容的平衡,不回避某些重点要素或区域。
(4)区分度适宜。全国课标卷(特别是新课标卷Ⅱ)充分考虑中低等水平学生、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学实际,中低档试题难度进一步降低,信度、效度进一步增强。素材选择兼顾城乡、地域差异;降低空间定位的难度;考查内容皆是规律性的、共性的问题,回避具体地区、个性的知识与内容,保证城乡之间、各考区之间的公平。
(5)倡导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亮点,探究即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形式。高考试题在探究方面主要考查方式有:关注地理事象发展过程,对地理过程进行描述阐释、论证推导;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观点,反映其对事物的态度和观点。综合题中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总是探究性、开发性的设问。
2.命题立意能力,突出学科特性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内容,是试题的明线,而命题考查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则是试题的暗线。高考试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和综合运用,着力考查考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全面涵盖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从历年中的两套新课标全国文综卷总体来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涵盖这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
选择题――围绕主题纵深考查
围绕某一主题情境纵向考查,从事实判断到原理分析。先是依托图表信息考查地理分布、变化、特点等,然后多为迁移性问题,如成因、影响、对策等。如2015年新课标文综卷I第1~3题雨水花园的原理、目的、作用及其功能,围绕“雨水花园”一考到底。
综合题――案例分析纵向探究
以区域空间为背景,围绕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要素立体化、纵深式考查。试题设计以主题要素为主线,时空转换、由地及人重建知识链、思维链,问题难度、思维层级梯度推进,探究意味浓厚。如2015年课标文综卷第37题:围绕“青藏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建设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主题,问题设计从“冻土成因比较”到“冻土对路基的影响”,以“热棒的工作原理”收尾,“地理人”主线明晰。该题设计巧妙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充分体现地理高考命题的价值追求:注重评价地理学的思维品质和地理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以及高价值的地理思维能力。解答该题需要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捕捉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方法,以考查考生对新知识的现场学习及举一反三、联系迁移的能力。
3.关注现实生活,体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新课标试卷地理命题时刻关注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地理,注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接,关注生活体验,突显地理源于生产生活的实用性特点,以此考查考生的地理素养。2015年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考查卤虫产业的原因、影响,让考生认识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及影响;2015年课标文综卷Ⅰ第42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徒步旅游的风险,为考生增强旅游安全意识留下更多启迪。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地理问题,体现遵地之规、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第37题青藏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建设、运营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I第44题,贵州喀斯特地貌区应对石漠化的措施等。
二、2016年地理高考的备考策略
1.“知彼知己”――熟知考情、明确学情
研究考情,把握备考方向
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不但告诉考什么,而且揭示怎么考,也是高考备考的风向标。认真学习研究高考试题、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落实考纲提出的要求,直接决定了备考复习的方向和内容,是决胜高考的关键。上述对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分析,还比较浅显、不够全面,需在备考复习中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
分析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学情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知识的全面性;二是根据学生个体分析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地理教材版本有四种,即为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且内容不完全一样,同时高考内容还涉及初中地理中的区域地理,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结合高二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有计划地补充、整合相关知识内容。
文科生地理学习能力与水平差异过大,在“一个标准”的教学中难以兼顾,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部分来自农村初中的学生基础扎实,但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意识薄弱,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来自城区的学生思维活跃、强于动手,但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方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应根据学情制定计划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稳步提升。
2.“强身健体”――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发挥团队精神,凝聚智慧
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个人备课效率和工作效率;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充分学习各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集体备课模式是一人主备,共同准备。其流程是前一周确定每课教研内容、主备人。前一天每人要充分备好课。教研时主备人主讲,其他人补充,人人发言,组长总结。集体备课内容包括:反思(当天教学情况,课堂教、学生学的总结分析,找出问题,定出措施);准备(第二天教学内容:确定课型,明确重难点、讨论授课方法等)。做到上课后及时反思,一课一思,提供借鉴。
抓住课堂效率,灵活应对
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及时从教学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对尖子生群体要“善扶敢放”,扶在当扶处,扶以方法、思想,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做好心理疏导。鼓励尖子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拓宽视野不拘泥于课堂,注重实践不局限于课本,主动探究不依赖于教师,灵活应用不死记硬背,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追求创新不满足。对于普通学生要“紧抓不放”,想尽各种教学方法,让这部分学生跟上教师上课节奏,确保其课堂效率。
培养学习规范,提高素养
课堂中应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培养和规范,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考和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战法娴熟”――注重实战、避免失误
研究高考导向,完善精编习题
高考试题不仅告诉考什么,还告诉怎么考,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找共性、明趋势、析规律等,体会高考试题真谛,才能更宏观把握高考;因此用好高考题,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对高考试题进行分类练习、改编练习,巩固学生重点知识,提升学能力。
选题应精准,多选新题、活题、典型题;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坚决杜绝错题,摈弃偏题、怪题、难题;图像清晰,排版规范。组编流程:做题析题编题组题校对定稿印刷学生训练。练前三问:目标(让学生获得哪些方法、技能)、方法(用何题训练学生哪些方法、技能)、效率(打算用多少题、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练后三思:达标、效果、效益。
训练梯度推进,提升应试技能
课堂训练每节课安排5至10分种限时训练,也是达标训练,题量一般是一组选择+一道综合题,或者只有一道综合题,综合题设问数量根据时间和难易程度设定,一般设2至3问。训练形式可多种,一般多采用竞争方式训练。
限时训练每周安排一节用45分种时间,题量一般是20+3或25+2,题量不大。限时限量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时间分配意识,提升应试技能。
滚动训练即是针对“遗忘规律”而设计。在复习推进同时,用滚动训练卷不断兼顾考查前面复习过的重难点知识、易错和易忘知识,有效落实复习目标。
篇8
关键字:浙江;高考;地理;人文精神
一、地理试卷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地理试卷中,常常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以其它的地理知识为辅,然而自2009年后,浙江高考地理试卷中逐渐加大人文地理知识的比例,特别是2013年的高考试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比例达到1:1的程度,它提醒面临高考的学生不仅要重视自然地理的学习,同时也要重视人文地理的学习。
如果将地理试卷的命题范围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地理等几个方面。其中自然地理是指研究地理演变的起因、地理演变的过程、地理演变带来的后果的知识,它以自然中的地理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理变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文地理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研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口的分布、人类的生活特色、人的经济变化、人的政治变化等。人们在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到人文地理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2013年人文精神在地理试卷中的重点体现
1.从题型分布上强调的人文精神
(1)选择题。在浙江地理高考的选择题上,它大量的考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掌握。比如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的原因、目前我国出现的“用工荒”和我国地理的关系;的地理与环境构成的独特意义、地理环境与超市设计的关系等。这些选择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从人文地理上掌握自然地理知识,让学生真正思考地理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2)图文题。在浙江地理高考的图文题有一题为选取舟山市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分析。它让学生分析舟山市地理环境的特色、舟山市可发展的旅游项目、可发展的经济产业、舟山市产业变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该题让学生从自然地理开始着手,层层深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真正对地理学知识产生思考。
2.从人文地理上体现的人文精神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2013年浙江地理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到,这次的考试不但让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常识,而且立足于我国的地理学知识,特别是让学生研究浙江本地的地理学常识,它的考点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上体现人文知识。
(2)紧密联系社会焦点。在这张试卷上可以看到,它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低碳环保问题、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等等目前重要的社会问题。这张试卷不单是让学生理解冷冰冰的地理学知识,还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地理知识来关心社会,它通过关注社会焦点来体现人文精神。
(3)积极的态度改变社会。在这张地理试卷上,它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自然地理学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深入的思索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和劣势,人们应当怎样利用地理学知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套地理试卷通过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学生理解到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态度中它体现出人文精神。
3.从知识梳理上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从人文地理系统考点上突出。从浙江地理试卷中可以看到它对人文精神的知识体现得十分全面。它体现出不同的地域与人口之间的关系、地域与人们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人类应该怎样与地理环境结合,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张地理试卷中对人文地理的知识梳理得非常清晰,学生通过地理试卷考点的学习能全面掌握人文地理知识的结构。
(2)在理论转化为应用上突出。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自然地理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基础知识。比如一个地点的经纬度、水文天气;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这块地域会有独特的经济作物、矿产资源等;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区域资源才有人类活动。人类怎样与地理环境共存是需要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需要深入思考的,如果学生无法对知识深入的思考,就难以将基础知识转为实践应用。
(3)在知识和情感思考上突出。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用现有的知识思考人类现在的生活、用已有的知识改变目前的生活。在这份试卷上用人文精神突出这个重点。这张地理试卷出题者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内心充满人文关怀,它提醒学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它通过考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试卷上映射的地理教学改革的教学启示
从这张地理试卷中体现出地理教学内容全面改革的方向,它代表地理教学有了全新的目的、教师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看待地理、学生也要用一种新的态度去学习地理。它透露着以下几种思考:
1.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高考试卷充斥着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自然地理知识就能考到很高的分数。对学生来说,学习地理的知识是为了考出高分数。而这张试卷不断的提醒学生要研究知识、关心社会、热爱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思索:“我们学好了地理知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2.要用怎样的方式去教学?
在这张浙江地理试卷中,许多题目已经不是学生单纯拿着课本死记硬背就能拿到好分数,它涉及太多社会知识、经济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等,它让学生思索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一本历史课本。那么教师也要思索,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好现有的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开拓视野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教师必须用新的视角去引导学生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3.要用怎样的思路去学习
在这张地理高考试卷中,学生必须看到,掌握基础的自然地理知识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对学习到的自然地理知识深入的展开思考才是接下来学习的重点。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地理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与地理相关的知识,要学会把手上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深化,要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张试卷给予学生一个方向,即将来地理学方面需要这样能综合应用的人才。
四、总结
从2013年浙江高考地理试题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看到目前地理学教学正在从理论向应用方面转变、从基础知识转向综合知识方面转变、从关注课本到关注社会的方面转变,教师要仔细分析考试中传达出的教学目标,以便日后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年琰.多维地理视角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篇9
1.平实中有见地。
今年的高考试题给学生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因为许多考点都练过,但命题角度有新的变化,彰显出平易近人的特质。试题不是通过难度来提高区分度的,而是注重思维的起点和终点,入题容易出题难,在朴实的考查中显得非常高明。例如:第一组题以鲜切花的生产与销售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从该组题在全卷的位置来看,命题者有意识地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给学生答题的信心,让学生平稳入题。尽管如此,在解题时需要突出位置影响分析,即抓住纬度位置,突出热量优势;抓住相对位置,突出距离优势。
2.主干中有细节。
地理试题常常围绕具有典型学科特征的如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环境等主干知识命题,以知识为载体,能力立意特点鲜明。虽然围绕地理主干知识命题,但在具体知识的考查上却非常细化,甚至体现在思维细节上。在答题中,无论学生在哪一个知识点上认识模糊,都会造成判断失误。例如考查气候知识的题目有第1、4题和第36题第(1)小题,考查纬度位置影响下的热量差异、地形影响下的降水差异及气温较高的原因分析。试题一方面在细化考查主干知识,另一方面考查的思维能力也更为细化。如第36题第(1)小题,有很多学生答不出“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等要点,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关注“山高谷深”的细节及其带来的影响,即“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又如第10题与第36题第(2)小题同样是对天气的考查,但前者强调天气系统运动变化之后的天气特征,后者则要求通过位置、地形进行推断和描述特征,二者能力立意的着眼点也大不相同。
3.推断中讲证据。
地理学科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解题过程注重前后联系,得出结论要有理有据,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推断强调提供有力的证据。例如第5题,在确定该区域的位置时,既要考虑第4题降水差异的信息,又要思考题干所给的“45°N附近”和“距海约180千米”数值信息的价值,通过对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得出海陆位置所体现的东西经度差约为2.3°,继而推断出该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同样,第10题,因该天气系统向东移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为每天200千米,可计算出其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2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9小时。这两道题都是通过地理计算建立的判断依据。
4.图像中有答案。
图像、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眼睛”,命题者通过这双“眼睛”进行人才选拔,学生通过这双“眼睛”发现新知。命题者依托图像命题,立求让图像有用,即将图像中显性与隐性信息作为学生答题过程判断推理的依据,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又无时不在体现高考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注重学生对图像的分析,答案就隐藏在图像中。例如第7题,学生可直接从图中获取信息,第8题则需要在第7题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解读。选修题的第43、44题,都是通过等高线给出信息的,其中有一点信息非常相似,那就是两区域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洪灾、水污染都与气候有直接关系。解题时要抓住居民点或矿碴库相对于河流的位置进行思考,这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得分点。做题时,只要将思维集中在图像上,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一定会有所发现,因为答案就在图像中。
5.综合题地理味浓厚。
地理综合题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答题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到位、要点是否全面都反映在试卷上,能够将高考四项能力的要求落实到纸笔测试中,立足区域去考查,全方位呈现信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更到位。其中,第37题是一线教师公认的一道好题,具有浓厚的地理味。该试题围绕尼罗河鲈鱼进行主题式探究,逐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材料与问题、问题与答案、前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由于尼罗河鲈鱼不能自然进入维多利亚湖,则采用人为引进的方式。人为引进后,鲈鱼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从而对湖泊原有鱼类产生影响,更大大刺激了原有捕捞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在思维的节点上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促进学生的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二、试题解析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1,完成1~3题。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
A.地形较平 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 D.土壤较肥沃
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海洋运输
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
A.运费低 B.热量足 C.技术高 D.品种全
参考答案:1.C 2.C 3.A
解析:该组试题以鲜切花的生产与销售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分析时主要侧重位置的影响,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比较优势。
第1题,美国与哥伦比亚具有明显的位置差异。情人节期间,与哥伦比亚相比,美国因纬度位置高而热量不足。
第2题,哥伦比亚与美国距离遥远,鲜切花受温度、撞击、挤压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易腐烂、凋谢、变质;鲜切花的价值还受特定时间(情人节)的影响,过了这个时间,价格就会受影响。因此,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选择方便、快捷的航空运输。
第3题,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在位置上离美国更近,由于航空运输的成本较高,因此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运费相对较低。
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参考答案:4.B 5.D 6.C
解析:该组试题以遥感影像为依托,围绕主干知识探讨问题:从地形出发,探讨山脉两侧植被的差异;从植被出发,探讨降水对植被的影响;从海陆位置出发,探讨区域空间分布。
第4题,山脉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存在差异,东侧是高原荒漠、西侧是植被,这说明西侧降水较多,为迎风坡。从图示区域的位置来看,该地位于45°N附近,因此山脉西侧是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山脉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故地形是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第5题,主要从“45°N附近”和“距海约180千米”等信息入手,通过对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可知,东西经度差约是2.3°,这说明山脉西侧距海洋非常近。再根据山脉走向及植被与荒漠的分布,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第6题,因为山脉西侧降水较多,故多为森林,不能是草原,排除D。因图示区域纬度较高,属于北温带,不会出现亚热带植被,据此排除A、B(都是常绿林)。因此,山脉西坡山麓可能是针阔叶混交林。
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参考答案:7.D 8.A
解析:该组试题以统计图为信息源,再现人口主干知识,探讨人口自然增长与总人口增长的关系,关注“量”与“率”的差异,考查学生直接获取题图信息的能力。
第7题,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总人口增长的年变化率由3%降为1.8%,说明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仍然是正增长,因此总人口在数量上仍然在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5%增长为2%,说明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提高,但据图可知总人口增长率却在下降,说明人口净迁入量在减少。
第8题,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在美国。俄罗斯、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气象部门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参考答案:9.B 10.B 11.D
解析:该组试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呈现某一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探讨该天气系统的运动变化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第9题,根据题图可确定14日6~9时低压中心L仍位于甲地西侧。等压线图中任意一点的风向,可通过作图法确定: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然后根据近地面相对于力的方向向右偏,即可确定风向为西南风。
第10题,因该天气系统向东移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为每天200千米,可计算出其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2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9时。
第11题,此时该地气压较低,应为夏半年,据此排除A、B。10、11月份黄土高原气温开始降低,气压应该升高。故本题选D。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8分)
参考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解析:试题围绕学生的课外研究“寻找最佳避寒地”展开,落脚于对攀枝花这个城市――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相关内容的考查。试题主要从宜居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探讨攀枝花冬季气温高的原因、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和分析攀枝花的空气质量,考查学生回归主干知识“天气和气候”的能力,关注思维的节点,链接自然与人文要素,体现综合性。试题难度不大,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细化答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题片面。
第(1)题,直接探讨气候的要素,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来看,攀枝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来看,攀枝花北部有高大地形对寒流的阻挡,使其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从攀枝花周边地形图来看,该城市处于河谷地区,海拔为1 000米,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河面较开阔,气温同时也受水温调节。因山高谷深,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
第(2)题,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既然是推测,就要找根据。首先要明确天气特征描述的方法,一般从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气压、阴晴等方面进行描述。其次可从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进行分析:该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受河流水域调节影响,气温变化较小(较稳定);受山高谷深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多晴天、少云雨;由于地形较封闭,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气流难以进入,风力弱。注意答题时不用呈现推测的思维过程,只需列出天气特征即可。
第(3)题,试题构建了一对矛盾,即“避寒”与“空气质量”的矛盾,要求说明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的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气象、城市的发展密度,以及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的影响。该城市是一典型的钢铁城市,肯定有大气污染,其他工业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废气。从地形来看,山高谷深,相对封闭,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的扩散;下沉气流,易出现逆温,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参考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的考查内容。该农产品为尼罗河鲈鱼,其生存环境为尼罗河,但通过人为引进的方式将其引入尼罗河的源头湖泊――维多利亚湖,从而给湖区及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带来影响,要求学生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解题时需要先从问题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尼罗河的鲈鱼要游入维多利亚湖,必须有河湖通道,而这个通道是否有利于鲈鱼进入由其水流速度、流量、落差等因素决定。维多利亚湖湖面海拔为1 134米,为一高原湖泊,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与尼罗河具有一定的落差,而且尼罗河上游有瀑布,直接阻挡了尼罗河鲈鱼进入湖泊。从图中可看出,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与尼罗河相连,且落差大、水流急,鲈鱼自下而上逆游非常困难。
第(2)题,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淡水渔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大条件:一是水域空间环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生存空间。二是饵料丰富。鲈鱼属肉食性鱼,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丰富,湖中的鱼类成了尼罗河鲈鱼的饵料。
第(3)题,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叫“生物入侵”。尼罗河鲈鱼对维多利亚湖造成的影响要从鲈鱼本身的特点入手分析。材料指出,鲈鱼属肉食性鱼,即以其他鱼类为食;因其体型大,故食量大,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因鲈鱼体型大,原有的捕捞技术与方法已不再适应,必然会刺激原有捕捞业改进和更新技术,出现专门捕捞鲈鱼的捕捞业。
第(4)题,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渔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渔业本身的发展,如产量大、价格高、能出口创汇。二是能带动相关产业,如捕捞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相关产业,可以扩大居民就业。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岛屿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图11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解析:试题以海岛旅游开发为背景,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沙市下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因其位于海洋上且纬度位置低,故热带海域风光独特。就其岛屿类型来说,属于珊瑚岛,所以具有独特的岛礁景观。在当前旅游开发中,因为是新设的三沙市,所以要做好旅游规划、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谨防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由于岛屿面积小,环境承载力小,因此要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三、2014年高考备考建议
1.师生共研互换体验,沿着正确方向行走。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给下一年的备考带来启示,因为考查是知识抽样,所以我们要多看几年的试题,只要是高考题,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对待同一考点的高考试题,我们要思考能力考查是如何呈现的、新情境的支撑作用是什么等。只有研究还不够,还要互换体验,同学之间有交流,师生之间有对话,只要方向是正确的,结果一定是有效的。
2.在学科主干知识复习上下足工夫,夯实基础。
高考不讲究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视知识抽样,因此一轮复习要按照考点逐一“过筛子”,但难免会出现枯燥无味、偏离方向、均衡着力、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耽搁时间等问题。因此,师生要在研究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明确哪些知识点必须过关、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有哪些、如何突破等。整合对比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卷可以发现,命题都是围绕核心考点即地理学科的特色主干知识来考查的,如气候、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等。对自然地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气候、地形、河流方面;对人文地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和农业方面,特别是农业,常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理解,就没有能力的发展。
3.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图,培养读图的信心。
有些同学地理学不好的原因就是惧怕地图,而这些同学平时往往不喜欢看图。学习地理首先要战胜自己,特别是要改变原有的学习认识,有了信心,就会有方法。地图,既是考试的载体,又是学习的工具,只有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阅,才能构建“脑图”。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图感和读图意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我们不主张将图像、图表作为一个大专题来研究,而建议将各类图像的突破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力应该逐步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篇10
关键词 原创试题 地理教师 教学评价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原创地理试题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对地理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的检测和查漏补缺,也是对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全方位的提升。考试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侧重点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原创试题,应不仅具有正确的引导性,还应具有新颖性、扩张性、开放性等特点,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避免陈旧、重复。对于更擅长课堂教学的教师而言,命制原创试题是相对薄弱的技能。了解高中地理教师命制原创地理试题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1地理教师培养命制原创试题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命制原创试题能力是地理教师顺应新课改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地理教学理念逐渐被普及和落实。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课程目标也着重地理知识指导实践的价值,关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在地理教学方面,“地理教学生活化”、“把社会实际引入课堂”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方面,作为对高中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常模参照考试――高考,也不断地把地理学术研究的成果,社会的时事热点引入考试之中,从而以新颖的内容,考察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地理原创试题以其新颖、热门、实际等优点,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调查问卷,60%的教师认为高考地理试题主要是考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高考的考察意图相契合。在教学过程中,84%的教师在课堂都注重把热门地理问题引入课堂,在备课,上课,评价(设计考试题目)、反思这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中,32%(仅次于教学反思)的教师认为他们能力最薄弱的方面是命制原创试题(包括课后练习题),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阶段性考试题还是陈旧的、基础性的题目为主。不难发现,新课程目标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严重脱离目标轨道。在命制原创地理试题的主要环节中,58%的教师认为最难的部分是对试题命制思想的把握,也即教师对命制试题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导向,考察的意图不明确,缺乏深入认识。教师过多地研究高考的考试意图,而忽视了地理教学的最高指挥棒――新课程改革目标。
(2)命制原创地理试题是地理教师深化拓展专业知识,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必然要求。试题命制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在对地理教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大量分析优秀地理试题,把握命题技巧和方法,广泛涉猎地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关注地理时事热点,领悟命题思想,将命题技巧、方法、思想和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并且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各种制图绘图软件,这也是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整合过程。在整个命题过程中,教师地理专业知识不断拓展,认识不断深化,教学评价能力更强,同时,也能熟练地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资源,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通过教师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只有5%的地理教师所在的学校地理试题是由教师原创,30%(最多选项)是对以往的考题进行选择和组合。对以往的考题进行组合的这种方法能够方便快捷地从众多优秀试题中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既能节省教师时间,也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同时,教师很容易对这种省时省力的方法产生依赖,致使其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受到消极影响,不利于地理教师全方面的成长。这种简单易行的命题方式对学生也会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在学生问卷中,18%的学生在地理考试中经常遇见原题,46%的学生偶尔遇见原题。对于原题的出现,32%的学生认为他们会因此而采取题海战术,大量做题,以求遇见原题;22%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考试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学评价的真正作用,使考试意义不大。在评价教师提供的地理考题方面,34%(最多选项)的学生反映,题目的难度不能较好的反映学习水平,也即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评价内容。以上问题和不足长期存在,必然使得地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地理教师命制原创试题,于己于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3)地理原创试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原创试题最大的优点是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这些试题多源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结合地理学知识,考察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运用所学,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的能力。足球地理,新闻地理,媒介地理等等这些都是对课本知识的验证和延伸,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眼界的引导,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学生问卷中,34%(最多选项)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的主要意义是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指导实际生活,82%的学生认为将地理时事热点引入地理试题和课后题中,能够扩充课外知识,增加见闻,学以致用。34%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建立在教师为他们展现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用处。
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理教师培养命制原创地理试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了命制原创地理试题的必要性。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掌握命制地理原创试题的方法比领悟其必要性更难。以下,从试题命制的各个环节进行概述。
2命制地理原创试题的主要环节
(1)明确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价值观。新课标地理课程改革的总要求是地理试题命制的最高指挥。分析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从中解读的主要价值观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聚焦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高考试题,为地理原创试题命制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和正确导向。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从中把握考试内容、命题形式,以及答案组织,从深层次领悟高考试题的价值导向,并以此为借鉴。因此,分析新课程目标要求以及近年来高考试题是我们把握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
(2)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来源进行分析,我们就能从中发现,命题一部分来源于地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并且渗透着地理专业研究内容和思维方法;另一部分源于地理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还有一部分是对一些优秀试题,根据社会变化进行改编的。从高考试题来源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创新,基本上都是原创。我们不妨将高考试题这个高中阶段最权威,意义最重大的试题的命制思想、方法引入到日常的测验、阶段性考试题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精创试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能力,这些能力是高三阶段一时很难突击形成的。
(3)选取、处理、组合资料,形成试题。纷繁复杂的资料库中,最有价值的资料是与学科知识联系密切,能有效验证说明学科知识的正确性,并且能对学科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资料。地理试题主要有两部分构成:题目和参考答案。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读图、判图和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地理试题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文字材料;另一部分是插图。对于文字材料的组织,可将选取的资料进行精简,保留客观事实的主要部分,并与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建立紧密的联系,保证试题的梯度性、新颖性、开放性和扩张性。插图部分,可对搜集的图片进行裁剪、修改,也可利用底图重新绘制新的底图。对于比较简易的模拟图或示意图,也可徒手绘画。这三种方法是比较便宜的插图制作方法。插图部分对教师的制图、修图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灵活地操作Word、Excel、Gis以及Photoshop等相关的软件。通过对心理测量学分析和近三年来高考试题答案组织的优缺点的分析研究,答案组织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考试思维习惯和心理,这是有效反映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基础;第二,体现学科特征,避免过于专业或学科特征不明显的现象,这是保证试卷质量的关键;第三,逻辑严谨,避免重复或不全面,这是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全面考察;第四,突出要点,同时保证适当的开放性,对于主观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实际上是主流思维与非主流思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