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范文
时间:2023-04-09 06:4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众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哲学大众化主要说的是将理论以各种形式普及到群众当中,让理论与人们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理论普及的手段有理论宣传、理论普及等。有很多学者对大众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说黄明理认为大众化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外在的理论转化为内在的信仰,而是要深度地挖掘并展示将要大众化对象的本身魅力;尚庆飞认为哲学大众化是哲学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或由深奥到通俗的过程,它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命运。总的来说,哲学大众化包含几个层面的含义,即理论层面、理论与群众的关系层面、理论与实践关系层面[2]。
2.哲学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实现路径、方法
2.1哲学大众化的紧迫性
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实现经济全球化也是我国的重要社会目标之一,这些都凸显了哲学大众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由于哲学难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所以哲学大众化的实现存在一定的挑战。在国内很多青年不热爱哲学、普通群众不懂哲学,这使得中国哲学越来越受冷落,而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理解哲学,很多人慢慢地出现了信仰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很多人没有把哲学看作为真正的哲学;其中也包含了中国的历史因素。有研究人员对当代理论教育教材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教材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削弱了的指导意义,所以必须加快哲学大众化的进程[3]。
2.2哲学大众化的实现方法和路径
方法和路径是推行大众化的关键,而哲学在不同国家推行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有学者认为,在采用推行哲学大众化时不能太传统,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不能只是采用单一的方法来推行哲学大众化,而要采用综合的、有效的手段;还有学者认为要想推行哲学大众化就需要加深对大众化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拓展哲学的包容性;还有学者指出要想更好地实现哲学大众化就要做好具体的事,比如说用具体的、大众的、通俗的语言来诠释抽象理论;同时还要以大众化的哲学来指导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哲学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且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多样的哲学普及和宣传方式。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推行哲学大众化需要以中国国情为基础。总之,推行哲学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加工理论,让群众更好地掌握;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更多的参与;恰当地选择宣传方法,让理论与群众更好地融合;建立有效的运转机制。只有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才能最终实现哲学大众化。
3.哲学大众化应注意的问题
实现哲学大众化具有很大的难度,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哲学大众化就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很多学者对此都做出了阐述,孙亮认为在推行哲学大众化时要注意增强哲学的说服力;而且在哲学大众化推行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群众的自觉内化;同时还要注重哲学通俗读物的建设、深化哲学;郭建宁认为在推行哲学大众化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庸俗化,这就需要掌握哲学大众化发展的逻辑;而且在推行哲学大众化时要注重其与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哲学的学术质量管理。总之,在推行哲学大众化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把握这些问题才能尽快地实现哲学大众化[3]。
4.结语
篇2
关键词:主体性哲学;大众出行;方式;措施
1.主体性哲学
主体(Subject)这个词最早在古希腊是“根据”的意思,是指“眼前现成的东西,它作为基础把一切聚集到自身那里”。因此,主体中蕴涵了承担、聚合和支撑的基础性意义,是事物获得根据的奠基。主体性(Subjectivity)特指主体的属性,是主体得以显示自身存在的方式,是哲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主体性问题始终成为探讨的真正核心理念。从古希腊时期,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开始反思生命自觉的存在基础,“万物”与“自己”之间的存在关系得以建立起来。人的主体性,是哲学话语中对人本质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谈到“主体是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主体身份是特定的物质形态下生成的主体性,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确立的主体自由。人作为观念存在物,其主体地位是思维运动普遍认识的结果,是自我意识反思人本身的思想产物。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是作为存在者把握整个世界的认识维度,是保证人能够自觉、自为、自由存在的基础,是能动、实践、创造并生成中的人的本质特性。
人的主体性作为对人的质的规定性,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成为思想和行动的实施根源。“人作为惟一的主体要为整个世界奠基,成为知识、秩序、真理、行为、历史、发展等一切的根基与承担者”。就必须确立起普遍、连续、唯一和永恒的主体性,以解释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来应对生存实践中各种对象性客观问题的挑战。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将其全部哲学归结为:“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作为主体的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思想的中心话题,在思想和行动间,人的主体性被放置在生命观察的原点。人在主体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成为主体并创造着社会生活,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生成为使自身自立的“人”。
2.大众出行的主体性思路转换
2.1自然人主体
对生命本原的拷问,是人理解自我生成、演化和发展的命运述求,本原观在生命活动的感性世界中,成为人终极关怀实现的唯一要旨。而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答往往涉及存在状态,因此,不论从设问方面还是从回答方面来看都是开放的,即“人的现实规定性既不是先验的,也无所谓最终完满的终点。”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讲,人的本质的生成必定存在一个逻辑起点,那就是现实的人,即自然人。“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所以,从自然主义出发,市民应该优先选择公交出行,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增强出行的科学性。此外,还应积极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共建共享城市文明。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类的生存价值应走出狭隘的个体视域,例如可以拼车出行。应该说,“二战以后西方逐步完成了向摆脱普遍贫困的‘消费主义’社会的转型”,“从现在开始,或许将经历向后消费主义的‘分享主義’社会的转型。”这必然成为主流趋势,也是生态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所倡导的价值模式。在中国,尤其需要唤醒这样的意识。
2.2企业法人主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经济人的角色最为突出,但其行为逻辑并不会逾越刺激—消费的货币主义政策框架。所以,新型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建,亟需企业法人重新规划发展思路,在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交通服务的提供者,企业应积极宣传“绿色出行”的意义,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改善市民对公共交通的传统认知,帮助市民了解公共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引导市民采取实际行动。同时,合理优化公交资源,调控不同线路之间的疏密程度;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促进公共交通服务标准化。
2.3行政管理主体
市民出行问题的实质是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但是,“现代国家治理区别于传统政治统治的显著特征是追求权利与权力、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而言是一次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凝心聚力,力争政策落地,落地有声。为此,政府职能部门要率先践行“绿色出行”的理念,降低公车的使用频率,政府公职人员有选择性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事公务活动。为确保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府需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对公共交通事业的投入,将城市公共交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治理力度,严格管控超排超标车辆,适时出台城市碳排放指标,加强新型交通工具和新能源的研发力度,强化城市线路规划的科学性。
作者:李析
参考文献:
[1]毛建儒. 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向[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7-12.
[2]黄学胜. 主体性哲学的困境与出路[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01:12-16.
篇3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
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
(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著《大纲》的初衷。
二、对《大纲》的评价与争论
1919年《大纲》出版后,反响异常热烈。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本著作进行评价,并分析该书引起的一些争论。
(一)开创了研究新范式
在写作背景中我们谈到,此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经学史学文化各种材料一锅乱炖的局面,而且传统的治学方法是采用学案式将各家思想平行排列,无法寻出各家思想的沿革与演进。将西方的学术体系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近代学术要求,研究者应当对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对象发展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做出合理的界定和阐述,并提供给入门者以研究的方法[1]。
《大纲》导言中开宗明义,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方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从最基本的定义出发,继而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阐述,包括:天地万物的来源(宇宙论);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管理(政治哲学);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可以说是确立这个学科的重要前提。
紧接着,在书中导言阐述了研究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即明变、求因和评判。明变,即要弄清古今思想沿革的线索;求因,即寻找不同时期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评判,就是要弄清各家哲学学说的价值所在。在这样的体系构建中对各家的学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工作。这个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体系的构建,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也是这个学科真正确立的标志。
(二)研究方法的先进性
这里所说的先进性,是较所其处时代而言,的这本书开风气之先,研究方法和以往的学者大相径庭。他的方法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实证主义的宗旨,一个是历史发展的眼光。
第一,先从实证主义来看。主要表现在引据上采用疑古的怀疑精神。美国留学时的导师是实用主义派的杜威,实用主义强调忠于事实,正是将其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治学,讲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大纲》导言中讲到哲学史史料取舍审定之法有:史事,与人物所处年代是否相符;文字,尤其是各个时代语言的特色;文体,同一个哲学家的文体自成特色,出入太大定是伪作;思想,一家之言必定能够前后连贯,若一本书中自身观点相左,也是伪作;旁证,是从别的书里寻找佐证。以上互为印证,方可证明一学说的真实性。
所以在这本书中,直接从周宣王讲起,从《诗经》讲起,认为这之前的史料难辨真假又大都不可考,因此直接舍弃,只有《诗经》可以用验证方法证实。各位哲学家的生平,他都进行严格的考证,讲明自己的推理或者前人的错误。比如在墨子生于何时的问题上,有人说“并孔子时”,有人说“六国时人,周末犹存”,相差两百多年,容易引人误会。说:“我以为孙诒让所考不如汪中考的精确”[2],并指出了孙诒让的几个错误,最终定了墨子的大概生平区间。像这样的考证和论述在全书中俯拾皆是,体现出作者深入的洞察力。
第二,即历史发展的眼光。这在上文阐述研究哲学史的目的时已经有所体现。明变、求因、评判,弄清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变迁的原因,再对这种思想历史上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判。所以在书中,按照时间的先后对各家思想进行讲解。改变了古人学术的平行法,显出变迁的痕迹,显示演进的脉络。他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古代哲学(从老子至韩非),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近世哲学(明清时期)。可惜这本《大纲》并不完全,只作了古代哲学,不免是一种遗憾。这种历史演进的眼光是作者唯物史观的体现,是之前研究中少见的。
(三)平等、科学的新精神传播
《大纲》出版于1919年,正是的时期,处处体现出作者的时代精神。传统治学,把古人的原文为主,自己的观点小字附注,体现尊古崇古之风气。将自己话作为正文,古人的话小字附注,表新出五四时代的独立精神。评价这本书的另一个长处便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不是是墨非儒,就是是儒非墨,自汉以后,儒家一家独大,排斥诸子。尽管对孔孟之道不认同,但书中也能还其一个本来面目,各家学说等而视之。
除此之外,还大力推崇科学,反对迷信、鬼神。在《大纲》中,他说儒家虽不相信鬼神,却如此的重视祭祀和葬礼,情愿造出鬼神来崇拜。尽管他在书中并没有进行强烈的褒贬,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对迷信思想的批驳;在后面又用生物进化论来解庄子的学说,也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的偏好。
(四)梁启超对《大纲》的批评与争论
《大纲》出版后,一时好评如潮。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梁启超的观点。首先,梁启超对于该书进行了积极评价,但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演讲时的恭维,紧接着他就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首先,梁启超认为把思想的渊源抹杀的太过了,与作者本身所提倡的历史演进的眼光来看各家学说之渊源的观点不相符合。老子孔子的一家之言必定是在受了之前很多哲学的启发和熏陶才发扬光大的,而书中把哲学勃兴的原因归结为长期战争、人民痛苦的观点,只拿一部孔老之前两三百年的《诗经》来讲中国哲学的背景,太过牵强。他批评“疑古太过”,凡是所怀疑的书都不引,这种过犹不及的方法不可取。
其次,梁启超针对其中的特定几章观点进行了辩驳。他说:“这部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3]梁启超认为书中除了知识论,其他方面多是浅薄和谬误。对儒家的学说,了解的太浅薄。例如关于《论语》中的“学”作何解,认为孔子的学便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知识。梁启超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孔子既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因此为便是学,学便是为,是属于实践、经验方面的学问。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的这本书里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尤其是其儒学造诣不深常为他人诟病,梁启超对该书一些具体内容上的批评是有其合理性和建设性的,但梁启超批评这本书避重就轻,针对一些具体的细节展开攻讦,对于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和革命性的地位避而不谈,是有失公允的。
这两位学者的观点的对立与争论事实上是五四新文化时期新老一代新旧之争的缩影。无论如何,作为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大纲》的开创性是无法否定的。
三、重读《大纲》对当下之意义
此书出版将近百年,书中的某些观点和思想,仍然能用来对当下社会和人生态度进行审视。
首先,他讲中国哲学,对存疑的材料疑而不用,严于考证,体现了做学问的严谨、审慎、科学的态度,是学术界应当尊重和学习的。
其次,在书最后讲到古代哲学中绝的原因时提出四点,这里就取三点为例。第一,以庄子为代表的名学讲求出世,认为万物无时不变,寻求真理和知识是十分无用愚蠢的行为,这对于哲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端的消极影响。个人、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积极的参与的态度,消极避世,不应是人生的追求。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第二,狭义的功用主义。墨子、荀子的应用主义提出处于各国需要富国强兵的时代,到后来发展成为了狭义的功用主义,不能立刻见效的学说一概销毁。说,这种短见的功用主义乃是科学和哲学思想发达的最大阻力。虽然他也重“效用”,但绝不是如此唯功用的狭隘。这种风气在当下社会也有所体现,当今社会有一种浮躁的功利主义,还有人提出“读书无用论”,令人唏嘘不已。第三,专制的一尊主义。自汉以后,儒学一家独大,古代哲学自此式微。因此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科学、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不能一味追随主流文化,盲目从众,推崇一家之言,这样才有助于现在学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其泰.:《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新范式[J].史学集刊,2005,(3).
篇4
关键词:实验设计;分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中,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其中的主要环节。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但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每节课都很花心思地想如何处理教学重难点才能让学生想学、乐意学,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轻松领悟并掌握每节课的知识点,但实际上却没有收到预计的效果,甚至是事倍功半。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科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实验,不但可以为学生展现直观、生动、趣味的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融入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各种能力,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将教学重点融入实验中,实现知识点的分散化、简单化、容易化,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的转变
精心设计实验引入新课,犹如乐曲中的前奏,不但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的作用,而且可以将整节新课的知识点用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实验现象串联起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各个知识点,并且有效地掌握它们。
比如:绍兴建功中学的俞冬冬老师所上的“神奇的磁”一课中,创设了进入古城堡,寻找宝藏的情境。但要找到能打开宝藏的钥匙需要渡过重重难关。俞老师就在这些“关卡”中设计了小实验。第一关:从城堡前的湖中钓到足够的鱼才能顺利进入城堡。(每组都在玩具盒中钓鱼,学生发现鱼嘴中所含不同的物质影响了钓鱼的效果,使学生在动手中归纳磁和磁性)第二关:进入城堡后发现一条两边布满竹制暗器的过道,过道上方放着一根巨大的条形磁体,磁体下方有三条路通往下一关(三条路分别位于磁体的两端和中间),旁边有一件铁制的盔甲。(选择哪条路是最安全的呢?老师提示利用手头的条形磁铁和大头针来寻找。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到磁体的中间磁性弱,两端磁性强,无形之中引出“磁极”)第三关:选择中间的路进入一个房间,房间的桌上有一张纸条写着朝南的门才是通向宝藏之门。哪扇才是朝南的门呢?(利用手边的棉线和条形磁铁找到朝南的门。结果学生发现当旋转的磁铁停止后指向固定的方向,由此老师引出磁体的两极——南极和北极)第四关:打开朝南的门进入下个房间发现有两辆用条形磁铁构成的小车甲和乙,对面是最后的房间,房门前也有一个条形磁铁,选择其中一辆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学生通过条形磁铁的组合,发现相对的都是南极或北极时小车后退,相对的是一南一北时小车前进。从中归纳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一关:打开宝藏的铁钥匙就放在瓶口很长很细的瓶中,现在只用一根铁棒、一根铜棒、一根条形磁铁,怎样取出钥匙?(用磁铁先在铁棒上摩擦,再用铁棒吸引钥匙。学生懂得当没有磁性的带上磁性叫磁化)
整堂课有趣的实验结合老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及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非常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这种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只是停留在使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事物上,而是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打开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有新意的实验,用实验突破教学难点,实现知识难点的直观化、简易化、艺术化,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缩小知识之间的落差,登上更高的知识山峰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对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就如一个5 m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攀登的,而泰山高1532.7 m,一般的人都爬得上去,就是因为泰山开凿了一般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要想攻克教学难点可以设计适宜并有创意的实验,这就像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可视的台阶,有利于减小教学难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的落差,使他们轻松接受和理解难点。
如,王亦锋老师在“大气压”一课中讲述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时,王老师提问为什么饮料会进入嘴里。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一定认为是嘴巴吸进去,跟大气压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王老师利用男女生“吸”饮料对抗比赛,请班级中最强壮的男生与女生对抗,大家都认为男生一定会胜利,可是结果女生轻松获胜,男生面红耳赤却连饮料的味道都没有尝到。学生们才发现男生的饮料瓶是密封的,而女生的是敞开的。学生们在欢笑声中认识到了饮料不是被嘴吸上去的,而是用嘴吸后,吸管中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被压进嘴里的。这个新奇生动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王老师及时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好奇的心理就会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我想这个实验一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实验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它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因此,这些实验常常富于启发性,如同课堂的醒脑剂一样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篇5
一、认真仔细读题,细心审题,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
要认真研读题干,把握好题干的主体意思,同时不放弃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如有的题前面写了一长串的语句,让学生读得都已有点不耐烦了,结果最后来一句“请选出与上述意思‘不符’的选项”等类似的语句,结果有的人没耐心看下去,自以为已读懂了,就很轻易地选出了答案。有的选项是要求选联系或区别项,那么就要注意区分联系与区别之间的差异之所在了;有的试题是要求选相同或区别项,这就要求注意区分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有的题是只要求根据一些关键词句就可直接选出答案的如有的原理就有一定的选择区分判别标准,要求学生常握,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类解题
1.基础知识如概念的检测
例如,一道关于物质意识概念的考查题如下:以下选项都属于意识范畴的是:A.石头,书;B.人,大脑;C.心得,体会,命令;D.心,想法解法。
解析:A选项中的“石头”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或心理活动就客观地存在着的,这不容置疑地是物质;“书”容易让人误解成是书的内容是要经过人的大脑,而这儿则只仅仅是说“书”的这种客观形式,而不是说内容,这种形式应是客观的,是物质;B选项中的“人”属物质,能理解,“大脑”则易被人误解为大脑活动,这儿仅仅只代表大脑这种物质的器官而已,应属物质;而C选项中的“心得体会”与“命令”则都是要经过大脑活动才会产生的,而不可能不经过人脑活动就客观存在了,所以应是所要求的答案;D选项中的“想法”属于意识,而“心”则仅仅是指这种物质器官,容易让人误解。这要求细心。
2.常识性试题
有的试题的选项中,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同学自己博闻强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有一道题列举一大段材料,说我国航天事业在全球不断出现事故的情况下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仍在按计划进行,这就是说明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失败与成功可相互转化,而其中有一个选项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超过了美国”这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3.比较型归纳型试题
要求学生弄懂所要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来,这需要一些基本的概念的熟悉。比如规律与规则二者之间的比较,就须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董得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是主观的,规律不可改,规则就可改,是人为的,规则必须符合规则。
篇6
关键词 哲学 大学校园文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界定
1.1 文化
文化很难准确定义,研究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的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收集了定义164种。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得到相对广泛的认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为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①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对文化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这也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个定义。
1.2 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针对自身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点,长期逐渐形成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制度规范、人文景观和各类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能体现自身特点、反映群体共同追求、群体公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群体共有的文化蕴涵的一些精神提炼和物化表征,并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潜在的氛围,对校园中的人和事产生顺应这种氛围的影响。从心理学上,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集体无意识”,③是大学代代相传的思想和经验在人们心理上的沉淀。
2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征
2.1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是人的意义的体现。校园文化的主体性表现在人对文化的自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校园文化源自师生的自为性。人是文化产生的唯一主体。文化因为人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在实践活动逐渐产生,也就是源自人的自为(人的活动),是主体存在方式的对象化。大学校园文化源自师生的自为,师生的需要就是大学校园文化产生的源泉。大学师生以自身为目的,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手段,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延续依靠师生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能动两个方面。“文化自觉”由先生提出,意指生活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应该对自身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包括其文化的起源、生成、特点、走向等。大学师生身处大学校园,就应该对大学校园文化形成“文化自觉”,并以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身份推动校园文化的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创建;文化能动则是指主体的能动性在文化中的体现,是师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具体表现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行动。
大学校园文化提升依靠师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特有的能力,是文化的新颖、独特、深化、提高的内在机制。创造性是校园文化不断进步的关键。自为和自觉只能带来校园文化的产生和传承,而校园文化的进步和创新则必须依靠师生的创造性。校园文化只有不断发挥大学师生的创造性,不断地产生更新更进步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价值实现、道德水平、审美层次,才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2.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校园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其最高阶段表现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④这说明了人的发展史实际就是全面发展和主体解放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展开,人的本质包括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人类本质体现在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实践的发展,特征是公平和正义,是人的“应有发展”,社会本质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特征是秩序和效率,是人的“和谐发展”,个体本质体现在独立自由的发展,特征是人的自主、自立、自为和自强,是人的“个性发展”。 这三个本质发展之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
2.3 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主体性的时代需求
以人为本表现了以人为本原、根本和出发点的思想。人的发展与完善是终极价值,文化建设应该确立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意义的目标和理念,把人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为本思想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的时代需求。大学校园文化的以人为本,表现为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重视师生的基本需求、利益、追求、幸福,实现校园的和谐。
3 校园文化的理性特征
理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必经之路。教育是针对“人”的事业,其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和人的自我完善。大学文化应该唤醒人的理性意识、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培养人的理性能力,大学文化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
3.1 校园文化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马克思·韦伯把理性行动分为价值理性行动和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是建立在对某些固定价值观念的信仰基础上的理性,重视动机纯正和实质正义,不过多考虑行动的结果;而工具理性则是指建立实现某种实用的、功利性目的基础上的理性,强调工具和手段的有用性,通过预测和精确计算来实现目标,追求效率、重视结果。⑤
大学文化对大学师生实施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对人的生存方式、生存能力、生活质量提供帮助,更对人的自我认识、人格塑造、自我完善提供指引。即:大学文化一方面应具有工具理性,关注师生的现实利益与现实发展,另一方面也应该具有价值理性,关注人类的终极价值。只有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树立起文化的、历史的理性观,使大学师生在理性思想指引下追求真理、传承与创造人类文化,培养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
篇7
一、报名日期:2013年12月21日~12月30日
二、报名条件:1、已获得硕士学位考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需在报名前获得硕士学位);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最迟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者);获得国外硕士学位的考生在资格审查时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医学专业不接受护理、药学、生物专业等非医学毕业生报考;药学专业可接受生物等相关专业毕业生报考。3、违反报考条件报名的考生不予准考,报名费不退还。
三、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上旬
单位代码:10344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邮政编码:310053 联系部门:研招办
篇8
关键词:打折销售问题;概念;常见题型
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五章第4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概念、公式比较多,很多学生反映不能正确理解这种题型。要解决这类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成本价:购买一件商品的买入价叫做这件商品的成本价,也叫进价。
2.标价:商品出售时标出的价格叫商品的标价。
3.销售价:商品销售时实际的卖价,也叫成交价。
4.利润:商品的销售价减去成本,即商品销售时所赚(赔)的钱。
5.利润率:利润和成本的比,我们叫做商品的利润率。
6.折扣数:商品销售时售价占标价的百分比。
7.关键公式:
(1)利润=销售价(卖出价)-成本
(2)利润率= =
(3)销售价=标价×折扣数
二、常见的题型
1.求商品进价
商店将超级VCD按进价提高35%以后打出“九折酬宾,外送50元出租车费”的广告,结果每台超级VCD仍获利208元,那么每台超级VCD的进价为多少元?
解:设这种VCD的进价为x元,则(1+35%)x×0.9-x-50=208,解得x=1200。
2.求商品标价
某商品的进价是250元,按标价的9折销售时,利润率为15.2%,
商品的标价是多少?
解:设商品的标价是x元,根据题意得: =15.2%,
解之得:x=320。
3.求折扣数
某商品进价是1000元,标价是1500元,后由于商品积压,某商场要以利润率不低于5%的价格销售,问售货员最多可以打几折出售此商品?
解:设售货员可打x折出售此商品,根据题意得:(1500・ -1000)÷1000=5%,
解之得:x=7。
4.求利润率
某商店将每台彩电先按进价提高40%标出售价,然后广告宣传将以八折的优惠价出售,结果每台彩电赚了300元,则经销这种彩电的利润率是多少?
解:设该彩电的进价为x元,根据题意得:x×(1+40%)×80%-x=300。
解得x=2500。
所以经销这种彩电的利润率为:获取的利润/彩电的进价=
=0.12=12%。
5.求价格升降
某种商品进价是1000元,售价为1500元,由于商品滞销,商店决定降价销售,但又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5%,那么,商店最多降( )元。
解:设最多降x元出售,则(1500-x-1000)/1000=5%,解得x=450。
6.求盈亏情况
某个体商贩在一次买卖中,同时卖出两件上衣,每件都以135元出售,若按成本计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则他在这次买卖中( )(A.不赔不赚 B.赚9元 C.赔18元 D.赚18元)
解:设第一件上衣成本价为x元,第二件上衣成本价为y元,则135-x=25%x,解得x=108,135-y=-25%y(亏损即利润率为负),解得y=180,由此可得总成本为288元,而总销售额为270元,所以,赔了18元。
篇9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政策 健康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在教育部26号令规定的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之际,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考验,也步入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在此阶段,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内涵建设等问题,均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分析,为独立学院顺利平稳地过渡做好准备。
一、正确把握宏观政策,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1.树立信心、振作精神、谋求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1]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独立学院应认真解读国家宏观政策,坚定办学信心,坚信在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阶段,独立学院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积极谋求长远发展,不应有回避困难、短期观望、可进可退的思想。
另外,《纲要》还多处提到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实现民办教育法治化管理,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保障民办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平等地位与权益等。这些政策无疑对解决独立学院目前的办学障碍,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应紧跟政策步伐,积极利用政策扶持,针对自身发展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扫清办学障碍,实现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2.正确把握政策方向,积极寻求自身发展。
2008年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颁布对于独立学院规范化办学、权益保障、健康发展等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理清了独立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各类疑难问题,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26号令规定了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整改期,在此期间由独立学院提出申请,重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考察验收,合格者重新核发办学许可证。目前正是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此重大转折期,独立学院将何去何从,现已成为各独立学院、举办高校、投资方及独立学院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等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6号令规定,独立学院从2012年开始对于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位证书,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这也意味着独立学院将逐步摆脱对“母体”的依附,走向独立生存、自主发展的道路。近日,从教育部网站获悉:“国家对于举办独立学院以及其他层次、类型的民办学校都是鼓励和支持的。在贯彻26号令的过程中,现有独立学院及其举办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力,选择不同的未来发展走向。条件好、实力强的,可以继续举办独立学院或转设为出资者独自举办的民办本科学院;条件差、实力弱的,可以转为高等职业学院或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也可以并入其他学校或停办。”[2]从独立学院的成长历史及长远发展来看,对于那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教育部将推动其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这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导向,又是多数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学院具有办学起点高的明显优势,它更应该成为我国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孵化器”[3]。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有1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但是全国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目前由于各种条件不够成熟,达不到转设的条件,仍然选择继续维持现状。这些独立学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着学龄人口不断降低,校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而且大多数选择维持现状的独立学院,对母体学校依赖程度较高,虽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但由于师资队伍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困难较大,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等容易与母体高校产生同质化倾向。此外,教育部正在起草《民办教育专题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悉已形成初稿。目的是通过这两个文件对于民办教育和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2]。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应积极顺应改革大潮,以质量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寻求自身发展方向。虽然在资产过户、法人地位、法人财产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但独立学院不应一味观望等待、故步自封,对国家政策心存侥幸,抱有法不责众的思想,应严格按照26号令要求,认真剖析自身问题,与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构建自身办学章程、协调理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障独立学院教职工、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确立独立法人财产权,降低办学风险,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努力在转折期内实现自身最有效地发展。
3.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法人性质,用积极的政策推动独立学院健康发展。
篇10
s-100蛋白二聚体中亚单位β链具有高度脑特异性,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内,是监测脑损伤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指标。近年来有关血清s-100蛋白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陆续有人报道。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s-100β蛋白浓度呈动态变化过程,与急性脑卒中类型、病损程度及病程高度相关。提示临床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可作为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的实验室指标,同时可能对神经保护药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有帮助。本文就上述研究情况做一个综述。
1 s-100蛋白的生化特性
近年来,许多基础研究已证明测定生物体液中s-100蛋白浓度,可作为脑损伤的一种标志物。1965年moore[1]首次自牛脑组织中分离出一种亚细胞成分,因为该成分在中性ph时能溶解在100%的饱和硫酸铵溶液中而得名s-100蛋白。它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
s-100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分子量21 000 da,由免疫学上性质不同的两种亚单位(α、β链)组成的二聚体,其相对分子量为10.4×103和10.5×103da[2]。s-100蛋白分为s-100a(αβ),s-100b(ββ),s100a0(αα)3种基本亚型。其中s-100a由一条α-链和一条β-链组成,主要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和黑色素细胞;s-100b由两条β-链构成(ββ),是高度脑特异的,以高浓度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的schwann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以及垂体前叶细胞中[2]。神经胶质或简称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远较神经元多(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比约为10∶1~50∶1)。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及其附近的毛细血管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还可通过控制神经元的微环境以调节神经元的功能,同时对神经元的保护、支持、发育、生长、迁移以及受损后的再生起重要作用。
zimmer[2]指出:这个家族的俩个成员s-100a和s-100b能够调节广泛的细胞内过程,包括细胞间的通讯,细胞生长,细胞结构,能量代谢,收缩以及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而且,s-100b蛋白涉及促进轴索生长,神经胶质增殖,神经元的分化以及钙自动调节动态平衡。
目前用免疫试验可检测到s-100蛋白ββ和αβ二聚体中的β亚单位,因为在脑中存在有高浓度的s-100蛋白(ββ),已被用于研究各种原因所致脑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作为辅助诊断和预后监测的手段[3]。目前临床上尚无健康人的血或脑脊液正常值的统一标准,有待今后大样本的临床病例研究。
2 脑卒中与s-100蛋白关系的相关研究
缺血性卒中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由于脑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数量占绝对优势,而s-100a和s-100b主要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尤其s-100b(ββ)是高度脑特异的,以高浓度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中,故从理论上说测定脑脊液中s-100β蛋白浓度,可以作为脑损伤的标志物。急性脑梗塞导致局限性脑组织急性缺血性坏死,大量脑胶质细胞死亡导致s-100β蛋白漏出至组织间液,同时急性脑梗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死亡,血-脑屏障受损害,s-100β蛋白越过血-脑屏障,自受损伤的脑组织释放,这就提示在血浆中测定s-100β蛋白质能用来监测脑卒中的病情程度及疗效。
2.1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s-100β蛋白质峰值出现时间
missler[4]等用sandwich免疫试验测定血清s-100β蛋白,评价了44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发现在梗塞后(2.5±1.3)d时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达峰值,其浓度同梗塞体积完全相关。结果表明,在梗塞后前10 d定期测定血液s-100β蛋白浓度,有助于预测病灶大小及患者预后的判断。buttner[5]等用双位点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清s-100β蛋白,评价26例区域性大脑中动脉(mca)梗塞后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时间经过,结果显示:在26例mca梗塞的病人中有21例s-100β蛋白浓度升高(>0.2μg/l),但是对照组无一例升高,在中风后2~3 d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达峰值,其升高幅度与梗塞范围和神经损害呈高度相关,但是同神经功能预后无显著关联。
国内陈俊,何国厚[6]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s-100β蛋白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血浆s-100β蛋白浓度明显升高,2~3 d达高峰,且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的患者,血浆s-100β蛋白升高更明显。也提示s-100β蛋白的升高与梗塞面积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系。当病情进入恢复期后s-100β蛋白的浓度可下降至正常。s-100β蛋白>1.0μg/l,nihss 12分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wunderlich[7]等报道,81例脑梗塞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均明显增高,其峰值出现在发病后第2 d,2~4 d后出现第2个高峰,第2个峰值可能与水肿和继发颅内压增高有关。脑损伤后,血清s-100β蛋白的动态变化与损伤类型,程度,部位和血脑屏障(bbb)破坏程度等有关。
许多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血清s-100β蛋白峰值出现在梗塞后30~75h,部分病例的血清s-100β蛋白峰值可晚至6d,随着梗塞灶的不断扩大,血清s-100β蛋白的水平会不断升高,其最终的峰值水平能间接反映梗塞灶的大小。
2.2 血清s-100β蛋白与脑梗塞体积的关系
butterworth[8]等对2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研究发现,ct显示梗塞体积大,水肿严重,占位效应明显者,血清s-100β蛋白明显较高。梗塞体积最大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也最高。buttner[5]将ct所示mca闭塞后梗塞面积分成<1/3mca供血区。1/3~2/3mca供血区和>2/3mca供血区。研究发现,>2/3mca供血区者在发病后第1,2,4,5,7,8和第10 d所测得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1/3mca供血区和1/3~2/3mca供血区者,有缺血后占位效应并导致中线移位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最明显,所有合并有中线移位的患者s-100β蛋白浓度在发病后第2、3 d均>1.0μg/l(正常人<0.2μg/l,放免法)。
2.3 血清s-100β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
buttner[5]等根据斯堪地那维亚评分量表(sss)把脑梗塞患者分成3组:sss<20为严重卒中,20~40为中度卒中,>40为轻微卒中。结果发现,脑梗塞后第2,3,5,7,和第8 d s-100β蛋白浓度与sss评分明显相关,sss<20者s-100β蛋白浓度至少有一个时间点>1.0μg/l;sss评分越低,s-100β蛋白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间越长。wunderlich[7]等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与nihss结果的关系发现,患者发病后3 d内血清s-100β蛋白与首次nihss评分显著相关,与2周后nihss评分仍有明显的相关性,即如果发病后3 d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越高,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而2周时的神经功能恢复也越差。
2.4 血清s-100β蛋白与脑出血
abraha[9]等对81例脑出血者研究发现,血清s-100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出血性疾病比缺血性疾病升高更为明显。butterworth[10]认为,这是s-100蛋白释放入血的不同机制造成的。脑出血性疾病引起大量的s-100蛋白释放入血,同时血肿压迫,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损害及bbb的破坏,进一步引起s-100蛋白释放,特别是在发病后3 d水肿高峰期。因此3 d时血清s-100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时段,这也反映了bbb的破坏程度。s-100蛋白的峰值多出现在病程的第3-5 d,与脑出血水肿的高峰期一致。病情较轻无反复者,s-100蛋白浓度在第7 d已降至正常,病情恶化时高浓度的s-100蛋白持续时间较长。大量研究表明,血清或脑脊液s-100蛋白可作为评价脑出血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和预后的辅助指标,也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依据。
2.5 s-100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elting等[11]比较18例tia患者、10例脑外伤患者和21例卒中患者血清s-100蛋白水平变化的差异发现,卒中患者前3 d s-100蛋白的水平变化与脑外伤和tia患者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卒中患者s-100蛋白峰浓度大多出现于第3和第4 d,脑外伤患者多见于第1和第2 d,这也提示二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研究还发现,卒中患者s-100蛋白水平与nihss评分一致,脑外伤患者s-100蛋白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一致,证实血清s-100蛋白水平与卒中和脑外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一致。
2.6 s-100蛋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grasso等[12]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检测家兔脑脊液s-100蛋白水平发现,神经功能状况较差、皮质神经元损伤数量较多的家兔s-100蛋白水平较高。一般认为,sah患者血清s-100蛋白浓度较高,且与病情呈正相关 [13]。woertgen等[14]报道,71例因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患者人院时进行gcs评分,出院时进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结果发现,病情严重者(gcs评分较低)或预后较差者(gos评分较低),急性期血清s-100蛋白明显较高,因此认为,测定血中s-100蛋白浓度是一个较为可靠的非侵入性评估指标。
3 s-100β蛋白临床应用展望
s-100β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有高度特异性,已被用于研究各种情况所致脑损伤的生化标志物。急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急性脑梗塞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是超早期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但传统的颅脑ct对脑梗塞的诊断往往需要发病后24~48 h才有阳性结果,有时会延误治疗。而s-100β蛋白在神经胶质细胞损伤时即出现在体液中,并与病变程度相关,这提示s-100β蛋白有可能作为早期灶性缺血性脑损伤的标志物,成为诊断急性脑卒中的辅助定量生化指标。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的确定可能是有帮助的。由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s-100β蛋白呈动态变化规律如上所述,其峰值与发病时间、脑梗塞灶面积、脑梗塞/脑出血继发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程度、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密切相关。故临床上监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s-100β蛋白有可能用来监测病情变化,包括脑水肿的加重、或梗塞灶、出血量的扩大等。此外,近年来治疗脑血管病的新药物不断面世,但疗效评价着重在临床病情的观察,多数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手段较单一。如传统观点神经保护剂治疗效果只能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衡量,缺乏定量指标。因此有人提出s-100β蛋白可用于评价神经保护药的治疗效果是有依据的。由于s-100β蛋白与脑卒中的病灶范围,病变程度相关,结合神经保护剂对缺血半暗带受损脑细胞的保护机制,能用s-100β蛋白浓度作为定量指标来评价神经保护剂的治疗效果,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决定无疑更具有说服力。血s-100β蛋白检测不仅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塞的严重程度、预后和疗效,指导急性进展性脑梗塞的治疗[15,16],而且在急性脑梗塞新的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中起重要作用[17]。
【参考文献】
[1]moore bw.a soluble prote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rvous system[j].biophys res commun,1965,19(6):739-744.
[2]zimmer db,cornwall eh,landar a,et al.the s100 protein family:history,function,and expression[j].brain res bull,1995,37;417-429.
[3]王继贵.s-100蛋白:脑损伤的生化标志物[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1307-1308.
[4]misle u,wiesmann m,friedrich c,et al.s-100 protein an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s indicators of infarction volume and progn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j].stroke,1997,28(10):1956-1960.
[5]buttner t,weyers s,postert t,et al.s100 protein:serum maker of focal brain damage after ischemic territorial mca infarction[j].stroke,1997,28(10):1961-1965.
[6]陈 俊,何国厚,余绍祖,等.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j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2003,20(4):334-336.
[7]wunderlich mt,ebert ad,kratz t,et al.early neurobehavioral outcome after stroke is release of neurobiochemical makers of brain damage[j].stroke,1999,30,1190-1195.
[8]butterworth rj,wassif ws,sherwood ra,et al.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carnosinase,and their ratio in acute stroke.an enzymatic test for predicting outcome?[j].stroke,1996,27:2064-2068.
[9]abraha hd,butterworth rj,bath pm,et al.serum s-100 protein,relationship to clinical outcome in actute stroke[j].ann clin biochem,1997,34:546-550.
[10]butterworth rj,sherwood ra,bath pm.serum s-100 protein in acute stroke[j].stroke,1998,29:730.
[11]elting jw,de jager ae,teelken aw,et al.comparison of serum s-100protem levels following strok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l sci,2000,181:104-110.
[12]grasso g,passalacqua m,sfacteria a,et al.does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attenuate the increase of s-100 protein observed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j neurosurg,2002,96:565-570.
[13]petzold a,keir g,lim d,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s-100b:release and wash|out pattern[j].brain res bull,2003,61:281-285.
[14]woertgen c,rothoerl rd,wiesmann m,et al.glial and neuronal serum markers after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injury in the rat[j].acta neurochir suppl,2002,81:205-207.
[15]lamers kj,vos p,verbeck mm,et al.rotein s-100b:neuron|specific enolase,myelin basic protein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lood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j].brain res bull,2003,61: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