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20:2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通工科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不重视课程设计,缺乏兴趣,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2)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课程设计专周期间,学生还要准备其他各种考试,或者忙于求职等,无暇顾及课程设计。(3)由于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有所下降,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课程设计自然无从下手,因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4)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处理课程设计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途径,同时不愿意反复修改课程设计成果,存在畏难情绪,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成为“复印机”。
2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编制一套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一副教师指定的加工工序的专用夹具,并撰写设计说明书。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有计划地、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整个课程设计侧重于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的完整过程。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所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1重视设计题目选择
选题要能充分实现教学目标,针对应用型本科培养的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所指定的零件应有很强典型性和现实性。首先,所用零件要有典型性,课程设计用到的零件应该是轴类、盘盖类、箱体类和异形零件中的代表性零件;其次,所选零件结构相对简单,加工工艺要求不高,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加工工艺设计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最后,要鼓励学生从生产实践中或从生活中自选零件作为设计用零件。课程设计中选定的零件复杂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零件加工和夹具设计的难度也大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师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应该将零件加工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其中。这样就有利于不同能力学生水平的发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选题要能承接先修课程,选题要承接先修的机械测绘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及生产实习等课程。机械测绘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典型零部件的结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连接方法;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有利于在课程设计中合理的选择加工方法和定位方案,机械零件的三维造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直观的设计成果,有效地克服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空间想象力问题所导致的二维制图错误百出的问题。课程所选题目能够紧密联系先修课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又能训练计算、绘图、查资料、执行标准等基本技能。
2.2改进教学组织模式
改变传统的设计小组分组模式,在学生安排方面可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确定每一个组的学生人数,但是在确定每一组学生时,指导老师往往根据学生理论课成绩的高低,把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分在同一设计小组,以图能够完成设计任务和减少教师的指导难度。而今大学生个性心理普遍较强,这样的分组方式会引起部分成绩较差学生的误解,认为这是教师的一种歧视,因而对设计有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名单的顺序依次分组,实践表明,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和讨论并非一定要在同一小组内进行,所以顺序分组并不会影响学生间的相互协助。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一般工科院校采用两周左右教学专周来组织课程设计,这样虽然便于教学组织管理,但是设计任务过于集中,在此期间,学生既要完成课程设计,可能还要忙于其他考试,往往使得学生应付课程设计,缺少充足的思考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指导教师在理论课程开始时就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这样,学生会带着任务或问题学习理论课程,学生有充分的课外时间查资料、定方案、改错误。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更可把课程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案例教学,将课程设计的问题与难点分解到整个教学过程。经过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学生在设计专用周里能够很快进入状态,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修改,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丰富了理论教学。
2.3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全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但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中,出于训练学生工程设计基础技能的需要,指导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手工绘制设计图纸,这与工厂工艺技术人员实际工作情况相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式。首先,利用成熟的CAPP软件进行工艺设计,其次,运用三维CAD软件设计专用机床夹具并转化为二维图纸用于生产制造,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夹具关键零件的强度和刚度分析,最后,利用常用办公软件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等。通过全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了设计效率,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同时也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和二维制图错误多的状况。
2.4提高教师的指导效果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程设计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能依赖教师。但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包括工艺路线制订、定位夹紧方案设计、工艺参数选择、夹具结构设计等,学生往往感到已知条件太少而无从下手。实践表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应借助教师的步步引导,不能完全放任,教师的指导是课程设计能否完成的关键。改善指导方式,教师应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指导方式。设计前一定要把任务交代清楚;中间穿插集体指导,解决共性问题;后期主要是检查与纠正细节。针对学生能力和基础上的差异,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完成一部分设计后,送交教师批阅作为总评的依据,教师能对每个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动态检查。建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应有正确的指导理念。(1)要有参与意识,教师不能只作旁观者,教师的参与往往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2)对学生在设计中的遇到困难,指导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或者过早地给问题下结论,要多引导和启发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需要查阅的参考资料等,不可代替学生去做。(3)要把握好指导的度,指导教师不要过分地强调合理性而过多或频繁的指出学生设计中的“错误”,这样会使学生“不敢”设计下去,对设计失去了信心。对于学生的某些设计成果,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指导教师应该多肯定同时也要指出这样设计的弊端,多鼓励学生大胆独立地设计。(4)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从错误和失败中找到问题所在,在反复地修改中体会理论知识。
2.5成绩评定
在设计完成后,安排时间分组进行答辩,答辩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高低和辨别抄袭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答疑。同时通过答辩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答辩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拘于形式,师生要认真做好答辩的准备和组织工作。答辩时,首先将本组完成的工艺卡提交给教师,由一名学生担任主要答辩人,对该组在零件工序设计的理由和每位组员在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描述,阐述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组员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等,其他小组成员协助主答辩人回答教师的提问;然后小组的每一位同学相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夹具图纸,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设计成果的相关问题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和设计成果进行点评,当场给出课程设计成绩等级。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应该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设计态度等表现;同时,评定成绩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考核标准,但又不拘泥于该标准,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创新,创新意识在考核成绩中应有所体现。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由工艺设计成绩和夹具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工艺设计成绩占40%,夹具设计成绩占60%。工艺设计部分的成绩根据小组提交的工序卡和答辩情况总体给分。夹具设计部分成绩是根据个人的夹具设计成果、答辩表现和平时表现等综合给分。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 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
一、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特点
1.涉及范围广,内容新
中职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涉及范围非常广,从热加工到冷加工,再到特种加工、测量、检测、工艺设计、装配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均有介绍。较之一般高职教材,通常需要两门到三门课程才能系统学完的内容在这一门课程中全部都有涉及。并且,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许多专门面对中职学生的教材也相继出版。这些教材无论在编排顺序上还是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计算机应用结合相当紧密。如高速加工、高精度加工、纳米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等内容,均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流行和发展的趋势,这也给我们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新知识、不断学习的要求。
2.内容较浅,没有做深层次研究
虽然课程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内容均不是很深。课程在内容上删除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计算与公式推导,有很多知识也仅仅停留在介绍了解的层面,只是谈了“是什么”,而没有谈“为什么”与“怎么办”,并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也恰恰体现了中职课程安排“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叙述通俗”的特点。
3.非常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来说,中职课程在深度和广度均不及高职课程,但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却往往高于高职教育。教材尽量多用图和图表等直观方式表达叙述性内容,在课程安排方面,直接省去了课程设计环节而取代以直接动手操作的实习。
二、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
1.授课时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讲课时应综合采用讲授、板书、播放幻灯片,教具现场演示、多媒体课件、实习操作乃至反串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铁碳合金平衡图这种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时,最好使用幻灯片播放的方法,在大屏幕上针对每一条线均反复做出详细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讲到测量技术时,教师最好使用量块、量规等教具进行现场演示,使学生在理解量块的研合性、理解量规的通端与止端时一目了然,记忆深刻。而在讲解齿轮加工方法时,由于加工方法多,适用对象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播放一段专门进行各种齿轮加工的录像,再辅以讲解,达到良好效果。在语言方面,教师尽量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少用晦涩的专用名词,切忌授课时使用一成不变的语调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中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授课时教师对于难理解的内容,尽量使用实物演示或举例说明,用直观方式讲解不仅使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使学生在今后见到该类实物便能想起所学理论。比如讲解车床的传动系统时,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课堂讲解完毕后马上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实际了解车床的传动系统。在实习环节,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决不放松对实习动手等环节的考核标准,实行实习报告一票否决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多层次、多角度讲授
在讲授时,应注重深入浅出,将新知识和以前所学或熟知的东西相结合,用熟知的内容带出新知识。注意多用比喻举例子,将问题形象化。教师讲课时重点要突出,把握好重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讲解同一个重点内容,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如讲解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时,仅仅讲计算公式是肯定不够的,举一个例子也是不够,要反复举例,两个组成环的例子、三个组成环的例子、自己建立尺寸链的例子逐一讲解,并且每一例题均用公式法和竖式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计算出结果后再用公差验算。教师反复讲解过后,学生们就基本掌握了。
4.考核时以考查能力为主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因此,在考核中应注重能力考察,试卷考试可以用开卷方式进行,题目以灵活的主观题搭配部分客观选择、判断题,效果较好。比如在考查刀具的几何参数时,就可以采用看图填空配以判断这种方式进行。最终成绩应包括实习、实践成绩,或加试动手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实践型人才的目的。
篇3
关键词:构建 新模式 实训体系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47-02
随着近年来技工类学校学生生源的不断变化,加之学生各项能力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显露出来,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操作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普遍感到厌烦,从而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职教理念的变革和教育思想的更新,更加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要求,根据我多年教学的经验和思索,认为“任务驱动法”越来越符合这种教改理念的要求。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要求教师以项目(实例)为引领,以任务为导向,以各知识点为纽带,将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任务,来驱动学生们积极学习、自主学习;学生紧密围绕这些学习任务进行活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团结合作来实现知识的主动接受和理解,一改以往学生的被动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由于该课程抽象性强、理论性深,学生们在学习时难于接受和理解,加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践,按照传统教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支笔、一块黑板或一台电脑来重点讲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流程要求及相关参数,久而久之,学生对所讲的内容不能接受消化,益发反感,进而抵触,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也与机械专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意识,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
1 构建任务型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主动性
根据机械专业的课程特点和要求,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能使学生们在校内能熟练掌握制造工艺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顶岗后能够在企业独立从事具体的工艺设计和加工操作;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作为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教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艺流程为依据,建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即实现“教学练一体化”,使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强化巩固,从而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在讲解砂型铸造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精心设计一个工作情景,布置一个工作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和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且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进行,要求每组学生按照其流程和现有的工具(如,型砂、模样、芯盒等)来制作一个合格的砂型模具。学生们要想顺利完成该项任务,必须理解和掌握砂型铸造的流程、各流程的要求并进行具体操作,学生还必须将该任务进行分解和分工,如型砂的选择、模样和芯盒的制作、造型、浇注系统的开凿及合型等,均需要学生们进行组内协作,完成后老师对各组进行点评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既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乐在其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实实在在的应用到技能中去,还能锻炼和培养他们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模式能明显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将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的接收、掌握和理解。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可见,以任务驱动为重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为用而学,在学中用,他侧重于诱导和点拨;它立足于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老师重在应到,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逐步学会将所学知识和相关联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2 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训体系,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收集相关知识和资料,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模拟实训情景,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们而言,尤其是职教类的学生而言,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外实训体系,可以使学生将校内所学和校外以后的岗位所需、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学会运用自己的所学来解决以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切实提高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设备、实训车间和校外的实训基地的优越条件,来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训体系,本着“讲到哪儿,利用任务驱动法练到哪儿,教师引导到哪儿”的原则,在讲完一种加工方法后,创设一个有益的情景,构建一个能模拟企业现场生产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强他们的技能操作能力。
2.1 建立有效实训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
在教学中讲解完车削加工方法及编写加工工艺流程的基本原则后,可设置关于车削加工的多个实训任务,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要求,来创建情景和提出具体的图纸要求,如,先安排学生加工简单阶台轴、再加工带孔或螺纹的阶台轴、最后加工薄壁筒等工件,每加工一个工件前,要求学生们按照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图纸的要求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加工工艺流程卡,确定合理的切削刀具、切削参数及相关量具等,并由老师对每个人的流程卡进行评改后,要求每个同学按照各自所编的流程卡在机床上进行独立加工工件的操作任务。通过这种训练,既使他们在完成任务中强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又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操作能力。
2.2 指导学生校外实训,完成个人角色转换
在校内教授完该课程和完成了校内各个项目的实训任务后,我们可以利用具有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来设置一个为期两到三个月的校外体验实习训练任务,按照企业的加工环境、加工方式、加工要求、检验方法等进行实训,按照先跟师傅进行师带徒的训练,再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训练的步骤进行。通过这种校外体验任务的完成,驱动他们能将校内所学更好的与企业所需进行结合,这样既能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工作的重要性,也能很好的完成他们从学生到技能工人角色的过渡和转变,从而为他们走向社会、融入企业增强适应能力。
深入企业进行校外实习,这样既可配合课程内容和实习要求进行实训,又可以对真实的工作状况和环境有一个更好的体验和认知,既能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过度,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该专业和社会的了解,使学生能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度。
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校内外实训体系,既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对社会的适应性。
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在探究任务、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成果是否完美是需要进行合理评价的,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衡量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评价,使学生们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理论或实训中还存在的不足和与他人的差距,才能让学生们明确自己以后学习努力的方向,最终达到和实现老师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3.1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双结合,保障评价的客观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一般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利用一份试卷、一个作品、一个考核成绩等结果性因素来对学生进行评定和考核,这种方式不能客观的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实际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能是为了考核而评价。如,设置一个加工带螺纹的阶台轴的加工任务时,若只是注重对最后产品的检测评价,虽然可能其尺寸、精度等都到了图纸上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加工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加工的工艺流程是否合理,各参数的选择是否更合适,过程的操作是否安全规范,这些在结果评价中均没法看出,教师也不能有效的指出产品产生瑕疵的原因和提出具体的让学生改进的方案。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应更多的的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将两者有效的统一起来,既强调结果评价的重要性,也要进行必要的过程评价,以关注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准确性、合理性、规范性;这样既能掌握学生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以后需改进的方向,便于师生们明确对下面学习目标的确定,也能通过各位(或组)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他们进行良性竞争,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3.2 建立师生、生生、校企相结合的“三元评价体系”
单一的对学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只是对完成某一项任务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不能全面的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和企业的认可程度,要想更客观、更全面的掌握学生们对这门课程学习的最终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我们还需建立师生、生生、校企相结合的“三元评价体系”,通过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学生之间优劣差距的评比评价,企业对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认可度的评价,来有效的促进学校对该专业的重视度,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关注度和学生对掌握这门课程的兴趣度。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模式;机械制造工艺学
0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1-3]作为机械类以及近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通道,也是学生解决机械加工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依据。作为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4],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机械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情况和相应解决方法,同时也要教相应的理论依据。而机械加工工程中出现问题各式各样,相应的解决方面和理论依据繁多,这就必然导致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很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1 现有工艺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机械工艺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5]配合金工实习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法,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笔记。由于机械制造工艺学都是一些实际问题及相应理论,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很容易开小差,教学效果不好。案例教学法,可以调动一部分学生积极性,但是案例都是教师事先精选的一些案例,有些案例较为陈旧,跟不上时展,故学生的热情度和参与度不高。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类课程,而金工实习还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能满足学生对加工过程的了解,离应用型大学的要求相差甚远。
2 应用型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改革
2.1 案例的来源
对比与案例教学法,案例来源比较老旧,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反推法”的教学模式中的案例来源主要有:1)合作企业中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工艺问题;2)机械类学科竞赛中的加工工艺问题;3)传统经典案例。企业现有工艺问题,满足学生了解真实加工过程中,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科竞赛[6]问题,由学生参加比赛过程遇见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制造过程中问题。传统案例,对竞赛制造加工中的问题和企业案例起到补充作用,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案例加工的基础上,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2.2 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法,组织形式就是学生在讲台下听教师口述,学生参与度不高。案例教学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现今形式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机械类学生较多,很不适用,这两种组织形式比较差。基于协会,辐射全体学生的组织形式就能很好的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机械类协会,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较高,动手欲望较高,通过机械协会辐射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不同等级的学科竞赛以及校园竞赛,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在此过程中发现制造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依据。
2.3 方法的融合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满足现有应用型大学教学要求。对于应用型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既有理论水平,而且兼具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制造工艺学中,公式的推导和纯理论部分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这样更能学生明白和理解其来源及推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达到对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明白制造加工过程中流程,及相应问题的处理方法,经典案例的讲授更能给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以启发。金工实习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锻炼,同时明白加工的流程和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学科竞赛是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的加工流程完成比赛作品,过程中难免不遇到问题,可以很好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
3 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现有各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交互式教学模式,满足应用型人才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相互融合对工艺学理论部分进行教学,学科竞赛与金工实习相互融合对工艺学的实践部分进行教学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2]吕小莲,张孝琼,吕小荣,林植慧,张青.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60-62.
[3]鹿玲,陈锦江,姚建涛,解明利.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基于项目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3):44-47+92.
[4]潘宇晨,吴彤峰,刘渊.北部湾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钦州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4(2):43-45.
篇5
【关键词】课程调查 问题 思考。
1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受教育需求,高等教育得到空前扩张,每年的大学生招生约有600多万,毛入学率超过20%,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20多年前的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而中学的教育水平是否也随之得到普遍提高;现在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是否都可以胜任大学的学习要求;是否具备大学学习的基本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课程设置及要求应如何调整才合理;教学计划如何修改合适;目前普遍存在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应有的各类考试;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课程理解不深入;出现愿望与态度的不一致和不对应等等问题的存在,其原因是什么,真实情况如何?带着诸多问题,我们做了一个课程的调查。
2 课程调查
本次调查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相关情况反映,我们的问题设计了十个题目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如表1:
表1中最后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写出的建议,有的问题写的人数多、有的问题写的人数少、还有不写的,结果中列出的是经归纳后统计的结果。
3 分析与探讨
从对学生调查的结果看,有以下三种情况:(1)学生对本课程有较大兴趣,普遍认为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2)学生对本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师上课质量反映很好;(3)学生的预期要求很高。
我们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调查,有以下三种情况:(1)学生对本课程有兴趣不太大,表现为满足一知半解;(2)学生的课堂反应不积极,表现为本可以略讲的内容也需祥讲,否则,则学生难以接受或理解不了;(3)对学生考试成绩等表现并不满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调查结果及与学生广泛的交谈,提一些个人看法:
3.1 教学中的问题
本课程是大学第五学期的课程,课堂上多数同学是一本书一支笔,偶然在书上写写画画,拿笔记本的凤毛麟角,学生几乎没有始终如一认真记笔记的。据学生反映,刚进大学时也记笔记,但后来发现所记几乎和书上完全相同,教师完全按书本上内容讲,于是放弃了记笔记或养成了不记笔记的习惯。而到学习本课程时,教师一般是以书中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展的很开,讲的较活,往往从另外一个或多个角度讲述同一问题,希望学生记录相关内容,尤其是在老师讲解时,学生自己脑海中随时闪现出的问题及想法更应该自己做好记录,并及时提问或与老师讨论,达到真正掌握知识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希望学生逐步养成这个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新主动性,进一步使学生逐步产生创新能力,记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基本的习惯,必须做到。但学生已养成的习惯难以改变,同时学生也缺乏主动适应专业课学习的意识和有效地改进学习方法的愿望。
另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怎样真正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环节是围绕学生而设计和进行等理念方面还存在认识和行动方面的差距;在真正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方面还有欠缺,使得教是围绕学而教,而不是围绕教而教。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增加情景教学,设定目标教学。所以,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切实解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如何实现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学好的问题。
3.2 本课程原因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基本课程,是各种机械产品设计的基础,老师讲清了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也认识到了,所以有很好的反映。但该课涉及大学前续课程十几门、本身又内容多、实践性强、要求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课程的理论多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条条、框框,又有很强的灵活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3.3 学生没有养成乐学习惯,缺乏用功精神
学生虽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但又不想像中学时代那样用功去学。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从孩子出生前就开始,在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下,大部分学生和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学习,一学再学,一直到考大学,没有主动时间。考上大学、回归童年,主体回归,显然很不适应。另外,现在许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吃不了苦,不愿吃苦。工科学习需要动脑、动手,有些实验,既脏又累,课程涉及面广,需要不时翻阅、复习前续课程,许多学生沉不下去,不去用功,心理浮躁。
3.4 学生对将来缺乏信心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很好,但从事本专业的收入却不高。上大学期间家人为此付出了很多,参加工作后往往自身刚能自保,无力报答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使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受到一定影响。学生对未来的信心不足,缺乏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
3.5 不良社会现象影响
虽说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单位的用人选人直接影响其发展,甚至影响其生存,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每个单位都会挑选比较优秀的学生,但事实不可能完全理想化。现实中,经常遇到某个各方面的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利用社会关系等,谋求到一个较好的职位,感到很不平衡,尤其是某个学习好的学生被单位拒绝时,可能会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此外,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使一些学生感到茫然,于是失去了进取心。
3.6 一夜成名思想作祟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教学方法
一、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技术学科,它既不同于基础课程,又不同于专业课程,更接近操作技能的理论化。本课程内容涉及到热加工工艺(铸造、锻造、焊接)、冷加工工艺(车削、刨削、钻削、铣削及齿面加工等)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三大部分的基础知识,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尽管内容庞杂,知识点很多,但可以用一线、两段、三重点、五要求来概括:
“一线”是指整个课程内容贯穿着从毛坯制造到加工成产品的一条主线,这与实际生产的工艺路线一致。用这样一条线来引导学生学习就使知识有了系统性。
“两段”是指产品的制造过程可分为毛坯制造与机械加工两个阶段。在一般工厂或企业中通常称之为“热加工”及“冷加工”。热加工的主要基础理论是“铁—碳平衡图”,而冷加工的基础理论则是“金属切削原理”。
“三重点”是学生学习必须理解与掌握的基本知识,它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密切相关。其一是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与热处理方法。二是了解铸造、锻压、焊接等热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零件毛坯制造工艺性的初步能力。三是领会并掌握机械零件的各种常用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原理与生产特点,以及加工所用设备、工卡量具的工作原理与安全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
“五要求”是如下几点:(一)了解毛坯制造及零件切削的主要工作内容、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等基础知识;(二)了解各种主要设备(包括附件和工具)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三)掌握选择毛坯制造、零件切削加工的方式方法的基础知识;(四)对常见典型零件能合理确定其加工工艺过程;(五)了解装配的基本知识和典型机械部件的装配方法。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分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不难看出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电大教师要教好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就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该课程的内容多又相互独立,学时少,而且有些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相适应,必须探索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式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教学,对于教材内容的教授面面俱到,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结果导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并且对于每一章中的“精髓”没能很好地把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狭隘教学方式,不能拓宽视野,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改革
(一)通过直观教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外省市的城镇和农村,在过去的在校学习中,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不了解生产中的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渐渐的就会所学课程失去兴趣,而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或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观看,及时地通过生产现场的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学内容,分块打包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把十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浓缩在一起,分为冷加工、热加工和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每个部分都要进行“打包”,既为应知理论包、应会技能包、能力应用考核包;应知理论包,就是以够用为度,以机械加工部分为例,在教学中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中所用到的机床的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内容、运动形式、刀具、夹具的形式作以详细介绍并进行认真对比,掌握特点,使之有效地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应会技能包,就是突出技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易跳槽),企业生产的需求(复合型人才),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到生产现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在以车削加工练习为主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其它类型机床切削方法的模拟练习。通过对比练习,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训。能力应用考核包,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例让学生找出设备事故原因、产品质量差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措施。
(三)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材的相应处理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培训目标的不确定性。在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面。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的学生应以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为主,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则应以车、钻、磨为主。因为一个好的钳工,不仅要对钳加工的教学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对常用的通用机床也应有一些了解和掌握。另外在机械加工和钳加工中所采用的刀具不同,运动形式不同,在授课时都进行相应的比较,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四)通过开放型习题教学,纵横对比开阔思路,确定最佳加工方案
机械制造工艺同其它学科不同,虽然章节很多,知识面很广,但计算题数量很少。如果始终采用讲解——观看的教学方法,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在每个部分的内容结束后,上一次开放型习题课,通过纵横对比,开阔思路,确定最佳加工方案。传统的习题课就是老师按照例题的形式改几个数、换个问法,让学生多做几道题,熟练的掌握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没有意义的。我通过多年的探索,有一定的收效,就是全学期只上三次开放型习题课(在每个部分完成后进行)。因为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情境中的人际交往,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需求和兴趣。在探索——发展的教学模式中,启发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动力。例如,在讲解完铸造、锻造、焊接(冷加工部分)后,组织学生对毛坯的制造方法做一总结归纳:铸造——适合生产结构形状比较复杂的外形和内腔的零件毛坯;锻造——适合生产技术要求比较高,结构形状比较简单的零件毛坯;焊接——适合生产大型的、结构复杂的中空的零件毛坯。在讲解完热加工部分后,再做一次总结归纳。例如,孔的加工方法很多,在回转体上加工孔,用车削(但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时一般采用磨孔);在非回转体上加工孔,可以用钻孔、扩孔、铰孔、插孔、拉孔、镗孔、铣孔。加工方法不同、加工精度有差异、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要求不同、加工成本相差很大等等。通过加工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开阔视野,更全面的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知识,从而确定出符合经济加工精度的加工方案。
(五)提升自身素质,做合格的双师型人才
课堂教学的改革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作为改革前沿的教师,必须全面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为源头,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尚德香.机械制造工艺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12.
篇7
1.1理论联系实践难以实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材料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装配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不难明白。已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先实践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再加上学校重视度不高,课时安排不足,缺乏相关教具、仪器和设备,使得即便是教课书中安排的“实训课题”,也难以实现。而实训课题的本意是旨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设计的。
1.2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仍然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重视。有的甚至平时根本不听课,连书本都不翻,凭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来达到修完这门课程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考完这门课后,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
1.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介绍,先进性和时代感较少,难以适应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兴趣,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用而对它产生排斥思想。尽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挂图、多媒体等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建议
2.1有效地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使用PPT的同时,不能忽略实物教具的使用。在讲解一些机床结构、刀具夹具等知识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述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可通过现场教学手段,利用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机械设备,在短时间内解决黑板上难以讲透的问题。没有现场教学条件的,可结合具体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拍摄一些生产过程教学短片,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2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效果对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已有的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大为增强,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职业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受迫学习,而是自觉、主动的地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课堂环节、测试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多形式考核,最后再综合评定,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
2.4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动态结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应与时俱进,注意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感受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理解学习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培养自学能力。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3结束语
篇8
1.1有效地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使用PPT的同时,不能忽略实物教具的使用。在讲解一些机床结构、刀具夹具等知识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述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可通过现场教学手段,利用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机械设备,在短时间内解决黑板上难以讲透的问题。没有现场教学条件的,可结合具体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拍摄一些生产过程教学短片,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效果对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已有的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大为增强,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受迫学习,而是自觉、主动的地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课堂环节、测试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多形式考核,最后再综合评定,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
1.4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动态结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应与时俱进,注意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感受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理解学习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培养自学能力。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课程内容、目的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该课程的内容多又相互独立,学时少,而且有些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完全相适应,必须探索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方式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教学,对于教材内容的教授面面俱到,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结果导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并且对于每一章中的“精髓”没能很好地把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狭隘教学方式,不能拓宽视野,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教学改革
1. 处理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为了保证学习和应用效果,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精选授课内容,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从而增强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议论,对重点处、疑难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利用现代化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采用先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生动的画面,动态地展示机床的机构、原理、零件加工过程等,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直观易懂,给学生以亲临现场的感受,还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的特点,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教师在传统的黑板上书写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且大大提高教学信息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4. 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理论又会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地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动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树立了自信心,对学生的择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海魁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第四版).
篇10
方法和过程的总称,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涵盖面
广、内容多、概念多、对于技校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普遍感到枯燥乏味,
极易产生厌学和弃学的情绪。本文通过列举机械制造工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
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效果,做了如下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TD406文献标识码:A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设备的优势
1、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计
算机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教学能使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机
械制造工艺的整个过程。计算机教学过程能通过模拟动画对复杂的机械运动进行
演示,这样能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砂型铸造
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演示不仅能对各种铸造类型进行分类,
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铸造的过程,以便能更加准确的进行划分和记忆。
2、随着各种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在机械制造教学的过程中能将比较复杂的
机械零件进行演示,使各种零件的演示和绘制更加的立体和逼真,使学生能更加
准确的掌握各种零件的结构和相关的性能。在利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恰
当使用这些软件把零件的加工过程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现场教学法
机床结构及其原理、各种机床操作方法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课堂上讲起来抽
象,学生不易接受。如“铣削”中介绍X6132型卧式升降台铣床的主要部件及其功
用,以及铣床附件、工件的一般装夹方法等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费尽精力后,效果
仍然不好。通过学生对实际设备的观察和对操作方法的观摩,可加深直观印象,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程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均可采用现场教学法。如:在介
绍“磨床”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到现场,首先让学生认识磨床的种类:外圆磨床、内圆
磨床、平面磨床、万能外圆磨床等。在介绍磨床种类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类砂
轮及各种磨床对应的加工范围。然后着重介绍M1432B型万能磨床,参照现场的
实物讲解其主要部件及其功用,实际演示操作,让学生理解主运动与进给运动,并
初步了解规范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当然这些内容不可能在一次的现场教学中
能完成,得安排多次的现场教学才行。采用现场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下问题:(1)
在进行现场教学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可在现场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进行深
入的考虑,避免由于考虑不周造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2)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
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各个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学习,
在到现场参观讲解前,首先需要对参观的内容进行熟悉,在进入现场前对学生存
在的疑问进行汇总,对学生在现场学习的过程中要有重点的进行讲解,这样学生
就能比较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3)在现场学习的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效
果进行检测,在现场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老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
度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现场的实物观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回到学校后
老师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提问,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没有掌
握的重点进行重现的讲解,以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
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
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的考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适当的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
个别学生要根据其掌握内容的情况适当的进行辅导,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在正
常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整体的教学进度,也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讲解,
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械制造工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对疑难、难懂的内容进行重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