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辅导范文
时间:2023-04-05 05:5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高校教育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一直在探讨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现代社会中,由于许多不良社会事件频频发生,还有单亲家庭的逐年增多,以及贫困家庭的无法消除,给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同时,由于高考制度的严厉、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障碍。辅导员和大学生们接触时间长,关系亲密,有利于辅导员随时随地了解到大学生们异常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走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并对症调理,使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有效遏制和修复,从而保护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受侵害。
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启迪者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逐渐形成;在这个时期里,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将完成独立和成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将做好走向社会、面对就业、开始人生的准备。因此,对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在这个时期,辅导员需要结合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三观”的确立进行启发性引导,双方平等地互学互助,剔除“三观”中不健康的糟粕,对“三观”进行修正和巩固。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分析和就业指导,消除大学生的就业恐惧心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科学准备就业。
三、高校辅导员做好重点工作需要注意什么
1.高校辅导员要尊重学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从小接受的信息就非常丰富,各种思想纷纷袭来,形成了现代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同时现代的学生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条件富裕,来自父母等亲人的关爱较多,难免形成自我、自私、虚荣、甚至偏激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千万不要鄙视他们,动辄训斥、讥讽,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反之,就会引起他们的对立情绪,不利于辅导员的德育教育。
2.高校辅导员要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三风”环境
所谓“三风”即指学校的班风、校风、学风,这是学校能否良好开展德育教育的环境基础。“三风”建设好了,辅导员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会减少不少不利因素和破坏因素。这里特别指出需要辅导员与学生“共建”,通过前面所讲的尊重与信任的作用,加强学生们的自律能力培养,辅导员提供引导和推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双管齐下,互补互助,从根本上营造出良好的“三风”环境。从而,有力促进辅导员的德育教育工作。
四、结语
篇2
一、因能施教
我们总是谈到因材施教,意思是说根据学生的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但是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作为青少年宫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善于发现少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实施美术教学的内容,就像刚刚出生的宝宝只会牙牙学语、等到一岁就可以喊单音节词语和简单的双音节词汇、要到二至三岁才能够朗诵唐诗一样。少儿美术绘画也要考虑到:今天这群孩子能画什么?稍微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还得思考:学生们是不是有了进步?学画的少儿是不是比以前更动脑子、更懂事了?观察能力是不是更强了?是不是能把自己的想法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由少儿启蒙的儿童画到少儿素描画的各个层次阶段,都要重视学生的客观问题,根据在什么年龄段解决什么问题的实际,进行美术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二、鼓励少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少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少儿以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少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少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少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地安排好自己的想法去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每个少儿都有创造的欲望,而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求少儿照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上课时都像是带少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
三、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少儿绘画的过程是用心灵重新建构世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在从事青少年宫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少儿经常重复画以前画过的或熟悉的东西,如女孩子反复画花草树木、男孩子反复画枪炮军舰等。究其原因,我认为与孩子不能细致观察和体验周围事物与现象有关。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少儿常常把握不住事物的全貌和本质特征,也不知道如何表现,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不是教少儿绘画技巧,而是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需要出发,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们能自然地、恰如其氛地融入到情境氛围,使少儿在一种轻松愉悦、享受快乐、感受自然、丰富直觉等各种美的情感体验中进入观察感知的思维状态,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感官直觉向敏锐的程度升华。
除了家庭、社区、幼儿园以外,我们要引导少儿走进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扩大他们的视野。如:观察山水、动植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博览会,了解人类科学、艺术的优秀成果;观察建筑物、环境设计、产品装潢、广告设计等,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观看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从不同形式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这样,他们的绘画题材就会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渐丰富,为绘画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正面评价,增强少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作品评价过程中,要培养少儿的自信心、成功感。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少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的少儿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少儿积极地思维想象,使少儿在愉快、充满自信心的情境中进行绘画创作。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困境;对策
近年来,学生工作日益繁杂,学生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愈加凸显。教育部2006年7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频繁、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且越复杂,这对辅导员工作是一种新的挑战,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和中坚力量,有必要也有责任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学习及身体状况、家庭及人际关系状况等非常了解,这正是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水平也逐渐提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客观上已经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因此,通过加强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在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提高,辅导员是完全可以胜任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匮乏
尽管心理辅导主要以沟通与交流为手段,这与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通性,但是如要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在辅导员队伍中,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只占少数,而辅导员只有接受全面、系统、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二)心理咨询师的权威感缺失
由于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自认为不够专业,言语之间经常流露出缺乏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许多学生眼里一直是“保姆”、“生活指导员”的角色,虽不乏亲近感,却缺乏应有的权威感。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权威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心理咨询师都有敬畏、崇拜权威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如何使学生对自己怀有深切的信任感是心理辅导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原则冲突
由于辅导员一直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这往往容易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相冲突。他们习惯于以说服教育代替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倾听,这就与心理辅导工作中“价值中立原则”相背离。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难免进行批评,这又与心理辅导中的“无条件尊重原则”相冲突。心理辅导注重个人本位,其核心问题是关注对象的成长问题;心理辅导不作出价值判断和建议,只促使对象自立;心理辅导强调对对象的一切相关事件保密(除极端情况)。所有这些思政教育方法与心理咨询原则的矛盾,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对策
(一)掌握沟通交流的技能
心理学强调心理咨询或治疗应在适当的场合、固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治疗人数下进行。若没有在专业的心理辅导室内进行,那么将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在学生宿舍或辅导员办公室进行心理辅导,会给人一种不专业或不够私密的感觉,从而影响学生打开心门。因此,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时应选择校内正规的心理辅导室,良好的咨询氛围能有效降低辅导对象的阻抗和陌生感。心理咨询注重对辅导对象的“倾听”,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辅导对象充分感受到到支持和力量,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要讲求技巧,多倾听,少说教,让学生敞开心扉。对学生谈到的内容,不解释、不评价、不指正、不提建议,与之相反,以鼓励、重复、感情的暗示和感情的明确化以及非指示性的引导。如有必要追问,不要操之过急,以免给对方造成探听隐私的感觉,要多提开放式问题。
(二)树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即期望通过对辅导对象的帮助,使其自强自立,提高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日后遇到类似的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正确解决和处理。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或方向,要让学生自己感悟,这样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辅导员不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都一概包揽,要有转介意识。要保持敏锐的专业敏感性,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超出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将其及时移交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更专业的心理机构。
(三)确立以心育代替德育的工作模式
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也包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一直以来,辅导员更多地被认为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方法和思路一般都是沿着德育工作的道路展开。但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越来越高。那么,辅导员也应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工作,以心理教育的理念逐步取代传统德育的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并正确处理在学习、成长、择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高校的心理辅导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合理解决大学生当下存在的心理危机,二是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而非鱼”,这也是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如何针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困境,提出解决之策,是高校、学界和辅导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贵勇.论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篇4
关键词:后进生心理辅导无药可救
前言
其实,后进生的这些令老师头痛的行为,是有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的,后进生的学习不良和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要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必须研究和探讨他们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他们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对明显的矛盾。
1、自尊心强与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的矛盾
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指出:“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进生的自尊需要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但是他们的言行又往往让人们难于尊重他们,因此,这种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内心深处引发了痛苦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时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好胜心强和好胜心得不到满足的矛盾
再差的后进生也有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尤其是那些调皮的后进生,总希望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他们对优等生、班干部表示瞧不起。可是内心深处对优等生们取得的成绩和言行,有时也会产生羡慕之情,想和他们比试一下。但由于他们学习成绩差,经常落后别人,所以总抬不起头来。因此,他们的好胜心、上进心得不到满足,心理非常苦恼。在这种矛盾下,一些后进生为了摆脱自己的苦恼,就想办法搞恶作剧,以引起师生的注意。
3、自尊心强与自卑感重的矛盾
后进生有着自强、自重的愿望,也有上进的自信心。当他们梢有进步、得到老师表扬时,就会有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我也能变好”的念头。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这种信心极其脆弱。由于经常受到别人的冷遇、歧视、白眼,使他们无法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一次一次终于从内心产生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自尊心多次遭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消极反抗的情绪。可以说,后进生是自信不足自卑有余。
4、上进心强与自制性差的矛盾
后进生也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上进心,有时也萌发“赶上去”的念头。但由于自制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使得他们的上进心往往不能付诸于行动,即使付诸于行动,常常也只是“几分钟热度”。
了解了上述后进生的几种心理特征以后,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后进生并非“无药可救”,只要从心理辅导入手,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就能够帮助他们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学校生活,达到良好的效果。
对后进生进行心理辅导,最好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轻视,因此绝大多数都存在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对后进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对学习不够努力,因为觉得努力也没用,同时,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和帮助无动于衷,觉得自己也就这样了,怎么也好不了。因此,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上关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该注意对后进生多进行表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对后进生进行批评时,要注意不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在批评后要向他们提出希望,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很有信心的。总之,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抓住时机,不断进行工作。
2、消除逆反心理
后进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得不到应有的赞扬和尊重,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使他们不听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教育,一意孤行,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成长。帮助后进生消除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于他们的尊重和爱。要他们知道,老师和家长是爱他们的,对他们的批评和教育是以帮助他们为目的的。在这方面,教师应以情感沟通为突破口,抓住后进生的心理敏感的特点,在他们有困难、苦恼、情绪低落时及时给予温暖,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篇5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强内涵,提质量,上水平,全力推进校外辅导站持续发展。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辅导站长效运行机制。
坚持“校站结合,以校为主”的办站模式。
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
篇6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职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既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以下简称《规定》)的重要举措。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摆在各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研究。本文以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方法,从职业道德维度的相关性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谈为辅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为该市6所高校的全体辅导员,问卷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试测,正式问卷采用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的方式,共发出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其中公办高校3所(共76份),民办高校3所(共83份);专职辅导员150人,兼职9人;在编32人,非在编127人。调查样本面较广,座谈访谈对象包括各所高校主管学工队伍的领导和辅导员,有其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自拟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主要结合《规定》第二章关于辅导员工作的“五大要求”和“职责”内容,对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职责进行细化。问卷从“三观”的树立,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树立与培养,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经济、就业等状况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发挥党团学、班级、思政骨干力量等外力作用的情况以及辅导员“职责”的具体表现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从职业理想、职业认同、职业态度、职业信心等10多个维度来分析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6.2%的辅导员认同当前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98.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做到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并能兑现对学生的承诺。为更深入地分析此现状,对问卷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加以录入、逻辑校对和统计分析,对职业理想、职业认同、职业信心及工作满意度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究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职业认同、职业信心及工作满意度四个维度分别进行两个变量列联表分析,得出以下的tau—y系数及其卡方检验结果:
(一)职业理想与其职业认同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从表中数据看出:当以职业理想为自变量、职业认同为因变量时,其tau—Y系数0.120,卡方检验值x为0,表明辅导员职业理想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理想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职业认同的高低,可以消减12%的误差。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目标和工作类别的向往选择,以及在事业上将达到何种成就的期盼,它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勾画J。职业认同则是指个体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职业认同既指一个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认同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笔者认为,职业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认同,更应是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后者尤为重要。指出,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调查发现,89.9%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能实现其人生价值,72.3%的辅导员已经把该工作看作是一种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访谈中发现,有较强职业理想的辅导员,一般其职业认同也较高。
(二)职业认同与其职业信心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从表中数据看出:当以职业认同为自变量、职业信心为因变量时,其tau—Y系数0.077,卡方检验值x为0,表明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信心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职业信心的高低,可以消减7.7%的误差。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心表明高校教师对于这一职业的满意度及继续深入从事学术职业活动的态度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科忠诚l5j。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离职意向具有负向预测性。《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由此可见,辅导员职业信心实际上就是辅导员对这一职业的满意度及继续深入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态度取向。调查发现,71.1%认为如果辅导员与学校机关人员有相等的薪酬且能相互调动,他们会选择继续当辅导员。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职业认同高的辅导员,往往能够成功处理压力,积极应对各种变化,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自信心强。这既表明当前辅导员职业认同较高,也体现出职业认同越高,其职业信心也就越强。
(三)职业信心与其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从表中数据看出:当以职业信心为自变量、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时,其tau-y系数0.064,卡方检验值x为0,表明辅导员职业信心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信心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可以消减6.4%的误差。海伦•凯勒曾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信心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心既是成功的精神支柱,也是战胜恐慌的源泉;信心既是迎接挑战的力量,也是成就事业的保证。辅导员职业信心具体来说是指辅导员自身对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自信程度,它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及专业化的发展。一个缺乏自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容易被困难牵着走,意志不够坚定,工作效果也不如人意,其工作的满意度也就可想而知。相反,职业信心强的辅导员则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自我效能感也较高,有信心完成好各项工作,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就相应较高。调查发现,87.4%的辅导员有信心成为一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77.4%的辅导员对工作满意。访谈表明职业信心越的强辅导员,其工作的满意度会越高。
四、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越高,其职业认同就越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越高,其职业信心就越强;辅导员的职业信心越强,其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要切实有效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就必须在教育对策上找到打开教育大门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职业理想、职业认同及职业信心是通往这一大门的三把“金钥匙”。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理想教育
强化职业理想教育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把“金钥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是高度显著的。辅导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各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都十分注重考察其政治觉悟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辅导员也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与诱惑,他们不可能自动产生“免疫”能力。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教育既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以人为本”不仅是以生为本,也要以师为本,片面强调前者而忽略甚至否定后者均有违“以人为本”的初衷。以师为本就是要关怀辅导员的生存状态与终身发展,使辅导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满足其合理的需要。调查中,94.3%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辅导员工作压力很大,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非常有必要。为此,在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予辅导员足够的人文关怀,缓解其工作压力。
(二)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提高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这里不仅包括辅导员的自我认同,还包括组织认同和社会认同)有利于强化其职业理想教育,这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二把“金钥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职业理想越高,其职业认同越高(这里是指“自我认同”层面,77.4%辅导员对工作满意是有力的佐证)。然而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问及“对当前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是否很不满意时”,67.3%表示同意。二是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进行tau—y相关测量时发现,其tau—Y系数0.050,卡方检验值x为0.003,表明辅导员职业信心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是显著的;也表示以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高低来预测或估计其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可以消减5%的误差。这表明从组织到社会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认同较低,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组织和社会的认同度,仅靠辅导员一厢情愿的自我认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会导致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下降。“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良心活”,这是访谈中发现的最大共识之一。“良心活”,这既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所在,也成为了许多辅导员工作的原驱动力。不少辅导员正是凭着这股“依良心行事”的干劲,始终站在学生工作的一线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当前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辅导员队伍中实行定期评优既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也是扩大辅导员这一职业社会影响力的有力举措。遗憾的是,这种国家级或省级的评比无论是广度还是力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中,市级和校级评比的影响力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各市、校每年都有“三育人”等评比活动,访谈中发现,真正在辅导员队伍中产生“三育人”先进个人的比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高校在评优中对专任教师有所倾斜是对科研与教学的鼓励与导向,这本无可厚非,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能在评优中适当给予辅导员队伍一定的比例,既没有与前者相矛盾也非常有必要,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有利于提高其职业的自我认同度,也有利于提高这一职业的组织认同度及社会认同度。因此,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评优力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尤其是组织和社会的认同度,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以促进辅导员职业理想的牢固和工作满意度的提升。研究表明,教师对他们职业认同的积极自我感知能够克服他们对恶劣工作条件的不满,强烈的职业认同会阻碍教师的离职意向,即使他们工作的团体受到相当大的批判。不同年龄段的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20~29岁的高校教师在职业认同的得分最低,40~49岁之问的教师得分最高。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l8J。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从事辅导员工作2—3年的人对职业的认同度占本年龄段的65.7%,属最低比例,而从事4~6年的占81.3%,7年以上的则达到100%。表明与别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表明我们在进行职业认同教育时必须对从事辅导员工作不同年限的人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教育才有针对性及层次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拓宽教育渠道,提升辅导员实现职业目标的信心
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在线辅导;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1-0000-01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Online Education Online Counseling
Zhang Haibo,Cui Yun,Liang Guosheng
(Distance Education Colleg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g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dominated. Lifelong education,talent and technology, resulting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model has not fully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With the flexibility of online teaching,autonomy and resource sharing,etc.,to the learning needs of all levels of society to provide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facilities,reducing learning costs,improved social benefits,the bett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learning the outstanding issues.To help students better learning,the network of the Institute offers a variety of types of learning reference materials,
but that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unseling,answering questions,
guiding,and promote learning and other non-academic learning services,
for each learner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guidance and help.At present,
increasing the scale of distance education students,how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ulti-directional,the whole process of online distance learning counseling i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China's key issues.
Keywords:Online education;Online counseling;Status
一、我国网络教育在线辅导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我国的上网人数大幅攀升。目前,我国大多城市都已进入了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挑战。网络教育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它的出现给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使现代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形式、教学观念、师生关系、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和系统操作的交互性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开放性的教育必将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形式,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卫星广播教育形式,第三阶段就是通过互联网,采用远程授课系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互动授课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发展到第三阶段,互联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远程教学中的大部分活动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如网上咨询、报名、注册、交费、选课、辅导答疑、网上考试等等。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学生多为成人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生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工学”矛盾突出,很多学生已将学习变成一种负担,“应付”的思想尤为严重。加之学生人数较多,而专业的在线辅导教师相对匮乏,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学习质量。同时,仅有师生互动的环境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成功的参与,“一问一答”式的辅导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师生的时空分离也影响了学生及时互动交流的兴趣,课程论坛形同虚设,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互平台。
从我院学生的课程论坛发帖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虽然非常关注讨论区中的内容,但也仅仅是在浏览他人的发言,自己却很少参与或者是根本不参与讨论。如果参与讨论,他们也更愿意与较为熟悉的学生进行讨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不习惯这种交互学习的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倾听和接受,而不是参与讨论,因此,网络教育的学生更习惯观察他人的交互活动,而不是主动参与;二是部分学生在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在交互中缺乏自信心,总是担心是否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因此经常选择沉默不语;三是网络教育的学生不习惯与陌生人进行互动交流。
除此之外,我国远程教育的辅导教师角色较为单一,多数为在读研究生或在职教师,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术知识,但远程教育技术技能却相对匮乏。其次,学院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使辅导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在线辅导的各种技巧,仅对辅导教师有个量化的考核目标,却没有质的飞跃;而且,由于辅导教师的学习、工作关系,上网进行远程答疑次数不够多,不能及时进行专业答疑和反馈,没有形成可以在论坛上相互讨论的局面。
二、我国网络教育在线辅导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学前引导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网络教育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初期略有提高,但多以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网上购物为主;而通过网络阅读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人相对较少。大部分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学生在入学初期不适应虚拟的教学形式,不习惯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致使在学习中感到盲目、孤独。此时,网络教育的学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成为各网院面临的首要问题。网络教育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素质差别也很大。部分学生年龄偏大,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服务要更加的耐心、细致,仔细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其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确保每一位网院的学生都能及时跟上学习进度。首先,在每学期开学初,充分运用“入学教育”这门培训课程,让每一个新生尽快适应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进入网络教育的学习之初,就得到获取信息、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技能的培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抵制学习的随意性,克服网络信息的迷航。其次,通过督学系统对教学管理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以及自主需求设置促学服务内容,监督每个学生不同时期内的学习情况,实时跟进,实时控制,实时督促,通过学生平台首页弹出窗口、电子邮件或短信,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通知,及时有效地提醒学生与学习中心老师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对于辅导教师在实施网络教学和辅导答疑时,不能单纯的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思考如何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指导,并提供更多的学习策略方面的支持和辅导,真正地实现以学习中心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院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树立服务观念,要求每项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展开,关注每一位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个性化服务到位。
(二)形成性考核比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至今,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远程教育办学理念,不再单一的以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逐渐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但总评成绩仍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学习过程对总评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国外的远程教育在教学支持服务中不仅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辅导资料、图书参考资料、网上动态资料等,还要求各院系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成绩占到课程总评成绩的50%-70%,卷面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反而不大。而在我国大部分网院的作业成绩、论坛发帖等平时成绩仅占20%-40%,学生的总评成绩仍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致使学生对网上答疑、论坛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辅导很难发挥指导作用。
(三)学习缺乏互动交流
网络教育虚拟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无法面对面的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无法领略校园的文化生活,无法感受校园氛围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之余,会感到孤单,缺乏集体凝聚感。尽管很多网络院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丰富的虚拟校园文化生活,但大多浮于表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促成了学生偷懒的法宝。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手段,使得作业、讨论等辅导答疑环节无法及时进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了辅导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缺乏专职辅导教师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网络教育学院的辅导教师都是兼职的,有些是学校的任课教师,有些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有部分是博士、研究生,他们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却没有掌握专业的在线辅导方法,而且不能保证辅导答疑的时间和质量,甚至个别教师对辅导工作敷衍了事,仅仅单一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去组织学生的论坛讨论。此外,这些兼职的辅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完成学业的难度。
(五)辅导资源匮乏
衡量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好坏,资源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资源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效率为判定标准。网络教学资源应充分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很多网院没有适合网络教学的自主型辅导课件,现有教学辅导资源交互性差,内容形式单一,实际动手操作的少,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资源不能只重视“量”而忽视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网络教学辅导资源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主,根据院校情况、专业特色、师生网络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设有学校特色、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教学辅导资源库,而非大型、不切实际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三、提高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线辅导的意见和建议
(一)教学平台的稳定与畅通是保障在线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教学平台运行环境的稳定畅通,建立开放智能化的教学辅导系统,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辅导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存在的问题,一个智能化的远程教学辅导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远程智能化答疑系统的功能;2.智能化作业、提交及批改系统的功能。
(二)考虑成人在职的特点,同步在线辅导答疑时间,提高课程辅导的参与率
因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多为成人在职,所以各网院在安排辅导答疑的时候,时间应尽量安排在学生的闲暇时间,多考虑周末、节假日,以便于提高互动辅导的参与率。
(三)重视在线辅导教师的培训
在线辅导教师应该是网上教学、在线辅导的专家,扮演着多重角色。辅导教师应具备在线辅导的各种技能,掌握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技巧。
首先,要让辅导教师明确“辅导”在远程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课程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其次,加强辅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辅导教师虽不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者和演绎者,但扮演着“助学者”的角色,它能激励和帮助网络教育的学生成为网络学习舞台的中心和主角。二是,基于教育技术资源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过程需要由网络教育院校及其辅导教师提供的各种学术性或非学术性的学习支持服务来提高和强化。
网上教学是在不同于传统教室的虚拟环境中进行的,它的运用方式也与传统教学不同。辅导教师要学习掌握网上教学和虚拟活动组织的技巧,熟知网络环境的资源条件,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类型,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
(四)成立专门的学习辅导管理机构,对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督促和评估。
结合我国网络教育的特点,辅导教师应尽量做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批改、评价作业,经常浏览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活动记录,掌握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提供学习辅导资源,合理给出辅导意见及建议。
对于辅导教师的管理,学院应成立专门的辅导教师管理机构,帮助学院及时了解辅导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辅导教师评估、考核、激励、竞争机制,将教师的辅导工作同他们的奖金或职称评定相结合。学院可不定期的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辅导教师的工作。对于辅导资料的审核和评估,学院应成立专门的辅导资源评估小组,不定期的审核辅导资源的内容和质量。
一套完善的辅导教师制度不仅能够使得辅导教师的基本职责明确化、制度化,而且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规定教师辅导的学生人数、回复论坛发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从而作为辅导教师工作量化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合理的师生比。保证在线辅导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院的发展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服务对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有利措施,强化网络自主学习的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为保证在线辅导的教学质量,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交流,每位辅导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建议在30人左右是较为理想的。
(六)客观的在线学习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参与同步在线辅导答疑与课程论坛的学生应给予合理的奖励措施,以附加分的形式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在线辅导答疑和论坛发帖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进度匀速进行。
(七)强化学生入学前辅导和学习障碍辅导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都把入学教育作为一门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并列入教学计划,这反映了在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重视。学生入学初期,学院或学习中心应向学生详细讲解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及现代教育技术和充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的方法,进一步明确网络教育的内涵、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使其摆脱对传统教育的依赖。其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并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最后,还应加强虚拟校园文化建设,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网络教育中的网络本身是为教育服务的工具,教育才是网络教育的本质内容。教育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是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网络教育虽然缩短了师生间的时空距离,却拉大了他们的心灵距离,它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无法体会在校园氛围中给人带来的各种益处。辅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在学习技巧和经验上给予更多的辅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有效、完善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和学院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参考文献:
[1]项国雄,熊秋娥,吴沧海.(2005)对网络教育交互研究趋势的元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5(3):37-39
[2]杨家兴.(2005)线上教学的带领.中国电化教育,2005(9):15,18
[3]周蔚.(2005)现代远桴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项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5(3):43-47
[4]张尧学.(2006)远程教育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中发展
[5]黄荣怀,张振虹,陈庚,徐铮(2007).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3(6):12-24
篇8
原因不外乎有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应聘者能够更快的进入辅导员角色,并在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指导.“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更是需要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感恩教育”专题中,若辅导员能通过观看感恩公益广告、举办“感谢卡”书写邮寄活动、号召学生放假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等实践活动,能将学生对父母亲朋、对生命存在的感恩具体化、表象化,从而引导学生思索、体会,逐步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反哺,并最终完善自我、升华人格.有经验的辅导员总是能找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来完成教育意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并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
2.1课堂教学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三生教育”课,其中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由辅导员担任.由辅导员担任“三生教育”课的任课老师,主要从辅导员的专业出身、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三生教育”课更为强调教授内容和目的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意义,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面临的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和困难进行强调和解释.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冷漠、浪费、叛逆等情况,加强感恩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等.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隔离于其他学科单独存在的,学科之间可能存在渗透、交叉、迁移等情况.所以,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实现“三生教育”的教育意图和目的是可以实现的.除“三生教育”课外,承担了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命、生活、生存的知识和观念.如有的老师提出应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相关内容等.
2.2日常教育管理
日常接触是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奖助评优、生活服务、宿舍走访———辅导员对于生命的感悟、生存的体会、生活的经验都能通过工作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学生的交流得以体现.
2.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统一组织,由教师指导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三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升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命、生活、生存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可以配合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习效果.如开展感恩主题讨论时,可以播放感恩类型的公益广告、短片或MTV等,带领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通过组织比赛,一方面为有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能通过争先评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云南省教育厅曾经举办多次的“三生教育”书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生平展览、当地经济社会取得成果展示、人物事迹汇报等,通过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人在面对生命、生活、生存问题时的抉择和心路历程,从而有所感悟.其他如组建社团、组织讲座讲坛、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是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有效途径,辅导员不仅可以利用活动本身实现“三生教育”的意图,更可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跟踪服务和教育引导.
2.4社会实践
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等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前辅导员所做的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包括学生在参加过程中与辅导员的交流互动,甚至学生在实践结束后辅导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
3辅导员在“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三生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学、信息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论素养,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更科学的完成教学任务.
3.2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因此,辅导员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首先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才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3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生教育”不是以“让人感动”为目的的“催泪教育课”,而是通过各种道具、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呈现来教育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生活、学会生存”.在这个意义上,丰富多彩的、经过优化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又要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3.4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篇9
一、“80后”辅导员的群体特征
(一)自我权威性意识强烈
“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经历过“溺爱”、“叛逆”、“任性”等生活历程,这使得他们养成了一种自己能给自己找到感觉的做事风格,他们自信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处理好所有事情,希望被赋予更多的权利“自己说了算”,自我权威性意识强烈。在开展辅导员工作时,他们乐于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工作,厌烦学校形式化的束缚,不太愿意请示领导,更不屑于他们认为“老套”、“幼稚”、“教条”的做法。然而,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除了要创新还要遵循前人总结的规律和经验开展日常工作。“80后”辅导员正处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识还不是很稳定,其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定向等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80后”辅导员不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但缺乏虚心学习前人经验的意识和态度。
(二)工作高强高压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从内容上看,涉及学生的“奖、优、助、贷、险、勤”、党团建设、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实习就业、学生活动等等,有的辅导员还要兼任党委秘书、团委书记等职,还会经常疲于应对各类随机性强又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的“边缘性工作”,导致其工作精力分散。从对象上看,“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其行为、认知、情感等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且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个性化服务要求更为突出,辅导员工难度明显增加。辅导员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诸多的工作要求和巨大责任,时刻警惕应对校园突发事件,“80后”辅导员经常是“5+2、白家黑”、“手机24小时开机”的工作模式[2]。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80后”辅导员容易产生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三)理想与现实脱节
“80后”辅导员大部分都是大学时期的佼佼者,且多数是学生干部、党员,被家庭和社会寄予较高的期望,他们自身也非常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工作上的满足感、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然而,当自己从事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员工作之后,发现辛苦的付出并不能得到他人认可、对原专业逐渐陌生甚至荒废、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不清晰、繁忙的工作使自己无暇顾及考取学历和学术科研,他们开始困惑和迷茫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出于对现实和前途问题的担忧,往往导致他们工作态度消极,甚至选择另谋出路。
(四)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
“80后”辅导员人生阅历赏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承担着巨大工作量,也挤不出时间学习充电、娱乐休闲,久之易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并且面对住房、婚恋、竞争、人际关系、父母赡养等社会现实,使他们经常感到压力大,与身边同龄人的待遇相比他们甚至有更多的失落感和自卑感。“80后”辅导员多是独生子女,又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且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很少受过挫折磨难,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往往会被严重打击。
(五)职业倦怠逐渐表露
“80后”辅导员往往是工作初期充满激情和期待,但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新鲜感消失,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忠诚度逐渐降低。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是处于对留校的热衷,而并非是对辅导员这份工作的兴趣而选择辅导员这份职业,其职业忠诚度本身不高。其次,“80后”辅导员自我意识明显,他们希望从事自己感兴趣、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不希望因繁忙的工作而牺牲自己在休闲、娱乐、教育、社交等方面的享受和追求,所做工作多于定位工作的矛盾现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后,“80后”辅导员渴求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赏识,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当付出得不到回报时,其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效率下降。各种问题交错在一起,导致“80后”辅导员逐渐产生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职业倦怠现象[3]。
二、“80后”辅导员开展自我“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2008年由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提出,“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1]。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运,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迷惘,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80后”辅导员承担着来自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压力。“80后”辅导员要通过学习“三生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让生命更有价值,让生存更有动力,让生活更加幸福。
(一)生命教育鼓舞“80后”辅导员用爱铸就师魂
生命教育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命的内涵及其深刻,我们不仅有自然的生理性生命,我们还有血缘性生命,是对祖辈生命的延续,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中时,不要轻言放弃,不可将“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当做“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我们有人际性的社会生命,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的责任,面对繁杂的辅导员工作,要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我们更有精神性超越生命,这种生命的能量鼓舞着一代代的辅导员们“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正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大学生们点亮了我们这些蜡烛。生命的意义在于进取,在于付出,在于奉献,在于传递,“80后”辅导员要通过“生命教育”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生命的可贵,感悟生命的魅力,进而激发生命的潜能,创新生命的价值,将生命深刻内涵内化为辅导员工作的不竭动力,用爱铸就师魂。
(二)生存教育引导“80后”辅导员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
“生存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辅导员职业是每个“80后”辅导员的安身立命之所,要做好这份工作并挖掘自己的上升空间,就要主动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水平。“80后”辅导员学科结构五花八门,与所从事工作应具备的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差距,学习“生存教育”,就是要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以更好的胜任辅导员工作。此外,“80后”辅导员还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抓住辅导员专业化的机遇,找到自己的长处,朝着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专业化方向发展自己,并在工作中尽情发挥,拓宽辅导员职业广度,延长辅导员职业长度,使辅导员职业成为自己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源头和载体。
(三)生活教育为“80后”辅导员指明奋斗方向
家庭的责任、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艰辛,让“80后”辅导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教育”告诉我们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构成的,只有正确理解和理顺这些关系,才能扮演好辅导员的不同工作角色,找到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平衡点,并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80后”辅导员要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理性的看待外界的评价,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不至于迷失方向或丧失自信[4]。“生活教育”还强调生活目标之幸福和生活方式之健康,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80后”辅导员应该把追求个人、家庭、民族和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辅导员工作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辅导员道路上不竭的力量源泉,才会使辅导员工作更有意义,才会使辅导员职业成为辅导员事业。
三、“80后”辅导员开展自我“三生教育”的途径
(一)学习“三生教育”理论知识
随着人们对“三生教育”的关注,一大批关于“三生教育”的专著、论文出版,有关部门还专门创办了“三生教育”网站,“80后”辅导员要主动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了解、认识、理解和关注自我的“生命、生存、生活”,不至迷失方向和自信。
(二)以流行文化为载体丰富学习内容
流行文化对“80后”的影响深远,“80后”辅导员不仅要通过从这些流行文化休闲娱乐,更要体会其中深刻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内涵。例如《建国大业》、《风声》、《潜伏》、《非诚勿扰2》、《将爱进行到底》等一系列电影作品,展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勉励人们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幸福的生活观。《士兵突击》、《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蜗居》、《杜拉拉升职记》等流行影视剧为“80后”勾勒了理想舞台和飞翔空间,增强了他们的生存的动力和信心。《感动中国》、《非诚勿扰》、《职来职往》等电视节目,让“80后”看到了多元的生活价值,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老男孩》、《春天里》、《没有车没有房》等流行音乐诉说着“80后”的艰辛,更激励着“80后”励志人生,奋斗生活。
(三)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习动力
近年来,我们身边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辅导员,如每年开展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其中也不乏“80后”辅导员的身影,我们要学习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解,学习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以他们为榜样,感悟生命的温暖,提升生存的技能,坚定生活的信心。
篇10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7月第五版)这样解释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重视或赞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友善的动作;或者是欣赏、激励的神情等。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予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德国的卡尔·威特(KarlWitte)、[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B.A.BacилийАиександров)都有应用这种教育方法的经典案例;陶行知是我国最早应用赏识理念教育的教育家;周弘先生是我国当代赏识教育实践探索的第一人,他采用赏识教育方法教育自己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21岁就考取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硕士研究生,24岁又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赏识教育的实质是尊重、激励和爱。学会赏识教育,教师必须要学会爱。教育心理学指出,在教师教学的众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赏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由潜力,拓展学生能力。赏识教育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以赏识为先导,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量,激发受教育者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所以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激励、相互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感动与被感动的过程。
二、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高职赏识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求辅导员老师用关爱来认识、发掘高职学生的潜力和长处,把对于学生的爱化作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行为的过程。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要对高职学生采取尊重、理解、肯定、鼓励、挖掘潜能、赞赏、宽容、指导等一系列行为。赏识教育要遵循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理解学生行为、信任学生发展能力、挖掘学生发展潜能、赞赏学生现有成绩和指导学生拓展能力的六项原则和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赏识教育的原则首先要求发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高职学生大多高考分数偏低,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更多以差生的角色面对家长和教师。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被教育遗弃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初衷只是学习一门技术,将来找个好工作等。赏识教育的必要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历程和现状,高职学生绝不是差生,只是被遗忘的好学生。高职辅导员工作在接触学生时,要求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做到重视学生和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首先,重视学生要求辅导员经常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家庭情况,为下一步引导教育打下基础。同时辅导员要从内心接纳学生,在处理双方关系上不是把学生作为自身工作的对象和失败的学生,而是把学生视为发展的朋友、未来的成功社会人。高职学生教育,要真正面对一个个实在的学生,而不是面对一个群体,设计一套风险防范制度。其次,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80后和90后高职学生家庭依赖性强,自主性弱,这几乎是一个通病。然而现实却要求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工作最后都要自我完成,因而在辅导员工作中如不加以主体精神开发,后果将难以想象。开发学生主体精神要贯穿三年高职教育的始终,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多做认可性谈话,设计班级活动并让学生自我组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学生坚持克服困难。从方法上要注意让学生在归属家庭的封闭人格中开创自尊、自立个性,最终在学习和工作中实现自强。
(二)理解学生行为
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渴望为其他个体所理解,刚刚成年的高职学生更是如此。而现实情况下,很多家庭和学校以高职学生不成功的学习经历为由,不能给予高职学生相当的理解。久而久之,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轻者没有目标,放任自流,重者自暴自弃,沾染不良习惯,在社会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四方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不利的局面,辅导员老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赏识教育的前提之一,在方法上要求高职辅导员工作要用耐心来帮助学生,用爱心来接近学生,用关心来提升学生。
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要稍有差距,这是必须承认的教育现实,有些学生可能还沾染一些不良习惯,在心理上排斥学校教育和教师谈话,因此辅导员在理解学生行为上要有耐心,要准备打持久战。方法上辅导员应给班级的学生建立个人小档案,从品行、学习、志向、能力、潜力、心理、不足等方面来描述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发展现状。进而辅导员要用爱心来接近学生,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及时了解班级学生不满情绪并寻根探源,多开展关心学生、关心社会的班会和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被爱和爱人与爱社会的乐趣。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条理解的关系线,开通学生情绪释放的通道,这在实际工作中会促使学生进步,有效防止学生意外事件发生。
辅导员要用关心来提升学生,对学生每一段时间的变化,辅导员都能及时感知和施加能动影响。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宽容学生的失误,学生在失误、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辅导员的理解和帮助。有理解学生,才能在学生发展的瓶颈期采取得当措施,推动学生学业和生活能力良性发展。
(三)信任学生发展能力
高职学生管理的一个误区就是对学生管的太死,约束学生的任何行为,教师总是对学生以命令的语气发号施令。信任学生的发展能力,让学生发挥能动作用,不控制学生同时指导学生是赏识教育信任学生的要义。高职学生管理只有在教学双方互信的情境下才会实现良好目标,高职辅导员要做到培养学生的价值感,开拓学生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学生认识不到自身长处,也不以自身不足为隐患,他们自认人生迷茫,无所适从,得过且过,对于学习、生活、工作自我信心不足。辅导员培育学生的价值感要信任学生的能力,创造发挥学生能力的舞台。当前高职学生技能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生技能大赛,在大赛中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自我发现自身价值。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主要是指树立学生的家庭观,集体观和社会观。辅导员启发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孝心,培养他们对于家庭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尝试理解团队的感觉;多组织社会活动,使学生享受社会中成年人的幸福和责任,理解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
(四)挖掘学生发展潜能
有教育家认为,天下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被庸师耽误的学生。高职学生教育要避免“出庸师”和“误学生”,必须挖掘学生发展潜能。霍华德·加德纳(MartinCardner)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发展心理学教授,他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力,分别是:语言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个人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人的智力表现是有差异的,赏识教育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每一点闪光之处,激励学生成功。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头脑灵活,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强,通过挖掘学生潜能,加以锻炼,学生自我发展很快步入良性轨道。
挖掘学生潜能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成功的高职辅导员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多与学生交往、接触,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准确的告知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奋进。学习动机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但这种动机在活动中一旦受挫,损伤条件反射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尝试行为。若有外力在其尝试过程中不断激励,认同学生尝试的行为和结果,学生便会持续尝试的行为,尝试的结果会趋于良性,尝试者的行为过程伴随成就感。高职辅导员就是要在学生管理中充当学生尝试行为的守护者。赏识教育是一种阳光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高职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进取精神,职业教育的预期结果就必然会成为赏识教育的一个过程。
(五)赞赏学生现有成绩
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试图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从学校教育来看,学生的生理需要基本能被满足,因此只有学生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他们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被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群体接受上。学生的精神需求满足很重要的是依靠辅导员的行为肯定和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赞赏。运用赏识教育,尽量满足学生对于尊重和爱的需要,使学生求知的驱动力总体自强,这要求辅导员要经常真诚的赞扬学生,慎用批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被强化的行为要比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受挫行为更有可能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认为,我国学生的学习被教师或家长正强化,他们会更有学习的动机,反之,则会丧失动机,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因此,赏识教育要求高职辅导员必须多给学生鼓励和赞赏,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动力,形成附属驱动力。对待后进学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尝试成功,对他们给予特别关爱,引导其体验成功的感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赞赏学生并不完全排斥批评教育手段,只是提倡要慎用批评。辅导员的批评必须以维持学生自尊为底线,尽量使用乐观批评的方法。对于学生的严重错误,批评必须具体和及时,辅导员要给予耐心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六)指导学生拓展能力
赏识教育要求尊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并不是意味着反对高职辅导员的知识指导和行为示范,实际上,高职学生的能力拓展很大程度依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为社会培养技术型新型人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必要性同样不排斥指导方式的可选择性,辅导员指导学生的方法应当以赏识激励为主。职业院校受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的影响,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认为学生的认知驱动力是学生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种动力,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在激励学生的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