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pmi范文

时间:2023-03-31 21: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pmi,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pmi

篇1

进一步观察,构成PMI的主要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的最低点。虽然目前PMI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了未来制造业增长的回落趋势。

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评论说:“从pmi和其各项构成指标看,预示着在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大体平衡,价格涨幅开始走低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投资预期开始发生转变。当然,由于未来投资、消费、出口仍然有较大增长潜力,因此企业预期的变化不意味经济将较快滑落,而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或小幅波动,呈现出较高增长和较低物价的格局。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只有充分准备,才可能抓住持续扩大的市场机遇。”

在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指数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东部经济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生产指数

6月份生产指数为55.7%,显示生产仍然强劲增长。但该指数比上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的第二个低点。报告生产比上月增长的企业达到三分之一,但下降的企业比例也超过了20%。其中,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五个行业下降最大,生产指数均低于50%的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

新订单指数自3月份达到最高点63.5%之后,近两个月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从四月61.3%、5月55.6%再次滑落到53.4%,为今年最低点。6月份报告新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超过20%。部分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已降到50%以下。

新出口订单指数

自3月份以来,来自海外的出口订单增长均超过了国内订单的增长,显示了出口增长是经济扩张的主要驱动力。6月份,出口订单指数为56.1%,同样高于国内订单指数2.7个百分点,也是6月份各项指数中最高的一个。与其他指数类似,在3月份出口订单指数达到最高值63.9%之后呈现了连续下滑态势,降为今年最低点,显示未来趋势不容乐观。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行业该指数最低,已大大低于50%,显示国际市场需求趋缓,值得高度注意。

积压订单指数

6月份积压订单调整后的指数为48.4%,虽比上月略有上升,但仍低于50%的临界点。报告积压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达到20%,超过上升的企业3个百分点。积压订单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订单的增长趋缓和部分产能的上升。

产成品库存指数

制造业产成品库存进一步下降,今年以来连续第6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但6月份的指数为48.1%,是今年以来的最高点。接近四分之一的企业报告产成品库存减少。减少的原因与产品价格下降有关,企业必须设法降低库存以保持较好的收益。

采购量指数

6月份采购量指数为53.2%,比上月减少0.9个百分点,达到今年以来最低点。采购活动增幅减小主要是反映了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和夏季供电高峰将引起生产减少的预期。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采购活动下降较多,该指数均低于50%。

进口指数

6月份进口指数为49.8%,已经跌到50%的临界点下方,为今年第二个低点。进口上升的企业与进口下降的企业比例相同,均为19.2%。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工、医药、纺织、烟草等12个行业的进口指数均滑落到50%以下。

购进价格指数

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在50%的临界点下方,这是今年以来首次滑落到50%以下。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购进价格走势波动很大,前三个月持续大幅走高,四月份是一个转折点,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首当其冲,接近68%的企业反映价格下降,市场出现过度敏感和波动,用户观望待降气氛浓厚。一些相关行业如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价格也随之下降,导致整体价格下滑。

原材料库存指数

6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已连续5个月下滑,6月份指数为44.2%,成为今年以来的最低点。新订单和生产增幅的下降引起了原材料库存的减少,同时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的预期导致采购活动和库存进一步减少。除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以外,其余行业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在50%以下。

从业人员指数

今年以来从业人员指数总体变化不大,超过80%的厂商选择从业人数不变。 1-4月呈小幅上升走势,在3月和4月份达到最高值之后,5月和6月份有所回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由于考虑到社会责任和政治因素,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指标不是非常敏感,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已连续6个月在50%以下,显示配送延迟,运力紧张是导致该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企业反映运输是比较大的问题: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价上升、海运不易控制,运输成本占采购总成本的比例正在提高。总体来看,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基本平稳,变化幅度最小,1-6月各月均有超过80%以上的企业反映持平或没有变化。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说明

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双方共同负责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方案和指标体系的制定、前期调研和试点工作的完成;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企业调查的具体实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外合作与等事宜。香港利丰集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制造业PMI商务调查是在对700多个公司的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基础之上形成,每个月的调查通过对采购和供应问题的回答汇编而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数据来源不作解释,也不公布任何单个公司的数据。使用者在需要参考这些数据作出决策时,应基于个人或公司的需要,并应比较相关的其他数据来源。

PMI调查是根据标准工业分类,将所有制造业合并为20个工业行业,按照每个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确定调查的样本数。再根据地域的代表性选出被调查企业。目前,我们选定的企业共有727家。

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月相对于上月的变化。该报告度量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扩散指标(新订单、积压定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存货、产成品库存、就业和价格)。报告显示出对每一个指标回答的百分数、正面的(增加、好)与负面的(低,坏)趋势之间的净差和各项扩散指数,其中,供应商配送扩散指数是逆指数。指数的计算是将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变化的趋势及变化的范围。指数在50%以上,反映某一方面经济活动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其经济活动衰退。

篇2

汇丰PMI初值从上月的49.3%下滑至47.8%,目前的汇丰PMI数值已经接近于2008年9月份,显示当前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具体分项指标看,除了就业指数与上月持平、产成品库存指数回升外,其余分项指标均比上月下滑。

经济呈现生产下滑、需求回落、库存增加的格局。生产指数为47.9%,比上月下滑3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至44.7%,创41个月以来的新低,显示外需疲弱,出口面临较大压力,这与7月全球PMI表现乏力相一致。产成品库存指数为53.6%,比上月提升3个百分点,上月统计局公布的PMI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刚刚出现明显回落,本月受制于需求的低迷,库存再次反弹,令经济进一步承压。

汇丰PMI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比较低迷,在政策迟迟不发力的情况下,经济继续下滑的压力较大。就业指数在本月虽然没有进一步恶化,但是经济如果进一步下滑,必然会带动失业率的提升,当前正面临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点,从实际情况看,就业压力已经明显加大。从该角度讲,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的放松,尤其是在投资领域。

月底流动性压力上升,逆回购加码应对

时至月底,接近月底考核时点,同时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流动性被动紧张因素叠加,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有所上升。

从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可以看出,最近几天,银行间市场利率有上升的压力。但是经过周二2200亿元的天量逆回购后,利率有所下降。

23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释放流动性1450亿元,其中7天期800亿元,14天期650亿元,利率均维持周二的水平,分别是3.4%和3.6%。此外,23日还通过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方式做了三月期的国库现金管理定存招标,共释放400亿元。

对于降准的必要性和央行当前对降准政策的抉择问题,我们在月度金融数据分析、降息点评、以及最近几期日报中已经做过详细的阐述。如果从短期可能的降准时点来看,最近这个周末应该是关键时期,如果这周末还不降准,那么银行间资金最紧张的时刻就基本过去,下一个紧张的时点就是国庆前的季末、月底考核,外加长假的时点叠加。因此,在9月份的时候,除非外汇占款等高能货币释放通道未能有效打开,那么9月份央行就只能在不断滚动的超过千亿的逆回购和降准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贷款降幅大、存款降幅小的不对称降息为何最终导致银行净息差上升?可能是由于给企业贷款利率降幅小于吸收存款利率降幅,也可能因为给企业贷款较少而更多地做同业存款。无论何者,都影响降息效果向企业传导。那么,为何银行不愿意以更低利率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

当前经济尚在底部徘徊,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受到侵蚀,无论银行还是企业对经济前景都没有十足信心,因此贷款风险依旧困扰银行,贷款执行利率依旧高企。据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贷款执行利率上浮占比在6月份非对称降息后仍然高达67.0%。因此,当前贷款需求不足并不是因为企业不需要钱,而是因为在银行给定的风险利率水平上,企业贷款意愿不足。不难理解,6月、7月两次降息,并未能有效释放企业贷款,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加了以房地产消费贷款为主体、风险相对较小的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规模。

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加大有效供应和惠民力度

国务院副总理日前指出,我国将确保保障房的公平分配,并将完善配套形成有效供应。李副总理称,保障房是解困房,要真正分配给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众;保障房不是福利房,要坚决防止不符合条件者获得保障房。李副总理着重对住房质量、配套实施、拟建保障房项目问题进行了指示,指出一定要围绕市场出清、尽快完善、确保便民展开保障房建设。同时强调要继续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篇3

经过近三年的准备和试行工作,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于2005年7月6日正式。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完成的。按双方协商的合作分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社会。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PMI指数。建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预测,也有利于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活动。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体系的编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数调查与编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兼顾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调查方法和样本的确定方面,按照工业行业大类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度,采用PPS(即按与企业规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方法,确定727家样本企业,保证了调查单位的代表性;在数据的调查与采集方面,通过国家统计局调查系统的调查渠道和专业统计调查队伍,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在数据分析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拥有一批行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统计局企调队也开展专题分析。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此项工作还得到了香港利丰集团的大力支持。

从2005年6月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将按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时间是每月第一个工作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十一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调查结果是以百分数形式表示。计算过程如下:首先,根据企业采购经理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本月与上月的比较),分别计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然后,将“上升”的比重赋值为1,将“持平”比重赋值为0.5,“下降”的比重赋值为0,进行汇总得到各个问题扩散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这5个指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定,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反映了经济活动各个层面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本次会通报的2005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1.7%,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增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虽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构成PMI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调查的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分别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PMI――科学透视经济现象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答记者问

文/娅茜

7月6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在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之后, 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下面是采访纪要。

记者:采购经理指数在国内还比较陌生,是哪方面的指标,您能否解释一下?

丁会长: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简称PMI)是一套月度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制造业PMI最早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非常完整、合理的经济监测体系。服务业PMI基本上是从1998年以后才形成的。

记者:采购经理指数有哪些特点,为何受到很大关注?

丁会长:采购经理指数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采购经理指数有五大特点。首先是具有及时性与先导性。PMI指数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由于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在PMI基础之上的商务报告,是所有宏观经济序列数据中滞后期最短的报告之一。

第二,具有综合性与指导性。PMI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体系,尽管指标不多,但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如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库存、雇员、价格等,其综合指数反映了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而各项指标又反映了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尤其是一些特有的指标,如供应商配送时间等,是其他政府指标所缺少的,有助于详细分析经济发展走势,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真实性与可靠性。PMI问卷调查直接针对采购与供应经理,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做任何修改,经过汇总并采用科学方法统计、计算,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它还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气候条件、法规制度和法定假日等因素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第四,科学性、合理性。首先,有科学的抽样方法,根据各行业对GDP的贡献率确定每个行业的样本比重,并考虑地域分布和企业不同的类型来确定抽样样本。第二,计算方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具有全球可比性。第三,渠道不断维护、更新。在

首次抽样选择之后,调查的渠道,即企业样本和企业经理基本确定下来,以后根据情况对样本及时调整,如果企业、采购经理发生任何变化,及时更新。

第五,简单、易行。PMI问卷是非定量的调查,仅包括三种答案:与上月相比该指标是升高、持平或降低,既不涉及商业秘密,又明确易笞。PMI数据采集和加工的简单易行,保证了它作为预测工具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问卷对每个指标都有明确解释,并列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包括采购策略(前置期)、价格升高与降低的原材料与短缺品种等,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

正因为PMI指数有上述特点,因此PMI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商务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记者:PMI指数是根据调查得到的,那末如何开展调查呢?

丁会长:第一,进行科学的抽样。首先,样本选择涵盖了不同行业,按照各行业对GDP贡献的大小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贡献大的行业样本多,反之,则少;其次考虑地理分布,样本企业要具有足够的地域代表性;另外还考虑企业类型,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均有代表。目前我们把制造业分为20个大行业,在全国选取727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35.6%、27.6%、20.5%和12.6%。东部、中部、西部企业的比例分别为:63.6%、23.6%和12.8%。第二,是设计标准的调查问卷,我们的问卷参照了国外的做法,并在山东、天津和甘肃三个省份进行了试点调查。第三,建立稳定的调查渠道,尤其在中国,需要有稳定的机构来开展调查;第四,确定问卷回收的办法,目前各国采取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上报送等多种方式。我们的做法是,采取网上直报的方法,这样避免了人工录入可能带来的差错,也加快了汇总、统计的时间。

记者: PMI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丁会长:以制造业PMI为例,首先统计出问卷中各问题回答“升高”、“持平”、“降低”的百分数,然后用回答“升高”的百分数加上回答“持平”的百分数的一半得出对应指标的指数(也称扩散指数)。例如,在新订单问题中回答“升高”的占20%,回答“持平”的占70%,回答“降低”的占10%,那么新订单指数是[20%+(0.5×70%)]=55%。这种计算的根据是,认为回答持平的人有一半倾向于“升高”,另一半倾向于“降低”。第二,计算综合指数,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方法在各国是一致的。根据各指标对GDP的先行影响程度,选取新订单(O)、产量(P)、就业(E)、供应商配送(I)、存货(D)五项指标作为计算制造业PMI综合指数的主要指标,分别赋予30%、25%、20%、15%和10%来加权汇总。

记者:对PMI指数的含义如何理解?

丁会长:PMI指数计算出来之后,可以与上月进行比较。如果PMI大于50%,表示经济上升,反之则趋向下降。在制造业PMI体系中,现包含新订单、产量、雇员、供应商配送、库存、价格、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等商业活动指标。每项指数都反映了商业活动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据美国专家分析,如果美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在一段时间内高于42.7%,表示国家总体经济上升。

记者现在我已基本了解了PMI指数的情况,那末谁来应用或是如何来应用它呢?

丁会长: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PMI指数作为预测经济的工具,已成为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华尔街、道琼斯通讯社、路透社等著名财经媒体广为应用、传播的重要信息。

首先,是政府部门调控、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它是一个先行的指标。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指数与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在过去四十多年里,美国制造业PMI的峰值可领先商业六个月以上,领先商业低潮也有数月。第二,可以用来分析产业信息。一是可以对占支配性的产业进行分析。二是可以根据产业与GDP的关系,分析各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变化。

第二,企业应用PMI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从而更好的进行决策。企业可利用PMI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整体经济状况对市场的影响,从而确定采购与价格策略。每月PMI商业报告后面会列出短缺的产品目录、价格上涨和价格下跌的目录,这有助于企业更好的了解和监测商品市场的变化。

当然,更多的应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

记者:目前,全球PMI指数进展情况如何?

丁会长:美国是最早建立PMI指标体系的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原为美国采购管理协会)开始创建PMI。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是美国最大的采购与供应管理研究、教育机构,在美国有48000多名会员。每月,该协会进行问卷调查,将其结果绘制成图表,PMI指数和商业报告。目前美国PMI指数包括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两大部分,已成为美国经济运行监测的及时、可靠、权威的先行性指标,得到了美联储、商业银行、金融与投资公司,以及政府与商界的经济学家与预测专家的普遍认同和采用。

欧元区PMI调查主要来自欧洲采购与供应理事会成员(ECPS),既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每个月调查超过5000个公司采购经理,样本分布采用各国在官方统计中的结构。制造业PMI调查了德国、法国等八个国家,代表了整个欧元区制造业产出的92%。服务业PMI调查了德国、意大利等五个国家,代表了欧元区服务业活动的83%。

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由J.P.Morgan、NTC ResearchLtd、国际采购联盟和美国ISM共同发起组织建立了全球制造业PMI和全球服务业PMI,并撰写了相关商务报告。全球制造业PMI是根据各国制造业对全球制造业GDP的贡献度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的。其数据来源于对全球22个国家、超过7000个采购经理的调查,这些国家的制造业GDP总和占全球制造业GDP的76%。全球制造业PMI共五个主要指数,包括制造业产出指数、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制造业采购品(投入品)价格指数、制造业雇员指数和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由各国相应扩散指数加权平均得到。其综合指数的含义与计算方法都是统一的。全球服务业PMI共五个主要指

数,分别为:产出/活动指数、新商业活动指数、积压定单、投入品价格、雇员。

记者:你在会上谈到,中国PMI既借鉴了国外做法, 又兼顾了中国国情,能否具体谈一下?

丁会长:建立中国PMI,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调查方法、指标设计、计算方法方面要与国外一致,具有国际可比性。但是,中国的国情毕竟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第一,发达国家的PMI,一般由行业组织、民间来组织开展调查,在中国,企业比较相信政府,又有统计法作为保证,因此与统计局合作,通过统计局的调查渠道来做这项调查,是非常好的选择,既节省了调查成本,又可以获得稳定的、可靠的数据来源。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通过与统计局合作,我们建立了稳定的调查队伍和可靠的调查渠道。第二,PMI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在对企业的调查基础之上,因此需要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去年下半年,在确立了调查方案之后,我们和统计局企调队一起,首先在山东、天津、甘肃三个省(市)让部分企业进行了试填,根据情况对方案进行了修改。接着,9月份在青岛召开PMI小型研讨会,会上又邀请了青岛本地的若干企业试填,并与企业就指标的含义进行了沟通,并对方案进一步完善。经过两上两下的过程,最后敲定了调查方案。此外,在调查样本的确定方面,我们也充分尊重了企业的意愿,通过各省企调队的帮助,逐一对企业进行了核实,凡是企业不愿意参加的,我们并不勉强。因此,我们的调查渠道非常稳定,预选样本为730家,实际填报企业727家,月月如此。第三,有些指标和国外有所差异。比如雇员指标,在国外是一个灵敏度较高的指标,表明企业的景气程度,当经济好转时雇员增长,反之则下降,因此该指标在PMI综合指数重权重占20%。但是我国国有企业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不能轻易裁员。因此,在指标上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否则无法做到可比性,但在分析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中国的国情。

记者:中国PMI建设还有哪些计划?

丁会长:如前所说,由于中国目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PMI问卷的设计上必须考虑企业的理解程度,一方面要有与国际比较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兼顾中国的国情,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分析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在PMI建立之初,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不够充分,很难与国家其他经济指标比较,与国际PMI体系的比较也有待于建立。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时间和数据的积累,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各项指标进一步认识、深化和挖掘。此外,由于春节对国内企业影响巨大,需要进行季节调整,但是目前的季节调整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相关的历史数据基础之上,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我们从2005年1月开始进行制造业PMI调查,在本次会后,以后我们每个月月初制造业PMI商务报告。2005年8月,我们将在香港召开一个新闻会,英文版的中国制造业PMI,正式向海外发行。同时,我们还将考虑筹划服务业PMI指标体系的建设。

总之,建立中国的PMI指标体系是一项开拓性事业,也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企业的基础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中国的PMI指数体系一定会成功建立,也一定能在国家经济预测和企业经营指导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

我们非常希望国家政府机构、经济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经营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也欢迎大家与我们进行交流。

中国制造业PMI商务报告

2005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和中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完成的中国制业采购经理指数(PMl)显示,PMI指数51.7%,说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可能预示着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

进一步观察,构成PMI的主要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的最低点。虽然目前PMI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了未来制造业增长的回落趋势。

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评论说:“从PMI和其各项构成指标看,预示着在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大体平衡,价格涨幅开始走低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投资预期开始发生转变。当然,由于未来投资、消费、出口仍然有较大增长潜力,因此企业预期的变化不意味经济将较快滑落,而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或小幅波动,呈现出较高增长和较低物价的格局。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只有充分准备,才可能抓住持续扩大的市场机遇。”

在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指数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东部经济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生产指数

6月份生产指数为55.7%.显示生产仍然强劲增长。但该指数比上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的第二个低点。报告生产比上月增长的企业达到三分之一,但下降的企业比例也超过了20%。其中,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五个行业下降最大,生产指数均低于50%的临界点。

新订单指数

新订单指数自3月份达到最高点63.5%之后,近两个月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从四月61.3%、5月55.6%再次滑落到53.4%,为今年最低点。6月份报告新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超过20%。部分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制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已降到50%以下。

新出口订单指数

自3月份以来,来自海外的出口订单增长均超过了国内订单的增长,显示了出口增长是经济扩张的主要驱动力。6月份,出口订单指数为56.1%,同样高于

国内订单指数2.7个百分点,也是6月份各项指数中最高的一个。与其他指数类似,在3月份出口订单指数达到最高值63.9%之后呈现了连续下滑态势,降为今年最低点,显示未来趋势不容乐观。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行业该指数最低,已大大低于50%,显示国际市场需求趋缓,值得高度注意。

积压订单指数

6月份积压订单调整后的指数为48.4%,虽比上月略有上升,但仍低于50%的临界点。报告积压订单减少的企业比例达到20%,超过上升的企业3个百分点。积压订单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新订单的增长趋缓和部分产能的上升。

产成品库存指数

制造业产成品库存进一步下降,今年以来连续第6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但6月份的指数为48.1%,是今年以来的最高点。接近四分之一的企业报告产成品库存减少。减少的原因与产品价格下降有关,企业必须设法降低库存以保持较好的收益。

采购量指数

6月份采购量指数为53.2%,比上月减少0.9个百分点,达到今年以来最低点。采购活动增幅减小主要是反映了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和夏季供电高峰将引起生产减少的预期。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采购活动下降较多,该指数均低于50%。

进口指数

6月份进口指数为49.8%,已经跌到50%的临界点下方,为今年第二个低点。进口上升的企业与进口下降的企业比例相同,均为19.2%。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工、医药、纺织、烟草等12个行业的进口指数均滑落到50%以下。

购进价格指数

6月份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在50%的临界点下方,这是今年以来首次滑落到50%以下。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购进价格走势波动很大,前三个月持续大幅走高,四月份是一个转折点,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首当其冲,接近68%的企业反映价格下降,市场出现过度敏感和波动,用户观望待降气氛浓厚。一些相关行业如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价格也随之下降,导致整体价格下滑。

原材料库存指数

6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已连续5个月下滑,6月份指数为44.2%,成为今年以来的最低点。新订单和生产增幅的下降引起了原材料库存的减少,同时对原材料价格继续下降的预期导致采购活动和库存进一步减少。除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以外,其余行业原材料库存指数均在50%以下。

从业人员指数

今年以来从业人员指数总体变化不大,超过80%的厂商选择从业人数不变。1―4月呈小幅上升走势,在3月和4月份达到最高值之后,5月和6月份有所回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由于考虑到社会责任和政治因素,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指标不是非常敏感,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已连续6个月在50%以下,显示配送延迟,运力紧张是导致该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企业反映运输是比较大的问题: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价上升、海运不易控制,运输成本占采购总成本的比例正在提高。总体来看,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基本平稳,变化幅度最小,1―6月各月均有超过80%以上的企业反映持平或没有变化。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说明

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双方共同负责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方案和指标体系的制定、前期调研和试点工作的完成;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企业调查的具体实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外合作与等事宜。香港利丰集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制造业PMI商务调查是在对700多个公司的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基础之上形成,每个月的调查通过对采购和供应问题的回答汇编而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数据来源不作解释,也不公布任何单个公司的数据。使用者在需要参考这些数据作出决策时,应基于个人或公司的需要,并应比较相关的其他数据来源。

PMI调查是根据标准工业分类,将所有制造业合并为20个工业行业,按照每个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确定调查的样本数。再根据地域的代表性选出被调查企业。目前,我们选定的企业共有727家。

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月相对于上月的变化。该报告度量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扩散指标(新订单、积压定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存货、产成品库存、就业和价格)。报告显示出对每一个指标回答的百分数、正面的(增加。好)与负面的(低,坏)趋势之间的净差和各项扩散指数,其中,供应商配送扩散指数是逆指数。指数的计算是将正向回答的百分数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数的一半。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变化的趋势及变化的范围。指数在50%以上,反映某一方面经济活动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其经济活动衰退。

篇4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完成的。按双方协商的合作分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社会。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PMI指数。建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预测,也有利于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活动。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体系的编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数调查与编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兼顾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调查方法和样本的确定方面,按照工业行业大类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度,采用PPS(即按与企业规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方法,确定727家样本企业,保证了调查单位的代表性;在数据的调查与采集方面,通过国家统计局调查系统的调查渠道和专业统计调查队伍,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在数据分析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拥有一批行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统计局企调队也开展专题分析。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此项工作还得到了香港利丰集团的大力支持。

从2005年6月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将按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的时间是每月第一个工作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十一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调查结果是以百分数形式表示。计算过程如下:首先,根据企业采购经理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本月与上月的比较),分别计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然后,将“上升”的比重赋值为1,将“持平”比重赋值为0.5,“下降”的比重赋值为0,进行汇总得到各个问题扩散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这5个指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定,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反映了经济活动各个层面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篇5

利润下降和资金紧张等严峻挑战和压力。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之一,通常以50%为荣枯分水线。当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时,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7月中国制造业PMI环比微升0.2个百分点,为50.3%。8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创年内新高。

虽然PMI有略微回升,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稳中微升的迹象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制造业和国民的信心,但仍有一些分项指数处于50%以下,集中反映了目前还存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依然疲软,企业订单明显不足,中小型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及社会就业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重要的是,目前还没有更多迹象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将获得强劲动力开始大幅回升。即使是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提升,但由于受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近期乃至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国制造业经济也难以快速发展,整体上中国制造业经济仍不容乐观。

仍面临严峻挑战

本届政府已制定并开始实施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再通过政府投入巨资来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采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调节市场机制,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限,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为中小企业减负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经济增长。而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关于“央行今年下半年仍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有需要同时做一些调整,也不会有大的调整”的讲话,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路和措施。

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矛盾,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力度,这也将导致PMI回升,中国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2013年7月,我国企业反映的问题归类显示: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比重为46.5%,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为46.9%,环比微升1.5个百分点;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为40.8%,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企业比重为19.5%,环比微升2.8个百分点;反映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为27.5%,环比微升1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 4月,全国机械工业共汇总77612家企业,其中亏损企业达到14087家,亏损面为18.15%。同期,机械工业对日本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0.17%,对美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37%。此外,1~4月,重型机械行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危机,中国一重产值为22.94亿元,同比减少29.5%;中国二重产值为22.6亿元,同比减少19.8%。

统计数据还显示,2013年1~6月,全国造船完工量20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6.0%。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89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4%。1~6月,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3亿元,同比下降18.5%;实现利润总额35.8亿元,同比下降53.6%;完成出货值784亿元,同比下降24.7%。

上述统计数据凸显了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仍面临着订单不足、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和资金紧张等严峻挑战和压力。要使中国制造业经济朝着好的方向快速发展,如没有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力度加大、政府的调控政策等措施,困难不小,即使PMI在某些时段微升,也不完全表明其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竞争力不足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这种现状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依然不强,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全球中高端市场和发展机遇。以iPhone手机为例,美、日、韩企业分别凭设计和技术获得49.4%、34%和13%的利润分成,而中国企业靠生产获得的利润还不到4%。

尽管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促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及中国智造的转变都绝非易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特别是着力推动产品研发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当然关键还是在于思想观念创新。

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企业还存在着:发展战略不清晰,战略支撑体系不完善;参与全球竞争的企业尚未建立起全球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集团型企业管理效率、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不高;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及一些经理人难以胜任岗位;全面预算和生产(作业)计划偏差较大,资源难以有效配置;业务流程不畅且不完整、基础数据不全且不准确、信息不集成且不共享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任王勇曾明确指出,通过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对标研究,总的看,中央企业存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突出表现在基础管理、管理创新、投资并购、管理信息化和国际化经营管理五个方面。此外,中央企业的管理创新总体上还处在学习、模仿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这些问题集中凸显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依然缺乏有效管理,难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经营效益提升的实际情况,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经济的提升和发展。

两化融合总体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52.73和59.07。机床、船舶、汽车和钢铁等35个重点行业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10%。目前中国机床行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普遍落后,信息系统之间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中国大多数船企目前的造船模式与现代造船模式还有一定距离,应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步进行流程优化与生产体系改造,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将这些评估结果与中国制造业30多年的企业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推进相关联,问题显而易见。两化未能全面深度融合,中国制造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工业化进程将失去内生动力。

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7月美国制造业PMI由6月的50.9%升至55.4%,创2011年6月以来新高。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3%,同比下降0.7%;7月欧元区制造业PMI由6月的48.8%升至50.3%,出现两年来的首次扩张。这些数据表明美国和欧盟经济衰退程度较前相比有所减轻,可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世界经济的同步发展。

篇6

6月PMI再遭下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1日报告称,6月份CFLP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PMI已持续16个月保持在50%以上,但5、6月一改之前波动上升态势,呈现连续回落,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回调的趋势,这对风险投资者有一定的压力。

经济渐显疲软态势

从分项指数看。6月份PMI指数延续上月走势,11个分项指数中“一升十降”。同上月相比,同样只有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升幅为1.5个百分点,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回落幅度多在2个百分点左右。其中,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最大,达到7.6个百分点;进口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回落幅度较小,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

社会需求仍处高位 但增势减缓

本月新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以纺织业:烟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为首的14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3个行业高于6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6个行业低于50%。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低于50%,为42.2%;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在51.9%-57.3%。据数据分析显示,新订单指数最近两月连续回落,说明当前社会需求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增势减缓。

工业生产增速回落

本月生产指数为55.8%,比上月回落2.4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行业低于50%,其余15个行业高于5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等9个行业达到60%以上。

由于社会需求增势减缓,而生产增速虽有所放慢,但依然较高;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与5月份相同,产成品库存上升。本月月产成品库存指数达到51.3%。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为首的10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两个行业达到60%以上。

出口回升日渐趋缓

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7%,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以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为首的15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2个行业达到60%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5个行业低于50%。从区域来看,东部高于50%,中、西部均低于50%。

进口指数回落幅度较小

本月进口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10.5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以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首的11个行业高于50%,为首的2个行业达到60%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低于50%。

通胀压力继续呈现缓解迹象

篇7

一、2014年5月份工业运行情况

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缓中趋稳,比4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高加工度产业仍然增长较快,但产业增速略有分化。分地区来看,近期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低位徘徊,说明我国企业工业依然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受制于成本及资金压力,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一)工业经济增长缓中趋稳

2014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4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从趋势上来看,5月份工业经济增速与前几个月基本持平,逐步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由降转升,比4月份分别上升0.3和0.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工业品出货值增速有所回落,比4月份下降1.0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的小幅回升主要得益于基建投资的明显加速。在房地产销售偏弱和工业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再创新低,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偏弱。

(二)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汽车、医药等产业增长较快,采矿、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较慢

2014年1―5月份,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七个行业增速达到了12%以上,相比之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制造业,开采辅助活动四个行业增速低于3%。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幅度较大的行业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烟草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相比之下,前期增长较快的高加工度产业增速继续下滑,但幅度有所不同。其中,汽车制造业持平,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下滑幅度分别收窄至0.3和0.5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下滑幅度则继续扩大至1.4个百分点。

(三)东部地区增速小幅回升,一定程度反映政府“微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

2014年5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分别同比增长8.3%、8.7%和10.8%,相比于2014年4月份提高0.2、-0.1和-0.2个百分点。近期东部地区工业增速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内需疲弱的背景下,企业在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正经历阵痛。5月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近期政府密集出台的定向降准、再贷款支持棚户区改造以及放松存贷比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目前,中国工业正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矛盾的彻底化解尚需时日。

(四)工业企业总体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2014年1―4月份,受制于工业增速小幅下滑、成本压力上升以及资金压力加大等因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总额增速相比于1―3月份分别下降0.1、0.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与上月持平。分行业来看,由于前期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跌速度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游原材料行业如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能源等企业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相比之下,中下游行业企业盈利状况则明显好于上游,其中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均达24%以上。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当前全球工业正步入逐步回升的通道,发达国家形势总体上好于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内部出现分化趋势,美国工业表现较为乐观,日本和欧盟制造业回升势头有所放缓。美国工业生产指数自去年8月份以来持续维持在100以上,制造业PMI呈现快速扩张态势,失业率处于2008年9月以来的新低;欧元区4月份制造业PMI创2011年5月以来最高,5月份有回落态势;日本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其他金砖国家除印度外,PMI均在荣枯线下,表明经济增长乏力。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仍面临较大通胀压力,南非、巴西和俄罗斯PPI处于7%以上的高位;印度也处于5%以上的水平。

(一)美国制造业持续扩张

(1)生产环比下降。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102.74,环比下降0.6%;产能利用率为78.63%,较3月份下降0.65个百分点。(2)制造业连续第12个月扩张。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上月的54.9升至55.4。截止5月份,制造业已经连续第12个月扩张,且扩张步伐加快,经济复苏显现回升势头。(3)就业市场持续改善。5月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21.7万个,这是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连续第4个月保持在20万个以上,失业率维持在6.3%,与上月持平,显示就业市场持续改善。(4)PPI增幅回落。5月份 PPI同比上升2.5%,环比下降0.2%,扭转4月份大幅增长的趋势。(5)贸易逆差扩大。4月份贸易逆差为472亿美元,比上月上升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68亿美元。

(二)欧元区制造业回升趋势有所放缓

(1)工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环比上涨0.8%,而3月份环比下跌0.3%。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79.5%,比一季度提高了0.3个百分点。(2)PMI走低。5月份PMI的终值为52.2,连续11个月高于荣枯线。但低于4月份的53.4。(3)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为11.7%,略低于3月份的11.8%。(4)PPI跌势有所放缓。4月份 PPI同比下降1.2%,跌幅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持续走高。4月份贸易顺差微幅扩大至157亿欧元,贸易顺差升至五个月高位,且连续四个月走高。

(三)日本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出口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份102.2回落至99.3;产能利用率指数103,环比下降2.18个百分点。(2)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5月份PMI回升至49.9,高于4月份的49.4,但仍处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失业率为3.6%,与前月持平。(4)PPI小幅上升。5月份 PPI同比增长4.43%,较3月份小幅提升0.28个百分点。(5)5月份出口同比下滑2.7%,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四)巴西PMI回落,但贸易顺差扩大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0.4,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2.24%。(2)PMI进一步回落。5月份 PMI由4月份的49.3降至48.8,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小幅降低。4月份六大城市失业率同比增加4.9%,较3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4)PPI仍处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14%,较3月份回落0.8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5月份实现贸易顺差7.1亿美元,较4月份增加2亿美元。

(五)南非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大幅回落

(1)制造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的104.1升至108.3,结束了联系两个月走低的态势。(2)PMI大幅回落。5月份 PMI较4月的 47.4大幅回落至44.3,连续2个月处于荣枯线下。(3)PPI呈上升趋势。4月份 PPI同比增速为8.8%,持续5个月上涨。(4)贸易增幅回落。4月份出口增长16.59%,较3月下降8.6个百分点。

(六)印度工业增长放缓,但仍好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1)工业生产大幅下滑。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72.1,环比回落10.92个百分点。(2)PMI略有回升。5月份 PMI为51.4,较上月略有回升,连续7个月处于荣枯线上。(3)PPI增速下降。4月份PPI同比增长5.2%,增速较3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扩大。

(七)俄罗斯工业低迷中开始恢复

(1)工业生产恢复增长。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5.4,环比增长0.8%,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2)PMI依旧位于荣枯线下。5月份制造业PMI为48.9,连续7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PPI位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2%,增速较3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4)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降至5.3%,增速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4月份实现贸易顺差198亿美元,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实际形势的变化。

(一)5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处于较低水平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处于降低水平,景气度相比于4月份出现了明显下降,具体主要体现在货运量、进出口货运量、一般贸易进口额三个指标增速的下降,反映了当月经济活动活跃度的降低。

(二)6月份工业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继续下行,表明2014年6月份工业经济同比增速可能继续走低。从不同类别先行指标来看,5个产量类指标中有三个小幅下降,两个小幅上升;2个固定资产投资类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3个金融类指标中,有一个上升,一个下降;2个房地产类指标均出现下降,尤其是商品房本年施工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2个国外市场指标中,一个上升,一个下滑。

当前工业经济主要受到两方面积极因素的支撑。一是政府保增长的力量,主要体现为基建投资的增长。2014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5%,比1―4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下滑,同时进一步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仪器仪表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外需不断恢复。虽然5月份工业品出货值同比增速较4月份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说明外部经济的改善通过拉动出口而对国内工业产生带动作用。

工业增长面临的下滑风险同样值得警惕。一是房地产市场对工业生产的下行压力。2014年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再创新低。另外,从房地产销售、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指标的再回落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仍在继续,房地产开发投资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这将对工业生产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二是制造业投资再创投资新低,反映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在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改善。三是消费未见反弹,内需依然疲弱。2014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较上月提升0.6个百分点,但实际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篇8

内外部环境不乐观

从进出口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今年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7月的48.4%下滑至48.1%,是连续第4个月下滑,创2009年6月以来新低。欧元区制造业PMI从7月的44.0%升至45.1%,连续13个月处于荣枯临界点50%以下。美国制造业PMI从7月的49.8%下滑至49.6%,连续第三个月低于50%,创2009年7月以来新低。日本制造业PMI从7月的47.9%下滑至47.7%,创2011年4月以来新低。多数新兴市场PMI指数继续在荣枯线上下徘徊。

欧元区经济分化加深。继今年一季度环比零增长后,欧元区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滑0.2%。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从7月的87.9降至8月的86.1,创近三年来最低。欧元区整体经济未现明显复苏迹象。

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剧。7月份消费信贷按年率计算下降1.5%,显示美国民众对待消费持谨慎态度。日益临近的政府“财政悬崖”正增大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加之欧债危机的外部影响,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势头可能再次被压抑。

此外,由于外部需求总体疲弱,国内经济继续受结构性问题困扰,新兴市场短期的增长仍不乐观。金砖国家内需结构性问题在外需不振的背景下暴露出来。

从进出口国内环境看,经济仍在底部运行,增长放缓趋势加深。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7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创2009年5月以来低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0.2%,较7月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5%,创2009年10月以来新低,显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8月制造业PMI为49.2%,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跌至“荣枯线”以下,反映制造业处于收缩状态。

不过,国内经济呈现一些积极现象。国内消费增速基本平稳,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2%,高出上月0.1个百分点,是连续4个月下滑后首度回升。房地产投资呈现企稳迹象,1-8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5.6%,较1-7月反弹0.2个百分点,是一年以来首次反弹。前8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4.9%,增速比前7月提高1.3个百分点,为未来经济增长增添了动能。前8月,中央项目投资同比由前7月的下降3%转为增长0.2%,将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起到放大和带动作用。随着前期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并发挥作用,我国经济有望筑底回升。

进出口“保十”压力大

8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仅为0.2%,增速几乎停滞。今年1-8月累计,进出口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2%,全年“保十”压力增大,形势相当严峻。由于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将持续低迷,我国进出口增速有可能进一步走低。

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8月我国制造业PMI的新订单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反映我国消费品市场和出口情况的“义乌小商品景气指数”近期虽然小幅反弹,但仍然低于指数基点1000点,预计短期内我国外需情况难有起色。尽管去年9月份出口规模较8月有所回落,基数变小,但今年9月工作日天数比去年少2天。因此9月出口增速仍可能继续回落。

进口增速或低位徘徊。8月我国制造业PMI中的原材料库存指数再度大幅下跌,显示国内企业去库存压力持续。短期内进口增速可能继续受到国内去库存的拖累,但7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和国际油价呈现回升态势,势必推高短期内进口商品价格。受国内去库存过程和稳增长政策出台的交互影响,进口增速或将经历先放缓后企稳的过程。

加大外贸支持力度

当前要高度重视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人民币间接升值、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升高等诸多压力,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继续落实和完善稳定出口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对产品有市场、有订单的出口企业信贷和信保支持的力度。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可对出口鼓励类商品的企业进行税费减免试点。在推进价格改革中,应适当抑制能源、原材料和生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篇9

 

一、2015年10月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长维持低位徘徊

 

2015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比上月回落0.1百分点,维持低位徘徊态势。从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增速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回落幅度变小。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比1—9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部需求较为低迷,国际竞争更加激烈,10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4%,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进口指数为47.5%,低于上月0.6个百分点,两个指数在临界点下方双双回落,对外贸易增长乏力,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1049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1%。

 

(二)产业链下游行业增长态势好于产业链上游行业

 

2015年10月份,产业链下游行业增长态势好于产业链上游行业。分三大门类看,10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6.7%,与上月持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3%,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进入负增长状态。

 

分行业来看,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采矿和高耗能等传统行业增速减缓;二是装备制造业增速回升,其中汽车制造业受购置税优惠政策作用,自8月份开始结束负增长态势后增速迅猛,10月份增长7.3%,较上月加快4.6个百分点;三是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中部地区工业增长超过西部地区,成为增长最快区域

 

分地区看,2015年10月份,东部地区工业行业继续回调,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7.7%,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仍然是增长最快地区,西部地区增长7.6%,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4.6%,下降幅度有所加大。

 

(四)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2015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降幅收窄,效益仍不乐观。2015年1—9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降幅比1—8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尽管1—9月份工业利润降幅收窄,但在当前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企业效益仍不乐观。1—9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低于主营业务成本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1.2%,而主营业务成本增长达到1.3%。9月当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0.5%,是多年来首次下降,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此外,受市场需求、价格、成本、库存等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短期内难有起色。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美国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为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PMI继续回落。欧元区经济温和增长,工业生产保持增长,PMI回升。日本工业生产持续回落,PMI明显回升。新兴经济体工业增速呈持续放缓的态势。巴西和俄罗斯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萎缩,物价居高不下。南非工业生产微弱增长,PMI略有回升。印度工业生产持续增长,PMI和对外贸易大幅下降。

 

(一)美国工业生产增速下降,PMI为2013年6月以来的新低

 

(1)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为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9月份,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季调)同比增长0.39%,同比增速明显下降,是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环比下降0.19%,是连续第2个月环比下降。9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7.5%,较8月下降0.23个百分点。显示美国经济复苏缓慢。(2)PMI为2013年6月以来的新低。10月份,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1,较9月继续下降0.1,已连续4个月下降,是2013年6月以来的新低。(3)失业率下降。10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5.0%,比9月下降0.1个百分点,为自2008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下降。10月份,美国PPI(季调)同比下降4.1%,环比下降0.3%,PPI连续第11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逆差缩小。9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缩小至408亿美元,逆差同比减少5.5%,较8月缩小72亿美元;其中,美国出口总额(季调)为1879亿美元,同比下降3.7%,进口总额(季调)为2287亿美元,同比下降4%。

 

(二)欧元区工业生产保持增长,PMI上升

 

(1)工业生产保持增长。9月份,欧元区17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1.7%,为连续第10个月保持正增长。环比下降0.3%。三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6%,比二季度上升了0.3个百分点。(2)PMI上升。10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3,比上月上升了0.3,恢复到8月的水平。(3)失业率为2012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9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8%,比8月略有下降,为2012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回落。9月份,欧元区1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1%,比8月份降幅增大0.5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已连续26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顺差扩大。9月份,欧元区18国贸易顺差(季调)为200.8亿欧元,较8月扩大11亿欧元,出口同比增长0.9%,进口同比下降1%。

 

(三)日本工业生产继续回落,PMI上升

 

(1)工业产出负增长。9月份,日本制造业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0.9%,已连续2个月同比下降。9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季调,2010年=100)为97.4,同比下降2.9%,环比(季调)上升1.5%,为连续第9个月同比下降。(2)PMI大幅上升。10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4,比9月上升1.4。(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9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4%,与上月持平。(4)PPI持续大幅下降。10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8%,连续第7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较大,环比下降0.6%。(5)贸易逆差缩小。9月份,日本贸易逆差为1158亿日元,较8月减少4557亿日元,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比8月增加5352亿、795亿日元。

 

(四)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萎缩,物价持续上升

 

(1)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9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0.9%,环比下降3%,自2014年3月以来连续19个月同比负增长,且下降幅度还在加大。(2)PMI大幅下降。10月份,巴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4.1,较9月大幅下降2.9,为近年来的最低值。(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9月份,巴西六大城市失业率为7.6%,与8月持平,是2010年8月以来近61个月的最高值。(4)PPI大幅上涨。10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大幅提高2.6个百分点,自3月份以来已连续8个月同比增速逐月加快。(5)贸易顺差减小。10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20亿美元,比上月减少9.5亿美元,进口同比萎缩28%,出口同比萎缩12%。

 

(五)南非工业生产增长,PMI下降

 

(1)工业生产增长。9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0.4%,为连续第3个月的同比正增长,但增速下降。(2)PMI下降。10月份,南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季调)为48.1,比上月大幅度下降1.8,已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PPI增速持续上升。9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4)失业率上升。第三季度,南非失业率为25.5%,比第二季度上升0.5个百分点。(5)贸易逆差缩小。9月份,南非贸易逆差为8.6亿兰特,比8月减少92.5亿兰特。进口额较上月减少44亿兰特,同比减少0.5%,出口额比上月减少48.6亿兰特,同比增长1.8%。

 

(六)印度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大幅减少

 

(1)工业生产持续增长。9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6%,环比增长0.8%,已连续11个月同比正增长,但增速比上月的历史极值大幅回落。(2)PMI继续下降。10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7,较上月下降0.5,已连续3个月下降。(3)PPI持续下降。9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5%,连续11个月同比负增长,降低速度有所减缓。(4)对外贸易同比大幅下降。9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104.8亿美元,出口额为218亿美元,同比下降24%,进口额为323亿美元,同比下降25%,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已连续10个月同比负增长。

 

(七)俄罗斯工业生产持续回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

 

(1)工业生产持续回落。9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3.6%,连续8个月同比负增长,环比增长3.4%。(2)PMI继续回升。10月份,俄罗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2,较上月大幅上升1.1,结束了连续10个月位于荣枯线下的状态。(3)通货膨胀居高不下。9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大幅增长12.7%,增速略有下降,已连续8个月保持7%以上的增速,环比下降1.1%。(4)失业率略下降。9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5)对外贸易大幅萎缩。8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96.1亿美元,同比下降20%,其中出口额同比下降30.8%,进口额同比下降35.5%。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一)2015年10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持续低迷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5年10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持续低迷。多项指标依旧处在偏冷区间,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三月位于荣枯线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在偏冷区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处在偏冷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转好迹象不明显;货运量依旧处在偏冷区间。发电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向好势头,代表货币政策信号的M1—M0表现积极,对工业经济稳定起到支撑作用。

 

(二)2015年11月份工业增速延续低位徘徊态势,工业经济仍然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预示工业增速延续低位徘徊态势,工业经济仍然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后继增长仍乏力。11月份工业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去库存、去产能任务仍然很艰巨。今年2月份以来,工业企业产品存货量呈上升趋势,表明当前我国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而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去库存压力,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压力更为明显。10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传统行业继续压缩生产,化解产能,高耗能行业PMI为47.8%,持续低于临界点。二是投资下滑的风险还未消除。2015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增速比1—9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继续呈回落走势。三是进出口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由于近期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加之8月份汇市中间价报价机制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制造业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四是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缓解态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依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绊脚石”。2015年10月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7%和46.6%,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

 

受以上因素影响,短期内我国工业经济增长还会延续低位徘徊状态,并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再平衡的阵痛中,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但我们要正确看待我国工业的这种增速换挡。一是投资驱动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转换的迹象明显。主要表现在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0%,增速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改善,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2.6%,增速比1—9月份分别提高0.3个和0.1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增速低位回落,1—10月份同比增长0.8%,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二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政府稳增长力度继续加大,政策利好持续显现。国家围绕“稳增长”和“调结构”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如 2015年10月24日的降准和降息等,随着这些政策和改革力度的如期加大,其作用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会逐渐显现,并呈现出累积效应。“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提出和不断落实,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企业过剩产能转出等提供了机遇和政策支撑,政策红利不释放,对工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篇1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期调查数据,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3%,环比小幅上升0.3个百分点。这个数值已经是连续7个月维持在50%以上了,表明当前宏观经济仍处在复苏趋势之中。

剔除季节性因素,9月份的PMI指数低于预期。从历史数据看,历年9月份的PMI指数保持在55%-57%之间,并且平均比8月份高2-3个百分点。然而,今年9月份的PMI数值未能进入这一区间,环比微幅上升,与往年差距较大。不过,PMI指数的分项数据显示,工业在继续快速扩张。我们认为,经济仍然处在平稳复苏中,预计10月份工业增速将继续回升,增速将达到13%左右,经济景气度将逐步提高。

新订单指数在稳步提升。9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6.8%,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在20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高于50%。从产品类型看,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生活消费品企业较高,达到60%以上,涵盖了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等9个细分行业。

企业整体库存仍处在较低水平,适度补充库存将成为企业增长的动力。9月份产成品指数为46.5%,相对上月的46.5%略有下降。13个行业的数据低于50%,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6个行业在50%之上。从产品类型看,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高于50%,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低于50%。1-8月份,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同比增长-0.8%,增幅比1-5月份回落5个百分点,经济下滑导致的“去库存”阶段基本结束,未来适度补充库存将成为企业增长的动力。

新订单指数与产成品库存指数差额反映了总需求强弱,是未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先导指标。今年1月份以来,这个差额迅速大幅度攀升有负转正,反映出总需求的快速回升。1-8月份我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6-8月份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13.8%。9月份新订单指数与产成品库存指数差额达到10.8%,环比提升1.8个百分点。这预示着未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外收入增速将进一步提升。

出口订单回升,外需仍在复苏趋势中。9月份出口订单指数为53.3%,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标连续第5个月站上50%关口。同时,新出口订单在去年12月份触底反弹后,连续9个月上升。出口订单状况的好转,预示着我国出口将继续复苏。造纸印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几个行业,新出口订单水平高于50%,这些行业有望进一步复苏。从区域看,东、中、西部均高于50%,中部和西部超过55%,区域出口也在全面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