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范文
时间:2023-03-22 20: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山西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7062
国内刊号:14-1354/G3
邮发代号:22-25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哲学;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1-01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提升,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关于哲学的难题,但相较而言,哲学比科技落后了太多。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其使用缺乏限制与监管,从而导致了被滥用,带来了许多风险。所以,研究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思想建设的全新需求,让哲学跟上科技的步伐,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较好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国策有着重大意义。
一、科学和哲学的互相影响
我国社会的进步过程就是科技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前进的过程中,人们依赖聪明的头脑解决了众多难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科技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和哲学两者之间最初的相互联系出现在当代科技的萌芽期。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关键的要素,但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主要功能就是规避那些漫无目的的、难以理解的的方法去探究科技。科技的快速进步同样能够为哲学的探究打下极为夯实的基石,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科技手段在多个行业的广泛使用,我们以哲学所特有的对比论证的思考模式为指导,打造出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为老式相机创造生产出了智能控制系统。对那些具有科技性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定要认真弄清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一种科技手段是不是被大家所熟知,在全社会中广泛使用,不应该限制于原因与结果的关联。普遍来说大家所知道的科技手段的方式就是利用整合使用的知识,将理论作为没有限制经验世界的网络,使用具有科技性的独有的言语使得自己的叙述变得完整,使得自己的讲述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真理。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一)道德哲学就是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开始的地方,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有关道德的哲学进行了探究。但最初的道德哲学仅仅是为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家对于道德哲学的探究愈加深刻,并逐渐拓展到关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联上。因此,人们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状况之下,要把维持住人们的不断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将协调人类关系的道德哲学变为大自然中行为规则的总称。科学哲学对道德的支持,就是其对于和哲学有关的问题的看法。名为波普尔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就是规则的核心,否则其不能称之为一种学问。哲学是和科学最贴近的科目,寻求真理是持续不间断的,与此同时还应随时保持警醒。伴着科技的进步,大家的生活方法与区域出现的变化。大家都在找寻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当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对大家的设定了全新的道德规范,某些全新的和高科技有关的技术还在出现。当代伦理学也是以伦理学为基石,对时机出现的难题而说出处理的全新的理念。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是明确核心理论,普尔所提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与牛顿均从事与科学有关的行业,它的理论主要是述说,所提出的是方法论而不是认识论,是对人们传达与记录讯息的属性的区别。某些人所提出的论点能被接受,主要是由于这都是构建在一定程度所具的可错性的基石之上的,阐明了人们目前所了解的东西,已可以改变大自然。
(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予人类全新的想法。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体制的构建是科学进步的关键。首先就要提升对于科技的立法,维持科技的进步,用强硬的方式束缚大家的行动,用独特的手段鼓励并约束自己。法律是不是利于实行,决定于道德心的趋势,在当今社会,法律有着根本性含义,增强科学的立法很重要,大家要使用法律的方式来确保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三)辩证的来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格雷厄姆·默多克西方欧美新左派科学技术理性文化批判理论
对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批判是西方及欧美新左派的一贯立场。早在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首开从人本主义对技术理性进行异化批判的理论先河。他的技术理性批判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进程的分析展开的。他认为理性化进程已经进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政治管理以及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社会进人到了被技术理性严格统治和支配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本性遭到了全面的扼杀和毁灭。在经济活动中,人被严重地片面化和原子化。合理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工业的大机器生产和严格的劳动分工,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严重的主体间疏离。从政治管理领域看,人的管理活动被严格地模式化和齐一化。他曾调侃官僚政治机构下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非常类似于“机器的操作”,并且在枯燥乏味和死板单调方面,确实还经常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从人的精神领域观之,由于物化和理性化的全面和总体性的统治,致使人的主观世界完全为物化意识所支配。这种物化意识表现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停留于局部,失去了对整体的联系的把握,丧失了革命的主体性和反抗精神。卢卡奇的上述观点深深地启迪了他的后人。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发表的《启蒙辩证法)),是技术理性批判的经典表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谈论的“启蒙”不是指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神权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那场启蒙运动,而是泛指人类社会在近现代的理性化进程中所发生的所有强调理性的至上性和人对自然的技术征服的启蒙运动或思想解放进程。他们在这里所说的“辩证法”,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指谓事物结构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或事物的矛盾运动,而是特指事物走向反面、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启蒙辩证法”就是要揭示以理性和技术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对自然的统治权为宗旨的启蒙最终走向了反面,走向了理性的启蒙的自我毁灭和理性对人的统治的悲剧。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的悲剧性的辩证法就在于,它所设想的人对自然的无限的统治权和人的普遍的自由等目标非但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而且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走向了启蒙的自我毁灭。在理性普遍统治的世界中,“人类不是进人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在他们看来,20世纪人类历史的状况表明,启蒙的世界不是一个人性全面发展的世界,而是一个普遍异化的世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启蒙用知识取代犷神话,使人的思维服从于理性的逻辑,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认识的进步,但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理性思维往往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容易停留于对事物的直接的认识和精确的描述,而缺乏对现存的否定性的理解和超越。“当思想归结为数学公式时,世界就是用它自己的尺度被认可的。一切作为主体理性胜利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切存在的东西对逻辑的公式所作的从属,都是以理性顺从直接出现的东西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启蒙精神停留于这种以抽象性和直接性为特征、缺少主题的价值尺度、缺少对现存的否定性理解的理性认识时,它本身就不再作为现存世界的否定力量,而是作为与现实等同或认同的肯定的思想。这样,启蒙精神就成了一种崇拜理性思维和科学认识,缺少主体性与否定性的新的迷信和神话。应当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上述认识是深刻的,尤其是他们所经历的时代,正是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的时期。如果说经历了后工业时代,现在的西方知识分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上已经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观点的话,那么在20世纪40年代,在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远未被人们重视的时候提出上述思考,其思想价值就更应当肯定了。
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单向度的人》,这是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表述形态,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理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基本思路是: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经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马尔库塞用“单向度”(One一dimension)一词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等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去的“第二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实性质。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和技术的异化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揭示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二重性、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形式及其特征、技术异化背景中人的生存困境、技术异化的原因、技术异化的扬弃等重大问题。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技术世界中,现代劳动者经历了被整合或一体化到现存技术体系和现存社会秩序中的过程。技术理性通过确立富足与自由的生活目标实施着真正的统治,从而把所有真正的对立面整合起来。“在一个压制性总体的统治下,自由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个人可以进行选择的范围,不是决定人类自由的程度,而是决定个人选择什么和实际上选择什么的根本因素。”马尔库塞指出,通过技术理性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新社会是一个消除了工人的反抗性的一体化的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成了单向度的人。作为一个思想家,马尔库塞甚至认为单向度人的出现,对于社会的进化而言不是一种积极的现象。虽然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劳动者甚至主动地与现存制度认同,但在实际上,劳动者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维度,即否定和批判的维度,其后果是使社会失去了自我超越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基本生存是由个人无法控制的力量和机制所决定的。因此在马尔库塞看来,人们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并没有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们是升华了的奴隶,但毕竟还是奴隶。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的论述是建立在当代文化批判思潮发展的前沿的,同韦伯、齐美尔、卢卡奇等思想家关于理性的分析批判有着共同的基础,同时与20世纪生态文化的兴起也有着呼应关系,尽管其理论本身存在着不少争议,但他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的确给了后人不少启迪。
对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批判也是西方和欧美新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和欧美新左派阵营的代表人物们几乎都有所论述,伴随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潮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他们的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扩大。其中,格雷厄姆·默多克的有关论述值得关注。在《通俗表现形式和后常态科学: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斗争》里,默多克对科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开展研究的切人点虽然是转基因食品等社会问题,但研究视野却涉及科学的实施和运作方式等社会公众领域,涉及广阔的文化领域。默多克认为:“科学求得大众的支持是因为科学发现各种应用会让生活更安稳、更可靠和令每一个人更满足。然而,近些年来,一系列新生事物已经侵蚀了长足‘进步’的承诺,这些新生事物瓦解和破坏了现有的假设和实践,并且开创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后常态’的科学。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标签。这个前缀‘后’过于强调和过去状况的突然决裂,虽然‘常态的’暗示在独立的研究人员和重要的权力持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之间的关系比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更平稳。虽然如此,最近二十年,毋庸置疑,在科学的智力组织和经济组织及政治的显著部分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它们一起深刻地改变了科学的实施和运作方式。”
默多克在文中提醒人们注意:最近四百年,科学家一直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扩大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影响,而且试图最大限度地从实际应用中获益。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为典型的哥特式叙事传统展望了杀气腾腾的科学的黑暗远景,很早就公然质疑了支撑这项普及事业的科学在持续进步的假设,但是,直到关于核武器和全球温室效应的新发展公然抗议这种假设,这种假设才不再占有优势支配地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和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核能事故之后,曾被宣传为格外干净清洁、生态上友善而安全的核资源突然成为巨大的威胁而不是解决方案。同时,人们非常熟悉的诸如汽车和冰箱,原来居然都是拓宽臭氧层空洞和加速全球天气恶化的帮凶。未曾预料的一连串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摆在面前。科学似乎已经到达了它的极限点。这个星球提出的关于责任和平等的基本伦理问题没有了答案。这是一个象征符号的真空区,留待后人从其他资源里填补。
默多克从社会学角度提醒人们注意:资本主义的重心从工业化生产转移到策略性信息和操纵上,所以核心科技的掌握变成了枢纽性的经济资源,这改变了科学和商业之间已经确立的联系,因为当代资本只对那些会创建更多资本的研究投资感兴趣,“所能完成的全部研究就是那种能赚钱的研究”。科学研究原本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由政府投资完成,但由于政府的各种财政危机,科研投入减少,科学家只能四处寻求研究基金,因而被更加牢靠地拴在资本积累的环状运动中。结果,他们的研究成果逐渐首先成为商业资产,日益激起一些不快的小冲突,诸如关于谁应拥有专利权和谁应控制其应用等等。
他还尖锐指出:“新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商业价值连同日益加强的风险(充分评估它可能携载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前就对其进行应用所具有的危险性)把各种科学问题转移到政治竟技场上来,在这个政治竟技场,这些科学问题深陷于社团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持续的交叉火力网中。”他举例指出,商业计算强调短期利益并让国家来应对随后可能造成的任何社会或环境的损失。另一方面,公民和消费者,关注后代的未来并期望国家能让各公司为它们的投资可能引起的长期风险负责。科学“专家”特别是那些为政府或大公司工作的科学家不再得到信任。他们逐渐被视为部分利益的代表而不是公众利益的代表。结果,自上而下的代表系统处于自下而上的大众要求参与关键决策的日渐增长的压力之下。
持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立场的人们一向认为,科学家连同企业家都是掌握“进步”进程的现代性英雄。他们的各种发明和“承诺”把人们从对饥饿和疾病的恐慌中解放出来,而且增加舒适和选择的水准。然而默多克认为,这种持续进步的故事并非没有受到质疑。许多都是16世纪希伯来传说中有生命的假人高莱姆(Golem)(一个有生命的泥仆)故事的各种变本。在这个最初是犹太童话的中世纪早期版本中,这些人是作为仁慈的力量救助那些处于苦难当中的人和保护人们反抗压迫的,但约翰·施密特在1682年出版的神话调查却发现,他们开始反抗奴役状态并且“给他们的主人造成巨大的灾害”。玛丽·雪莱正是拿这个难以驾驭的人物作为她的弗兰肯斯坦创作原型,反过来弗兰肯斯坦又变成了一种核心的隐喻,象征科学无力应对自身的发明造成的出乎预料的后果之可怕状况。近些年来由于核能工厂事故及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增强的风险意识又被再度强化。然而有两种科技—计算机和转基因食物—与新兴的信息资本主义秩序联系最紧密,而且最全面地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也成了最近最具影响力的各种顾虑之核心所在。首批广泛普及的转基因食品—萨弗西红柿,在1994年进人市场后,受到全球普遍喝彩和欢迎,甚至受到像《卫报》这样的报纸的欢迎。然而不久后,人们就对转基因技术采取了批评姿态。将西红柿作为转基因革命的“先锋前卫”,是一个辉煌的选择,因为“西红柿已无处不在—在色拉里,在酱料、比萨、馅饼、三明治里”·一但是这种普遍存在也尖锐地呈现出可能具有的一般风险性,它暗示着消费者即使有意避免,却最终无法回避。1999年西红柿变成了被广泛采纳的不确定的意象,为三个国家的新闻界发动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活动提供了图像抛锚点。它们的涵盖面从《独立报》的一个成熟的西红柿的简单素描,到《每日快讯》的显微镜下的西红柿图片,再到《每日邮报》标语展示的一片参差不齐外形的西红柿片,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的特别有力的意象。
“转基因技术日渐增多的问题与关于计算机可能的故障日渐加剧的焦虑相符。一系列病毒摧毁了数据,破坏了软件,已经证实了‘网络社会’的脆弱,但直到对关于‘千年虫’造成的可能的影响的恐惧开始在1999年积蓄成一股强大的势头,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辩论以同样的方式表明了转基因成分如何彻底地与日常食品融为一体,‘千年虫’的媒体传播覆盖面清楚地表明计算机技术如何变得无处不在,故障如何影响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否拥有计算机。英国政府的一张传单在1999年中期为商业辩护道,“在每一种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微处理器和许多现代仪器、控制器和机器的嵌人系统(芯片)中都存在有潜在的问题……电梯和自动扶梯、火灾检测和报警系统”。默多克在文中还提到了一个经典的个案,关于预期的后果和按透视原理缩小的时间规模……常规设计的决策局限于数字计算机的可调时钟,计算机应用仍然相对受限,似乎能够使整个社会系统陷人瘫痪,切掉电源,搅乱金融交易,破坏一系列家用电器。在这场事件当中,预言被证实没能实现。当英国政府千年虫中心(GMC)在2001年1月1日报告,“英国国内外一片宁静。没有与千年虫有关的问题的表现”,在这儿可以听得见如释重负的口气,但是政府在内阁已经设置了特别的单元“让各种部长、媒体和公众详尽地了解正在发生什么和正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个事实表明他们如何真诚地对待这种情形以及直到12点的钟声敲响前还依然不可预知的影响。英国广播公司当然做了最坏的打算。它的千年虫之夜的工作室的后墙由一个强有力的意象主宰,预期的混乱浪潮以巨大的外形险恶的昆虫的巨幅照片和一条沿着世界地图移动的各国抵达午夜的线的形式展示出来。全球的新年欢宴的现场播报不断地被全球“千年虫”情形的最新报道打断,报道计算机故障的定位点显示在地图上。
由此,默多克认为,我们日益意识到,所有的人为干涉都具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影响,这一特点破坏了科学的权威以及革新总是加速社会“进步”的假设。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科学家和政府都面对着疑虑日益加重的公众。“我们见证了一个过渡时期,从科学家自动地受到尊敬的时期过渡到了现在,现在人们质疑他们的权威性”并且要求参与磋商重大革新。许多评论家欢迎这种趋势并盼望更广大的“科学民主化进程·一把科学还有所有影响我们社会的其他议题一起带入公众辩论”。另一方面政府却不太欢迎这种倾向。谈论风险是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它,就不再能轻易地控制,并可能提供一个发光棒,指引对政府业绩的更普遍的不满,就像在转基因的辩论中一样。在“进步”的年代,人们依据政府配置商品和辩论的公正程度来判断评价政府。在一个综合风险的时代,公众则开始根据政府根除或削减可避免的危险或“坏事”的能力来评判政府。而且,因为关于风险的决策总是涉及困难的价值和利益问题,关乎孰得孰失,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转向公众辩沦的中心。
篇4
关键词:设计艺术;科学技术;平衡;统一
Abstract:Design of intelligent human activity, art and technology are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f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t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has been arou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art history, every new style will bring to design new inspiration, human history every tim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to design the new leap;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civilization,culture and art level is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ofdesign.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and material needs ofdesign ar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fy, designers in the design work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ange,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y art and technology separation or art and technology the inappropriate combination will cause the fundamental failure designtherefore, the designer should design analysis of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rue art and technology design, design a real social need design works.
Keywords: desig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lance;unity
中图分类号:TB2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原始时期、手工艺时期、现代工业化时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设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适应社会生产力需要,设计要不断的变化发展,艺术与技术为适应设计时代要求,也在不断寻求二者之间平衡关系。
一、人类早期“实用性”设计
从广义上讲设计是人类一切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性活动,设计是人类的智能性活动,当人类产生以后为了生存便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加工活动,由此设计便产生了,在设计萌芽阶段,以石器为代表的原始设计阶段,在此时期石器是最主要的工具,石器设计是原始设计最主要的设计内容,生产工具的设计创造对早期人类由猿向真正人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工具的创造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人类造物活动的初始时期,人类智慧性活动完全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这个时期“实用性”是设计的主导倾向。
二、手工艺时期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在新石器时代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人类完成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成为独立的行业,手工工匠专心于器具的制作,建筑、手工艺、服饰等专业、独立的行业性设计逐渐出现和发展完善起来,创造了辉煌的手工业文明。在手工设计阶段,手工制作中设计与生产是密不可分的,设计者在富于艺术构思的同事也精通材料和技术,因此手工业时代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在这个时期设计师不仅是技术人才同时又是艺术家,设计作品不仅是技术材料的体现,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这一时期,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中国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但是手工业时代的设计最重要的特征是对金属材料的运用,以及纯粹依靠手工工艺的生产过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封闭性、稳定性、保守性也造成了手工艺设计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的突出特点。
三、工业化时期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变化关系
进入工业化时期,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是传统手工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结合模式,该时期艺术与技术之间变化关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艺术与技术逐渐分离阶段;第二阶段是艺术与技术矛盾时期;第三阶段是探索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1.艺术与技术逐渐分离: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科学观念渗透在技术领域,技术知识逐渐走向理性分析阶段,与艺术感性思维产生距离;而该阶段艺术的概念也在开始强调艺术类的精神属性,艺术也逐渐与使用的概念和技术的概念产生分离。18世纪初期荷加斯的著作《美的解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荷加斯分析了以线条为特征的视觉美和以使用性为特征的理性美,认为使用的理性美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要为目的。18世纪艺术家巴托把艺术分为实用艺术,美得艺术,以及一些结合了美与功利的艺术;伴随着美术感念的出现,产生了大美术和小美术的区别,由此混为一体的技术与艺术才略有了区别。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使的艺术与技术分离更加明显;在西方18世纪中期哲学家黑格尔否认使用艺术作为艺术的特征,并且当时许多艺术家认为美的艺术高贵于使用艺术,由此许多艺术家不愿涉足于使用艺术领域,出现技术家不在干涉艺术,艺术家不再关心生产生活,最终导致艺术与技术的分离。
2.设计产品中艺术与技术矛盾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好处的同时,技术与艺术分离似乎更加明显,在产品中集中反映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虽然工业革命带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上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1851年英国水晶宫博览会作为世界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暴露出设计的严重不足。人们在使用工业产品的同时,审美趣味却停留在古典装饰风格之中,促使设计师在工业产品上装饰古典风格样式,导致艺术与技术的严重不协调,如何处理艺术与技术之间分离带来的缺陷成为设计师,艺术家,理论家开始考虑的时代问题。从而设计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时代即将到来。因而水晶宫博览会所展示的成就和暴露的问题成为工业设计理论和实践起始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直接原因。
3.探索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新统一:1、工艺美术运动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原则,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莫里斯倡导的在英国掀起的影响深远的设计运动,该运动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要求美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反对纯艺术,该运动的本质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业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工艺美术运动虽然有他的局限性,但它唤醒了人们对设计的重视,探索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及设计与艺术的伦理道德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 打开了现代设计的大门,在之后的设计发展中,设计艺术与技术之间不断的寻求新的平衡。2、新艺术运动虽然不怎么反对机器生产,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工业技术的艺术装饰,但是由于艺术装饰过于复杂,所以该设计风格并不适应现代工业批量生产,设计艺术与技术之间并没有实现统一;3、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很快销声匿迹。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4、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现代主义风格的确立,是现代工业技术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现代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艺术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现代设计师们的基本设计理念,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结束语
且不管何种形式、风格、流派都是围绕着艺术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中进行和开展的。如在以上设计几种主要风格中,每一种风格的盛行都显露出了艺术与技术之间微妙的关系。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数字化时代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关系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新时代背景下,虽然有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等不同价值取向,但设计仍然以艺术与科学技术为实现手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关系在新的时代依旧存在并更加紧密,而技术与艺术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中国建筑史》.藩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现代设计史》.董占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4.《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篇5
关键词:助学者;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03-03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普及,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逐渐趋于成熟。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但是,当前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技术取向至上,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2012年10月,笔者对西北地区部分小学做了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感教育(硕士论文)”的调研,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更喜欢与自己交流密切(关怀、帮助、交谈等)的教师,因此与其它科目相比,这位教师所任的课程的成绩比较高。作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本次研究笔者主要从信息技术课堂微观的角度,来探索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基础
助学者是一种教育学中的术语(Kemperor,2001),现广泛适用于网络教学。“同伴助学者”是指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培训中,那些比较积极地帮助他人,且在培训中起到带头和促进作用的学员。从在线助学者的概念引申出“助学者”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学员。在本文中,助学者是指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能积极地帮助他人,在课堂中起到带头作用,这些学生均为计算机兴趣小组成员。
近几年,高效课堂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阵地,更是形成了一股“高效课堂热”。关于高效课堂,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效课堂更加重视教学效益、效果和效率;更加重视课堂中“人”的发展,包括教师和学生。本研究从高效课堂的视角出发,从学生对课程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四个维度来论证助学者是否有利于高效课堂的达成。
2014年的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讲到,信息化的成效“最终要由师生的感受来评价,而不是用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设备、搞了多少次的培训来评价”。可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体会,也是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高效课堂提倡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方面的提升,而且还包括学生的感受、教师的体会。学生的感受包括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否有愉快的学习体验,是否感觉氛围轻松等;教师的体会包括是否有愉快的教学体验,是否有成就感。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与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兰州市的一所小学(生源主要为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本所小学对4、5、6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每个班级的学生以随机的方式分配,保障了本研究的有效性。本研究在五年级随机选取了两个班为研究对象,一个为对照班、一个为实验班。研究条件:两个班级均由一位教师授课,备课、授课环节均相同,不同的是,教师与实验班的学生交流比较密切,在实验班中,抽取对计算机相对熟悉的10位学生,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这10位学生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助学者”。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29份。回收率为99%,问卷的有效性为97%。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项目团队成员在分析文献、探究理论以及参考相关问卷的基础上制作的。本问卷经过了初拟、预测之后,正式形成了问卷,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邀请了相关领域的3位专家对问卷的题目进行了审核,并对问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经过多轮的审核修改后形成了最终的问卷。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基于对信息技术教学名师的请教,以及笔者一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本研究采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为:新授知识――教师操作示范(探索学习)――学生操作练习――评价与反馈。对照班与实验班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区别主要为助学者的参与。对照班的授课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对照班授课模式
助学者的主要作用是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对其他同学的指导与帮助(助学者一般情况下能较快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模式如图2所示。“助学者”同时也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得课堂可以顺利而又高效地进行。
图2 实验班授课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既是人文的,也是技术的。本研究从技术与人文的角度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进行研究。从“学生对课程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四个维度来对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课程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1.调查问卷分析
在“你的家里是否有计算机?”这个问题中,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占到72.9%,说明本小学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比较高。两个班级中“家里有计算机”的数量相差一人。在“你是否喜欢计算机课程?”这个问题中,实验班中98.4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或者喜欢”。而在对照班中,77.7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或者喜欢”。
在“老师上课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你的掌握情况如何?”这个问题中,实验班中84.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好或者比较好”,而在对照班中74.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好或者比较好”。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班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喜爱程度以及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掌握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班。
2.访谈结果分析
每一节下课后,笔者会询问一部分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堂的问题。通过访谈,实验班中很多学生都提到了受到“助学者”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看到“助学者”能很快完成任务,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快速地完成任务。由此可知,助学者对计算机课堂能顺利地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对照班中,有一部分同学提到:“实践操作时间不够用、遇到问题(大小写的切换、计算机硬件的问题、本节课知识点等)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促使课堂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在计算机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突发的情况(硬件的、软件的),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一位,可能难以及时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正是有了“助学者”的帮助,才能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可以顺利地进行。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调查问卷分析
在“你喜欢计算机老师吗”这个问题中,实验班中63.6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92.4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或者喜欢”。在对照班中,41.2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80.9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喜欢或者喜欢”。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2.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实验班的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在访谈中,有一位学生提到了:“王浩(信息技术课堂助学者)是我们班最调皮的学生,经常因为上课纪律问题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在信息技术课上,他不但不扰乱课堂,竟然还能最先完成任务,无形中我们也受到了他的‘正能量’的影响。”
在与对照班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比较讨厌一种情况,即教师在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控制屏幕(信息技术课程授课,主要以“屏幕广播”的形式)。但是,如果教师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就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一矛盾造成了对照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热爱程度较低。
(三)教师对课程的评价
企业提出:“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速度,向管理要质量”,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对于课堂管理,主要体现在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经过一学年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实验班通常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一些,学生的作品更成熟一些。通常情况下,对照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相对来说弱一些。作为一名课堂组织者与引导者,最真切的体会便是,在给实验班授课的过程中,能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在给对照班授课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些疲惫。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笔者在一学年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能明显感受到,实验班的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较好。比如: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操作,实验班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点,笔者要求他们根据课本的操作说明进行探索或者合作学习,实验班的学生完成的速度比较快,完成率比较高。如果本节课时间比较充裕,教师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验班选择继续学习的学生比对照班的多。
2014年教师节,笔者收到一位“助学者”的卡片,上面写着:“谢谢老师给予我的肯定和帮助。一直认为我是不受关注的学生,我的成绩一般,没有老师喜欢我,甚至我的爸爸妈妈对我也没有耐心,也没有任何的优势,这让我感到很自卑。但是,自从老师让我做了‘助学者’,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我最开心的就是上信息技术课,因为,只有这样,我才知道我的价值,我可以帮助我同学,尤其是平时学习好的同学,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在给实验班授课的过程中,笔者能感受到一种相互吸引的“磁场”,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完美地演绎一堂课。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教育的成熟与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习与创新技能”中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在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两者共同说明,“知识的学习”已经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了。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助学者”对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建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等)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近几年,教育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课程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的程度。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信息技术能为高效教育课堂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
篇6
关键词:教师;学校;学生
一、存在问题
学校方面:首先,重视不够,目前为了应试,学校最注重的还是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例如,我校只在七、八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一周每班只有一节课,教学课时非常不足,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不能完成。其次,没有统一的教材,我校教师都是自己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致使有的同一年级所教内容也不一定相同。最后,硬件设备不完善,我校目前没有计算机机房,因此学生根本没有上机操作练习的机会,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看。
教师方面: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受硬件方面限制,只能采取教师在前面展示,学生在下面看的方式,课堂难免会枯燥无味。而且对课程不够重视,在上课时间不进行正常的教学内容,完全忽视了课程的教学。
学生方面: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参差不齐,在以前的小学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或者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基础就较好,而上述两者都没有的学生基础就很薄弱,另外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够明确,这些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二、相应的改进方法
篇7
教育家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高职院校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教育者的积极引导,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广大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悟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汲取精华,建设书香校园,对于承载教书育人任务高职院校来说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本文由收集整理
一、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师生成长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伦理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人的理性理论、人的心灵理论、人的追求理论等,这些将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解决了科技伦理中人的理论问题,也就能更好地建设书香校园,服务师生成长。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理性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存在物,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分享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一所真正有内涵的学校,应该是让人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书香的味道,感受到人的理性内涵。教育不应该成为一个训练“机器”的机构,而应该成为培育有理性的人的场所。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广大师生认识理性,学会分享理性。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提升人的心灵境界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任务。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努力向上,努力向无限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人的限度,尤其是社会的限度。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范式的文化传播更加普遍,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更加凸显,对科技文化教育提出挑战。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殿堂,建设书香校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非常必要。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实现人的追求的过程。师生在校园环境中,通过主体的认知来表达对人文精神的接受。当人的期望值特别高,不能达到时,不能忽视我们对善良追求的动力,我们更需要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来实现书香校园文化层次的提升。书香校园文化具有德育教育的特质,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关联,高品位的文化理念灌输,能保证学生人格修养的形成,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4.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文化扬弃的过程。书香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当今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个性超脱于社会文化,形成扭曲的道德观,对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挑战。时代要求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同步,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反映社会的总体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主体意识,对文化进行扬弃,接受对师生发展有益的传统文化,摈弃那些功利主义文化。
二、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学院发展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方法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假设理论、归纳理论、演绎理论等,这些科技研究方法的理论将为书香校园建设搭建更加合理的框架。把科技方法理论运用到书香校园建设,能让书香校园建设更加科学、理性、规范,服务学院发展。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回归过程。书香校园建设能更好地对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和内涵进行追求和把握,是一种回归过程。文化的积淀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要注重对文化本质和内涵的把握,引领文化建设的潮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找出文化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建立能服务学院发展的文化模式。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动态过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归纳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都是时代的需要。归纳和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把校园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文化的动态性。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辩证过程。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从书香校园到校园溢满书香,是对文化的演绎,是一种辩证过程。文化的发展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辩证的否定过程,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是客观存在的,书香校园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也就必然遵循辩证否定的规律,因此,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辩证过程。
三、书香校园建设服务社会进步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关系更加有利于书香校园体系的构建。要有效利用这些关系,使其服务于社会。
1.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提升。思想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对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文化建设是思想建设的表现,对思想建设有展示作用。用sts中的理论关系来指导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研究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sts理论能指导书
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能展示sts理论的成果,二者的相互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能更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进步,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素质。文化是内化为人类思想的人化过程,文化能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其实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的接受和文化的传播,二者相互影响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8
防水效果一试便知
不同界面可做演示
每届读者节科禹展位现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地读者争先验证效果!
河北科禹六大新型环保防水材料,自我刊跟踪报道至今,无数读者和选项者纷纷与之合作。多年来,更有无数读者事前电话咨询杂志社或厂家,详细了解系列防水产品的性能特点、效果、合作事宜等情况。
由此,读者节成了读者亲自验证效果的平台!我刊举办的读者节和创业周上,读者们都亲眼看到科禹防水李书民经理反复在红砖、水泥瓦、沙子、泥碗等不同界面上给大家现场做演示:
那时,李书民经理把一整块长一米、宽半米的水泥瓦拦腰踹断、一分为二。随后把断成两块的水泥瓦,平放在桌面上又兑在一起。两块瓦的断口处,用刷子涂刷一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稍干后,刷防水涂料的断口裂缝上面铺上了一条建筑无纺布。随后,无纺布表面也涂刷一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待干后两块断瓦居然又合二为一成为一体。断瓦都能粘牢,你说科禹防水产品好不好?
一块砖头,李书民经理把两边分别洒上水。你就会眼见着出现两种现象:一头水迅速地浸入砖面,另一头做过防水的砖面上,水似露珠一样悬浮在砖面上,一点不往砖里渗水。一块砖头,一头渗水,一头不渗,你说科禹防水产品好不好?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李书民经理居然能用纸箱子和全是洞洞的塑料盆养鱼!这是因为李经理把纸箱和塑料盆都做了防水效果,因此纸箱和塑料盆便能不漏水。几天里,四五条金黄色、漂亮的小金鱼儿一直在纸箱里自由自在地畅游。你说科禹防水产品好不好?你还怀疑绿色环保的科禹产品有毒害吗?
百闻不如一见!选项者如果看好防水产品,可以先行购买一些产品,回家用以上的办法,在不同界面上做实验,看其防水效果。自己心中的担心完全解除后,再放心地与科禹合作。
防水产品系列化
任何漏洞都能堵
河北科禹防水技术推广中心推出的每款新品,都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研发、不断攻克技术难点的产物。研发过程中,李书民经理不断请教行业专家和技术工程师,并多次联手高校进行技术攻关,才最终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家防水专利技术配方。公司产品严格执行国家防水材料生产行业标准,最终实现了产品系列化、技术行业领先的目标。目前,公司各种产品均已取得国家建材院的检测报告和合格证书,产品销量逐年递增,得到了各界用户的好评与认可。
防水抗渗精:是一种能深入渗透到混凝土及砖石深层的液体防水材料,通过与混凝土的反应产生防水,对屋面及各种需要防水施工的基质都能起到内外双层防护的作用。即便是喷涂到建筑用的沙子上和渗水性极强的红砖上都不会渗水,水珠就像在荷叶上面一样滚动,其防水效果要比任何表面涂封的油毡、沥青卷材等高出数百倍,且终生有效,与建筑物同寿命。其优良的防水效果令防水专家叹服。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是采用先进技术和关键原料,由有机液料和无机粉料复合制成的双组分防水涂料。它综合了有机材料弹性高和无机材料耐水性好的特点。
无机防水堵漏材料(又称无机防水堵漏王):是一种无机高效防潮、抗渗、堵漏材料,也是极好的粘接材料,分为速凝(主要用于抗渗堵漏)和缓凝型(主要用于防潮、防漏)两种,均为单组份灰色粉料。
纳米高弹防水胶:该产品是专门治理解决大裂缝漏水问题的,对各种基面粘接牢固。防水层呈整体性封闭,表面光滑整洁,使用寿命长,且环保阻燃。
近日,科禹又出两种新产品——
聚合物抗裂防水沙浆(抹面砂浆):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添加各种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制成。具有粘结强度高、柔性好、抗渗、防水、抗裂、易施工等优点。可用于各种屋面、墙面的防水抗裂。
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特点:1.具备良好的耐水性、耐候性;2、涂层呈整体封闭,性能长期稳定;3.高温100℃不流挂,低温-40℃不龟裂;4.产品绿色环保,无毒无害;5.施工安全,工艺简单;6.潮湿基面亦可施工,有效提高工程进度。
即日起至明年三月一日
学六种技术只收3800元
科禹防水技术推广中心现推出新优惠政策:即日起至明年3月1日,学习科禹防水产品1、防水抗渗精;2、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3、无机防水堵漏王;4、纳米高弹防水胶;5、聚合物抗裂防水沙浆;6、水性聚氨酯,以上六种产品的制作技术,学习共收3800元,包教包会,保证每位学员生产的产品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如需帮助上门建厂,价格可电话商谈。学员掌握技术后 自行办厂时,可免费使用“科禹”商标、产品检测报告、合格证书、荣誉证书、专利证书、ISO900国际质量认证等资质。为了验证产品实际效果,我厂可按出厂价200元1桶(10公斤装,可喷涂120平方米)提供样品试用,真金不怕火炼,欢迎各位读者朋友联系。
科禹防水技术推广中心
电话:0311-89163519 15232193488
生产基地:河北临城东镇信用社北
篇9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分桃子。
(共4题;共11分)
1.
(4分)算式18÷3=6读作:_______,被除数是_______,除数是_______,商是_______。
2.
(3分)28÷4=7表示把_______平均分成_______份,每份是_______。
3.
(3分)被除数是12,除数是2,商是6。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分)把9个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_______个面包。
二、发新书。
(共1题;共2分)
5.
(2分)把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_______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_______个。
三、列算式。
(共1题;共5分)
6.
(5分)他们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
++=(
)
×=(
)
四、填一填。
(共3题;共10分)
7.
(3分)28÷4=7中被除数是_______,除数是_______,商是_______。
8.
(3分)36÷4=9,这个算式读作_______,其中除数是_______,商是_______。
9.
(4分)填空:
52÷13可以读作_______除以_______,也可以读作_______除_______.
五、列式计算。
(共3题;共15分)
10.
(5分)量一量、画一画
11.
(5分)一本《童话故事》210页,小华准备一星期看完,小华每天应看多少页,你能帮她安排一下吗?
12.
(5分)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参考答案
一、分桃子。
(共4题;共11分)
1-1、
2-1、
3-1、
4-1、
二、发新书。
(共1题;共2分)
5-1、
三、列算式。
(共1题;共5分)
6-1、
四、填一填。
(共3题;共10分)
7-1、
8-1、
9-1、
五、列式计算。
(共3题;共15分)
10-1、
篇10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先行组织者;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75-02
一、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我校应用型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该课程对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以及培养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更好完成课程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围绕如何将教学理念切实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渗透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懈改革与探索我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都比较强的特点,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把整个课程教学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堂理论教学阶段,强调对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阶段为实验教学阶段,通过实验强化对相关电子器件与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三阶段为电子电路设计阶段,强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同时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David・Ausubel)“先行组织者”学习理论应用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学阶段,教学实践表明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奥苏泊尔“先行组织者”理论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泊尔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奥苏泊尔认为,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的观念不够清晰,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一个引导性的材料。这个引导性的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一段说明文字,也可以是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在概括包容的水平上必须要高于要学习的知识或材料,一个与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的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不熟悉的教学内容。
三、“先行组织者”理论在《数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课堂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量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接受式学习。这是因为采用接受式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避免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满堂灌的被动式和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我们在这一教学阶段采用了奥苏泊尔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了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我们在选择和安排教学材料时,充分考虑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及联系,并尽可能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在讲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包含范围较广,概括水平高的引导性材料,即“先行组织者”。由于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含约束条件的逻辑函数化简时,我们通过向学生讲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具有约束条件的例子作为先行组织者进行类比说明,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非常难以理解的逻辑函数约束项的概念,明确了逻辑函数化简的本质,而且使学生已有知识向学习目标有关知识的迁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期待,有效地提高了效果。
四、“先行组织者”理论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传统的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实验课程基本采用缺乏弹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内容更新缓慢且主要以电子器件功能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操作,并不需要较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使得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缺乏对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与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满足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我们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述一些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典型实例,并以此为背景从复杂的工程应用系统中提练一个相对简单的数字电路实验,并给学生创造基本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实验室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实验。例如,我们在数字钟实验课中首先讲解定时器/计数器在计算机系统及电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然后从中提练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字钟,由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个应用于不同场合及不同功能的数字钟,并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关的器件自主设计,最后在实验室中完成器件测试、电路搭建以及功能测试等任务。教学实践表明,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电子器件与应用相关知识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五、“先行组织者”理论在电子电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以及与后续的各类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相衔接,我们在《数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综合性并具有实际应用功能的电子电路,完成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装配、调试、测试以及设计报告的撰写等全部工作。针对目前电子电路设计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与实际工程需求脱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以及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等问题,我们把“先行组织者”理论也引入这一教学阶段。鉴于各类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具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竞赛内容中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是全面检验和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有效的引导性材料,我们以历年各类的竞赛题目为原型,将比赛的真题作为“先行组织者”,由学生自行独立地进行电路原理设计、硬件制作与调试、设计报告撰写、现场调试与答辩并撰写设计报告。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变过去传统的以“老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当演员,老师当导演”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电子设计竞赛、毕业设计以及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表明,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化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学习理论应用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电子电路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校在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车比赛以及工信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姜雪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2):61-62.
[2]黄为勇.奥苏泊尔及布鲁纳学习理论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