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范文
时间:2023-03-31 15:0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充分、深入参与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等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一类教育培训和服务。它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相当数量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掌握从事某一个或某几个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参与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实用性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单位,掌握着社会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接受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单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为学校输入实际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可以反映社会对劳动力的最新要求,还能带来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这些对于增进职业学校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行业企业社会生产部门的全面,深入参与,职业教育是不能迅速发展的,与社会生产实际也总是相脱节的。
二、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原因
当前,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在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校企合作。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校企合作的双方的态度时,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校热衷于寻求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而企业热情却不高。校企合作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
首先,对于举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等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一类教育培训和服务。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了职业院校要树立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服务的原则。而学校多是希望通过“产学合作”在积累办学资金,提供设施设备,建设实训基地方面获得企业的支援,希望企业在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和毕业实习方面提供便利条件,而对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实际利益考虑不足。其次,学校方面实际并不尊重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多学校仅把进行校企合作当作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一项为完成教育行政命令不得不做的工作,而不是将它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来看待。将积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变为被动寻求企业作为毕业生实习单位,作为接收学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学校管理、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教育教学、监督评价等环节不太注重企业用人单位的参与,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再次,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多为国家举办,接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学校人事聘任和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不能保证在学校和企业间的人员交流、信息流通、产品开发、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顺利进行;
(二)企业方面
首先,在我国,传统上没有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的认识;其次,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企业主要以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产学合作并不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反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影响了参与产学合作的动力;再次,我国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和工艺水平较落后,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刻,新员工经过短暂的实地培训便可胜任,因而并不重视企业员工培训,亦不重视为公司培养和挑选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第四,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需加强,技术管理与转化机制不健全,企业并没有利用职业学校优秀的智力和硬件资源一起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强烈诉求;
三、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全面开展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在职业教育界和企业产业界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理念
首先,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育人活动,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育人活动。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取得企业的资助,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和选择适合需要的人才,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员工培训等。其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全面,全程的,深入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应遵循自愿平等,责任与权益统一的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恪守共同约定。学校要尊重企业地位,尊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企业在专业设置,确定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等环节拥有批评建议的权利,拥有参与各教育环节的权利。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全面深入开展
要有效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就要着力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当前推进校企合作急需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与监督和评价机制:
1.动力机制
提升企业动力分为增强内部动力和提升外部吸引力两个方面。通过社会宣传教育,可以让企业认识到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企业内部动力。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包括学校的吸引力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学校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提升师资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是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鼓励,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2.监督和评价机制
对于校企合作活动的监督主要有法律监督,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监督,依此保障校企合作各方履行各自职责,达成校企合作项目预定的目标。对于校企合作的评价有“软”的指标,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的正确与否、效果好坏、效益高低等。对于校企合作的评价要以行业组织和教育管理部门为主,客观评价产学合作的教育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
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三方共赢 技能竞赛
一、传统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学生不会学,教师不会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很大程度沿袭了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学校提倡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但都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是:①教学任务重,事务繁杂,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太少。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周课时基本都超过15节,而且大多数教师还兼班主任工作,或兼行政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占据了教师的大量精力,因而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②教学经费紧缺,专业课教师下厂学习或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太少。因此,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很多传统的思想、方法还依然印在教育者的头脑中,在教学模式上与传统的模式不差上下,因此就导致了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学,教师也不知道怎么教的尴尬局面。
2.学生实践少,动手能力差。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影响,导致了这种状况。原因是:①教育者认为改革应该慢慢来,不应该跨度太大。实际上,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再加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②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因而很难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动手能力。
二、校企合作办技能竞赛带来的三方共赢局面
为了很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现代职业教育注重校企合作办学,实行工学结合模式,技能竞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自从我们开展了校企合作办技能竞赛以来,我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逐渐形成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1、技能竞赛让学生更了解企业
自教育部提出“普通高中有高考 职业学校有技能竞赛”以来,惠州商校每年都进行各专业的技能竞赛培训。竞赛活动以专业为单位,从方案制定、竞赛动员到组织实施、总结表彰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确定的十几个比赛项目涵盖了各专业所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点,以动手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同时开展“技能竞赛总结”的交流会等活动。所有学生现场比赛后直接选出优秀的选手再进行强化训练,公开公正,学生在既评比技能又评比职业道德的同时还为自己争取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竞赛让我对自己的能力和实践有了信心,也让我今后对技能学习更加细心。”0818班专物流专业的黄少武凭借他拿手的技术在第一届全国物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他说,竞赛前一个月,很多同学为了多练习操作基本功,缠着老师到教室为他们指导。
“技能只能证明能力的某一方面,到企业工作还需员工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12F54班李文凯认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发展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今后学习的主要目标。“竞赛活动是用实践辅助学生的理论学习,从就业角度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12F52班计算机网络高级方向――清华万博班主任张凌认为竞赛强化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的培养更接近、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2、技能竞赛让学校更了解企业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中学校必须立足、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使其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惠州商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企业的需要就是学校的追求。”中职学校要有质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中职教师的观念。惠州商校近年一直以来从教师认识入手,按“走出去,请进来”的路线,除了每年暑、寒期都会派出一批一线的教师到企业中实习,还聘请省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到学校担任相应课程,使学生能够学到现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我校的“网络高级专业――清华万博方向”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技能竞赛的目的不光是要学生具有高水平、高技能,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惠州商业学校邓庆宁校长认为,职业教育不光满足企业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自2008年起,学校专门设立了“技能精英训练中心”这个部门,专门为各专业的技能精英学生的技能训练、教练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提供服务,学校还在各种技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资金奖励,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学到更精通的技术,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2009年以来,本校所有参加市、省技能竞赛的选手除就业率达100%外,据统计这些毕业学生都找到了更理想、更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3、技能竞赛让企业更了解学生
从2003年至今,锐捷网络、联想公司等大型公司已经录取了惠州商校400多名计算机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一直保持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经常组织教师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和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并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改进教学。“技能竞赛就是学生向企业展示自我的平台”,用工单位很欣赏学校每年的技能培训及技能竞赛活动,他们认为企业通过竞赛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据了解,目前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脱钩,实习量太少,使得企业在录取人员后还要花大力气培训。惠州商校将专业设置中的技能训练和企业的生产流程并轨,学生们的技能训练教室就是企业的实训工厂,“通过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实操技能,同时缩短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和学校有多年合作关系的锐捷网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司会关注每届的技能竞赛,从中了解一些优秀生源的情况并进行跟踪记录。
除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培养外,学校还加强和企业联系,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在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基础上,为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同时学校还向企业印发毕业生信息宣传册,提供人才供应情况,邀请企业进校园举办校园人才招聘会。据悉,2003年以来,70%的学生借助校园招聘会一次性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意向或直接就业。
三、校企合作办技能竞赛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在校企合作中及系各专业专家委员会的建立过程中,常常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表现为学校热而企业冷。这主要是利益的不对等造成的。
学校热是办学的需要、评估的需要,是利益的驱动。
企业冷也是利益造成的,这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1)我们的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2)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尽管我们几年来也与多个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但这种合作是浅层次的,也是不牢固的。
要使此合作牢固:(1)加强就业指导,在当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情况下非专业素质尽量达标。(2)学校一定要出台一些措施,给企业(或专家委员会成员)以一定的利益引导。
四、小结:校企合作竞赛――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学创结合的新实践
通过举办各种校企合作的竞赛,我们看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获得了多赢。就计算机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技术所应用的区域广泛,加之发展速度相当快,校内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基础的通性的知识,不可能针对每一细类产品进行教学,而学生就业的企业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发展的相当快,市场对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也在急剧加快,而相关的技术却是目前相关中专专业还未涉及的,也正成为相关企业和中专学校专业的新的研究课题。结合大赛,师生和企业一起在深入市场、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作专题设计,补充了校内教学内容的空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技能,是“学创结合”教学模式的新实践。而且,由于要求针对企业对市分析后所得的技术,使学生的所撑握的技术及领域离市场更近,更切合社会实际。而企业通过大赛推广了技术及产品的时时也选拔了的优秀学生。对于学校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学内容得到了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工学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三方共赢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篇3
您好!
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是_______大学与_______市政府合作创办的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为主的办学实体,它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着名大学与一个与时俱进的地方政府成功对话的结果。我们致力于为_______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依托校本部的学科优势和基础,面向_______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设置了_______市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发展急需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城市与土木工程、管理与创业工程等____个强势学科部,目前已建成光电信息等20余个研究中心,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的____个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以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为主体的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即将正式成立。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是_______大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校企联合培养”是我们结合_______大的学科优势与_______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现状,设置的三种培养模式之一,这种全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初试阶段已经获得成功,首批毕业生的培养成绩得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高度评价,这批毕业生 ____%以上进入_______市企业就业,为_______地区的经济发展输送了所需人才。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是 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有利于加强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是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合作平台。
现诚挚的邀请贵公司参加本委员会,与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并取得辉煌的成果!甲方: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
乙方:入会单位甲、 乙双方现就以下条例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如下:
一、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按照《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规定对乙方进行科研、技术支持和服务。
2、乙方享有参加本委员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的权利;享有知识及技术成果的权益的分享权;享有优先招收_______大毕业生的权利;享有与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的优先权。
3、乙方应执行本委员会理事会的决议;执行与甲方保持密切联系,协助甲方与其他会员的互助合作的义务;执行协助甲方开展技术发展调研等活动的义务。
4、乙方有权向甲方提出各方面合作要求,待与甲方协商后方可进行合作工作。
5、甲方有为乙方保密咨询的义务,会员所提供的资料不得另作他用。
6、如一方单方面违约或有损害对方利益或形象的行为,另一方有权终止协议(并可依法追究违约方责任)。
二、其他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件:
1._______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
2.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理事单位入会登记表。该表填写好后送交或邮寄来本委员会,此表如不足可自行复印。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现谈谈我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和几点思考。
1 我校校企合作实践
1.1 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学校于2009年10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教务科和各专业科科长负责制定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学、教务工作,并配备一名专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1.2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多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技能教育,促进学生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2.1 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办、专业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2.2 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并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1.3 校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我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方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取得组织安排实习教学的自。为此,学校与贵州轮胎厂、贵州新云器材厂,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乾通企业集团、贵阳双力模具厂、中国电信贵阳分公司、中国移动贵阳公司、上海热风连锁机构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高层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能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多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1.3.1 共同打造师资队伍。为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我校将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利用假期送至企业培训学习,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轮训,以及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3.2 企业见习。由于学校的硬件设备、企业的环境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对学生形成直观的教育作用,所以每年在新生入学以后都要组织学生到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乾通企业集团、贵阳双力模具厂等企业进行见习,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内容、工作的岗位能有直观教育,对以后的教育学习起到指导性作用。
1.3.3 “订单”培养。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上岗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
1.3.4 顶岗实习。学校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就业协议。将三年级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
1.3.5 来料加工。由于受到学生实习实训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实训的强度和密度受到限制,通过对外与企业的联系,把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来,由学生代为加工。
2 校企深度合作的几点思考
在我校校企合作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很多合作只停在表面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果要做到双方真诚合作,深度合作,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 校企深度合作必须要多赢 校企合作是一项双方付出努力、多方共享利益的事业。学校必须转变观念,要从“多赢”角度考虑校企合作,从企业赢、学生赢、学校赢等多方面出发开展校企合作,缺少了任何“一赢”,校企合作都难以成果。只有多赢,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2.2 校企深度合作必须以人才培养融合为前提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为依据。因此,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商定科学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就能做到“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通过建立“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把企业文化和现代化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提前进入校园”校企合作育人等培养模式,将校企融合的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在教学环节上,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达到培养受企业欢迎高素质劳动者的人才目标。
2.3 校企深度合作必须以文化层面融合为核心 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人才。采取订单培养方式的校企合作,能解决企业人员的急缺,但职校毕业生素质尚达不到企业要求。如何才能快速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只有把企业文化和现代化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提前进入校园,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知晓未来职场的要求,从心态、习惯以及技能训练上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在学校就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场的过渡。因此,校企深度合作必须以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为核心。
总之,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是企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人才的保障。因此,需要职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契约;合作契约模型;合作精神
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多年来,各高职院校从强化实践性出发,重视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与深化,形成走校企合作之路的宝贵经验[1]。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层次较浅、稳定性较差,咎其原因,校企双方没有建立规范的合作契约关系,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初衷。契约是双方或者多方之间的自愿协议,契约的目的是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契约法所关心的是实现所约定的义务[2]。合作契约是在合作精神的基础上,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原则,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合作理念,它包括“合作”、“责任自负”、“实现双赢”3方面的内容。
一、高职校企合作契约的必要性分析
以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为核心,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原则,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的契约对高职院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校企合作契约是实习基地稳定发展与建设的基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有一个或多个实习基地,但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依靠私人感情和熟人关系建立和维持,建立之初既没有制度约束,也没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合同,合作不够规范,造成部分实习基地名存实亡的局面。如果在实习基地建立之初,通过可行性认证与选择,校企双方法人签定合作契约将会有助于实习基地的稳定发展与建设。
(二)高职校企合作契约是培育双师教师的保证
“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是当今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校企合作契约在促进双师教师的培养上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企业工作人员主要是职业人士,缺乏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学校的专职教师长久在校教书,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且教学素材薄弱,通过校企合作契约的相关商定,如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课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换岗半年等,从而使双师教师能落到实处。
(三)高职校企合作契约是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桥梁
为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知识与技能无缝对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就需要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如何了解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责、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与素质,需要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能工巧匠不断的沟通与完善,而在不同组织归属的工作人员之间如何配合是一个难题,校企合作契约正是最好的桥梁。
(四)校企合作契约是校企合作深入的必由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职业教育”一章中提到: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这需要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3]。因此校企合作契约是校企合作深入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校企合作契约模型的构建———高职合作式契约关系模型
高职合作式契约关系模式是以“合作精神”为前提,在平等、互助、互利的基础上达成的一种长期的相互协定,即总契约。总契约打破了两个组织各行其事的界限,在充分考虑校企双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共同的项目目标,抽调双方相关能手骨干建立校企项目管理小组,即分契约,及时地沟通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发生,培育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关系,共同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以促使在实现项目目标的同时保证校企目标利益的实现[4],促进产学合作不断完善,介于关系治理与正式契约之间的一种互补性的契约关系。模型说明:
(1)校方法人和企业法人目前已进行的校企合作中,大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都是通过相关专业负责人与企业达成的口头协议,这种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专业负责人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的关系,很不稳定,而且那只能是个人行为。只有校企法人达成了契约,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运行体系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
(2)“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一种“共同参与、协作共赢”的精神,它在管理规范、职责分工明确、项目思路清晰的前提下,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遇到问题、难题内部相互不推诿,共同推动活动顺利开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3)总契约明确的契约条款,修改契约和解决矛盾的程序,是分契约的法律依据。把合作的项目和时间、方式约定清楚。这里特别应当注意合作的时间性,一般合作时间应在5年左右,否则学校的专业调整、培训时间和质量都将难以保证[5]。
(4)(分契约)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小组由项目参与各方人员(包括校方的人事部门选派相关教师和企业选派相关技术人员以及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在项目管理主持人的领导下,小组成员讨论制订伙伴协议并付诸实施。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合作项目管理小组成员和主持人都是暂时的,当分项目完成后,各人都回到自己原有的岗位。因为校企合作的项目是多方面的,例如项目主要相关餐饮建设,这就需要教相关知识的老师与餐饮部合作,项目是关系人才流动的,就需要人事部和主管院长负责等等。高职校企合作契约模型是介于关系治理与正式契约之间的一种互补型的契约关系。它通过总契约(长期)明确的契约条款、修改契约和解决矛盾的程序,与分契约(短期)的灵活、双边、持续的关系治理双管齐下,使校企合作的履行更加顺利[6]。
三、校企合作契约模型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高职教育中,酒店管理校企合作发展迅速,在校企合作契约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合作精神”方面
1.取得的成果。以北京职工之家为例,他们全程参与和支持我校“课程标准”建设等活动。在“校企契约”签订之前,我校商贸系系主任及相关教师对北京职工之家的企业文化,制度体系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同时,北京职工之家的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也到我校进行了考查。正是基于合作精神的前提下,才签订“校企契约”。在“课程标准”项目执行中,北京职工之家与我们进行了紧密的沟通,餐饮、客房经理与我们专业任课教师共同讨论研究,正因为双方紧密沟通、包容的合作心态,从而顺利完成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实操课程的制定。
2.存在的问题。合作精神是指一种“共同参与、协作共赢”的精神,然而,在近几年的校企合作中,有些校企双方开始参与积极,持续协作却很难,如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个项目上,它们在“校企契约”签订之后,当起甩手掌柜,因此,实习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其实,忽略合作中双方沟通的环节,也证明了这些契约背后“合作精神”的缺乏[7]。
(二)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方面
1.取得的成果。高职许多酒店管理专业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或者管理项目组,选派富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项目经理,由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代表组成管理团队,共同实施管理。以我校为例:组建与合作企业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委员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8]。
2.存在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组建成员里,几乎没有学生方面的代表。我们校企合作当事人应包括校方、企业和学生
3方面,如果不把学生纳入到项目管理小组中来,学生的诉求得不到合理的申诉,就会发生学生实习情绪不高,甚至怨声载道,另外,学生方面的诉求是校方和企业都不可忽视的,例如薪资纠纷的处理,学生人身安全的保证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在实践教学质量方面
1.取得的成果。为了进一步维护和稳定实践教学工作秩序,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校企双方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小组,在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根据对教学管理及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与评价,提供反馈信息,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从2006年至今,8年的合作,我校共有300多名学生到中国职工之家酒店顶岗实习,其中有50名左右参加了“两会”的接待工作,取得了优秀的实习成绩,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存在的问题。虽然许多校企双方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小组来保证教学质量,但由于实习周期长,监控与评价小组很难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因此,实践教学质量并不能像预期那样好。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6个月以上,在这过程中,学生出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学校和企业的反馈,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沟通不及时。另外,学生实习被分配到客房餐饮部分占70%,进行重复且繁重的工作加上部分学生思想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常有上班中开小差[9],出现怠工,怠学现象。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契约合作充分体现了校企间明晰的责、权、利;是互惠互利的一种合作,更重要的是签定符合校企合作实际情况的契约并能有效地执行才是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为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和企业对人才素质提高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合作双方的慎重选择
合作双方的慎重选择是后期具备合作精神的基础,校企双方应本着自愿、平等、互利、互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选择时,要注意:(1)企业(校园)文化的认同。(2)规模要求的相适应。(3)互利是合作的基础,适度选择双方的利益共同点。(4)合作双方契约的签定应是企业法人与学校法人之间的协议。(5)合作双方应在总契约中把合作的项目和时间、方式约定清楚。
(二)合理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小组
在总契约的指导下,我们会阶段性地进行子项目的合作,组建成临时的项目小组,在临时的项目小组中,为了保证当事人各方的诉求,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小组应由子项目中技能骨干担任,并注意新人的培养。(2)学生是当事人,应选派代表参入管理小组当中来。(3)项目小组中学生、教师、企业业务骨干人员结构比例应是1:1:1。(4)应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项目小组管理人员完成项目的热情。
(三)契约履行责任的保障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工作的探索,但是只有签定符合校企合作实际情况的契约并能有效地执行才是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根本。要保障学校、企业及学生3方面遵照高职合作式契约行使权利与履行责任就必须搭建保障机制。政策层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完善契约履行情况,并把制度与三方的利益挂钩,并且责任到个人,例如,学生如不完成与其毕业挂钩,教师责任与工资挂钩,企业能手责任则与其工资挂钩等等。通过制度化、责任化来保障契约履行效果。通过逐步完善校企契约,合作双方的慎重选择、合理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小组、契约履行责任的保障机制的构建来提高校企合作的整体管理水平,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实现校企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开发和创新校企合作契约约束机制下,深化校企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现今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67.
[2]MacneilIR.Themanyfuturesofcontracts[J].SouthernCaliforniaLawReview,1974,47:753-769.
[3]高山艳.法律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制度[J].教育与职业,2010(26):12-15.
[4]胡晓雨.不完全契约下的声誉激励机制[J].知识经济,2009(4):1-2.
[5]刘红磊.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中的契约关系研究[J].研究与探索,2014(26):17-19.
[6]徐寒,申玲,施陈晨.基于关系契约理论的合作模式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3):104-107.
[7]李洪帆.商业契约与合作精神[J].国际木业,2009(5):1.
[8]宋洁,闫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作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76-77.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转型、实现经济腾飞的迫切需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这一办学宗旨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为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传授理论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又要注重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要贴近生产实践,并要有效地将两者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依赖同企业的合作,必须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一、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相对欧美国家而言还很不成熟,校企合作经验相对缺乏。但是,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一些高职教育的先驱们勇于进取、探索出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引进智力”模式、“引进资金”模式、“建立实习基地”模式等,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各具特点,在很大程度相互交叉,但多数以学校为主,少数以企业为主。虽然校企合作模式正在职业教育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但也存在了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学校精心设计的合作项目中,学校的热情很高,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企业。但企业却往往是态度冷漠,有时只是碍于情面,敷衍地进行一些缺乏深度的合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也只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向学校提供本企业急需用人或简单重复劳动的单一岗位,学校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所提供的单一岗位。学生通过实习学习的技能也只是单一岗位的技能,完全忽视了人才的综合技能培养。所以这种校企合作只能以企业的利益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利益,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考核和保障机制上面也缺乏统一。学校有教学质量的考核和保障机制;企业有产品质量的考核和保障机制;而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人才质量,却没有统一的考核和保障机制。除了无法对校企合作绩效进行考核外,一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生了学生意外伤害、商业机密泄密等事件,就会因为缺少相关法律依据而束手无策。不断扯皮使得合作协议变成了一纸空文,严重挫伤各方的积极性,给校企合作蒙上了阴影。显然,这是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的。所以这些问题的出现只会导致校企合作各方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无法长期持续、校企合作各方更在乎获利而忽视人才培养等。
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教育研究中,我们校企双方需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新方式,新领域。除了传统的邀请企业专家参加专业研讨、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下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等传统模式,还可以积极探索应用以下新的合作模式:
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将学校办到企业里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实训条件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校外企业合作构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形式来完成。然而,这样的实践训练,往往会使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脱节,企业指导老师不能走进校内进行技术指导,学校专业教师也不能走进企业进行项目研究与学生实践指导。所以从根本上不能实现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技能的无缝对接。基于此,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由企业提供场地、技术和管理,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提供设备、资金和师资,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展实训教学。这样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场所成为企业技术开发的核心,而企业的生产条件成为高职院校技术推广的“试验田”,这样也可以为专业教师直接参与技术研究、项目研究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在校学生直接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工艺设计、创新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积极推行岗位化教学,将企业引进学校里
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企业,将企业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生产办公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协助学校专业教师为学生讲解生产工艺,工作流程和方法,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另外教师可以模仿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组织教学、生产,学生可以从事不同岗位的生产与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们轮流充当主管、组长、员工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体会企业管理的意境。岗位化教学既能解决企业生产任务重、设备紧缺等矛盾,也实现了岗位化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学院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实习成本,并能适当创收,校企双方可以实现共赢。
3、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因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培养之初就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就业岗位。所以整个培养方案都是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来确定的,而且培养过程也是由企业直接参与的,所以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而且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贯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等教学原则,增强学校教学针对性,落实企业用人标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学生优质就业,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化解毕业生供需矛盾,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先进办学模式。
4、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教学
学校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专家、技术能手来校授课,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职业素质教育真正体现在专业教学中,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满足学校实践型教学的需求。另外根据教学安排,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到校召开专题讲座,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和毕业设计,积极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5、积极推行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寻双方利益的契合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研发项目,来进一步增强合作的原动力。在项目研究合作中,学校专业教师可以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活动,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学、研”无缝结合。另外教师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项目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改变了到企业实习岗位过于单一的情况,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把项目交给学校的师生来做,不仅可以得到项目产品,而且可以节省费用。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职教育需要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宋建军.商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瞥理的创新.[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08(8).
[2]徐海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探索[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刊.2010(20)
[3]李敏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期刊论文]-当代职业教育.2011(1)
篇7
关键词: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合作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产业部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具有明显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特色;从世界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合作教育也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所以以校企合作教育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能更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并能更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校企合作中的“校”、“企”作为社会系统中两个子系统的产学双方,既有各自独立的运行机制,又有互相联系的一面,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虽有利益的一致性但又伴随着一定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基于此,笔者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协调协作办学”的“政校企”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期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
一、政府主导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社会职能,充当好推动者、协调者、监督者、验收者等角色,通过立法、建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大力支持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重要的育人方式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但这里需要指出,支持需要把握时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支持形式。
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寻求合作的很少,且合作的内容、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使之真正落到实处,政府必须在立法、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成为强有力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推动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校企合作教育特别是尚处在探索阶段的校企合作教育,能否富有成效,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并取得成功的国外经验中得到启迪。
学校和产业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单纯靠它们自身,或者是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来协调产学双方的利益及合作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政府作为国家上层公共管理部门,不仅应正视这些现存矛盾,同时应分析矛盾,协调二者的利益。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保证校企合作较为顺利的校企双方沿着既定的合作目标、合作方式运行,确保合作内容的实现,而且可以强行推动合作不顺利的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自己的权利,尤其是实现学校的利益,使学校在合作中对人才培养有充分的发言权和主动性,保证企业的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协调
在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手中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还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弊端就是容易偏离制定校企合作的初衷——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地方性、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基地建设的丰富性等。没有企业的参与,学校白己闭门造车,制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优势,土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建立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的设置新机制,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采取“走出去”的态度,采取为企业、为学生着想的态度,定可获得双赢局面。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容易使学生实现认同与接受企业文化。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的品质融入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职业实践体验环节,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将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可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通过提供校园创业环境、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强化“企业式”管理。
三、企业参与
企业可以在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上全方位、多层面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包括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参与实际教学过程,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参与教育投入等方面。此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可以表现在招生、科研、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来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通过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参与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篇8
一、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一,订单模式。该模式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学校根据企业各项项目工作所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模式当中,又有“长期订单”子模式、“中短期订单”子模式和“近期订单”子模式。其二,定向培养模式。该模式是长期订单模式的一种,该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由企业出资资助某固定学生完成学业,该学生毕业后到资助单位进行定向就业。该模式有“定向招生”子模式和“定向分配”子模式。其三,“实训基地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大专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感受真实的企业生产与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大专院校的实训工作实力,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意识及职业素养意识,为学生的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四,“校企互助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相关企业的用工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出教学、培训方面的要求,并且共同编制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授课培训教材,为企业现有员工开展各种相关技能等级提升的培训工作。培训时由相关企业提供教学以及实训的地点和设备,由大专院校派出专业教师及企业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该项培训教学工作。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其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务技术资格证书的考核工作,考取各类专业职务资格证书;
(2)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校企合作单位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培训交流与学术交流工作,使大专院校的教师能够了解掌握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趋势;
(3)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本专业的进修,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4)组织本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技能教学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使大专院校教师从单纯地传播知识,转变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人才开发、职业训练。
其二,抽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
大专院校要坚持每年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一线顶岗工作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此外,安排其他教师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挂职,参与企业的各项实践项目工作,并且鼓励教师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课题带回到教学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其三,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工作室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鼓励大专院校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企业项目工作室。在该工作室中,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与企业相关专家可以合作申请各类科研课题,合作进行项目的前期调研、研究开发工作,共同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此外,还应当鼓励大专院校教师参与到学院投资的各种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当中来。其中,负责各类实验实训室项目建设的专业教师,必须与合作企业共同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并论证;共同起草实验实训室的招投标文件,共同签订合同;校企双方共同主持项目的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与验收工作。其四,促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学质量工程。为尽快培养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使新进校的青年教师适应各类岗位工作,迅速成长为专业教学骨干,学院应当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各专业的教学工作质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同行与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评价;老教师研究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悉心指导;学院教学督导组跟踪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录像;优秀的青年教师开展示范公开课;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到企业进行挂职实习,等等。
三、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中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办学的机制分析
其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校企互惠双赢、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向导、树立起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意识,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做到能够为员工进行培训、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能够为企业量身打造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各种资讯信息与技术服务,合作进行企业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设备与技术的改造工作。此外,高职院校必须同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以各种项目形式来开展校企合作。
2.建立和完善校企长期合作、良性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有利于企业与学院之间就合作的各个项目来订立章程、明确相互间的职责以及相互协商和监督;二是制定校企合作项目制度,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对项目立项的扶持、安排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推进、项目结束进行绩效评估、并奖励项目成果等;三是制定并严格实施“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同时要求学院教师要严格遵循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各项管理规定、校企合作开发各类实验实训教材管理规定。
其二,校企合作共同拓展办学之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校企合作共同拟定双方的发展规划。需要成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主要技术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共同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专业在课程、师资、教材方面的建设、所涉及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双方共赢发展等重大问题。
2.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相关课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任职要求,同时参照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好相应的教材,使得产学研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能力锻炼。
篇9
中职校校企合作是选择“学校主导型”模式,还是选择“企业主导型”模式,抑或是选择“校企共建共享型”模式?是选择“顶岗实习”模式,还是选择“工学交替”模式,抑或是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我想,其重要性不是采用哪种校企合作模式,而是在于“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学生服务”,即实现学生“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对接。因此依据“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不拘形式、互惠互利”原则,中职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果案例中那份“合作协议”的实施没有偏离体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五个对接”目标(专业与岗位对接、教材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这种“带嫁妆”(带土地或带设备)式与企业合作也是一种合作尝试。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是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需要创造经济效益,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企业因此缺乏合作动力。这样学校设备承包出租给企业进行经营的校企合作方式对人才培养很可能发挥不了大的作用。我也担心案例中那份“校企合作协议”,其结果还是“一头热、一头冷”,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出现“两张皮”,结果校企不是“融合”而是设备“融出”与教学资源流失。学生所谓在企业实习也很难专业对口,极易处于“放羊”状态。
如何避免上述案例中“值价”问题的担心?我想中职校还是主动出击,创造性建设主导型的先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办强专业引产业,大胆地探索“引产入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既能实现学校就业的零对接,又能解决学校教学成本的问题。
例如我校果蔬花卉专业(食用菌栽培方向)就是以“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为基础,创建集教学、实训、科研、生产、培训、推广、示范、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共享型”的校内“产业引领式”食用菌技术应用实训基地,体现“五性”:一是产业引领性。购置现代化生产设备或研发最新生产工艺,主动引进产业最新技术,实施企业化运作。二是教学主导性。即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在选配、安装布置、环境氛围等方面满足生产性先进的功能基础上,先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三是技术超前性。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体现区域主导产业设备与生产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引进(研发),让学生在基地实训过程中就能学到并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四是生产效益性。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企业化管理,使基地由“消耗型”向“效益型”转变,研发并生产、销售区域主导产业最新产品,使学生在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里,从产品的工艺到产品的加工、产品的检验、劳动纪律的养成、设备的保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真实生产与体验的机会。五是服务开放性。即校内实训基地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既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又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及鉴定功能任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周如俊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篇10
关键词:美国;校企合作;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美国校企合作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自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汉曼·施奈德首次提出这一教育模式以来,美国的合作教育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合作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与有效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影响
(一)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交替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一般以周、月或学期为单位时间,学生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是40小时。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半天交替制”,即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半天的理论学习,下午或晚上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的兼职工作,而且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样学生每周工作的时间大约为20小时。这种“半天交替制”除了适用于全日制学生外,对那些超过传统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其普适性与方便性大大增强。
(二)美国合作教育的特征
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合作教育的美国职业院校,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到实习,一切都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培养目标为企业所需的合格实用的专门人才,教学均在企业的参与下开展。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认识到学习关系到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避免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把握最新科技动态,跟上科技发展速度,进行具体问题情境分析,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时,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与义务感也可以得到培养。对企业而言,参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各项情况并不断做出调整以便有效录用,省却不必要的职前培训经费及时间成本。
广泛性——各方紧密联系、全程参与美国合作教育的开展并非仅仅是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的事情,其所涉及的部门与人员相当广泛,而各部门与人员之间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各方互相配合,达到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学生是合作教育的主体,学校必须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围绕企业需求进行招生、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工作。企业更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资金投入、实习场所、教学设备等。各级政府及家长进行监督与支持,新闻媒体也进行积极的宣传,银行在经费上给予强力保证。可见,各部门各司其职,又有机统一,使得美国的合作教育得以有序进行。
本土性——合作教育服务于本社区美国各社区学院进行的合作教育均以服务本社区经济为宗旨,学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围绕当地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各方面调整。学校招生也以本地区学生为主,既帮助其实现就业,又服务于本社区经济发展。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新型研发技术,引导本地企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合作教育的这种本土化理念使得合作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教师要求等方面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适用性也更强。
(三)美国合作教育的影响
合作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在美国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字表明,97%的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的合作教育毕业生表示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上大学期间实习过的单位;63%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的就业机会确实比别的毕业生多,而且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在学习期间最后去实习的那些单位提供的;40%的毕业生承认不管工作有何变动,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获得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占合作教育项目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人从事着令人羡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还有15%的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得以继续深造。
美国合作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市场人才结构不断变化,要求美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顺应经济与市场的需求,担负高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进行合作教育,无疑对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是正确的选择。
(二)美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其文化必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各种文化聚集到一块,虽有冲突,但更多地是相互借鉴与不断融合。美国文化的最典型特点是实用性,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左右着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将实用主义这一文化意识推向了,直接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之中。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至少拥有一所社区学院,美国人并不为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然后成为一名技术人员而感到羞耻,相反,在美国,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往往更高,地位也更突出。美国人的这种强烈的实用主义文化价值观,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变得更加容易。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宏观调控
在美国的校企合作中,联邦政府起了积极的引导与协调作用,不仅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通过具体立法规定、保障了美国合作教育中各方的权利与职责以及需承担的后果。1994年5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简称stwoa。该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学校至职场机会”教育体系(stwoa,1994,sec.1)。该体系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以企业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实际工作经历、现场辅导、掌握技能、工作培训等),以学校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大纲及内容的融合)和连接性活动(把学生和雇主联系起来的各种活动,以及帮助学生获得附加训练的活动)。该项法案的签署及实施,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也有力地保障了合作教育模式的适用性。
(四)美国合作教育自身运行体系的有效运转
合作教育部在每所进行合作教育的学校中均设有自己的合作教育部,在这个部门有两类人:一是承担合作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是沟通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关系,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项目协调人。项目协调人对外代表学校一方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组织校企进行合作教育;对内是学生的顾问和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长、学校开设的专业及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学生选择专业、确定方向,并安排学生外出实习。项目协调人通过有序地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外出实习,协调、解决学生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即使在学生上岗后,项目协调人仍要经常去工作单位进行监督与指导,并征求工作单位对学生的意见,不断协调与改进学生、学校和工作单位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制度保障对学校而言,每一所开展合作教育的学校都需制定正规的合作教育计划,包括合作教育的模式、招生标准等,并要做出标准的书面说明。对学生而言,学生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对应承担的责任与应享受的权利都要知晓,如学生参与实习工作的正式文件、来自学校及雇主的对学生的评价等均应加以保存。对雇主而言,雇主需要平等地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学校需向雇主提供书面说明或有利于合作的共同信息材料,雇主还可以获得评价学生工作的权利等等。可见,完善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评价体系在美国的合作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并非只由学校一方或学校与学生双方做出,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更能显示出合作教育的成功之处。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不会因学生所在地点分散而受到影响,学生在工作期间,学校依然会进行监督、指导并做出评价,企业同样会对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学校与企业共同从理论知识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判断其在合作教育中的表现。
对我国校企合作开展合作教育的借鉴
校企合作已越来越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合作教育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显得至关重要。美国合作教育的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如对开展合作教育的法律保障、国家制度的保障、培养人才的本土化目标、自身完善的运行体系及评价体系等等,都值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不断改善、调整,以形成我国独特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有观.美国的合作教育[j].世界文化,2003,(3):16.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