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范文

时间:2023-04-02 05:5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组合作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 小组学习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24-02

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进入信息社会,对干重大的发明与创造,若没有很多人共同合作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拿到诺贝尔奖的。这一观点在科学教学中同样适用。随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作为切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互动,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改变了集体授课“一言堂”的弊端,实现了“重学轻教,以教带学”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笔者也发现不少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也只是为了让课堂热闹而简单地让学生坐在一起,问题抛出,学生在下边要么沉默不语、表情呆滞,或者互相嬉笑,远离主题。有的评课教师过于同事的面子往往给以“形式多样、课堂热烈”之类不冷不热的评价。于是乎,合作学习已经沦为简单的“合桌”学习。如何真正理解课改理念,体现合作的本质,挖掘课堂探究的内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组织学习小组:模式化与灵活性相结合

1.1模式化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方式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产生的小组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综合实力均衡。因此在建组前,首先要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充分摸底,均衡搭配。通常以4至6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推荐1名成绩较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学生为组长。分组看似很简单的工作,但是这也体现我们学科老师科学水平。首先,教师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各方面特征都有所了解,例如,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都应有所掌握,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进入下一步,将学生按照需求不同、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选择,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分组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其次便可以将分组名单列举出来供学生参照,若有不合理的地方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则可以按照调整过后的名单进行有效分组。当然根据每个班级、不同课程教学特点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分组方式,例如在“摩擦力”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我们就可以将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与较弱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互补,也可以在不同章节学习时,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任务小组、学习小组和评分小组等四个小组,然后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特点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职责,比如:谁是记录员?谁是中心发言员?谁是检查员?谁是纠错员谁是联络员等。因为有的实验中的现象可能会一闪即逝,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同学负责观察,其他的记录,小组成员要分工不分家,必要是要互相协作,不能对同学操作或者讨论中的困难置之不理。小组建立后,要强调组员间的民主、平等意识,注重团结、坦诚对待,并适时地推出一些组内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合作关系,领悟团结的必要性,营造出一个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氛围。

1.2富于灵活性的小组组建方式

我们可以根据学科学习的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资料采集小组、实验合作小组等等。不固定学生的人员,让他们持续地感受小组学习的新鲜感和合作带来收获的喜悦感。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施展,更体现出小组学习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推动着实效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分配小组;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根据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小组分配;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提议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小组调配等。这样灵活性的小组分配,不仅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的活动进程不断进步和发展。

学习小组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表现动态地进行设置。合理分组模式的搭建,使有利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在身心平和中勇于动手、动脑、动嘴,甚至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升思维运转速率,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组织问题讨论:情绪积极与思维深度相结合

心理学家鲁宾斯说过:“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和理论,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小组学习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有价值的,能激发思考的讨论主题。对于科学学科而言,学生简单的跟随教师思维进行学习已经无法满足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通过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向和方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应该一步一步教授学生如何去做,而是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设置能够间接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的问题,让学生沿着问题设置的方向进行探究与讨论。教师应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处设置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新形式的学习方法,应该迎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问,

如在学习“电与磁”这块内容时,教师有这样一个提问:大家知道,电能产生磁,那么我们利用磁,能否产生电呢?这个提问一时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很快产生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思考,感觉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有利问题情境的顺利营造,这种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得所学知识不易遗忘,更能使整节课堂气氛活跃、情感融融。

另外,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往在生活中见到的电的运用,结合生活体验感受电的作用,然后让他们进行电磁实验,提出让他们对“电与磁”的关系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此,他们在实验中感知电与磁的关系:导线中流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磁场越强。磁场成圆形,围绕导线周围。这样电生磁、磁生电的观念和磁场的方向的确定都可以得出来。如此,通过实验、对问题的讨论,提高自身的思维拓展能力,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3 引导过程小结:积极评价与适时点拨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在每次小组合作后,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过程小结,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后,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收益。

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把学习成果向全班展示,可实现全班交流,信息反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具体可以采用灵活的实施方式:可以教师提问我们是怎么达到这一学习目标的;也可以在小组探究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随时把控学生学习的动向,点拨并作出引导,以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顺畅和及时有效。在具体实施时,不妨采用“天天清”的方式进行尝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让学生在实践操练的过程中反思、小结和自我监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2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精彩绽放.

一、在新授知识尝试时组织小组合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在教“三位数加法运算”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347 + 256,再让他们用简图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1)先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它们的和合起来;(2)把256分成200,50和6,再算347 + 200 + 50 + 6;(3)把347分成300,40和7,再算256 + 300 + 40 + 7.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游戏来创设情景:首先是请两名学生从讲台的两边各拿一物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直至相遇交换物品的全过程,使运动过程由静变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相背”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这种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从心底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在教学难点解决时组织小组合作

对于学习的难点,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解法,学生可能很快明白,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而且学生的记忆也不会太深刻. 而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在教有余数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天,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 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们,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 (然后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个小组的糖果数量均不相同. )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三名同学当客人,一名同学分糖果. 之后,让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 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 然后我再进行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个人了. ”在分糖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动手分配,并且研究分得的结果,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在探究多种答案时组织小组合作

每一名学生身上都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能,在教学时,能放手就得放手,要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有些数学问题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回答全面,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每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互相启发,可促进学生解题思路的快速生成.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在3,5,7,( ),( ),( )后面的括号里填数,使这些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发现、疑惑、讨论中得到了启发,找到了规律,这样就学到了知识. 可以在括号里依次填入9,11,13,使这列数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2;还可在括号里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学生在和谐的讨论氛围中,激发了参与学习的欲望,学会了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使他们尝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四、在创设开放课堂时组织小组合作

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新理念要求创设开放性的课堂. 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方法. 当遇到开放性的问题时,合理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学到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和从不同纬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拓展解题思路,对出现的各种方法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在“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永辉纸箱厂要设计一种新型的硬纸箱,要求能装24个棱长一分米的小正方体纸盒,你能设计出最佳的方案吗?”老师先让学生独立设计3分钟,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再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经过小组之间的评比,就找出了最佳的方案.

五、在整理归纳知识时组织小组合作

篇3

关键词:训练培养;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Abstract:Thecooperationlearnskillinstructionandthetrainingareinth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instructionanimportantlink,mustenhance“thegroupcooperationstudy”thevalidity,mustmasterthecooperationruleskilled,theacademicsocietylistensattentivelyto,thediscussion,toexpressownviewpoint,theacademicsocietyorganizationandtheappraisal,guidesthestudenttograspthecooperationstudyrelentlesslythemethod,formstheessentialcooperationskill.

keyword:Trainingrais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Groupcooperation;Learnskill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秀青.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月刊,2005,(5).

[2]李耀民.试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数学,2005,(7-8).

[3]谢恩光.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俗话说“兄弟一心,齐力断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只有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一人之力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需要风浪的推动;一人之力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需要朝霞的映衬;一人之力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需要母体的滋养。

合作是开往成功的列车,让你朝着成功走去。合作是桥梁。合作,是信心的基点。合作,是力量的源泉。合作,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合作,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一次成功的合作并不难,只要你有自信,对别人有信心。在合作时,彼此合作默契,互相鼓励,互相加油,互相帮助,互相提醒,就能合作成功。

这天下午,我们组的组员们早早来到学校,穿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像是参加仪式似的,准备开始调查。在调查之前,每个组员们都在窃窃私语,生怕自己出了什么差错。一切准备就绪,就差许阳了。我们不禁着急起来。是个急性子的我,忙冲回教室叫许阳。可许阳却说她不想来了,真是晦气。我们组只好临时改变计划,把许阳的任务给不怎么有调查经验的彭锦滨。调查开始了,场面瞬间由平静转向紧张的气氛。我们来自心底紧张的节奏,不由自主的表露在外表,好不容易调查挨到了我们班和六三班比尾声,我们就如同从林子里刚刚放飞的小鸟,奔放在走廊上……

从这次的调查里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是微不足道的。但大自然去用它无与神奇的画笔构造出了合作的力量。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与默契吧!所以说,拥有合作,才能拥抱成功。让成功之花在合作的土壤里盛开,让成功的清泉在合作的泉眼中喷涌,让成功的山鹰在合作的蓝天中翱翔。让我们拥有合作,拥抱成功吧!

福建厦门湖里区江头中心小学五年级:王羽

篇5

一、何谓“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为主,以探索为核心的课堂;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活跃,45分钟内知识得到充分内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课堂。

二、如何落实小组合作

(一)合理分组与科学操作

1.优化学生组合,合理划分小组。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大组 (每组8~9人)。分组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都有A、B、C、D四层学生,每层有2人,多者D层有3人。然后,又按上述的分组原则,将每个大组划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4或5人,A、B各任小组长,两人分工合作。同时A兼大组长,负责全组工作。座位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对桌坐”。并且,座位编排兼顾了对桌互补,邻桌帮扶,这样利于组内互助与组间竞争。

2.加强小组管理。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对操作程序说明,并对学生进行集体合作精神的教育。同时给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和责任,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内外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随时指导小组长的工作,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的进行。

3.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过程,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好的加以表扬或奖励。

4.及时激励与评价。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培养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小组评价采取加分制。即同样的问题,A、B、C、D不同学层的学生正确解决分别给予5、10、15、20的分数不等;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真正做到小组内帮优扶差,共同促进;小组间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优化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让学生终生受益。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我们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平时的严格要求是密不可分。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1)独立思考。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2)自主交流。“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能与同学进行辩论。(3)善于倾听。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能做到让学生说,但大多会忽略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可在听的过程中,明晰他人与自己思维的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中心思想,进而提高自己。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方法与习惯,是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4)动手实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属于学生的时间教师绝不占用,能让学生实践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

2.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要发挥作用必须有所选择。(1)讨论自学。对于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布置给各小组,并将学习目标和要求告诉他们,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学习活动。而且根据小组合作的不同情况,可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2)测试竞赛。当学完某个单元后,由各小组自己进行相互检测。各小组成员按知识点共命一份测试题,抄写几份,上课时组与组之间互换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交对方批改。教师评出名次,最后按名次给出该小组课堂活动成绩。

(三)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注、精神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帮助,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交流教与学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三、评价小组合作

篇6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过程

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1.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互学习和讨论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忙解决。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要在实施小组学习之前、之中、之后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尽量保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2.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过于简单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多少时间,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

4.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首先教师应将教学中的重、难点作为小组合作的问题,不可避重就轻,本末倒置。其次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大致有三类:

1.矛盾型问题

即问题是提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认识上产生具大的疑惑,使认知矛盾激化,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中哪些能化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地发现■和■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原来的认识不符。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如在总复习时出示:“用50克盐配成浓度为1:25的盐水,需要多少克水?”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解决的方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关系

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

篇7

一、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时间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没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就没有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生就不能主动、全面地参与,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和独立交流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一对统一体,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只追求动,而忽略了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个体不能完成的问题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学生的汇报,师生的共同交流,教师再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总结,合作学习的效果才能被显现出来。

如,“圆锥体积的公式”的教学,在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材料,水、水槽、沙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猜测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然后进行探究圆锥体积的公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的先比较,再装水、沙等,积极性非常高。过了一会儿,教师示意学生合作探究停止,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演示验证,把原先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完全抛在了一边,这只是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这样会让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迎合,甚至会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二、具有小组合作学习价值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练习题中有一题:有一个正方体,每相对的两个面分别写上1、2、3,要求做30次向上抛的实验,记录1、2、3朝上的次数,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每一小组4人,其中一人抛,另外3人分别记录1、2、3的次数,学生的实验兴趣被调动起来,然后请每一小组选一 人汇报结果,再把全班10多个小组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通过多组数字说明1、2、3朝上的规律及可能性。

三、照顾小组合作学习主体

在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绩“优”的个别学生主宰小组合作学习,其他成绩“平平”甚至后进生只是看客,或者听、或者不听,甚至在做和想其他的事。汇报交流时充当演讲者的一般是小组中的佼佼者,这样几次合作下来,不断地巩固了他在小组内的地位,每次发言,他当之无愧地代表大家发言,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专门请几个小组中的其中一个小组人人发言,有时还要请个别反应较慢的学生发言,让他们在一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就知道大家要共同协作,强势带动弱势,让学习弱势群体也有想学的需要。其实,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优势,尊重别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一些与人交往、共同讨论等合作技能。一是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是和老师是平等的学习者,二是学生要明确自己在完成共同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能意识到“我”应是一个积极的发言者和虚心的倾听者。

篇8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首先,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保证小组的科学性。美术老师在进行小组分组时,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个性和特长等)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整体素质在一条水平线上,同时把同一小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块,让小组成员间可以优势互补,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其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美术教育中开展小组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上,老师要常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小组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如“两幅画有什么不同?”“请从绘画风格、时代背景和画家性格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为何不同?”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发言,然后推举代表进行阐述,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最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因人施教,对不同的小组布置不一样的讨论学习话题,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才能。

2、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情境,提高合作效率

首先,把多媒体运用到美术教学课堂中。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工具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具有视频、语音、动画、图片、网络搜索和链接等多种功能,根据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把相应的美术作品图片、作品记录片等展现在学生眼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引起学生兴趣,让各个小组就自己看到的进行讨论,老师可以提问“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美术世界中畅想,各抒己见。其次,布置作业时要结合实际和生活。美术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来源于生活。美术老师在布置小组作业时,要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把社会热点问题如“低碳”、“环保”引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创作出一幅作品,于是小组成员就从关键词的概念开始讨论,确定绘画主题,然后就用色、怎样创造等进行详细的探讨,为美术创作打好框架。同时美术教学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在沟通交流时更有激情,提高美术教学效果。最后,多开展实践活动。美术是一项艺术,需要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采取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佳作。

3、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是园丁,在各种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首先,老师要起示范作用。现代学生多数特别有个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参与或者初次参与,小组成员之间很陌生且没有默契,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这时老师就要充当一个中介,把同一小组的学生聚到一起,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交流机会,同时老师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起一个示范作用,带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其次,老师要及时的给以小组讨论结果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正确的开展讨论,并从中有所得。最后,老师要不断丰富知识,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和享受学习。

4、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美术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小组成员的构成除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等外,还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因人施教。根据小组特点进行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让小组进行自主作业设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让小组成员轮流进行作业设计,其他成员参与讨论,然后实施,老师适时的给以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查,对自己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

5、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

小组由多个成员组成,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小组合作难免会有比较和竞争,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正面的评价,因此在对作品进行评价之前,要先对个人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小组其他成员有所了解,然后让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如作品的主题、上色等,对作品给以肯定,同时委婉的提出意见,让学生有进步的空间。

二、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方法探究

一、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意义分析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十分考验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及理解感悟能力,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项良性的学习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集思广益,展现自身的观点,促进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展开知识内容的探究。且通过合作分工,有效地打破了传统单一学习中,学生自我学习被动“旁听”的局面,做到了人人参与,以新颖的学习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为各个小组进行引导安排学生进行选择自己可以胜任并具知识理论性的知识问题,完成角色分配,以此向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才华展示的舞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能够从中培养出良好的交际能力,达到彼此间的信息共享,无形在同人交流中通过对比、判断、评价、分担等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能有效地转化教师的角色,从师长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帮助者、辅导者,拉近师生距离,形成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通过合作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实现教学整体目标。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分析

在课堂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中,并非仅仅依靠学生围绕进行简单几句语文常识的交流即能完成,其需要通过教师进行良好的形式问题设置,达到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一)科学划分学生合作小组

首先是依据学生的的实际学习特征及知识把握能力与性格差异,进行学习分组,小组最佳人数应保证6人,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完成。这样的分工原则能够达到学生之间学习的互促互动,产生小组帮扶意义,为全班各个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奠定良好基础。

4.做好小组成员之间的明确分工

在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开展中,对于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做到良好明确的分工,以具体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职能发挥任务分配。每个成员均为小组长,区别仅存在着分工方面的不同。“学”主要负责组内成员之间的学习任务安排,组织组员之间展开学习讨论,监督学生学习的具体进程。“作业组长”主要i是进行组员间的作业收发,并检查作业的具体完成情况。另外还包括“资料组长”“学结组长”等。小组的成员之间应保证在个人职责完成的情况下,达到彼此之间的密切支持配合,发挥良性的团队精神,完成小组任务。

5.创设优秀的小组合作学习情景

教师在小组合作策略实施时,应当为学生的学习良性创建一个和谐民主、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应当把握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交流探究时间,令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发言表达的机会,令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表自身的意见。最后学生应当针对不同小组,提供相应的启发帮助,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的参与到出现学习困难的小组之中。

6.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扮演

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授课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改变身份,协调将自己打造为教学管理者、学生学习促进者及参与者等多类角色,在小组成员出现相应理解不够具体的任务时,教师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反复向学生进行说明,在小组出现问题时,教师要以学习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及时的干预指导。

诸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授课时,笔者采取以先令学生进行探究课文感人因素的原因。令学生在小组内不展开讨论发表意见,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旁听时,笔者发现每个小组均能从课文中找出部分原因,那即是父亲在攀爬月台时的吃力形象,这是课文感人的主要原因,自然还存在着相应的负面因素。在此时笔者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在起始作者有无理解父亲,父亲行为是否优雅等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即又进入到了问题的讨论之中,以此课文具体的脉络及组织框架,便在小组学习的内部得以清晰化,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理解层次也得以有效提升。

7.正确的施以学生评价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效,及时客观的施以鼓励及评价,通过对小组学习展开全面分析,作出针对性全面性的评价机制。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小组成员的整体进步情况与小组个人进步情况形式展开,也能够依据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的最终结果展开。在具体评价时一定要基于及时公开和明确的原则标准,以此使学生均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展开语文学习,推动初中语文学习整体成效的深层次构建。

总结: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道探讨,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浅析初中语文合作学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4):78-80.

[2] 王美菊.试论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46-47.

篇10

【关键词】合作性评价;传统评价;六学;评学

有评价才有认识,有认识才能明得失、辨是非。课堂常规及学习过程是否因为评价而起到作用?评价涵盖的范围是否广而多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是否会因为评价而得到激发?教师的评价又如何简便易行而不作茧自缚?下面结合自身在小组合作评价实践中的感悟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评价的误区

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一句鼓励、班级中各项评分表、期末考试等都是传统评价方式。如:教学时采用传统评价方式评价课堂发言,每天由小组组长将个人发言次数统一记录在一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的评价表格中,表格纵向为姓名,横向为日期。当表格计满后由课代表计算出每个人的总得分,老师给予个人奖励。刚开始学生热情高涨,新的评价方式加上奖励的“诱惑”刺激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经过一学期的操作,有这样几个问题:(1)发言次数难以记录。学生很难记得自己上课时的有效发言次数;(2)组长工作量太大,经常是组长在课间10分钟既要收作业本又要向组员“要分”、再登记入表格;(3)作用范围太小,这种计分式评价仅仅是对学生课堂举手发言的情况进行评价;(4)评价的是个体,所采用的评价是用来选拔个人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能力;(5)评价不公平,由于针对课堂过程性的评价难以统计,学生负担大,有组长或组员为完成任务胡乱记分,或是直接不计分,久而久之,学生产生消积情绪认为努不努力没有必要,真正达标的学生得不到奖励;(6)有些评价项目总是个别学生有绝对优势,其他同学没有机会。例如评比“体育小健将”,除非老师作假否则一定都是那几个体育健将。所以就算是公平的,长期的胜利者仅仅会付出足以获得胜利的努力,长期的失败者则很少或几乎不付出任何努力;(7)学生将评价结果作为自己是胜利者或是失败者的依据,认为胜利远比学习本身重要,采取错误的学习方式为小组获取胜利。例如有的班刚开始一半人作业达不到全对,几天后很快减少到15人以内,最后达到了全班每天课后作业仅有3到4人有错误。真的是小组评价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成果?经过私下调查发现有学生为了在正确率评价上让本小组加分,组员间相互对答案。

二、产生评价误区的原因

1.传统评价方式成为新课标要求的绊脚石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虽然它有一定的优点,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所评价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只能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无法开展过程性评价。不能做到有效评价一节课中学生的组内交流能力,合作探究有效性,独立思考能力,展示汇报能力。

2.可操作性低,评价是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教师想对多方面进行评价就要多次评价,学生也要多次参与评价。如果每位教师每节课再对学生写作速度评价、课堂课后作业正确率评价、合作交流评价、展示汇报评价、创新思考评价,班主任再对班级卫生评价、礼仪规范评价、关心集体评价等多元评价,那么班级中得贴多少张表格,每次填表要消耗多久的时间。

3.学生对小组合作评价的价值观不够明确

竞争容易使人倾向于独处、敏感、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为了获胜不惜任何代价,无视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小组合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师生的教学效率。所以不论学生的年龄大小,老师在开展评价时,要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应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告诉孩子老师不是为了让大家给自己贴上胜利者或失败者的标签,也不是想让大家追求多么的奖励,而是希望激发出同学们的学习潜能,在班级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大家采取正确的竞争方式才有意义。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思考

1.改进评价理念,推动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应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评价方式效果如何就看推动课改如何。

2.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做到公平、客观的同时还要减少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保证小组合作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和操作起来越简单越好,这样学生、老师从心底上就不会把小组合作评价过程当作负担。易操作性是保证小组评价能够正常实施的基础。

例如采用小组合作评价:每天在黑板的左上角制作一个小表作为当天的评价表,随时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常规、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创新思维能力、写作速度、作业正确率、甚至小组卫生、礼仪规范、班级竞赛活动等进行多元评价。采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专门由一名课代表负责每天结束后将小表内得分汇入公告栏中的大表。每个星期一会根据得分给优胜组每个成员发放奖励,同时再由获胜小组自选出一位最佳组员。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是为了选拔个体突出的优秀学生,而是以选拔优秀小组的方式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采用个体评价与小组合作评价相结合,他评的同时也有自评,采用多元评价也使得每个小组都有成为获胜组的可能。第二个星期大表会继续使用,两星期得分之间用一道竖线分离。虽然评价的范围很广,但在班上仅有这一张评价表。

3.维系一个积极的评价氛围

哪有不犯错的孩子,教师不能将评价作为变相惩罚的手段,而且多数情况下老师要公正与“偏心”共存。教师在重视每一分的同时应该注意相对较落后的小组,他们无论在课堂发言,作业速度、正确率还是创新思维上都不是很突出,所以得分较低,要给这样的小组一定的希望。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分,会产生消积情绪。所以,有的时候教师应故意选择这样的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或是提出偏向于他们的问题,给他们更多的加分机会,同时定期调整组员,让组与组之间实力平衡。

4.增加游戏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