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9 09:2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 民族预科生 专业课教学 教学方法
预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民族预科生是指在进入大学之前采用本民族语言授课,进入高等学校以后与普通本科生一样采用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预科生大多为中小学采用蒙语授课的蒙古族学生。
在我校,民族预科生学制为五年,根据预科的专业设置,可将民族预科生分为两类:一类为“插班制”,即,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的一年至两年半时间内修完基础课程后转入普通本科班的一或三年级进行专业课学习,插班进入汉语授课本科完成大学课程。由于采取插班制,所以在转入本科专业后,每个专业民族预科生的数量较少。另一类为“整班制”,即,自入学至大学毕业民族预科生都在同一个班级,学习同一个专业。在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包含了以上两类预科生。
“专业课”是相对于“基础课”而言的,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教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中学采用蒙语授课,民族预科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汉语授课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如何能够让学生顺利地在两种不同语言中进行转换,对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修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而言,对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授课方式的转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所以,根据民族预科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民族预科生的专业课水平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工作。
一、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学特点
1.民族预科生汉语基础亟待打牢
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牧区,在进入大学之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主体语言都以蒙语为主,进入大学以后,民族预科生不仅要完成生活当中语言环境的转换,还要适应从中学到大学授课方式以及语言的变化。民族预科生进入大学后,在基础课学习阶段,课程设置中包括了致力于提高预科生汉语水平的大学语文等课程,并逐渐适应汉语授课。经过基础课的学习,进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民族预科生已具备了学科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但较之普通本科班的学生,仍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民族预科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完全没有或有较少的语言障碍,但不排除少量学生由于语言基础所限,对汉语授课仍存在听说读写不流畅的现象,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
2.民族预科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
由近几年对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的成绩统计可见,民族预科生的成绩两极分化情况较为严重,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整个年级中均属佼佼者,而成绩较差的同学补考门次较多,有的甚至留级或退学。
对“整班制”的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师往往能够根据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情况灵活调整讲课方式和进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插班制”的民族预科生,由于在班级中所占人数比例不高,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常被教师忽略,教师往往会根据整个班级的进度安排教学,而无暇顾及个别预科生的接受能力。据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关专业课的成绩统计,“插班制”预科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能够跟上进度的同学学习积极努力,成绩在班级属中上等的居多,而部分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同学,由于缺少教师的关注,往往自暴自弃,逃课现象较为普遍,补考重修门次较多。
3.民族预科生外语水平普遍不高
在我校,大部分民族预科生在中学没学习过外语,进入大学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外语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有限。进入专业课学习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有些课程会出现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如学科概论、专业外语、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同时机械专业的相关计算机软件大多为英文版本,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或计算机基础,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所以这些专业课的性质导致了民族预科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民族预科生不善于主动交流
民族预科生思想淳朴,善良单纯,尊敬师长,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语言障碍和性格内向等原因,不善于交流和沟通,很少和同年级汉语授课的普通本科生以及任课教师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将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同学和教师。
二、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1.现在各个高校对民族预科教育已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入学后有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专职蒙汉兼通教辅人员帮助预科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在我校,经过前期基础课的学习,民族预科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进度已有切身体会。但和基础课不同,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对民族预科生而言,无论在学习进度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保证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专业领域有提高的空间,还要兼顾部分存在语言障碍的同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领会课程内容的情况,主动对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判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遇到学生有疑问的内容,或者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要及时给予解答和说明。例如,在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中,中学物理中学过的压强的概念将以“压力”这个名词替换,由于民族预科生在中学采用蒙语授课,对“压强”这个概念在脑海中没有对应的汉语词,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能够将两种语言下的同一概念对应起来。
同时,专业课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从往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可见,民族预科生往往空间想象能力较强,设计图纸表达清晰准确,但是在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写作上,会存在很多语言表述和专业词汇表达方面的问题,这不仅和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关,而且和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专业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所以,任课教师要从根本抓起,在指导民族预科生进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就要认真纠正学生的这些缺点,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还能将所做的工作用专业术语清晰明确的描述出来,而这一要求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炼和积累才能达到的。
2.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整班制”的民族预科生自入学到毕业一直采用单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较之“插班制”的同学,与教师沟通存在便利条件,教师往往也能够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班级编排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单班授课,学生与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的交流与接触相对较少,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容易造成学生满足于小范围之内的成绩,缺乏竞争意识,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建议在安排课程时,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对容易理解的一些专业课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将民族预科班与其他普通本科班安排在一起上课,以便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为民族预科生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汉语水平提供空间。
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插班制”的民族预科生,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重点关注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争取对每个民族预科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然于心。教师要做到课上重点提问,课下多接触,让学生信任老师,与学生做知心朋友,鼓励学生及时向教师提出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要鼓励民族预科生树立信心,制造条件使民族预科生融入所在班级,使民族预科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3.针对民族预科生外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民族预科生的基础课学习中加大了外语课程所占的比例,旨在迅速提高学生的外文水平。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对于在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外语词汇较多的课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同学记忆课程中包含的外语词汇,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例如,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中,教师要求民族预科生课前进行预习,并要求民族预科生在每节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听写生词并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在课堂上点名让同学朗读课文中的段落,并进行翻译。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统计,在历届的专业英语期末考试中,民族预科生的成绩并不低于普通本科生。同样,在计算机辅助工程这门课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需要学生掌握一种英文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并将其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和其他本科班不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每节课涉及的英语词汇整理成生词表,并要求同学课前预习并强化记忆这些单词,在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时,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英文词汇,保证了教学效果。
4.教师要鼓励民族预科生多参加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社会工作能力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民族预科生大多能歌善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这一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和文体活动。这个过程中,民族预科生不仅会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增加自信心,为民族预科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我校机械学院的学生文艺团体中,民族预科生占到了很大比例,据调查,这些在社团中活跃的民族预科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好,这和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交流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结论
总之,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是民族预科生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并走向社会从事相关职业的学科基础,是民族预科生在工作后的立足之本。相对其他学生,民族预科生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民族预科生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民族预科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宋太成,刘翠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2]梁元星.挖掘民族预科生学习潜能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
[3]王玉荣.加强高职院校民族预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
篇3
关键词:专业 机制体制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主要在船舶机械制造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就业。随着就业形势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笔者学院正在大力推进骨干校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为了更好地把该专业建成产业支撑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品牌专业,全面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走进企业后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深入研究专业改革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结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仔细分析了目前该专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机制体制创新
目前,应抓住国家骨干校建设这一契机,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动力机械厂职能,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让学生通过真实产品来完成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以现有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公司“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合作办学,互利双赢;依托渤船机械有限公司,深化“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派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实习,通过企业的产品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技能大赛和学生社团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层层比赛、以赛促教”的局面;将机床操作工和机床装调维修工岗位资格标准融入相应课程,通过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职业标准、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依托装备制造业,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创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践能力与工作要求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试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程体系调整
过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各门课程所学知识交叉重复现象严重,难以实现理实一体化。为了纠正这一弊端,应当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划分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现有职能任务进行重新调整,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划分各门课程的边界,从而形成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通过其带动其他骨干课程的建设,有力地支撑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化基础知识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删除原有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
四、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切削加工仿真软件进行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虚拟模拟、校外兼职教师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远程视频教学与技术支持、利用虚拟软件进行机床拆装与机械装调等,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个班级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实现工学交替。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三年级毕业,技能培训不断线;实训基地设备运行,常年不断线;各专业的班级技能培养交错进行;将企业真实产品引入课堂,配合知识点下工作任务单,使用真实产品培养学生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组织安排不断得到完善,使之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就应该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着手,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能将两者融会贯通。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还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更应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要积极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如理论教师要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定期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亲自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对普通机床进行拆装和维修维护;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学术交流会,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参与社会服务和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六、评价体系改革
摒弃以往单纯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对用人企业及毕业生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毕业生的发展轨迹,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平台。从而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应当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以船舶制造业为依托,紧跟行业发展,突出高职教育特点,面向市场,大力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使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在辽宁省内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9).
[2]张明.机械制造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03).
篇4
关键词:生产实习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生产实习尤为重要,它能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生产加工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现场生产流程和工艺有所了解,锻炼了学生适应现场的能力,熟悉各类机床和加工中心,检测设备,对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一个帮助。它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根据现有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讨论。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基地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有企业不再承担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大学生实习的义务;另外,由于人才市场日趋成熟,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招聘机构及网络招聘人才,无需通过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很多企业不愿再接收大批学生去实习。某些大型国企虽然愿意接受实习生,但其经济效益不理想,生产开工不足,学生只能看到静止不动的设备,难以看到生产加工的动态过程,设备普遍比较陈旧,工艺比较落后,学生很难了解到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由于企业技术保密、安全管理等原因,学生难以通过生产实习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计算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多数实习厂家在生产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很少,车间内采用全自动化操作且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而学生达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在实习时不可能进行实际操作。此外由于企业的技术保密意识越来越强,学生要在一个企业待两天以上、要看生产用图、要抄工艺卡、要观摩先进制造装备和工艺,变得越来越困难,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加工过程比较危险,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绝对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1.3 生产实习经费短缺,难以应付实习的正常开支
本专业先后在衡阳、洛阳、上海、株洲、桂林等地的厂矿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住宿费用上涨,只能采取就近原则。近几年,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桂林,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都是租用公交车。实习经费紧张,已成为生产实习的主要瓶颈,难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实习任务,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调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与经费来源,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 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1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拓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
在本科生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一方面利用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支持,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及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激励学生“工学并举”,进行创新实践。
2.1.1 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实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安排在第六个学期末,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将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好时机。在此阶段,合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我们的主要措施为:
(1)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例如在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签订了协商性学习协定,结合厂校科研合作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利用5kW横流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与多轴连动数控激光加工系统,开展复杂齿轮刀具的激光强化、梳齿刀设计与制造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学习计划,最后以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对协商性课程计划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对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战性、研究类课题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设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将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我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工作一直在努力开展,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参与学校与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0年在刘永霞老师的指导下,作品“3D深沟球轴承装配机”获得南华大学二等奖。在2010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在指导教师麻胜荣的带领下,作品“电缆破冰机”获得一等奖;李岚老师指导的作品“液压减速高楼逃生装置”获得二等奖。共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这些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
2.1.2 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等系列培训班,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我院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在校学生招收学生,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有限元Ansys 等系列培训班,让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同堂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6期,毕业学生400余人,大多数获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解决了企事业单位数控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强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解决了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也锻炼和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2.2 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本课题组根据收集到的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资料,结合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编制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生、涵盖主要生产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的课件,课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通过观看课件和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生产实习提供铺垫。
2.3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实习基地不同厂家的设备和产品,在实习安排上侧重点不同,例如接受我校学生实习的一家专业化生产柴油汽车高压喷油泵总成、铝铸件、出口件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铝铸件产品主要为轿车发动机配件,出口件产品主要为美国康明斯公司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配套,该厂的数控加工设备较多,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数控加工设备上,由数控教师现场结合设备和产品进行讲解。此外,由于该厂的产品主要是汽车高压喷油泵,毛坯为铝铸件,所以铸造设备及工艺过程也是实习的重点。通过深入了解电控单体泵泵体从下料到最终成品的过程,进而对热处理工艺的挤压珩磨工艺原理、铸造种类、铸造工艺3个基本部分,铸造生产经常要用的材料,铸造生产与其他工艺不同的特点,油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遇到现场实际问题时,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请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讲解。
3 结束语
生产实习对于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另外,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素心.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3):37-38.
[2] 李栋,刘能高.论美国选课制的历史意义及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159-161.
[3] 甘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2):110-112.
[4] 郄世鸿,于鹏.高校生产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5):559-561.
[5] 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49-50.
[6] 汤彩萍.“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模式的实践与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3-54.
篇5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分析,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任务有清晰的了解。黑龙江职业学院机制专业采用BAG方式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核心课程的学做一体化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BAG分析法;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借助职业分析的方法,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再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而不是关注毕业生在1~10年职业生涯历程的工作经历,这样就导致职业分析时只归纳了学生初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接近中职或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而不是高职的课程体系。第二,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试图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部解构,将其完全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既不符合我国高职专业的宽口径定位,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课程改革不成功或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基于上述原因,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BAG分析法)进行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于分析所得数据及专业师资、设备情况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实践专家研讨会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对黑龙江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的方法两次召开了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2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序化出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所示。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为主导的包容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见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公共课12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7门、拓展课程4门、实践课3门,共计2752学时。
2.3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将原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和“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两门课程,采用企业生产的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情境。在课程运行期间,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微视频、微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70%的时间都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而另外30%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3总结
基于BAG分析法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型课程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理想以及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一体化课程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孙兵.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篇6
【关键词】专业;需求;教育;模式;探索;改革;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模式的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无论从升源,还是从就业来说,前途看好,不仅满足了社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重要的是建立和巩固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促进了专业教学的最优化,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行业的专门实用型人才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我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自开设以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新的教改之路,特别是在基础学科教学改革上,突破以陈旧课本为主体的学习材料,变国内外多种优质教材为蓝本,强化现论教学研究,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教学上,突破课堂这个平台,通过实验、实习、上岗操作等手段,赋予能力教学与提高以新的内涵,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了教学环境,创新了实践教学平台;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以校企合作为支点,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厂矿企业,进入车间操作台,全方位、立体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为就业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1.突出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夯实必要的基础知识
在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我们立足以基础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升学、就业和从事机械专业的基础性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像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我们首先组织任课教师,深入学习与研究教育部有关基础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做到领会文件精神,并结合学科的课堂教学贯彻始终。教学中,采取国内外多种教材的穿插使用,辅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质疑、探究、实验、比较和讨论式教学,向学生全面展示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创新性自学。在考核中,我们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全面检验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质量,并辅以学生评教、教师赋分等综合性学分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每年的专升本和考研升学的实践证明,这种以基础教学为理念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专业基础学科,不同于理论基础学科,因为它除了具有基础性外,还与专业知识相联系,仅单单依靠基础知识的夯实性教学,还是远远不够,还需要与专业技能的密切联系,需要在课堂教学与专业技能的沟通性学习,以弥补基础学习之不足。例如,我们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时,除严格执行学科教学要求外,课堂教学,大量的与专业相联系,做到纵横联系相融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并结合课堂教学,将最新的制造工艺、技术和新的发明、创造等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学习时,能够对本课程的前沿,做到了解、掌握,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提供动力源泉,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和研究的学习培养,达到“理论、实践、动手”三统一。
2.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熟练的机械制造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其操作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甚至影响到办学水平的发挥。多年的专业教学告诉我们,强化基础是为学习专业服务的,而专业的学习必须经过实践加以训化,使学生真正实现操作、动手、研究的技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人才的需求。
2010年,我们通过省级课题的研究,发现现在的我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十分紧缺,同时已有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其学历、年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创新研究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山东乃至当地制造业发展的需求,需要认真反思培养目标,强化动手能力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在学院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指导下,我们组织精干力量,与企业强强联合,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习、实践实习教学。在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突破专业指导教师考核、评价的模式,用工人师傅替代教师来进行综合考核,借助工人师傅的技能和加工熟练技术水平来指导学生进行上岗实训,使学生能够做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学得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训学习热情。
在本科班的专业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强化实训教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重大技能改革活动,组建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团队,积极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生产实践、实习教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攀升,已经达到或者接近95%以上,实现了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现在,我们已经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学生生产实践教学的比例,升至30%以上,既巩固了本科学生考研学习的要求,又促进了就业学习的良性循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基础课堂教学与课外生产实习教学,是一个永恒研究的课题,是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的,我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理念,以实现对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2+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质量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制造的时代到来,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升级。然后装备制造业对机械方面高级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也是日益增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高职机械类的一个传统专业备受重视。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能从事制造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在社会可以成为从事机械制造领域设计制造、应用创新等工作。如何培养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如何提高教学和课程质量,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领域重视的问题。
1专业背景
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交通运输、农业、国防、航空、航天、通讯等所有工业和科学技术部门都很有比较大影响,机械工业是各种工业的心脏和核心。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机械学科专业,与这个专业相似的专业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等。这个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两方面。机械设计方面是根据机器的用途和要求,先确定合理的驱动和传动方案,要求宽广的专业知识,以便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然后绘在图纸上。机械制造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种加工方法保质保量地加工出图纸上的零件,并把它们装配成合格的产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就业岗位匹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和优化,迭代出新的模式[1]。
2人才培养模式
2.1实行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如图1所示。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培养目标
搭建基础的机械人才平台,以服务机械工业为目标,以学生最终就业为导向,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明确岗位职能,特别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要求安排从技能实训-校内实践-模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符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真实工作岗位标准)[2]。具体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要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编制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辅助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设备、检验与控制产品质量,能够管理企业生产以及现代化机床的操作、调试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3培养规格和标准
将“2+1”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看通过三层结构的搭建构成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以技能职业证书为考核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标准。
3.1素质结构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这里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基本素质是作为各种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比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现场工作与操作的要求。此外,还要求有职业素质,具体来讲要由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等。
3.2知识结构
按照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自己今后不断学习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应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科学文化常识等;第二,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就包括如机械工程图的绘制、阅读;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知识等[3]。
3.3能力结构
根据培养方案需求,能力结构主要有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自主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是能根据专业领域的需要,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式采集、提炼、加工、整理信息。实践动手能力是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专业能力特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应具备简单机械产品的设计能力、机械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三维造型、自动编程、自动加工能力等能力[4]。此外,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实验实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5]。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的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培养标准,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考取中级工技能证书,并且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来将能力充分展现。证书如表1所示。
4结束语
基于机械行业迅猛飞速发展和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对于培养机械类人才尤为重要。本文这种以“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机械技能型的人才,在陕西高职类工科院校得以实施,通过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知识,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来实践锻炼,这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最终学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就业之后企业社会反应良好,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实际数据证明该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较高[6]。未来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将会呈现多元化、信息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走向职业岗位后通过调研反馈可以进行评估和改进,逐步探索和创新,使人才培养的方向动态实时地更新,为机械行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韩韬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人彬.机械设计研究呈多元化、实用化和信息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2(18):45-46.
[2]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4):48-53.
[3]隋秀梅,刘宏伟,李国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9):24-25.
[4]朱耕,杨冬明,姜子威.浅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J].南方农机,2017(3):90-93.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原理;机械自动化;发展前景
在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中,机械设计制造作为工业生产中的组成部分,自动化技术、设备得到应用,现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传统机械生产在逐渐的减少。同时在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的不断探索、改进、更新下,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发展也会不断的更新,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微型化、虚拟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有效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本研究主要分析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原理,同时探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前景。
1.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的要求和特点
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科学技术在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应用。在机械设计制造业中,自动化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才可以实现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这些要求有:
1.1满足机械设备的性能要求
虽然在机械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自动化发展是其发展方向,但是自动化的实现和应用,需要满足机械设备的性能需求。在自动化系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必须掌握设备的使用性能、作用,可以满足工人日常工作中信息的提取需求,还需要掌握每一个机械设备的功能。
1.2使用先进技术
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支撑,在设备的选择上,性能是主要的、关键性的指标,要可以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充分的发挥作用,体现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自动化。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发展中,使用的先进技术、设备有能量转换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机械加工设备、其他功能性设备[1]。
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的发展与传统制造存在不同,其自动化、智能化是最本质的区别,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技术得到应用。当前进行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将多种学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实现了机械设计制造的革新。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优化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等,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前景
当前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机械生产效率、优化生产过程,革新生产方式等。但是科技的发展和研究在不断的进行中,自动化技术水平也会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设备的应用,会朝着多元化等方向发展。结合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
2.1微型化
从历史进行分析,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新的信息和成果,例如计算机。从计算机的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机械设计制造设备也会逐渐的微型化,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与其他机械设备相比,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微型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是也会朝着更加灵活、轻便的微型化方向发展。
2.2虚拟化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需要先进行图纸设计,然后根据图纸设计进行成品试验,最终进行成品的设计。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方式、技术等得到优化,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效率。当前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虚拟操作技术得到研究和试验,人们已经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虚拟化操作,所以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发展中,虚拟化发展会成为它的一个方向。
2.3数字化
在当前的社会中,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得到不断的应用,并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同时也影响着工业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基础,数字化生产、网络化生产,将会成为未来机械设计制造的发展方向[3]。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会不断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行机械设计制造,所以数字化也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未来发展方向。
2.4绿色化
从当前的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大部分的污染源来自工业生产,机械设计制造是工业产生的组成部分,当然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虽然当前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实施了自动化发展,自动化技术、设备得到有效的利用,污染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但是随着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机械设计制造生产的工作量得到增加,综合分析虽然污染有一定的降低 ,但是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污染依然没有得到控制,所以绿色化发展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4]。
综合进行分析,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几个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外,智能化、网络化、生态化、定量化、系统化、人格化、一体化等,也将是机械谁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的方向。
3.总结
自动化系统、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度研究背景中,自动化系统、机械设计制造业的会取得更好的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世纪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当前很多的科学技术已经成熟,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方法、生产效率等,推动了中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有诸多的优势,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低能耗等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会不断的改进,朝着多方面、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世明,腾献银,赵镇宏,段巍.机械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11-112.
[2]丁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J].群文天地,2012(10):10-11.
篇9
(1)简单的说,自动化技术的就是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一次来达到电脑控制机械运行的技术。自动化技术融合了当前多个领先的技术核心,是多个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产物,自动化技术的产生给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方面是,自动化技术在生产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现代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促进了新型管理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自动化技术的逐步完善使自动化生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变为现实,它不仅仅能够解放大量的生产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品的质量。
(2)众所周知,自动化技术是综合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而形成的一项新兴的数控技术,此外,它还是容纳了电子信息转换技术和微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在技术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管理体系的产生,与此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由此可以看出,自动化技术在技术工业中的应用,将会给技术工业体系带来巨大的变革。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相关优点概述
(1)我们都有所了解,现阶段的自动化产品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控制,完成对自身信息的处理和控制,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精度,以及功能的完全性都有较大的改进。此外,微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自动化产品的控制带来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得产品的控制更为简单便捷。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自动化产品的正常操作条件下,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产品在既定的方式下进行运转而不会受到操作者的影响,即在产品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保障了产品运行的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自动化技术在技术工业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2)对于自动化产品我们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是自动化产品对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以免损失加剧,甚至一些高端的自动化产品,还能在运行的过程中自动处理一些细微的问题,例如线路荷载过大或者出现短路情况时出现跳闸,避免线路损害,这样既能预先发展故障,或者在故障出现时及时进行处理的自动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展,还能起到保证在线路故障时减小损失的作用,对于保持机械设备正常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自动化产品的使用采取合理的管理手段,不仅仅能够较少安全隐患的触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产品持续稳定运行的能力。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究
3.1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以及模块化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顺利研发为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提供了技术关键,首先对机械的电路改造完成为实现自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只有在完成机电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将智能化网络技术引入机械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维持自动化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大范围的得以应用由此才能变为现实。
2)所谓的智能化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某些特定功能通过程式、敏感性元件等在相关的技术条件下,与机械设备进行组合,使得机械社会针对特定的情况做出相关的反应,就好比人类的应激思维模式一样,以此来赋予设备自主思维与决策能力。凭借这样的技术,我们将在人工智能控制下,完成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生产进程。
3.2网络化和微型化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近在眼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完善为远程控制机械设备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也为智能化生产模式打开了大门,为技术工业智能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此外,纳米技术等微型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机械制造业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微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体积上的减小,还能节约大部分的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解决了智能化应用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也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政策的拥护。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4.1培养人才,汲取经验技术
要保持一个行业的常青发展,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是关键。就现状来看,全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有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之一专业,并且在一些工科院校,机械专业的规模甚至有时会超过一个学院。由此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在了解市场发展前景之后,对于机械设计自动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市场上对于这类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极大。有关数据显示,在全国工科院校所开设的近200个专业中,由于一些特色专业的影响,机械设计自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排名约在70名,毕业生多数会选择沿海一些机械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例如上海、深圳等,其中尤以上海的就业前景最为良好。现代的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需要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紧密的结合,智能化生产已经渐渐的占据大部分市场,计算机集成技术也随之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一技术的应用,是机械运行更为精确、稳定,更具有现代人工智能的气息。机械自动化设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4.2创新思维,改变机械工业的整体格调
篇10
生产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分析了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现状,从加强实地基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强化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三个方面来探讨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生产实习;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
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强化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很好的帮助[1]。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智慧之中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和功效。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产实习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1.1实习单位不愿接收近年来,随着校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原有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的数量有限,使得多数实习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同时,现在的90后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制造业中实习的岗位多为工作环境不优越,或者负荷量较重。目前,大部分企业多实行岗位责任制,一人一岗,对实习生的要求较高,因为工人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大量接受和培训实习生需要一段过程,从而会导致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另外,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经常与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品接触,实践经验不足的学生,会带来安全隐患,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影响。这也成为企业不愿意接收生产实习生的另一因素。
1.2实习经费不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企业多为制造业,在远离市区的城郊,组织学生实习会产生大量的交通费用,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学生实习所需的交通费、住宿费都有较大升幅,加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费,整体费用增长迅速,但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经费有一定限度,变化较小,造成实习经费不足。为了在有限的经费内开展生产实习,只好缩短实习期,从而降低了生产实习效果。
1.3带队老师经验不足多数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但缺乏机械行业工程实践经验,难于胜任生产实习的指导,不能解答学生现场提出的实际生产问题。同时,由于一些高校年轻教师成为实习队伍的主力,而这样的生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达不到预期效果。
1.4管理困难教师对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难度也加大。由于机械设计制造企业生产环境复杂,高温、高压现象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成为实习的首要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安全,一方面要关注实习质量。如段巍迪武昌工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果带队教师少,则有较大难度。而带队老师过多,又会面临学校教师资源紧缺,负担过重等问题。
2、完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具体措施
2.1稳定学生生产实习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工科院校教学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习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实现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共赢,学校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加速了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企业则为学校提供科研项目和成果应用的平台;学生则能获得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培养目标,让企业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同时,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外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校内实习基地的仪器设备可以让学生多次、反复地操作,以便掌握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2生产实习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不仅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可展示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分解复杂的机械器件的工作过程,用动画显示难看清楚的过程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构建完善的生产实践网络课程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扩展了学生学习空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仿真实习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借助和运用动态数学模拟,创造一个与实际相同的特征环境,再现真实工厂进行实习教学。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实习对象能进行互动,因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仿真模拟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与现场生产实习有机地结合,能够大大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和设计能力。
2.3加强实习考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在指导生产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探索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要积极加强带队老师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生产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考核是衡量学生实习质量的手段。实习考核包括实习报告、岗位现场考核、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答辩四个方面。学生的实习报告和设计图能够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熟悉和掌握情况;现场考核则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客观反映实习情况,平时表现要作为考核的一项依据。随机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这样能督促学生注意平时对知识积累。实习后期,教师组织一个实习答辩,判断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中仍存在着生产实习观念薄弱、经费短缺、生产实习流于形式等不足,通过强化生产实习理念、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大生产实习投入、加强生产实习执行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为中职教育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