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范文
时间:2023-04-10 07:1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联合社;法律属性;法人类属
本文为安徽人文社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sk221zd)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不断涌现。目前,大多数联合社没有经过登记注册,但也有部分地区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搭建了登记注册的平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承认其法人资格。但是,整部法律中未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相关规定。本文从理论上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属性及其地位,从法理学角度就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属性及法律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人属性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人资格。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这几个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集中在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以及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两方面。拥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对于法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是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基础,也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财产构成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第一,通过其成员,即参与联合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缴纳会费的方式出资组成;第二,通过募集设立的方式由基层社参股;第三,以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联合社财产来源。从联合社资金来源可以看出,联合社拥有必要的财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否具有独立的责任能力,也是其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重要条件。在联合社对特定资本享有独立支配权的前提下,其债权人可以通过联合社的自有资本实现债权,基层社仅以对联合社的出资为限对联合社承担责任。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具有独立的责任能力,理应取得法人资格,成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独立主体。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人类属。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人资格得到确认之后,它的确切归属问题就卓显突出,即联合社具体应归属于何种类型的法人?
法人类属,即指法人的类型归属。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则,民法将经济社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法人类型,赋予不同的民事法律地位。从法人制度建立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法人制度因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大陆法系国家,以法人设立所依据的法律为标准,法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凡依公法设立,为完成公共法律职能的法人为公法人,如国家机关是依据宪法和行政法设立的,宪法和行政法是公法,则国家机关是公法人;依私法设立,追求私人目的的法人为私法人,如股份有限公司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公司法是私法,则股份有限公司是私法人。以法人成立的基础为标准,私法人可再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是以成员权为基础的人的集合体,其成立基础在于人;财团法人是为一定目的而设立,并由专门委任的人按照规定的目的进行使用的财产的集合体,其成立基础在于财产。以法人的目的为标准,社团法人又可以分为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所谓公益,就是社会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且一般是非经济利益;所谓营利,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我国,民法根据活动性质的不同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其中,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企业法人的范围相当于大陆法系分类中的营利性法人;我国社会团体法人与大陆法系中社团法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会团体法人中有的属于社团法人,如工会、学会等,有的则属于财团法人,如各种基金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服务基层社为宗旨,对基层社坚持非营利原则,对外则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合作社联合社对外营利,且仅为成员社谋利益,难以归于公益法人;它对成员社又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也难以归于营利法人。在我国目前的法人分类制度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既不同于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的企业法人,又不同于带有公益性质的、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法人。至于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依其独特的职能,显然不可能将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在内。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法人类别框架是没有涵盖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兼具营利和公益两种属性的特殊法人,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法人都无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涵盖进去。因此,有必要将其单列出来,作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是这样的中间状态的法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民事责任
所谓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民事责任,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其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一般说来,经济组织的民事责任主要涉及三种关系:一是经济组织自身对债权人承担的民事责任;二是投资者对自己所投资的经济组织对外所欠的债务承担的民事责任;三是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对他们共同投资的经济组织对外所欠债务是否承担连带责任问题。任何一种经济组织,总是以自身的全部财产对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但是,投资者对其所投资的经济组织对外所欠债务的民事责任却存在三种不同形式,在现代企业制度里,根据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具体表现为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具体地说,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公司制企业的投资者(股东)对企业债务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合伙企业的投资者(除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作为一种特殊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有共性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综观世界各国的合作经济组织法,未发现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法单独采用无限连带责任的形式。例如,印度合作经济组织法规定,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分为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两种;意大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法则规定,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采取有限责任、无限责任和两合责任制度;多数欧洲国家与意大利有相似的规定;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法则采取无限责任、有限责任与保证责任三种制度。由此看来,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在类型上有多样性,它既包括了有限责任,也包括了无限责任、保证责任和两合责任。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现状看,应采取有限责任形式。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由基层社出资、公积金、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作为不同于公司、集体企业、合伙企业的一类法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法律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第一,目的的服务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目的是帮助基层社解决其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对基层社提供经济方面的服务,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营利。需要注意的是,合作社联合社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需要进行经营活动以求盈利。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作为市场主体,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同样追求盈利,只不过这种对盈利的追求从属于为基层社服务的根本目的。因此,合作社联合社既要坚定遵循为基层社服务的宗旨,同时又要服从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合作社联合社为基层社服务是目的,对外营利是增强服务能力的手段。这一点正是联合社区别于其他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资本的可变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资本的来源是基层社的缴纳及政府的支持。因而从理论上讲,它使资本总额处于经常变动状态。显然,这与公司不同。公司设立时,不仅应在公司章程中记载注册资本额,而且所记载的资本额应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收足;公司成立后,必须实际上保有与其注册资本或资本金相当的资本;公司的注册资本或资本金确定之后,非依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减少或者增加。由此,公司的资本是确定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其资本具有可变性。
第三,运行的民主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合作社的联合,以互助合作为目的。在合作社联合社里,成员社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联合社的方针和重大事项由成员社积极参与决定。
第四,部分财产的不可分割性。对于一般公司法人,当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时、或经股东大会决议后,公司可以解散。公司解散时,应成立清算组,对公司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分,对剩余财产进行分配,以终结公司所有的法律关系,进而终止公司的法人资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解散时,虽也需组成清算组对合作社联合社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分,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丹.各国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立法的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7.8.
篇2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合作社法》,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规范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发展目标:在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围绕“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技术标准化、经营合作化”的目标,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竞争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13年,力争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每个农业生产行政村,专业大户全部入社,农户干部入社率达到40%以上,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扶持范围、工作重点
扶持范围: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组织化程度较高,会员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经区委农工委、区财政局考核认定达到区级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工作重点:一是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依托经济林、黄烟、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五大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威信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加快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多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做大龙头企业基地,引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围绕引导农村的能人、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结合实际开展多层次合作。根据农民需求和组建条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规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置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同时,选择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示范,并予以重点扶持。五是积极引导协会向合作社转型。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扶持政策
自2009年起,根据扶持对象的实际情况,执行以下扶持政策:
1、当年交易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保持上年水平给予3000元奖励,同时对当年交易额较上年增长10%以上的另外给予5000元奖励。
2、合作社生产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的奖励30000元;省级的奖励20000元;市级的奖励10000元。对新建或扩大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或扩大标准畜200个以上,并与生产者签订购销合同和保护价,带动基地农户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的,给予基地建设补助资金20000元,其他产业视情况予以补助。
3、申请注册商标,每注册一个商标并由全体社员共同使用的补助2000元。
4、获得国家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每获得一个分别给予20000元、10000元奖励。同一产品同时获得多种质量认证的,按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奖励。
5、对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而发生的一年(含一年)以上新增银行贷款且累计贷款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给予贴息30000元;100—200万元的给予贴息20000元;50—100万元的给予贴息10000元,贴息期限为一年。
6、用专业合作社名称参加政府组织的展销会,且有固定展位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
7、当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的,分别奖励30000元、20000元、10000元。
以上扶持政策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川政发〔2006〕124号)相重复的,不再另行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明确责任,落实分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宣传贯彻的组织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是搞好指导服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重要日程。要明确部门和人员分工,建立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机制、工作规程和责任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指导合作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篇3
关键词:合作社;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1 着力发展和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
当前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1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团结各界的力量,积极鼓励以各类市场为主体的人群创办并领班合作社。打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限制,推动多领域、多层次的相互合作。发挥市场化程度高的优质蔬菜、粮食、大蒜、金银花等重点产业,发挥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着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力,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2 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目前,苍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突破了之前的数量,但是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存在的劣势:运行不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针对这一情况,应该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对合作社相关部门的规范化引导,提升合作社的规范程度;要逐步培训农民专业合作负责人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现代经营技巧,他们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合作社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的加快;建立健全的“三会”制度,保障成员对合作社事务的各种权利,依法依章建立健全成员账户、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加强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3 强化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讲实际、重现实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特点。在推进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利用典型行动发挥好他们的带动作用,提高合作社发展规范化上水平。从2013年开始,每个乡镇每年要培育一定数量的示范合作社,县里从中评选30个县级示范社。县级示范社要认真执行“七有标准”,抓好示范建设。同时,对那些已经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进行认真地总结和提炼,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对此大力宣传,并将其积极推广、放大。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和经济交流会等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广泛推荐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示范作用。各乡镇积极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到示范社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和获取经验,引导群众、鼓励群众、调动群众加入农民积极性,不断推动农民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深入。
4 全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
就是要提升品位,拓宽范围,延长链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资源配置、要素组合、产业集聚作用,进一步拉长合作链条,扩大辐射半径,拓展经营范围,提升合作社的服务的水平。现阶段,苍山县的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服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符合当今发展的趋势,更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今后,应该结合苍山县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把服务逐步向加工领域、销售领域拓展,组织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一批特色基地,开发一批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加强品牌化建设,促使产品提档升级,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和信誉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的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一系列的服务,真正使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农民群众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特别是效益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
积极利用每年的农村会计培训向各村宣传合作社有关知识。按照上级部署,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小册子,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为全县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合作社提升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责任到人,做好服务,经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苍山县的合作社发展必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为苍山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浅淡合作社的规范发展[J].河南农业,2011(15).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谋求共同利益开展专业合作的互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xx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我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xx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鄂发[×]×号);省人大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20xx年和20xx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从20xx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经费;20xx年,省编办专门批准成立了“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从20xx年起,我省还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20xx年的×个发展到×个,同比增长×倍。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体形势看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合作知识与合作能力。这与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和服务不够密切相关。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加强引导,从而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提高合作质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
截止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比20xx年增加×家,增幅×%。其中京山县、钟祥市、长阳县等×个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家,京山县达到×家。
2、领办主体多
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占×.×%。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果品产销大户程国庆领办的。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占×.×%。沙洋县曾集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该县曾集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蔡代兵牵头组建的。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占×.×%。湖北长阳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异地投资组建的。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占×.×%。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由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支部书记湛宏远牵头领办。
3、覆盖产业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村能源、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占×.×%,养殖业占×.×%,其他行业占×.×%。
4、典型示范强
各地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为成员服务、民主管理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性质。截至20xx年底,全省共培育典型合作社×家,其中省级指导扶持×家,各地指导扶持×家。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姚凤君同志,是当地果树行业的老专家,该合作社引进培育了×多个果树新品种,推广了×多项新技术,并有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国内领先。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联合销售达×%以上,统一培训、修剪、机防、嫁接率达到×%,还有冷藏保鲜、品牌经营,办公和培训大楼等,为成员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以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合作知识的宣传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虽然国家20xx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发展原则、组织管理、设立登记等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够,又往往停留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领导讲话上,很多干部群众没有听到,也没看到,从而造成对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对合作社的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够。近几年省里通过开现场会和培训会,解决了各级政府和农业(经管)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了一批合作知识辅导员,但还是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但培训人数太少,合作社对成员的培训就更少了,往往只有一些技术性培训。由于缺乏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导致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营主体,又不纳税,没有好处;有人还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要去管;有些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领办者,看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扶持,纷纷包装挂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专业大户领办者,以为办合作社等同于办公司,在盈利分配上完全按股金分配,在民主管理上,也是投资多的成员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完全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交易额(量)分配为主,成员有平等管理合作社的权利。有些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利,没有履行义务的意识,没有管理合作社建设合作社的主人翁意识。
2、政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涉及到合作知识和组织管理,又涉及特色产业和技术、市场等问题,还涉及领办者带领成员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没有懂合作知识和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去指导,很难做到依法办社,很难成为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抓手,也很难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过去政府部门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懂合作知识的辅导员太少。每个县(市)只有×-×人参加过培训,而且往往只有×个专职人员,有些还是兼职。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村里基本没人管,指导服务很难到位。二是深入农村指导服务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现在的指导最多只能跑马观花,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开展调研和指导。而这项工作唯有直接向群众宣传,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解放初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是依靠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宣传指导的。三是典型示范不够。典型示范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但由于政府扶持和部门指导不够,导致典型示范太少,规范运作欠佳,服务效果有限。四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基层指导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强调“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合作社发展思路,缺乏“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县(市)、一个行业做几个盆景式的合作社,还不能做到规范运行,最后必然影响发展。老百姓看不到好处,影响加入的积极性,合作社也可能没有生命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很难加大力度。只要能办出一部分规范的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偿到甜头,夯实合作社服务基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就会加快发展,政府也就会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支持。
3、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普遍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分配不合法等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不顺,核心是合作社能否给成员带来增值利润,这是合作经济的实质。实际上,国家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规定得既有原则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由于我们的领办者和指导者一般只有企业、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往往凭借经验管理和指导合作社,恰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特殊性质,不同于其他任何组织。只要合作社领办者和指导者都能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弄清了合作经济的实质和作用,就是使合作者都能享受通过合作带来的增值利润,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得到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增值利润的好处。就不难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不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在为成员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和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这种服务对农户成员确实有好处,但他只是一种盈利的市场买卖行为,而合作社行为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让成员分享生产资料和购销产品带来的增值利润。二是行业协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将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社员联合起来,既为生产者社员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又以保护价收购生产者社员的产品,既为加工者社员带来稳定的货源,又为生产资料供应商带来薄利多销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运行机制看起来大家都能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得到好处,互利共赢,其实,还是“企业+农户”的翻版,核心问题是,往往生产资料和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没有分给生产者社员,只是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的一种营销策略,还可以减免税收,或争取政府资金扶持。三是核心成员运作型。有的合作社是以几个能人大户联合发起,作为核心成员,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当地一些小型生产者农户参加,作为“一般成员”,不在工商登记。“核心成员”完全按股份分红,“一般成员”则以购销合同结算。当然“一般成员”还是享受了进入市场、改进价格和技术服务的好处。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在运行中应当依法规范,合作社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应主要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要让合作社知识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利用各级行政组织资源,通过会议形式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结合业务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合作知识。三是通过各级党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涉农培训机构开设合作社专业课程。四是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合作知识和管理人员。五是通过合作社向成员以及农村青少年宣传合作知识。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它的领办者一般都是农村能人大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等,生产的都是优势特色农产品,而且是专业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发展既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农业效益,最大的好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各级财政应当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主要是对示范性合作社给予补助,一般一个县(市)只有一个,而且资金额度只有×-×万元,只能用于规范化建设和一般。对于发展生产和解决加工销售问题,资金是个重要瓶颈。一般农民社员资金都有限,贷款又没有什么抵押。要想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是争取金融部门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从发展现代农业看,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才有能力运用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支点,它能把农民的组织化、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农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篇5
关键词: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63
1 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1 经营规模较小,整体实力不强
对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量较小,合作社产值不高,产品市场占有量较低。从服务层面进行分析,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内容过于单一,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环节,其中包含了生产技术咨询、生产物资供应等方面,但是没有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也没有考虑到新型产品的开发。专业合作社服务质量较低,无法满足合作社成员的实际需求。而且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专业合作社运行经验不够丰富,整体实力较差,对专业合作社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1.2 政策支持力度较差
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非常关注,同时也落实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具体的扶持政策并没有得到实际性的落实,这也是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资金扶持力度较差,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共享、专业培训、产品生产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还非常缺乏,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完善。
1.3 信贷融资困难
众多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融资困难的制约,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是如此。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完成场地建设、设备引进、商标注册后,就出现了建设资金不足情况。很多融资机构从信贷风险方面考虑,不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规模,消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潜力,以及对合作社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4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力度较差
靖远县一些农民合作社虽然对各项业务开展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进行了理事会、监事会建设,但是众多机构设置只是形式化,并没有呈现出实际作用。财务会计制度缺失严重,利益分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划分不明确,利益分配没有体现出公开化、透明化的特点,利益分配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感到。主要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认知程度较差,不能自觉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 促进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策略
2.1 加强认知程度
区域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静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阶段区域经济建设重要内容。政府部门需要积极进行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可以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咨询、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查询等众多服务,为靖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还需要注意的是,经常进行农产品展销会的举办,以及优秀品牌评选活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效益,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
2.2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质量
要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质量,强化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服务内容方面需要有所突破,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信息服务上,对新型农产品开发与产品保障也需要给与更多关注。落实农产品品牌战略,帮助农产品进行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等认证。通过行业协会,加强与其它合作社的沟通和交流,对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进行统一,进行良好市场运行机制创建。政府应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并采取股利分红、最低收购价加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可以加强信息的共享性,分享合作社运行经验,在竞争中合作,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避免对农民经济利益造成损害。
2.3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价格保护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公开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订单农业”,倡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营销企业对接,按标准组织生产,有条件的合作社要建立风险基金或合作基金,解决社员发展资金问题。坚持内部规范化管理,兼顾生产者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可分配盈余应当实行按交易量(额)为主和按资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分配。
积极争取部省市专项扶持资金。加强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和工作经费,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培训和服务工作,工商部门要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商登记,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税务、金融、林业、水利、供销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的服务和扶持工作。
⒖嘉南
篇6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运行;影响因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65-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有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下的一种有效经济组织,是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分配、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其服务范围已深入到技术、资金、生产、供销等环节,它将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市场联系起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合作经营制度可以提供农业产业化所需的产前、产后服务,核心是通过统一的购销服务,使农产品由传统的单一交换向符合现代市场发展要求的“非人格化”交换转变。从而促进农业交易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重构农户利益保障机制。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措施,合作社不仅在规模、数量、质量上有了显著提升,而且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农民的市场观念逐步提高,农民合作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实践中,合作社是由许多农户横向联合。为之提供资金融通、产前采购、产后加工和运输等纵向“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同时合作社又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经营宗旨具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构建
1.1 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学者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当前,我国大部分合作社都还未进入成熟阶段。对于处在这一时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围绕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产业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推广。首先,通过市场开发,联系多元销售渠道来保障利润获取。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资采购信息、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推广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引导产业逐渐形成区域性态势。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影响因素
1.2.1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程度。随着农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果实商品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种植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户个体学习种植技术面临较大,的困难,不但学习成本较高,而且缺乏学习的途径,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需求。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分散的农户无法建立统一的市场标准,即使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地农户自身的竞争也会导致销售价格的不当降低,损害自身的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民组织,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在种植技术的引进、生产设施改善、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比单一的农户具有较大的优势。黄蕾研究表明,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开展良好的地区农户的平均家庭年收入要普遍高于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区的农户平均家庭年收入。鉴于以上分析,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构建具有强烈需求。
1.2.2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农户对专业合作社功能和性质的认识是影响其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的颁布实施,其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但是在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是普遍较低。在当地调研过程中,60%的农民对合作社没有完整和正确的认识,只是认为其与高级社、时期的合作是有区别的,但是具体如何构建、如何运行,大多数农民并不了解。甚至还有15%的农民仍然把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传统的高级社、等同对待。仅有15%的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性质,他们更加关注合作社是否能规范运行,是否能够提供信息、技术、教育、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
1.2.3 构建合作社的其他影响因素。合作社的构建除了要考虑农民的认可和需求外,其成立的基础还包括很多要件。首先,合作社应该是一个让农户群众能够充分信任的组织,要建立让组织成员间能够充分信任的机制;其次,合作社应该有一个有能力的带头人。农民群体是一个相对弱势群体,又具有极强的从众心理,需要一个有能力、有远见的领导者组织带领发展,这是一个合作社能否建立并良好运转的重要条件;第三,合作社的决策机制。随着农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己的组织,其决策机制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决策权,不能以领导决策为主,而应考虑让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参与决策;第四,合作社费用的收取。合作社的费用包括农民入社的会费和盈余公积金的提取2个部分。农民是一个收入较低的群体,是否收取入社会费以及会费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农民是否加入合作社;第五,合作社内外部合理的监督机制。合作社不仅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同时还需接受农户的外部监督,这是确保农户利益的公平、公正,进_步取得农户信任,增加其可能加入合作社的主要因素。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内部影响因素
2.1.1 合作社带头入的能力。做为合作社的带头人,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首先,具备合作社所属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是对带头人的基本要求,是其建立权威和农户信任感的基础。带头人具备专业知识,有利于其对外沟通谈判,同时有利于及时掌握内部和外部发展需求,积极贯彻执行技术部门的意见建议,推动产业发展。其次,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任何一个组织带头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内要带领社员参与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管理:对外要协调与其他组织的融合关系,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再次,带头人要具备一定的外交能力。带头人作为社员的主要代表,由于与外界的沟通、信息获取都是基础工作,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外交能力,以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利益。
2.1.2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一个组织能否健康运行,取决于是否具备能够适应组织需求的组织结构。目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的研究中,比较完善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具体部门的设置根据合作社经营行业的不同会有相应调整。合理的部门设置,权责分明的部门分工。是保证组织健康运行的硬件要素。同时合作社还要具有完善的组织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证组织运行的硬件支撑,而组织运行的效率则主要取决于组织的制度,包括合理的激励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
2.1.3 合作社社员的素质。社员是合作社的主体,合作社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除了带头人的组织管理能力之外,还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素质。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合作社组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社员的素质,使社员能够认可组织目标,接受组织约束,参与组织文化建设,才能使合作社健康发展。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外部影响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运行。必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合作社所在行业相关服务单位的业务关
系、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政府的支持等都对合作社的运转产生重要影响。
2.2.1 行业相关服务单位的业务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其以组织的形式与产业产前、产后的相关服务单位建立联系是其首要发展目标。产前阶段,通过与农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农机、化肥、农药等的采购与使用方面获得便利,节约农业投入成本;产中阶段,与行业的技术服务部门、指导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保证及时指导生产技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后阶段,农产品要进入流通渠道,才能产生实际效益。例如,苹果的流通渠道主要是鲜果销售和产品加工,寻找合适的收购以及加工合作伙伴是确保社员利益的重要手段。
2.2.2 竞争程度。组织所在产业的竞争程度以及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合作社的运行影响非常大,组织必须要有应对竞争的机制,并能很好地协调好竞争关系。准确定位组织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针对性地采取经营策略,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的竞相压价带来的利益损失,将农产品的特点和需求有机结合,追求最大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带动组织收益的增加。
2.2.3 政府环境。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特殊环境。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可和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行,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在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进一步的税收、资金支持以及人员支持可以帮助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度过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和管理落后的困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可以巩固确立组织的法律地位,为组织运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护组织的利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构建及运行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准确分析社员的诉求,建立完善的决策、运营、管理、监督机制,保证社员利益的公平公正。运行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内部因素包括带头人的能力、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社员的素质;主要的外部因素包括与行业内相关服务单位的业务关系、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以及政府的支持等。在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够保证合作社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并且产生实际效益。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发展受到农民认知、利益分配机制、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调查地区的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初期,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农户认知等还非常不完善。因此,该文根据调查所得信息分析影响当地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力求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建议。
3.1 果农对合作社的认识不足
当前情况下,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功能并不完全了解,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了解,只是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获取,没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他们不能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造成不加入或者不知道合作社发展的现象,甚至有少部分人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当年的高级社、等同理解,形成严重的认识误区。
3.2 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都是社员大会。日常的管理机构是理事会,监督机构为监事会。按照这样的组织结构设置,合作社的事务除财务外,基本上是由理事会全部承担,权利和责任都过于集中,不能体现明确的分工,不利于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
3.3 合作社人才匮乏
目前,虽然合作社已经成立,但是其管理、运行等还很不规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成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差,缺乏真正懂得合作社管理和运行的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取得运行的实际效益,仅仅靠将农民简单组织起来,靠政府的扶持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有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开拓销售市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才能使合作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3.4 内、外部监督不足
内部监督主要由合作社的监事会执行,而监事会成员是由理事会委派的,不能真正代表社员的利益。外部监督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的监督,而无论是社员还是非社员,都是政府关心和帮助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合作社的资金、物质如何使用,政府都实现了其扶助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政府部门不会严格监督资金是仅用于合作社发展。还是用于全村农业产业的发展。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合作社社员不能实现其加入合作社获取更多利益的目的,逐渐造成对合作社的不信任、不支持,严重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健康运行,必须取得农户的信任,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分析影响当地苹果种植专业合作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合作社在制度、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促进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1 加大舆论宣传。促进农户认知
基于当前经济条件和信息发展水平的状况,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化媒体,系统地为农民介绍专业合作社知识,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和运行的规则进行培训,强调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使农民系统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增强他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可度,区别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级社、,避免陷入认识误区。
4.2 增设职能部门。明晰权责分工
一个组织要有效运转,实现较高的收益,就必须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用最低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的利益。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第一层领导部门下,要完善具体的职能部门设置,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以有效提高专业合作社运行的效率。
4.3 培育农村能人。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同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需要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友好的经营管理团队。一支“有热情、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会交往”的人才团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他们的能力、威信、素质、带动力与凝聚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力量。首先,要培养农村的种植大户、技术能手、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尽可能地吸收他们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内部中坚力量;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引进懂技术、擅长管理经营、有创新性和责任心、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合作社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高素质人才不流失,保证合作社的长期发展。
篇7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影响因素 国内外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在我国取得的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近9亿农民的基数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涵盖的农民人口还是十分的有限的,而且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一些农业发达地区,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十分落后。因此,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对完善中东部农业发达地区和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的合作社是以罗奇代尔先锋社成立为标志,至今以170余年。经过漫长的发展,农业领域的合作社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善,因此,对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的研究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国内外普遍认为,正式对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Emelianoff出版了专著《合作经济理论》,他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农场的延伸,是独立的农场主的不完全联合。1945年Enke发表了《消费合作与经济效率》,他的理论认为合作社与企业一样,归投资者所有,主要由经理人员进行决策。
国外学者在研究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因素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采用Nash-Harsanyi方法的Zusman和Rausser,建立了一个均衡组织模型,阐述了群体选择和群体行为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从而也说明合作社如何被群体行为所影响。而Bourgeon和Chambers运用博弈理论,说明在成员差异很大且信息不对称的模型下,不同的定价表示如何影响合作社的效率的。
Harris在对合作社的发展道路进行研究时认为,合作社走垂直一体化的道路还受到如情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Hakelius认为在一些小型的群体中,合作社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影响合作社内部正常运行和较少内部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Royer和Bhuyan利用新古典分析,分析了一个投资者导向性企业和合作社在市场营销链上如何合作。同时,他们认为市场力量是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纵向一体化合作社重要推动力。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因素进行研究时,国内学者基本上都是从农户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进行研究的。
2.1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2.1.1 农户内部因素分析
我国学者卢向虎,姜太碧,张冬平认为农户自身的差异性对于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同时农户家庭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化运动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提到“合作社”这三个字时总是特别的敏感,造成了人们对任何“合作社”都有一种排斥性。农民并不了解现在的合作社与以前的合作社的区别是什么,农民毫无积极性去参加到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这种情况在那些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明显。
对于农民年龄对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的看法认为,农民的年龄和其学历呈反向变动的趋势,农户的年龄越年轻,他的学历就有可能越高,其对新生事物和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就越快,其对合作社的支持率也就越高,反之其合作意愿也就越低。但是韩杨认为,农户的劳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地降低,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因此户主年龄与合作社支持率呈“U”型分布。
在韩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总人口数多和有成员出去打工的家庭,其接收外界信息也就越广,从而对其决策的影响也就越大。但是,姜太碧和朱文在对农户家庭总劳动人口数进行研究时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如果一个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足够这个家庭使用,不需要其他外部劳动力的帮助,那么这个家庭对于参加合作社就不会表现出多大的热情。而黄祖辉认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产生和发展中,农民的亲缘关系是其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做出决定的重要途径和参考,这种亲缘关系的影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的生产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这种亲缘关系绝不是任人唯亲和家族垄断,它所依据的是一种亲缘、忠诚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和出售产品时,能把零散的农户和农产品整合起来,在生产时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农户的成本,而在销售时则可以帮助农户获得尽可能高的销售价格。因而对于那些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的农户,他们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分地积极。同时,为了使农业收入最大化,这些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会主动与为农服务组织发生联系。
2.1.2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这种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十分容易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政府支持不力的地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够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没有很好建立起来,一些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强行对合作社进行领导和干预,甚至直接控制着合作社的运营,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政府的附庸。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做到很好地引导和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合作社出现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农业产业自然特性明显、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物、资产专用型强、金融需求小、贷款风险高等原因,资本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资金的匮乏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自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至今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同时,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暴漏出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这些不足可以归纳为:对合作社成员资格限制过多、对合作社的最低资本金没有限制、没有对合作社联社做出规定、没有关于合作社社区服务方面的规定、没有规定合作社成员对于其份额的处分等。
种植作物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而且这个因素是很难改变的。我国学者卢向虎认为,家庭的主导农产品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对加入合作社的态度,一般来说,技术含量较高、生产性投入较大的农作物,大都是商品作物,其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程度相对较高,这种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对于农户来说很难单独完成,农户需要合作社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就愿意参加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而苑鹏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是以农产品自身的特征和产业特性为前提的,他认为,那些能够在某一个地区组织广泛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合作经济组织,其背后必然是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的。张仁寿等则提出那些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在市场上就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农户希望加入合作社来获得更丰厚的利益,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容易形成和发展。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正比,即价格波动越大,农户越希望加入合作社来尽可能地规避这个风险。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1368 19013)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于《农村经营管理情况》2013年第11期,2013年4月1日.
[2] Emelianoff IV. Economic Theory of Cooperation[M]. Ann Arbor. Edward Brothers,1942.
[3] Enke S. 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1):148-155.
[4] P Zusman,GC Rausser. Intra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Relations and the Optimality of collective a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4(24):1-17.
[5] Jean-Marc Bourgeon,Robert G Chambers. Producer Organizations,Bargaining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3):602-609.
[6] A Harris,B Stefanson.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6(11):15-27.
[7] K Hakelius. Cooperative Values-farmers’ Cooperatives in the Minds of the Farmers[J]. Uppsala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6.
[8] J S Roger,S Bhuyan. Forward Integration by Farmer Cooperative Comparative Incentives and Impact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5(10):33-48.
[9] 李道和.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及政府扶持机制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7-32.
[10] 何灵,曾伟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的构建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11):50-52.
[11] 田野.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10):67-71.
[12] 韩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16-17.
[13] 姜太碧,朱文.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Logit模型分析——以四川 省成都、南充、宜宾、广元地区农户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140-141.
[14] 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 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66.
[15] 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2):129-132.
[16] 王天宇.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分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5):34-37.
[17] 周秋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不足及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6-7.
[18] 卢向虎,吕新业,秦富.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实证分析——基 于7省24市(县)农户的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6-31.
[19] 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 条件[J].农村经营管理,2006.8:16-21+15.
篇8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问题;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根据我国的立法所特有的一个概念。2007年颁布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其定义为“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合作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其成长、健全、壮大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本文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充分调动了农民个体化生产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需要继续探索完善统分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2000年,我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在浙江省台州市。2007年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合作社发展进入了制度化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
合作社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积极推行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经营,实行新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形成了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一方面促进了规模化经营,通过“市场联龙头,龙头联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的形式,促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社一牌”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促进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另一方面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集聚资本和推广技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二)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农民个体化生产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种植项目盲目扩大,导致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种植、加工、营销的全过程缺乏生产与加工标准,对内满足不了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外销产品出口时无法按对方需要的标准生产。同时种植户、加工企业、运销户、消费者等上万家市场经营主体,各干各的。形成不了一个共同体,彼此之间常常出现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市场价格大战,而这种价格大战的最终受害者往往是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开展标准化生产、共同应对市场、合力抵御风险,改变了过去农民“单打独斗”的状况,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推广了农业科技成果
合作社将广大农户组织起来,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相关服务。特别是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成为培养“专业农民”的摇篮。一方面,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增强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首先,技术部门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明确了,就是专业合作社,便于集中培训。统一管理。其次,农业技术普及推广直接由市(县)级服务组织到专业合作社,减少了乡镇环节。第三,技术服务更有针对性。增强了服务效果。比如生姜技术方面就可以针对生姜专业合作社,减少非专业乡村的服务范围。第四,合作社的经济基础较好。便于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四)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社员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采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统一标准化生产规程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化、标准化生产。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问题。而且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共同富裕。二是合作社盈余分配。合作社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盈利返利、分红等制度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节约生产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为社员节约了大量资金:统一开展技术服务,无偿提供技术、市场信息。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成本。相关数据显示,加入专业农民合作社的农民比从事同一行但并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增加了收入。比如莱芜市连续七年的资料表明,一般都要高30%~40%左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
目前,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乡镇部门牵头,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农民专业组织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农民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合作社的发展不太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影响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二)自身凝聚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
当前建立起来的合作社尚处在刚起步阶段,规模小,实力弱,能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一些最基础的服务上。服务内容单一。少数社员文化层次较低。对合作社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入社初衷只为快速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只着眼于眼前利益,一旦遭遇挫折。其入社热情就会随之减弱:个别成员对合作社的认识比较片面,加上现行机制对成员约束力较弱,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关体系。现有合作社的产品主要以农产品的初加工为主,市场占有率不高,附加值较低,缺乏再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偏弱,导致社会经济效益偏低,在深入合作、创建品牌等方面还需长时间探索。
篇9
1、抓典型,促发展
要继续落实《喀左县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抓3个省级示范标准合作社和10个县级示范标准合作社的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其规范运行,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全面发展,促进县级示范标准合作社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
2、抓培训,上水平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县内合作社之间互相学习等方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上水平。不定期的对全县合作社的理事、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经验交流会上,要各合作社负责人积极发言,就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互补长短,各取所需。
3、抓规范,上档次
在借鉴各地合作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立了“服务社员,规范管理,滚动发展,促进增收”的办社宗旨,制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主体、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盈余返还,重视教育、鼓励联合”的六项基本原则。注重依靠政策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详细规定了组建合作社的程序步骤、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合作社标准以及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保证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互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合作社的档次。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对合作社进行认真检查,统一规范管理。凡是正式成立的合作社要统一登记备案。搞好建章立制,指导规范运作,做到建一个成一个。
4、抓品牌,上效益
注重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逐步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在我县162个合作社中,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7个,无公害产品35个,绿色产品2个,有机产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我县主导产业的开发进行技术、资金、知识等合作,农产品由无公害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不断换代升级,拥有自主品牌的名优特产品不断出现,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5、抓扶持,强功能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尧都区;求真务实
临汾市尧都区紧紧围绕产业富民战略,依托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引导和扶持了一大批技术服务型、产销一体型、生产流通型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区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900多家,注册资金160余万元,资产总额12629余万元,社员人数20728人,带动农户41456户,合作社的服务内容,运行机制、建社规模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总量多,层次低,后劲不足等问题,离规范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数量多质量低。尧都区经工商注册的合作社数量932家,按管理运行规范化程度可分为三类。一是运行规范、作用发挥好的,占总数的10%。二是运行不规范的,占总数的60%。普遍表现为合作社章程不规范,或有章不循;登记不规范,有证无牌,或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等。三是只注册不运行的,占总数的30%。这些合作社无产业、无项目、无资金,有的只是一个“空壳”。
设立目的不正确。一些合作社发起人兴办合作社意在投机钻营、争取和享受扶持资金也;也有些人期待坐享其成,创立合作社后“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观望、坐等国家政策支持及有关部门项目的输血式扶持;部分企业或公司为了享受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而转型,实际仍按企业的模式运营;乡镇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在不考虑农户意愿的前提下组建了合作社,导致合作社有名无实。
合作关系不稳定 。一些群众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个别成员只顾个人利益,有利则合、遇险则散,致使合作社组建不久就运作不下去,被迫解散;一部分合作社虽然在工商部门注册时设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责、权、利不清,盈余分配不合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下降。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合作社的服务仅仅体现在统一社员种植和养殖,为社员提前、产中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然而,在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类较少,增收空间很小。合作社亦无法解决困扰农民的“卖难”、“贷款难”、“信息技术难”等问题,合作社的成员从中获得的好处不多。
分配机制不完善。目前绝大部分合作社利益分配比较混乱,各部分所占比例及分配标准灵活多样,随意性很强;还有的合作社虽然建立了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并没有进行利润返还;尤其对国家和省市区扶持资金没有按照合作社财务核算要求划分到成员账户,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年终盈余分配和利润返还几乎为零。
利益联系不紧密。许多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在合作社整个生产营销产业链条中除收购环节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合作关系。联结纽带比较脆弱,还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财务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理事长多数是农民,缺乏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识,所以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几乎是空白,多数合作社不记账、不编制会计报表、不设置成员账户。有的合作社只记收支流水账,有的合作社虽然有会计账,但没有按照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的会计科目记账。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依旧用老办法结算收支,钱货两清就算了事,没有制作和保留原始凭证现象,无法起到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要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前提下,依法加强指导和引导,逐步完善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拓宽信贷支持。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信贷支持,金融部门除了在信用评定的基础上解决信用信贷外,应拓宽信贷门类,丰富信贷品种,开展生产设备抵押、土地流转使用权抵押、产业收益权抵押等贷款项目,充分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过程性资金不足。
健全财务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切实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理事、依规办事。认真做好合作社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财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的资金安全;认真做好合作社资产保管、资产台账登记、资产评估和资产经营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的资产安全;认真做好合作社货币资金、采购、销售和投融资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经营效率的高效;认真做好合作社财产清查制度建设,定期对合作社的财产进行全面清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强化品牌建设。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要积极申报和注册自己的产品商标,强化基地、产品认证,加快品牌建设,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合作社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的监督检验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引领合作社农产品向无公害、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规范分配机制。首先要建立财务核算机制,要构建有效的风险调节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社员大会决议从合作社盈余中提取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和扩大再生产。其次,要形成合理的盈余分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搞好年终盈余分配和利润返还,让成员从合作社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合作社凝聚力。
抓好示范带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着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选择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健康发展,真正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
建立服务平台。政府部门要根据“程序合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效果明显”的总体要求,加强指导服务,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各部门可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政府相关资源,及时收集、整理、有关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及时排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更高更好地信息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丽.山西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