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

时间:2023-04-11 06:4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1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受市场约束增强,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雷同,加工能力低,为了各自利益争夺原料、争夺市场、打价格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就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壮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有新的增强。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积极探索与内部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

篇2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户未来发展的目标,在农业产业化的形成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就是龙头企业的作用,龙头企业是将农户与市场贯穿到一起的中介者,同时在农业与市场的相结合作用下也促进龙头企业迅速发展,突出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经济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龙头企业的竞争性更加强烈,这给龙头企业带来高难度的挑战。本文针对在工业产业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龙抬头企业竞争力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龙头企业;竞争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给龙头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推动龙头企业进入了一个较为热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想在这庞大的经济市场中稳定地位,则需要对当前市场发展状态全面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龙头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从对关系的分析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发展原则。农户与市场在龙头企业的牵动力与带动力的影响下,相互依托,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如何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下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下面文章重点研究的课题。

1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上一个阶梯,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整体,从农户生产到市场销售,从人员管理到经营模式,都是以科学论证、实践证明为基础,在农业产业化中,市场是发展的方向,农业生产是根基保障,龙头企业是中介链,经济效益是发展目标,全程充满服务性,通过种、养、加、产、供、销以及农工商等活动的运行使得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形式得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特征重点体现在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没有龙头企业很难实现农业产业化综合经营体制。龙头企业实际上就是指与农业发展相关且具有经济实力、资产丰厚、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龙头企业中包括的企业类型较广,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龙头企业有很强的开拓市场能力,能够引导农业产业制定与时展相符的生产方向,促进农产品加工生产水平提高,成为良好的服务平台,制定农产品价格以及销售手段,将农产品作为经营销售对象,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可以说龙头企业是农产品与市场的中介链,是形成农业产业化的连接链。农业产业化具有综合经营体制特点,内容虽然复杂,但是全面,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引导下,才能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将农业产业化作为龙头企业发展方向一点也不过分。可以说龙头企业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依托,龙头企业将农产业推向具有生产、经营、市场、方向的道路上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影响下,农业产业化规模可逐渐扩大,并由一定的发展动力与方向。

2影响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2.1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因素

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政府的关注角度不当,农业产业化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因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政府将农业产业化完全定位于经济计划中,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与方向过于单一;其次,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恶化,是农业种植或者养殖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产业,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则需要打破这一管理形式,其难度较大;再次,农业产业化市场中相关的管理、运行等机制不够完善,在市场经营体制中对农村市场经营模式以及运行规律考虑较少,导致农村产业化很难适应市场产业化的发展形势,并且市场运行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产品商品率明显过低,并且管理方式落后,没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最后,农户合作意识淡薄,缺少积极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的态度,不利于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

2.2影响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与农业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大多数都是刚刚起步的企业,自身的经济基础还不够稳定,在生产成本方面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成本较高,同时在经营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经济效益比较差,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基础;龙头企业建设规模较小,大多数属于内向型发展企业,从农村个体户、小型经济组织逐渐发展起来,经营方向主要是以当地市场或者国内市场为主,使得发展受到限制,很难迈出国际市场以及全球化市场的那一步;龙头企业之间竞争无序,企业内部产权不明、管理薄弱,龙头企业项目多是按行政地区建立的,重复建设较为普遍,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出现了企业之间争材料、争市场的恶性循环;在企业内部,由于政企不分、产权不明,影响了企业独立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削弱了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和积极性。以上这些都是影响龙头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3龙头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

3.1企业营运竞争力

企业营运竞争力是从企业内部体现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若干重要综合指标。没有良好的企业内部运作水平,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经营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企业营运竞争力反映企业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全面而真实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成果,它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率、人均创产值数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组成。第一,总资产贡献率是指龙头企业利税总额和利息支出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反映企业运用自己实际占有和支配的资本所获利的程度,用来衡量企业对所有经济资源运用效率的高低。第二,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报告期所有者权益和上年同期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第三,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销售成本与各类费用投入的利润产出率,消耗单位成本和费用所产出的利润率越高,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第四,利润增长率是报告期利润增长额与上年利润总额的比率。第五,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全部产品的综合盈利能力。第六,人均创产值数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劳动投入综合经济效益。

3.2企业营销竞争力

企业营销竞争力是从企业外部市场表现其竞争力水平的若干综合统计指标,它集中表现了龙头企业内部营运竞争力在外部市场上被认可程度。企业营销竞争力,反映企业在外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它由产品销售率、出口市场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四项指标组成。第一,产品销售率反映企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企业产销衔接、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情况的指标。第二,出口市场比率是工业企业出货值与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实际销售能力。第三,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的比值,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状况。第四,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作者:袁淑敏 单位:吉林省畜牧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雷建奕,郭颖梅.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风险管理的调查与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52-56.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表现,原因,防范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表现特征

农业产业化发展到现在,已出现多种形式,而且大多数是跨行业的,但农业产业化的起点是农业,基础是农户,因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有四种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

1.自然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灾害风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而在农业生产受天然地理环境、大气、气候、光照、温度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波动幅度较大。由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自然灾害风险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也是不小的。其突出表现特征是:(1)客观存在性。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几乎每年都有自然灾害的发生,只是地区不同、程度不同、时间不同而己。(2)波及范围大。如果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农业产业化生产原料的供给不足,农业产业化的其他产业链会因原料的供给不足而失去运转的可能,它造成的危害波及整个产业链。(3)难以控制性。人们只能通过事先预测,在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防灾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而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能完全控制的。(4)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影响,使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更是频频发生,发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市场风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存在市场风险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这样,市场风险则是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产物。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价格风险。波动的价格尤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要价格有足够的弹性,价格就能平衡供求,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增进社会及个人的福利。但另一方面,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市场经济的波动,使市场各主体时刻面临着因价格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除了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受价格风险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链中其他加工业、深加工业的产品也要遭受市场风险。

3.信用风险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为较好地维系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基地的关系,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合同、契约农业产业化之路。也即人们常说的“订单农业”。但是,在当前我国各级监督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合同订单的执行情况比较差,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履行合同时农户由于缺乏较好的信用意识,往往是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自己产品的归属,而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规定。龙头企业有时也会因为市场行情突变,在农业生产前对某一产品的较好的预期被现在较差的现实代替之后,龙头企业也会因为产品效益差的缘故而不生产或减少生产,从而不收购或减少对农户或原料的收购量。即使收购也不按合同价。信用风险的存在,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约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某个生产过程中采用某项技术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用到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中的其它产业,如加工业、深加工业同样也要运用不同的技术。但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一样隐含着风险。农业技术与其他技术要求运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大多数以农民为主而其文化水平太低而难以掌握技术要求带来的风险。另外,每一项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农业技术的应用有一个适应的特点。论文大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技术优势的体现要更多地依靠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项先进技术的运用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收益,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各种贸易壁垒客观存在,使中国农产品本来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更加被动。论文大全。因此,经济转型时期,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技术风险将更突出和加强。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的产量减少,达不到预期的产量,二是产品滞销。这样,实际上,技术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转化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缘由分析

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

1.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改变其生产是以土地为基础,光照、肥、水为必要条件的生产模式。从种子播种到成熟收割,一种农作物的生长一般为三到五个月,其生产周期过长。其中如果某一环节出问题,则农业生产的收益效果就会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农业生产也不是一年四季都能随心所欲种植想种的作物,它必须按作物生长的规律办事。季节不符合作物生长所需,则农业生产难以成功。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风调雨顺,则农业丰收;但事情往往不会尽人意。每年水灾、雹灾、虫害的威胁不断,农业生产往往会因自然环境影响而达不到理想的效益。所以,农业生产理想效益的不可能性将给农业产业化带来经营生产的风险。论文大全。

2.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市场风险的存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各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这一大体制下进行产业化生产,其要受市场因素的影响。(1)市场的飞速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随之产生的企业与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市场的变化速度加快,且更加出人意料,(2)市场难以正确预测。市场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对农业产业化形成客观上的影响,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向更难以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对市场的预测能力有限,只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大致的判断,或者说市场预测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这就产生了风险。(3)市场的扩大化。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市场竞争将会更直接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农业方面,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进口量会大大增加,会使原本就己十分落后的农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3.农民素质偏低。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的农民,其素质偏低,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1)缺乏风险意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反应还不敏感,风险管理的意识还不强。(2)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经济在生产过程。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向自然的索取,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引发各种危害人类经济生产的破坏性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秩序。(3)信用意识淡薄。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不高的事实决定了在当前我国农民信用普遍低下的现实,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他们很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农民信用意识的淡薄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客观存在。(4)农民素质不高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而目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

4.合同不规范。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业签订的合同由于合同主体不合格,合同内容不详细,不具体和不完整,合同条款表述含糊,缺少违约处罚条款等使合同变得不规范,不合格,使其失去法律效力。农户和龙头企业在违约后,由于合同是无效合同或合同内容表述不当,不易追查具体责任人,使合同的履约方权益得不到保护,合同的违约方得不到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约行为的发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重合同,守信用意识的建立。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的防范

1.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经营风险。自芝加哥贸易所于1848年成立以来,美国已有多家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自中国开放郑州谷物交易市场以来,中国虽然有了自己的期货市场,但农民并不能用作为防范风险的工具。一是因为农民经营规模太小,而期货合同规定量大;二是期货市场目前运营还不规范。今后,我们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已有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另一方面在条件的地区建立一批农产品期货市场,同时以龙头企业作为主体参与期货市场,以满足期货市场交易量。

2.建立风险基金制度。这是世界各国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政策上普遍的做法。这种方法就是在经营利润较多的时期,企业应从经营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这样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龙头企业才有可能按保护价收购,农户与企业订立的合同才能落到实处。此外,风险基金制度还可以用做农户防御自然灾害的保险,以此来为农户分担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进而保证企业自己加工和销售的货源。

3.引导经营主体参与商业投保和合作保险。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由于高风险、高赔付率,赢利低,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不活跃,保险的范围、灾种都十分有限。所以,今后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组建各种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此外,还要发展合作保险方式。行业性、地区性的合作保险组织以互助共济为目的,不追求赢利,又可以降低成本,是解决一般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来推动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建立合同约束机制。合同(契约)约束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采用的运行方式,“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资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进开发合同等,明确规定各方的责权利,以合同关系为纽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合同一经签订,应当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基地,农户接受龙头企业指导,搞好农产品的生产,按合同规定向龙头企业交售产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服务,按照让利原则保护性地收购农户签约产品。签约双方必须履约,违约必究。一方面要防止龙头企业利用自己强势地位对农户进行强买强卖,与农户争利,甚至侵害农民权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农户违约,搞签约产品谁出价高,就卖给谁的违约活动。争取让合同(契约)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不仅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还包括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加强文化和技术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生产方面的知识,有利于降低技术应用方面的风险,加强对他们的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增强信用观念,提高合同(契约)的兑现率,减少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风险及其防范.农业经济问题,2001.8

2。牛若峰,张集文等.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与技术.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8

3.谢家智.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农民日报,2002.4.10

篇4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20__--20__年)

##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加强宏观指导,明确今后若干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上新台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从农业的个别领域向林牧副渔等各业发展,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经营规模由小型、分散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也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经过几年实践.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区域经济初具规模,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引导农民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渐趋集中,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创汇蔬菜、蔺草、竹笋、榨菜、禽蛋、水果、茶叶、花卉、生猪、名优海淡水养殖等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农产品基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已调整为38.3:53,其中渔牧业比重已分别占到33.9%和15.9。

(二)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体化经营初见成效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有各种类型、年加工经营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千家,1998年加工经营产值达50多亿元,其中1998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6家。龙头企业的兴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外向拓展势头良好、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

随着##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3亿美元,其中十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占60%以上,从事农产品种养加的三资企业达258家。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一大批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的良种,以及先进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产业一些多年不变的老品种、老面孔有了突破性改变。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有农民购销员8万人,年购销农副产品几百万吨,建立各级各类区域性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780多个,联系劳动农户26万多户,初步形成了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系列化服务,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不少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产业化意识不强。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深度参与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产、加、销脱节现象仍比较突出。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四是产业化建设科技含量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农业主导产业技术层次低,高档次的深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布局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依靠高新技术,积极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种养产业为基础,以加工产业为龙头,以流通产业为桥梁,以科技产业为先导的高效产业群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目标

1.农业生产结构明显优化。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着重抓好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蔺草、创汇蔬菜、竹业、榨菜、禽蛋、水果、茶叶、特种水产、远洋渔业、浅海滩涂养殖、生猪、花卉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到20__年,以上12个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到20__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面实现大宗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

2、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发达。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以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建立比较完善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20个规模大、带动面广、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值上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集团。

3、科学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深度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到20__年,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各主导产业的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农业商品率达到85%以上,创造出30个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到20__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4.外向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品种、技术、设备,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出口比例,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到20__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以上,到20__年达到8亿美元。

(三)重点产业、产品发展目标和布局

粮食在大规模整治土地,建设150万亩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以24个商品粮镇(乡)为重点,依靠科技,发展冬季,优化夏季,稳定秋季,主攻水稻品种的优质化。保持全市17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150万吨(其中稻谷130万吨)的粮食总产水平。

创汇蔬菜巩固慈溪、象山、奉化等原有生产基地,逐步在郊县、镇海发展新基地,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高山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增加名特优新蔬菜。依托“两头在外”,开发脱水、速冻、保鲜、配合、调理和蔬菜汁等加工产品。出口蔬菜总产量要从目前的4万吨增加到8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蔺草生产基地以部西等地区为主,在强化宏观调控的同时。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重点要加强新品种培育,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加快新加工产品的开发。总产稳定在6000万公斤左右,保证外贸收购额稳定在5千万美元以上。

竹业生产基地以我市西南部余姚、都县、奉化、宁海山区为主,笋用林和竹笋两用山面积从33万亩发展到40万亩;高产用竹林达到20万亩。另外在奉化班溪、楼岩、慈溪鸣鹤、余姚三七市。北仑柴桥等地建立20万亩雷竹、象牙竹、高节竹、水竹等食用菜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00万亩。竹笋产品加工要在稳定水煮笋产量的基础上,拓展深加工产品和菜竹笋产品的精细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竹笋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创汇2千万美元。

榨菜生产基地以余姚、慈溪棉区为主,近几年要稳定现有面积,建立良种提纯复壮基地,发展新优品种。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规模,逐步改变“小、杂、乱”状况,注重加工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外向,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面积立稳定在13方亩,总产值达2.5亿元,出日创汇2千万美元。

特种水产以慈溪、余姚现有的万亩连片鱼塘及“一江一湖三库”(姚江、东钱湖、胡陈港、四明湖、大塘港)为主要基地,改善基地设施和养殖条件。在巩固传统四大家鱼基础上,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河鳗、河蟹、青虾、鸟鳢、刀额新对虾等名优水产品,扩大稻田养殖。养殖面积从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努力实现淡水养殖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浅海滩涂养殖到20__年,全市浅海、滩涂、围塘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其中浅海养殖4万亩,围塘养殖12万亩,滩涂养殖34万亩。浅海养殖中海水网箱养殖以象山港为主,总量发展到5万箱,品种以市场适销的大黄鱼、黑鲷、鲈鱼等为主,积极引进拓展新品;贝类养殖以牡蛎为主;藻类养殖以发展条斑紫菜为主。滩涂养殖以三门湾沿岸的宁海和杭州湾南岸的北部海滩为主,采联蓄水养殖、低坝高网、平涂养殖形式,大力发展以蛏子、泥蚶、海瓜子、泥螺等贝类和青蟹等名特水产品及其它新品。围塘养殖以对虾养殖为主,提倡混养,提高单产,实现高产高效。

外海、远洋渔业生产基地以一海两洋(东海渔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为主。外海渔业要在稳定渔船总量前提下,有计划更新旧小渔船,加快研制发展400马力以上先进的尾滑道钢质渔轮。远洋渔业近期以有一定经验的渔业公司为龙头,以南北两钓为基础,带动群众性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轮要从目前的20艘,年产2万吨,到20__年争取发展到250艘,产量6万吨,逐步建立起一支陆上有基地、海上有船队、销售有渠道的##远洋船队。

生猪在巩固、完善现有77个规模猪场和近4000个专业大户基础上,重点建设好鄞县、余姚、江北和北仑的瘦肉型猪基地,并在近郊新建或改建5-6条工艺先进、设备完善的万头生猪生产线,推动生猪生产向集约化、效益型、瘦肉型转变。到20__年万头猪场达到40个。基地出栏肉猪从目前的86万头提高到152万头。占全社会生猪出栏总数比例从67.6%提高到80。

禽蛋重点建设余姚、象山、江北三个肉鹅基地,达到年养白鹅400万羽;在现有存性较多的地区宁海、奉化、镇海、慈溪、江北等地继续发展蛋鸭基地。达到常年存栏600万羽;在余姚、鄞县建立数个年出栏200万羽的肉鸭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鄞县建设5-6个百万羽以上的肉鸡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象山等地巩固和发展蛋鸭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禽产品,到20__年,家禽饲养量达4000万只,年提供商品蛋10万吨。积极扶持畜品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种鸡、孵化、饲料供应到商品鸡饲养、屠宰、深加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草食动物在宁海、余姚、象山、鄞县的山区半山区发展牛、羊、兔业生产;在北仑、鄞县、奉化、宁海等地建立千头以上的奶牛生产基地;在沿海平原和海岛滩涂、部分山区推广波尔羊等良种山羊,杂交改良、种草圈牧、生态养羊,逐步形成规模,建立基地。在发展长毛兔同时,建立2-3个年出栏2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到20__年,全市奶牛发展到6500头,年提供鲜奶3.1万吨;羊存栏20万只。

水果在扩大象山港、三门湾岸陆柑桔、奉化江两岸水蜜桃,姚江流域杨梅和慈溪、余姚等地的梨、葡萄基地同时,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逐步改造老果园,提高质量和加工经营水平。全市新发展脐橙、特早熟温州蜜柑、优质杂柑、早熟梨。水蜜桃和葡萄等优新水果5万亩,高接换种和改造低产园5万亩,使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40万吨。水果及其加工品外贸收购值达到3.5亿元,创汇450万美。

茶叶生产基地以四明山、天台山为主的高山茶区。象山港沿岸的港湾茶区,柴桥郭巨地区的平丘茶区为主。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性系早生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发展名优茶基地。茶园面积从现在的18.3万亩发展到20万亩,茶叶总产2万吨,其中名优茶300O吨,实现总产值3亿元。出口量达到1万吨。创汇2千万美元。干果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情况,全市新发展板栗、银杏及香榧等干果基地5万亩,在我市西部山区形成10万亩干果商品基地,年产干果1万吨。

花卉发挥我市现有花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在花木基础较好防奉化、北仑、余姚、江北等地建立花木和苗木基地,巩固扩大“北仑杜鹃”、“奉化五针松”、“四明山红枫”三大花种,建设江(口)一溪(口)花卉产业带。全市花木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花卉年销售额6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是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具个方面:

(一)发挥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一要稳定粮食基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前提和保证。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到20__年全市争取有45万亩耕地建成标准农田,到20__年全市标准农田达到150万亩。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耕地结构,逐步建立耕地的粮经饲肥复合弹性种植结构和养殖混合结构。粮食生产经营走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路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目前448亩调整到40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30亿斤,其中稻谷产量26斤,在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和耕地经营结构优化的同时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根源。

二要巩固改造提高现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区域特色农业新格局。我市的蔺草、竹笋、茶叶、水果、榨菜、创汇蔬菜海水养殖和禽蛋、花卉等产业、产品。要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健全服务等措施,致力深度开发,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规范化基地化发展,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民促使这些产业、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三要着眼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产业、产品,如长毛兔特种动物养殖、余姚的茭白、慈溪的丝瓜络、鳗鱼等,要组织重点开发,逐步拓展成为新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四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要用绕传统名优农产品创名牌,通过提纯复壮,嫁接改造等措施来改良品质,促其上档次。上水平;另一方面要围绕“引洋、养野、串季、返古”特色农业,新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要提高商标意识,重视农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宣传。制订完善各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实行统一品牌策略,真正做到。“树一个品牌,舞一个龙头,带一个产业”,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二)抓好龙头企业,构筑农产品加工作系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 要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继续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到20__年全市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省内或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30家能带动本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5千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到20__年全市形成2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真正确立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市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现有各类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着重做好四个引导:

一是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外延扩大,把龙头搞大。对现有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城乡联姻、内外嫁接、合作联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术起点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企人集团,也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引进设备,新上一批高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引导小型分散的加工企业聚拢成龙。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低档次。因此兴办农业龙头企业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发展,遍地开发,不搞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如目前蔺草、水煮笑和榨菜的加工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量或基地生产能力,不宜再新上加工企业,进口加工机械,而应该引导现有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技术改造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走集团化经营道路。

三是引导有实力的工商贸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大型企业介入农业项目开发,可凭借他们自己在市场、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不论在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上,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积极鼓励这种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兴办农业企业作为二次创业的重点。

四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农业的名牌战略。名优产品的有无和多寡是衡量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兴衰成败的标志。因此在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也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深度加工。创出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名牌产品,以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

##地处东窗沿海,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充分依托地位优势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在稳定发展蔬菜。茶叶、水产品、蔺草、食品罐头等传统出口创汇产业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创汇产业或项目。要引导农业外向型企业拓宽商路,调整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渠道,开拓新的国外市场。要采取优惠政策,有重点地扶持现有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上规模,并逐步争取赋予自营进出口权,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放开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资金开发农业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创汇农业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鼓励发展“两头在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制订出台的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达到“以外引外,的目的。

要重视农业对外合作和科技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农产品名优品种、先进技术、农产品精新加工技术和先进的设备,鼓励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与国外著名的科研机构。种苗公司、企业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信息交流,尽快改变我市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落后状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比例,建立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产业。

(四)搞好服务,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务体系:一是增息服务体系、市里建立联系各县(市)区、有关镇(乡)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户、龙头企业、基层政府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协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普及网络;三是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农业科研和种子(种畜)部门以及原良种场的引进、选育、繁种和推广,扩大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四是物资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以各类流通企业、经销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形成家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要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产销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以产业区域为基础组织的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协调生产、组织交流、开展服务,使之作为农民的真正代表进入市场。

(五)培育市场,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采取国家、集体、农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市场。一是办好已有的专业批零市场,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二是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政府牵头,鼓励部门兴办一些规模、档次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四是要着力培养扩大农村购销队伍,把那些市场经济意识强、信息灵、眼界宽、思路广的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率领农民进入市场的主力军,联手开拓市场。逐步在全市农村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六)政府扶持,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培育中介组织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教政策等,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包括大型工商企业在内的社会上各种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审批方面给予优先权,并在建设资金和配套条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要注意规范这些主体与农户的关系,防止坑农、害农的现象出现。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除鼓励农户增加对产业化建设的投入外,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贷款等都应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安排;要改变支农资金撒“胡椒粉”的传统做法,重点支持以产业化经营为导向的农业项目;市委、市政府近年出台的各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要切实贯彻落实。对于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经营及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税费、贷款、用地、出口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文秘站”版权所有

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和企业加强.对各类生产基地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七)培育机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导的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触及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重点是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

要大力推广和完善 合同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通过签订合同或签约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龙头企业要把扶持农民生产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通过对生产者提供良种、物资、技术、资金等服务,以及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等措施,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或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篇5

##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加强宏观指导,明确今后若干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上新台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从农业的个别领域向林牧副渔等各业发展,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经营规模由小型、分散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也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经过几年实践.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区域经济初具规模,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近几年来我市各地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引导农民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渐趋集中,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创汇蔬菜、蔺草、竹笋、榨菜、禽蛋、水果、茶叶、花卉、生猪、名优海淡水养殖等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农产品基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已调整为38.3:53,其中渔牧业比重已分别占到33.9%和15.9%。

(二)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体化经营初见成效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有各种类型、年加工经营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千家,1998年加工经营产值达50多亿元,其中1998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6家。龙头企业的兴起,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外向拓展势头良好、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

随着##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3亿美元,其中十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占60%以上,从事农产品种养加的三资企业达258家。近几年我市还引进了一大批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的良种,以及先进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产业一些多年不变的老品种、老面孔有了突破性改变。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镇(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国家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有农民购销员8万人,年购销农副产品几百万吨,建立各级各类区域性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780多个,联系劳动农户26万多户,初步形成了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系列化服务,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不少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产业化意识不强。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深度参与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产、加、销脱节现象仍比较突出。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四是产业化建设科技含量 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农业主导产业技术层次低,高档次 的深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布局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依靠高新技术,积极调整优化结构,努力发展主导产业,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种养产业为基础,以加工产业为龙头,以流通产业为桥梁,以科技产业为先导的高效产业群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本目标

1.农业生产结构明显优化。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着重抓好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蔺草、创汇蔬菜、竹业、榨菜、禽蛋、水果、茶叶、特种水产、远洋渔业、浅海滩涂养殖、生猪、花卉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到2002年,以上12个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全面实现大宗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

2、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发达。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以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建立比较完善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20个规模大、带动面广、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值上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集团。

3、科学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发展深度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到2002年,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 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各主导产业的良种推广率达到90%以上,农业商品率达到85%以上,创造出30个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4.外向度进一步加大。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品种、技术、设备,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出口比例,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到2002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8亿美元。

(三)重点产业、产品发展目标和布局

粮食在大规模整治土地,建设150万亩标准农田的基础上,以24个商品粮镇(乡)为重点,依靠科技,发展冬季,优化夏季,稳定秋季,主攻水稻品种的优质化。保持全市170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确保 150万吨(其中稻谷130万吨)的粮食总产水平。

创汇蔬菜巩固慈溪、象山、奉化等原有生产基地,逐步在郊县、镇海发展新基地,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高山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增加名特优新蔬菜。依托“两头在外”,开发脱水、速冻、保鲜、配合、调理和蔬菜汁等加工产品。出口蔬菜总产量要从目前的4万吨增加到8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蔺草生产基地以部西等地区为主,在强化宏观调控的同时。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重点要加强新品种培育,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加快新加工产品的开发。总产稳定在6000万公斤左右,保证外贸收购额稳定在5千万美元以上 。

竹业生产基地以我市西南部余姚、都县、奉化、宁海山区为主,笋用林和竹笋两用山面积从33万亩发展到40万亩;高产用竹林达到20万亩。另外在奉化班溪、楼岩、慈溪鸣鹤、余姚三七市。北仑柴桥等地建立20万亩雷竹、象牙竹、高节竹、水竹等食用菜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00万亩。竹笋产品加工要在稳定水煮笋产量的基础上,拓展深加工产品和菜竹笋产品的精细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竹笋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创汇2千万美元。

榨菜生产基地以余姚、慈溪棉区为主,近几年要稳定现有面积,建立良种提纯复壮基地,发展新优品种。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上规模,逐步改变“小、杂、乱”状况,注重加工产品的系列化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外向,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面积立稳定在13方亩,总产值达2.5亿元,出日创汇2千万美元。

特种水产以慈溪、余姚现有的万亩连片鱼塘及“一江一湖三库”(姚江、东钱湖、胡陈港、四明湖、大塘港)为主要基地,改善基地设施和养殖条件。在巩固传统四大家鱼基础上,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河鳗、河蟹、青虾、鸟鳢、刀额新对虾等名优水产品,扩大稻田养殖。养殖面积从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努力实现淡水养殖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浅海滩涂养殖到2010年,全市浅海、滩涂、围塘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其中浅海养殖4万亩,围塘养殖12万亩,滩涂养殖34万亩。浅海养殖中海水网箱养殖以象山港为主,总量发展到5万箱,品种以市场适销的大黄鱼、黑鲷、鲈鱼等为主,积极引进拓展新品;贝类养殖以牡蛎为主;藻类养殖以发展条斑紫菜为主。滩涂养殖以三门湾沿岸的宁海和杭州湾南岸的北部海滩为主,采联蓄水养殖、低坝高网、平涂养殖形式,大力发展以蛏子、泥蚶、海瓜子、泥螺等贝类和青蟹等名特水产品及其它新品。围塘养殖以对虾养殖为主,提倡混养,提高单产,实现高产高效。

外海、远洋渔业生产基地以一海两洋(东海渔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为主。外海渔业要在稳定渔船总量前提下,有计划更新旧小渔船,加快研制发展400马力以上先进的尾滑道钢质渔轮。远洋渔业近期以有一定经验的渔业公司为龙头,以南北两钓为基础,带动群众性远洋渔业发展。远洋渔轮要从目前的20艘,年产2万吨,到2010年争取发展到250艘,产量6万吨,逐步建立起一支陆上有基地、海上有船队、销售有渠道的##远洋船队。

生猪在巩固、完善现有77个规模猪场和近4000个专业大户基础上,重点建设好鄞县、余姚、江北和北仑的瘦肉型猪基地,并在近郊新建或改建5-6条工艺先进、设备完善的万头生猪生产线,推动生猪生产向集约化、效益型、瘦肉型转变。到2010年万头猪场达到40个。基地出栏肉猪从目前的86万头提高到152万头。占全社会生猪出栏总数比例从67.6%提高到80%。

禽蛋重点建设余姚、象山、江北三个肉鹅基地,达到年养白鹅400万羽;在现有存性较多的地区宁海、奉化、镇海、慈溪、江北等地继续发展蛋鸭基地。达到常年存栏600万羽;在余姚、鄞县建立数个年出栏200万羽的肉鸭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鄞县建设5-6个百万羽以上的肉鸡生产基地;在余姚、慈溪、象山等地巩固和发展蛋鸭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禽产品,到2010年,家禽饲养量达4000万只,年提供商品蛋10万吨。积极扶持畜品加工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从种鸡、孵化、饲料供应到商品鸡饲养、屠宰、深加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

草食动物在宁海、余姚、象山、鄞县的山区半山区发展牛、羊、兔业生产;在北仑、鄞县、奉化、宁海等地建立千头以上的奶牛生产基地;在沿海平原和海岛滩涂、部分山区推广波尔羊等良种山羊,杂交改良、种草圈牧、生态养羊,逐步形成规模,建立基地。在发展长毛兔同时,建立2-3个年出栏20万只的肉兔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奶牛发展到6500头,年提供鲜奶3.1万吨;羊存栏20万只。

水果在扩大象山港、三门湾岸陆柑桔、奉化江两岸水蜜桃,姚江流域杨梅和慈溪、余姚等地的梨、葡萄基地同时,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逐步改造老果园,提高质量和加工经营水平。全市新发展脐橙、特早熟温州蜜柑、优质杂柑、早熟梨。水蜜桃和葡萄等优新水果5万亩,高接换种和改造低产园5万亩,使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 50万亩。总产量达到40万吨。水果及其加工品外贸收购值达到3.5亿元,创汇450万美。

茶叶生产基地以四明山、天台山为主的高山茶区。象山港沿岸的港湾茶区,柴桥郭巨地区的平丘茶区为主。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性系早生茶园,改造低产茶园、发展名优茶基地。茶园面积从现在的18.3万亩发展到20万亩,茶叶总产2万吨,其中名优茶300O吨,实现总产值3亿元。出口量达到1万吨。创汇2千万美元。干果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情况,全市新发展板栗、银杏及香榧等干果基地5万亩,在我市西部山区形成10万亩干果商品基地,年产干果1万吨。

花卉发挥我市现有花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在花木基础较好防奉化、北仑、余姚、江北等地建立花木和苗木基地,巩固扩大“北仑杜鹃”、“奉化五针松”、“四明山红枫”三大花种,建设江(口)一溪(口)花卉产业带。全市花木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花卉年销售额6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是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 下具个方面:

(一)发挥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建立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一要稳定粮食基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前提和保证。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到2002年全市争取有45万亩耕地建成标准农田,到2010年全市标准农田达到150万亩。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耕地结构,逐步建立耕地的粮经饲肥复合弹性种植结构和养殖混合结构。粮食生产经营走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路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目前448亩调整到40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30亿斤,其中稻谷产量26斤,在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和耕地经营结构优化的同时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根源。

二要巩固改造提高现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构筑区域特色农业新格局。我市的蔺草、竹笋、茶叶、水果、榨菜、创汇蔬菜海水养殖和禽蛋、花卉等产业、产品。要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健全服务等措施,致力深度开发,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小型分散向规范化基地化发展,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民促使这些产业、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三要着眼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产业、产品,如长毛兔特种动物养殖、余姚的茭白、慈溪的丝瓜络、鳗鱼等,要组织重点开发,逐步拓展成为新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四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在发展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要用绕传统名优农产品创名牌,通过提纯复壮,嫁接改造等措施来改良品质,促其上档次。上水平;另一方面要围绕“引洋、养野、串季、返古”特色农业,新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名牌产品。要提高商标意识,重视农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宣传。制订完善各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逐步实行统一品牌策略,真正做到。“树一个品牌,舞一个龙头,带一个产业”,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在每个主导产业中都有几个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名牌产品。

(二)抓好龙头企业,构筑农产品加工作系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继续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关键来抓。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到2002年全市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达到省内或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30家能带动本地区主导产业发 展,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5千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形成2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真正确立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市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现有各类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着重做好四个引导:

一是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外延扩大,把龙头搞大。对现有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城乡联姻、内外嫁接、合作联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术起点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企人集团,也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引进设备,新上一批高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引导小型分散的加工企业聚拢成龙。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低档次。因此兴办农业龙头企业要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防止盲目发展,遍地开发,不搞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如目前蔺草、水煮笑和榨菜的加工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量或基地生产能力,不宜再新上加工企业,进口加工机械,而应该引导现有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技术改造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走集团化经营道路。

三是引导有实力的工商贸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大型企业介入农业项目开发,可凭借他们自己在市场、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不论在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上,还是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上,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积极鼓励这种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兴办农业企业作为二次创业的重点。

四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农业的名牌战略。名优产品的有无和多寡是衡量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兴衰成败的标志。因此在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也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改扩能、更新设备、深度加工。创出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名牌产品,以带动产业的发展。

(三)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

##地处东窗沿海,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充分依托地位优势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把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突破口来抓。在稳定发展蔬菜。茶叶、水产品、蔺草、食品罐头等传统出口创汇产业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创汇产业或项目。要引导农业外向型企业拓宽商路,调整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渠道,开拓新的国外市场。要采取优惠政策,有重点地扶持现有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上规模,并逐步争取赋予自营进出口权,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放开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及港台地区的资金开发农业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创汇农业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鼓励发展“两头在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制订出台的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达到“以外引外,的目的。

要重视农业对外合作和科技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农产品名优品种、先进技术、农产品精新加工技术和先进的设备,鼓励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与国外著名的科研机构。种苗公司、企业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信息交流,尽快改变我市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落后状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精深加工比例,建立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产业。

(四)搞好服务,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自身职能,发挥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务体系:一是增息服务体系、市里建立联系各县(市)区、有关镇(乡)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户、龙头企业、基层政府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协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普及网络;三是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农业科研和种子(种畜)部门以及原良种场的引进、选育、繁种和推广,扩大农、林、牧、渔各业优良品种的覆盖面;四是物资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服务一条龙;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以各类流通企业、经销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发展农民购销队伍,形成家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要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产销合作社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以产业区域为基础组织的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协调生产、组织交流、开展服务,使之作为农民的真正代表进入市场。

(五)培育市场,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是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采取国家、集体、农户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设市场。一是办好已有的专业批零市场,引导其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功能发展,扩大其吸附力和辐射力;二是围绕区域性的大宗农产品,发展特色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政府牵头,鼓励部门兴办一些规模、 档次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四是要着力培养扩大农村购销队伍, 把那些市场经济意识强、信息灵、眼界宽、思路广的农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成为率领农民进入市场的主力军,联手开拓市场。逐步在全市农村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六)政府扶持,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培育中介组织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教政策等,营造出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包括大型工商企业在内的社会上各种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审批方面给予优先权,并在建设资金和配套条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要注意规范这些主体与农户的关系,防止坑农、害农的现象出现。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除鼓励农户增加对产业化建设的投入外,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贷款等都应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安排;要改变支农资金撒“胡椒粉”的传统做法,重点支持以产业化经营为导向的农业项目;市委、市政府近年出台的各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要切实贯彻落实。对于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经营及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税费、贷款、用地、出口上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

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农户和企业加强.对各类生产基地的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七)培育机制,逐步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导的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触及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重点是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

要大力推广和完善合同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通过签订合同或签约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龙头企业要把扶持农民生产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通过对生产者提供良种、物资、技术、资金等服务,以及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等措施,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或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逐步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篇6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喜变化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年。经过上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准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渐趋完备,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经验不断丰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典型不断涌现。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确定农产品加工的“四个一批”的发展战略后,我省农业产业化进入腾飞成熟的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1、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到年,全省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4家,市级龙头企业1545家,县级龙头企业3058家。当年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51亿元,其中销售亿元的企业465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72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20家,龙头企业的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在省委、省政府“四个一批”工程的指导下,各县市争创农产品加工值过100亿元的势头十分旺盛。目前已有11个县市农产品加工值过50亿元,其中东西湖区过300亿元,、过100亿元。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达到3440亿元,比上增长34%,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首次突破1:1,达到以1.08:1,一年的增长速度超过前5年的总和。如此发展下去,必将成为农产品加工大省而高耸于中华大地。

3、农产品加工园区蓬勃兴起。在省级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9个示范区的带动下,全省形成了层层做规划,县县建园区的发展态势。预计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各级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在80个以上。、、、已作出规划,力争到2013年,农产品加工值均达到1000亿元以上。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一可以提升农业档次,走出了农业大省靠卖初级产品的低效益老路,结束了喝珠江水、吃粮的历史;二可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可以帮助地方财政增收,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壮大。

4、农业产业化链条正在形成。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涵盖范围广,既有粮、棉、油、猪和林木等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有水果、茶叶、蚕茧、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二是加工规模因产品规模而上。粮、棉、油、禽、鱼等大宗农产品,相应发展了像等过10亿元和近100亿元的大中型加工企业;茶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产品相应发展了萧氏、新城(当阳)、三里岗食用菌、聚达食品(房县)、房县神农中药材等年销售值数千万元的加工企业。三是精深加工起步趋势良好。福娃的营养糙米卷,使稻米升值5倍以上,而且原料资源丰富,产品食用方便,市场适应范围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力。莱克和华山水产公司利用虾壳生产氨盐和甲壳素、建元食品公司从小麦麸中提取膳食纤维素、神丹公司研制生产的“低胆固醇营养健康蛋”、都绿源公司生产的茶多酚,以及萧氏茶公司即将投产的茶食品等,起到了引领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的作用。这三大特征,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链条变粗拉长奠定了好的基础。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兴未艾。全省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43个,网络了全省近30%的农户。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正在实施组织推进、组织示范、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品牌培育五大工程,农业专业合作必将快速发展。这些合作组织涵盖了农业各产业和农业服务业,虽然规模有大小,模式有不同,但共同特点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或直接与市场对接,或与龙头企业对话,还可承担国家下达的农业建设项目,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对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存在五个问题:

1、龙头企业不大。突出问题是散而小。龙头企业的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加工值居中等偏下的地位;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300多家,加工销售值1751亿元,年均每个企业只有5000多万元,不足的1.5‰,不足的3‰;我省200多家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饲料400多万吨,仅及“六合”一个企业年产量的一半。年,全省农产品值3440亿元,也只占农产品加工值的18000亿元的19%。我省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农产值比为1.08:1,低于全国平均1.75:1的水平。

2、农产品品牌不响。“中国500最有价值的品牌”,全国有24个食品品牌上榜,我省周边省份均有上榜企业,而我省没有,这已是我省连续六年无上榜企业。

3、利益连接不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常常称谓的龙头企业,即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农民增收。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与企业两张皮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比上年增长30%以上,而农民从中得到了多少增收份额?可以说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4、农民的农业主体地位不高。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关系稳定完善家庭联户承包制、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大事。一些地方引进工商大资本进入种植养殖业,几千上万亩耕地转租给企业经营几十年,农民由耕地的主人变成雇农。这种作法看似提高了农业效益,转租耕地的农民每亩也可以得到几百元的租赁费,但在的风险是很大的。实际上是动摇了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剥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就业机会。熟悉种养业而失去种养机会且没有稳定职业的农民,有可能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5、农产品加工层次不深。我省农产品加工仍然处在稻谷大米、小麦面粉(面条)、油菜籽食用油为主体的加工层次上,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仍然是小打小闹。精加工、深加工产品的占比远不及、、、等省。在3400多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值中,精深加工产品的产值只能占到百分之几,没有形成气候,造成产业链条不长,资源综合利用率、转化增值率低,效益不高。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农业强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我们建议:

1、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没有龙头,就没有产业化;没有大龙头,就发展不了产业化。做大龙头,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改变小、散、弱的状况;需要从高科技嫁接入手,靠产学研合作,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首先,要确定打造航空母舰的发展目标,学习借鉴烟草的成功经验,靠行政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做好企业整合工作。在每个同类行业选择1-2个基础好、机制活、发展力大的企业为核心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统一企业商标,统一产品品牌,统一营销策略,聚集力量,提高综合实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可考虑对现有的稻米、棉花、油脂、生猪、水禽、蛋品、淡水鱼、茶叶等主导优势产业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组联合,重点做大做强福娃牌大米及制品、奥星牌食用油、神丹牌蛋品、精武牌禽肉制品、天种牌生猪及加工品、萧氏牌茶叶等品牌。企业的联合,最好是紧密型,也可以是松散型,无论是那种类型,都要坚持“几统一”,联合对外,聚集发展。

第二,靠发展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大力开发油菜籽多层次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设在的中国油料研究所,已研制出双低菜粕高效饲用技术、新型食用菜籽蛋白制备技术、菜籽粕制备多肽和复合氨基酸技术、菜籽皮开发利用技术,水化油脚开发磷脂技术、脱臭食甾出物提取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技术等。支持企业开发利用这些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可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能使企业靠单一的油脂加工转向深层次开发利用而把龙头做大做强。

二是下大力支持稻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近15—20%稻壳、碎米、米糠、米胚经过生物科技工艺精深加工可得到100多种多附加值产品。以大米为原料的可生产高蛋白米粉、变性淀粉,加工前后比值可提高到1:4。福娃集团生产的营养糙米卷,使稻米升值5倍以上。

三是大力开发生猪、禽蛋、鱼虾等养殖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以淡水鱼加工调理水产食品、鱼糜及鱼糜制品,风味休闲鱼制品、营养健康蛋白粉和调味料。以猪肉为原料制成猪肉脯、肉松,从猪血中提取延缓人体衰老的SOD、凝血酶、血红素、血粉;以猪骨为原料加工成骨粉、骨泥;以蛋品为原料制作蛋品发酵粉、速溶蛋粉、浓缩蛋液、鱼油蛋等,都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升值空间。在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养殖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已有好的先例,我省应充分发挥产品大省的优势,加快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步伐。

第三,支持龙头企业运用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进行产品交易。期货交易是市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省已有的美尔雅、长江等三个期货经纪公司,积极开展期货业务服务,为企业规避市场风险,扩大企业规模作出了一定贡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期货交易对发展市场农业的重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特别是油脂、棉花、饲料、小麦、早籼稻等加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期货或龙头企业+农户+期货运作模式。由政府发起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由政策性投资公司运作,解决好企业进入期货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要注重期货人才的培养和期货知识的培训普及,加强期货交易的相关建设,如交割库等,为龙头企业进入期货交易创造条件,力争我省农产品期货交易量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坚持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重点,培植壮大农产品品牌。品牌是质量、批量、信誉的综合反映。做大做强品牌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商品数量,讲诚信,守信誉。一是大力推行标准生产,按照各类基地不同产品,制定和颁发产品标准、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力争大宗农产品无害化,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产品绿色化,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有机生态产品,靠绿色化和有机产品赢得品牌知名度。二是大力发展高品质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的标准化果园基地建设,基地生产的柑桔价格比普遍园地产品高5—8倍。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全省九大优势农产品和九大特色产品基地,都应学习都的作法,从品种、栽培、用肥以及保护性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促进基地产品产量高、质量好、绿色化,让农民生产的产品卖个好价钱,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优质好原料。三是所有龙头企业,都要通过C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达到无害化、绿色化。四是整合现有品牌。对相同品种,相同质量的产品,由政府引导,将多个品牌整合为一个相对知名品牌,靠整合扩大品牌规模效应。五是重视基地建设,结合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加速标准化农田、标准园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3、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以农户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宗旨,实行真正意义的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产业化工作重点,确保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选择好产业化经营模式。总结各地经验,发展前景最好、值得大力推广的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

(1)企业+农户+订单+利润返还模式。洪森米业公司与农户按当时市场价格签订稻谷收购合同,公司按照当年稻米加工销售收益高低,向农民返还一定的利润,少则每百斤返2元,多则返5—8元,保证稻农收入高于其他地区。这是一种初级的利益联结模式,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

(2)“几提供”一回收模式。就是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收购合同,负责向农户提供良种,提供肥料(饲料),提供疫病防治服务,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按合同确定的价格回收农户的产品,保证农户有较好收益。汉口精武、温氏集团就是按这种模式运作的。温氏集团在的养鸡,通过向农民五提供一回收,保证农户饲养50天左右的优良肉鸡,每只能获纯利1—2元;在,有的农户一年可获利10万多元。福娃集团在当地与农户签订有机稻产购合同,也按这一模式运作,保证了有机稻生产农户比一般稻农亩均收益高20%以上。这种模式比较受农民欢迎。因为投入成本少,生产风险低,获得的报酬比其他农户多。

(3)公司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就是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产购合同,合作社代表社员与公司谈判价格及应享受的权利。它的好处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分散的小生产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农民的话语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流方向。推广和应用这种模式,一是要推进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按照合作社法,规范合作社行为,使其成为真正代表农民利用的合作组织;二是要盘大做强专业合作社,靠能人牵头,组建跨乡镇、跨县市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以大合作社对接大的龙头企业,发挥规模合作效应;三是要加强组织引导,促进示范社率先与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同步成长壮大。

(4)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100万只蛋鸡专业合作社,社员分别由蛋鸡饲养者(农民)和参股经营的投资者组成。合作社统一购进鸡苗、饲料,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对蛋品加工包装,统一生态鸡蛋商标和品牌,统一对养鸡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参股经营的投入资金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本,解决了养鸡户缺资金的难题。由于“几统一”,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商品市场价格,增加了合作社经济效益,确保蛋鸡生产者和经营投资者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个实例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它类似于日本的农协,充分表达了更高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农民高兴,市场满意,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如果我省养猪、种粮、植棉大户,组成跨县市的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在合作社内形成一体化经营,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就能实现质的飞跃,保障农民持续大幅增收就有可靠的载体,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能有效建立起来。

(5)股份合作模式。就是龙头企业与农业生产者(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土地入股,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由股份公司统一核算。农民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企业的打工者,既能参与股份分红,又能获得打工收入,与企业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这一模式执行起来有较大难度,可以在小范囤试行,不断摸索经验。特别要注意防范因企业风险导致对家庭承包土地的侵犯。

4、坚持以城乡统筹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大园区。这是产业聚集,形成合力,壮大企业实力的需要,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大园区建设和发展,形成一批5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形成一批上十万人口的中心大镇,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人口三分之一成为城市市民,三分之一到中心镇就业定居,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实现这个目标的客观可能性是有的。从发展趋势和现实基础看,以四季美农贸城成为中心,建设全国一流的国际农产品物流配送大园区,年交易额力争超过1000亿元;以新沟所在的福娃集团为中心,建设以稻米为主的营养食品生产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500亿元,以莱克、华山水产品有限公司为中心,建设淡水鱼精深加工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亿元;以小溪塔国际茶城为中心,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大园区,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亿元;拓展和提升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区的发展水平,建设东——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发展粮油、猪肉、禽蛋加工食品,力争年加工销售值突破1000亿元。坚持数年,常抓不懈,努力把上述“五区一带”建设成为独具产业特色,精深加工产品覆盖全国市场的发达经济区。同时,将“五区一带”建设成销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基地,靠这一措施,力争转移农村人口200万人以上。

5、坚持以政策倾斜为保障,助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我们在多处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和企业在这方面的呼声很高。希望和制定实施“四倾斜”政策。一是资金倾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是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原料收购批量大,季节性强,所需流动资金量大,迫切希望贷款政策倾斜。一方面,要降低贷款门槛,允许厂房、机械和库存商品作为贷款抵押品;另一方面扩大省级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担保资金规模,建议省财政投入担保公司的担保金由现在的1.8亿元增加到4亿元,支持担保公司滚动发展,不断扩大担保规模。通过上述办法,保障企业资金需要,提高企业开工率和设备利用率。同时,应给予财政扶持倾斜,对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强的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建议学习借鉴、等省的作法,在用好已有加工园区建设资金的同时,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上述项目支出的贷款贴息。

二是项目倾斜,各级财政应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期货交易贷款贴息专项、农业产业化经营奖励等专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鼓励加工企业与农民一道共同开展产业化经营。城市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法值得各地借鉴。对已有农业项目,包括高农田建设、丘陵岗地改造、低产林改造、农田基地建设、农业水利建设等,都应优先安排到农业产业化基地实施。

三是用地斜倾。省里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对各市县促进大、影响大,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用地是突出的制约瓶颈。普遍要求对园区建设用地给予倾斜。建议将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到加工园区,并按政策减免园区土地征用的有关费用,简化审批程序。对龙头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开展迁村腾地多出的土地指标,允许和支持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发展。

篇7

XX县是XXXX的故里,是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该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工程来抓,确立了“瞄准市场抓调整,依托产业抓招商,立足增收建协会,建设基地强带动”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调控、全民参加”的产业发展机制。有力推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新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农民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求突破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突出传统优势产业就是特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就是特色。我们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产业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生猪、葛署、水果、蚕桑,四大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链条建设,突出发展猪业。生猪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群众的养殖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养殖阶段,不能很好发挥增收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政府引、龙头带、协会帮,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的发展。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巨龙、七环、华西等大型良繁企业落户我县工业园区,总投资亿元,常年饲养纯外血缘种猪头,DLY、PIC母猪头,年产合格DLY、PIC母猪头,商品仔猪万头。七环、齐祥投资万元建年加工万头以上的肉品深加工企业。华西饲料投资万元建年产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成了中坝村、河舒16村、周口镇团包岭村、相如街道办事处藤茨沟村等个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建成标准圈舍万平方米。培育了年出栏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户,带动了农户参于商品猪养殖。全县年出栏优质生猪万头,位居全市第一。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发挥品牌优势强化标准化管理,巩固发展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产业是我县的“品牌农业”,我们按照“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的要求,稳步推进柑桔产业发展。支持可口爽公司技术改造,使该公司处理、加工鲜果能力达到5万吨。支持巨龙实业发展公司建设年贮藏鲜果3000吨的水果气调保鲜库,将XX建成优质水果常年供应基地县。始终按照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努力发展绿色有机栽培,建成了河舒、利溪、三坝、中华等六个柑桔产业基地。目前全县柑桔总株数达万株,年产鲜果万公斤。

三是发展业主经营推进优质基地建设,恢复发展蚕桑产业。蚕桑业是我县传统骨干产业之一,但近年来受市场的影响有一定的回落,为了维持产业的支撑着用,保持产业的优势地位,我们确立了“以基地为保障、技术作支撑、经业主为骨干”的发展思路。县财政拿出部分资金,扶持蚕业基地建设和业主大户发展,引导业主租赁土地规模发展蚕桑业。目前培育了84户大户,经营桑园面积近5000亩,栽桑近1000万株。依托海峡、赛克斯两大龙头企业,建成了5个市级优质基地乡镇和20个县级优质基地乡镇,并积极支持他们收购乡镇茧站、出资与业主联合建设蚕桑基地。同时在嘉陵江沿岸宜桑区域建设了5000亩良桑产业带,力争通过三年将蚕桑生产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四是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薯类产业。

二、围绕主导产业兴龙头,在高增值强带动上求突破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我们始终坚持把引进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产业抓招商、引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进而增强产业汇聚生产企业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外向型区域化集聚膨胀的格局。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总产值实现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上交利税万元。带动全县户农户参加产业化经营,人平增收元。

一是重点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二是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实力较强的规模龙头企业,向组建企业集团方向发展。

三是辐射带动一批生产、加工、销售相关产品的连锁企业,实行多层次系列化开发,向产业链条深层次延伸。

三、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上求突破

农副产品在市场要有竞争力,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县严把“品种、品质、品牌”三关,着力培育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以质量求生存。

一是严把品种引进关。我县通过多渠道引进优良品种,2005年通过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研单位引进蔬菜、果品、粮油名优新品种68个。建设了蔬菜育苗基地、苗木基地、大椒良种繁供基地、土豆繁育基地等4大良种繁育基地,全县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100,专用率达到40以上。

二是严把品质提升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共制定了3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其中:种植业29项,畜牧饲养4项,水产2项,林业1项。同时积极搞标准化示范点建设,确定了9个示范基地、4个示范镇、68个示范村、3个示范加工企业四个示范层面,实行专家包基地、包项目、包示范点制度。不断提高了全县上下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水平。全县无公害种植基地总数达到个,规划总面积达到51.89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处。申报农产品认证个。

三严把品牌培育关。我们围绕市场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各级品牌意识,扩大品牌效应。重点培育了“锦橙100号”、“河舒豆腐”、“利溪粉丝”、“中华甜橙”、“福寿核桃”等特色产品。去年对“锦橙100号”进行了种质资源保护与培育开发,在周口镇龙角山“锦橙100号”建立了保种繁种选种圃,在河舒镇建成了封闭式高标准“锦橙100号”生产示范基地30亩,并成立了“锦橙100号”协会,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产地证明商标注册,实施原产地保护。努力使“锦橙100号”品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弛名品牌。

四、围绕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上求突破

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结合,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县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普及”的原则,重点发展了五种类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一是依托技术骨干,大力发展技术推广型经合组织。我县以农村具有种植、养殖专业技术的能人为带头人,发挥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主体作用,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组成经济联合体。(举例)并带动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纷纷加入协会,通过科技推广,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实现了农业由二元种植向三元种植结构的转变,畜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56。

二是依托“两委”组织,大力发展基层组织牵头型经合组织。我县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协会,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引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而村“两委”以协会名义收取管理费和检测费,实现了单一产业村庄农民致富、农业税费取消后村集体增收双“破题”。张应镇臧家庄村“两委”,成立了蔬菜协会,规划实施万亩出口标准蔬菜基地,并引进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和青岛亚是加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基地“龙头”企业,实施订单种植,农户亩均收入达3000元,高出传统种植1倍以上。村集体以协会名义从中收取管理和检测费用,2004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0万元。

三是依托营销大户,大力发展大户带动型经合组织。我县充分发挥农村营销大户和经济人的资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牵头建立经济协会,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达到生产虽然分散,但销售联合的目的,形成闯市场的合力。胶西镇蔬菜协会,最初由12位营销大户自发组成,带动农村经济人300余人,建立了占地40亩的苑戈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招徕各地客商400余户常年在此设摊收购蔬菜。他们与农户签定供销合同,在胶西镇推广种植无公害蔬菜3万亩,年交易量达20万吨,实现交易额1.2亿元,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是依托种养大户,大力发展产业拉动型经合组织。我市突出规模、特色、效益,由农村种养大户牵头,充分发挥其技术、管理经验及资金、销售网络优势,吸纳农民种养户参与而共同组建的协会。营海镇养猪专业大户郑方玉,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其经营的鑫玉良种场发展到存栏母猪170头、年出栏生猪2万头的规模。为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于2003年吸纳其他养殖户成立了**市养猪协会,推广应用新型技术、饲料,提高了养猪效益。目前该协会拥有会员120余个,遍布青岛市8个区(市)、25处乡镇。

五是依托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企业主导型经合组织。我县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先后引进多个高新科技项目,在其带动下组建了多家协会。依托青岛畜牧研究所开发的肉羊科研品种,成立了**市肉羊产业化协会,建立了万只规模的核心育肥基地2处、可存栏200只的村级育肥基地40处,还将带动全市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发展优质肉羊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依托青岛农科院开发的马铃薯新品种,成立了胶莱镇马铃薯协会,给农户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及市场销售等服务,带动农户种植马铃薯面积达5.5万亩,占全镇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4,带动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截至目前,我市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涉及到蔬菜、养殖、科技等各个生产领域,共带动农户6.8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6.2,会员人均增收7080元。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八个试点县(市)之一,2003年在全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2004年被青岛确定为农协复查登记试点市,并在全国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现场会议上做了书面交流。今年5月份,青岛市在我市洋河镇召开现场会,对我市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推广。

五、围绕创新发展机制,在提高产业发展活力上求突破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关键在于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在机制创新上,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健全投入机制。将过去政府包揽一切转变为龙头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主要用于产业导向。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重点扶持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由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筹资建立了生猪发展金,用于奖励养殖企业、专重大户和重大疫病文治,激活了全县近亿元民间资本投入生猪产业发展。

二是健全融资机制。由政府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会员制的“生猪发展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企业和一些养殖大户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2005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屡全县生猪产业化建设注入信贷资金多万元。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业主、农户共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全作共赢。成功探索出了“企业托养”、“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等合作模式。实现了农企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利益联结的转变。

六、围绕管理体系建设,在强化保障力量上求突破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和最严厉的制度。为促进其快速发展,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化部门服务职能,集中力量抓产业。

一是领导力量向产业发展集中。县四大班子分别负责一大特色产业。成立了由10名县级领导牵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办公室。明确了抓产业的工作职责和年度目标,实行目标保证金制度。每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或一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定期召开全县产业化发展调度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各乡镇领导分工也作出相应调整,除一名领导负责抓安全稳定和社会事业等工作外,其余都转向集中抓产业。对县级领导干部实行分工动态制,对科级领导干部实行任职动态制。同时适当缩减非经济部门编制,合理增核经济部门编制。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人员也作重新整合,人员围绕产业进行调配,编制围绕产业进行增减。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8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及其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建设势头强劲;龙头企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本土品牌不断涌现;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壮大。同意这个报告。同时指出,我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仍还存在一些问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农业产业化投入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势单力薄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将农业产业化列入农业强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举措,狠抓落实,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进一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既要大力引进市外知名龙头企业,更要坚持引导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壮大。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引导、支持和激励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既要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也要大力发展营销型龙头企业。

(三)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抓好全社会特别是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装备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备,配备专门人员,加强监管,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四)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同时,注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培育名牌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省相关农业项目资金的争取和配套整合,以发挥最大的引导作用。协调金融部门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针对当前农村的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科技和新产品推广服务网络和体系建设。要创新发展观念,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新的农技推广、农民培训服务平台,拓宽服务主体。坚持以科技提升农产品质量,以科技提升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以科技提高农民的参与水平和能力。

(六)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总结近几年来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成效和问题,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引导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组织更好地完善相关程序,积极登记注册,真正成为联系龙头企业、联系基地、联系农民的经济实体。

篇9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农业产业内在的弱质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农业产业化的弱质性还表现为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内在因素,且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初期建设上一般都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2 信用环境体系建设缺位。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是从小作坊滚动发展起来的,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多属家族式企业,只求安于现状,有的企业甚至从未和银行发生过信贷关系,没有与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加之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很难达到金融机构设定的贷款条件。二是农业保险体系缺位。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但由于农业保险回报率低,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依据,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已有的农业保险业务也日趋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成为“借贷”的重要因素,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3 财政支持短期难有改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许多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业的自身积累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积累能力;从财政投入看,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政策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资金量不大、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县乡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却司空见惯,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短期难有根本改善。

4 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需求与服务不对称。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地区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创新和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才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二、完善金融体系支持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 放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例如培育民营银行,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力;可以在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过程中搞股权多样化、建立社区性金融机构等。二是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尽量通过发展多元化的正式或准正式金融机构来挤出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尤其是较大规模的、脱离人缘、地缘和血缘纽带约束的非正规金融活动。

2 完善正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加强对县域金融机构资金流向的监测,限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对很少甚至不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撤出农村市场,将腾出的网点设施和市场份额转让给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加强对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其资金真正用于规定用途,稳定粮食生产,同时鼓励其适当扩大政策性业务的范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尽快调整邮政储蓄机构的利率政策,降低邮政储蓄资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稳定农村金融秩序。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对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经营中的损失补贴,以支持农村金融组织扩大支农资金投放规模,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乘数效用。

3 建立风险防范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二是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业的保费补贴,并加大减免涉农、支农税费的力度,支持中国再保险公司承担起国家农业再保险职能,为各家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分散风险,同时设立中央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篇10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制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国一些大的工商企业就有自上而下地把农业生产中的产供销三个环节连结起来的做法。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提出了“农业企业”的概念,这是国外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中,荷兰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荷兰大田作物的马铃薯和甜菜,园艺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业的奶类、肉类和禽蛋生产均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已经不再是“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一种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荷兰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导型产业,促进了荷兰农业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壮大了农业集体经济。

    一、荷兰的农业产业化

    1.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专业化。1995年荷兰全国从事专业生产的各类农牧场占农场总数的82.33%。生产专业化,使农产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兰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9%,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100%。

    (2)经营一体化。荷兰大多数农户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把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机制。

    (3)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国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社体系,对农业的产供销进行“一条龙”全程服务。

    (4)管理的企业化。每一农户、每一个农牧场都是依法注册的经营性公司,独立法人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按企业化进行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

    (1)市场+农户。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农户模式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

    “拍卖市场”+农户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拍卖市场”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卖市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外,以“超级市场”为中心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在荷兰也很盛行。

    (2)合作社+农户模式。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合作社完全基于农民之间的协定,按照自愿原则,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自身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合作社完全独立于政府,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实行多重会员制,即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层次分为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为了保护合作社的利益,全部农业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NCR),NCR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协调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的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发展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3)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直接与农户连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由于拍卖市场的发达,使得这种经营模式未能成为荷兰农业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3.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1)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比较优势。

    荷兰的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坚持从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即对于优势领域就多发展、多出口,对于非优势领域就少发展甚至不发展,用进口来弥补国内消费。

    (2)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荷兰的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农产品交易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营销制度,使农产品营销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非常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荷兰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资金,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组织资源是“农民合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荷兰的第二大银行并跃身世界400家大银行之列。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政府并不向农民合作银行注入信贷资金,也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是允许农民合作银行的存在,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4)为农业构建坚实的科技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农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层次组成。除正规农业教育外,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很发达,培训系统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同业农民之间还有自发组织的“学习俱乐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经验。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是荷兰农业具有高竞争力的基石所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80%,这是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5)对农业进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处处体现农民利益。荷兰政府对农业实行一体化行政管理,这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条件。荷兰有着强大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的农业部,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及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政策以及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等,都形成对农业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主要的不足

    1.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而在以色列,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并建立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以及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中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的研究单位。

    3.对农业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培养青年农民。

    4.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缺少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我国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在这种产业机制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处于从属地位,农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服从于企业需求量的大小,农业的主体根本谈不上和需求方进行讨价还价的保护机制。

    三、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1.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这一比例则更低,仅为4%~5%,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

    3.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市场占有量和发育程度还不够,而且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

    4.培养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高农民素质。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培训中心,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培养高级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