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03-24 18:3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端制造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华社华盛顿2月12日电 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刊文说,美国格罗方德半导体公司10日宣布在中国启动近百亿美元投资项目,凸显中国对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
文章说,尽管在特朗普政府压力之下,英特尔、富士康等高科技公司近期宣布要在美国建厂,但格罗方德的投资计划表明,高端制造业重心仍在转向太平洋另一侧。
文章说,这座新的先进半导体工厂位于中国成都,是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政府支持下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投资中的最新一例。这类工厂明显变得更加先进,它们生产更现代化的微芯片、存储芯片或平板显示器等。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的格罗方德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和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此次布局成都的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是格罗方德在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篇2
马亮,张清辉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
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述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
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的基础上,以R&3D 为分析框架,提出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在
R&3D 的不同阶段,研发体系各主体的作用,以期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R&3D;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34-02
2012 年7 月,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
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在确
立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
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
供工业母机的制造行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国防能力和综合竞
争力的基础,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
战略意义。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共
性技术“瓶颈”,以具有外部性和外溢性都极强的共性技术作为
支撑,否则仅靠低层次的技术模仿与技术跟踪就永远难以培育
出自主创新能力和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很难走出在全球价值链
低端徘徊的困境,无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是由共性技术的测度和筛选来实现
的,这一直是共性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做为基础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是否明确,对于产业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2 年7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
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推进
重点(第一批)》,在《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中对我国确定的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关键共性技术、重
点研发单位、政策及资源(中央层面)进行全面介绍,尤其是明
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重点和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
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职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的
相关技术,[2]这些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着多个工业行业装
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也决定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
发展潜力(见表1)。
表1 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式
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研究
马亮,张清辉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
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述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
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的基础上,以R&3D 为分析框架,提出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在
R&3D 的不同阶段,研发体系各主体的作用,以期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R&3D;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34-02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0BGL034);甘肃省财政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1;兰州理工大学“红柳”学科协调发展计划项目;兰州理工
大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马亮(1981-),男,甘肃庆阳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张清辉(1973-),男,甘肃白银人,兰
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生产力研究》No.12.2013
产业论坛
重要领域 重点方向 关键共性技术
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
航空产业 航空发动机
航空设备及系统
先进航空空气动力学;
先进航空材料及制造技术;
航空数字化技术。
卫星制造
卫星总体技术;卫星平台技术;卫星有效荷载技术等
卫星及应 卫星发射服务 运载火箭动力学关键技术、发动机研制技术等
用
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
对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技术、遥感技术、小型化“动
中通”技术导航与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基础平台、
3S+C 综合应用技术等
动车组及客运列车
重载及快捷货运列车
城轨交通装备
列车智能化控制技术、主动维保系统、可靠性和可靠性
评估技术、减震降噪及操控优化技术、轻量化车体、安
全监测与信号处理技术等
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
整车集成技术、数字网络电气控制技术、数字传感技术、
数字视频技术、数字无线通话技术、轮轴制造技术、无
损监测技术等
轨道交通
装备
关键系统及部件
牵引传动与控制技术、列车网络技术、制动技术、列车
运行控制技术、轮轴轴承、传动技术等
海洋工程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
海洋环境观测与监测技术、深海运载与深海探测技术、
深海观测网络技术、深海装备和设备的可靠性监测技
术、海洋防腐蚀技术等
智能制造装备用关键基础零
部件
高效、高速、高精密加工工艺、焊接相关技术、数字化
控制技术、微机电技术、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液压铸
造、绿色表面处理技术等
核心职能测控装置及部件
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
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
护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高
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等
智能制造
装备
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
以及安装调试技术、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
术、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一体化资产管理技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式
相关研究显示,[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
严重缺乏,同时存在技术流通体制和商业化平台缺失的问题。
要解决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供求之间量的矛盾和结构性
矛盾,缓解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问题,必
须加快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在高端装备制
造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国际上目前采取的方式很多,我们可
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以提
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依托政府动用行
政力量,通过各种专项计划或科技政策牵头,构建以政府为主
导、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结
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力争攻克一批能
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共性技术难
题,很好地掌握这些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同时需要关注共性技术研发之后、商业化之前的中间环
节,即共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R&3D 的思维框架构建新型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官产学研研发体系。
二、R&3D 研究框架
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从全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
将原有的R&D 细分拓展为R&3D(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这
样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属性,促进技术发展。
苏竣[4]对从R&D 到R&3D 的学理渊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
述,虽然分析和研究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入手,但
本人认为R&3D 的分析框架对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
新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R&3D 分析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进了示范和推广两个阶
段。苏竣[4]在研究中认为示范是一项包含特定新技术的活动,在
现实环境中以全规模或接近全规模,检测技术、产品、过程和系
统。推广是介于示范和市场吸收之间的一个技术阶段,包括早
期推广(小规模)和扩散(大规模)两个阶段。R&3D 分析框架增
加了示范和推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特点和价值,其意义对于
创新链较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尤为显著。[5]
三、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一)研发阶段
这里所说的研发阶段,即我们通常讲的R&D,在该阶段中,
主要任务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在该阶段,官产学研的各
类主体有明确的任务和定位。
政府在研发阶段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展共性技术
的预测和共性技术开发计划的制定和加强财支持强度,工业和
信息化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
一批)》即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合作中起创新源作用,如在《战略性新
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中明确了各高端装备
制造业共性技术的重点研发单位,如海洋工程装备由中船工业
702 所、中船工业民船设计中心、中船工业708 所、604 院、611
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
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充分体现了在大学和科
研院所的创新源作用。
企业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应发挥主体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
共性技术研发的最终目标是赢得市场竞争。企业是市场竞争的
主体,直接面向市场,了解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而在
官产学研合作中占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参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官
产学研研发企业并非一个,往往是行业内的多家企业,如高端
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技术领域关键系统及部件,参与其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的企业就有中国通号、北京交大微联、北京南口轨道
交通机械、上海自仪股份、北京和利时、浙大中控等,它们往往
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应主动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示范阶段
政府在示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示范平台、推进专项计
划或应用工程,提供符合共性技术示范的真实环境和全规模条
件,这作为单个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是很难提供和满足的。如《江
苏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方案》中提出要实施重大装
备制造业装备示范应用计划,推动重大装备市场开发,这一做
法应该在国家层面和各地积极实行。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示范阶段起协助作用,协助政府构建示
范平台和创造示范条件,随时关注和解决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
技术问题。企业在示范阶段起主体作用。毫无疑问,政府构建的
示范平台和专项示范项目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和核心构建,同时
由于市场是最终评价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与否的标准,在示范阶
段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言而喻。
(三)推广阶段
政府在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度保障或以首购或大
型工程订购等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产品推广,
如常州市颁布了《常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
管理办法》,有效的从制度上保障了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推广;
《江苏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方案》中明确要完善首
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购首用和保险补贴政策。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广阶段主要是起技术支持的作用,关
注推广阶段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支持和技术升级。
企业是技术推广的主体,经过前期的大量共性技术研发投资、
承担巨大风险和示范阶段,此时到了企业占领市场获取经济收
益的时候了,企业自然当仁不让的投入示范阶段,并主导着示
范阶段的顺利进行。
表2 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官产学研研发体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http://
gov.cn/zwgk.
[2] 工信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EB/OL].
http://miit.gov.cn/.
[3] 原毅军,汪之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体系构建[J].经济论
坛,2011(1):120-123.
[4] 苏竣,张汉威.从R&D 到R&3D: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新能源技术
创新分析框架及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3):93-99.
[5] 马亮,张清辉.R&3D 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
篇3
(成都文理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在全球新一轮制造业革命浪潮中,在国际“重返制造业”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必然态势,但是,我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着:缺乏自主创新、缺乏核心技术、处在国际分工末尾等问题。本文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与制造业态势,得出我国要想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要先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经济新常态 互联网+
一、制造业的概述
(一)制造业的定义及特征。制造业是指把人类劳动生产的产品作为劳动对象的一种工业划分。生产方式有:动力机械制造以及手工制作;销售方式则为:批发及零售。
(二)制造业的生存现状及态势。21世纪的制造业不仅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冲击,而且还受制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制约。因此,制造业出现了式微的态势。
当今,发展制造业必须明确一点――互联网只是制造业改造业务流程、提升效率的工具,它无法取代制造业。
(三)当今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美国为例。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了重振美国实体经济,促进其制造业的发展。2014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2016年在奥巴马政府减税,出口促进,以及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的施行下,美国的“再工业化”初见成效。(1)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从政策施行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2)美国失业率人口显著下降;(3)美国经济回暖,GDP增幅提高。
2.中国人口红利不再,新兴国家抢占市场。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华尔街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业得到空前发展。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挤出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加深,这些国家逐渐向价值链的市场、研发两端延伸,把低附加值、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向外导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政策与资源的支持,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由于资源及环境的束缚,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已难以为继。并且,随着中国适龄劳动力的减少以及东南亚新兴国家的冲击,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殆尽。
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突破“三明治”陷阱的道路。
二、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一)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实施性
(1)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30年有余,在中国制造的道路上深谙其道,中国制造的30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活跃;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装备现代化;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产品创新化与信息化。
(2)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劣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30年间,制造业奋起追赶的同时也陷入了某些误区,一味的以低廉的劳动力,不可再生资源,富饶的土地等作为依托,虽然获得了较为可观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却是短暂的。
我国制造业要想成功转型,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制造业结构不合理,能耗大,污染重,成本高。我国虽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质量却不容乐观。我国制造业普遍呈现出分散程度高,集中程度低,技术落后,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第二,创新的缺失,产品附加值不高,处于国际分工中下游。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一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资已慢慢撤出中国,把目光转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差,P键零部件以及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一直处于全球制造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的生产方式为贴牌生产, 产品附加值极低。即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商品,也只是代为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我国缺乏自主创新与知名品牌,极少数具有创新意识与能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却缺乏品牌意识,只局限于生产,不注重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因此,中国制造必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才能获得新生。第三,市场机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不配套。伴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现有的政府职能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市场经济。政府必须整治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行业垄断,改变其审批制度过于繁琐的问题。
(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利益
第一,有利于创新及推进中国品牌建设。中国在30年的代工生产中,没有走出自己的创新路,局限于模仿与山寨。即使有创新,却缺乏品牌意识,使得经济利益难以实现规模化。在产品品质接近甚至超前的情况下,却没有做出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品牌。我们要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契机,探索出适应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创新之路,以创新拉动转型。打造出一批一流品牌。
第二,有利于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资源丰富,但人均拥有量极为匮乏,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绿色低碳”“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第三,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人们多年来对改革形成的共识正在边际递减。但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坚定不移的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我国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传统制造业的出路何在
1.我国传统制造业如何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1)国家政策的扶持。总理亲自批准了《中国制造2025》,全国各地开始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2)国际制造业整体态势。在西方国家“再工业化”的背景下,制造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中国必须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
(二)“互联网+制造”才是未来的前景所在
2015年,“一带一路”、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 中国政府全方位布局,试图从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对财富进行再创造和重新分配。 中国在“互联网+制造”上已取得初步成果。从海尔沈阳互联工厂到沈阳机床的“指尖工厂”再到海立打造的人机合作新时代,以及探索出“互联网+工业”新模式,在零库存的状态下实现业绩成倍增长的完全由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青岛红领公司。这些公司的成功,无疑向我们证明了“互联网+制造”势在必行。
小结:制造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当前,适逢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再惟GDP,而是要以创新促转型,实现制造业的规模性、品牌性、持续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徐州 产业高端化 政策
在新型工业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地方经济增长的主体,创造徐州市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出口总额的近四成。从制造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金要素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徐州市金融与制造业相辅相承,互为促进,较好地实现了互动共赢的良性格局,但同时受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等诸多因素制约,徐州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因此,探讨新形势下支持徐州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加快发展,是当前徐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徐州制造业发展面临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需求增长,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良好机遇;从国内看,徐州面临扩大内需、加快基础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自主创新、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等发展机遇;世界产业经济的激烈竞争,为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了外部压力;徐州的科教资源、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注入了内在动力;制造企业的国内外兼并重组,为徐州制造业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
一、徐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徐州是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机械,矿业较为发达。经过五十年多年的发展,徐州逐渐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工程机械、食品和建材工业基地。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建材工业为支柱,能源、冶金、纺织、丝绸、轻工、皮革等行业协调发展,实力雄厚的工业体系,拥有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徐州卷烟厂、江苏维维集团等国家级大中型骨干企业111家。2012年以来,徐州市制造业总值达8882.29亿元,以年均29.8%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居江苏省第一。徐州市3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制造业占据29个,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93.9%。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656.74亿元,增长50%;能源产业完成产值651.63亿元,增长37.3%;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297.57亿元,增长41.8%;商贸物流旅游业实现销售额2500亿元,增长24%。从各项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徐州制造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可见,制造业是徐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重要力量。从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方面与历史相比,近年来,徐州制造业发展成绩显著,但由于地方工业经济基础仍较脆弱,制造业总体竞争能力不强,发展相对滞后,在推进工业化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产业占主导且亟待改造和升级,科技含量不高
在徐州制造业发展中,起支撑作用的仍是机械、食品、烟草、纺织、冶金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从实现的销售收入看,在全市29个制造行业内,列总量前3位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分别占徐州市规模企业销售总量的16.41%、14.19%和7.5%;电子通信设备等高科技制造业实现销售7.02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企业销售总量的0.9%,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规模经济优势不突出,中小型制造企业数量占比较大
截止2013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制造业2874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64家,超50亿元的企业14家,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23.10亿元,增长17.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2.3%和1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4.2%,集体工业增长19.2%,股份制工业增长17.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这一比例虽然较之2012年有所增长,但是比起其它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比例仍然亟待改进。
3、以内资和国有为主的投资结构及所有制结构钳制了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精水平拓展
徐州市制造业的投资力量仍然依赖于国内资本,内资工业占其工业总产值的94%,这一比重大大高于苏北平均水平,而来自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的制造业产值份额只有8%,远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制造业发展的外资驱动力在全省表现最为薄弱,这种投资结构单一的特征极大地钳制了徐州市制造业向高精水平拓展和内部结构的升级。在所有制结构中,徐州市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比重在全省位列前茅,私营企业虽产值比重较高,但企业规模效益普遍较差,由此造成了制造业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徐州市制造业发展。近年来,徐州市大中型制造类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虽逐年增加,但投入强度仍然不够。与发达地区该类企业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徐州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大大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对策研究
第一,结合徐州地区实际,适时推出制造业产业升级政策。徐州市制造业目前处于关键转型期,正在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外商垄断转为与本地创新相结合的模式,这一阶段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接受产业的创新升级,同时地方政府介入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企业与领先集团,帮助这些企业与集团实现从单纯的技术升级到市场与制度创新的更新换代。
第二,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为了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应该大力提倡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生产服务业是融合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等多种知识密集型资本,并且与生产直接挂钩,遍布整个物流链环节的产业,在整个流通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刺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创新,将两者有机融合是促进徐州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关键。
第三,不断延伸制造业产业链。微笑曲线告诉我们,生产过程中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环节,要想不断增值,就要加快制造业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活动,从企业的前端环节向末端环节延伸与发展,做好与上下游企业的优势结合,相互结合共同开发市场,实现整个产业链环节的有效整合。
第四,建设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积极设立专项资金,推进产业的企业联盟用于支持产业链创新与建设。搭建产业内企业合作网络,对于产业相同环节,各企业通过各自产品、技术、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对产业链上关键环节和重要结点进行公共研发,推动企业创新或集成新的服务。同时,完善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的三大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企业加强协作并形成合力,通过专利联盟实现知识产权的标准化。
第五,实施传统和高新技术产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差异化对策。徐州制造业正呈现出从重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化转变的特征。必须加快实施传统和高新技术产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的差异化对策。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研发设计,增强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加强信息化改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品牌营销。多措并举,推进徐州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延伸。
第六,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升级。徐州产业集群已经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部分价值环节,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鉴于产业集群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关联带动和整体推动作用,徐州必须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升级。
第七,加快南北产业转移。当前,徐州制造业发达程度仍然不及苏南城市,应加快推进苏南部分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一方面,苏南可以加速腾笼换鸟,集中发展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苏北也可以籍此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第八,加快发展军民融合型经济。徐州具有较强的军工优势,应通过公开招标、技术转移、动态联盟、柔性组织及虚拟企业管理等模式方法,整合军地创新资源,加快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机制建设,促进军民融合的徐州创新体系建设。
三、徐州制造业产业高端化的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并鼓励产学研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有计划瞄准徐州市的技术瓶颈,整合企业资源,依托具有国际水平的龙头企业,并结合当地的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集中融智,建立起高科技研究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统筹与集成,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快企业的创新效率,加大高端产业的投入力度,统筹配置全市的科技资源,集合全市力量,不断加快高新技术的高端化发展,促进优化升级。
2、加强知识产权的监管,降低自主研发风险
以徐州科技局牵头灵活设立各种创业基金,支持企业从研发中创新,加快产学研的不断融合,打破三者的分割局面,构建全新的区域创新环境。
3、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着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集群经济不仅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和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代表一种区域经济的持续竞争力。要高站位,谋长远,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性人才
虽然徐州高校众多,不乏科技人才,但是高端人才仍然不足,这也成为制约徐州产业升级的一个因素。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完善人才体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5、加强产业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为价值的保持和创造提供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保证
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制度,有必要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制度。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联合行业协会、科研、中介机构,协助企业打通本土集群间的外部联系通道。依托来自区域的内在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寻找各自的细分市场机会,改变各自在价值链中嵌入的位置和组织方式,实现本地产业在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
6、完善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环境
政府应该给不同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创造完善有利的创新环境,在技术标准、品牌推广、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创新鼓励政策,尽快修改徐州高新园区的考核办法,将技术创新指标列入到考核目标中,加强政府干部对经费使用、专利授权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考核的目标考察,将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做到有效衔接。
篇5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现状;发展前景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表明,江苏产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着力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对于促进关联行业技术进步、提升我省制造业整体水平至关重要。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抓住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应对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带来的新挑战,引导我省各个地区装备制造业巩固优势地位、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水平。装备制造业是泰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具有泰州特色“1+3+N”产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市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产业体系。
一、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规模效益快速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产业特点鲜明,竞争优势明显。2011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730亿元,增长27.7%,占全市比重达到45.7%。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减速机、数控机床等行业初步形成集聚效应,船舶、叉车、起重机、汽油机、柴油机、减速机、石油钻杆、电机等一批拳头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是船舶工业,不仅是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泰州的出口支柱产业。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我市不断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投入,新型电力装备、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规模超亿元,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设备等一批新兴装备迅速崛起,产业链门类和体系逐步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优势产品地位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市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泰州市装备制造业产品已突破1万种,其中钢帘线、微特电机、小型动力机械等产品已经形成一定比较优势,产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其中,钢帘线年产量已跃居世界前三强,微特电机年产销规模国内第一,曙光石油钻杆被誉为“中华第一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二、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解决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经济效率不高的问题
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是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这样下去不仅是效率问题,而且是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大企业集团不强,缺乏专特精的小巨人企业为之配套
制造能力强、研发能力弱;依赖引进技术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生产产值高、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
因此,必须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改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来解决大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体系亟待改善,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
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
由此可见,只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后段是不够的。
从上述的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4、政府各部门要将国务院颁布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合力执行
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府已颁布的政策可以说是给予了足够的支持,目前的问题是按照统一的目标大家合力执行。
三、对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展望和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市装备制造业将以“高端转型、创新升级”为主线,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优先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装备产品,不断增强自主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和特色装备产业集聚区,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全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可以选择的领域举例如下,作为培育重点参考: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成套设备
围绕满足石化、冶金、煤炭、汽车、轻工等行业的转型升级、节能降耗、自动化、智能化需要的装备。
(2)节能、环保与资源开发利用装备
围绕能源安全和二氧化碳减排、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的重大工程所需成套装备,如核电、新能源、清洁煤燃烧、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
(3)先进运输设备
围绕航空运输和远洋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国家铁路12万公里客货营运里程建设等项目,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4)智能化的基础制造装备
通过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工艺装备专项的实施,突破数字化制造技术、高档数控系统、高精度轴承及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先进工艺技术所需的专用装备。
(5)基础件及仪器仪表
围绕国内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需要,如工程机械行业,改变高档液压元件和控制元件依赖进口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仪器仪表产业非常薄弱,国内需求量的二分之一依赖进口,国外的中高档仪器仪表、元器件和传感器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必须尽快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6)国防及新兴产业专用装备
围绕国防建设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满足受进口约束的装备的需求。
上述诸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要对每个项目分析国内外的状况,确定分阶段的有限目标,制定出各项目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增强操作性,选择有比较优势、有较好的基础和资源条件的项目率先突破,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装备制造业仍存在高端化步伐不快、旗舰型企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加速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时不我待。
(1)坚持创新领先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作为主要的创新模式;重大、高端装备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必须要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处理好制造企业和用户的关系,防止重复引进。“双高”船舶和海工产业基地将以靖江、高港和泰兴等地的相关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船型开发技术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建立国家级船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品牌船型10个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及设备2个以上。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将以新能源产业园为主体,以薄膜太阳能、大功率储能、动力电池、太阳能装备研发制造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光伏、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节能减排四大产业。
(2)夯实强大的基础
产业共性技术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缺位会妨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共性技术属竞争前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支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重产品轻工艺、重整机轻配件、重生产轻基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经过六十年工业化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难以支持工业快速发展,不得不受制于人,如再不引起重视,将会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要把通用基础件(液、气、密)、大型铸锻件、关键特种材料(高档绝缘材料)、控制系统的元器件(包括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通过“十二五”发展期间的努力成绩应该有所突破。
要努力推广标准化战略,这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已成为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保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法规手段。当前要组织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并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标准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促进自主创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3)推广绿色制造和再制造
绿色制造是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最佳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即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
由于制造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绿色制造业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装备制造业不单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还要对铸、锻、焊、热、表面处理五大基础工艺采用绿色制造的理念实现清洁生产。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推行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为原则(4R原则),以低耗低排高效为特点的发展模式。
如在生态制造业园区内,把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付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企业的废气、废热、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和能源。重视末端治理,开发各类废物回收利用技术,促进回收产业的发展,不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扩大了就业面。
(4)加强培养、定向输送各类人才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随着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事设计、加工制造、研发、管理的各类人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和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人才。制造业的人才是金字塔型,注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制造过程的管理与操作者。要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和确定培养目标,切实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篇6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高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52-03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况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中原经济区规划》获批之后,国家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将力争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25年形成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成为大枢纽,拥有大产业,建成大都市。
实验区是我国航空经济的先行者,其以新郑机场周边的保税区为依托,是郑州市发展面向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性物流转运中心、航空器材制造中心、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的主要战略依靠。实验区分为两大功能区,一是核心区,二是主体区。核心区以实验区内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飞机航材制造,生物科技、手机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主体区主要发展总部经济、飞机销售、文化传媒、家电生产等行业。
根据国家的相关发展规划,实验区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着眼点,作为河南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打造中原地区开放高低的立体性抓手。在实验区内,积极创新发展新思路,为河南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成熟经验。同时,积极制定合理的实验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周边基础设施、构建高效的服务型管理机制、并注重实验区的环境保护,做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初步的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实验区各项设施、基础服务、产业链条基本成型;到2025年,实验区将成为富有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较大、引领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原开放高地。
二、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及特征
高端制造业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从某个具体行业来看,是指该制造业中出现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从产业链条的角度看,是指处于该行业的产业链条的高端。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是相应的说法。高端制造业主要指制造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低端制造业是工业初期的制造水平,污染高、排放高,经济效益低。高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最终要被高端制造业所取代,这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进程。
高端制造业具有高技术性、高资金投入、高生产附加值、高带动行业发展性的特征。具体来说:一是高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当代先进技术,同时由于技术人员比较集中,所以产品中凝集的智力成本较高。二是由于高端制造业能够占领市场一席之地,主要靠技术研发,所以其技术研发费用所占成本较高。此外,对生产设备,原材料品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三是高端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技术先进,而且还蕴含着知识产权、品牌效应等附加值。四是高端制造企业必须掌握海量信息,包括市场行情、对手产品、技术水平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立于市场前端。五是高端制造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引领地位,具有带动行业发展的作用,能够影响整个行业升级转型。
三、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要性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制造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创新型,创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已经逐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基地、制造业集聚区,为下一步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打了好的基础。在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一些经济发展强劲的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国内而言,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都制定了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实验区,更应该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已经由农业大省逐步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但是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等发展方式并未转变。目前,工业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新的技术型高端产能,如何改造现有落后产能,如何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实验区作为引领高地,有必要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2.提升河南省整体科技竞争力的必然需要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思路是技术引领型,当前世界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这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河南省虽然近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但仍然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生产一大部分还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通过实验区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有利于河南省提升整体的科技竞争力。
3.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河南省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集聚,郑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虽然有很大提升,但高端制造业的科研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实验区定位中的航空业发展,更需要高端人才。实验区通过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一方面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一方面也给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节能环保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式。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排放量大、耗能高、生产效率低下,已经受到民众的诟病。而高端制造业将清洁能源作为发展方向,在生产中采用环保技术,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高端制造业在实验区的发展,可以起到低碳环保的范例作用,促进整个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四、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1.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
郑州市地处中原,空域环境较好,也是铁路陆路交通的中枢地带。按照实验区的发展纲要,航空都市区能容纳400多万人口,等于将郑州市和开封市之间的中间地带填满,将中原城市群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了交通优势和人的集聚,接下来自然而然就是产业的集聚,高端制造业在此生根发芽,可为推定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优势
实验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大的宏观有利优势,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背景。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很大,包括四个省、30多个市县,人口接近2亿人,国民生产总值4亿多人民币,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农产品、畜牧业产量都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中原经济区正在深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需求,释放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理想的创业热土。所以,实验区高端制造业发展并不是无缘之水,其发展有很强的后劲。
3.现有产业基础完备
河南省的制造业优势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特点。一是潜力大,就是需求较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大量人口进城,基础设施是关键,建设基础设施、制造业是关键,所以需求潜力大。二是基础很好,河南省是传统制造业基地,拥有坚实的基础,历史上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企业,在输电装备、汽车制造、磨料磨具、矿山机械等方面都有完善的产业链条。三是优势明显,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劳动力成本上有很强优势,对吸引产业转移有很强优势。当前,实验区已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港区,例如富士康、俄罗斯空桥等。
4.有良好的政策优势
为了支持实验区的发展,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高新企业入驻实验区。一是有限开放第五航权。二是在海关进出关监管方面,凡是对进驻实验区的企业,在进出关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在综合保税区,大力支持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以有利于企业离岸结算。四是企业在实验区内,享受一定的服务外包优惠措施。五是在实验区内,享受优惠的财政政策。六是在土地流转方面,实验区享受优惠政策。
五、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着力发展航空产业
一是要扩建现有机场规模,加快建设新郑机场候机楼和跑道扩建工程,提升机场的建设水准,向国际上的大机场看齐,提升机场的吞吐能力,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二是扩展现有航线。目前新郑机场的航线还有待增加,同时应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型航空公司入驻实验区。三是完善机场周边交通网络。对进出机场的铁路、公路要统一规划,形成“铁公机”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四是打造航空器材产业基地。积极引进海内外大型航空维修制造企业,重点培育航材制造、复合材料、卫星导航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实验区内要有几个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引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一是以富士康企业为渠道,积极与国内外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沟通,推进智能手机产业基地在实验区的开花结果。二是积极发展大数据平台服务企业的发展,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服务企业合作,打造辐射中原地区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服务中心。
3.大力引进高端制造业
目前高端制造业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但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且无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河南劳动力资源,借助实验区优惠政策,加大引进特大项目,突出引进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不盲目招商,提升引进企业的层次和影响力。重点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台资企业到实验区安家落户,并找准河南省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引导资金向技术研发等环节流动,形成高端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
4.促进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发展高端制造业不能单打独斗,而应注意高端制造业与相关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做到相互融化、抱团发展。着力发展为生产直接服务的行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服务,科研开放、信息保障、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保障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后劲十足。
5.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资金,要把其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融合起来,扩展高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壮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实验区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技术研发实力强、后劲大的制造企业,制造雁阵效应。
6.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高端制造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很高。河南是个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是其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但能否适应高端制造业的需要是个问题。目前,高素质技术工人缺口很大,有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短期内很难提升其技术水平;还有一类是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由于教育体制问题,往往眼高手低并不能适应企业需要。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可以尝试在实验区建设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实验区长足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胜.基于区位商的青岛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 周晔.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2,(1).
[3] 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2010,(7).
篇7
公司铁路轴承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大规模投资发力高端制造基础材料
当前股价:元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纯特钢生产企业之一,现有特殊钢产能120万吨,主导产品为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钢、高速工具钢等特殊用途的钢材,有800多个品种,1800多种规格,可向铁路运输、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煤炭、电力等行业提供服务。在渗碳火车轴承钢、高标准弹簧钢、合金高压锅炉油井管坯和冲模军工钢领域,大冶特钢在国内技术领先。公司生产的四个系列产品中,弹簧合结合工钢在总营业收入占比较高,毛利率最高的品种为轴承钢,这些产品主要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铁路、锅炉及机械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中国特钢行业成长可期
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特钢接棒普钢。一个国家的普钢需求量达到饱和后,其特殊钢的需求将出现很大的增长,这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究其缘由,我们认为一国在向机械化、重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由于汽车、机械设备、石化等主要特钢下游成为这一进程中钢铁需求的重心,而建筑等普钢下游的需求增量开始减缓,从而导致特殊钢的成长开始超越普钢。基于中国目前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的判断,特钢将接棒普钢引领中国钢铁业突围。
目前中国钢铁业的兼并重组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力量开始把控产量增长,产品结构升级业也在整合的过程中持续推进,中国钢铁业将会逐渐脱离粗放式的产量高速增长而步入成熟发展阶段,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将会成为该阶段的显著特征,而特钢将显著受益这种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调整,因而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在钢材产量在2008、2009年不断创出新高,供需矛盾突出的境况下,将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控制总产量,从而将特钢带入高速成长阶段。
在产业集中度上,三大特钢生产基地占据了特钢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大钢、抚钢和北满组成了综合性的东北特殊钢公司,产品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品种;兴澄、大冶组成了中信泰富特殊钢集团,主要生产优质碳结钢和低合金特殊钢长型材;上钢五厂进入宝钢集团成为宝钢特殊钢分公司,致力于高附加值特殊钢的生产。三家特钢生产基地生产的合金钢(包括不锈钢)占了合金钢总产量的43%,齿轮钢62%,轴承钢47%,弹簧钢43%,我们认为如此集中度仍旧较低,依然存在很大的扩展空间。
公司铁路轴承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从产量上看,全国轴承钢生产企业粗钢、钢材产量位居前8位的是兴澄、东特、锡钢、石钢、新冶钢(包含大冶特钢)、巨能、淮钢和宝特,这8家的轴承钢粗钢产量占整个轴承钢粗钢、钢材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兴澄、东特和宝特轴承钢产品竞争力较强,且价格也较同类企业高,轴承钢的出口主要集中在这三家。兴澄特钢、新冶钢均为中信泰富下属的特钢企业,其规模优势非常明显。
从技术水平上看,2008年公司获全球一流轴承生产商SKF认证,当年即为SKF提供轴承钢1万吨,表明公司轴承钢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为公司进军国际高端轴承钢市场实现了技术突破。
从下游的需求结构来看,我国轴承钢消费与汽车、摩托车、家电行业的相关度较高,汽车产销量增长,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是2009-2010年轴承钢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司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渗碳轴承钢需求旺盛,来自高铁、轨道交通建设拉动明显,也是公司产品中盈利能力最好的品种。
大规模投资发力高端制造基础材料
2009年8月公司公告拟投资建设特殊钢锻造工程项目,投资预算为49800万元。该项目共新建两条锻造生产线:一条是年产3.5万吨锻材(件)和模块的45MN快锻生产线,一条是年产4.5万吨锻材的16MN精锻生产线,合计生产规模为8万吨,扩大模具钢、超高强度钢、高温合金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
超高强度钢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钢类,超高强度钢和普通结构钢的强度区别,目前尚无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屈服强度在 1350MPA 以上的,算超高强度钢,未来超高强度钢将向高性能和低成本方向发展。超高强度钢是为满足飞机结构上需要的有高比强度(强度/比重)的材料而开发的,目前超高强度钢已大量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外壳,飞机的着陆部件、机身骨架和蒙皮、高压容器和装甲等常规武器方面,其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0M是典型的飞机起落架用钢,D6AC则是航天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材料最为广泛的低合金超高强度钢。
模具钢是用来制造冷冲模、热锻模压铸模等模具的钢种,模具是机械制造、无线电仪表、电机电器等工业部门中制造零件的主要加工工具。目前中国对精密、大型、高质量和长寿命的中高档锻造模具钢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中国高端模具钢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如日本山阳公司的高纯净模具钢、法国奥伯杜瓦公司的ADC3、SMV4S特种模具钢中国根本不能生产,导致每年约10万吨中高档模具钢需进口,进口量高达中国模具钢总产量的50%,国内整个模具钢的高端市场几乎完全为进口产品占据,而进口的模具钢价格要比国内同类产品价格高出几倍至十几倍,因此若能成功进入高端模具钢,按每年2万吨的产量,每吨产品3万元的售价,将会给公司带来约6亿元的收入。
投资建议
公司管理能力卓著,各项财务指标持续领先。中信泰富在2004年入主之后,公司通过强化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路线等一系列措施,公司生产经营已经发展质的变化,各项财务指标在特钢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这种质变源于中信泰富高效的管理、创新意识和多年特钢领域的经验积累。从具体指标上看,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全行业第一,营业利润率不断提高,已明显超越行业水平。
篇8
[关键词]技能人才;短缺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6-0028-03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任务。辽宁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就需要一批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辽宁虽为技工大省,却面临着“技工荒”的深度困扰。这种困扰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短缺上,即技工总量不少,但高技能人才少、青年技工少。在目前全省460多万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仅有40多万,占10%左右,技师、高级技师将近8万人,28岁以下的青年技工只有111万,占24%。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瓶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技能人才的缺乏症是我们长期以来畸形的人才观、对技能人才的误解、长期的社会传统文化积淀、错误的社会风气引导以及有失偏颇的政策导向的合力产生的结果。下面我们分别作以探究:
一、社会地位低、待遇差,是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思想根源
技术工人是指那些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类、重复性劳动的非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中能全面胜任软硬件设备操作和维修的关键人物。高技能人才往往是身怀绝技的技术人才,可能在企业危难之时力挽狂澜,但在整个社会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却得不到认同和承认。我国社会通常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把文凭当成了才能与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大批没有学历文凭但善于动手的“能工巧匠”被排除在人才之外。社会不关注技能人才,企业不重视技能人才,使他们无形中变为了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研究结果显示:现今我国青年想当“技术工人”的只有4%,这一比例相当于想当“老板”(厂长、经理、总工等)的1/4弱。2007年来自辽宁人力资源市场的一项调查显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业等,在人力资源市场总体上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下,机械类、工程类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和企业没有把技能人才当作“人才”来对待。同样从学校毕业,技术工人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整整一辈子的时间,即使成了高级技工,在工资、福利、住房等待遇上往往还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据人力资源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年收入仅为7000元至1万元,最高也不过2万元。沈阳制造业技术工人年平均工资1.3万元左右,即使技师也只有1.5万元左右。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与政府公务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比相去甚远,相当一部分企业把技术工人的劳动等同于简单劳动或低级劳动,致使技术工人职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事实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老大哥”是一个富有魅力的称谓。“先锋队”的性质也注定了工人这个社会群体是社会建设、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相应的,尊重、热爱这一职业即在情理之中。然而,时下社会上对工人这个群体及其价值的认同却日趋淡化。工人这一曾经让人羡慕的职业遭遇到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尴尬。诚然,在“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官贵民贱”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观念,不可能一朝一夕彻底消除,但“官本位”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复杂的社会因素在干扰着人们对工人这一群体的认同。社会地位低、压力大、待遇差、社会保障滞后,这是制约人们认同意识的主要原因。
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是制造业。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一个没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秘诀之一,就是依靠职业技能开发,抓住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第一线的人才素质这一关键问题。国内外大量事实和研究也表明,选拔和使用人才过分追求高学历,有时生产力反而下降。这不仅因为会造成掌握生产技能的人员情绪受到打击,士气低落,而且还因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对技艺高超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选择,没有过硬的生产技术能力,本身就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就必然在竞争中失败。在一个致力于向现代工业化转型的国家,在一个雄心勃勃要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省份,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而又没有人愿意去当技工,这显然是一个令人不敢小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全社会树立不管是管理人才、还是技术工人都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的观念,积极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大力推广高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进一步完善技术工人队伍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将其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只有人们对技术工人的认识改变了,只有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确实提高了,技术工人市场才可能出现繁荣的局面,辽宁制造业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投资高风险、就业短期化,是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实障碍
人才分为通才和专才,通才是指具有跨企业、跨行业的普遍适用性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人才,专才则指专门适用于某一企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的人才。一般来说,正规学校中的学历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通用性人才,即“通才”;而职业技术学校中的职业教育虽然不排除有一部分通用性技能,但主要培养的还是人才的专用技能,即培养的是“专才”。技能人才即属“专才”之列。显然,“专才”身上的知识、技能具有专用性、不可转移性的特点。如果由于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导致一种产品减产、停产或被淘汰,那么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专才的知识或操作技能自然也就随之贬值或报废了。这就使选择职业教育或在职培训的投资面临着重大风险,无法转移、不能流动,其投资成本基本上属于沉淀成本。而“通才”由于其具有可转移性、可流动性,从而能够保证其接受学历教育的投资不损失或少损失。因此,面对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性,最理性的选择当然是接受学历教育,掌握通用技能,以求将来工作的较大选择性和稳定性。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即使是提升技术工人的工资,也未必有多大吸引力,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稳定的适中收入可能比不稳定的高收入更好。这正是人们普遍追求上大学、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深层原因。
另外,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企业打破了员工的“铁饭碗”,引入了竞争求职和竞争上岗的机制,由固定工制向合同工制转变,使就业合约(或雇佣关系)短期化(或不稳定)。这虽然体现了市场调节作用强度的增大,但是却弱化了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长期合作的预期,而这必然会导致企业对技能人才等专才培养热情的锐减和资金投入的缺失。由于在合同制下员工流动的机会多了,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投资会由于员工的“跳槽”而流失。从对辽宁多家企业的调查情况来看,为了填补企业内部技术岗位的空缺,企业往往更倾向于从外部招聘,而不是内部培养。而在员工看来,时时存在的失业压力虽然也会对他们产生努力工作的激励,但是在未来就业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肯定不愿自己付成本去进行仅限于在本企业有用的技能培训。由就业体制短期化而产生的企业对技能人才投资激励机制的缺失,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在外部市场环境己经确立,外部市场供求关系己经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企业通过改革调整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以及雇佣观念,避免就业合同的过于短期化,增进企业与员工双方的长期合作预期,增加双方对于员工培训或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是解决我省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发展前途不明、职业通道不畅,是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管理软肋
篇9
一、早教中心的专业优势是其立身之本
从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方面看,0~3岁是婴幼儿感知、语言、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大脑发育和变化最快、最迅速的黄金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家、社会、家庭和广大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包括对婴幼儿多元潜能的开发及其人格、情感、能力、性格的启蒙培养,使早教中心获得了生存、发展、壮大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早教中心的设立,就是要为0~3岁婴幼儿提供更为专业的教育环境,为广大家长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系统的早教指导和服务。幼儿园早教中心则是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硬件、师资等资源优势,为广大家长和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专业的早教指导服务。专业性是早教中心的重要特征之一,指导性、服务性是早教中心的基本任务和职能。早教中心指导服务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自身的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
二、早教中心应立足指导,重在服务
指导、服务是早教中心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工作任务。对区域内婴幼儿的早教,只是早教中心开展指导服务的载体之一和工作基础。
早教中心的指导服务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导服务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教理念,指导广大家长以科学、专业的态度进行婴幼儿的早教,教育、引导、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早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理论。
二是指导服务家长学习掌握科学早教的育儿知识和基本方法,避免部分家长在婴幼儿早教中存在的拔苗助长、甚至是南辕北辙现象,保障广大家长在早教问题上的正确方向。
三是指导服务家长建立亲密、和谐、正确的亲子关系,建设学习型家庭,为儿童的终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心理环境。
四是服务于广大家长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更加专业、高效的教育服务,为广大家长更好地投身学习和工作提供便利。
三、早教中心开展服务指导的主要形式
(一)从组织形式看主要有
对家长的集体指导服务。主要是选取一定的分组角度,如按照家长的职业类别、婴幼儿的年龄组别等划分家长群体,对家长进行集体指导服务,实现了早教中心师资等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对家长的个别指导服务。主要对家长或婴幼儿家庭成员的个别指导服务,使得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强。
(二)从空间形式看主要有
在早教中心的现场指导服务。以早教中心的专业设施等教育资源为基础,通过专门设计的课程活动等,对婴幼儿进行直接的早教,对家长进行间接的早教指导培训和服务。
对婴幼儿家庭的上门服务。由早教中心的专业指导教师,对部分居家的婴幼儿家长进行深入其家庭的现场指导服务。
网络信息沟通的网上指导服务。通过信息交流等,对家长进行以网络为媒介的早教指导服务,比较便捷,也为一部分家长所选择。
指导家长沙龙等家长间的自助服务。通过组织家长沙龙活动,组织家长间的平等交流,促进其相互切磋和共同提高。
(三)从指导服务目标看主要有
理论指导服务。主要是普及科学的育儿理论知识,更新家长的育儿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其育儿实践。
教育技能指导服务。主要是结合具体问题和案例,指导、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有效的科学育儿技能。
四、以有效活动为载体,提升指导服务实效
多年来的早教指导服务实践中,涌现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早教指导服务活动形式,包括:
1.早教专题讲座。主要由教育、心理、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一线指导教师、教有所得的优秀家长等,对广大家长开展的密切联系实际的理论学习讲座。内容可以涵盖婴幼儿的卫生保健、智力培养等,在广大家长中普及科学育儿理念。
2.早教活动示范。通过在早教中心和其他地方的早教活动现场示范,给予广大家长现场观摩学习机会,由专家和指导教师体统现场咨询指导,较易吸引家长参与。
3.主题活动引领。利用重大节日的节庆活动等,提高婴幼儿和广大家长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早教指导服务活动的吸引力,也会收到较好效果。
五、提高早教中心指导服务水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重建设优秀的早教指导教师队伍。
早教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方面,更加强调师德修养和专项工作能力。师德修养的最主要的方面是爱心和在与婴幼儿及其家长的相处中的爱心表现能力。专项工作能力包括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子活动组织能力。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较好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指导家长的科学育儿实践。
二是要注重指导服务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实效性。无论是对家长集体还是个人,无论在现场还是在网络上,无论是对哪个年龄段的婴幼儿的家长,都应该制定比较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指导服务计划,并努力付诸实现。
三是要注重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衔接。
篇10
【关键词】特钢;发展趋势;研发方向;竞争优势
前言:本文论述了当前钢铁行业钢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高品质特钢需求越来越大,现在逐步改善特钢生产设备,选择研发方向可以有利于企业在未来钢铁行业竞争中占据前沿地带,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近年来粗钢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而特钢发展却相对滞后。世界强国特钢产量占粗钢总量比例都在15%以上,而我国只略高于6%,在特钢产品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合金钢占比我国仅为4.9%,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特钢生产还以结构钢等中低端产品为主,高速钢、合金模具钢等技术壁垒高、盈利能力强的高端钢种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国内优秀特钢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将会提升,业绩将会不断得到改善。
目前国内诸多特钢生产设备只相当于国际上世纪90年代水平,生产效率低下,品种有限,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上明显跟不上国际步伐。随着特钢产业发展,设备面临着升级换代,除了节能环保要求外,质量控制是我国特钢行业将长期面临的难题。另外技术水平脱节,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且技术进口减弱,实验室研发产品转化时间过长等,都影响着特钢的产能扩张。
特钢按用途可分为结构钢、轴承钢、工具钢、模具钢、弹簧钢、冷镦钢、特种合金等。结构钢用于各类工业机械传动件、紧固件、结构件等。特钢对质量及性能的要求十分严格,使其产品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核能、军工产品等特殊领域。
汽车、机械是特钢的主要下游行业,其中汽车约占35%,机械约占24%,是特钢行业最主要的两个需求市场。汽车行业是特钢目前最重要的应用领域,特钢占比超过60%。以机械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大的基础性产业,是特钢消费的大户,同时也是过去拉动特钢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很多大型成套装备制造的整机制造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但关键配套零部件受限制的现象非常普遍,零部件自主化将促使相关材料开发加强,特钢行业将受益。
高品质特钢作为新材料重点领域之一,享受到其他新兴产业带来的巨大拉动效应,未来国内特钢企业的发展趋势应是加强研发,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寻求进口替代。“十二五”期间高性能特钢作为获得重点支持的六类新材料之一,成为促进特钢子行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高端装备制造是未来驱动高端特钢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上升到国家产业战略层面,飞机、高铁、海工、能源等总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高端特钢市场需求将全面提速。同时高端制造的国际需求也将同步提升,我国高铁、电网、风电等的建设成果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国际市场大门也随之敞开。未来中国高端制造走出去的步伐会不断加快,特钢行业必将从中受益。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紧密相关,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本身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航空装备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端装备支撑。
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目前产业链不成熟制约海工装备发展,现在中国已拥有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但中国在建造这些海工装备时,仍有很多配套产品必须依赖进口,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较低。专家指出,以前中国海洋工程高端制造业多数是采用进口设备,现在更多的是如何把国产的和国外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可持续的,是最大限度聚集资源和能力的。
再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到2020年这一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到25%,并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产业规模小市场满足率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
2010年,在中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中,机床工具业、仪器仪表产业、通用基础件高端产品产值分别仅占30%、18%和5%。由此,中国每年均需要进口3000亿美元左右的机械设备。目前,中国95%的高档数控机床、70%的智能装备依赖进口,自动化控制系统更是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
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等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5年~1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届时,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其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装备重点产业智能化率超过30%。到2020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由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
高端装备制造要求开发高强铝合金等轻型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要的高品质特殊钢。在开发高品质特殊钢方面,要求“加快突破气相沉积、等静压、先进熔炼、高效合成等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这就要求冶金装备制造业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冶金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