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者范文
时间:2023-03-24 23: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管理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第三类成本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
一、文献回顾
委托理论是解释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产生和发展原因的重要理论。詹森(Michael Jensen)和麦克林(William mecklin)认为,关系是“一个人或较多的人(即委托人)聘请别的人(即人),履行一些服务,包括把一些决策权委托给人。”由于存在委托关系,就产生了成本问题。成本是指“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却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小于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异即被称为成本”。从经济性质角度看,成本的组成内容包括委托人的监视费、人的担保费和剩余损失三部分。严若森(2005)认为成本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成本由所有者与经营等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是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中总的价值减少。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经营管理者总希望将公司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而股东总希望经营管理者努力工作,减少在职消费,以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司不得不承担监督成本或约束成本;第二类成本发生在不同出资者之间,是大股东与小股东、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利益冲突与博弈产生的公司总价值的减少。具体又表现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问的成本,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的成本。其产生原因一是隧道行为(tunneling),即大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把低层企业的资金转移至高层企业,从而使小股东利益受损。小股东会因此提出保护其利益的要求,从而使公司承担更多的成本(如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累积投票制、征求投票权等)。二是债务融资增加的费用,即项目融资时股东偏好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项目,因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其潜在损失有限而潜在收益无限;债权人在项目成功时的潜在收益是有限的,而当投资失败,债权人有可能只获得低于债券票面的清偿。因此,债权人会对资金的使用和投向加于更多地关注,设置更加严格、苛刻的合同条款,公司会为债务融资承担更多的成本。
成本分为第一类成本和第二类成本的观点,根源于企业委托关系可以分为第一类委托关系和第二类委托关系。但这种分类似乎并未穷尽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关系及其引起的成本的内涵。干胜道(1995)分析了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企业财务关系,首先提出所有者财务观念,谢志华(1997)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观点,汤谷良(1997)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观念,认为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经营管理者财务主要是财务决策和财务执行问题;王满(2002)将财务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个体系,认为“外部监督足以维护单位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如所有者、政府、债权人等)的利益为目标,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通过对单位内部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和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系统主要是微观层面上的财务监督系统”,“公司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实质上是通过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实现对经营者的监督”。现有财务理论及其财务监督理论将经营管理者作为财务监督的对象,而没有认识到处于企业所有者与资产最终使用者之间的经营委托链中间环节,在接受所有者监督的同时,又具有对下的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力,并且在现实中可以单独形成一套有别于所有者财务监督的运行体系,这有待于人们继续探讨。
二、第三类成本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从终极出资者到最终的财产使用者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类委托关系,即企业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作为经营管理者在其行使法人财产所有权时,要将暂时受托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出资者资产,委托给下属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使用或管理。该类委托关系的层级有:(1)公司董事会与总经理管理层的委托关系。公司董事会作为法人财产所有者,掌管公司法人财产使用的战略决策权,要对公司的长期经营战略进行决策,对涉及公司重大的财务投资、融资、对外担保和生产设备购建等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并将决策结果委托给总经理管理层执行;(2)总经理与职能部门、子(分)公司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委托关系。总经理管理层作为公司经营管理执行层,要将董事会的决策变为公司的经营行动,需要把董事会的决策分解成具体的行动方案,委托给下属执行;(3)子(分)公司与其下属机构和职工的委托关系。同样,子(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也要把总经理的指令分解成具体的行动细节,委托给下属执行。在国有公司内部存在的上述委托关系,客观上会形成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下层有可能通过蒙蔽上层,取得超出职权范围的利益。
由于第三类委托关系的存在,决定必定存在第三类成本。该类成本是由于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存在着利益目标差距和努力程度差异等矛盾,上层经营管理者需要对下层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而造成的企业总价值减少。第三类成本的隐性表现形式是下属经营管理者不愿充分发挥其潜能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使实际产生的价值低于企业应有的价值;其显性表现形式是能用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为了激励下层经营管理者而增加给下属的薪酬奖励支出,为了约束下属经营管理者而支出的监督费用等。第三类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1)搜寻和掌握下属者真实信息的费用。主要是指上层经营管理者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花费的下派财会人员或下设财务机构、建立一套定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花费的费用;(2)下层经营管理者“懒惰”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少。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由于自己的目标函数不能如期达到,而采取不努力工作给企业价值带来的损失;(3)下层经营管理者额外职位消费多支出的价值。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利用职位便利,扩大自己的职位消费范围或频率,使企业多增加的费用支出;(4)下层经营管理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少。主要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偏离上层经营管理者的指令进行决策,而给企业价值造成的损失;(5)激励下属经营管理者的奖励支出。是为了调动下属积极性,按照其经营业绩大小给予的奖金、福利、带薪休假及高额退休待遇而给企业增加的支出;(6)企业旨在约束下属不当财务行为所花费的监督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高层经营者为了约束下属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在内部需要建立财务监督机构,增聘监督人员,设置财务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下属经营
管理者进行监督考核,为此需要多增加的费用支出。
三、第三类委托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第三类委托关系及其成本存在,客观上需要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这样一个财务监督层面,因为:(1)法人财产所有权分属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法人财产所有权中,经营管理决策权与经营管理执行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普遍现象。经营管理决策权的拥有者和各层次经营管理执行权的拥有者分属不同层级的权力主体,前者为了迫使后者在其掌管范围内的财务行为,完全按自己的意志或不脱离自己规定的框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并形成日常监督制度。这种监督不可能由于所有者财务监督的存在而放弃;(2)经营者自身经济利益需要保护。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不同相似,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也有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要求。上层经营管理者要考虑终极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出借资本的还本付息,希望企业价值最大,能够完全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要求。因此,希望企业运营顺利,在其经营期内完成任期目标,最后得到自己的应得报酬,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等。下属经营管理者亦有各自的打算,期望获得个人收益和社会地位,并不断提高。从利益角度出发,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权力,对其能够顾及的领域或范围实行财务监督;(3)下属人行为需要约束。现代企业中的层层关系,使企业内部的各层次经营管理者都处在链的某一环节,上一层次的人是下一层次人的委托人,不同层次的人为了完成上一层次委托人规定的任务或业绩,需要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使其努力勤勉,克尽职守,同时也需要配之相应的监督,以督促其不“偷懒”,在财务行为上不“越轨”。运用财务监督手段能够对人在使用、经营、处置企业财产时受到财务制约,从而规范其操行;(4)缺少监督会造成第三类成本失控。企业上层与中下层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中下层经营者利用私有信息,可以取得较多的额外利益,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对上一层经营管理者不利。从价值运行方面看,良好的财务监督程序、方法和规则,能有效地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成本。对企业各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能够直接、及时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支出,降低企业的运营费用、管理费用和其它支出。因此,经营管理者严格财务监督,可以有效控制下属人员的成本费用开支,降低成本;(5)人违规财务行为需要及时惩处。人财务行为能否一直合法合规是现实中没有办法保证的。对人违规财务行为进行惩处,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警示后来的违规者。要达到这一目的,及时对下属经营管理者违规行为进行惩罚,上层经营管理者需要经常性、及时性的财务监督,才能将违规财务行为减少到较低水平。作为一种对人的监督压力,经营者财务监督的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企业最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与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其对待企业资产的使用及其经营管理的努力程度不同。为了监督下属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工作,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误,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都需要设计一套隶属于自己的财务监督体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监督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为了降低第三类成本,维护经营管理者的自身利益。
四、第三类成本对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影响
(一)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目标 财务监督的目标受制于财务目标,从企业财务目标理论观点看,现有的企业财务目标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目标;(2)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目标;(3)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4)企业财务目标多层次观点。笔者赞成财务目标多层次观点。所有者有其财务目标,经营管理者也有其财务目标,而且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财务目标会存在差异,不能用一个目标代替所有不同利益集团的财务目标。所有者财务监督目标是为了维护其投入实物资本的权益即剩余索取权,同样,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目标是为了维护其人力资本投入的权益,即薪酬及其他个人利益索取权。在出资者退出企业经营管理后,经营管理者取得了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力,其不仅要对企业原始投资人负责,也要对全部债权人负责,保证投入的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保值增值,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并通过这一方式,使自己或小团体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包括个人财务利益、社会地位和声誉等方面。从法人财产所有权角度看,企业总部高层和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目标是通过维护法人财产所有权的整体利益而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必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设汁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监督体制,千方百计严格内部财务监督,降低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成本,保证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实现。从这一角度看,如何降低第三类成本,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能否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关键。
(二)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特点 第三类成本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特点有:(1)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作用范围是一个封闭式的运行系统。与出资者财务监督相比,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要达到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目的,其作用范围只限于企业内部,即只对企业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发挥监督作用。在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中,各层次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都同处于一个公司中,都是围绕公司内部的各不同层次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执行上层的监督指令,将指令层层传递下去,同时把监督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反馈给上层,促使上层调整财务政策和相关的监督指令,再通知下层执行。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封闭式的运行系统。(2)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日常工作是保证下属的财务行为不偏离上层经营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和整体目标。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构成第三类成本的重要内容,降低该类成本的发生频率,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必须在企业日常财务运行中,设计监视和督促下属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的制度,保证下属按企业规定和上层指令处理财务活动,不偏离企业整体目标和战略决策。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运行,通常表现为对下属执行上层财务决策指令的过程及结果实行监督,在公司的日常财务活动中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监督权限的行使过程与执行上层财务指令、进行正常财务活动的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3)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需要建立内部提供财务信息的子系统。降低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成本,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需要建立内部提供财务信息的子系统。这套内部使用的财务信息系统有别于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向上层经营管理者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4)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偏重日常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严重违规是造成第三类成本扩大的风险来源,为了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频度和力度,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必须在制度设计方面考虑如何尽可能杜绝该类事件发生,将日常监督作为重点,并以此
设计相关制度。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主要依靠发挥企业内部常没监督机构的日常监督作用,将第三类成本减少到最小额度。(5)第三类成本决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子(分)公司及其人、财、物、产、供、销不同环节之间,形成的一整套相互牵制,互相制约的运行制度,其发挥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第三类成本的大小。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达到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目的,必须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才可取得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基础。
(三)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纽成内容 首先,监督企业下属各层次的财务收支活动合法合规成为主要标准。降低第三类成本,要求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组织财务活动,不出现违法违规财务行为。因而,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将下属财务收支行为的合法合规作为其主要监督标准,包括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经营,不得超越企业经营目标规划其分管范围内的财务收支,不利用其掌管的财务权限越出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发生财务行为等;其次,监督企业下属严格预算执行成为日常主要工作。第三类成本主要发生在下属经营管理者的日常经营行为及其财务活动中。实行年度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较好地规范下属经营管理层的财务收支,减少企业的第三类成本总额。因此,监督企业下属年度预算执行,不突破其规定的预算范围和预算开支标准,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机构的日常主要工作;再次,监督下属合法合规取得个人利益成为重要任务。不当取得个人利益是第三类成本的组成部分。保证下属经营管理者按规定取得个人利益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用制度规范和检查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财务行为,对其执行企业财务决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监督和考核等,以约束其职权范围内可能涉及个人利益的财务行为;最后,监督下属对更低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财务监督成为重要工作内容。如前所述,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实现。为此,需要对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层层关系进行规范和校正,督促下属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财务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这包括督促检查最低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收支,考察其上级是否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等。在此前提下,考虑其组织机构、职权划分、监督程序和监督方法的设计。
五、构建第三类成本要求基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的思考
体制是社会科学的范畴,是对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责权利关系的安排而形成的组织制度。企业财务监督体制是在企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之间,确定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权力、监督责任和利益的制度,构成经营者财务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运行正常,既定的财务关系得以维持。财务监督体制的主要内容是:界定企业不同层次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监督权限。包括终极所有者的财务监督权限、法人财产所有者的财务监督权限、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权限等;规定企业不同监督层次所属机构和人员的监督责任。包括尽可能地用明确的制度或条文规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的具体办事机构,这些机构和人员在财务监督中各自的责任,以利对其进行考核和再监督;确定对财务监督人员的激励办法和制度。包括实行薪酬、奖励、退休金计划和期权激励等方法,并将其制度化,这是保证财务监督机构和人员严格履行职责的重要措施,确保前两项内容实施的手段。
设计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要从有利于兼顾所有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构建能够有效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这要体现在具体的体制设计中:
(一)按监督权限适度集中方式设计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领导体制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领导体制是指在企业不同经营管理层内部,明确财务监督负责人,采取集权方式或分权方式实行财务监督,界定相关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范围的制度。笔者认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权力应适度集中,并由高层财务负责人执掌,尽可能减少企业内部的监督层次,以降低监督成本;
(二)按照精干高效、尽量减少层级的原则设计财务监督的组织机构及其权责划分制度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设计,可本着减少层级组织的原则予以规范,不要求实行财务管理权限与财务监督权限配套制度,即一级财务管理权不一定配套一级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现实中许多企业按规模大小设计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制度已经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在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按总部、子公司、孙公司等层次设置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小企业只在企业中设立与财务运行管理机构平行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不同层级财务运行管理组织的财务管理权限与监督组织机构的监督权限等,主要是界定董事会、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部、子(分)公司财务机构等的财务运行管理权与监督权。另外,要规范不同层次财务监督权限,包括规范不同监督组织和责任人员、特别是企业总部财务监督组织和人员的财务监督权责界定、子公司或下属工厂财务部门和人员监督权责等;
(三)根据内部委派制的要求设计财务监督人员的管理制度 财务监督人员实行经营管理者领导下的内部委派制,有利于保证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指令畅通,可以形成对下属财务行为的较好约束,减少第三类成本。因此,应按照内部委派制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中,配备财务监督人员,确定财务监督人员的隶属关系和业务管理方式,制定财务监督人员的激励约束制度等。
(四)以尽可能减少中间能量递减为标准设计经营者财务监督指令的传导方式 上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指令是直接落实到财务监督部门执行、还是通过下属经营管理者传导给所属财务监督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机构和人员按何种方式实行监督等,是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设计的重要方面。为了减少中间能量递减,较好的方式是实行经营者财务监督指令垂直传导方式。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所有者 经营者 监督机制 约束机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长起来的饭店业也有了长足的长进,旅游涉外饭店、各类主题饭店、经济型饭店等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饭店体制也逐渐发生了改变,饭店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逐渐发生分离,投资者纷纷寻找职业经理人帮助并授权其经营自己的饭店。只要存在所有者的授权经营,就一定存在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人)“目标利益不一致”“信息控制不对称”“责任风险不对称”的所谓“问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分离的饭店,内部控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监督,但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分歧,如何实施监督约束机制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饭店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来看,饭店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监督机制过于单一,缺乏多种监督和多重监督,造成所有者权力缺位和经营者权力越位,从而使得监督机制失灵,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严重偏离。鉴于此种现象,对我国饭店内部监督机制应适时加强监控和调整。
一、充分发挥事前监督机制
首先是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加以限制与约束。在委托者和者之间赋予多大的权力一直是两者关心的问题。如果人没有权力,就没有办法管理;但如果给太多权力,又会有风险。因此制定相关条款限制经营者的行为是有必要,当然,对经营者行为的限制作为一种所有者权益的保障机制,特别是一些苛刻的限制条款,并不是所有者单方面的就能确定,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再通过艰苦的博弈而形成的。
其次是规范经营者自我约束机制。对一个经营者来说严格的实施自我约束是很难的,部分经营者往往利欲熏心,经不起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放弃自我约束,从而造成经营失败。而我国现行的法律中,投资者难以经营者的经营失败,并且在破产法中投资者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所以从法律上规范经营者自我约束机制是相当必要的。
再次是制定适度的经营目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所有者和经营者在委托之前应首先签订契约,约定双方的相关事项并通过签定必要的附件来保证彼此之间的利益。如果委托人和人之间不事先约定责权利的细节,最容易为后来的纠纷埋下隐患。因此制定适度的经营目标比如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建立完善年薪制度、期股制度、监督制度、资质测评与资格认定制度等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如期完成。
最后是设置财务预警分析(Early?Warning?analysis)机制。在我国财务预警分析没有作为一项监督机制运用,可以说是监督中的空白。对于未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往往都持乐观态度,缺乏预警,一旦财务失败,要想让其消亡,可想而知挽救成本是极高的。因此有必要对饭店主要经营项目及经营项目组合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分析。
二、加强事中监督机制的管理
完善的事前监督机制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所以在经营过程中对事前的监督机制的落实和执行尤其必要。具体可以采用在饭店经营管理中实施重大决策审批制,合同与资金的使用采用经营者与财务总监“联签制度”。所有者将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起来,聘用专业人员对饭店明察暗访,检查督导经营状况,同时经营者应定期向所有者通报饭店的经营状况。对财务总监和财务人员采用委派制和轮换制,实时的准确的反映饭店的财务状况。
三、加强事后监督机制的管理
一方面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监督机制。对于经营者来说除了上面的各项制度的监督和约束外,还要加强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监督。因为任何法律和法规也有不完善和失效的时候,当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失效的时候,靠什么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主要是要靠道德约束。一是在受聘期间,要有对饭店的忠诚精神和团队精神,不能危害和损害饭店及同事的利益;二是在解聘后不能以任何方式损害原受聘饭店的利益。因此无论在受聘期和解聘后都需要有社会道德的约束。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直接影响饭店经营情况,有必要纳入监督机制的视野,以便实施监督。
另一方面是履约评价机制。在我国现行的饭店业绩评价中,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评价,轻非财务指标评价,并且以对饭店的业绩评价代替对经营者评价等缺陷。由于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被评价者就在财务指标上做文章,粉饰业绩,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这是业绩评价机制必须注意的问题。同时在评价对象上,还应参照国际惯例区分对投资者业绩评价和对经营者的(GOP率指标)业绩评价。饭店可以用现代常用的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来评价履约情况。
究竟经营者和投资者在企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算到位?他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来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如何按照游戏规则有效处理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建立双赢模式?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要饭店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无论饭店采用哪一种监督约束机制,都能产生相应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采用单一的机制,应该将各种机制综合配套运用,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约束机制和制衡手段,抑制经营者的违规行为,最终也是保障所有者权益和经营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柳驰:对国企经营管理者监督约束机制的探讨.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篇3
[关键词] 股东 经营管理者 委托 对策
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就是在产权结构上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股东成了委托人,将资产委托给经营管理者管理,获取所有者收益,而拥有控制权的经营管理者成了人,受托管理所有者资产,获取经营者收益。委托关系由此产生。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和委托双方利益的不一致,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等委托问题。
一、现代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链
委托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是由一系列委托关系组成的。具体到现代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分为权益层、决策及监督层、执行层等三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层级(如图所示)。其中,权益层由全体股东构成,其权益的表现形式是由全体股东共同组成的公司权利机构:股东大会;决策及监督层包括由股东大会决定的两个机构:代表股东行使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和行使公司资产的法定代表权的董事会;执行层由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也称高级管理人员)构成,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成员的权利由董事会决定并接受董事会的委托行使经营管理决策权,总经理和经理由董事会选聘,并接受董事会的委托行使具体的经营管理权,是公司资产经营工作的具体执行人。
因此,我国现代企业存在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委托关系:一是全体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全体股东根据公司章程和国家法律产生董事会,将资产所有权委托给董事会行使。这个方面的委托关系是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形成的,它的出现导致公司的原始所有权分裂为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二是全体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与监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个方面的委托关系是由于股东会为会议体机构,股东和董事之间的专业知识与经营能力差别很大,而且股东分散,很难期待股东或股东会直接实现监督职能而形成的。因此股东会选出专门监督机关,作为全体股东的代表,对公司的财务、经营决策及业务执行等各方面行使监督职权。它的出现使现代企业股东的原始监督权分裂为终极监督权和法定代表监督权;三是董事 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董事会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经营管理者行使,董事会做出的经营管理决策由董事会委托经营管理者行使。这个层次的委托关系是由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执行权利的分离而产生的。
这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委托关系构成了现代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复杂的委托关系,引发了以下方面的不均衡性。一是委托双方效用函数的非完全一致性,均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委托人和人在企业风险和机遇对待上、努力程度上的不均衡性;三是委托双方信息占有的不均衡性,导致监督缺位、决策迟缓或决策的不一致性;四是委托双方对企业经营环境把握能力、努力程度的不一致性。更由于制度和法律规定缺失,委托链过长,委托关系复杂,信息传播的不通畅造成更严重的委托问题。
二、我国现代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委托问题的现状
我国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在给委托人带来巨大利益和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虚假信息泛滥,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对人的行为(诸如努力程度、机会主义等)和私有信息(能力大小、声誉、风险态度等)难以观察和证实,而且人是有限理性的,人的工作成果具有不确定性,人有寻租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具体就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对财务信息的掌握程度来看,由于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经营管理者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所有者是不知道的,而且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信息会由于验证成本昂贵而在经济上不现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报表的不完善为其提供了条件。随着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各行业、各地区由于影响因素不同,其获利能力、未来前景、发展机会、投资风险等往往相差很大,而合并财务报表或整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却隐匿了这些信息,这更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2.监督约束不到位,经营者严重背离所有者目标,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
委托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在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安排下,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实现委托人价值最大化。委托关系的这一效果是以人无比忠诚于委托人为前提的。然而在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中,对人的监督随着人控制权的增强而呈不断弱化的趋势。从现代公司的运作来看,股东们由于知识、时间、精力的局限性,他们关注的是手中股票价格能否上涨,而对行使股东的监控权关心不够,于是经营管理者的目标变成了追求“最高股价”。这必然导致公司运营目标的失真、机会主义盛行和激励机制的扭曲。美国最大的公司破产案安然事件可以说是有关这一问题的最好说明。
3.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从理论上讲,企业应力求使委托关系的总成本最小。然而在实际中,客观存在的种种复杂因素又影响着成本。为了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委托人一方面加强对人的财务激励,即以自身利益实现程度为依据,给予人利益刺激,在降低损失的同时追加履约成本;另一方面,健全对人者行为的监督约束,通过监督、考评或其他责任方法来避免较高的损失,但同样要追加监督成本。由此可见,从成本内部项目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讲,只有在适当增加履约成本和监督成本的情况下能有效地降低人行为不当成本,才能实现总成本的降低。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激励机制方面呈现弱激励,同时监督约束机制软化,这大大增加了受托人行为不当成本,从而使总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三、规避现代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者委托问题的建议
1.完善法律和制度设计、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
对公司法和相关的法律制度要进一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完善创新,优化资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问题,在完善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以及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优化建立起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在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激励的同时,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和职工代表监督,这也是实施有效的会计控制的保证。企业应根据会计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股东大会给董事会授权,董事会给董事长、总经理授权,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划分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各级管理机构间的职责权限同时,要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吸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进入董事会,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探索独立董事、监事会制度设计,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监督方式。
2.优化契约设计、探索合理有效的报酬多元化体系和支付方式
契约是委托双方就各自的权利、义务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一种直接和全面的激励约束手段。企业管理契约具有经济法律关系多元、内容繁杂、履约方式连续性和履约周期长、合同多变性和风险性强的特点,在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两个条件的基础上,要优化契约内容设计、避免合同条款缺陷,做到物资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长期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直接和间接激励相结合。同时注意在稳定合同条款,避免棘轮效应的同时,重视契约执行过程中的变更管理。
综合工资、奖金和股票期权报酬方式的优点,建立“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三位一体的报酬体系。在公司董事会下建立报酬委员会,合理确定各类人员的收入。报酬委员会主要对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其各自不同的工作绩效合理确定应得的报酬水平、差距及原因。同时还对企业的其他各类人员报酬提出分配方案,使公司各类人员报酬均与其劳动贡献和公司的盈利水平相联系,平衡董事、监事、经理人的报酬水平,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从而在委托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让人利益与股东利益、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的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委托的最终目标:托人利益最大化。
3.通畅信息传播,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完善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充分公开自己的相关信息,增加相关信息的共享性,减少私人信息和隐蔽信息;(2)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声誉机制,规范信息传递机制。以立法的形式尽快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并对信息的记录与移交、管理与评级、披露与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其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然付出代价的制约机制,保证契约双方权利不受侵害。同时加大对信息披露监管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质量。
4.培育市场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激励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保障支撑作用
重视非物质方式的激励作用,发挥市场的作用,培育职业经理人、独立董事市场,建立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与淘汰机制,有效避免人利己主义动机行为化。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借助完善的市场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对解决我国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约束软化问题。公司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结合市场原则,在市场寻找经营者;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特点和市场原则来选择企业,这样就形成一种双向选择与淘汰的机制。探索建立具有明确组织的经营管理者“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可以作为人与委托人建立契约关系,托管委托人的公司,然后派出个人或小组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公司事务。管理公司内部要有健全的制度和专业化的工作流程,一般还具有企业战略研究、企业分析、营销策略技术、信息情报系统、企业顾问能力以及财务分析能力等背景,实际上是为委托公司准备了综合服务平台,也为派出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后台支持,这种形式在法律上是非常便于操作的,契约保障也更为有效。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实行经营管理人员报酬多元化体系的一种必要的“基础设施”,是保障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实行股票期权必须以结构合理、运作有效的资本市场为依托,否则股票价值无法合理评价和兑现,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也会大打折扣。而且,通过贷款和发行债券,吸收适当数量的金融资本,提高间接融资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比例,可以发挥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和投资公司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作用。建立完善民间审计、会计服务等中介机构,提高它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准可以发挥它们在企业监督约束中的作用,有效起到保障支撑作用。
四、结束语
要规避现代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必须强化激励机制的效用,同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要坚持外部约束与内部约束相结合,要积极利用法律、市场提供的约束机制,并与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制度相结合;坚持专业约束与职能约束相结合,综合利用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专业机构提供的约束和银行、税务、信用评级部门、证券部门等职能部门提供的约束,完善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实现委托合同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哓州:建设项目委托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及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J].中国软科学, 2004,(6)
[2]邓旭东欧阳权:委托理论与国企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J].企业经济, 2004,(10)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管理者 激励与约束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国际化又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企业要生存,就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中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革,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1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由于受旧管理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大多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尽管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也实行了年薪制,但机制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受旧的传统意识的影响,激励约束监督强度非常微弱,致使企业经营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1.1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缺陷的分析
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对经营者并没有完全的激励机制。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激励为主,适当的物质刺激为辅;二是隐性的控制权收益。
第一种,片面的强调精神作用,忽视了物质刺激的作用,这对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经营者,在短期内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对长期在位的经营者来说,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往往成为其行为的决定力量。如红塔集团董事长楮时健,1978年出任厂长,经过l7年的努力,使红塔集团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现代化烟草行业。17年企业上交利税1000亿,而他个人合法收入只有几十万,仅相当于一名歌星一场演出或一次广告的收入。褚时健走向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他对企业的贡献未能得到合理回报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激励约束机制看,激励不足约束不力,必然导致一部分经营者由功臣变为罪人。
1.2国有企业约束机制缺陷的分析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也有约束机制,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还是比较“完善”的。既有来自政府、上级机关的监督,也有来自党委、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还有来自职代会的监督等。但没有一种监督能真正的落实到位。当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约束职能不到位。监督法律条文不具体不完善。二是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企业的监事会由于其主管部门明确,监事主席一般由公司上级领导或政府官员兼任。公司内的副监事长,职务比董事长、经理低,他们的工资、职务升级等均由其“监督”对象来确定,并且都是兼职,因而形同虚设。其三,企业外部、内部的约束监督主体政出多门,缺乏合力。
2构建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要解决矛盾
2.1要解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矛盾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承认企业家才能和贡献的特殊性,把它从劳动要素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参与分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发展劳动价值论,接受要素价值论相对科学的一面,把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和劳动等同起来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
2.2要解决企业家市场化与党管干部原则的矛盾
发挥作用。优秀的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流动配置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基础,这是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必要条件。为使两者相协调,可以:(1)企业家是否可以在企业家市场应聘,要有一种自愿申请和资格认定程序,这可以同党管干部组合起来,由党委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对合格者由组织部门发证书,准予持证进市场应聘;(2)持证者进入市场,可以由企业董事会或上一级主管部门代表所有者通过双向选择条件协商后签定聘用合同,党委组织部门不再干预。而对于上岗后实践证明不合格者,组织部门有权收回其应聘书,迫使其另谋职业,从而真正做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同政府部门的干部和公务员制度彻底脱勾,从能上能下变成一个既有可能获得高收入,又有可能承担下岗失业风险的真正的经营者。2.3要解决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非人格化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通过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强化董事会、监事会对高层经理的监督,但现代企业制度的这种优越性却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采用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必须以产权清晰为基础,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缺乏具体的最终所有者,这是由国有企业产权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以人身份进入企业董事会的国有资产代表并不一定有约束经营者的内在动力。
3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配套措施
3.1建立企业家的市场选拔制度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改变国企经营者由政府管理的传统作法,使经营者脱离干部系列,逐步形成一个以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效率增大为职业的独立的企业家,而企业家的市场选拔制度包括:
(1)经营者的产生和选拔市场化; (2)经营者的收入市场化; (3)经营者业绩评价市场化; (4)经营者流动市场化。
3.2完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单一是实行年薪制的障碍,也造成经营者短期行为,所有的激励机制的竞争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上,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要尽量采用能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客观指标,也要采用能对企业未来发展有贡献的指标,如研究与开发费用及其占销售收人的比例,新产品对销售收人及利润的贡献等等。
3.3完善企业内部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离不开广大职工的支持和监督,在企业未改制,企业内部组织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财务制度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实行年薪制等激励措施既不能发挥经营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得到职工的支持,因此必须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3.4完善法律监督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实施法律制约与监督是适应市场要求的必需手段,除了明确经营者权利、义务、责任以外,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惩处原则。
国有企业内部要完善法人结构来约束和削弱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
4结语
篇5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印刷业经营者,包括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企业、单位或者个人,以及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企业或者单位和复印、打印经营单位或者个人。
第三条印刷业经营者资格的审批,除应符合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印刷业总量、结构、布局规划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经营出版物印刷业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企业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需要的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厂房建筑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
(四)有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注册资本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
(五)有必要的出版物印刷设备,具备2台以上最近十年生产的且未列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自动对开胶印印刷设备;
(六)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生产、经营负责人必须取得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颁发的《印刷法规培训合格证书》;
(七)有健全的承印验证、登记、保管、交付、销毁等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
第五条经营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业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企业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需要的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厂房建筑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
(四)有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注册资本不少于150万元人民币;
(五)有必要的包装装潢印刷设备,具备2台以上最近十年生产的且未列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胶印、凹印、柔印、丝印等及后序加工设备;
(六)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生产、经营负责人必须取得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出版管理的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出版行政部门)颁发的《印刷法规培训合格证书》;
(七)有健全的承印验证、登记、保管、交付、销毁等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
第六条经营其他印刷品印刷业务的企业、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企业或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需要的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厂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且不在有居住用途的场所内;
(四)有适应业务需要的生产设备和资金,注册资本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五)有适应业务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出版行政部门颁发的《印刷法规培训合格证书》;
(六)有健全的承印验证、登记、保管、交付、销毁等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
第七条经营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业务的企业、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企业或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需要的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厂房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四)有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注册资本不少于80万元人民币;
(五)有必要的排版、制版、装订设备,具备2台以上最近十年生产的且未列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印前或印后加工设备;
(六)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生产、经营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必须取得地市级以上出版行政部门颁发的《印刷法规培训合格证书》;
(七)有健全的承印验证、登记、保管、交付、销毁等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
第八条经营复印、打印业务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需要的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厂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且不在有居住用途的场所内;
(四)注册资本或资金数额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
(五)有必要的复印机、计算机、打印机、名片印刷机等设备(不应有八开以上轻印刷设备);
(六)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单位负责人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出版行政部门颁发的《印刷法规培训合格证书》;
(七)有健全的承印验证、登记、保管、交付、销毁等经营管理制度。
第九条个人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和复印、打印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八条的规定。
第十条印刷业经营者从事其他种类印刷经营活动的,应当同时具备设立该印刷企业或者单位的资格条件。
第十一条出版行政部门必须按照本规定审批印刷业经营者资格,不符合本规定条件的不得批准设立。
第十二条对印刷业经营者的年度核验,除适用本规定规定的条件外,还要求印刷业经营者无违反印刷管理规定的记录。
篇6
俗话说“遇事儿看人”。企业经营也一样,平时都好说,―旦遇到投诉,就要看企业的态度和策略了。
现在的消费者很难通过一次性购买就对企业品牌产生认可,因为多数企业的产品质量还没有好到让人一劳永逸使用的高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使用问题,而一旦出现售后问题,真正的品牌管理工作才算刚刚开始。售后工作是企业质量管理优劣的核心和直接体现。
在信息空前活跃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包括国内外最顶尖的品牌,无论是奔驰汽车还是苹果手机,消费者投诉的负面报道时有发生,更不要说那些二、三线品牌了。尽管这些产品的质量有口皆碑,但是,遇到消费者投诉这些售后问题时,令人惊讶是,由于处理不当,负面效应显现,经常使这些光芒四射的品牌落尘蒙羞。
产品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此间的态度。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很知名的品牌,当消费者对其投诉的时候,第一时间总是先否则推诿,然后就是采取躲避和拖延办法,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由于投诉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甚至心理成本太高,往往就不了了之。但也仍有一些顽强的投诉人咬住问题不罢休。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仍然管用。无形之中,这种不间断的负面消费信息,无论如何都是对企业品牌的一种损伤。很多大品牌轰然倒下,甚至也是投诉管理不当积累所致。
投诉管理才是营销的灵魂
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对于许多品牌企业来说,产品质量不应该再是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而是企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也就是说,有个好产品是建立和维护品牌的根本;营销工作是重点,而售后服务,即消费者关系的维护,则应该是当今营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篇7
第一条(目的)
为了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和场内经营行为,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指由市场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现货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
本办法所称的市场经营管理者,是指依法设立,利用自有或者租用的固定场所,组织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现货商品交易,从事市场经营、服务和管理的企业法人。
本办法所称的场内经营者,是指在市场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现货商品交易的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产自销的农民及其他组织。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经营管理、场内交易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部门职责)
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和规范的协调、指导和管理。
本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对本行业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指导和管理。
各级工商、卫生、税务、质量技监、公安、消防、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卫生、价格、城市交通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区县、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和设置进行协调和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的周边环境和秩序进行管理。
第六条(原则)
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当遵循活跃流通、方便市民和合理布局的原则,符合设置条件;重要商品交易市场应当实行规划调控、择优授予经营权。
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管理应当实行提供服务与实施管理相结合,明确经营管理者的市场管理责任。
场内经营者在商品交易市场内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应当信守承诺、合法经营、正当竞争,不得侵犯商品购买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
第七条(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条件)
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市场选址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并达到环境保护和市容环境卫生的要求;
(二)有与交易的商品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有一定数量具备管理资格的市场管理人员;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设置商品交易市场不得占用道路和绿地、林地,不得给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具体条件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征求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意见后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管理)
本市对食用农产品市场等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实行规划管理。
其他需要实行规划管理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市场布局规划的编制)
市场布局规划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或者协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市场布局规划应当包括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数量、区域、方位、规模和功能等基本内容。
编制市场布局规划,应当征询相关行业协会的意见。
第十条(市场经营权的公开招标)
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经营权,应当依照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
公开招投标的具体操作程序,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取得的市场经营权不得转让。
第十一条(食用农产品市场的规划管理)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规划,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卫生行政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以零售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布局规划,由区、县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市级商业中心不得设置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名义开办的市场内,不得从事食用农产品交易。
第三章市场经营管理者
第十二条(登记注册)
申请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应当在其筹备设置的商品交易市场具备本办法规定的设置条件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市场经营管理者在登记注册地以外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应当在其筹备设置的商品交易市场具备本办法规定的设置条件后,向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
市场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名称中,行业部分应当标明“市场经营管理”字样。
不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的企业,其名称中不得使用“市场经营管理”的字样。
第十四条(申请开业登记应当提交的材料)
市场经营管理者申请开业登记,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符合消防、卫生、治安、环境保护等要求的证明材料;
(二)符合规定用途的房地产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三)符合规定的市场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食用农产品等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申请开业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市场经营权中标通知书。
第十五条(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市场经营管理者变更企业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经营期限等,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市场经营管理者歇业、宣告破产或者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应当及时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六条(制订和实施市场管理制度)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制订各项市场管理制度,定期在本市场组织检查市场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第十七条(维护经营场地和设施)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维护市场内各项经营设施以及消防、卫生、环境卫生和安保等设施,确保相关设施处于完好状态。
第十八条(进场经营合同的规范指导)
市场经营管理者在与场内经营者订立进场经营合同时,可以参照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双方依法规范经营的有关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方式。
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订并推荐使用。
第十九条(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经营)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核验场内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各类经营许可证。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督促场内经营者履行有关法律规定和市场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服务、文明经商的服务意识,倡导良好的经营作风和商业道德。
第二十条(场内公示)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显著位置悬挂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各类经营许可证,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对本市场内的违法经营行为、获得表彰奖励的情况以及经营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公示。
第二十一条(配置计量器具和协助计量检定)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配合质量技监部门对场内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范围内的计量器具进行登记造册,并组织场内经营者向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对计量器具进行日常维护。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市场内配置复验计量器具。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为场内高价位的商品提供计量器具规范服务,统一出具量值数据。
第二十二条(市场交易情况的统计)
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统计市场交易情况,填报统计报表,定期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二十三条(专用区域的划定)
以零售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划定不少于本市场营业面积5%的专用区域,用于农民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或者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人员经营食用农产品。
第二十四条(对场内经营者进行监督)
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得为从事非法交易的场内经营者提供场地、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
场内经营者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立即制止和督促改正,并向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配合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纠纷处理和赔偿)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建立市场交易纠纷调解处理的有关制度。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建立消费者先行赔偿制度。场内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无法从场内经营者获得赔偿的,市场经营管理者有义务根据市场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负有赔偿责任的场内经营者追偿。
第二十六条(商品交易市场的终止经营)
市场经营管理者歇业或者其他自身原因终止经营的,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场内经营者,并与场内经营者结清有关财务手续。
实行规划管理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终止营业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提前一个月向授予其市场经营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委托市场管理服务)
市场经营管理者可以委托专业的市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市场管理服务。
受委托的专业市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市场管理服务的,不免除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承担的市场管理义务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行业协会)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自愿组成市场经营管理的行业协会,实行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自律和协调。
第四章场内经营者
第二十九条(依法经营)
场内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十条(亮证经营)
场内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悬挂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依法应当取得的各类经营许可证。
农民在市场内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或者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的,不受前款限制,但应当持有有关证明,并在市场经营管理者划定的专用区域内经营。
第三十一条(经营范围)
场内经营者应当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越经营范围。
第三十二条(进货凭证的保存)
场内经营者购进商品的,应当检验商品质量,并保存能够证明进货来源的原始发票、单证等,但农民销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的除外。
特约经销品牌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向进货方索取授权证明。
第三十三条(购货凭证的开具)
场内经营者出售商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商品购买者出具由本市税务部门监制的统一发票或者其他购货凭证。
第三十四条(重要商品销售台账的建立)
经营下列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建立购销台账:
(一)豆制品、肉类、粮食及其制品和电器产品等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
(二)钢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属于重要生产资料的商品;
(三)属于驰名商标或者地方著名商标的商品。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擅自设立市场的处罚)
未经注册登记擅自设立、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超越经营范围的处罚)
市场经营管理者超越经营范围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未履行下列市场管理职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视情节轻重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制订各项市场管理制度的;
(二)未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的。
第三十八条(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履行监督职责的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并允许不符合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组织或者个人进场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并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市场经营管理者为从事违法经营的场内经营者提供场地、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或者采取纵容、隐瞒方式予以庇护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篇8
第一条(目的)
为了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和场内经营行为,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指由市场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现货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
本办法所称的市场经营管理者,是指依法设立,利用自有或者租用的固定场所,组织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现货商品交易,从事市场经营、服务和管理的企业法人。
本办法所称的场内经营者,是指在市场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现货商品交易的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产自销的农民及其他组织。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经营管理、场内交易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部门职责)
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和规范的的协调、指导和管理。
本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对本行业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指导和管理。
各级工商、卫生、税务、质量技监、公安、消防、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卫生、价格、城市交通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区县、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和设置进行协调和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的周边环境和秩序进行管理。
第六条(原则)
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当遵循活跃流通、方便市民和合理布局的原则,符合设置条件;重要商品交易市场应当实行规划调控、择优授予经营权。
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管理应当实行提供服务与实施管理相结合,明确经营管理者的市场管理责任。
场内经营者在商品交易市场内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应当信守承诺、合法经营、正当竞争,不得侵犯商品购买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
第七条(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条件)
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市场选址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并达到环境保护和市容环境卫生的要求;
(二)有与交易的商品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有一定数量具备管理资格的市场管理人员;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设置商品交易市场不得占用道路和绿地、林地,不得给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具体条件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征求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意见后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管理)
本市对食用农产品市场等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实行规划管理。
其他需要实行规划管理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市场布局规划的编制)
市场布局规划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或者协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市场布局规划应当包括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数量、区域、方位、规模和功能等基本内容。
编制市场布局规划,应当征询相关行业协会的意见。
第十条(市场经营权的公开招标)
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经营权,应当依照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
公开招投标的具体操作程序,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取得的市场经营权不得转让。
第十一条(食用农产品市场的规划管理)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规划,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卫生行政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以零售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布局规划,由区、县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市级商业中心不得设置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名义开办的市场内,不得从事食用农产品交易。
第三章市场经营管理者
第十二条(登记注册)
申请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应当在其筹备设置的商品交易市场具备本办法规定的设置条件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市场经营管理者在登记注册地以外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应当在其筹备设置的商品交易市场具备本办法规定的设置条件后,向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
市场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名称中,行业部分应当标明“市场经营管理”字样。
不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的企业,其名称中不得使用“市场经营管理”的字样。
第十四条(申请开业登记应当提交的材料)
市场经营管理者申请开业登记,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符合消防、卫生、治安、环境保护等要求的证明材料;
(二)符合规定用途的房地产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三)符合规定的市场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四)法律、
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食用农产品等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申请开业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市场经营权中标通知书。
第十五条(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市场经营管理者变更企业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经营期限等,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市场经营管理者歇业、宣告破产或者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应当及时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六条(制订和实施市场管理制度)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制订各项市场管理制度,定期在本市场组织检查市场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第十七条(维护经营场地和设施)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维护市场内各项经营设施以及消防、卫生、环境卫生和安保等设施,确保相关设施处于完好状态。
第十八条(进场经营合同的规范指导)
市场经营管理者在与场内经营者订立进场经营合同时,可以参照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双方依法规范经营的有关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方式。
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订并推荐使用。
第十九条(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经营)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核验场内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各类经营许可证。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督促场内经营者履行有关法律规定和市场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服务、文明经商的服务意识,倡导良好的经营作风和商业道德。
第二十条(场内公示)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显著位置悬挂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各类经营许可证,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对本市场内的违法经营行为、获得表彰奖励的情况以及经营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公示。
第二十一条(配置计量器具和协助计量检定)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配合质量技监部门对场内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范围内的计量器具进行登记造册,并组织场内经营者向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对计量器具进行日常维护。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市场内配置复验计量器具。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为场内高价位的商品提供计量器具规范服务,统一出具量值数据。
第二十二条(市场交易情况的统计)
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统计市场交易情况,填报统计报表,定期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二十三条(专用区域的划定)
以零售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划定不少于本市场营业面积5%的专用区域,用于农民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或者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人员经营食用农产品。
第二十四条(对场内经营者进行监督)
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得为从事非法交易的场内经营者提供场地、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
场内经营者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立即制止和督促改正,并向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配合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纠纷处理和赔偿)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建立市场交易纠纷调解处理的有关制度。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建立消费者先行赔偿制度。场内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无法从场内经营者获得赔偿的,市场经营管理者有义务根据市场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负有赔偿责任的场内经营者追偿。
第二十六条(商品交易市场的终止经营)
市场经营管理者歇业或者其他自身原因终止经营的,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场内经营者,并与场内经营者结清有关财务手续。
实行规划管理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终止营业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提前一个月向授予其市场经营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委托市场管理服务)
市场经营管理者可以委托专业的市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市场管理服务。
受委托的专业市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市场管理服务的,不免除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承担的市场管理义务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行业协会)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自愿组成市场经营管理的行业协会,实行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自律和协调。
第四章场内经营者
第二十九条(依法经营)
场内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十条(亮证经营)
场内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悬挂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依法应当取得的各类经营许可证。
农民在市场内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或者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的,不受前款限制,但应当持有有关证明,并在市场经营管理者划定的专用区域内经营。
第三十一条(经营范围)
内经营者应当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越经营范围。
第三十二条(进货凭证的保存)
场内经营者购进商品的,应当检验商品质量,并保存能够证明进货来源的原始发票、单证等,但农民销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的除外。
特约经销品牌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向进货方索取授权证明。
第三十三条(购货凭证的开具)
场内经营者出售商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商品购买者出具由本市税务部门监制的统一发票或者其他购货凭证。
第三十四条(重要商品销售台账的建立)
经营下列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建立购销台账:
(一)豆制品、肉类、粮食及其制品和电器产品等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
(二)钢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属于重要生产资料的商品;
(三)属于驰名商标或者地方著名商标的商品。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擅自设立市场的处罚)
未经注册登记擅自设立、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超越经营范围的处罚)
未经注册登记擅自设立、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市场经营管理者超越经营范围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未履行下列市场管理职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视情节轻重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制订各项市场管理制度的;
(二)未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的。
第三十八条(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履行监督职责的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并允许不符合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组织或者个人进场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并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市场经营管理者为从事违法经营的场内经营者提供场地、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或者采取纵容、隐瞒方式予以庇护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场内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场内经营者不履行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义务,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按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适用的例外)
法律、法规、规章对有关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部门、布局规划、设置条件和监管职能等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商业企业租赁柜台的经营行为,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一条(现有市场的过渡条款)
篇9
煤矿经营管理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__*同志,现年40岁,1983年参加工作,1989年毕业于淮北职大企业管理专业,现在祁东煤矿经管办工作,主要负责全矿原煤材料成本的考核工作。该同志自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以来,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矿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去,强化自身修养,不断钻研经营管理业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矿的经营管理工作做出了应由贡献。在对全矿原煤材料消耗考核上,该同志认真学习矿经营管理2号文,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文件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基层单位材料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月按承包文件算帐,严格兑现奖罚政策,促进基层单位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对材料费用,严格按限额和计划控制,大力提倡修旧利废和回收复用,同时认真编制材料成本计划,建立和完善材料成本控制制度,如材料费的“两定一限”领料制度、修理费的总额控制制度等,大大地节约了各项开支。另外,还对每月发生的材料费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材料消耗中每一个基础数据认真汇总统计,综合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按月做出材料费运行分析报告,并及时向领导汇报,使之成为矿长经营决策最主要、最基本的依据。由于其提供数字准确,分析合理,考核严格,保证了矿长科学决策,使全矿经营承包日趋完善,充分调动了基层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在对井下现场材料的管理上,他每月必须到每一个作业场所,检查材料的使用情况,对现场的每一个死角都不放过,每遇到现场材料回收困难,他都要到现场蹲点。如遇到现场使用的材料出现质量问题,他都要立即到现场落实处理,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落实责任,追回有关损失,对发现有丢失压埋现象,他都要严格处罚,决不手软。
在材料的使用管理上,他严格消耗定额管理,每月对每一个工作面的采高进行核实,并严格材料消耗单价结算,实行全奖全惩。对所有投入的新材料实行计划管理,大综材料的投入,坚持以生产矿长签字审批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定额内超用的材料一律有工资支付。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他狠抓现场材料的投入,重点抓单体支柱的租赁管理,抓材料回收率,杜绝丢失,对回收的材料实行分类堆码,加大修旧利废的力度。
该同志一心为生产一线服务,经常在现场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每月下井都在8个以上,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材料管理问题。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我矿在精细化管理、内部市场化、绩效工资考核等经营管理方面的论文。该同志在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也积极和科里同志一起研究业务,提高业务技能,改进作风,同大家共同进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上半年,王新宽同志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所撰写的论文获得矿一等奖、集团公司优秀奖。现在,王新宽同志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与全科同志一道为繁荣矿区,建设平安祁东、高效祁东、和谐祁东而努力工作。
篇10
(1)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
护理诊断:气体交换受损,与腹水抬高膈肌,影响肺扩张有关。
护理目标:出院前患者自觉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血气分析结果正常。
护理措施:①给患者抬高床头,取半卧;②持续低流量吸氧3L/分;③定期遵医嘱查血气分析;④准确记录出入量;⑤协助医生放腹水,减少对肺脏的压迫。
护理效果评价:护理目标达到,患者出院前自诉呼吸感觉良好。
(2)电解质紊乱的预防护理
护理诊断:潜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
护理目标:住院期间护士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症状,及时协助医生治疗。
护理措施:①倾听患者主诉,若有全身乏力、口干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查电解质;②严密监测病情,出现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心律异常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查电解质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③遵医嘱补液和补充电解质,同时注意静脉补钾浓度不可过高、速度不可过快,口服补钾应在饭后服用;④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高钾、低盐食品;⑤遵医嘱定时监测电解质情况。
护理效果评价:护理目标完全实现,患者住院期问发生低血钾,得到及时纠正。
(3)生潘自理能力缺陷的护理
护理诊断: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腹部高度膨隆,卧床限制活动有关。
护理目标:卧床期间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出院时生活能基本自理。
护理措施:①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并加床挡防止坠床;②巡视患者,1次/30分钟,主动了解其需要并给予满足;③协助患者床上进餐、饮水、排便;④做好晨晚间护理,洗头、擦澡,1~2次/周;⑤患者病情改善后鼓励其提高生活自理程度。
护理效果评价:护理目标达到,患者卧床期间基本生活需要达到满足,出院时能自行如厕、进餐和卫生整理。
(4)皮肤护理
护理诊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量腹水强迫半卧有关。
护理目标:卧床期间患者皮肤完整。
护理措施:①缓解压力:给患者安排睡气垫床,受压负重部位垫以海绵垫,如在肩胛、颈部、双踝和骶尾部垫以加厚的、中央掏空的海绵垫,有利于缓解受压负重部位的压力。②取得患者及陪护人员的配合:给患者及陪护人员讲解保持皮肤完整性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将有利于护士顺利完成护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提醒陪护人员不得擅自给患者使用热水袋、冰袋等物品;使用便器时不能有推、拖等动作,必须将患者身体抬起,便盆上垫以软纸或布,防止皮肤与便盆粘贴而造成皮肤撕裂。③保持皮肤通风和干燥:即使患者完全不能翻身,也要定时地给予更换。如果能坚持5分钟,可以l小时翻身1次;如果只能坚持1分钟或更短,护理人员或陪护人员应将双手及手臂伸入患者的臀部受压部位的上下部,将有利于皮肤的通风和缓解压力;如患者出汗或尿湿,要及时更换床单,随时保持干燥。
④有皮肤护理计划和护理记录:针对性的、可实施的护理计划以护嘱形式下达,班班落实,并记录本班翻身时间、皮肤护理措施及皮肤情况,并进行班班交接,要求床整、无皱褶、无渣屑。
护理效果评价:护理目标达到,患者住院期间全身皮肤保持完整。
(5)营养失调的护理
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一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肝脏功能障碍及营养摄入不足有关。
护理目标:出院前进食量达到入院前水平,3两/餐,血浆向蛋白达到32g/L以上。
护理措施:①观察患者每餐进食情况,评估每日饮食中摄入热卡情况;②保证患者每日热量摄入12 600kJ以上,不足时告诉医生给予静脉补充;③当患者腹胀减轻时,鼓励多进食高蛋白、低盐、高维生素饮食;③告诉患者每日限制饮水500ml以内。
护理效果评价:护理目标完全实现,患者出院前进食达到入院前水平3两/餐,血浆白蛋白达到35g/L。
(6)知识缺乏的护理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疾病的病因、治疗、预防保健知识。
护理目标:住院期间患者了解并能复述本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学会观察和记录尿量、腹围和体重的方法。
护理措施:①给患者讲述酒精性肝硬化是由长期酗酒及生活不规律导致慢性酒精巾毒引起,并告之患者必须戒酒,注意休息并保持生活规律,遵医嘱用药,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②给患者讲解腹水形成的原因及防治腹水增长的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③告诉患者应用利尿药要按时,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不得私自更改剂量或停药;应用利尿药期间要每日测腹围、体重、记尿量等,以便了解效果,及时调整用药;④给患者讲解饮食上要注意限制钠盐的摄入,平时不要吃过咸的饭莱;⑤告诉患者在治疗腹水期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哪些,一旦有异常,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讲解经常抽血监测电解质的意义;⑥嘱咐患者出院后可能要继续服用利尿药,自己要掌握观察和记录尿量、腹围、体重的方法,学会记录自己的每日出入水量,有异常及时就医;⑦出院前询问患者对有关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补充教育。
护理效果评价:护理目标达到,患者已能正确说出自己疾病的病因和有关保健知识,并掌握尿量、腹围、体重的观测。
(7)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护理诊断:有体液不足和感染的危险,与大量放腹水和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有关。
护理目标: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期间不发生严重脱水及感染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