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信息学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0: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信息学结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信息学结课论文

篇1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篇2

【关键词】化学软件;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现在科技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专业和科研中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专业软件成为科研、生产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1],在化学与化工专业领域,Chemoffice和Origin成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专业软件,而且目前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但是大量研究生进入课题后,他们在撰写科技论文与毕业论文时,无法熟练使用这两款软件,这限制了论文的整体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内已经广泛使用各种专业软件,众所周知,图形化的描述要比文字等表达方式更为直接、详细和准确,因此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已经成为化学、化工、医学等领域的重要表达方式,在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数据处理方面非常重要。随着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进展,大数据与计算机模拟计算技术已经成为计算化学领域的重要基础。本文作者累积了数年的国内化学软件类课程教学经历与国外留学经历,本文拟就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教学的模式

目前,传统的软件类课程教学与普通课程并无太大差别,教师使用ppt等演示文稿首先进行课堂教学,在每章结束或者全部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课时较容易掌握,整体课时量较大[2]。缺点是每款软件都是从菜单功能讲起,然后进入某个模块,讲解某个简单实例后,进入下一个功能,讲述过程十分凌乱,学生学习过于碎片化,课堂教学后,所能记忆的信息有限,且都是碎片化的信息,不利于对软件整体的理解。虽然在每章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上机对教师的讲述内容进行复习和强化,但是教学与上机的相隔时间过长,学生上机时对内容依然非常陌生。

2 传统教学的课时安排

2012年我系面向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化学软件基础》课程,共计32课时,共讲述办公软件(office),绘图软件(Chemoffice,AutoCAD,Origin,Photoshop和3Dmax),编程软件(Matlab),分子模拟软件(Gaussian)共计8款软件,平均每款软件讲授课时为4课时[2]。由于国内众多兄弟院校均在本科生阶段开设类似课程,因此2013年,我系将《化学软件基础》课程开设为三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程,讲述内容依然为上述8款软件,课时压缩为16课时。从目前课程的运行情况来看,本门课程主要面临两个主要问题:(1)讲述软件较多,讲述较为宽泛,平均每款软件只能讲述2个课时,教学效果较差,每款软件只能讲述最基础的内容。(2)讲述内容单调,目前的讲述内容均为如何使用软件,但学生对目前这些软件在科研与生产实际中有哪些使用实例并不清楚。后续学生每个软件4学时的上机课时并不能掌握课堂讲述内容。

3 课堂教学模式与课时改革

以32课时为例,在讲述内容方面,削减软件数量,共讲述ChemOffice,Photoshop,Origin,Matlab等4款软件。其中,Microsoft Office属于目前最流行的办公软件,大部分学生对于该软件的使用已经非常熟悉,因此可不列为教学内容。Chemoffice是Cambridgesoft公司的一款专门针对化学专业使用的软件包,其中ChemDraw,Chem3D,ChemFinder,ChemInfo是最常用的模块。Chemdraw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绘制反应方程式和流程图,包含各种常用化学键、分子式等模板可供使用,是目前绘制方程式和流程图最常用的软件,并且可以根据所绘制的分子式生成该化合物的模拟核磁共振谱图,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成有巨大的帮助。而Chem3D的最重要功能是可将所绘制的二维分子式转化为3D视图。ChemFinder是该软件的一个数据管理模块,可以用于检索化合物的结构,分子式等信息。ChemInfo是一个化学数据库,包含数十万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子式,物性常数等信息。因此,整个ChemOffice软件自身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化学系统,整合了大多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

Origin是OriginLab公司推出的数据分析和绘图软件,现在的最高版本为2015版,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分析(排序、调整、计算、统计、频谱变换、曲线拟合),绘图,与编程。其特点是使用简单,采用直观的、图形化的、面向对象的窗口菜单和工具栏操作,全面支持鼠标右键、支持拖方式绘图等。目前绝大多数的科学期刊都要求使用Origin软件进行图形的绘制,它是目前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被公认为是最快、最灵活、使用最容易的工程绘图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拟合,插值,频谱分析,3D绘图等。因此也成为化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之一。

Matlab软件是目前数据分析领域功能完备、使用较为简单的数学与计算分析软件,可以用于化学领域中的数据计算、结果处理、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析等方面,且可以与Origin软件进行编程。

因此,本专业的主要课时用于最基础的Chemoffice,Origin,Matlab这三款软件上,其中最复杂的Origin和Matlab两款软件的课时均为10课时,达到深入讲述这两款软件的目的。

化学软件的使用主要是用来解决科研与生产中的数据统计,示意图,反应方程式,总结报告等方面,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改革以往课堂教学与上机教学分开的模式,要求学生必须携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改变碎片化教学从菜单和功能讲起的传统模式,以现代高水平科技论文中所使用的化学软件为实际例子,结合实验设计、绘图、数据分析等方面,全方位分析高水平科技论文中的软件使用技巧,绘图布局,数据分析以提高讲述效果,在课堂讲述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模拟教师的操作,并完成全部绘图。

4 改革效果

目前上述改革已经实施一年,虽然总体上没有了单独的上机教学,从总课时量上减少了课时,但是教学效果避免了碎片化,学生至上课伊始就直接接触软件的使用,教学与学习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顺,张勇,赵晓洋,刘宏民.常用化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22(12):1142-1145.

篇3

大家早上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属于辛勤耕耘的人们。回首刚刚过去的08—09学年,我们充满了喜悦,充满自豪,我们全体同仁,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骄人的成绩。

这一学年,我们取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第八届安徽省文明单位”“滁州市文明标兵”“滁州市园林式单位”等五项国家、省和市级荣誉。

学科竞赛喜报连连。在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我校有40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指导教师是李智、赵开颜、阚绪好、宋波、林其宏、张桃玲、王宗美、张加翠;在全省中学生校园集体舞比赛中我校获三等奖,指导教师是陈梅和张玉菊老师;在滁州市全民健身体育乒乓球比赛中获团体第一名,指导教师许翼心老师,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滁州市集体一等奖,指导教师是纪承动。另王浩、潘登峰、周兵、赵贵嘉等22位同志获省、市论文一、二、三等奖。

课题研究喜出成果。继语文省、市级课题结题之后,杜标老师任组长的滁州市级政治课题《挖掘政治教材中转化后进生的潜能》顺利通过滁州市专家验收,目前英语课题也初步得到滁州市专家组的认可,结题在即。

篇4

生物信息学 生物科学 实践教学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综合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试图,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具有指导和开创性价值的依据,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有效的系统模拟和信息预测结果。目前,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学、生物工程、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制药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一、生物信息学在生物科学领域的作用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生物科学从传统的个体及群体表征研究逐步演变为内在分子机制的研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聚焦于生物个体的内在分子机制,同时还从大量的生物个体的基因数据中获取和解析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尝试对生命过程进行干涉和改造。而在获取、解析、干涉和改造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物科学领域各个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目前,植物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水稻、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的遗传图谱、基因序列、基因组注释已公布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生物信息数据库中。利用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方法和技术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植物基因组的功能,指导后续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传统的生物学分类方法已经鉴定及分类了成千上万的物种,但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认知,越来越多的物种在遗传进化上的分类依据较为模糊,而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传统的分类学可以更好的研究生物类群间(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的异同性、亲缘关系、遗传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这在当今的生物分类学中应用日趋广泛。生物信息学还可以综合利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学科对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和计算分析,探索物种间基因流动的本质,揭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规律,从而为找到决定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根本因素提供重要的依据,帮助生态系统平衡的恢复。此外,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遗传工程菌,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分子遗传物质,从而达到催化目标污染物的降解,维护生态环境的空气、水源、土地等质量,也是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兴研究方向。

二、生物信息学的学科内容和课程要求

生物信息学主要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等学科构成,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生物数据的收集、存档、显示和分析,体外预测、模拟基因及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的遗传基因图谱进行分析处理,对大量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进化地位等。从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中可以明确生物信息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较好地把握该课程。

1.高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

生物信息学将数学和统计学作为主要的计算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数学建模、统计方法、动态规划方法、数据挖掘等方面。此外还包括隐马尔科夫链模型(HMM)在序列识别上的应用,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最优理论,DNA超螺旋结构的拓扑学,遗传密码和DNA序列的对称性方面的群论等。因此,在生物信息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数学及统计学的计算方法的基础知识,能够利用牛顿迭代法、线性方程回归分析、矩阵求拟、最小二乘法等进行数学建模和计算,从而对基因和蛋白质序列进行比对、进化分析和绘制遗传图谱等。

2.生物科学基础

生物信息学包含的生物类学科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基因工程、蛋白工程、生物技术等应用学科。根据其课程特点,学生在学习生物信息学课程前需要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基本生物学课程,对于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启动子、非编码区等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需要对一些重要的生物学数据库有一定的了解,如美国基因数据库(GeneBank)、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数据库(Embl)和日本核酸数据库(DDBJ)等。此外,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生物学数据库查找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基因及蛋白质结构模型,能够读懂数据库中基因和蛋白质的信息注释,能够计算蛋白质序列的分子量和等电点,能够为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设计引物,能够对特定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

3.计算机科学基础

计算机是生物信息学的主要辅助工具,利用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物系统的过程需要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对大量的生物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主要包括对数据信息进行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所以,学生在学习生物信息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如BLAST和FASTA序列比对分析软件,Oligo和Primer引物设计软件,VectorNTI、DNASTAR、DNASIS等综合分析软件。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语言,如正则表达式、Unix shell脚本语言和Perl语言。

利用生物信息学在处理和分析海量生物数据的过程中,计算机软硬件资源需要配合处理分析软件的运行,因此要求计算机操作系统使用Unix和Linux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需要大量的操作命令进行输入执行过程,对于经常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跨越的障碍。

三、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生物信息学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狭窄,通常是介绍性、科普性的课程,甚至作为公选课程。少数高校开展生物信息学的实践课程教学,但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和专业相适应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而开放性实验更无从谈起。

1.教学模式固定单一

生物信息学在内容层面涵盖诸多学科领域,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把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这导致教师需要将大多数课程内容压缩到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灌输大量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学质量。再者,大多数高校仅开展生物信息学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过程,造成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脱节,使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难以深入理解和吸收,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最终未能体现出该门课程的价值。

2.教师专业背景薄弱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数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背景。然而,目前从事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教师即便具备深厚的生物学背景,但是多数教师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较为薄弱,并不具备完整的生物信息学知识体系,对生物信息学发展趋势也了解不多。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院系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仅仅在教学中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在课程考查方式上通过小论文、综述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均无法实现该课程大纲的要求,从而影响学生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无从谈起。

3.实践教学薄弱,专业教材缺乏

生物信息学实践课需要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用计算机学习NCBI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序列比对分析软件的应用、蛋白质空间结构图视软件的应用、序列拼接软件的应用等。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课时非常少或者为零,学生对于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学习仅仅通过教材上抽象的文字描述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导致学生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无法在实践课中进行验证或操作,严重影响了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质量,也偏离了教学大纲中强调的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另外,目前还没有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材。国内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影印版或者中文翻译版本,这些教材偏重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涉及的实践内容较少,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相关知识才能接受和使用这些教材。因此,部分高校在生物信息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自家编写的简化教材,从而造成生物信息学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大纲混乱等情况。

4.实践课程经费不足,实践教学环境落后

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积极开展各种生物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培养大量生物信息学人才,为整个生物学的理论研究及其相关产业创新(主要是医药和农业)提供指导和支撑。国内对生物信息学的关注和认识起步较晚,其发展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国家和高校对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和科研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生物信息学的实践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比如大多数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没有相应的计算机实训室,配套软件也相对匮乏,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

四、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1.修改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编写适用的实践教材

根据当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制定和修改理论教学大纲,除了引物设计、基因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基因和蛋白质结构功能预测等基本内容外,还需添加系统进化树分析、聚类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谱图等较为综合的内容。另外,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充实实践教学内容,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适当提供科研环境,鼓励开展开放性实验。

目前国内并没有系统的、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实践教材,因此针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方向的特点,联合多学科领域(数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编写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实践教材,在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多设实例和相关练习,使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更多的生物信息学工具。

2.紧密联系科研、基于实践问题开展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把生物信息学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在紧密联系科研的过程中,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PBL)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训练学生把所学的生物信息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各种生物科学领域的科研活动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发展。例如,在生物信息学实践教学中多加入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经典实例,鼓励学生利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利用自己熟悉的、合适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相关知识开展课题研究。此外,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不足,不断的完善生物信息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大纲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开展多学科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生物信息学属交叉学科,包含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使生物信息学教学达到教学的目标,该课程教学需要采用多学科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学科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联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生物信息学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基础性、铺垫性教学。比如,在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生物信息学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学建模、统计方法、动态规划方法、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基础内容,同时,开设实例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隐马尔科夫链模型,牛顿迭代法、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的应用原理和规则;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信息学涉及的引物设计、序列比对分析、基因及蛋白质结构功能预测等方面开展相应的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信息学原理及软件的应用;在计算机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生物信息学的需求,开设正则表达式、Perl语言、R语言等课程学习,以及增加Linux和Unix操作系统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生物信息学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信息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开设时间和顺序需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评估,对于开设该课程的时间把握是开展多学科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过早开设生物信息学则会导致学生在不具备相应学科基础的条件下跨越式的接触生物信息学,无法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过晚开设则会使学生学习了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后,由于课程衔接不紧,导致在学习生物信息学时出现理解滞后和无法适应的现象。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统筹安排,使生物信息学和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有很好的衔接和过渡,以确保和提高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生物信息学是现代基因组学时代的开阔者,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和载体。针对生物信息学的特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软硬件等需进行一定的改革,将多学科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实践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将更好的提升学生科研、应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郝柏林,张淑誉.生物信息学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0.

[2]GUYD, NOELE, MIKEA. Using bioinformatics to analyse germplasm collections [J]. Springer Netherlands,2004.39-54.

[3]王春华,谢小保,曾海燕.深圳市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监测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08,28(4):93-97.

[4]张菁晶,冯晶,朱英国.全基因组预测目标基因的新方法及其应用.遗传,2006, 28(10):1299-1305.

[5]周海延.隐马尔科夫过程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研究,2002, 6(3):204-210.

篇5

2002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和信息专业协会合并成立“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主要职责之一是采用LIS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ProfessionalKnowl-edgeandSkillsBase,简称PKSB)[7]对课程教育进行资质认定。作为认证的核心,PKSB以同心圆形式提出了图书馆、信息与知识专业的行业人员所必需掌握的技能范围(见图1)。伦理价值观是PKSB同心圆的中心,被视作从业人员实践的精神基石。专业技能具体包括知识与信息的组织、管理、开发与利用、研究能力、信息的治理与合规、文献的管理与归档、馆藏的管理与发展、信息素养与学习。通用技能包含领导与倡导、战略规划与管理、以用户为焦点服务设计与营销、信息技术与通讯。这些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要立足于更广阔的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管理的行业背景以及更广阔的组织与社会环境背景中以保证从业人员对变化发展保持敏锐的触觉。

2调查设计

本文调查对象为CILIP认证的17所院校: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克兰菲尔德大学、格林多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拉夫堡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诺森比亚大学、罗伯特戈登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布莱顿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西英格兰大学、阿尔斯特大学[8]。笔者使用网页内容分析方法调查这17所院校44个专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及具体内容。

3CILIP认证专业教育的现状

3.1培养目标

CILIP认证的17所院校教育无论在培养的学位、方向上类型都比较多元。培养学位类型有理学硕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文学学士。从数量上观察,硕士学位的培养是重点,占认证课程总数的75%。CILIP认证教育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四个:(1)信息与图书馆研究方向,关注如何实现在实体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获取与服务上的有效管理[9]。(2)信息管理,如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学、信息管理与商务管理、数字化资产与媒体管理,该方向主要是针对组织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控,以实现信息最大价值获得竞争优势。(3)信息研究,如情报学、科学数据监护(DigitalCuration),使学生了解信息的本质及其各个方面。(4)其他与图书信息科学交叉的方向,如医学方面的健康信息学。英国认证的LIS教育紧贴时展和社会需求,适当添加学科领域新兴的课程,既推广了较前沿的专业知识又减小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差距。此外,CILIP认证相当注重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整合的教育,如拉夫堡大学的信息管理与商务管理,谢菲尔德大学的健康信息学。

3.2培养模式

CILIP标准提出教学可以是全天和业余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质量要求应该一致。调查发现,认证的全日制学士学制一般为3年或4年,也有提供业余制5年的本科课程。硕士学制针对全日和业余的不同对象,规定了弹性的学制,一般分别为1-2年或2-5年。值得一提的是调查的业余教育多以远程在线课程的方式实现,如罗伯特戈登大学通过多种先进的网络传递方式和用户友好界面提供课程、讲座、在线辅导、实时交流、师生讨论组以及在线图书馆[10]。远程在线教育不但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便利了受教育者无时无刻的学习,更是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学生一同接受英国认证的教育。这种方式证明了CILIP认证教育具有国际化的特征,促进了全球化的专业教育交流。CILIP认证教育强调课程学习后成效,教学课程部分的评估主要是讲座、专题讨论、个人研究、实践、课程作业、正式考试等多种方式的混合,支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完成教学课程部分的评估一般能获得资格证明。若要完成学位教育必须在以上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或参与项目。多数学校明确学位论文需在导师的监管指引下结合学生选择进行,导师在研究期间提供建议和指导。

3.3课程结构及具体内容

CILIP标准指出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结合学科及其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框架。认证课程大多采用模块化的教学,由核心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组成。据调查,对网站上列出的核心模块各个专题内容进行大致分类,见表1。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学科基础核心内容为主,以专业基础与概论的专题带领学生入门,并培养科学研究、管理的通用技能,切实地反映了CILIP认证的核心PKSB关于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教育目标。选修模块往往是核心模块的深化与拓展,拥有较好的灵活性,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及时调整,与核心模块相辅相成。以西英格兰大学[11]为例,信息管理的核心模块包括信息环境、信息素养、知识组织、个人及组织管理,其选修模块的选择有信息构建与网页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数据库系统管理等等,两者有较强的联系。

4CILIP认证专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以上调查分析,笔者归纳了CILIP认证的LIS教育的3个特点,职业性强、强调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国际化。

4.1职业性强

由于CILIP负责职业资格认证,所以其对专业教育的认证也带有浓烈的职业色彩。首先,认证的课程内容以时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尽量缩短和减小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时滞与差距,利于行业的科学发展。其次,无论是认证课程的报读条件,还是教育过程,CILIP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拥有一年的图书馆或信息服务行业的实践经验申请者享有优先报读课程的权利。而且教学中工作实习是重要的学习成效评估方式。再者,CILIP认证教育培养模式多元化且兼顾公平,是对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的支持。

4.2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CILIP认证教育兼顾理论知识、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微观上,课程多样,核心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表1数据见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整体数量相当可观。相比

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参加CILIP认证教育的学生更能将专业知识结合专业技术应用于信息网络社会,更能适应职业生涯。此外,CILIP通过开设相关交叉学科的课程培养综合性人才,如健康信息学、商务信息管理等。宏观上,CILIP的培养目标既有文学方向又有理学方向,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实习实践。 4.3国际化

CILIP的认证是无国界的,因此其课程大多都提供这种面向世界,不分地区,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时间,不分学科背景的受教育机会。其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灵活的远程在线课程,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实时的交流辅导,多样的教学手段,友好的系统操作。如此高质量的远程教育无疑为英国CILIP认证的教育国际化提供有力保障,而且为LIS领域的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全球化合作。

篇6

【关键词】文献检索;教学内容;教学创新

Literature retrieval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 Shandong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Document Retrieval Teaching

Lu Ming,Han Li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content on the prevalence of stale of content, newer slow, setting is unreasonable wait for a problem,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in our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focus adjustmen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theory, supplementary teaching subject, combined with updated to distinguish specialized course, comb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librarian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series of innovative attempt. The hope can give the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reform brings some inspirations

【Key words】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Content of courses;Teaching innovation

文献检索课是教授学生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所需文献或信息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环境的普及,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已经成为文献信息检索的第一选择, 因此,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加以变革、删减和补充完善,建立起一套适合计算机网络检索,真正起到指导检索实践作用的检索理论,才能满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

下面以山东轻工业学院(以下称我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为例,探讨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现状和我校文检课的一些创新和尝试。

1. 我校文献检索课的现状:

1.1教学内容严重压缩。相对于一些把文献检索课列为选修课的院校相比,我校相对要重视很多,十年前已经把文献检索课程设立为公共必修课。全校13个学院的学生都要完成一个学期的文检课。但是,近些年因为学校扩招,专业课增加,文献检索课教师不足,实习场地不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已从原来的每学期36课时减少至16课时,因此教学内容也一再被压缩和调整。

1.2理论课和实习课比例不合理。图书馆的计算机终端只有100来个,每学期要承担4000多学生实习,实习硬件严重不足,因此十六课时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为10:6,甚至有的学院比例为12:4,对于一门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主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课程来说,是极为不合理的。学生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实践机会。

1.3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我校的文献检索课全部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这明显的不合理。这个时期是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的高峰期,学生的缺课率明显上升。而且许多关于图书馆的利用、信息检索的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利用、考试题库利用等知识,这时教授为时已晚。

1.4文献检索教材更新慢,跟不上时展。就已出版的文献检索教材来看,与时俱进的精品聊聊无几。一些教材大篇幅介绍文献检索的发展史、地位和各种检索工具书的沿革、编制方法、主题收录范围等,而计算机检索、有关日常生活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网络信息学科导航、免费网络资源等内容不多,也不深入。即使是介绍,也是蜻蜓点水一般泛泛而谈,互相抄袭、黏贴的内容很多。有些检索工具的检索体系早已发生变化,但教材中没有及时改变、补充和反映。还有些教材多次再版后、内容、数据、没有任何更新和订正。例如我们采用的一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在十年前是非常优秀的一种经济管理专业的文献检索教材。但是自2001年出版以来,虽多次再版,但内容无任何变化,数据库检索界面早已改变,统计数据早已过时,甚至一些门户网站早已被兼并或淘汰。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使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是却一直找不到更好的有专业针对性的新教材。

2. 针对文检课现状,在文检课教学内容上,我们做了很多调 整和改革尝试,具体如下:

2.1大胆压缩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篇幅。

将2-3课时的基础理论和手工检索工具知识压缩到1课时。对于信息源、检索原理、信息著录和标引、检索工具的形成、检索工具的评价等理论性的知识,作为一般性的了解。把重点放到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的内容上,建立以机检为主,手检为辅的课程新体系,为计算机检索和上机实践腾出时间。

针对实习硬件的严重不足,我们积极寻求各个院系的帮助,把部分实习课放在院系的电子阅览室进行。作为答谢,不定期到各系为师生进行图书馆的利用、数据库的使用等免费讲座,与院系互惠双赢。经过我们的反复实践和争取,现在绝大多数学院的文检课的理论和实践课比例已经达到1:1。

2.2检索理论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内容。

大部分教材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检索理论和各类型文献检索工具使用两部分,理论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检索实践。随着检索实践的不断变化,检索理论也要加以变革、删减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计算机网络检索,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真正起到指导检索实践作用的检索理论。

例如,讲解联机检索时,DOS界面的检索我们已经放弃,改用介绍采用鼠标结合键盘的操作方式,面对的用户界面是视窗式的友好交互界面;讲解计算机对比运算和方法时,不用再死记AND、NOT、OR、W(W)、N(N)等算符,大部分检索工具都有非常简单和友好的检索对话框和替代方式。系统也会将用户的鼠标、键盘输入操作自动转化成检索表达式;讲解检索方法的理论部分也尝试去掉顺查、逆查、抽查等在计算机检索中不需用户费心考虑的方法,而重点强调回溯法(或者称“引证法”)的使用。

2.3剔旧增新,不断更新和补充网络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检索的普及,不稳定的内容越来越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比如网络信息搜索、下载、传输以及联机检索等的界面和功能变化,文献信息检索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搜索引擎、网站或数据库的推陈出新或搜索功能的变化,还有很多全新的搜索工具,实用软件、电子出版物不断推出等等,这就要求文检课教师与时俱进,随时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增补新颖实用的新内容。例如在介绍搜索工具时,也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搜索习惯,为学生介绍和推荐优秀的搜索引擎,学生常用的百度和google,我们就重点介绍百度百科、百度知道、google学术搜索、人性化首页、手气不错等等特色产品,对百度和google进行速度、网页、新闻、网页排名等进行对比,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网络学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兴趣,不仅仅满足与简单搜索功能。对学生不常用但是很优秀的搜索引擎,我们也会选择性的为学生介绍,例如维基百科、yahoo、Piledog、ixquick和一些实用小软件等等,以备学生随时使用。

再如,随着网络工具书的迅猛发展,我们把利用辞书、百科全书、年鉴等“手工工具书检索实习”改成“网络工具书检索实习”,向学生介绍在线辞书、百科、年鉴、专利、CNKI概念元等众多数据库、软件,更快速、全面、有效的完成信息的搜索。

为了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我们单独利用一个课时介绍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专利数据库、法律法规库、网络考试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并且趁热打铁,紧跟两次实践课专门进行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实习。

2.4针对开课过晚,调整不同年级教学重点。

大三下学期开课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和英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给他们上课时,重点放在网络搜索引擎、各类考试数据库、网络免费信息资源检索、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使用方法和技巧上,虽然许多同学会网络搜索,但怎样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还是需要老师的教授和指导的。

针对毕业班的学生,除大三学生学习的内容外,重点增加了如何围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课题去进行全面的检索,比如毕业论文的写作,开题报告的撰写,原始文献的索取。还增加了大学生创业及就业等学生比较关心的信息资源的内容。

针对没有开设文检课的大一大二及大三上学期的同学,每个学期之初组织“怎样利用图书馆”讲座。不定期到各学院组织数据库使用讲座,并将基础的信息检索课件挂到图书馆网站,提供学生自学机会。通过QQ,留言板等途径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

2.5与专业课相结合,采用专业信息检索教材。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大多数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是单独设置的,很少与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同一本教材。很多教材中的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介绍,都不一定是该专业的学生用得到的。而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教材又不一定涉及。我们在教学中,尽量选择针对具体专业的文献检索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分科教学,针对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 如《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轻工信息检索与利用》等。书中具体的检索实例都属于本专业范畴,授课内容不会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上机实习都明显突出其专业特色,容易激发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欲望。

对于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教材的,就大胆改造教材内容,增加相关专业的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内容,删减本专业涉及较少的内容。教师的课件案例、上机作业内容也和专业知识牢牢挂钩。例如作为经管学院的文检课,我们删除了《化学文摘》《工程索引》的内容,增加了国研网数据库、大型经融证券网站、经济法律法规信息、专利数据库等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用性。

2.6把学科馆员建设和文检课教学相结合。

我校担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图书馆的教师,大部分

是图书情报的专业人员,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但专业性受局限。这几年,我们结合学科馆员建设,什么学科的学科馆员就担任什么专业的文献检索课教师,除了为院系教师提供检索、查新服务,更能对学生分析、利用本专业文献信息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

结束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检索课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作为文献检索课教师,我们会一直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努力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焦俊梅. 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的调查分析与评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9):66~68.

[2]秦殿启.网络泛化与文献检索课教学创新[J],现代情报,2009,29(3):197~200.

[3]温敬朋.文献检索课理论教学内容革新探讨[J],温敬朋,2010,23(6):79~80.

[4]郭利伟.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探讨——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6):25~27.

[5]王灿荣.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7):76~78.

[6]冯立嵩.关于文检课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9):44~45.

[7]黄江娓.浅析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4):47~48.

篇7

关键词:自动化学科;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1-0231-02

The Discuss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of Automation

YAO Jian-ru1, XIONG Xiao-ping2

(1.Hunan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Changsha 410217, China; 2. MCC Chenggong Shanghai Five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Co., Ltd., Shanghai 2019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of automation.It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n course of automation profess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automation specialty;profession; reform

1 职业技术教育与自动化学科的探讨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拓展,许多行业已直接参加国际间的竞争,教育也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外办学机构的冲击,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各种技术教育,受到的冲击更大。许多国外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已经伸入到我们国内,他们以各种形式来争夺生源,国内有的高校也打起与国外联合办学的旗帜吸引学生,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宁可多交若干学费而到国外教育机构办的学校去读书。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更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面对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我国的各类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培养市场急需的各类适用人才。因此,我国应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让职业教育真正为国家培养切实可需的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自动化学科的教育,因为自动化学科涉及到其他的学科,有的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先行学科,这样为我们进一步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中自动化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1]。

同时自动化学科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批能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也不能一成不变。针对数据驱动的控制技术及实现的需求,朝着培养有用人才的方向制定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交叉结合的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规划定位为掌握多种现代化技术的综合型自动化人才[2]。

2 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呢?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无外乎以下三个主要目标:(1)经济目标:科技进步与生产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2)社会目标:在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避免高失业率带来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发展“高职”规模,以推迟相当一部分人的初就业时间;(3)教育目标:在高校入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分流,减轻传统通道的高校升学压力而大力发展“高职”;另一个教育目标,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3]。

3 自动化学科的定位思考

自动化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涉及到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全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基于信息的建模、分析、控制、优化等方面,其研究的对象各异,涉及几乎所有的行业,自动化学科是信息学科与许多传统学科的“接口”。因此,自动化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建设世界一流自动化学科的双重需求,完成双重任务。这同目前的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的目标不完全相同。目前国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评价体制,同建设世界一流自动化学科的目标也不完全一致。

根据自动化学科的发展趋势、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们对自动化学科的定位和发展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新成果,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的新理论和方法;

2)针对不同行业出现的新问题和对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新需求,深入研究新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针对“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需求,解决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系统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做好“接口”;

4)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领域和新的学科增长点,例如网络化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新型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网络化制造、智能交通、量子控制、网络信息安全等;

5)针对新需求、新问题,特别是国家在国防现代化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例如航天、航空、航海器先进控制与决策,复杂系统的先进控制、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先进制造与制造信息化等[4]。

4 教学改革情况

我国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有如下几个需要关注的方面:(1)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训练需要提高;(2)引用国外先进教材比例偏低,国内具有高水平和突出特色的教材偏少,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各自的特点和多样化风格;(3)由于选修课程开出率低,课程选择灵活性差,学生接受反应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课程内容机会偏少。

针对近几年本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实践,力求在思想作风和实际操作中主动出击,适应新的形势。从而寻求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道路,以自动化学科人才培养为中心,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

4.1 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受计划经济时期办学模式的影响,将学生放在受支配和管理的位置上,学生对学校所设的课程,没有选择的权力。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学习和参加课程考核。提供满意的服务,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社会需要为动力的管理机制,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改革过去“我开课办学,你来求学”的机制;而树立“学生需要,我开设”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社会需要为动力的管理机制就是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求职的需要来进行的教育。就目前各类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生源情况来看,从学习动机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愿望:首先是工作(求职)需要,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体现个人在服务领域的价值;二是看好新的行业,通过学习充电,竞争新的岗位,体现个人的竞争实力;三是满足后续持久发展的需要,为今后积蓄动能。因此过去成人学习侧重于获得学历文凭,而今更侧重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社会的这一变化,遵循这一规律,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这一需要,才能获得发展,满足社会所需。

4.2 调整教学计划

学校的教学计划是办学的指导文件,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基本一个模式,不允许突破。因此各类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也就仿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复制出来,而没有体现技术应用的特点,更投有考虑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没有考虑该地区(或某企业集团)的岗位要求来调整专业课程。尽管国家曾多次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如对基础理论提出“必须、够用”的原则,而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控制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所需,结合市场需要,培养的人才也不完全符合社会所需,尽管那样,学生没办法还是选择了这类教育模式,用人单位还是从这些学生中挑选人才,这是无奈之举。

课程设置在保证自动化专业必须完成的课程外兼顾到学生继续深造研、就业等不同需求,体现出以人为本,适应市场,服务学生的思想。选修课门类多,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生自主性强,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扩大知识面。

4.3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

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要切实提高人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结合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需要大大加强。

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在于实验经费、场地条件、实验设备等多方面。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依托社会企业的力量办学实践教学。受思想观念、实践基地、实践设备等因素影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工程意识。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扎实基础,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模式开展教学。

无论是从自动化学科自身发展还是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果脱离了实际,自动化学科就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根本策略。

4.4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若干个由资深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涉及教学团队组建、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实验建设、课程网站建设、日常教学文档管理等方方面面。

4.5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关键中的关键,我们应该结合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目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但许多学校引进人才的程序不太遵守国际惯例,引起不必要误会和困扰。我们应该使新教师的选拔和引进规范化,发挥各种吸引人才的优势(成长氛围、工作条件、待遇、地域和人文环境等),形成竞聘、双向选择、协商的良性过程,加快建设一支世界一流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从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采用结对子形式教学、加强日常教学检查、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联系各种国内外培训机会提供给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深造锻炼创造条件。

4.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落实到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有意识地在实验教学和工程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结合学生提出的实践技能问题,教师采取启发、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不足,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及技能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就业技能,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

5 结论和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自动化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自动化学科职业技术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要不断改革创新,顺应形势的变化。尽管我们在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实践,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还有遇到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将教学规划、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办出特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学校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进一步完善自动化学科实训基地,并尝试自主开发构建控制前沿领域的有关网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全方位创新型控制人才的任务。

大力发展自动化行业,培养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是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要求自动化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开发能力。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能很好地把握自动化学科的现状和需求,针对急需人才的培养需要,开展一系列实践和培养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不断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

参考文献:

[1] 金常德. 基于职业认知教育的秘书职业概论课程开发[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2):48.

[2] 佟威,段中兴,嵇启春, 于军琪.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C].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203-205.

[3] 王博. 职业教育与为职业而服务的教育[J]. 职教论坛,2009(11):15-18.

篇8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抓好辅导的落实,举行1~2次学科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3、 9月16日——22日 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完中物理科组长会;市各 科镇中心教研组长会;“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 发动工作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7、 10月14日——20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初、高中美术公开课;高一地 理、物理研讨课;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政治高中课 题组实验研讨活动

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

9、 10月28日——11月3日 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研讨课;高三物 理复习研讨课;政治科高考辅导讲座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学法指导工作调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情况 调查;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高三 政治复习研讨课;初中计算机研讨课

12、 11月18日——24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讨会;初中物理公开课;文学创作大赛 总结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目标分层教学优质课评选;市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 工作调研;十一月份文明班评比,班主任工作调查

14、 12月2日——8日 班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之星评选;市中小学音乐 说课比赛;初中史地生教学情况调查;市中学生即 席作文竞赛;中学数学课题实验视导

15、 12月9日——15日 优秀论文评选,市中学生物说课比赛;市初中化学 单元目标引导探索实验研讨会;政治课题组实验工 作调查;高考备考视导;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16、 12月16日——22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探索性学习情 况调查;市学科带头人、新秀、教学能手复评

17、 12月23日——29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高三物理复习研讨课;数学 课题实验工作总结会;十二月份文明班评比

18、 12月30日——1月5日 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市中小学各科论文评选

19、 1月6日——12日 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 1月13日——19日 新教师期末复习督导

篇9

关键词: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3-02

为满足工业界对高水平应用人才的需求,我国自2009年开始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规模,以培养有别于传统学术硕士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现有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成为应时之需。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德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如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1],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以及德国工程博士的培养特点[3]等,但鲜有学者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培养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将系统探讨德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培养过程、专业认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其“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办学原则的确立及导师制、研讨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标志着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教育的兴起。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两级学位制度,硕士是第一级学位,该学位主要授予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学生在取得学位之后可以继续学习以取得博士学位(Doktorgrad)。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Fachhcchulen)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自成立以来为工业界提供了大量高层次工程人才,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应用科学大学硕士学位(Diplomgrad FH),成为工程师,有独立从业资格。但德国特殊的二级学位制度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甚至被低估,因而其传统的工程硕士培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改革迫在眉睫。德国于2010年全面引进学士―硕士新型学位制度,新型的硕士学位教育根据学业时间的长短分为“3+2”和“4+1”两种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硕士又可分为“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由此可见,改革之后德国工程硕士教育依然主要在应用科学大学内开展。

二、德国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1、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招生要求为:有相关专业学士学位,成绩优秀,12周的实际工作经验。。按要求应用科学大学所培养的工程硕士在毕业时需具备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学习传授工程新知识的能力、设计并监控开发操作设备的能力、掌握各种关键技能的能力等。

2、专业设置

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重点是工程科学,其通常是按照工程、技术甚至工艺领域来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其专业的设置与高校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密切联系,例如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所在地造船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该校为满足当地需求特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此外,为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德国一些应用科学大学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努力拓展了一批国际化专业。

3、师资力量

根据《德国教育总法》,及各个州相应的教育法规,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博士毕业;(2)有教学能力;(3)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可享受四年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假期,到校外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以了解工业领域最新动态,解决相关问题并更新相关知识。高校从工业界聘任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担任校内的兼职教授或讲师,以增强与工业界的联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4、课程体系

德国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是“板块化”(Modularisierung),即在编排教学大纲时,将与同一专题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板块,每个板块可以由各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组成,一个板块的跨度最多为两个学期[4]。按照规定,学生只有通过课程板块中的所有课程,才能获得该课程板块的学分。按规定,课程板块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学总目标,这样就避免了改革前课程开设过于随意、目标不明确的弊端。

5、学分计算

应用科学大学引进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将每学期的学业量化为30个学分,一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量,一个学期即相当于900个小时的学习量[5]。此外,应用科学大学还引入了相对成绩等级体系,即学生除获得按照德国成绩体系评定的成绩之外,还可以同时获得该成绩的相对等级证明。相对成绩等级共设五级,将该学生的成绩与本年度及上两个年度总体平均成绩相比较,成绩最好的10%评定为A级,A级以下的25%评定为B级,B级以下的30%为C级,C级以下的25%为D级,最后的10%为E级[9]。

6、实习要求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硕士的实习环节一般包括预实习、工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等。以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学大学为例,工程硕士的实习学时占据专业学习过程总学习的一半以上,其实习过程从项目制作I(课程设计)到项目制作II(创新设计),再到企业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7、毕业论文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对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样体现出了重应用的特点。按规定毕业论文应能解决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同时,自2005年起.所有工程硕士毕业时均可获得文凭补充说明。该说明对学习内容、专业特色、文凭层次和高校体制等内容均附有详细介绍,更好地促进了国际文凭和学位的互认。

三、ASIIN专业认证

ASIIN是由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VDI倡导的,由各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权威科技协会、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及重要的工商业组织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机构,是德国唯一有资格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科学教育项目进行认证的机构。

1、机构设置

目前,ASIIN下设两个认证委员会和13个技术委员会(包括工程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的所有研究领域)。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和自然科学与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

2、认证程序及标准

ASIIN认证程序从被认证专业的申请开始,从专业自评到认证委员会的实地考察再到认证结果揭晓,大约需要3-4个月,其认证结果具有5年的有效期。在认证决议过程中,ASIIN保证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工业界及学生都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参加以保证认证的公正性[6]具体认证流程如图1所示。

四、启示

改革现有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成为应时之需。尤其是2013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现实质等效。笔者近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随机访谈了若干化学工程和石油工程的工程硕士,发现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师生比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导致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关注每个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保证培养质量以至于很多工程硕士临近毕业却不知何去何从。2、理论与实践脱节。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工业界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工程人才。但当前工程硕士专业课设置太过浅显,学生在学完后仍不知如何与实践结合。3、企业参与不足。工程硕士从招生到毕业论文都是在高校的统一管理内进行,企业参与相对不足,这就造成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高校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7]。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参考德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工程硕士规模的扩大,对教师的聘任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招聘教师时应将导师的工程背景纳入考察范围,不仅可以满足工程硕士培养在师资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能逐渐形成重视科研教学人员工程背景的氛围[8]。另一方面还应健全导师监督制度,采用激励政策或对教师课时、指导学生数、师生沟通、科研成果等方面有所规定。

2、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在设置专业,安排课程时应与当地工业界实际需求相联系,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根据高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产业结构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不仅有利于满足当地对高质量工程人才的需求,还能突出高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行业特色。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高校一方面可为工程硕士打好工程理论基础,并提供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可从企业单位聘任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以此进一步解决工程硕士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并为工程硕士提供就业保障。

4、完善专业认证与质量保证体系

组建一个既能负责各工程专业的认证,又能参与国际交流的权威认证机构是我国工程教育的当务之急。当然认证不仅是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过程,而应是高校和工业界合作的反馈过程。此外,对工程硕士的培养也应坚持周期性的评估工作,坚持评估工作的定期化和制度化,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认证和的业化和国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韩晓燕.美、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61-62.

[2] 徐玮,付莹莹,刘颖君.中德工程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33-134.

[3] 曾 攀,吴振一,刘惠琴,等.美、德、英工程类型研究生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61-87.

[4] Wasser I: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Qualifications, 3rd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J].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September,2004.

[5]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德国工程教育认证及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57-64.

[6] Rocio Maceiras, Angeles Cancela, Santiago Urréjola, Angel Sánchez. Experience of Coopetative Learning in Engineer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1(36): 13-19.

篇10

进展突出表现在:(1)一大批生物基因组测序,2003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其他400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作图和测序也陆续完成。形成了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表型组学和代谢组学、RNA组学等新兴领域。(2)生物信息学迅速发展。(3)发育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发育生物学一直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4)干细胞研究的快速发展。干细胞具有在体外大量增殖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潜能,目前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自我更新的可塑性等是重要的基础研究。(5)小分子RNA的发现和对其功能研究是近10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热点之一。(6)从研究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神经信息处理机制入手。(7)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宏观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8)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动力,动植物育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9)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与深入。

高校生命科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1.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的现代化。我们要根据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前沿、热点,实现生命科学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更新和现代化,不断容纳生命科学的前沿与新兴领域,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基础,尤其是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新的前沿领域或新的学科生长点,要坚持反映现代、融入前沿的原则,课程内容更新、更现代化主要是通过教材更新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把编制新教材(或外文原版)放在核心位置,创新现代化的课程、教材新内容和新体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编写了高水平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等教材,其中《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当时被列入国家教委生物学科重点教材,另编写有国家级生物学教材3种,规划编写45本教材。清华大学将培养学生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课程纳入精品课建设计划,2005年就已立项建设精品课共105项。

2.课程内容国际化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新兴领域、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与国际组织开展农业科学合作研究[1]。清华大学为使教学内容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教学内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早在2000年以前,生物化学课程选定A.L.Leeehnig的Principle-ofBiochemistry作为基本教材,这门课程的教材与课堂板书全部采用英文。其他的几门必修骨干课和部分选修课也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并随时更新。清华大学大四开设高水平的选修课10门:生物工程导论、基因分子生物学、膜生物学、分子酶学、神经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以下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三、大四现在开设的课程,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和现代化。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选修课为: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

(二)基础科学知识居重要地位

基础科学的知识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863”计划的八个领域,大都是从基础科学实验室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初的遗传密码研究出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出来了,遗传工程研究出来了,这些都是在原子、分子的结构研究得比较清楚的基础上,掌握了规律。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始终把加强基础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把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定为主干基础课。课程改革要加强增大基础课的比例和教育。各高校主要采取大一、大二加强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

(1)早在九五期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8门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并确立了15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2)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则是在低段开设专业基础必修骨干课程7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开设基地班重点建设课程: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3)经十多年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在大一、大二更加强化了课程的基础性。大一开设: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大二开设: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

(三)课程、教材综合交叉

科学发展一方面不断分化和更加专门化,分支学科层出不穷,又高度交叉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许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突破而出成果。

1.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渗透

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导致新学科诞生。生命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这些科学往往代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2.多种方法、思维研究

自然科学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的现象与规律是多维的、复杂的,仅靠现有的生命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开展研究,很难系统地、全面地、准确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质。因此,未来生命科学要将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纳入重要的领域,予以优先发展,大力提倡学科交叉,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思考生命活动的规律,鼓励发展原创性方法和技术。主要涉及的学科如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组织工程学等。要注意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与融合。

3.课程和教材交叉融合和渗透

我们必须根据生命科学综合交叉化趋势,创新交叉综合的科学知识、课程和教材,不仅在学科内、还要在学科间构建相互交叉融合、相互联系渗透、综合的课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来设置的植物学,由植物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重新编制改为植物生物学;同样动物学也改动物生物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将生物化学中信息及调控部分放入分子生物学,将内容扩展后开设了基础分子生物学。

(四)课程、教材、教学计划多元化

各高校生命科学院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科学的、灵活的设置课程。1.必修计划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专业必修基础课。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现在本科四年开设的课程:(1)基础课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理科必修基础课和专业必修基础课。

大一:高等数学(一、二),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实验,物理学(一),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野外实习。

大二:物理学(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概论及上机,算法与数据结构及上机,普通物理实验,生物化学(上),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2)专业课大三、大四开设必修专业课。

大三:生物化学(下),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大四: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生物学综合实验。2.选修计划低段开设通识选修课。

北京大学对必修课作了一定的压缩。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许多高校突破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别的选修课程。大三普遍增大专业任选修课的比例。大四还开设选修课:生理学实验,免疫学,文献强化阅读与学术报告,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现代生物技术导论。3.特色优势计划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等。

(五)课程、教材知识应用性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尤其是选修课中我们要渗入高科技的教育和研究。

(六)课程、教材个性化

北京大学实行灵活的自由选课制度和转系、转专业制度。谋求学力水准、速度的个别化,尤其电脑、网络的运用,学分制及教学计划的多样化,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大了课程的灵活化、弹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个性。还有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趋势,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趋势。

确立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编制原则、教学培养模式

理科本科学制四年,要着力加强素质教育。许多大学本科教育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要坚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的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

(1)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要按科学性原则、高校生命科学课程发展趋势及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改革,科学创新高校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即要按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并重;课程、教材要融入、体现先进的内容和结构,现代教学方法、教材的可读性,即反应现代,融入前沿的课程现代化原则;“综合交叉”的知识结构即综合化原则;课程多样化原则;应用化原则;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大课程的灵活性、弹性化原则;“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即个性化原则;还要求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的整体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重视思想性;实践性,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能力培养原则。我们本科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师要注意在系统和重点的基础上划分授课范围,减少重叠内容,特别就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和衔接问题。

(2)教学模式多样化。本科教育,要确立“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为一体,把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教学模式多样化:有条件的学校,学生进校就定向,确定直读硕士、直读博士人选;实行联合培养,跨学校、中国科学院、外国大学交流培养等办学制度

。北京大学全面推行双学位和辅修制度,还设立“暑期学校”(小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