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范文
时间:2023-03-14 11:1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活动中。
1.热爱教育事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无怨无悔,热爱她,忠于她,唯有如此,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做教育工作就应该敬业乐业,我们应领悟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安贫乐道,苦中求乐,以苦为乐,成为合格教师。
2.行为示范,学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大多数学生向师性都比较强,老师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从这个角度说,教师应该严于律己,真正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想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就应该做到思想进步、道德高尚、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实际上,老师以身作则,率先率范,本身就是无声的引导。学生看到老师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就会自觉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会更加倾心于教师,乐于接近教师,主动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传授做人之道。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为了塑造美好的心灵,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肩负教好功课,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工作,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审美情操等职责。教师的职业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要担当起这个最光辉职业,就不能仅满足于做教书匠,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教育素养,提高教育品质,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二、有渊博的学识
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育实际工作能力。
1.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可以在某一方面不如学生,但在所教的学科上必须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教师只有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断引导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但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起主导作用。否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现代教师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就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生有涯,而知无涯”,学无止境,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教师要胜任教育工作,就必须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最新研发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
3.博采众长,博学多思。教师无论担任哪一学科的教学任务,都应该主动学习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知识,既当“杂家”又当“专家”。因为各自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现代科学知识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教师只有适应这一趋势,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此外,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会通过大量的信息渠道获得许多新知识,也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学业,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样样都懂,但广博的文化修养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
篇2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容量大,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与学,成为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信息化时代,自身必须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了如下探讨。
一、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时展的需要
人类已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方兴未艾。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直至生活方式。有理由认为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听、说、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时代,终生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2.素质教育的要求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能力,其中学会求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健康自由地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打破了国别和地区的限制,为所有受教育者服务,逐渐实现了平等教育。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今天教师更重要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二、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1.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并促进教育的信息化,观念的变革必须先行。当前一些学校更重视技术培训而忽视观念建设的作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只有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才能实现观念转变推动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促进观念转变的良性发展。
2.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提高信息素质是对全社会教师的要求,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从根本上使整个教师队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全员参与。但是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有后。因此在全员培训的同时,有必要先期发展一批教学思想先进、信息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大面积的提高。
3.校本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技能培训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如果学校利用空暇时间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这样的校本培训,那是再好不过的。通过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但由于人数众多,涉及设备、师资等各方面问题,又多是在职培训形式,因此有组织的集中培训只能解决工作面上的问题,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只能是一种入门引导。要真正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培训。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与他人交流经验,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教师将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自已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4.专题培训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
通常的教师培训是专题培训形式,如组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技术操练等。实践证明,这些作法对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确实是一种经济、简便、快捷的方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使培训流于形式,也有可能把应试教育模式搬到师资培训中来。因此,必须把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与他们自身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用、研究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质,同时把自身的信息素质整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整合”课程的开发,通过网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性学习组织完成某一项课题的研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
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教学实践,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很有现实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在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除了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关注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新颖
教学媒体设计要注意:(1)内容适切性,(2)目标达成性,(3)实施高效性。在教学策略设计中要关注情境创设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流程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使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流畅,过程架构简洁、新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
3.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经验的回忆、反馈、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同时又是作出新行动、新决策的依据。教学反思注重总结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建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智能结构,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探索教学反思的方法途径,发挥教学反思的最佳功能,把信息技术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4.在课堂评价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篇3
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修心。修心,那就是品德示范、态度端正、忠诚教育、热爱事业、谦虚自信。修心,非一日之事,乃是一个人要用一生的人生信念去追求的。教师修心,就是要在细节上注重自己的形象,从内涵上提升自己的品位,从职业上展示人格魅力。教师在工作上、生活中身体力行,树立榜样。而这榜样的力量,需要完美的人格魅力,不是凭几句教学台词而形成的。完美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自身学会修心,学会完善自己的不足。人非圣人,教师也会有缺点的,能主动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勇敢地改正缺点,就是在完善自己。那么能在缺点上完善自己,这就是人格上的完美。一个人格上完美的教师,必将是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时时刻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的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
学知,故名就是学习知识。教师整天面对的是知识,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一个人的知识水准是有限的。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教师要想传授好知识,就必须要自己不断地吸收知识,这样才不致知识的枯竭。学知,不只是学,还要会学。学要有法,学要有用,方是最佳学习。在学习知识上,要有所选择,择其用之,悟其道。有了知识的“道”,再学其方法。自己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传授给学生时,学生也会亲其“道”。
钻研,教师钻研就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再认识。再认识,知己还要知彼。教师面对的一是专业,教材是这一专业的最好体现。对教材钻研得越透彻,传道就会越自然,越能展现教师的个人才华。教师面对的第二方面就是学生,这也是教师钻研难度最大的一项。学生是最有个性、最有活力、最与众不同、最容易裂变的。如何知彼呢?首要的是亲近学生,在近距离相处中,了解他们的性格及性格形成的背景;然后解读他们的思想,从个性源头深入地认识他们,那么在传道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因材施教了;最后教育他们成材,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教育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有用的人。达到这样境界,没有一种钻研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也是教师职责所在。
篇4
一、教师情感素养的构成
情感也称感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体验。“素养”也称为涵养、修养,指人们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发展和完善自己为目标的一种调整、充实和提高自我的活动及其结果。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教师的情感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对象的情感。
1 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之情――热情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有了事业心才能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才能自强不息的永远向前追求,实现自我超越。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是对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原则。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是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体现。集体主义要求教师要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教育自产生以来就离不开教师,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左右教育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事关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所以,21世纪的教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坚持育人为本,奉献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情感+智力”的人才。
其次,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认识教师的义务、良心、幸福等范畴的钥匙。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把培养学生作为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才能对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自己的动机和行为违背道德时,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幸福和价值,从而全身心热爱教育事业。
最后,热爱教育事业也是衡量教师行为和品质的基本标准。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所有的这些标准只有同热爱教育事业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判断标准。一个教师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但是教师只要有全心全意的投入教育事业的信念,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受人尊重的教师。因此,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现代教师基本情感素养。
2 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关爱之情――真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作为一教师仅仅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师才可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真情是现代教师重要的情感素养。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情感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尊重、理解和接纳等方面。
(1)对学生爱的情感。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情感基础,只有心中有爱的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爱的种子。师爱可以给学生温暖和动力,使学生精神愉快;师爱是学生都盼望的精神雨露。教育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用爱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才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2)对学生尊重的情感。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一个人得到尊重时就会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感。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学生作为一个“未成熟”的生命体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表明: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从而投李以报地认真对待学习,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3)对学生理解的情感。人有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交往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情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则产生愉快情感,反之产生消极情感。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恰恰是更强化了教师作为人的作用,其中最根本的是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个体人格的影响力。教师要能够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体验和困惑。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尽可能多的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先理解学生,学生才有可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发奋图强地学习。
(4)对学生接纳的情感。教师接纳学生不仅表现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优点更应该从容地接受学生的缺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正在发展中的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悦纳自己,敢于在学生面前剖析自己的缺点。使学生懂得有缺点并不可怕,只要能善于接纳自己的不足,就能更好发展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教师情感素养养成的路径
良好的情感对教师、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具有良好的情感教师才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培养出情感健康和人格完整的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被视为和智力教育同等重要,因此,教师教育也要重视教师情感素养的培养。在教师情感养成的过程中,外部条件固然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情感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情感素养的路径很多,这里主要从教师角度探求教师情感素养的培养。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用爱来浇灌。长期以来,学生之所以出现大量的情感问题,其根源在教育。由于教师缺乏情感智力,忽视学生情感的教育
与疏导。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要用智慧和关爱融化学生冰封的心,让他们感受到光明和温暖,从而体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 增强情感表达的艺术,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感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情感表达差的教师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比较差。教师通过加强情感表达的艺术,能让教学更加的有效,学生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发展。
3 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学生。
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还包括情感素养。教师应当自觉地将情感修养放在自身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之中。读书能使人明智、聪慧,更加能让人情感更加丰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一个博览群书的教师情感会更加丰富,从而才能培养出情感丰富的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更多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抓住各种时机充实和提升自己。
4 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篇5
1.1人文素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专业认同感反映出一个人对专业的参与热情,试想一个整天想着脱离教师岗位的人,怎么可能对这一神圣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呢。所以要形成教师完善的职业人格,就需要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反思。教育界流行一种观点:经验+反思=成长。自我反思不仅是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素和发展起点。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教师工作既体现在课堂中,也体现在课堂之外的各项活动中,比如作业的批改、私下的沟通、集体的活动等。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无时无刻不体现于教师所做的事务之中。教师作为主流价值的传承者,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对用其掌握的知识来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完善的人格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德是教师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师要在平凡的教书育人活动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1.2素养有利于教师的幸福生活
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感的提升本身是在一定人文态度之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事实上,教师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无论对其理解教育事业、看待学生、处理教育事件还是诸如此类的学习、生活都将充满着人文气息,都将尊重人与发展人作为事业的立足点,从而给学生带来清新之气,并最终影响至社会风气的改善。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助推学生的发展。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苇草”。这就决定了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思想,而人的思想唯有蕴含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给予。没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的教育,就像没有灵魂的教育,学生要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非常难。其知识、技能和情感也会因此而走偏,正如人们早已警觉到的那样:没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知识会变成恶行的帮凶。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往往更有爱心,懂得信任、宽容学生,并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仅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教育也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1.3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的自我管理、课堂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一般学校往往通过必要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处于一线教育岗位的人们非常清楚这些不过是影响教师自我管理和发展的外部因素,真正要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增强自我认同感的方法还应该从内因上想办法。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的人文素养较之前者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也是促进教师永葆热情的发动机。教师在人文素养的指引下,才会“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才会任劳任怨地自我修炼、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将人文的内在意蕴感染给所有的学生和其他同事。人文素养同样在课堂管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民主的课堂比专制的课堂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在课堂中会表现出很多的关怀,更大的诚意,从而激起学生更多的参与,更积极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时怀着莫大的爱,在对待自己的同事时也会怀有更多的体谅,从而营造起学校的民主氛围、和谐气象。
2结语
篇6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
篇7
静以修身,淡以养德。“淡泊明志,博学笃行”,不是消极、心灰意冷、不思进取,而是用平常的心态看待一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理亏地做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求心灵与人格“谈谈荡荡”的心态。以此引领门徒,感染学生。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拥有完整的人格,没有心理障碍,还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的质量。
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示范性、情感性的劳动。因此,教师拥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爱的事业,惟有爱,才能建立深厚的带有浓厚亲情意味的师生情谊。常与学生交谈,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快乐,分忧他们青春的烦忧,这样,学生更愿意亲近自己的老师、也更相信自己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是毫不费力的。也更有利于教师研究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尊重和信任里去获得身心的自由。教师的奉献精神、为人师表、爱心、公正、平和宁静、责任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永恒的,而不是暂时的,是内在气质的真诚流露,而不是虚伪的矫揉造作,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终身受用,达到“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教育效果。
其次,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必备条件,自己不但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教师之需,身教之本,育人之道,须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不应抱怨“社会复杂了,学生难教了。”只能抱怨自己“知识陈旧了,方法滞后了。”因此,抱着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识、转换思维方式,养成开阔的科学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形成一种开放的知识体系态势,才能在教育领域中成为常青树,也才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崇尚科学、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火种。教师这种职业,本就没有先忙之分,也没有淡忘之季,更没有中场休息。
篇8
记得十多年前,我刚为人师,我们学区有位老师要退休了,学区召开了近百名教师参加的座谈会,欢送他光荣退休,会上这位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当老师难,当一位好老师更难!”说着,他老人家热泪盈眶,当时我想,当老师嘛,只要知识把学生能拿住就是好老师,有多难呢!可是经过十多年的粉末生涯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书育人这一宏大的、无止境的事业中,在以一块黑板为背景,以三尺讲台为天地的舞台上,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确难之又难!只掌握某种知识和简单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总理多次指出,要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而且强调由教育家来办教育,还说,学文科的要学点理科知识,学理科的要学点文科知识。这就表明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就必须使每一位教师德才兼备,多才多艺。也就是以专业为主,兼学别样。
所谓“德”,即师德,教师的道德品质,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殷切希望,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所谓“才”者,就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更要有一定的才艺,包括三笔字的书写才能,绘画才能,音乐才能,口头、书面表达的才能等等,有了这样的“德”和“才”,也就是“多面手”,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得心应手,才能使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熏陶、启发、感染、激励和引导,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进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篇9
关键词:音乐教师;基本素质修养;专业素质修养;审美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23-0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通过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播和自身道德行为的影响,去培育一代新人的崇高职业。由于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无比丰富和广阔,因此形成了教师在 “授业”方面的不同分工。音乐教师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音乐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文化课教师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音乐教师则更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普及以及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和对所有教师的要求一样,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修养,教育理论等等修养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专业修养,如音乐的本技能技巧的修养、音乐基础理论修养,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修养等,同时更要增强对审美修养的培养。
一、音乐教师应加强基本素质的修养
音乐教师同所有教师一样,应该具备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以及教育理论等的修养,只有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音乐教师的素质才会提高,才会更加努力的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为祖国培育一代新人,所以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
(一)音乐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忘我”。“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这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教育这个事业,是需要无数教师为之献身奋斗的事业。教师没有对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对学生的那一颗银子般的童心和终年累月的辛劳,也就不会使后起新人成才报国。既然献身教育事业,就得做到“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忘掉自我。
2.“乐道”。人说为师苦,苦为师。苦由乐来,乐由苦来。在艰苦的工作中,从不慨叹双肩负重之苦,晚眠早起之劳,而是生命之力勃发,爱生之火燃烧,把学生当作明媚的春光和欢乐的节日。一个教师能面对现实,与日俱进,以业为乐,并心甘情愿为之献身,这就是高尚人格宽阔胸怀和乐观主义的生动体现。
3.“修身”。人师者,人之楷模也,时时树之以榜样,处处立之以规范。在我国,历代都把“身教”和“师表”作为教师的美德。一名教师应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行为准则,严于律己,刻苦磨砺,励志,修行,慎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严格“修身”,才无愧于教师的光荣称号。
所以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热爱工作,爱护学生,应该尽力去探寻工作的意义,并且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古人从师讲求为人师表,当今的教师就更应如此。
(二)音乐教师应加强文化素质的修养
教育事业是借助传授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来实现的,而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因此,教师文化素质的优劣,智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的的实现。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任何职业,都存在着本专业知识的起码要求,否则,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师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应更高、更完整、更系统、更扎实。
2.相关学科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固定在本门学科专业知识范围内类似画地为牢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有尽可能广博的相关知识,它必须以教师的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生长基点,尽可能地向外伸延、拓展。
3.一专多能。教师的活动是在极为复杂的关系中进行的,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整体性。在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学生的求知要求也愈来愈强烈,就更要求教师具备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包括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利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二、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
一个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好坏决定着学生水平的高低,学生只有在专业水平高的老师的带领下,才会不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音乐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音乐素质:
(一)音乐教师应加强音乐的本技能技巧的修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的立足之本,音乐教师必须进行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使自己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为了加强音乐的技能技巧的修养,音乐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唱歌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唱歌能力应是音乐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歌唱不但要求姿势,呼吸,发声方法正确,咬字吐字清晰圆润,更要求以情带声,并以此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2.演奏时,不仅要把每个音和节奏弹准确,更要把曲子所要表达的感情表现出来,在弹奏时要懂得如何处理乐曲,使乐曲听起来更加美妙动听。
3.为歌曲伴奏时,应多练习弹不同的调,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且要多多练习即兴伴奏,使自己拿到一首新歌就能很快为歌曲弹出伴奏来。
4.乐理方面,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五线谱和音乐基本要素知识,诸如音名,唱名……旋律,节奏与节拍,调式与调性等,并能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音乐史方面,除对中外音乐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外,对重要音乐教育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应重点掌握。
总的来说,音乐教师只有把音乐的本技能技巧学好,才能为人师表,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二)音乐教师应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的修养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音乐基础理论的培养,只有加强对基础理论的修养,音乐教师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因此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的修养音乐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看一些有关声乐、钢琴、及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从书中吸取有用的知识,为实践的积累做最基本的准备工作。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要多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悟出真理,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要学会总结、整理。对今后的工作应该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懂得创新,找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所以说理论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根基才会更加牢固,它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顽强。一个好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素质之外,其音乐基础理论的修养也要加强。
(三)音乐教师应加强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修养
音乐教师应具备组织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能力,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具体的说:
1.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灵活。不要呆板地只用一种模式,要善于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一起转动。
2.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要通过多种音乐手段把复杂的音乐知识通过简单的方法教给学生。
3.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分配的合理、有序,使时间在每一阶段都得到合理的利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4.作为音乐教师要讲一口标准,流畅,具有感染力的普通话,并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联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音乐教师应加强审美修养的培养
由于音乐是一种艺术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修养决定着音乐感知、表现、理解和鉴别的能力水平,所以说,音乐教师加强审美修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音乐教师审美修养的内容
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具有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全面系统的运用能力,应具备的主要审美修养有:
1.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向往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它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中。音乐教师的心灵美,是构成高尚审美理想的主要内容。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以自己优良的品格和行为去做学生的楷模,它是审美修养的重要前提。
2.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理解和评价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对音乐教师来说,审美趣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美育的方向和质量的高低。
3.敏锐的审美知觉。审美知觉是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音乐教师敏锐的知觉除了来自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外,生活阅历、思想修养、文化水平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因为它们对理解音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才会使音乐审美知觉更敏锐,更准确。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的途径
音乐教师审美不仅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参与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必备条件。因此,音乐教师在加强自身艺术基本功学习和训练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审美意识、完善审美心理机制,构建起健全而良好的审美素质。这些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政治思想学习。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支配这种音乐教育行为的总体意识形态就是音乐教育观。形成一个人正确科学教育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就是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2.经常聆听大量中外优秀名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仅仅熟悉课本上的曲目是不够的,必须突破音乐教材的范围,经常聆听并熟悉各种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才能扩大音乐视野,积累审美经验,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3.学习和掌握扎实的音乐技能技巧。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必须以音乐专业修养为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演唱演奏技巧,又匮乏各方面的音乐知识,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审美修养。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进行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使自己能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使音乐审美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4.加强生活体验的积累。音乐来自生活,音乐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如果一个人与世隔绝,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实践,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空间里,那么不仅写不出好的作品,而且也不会具有良好的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审美修养决定着音乐感知、表现、理解和鉴别的能力水平。良好的审美修养与提高音乐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篇10
一、教科文组织致力于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全民教育进程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通信技术(ICT)与教育的整合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您认为,ICT在教育领域中将产生哪些影响?能否举一些具体的案例?
阿乔莱那:ICT改变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教与学的体验。教育信息化意味着要为教与学创建全新的、动态的和交互式的空间。ICT作为通用工具(如文字处理)、数字学习资源(如数字百科全书)、网络和交流工具以及数字工具(如统计工具等软件),逐渐改变着传统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许多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在这种环境下,学校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整合资源,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关注现实中的相关问题,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知识联系起来,不断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然而,目前来看,ICT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限。一些研究机构搜集了相关数据,分析信息化改革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ICT的应用和学习效果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换言之,ICT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增加了课堂互动的频率和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长远来看,数字化将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和功能都将发生转变。作为联合国系统中协调全民教育计划的领导机构,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探究利用ICT推进全民教育进程的方式。例如,手机是信息通信技术中最普及的工具,具有深刻影响教育方式的潜力。2002年末,全球销售了将近60亿台移动手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移动通信设备为增加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平等和提高教育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现在,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联手推动ICT在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合作。得益于移动运营商、诺基亚公司与学校的合作,南非现在已有2.5万多名学习者通过手机上的互动练习与测验提高了自己的数学能力。此外,澳大利亚、英国、芬兰、新加坡和葡萄牙等国参与的“21 世纪评估和教学项目”也值得人们关注。实际上,这些项目也进一步强调了交流与合作以及 ICT技能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参与项目合作的公司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它们希望能够帮助欠发达国家提高教育水平。教科文组织与195个国家的教育部密切合作,将会帮助这些参与项目合作的公司在欠发达国家推广产品,同时也通过这些产品和技术更好地促进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ICT提高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这也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内容,是我们将要进行重点关注的领域。
二、开放教育资源正在掀起一场高等教育革命
《世界教育信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OCW)项目使得教育资源“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在全世界传播,许多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到开放共享的行列,并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请您谈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理解。教科文组织在这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阿乔莱那:开放教育资源与电子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开放学习、开放资源、开放教育不同,它是指通过ICT向学习者提供能自由访问、重复利用、修改和共享的教育资源或材料。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不仅指教学内容的开放与共享,还包括由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的主要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即教育开源软件(Educational Open Source Software,EOSS),如课程管理系统、数字资源库系统、校务管理系统等。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开始逐步演变为由世界著名高校引领,在大学间乃至国家间形成联盟的态势,而且其质量和效益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多样性和针对性也将更加突出,并逐渐在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放教育资源正在掀起一场高等教育革命。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出自于2002年召开的主题为“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的论坛。在教科文组织和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的组织下,以及威廉与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的支持下,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大会于2012年在巴黎召开。各国的教育部长、高层决策者、专家、研究人员及利益相关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了如何继续深化并加速这一变革。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共同分享了在开放教育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并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扩大实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范围。大会了《2012年开放教育资源巴黎宣言》(简称《巴黎宣言》),呼吁各国政府支持开放教育的发展并推动其广泛使用。
《巴黎宣言》的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对开放教育资源的认识,加强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为充分利用ICT创造有利环境,鼓励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开发和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等。《巴黎宣言》有两大目标:一是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支持教师培训,并促进ICT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二是鼓励培训教师的人员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开放教育资源项目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巴黎宣言》付诸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对开放教育资源和相关技术要求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相关政策;三是通过支持ICT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加强开发和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能力建设。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世界教育信息》:ICT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您认为,教师应该如何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
阿乔莱那:ICT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在信息时代,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大量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是,信息不等同于知识,知识是人们对信息有意识地应用与整合。教育也不只是信息的获取,它还包括理解、转化和应用信息,学生仅依靠自己无法发展这些技能,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发挥强有力的作用,确保所有可用信息得到合理的建构。另外,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时代,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实施新的策略、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开展合作型实践活动等都是教师面临的挑战。
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换,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教师应具有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预见不确定的未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充当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不断地发展自己;作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研究者;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我还想说的是,教师想要成功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整合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并发挥最大的潜力。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ICT创建新的学习活动,发展社会性的活跃课堂,融合新技术与新教学法,培养新的课堂管理技能,提高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的能力。
四、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在于持续学习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您看来,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素质?
阿乔莱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教师工作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说,全世界的教师,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无论是教学实践方面还是教师培训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另外,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专业化应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革新、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教师的工作逐渐发展得更具创造性,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职业特点的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活动。
我认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在于教师的持续学习,专业化体系应该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目前,传统的、短期的在职培训发挥的效用非常有限。即使教师可以获得较好的职前培训,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具体来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也要加强自我认识并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以胜任研究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角色。如果教师个体没有主动地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经验的反思,就无法真正达到教师教育的预期目的,也就很难推动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尤其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教师更应该培养创新的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国际文化理解,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素质的提升涉及不同的内容和角度,我主要谈两点:一是教师的职前培训,二是为在职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服务。对于职前培训,许多国家借助大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提升教师培训水准。这些培训机构具有双重效应,既可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能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师资培训的改革实践也出现了一些与学校环境脱节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很高,却对课堂实践知之甚少。因此,新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学校环境,这是提升教师素质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持续性地支持教师发展的服务超越了传统的培训意义。新教师可以定期与其他教育人员或者相关指导人员分享知识经验并发展信任关系,以便更好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方法很有效。针对支持教师发展的服务,我们不仅要从有效性角度确保服务的可行性,而且还要考虑对课堂层面的实际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化的服务系统,为教师建立协作型的专业学习网络,以便他们不在学校时也能获取信息资源,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与分享。此外,相关教师政策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政策要在新教师培训和持续性的专业支持中找到平衡点。
五、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用来衡量教师是否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框架。
阿乔莱那:为了培养教师将ICT有效应用于实践,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包括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ICT-CFT),该框架旨在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教学改革的目标,同时也协助会员国在教育学硕士培训方案中将信息化能力列入考核标准。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与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然而,对于教师能教好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信息化技能,这个框架的内容远远不够。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实践、创造等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全球公民和劳动者。
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框架。即将出台的ICT-CFT版本2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思科公司、英特尔公司、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和微软公司在ICT-CFT版本1(2008)的基础上共同合作的成果。与原先版本相比,该版本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相关领域专家和全球用户的参与,新增了考试大纲和考试规则,开放许可授权,允许用户根据自身需求以非商业化的目的重复使用。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开发了一个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的工具包,并于2011年在加勒比国家联盟进行试点,其内容包括将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置于不同情境以满足各国需要的各种资源。工具包的开发旨在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搜集教育相关资料,设计课程以促进材料开发,并提供一系列用来培训新教师或在职教师的开放材料。这些工具是教科文组织、英联邦秘书处、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微软公司以及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教育部门共同开发的。考虑到一些国家的具体国情和政策实施方式的不同,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和对应选择的开放教育资源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六、教师评估体系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教育信息》:谈到教师素质,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教师评价。您觉得应该如何评估教师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平衡教学与研究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