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7 21: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67-02
一、经营与管理之我见
"经营"是财,"管理"是寿。经营的好坏就如同一个人是否有钱,而管理的好坏就如同一个人是否健康。一般来说,企业经营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业务做起来,通过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来服务于哪些市场、客户,如何才能在竞 争中而出等等。而企业管理关注的是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更稳健、更持久,所以管理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如:成本控制管理、产品创新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等。
打一个比方,企业经营的好坏就如同看一个人是否有钱,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就如同看一个人是否健康。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有钱而牺牲掉甚至生命?反 过来说,也没有多少人认为只要健康就行了,没有钱的日子照样不好过。所以"钱"与"健康"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同理,我们只要把这里的"人"换成"企业"就 不难理解了。企业经营搞好了,可以很赚钱; 企业管理搞好了,可以很健康。所以"经营"与"管理"两者必须相辅相成,不能只顾一个方面,必须同步前进。
二、如何提高"经营"与"管理"
"经营"渔的极限。企业在调整成长期把工作重点放在经营(业务)上是无可非议的,甚至是最佳选择。因为任何企业首先要过生存关,只有生存问 题解决了,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境界的成功。接下来应当把精力放在哪里呢?如果继续放在经营上,企业的业绩也许会不断攀升,企业成长的速度会更快,但是问题也 会越积越多,就可能出现管理滞后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优秀人才流失、销售腐败、采购腐败、人浮于事、部门之间扯皮、运营失控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企业 从成功到成熟的主要障碍。
所以,在关注经营(业务)的前提下,企业要逐步腾出手来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管理方面,对企业来说,最关键的几个方面是:战略管理、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客户关系与信息反馈系统管理、员工信息反馈系统管理等。
"重中之重"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所有管理领域的根本,其它管理体系的建立都是为战略服务的。我们经常说:"管理出效益",而这个效益主要 是由战略管理决定的。战略失误,其它方面的管理体系再健全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要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企业 为哪部分人服务?
2. 目标客户群中希望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3. 这些人为什么非要消费我们的产品?
4. 几年以后企业要达到什么目标?
5. 如何才能达成目标, 企业靠什么(竞争优势)来达成目标?
6. 企业靠什么赚钱(赢利模式),赚的是哪一部分钱?
7. 企业达成目标要分成几个阶段走?
8. 第一步从哪里开始走?
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就是把企业实现目标要分走,每一步是否成功的里程碑是什么,面临的挑战和成功要素分别是什么,由谁去牵头实施各项任务 等问题,都回答清楚。所以任何一个战略都必须包含几个要素:要达成的目标、详细的任务说明、战略任务的责任人、评估标准(完成的标志)、评估人(谁参与评 估)和评估时间等。
机制不相信觉悟。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靠觉悟,必须靠制度。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利益驱动,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会"主观上为自己,客观 上为别人"这个现实。所以企业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把各级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健康发展挂钩,用利益去引导正直、健康、向上的行为,否则靠自觉、靠交情 就很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内部审计来进行事后监督检查,看哪些部门、哪些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办事,有没有越权签字、审批行为,有没有造假和腐败行为,有没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等等。发现一个,严惩一个,没有"下不为例",没有"三令五申",每人只有一次机会。
二是通过制度化的流程、标准化的报表、精细化的管理、定期化的检查(按月、按季、按年)来建立预警机制,起到防范风险、及时发现问题的作用。 这是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长治久安的大事,也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如果企业只顾往前跑,即使经营状况良好,也有可能在管理上出问题。可以说, 任何腐败的根源都是由于制度不健全、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检查机制、部分人权力过大等原因造成的。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方面借鉴跨国公司经过几十年摸索形成的管理机制,而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关键障碍是很多企业至今还没有把注意力从经营 转到管理上来,很多企业都喜欢在产品上抄袭模仿跨国公司,而不愿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在管理上"抄袭"、模仿跨国公司,结果是产品永远跟不上趟,总是跟 在人家后面挣点小钱而已。可以说,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与跨国公司接近之时,也就是中国企业具备产品创新能力之时,也是中国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可以走国际化 道路之时。否则,我们就只能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在价值链上最不赚钱的那部分拼杀,最终结果必然是勤劳而不富有,无法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营销绝不只是卖东西。市场营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把产品卖给客户。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其出发点不 一样。一个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看问题,一个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看问题。营销就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理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通过"地下工作"去寻找产 品创新的源泉,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从而定义出对目标客户有独到价值的产品,解决困惑他们已久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只可惜国 内大多数企业目前只有销售部,没有市场部,或根本没有人做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敲击营销工作,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另外,客户关系管理还体现在对消费者 区别对待上,即把客户分成高价值客户、中等价值客户、低价值客户三种。因为任何以记得为目的的企业都是"只为部分人服务",所以要逐渐抛弃低价值客户,而 集中精力关注高价值客户,让他们满意甚至愉悦,从而吸引更多的中等价值客户成为高价值客户,这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原则之一。
用户绝不是上帝。只要你的产品有独到的价值,就无需"求"着客户,双方的地位就是平等的;但是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独到的价值,或者你说不清楚 与同类产品的差异,那就不得不"求"着客户,祈求客户的"施舍",形成不平等的关系,这是很多企业的悲哀。所以说,"用户是上帝"这个口号是违背市场经济 规律的提法。可以说,这个口号害人不浅,不仅误导了很多客户(总是感到失落),也让企业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不同价值的客户)。所以企业要想从成 功走向成熟,就要逐步建立客户信息收集、客户分类与分析系统,比如:每年一次的用户满意度调查,可以对客户的满意度、愉悦度(超出用户期望值)、离心力 (最不满意什么)、向心力(最满意什么)、忠诚度(重复消费、推荐他人消费)、流失率、加入率等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因为客户是企业的"命根子",只有时 时刻刻真心实意地为客户着想,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客户才会信赖你、喜欢你、并成为你的忠诚客户。
满意客户来自满意员工。对于以蓝领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只要不亏待员工,只要让员工安心工作就行了。但是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千金员工 都是知识型员工(白领阶层),所以在管理上的难度要比蓝领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得多。对于白领员工来说,考勤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人在,心不一 定在"。如果员工对企业非常忠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则"人不在,心在",照样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只要多替企业说一句话,多替客户着想一些,企业的 效益就会大增。而这一切靠压力、靠考勤、靠督促是没有用的,必须发自内心。这样即使是在业余时间,员工的脑子也不会停止为公司着想,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工 作做好。
篇2
一、××市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的现状
去年开始,××市工商局认真履行国家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求,全面推进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对食品销售动向的监管,确保食品销售链条的完整和追溯体系的可行性,从目前情况来看,规范经营管理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二、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仍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方面尚需磨合
经营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行动有待磨合。规范经营管理需要经营者主动承担大量的登记、统计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会给食品经营者带来实际的、额外的收益。经营者对规范经营管理普遍持有敷衍、侥幸的心理,惰于主动登记商品、索取票证。
经营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衔接有待磨合。食品的类别、批次繁多,涉及的票证、检验报告等资料众多,而目前纸制复印仍然是索证索票的主要方式,这就增加了食品生产者的工作和经营成本,生产者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客观上增加了销售者索取票证的难度。同时,一般消费者对于购买食品的票据保管并未予以重视,甚至随意丢弃,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票据衔接也尚需进一步磨合。
监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有待改善。工商部门承担监督经营者建立执行规范经营管理的职责,而经营者也应当承担起自觉履行的义务。但为了确保规范经营管理迅速取得实效,工商部门往往会将台账及索证索票的有关资料直接送到经营者手中,并进行上门指导和跟踪服务,使得经营者产生了依赖心理,甚至在部分经营者心中还形成了登记工作由工商部门来做是理所应当的错误观念,监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有待合理化改善。
(二)部分操作有待改进和简化
信息反映不能同步。实践中发现大部分食品经营者仍然没有养成及时登记台账、及时索取票据的习惯,而通常采取事后补登的方式来应付工商部门的检查。票证与台账的登记内容难以实现完全对应,信息的反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信息登记量过大。食品经营者生产、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批次也很多,需要登记的信息量过大,使得食品经营者嫌麻烦,畏于登记。
电子化登记的条件尚不具备。除了一定规模的食品市场、超市以及部分一级批发、销售商外,绝大多数的普通经营者不具备通过电脑登记的条件,登记效率低下。
(三)制度功能实现初衷,但部分内容有待强化和改善
缺乏有力的查询功能。目前台账登记主要依靠手写的方式,信息查询的能力比较差,依靠人工用肉眼逐行逐项的进行排查方能找到搜索的目标,查询功能既不方便、又缺乏效率。
缺乏有效的链接功能。台账登记的内容与票证缺乏有效的链接,现实中台账与票证往往被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开存放,造成台账登记的内容和票证核对起来比较麻烦。
缺乏有效的动态显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是一个购进与售出循环交替的动态过程,但现行的台账登记方式却很难反映出这个动态的过程。
三、完善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探索两个衔接,促进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向两个终端延伸。
探索与质监部门的无缝衔接机制,实现监管链条向生产终端的延伸。要不断探索工商部门与质监部门的衔接机制,确保监管链接从流通领域向生产终端延伸:一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质监、工商部门应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相通报各自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情况与发展动态,工商部门可对查账查票过程中发现的涉及生产企业的情况及时向质监部门反馈,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数据链接系统,积极探索两部门间信息登记系统的链接方式,利用技术上的支撑,将工商部门登记的台账资料、票证资料等与质监部门掌握的信息进行无缝对接,保障食品监管链条的完整性。三是建立市场联合抽检机制,工商部门可根据在查账查票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辖区内的需要监测、检验的重点、热点食品,并及时与质监部门进行沟通,制定联合的抽检计划,避免重复抽检的现象,同时充分利用质监部门的技术优势和工商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从多角度、全方位监管好食品市场。
篇3
[关键词]计划颠覆经营预算 企业管理
前言
美国麦凯一希尔兹协会的经济决策咨询公司在向美国休斯航空政策委员会提供建议时指出:“企业计划的发展与技术革命与收入增长的革命一样,是一场革命运动。”所以计划的发展。形象的称之为计划颠覆。计划颠覆强调计划反复考虑的过程,强调实施中的反复调适过程,强调计划的创新,有了计划颠覆,就有了快速的、科学合理的决策,这就是决策闪电,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实质上就是决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企业理所当然的成为赢利的载体,企业中的各项管理工作要随企业定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计划管理工作要从过去“指令性”计划转变为“经营性”计划,计划的内容及管理方式就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以某公司东部勘探事业部为范例,对在计划管理工作中实施经营预算管理进行探讨。
一、实施经营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体制变革使计划工作出现危机和瓶颈
表现在:
1.认识模糊、概念模糊。有些人甚至有些企业领导者认为:计划经济不存在了,企业的计划也就可有可无了,甚至不存在了,这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计划的模糊概念严重阻碍了计划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计划经济是一种体制,而计划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都应该有计划和计划工作。
2.计划机构撤销合并,计划人员锐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由于企业对计划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太多企业取消了独立的计划部门,大幅度削减或不再配备专职计划人员,计划和企业管理、财务、生产、基建等部门合并,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首要职能难以发挥。
3.计划业务不明确,变得可有可无。由于企业中不再设置专职计划机构,计划业务多数分散给财务、企业管理、经营等部门去做,计划工作变的没有独立性,变得可有可无。
(二)企业管理需要计划工作改革和创新
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要发挥计划职能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计划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经营预算应成为计划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实施经营预算管理,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最基本的预算,是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经营预算构成了经营权人的活动范本,是指导经营权人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规范。
(四)计划经营人员拥有骗制预算大量、详细的信息资料
计划经营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手中掌握大量的企业各类信息和资料,这些信息资料足够使计划人员作出切合实际的经营预算。
(五)经营预算的执行有计划体系做支撑
经营预算管理过程:编制经营预算――计划下达――实施控制――绩效考核总结。经营预算通过计划的实施控制而得以最终实现。
二、经营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一)建立经营预算体系
1、按照级别分:东部事业部机构设置下属三个经理部和若干职能部室,经理部下属若干地震队和若干职能科室,经营预算按照级别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事业部整体预算:①事业部机关经营预算②经理部经营预算:A经理部经营预算B经理部经营预算c经理部经营预算
2、按照内容分:经营预算①收入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和其它收入预算②支出预算:固定费用预算,人工费用预算,其它人工费用预算,机关专项费用预算,辅助生产单位可控费用预算,地震队可控费用预算,专项费用支出预算,其它支出预算,税金预算,收支净差异(利润)预算。
3、按照时间分:①年度经营预算。年度经营预算周期为一个自然年度,编制年度经营预算时间在上年度末到本年度初。②季度预算。季度预算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更强。编制时间上季度末至本季度初。③月度预算。月度预算作为执行预算。和年度、季度预算相比,要求更加细化,和实际偏差更小。
(二)规范经营预算内容
其一:收入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和其它收入预算
其二:支出预算。经营预算中重点是经理部支出预算,按照成本中各项费用性质的不同将费用进行归类如下:1、同定费用:包括折旧赞、物业费、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此类费用对生产工作量敏感度最低。2、人工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及各类计提、出工补贴、误餐费等。此类费用对生产工作量有一定的敏感度,但由于工资指标一般公司下达,所以在预算时按照公司下达指标预算。3、其他人工费:包括再就业人员费用、退休人员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等。此类费用不受生产工作量的影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预算。4、专项费用:包括招待费、会议费、通讯费、办公用品费、印刷费、市场开发费、科研费、法律事务赞、HSE建设费、工农办公费、基建维修费、设备大修费、运输管理费、保险费、车辆年检费、网络维护费、培训费、福利费。以上18项费用,事业部要求经理部纳入经理部级专项费用管理。5、机关专项费用:包括机关发生的运输费、水电暖费、设备修理费、材料费、差旅费、宣传费、图书资料费、HSE管理费、质量管理费、劳务费、独生子女费、周转材料摊销、杂品费、其它费用。对以上机关16项费用,事业部要求经理部统一纳入经理部机关专项费用管理。6、辅助生产单位可控费用:除固定费用、人工费用、其他人工费用、经理部专项费用以外的所有费用。7、地震队可控费用:除固定费用、人工费用、其他人工费用、经理部专项费用以外的所有费用。包括施工期费用和非施工期费用支出。8、其它费用:不可预见费用。9、税金: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等。
第三:收支净差异(利润)=收入一支出
(三)实施经营预算管理中的六个关键点
其一:预算制定以后,其内容和指标应该是“指令性质”的,任何人任何部门不能随意进行改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也是以预算规定内容为标准进行的。其二:经营预算和计划下达相结合。经营预算的实施纳入计划管理,通过下达年度经营控制计划、季(月)度经营执行计划、单批计划完成。每个项目在实施(或费用发生)之前首先要落实该项目的计划和资金来源,做到了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不得实施,没有资金来源的项目(费用)不得列人计划。其三:经营预算和专项费用管理相结合。对事业部、经理部两极机关费用、重点费用和业务性较强的费用宴行专项费用管理,事业部统一规定机关16项费用、经理部18项费用纳入专项费用管理,各项费用明确了具体内容及适用范围,专项费用计划下达时同时明确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其四:经营预算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地震项目是经理部、事业部创效载体,项目目标成本预算是构成经营预算的重要内容,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实
现经营预算目标的关键和核心。其五:经营预算的有条件调整。年度经营预算的调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工作量变化2、政策、不可抗因素3、安全需要。其六:经营预算的检查与考核。为了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发挥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对制定的预算进行检查和考核。分月度、季度、半年、全年检查考核。
(四)实施经营预算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经营预算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一项科学的管理控制行为,它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具有全员参与的特征。所以企业中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按照企业制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打好基础。
2、实施经营预算管理要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使预算管理进一步成为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制定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和分享过程。如果基于价值链分析预算,那么企业的预算活动就能使部门间的利益较好地得以协助,有助于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也有利于企业为客户传递价值活动的顺利完成。
3、实施经营预算要注重全面收集有关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外部
信息;企业上级、下级信息等等。
4、实施经营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经营预算要有条件的调整。任
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年初预算制定以后,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
现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不可抗拒因素等情况发生,企业管理者在预算执行和控制过程中要随时发现问题并实施调整预算,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5、实施经营预算一定要严考核、硬兑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注重预算的考核。要严考核、硬兑现。预算既然作为一种计划,那么结果必须进行考核,特别是阶段性考核,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和修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一)防范风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营预算通过对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企业资源信息、国家及上级政策信息、投资信息以及企业历史信息的分析研究,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进行预测,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结合企业内部组织及运行体制要求,通过下达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贯彻实施。制定和执行经营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由于经营预算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处于监控状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强化计划职能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职责也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工作内容相应发生变化。经营预算作为一项计划管理工作,有助于企业计划人员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计划职能,使计划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三)全方位成本控制
编制预算和计划控制实施过程,是对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收人、支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一是要做到“以收定支、量人为出”;二是要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经营预算的编制过程和计划的实施过程即是对企业成本全方位的控制过程,以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强化流程管理
经营预算的过程管理强调的是流程管理,经营预算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费用使用、核销的程序化等,使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投资、成本费用管理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进行,为企业规范运作、控制成本支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培育“全员参与低成本”企业文化
篇4
【关键词】企业经营;财务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正在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的逐渐规范化,使得国有企业加快了市场化步伐,企业经营者改变经营思路、提高核算意识的同时,也更加提高了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这种形势下,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出来。而对于财务工作者来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水平若滞后于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不但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还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反之,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在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能够先于企业经营提供有效数据,则会带动企业经营工作的更好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现代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等问题及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不但在预算管理及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其外延也正在不断扩大,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发挥着更多的管理职能。(1)财务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会有相应的投入与产出。因此,财务管理范畴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不但会为企业带来现实效益,还会为企业创造未来收益,具有其他任何经济资源无法比拟的效益性。而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必然有相应的投入与产出。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应用于人事管理领域。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具有质和量的双重指标:质方面的指标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才干、智慧、知识、体质等。人力资源的量的指标是指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人数。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份内事,也是财务部门核算的重点。财务部门应从企业各项成本的比例构成等方面考虑,计算企业中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范围,并运用财务方法对该范围内的人员成本进行分解,计算出人力资源日常工资薪金等支出、人员培训费用、具有特殊能力或对企业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奖励性支出等。另一方面,应根据行业平均水平及企业实际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后确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单位人工成本最终计算出各岗位人员数量,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计划提供财务数据支持。(2)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有效的财务信息能够客观地反应企业经营实质,为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方向指引。通过企业财务部门对经济业务的分项核算,企业经营者结合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的动态变化,如哪些经济业务经营成果在整体经营活动中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是否还有发展空间,从而确定是否值得扩大经营;而对于一些呈萎缩趋势的经营活动,决定是采取加大力度调整使之恢复或提高经营成果,还是采取果断地转移经营方向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洞察力,并适时地调整经营结构,才能生存、发展并获利。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准确地把握本企业经营情况,正确认识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及本行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发展趋势等等。此时,就需要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来准确把握自身情况,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二、影响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几个因素
(1)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这是被企业管理者所认可的。但是,因受传统经济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决策层的经营方针政策与各项决策的形成极少应用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不少企业的财务工作仍停留在一些基础工作上,不能发挥财务管理的真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实际上并没有开展起来,企业经营者往往心中有自己的一本账,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经营企业,而不运用财务数据去衡量企业经营成果,也不会正确运用财务信息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中。这种管理模式不但限制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会相应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2)会计职能的特殊性对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有效的财务管理会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保障。会为企业经营在数据上提供有力依据,使企业经营工作的开展有的放矢。尽管如此,由于会计工作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使得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特殊性,由于制度所限,经营者往往感觉束手束脚;而由于财务部门要受到本企业和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与管理,还需接受中介机构的检查与监督,也难免使经营者无法正确看待财务部门的位置,很难把财务管理真正纳入到企业管理中去。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会独立于企业经营工作之外,财务人员很难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也不能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来处理经济业务,最终使得形成的财务数据有可能偏离经济业务的实质。造成无效财务数据,对企业经营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3)受会计人员执业水平与对自身工作内容认识上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发挥。很多国有企业虽然也在强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但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财务人员一方面在抱怨着领导不重视财务工作;另一方面又不知财务管理工作应重点着手在哪些方面。很多财务人员工作数年还只能停留在机械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会计处理上,不能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处理会计事项,也不能结合经济业务对会计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并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受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财务人员却没能重新认识企业经营工作的需要对财务管理的客观需求而适时地调整自身对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认识,没有及时把工作重点由原来的只停留在日常账务处理上升到通过财务工作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上。这种情况也造成了经营者不能从财务部门获得经营企业的有用信息而对财务工作的不重视。(4)由于不同机构对财务信息的需求,造成财务人员无暇处理会计日常业务以外的分析等管理工作。
三、正确看待企业经营中财务管理的作用,更好地运用财务方法促进企业经营
篇5
医院实施资本经营的现实有利条件
体制基础: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我国医院资本经营的出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医院的产权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必然结果,是承认资本纽带作用的必然结果。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现代医院制度,取代传统封闭落后的医院制度,实现医院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的独立经营能力为直接目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市场有序的现代医院制度实现了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医院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使医院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承担起创造医院综合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产权制度改革可通过国有民营、股份制、内部职工持股、承包租赁、托管经营、有偿出售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完善医院内部治理结构。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和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加快,医院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其经营者必须正视经营,围绕产品资本、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产权资本进行资本经营。资本市场的完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金融工具和交易形式的发展,则为医院进行资本经营提供了更大空间。
机遇
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的介入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资本的进入,公立医院一枝独秀垄断格局的打破,个体、民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出现,卫生系统多种所有制经济将可以在市场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医疗卫生领域已是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看好的投资热土,这些资本的介入,不仅意味着医疗市场份额将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重新分配,同时也给一些提前感受到危机,并及时调整战略与产业结构的医院带来了进行资本经营的机遇。
尝试:兼并整合
鉴于外援有限,部分医院开始主动出击。以神经外科闻名海内外的上海华山医院,根据本院床位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状况,主动对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的普驼、浦南和伽马刀医院进行重组,设立分院,并将自己的专家也分别派驻到各分院,分院完全按“华山”模式管理,并统一用“华山”字号。利用分院的闲置资源,华山医院新增病床285张,相当于再生了一个神经外科。除纵向联合之外,按同类医院进行横向重组也是现代医院在资本经营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模式。这种重组能产生一定规模效应,通过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等的集体采购,大大降低成本,而相同的管理模式,也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新渠道:上市融资
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医院筹资的主渠道已经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医院必须丢掉幻想,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开发医院资本经营的新渠道。医疗服务行业与资本市场的紧密结合,既能实现资本赢利的目的,又能达到壮大医疗服务产业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资本可以自由流动,股东拥有用资本投票的权力,从而促使医院经营者不断改善经营状况,争取更多资本,包括民营资本,实现产权多元化。同时,资本市场的完善,对于股东之间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性,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使股东不会过度集中,可以有效防止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侵害其他利益主体权益的行为。通过股票上市,医院可利用资本市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医疗服务市场总体上仍处于不断扩张阶段,医疗服务业还不是充分竞争的行业,部分医院竞争意识较差,规模不经济,服务产品单一,管理混乱,运行成本较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较差。而国内资本市场一些上市公司正是因为看到了国内医疗服务业与国际医疗服务业的差距,看到了医疗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可预见的能够提供稳定利润、充足现金流以及税收优惠等优势,开始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并期望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目前已有民营医院集团在证券市场中上市融资,而且也有上市公司为企业转型而准备收购医院,如万杰高科、长安信息、三九医药、同仁堂、浙江广厦、金陵药业等。
医院资本经营方式的选择
资本经营全过程,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资本经营质量为重点,追求资本价值增值最大化和经营贡献最大化。医院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包括:
1.内涵式经营,即通过内部融资和资本存量结构的合理调整,盘活用足现有资本的方式满足医院生产经营需要。
2.外延式经营,即扩大融资规模,通过资本增量来扩大生产经营场所,增加人力、物力,以实现医院扩大再生产。对于优势医院而言,由于其条件较为优越,如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明显等,应进一步壮大规模,稳固竞争实力,以使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这类医院宜采用股票上市、控股扩张、收购兼并、跨国投资等方式组合实施资本经营。对于劣势医院而言,其经营状况不佳,宜采用租赁、托管、联合、债务重组、转让闲置资产等方式实施资本经营。对于优而无势医院,即达不到优势医院条件,但产品切合市场需求,技术设备较好的医院,为将医院做大,增强实力,宜采用参股联合、无形资产资本化、外资嫁接改造等形式。对于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医院,则宜采用拍卖出售、破产重组等形式。医院应根据自身情况,遵循资本经营规律,选择适宜的资本经营方式,积极有效地进行资本运作。医院应基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资本经营的方向、形式和方式,才能把握好市场机会,提高经济效益。医院盲目加大资金投入,会增加经营成本,无利可图。医院规模是否适中、服务定位是否准确、环境设计是否对路、能否满足患者需求等,要精心设计、通盘考虑,以免投资失误。
医院资本经营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监控模式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医院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或使医院可持续发展,采取投资或控股等方式,兼并多个医院成为其分院或子医院,使原医院壮大成为较大规模的集团医院。对于资本经营所涉及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监控模式来说,有集权与分权之分,医院应结合环境,做出适合资本经营的选择。
1.集权代表统一管理,分医院所有重大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在总医院,总院向分院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主管。这种模式有利于集团医院统一调度和灵活运用资产资源,实行预算控制,但不利于发挥分院经营积极性。
2.分权模式下,总医院对分院的经营一般不予过问,仅保持对目标利润的追索权和定期的审计监督。该模式有利于调动分医院的经营积极性,但在制度不健全和审计不完备时,容易导致集团医院对下属医院的财务失控,实质上是资本纽带的脱节。
资本经营的投融资决策
医院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资本筹集(融资决策)和资本运用(投资决策)两方面,投融资决策管理主要是规范其决策程序和方法,提高投融资决策水平,尽量减少失误与损失。
1.建立市场调节型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我国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补偿有三大渠道,即财政、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加成。实际上,财政对医院投入正日渐萎缩,财政补助在医院补偿中的作用甚微,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加成已成为医院绝对重要的筹资来源。财政补助比重的持续下降,对医院自我运营和多渠道筹资发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在经济日益货币化、信用化和证券化的进程中,医院必须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新型融资机制,搞好外源融资。从国外发展趋势来看,医疗机构已纷纷走向市场,采用发行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的方式,从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信贷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寻求医院发展所需资金,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在美国,医疗机构的性质不同,它们采取的筹资方式也不同,政府医院收支由政府财政负担。非政府的非营利性医院,债权融资是其主要筹资方式,其中包括医院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多种形式。营利性医院通常采用将医院的产权转换成股权的股票融资方式,包括吸引联营投资、发行股票、利用外资等。在产品经营方式下,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融资方式,它们都与医院产品经营的特征相关,主要满足产品生产经营的需要。当资本经营涉及产权交易问题时,通常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债务支付以及混合证券等多种形式。产权交易涉及资金量较大,除运用自身的流动资产支付外,一般应到医院以外寻求融资,此时应选择增资扩股、金融机构贷款、资产置换、战略联盟、杠杆收购等融资方式。非营利性医院可发行债券吸引社会投资,也可通过银行贷款、接受社会捐赠、购买国债融资;营利性医院则可发行股票融资。医院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保证在实现资本经营战略后,所选融资方式不会对医院发展造成障碍。医院负债经营必须适度,举债额度应建立在投资回报和偿还能力的基础上,以免被债务所困。
2.健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机制
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在保证其公益性质和收益全部用于卫生事业发展、保证投资安全性、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的原则下,也可进行投融资活动。非营利性医院可将其收支结余,闲置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专有技术、人才优势、商誉、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用于投资。目前,医院短期投资即货币性投资活动较多,如购买短期国债、购置设备、技术改造、维修、基建等,长期投资即资本性投资活动受国家政策限制,仅局限于长期国债、资本联合、组建医疗集团等。为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防止投资失败,减少投资损失,医院项目投资要引入货币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观念,建立投资分析、论证、报批制度。要考虑因时间差存在的投资风险,用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如净现值(NPV)、现值指数(PVI)、内涵报酬率(IRR)等方法进行项目投入前的财务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包括投资项目的选定、市场占有份额、资金来源、投资规模及回收期、收益率、风险调控、偿还能力等,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选择最优方案。有关部门应抓住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鼓励和支持医疗投资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新股、实施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募集资金,既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医疗产业获得丰厚报酬的渠道,又可巩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也为国内医疗产业提供了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
资本经营的财务风险
医院资本经营,实际上也带来了医院风险的扩张。除了原有的产品经营风险外,还包括了一些与资本经营有关的特殊风险,如交易前的价值评估风险、出资风险以及重组后的整合风险等。因此,加强医院财务、经济活动监督,保证医院经济安全、有效运转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为防范和利用这些风险,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医院应做到:
篇6
关键词:企业 成本管理 经营决策
Abstract: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enterprises affect the futur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refore, on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market situation and trend, i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risks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enterprise 's ability.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trend. Secondly,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s strategic positioning.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ir practical work, elaborated the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target, and the cos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形成,在当前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以求规避各类市场风险,企业经营管理者也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并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原则
1、系统原则。它要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有整体观点、综合观点、连续观点。决策的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应该放在决策过程这个大系统中来考察,切忌片面地、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做出决策。
2、风险原则。任何决策都有一定风险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一方面,既要敢于冒风险,一点风险都没有的决策是极端保守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盲目决策,不顾风险。
3、信息原则。信息的准确、及时是经营决策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决策就成为无米之炊;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决策所需的信息收集得越多、越准确、越及时,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决策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4、反馈原则。反馈就是对决策所导致的后果及时进行调整。由于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最初的决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保证经营决策合理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于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核心,必须遵循经营决策一般性原则。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一个企业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编制、执行、监督、调整以及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日常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主要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利润管理等三个部分。作者认为,在这三者之中,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成本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
企业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资金分配与使用,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依据,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物资采购、物流控制、人员出差等多方面综合施以影响,以节约财务费用、服从企业成本管理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另外,企业资金的持有量也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度以及企业融资的难度,这些都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成本管理是利润管理的根本前提
企业在承接某项工程或项目前,都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招标、投标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决定了企业报价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如愿拿到该项目,并获取利润。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报价较低的企业更有机会拿到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努力降低自己的日常成本,这也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经营决策方法
1、定性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利用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经验,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定量化的决策问题,同时也可对某些应用定量决策方法作出的决策进行印证。
2、定量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程序性决策。主要方法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决策3种。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由于无法估计风险概率,因而不能采用风险型决策的方法。这种类型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对未来状况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审时度势的胆识,并可以用各种决策标准进行分析和衡量,帮助决策者进行判断和选择。对非确定型决策,不同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取不同标准,作出不同的抉择。
三、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具体要求
所谓企业成本管理,就是一个企业其内部独立实施的基于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它以提高企业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根本目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时刻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加以监督,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手段加以弥补,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要求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并最终实现既定目标。作者认为,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经营模式
1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市场也日益扩大,为了达到新时期建筑行业的要求,相应的管理于经营模式就需要进行更新和调整,若是在某个施工管理环节出现漏洞,则有可能给施工安全带来隐患,甚至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新时期下,建筑工程的经营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现存的经营风险则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是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的选择管理模式,并对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排查并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推进。
2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管控,就需要建筑单位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执行机构,对施工过程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将责任和权利层层细化到人。但是,现阶段,一些建筑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盲目的削减施工经费,管理体制也不够健全,例如,撤销或者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权不明、一人多职、有权的不管事,管事的没有权,严重消减工程技术管理执行力的混乱管理等。这些状况均可能影响到施工管理的水平,使施工效率下降,影响工程工期或者影响工程整体施工质量。2.2缺乏完善的施工工程管理制度。随着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日益扩大,我国正在加大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力度,并针对现存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制定了一套全面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但是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将相关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只是敷衍了事,这就使得施工工程管理空有其表,无法保障工程经营管理力度。2.3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模式还是以承包企业为龙头,施工企业为骨干、劳务作业为依托,这种经营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营管理模式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技术指导不到位,工作效率下降,存在一定的缺少指导性施工,蛮干浪费等。由于这些对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施工质量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第二,施工队伍专业素质较低,对施工中的人、财、物等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对施工资源不能有效的配置,往往会出现大量施工资源被闲置或者浪费的状况,这样会导致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增加工程成本。
3提升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施工企业管理机构改革。建立施工企业管理机构是进行工程经营管理的基础,所以,施工企业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对相关施工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第二,根据市场的需求,有的放矢的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使其适应新时期建筑市场的需求;第三,要对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充分调动起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2建立施工经营管理责任制。因为建筑施工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工期较长,所包含的分部和分项工程较多,这就要求各子工程之间能密切配合,协同施工,往往给施工的管理过程带来困难。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对工程各部分的分工进行明确,并对相应人员的责任进行分配,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这样可以使施工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4建筑工程经营模式发展趋势
目前,建筑行业在一定时期还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而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渐扩大并日趋成熟及国际化、标准化需求,市场竞争压力也随着变大,所以,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在进行建筑施工中,只有施工双方签订合同,才能够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通过合同管理,也合理有效的避免合同中出现的不合理条款,可以更大程度上保证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2)理性进行施工决策分析,为了有效的降低施工中发生风险的概率,需要在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分析施工工程的可行性,并在项目的投标决策阶段将工程可能出现的风险降至最低;(3)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企业的管理层应充分的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为员工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不仅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养成,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金整理,进行资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境,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统筹,最大限度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和配置,降低建筑工程的经营风险。
5结语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及使用功能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要求建筑单位采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的关键环节进行认真管控,对管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救,降低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充分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从益.试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材,2013(2).
[2]李一鸣.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J].门窗,2013(8).
篇8
【关键词】:房地产规划,开发管理,施工管理,物业管理,整合协调
前言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成为了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重点。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顺利完成工程项目的开发而对公司内部的人事、财务、工程、销售及后勤部门进行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设计管理、开发管理、项目施工管理、物业管理。为了企业的平稳发展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应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来开展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
一、规划设计管理
规划设计管理就是对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过程的管理,房地产开发商将所承包的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任务委托给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必然要对建筑工程涉及的成本、进度及目标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房地产企业可通过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系统来对规划设计进行管理。
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的关系相当密切,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就是为了提高对规划设计成果的审查和管理水平。规划管理系统与规划设计关系的核心是:保证规划设计成果满足工程项目规划的要求,通过计算机提供的各种审查工具,提高规划设计管理的水平。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前期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收集他们的意见,建立起买家意见与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建造之间的良好联系。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首先要从工程规划设计抓起,通过对市场细致的调研,建立起多方案的经济比较。其次是施工图的设计,房屋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第一步是从精确的设计开始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规划设计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要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对客户需要的户型、内部体系、结构功能、空间利用等都要有创新优化的设计。
二、开发管理
房地产的开发管理是指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顺利完成工程项目的开发而对企业内部的人事、财务及建筑工程、销售、后勤部门进行的组织控制和管理,也是企业为成功实现规划设计管理、项目施工管理及物业管理所采取的经营手段。
工程开发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这三项管理的内容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的规划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规划管理。然而这一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开发商盲目圈地囤地严重、旧城改造的进展缓慢、保障性住房严重供应不足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应重新界定管理规划体制并充分运用管理中的规划职能,同时明确规划管理的内容,使土地结构利用更加合理。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也是房地产开发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房地产开发管理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房地产开发过程各方面工作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然后基于这个基础开展工程管理工作,以保障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是指房地产开发商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大小。由于受房地产开发竞争对手的竞争使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银行利率升高、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会有开发风险的产生。因此房地产开发商要注意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加大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的关注力度,再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应对项目风险,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
三、项目施工管理
所谓项目施工管理就是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的管理。其中质量、投资及进度管理是项目施工阶段的三大控制。技术质量管理,是提高房产质量的核心环节和重点,包括施工技术管理和现场施工管理两个方面。施工的技术质量管理,包括对施工队伍及监理队伍的选择,施工材料、配件和设备的采办,动力供应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和房产质量。现场施工的技术质量管理,是确保提高房产质量的核心,在其管理过程中,应把握好三点:一是必须强化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二是应不断强化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强化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学习,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也可以在施工现场扎实的普及基本知识,强化技能提高;三是强化施工现场的技术质量管理。
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是目的都是在合理的施工成本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开发商需要通过施工资质验证、招标投标、现场施工检查、监理单位的监督、工程款的有序发放等措施,充分发挥施工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以达到高质量、低成本的最终目标。
四、物业管理
为了使建成后的工程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并实现建筑设施稳定持续的增值,同时为住户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洁、维修等服务,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说来,房地产开发商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是住宅小区或商务楼房物业管理的主要经营者。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服务会成为房地产企业竞争市场的又一张王牌,而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以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服务管理中的基本准则。为了保证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房地产企业应该以高素质的人才来建构企业的核心力量,并建立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流程和制度,制定合理的物业管理费用、并实行财务透明制,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空间。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客户提供的长期服务,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前提条件。服务的质量同产品的质量一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五、规划设计管理、开发管理与施工管理间的相互协调与整合
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与管理包括上述的规划管理、开发管理、施工管理和物业管理,如果只是单独完成其中一项工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协调才能够实现目标。因此,协调这四个管理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使之相互整合是建筑开发企业的核心工作。
房地产开发中的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的相互脱节虽然有利于各自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但是规划设计与施工的脱节也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比如规划设计者不了解施工工艺,从而使所设计的设计方案局限于理论指导,导致施工困难,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成本和进度。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工程管理中常采用可施工性分析的管理方法。可施工性分析是将施工知识和经验应用到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现场实施中,以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最优化。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中,设计者应根据开发商的要求规划设计出满足计划目标的经济易行的方案;项目的开发管理人员依据该方案,整合所有人力、材料、施工设备的调度和使用时间,提出最佳的进度计划;施工管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施工经验对该方案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方法,在规划设计阶段对设计者给出相关建议,从而避免浪费及施工上的困难。可施工性分析强调建筑工程施工的可行性和易行性,可施工性研究就是对有关的建筑工程设计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许多情况下,施工单位或开发商的工程管理部门未能和设计单位沟通或达成意见上的一致,导致不少建筑工程在竣工后和开发企业的规划设计不一致。因此,可施工性研究的实施以及设计的正确施工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
1、房地产开发商的大力支持。作为建筑工程的投资者,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把可施工性研究及规划设计的研究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定期组织工程规划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相关专家、协调人员召开研究会议,通过有效的沟通讨论和研究,系统化、专业化地完成工程项目的目标。
2、可施工性分析的尽早实施。在工程项目开发的早期,项目决策的成本很少,但这些决策却能够影响项目的整体成本,可施工性研究对工程成本的影响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发阶段到施工阶段、物业管理阶段成递减趋势,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减少。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一旦提交要更改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应该尽早将可施工性分析尽早实施,并做好前期的项目决策。
3、在建设过程中持续开展研究。可施工性分析强调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计划和总结,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完整的纪录并改进,将业务流程中无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有序管理,使之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再利用。
六、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的不断进步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不但加速改善了我国居民住房条件,也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房地产开发商想要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基础、以不断创新的施工技术为基础、运用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为核心,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全过程中实行以顾客满意度优先为宗旨的服务管理理念,不断提供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l】李元明.房地产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之浅见[J].山西建筑2006,32(14):25―2
【2】仇慎谦.物业建设与物业管理衔接问题的研究. 中国物业管理.2002年3月.
篇9
关键词:经济型 酒店 经营 管理
在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服务行业也有到了长足的进展,其中经济型酒店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经济型酒店及其发展
经济型酒店是指与发达国家接轨的低档酒店,是一个从服务、设施、价格、市场定位、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界定的动态概念。经济型酒店的核心在于服务有限、设施简约、价廉物美,实质上就是住宿功能突出、简化甚至取消其他功能的单一功能性酒店。经济型酒店以优惠房价和优质服务为最大卖点,具有“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等特点,一般采取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实现品牌延伸,各连锁店之间统一品牌形象、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物资配送、统一市场推广。它的诞生给酒店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市场研究的相对滞后和经营管理手段的不完善又导致了国内经济型酒店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2我国经济型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1市场细分不完全,经济型酒店在中国刚刚起步,经营还很不成熟。一些民族品牌的酒店,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工作不够细致和完全,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很多经济型酒店只是笼统地把自费出游和中小商务客人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这导致了市场重叠或者过于宽泛,产品设计没有层次感,面对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时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不够强。
2.2相关人才缺乏、服务非标准化。国内培养的大部分酒店经理人都是为大酒店“订做”的,而在专业的中小酒店管理方面,人才比较匮乏,甚至连专门的教材都很少。经济型酒店的人才需求旺盛,人才供给却相对有限。此外,标准化服务对于很多经济型连锁酒店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首先一点是目前行业标准处在空缺状态中。服务只有标准化了,服务的质量才能统一,并有所保障。
2.3市场营销手段缺乏,网络信息化水平低。与国外经济性酒店相比,国内经济型酒店明显缺乏市场营销的意识和手段。尤其是一些区域性的酒店,知名度非常低,品牌形象构建也不够成功。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除了“锦江之星”、“如家”、“新宇之星”等少数几家连锁酒店建立了电话中心和独立销售预定网络外,其他很多酒店都主要依靠专业的订房中心和旅行社来销售客房。而且,即便是有预定网络的酒店,其预定技术和效率也不是很高。
2.4收费标准不统一。经济型酒店已成为酒店业的一种崭新业态。但目前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弊端。虽然国内经济型酒店都打着“经济”的牌子,但其收费标准却相差甚远。据有关调查,经济型酒店房价应该在100-150元左右才比较合理。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经济型酒店的价格远远偏离这一标准。
3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管理策略
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生存环境,在日臻成熟的消费市场和酒店容客能力过剩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销售式和经营策略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致使酒店投资回压力倍增,有效的管理对酒店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和关键,寻求合适有效的管理策略是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1 注重市场细分和差异化个。经济型酒店应该进一步细分顾客群,可以成为偏重于专门为某一类顾客群提供服务的酒店。或者在条件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同时将几类客人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并能根据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如,针对自驾车的客人,配备一定面积的停车场,附近要能方便地找到餐厅、超市、加油站和简单的娱乐设施;针对老年游客,一部分专设的房间的灯光应比一般酒店更明亮卫生间内安装防滑倒的扶手,电视机遥控板按键及电话按钮为适合老年人的视力也设计得更大些,或附带有语音提示;等等。
3.2 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经济型酒店的管理人才目前在这个行业是非常稀缺的。传统的酒店管理机构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星级酒店的运营系统,很少能适应经济型酒店“一人多岗”、“一职多能”的特点。目前,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如“锦江之星”,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人事培训系统,这种系统模式必然会在其他经济型酒店中得到推广和改进,这也是经济型酒店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人才培训系统是未来经济型酒店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3.3注重信息化经营。建立基于客户的完善的信息支持系统是连锁经济型酒店必须做到的。把网络技术的优势整合到销售业务和服务中,完善信息支持系统,这将在销售、服务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大大减少酒店运营成本。服务业一直秉承一个定律:“谁给顾客带来方便,顾客就会给谁带来利益”,当顾客能充分享受诸如网络带来的快捷客房预定等方便服务时,他们就会对相关酒店越来越“钟情”。
3.4应形成经济型酒店行业的统一标准。我国的酒店管理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其服务模式“从情绪化到标准化”的提升过程还没有完成,大部分经济型中小酒店的服务管理不规范,谈不上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员工中存在较强的情绪化服务倾向。服务的非标准化毫无疑问会影响服务质量的水平和稳定性,公司的品牌和声誉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服务标准化是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完善的管理系统和强有力的后备人才支持,以及行业内严格统一的标准是服务标准化的必备基础条件。
3.5成本控制策略。经济型酒店主要瞄准的是20%低端市场的价格敏感消费者,则成本控制自然就是酒店的首要任务。对于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制应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解决:其一是通过网络化布局实现集团层面上的规模经营;其二是充分利用政策优惠降低人工成本和税收支付;其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网络平台降低营销成本。
把握经济型酒店的优势,克服经济型酒店面临的困难,在管理中充分运用成本收益管理策略,成本控制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及品牌和特色策略,才能使使经济型酒店走上健康、快速发展之路,真正达到使自身创利,社会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斌, 冯颍.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之路[N].中国旅游报, 2003(10),
篇10
【关键词】医院管理 经营策略 优化 医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5-02
1 优化医院管理模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优化医院管理模式,使得医院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最终满足群众的医疗保健需要。
1.1 完善医疗管理制度
医院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具备严格的医疗质量管理体制,科学的操作流程以及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等,这一系列制度的约束可以督促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医疗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影响医院在社会上的信誉和地位。所以,医院必须加强全员的服务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争做一流的管理机构、一流的医疗服务机构。
医疗质量是医院服务流程的核
1.2 创新培养医院的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理念的培养是提升医院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医院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规律,勇于进行实践变革,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性、实务型、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作为现代化医院,要严格执行医院的管理制度、学习制度,促进医院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组织医院的院级领导参加高层管理研修,选派管理人员参加院内举办的高端培训班,邀请香港、新加坡的知名专家来医院授课,还可以引进研究生班或者公益讲坛等来院内教学。这些措施,可以增强培养创新理念的浓郁气氛,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1.3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是医院管理中的中心环节,它具有巨大的潜能。如果医院的管理者能够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也就能最大程度的激发组织的发展活力。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需要为员工营造创新发展的空间,提供晋升机会,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完善竞争机制,提供多层次、多方位培训机制,使员工们感到可以成就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1.4 “三横三纵”的管理模式
完善的“三横三纵”的管理模式是指将具体的管理模式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既要和谐内部,又要扩展外部,以促进经济学管理、社会学管理与医院管理的协调发展,促进医疗行业多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横”是指常规性、指令性的制度、法规。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制度法规,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行业管理、道德规范,医院内部的院级规章制度和措施。“三纵”是指调控式、指导性的管理手段。包括医院的社会和谐评价体系,医院发展和谐度的评价体系以及医院管理和谐度的评价体系。
2 优化医院经营文化模式
2.1 谋划经营战略
在新的医疗制度改革下,医院经营管理要确定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运行机制,理清战略思想,领悟战略精华,明确经营战略。为打造一流的甲等医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医院的效益、规模和质量;坚持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为基础,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建设学科为龙头,以创新科技为灵魂,遵循医学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学术建设与经济经营发展两条主线。努力解决医院体制改革与运营管理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和创新经营模式,维护医院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医院要做到科研、医疗、教学并举,既要内涵建设,也要发展外延。同时,医疗技术与医疗服务要同时同步提高,创新思维,抓住机遇,建设功能齐全、规模适度、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才精良、服务一流的医疗机构。
2.2 优化服务策略
服务策略主要包括变革医院组织构架、优化医院流程、再造临床路径等。通过构建医院与患者之间和谐的关系,推进人性化服务,充分体现患者的尊严。医院可以在住院部建立病员服务中心,增设特需门诊,在区域范围内的门诊建立一站式服务,彰显特色的医疗服务,并以试点带动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开发医疗需求,为满足不同病人、不同层次的需要。端正服务态度,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心理偏见,树立主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倡导积极为病人着想的行为。最终达到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加速医院服务文化建设,实现便捷化服务、合理化检查、治疗、用药等,切实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减轻病人的负担。
2.3 树立品牌意识
了解医疗市场信息,把握自身的优势,制定品牌经营战略,树立医院的品牌意识。首先,创新科技,提升技术品牌。加强学术建设,提高医学专科发展水平,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将创新科技与人才战略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其次,重视人文精神,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建立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体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公信度和美誉度,突出品牌优势。再次,展示医院的文化品牌。将医院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与素质文化相融合,推动以文化为动力的品牌效益。最后,打造资源品牌。重视培养在职医务人员“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风尚和行业形象,锻造爱岗、敬业、谦虚、诚实的职业品德,医院要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品牌优势。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医院需要根据文化、知识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达到与时俱进,营造独特的医院文化环境,创造能够使医院不断进步和更新的动力和源泉。将医院的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各级医院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理定位、不断创新,让我们的医院更具有凝聚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阮奔奔.形式搭建医院文化平台,促进医院和谐发展[J].当代医学,2011 (08).
[2]朱春生.以强化质量管理为核心积极探索学科建设新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20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