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23 11: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合作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经济合作社

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25-01

所谓农村合作组织,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提高组织的专业化程度所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新时期背景下,农村经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他对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对于河间市来说,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的途径

1.1认清形势,深化改革

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深化认识,充分地意识到在农村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近些年来,河间市始终围绕着兴农富民的发展目标,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主导产业的同时,也不忘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因此,全市的经济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原本的生产方式与市场的变化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这对于农村经济向着更深层次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商讨下,决定在农村范围内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已经取到了较好的成效。

其次,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在农村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他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及时的捕捉市场的信息变化情况,及时的掌握信息的动态,并且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和服务,指导农民按需生产;其二,可以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进行联合,共同抵御和防范来自于市场和自然的两大风险,从而有效的实现大市场和小市场的对接;其三,它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合理配置,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其四,他可以促进农业市场的开拓。在原来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一些没有品牌并且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由于其规模较小,所以缺乏市场销路,但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由于生产的产品规模较大,所以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于产品的销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五,是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组织内部的成员可以针对农业技术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农村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和所要面临的困难,由于河间市目前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仍处于初期阶段,所以,仍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是组织的规模较小,不能起到充分的带动作用;第二是活动的资金短缺,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第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第四是带头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在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的前提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1.2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此提高认识,并且高度重视,将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工作摆上日程,并且对其加强领导和扶持,以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首先,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始终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重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制定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且认真的组织实施。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其次,省、市、县的各部门要形成合力,积极的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市政和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工作,不断的改进登记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机构应该将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贷款的额度。总之,各部门都要拿出可行的政策和方案,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

最后,各政府部门和新闻工作单位也要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从基本知识到重大作用,对于农村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方法、特别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如何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典型进行宣传。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民朋友了解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及好处,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篇2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机械是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科技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于国家逐渐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农业机械方面的政策,这对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新兴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1.1数据支持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依法登记的农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了220.3万家,其中依法登记的农机合作社有20余万家,这个数字还会在我国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背景下逐渐上升。农机合作社已经从之前的单机作业逐步转变为协同作业,呈现出组织化发展的特点,对作业环境及道路方面的要求逐渐降低。在这种大背景下,盐城市大丰区依法登记的农机合作社有120家,且该区的农机总动力达到了89.01万kW,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的保有量分别达到了3485台、3199台及778台,这表明农机合作社当前正处于快速稳步发展的阶段[2]。

1.2主要运营模式

农机合作社的主要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以下4种。一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可以通过出租土地对土地进行托管,农机合作社需要在规定的时限之内给予出租土地农户一定的土地租赁金或者粮食,使农户不需要自己参与农业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或者口粮。二是一条龙模式。主要借助农机合作社自身的高度机械化优势实施相关工作。农户通过支付合作社一定的费用,并将这笔费用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帮助农户完成全部的农业生产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季的粮食收成应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菜单运营模式。农户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选择机械化服务,向农机合作社缴纳相应的费用,农机承包人员会为农户完成其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使一些复杂且劳动量较大的农业活动可以通过雇用农业机械来完成。四是跨区作业模式。应用该模式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3]。

2新兴农机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机大户作为主体的农机合作社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在扩大作业范围的基础上显著提升农机的利用率,继而在缩短投资回报时长的前提下强化农机投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因农户分散购买农机带来的投资浪费等情况。就当前情况看来,农户购置农用机具的主要方式包括合伙、筹资、政府补贴及贷款几种,这些方式的优劣势十分明显,但农机合作社的主体通常为农机大户,与一般的农户群体相比,这类群体的固定资产数量多、作业规模较大且风险抵御能力较强,在银行抵押贷款及联户担保贷款申请上较为便利,能够进一步强化保险行业对农机使用风险的保障[4]。除此之外,农机合作社可以在有效组织区域内农户的前提下开展农业协作生产,极大程度降低农户的农业生产风险,这对提高农民收入而言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该区建立农机合作社之后,农民的收入相比之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019年该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5121.2元,同比增长8.2%,且这一收入较盐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高出2863元。

2.2显著提高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及运营能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全过程服务,显著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使整个农业生产效率及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单从机械农产品收割环节来看,与之前传统的手工收割相比,大约可节省420元/667m2;若在农业生产的翻耕、栽植等环节中实施机械化生产,可以节省成本600元/667m2。建立及运营农机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户在有效协调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提升整个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2019年该区的农机总动力达到了89.01万kW,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的保有量分别达到了3485台、3199台及778台,该区的秸秆机械还田面积达到9.99万hm2,相较于传统秸秆还田4.95万hm2,有了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3提高土地流转率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决了以往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农户分散经营问题及其引发的农业生产效率低和无序竞争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土地流转率,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村土地从传统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的目标。盐城市大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为130641.5hm2,流转土地面积为91449.05hm2,土地流转率为70%,体现出该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趋势越发明显。除此之外,因农机合作社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大部分农民从之前繁重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确保农民可以通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提高收入水平。

2.4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业想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化发展是必经之路。但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农户过于分散,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难度较大。建立农机合作社可以极大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很好地化解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建立并运行农机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农民自身的生产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都会得到一定提升,这对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农机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3.1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虽然建立农机合作社突显了农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其运营和发展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农机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设经验不足,农村经济市场和自然风险的防范能力也存在一定缺陷,资金、技术等因素给农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帮助农机合作社实现规范化管理目标。积极提供财政补贴,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为农机合作社奠定较完善的物质基础,以便为其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5]。

3.2完善组织和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控

出于有效提高农机合作社风险管控能力的考虑,要进一步完善其组织和管理机制。在这个环节中,农机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会议等诸多制度,使社员能真正行使民主决策权和参与权。针对农机合作社的各项经济数据开展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制定相应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定期公开合作社的财务情况,从而确保整个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以及合作社财务的透明程度。同时,为了确保农机合作社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需要针对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建立相应的岗位制度体系,从而确保合作社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有效落实自身的工作职责,控制各类农业生产风险。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

政府为农机合作社提供健全外部保障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农机服务,真正推动农机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规范性,实现产业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农机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强化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推广保障,可以在有效跟随农业市场发展变化的前提下,针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真正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农机服务。同时,农机合作社需要组建一支拥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从而更好地帮助农机合作社健康稳定运行。农机合作社需要对内部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更新管理人员的理念,提高其管理技术水平,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开展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以及指导工作。

篇3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 经济效益 专业化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农业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产业,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加强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建设,所以,我国当前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专门的农村合作社,力求对农村的经济起到带动的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起农村合作社,可以将购销大户以及技术专业户和加工大户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构建这一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是秉承自愿、民主的基本原则,并且为农民提供统一的知识服务,让农民懂得更多的播种、种植技术,以促进农业产量的稳步提升。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智能化的时代,所以信息技术应用得十分广泛。农村合作社专门建立起了一个网络销售的平台,实现了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在这一销售网络平台上,可以将生产、种植以及销售等一系列的环节结合在一起,并且进行紧密的衔接,这样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将所种植的农产品销售出去,经济效益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并且也减少了农户和企业之间的纠纷,将资源得到最大化的配置,实现了利益互补,对于农业产业化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也起到了提升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政府、农户以及企业之间,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结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方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所以,对于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来说,建立起更多的农村合作社,可以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立起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让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更加简便,让企业的销售变得更加快捷,政府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裨益。

一、坚持特色发展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应该建立在当地农村特色的基础之上,从特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基础,并且围绕特色产业以及拳头产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链条,将当地最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充分的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具有当地风格的农村合作社。农民在合作社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但是不单纯的采用资金的方式入股,而是采用技术、经验等多种形式入股。采用集约化的运作方式,这样才能够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建立起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还要积极的推动科技的发展,实现科技兴农以及科技惠农等发展目标。在农村合作社的内部,应该不断地提升其自身的科技含量,为实现科技发展之路打下重要的基础,真正的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以带动我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农村合作社行业自律意识及规范制度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起农村合作社之后,可以起到对整个行业进行自律以及规范的效果。这样,也能够间接的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受到农民素质的影响,经常会产生自发性以及趋同性的特点,这样农业就会产生较大的起伏。而在建立起专业合作社以后,农户之间以及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就可以实现有序化的竞争,对于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维护的作用,整个行业朝着蓬勃向上的趋势发展,营造出更加健康的环境。所以,建立起专业的农村合作社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虽然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相信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会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自身的职能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帮助带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更好的完善,而在过去存在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纠纷,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产品在合理的经营环境下,正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是极有帮助的。通过对农业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对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坚持农村合作社规模化发展

规模化发展是当前农村合作社的前进方向。围绕规模化发展,我们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强化农民规模发展的意识,提高农民自觉组建较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多元发展。在兴办主体上,鼓励农民通过合作自办、能人牵头创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等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形式多样化。在专业范畴上,则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藏、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服务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经营活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专业广泛、类别齐全、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的问题展开了论述,因为在农村建立起农业合作社是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通过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在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有帮助的。不但可以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能帮助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进一步的改革。我国农村广大地区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合理措施,这样才能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实施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积极引导农民创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应对WTO的客观需要,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针对邹平市张高村水杏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发展展开了调查,并思考了相关问题,以期探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张高村水杏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水杏是张高村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张高村人均耕地面积很少,除了在洼地不太适宜种水杏的地方种植了一些粮食作物,所产仅勉强供自家消费外,主要种植水杏和香椿两种经济作物。水杏种植在张高已有很长的历史了,“邹平水杏”实际就是指张高水杏,在山东也算是很有名气的,但在“”期间水杏树被砍伐所剩无几。现在的水杏树大都是1993年邹平推广“万亩水杏基地”时栽种的(推广张高经验———南林北粮),当时政府免费提供树苗,并给予少量补贴鼓励村民种杏树。虽然政府组织村民统一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形成规模”的做法很普遍,并且大多数遭受了失败,但张高村却是成功的案例之一。近年来,水杏收获时好的情况能收入1700~2000元/亩,差的也在800~1000元/亩。2005年10月,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在邹平县黛溪办事处的支持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张高村水杏生产合作社。该社2005年被评为“邹平十佳生产合作社”。其成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过去村委会负责销售水杏,上边来了人,又吃又拿的,每年都要赔一万多元,现在合作社是经济组织了,就不会再有这种情况了。同时,村民作为分散的个体,也需要一个组织来规范种植,扩大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互助合作社的主要工作是:(1)请技术员来讲授种植、管理果树等知识和别处的经验,并在平时进行技术交流,如社员遇到果树修剪、嫁接等技术性问题时,会互相帮助。(2)统一包装和品牌宣传。合作社计划申请注册自己的水杏商标,争创品牌效应。目前邹平农业网有为他们免费做的产品宣传。(3)最重要的工作是联系产品销路,统一销售合作社成员的水杏。由于水杏保鲜期非常短,不易储藏,每年水杏大量上市时节,水杏价格都会极低,甚至跌至两三角钱一斤。拓展销路,提高村民收入,也是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希望能在保证社员销售价格的基础上能为合作社盈利,通过买入社员的水杏,再统一销售,赚取中间的差价,具体由理事会成员执行。(4)水杏深加工的事情一直都在考虑中,这无疑将对提高村民收入起到极大的作用。几年前曾有一日本商人连续三年收购离成熟期约一个月的杏子制成果酒,投放市场后反响较好,但因市场价较高,最终未能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村里也曾组织人员到北京等地考察杏制品市场,对深加工的前景很乐观。但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技术;二是投资太大,国家食品行业的准入制度也严格。

二、张高村水杏生产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曹锦清在《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认为缺乏协商与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是中国农民与农村中的一大问题。人多地少基本国情下分散的小农经济,不仅造成了整体上的农业生产率低下,更造成了分散的农民在市场中对于资本与商贩的相对弱势。成立合作社,重要的就在于把“善分而不善合”的农民结合起来,从而改变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分享市场发展的果实。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农户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这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引导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走向新的联合,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和调整,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调查中我们感觉到,村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在邹平各地开展,但合作社在张高村发展仍然不甚成熟。由于张高村水杏生产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操作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认识不足,发展不快,覆盖面小。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村委会干部和村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带动农民致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现在入社农户仅有50户,更多的农户处于观望阶段。调查中发现,即使是入社的农户,对合作社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

(二)自身组织能力不强,组织创建的依赖性强。调查中,该村党支部书记明确强调,村两委不能干涉合作社的情况,但该合作社却正是外部力量干预和渗透的结果。支持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邹平市各乡镇政府的评比中有生产合作社的指标要求,成立的最初的推动力来自村委会。虽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成员的产生方式,村民的回答大多语焉不详。重大事项还是几个董事说了算,而这些人大多是前任村两委成员,和村委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常常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合作组织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升级发展的要求。对合作社将来的发展,虽然强调要做好销路拓展工作,但对“如何销售?是否有销售渠道?入社成员的利益如何分配?做深加工,做什么深加工?怎么做?销售的渠道是什么?”等问题,合作社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只是有了一个感性上的认识。虽然进行了商标申请和统一包装的初步工作,“统一销售”对社员们来说仍是形同虚设,他们一直在按自己的渠道进行销售。

(四)法人资格不确定,内部制度不完善,利益连接存在松散性。张高村水杏生产合作社没有正式手续,也不知在哪进行注册登记,更得不到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目前也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使得组织与会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成员的身份不明确,对于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抵御各种风险能力不强,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这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五)规模不大,资金匮乏,经济实力较弱。资金不足是制约张高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发展的一大瓶颈,该社目前收入有社费和政府支持两类来源,社费50元/户,但目前只交了20户左右,2006年获邹平县奖励性支持2万元,因此收入远远达不到组织正常运转所需资金,由于法人地位不明确,在销售旺季也很难得到金融贷款。此外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等以及从业人员文化素质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工作手段落后,掌握信息的面和量较小,不同程度制约了自身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三、从张高村水杏生产合作社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路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对外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对内以为成员服务为宗旨,通过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联结的一个桥梁和纽带。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原有生产方式的许多弊端,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的矛盾,加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世界各国成功经验看,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和组织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合作社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首先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以年度为单位的分配制度,实行年度审计制度,要尽量减少机构和专职人员,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逐步建立健全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大力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第二步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使其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利益联结机制是经济合作组织能否顺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在开始阶段肯定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政府精心扶持和呵护。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优质的服务,构建良好服务平台。但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在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农民自愿,避免行政干预。政府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涉,参与而不包办。政府不能把行政干预扩大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内部事务。

篇5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农村经济;新生力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28-02

一、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湟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兴起,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至2012年底,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24家,其中种植业79家、养殖业99家、林业19家、农机服务业10家、其他17家。合作社组织成员达到2 520人,带动农户20 496户,注册资金达22 442.7万元。共和镇苏尔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11年3月,基础设施齐全,入会社员多,经营情况较好,被青海省列为省级示范社。2012年重点扶持发展了拦隆口镇班仲营村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巴镇韦家庄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巴镇双寨村祥云花卉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上五庄镇世元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0个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农民自愿组织,自主经营的新型集体组织,它不同于“大锅饭”时期的生产队,那时候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农村发展十分缓慢。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那时期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在农民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自发组织的,各个方面都达成了共识,有比较合理的利益形成机制,各成员都有积极性,能通过这个组织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采取的措施

湟中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出台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构建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工商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民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协调与服务小组,层层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建立辅导员制度,进行指导培训

由农民合作组织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了专业技术辅导组,下乡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了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同时,制订培训计划,分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印发有关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普及合作社知识,引导农民自主发展专业合作社。截至2012年底,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期,培训成员达4 210人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到省外培训36人次,增长了知识,为更好地发展合作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制定发展措施,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政策上扶持。合作社与其他农业项目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制定优惠政策。二是资金上支持,制定奖补政策,对新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用于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四)坚持示范引导,做好基础服务

湟中县委、县政府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坚持“扶持,不干予”的政策,在不违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是立足基地抓建设。重点推进优质无公害蔬菜、特色农产品和农机作业服务领域的合作社发展。二是把典型示范作为指导工作的重点,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分别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合作社作为示范社,如共和镇苏尔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巴镇双寨村祥瑞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上五庄镇世元牛羊养殖合作社,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给其他农民以借鉴。三是加强技术服务。聘请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和省、市、县专业技术人员为合作社成员授课,不断充实和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知识面,提高技术水平,以技术促效益,以技术促发展。

(五)抓制度,促规范

引导和督促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组织、财务等各项制度,以保障合作社及成员的切身利益,进行合法组织和经营,已有65家合作社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合作社各项制度,有效解决了各种问题和纠纷。

(六)充分发挥村支书和能人的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村支书、种植业和养植业大户、以及科技等“能人”的作用,联合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共和镇苏尔吉蔬菜种植合作社、多巴镇双寨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多巴镇韦家庄蔬菜种植合作社、拦隆口镇班仲营蔬菜种植合作社、上新庄镇地广牛羊养殖合作社等。都是在村支书或是种植业和养植业大户、以及科技等“能人”的带领下组建起来的,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业绩。

三、取得的成效

(一)实现了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了农户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群体优势,解决了分散经营中销售商品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市场地位,降低了交易费用,合作社成员比一般非成员农户人均增收3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发展致富的信心。

(二)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农业竞争力

合作社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以此来调整地区农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上新庄镇国财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们发挥高地草山优势,南繁北育,80%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牛羊养殖,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拦隆口镇班仲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95%以上的农户进行蔬菜生产,建成蔬菜大棚621栋,露天面积达46 hm2,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为附近地区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为省会城市西宁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可观的新鲜蔬菜,也为经营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提高。多巴镇一村富民源中藏药材合作社租赁农户土地,种植中藏药14 hm2,同样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湟中县的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形成了“企业+合作组织”的模式,比如,威斯顿湟中分公司的企业运作,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企业与众多分散的小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农户得到了企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多巴镇双寨村祥瑞花卉公司与土地流转合作社合作,种植各类花卉11 hm2,销售各类花卉50多万枝,产值达40万元。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提升了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

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的出现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以共和镇苏尔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他们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实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并购置了农药残留检测仪等检测仪器,严格把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客户的的信任,扩大了销量,增加了收入。

(五)实现了品牌战略

品牌的效应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品牌可以带来无限的商机。只有加快品牌战略,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共和镇苏尔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苏尔吉”牌蔬菜商标,李家山镇存林马铃薯合作社注册了“云谷红”马铃薯商标,多巴镇韦家庄村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韦家庄”牌蔬菜商标,通过商标的注册,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扩大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合作社走向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6

摘 要:随着党在农村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村经济的逐步走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各类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先后涌现出来,特别是农民合作社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开发农业经济主要增长点。但是,农业合作社在逐步完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规范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要求进行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农村经济

现阶段,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之一,已经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是,农民合作社作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农民合作社的运行机制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开发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当前农民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农民合作社的认识不到位

农民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但从当前实际发展情况看,首先,部分乡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民合作社的整体了解还处于表面的初级阶段,对合作机制、效益提升和发展前景还缺乏深入认知,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较差,对于合作社组织的统一生产,统一经营认识不足;其次,乡村干部对合作社的扶持和帮助多数还仅表现在口头上,指导和服务上没有全面跟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并不突出,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仍然比较弱;第三,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广泛的市场调研、前景分析和风险预测,没能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现状,没有科学选择和谋划自身具备发展优势的主导农产品, 缺少产业发展规划和生产计划,部分合作社盲目扩大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导致特定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的现象,不但影响了入社农民的稳定收入,还加深了农民对合作社的错误认识,对农民合作社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致使打击。

(二)农民合作社的管理机制还不是很规范

首先,当前的农民合作社由于缺乏规范性指导和扶持,合作社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龙头企业领办、家庭主导、合伙制等都同时存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章程规定不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民主管理不执行、成员帐户未建立、分配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其次,部分合作社大小事情往往由出资额最多的领办人一个人说了算,社内运行情况和财务管理很少公开, 发展运作与事务管理随意性较大,作为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产业、规范发展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探索、完善和规范。

二、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宣传指导,提高农民对规范农民合作社的认识

当前,乡村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宣传和学习《农业合作社法》及其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大力宣传农民合作社的五项基本办社原则,让农民认清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典型代表,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既不同于政社不分的村级经济联合体,更不是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各级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要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和实践,充分认清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合作社,最终都是要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这一根本目标,对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加强农民合作社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 要加快建设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相结合的农民合作社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努力探索公益服务、经营服务及合作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方式的新路子,推进农民合作社服务体系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

(三)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近年来,农业部为了规范农业经济体制的运行管理,制定并下发了相关的工作意见,要求各地涉农金融机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围绕方便农民,服务农村,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构建相应的合作互动机制,这些合作机制的运行,加强和改进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广大农民的互助合作关系,降低金融信贷门槛,让农业民合作社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做为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上的引导人,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投入力度,做好农民合作社与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四)加强农民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增强农民合作社的核心竞争能力,政府部门要帮助农民合作社进行产业方向、资源 配置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定位,对于农民合作社发展上的土地资源,资金融通以及合作资产应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扶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广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加大指Ш头龀至Χ龋推进农民合作社科学、规范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与广泛推广,并把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进行推进,在原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多聘请高级的技术管理人员,加强职业农民技术培训,让农业上的科学技术可以得到及时的更新、实践和推广。

三、结语

为了让农民合作社得到稳步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民合作组织人员的培训,提高团队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让农民合作社的运行可以得到技术与人才上的充分支持,与此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下一步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踊跃参与到农村经济体转型的工作中来,共同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意义;形式;程序;建议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高度关注集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集体经济收益的分享,迫使人们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不改变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社区集体经济财产折股量化到人,并参照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成立股份合作组织,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按股分红。这种典型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形式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它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明确产权关系,增强劳动者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各项公共事业发展,推动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型股份合作制

企业型股份合作制最初是由过去的乡村集体企业改造而来,后来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也开始向股份合作制转化,逐渐演变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一般是将集体资源性资产作价量化入股,村民以现金入股,吸收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

(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是指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农民,以土地为纽带联系起来,按合作社原则,采取股份制、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产权形式。集体净资产划分为集体股、按人口量化的基本股、按工龄量化的贡献股。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并能加强对生产经营的监管,是比较典型的股份合作制。

(三)土地股份合作制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按人口确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农户依据所持有土地股权参与集体土地经营收益的分红。这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股份合作制形式,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城乡结合地区还是偏远农村,都可采用这种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体福利目标和土地利用效率目标的统一,比较好地协调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一度成为许多人积极推崇的一种制度安排。

(四)股份制

股份制是股份合作制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在进行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的基础上,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公司。股份制的特点是不留集体股,即把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统一折成股份,全部配发给个人,股权可以自由转让;由村民会议民主决定股权设置、股权分配、股权重组和公益性费用提取的方案。

三、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程序

股份合作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要让改制区域集体成员达成共识。具体来说,也就是要让集体成员充分理解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必要性、程序和效果。当然,相关政府部门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也是股份合作制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股份合作制形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其建设程序都是有规可循的。根据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股份合作制建设的经验,一般可以参照以下程序。

(一)可行性研究

首先,村委会要通过外部考察或学习相关资料,加深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认识。其次,利用会议和宣传资料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并通过走访调查、会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村民对于股份合作制建设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在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上级组织或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二)建立组织机构

得到上级组织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需要成立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负责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具体操作。小组成员一般有村集体党委和村委主要成员、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外聘专家和村民代表,需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责权利。

(三)拟定相关制度

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就资产确认、人员确认、入股资格等拟订相关制度,同时,拟订好股份合作制建设工作计划。拟订的制度与工作计划,需要征得上级相关部门和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大会的同意,并予以公布。

(四)资产核定

根据已经确认和公布的相关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摸清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各类资产家底。在清产核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透明性,加强监督性,必要时可以请外部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核定。

(五)人员核定

根据已经确认和公布的相关制度,由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对可享受股份的人员进行登记和确认,设立人员档案,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是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最敏感、最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操作。

(六)设置权股

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集体股、人口股和贡献股。集体股的比例根据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和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股权收益主要用于村日常的行政、社会事业开支;人口股量化到村民,它应该占到相当大的一个比例,村民根据有关政策与制度享受股份收益;贡献股是为那些为村集体经济做出贡献的村民而设计的,需根据其贡献大小进行科学的量化。

(七)股权量化

根据村有资产总量的构成情况、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的形成过程、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个人股中人口股和贡献股的比例。人口股的量化,一般是依照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建设时户籍在村的实际人口平均分配系数;贡献股根据村民在村的劳动年限和具体贡献(这需要由村委会讨论确认,并经村民大会通过)情况,按照分期、分级定档的办法,合理确定每个人在贡献股中的分配系数。人口股、贡献股可依法继承,不得退股及转出。

(八)拟订《股份合作制章程》

《股份合作制章程》是股份合作制建设的核心文件,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得以有序运行的保障,由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拟订。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资产、股东(村民)与股权、股份管理、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及附则等。

(九)成立股份合作组织运营机构

在资产量化到人后,确定组织名称,选举产生股东代表,召开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成立大会,讨论通过《股份合作制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由董事会组建经营管理班子,到此,股份合作制得以完整建立。

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建议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不宜盲目推广

目前,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在沿海发达城市的郊区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为这些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土地价值也因城市发展而飙升,农民十分关注集体资产流失和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模糊的集体产权,以维护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利益。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土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价值,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农民对明确集体产权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实施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需要考虑地域差异和具体的实施环境。根据改革成功地区的经验,实施股份合作制建设的村集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村集体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集体净资产;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村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强,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大多数群众有改革的要求和愿望。

(二)取消集体股,促进股权个体化

股份合作制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农村以“办公开支、各项公益性事业开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名设置集体股。实际上,办公费用的开支可以列入日常管理费用,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各项公益性事业的开支可以通过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益金以及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提取一定比例的任意公积金来解决。由此可见,产权模糊的集体股没有必要设置。所以要逐步减少集体股,可以将一部分集体股量化为募集股,另一部分结合企业改革,实行管理者持股。

(三)破除区域封闭,拓宽发展空间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还停留在村级组织内部,因而资金、人才、技术、管理都受到很大的局限性,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产业结构升级慢。所以,需要破除区域封闭,允许并鼓励股权合法流转。首先,允许个人股在经济组织内部继承和转让;其次,允许经济组织甚至村级组织以外的资金、技术或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并股份化。当然,在拓宽发展空间过程中,要防止因治理不善或寻租而导致集体资产的流失。

(四)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环境

当前,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建设中还存在着起点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要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必须认真梳理制约因素,制定扶持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制定法律法规,对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独立法律地位予以确认,促进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依法发展。二是要制定扶持政策。要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股份合作制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其规模化发展。三是上级组织和村委会要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具体来说,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投资指导,尽可能投资那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行业和领域;收集市场需要信息,利用政府组织资源,帮助股份合作组织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为其提供经营管理的参考意见。四是要从制度上明确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管理班子与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关系。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管理班子是以组织的经济建设为已任,他们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应该不受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干扰,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股份合作制章程》独立地开展工作。村委会领导班子是以村集体行政管理为已任,其任命是民主选举和上级确认的结果,应该专注于村务治理,为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服务并实施科学的监督和指导,而不能出现村委领导班子取代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中领导班子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简新华,曾一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途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刘炜.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解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2).

4、绍兴县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EB/OL].zjagri.省略,2006-02-06.

篇8

关键词: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青岛市崂山区自2005年开始便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有28个社区完成改革,其中21个社区改革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调查发现,多年的运营使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财务风险逐渐显现,并制约着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由此看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势在必行。

一、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风险有诸多表现形式,究其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对经营活动的全面反映,是单位的基础会计工作,也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此环节的风险主要表现:一是账簿使用不规范,存在社区和股份经济合作社账簿混用的现象。二是资金收入不开具正规票据,现金收入不及时存入银行,坐收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监管困难。同时也为账外账、“小金库提供了便利。三是费用支付审核不严格,如允许个人以盖私章的方式领取股东分红等资金,存在资金被冒领的风险。

(二)决策与监督管理风险

主要表现在:决策前,尤其是投资决策前,缺少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应对措施,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存在无法收回投资的风险。决策中,重大事项不严格执行相关程序,或程序形式化,如财务预决算、股权收益分配方案等未经股东(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便实施。决策后,缺少进一步追踪、监督程序,对事项履行情况掌握不全面,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处理,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对于集体资产投资成立的企业,这一部分企业利用集体资产建立和运作,在监管时却往往被忽略。

(三)经济合同管理风险

对于经济合同的管理,许多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资源合同没有实行招投标,如资产出租、出让等暗箱操作,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出让。二是合同格式不规范,内容表述不清,有的缺少公平性。三是责任条款约束力不强,违约责任不清且成本较低,如此容易造成经济合同兑现不及时甚至不兑现。四是经济合同签订后不按规定备案,脱离监管。

(四)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一是在建工程完工不及时进行验收结算,不结转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二是固定资产不设置台账,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清,保管缺少主动性,毁损、丢失难以追责;三是固定资产领用、处置手续不规范,缺少审批环节,存在私自处置的情况;四是固定资产没有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大量账外固定资产没有纳入监管;盘亏固定资产较多,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存在上述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

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农村社区改革而成,其管理层也基本上由原农村社区的“两委”成员组成,这部分人同时具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管理方法与模式则延用了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套路,经验管理占主导地位,想当然、乱指挥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理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虽然按照章程要求建立,但是却形同虚设,没有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起到协调组织运转、内部制衡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的作用。

(二)缺少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组织,仍然受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但政府提纲挈领式的外部监管,难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许多股份经济合作社却过分依赖于政府出台的政策,没有研究制定适合自身组织运营与发展,健全而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管制度,从而导致决策盲目、审批不严、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等问题依然

存在。

(三)管理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风险非朝夕之间突如其来,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但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危机先兆的重视不够,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以至于危机爆发而手足无措。

(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职业能力有限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会计基本上由原社区会计兼任,这部分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且较少具有专业技术资格。根据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崂山区2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会计人员中,年龄45岁以上的占47.6%、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3.3%、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占14.3%。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决定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水平。而现有的会计人员只掌握了基本会计知识,缺少财务数据分析、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职业判断能力有限,无法向管理层提供可靠、有用的决策信息,帮助管理层减少决策失误。

三、控制与防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风险的措施

针对股份经济合作社上述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控制与防范其财务风险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2013年山东省出台了文件,允许股份经济合作社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由此,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承认。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市场化运作,股份经济合作社应该参照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建立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明确相应的职能责任,并确保其有效运转,使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形成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也有利于条件成熟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向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从而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增强监管力度

一是应由国家相关部委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规范》,指导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规范和约束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二是要制定内部审计制度,让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监事会之外的事后监督机构,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的作用,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三是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对投融资、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监控,使风险预测、评估与应对常态化,做到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把握宏观政策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难以预见,也不受我们控制,却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所以,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掌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分析对其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四)落实财务风险管理责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般来说,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股份经济合作社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能只顾追求收益,而忽略了其隐含的财务风险。所以,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必然性和不确定性,全面部署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并由主要负责人对财务风险负总责,切实落实财务风险防范责任。

(五)完善会计人员管理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建立会计人员招考聘用制度,通过统一考试,招聘社会上优秀的会计人员加入。二是要完善会计人员薪资标准、结构和晋升制度,为会计人员提供发展空间,留住人才。三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定期有针对性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局限于会计知识,要涵盖财务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并拓展到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变化等范围,增加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毛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6-39.

[2]黄延信,余葵,师高康等.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4(4):8-14.

篇9

关键词:经济社会变迁;农民伦理;农民合作;韦伯命题

中图分类号:F32;C91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6-0028-08

一、韦伯命题与“大米理论”的当代回应

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与人们的意识形态、伦理秩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这是社会科学界久已有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把它与韦伯毕生的研究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考察了“新教伦理”与“以自有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为特征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之间关系这一问题之后,韦伯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命题”,即为何中国拥有各种外在的有利于资本主义成立的条件,却无法产生抗衡家产制国家结构以及绵延不绝的大家族的力量。韦伯认为,个中关键原因乃在中国缺乏一种独特的宗教伦理作为必要的启动力量[1]。

韦伯的这一命题引发了学界的大量争议,对此中国社会学家先生也给出了一个回答。基于对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缫丝业的考察,指出,特定的经济形态与伦理秩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匹配的――起码在江村的确如此[2]。江南的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支撑着江南乡村的社会团结和村庄伦理秩序的完整性,在更大意义上则支撑了帝国的秩序[3]。其中,乡绅角色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乡绅通过对乡村内部维持乡村团结、对外联系仪式国家,使得“皇权不下县”下的帝国治理得以贯通;另一方面,乡绅通过对内操持乡土手工业、对外联系广阔市场,使得外来经济不至于成为破坏乡村伦理秩序的要素。费先生对士绅群体的考察,不仅将士绅在村庄和国家秩序中的作用点名,更生动地刻画了民国时期经济社会秩序的变迁与民众的伦理面貌维持之间的密切关联。

时至今日,回应韦伯命题的论断还时有出现,新近由心理学家托尔汉姆等所提出的“大米理论”[4]即是其中之一。只不过,此时研究者反转了韦伯的研究问题,转而去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状况与地方伦理秩序之间的关系。延续著名中国学者魏特夫的“治水社会”理论[5]――尽管作者可能没注意到――作者认为,集体主义起源于先民从事的水稻种植。“种植水稻需要精细的灌溉系统和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修建灌溉设施需要集体合作。农忙时期一个家庭的劳动力远远不够,必须依靠来自其他家庭的帮助。这就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们相互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避免冲突的紧密联系,由此发育出资本主义文化”。在对1 162名汉族学生的心理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试图证明,在水稻种植地区,人们更多表现出整体性思维,个人主义程度较低,更倾向于裙带关系。在修正前人所提出的“现代化假说”和“病原体假说”的基础上,作者引入了更多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因素,不去询问某一伦理秩序与经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而是反问经济社会结构与伦理秩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开了韦伯命题所具有的另一个面向。这一研究,虽然在数据支撑及模型结构方面存在一定争议[6],但却获得了学界的快速响应,足见韦伯命题,或者换句话说,理解某一文化体系的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与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关联,至今依然是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不过,以上对于二者关系的考察,多是基于静态的类型学讨论。这同样也是“大米理论”所必然同时引出的饶有趣味的问题:当水稻种植区中的大部分人都停止耕作,那么由耕作方式引起的文化差异还能否持续?显而易见,随着市场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直接参与农业劳作的机会越来越少,新一代人群更是甚少直接参加农业活动,那么,在新的条件下农业引起的地域性心理差异和文化成分是否也在发生变化?这一问题,不管是在韦伯还是在托尔汉姆那里,都没有得到解决。

在本文中,我们将尝试考察在市场社会和非农劳作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人们的伦理秩序尤其是集体主义所面临的处境和考验。和前述学者尤其是大米理论提出者简单将劳作方式与伦理秩序直接进行勾连的方式不同,我们认为影响人伦秩序的缘由是多样和复杂的。从这种复杂性出发,我们抽取了国家、市场与社会三方面的因素,通过小农心理与国家、地方政府、村级治理组织、市场机构及民众的互动过程,勾勒快速城市化和去乡土化背景下农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农民对于这种变化的回应。我们将指出,现代经济社会变迁正在逐步瓦解小农的合作意识,尤其是在缺少类似于时代绅士阶层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这已经是目前学界的共识――乡村社会如何被国家以及市场这种外部的强有力因素所冲击,从而在人伦结构上慢慢脱离乡土社会的束缚,走向利益驱动、金钱使然的状态。不过乡村社会的秩序并非线性的,市场社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冲击村庄团结的因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成为促进村庄团结的因素。这种复杂性,是进入现代社会之时村庄社会的多重面向。

二、国家与社区之间:从有机联结到冲突频发

(一)传统乡村能人的连接作用

按照先生的研究,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这种教化权力的行使主体,乃是费先生所谓的“长老”[2]。长老是乡村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来源,乡村长老以内化的方式,将文明、国家等具有普世性和超越性的概念内化并嫁接在村庄秩序之中,成为村庄逻辑的基础。传统时期村庄社会与国家很少发生直接的联系,此时的村庄能人多是作为保护村庄且同时与外界体系有机联结的角色存在。而伴随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步伐,国家与基层村庄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化。

这种密切首先体现在国家需要从基层社会汲取资源,由是传统“权力的文化网络”瓦解,保护型经纪人转变成赢利型经纪人[7],进而,国家试图将政治和国家话语扎根在乡村社会[8]。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国家财税体制的调整,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汲取”型关系变成“悬浮型”关系[9],国家还以专项的形式支持社区发展[10]。然而,尽管国家和乡村社区之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然而一个不变的问题是国家逻辑能否与村庄社区逻辑嫁接起来,换句话说国家逻辑是否能够在基层扎根,而村庄能人则是实现这种连接方式的关键角色。

(二)引入国家资源的政治能人

本文研究的案例村S村作为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建设工程试点村,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国家大量自上而下的支援。这既包含政府以财政补贴形式实现的物质支援,也包含政府通过内部网络介绍客户群体的权威性资源对接。政府的资源注入始于1998年的洪灾。长江洪水冲垮了沿江一线的民宅,在重建过程中,政府以发放补贴为前提,统一规划重建家园。2005年,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村庄民房外观改造按照“街队补贴60%、农户出资40%”的投入比例,对民宅的外墙进行改造,统一建成“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从乡村道路硬化、排水管线建设、树木种植、休闲广场建设、民房改建、数字电视安装、太阳能路灯安装等方面着手,大大改变了村庄外观。除了在村庄外观上进行大举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将村庄的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生态产业上来。市、区财政分别投资大量资金用于新建机井、渠道、涵洞、路桥、碎石路、蔬菜大棚、滴灌系统、农田防护林等,进行土地治理,同时建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秸秆废料沼气化工程等生态系统设施。在政府的大力推介下,该村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开始走上地方政府推崇的乡村旅游之路。官方数据显示,该村2010年接待游客55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78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5 000元以上,较2004年翻了两番。

在争取这一支援的过程中,乡村政治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谙熟政治场域的行事逻辑,并且突出利用了高层领导与本社区之间的特殊联系,使当地社区一跃而出获得上级的资助。应该说这种政治精英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表现突出。而赢得上级资助以后,该村成为著名的“明星村”,来自上级与各地的考察团络绎不绝,为维续这一关系并争取进一步的支持空间,乡村政治能人的角色就更为重要。

当时改造之前,上面领导考察的是另外两个大队,条件要比我们这边好。我们村支书就极力争取,他本人也比较年轻,而且当过兵。他当时就组织我们村里的人到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那儿考察,让他们见到搞农家乐的效益和前景。拿出大队原有的一部分资金开始修路,让村里的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武汉市举办第一届蔬菜节,上面的领导过来考察,村支书之前就组织村民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考察,取得满意效果。(2009-10-07,农家乐经营户访谈)

当时武汉市常委张副市长也极力推荐我们这里。张副市长是这里的人,了解这里的情况,在他的主持下,市财政给补了很多钱。2007年第二届蔬菜节就在我们这里举办,得到了李宪生的充分肯定,决心将这里搞成示范村。(2009-10-07,农家乐经营户访谈)

(三)政治经营与国家逻辑与社群逻辑的张力

S村所发生的一切,实乃地方政府及村级行政组织政治经营的一部分。在国家动员之下,该社区中心村的若干农户将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经营餐饮与住宿。在初期的“红色旅游”效应以及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之下,社区迎来了大量游客,这一方式造就了当地经营与政府之间的高度关联。国家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资源注入与村庄中的亲族亲疏远近、差序格局等原有的秩序逻辑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时候叠加了起来。

来这里的客人主要有几类:有一家几口人出来;有单位员工聚会;70年代的下乡青年也喜欢约上老校友过来;外籍人士来的也不少。我们这边还可以租上音响,供客人们娱乐唱歌。来这边的人找村委会的比较多,村上的干部就介绍过来我们这边吃饭。用餐价格有的统一,有的不统一,统一规定是为了避免恶性抬价或削价竞争;不统一主要是有时候会给客人一定的优惠,因为我们主要都是做回头客生意。我们开农家乐做饭馆生意也是经过好几次培训,而且我还有几个亲戚是在大饭店如黄鹤楼酒店里当主厨,他们还曾手把手地教我。培训的钱都是村里出的,新农村建设要帮助农户致富,就要使农民有一技之长,所以各级政府都有资金下拨。(2009-10-05,农家乐经营户访谈)

进入2011年以后,随着红色旅游浪潮的消褪和政府导引游客的减少,村庄旅游随即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产品开发不为游客所接受、体验生动性不够丰富、差异化不明显、市场知名度不高,导致顾客日渐缺少,效益锐减。餐饮与住宿经营户之间,由于争抢客源导致居民间关系遭受新挑战。将社区发展的动力从外部支持转向内生发展,实乃村庄的常规问题,也是对依靠国家外来注入的产业之发展的必然考验。在以往村庄发展的正反案例中可以看出,能否建立村庄内部资源与利益共享的机制,推动乡村产业组织化,维持乡村网络,是推动村庄改变外源性发展方式实现村庄内生式发展及避免村庄衰退的重要条件。然而,国家注入资源的方式以及村庄能人在其中的角色,恰恰成为村庄内部团结机制形成的一个障碍。

做什么事都依靠亲族,我谁也不得罪。你和村里的领导没有关系,他就不给你介绍客人。家里有男孩很重要。我们家就一个女的,在村子里没什么地位,也受排挤。以前这里客人多,现在客人少……村子里不能得罪人,因为有困难要求人,所以不能得罪,否则能求哪个呢?(2011-11-16,农家乐经营户访谈)

面对有限客源,当初在争取村庄建设资金中的关键人,将国家注入的资源封闭在自己的亲族圈内,圈外人遭受排挤。这种竞争的方式使人们往来的频率大大减少,而大姓和小姓之间的冲突增加,小姓和外来户被边缘化。中心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村几乎没有享受到家园建设项目的益处,人们对于村干部的评价也由此急转直下,认为干部把好处分给关系密切的人,而将村排斥在外。

我原籍恩施,搬来这里已经有20年了。现在家里有5人,儿媳在家里经营农家乐,儿子在蔡甸开出租,老伴农场种菜。今年农家乐的生意不是很好,主要是“口音改不了,别人不相信”,毕竟来这里玩的主要还是武汉市区的人。儿媳家住的位置也比较偏,自己是外地来的人,村干部也不带客到她家去,“当地人与大队有联系,我们外地人别人不给牵生意”。(2011-11-15,农家乐经营户访谈)

S村的格局,2006年统一维修了,(我们)余家湾没装修,中心村装修过……我们余家湾人数太少了,就10多户,本要求我们集体搬到中心村去,但是没搬成,国家不拿钱怎么搬迁呢?就修了路,五一通的车,以前是土路,下雨就穿长筒的胶鞋,可怜我们啊。我们要看这边搬不搬再决定自己搬不搬,我们是望不到的,我现在望我的孙子。我现在后悔啊,他当时考到那边的编制我嫌那边穷就没让他去,现在后悔啊。(2011-11-18,草莓种植户访谈)

可以看到,由于政治能人所遵循的对上不对下以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亲疏远近的行事逻辑,即便其能够将国家所注入的资源引导到乡村社区,但是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治理上的困境与乡村秩序的紊乱。

以往的观察业已指出,涉及国家转移支付的诸多案例中都出现了政治能人在引导资源注入的同时所存在的对村庄秩序的反向建构,在震后灾区重建中同样如此[11]。资源注入没有导致村庄的善治,而是起了反向的效果,这一现象提示了国家所遵从的政治逻辑与村庄社会逻辑之间的不兼容。在国家强资源投入,使得边缘人群多少获得一些利益的前提条件下,这种秉持国家逻辑的能人行事方式或许相对还能为村民所容忍,而当外部注入资源有限或者能人逻辑与村民的公平逻辑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12],两种不同逻辑之间的张力则可能引发强烈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村庄秩序与外部国家空间之间不是处于“互嵌”与相互补充、支持的状态,而是处于张力的对抗状态。这一状态的形成,政治能人同样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政治能人的形象与所描述的传统乡村精英有着明显的差异,折射出了村庄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在那里,以士大夫的形式所构造的国家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能够较好地实现国家逻辑在基层社会的扎根。然而,当代能够掌握国家自上而下注入资源的国家人,却很难将其行为与民间社会的行为逻辑进行嫁接。由是才导致了国家资源经由村庄中的人进入村庄时,却导致村庄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这样,国家人无法有效承担联结村庄情境与国家之间勾连的角色。

三、市场与社区之间:从互不交融到相互倚靠

类似于国家秩序与乡土伦理之间的连接者角色,传统的士绅同样也可能是联结广阔市场与乡村内部的关键人。这在《江村经济》的描述中尤其突出。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工厂和机器入侵乡村的时候,知识分子或乡绅则是那些将传统农民带入现代性市场之中的关键人物。的姐姐费达生即是这样的人物,她利用从日本学习的制丝技术,推动农民合作,引进与普及新技术,试图复兴丝业以重振乡土社会。不过,在传统乡土时期,广阔的市场毕竟还没有形成,大部分小农面临的市场有限;而在写作的民国时期,虽然士绅奋力协调,但是个体小农如何参与大市场,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命题。

毋庸置疑,广阔的市场对于村庄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下,这一角色显然已经是小农无可回避的对象。市场能人的能力,自然体现为其在联结更广阔市场方面的才干。在S村,在依靠国家资源注入培养的政治能人无法维持良好秩序或者无法顾及边缘人群的情况下,另一种类别的乡村能人就具有了存在的空间,即以立足市场的形式将农民带入现代性市场体系中的能人。与政治能人所联系的外部政治逻辑不同,之所以市场能人能够有效将村民带入到市场中,关键原因在于其能够在带领村民进入市场之时,将市场逻辑与村庄内部逻辑有效勾连起来,避免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从单枪匹马到社群伦理:村庄能人的蜕变

肖师傅是我们在同一个村庄调研过程中被村民交口称赞的民间能人。其之所以引起我们注意,是村民对于带领村庄致富的关键行动者所给出的和政治能人对于村庄新农村建设逻辑的解释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解释。从村干部的口中,我们得知村子草莓的种植乃是村干部的成果;但是农民对这种说法却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村干部什么都不管,草莓的种植是从民间的经营探索开始的。在草莓种植者那里,实质上草莓种植并非村领导的功劳,而是民间能人最早引进的;而村干部等政治能人则是向这些民间能人学习的种植技术,甚至于其技术也远远没有后者成熟。

在进入对这一民间能人故事的叙述之前,我们先对其种植草莓之前的史前史进行简单的勾勒。这一过程反映了民间能人在村庄社群伦理与现代性的市场之间的选择过程。

我(带头人肖师傅)从学校毕业回来就养兔,养了10多年。没市场,风险大,运气不好。3年的钱1年就赔下去了。我们养兔子主要是与湖北生物药厂挂钩的,有市场,关键是养的人太少了,人家生物药厂要的数量大,我养不多。我养兔子很风光,双丰收,市场没办法,我就转行了,我们家的楼房,是三间两层的,就是那时候盖起来的。(2011-11-19,草莓经营户访谈)

苦于缺少一起养殖的人,在向市场推进的过程中单打独斗的村庄能人也遭遇了发展瓶颈,尽管能够发现市场,却无法真正持久获利。市场的教训与遭遇使得原来在市场中单独运作的经营者意识到村庄社区和农民合作在市场中的重要性,也推动其担负起社群伦理的担纲者角色。在后来的草莓种植中,他不再单枪匹马,而是主动发展村庄农民种植,热心向村民推广种植技术。

篇10

在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十几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好一名人大代表,必须具有爱民、亲民、助民的情怀,经常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及时倾听和反映他们的心声,努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努力学习才能办好事

选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当好他们的代表,竭尽全力为他们代言。然而,光有这样的想法还不行,还必须具备为选民办成事的本领。这就需要自己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为选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98年,杭州市开始撤村建居,原村经济合作社都改制为股份经济合作社,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改制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一直未能申领营业执照,从而导致原经济组织(经合社)的地位消失了,新经济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地位不能确立,使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开展经营企业改制法律诉讼处理内部资产争议上都受到明显的影响,有的事情久拖不决,损失很大,甚至酿成风波。

对村级经济合作社,我确实不太了解。但为了解决问题,我认真学习研究公司法和有关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意见的政策规定,对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性质职能,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的条款,实行民主管理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利用在朝晖街道党工委工作的有利条件,我多次到所辖河西、河东、潮王3个村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把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股份公司的性质进行了仔细比较,认为不应套用公司法的条款来对待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在人代会上领衔提出关于要求政府出台撤村建居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执照变更的特殊政策的建议。

2005年,我的建议在市政府办公厅农委工商局等部门的认真办理后,该问题终于解决。事后,下城区潮王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任水根和他的同事们,手捧着市政府同意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办理营业执照的文件,兴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连声道谢,感谢我为他们解决了这个困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想方设法才能办成事

人大代表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力所能及地帮助选区选民解决实际问题。但有些问题比较棘手,必须有一颗真诚为民办事的心,想方设法才能办成事。

朝晖八区有一块42亩的土地原系潮王村集体土地,上世纪90年代初被划入征地红线范围内,该地块上的村办企业为了搬迁,向银行贷款到区外征地建房。村办企业搬出后,该地块却近10年征而不用,村里拿不到征地款,不能按预期归还银行贷款,每年要支付利息100万元以上,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同时,由于土地处于这种不正常状态中,造成违章建筑大批产生,外来人口密集居住,滋生了不少消防卫生治安等方面的隐患,脏、乱、差情况严重。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地块又在撤村建居中进入了土地储备中心,原来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2003年,杭州市开展第一批“城中村”改造,当我得知市政府确定的改造名单中没有潮王村时,就想到能不能组织一次代表视察。我的提议得到本代表小组部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赞同,我们邀请市建委等部门的领导一起到现场察看,之后形成了议案。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理解和支持,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将该地块列入“万户住房工程”。

可是,我了解到,这一方案在资金上政策上不能满足环境的改善弥补历年来村里经济损失和中央商务区整体布局的需要。于是,我又联系代表小组部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开展视察。经过两年的努力,市政府终于同意将该地块补充列入“城中村”改造名单,42亩土地出让金全额返回区政府(按现拍价每亩超过1000万元)。同时,也为下城区争取了地块建设规划设计上的自,为推动中央商务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