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15 20:2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信用合作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信用合作社

篇1

根据学校对本科生的毕业实习要求,我在山东省xx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进行了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是: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获取本专业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具体要求

培养从事信用社前台工作的业务能力。了解并熟悉储蓄前台人员的的日常业务和工作流程,学会进行工作。

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参与到具体的前台工作中。

培养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预演和准备就业。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2实习时间

我于2009年2月1号到3月1号在山东省xx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进行了为期4周实习。

3实习单位

3.1单位地址与规模

山东省xx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位于沂水镇南环路,法人高传发,电话0539-2231240。xx农村信用社拥有258名信合员工,辖12个信用社、1个营业部、73名客户经理,345个协贷站。

篇2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论从数量、影响程度还是机构的合法性来看,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制度的总体特征。从制度绩效来看,该信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的空白,丰富了农村信贷制度的内容,对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其风险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表现,构建其防范对策,对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和社会稳定,解决扶贫与追求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

1、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基层以下撤退,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信贷不但具有一般农业贷款的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其特殊性,具有一般农业贷款不具备的风险。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产生“惜贷”的行为。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 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目前,许多农信社实行“三包”(包放、包收、包赔)制度,贷款损失由信贷员赔偿,这虽然不失为强化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由于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小额信贷业务严重萎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既要对信贷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又要实施奖励制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较高的收贷率。三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存在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

企业要求。其次,国内外各种调查几乎一致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却是关键所在。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人品、经营能力、经济收入状况、信誉状况等等,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清。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第五,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

篇3

一、基本情况、合作社各年发展情况。到6月底,我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社29个,从登记时间上分:2009年登记的10个,占总数的35%,2008年登记的14个,占总数的48%,2009年登记的5个,占总数的17%。最早在工商登记的木兰乡烟草生产专业合作社,登记时间为2009年7月19日。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29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3个(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4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45%,养殖业方面12个(生猪养殖7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占总数的41%,农机服务4个,占总数的14%。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055.85万元,其中现金994.34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达300万元,最少的为0.5万元,平均36.40万元。部分组织成员出资数额极少,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赣江源蜂业合作社在08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30人以上的组织(10个)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理事会、监事会配合较默契的不多。多数组织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实行附加表决制度组织暂时还没有。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组织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综合服务的合作社19个,占总数的66%,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组织10个,占总数34%。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烟草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1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11个,服务效果较差的6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木兰的烟草合作社、珠坑的红薯淀粉合作社、华丰畜禽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重视示范培训的促动作用,促进组织规范发展一是抓示范带动。把建设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了对乡镇、县直农口单位的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或相关单位年内负责抓好一个达县级标准的示范性组织建设,制定了《**县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到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1950万元,利润21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培训促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三年我县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篇4

1、中国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自1999年开始,国有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经济以下撤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整个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达到了近50%,超过农业发展银行成为主要的农业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

2、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比例不断下降

针对如何解决农村信贷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借鉴国际通行的农户小额信贷的做法,于1999年、2000年相续制定了《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暂行办法》,全面落实农户小额信贷。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仍比较小,发放贷款的覆盖面较小,农业贷款的增长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增长还不成比例,农户小额信贷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下降,例如2004年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1678亿,而2005年却减少到1578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在农业贷款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与国际上其他成功国家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究其原因,随着小额信贷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泛开展,其风险也日渐暴露出来,绝大部分信用社贷款的回收率较低。因此,有些农信社因畏惧风险而不愿向农户提供此类贷款,即便提供,也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大大降低了农户申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还有的农信社干脆对小额信贷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改善,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再次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信贷不但具有一般农业贷款的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其特殊性,具有一般农业贷款不具备的风险。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产生“惜贷”的行为。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或者把钱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或者只需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目前,许多农信社实行“三包”(包放、包收、包赔)制度,贷款损失由信贷员赔偿,这虽然不失为强化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由于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小额信贷业务严重萎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既要对信贷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又要实施奖励制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较高的收贷率。三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存在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其次,国内外各种调查几乎一致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却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小额信贷的关键所在。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经济状况,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第五,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

四、结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近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农户小额贷款对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多种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事业正在从起步阶段向成长阶段过渡,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注意风险的防范,小额贷款必将在我国的扶贫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基金项目编号05CJL025。)

【参考文献】

[1]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5).

[2]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杨喜孙、薛瑞鑫、叶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7(5).

[4]庞新军、刘文朝、周振:我国小额信贷风险的产生及其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5]熊学萍、易法海: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表现,成因与应对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6]李强、杨蕊: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07(1).

[7]汤敏: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J].中国审计,2003(8).

[8]杨山彬、申巧凤:浅议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贷款[J].河北金融,2006(4).

[9]陈丽华: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J].中华合作时报,2006(11).

篇5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为积极支持春耕生产工作有序开展,我社成立以xx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措施落实,任务明确

为把春耕生产工作具体落实,我社及时的制定了支持措施和工作方法,把业务经营与支持春耕生产相结合,各分社具体负责该辖区的春耕生产工作和服务工作,积极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

 三、坚持“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认真坚持核定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余额与春耕生产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大力组织存款与春耕生产相结合,做好春耕支农资金筹集;三是必须坚持全面、真实、准确的做好资金需求调查与春耕生产相结合;四是必须合理调度、配置资金,保证资金及时、足额供给与春耕生产相结合;五是必须立足传统农业生产的购买耕牛、种子、化肥、农膜、农药、农机具等资金需要的前提下,认真做好“五个一”工作与春耕生产相结合。六是必须转变作风,扎实做好信用工程建设与春耕生产相结合。

四、春耕生产支持力度

我社1月累计投放春耕资金xx万元,受益农户xx户,其中:支持农户购种子x吨,投放金额xx万元,支持农户购买化肥xx吨,投放金额xx万元,支持购买农药xx吨,投放金额xx万元,支持农户购买农膜xx吨,投放金额x万元;为其他农户累计投放xx万元。

通过我社认真努力,现基本解决了春耕期间生产资金需求,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力度,及时的保障了农户生产资金需求,但我社仍然还要加大农村资金投入,积极做好信贷营销工作和存款的组织工作,探索信贷资金的需求方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作为由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辖区内农户共同构成的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为了获得利益,必须要对风险有所承担。对风险/报酬比率的准确估计是农村信用社运作成功的关键,这样就可以促进稳定的资本繁殖的实现。但是,全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在长期以来都出现了资不抵债、经营亏损以及经营不善的状况。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过去产权的不明造成的,再加上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最终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1.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来源的分析

1.1 自然方面的风险

农户贷款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农业贷款中站到了很大的比例,而低收入阶层是主要的农业贷款对象,这些农业贷款用户一般都在从事养殖业以及种植业,很多时候都是在靠天吃饭。购买化肥、饲料、种苗以及种子等生产材料在农户贷款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自然灾害、畜禽瘟疫以及病虫害等一旦出现,农村信用合作社就要面临无法回收贷款的困难[1]。

1.2 利率方面的风险

利息收入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收入,而相应的缺乏一些中间业务收入。除了小部分央行再贷款用来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居民储蓄存款占到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很多农村市场被邮政储蓄以及商业银行抢夺掉,所以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想吸纳资金就必须要将利率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职责就是支援农业,所以国家对农业贷款不能进行利率的提高进行了规定。这些都造成了农村信用社需要面对逐年见效的存贷差,从而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获利空间大大的降低了。

1.3 竞争方面的风险

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农村信用合作社需要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抢夺。在这样的情况系哦啊,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一旦加息的情况出现,很多优质客户就会马上将资金转向商业银行,从而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质量出现整体上的下降。

1.4 道德方面的风险

农村信用合作社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有3个方面的体现: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放贷行为受到很多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干预。出于对“政绩”的考虑,很多地方政府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农村信用合作社将贷款提供给一些扶植企业,或者将贷款用于办公楼的建设、购买汽车以及工资发放上。②一些信贷员利用工作之便通过贷款用来谋取私利。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不严格的内控制度,所以有效的监督保障措施严重的缺失[2]。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不良资产来讲,信贷员只需要承担非常有限的责任,但是却可以利用以贷款入股以及放贷收取手续费等形式用来收取一些好处。③恶意拖欠逃债的现象大量存在。由于不健全的乡镇企业财务制度,导致出现不透明的财务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无法有效的监控贷款企业。而为了扶植当地企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企业利用改制破产的方法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债务进行恶意逃避。

2.农村信用和合作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①确定风险。所谓的确定风险就是指就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层将各种风险明确的告诉信贷员以及业务人员,从而使他们可以真真了解对外贷款需要承担的风险。比如普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就不可以进行风险投资的贷款。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如果具有较大的短期负债构成比重,就不应该进行较多长期贷款的发放工作。②风险决策。由经营技能最娴熟以及信息最灵的人进行风险决策。一般来讲,就是让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人员以及熟悉当地情况的信贷员进行投资的决策。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面对政府的行政干预时,必须要据理力争,依照章程和各项规定进行处理。如果扶植某个企业的要求被地方政府提出来,就必须要求地方政府将相应的连带责任承担起来。③风险揭示。也就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中的人员必须要对风险具有清楚的了解。一般情况下包括比较、量化、分类以及审查等工作[3]。④风险奖惩。首先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奖惩制度,将员工的信贷风险与自身的奖励联系起来,从而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的联系起来。与此同时,风险责任制度也要相应的建立起来,必须要严厉的惩罚由于员工个人失职而造成的不良贷款,必须要对其法律责任进行相应的追究。

2.2 有效的结合贷后监控以及贷前审查

由于企业贷款人的条件和资格是贷款农户所不具备的,而扶贫是很多农业贷款的性质,所以无法以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规定来对农户贷款进行要求。农村信用社要想使农户的还款能力得到有效的保证,就必须要对农户的贷款项目盈利能力以及诚信情况进行必要的考察。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贷款之前必须要审查农户贷款的用途,促进服务意识的加强,积极地配合政府扶贫部门,优先对其中具有良好效益的项目进行放贷;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贷款之后必须要及时追踪农民贷款的使用情况。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逐步完善的,并且要将农户的诚信档案建立起来;此外,农村信用合作社还可以通过“联保”等方法,将社会舆论的力量调动起来来对农户还款进行必要的监督。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普遍较低的人员素质,一般采用个人定性判断的方法来对贷款风险进行控制,所以只具有较弱的财务分析开展力度。所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要积极地对人才进行引进,对信贷人员的贷款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整理和积累以往的信用材料,将一些先进的风险获利管理指标引进过来,从而进一步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揭示。

农村信用合作社针对一些恶意逃债的企业或者个人,如果出现情节恶劣以及数额较大的情况,必须要配合当地政府以及执法机关,集中精力对这些人进行坚决的追讨,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进行。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必须要加强,从而将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出来。

2.3 风险转移

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利用风险转移的方法与其他的机构共同承担风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个封面的内容:保险、直接出售贷款以及担保。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以中小企业以及农户的具体情况为根据,从而将多种的联保方法研究出来,对权益质押、仓单质押以及动产质押等担保方式进行积极地探索。让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农村的担保业务进行积极地拓展,可以将农村担保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起来,对担保机构对农村担保业务的开展仅以鼓励。

此外,农村信用合作社还要致力于政策性农业担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用试点的方式针对一些地区和产品进行尝试。可以要求贷款对象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贷款保险的办理,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在有条件的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还可以将一定的保费补贴提供给参加种养业保险的用户。

3.结语

在政府推动产权改革以来,通过资金注入等手段,促进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断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仍然存在这很多的问题,比如经营风险巨大以及不良资产比中国高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要促进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不断地对风险控制进行探索,从而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盈利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12-19.

篇7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82-02

随着2014年1月1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从试点范围与试点行业的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改革的实现将指日可待,营业税被彻底地废止也为期不远。随着改革的快速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以营业税作为主要纳税项目的金融机构,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的日子即将来临。为此,本文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现有纳税情况,参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办法简要分析营业税改革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税收负担的影响。

一、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改革现状

自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在当地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2014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全国部分省、市陆续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生产业、邮政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国务院在合理税收结构,实现结构性减税方面步伐较大。可以预见,全国性全行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势在必行,且为期不远。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我国税法关于营业税与增值税征上的差异,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现有纳税结构与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综合评估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对信用合作社税负的影响展开讨论。

二、我国营业税与增值税征收上的差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条例规定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属于主要的流转税税种。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资产(含应税劳务)的增值额部分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同样属于主要的流转税税种。营业税与增值税作为两个独立的税种,两者在征管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区别。

1.征收范围不同。销售不动产、提供劳务(不包括加工修理修配)、转让无形资产的交营业税,除此之外的经营活动应当交纳增值税,易言之,营业税与增值税在征收范围上是没有交集的两个税种,交纳营业税的项目则无须交纳增值税,反之亦然。

2.征收对象不同。营业税的征收对象是应税范围内所有项目的营业额,增值税的征收对象是资产或劳务的增值额,一般来说,营业额一般大于增值额且包含增值额,可见,针对同一项目征收营业税的纳税基数一般应当大于征收增值税的纳税基数。

3.计税方法不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在增值额之外另行计算缴纳税额,而营业税属于价内税,营业额当中已经包含应当缴纳的营业税额。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纳税结构

根据我国各项税收条例规定,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所涉及的纳税税种主要包括:正常经营活动须缴纳营业税(含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针对每年的税后净利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订立合同过程中交纳的印花税;购买或自建房屋及使用房屋土地等需要交纳的契税及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涉及销售金银业务还须交纳增值税等等,除此之外可能还涉及关税、房产税等其他应税项目。在上述应交纳的税目中,与经营活动最密切且在年度应纳税额中占比较大的就是营业税。由于本文旨在探讨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纳税结构的影响,因此,先行针对现有营业税征收体制下的税收征纳情况简要分析,并就现阶段整体纳税情况作以简要评述。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营业税的计税基础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现有的经营业务当中,营业税计税营业额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

1.利息净收入主要是指发放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转贷业务中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当期实际收到的结算罚款、罚息、加息等收入亦应并入营业额中征收营业税。

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指信用社办理结算业务、融通、委托贷款、发行债券、股票、保险等项业务获得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3.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是信用社及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同业之间的资金往来发生的利息收入、利差补贴和费用补贴等。

4.投资收益是指信用社对外进行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资产或负债因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收益,一般体现在金融资产的账面收益但不产生现金流;汇兑收益是指公司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在折算成本币时造成损益,这部分汇兑差额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形成的收益或损失。

5.其他营业收入包括租赁收入、房地产开发收入、咨询收入、外汇买卖收入、信托及业务收入、证券发行及买卖收入等。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税率

1.根据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营业税纳税时间为履行了合同义务并取得利息等收入或者取得索取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逾期贷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则为信用合作社取得利息收入权利的当天,但对超过催收贷款核算年限的逾期贷款,可按实际收到的利息收入征收营业税。

2.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的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为5%,但(财税[2010]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及(财税[2011]10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则规定在2015年12月31日前金融机构暂按3%征收营业税。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年应纳税额的归纳

综合上述应纳税项目,农村信用合作社年应纳税额应当为(假定:印花税率统一为0.1%、契税税率1%、房产税率1.2%、增值税率17%、企业所得税率25%,无其他应税项目):

营业税=各项应税营业收入×3.3%(含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印花税=(年度合同金额+营业账簿金额)×0.1%;

房产税=房产账面原值×(1-30%)×1.2%;

增值税=黄金白银销售额×17%-黄金白银购进价格×17%;

所得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增值税)×25%。

四、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农村信用社纳税结构的变化

金融业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后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缴纳营业税,但农村信用社应当缴纳增值税的课税基础等相应发生变化。

(一)增值税的计税基础

增值税的计征分为一般计征与简易计征,前者即以增值额乘以适用税率,即当期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后者则为应税收入乘以征收率。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以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等有关规定,金融保险业和生活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纳税人计税依据原则上为发生应税交易取得的全部收入。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金融机构,由于其计算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难度较大,因此更适宜按照金融保险业的标准按简易计税方法计征税额,增值税额=营业收入总额÷(1+征收率)×征收率=(利息净收入+手续费收入+佣金净收入+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其他业务收入)÷(1+征收率)×征收率。其中,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的规定,营业收入总额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含税收入总额,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应税服务的,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额,征收率为3%,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二)增值税的纳税发生时间

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的规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提供应税服务并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三)调整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年应纳税结构的归纳

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后,农村信用合作社纳税结构为:

增值税=营业收入总额×3%+(黄金白银销售额-黄金白银购进价格)×17%;

印花税=(年度合同金额+营业账薄金额)×0.1%;

房产税=房产账面原值×(1-30%)×1.2%;

所得税=(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印花税-房产税-增值税)×25%。

结语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知,在现有营业税改增值税方案与前述假设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税制改革后相比改革前,首先,在改增值税方面,应纳税额上比应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总额上减少了营业总收入的0.3%,该减少部分即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等营业税的附加项目;其次,企业所得税因增值税额的降低而相应增加,增加额为改增值税节税额的25%。综合之下,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造减少农村信用合作社应纳税总额为营业收入总额0.225%,以年营业收入1亿元计算,实现综合减税22.5万元。

参考文献:

[1] 王立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2,(40).

[2] 常姗姗.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

篇8

当前围绕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所进行的争论,其焦点在于合作制在我国农村到底具备不具备生存条件?如果具备,那么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如何规范和发展?如果不具备,那么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形式应该是什么?实际上,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这个事实本身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合作制这种金融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确实存在着客观需求。然而,围绕合作制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且至今尚未得出明确结论,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合作制是否存在客观需求,不一定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可能是需要进一步认清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作出新的选择。

一、合作制问题为什么会争论不休?

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的原则,所以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龚方乐,2000)。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历史已经表明,这些原则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谢平,2001)。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放弃合作制的观点。

根据合作金融理论,合作制原则包括以下一些要点:(1)实行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2)对所有人平等开放;(3)不以盈利为目的;(4)不负债经营以保护会员利益等(史纪良,2000)。如果用这些原则来衡量,那么,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确是非常不规范的。但是,在不同时期导致不规范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既不存在市场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过是为打击农村高利贷而设立的、为农民发放口粮和基本生活(医病)贷款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事实上,当时不但缺乏实行合作制原则的主观意愿,也不具备实行合作制原则的客观条件。所以,对这个时期里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然而,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基本上还是作为政府机构而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来办,仍然相当缺乏经营自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所以一直由(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管理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也主要是表现为数量型的扩张,其性质和经营仍然主要受到行政体制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初步改善,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在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大方向是必须办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的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来办的观点也日益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合作的某些原则,如合作社“由社员人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等,已经写入了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之中。但也不能不看到,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进程必然会受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制约,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前,很难想像合作社原则会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另一方面,社会信用环境还相当不尽如人意,按合作制原则经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客观条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这个时期里关于合作制问题的争论尽管已经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却还难以有效实施。

再次,从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都进入了一个以注重规范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一特征在金融领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系列整顿金融机构,规范金融秩序的措施陆续出台;无论在城市金融领域还是在农村金融领域都相继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破产、关闭、兼并、重组等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暴露出一些原来早以潜伏着的金融风险并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是早晚都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对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趋向规范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金融机构行为规范化营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所以,从9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合作制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而且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以至于可以说,它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实行的问题,而是变成一个如何实行的问题了。

如此看来,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各有短长。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始终看到合作制原则在我国农村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这种客观需要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体制条件的演变而变得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这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是否具有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也是实行条件之一,如果不同时具备这个实行条件,再强烈的客观需要也难以转变为现实。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则正确地指出,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远离合作制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按照合作制原则去办农村信用社的主观意愿。而只要缺少这个主观意愿,不但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就是在客观条件具备时,合作制原则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但是,正像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一样,主观意愿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当客观条件已经变化之后,主观意愿的变化就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放弃合作制的观点正是忽略甚至否定了这一点。由于这两种观点各有短长,所以虽然争论不休,却很难有实际结果,而事物的实际发展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正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

二、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特征

经过2O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都有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在城市经济领域有明显体现,而且在农村经济领域也有明显体现。一是由于各地区经济的普遍发展,国民经济总量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正在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提高转变。这种转变对经济体制也提出了相应的客观要求,促成其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二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多元化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组织类型、各种经济发展水平

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中都已稳定地占有相当的比例,且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特点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多层次化是指在全国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特点在农村经济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对经济组织结构也提出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客观要求,并促成了经济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方向转变。三是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相适应,经济体制进一步呈现市场化。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经济体制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权让利,而是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加以规范。削除不公平竞争,整顿不规范市场秩序,不仅成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且也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特点集中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的市场风险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而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现阶段的上述特征在金融领域也得到明显体现。一是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金融总量也迅速扩大;与此同时,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呈现出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二是金融机构也明显多元化,这不仅表现为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多元化,即非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业务量在金融市场业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三是金融体制也进一步市场化。金融作为高风险行业,在过去一些年里吃了更多不公平竞争、不规范市场秩序的苦头,因而也形成了更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规范竞争要求,这为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经济金融发展现阶段特征对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通过多元化和规范竞争促进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单一化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总是想找到一种办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困扰着我们对农村金融改革思路的设计。如前所述,坚持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主张按合作制原则来办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点上是无可非议的,但似乎把合作制原则绝对化了,以为仅靠这一种办法便能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所有或主要问题。再如前所述,放弃合作制的观点尽管在分析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规范的历史原因方面是十分深刻的,但却因此否定合作制原则今后仍然可以得到贯彻执行,这就像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过去不规范而得出今后必然不能规范的结论一样显得缺乏内在逻辑的~致性;而且用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单一化思路来取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上也流露出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的痕迹。说到底,像其它方面的改革一样,农村金融改革思路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主观设计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按照或适应这种客观需要去设计。在农村经济金融已经并且还将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的今天,我们需要对此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三、转换思路,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改革转换思路,为什么要提出农村金融组织向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要从目前正在试点的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说起。去年曾经提出过两种农村金融改革方案,一种是把农村信用联社改造为由农业银行控股的农村合作银行;一种是取消各个独立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资格,以县为单位组建只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联社。后来在江苏开展了以组建县农村信用联社一级法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这项工作计划于今年内结束。届时有可能允许各地农村信用联社依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者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者组建一级法人的县农村信用联社。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条件较差,距离组建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的差距较大,因此自愿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数量不会很多。即使在东南沿海经济金融条件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会因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要求高、经营约束严而缺乏自愿性。我们曾在宁波市9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包括已于3年前完成了一级法人组建的鄞县联社)搞了一次十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家条件有一定差距的联社自愿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以外,其余8家(既有具备条件的,也有暂不具备条件的)都不愿意改造为农村合作银行,而只愿意改组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县农信联社从主客观两方面都难以适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造要求。如果可以另作选择的话,不少县农信联社愿意选择股份合作制,实际上是指望利用这种变通体制,既可以享受到股份制扩充资本金等方面的好处,又可以免受股份制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约束。由此看来,在目前情况下实际选择的结果很可能会是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远远多于农村合作银行。

那么,对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改革方案到底应如何看待呢?第一,这种方案不失为从实际出发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是,也不能不同时看到,这种方案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而且过渡期越短越好),而不宜作为一种长期性制度安排。因为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不是一种规范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它既没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也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极易受到来自外部的行政干预而演变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第二,从宏观管理角度选择这种方案的一个主要考虑恐怕在于,通过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法人组织扩大,达到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人到可控范围的目的。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庞大,且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其系统性风险基本上处于可控范围。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各自为政,不成系统,其系统性风险没有国家担保,也超出地方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所以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系统性风险纳入可控范围。但是,这可能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以前通过扩大法人组织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尝试(如海南发展银行兼并18家城市信用社)没有成功的先例;已有的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试点经验也表明,除非政府拿钱(如江苏),否则即使扩大了法人组织,县农信联社的风险也不会得到降低或有效控制(如三年前已实行了一级法人的宁波市勤县农信联社)。而如果政府有足够的钱的话,那么与其扶植过渡性制度安排,不如扶植长期性制度安排。第三,这种方案即使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在选择时也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是要同时作出长期性制度安排。不但要明确长期性制度安排是过渡性制度安排的必然演变方向,而且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长期性制度安排能够同时生长。否则,过渡性制度安排将失去过渡的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需要从以单一模式为主转变为以多元化模式为主,从以过渡性制度安排为主转变为以长期性制度安排为主。这里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两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既然在现阶段经济金融发展条件下,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或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都不宜作出单一性的制度安排,那么,就应该允许(可以是逐步允许)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同时生存和发展,以满足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这些适宜在农村经营和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原有的农村信用联社(独立法人的和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等;还应包括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股份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可以由农业银行控股,也可以不由农业银行控股)、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对原有的、以承担政策性业务为主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改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外资和合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等;以及证券公司的分支机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租赁公司的分支机构或网点等。

然而,允许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在农村金融领域共同生存、竞争和发展,并非单纯出于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的考虑,更重要、更长远的考虑在于把农村金融领域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和长期性制度安排结合起来,并且更突出地强调长期性制度安排。所以,除了县农信联社一级法人这种过渡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之外,其它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包括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形式)都要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格外强调规范化。只有农村金融组织(从治理结构到内控制度)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组建或改组,其经营行为才能够规范,才能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不同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其规范化的要求有所不同,但结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种形式的规范化。

合作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制原则前面已经列举过。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之所以不规范.主要是没有按照这些原则来办,而是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在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再继续这样办下去是没有出路的。应该明确,按合作制原则办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目的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社区化的、互(非盈利性)的、数额有限的金融服务。那些技术要求高、数额大、盈利性的金融服务应该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去承担。因此,目前多数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应该按照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合作互助、非盈利性、社区化服务等原则逐步进行规范化改造。在欧、美那些经济金融条件高度发达的国家里,互的信用合作金融组织至今仍大量存在的事实表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无论在经济金融条件较不发达地区,还是较发达地区都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此,还需解决的另一个认识障碍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规模小并不是导致金融风险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力的原因,而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不规范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所以,通过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和经营行为才是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真正有效的途径。

篇9

农信社和农商行最明显的就是产权制度的区别。农村信用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农信社最早的时候是在德国出现的,而我国的第一个农信社是1923年在河北成立的香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契机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府不再能够调控稳定经济。因此国内外爱国人士成立了华洋义赈团,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时候的合作社因为其自救互助的性质,在中国产生非常大的反响。此后,农信社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遍地开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法人后,各法人机构搭建了“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目前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是不完善的,存在很多缺陷。其中最主要的是内部人控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一言堂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行业管理缺失。由于目前主要是由县联社行使行业管理职能, 但是县联社所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信社数量众多,而县联社的从业人员数量有限,自身既要经营,又要实施行业管理,自然对农信社的经营管理力不从心,顾此失波。虽然目前一些地区已成立地(市)级联社,但对农信社的管理也并不到位。

2、产权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我国合作金融产权改革尚未到位,作为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形式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着产权模糊的问题,影响到它在市场环境下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股本金大部分是在其成立初期为了落实合作制度而募集的,股民出资额很小,且极端分散,很多股民的出资额只有1元钱,因此对信用社的经营并不关心。这是形成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不明的主要原因。农村银行机构组建步伐迟缓, 农村银行机构在数量上仅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3. 59% 。二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摇摆不定。农村信用社自建国以来随农村体制变化经历了多次改革。“”期间下放,后又委托农行代管, 实际上成为农行的下属机构,1996年底行社“脱钩” 后, 成立农金改办进行管理, 但随后农金改办又并人人民银行, 现在部分地区又成立了地( 市) 联社行使行业管理职能, 一些省份成立了省级联社、协会。多年来的不明确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

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1、管理过于弱化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逐步推进,部分信用社在资产质量、资产数量和盈利能力上都得到显著提高,一些指标较好的信用社已经改组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认为条件好的农信社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约束能力,因此要求省联社要转变职能、弱化管理、强化服务、尊重法人自,对条件好的农信社,尤其是农商行少管或不管。但笔者认为在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放松对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还为时过早。

2、脱农倾向严重

一些农信社改制为商业银行后,不甘被局限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范畴,有一种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的冲动。在体系内,急于切割和农村金融行业的关联,依靠地方政府强势的政治力量,抵制省联社统一的行业管理。

转变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的建议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金融机构的一种,必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的。因此,转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市场关系,分清市场主体,使农信社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运作,才能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这是转变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基础。其次,政府必要时需给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定的支持和保护。因为农信社规模较小,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是弱势的一方,势单力薄的农信社极有可能在现代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遭到淘汰。最后,作为小法人机构的农信社需要建立一个行业联合体来代表他们的利益。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信社发展模式的改革必须兼顾商业性、公共性和弱势性,缺一不可。

调整股权结构,规范法人治理

建议按“ 金字塔” 型方式建立自下而上的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产权关系。通过层层由下而上入股的形式, 建立基层农信社县( 市) 区联社 地市级联社省级联社全国总社的组织架构,并取消农信社的一级法人资格,实行县联社级法人,财务统一核算、人员统一调配、财产统一管理、资金统一调度和税金统一缴纳,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单个信用社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的缺陷, 而且有利于发挥农信社的整体优势,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增强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首先要选送一批业务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去各大专院校进行培训。其次要扩大在岗培训范围,加大在岗培训力度,使从业人员在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等方面, 得到经常性的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公开招录大批具备较高学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充实到农信社的从业队伍中来。

合理调整网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