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26 04:1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以及目前的蓬勃发展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发展至今,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带动农户能力增强,合作重点转向购销、加工领域,并出现了围绕绿色农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农民经纪人协会发展较快,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逐步趋向体系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一般围绕支柱产业或几个专业合作组织,并由原来的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大。这一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稳步发展,其作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显现出了五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双层经营的新路子;二是有利于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三是有利于结构调整;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有利于转变基础领导方式。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

随着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法》颁布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也逐步凸现:

1.1 规模集成功能:合作社能够达到小品种、大批量的效果,这是合作社最主要的功能。

1.2 技术传递功能:合作社有能力聘请专家作技术、市场、政策顾问,把最先进的利学技术、管理方法吸引到合作组织中来,把新的实用技术源源不断地吸纳起来并传播出去,成员能够从合作社得到最好的技术、最新的品种。

1.3 智慧共事功能:合作社成员大多是经营能手,他们的点子多、能力强,往往能够把这些点子变成各个社员的共同行为,这就把社员的群体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上来。

1.4 信息集合功能: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收集到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专业合作社设立专业网站和网页。用信息技术处理、交流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效率。

1.5 作业同步功能: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的地方,各个农户出于提高自身收入的需要,接受了合作社的组织协调,如为了使各户的产品能联合批量销售打进超市或国际市场,合作社对各产生产的品种、耕作技术、采用的农药、收获产品的时间及产品规格等提出统一要求,这样就在发挥家庭积极性的同时,实现了产中协调,为产后合作打好了基础。

1.6 能力互补功能:合作社在开展服务中可以发挥成员各自的专长,实现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收到分工协作的效果。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并逐步规范,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据了解,大部分合作社社员股金在5~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不强,有的甚至是名义社员,家庭合作社,真正上规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而且发展数量也很不平衡。

2.2 资金瓶颈比较普遍:很多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实力较弱,又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有的合作社汁员只有以个人名义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同时,很多伏惠政策难以全面落实。

2.3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管理者也主要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经营管理能力难以跟上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加入进来。但是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是制约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很多中小规模的合作社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经济效益偏低,虽然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的产品在一省、一市占有―席之地,但由于经济实力较弱、深加工滞后,也导致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市场经营风险仍然很大,合作社的自身效益不够显著。

2.5 内部运作不很规范:一些小规模合作社, 章程内容与执行都不规范,只写不做,流于形式;组织结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则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

2.6 指导服务仍需加强: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对合作礼的 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不熟悉、不了解,缺乏支持、扶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礼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千万不要下指标、定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是农民组织化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模式。具体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应该由农民门己来决定,不能搞强迫命令。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推动规范化,绝不是要消灭多样化,而是要促进多样化的健康发展。

3.2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要因势利导、逐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这项下作的推动,要体现在教育培训、试点示范、交流辅导上。实行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加强合作社基本知识的传播。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单一后统一、先见效后见利的办法,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3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支农专项投资和农村信贷资金都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倾斜,在投资方面给予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者的联合,扶持资金应该折股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较弱,没有自己的积累和资产,形成共同的资产很重要。要在合作社对成员服务的关键环节上给予支持,并将形成的资产折股到户,以便于促进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1-1

基金项目:本文为衡水市社科联课题《衡水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研究》的部分内容;课题编号:20120115B。

近年来,阜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运行态势稳健、良好,在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阜城县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06个,涉及瓜菜种植、养殖业、林果和粮食生产等行业领域,瓜菜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约占半数。其中,省级先进合作社4个,市级先进合作社10个,全县入社社员有6800多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达3200多户,每年为入社农民增加收入3500多万元。

在对阜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具有诸如开拓市场、增收节支、规避风险、示范推广等经济功能,还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功能,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甚至难以替代的作用,而这一点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关注。

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功能

1.1 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术素质

合作社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农家课堂”、专家讲座、技术培训、发放资料、现场示范等方式对入社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科技致富的农民带头人,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红樱桃蔬菜生产合作社定期举办“双普”教育(即普及法律知识、普及科技知识)培训班;聘请农技推广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编印“双普”教育书刊和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等技术资料,免费发放,无偿服务群众。据统计,该合作社累计举办培训班230次,培训菜农8000余人次,印发科普手册等5000余份。长青藤西瓜生产合作社聘请中国农大、河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举办西瓜生产专业讲座,并由衡水职业技术学院赠送科技图书近千册。

1.2 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

合作社在运作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规范运营,示范带动了广大农民合法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维权服务案例,提高了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原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伤害的情况下,不敢也不愿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而现在,有了合作社的撑腰,农民权益受到损害后,通过合作社,敢于理直气壮地追讨自己的权益了。

1.3 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诚信意识

过去,单个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就像一盘散沙,不仅市场竞争力差,而且经营中常常会有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恶意竞争等信誉缺失的现象,造成市场秩序失范,影响了该县农产品的声誉。合作社成立后,实行了“社员—合作社—客商”三者之间的“票据”制度,同时结合乡派出所开展了警社共建活动,出台了《阜城县农产品交易市场暂行管理办法》,由此不仅杜绝了假货假钞在市场上的流通,而且也控制了偷偷摸摸,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使合作社创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能够井然有序,诚信运作。在这个过程中也教育了农民,提高了其诚信意识,有利于重建农村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

2 社员维权服务功能

在市场竞争中,农民无论是面对政府还是面对各种公司机构时,他们都是竞争力较弱的“散户”。同时,由于地位悬殊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单个的农民在市场中肯定处于弱者地位。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目前情况下,仅靠政策的倾斜和社会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组织,攥成一把拳头,把农民打造成真正的“强者”,才能真正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组织的形式,为社员提供维权服务,胜算加大。合作社与该县消费者协会订立维权打假协议,凡社员由于在市场上购买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造成经济损失的,合作社便与县消协联手为其开展维权活动,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如2010年,长青藤合作社部分社员发现购买的某批次钾肥有效含量不足,怀疑为假冒伪劣产品。合作社将钾肥样品送交专业机构进行化验分析,袋标钾含量为45%,而实际化验结果为29%,属不合格假化肥。他们据理力争,通过法律途径帮助农民进行维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二十余万元。

3 构建和谐关系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经济合作为纽带,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搭建了更好的交流平台。入社成员能够经常聚一聚,谈一谈,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合作社未来发展大计,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各种潜在的隐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以及时发现,及时调解和处理,避免矛盾积累和激化,成员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了。这一点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4 结语

篇3

关键词: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92—04

引 言

杨凌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目前已有园区面积达到5 333.33公顷,其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达到8个。这一天然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杨凌区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达到292家,注册资本达到13 875.36万元,入股农民达1 741户,其中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达到60%以上,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都集中分布在楺谷乡、大寨乡和五泉乡。但目前对于不同合作社的作用和绩效仍然只是从直观上比较和判断,缺乏系统、足够的证据,特别是在诸多支持力度逐渐注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期,合作社“质”的增进更加值得重视。因此,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没有绩效?绩效是多大?如何进行评价和度量?这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互经济组织,是由生产同种类型农产品或是进行同类农业生产的农户之间自愿联合,相互提供服务的组织。这一组织既具有经济性质,同时也具有互质,比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投资者所有企业多了一层服务性质。所以,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时,应采用多维的指标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体现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真实意义。

当前,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合作社本质上是“反市场”的,其内部并非属于市场机制,所以是低效率的。但这一观点一直缺乏可靠的实证证明,并且国际合作社联盟研究数据曾表现出相反的结论(Shil Kwan Lee,2008)。合作社专家逐渐开始将研究关注点转移到“新一代合作社”上(Fulton, 2000)。

而在国内,大多数研究都将侧重点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宏观层面探讨上,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必要性等。在对合作社绩效评价方面,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也比较少,仅有黄胜忠(2008)用盈利能力、社员满意度、成长能力三类指标来反映治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仍然缺乏对合作社绩效评价的系统实证研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为了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基于合作制理论、委托理论、博弈论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等理论,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基本准则,建立较为合理的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体系中所包含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指标。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指标是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反映合作社经营现状的指标,所以其应当是指标体系中的首选指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规模指标主要包含成员数、资产总额、土地面积等,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含年盈利额、成员收入、交易费用等等。第二,社会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农村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所以,在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时不能忽视其社会功能。一般来说,合作社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吸纳人员就业、带动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等方面,可用吸纳就业数、带动农户规模等指标来反映。第三,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一个组织的发展状况还应该考察其持续发展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高素质人才的加入、相关环节的支持力度和年总盈利余额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等方面。

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参照王兵(2005)、李婉红(2005)、张兵(2008)等研究结果,结合相关文献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将涉及到以上3个方面的120个指标通过层层筛选,最终保留24个作为反映合作社绩效的指标。根据选取指标时的思路,将指标体系系统的划分为3个层面,即目标层(A)、判别层(B)和指标层(C)。其中,目标层(A)表示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判别层(B)选择能够体现合作社绩效的6个部分,即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完善程度;指标层(C)即对每一项目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根据本文所选取的筛选方面,最终保留24个指标。所有指标及其层次见表1。

3.绩效指标赋权。指标赋权是进行绩效评价关键的一环,如果赋权不得当将会导致最终计算出来的绩效与实际不符。为了使得本研究的计算结果具有可信度,本文特选取本领域专家以及一线工作人员10名,向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专家打分所得数据和采用1—9标度法对各指标进行两两判断,形成判断矩阵和权重(王炜,2009)。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其他方面相比,经济规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中占有更大比重,这说明经济规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影响最明显。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效益、组织完善程度和应变能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依次减弱。

(三)评价方法

在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以后,需要对合作社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本文选用线性加权求和以及线性加权相乘法来进行总体评价。

1.线性加权求和法

本文中将选用指标分为三个层面,判定层指标可以根据各指标值与其权重值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求出,具体公式可以表示成:

篇4

关键词:农社对接;基础设施建设;软实力建设

当前,我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高成本、高价格阶段,加上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市场波动愈加剧烈。然而,农民群体并未从农产品高价格中获得利益,其主要是农产品流通的问题。长期以来,农业领域“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导致农产品流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流通领域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多,产销对接不畅,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卖难买贵等现象反复出现。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及社会对农产品流通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探索出了“农超对接”的模式。然而,“农超对接”由于存在农户相对议价能力不强,也无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等问题,因此,全社会对农产品流通的探索仍在继续。政府的相关部门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借鉴了“农超对接”模式,另一方面又展开了积极的进一步研究,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农社对接新模式。

一、“农社对接”简介

“农社对接”是一种农民与市民直销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在此模式之下,农产品将不经过多层次的中间商,直接从农户送到消费者手中。目前,全国各省市按照农业部经管司《统一开展“农社对接”试点工作的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了“农社对接”试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农社对接”发生机制

传统农产品流通一般都需要通过多个层次的渠道商才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的一般流通模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和消费环节。如图1,农产品从农户手中,通常要经过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间商,最后才到达消费者手中。

传统农产品流通问题实质是农民群体因为自身禀赋的原因,导致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交易成本,这些成本存在于农产品在多个中间商之间。“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实质上就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如图2),将这些存在于外部的交易成本内部化,并且降低总的交易成本,使农户和消费者都获益。

这种减少外部交易环节的行为在个体农户独自经营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原因在于我国个体农户生产规模较小,资产水平较低,难以实现独立大规模仓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众多个体农户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经营,便让大规模仓储、运输与销售成为可能。

(二)“农社对接”基本模式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不一,配置仓储、运输及销售设备能力差别,目前,已有的“农社对接”实现模式也有不同。具体而言,主要有三种模式:临时销售模式、周末市集模式和直销店面模式。

1.临时销售模式

设立临时销售点是指由合作社每周定期到社区组织销售鲜活农产品,这是“农社对接”初期阶段。

2.周末市集模式

周末市集是指政府或部门,举办周未农产品市集,方便市民直接购买优质适价的农产品。这种模式,政府有一定扶持,没有任何展位费、推介费等。因参与成本为“零”、市民现金结算,受到合作社的广泛欢迎。

3.直销店面模式

直销门市是指参与“农社对接”的合作社直接将门店开设到服务的社区之中,租用门面,统一设计、装修、统一配送、统一经营,长期、稳定地供应农产品供社区居民购买。这种模式还能够细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其一:单个合作社独立设立销售门市;其二,直销门市模式对于合作社的要求较高,一般只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合作社才能实现这种模式,然而,通过合作社联合的方式,同样也能让一些实力较弱的合作社进行此种模式。

二、合作社进行“农社对接”的要素——基于重庆市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农社对接”案例

重庆市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下称“小岩蔬菜合作社”)在整个重庆范围内实现“农社对接”较好的合作社,目前开设的社区直销店有10个,属于“农社对接”中直销店面的高级模式。小岩蔬菜合作社不仅在设施购置、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投入,更是在管理模式、人员培训以及品牌塑造等方面进行了努力,而后者对小岩蔬菜合作社顺利开展“农社对接”,创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重要影响。

小岩蔬菜合作社在“农社对接”方面取得成功,并不仅在于基础设置建设和基础设备购置,更多的在于其对合作社内部软实力的培养。

(一)小岩蔬菜合作社简介

重庆市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注册资金101.2万元,资产总额456万元,社员386户,拥有统一经营面积5000亩。合作社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办公设施设备完善。拥有标准化办公室1200平方米,农业生产资料展示厅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产地批发市场、500平方米蔬菜加工厂、300吨蔬菜冷藏库、2000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批发市场门店2个、蔬菜社区直销店10个。合作社拥有销售、管理等各类工作人员共148人。2009年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2011年被定为农业部部级示范合作社,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二)小岩蔬菜合作社实现“农社对接”的措施

小岩蔬菜合作社实现“农社对接”主要采取了如下方面的措施: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二,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其三,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其四,进行品牌培育。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小岩蔬菜合作社为了成功实现“农社对接”,进行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设备购置。其一,合作社投资50万元成建500平方米蔬菜清洗整理、分级、包装的净菜加工厂1个。其二,小岩蔬菜合作社投资54万元建成300吨智能温控的蔬菜冷藏库1个。其三,通过区农委与街道社区居委的沟通协调,合作社在城区内的高档社区采取转让和租赁等方式确定了10个直销店,共投资68万元,取得了稳定的经营使用权,克服了以往露天散卖的系列问题。其四,合作社投资39万元,对10个直销店进行了统一风格的设计和装修,配置了冷柜、货柜、展台等基础设备,同时还安装了电脑收银系统,产品条码管理系统,卖场数字监控系统。其五,合作社投资30万元配置了物流运输车3台,其中包括封闭式货车2台、冷链车1台。

2.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小岩蔬菜合作社采取了“合作社利益连接方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股份化确权,品牌化经营。其一,小岩蔬菜合作社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合作社下设“三会一办四部”。其中,销售部门得到了加强,售部下设六个科室,分别为:直销科、批发科、加工科、冷链科、物流配送科、财务科。其二,小岩蔬菜合作社实现了工作人员职业化。合作社面向全社会招聘销售、财务人员,并采取“月薪+年终奖金+‘五险一金’”的薪酬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三,人才激励专业化。合作社对每个职员都采取“每月考评+年度综合考评”,连续3个月考评为末位的工作人员将被辞退,对考核优良人员进行奖励。从年终可分配盈余中提取2%的奖励基金,用于考评。凡工作满一年以上的招聘员工可以享受2000元的合作社配股,与合作社其他成员待遇一样,享受年终统一的按股分红。合作社与招聘人员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充分调动了销售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小岩蔬菜合作社在加强基础设置建设、基础设备配置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一,小岩蔬菜合作社聘请区农委的两名蔬菜种植技术专家做高级顾问,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等技术服务。其二,合作社高新聘请具有超市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做合作社销售部部长,对所有产品的管理流程进行统一设计和排练,从制度上做到高效、合理、规范。其三,加强工作人员岗前技能培训,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正式上岗,某些特殊岗位还需要持证上岗。其四,加强管理人员与外界的交流,积极推动管理人员参加管理方面的学习,到各地进行交流学习,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4.进行品牌培育

小岩蔬菜合作社十分注意品牌的培育与建设。合作社对其生产的蔬菜注册了的“小岩”企业商标,并在2011年被评定为“知名商标”、“区级名牌农产品”。同时,小岩蔬菜合作社还申报并获得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267公顷,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8000吨,初步形成了合作社自己的品牌体系。围绕品牌建设重点打造了9个规格的产品外包装设计、产品推介宣传和展示展销等工作,将优质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其品牌建设加大了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也提高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使得其社区门店销售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三)小岩蔬菜合作社“农社对接”的成效

1.成员增收

由于小岩蔬菜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将蔬菜从基地直销到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对路,节省了流通环节,减少了物流消耗,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合作社生产的蔬菜优质优价,应销尽销。2012年,合作社成员户均收入2.59万元以上,同比增长3900元,比非入社成员增收45%。

2.品牌效应明显

“小岩”蔬菜质量好,信誉度高在,给万州市民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直销店还是批发店的蔬菜销售量都在不断攀升。销售价格也非常好,特别是直销店的精包装净菜,其附加值是产地批发价格的3倍以上,即:直销销售1吨净菜,相当于合作社多种植了3吨的蔬菜收益,大大降低了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市场风险。

3.服务能力增强

通过“农社对接”的实施,进一步展示了合作社的社会服务能力。其一,满足了社区居民对优质廉价的蔬菜消费需求,同时增加了农民种植收益,提高了农民蔬菜种植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实惠。其二,开展 “农社对接”,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小岩蔬菜合作社为城镇下岗工人和三峡库区移民成功提供就业岗位31个,平均年工资收入2万元以上。其三,合作社的直销店成为了社区居民的联谊店,每个直销店门前的休息长椅上,挤满了社区居民,他们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增进了邻里感情和社区和谐。

三、小结

重庆市万州区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以来,实现了良好的效益,这与其全方位的建设是分不开的。根据小岩蔬菜合作社的经验,“农社对接”要成功实现,需要达到以下四点:其一,实现必要的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其二,改善组织结构,使之与市场相适应;其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其四,重视品牌建设,使得在“农社对接”过程中获得品牌效应。总之,合作社要取得“农社对接”模式的成功,不仅在硬件方面有需求,在软件方面有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支婷婷. 美国“农社对接”实践:社区支持农业(CSA)[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3,(9).

[2]农业部经管总站课题组,赵铁桥. “农社对接”调查研究报告(上)[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3,(4).

[3]农业部经管总站课题组,赵铁桥. “农社对接”调查研究报告(下)[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3,(5).

[4]胡定寰,杨伟民,张瑜. “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 农村经营管理,2009,(8).

[5]熊会兵,肖文韬. “农超对接”实施条件与模式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1,(2).

[6]张琼. “农超对接”的困局与破解策略[J]. 北方经济,2010,(3).

篇5

山西汾西县众心蚕丝农业专业合作社以蚕丝深加工为龙头,带动蚕桑基地建设和发展,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合作社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以“公平、诚信、拓展、进取”的理念,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事栽桑养蚕,收购、销售、加工同类产品以及向会员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当前,合作社已有会员100户,注册资金121万元,带动900个农户,1400个劳动力就业,其中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830人,年产值超过70万元。

实施办法:合作社以冯村、桑堡、杏虎沟、郭村堡、南掌、焦家庄为重点,大力发展养蚕专业户。一是配合县农业局,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种养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采集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市场行情,积极引导入社农户栽桑养蚕,与入社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书,确定最低保护价,提高入社农户的积极性,确保农户利益。

2008年在农产品价格一度节节高升,而蚕桑价格却稳中有降,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合作社积极深入到蚕农家中,调查了蚕茧生产发展情况,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向他们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发放蚕种、蚕药,加强日常管理,并与农户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书,让他们吃上了“定心丸”。当年春蚕喜获丰收,每张纸单产达38千克左右,收购鲜蚕近4万千克,每千克收购价为17.30元,蚕农收入达70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5万元。

今年,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合作社除免费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外,还对困难户实行资金帮扶,优先向他们垫底提供了1000~2000元的蚕种、蚕药等。

另外,合作社还积极向省、市争取到466.7公顷桑蚕基地及缫丝深加工项目,革新技术,推行省力化绿色养蚕新技术,以提高养蚕科技含量,减轻劳动强度。该项目投资4426万元,直接扶持1200个农户,能就地转移3000个劳动力就业,年销售收入2542.74万元,实现利润623.4万元,投资回收期7.71年,利润率13.45%,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目前已投入1000多万元,对小蚕共育室、蚕房进行了改造,添置了空调等设施,使小蚕共育面提高,为蚕茧丰收奠定了基础,逐步实现由常规传统养蚕向规模化栽桑养蚕生态农业过度。今年计划发展蚕桑种植面积133.3公顷,养蚕1000张,产蚕5万千克。■ (山西临汾市农业局041000王秋萍)

篇6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截至2012年1月底,全市经工商登记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的有603家,社员总数60095人,带动15.51万农户进入到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合作社总资产为5800万元,共建立基地180万亩。全市已有3家部级、4家省级和50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与此同时,合作社类型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较为单一的种植业开始逐步向农业、农村服务业扩展,向农村第二、三产业延伸。农机、植保、用水、沼气、资金互助等专业服务型合作社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大大加快。其中涉及种植业的376个、养殖业的179个、林果业的13个、农机服务的18个、农资服务的10个、农产品加工营销的7个。(表1)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及个案介绍

1. 农民自发型

由于分散的小农户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围绕某一产业或者某种农产品自发地组成合作社来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这种合作社主要由能人牵头或者大户联办,如淮北市烈山镇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地方政府建立烈山镇石榴基地,推广石榴种植,但由于知识老化,技术落后,再加上农民收益低,盲目追求产量,忽视果品质量,导致优质果品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整体效益逐年下滑,大小年现象反复发生,综合效益下降,许多农民甚至出现砍树毁苗的情况,行政命令式的“逼民致富”遭遇尴尬。当地政府和村民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在农村调整结构、转变发展的方式中,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只能因地制宜、自觉自愿、自我发展。榴园村的石榴专业户张裕勤开始进行软籽石榴的开发、引进,并无偿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2008年他联合石榴大户宋继承等人成立了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选举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社积极构建服务平台,设置了重点服务示范村和示范户,多次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培训指导。从石榴育苗栽植到采摘销售整个过程实行统一管理与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石榴的积极性和管理技术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生产技术部、冷藏加工部、包装运输部、事业发展部、销售经营部、文秘办公部、财务管理部等七个部门。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全镇石榴面积已发展到40000亩,年产量600万公斤,年产值已达1800万元。其中,榴园村万亩石榴园已成为国家软籽石榴基地和国家软籽石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入社会员收入提高了20%以上。(表2)

2. 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涉农部门作为合作社发起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由供销合作社、农技等涉农部门牵头兴办,对于合作社日常管理介入较深,其性质是“官民结合”,特点是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如濉溪县支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濉溪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发展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淮北市濉溪县农机局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1号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强烈地感受到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在县农业局、县农机局的精心引导和扶持下,濉溪支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该社实行签约作业服务,由合作社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组织作业。机械实行统一调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核算。凡签约的农户每亩享受2-5元的优惠,发挥连片作业的优势,既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又保护了社员的经济利益。针对“三秋”、“三夏”,该社组织了多个机耕作业队和机收服务队。在立足本地作业的同时,积极开展跨区作业一条龙服务,年落实5个跨区作业地点,确保了农机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2010年提供作业服务面积3.73万亩,服务收入162.2万元,纯收入98.6万元。成员平均作业面积增加了400亩,作业收入增加了1.6万元。成员户收入比非成员农户增收32.5%。2010年合作社荣获“安徽省农机局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3、龙头企业带动型

该种形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由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户或个体业主组建而成。它利用合同契约有效调节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利用公司的市场经验和信息渠道获取市场供求信息, 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结构,使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剩余利润,大大减少了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如淮北市众鑫养猪专业合作社。它联合了淮北市多家养猪基地、养猪专业户建立了互助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

淮北市众鑫养猪专业合作社由省级龙头企业濉溪县养猪协会发起建立,采取 “合作社+企业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不断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动机制。以合作社为纽带,依托市场,发挥规模优势,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广大社员进行品种繁育、饲养管理、产品加工、市场开发一条龙的整体运作体系。合作社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上联政府和市场,下联社员和农户,企业除按合同收购农产品外,还按交易量向合作社返还部分利润。合作社在淮北地区建立技术服务部5家,建立人工授精站11家,开展饲料、兽药、的统一供应和技术服务。合作社还与濉溪县畜牧中心共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化验室,为畜禽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合作社都聘请国内的养猪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员免费提供养猪技术讲座和培训。自2009年以来,已举办技术讲座50余场,技术培训20期,学习人员5000人次,共发放养猪技术资料30000余份,养猪技术光盘800余套,有力推动了淮北地区养猪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合作社带动养猪农户1520余家,年生产商品猪15万头,年产值2亿元以上,户均利润8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迅速增强,示范带动能力日益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2009年跻身全省100家示范合作社行列。

合作社建设成效显著 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带动农户积极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了近万亩的专业生产带与十余万亩的畜禽规模养殖区。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养殖业农户人均现金收入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市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0%以上,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主要特色的淮北畜牧经济。

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经营变为有多家入股的紧密性的经济实体,改善了农户的松散性和无序性。农户参加合作社既形成了规模优势,又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大大提升了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淮北市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改变了农户过去提篮小卖、各自为战的局面。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直接与市场对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直接前来大棚收菜,合作社社员与从事同种农产品生产的散户相比户均增收35%以上。

三是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以合作社为载体引入优良品种与高新技术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如淮北市渠沟镇郭王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挥其整合科技资源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把脉传经。合作社因地制宜,开发了双孢菇套种技术及野生茶树菇驯化技术,攻克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杂菌感染及预防的技术难题。合作社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上门服务等多方位开展技术推广与指导工作,实现了科技供给与农户需求的有效对接。食用菌产品不仅远销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内蒙古等地,部分还出口销往海外,社员每亩茶树菇净利润可达6万元以上。

四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如淮北市口子谷物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是淮北地区首创的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共流转农户土地10118.5亩,按照常年亩均收益折合股金708.3万元。社员在每年年底获得保底分红700元的基础上再按折算股数参与合作社年终利润分配,实现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

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数量上看增长较快,但从合作社单体来看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不高,规模普遍较小,实力相对较弱,带动能力不强。据市农业委员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为19296万元, 其中1000万元以上2家,100万元以上6家, 10万元以下的366家,经济实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从而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活力。“小、散、弱”成为许多专业合作社的致命弱点。这些弱点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本积累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等。

第二,机制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尽管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都建立了内部章程,但大多数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松散,部分合作组织缺少理事会、监事会和财务管理等必要机构。有的地方即使存在这些机构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在管理、运作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相应的利益分配制度等也不够完善。由于合作社带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农户在以获取利益为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加入合作社, 难免会出现“搭便车”现象,由此带来交易费用增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三,融资环境不佳,资金严重缺乏。资金是合作社发展的助推剂,延长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构建产品营销网络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资金匮乏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从内部资金来看,其来源主要靠农民自筹,求稳定怕风险的特性以及小农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对合作社的资金贡献极其有限。从外部资金来看,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差,合作社又处在初级阶段,能提供的可抵押物少,缺乏可持续的担保能力,商业银行按成本效益原则不愿放贷。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资金已难以满足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的融资需求。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享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上得到的的支持力度也较小。

第四,高端人才匮乏,社员素质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成长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合作社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缺乏专门的经验与技术,在市场营销、农产品储运、产业链延伸、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不能给社员以有效领导;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经济的必备知识,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盈利了大家都叫好,亏损了就开始撤资退股,许多农民只想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不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此外,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又缺乏人才激励机制,这也是造成合作社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对策及建议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引导。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特征及作用的普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以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让农民积极向合作社靠拢。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基本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大户、农合联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法制意识及市场意识。实行理论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有计划地输送一些有经营基础、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带头人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各类龙头企业学习锻炼。积极引导有志于合作经济发展、愿意投入到三农最前线的高校毕业生及大学生村官到合作社任职,成为拥有坚实的专业支撑的新一代合作经济带头人。

其次,健全运行机制,强化管理监督。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的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开展制度化建设。规范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建立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权利及监督机构,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社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审计制度,完善税后利润的分配关系,实现社员的最大利益,提高合作社向心力与凝聚力,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在健全内部制度的同时,通过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制定与合作社运行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形成以农业、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为主的监管体系,以强化外部环境对合作社的监督与约束,保证合作社及其社员依法从事生产和经营。

篇7

关键词:合作社;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1 着力发展和扩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

当前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1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团结各界的力量,积极鼓励以各类市场为主体的人群创办并领班合作社。打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行业之间的限制,推动多领域、多层次的相互合作。发挥市场化程度高的优质蔬菜、粮食、大蒜、金银花等重点产业,发挥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着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力,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

2 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目前,苍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突破了之前的数量,但是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存在的劣势:运行不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针对这一情况,应该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对合作社相关部门的规范化引导,提升合作社的规范程度;要逐步培训农民专业合作负责人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现代经营技巧,他们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合作社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的加快;建立健全的“三会”制度,保障成员对合作社事务的各种权利,依法依章建立健全成员账户、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加强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3 强化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讲实际、重现实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特点。在推进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此,在接下来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利用典型行动发挥好他们的带动作用,提高合作社发展规范化上水平。从2013年开始,每个乡镇每年要培育一定数量的示范合作社,县里从中评选30个县级示范社。县级示范社要认真执行“七有标准”,抓好示范建设。同时,对那些已经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进行认真地总结和提炼,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对此大力宣传,并将其积极推广、放大。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会和经济交流会等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广泛推荐典型,发挥好典型的示范作用。各乡镇积极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到示范社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和获取经验,引导群众、鼓励群众、调动群众加入农民积极性,不断推动农民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深入。

4 全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

就是要提升品位,拓宽范围,延长链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资源配置、要素组合、产业集聚作用,进一步拉长合作链条,扩大辐射半径,拓展经营范围,提升合作社的服务的水平。现阶段,苍山县的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服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符合当今发展的趋势,更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今后,应该结合苍山县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把服务逐步向加工领域、销售领域拓展,组织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一批特色基地,开发一批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加强品牌化建设,促使产品提档升级,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和信誉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的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一系列的服务,真正使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农民群众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特别是效益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

积极利用每年的农村会计培训向各村宣传合作社有关知识。按照上级部署,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小册子,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为全县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合作社提升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责任到人,做好服务,经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苍山县的合作社发展必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为苍山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浅淡合作社的规范发展[J].河南农业,2011(15).

篇8

一、固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截至2010年6月30日,固始县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62家,其中,种植类196家,畜禽养殖类119家,农机类68家,水产类20家,林业类19家,茶叶类17家,其他类23家。注册资本总计12.77亿元,成立时登记社员户数11.9万户。在4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河南)省级示范社2家、(信阳)市级示范社10家、(固始)县级示范社30家、行业重点社60家。经营范围已覆盖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业服务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申报认证和资源整合,拥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质农产品23个,(河南)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固始县90%以上的养殖大户均加入了合作社,1000亩以上的土地经营大户全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一)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建立现代经营模式的要求,通过把社员、农民组织起来,解决了生产关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集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固始县金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城郊乡大棚村为中心,吸纳社员631户,统一经营土地面积达5054.8亩。由于过去千人千条心,种植作物是“小而全”,商品率低,市场竞争力弱。合作社统一组织经营后,形成了千人一条心,按照合作社种植规划组织生产,种植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该社全部实行订单生产,与市场实现了完全对接。

(二)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装备。固始县已注册运行的4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多数成立时间不长,但农业装备条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过对固始县18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发现,农田设施配套程度由40%提高到76%,完好率由32%提高到81%,机耕比例由70%提高到95%,机播比例由8%提高到40%,机收比例由80%提高到100%。

(三)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科学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中,均把新技术的应用作为重要手段,把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作为主要措施,把提高技术集成配套程度和产品科技含量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固始县润东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投资150万元,新建了现代化育秧工厂,2010年育秧规模达8000亩,通过温室育秧技术、机械插秧技术、合理密植技术、化学除草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稻作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配套运用,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亩效益净增20%以上。

(四)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围绕一个产业实施系列化开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始定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别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最显著特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成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固始县佳茗茶叶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由九华山茶场发起、南部山区茶农为社员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过去,分散的茶农各自种植自己的小茶园,由于加工工艺跟不上,产品质量无保证,经营效益极低。组建合作社后,分散的茶园成为生产基地,茶农成为经营员工,龙头企业、有机食品、九华山品牌等实现了共享,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提升了农业发展理念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升农业发展理念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引导,组织社员进行商品化生产。二是突出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实行规模化经营。三是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开展产加销一体化开发。四是走“节约、集约、高效、协调”的发展路子,把农业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固始县赵岗乡固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赵岗乡石堰村承包荒山7000多亩,建立了生态养殖园,并配套建立了固始鸡博物馆,组建了固始鸡研发中心,全部实行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育雏、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应用散养固始鸡模式、统一防疫和产品统一销售,实施一体化经营后,社员户收入大幅度提高。

(六)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人才摆在合作社生存发展的重要位置,不仅采取各种措施招揽人才,而且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既为合作社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又实践了现代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经营理念。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按照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要求,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固始县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列为试验区建设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制定专项工作考核细则和考评办法,并建立了严格的督导检查机制。明确乡镇和县行业主管部门责任,理顺条块关系,细化工作措施,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初步形成了举全县之力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固始县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固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及管理办法》和《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配套出台了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并坚持“说了算、定了干”,狠抓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对通过(河南)省级、(信阳)市级、(固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的,固始县人民政府分别给予1~5万元的奖励;对获得著名商标、有机食品认证及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奖励5万元;对4个建立育秧工厂,示范推广机插水稻温室育秧技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始县人民政府分别给予20万~50万元的奖励;2009年,固始农行、农发行、农合行、天骄银行四家金融部门共投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贷款0.5亿元,固始县农口部门共落实上级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621万元,固始县农业局结合“油料倍增计划”和“小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实施,在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示范区4431亩,落实物化补贴物质折资56万元。构建服务体系,开展农技人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对子活动,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三)强化综合培训,提高发展质量

固始县坚持以开展综合培训为重点,注重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上狠下工夫。一是为提高服务人员的履职能力,对各乡镇分管领导、乡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及县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对(固始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及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轮训;三是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按照合作社的专业分类,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特产局等部门分行业组织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不仅达到了规范运行的目标,而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的新型人才。

(四)强化规范引导,落实监管措施

一是在建章立制上加强规范。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章程》摆在健全制度、规范运行的统领位置,把建章立制作为实现民主管理、规范运行的基础,做到管理有序,有章可循。二是在完善内部收益分配上加强引导。帮助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制订盈余分配方案。使利益联结成为“双赢”的保证和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三是在规范产业开发上加强指导。要按照高标准的开发思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高效开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把生产基地建设、名牌农产品创建、优质农产品认证等作为自觉行为,把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机械化作为重要的目标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

(五)坚持示范带动,促进平衡发展

篇9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1.2 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1.3 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1.4 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2.1 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篇10

1存在的困难

1.1优秀人才短缺

合作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领办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兴群体,面上存在着参与者层次不高的问题,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具有开拓精神的领头人才比较稀缺。同时,不少合作社领头人不愿承担道德风险,害怕做大引起风险,因而发展的积极性相对不高。

1.2经营资金不足

近年来,上级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供电、用地、运输等不同方面给予合作社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在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还无法较好落实到位。另外,由于合作社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自身没有资金积累,资金不足也成为制约当前合作社发展重要因素。在税收政策方面,地方税务部门在会计报表等方面至今没有衔接,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产品认证费用高,对于刚刚起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也难以承受。

1.3运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受合作社成员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制约,部分合作社运行管理不够民主,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不能充分履行职责,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社员相互约束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特别是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二次分配机制没有建立。

1.4扶持措施不到位

在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方面,存在着扶强不扶弱的问题,在扶持对象的审批和监管上,明显存在“两张皮”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领域很多,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除了业务指导和服务外,在扶持政策落实、信息交流、部门协调等诸多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运作体制,多头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部门之间的统计数字差别较大,资源无法共享,致使在推进过程中形不成整体合力,滞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对策和建议

根据合作社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搞好下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应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2.1抓引导,促发展

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广泛动员农业龙头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种养大户、产品购销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等组织和个人,发挥各自优势,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

2.2抓培训,促规范

要进一步健全辅导培训机制,开展好合作社辅导员、合作社理事长管理培训,提高对合作社的指导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好有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能人、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经纪人的培训,逐步实现合作社人员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为合作社提供咨询,在市场开拓上帮助合作社分析和策划,对合作社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上进行具体指导,实现合作社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

2.2抓扶持,促推进

针对当前发展状况,尽快出台各项配套扶持政策,细化各项扶持措施。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方面,尽快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税务登记类型、税务报表系统和专用发票,明确合作社所得税减免政策。在产品认证方面,减免合作社“三品一标”认证费用。金融机构要把小额信贷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更多地用于合作社的经营项目,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4抓创新,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