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31 03:4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造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制造基础

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 改革;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简介

1.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大,且理论概念性极强,这门课程是与实际生产能力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具有应用性强、实际能力强的特点。就目前而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测量技术、金属切销原理等几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并精练而成的。

2.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目的。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机械和加工制造过程的一种基本理论培养,并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成为拥有过硬的理论文化知识和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双重才能。

二、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过于陈旧

机械制造基础课在课堂的教学中所教学的内容及整个教学体系都过于陈旧。教学方法仍然是采用一种直接灌输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有学生的一个知识获取量,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果。

(二)实际能力的操作培养课程过少

由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时给予学生的实践课程过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实际能力培养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取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及素质,使用创新式教育

1.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创新。这种教学的内容创新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任课的教师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及新应用,并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及创新,与社会科技的发展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主能力强的学生。

2.有能力的教师应该能让每个学生结合现有的机械制造的基础课,对其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机械产品,了解这一门课程可靠性、经济适用性及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动手能力,适当的让学生尝试设计并创造新的机械产品。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加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设置课程的体系时,应该将一些内容老旧及重复的课程做删除或适当的减少处理。对一些新颖的知识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及加强,增加机械制造基础课的最新知识。比如计算机辅的制造内容等,让学生可以对这些现代化工业的生产所运用的新方法及面临的新问题有所了解。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不单是整个教育业所需要的,对于理论性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而言则更加的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设备来传授知识,例如使用录像、PPT、电视、计算机科技手段等。

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来说,所涉及的知识很多是具有实操性的,如果只凭教师以点对面的形式教育,许多学生会很难明白其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相关的机械制造的操作、编程和维护等环节无法很好的领会。这样就需要使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教学,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一种直观性来增加学生的记忆。比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文本、图像等利用多媒体设备影像直射出来,这样可以代替原来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挂图、粉笔等。因为使用多媒体的课件教学,不单是直观性强,而且非常方便生动,可以非常形像的展现其机械复杂的制造过程。

(四)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并灵活使用

1.机械制造基础课虽是以理论为主的一门课程,但也不能只是单一的对理论的学习,而应该注意到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实际能力培养的方面。将各种教学方法配合并灵活使用,如示例演练法、参观教学法等各样的直观性教学。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门课程精髓的了解。

2.使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讨论或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模拟出各种类型的教学,以练习及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对一些较为模糊的概念及时的做出点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及对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3.适当增加设计的实际动手能力环节。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给每位或每组学生发一或二张的零件图纸,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看懂并理解图样,一步一步地完成材料的选择及加工工艺的规程,通过这种综合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最重要的,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其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六)对考核的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

一般的考核包含两部分内容,总成绩占一部分,其余的是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及实验成绩等。对于考核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加大实践的考核,将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转换成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有真正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保证原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应当对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地的进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科学生。

参考文献:

[1]范敏.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09(24).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中职类机械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机械制造课程包括课程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原理等多部分内容,范围广。现教学学时缩减,而学习要求并没有降低,教学存在较大难度。而中职二年级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学习时常感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下。由于教材的图文设置过于简单化,为学生认知造成严重困难,甚至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1]所以,为了满足教学效果要求,需要从根本角度入手,开展深入课程改革活动,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实用性效益。

二、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不足

第一,知识不好用。现行教材虽列举了典型零件的工艺,但没有充分体现工艺的编制过程和工艺的实施体验,人为割裂了理论与实践,针对性及可行性特征较差,同时没有列举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案例。以至于学生在工艺课程设计中不知如何使用《工艺手册》、评估工艺方案、检测工件质量等,致使学用脱节。[1]第二,知识不好学。现有课程标准、教材仍带有明显的学科体系;典型零件不典型,选择车床主轴等零件难度偏大,无法进行工艺实施和验证;教学抽象,学生难以实际动手,不利于在“做中学”、“学中做”,对知识总结和技能体验肤浅。[2]

三、结合我校多年的课程改革经验,确立以下课程改革理念

第一,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首要要求,实施课改的最终目标即是满足教师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该课程立于实践,基于实践,就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是否具有“实用性”是衡量本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第二,针对性原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针对中职学校实际、课程实际等,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最终目标即是更好满足教学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服务。不满足针对性原则的教学改革毫无意义。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三法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简单理解教学三法即是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得当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得到良好教学效果。为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第一,采取“解决问题”式的授课方式。机械制造属于实践课程管理范畴,只有参与实际生产,才能充分总结理论经验。所以,在相关工艺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当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创造良好基础条件。例如在教授每个新的章节或者知识点前,采用实例分析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并不断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只有真正思考起来,才能从未知转变为已知,教师通过设置多个问题,给予学生正确思考引导,逐一将问题全部解决,得到最终问题的答案,这时成功的喜悦感会帮助学生的学习和记忆。采用相关教学方式,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已经将众多知识点涵盖其中,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问题思考与解决能力,从根本角度提高自身所具备的工程设计水平。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满足一般性思维发展需求,使学生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效用得到全面发挥,培养良好的思维与创新能力,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打造良好基础条件。另外,在教学中实施“解决问题”式授课方式的初衷就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第二,授课方式组织上,采取“床边教学”教学方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特别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知识往往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获取,最终应用到实践阶段内。将理论知识、思考能力、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其将成为未来主体教学方向。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即灌输性教学的不足,学生是被动学习,教学效果欠佳。故我采取一部分课时在实际车间中、车床旁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观察甚至直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即所谓“床边教学法”。运用“床边教学法”后,实践水平有了显著增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总结良好发展关系,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吸收与整理,使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开展“床边”教学活动,学生在找到解决方式的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逐步向“解决问题”教学方式靠拢,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保持良好沟通效果,满足互动教学发展要求,从根本角度入手,彻底打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实际发展过程中,制定科学考评系统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十分关键。当然,开展“床边教学”,车间也不是唯一的场所,书本更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实验室,学生都可以搜集大量信息资料,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床边”教学自身带有显著的可行性、开放性特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把基础知识与实际工程操作有机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得到提高。第三,调整教学模式,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诸多,有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视频录像等等,相关方式使教学过程满足清晰化、直观化发展要求,方便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掌握这些手段是人们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当然,也必须重视试题的作用,在每次课程的结束时,可以精选3-5题,题型不限,在PPT上展示以考察学生。其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监督,使其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绩效评估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实际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篇3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课程知识、技能整理成几个项目,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来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各个项目应尽可能跟实际生产相结合。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起到指导作用。在项目实施中,有的项目可以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学生分别负责;也可以成立工作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来完成任务,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项目教学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摒弃死板的教学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差异学生有差异目标的培养。

2、项目设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本所在专业课程体系所属地位出发,明确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该课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能有哪些。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把这些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中去,让学生们在完成各个项目工作中学到该课程的知识、能力、技术。针对机械制造基础的课程目标,从简单到复杂,趋于零件生产加工过程来设计前面的三个项目;趋于零件拆装维护的工艺工序来设计第四个项目。四个项目分别是:(1)轴类零件;(2)型腔类零件;(3)箱体类零件;(4)拆装实训。第一个项目有两个子项目分别是:(1)圆柱销;(2)阶梯轴。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子项目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1)工程材料性能、圆柱销材料选用;(2)毛坯的生产类型、圆柱销毛坯的生产;(3)钢的热处理、圆柱销热处理方式;(4)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圆柱销的测量;(5)圆柱销加工方法、加工工艺设备;(6)加工工艺过程。第一个项目的第二个子项目能够所达到的知识、技能:(1)阶梯轴材料选用;(2)阶梯轴毛坯的生产;(3)阶梯轴热处理方式;(4)阶梯轴公差配合与测量;(5)阶梯轴加工方法、加工工艺设备;(6)加工工艺过程。第二个项目的子项目是汽车仪表盘内模,项目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1)汽车仪表盘内模材料选用;(2)汽车仪表盘内模毛坯的生产;(3)汽车仪表盘内模热处理方式;(4)汽车仪表盘内模公差配合与测量;(5)汽车仪表盘内模加工方法、加工工艺设备;(6)加工工艺过程;第三个项目有两个子项目分别是:(1)三级减速箱蜗;(2)杆蜗轮减速器箱体;第三个项目的第一个子项目能够所达到的知识、技能:(1)三级减速箱材料选用;(2)三级减速箱毛坯的生产;(3)三级减速箱热处理方式;(4)三级减速箱公差配合与测量;(5)三级减速箱加工方法、加工工艺设备;(6)加工工艺过程;第三个项目的第二个子项目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1)蜗杆蜗轮减速器箱体材料选用;(2)蜗杆蜗轮减速器箱体毛坯的生产;(3)蜗杆蜗轮减速器箱体处理方式;(4)蜗杆蜗轮减速器箱体公差配合与测量;(5)杆蜗轮减速器箱体加工方法、加工工艺设备;(6)加工工艺过程。第四个项目的子项目是减速箱拆装。项目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1)拆卸(拆卸工具、原则、注意事项、拆卸技能);(2)维护;(3)安装(安装顺序、检测)。

3、教学考核

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构建举措

1.前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含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基础等内容,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厚理论、重实践、强工艺的课程。整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部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及有关的实践环节等内容,可形成一门新型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各种成型方法、零件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性等基本知识,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可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为学习其他相关后续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脱胎于《金属工艺学》,其课程内容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二是内容上未能很好地协调,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金属工艺学课程与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工艺性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重复较多,比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特种加工等内容就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复;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相当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原有的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改革,但由于仅限于单门课程或1—2门课程之间的局部改革,难以与其他相关课程很好地协调和衔接。本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目前关系仍没有理顺,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其间隔时间有时相隔一学期甚至两学期,这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如只在课堂上讲授加工设备和加工方法,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变得十分枯燥,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训练教学本身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因为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工程训练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这就难以满足对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上,一是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实验学时数减少更多;二是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在长期制约着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工科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

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的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但由于客观条件和训练时间的限制,学生仅通过短暂的工程训练所获得的制造基础知识既比较零散和片面,又难以达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程度。

3.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既含有科学理论知识,又含有工艺技术知识,还含有工程实践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对突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1我们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课程模块化是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兼容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和以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长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所谓模块,是一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能与其他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课程组成元素,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模块构成。一般情况下,模块本身并不发生变化,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部分陈旧的模块内容将会被淘汰,一些新的科技发现可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形成新的模块。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模块化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更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3.2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力求做到“宽、浅、精、实”。在原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吸取相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精选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把技术上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宽的“三新”,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作为基本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吸收过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性内容,并对主干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后续课程形成一组系列的基础课程群,这样既能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同时在课程体系上,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与选修课、并行课和后续课配套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达到整合优化的目的。

3.3机械制造基础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归纳、拓宽、加深和应用,尤其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制造技术专业课进行合并和学时锐减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4.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举措

4.1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体系。课程模块化中的模块课程又称为“积木课程”,其最大的优点就体现在其组合特点。我们可以把模块课程定义为一个自我包容的包,它包括有计划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设计这些经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具体的目标。在实施进程中,模块式课程主要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由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机械加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组成;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之成为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4.2.1根据整合优化的总体思路,将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工程材料、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成形,该部分将形成以材料和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工程材料和成形原理为基础理论,以选材料、毛坯、工艺和设备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工程材料、成形加工技术手册,在材料和材料成形方面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合理选用常用材料及常用热处理、成型方法及工艺过程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手册的使用方法的学习,在工程材料方面重点介绍工业用钢、铸铁、常用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性能、改性和选用,增强对常用非金属材料的介绍;在材料成形方面,着重对成形原理的理解,去掉繁冗的工艺细节,适当增加新工艺和非金属材料成形的内容。第二部分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切削原理、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和刀具、机械装配等,该部分将形成以机械加工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切削原理为基础理论,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选择零部加工方法和制定加工工艺、控制机械加工质量,以及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将公差与配合融入具体的工艺过程中,以强调其应用性,并通过应用场合实现概念清楚,应用目的明确,同时要简化互换性原理的计算和分析,重点突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选用、查表方法,适当讲授先进加工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4.2.2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有关领域无论是科学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技术成果,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学生更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信息,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将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机械制造基础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如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科技知识。同时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实验车间,加深对高科技知识的认识,提高其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改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际生产的教学录像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对见习和实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4.4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热爱专业基础教学、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院系可通过安排课程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可以安排理论教师到实训场所学习,使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5.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是在将一些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将理论、实验、工程实训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付胜,李晓阳,程文彬,安国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应拓宽专业口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6):92-93.

篇5

关键字:机械制造 基础课 教学 问题 对策

当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职业高中(高等院校)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在的机械制造行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而是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成为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一体的新兴技术于新工业的综合体,为了适应这个新的变化趋势,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机械制造人才,就必须研究如何做好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研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找到提高机械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好途径,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是技工学校(高校)机械类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等几个部分。它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灵活性大。该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既有很深的理论知识背景,实践性也非常强,而且和很多学科的关联密切,对于任课老师来讲,做好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非常不易。

二、目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经验少,理解困难

目前中职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初中毕业升上来的,(目前,高校的学生都是通过高招选拔进入学校学习的,)经验很少,而且属于90后,思维新颖,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弱。让他们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有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很多内容,而且关联性和实践性也很强,紧贴生产实践活动。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没有什么生产实践经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一些工程运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强的现象。

其次,90后的学生,性格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点,他们家庭环境好,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抗压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另外,他们普遍好动,再加上处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不喜欢枯燥的教学。

(二)教材编排滞后,教学课时不足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老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但是纵观现在的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使用的教材相当滞后,和现代经济发展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这些教材内容过于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理论很多,很深,但是却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和现实中的需求不符,和现实联系很少,实践性的环节不足。另外,教材的内容还是老一套,比较陈旧,没有增添新的内容,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是很难理解,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加强,二是还会认为课本陈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个很系统、很完整、涉及面很广的基础学科,但是,这门学科目前的课时很少,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正常需求。在缺乏课时的情况下,教学者只能压缩实践环节,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善待改进

目前,学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老师们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只是泛泛讲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即不生动也不具体,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也不得当,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课时分配和有效结合进行的很不科学,老师们的整体素质和意识尚待加强,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针对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提出的改进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大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必须提前安排好教学内容,科学的编制教学大纲。这个教材的内容,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实际的社会需求以及专业的特点来制定,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原有的老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精心的梳理,及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删除一些老的不符合实际的陈旧观点,以便更好的贴近市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做教学大纲时候,一定要理性的去分配实践课和理论知识课的课时,要适当的增加实践课的课时长度,尽量多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我们的老师不应在拘泥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只是单方面的讲授课本知识,而是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综合各种教学手段,开展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1、充分应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

现在有很多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教学者一些参考,它们包括: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远程教学等等。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特点,建议多采取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可以图文并茂,将一些很抽象的原理以及制造工艺用动画或者其它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们便于理解,也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2、综合各种办法,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

目前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有着实践的环节,但是很多学校的实践课程教育方法不完善。以下有几种方式可以参考:

(1)现场教学:在实习车间里安排有生产经验的实习指导老师,在操作现场做演示和教授,和学生充分互动,通过亲身示范,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现场教学。对于学校中有条件满足教学的,与实习指导教师联系,在实习车间现场教学。这样学生对设备有感性认识、对各部分的结构有了解,甚至可以现场操作实习,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科有着直观的印象,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去相关的企业车间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在企业的车间里,学生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整个生产工艺的流程,通过和工厂师傅的沟通活动环节,经过老师的点评,学生们就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深一层的认知。

3、加大资金投入,创建实践基地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条件,学校也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要加大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投入,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一定要依据课程情况,创建一个完善的实践基地,用于增加学生的实践次数,增强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

(三)优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是一门稍微有些枯燥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还要转变教学理念,优选教学方法,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方法有很多,其中问答法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问答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到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问题的提出和完成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它是一个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改建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推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尚德香. 机械制造工艺学[M].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

[2] 李春玉,张旭东.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J].课程教材教法,1996.

[3] 郑洪香. 如何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家谈,2010.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进行。本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灵活性大、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特点,其专业能力是从事机械类工程技术工作必需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通过学习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和应用,能够独立自主的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零件,在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前提下,设计出完整的、优秀的工艺过程方案是教学重点。

一、系统性介绍,让学生把握课程整体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包括毛坯制造工艺、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及装配工艺四方面内容,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并且前后联系性不强,而目前技工学校学生来源广,文化知识能力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知识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多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该课程时会感到迷茫。曾有车工专业的学生问过:“我们学的车工专业,学铸造、刨削、铣削等加工方法有啥用?”对于学生的这种迷茫,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该课程进行系统的介绍,并且重点讲解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这样在第一节课学生就会对本门课形成一个大体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课程的目的,这样在有目的的学习下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地学习掌握本门课的知识,增强将来工作适应性。

二、教与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的学习中,学生感到一节课讲授的知识点过多或太抽象,而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改变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法。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然后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不会的问题重点讲解;对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先重点讲解提示后,然后提出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要求学生巩固知识时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学中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例如,粗基准、精基准的选择原则抽象,难以理解,可以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提出加工实例,说明要求,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实例进行分析,选择粗基准和精基准,再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讲解,找出正确的基准,使学生充分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采用一般的理论教学方法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根据现有条件,又不能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每一种工艺方法都实际操作,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可能地用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教具、挂图、幻灯片、录像、加工视频、多媒体、现场参观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讲到铸造、锻压、焊接时,若有相关的设备,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学生进行参观,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否则可以多采用加工视频对学生讲解,使他们掌握机器的生产过程。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章节中,对工序、工步、走刀、安装、工位等学生较难掌握且易混淆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设置场景,利用学生实操过的加工方法,有针对性地讲解概念及其区别,可以使学生易于接受。

尽量使问题由抽象转为形象化。例如,切削用量是切削加工基础里基本的概念,教师在讲解时,可结合学生常见的“削铅笔”这一过程,把“削铅笔”的每一个动作与机械制造的相应动作进行对应讲解,可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四、因材施教,避免满堂灌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从理论课教学上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都在不停地温习旧知识,讲述新内容,下课铃声响起课程内容也刚好结束,看起来非常完美,其实学生真正能接受的并不多。特别是像技工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上课期间笔者发现睡觉、玩手机的大有人在。因此教学中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充足的学习材料。例如,在讲到十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制定时,给学生实物模型(台阶轴),设定单件生产、大量生产两种情况分别制定出工艺规程。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派出代表阐述各自小组的意见,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专业内容。

篇7

1.1有效地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使用PPT的同时,不能忽略实物教具的使用。在讲解一些机床结构、刀具夹具等知识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述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可通过现场教学手段,利用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机械设备,在短时间内解决黑板上难以讲透的问题。没有现场教学条件的,可结合具体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拍摄一些生产过程教学短片,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讨论式、研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效果对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已有的实习工厂、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大为增强,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宜采用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受迫学习,而是自觉、主动的地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课堂环节、测试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多形式考核,最后再综合评定,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

1.4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动态结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教师应与时俱进,注意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学科最新的发展态势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感受到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理解学习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前沿科技,培养自学能力。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许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生产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局面。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参加项目开发等方式,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2结束语

篇8

工程材料以往的教学多是课堂讲授和基础实验组成,由于其内容的抽象、枯燥、知识点多,学生的实践感知少,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表现为学生的考试结果和毕业后在生产实践和工程设计中,对材料选择和处理的水平比较弱;金属工艺以往的教学是在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以后进行,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并不再设置课程实验;同时金属工艺也只以传统的金属成型工艺讲解为主,对传统技术的更新应用及现代材料成型技术不进行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在经历过金工实习后,对该课程的知识似曾相识,加上课堂讲解的枯燥,学起来没有兴趣,更看不到理论技术背后的价值,很难培养良好的理论技术传承与技术更新创新意识。为改变上述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所存在的教学实践不足,兼顾传统与现代材料科学研究、实验与检验方法,常规与先进材料成形工艺技术与工艺方法,我们对课程教学与实践进行了优化整合。

(一)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体系首先是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学团队研讨与学习、教师和学生研讨与学习的力度,做到讲实话做真事。课程组对每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教学研讨,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铁碳合金的奥氏体化与铁碳合金凝固过程、铁碳合金的热处理、铁碳合金的切削加工性能,铁碳合金的焊接性能,以及对既定牌号的铁碳合金构件及其性相关起来;我们还邀学生参加研讨,邀请曾经学过该课程的同学及正在学习该课程的同学,大家坐在一起,谈谈感受,寻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安排。这一举措,一方面使教师更深刻地认知到工程材料特性及成型工艺原理对于制造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更切实地促使教师更实际地思考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

其次是优化课程的教学体系,由我校牵头联合数所兄弟院校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具更适合课改教学的教材:充分突出工程材料机理、材料处理和材料工艺的关系;突出材料性能、材料选择和材料工艺的关系;突出材料性能、工艺性能、构件性能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做领路人,使学生有本可依;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例如以现实的案例说明工科学生懂得工程材料学和材料制造成形工艺的价值,以动态的画面展现材料特征、工艺特征和构件特征;以案例型作业来强化抽象概念的理解;以方案型作业来训练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这一举措,一方面使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学习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原理的工程价值认知得以深化。59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与改革的探讨

(二)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首先是实验分级。在原有工程材料必做实验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消失模铸造和激光焊接两个开放性试验,以弥补传统金工实习所缺失的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实践,方便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实践,也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随着课程建设,还会逐步增加传统技术更新应用性的实践教学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性实践教学。其次是增加观摩性教学。我校发挥地方优势和校企结合优势,带领学生走进铁合金厂,铸造厂和化工机械厂观摩;并和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结成对子,让学生重新体验热处理、车铣刨磨的技术特征。第三是吸纳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鉴于我院该课程组教师近年来先后与企业单位签订了几项横向技术合同,我们在材料选择处理及实验分析鉴定,结构工艺设计及验收标准界定等项目活动中,有意吸纳学生参与技术应用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价值感和实践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前后状态对如表1所示。

二、改革效果

课程改革,克服了传统上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只是学习书本的状态。现在的课程教学考试,以重点工科院校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课程试卷为蓝本命题,教考分离,取得了良好效果(见表2和图2)。我们通过教学整合和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实践,构建了课程立体化教学与学习结构,更有利于工程材料及金属工艺的知识教学,加强了学生的知识联系、实践与运用训练。在知识衔接与联系运用上,学生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单一地去学习模块化的原理与章节;在教学实践上,学生不再是像以往一样形式地完成枯燥的实验和实践操作。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的课程教学在2012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现已申报吉林省省级优秀课程(见表3)。

三、结语

篇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1998年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设置的一门新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非常强,且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的课程[1]。该课程主要以机械工艺及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支撑,同时将机床、刀具及夹具等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课程的讲授过程须要有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之配合,即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不但能消化、理解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时,我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刀具结构抽象,有些复杂刀具结构学生难于理解,这是该实验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实验教学内容老套、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重视实验教学环节,有些学生上实验课只是为了应付,取得学分;第四,实验仪器老化、陈旧。因此,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开设的“刀具几何角度的认识及测量”实验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在对该实验课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及探索,将其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是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环节是其实践性的主要体现,学生也能通过该环节充分发挥和提高其动手能力。由于该实验课涉及的刀具较多,刀具结构较复杂、抽象,实验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刀具的相关知识,刀具的测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该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根据该实验的特点,结合当前学生的就业需求,对实验授课内容做了精湛的筛选,既保证学生对刀具有全面的了解,又着重讲解学生日后在实际工作中将要用到的知识。

授课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制定一条课程主线,将各知识点用这条主线串联起来,这样使实验课的授课内容变得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2-3]。将该实验课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1)应用空间立体模型定义刀具角度;(2)典型刀具的认识及角度介绍;(3)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及其标注。

1.1 空间立体模型的应用

由于刀具角度是个空间的概念,这里应用空间立体模型向学生介绍、讲解定义刀具角度的点、线、面。其中‘点’是指刀尖,‘线’是指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面’涉及两类,一类是刀具本身固有的面,分别为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另一类是刀具角度定义中需要构建的3个平面,分别为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刀具角度无论是简单的刀具还是复杂的刀具其角度都是在这3个平面中定义的。借助于该模型能够直观的将普通车刀的角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难以理解的空间概念直观化。将模型应用于实验课上不但使难于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丰富了实验课的授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

1.2 典型刀具认识及角度介绍

机械加工中常常需要加工的表面涉及外圆表面、孔加工、平面及复杂表面。根据加工表面的不同,刀具分为不同的种类。一般外圆表面的加工常用车刀,车刀按照用途又分为:外圆车刀、端面车刀、内孔车刀、切断刀、切槽刀等;孔加工实现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加工方法完成不同的工艺。常用的有:钻孔、扩孔、铰孔、镗孔及拉孔,其中钻孔涉及的刀具有麻花钻、中心钻、深孔钻等,扩孔钻与麻花钻相似,刀齿数较多,没有横刃。铰孔用铰刀,镗孔用镗刀;平面及复杂表面的加工常用方法是铣削,铣削根据加工的不同表面需要不同的铣刀,常用的铣刀包括:圆柱铣刀、面铣刀、三面刃铣刀、立铣刀、键槽铣刀、角度铣刀及成形铣刀等[1]。不同的刀具都有各自的刀具角度,按照刀具角度的定义都能找到其相应的几何角度。在实验课上,结合常用刀具的应用讲解不同刀具的几何角度。

1.3 车刀角度的测量方法及标注

车刀的角度较其他刀具的角度简单些,该实验中用万能量角台测量车刀的几何角度。万能量角台能够构造出车刀测量时,需要的3个空间参考平面,然后利用量角台的可调部分找到度量平面位置和构成每个需测量角度的平面(或直线)的位置,按照实验的测量方法即可完成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测量后的角度按照《机械工程图学》理论绘制平面图,在该图上按照实测角度的大小完成角度的标注。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方式呆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该实验的特点:一些刀具的角度空间立体性很强,而这些抽象的问题只凭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很难消化理解。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实验课上,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将图形、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结合在一起,使典型的刀具结构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加深了学生对刀具结构的认识、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2 教与学的互动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是老师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完成,整节课都是按照老师规划好的条条框框进行[4-5]。最终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得出个实验结果,至于实验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很清楚。这种授课方式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动手能力提高方面也很有限。基于此,考虑该实验没有安全隐患,我们提出了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首先做实验之前布置学生课后复习实验内容,然后实验课上先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关于该实验课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介绍本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实验前的“序”环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8人,在每组中选出学生代表来讲解实验,其余学生自己动手做,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位做实验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及实验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由老师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几轮课下来,该授课方法取得了极好的授课效果!

篇10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64-02

广西教育厅《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于2012年4月9日正式出台。《意见》指出要发展灵活多样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了五年一贯制、“2+3”和“3+2”的形式。《意见》要求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包括职业院校的衔接、专业设置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和学校企(行)业的衔接。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

一、确定课程目标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由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与机床夹具四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既有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专业基础知识目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素质目标三个方面。为了达到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目标培养要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目标确定为:学会选择一些典型零件的材料及热加工、热处理方法;熟练掌握车、铣、钻、磨、刨等各种机床的操作及简单夹具的设计;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典型零件的加工;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的加工生产过程,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会分析和选择简单的典型零件加工方案,并编写出典型零件的工艺文件,最终制作出简单的一级减速器。

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遵循行动体系的要求,联系生产现场,分析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过程和企业活动,解剖典型零件的工艺和典型加工过程,对接关键技术,提炼典型工艺,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由于中高职衔接存在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现象且较为严重,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在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地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因此,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作为课程设计的思路,把轴、轴套、齿轮、端盖、箱体作为五个典型零件,让学生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先分解提炼再有机地融合到工作过程中。例如,阶梯轴的加工制作,就包含了材料的选择、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热处理方法、加工工艺路线制定、工艺文件编写等。经过重新修改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更适合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其课程标准如表1。

三、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项目

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更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学项目。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作为整个课程内容的载体,对应企业完整的实际生产过程,归纳出7个教学项目,如图1所示。

课程内容中的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对应着教学项目中的相应子项目,既具有独立的可操作性,又可以汇集成一个大的综合项目,使整个减速器的制作过程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组织和实施。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用但可塑性大、逻辑思维偏弱而形象思维较强、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而偏爱实际操作、独立学习主动性低而群体协作积极性高的特点,把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由教师团队精心设计工作任务过程,再把工作任务下达到各学习小组。任务中涵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让学生先按照教师给出的方案去做,在工作过程中边做边教边学。由于受到学院教学设备的限制,以及为了满足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完整性的要求,在总的工作任务中,有一部分任务是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过程来完成的,这就需要对部分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修改。例如,箱体零件的毛坯需用钢板焊接而成,在简单的阶梯轴上增加锥面和外螺车削加工,圆柱齿轮制作采用线切割机床来加工等。另外,螺栓、螺母、轴承、键等标准件必须通过外购获得。

五、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从专业基础知识的期末考核、专业技术应用过程考核和社会能力素质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注重专业技术应用过程的考核,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以满足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介体系如表2所示。

按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给学生作出课程综合成绩评定,使考核与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综合成绩为:社会综合素质评价(10%)+各工作任务过程考核(40%)+总任务完成质量考核(30%)+期末基础知识考核(20%)。

实践证明,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真正实现有机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珍.引入工作任务 改革机械制造技术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2]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3)

[3]何秋梅,何良胜.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群[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