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范文
时间:2023-03-30 05: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穿戴设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能浏览网页的眼镜,可收发信息的手表,有GPS定位功能的鞋,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设备,随着科技发展正来到我们身边。今年2月底,谷歌公司公布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最佳发明的智能眼镜的最新研发进展。近期,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传闻也被密集曝光,已经有华尔街分析师宣称这将是下一个iPhone,或将为苹果公司带来60亿美元的收入。此外,三星、盛大、Vuzix等巨头也在纷纷传出正涉足这一领域——可穿戴设备。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对可穿戴设备也是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周期”的“明星”。无论怎样,可穿戴设备的确让那些疲于应对传统智能手机吸引力下滑的科技业巨头有了新的期待。一些与之相关的细分领域,也正在跃跃欲试,从操作系统到可穿戴设备应用材料,甚至是电池,厂商们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然而,如若冷眼旁观,可穿戴设备最吸引人的并非设备本身。众多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设备只是数据采集的入口,结合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是王道。
市场庞大
无论智能眼镜Google Glass,亦或是苹果和三星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究其实质都属于由物联网引发的智能消费终端革命。国际上公认的可穿戴式计算机发明人之一,加拿大的Steve Mann教授认为可穿戴计算机是这样一类计算机系统:“属于用户的个人空间,由穿戴者控制,同时具有操作和互动的持续性”。百度百科将其描述为,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并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
2012年,调研公司Forrester在一份报告中称,可穿戴计算技术将引发“新的平台大战”。另一家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计,2013年,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美元,2014年将达到15亿美元。据IMS公司的研究报告称,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在美国,已有众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云笔记应用公司Evernote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正着手研发无线手表、心率监测仪以及谷歌智能眼镜等应用。Evernote的CEO菲尔·利宾认为,可穿戴设备将会复制智能手机的成功。
在中国,可穿戴设备早已悄悄到来。2011年12月5日,浙江嘉兴统捷科技研发了一款手表式健康检测远程跟踪监护器。这款专门针对中老年人手表式监控器,名为“腕宝”,可称其为智能手表的雏形,是中国第一款传感物联网的应用产品。近来,该公司又相继推出jWotch腕宝系列产品,并通过网销及直销的模式开拓国内市场。但据《上海证券报》报道,目前腕宝系列产品因自身产品因素,销售状况并不乐观。“起步早却不够精细,监测数据存在误差;腕带设计偏欧美化,没有考虑中国人的身体特征;产品后期服务乏力”一位腕宝产品的使用者介绍到。
作为一位学软件、搞技术出身公司老总,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咕咚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司建铭冷静地判断道:“相较于美国市场对可穿戴设备的高市场预期,此类新兴产品在中国市场前景也很大,但怎样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更大的价值值得思考。”一位国内从事可穿戴设备产品销售人士也表示,如何与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结合,实现产品“互融”才是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捷径与出路。
健康“切入点”
2013年5月,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耗资上亿美元,对另一家可穿戴保健电子产品厂商Body Media进行了收购。市场普遍认为,这笔天价收购或许暗示保健产品正成为可穿戴设备最早的切入点。而且,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手腕已经成为厂商们最先关注的位置。
咕咚网总裁申波说:“手腕是最合适的部位,用户使用时会更便捷。”咕咚网做可穿戴设备时,早期的产品类似一个MP3,用夹子夹在身上,内测时大家都觉得不方便,经常忘记带。经过团队研究认为,戴在手上的如手环,用户不仅不容易忘佩戴,而且丝毫不会打扰到生活,咕咚手环才最终成型。“加入科技元素的手环,本身还是时尚的运动装饰品,年轻人乐于接受。”司建铭说。
康诺云联合创始人郭辉也认同说,部分用户有手表、饰品等的佩戴习惯,在这里增加一个设备,容易被用户接受。此外,手腕上有丰富的动静脉血管,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温等人体重要的值都能被监测到。
在盛大果壳CEO顾晓斌看来,“这是一个公众的兴趣点,从此下手风险相对小。”他说,手腕上的可穿戴设备,能实时监测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果壳刚开始预售的Geark手表,也加入了利用手表进行睡眠、心跳、体温、血压监测等的功能。
而在美国,有一款名为Fitbit One的计步器,它不仅刮起了一股运动健康热潮,而且还获得了一笔3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12年,Pebble智能手表也通过众酬平台获得了高达千万美元的融资。2013年5月,名为Jawbone UP的手环在中国开售后,也受到空前的追捧,一直处于售罄中。以上种种,足可见可穿戴产品切入健康领域的可行性。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层面不断扩大,对柔性电路板的需求将会更加精细。在追求微小、轻便、耐折性的产品优势同时,低辐射、更健康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腕宝”产品为例,此类可穿戴产品实际是靠“小物件”施展“高科技”的一个过程,将价值上百万的专业健康设备检测功能,微缩于手表状的方寸之间。其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科技则是心血管柔性传感器技术、蓝牙技术、GPS技术,即所谓的现代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背景
“咕咚网把自己定位成互联网企业,而不是一个硬件公司。硬件只是可穿戴设备整个流程的一小部分。”司建铭说。天使投资人王利杰也说,可穿戴设备的主要业务逻辑和价值都在云端,即对大数据的挖掘,然后服务。反映在盈利模式上,虽然咕咚手环、果壳Geark手表、Jawbone UP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已经价格不菲,但服务才是未来真正具备潜力的市场。
事实也告诉厂商,如果只关注可穿戴设备本身,会带来诸多问题,持续使用度低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解决可穿戴设备的持续使用度低的问题,Jawbone收购Body Media就是最好的答案。”郭辉说,Jawbone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很多人佩戴手环不超过三个月就会放弃,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手环收集的数据没有被整理,分析和处置。“可穿戴设备不仅仅要随时采集体征数据,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并给予建设性建议。”
当大家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为了形成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众多企业已经在行动,咕咚就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自2010年咕咚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完善数据采集的模型算法,现已经申请适用于各种运动类型的4项专利。司建铭说:“在运动检测来说需要建立大量的运动模型来匹配,有三年的积累,算法模型已经比较完善。”
可穿戴装备厂商也深知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据司建铭介绍,当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后,咕咚网会与健康管理等第三方专业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当用户有减肥塑身等需求时,专业公司结合该用户数据,配合后台健身教练的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增值服务。以糖尿病为例,设备可以监测到用户的血糖变化数据,咕咚网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控制、治疗建议等。
篇2
拓墣产业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中心研究员蔡卓卲指出,自从穿戴式装置火热之后,消费者开始关注这个议题,也导致许多厂商开始投入这个产业。产业初期是通过公开募资方式以便于新创者推出产品,但现在在多方促动下,更多大厂也已逐渐投入相关发展,例如,近期富士康将设立一档投资基金,给穿戴式装置创新业者提供资金;而日本TDK、阿尔卑斯电气(Alps Electric)等厂商也开始生产穿戴式相关零部件,相信2014年穿戴式装置市场将被更广泛地讨论及关注。
目前实际推出穿戴式产品的大品牌厂商不算多,索尼和三星的智能手表,以及谷歌眼镜也都还在持续改进中,其他厂商则多处于研发或关望状态,主要原因是现阶段的穿戴式市场话题虽然火热,但实际市场却还没打开,而问题就在于穿戴式装置与智能手机的功能过于相似,无法真正吸引消费者长期使用所导致。
不过相对地,如果仔细观察,也能从各家小厂的穿戴式产品中看到各种创意。像是Dairymaster公司的MooMonitor,可以监测母牛的活动与排卵状况;Whistle Labs所出品的Whistle可追踪宠物的健康状态;Bionym公司的Nymi将佩戴者的心电图当作身份认证,可以直接开启车门、替智能手机解锁。这些具备创意的穿戴式产品可以让我们看到未来生活的便利性,不过这些功能若想要更有价值地广泛发挥,并且跨越产业进行整合,就得通过大厂推动才有可能达成。
可穿戴设备前景诱人
e络盟亚太区董事(北亚洲)奥玛?平加利指出,所有的科技公司巨头都倾力投入到可穿戴技术领域,积极开发“可穿戴”产品并争相收购小型公司,以便在这个日益增长的市场中获利。据瑞信最新报告显示,未来2到3年,可穿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至500亿美元。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专业的可穿戴技术应用产品,例如能够提示盲人即将到家的GPS传感器,内置于独居人服装内、且一旦检测到他们摔倒时便能够立即通知看护人员的传感器。此外还有各种我们已经习惯使用的应用产品,如安装在鞋内的跑步传感器等。未来还将出现更多与人类生活更加紧密相关的小型工具及电子产品,它们将以各种智慧的、非传统的方式追踪并使用数据。
可穿戴发展的关键是应用服务
ARM中国区总经理吴雄昂认为,可穿戴2013年刚起步,预计2014和2015年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增长。可穿戴是移动互联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和物联网结合。驱动可穿戴发展的关键是对消费者的价值是什么?现在最流行的是自我计量,让你知道自己在健身或保健方面做到什么地步了,包括谷歌眼镜也是“通讯+应用服务”的产品。因此归根结底,是商家的应用服务是否对消费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可穿戴设备对元器件的挑战
开源与节流
拓墣产业研究所的蔡卓卲分析,可穿戴设备对元器件的挑战,首先最重要的还是电力,而这点可分为“开源”与“节流”两部分谈。“开源”即是更多的电力供应,这部分比较有趣的就是固态电池的出现,由于电解液为固态,所以除了可以弯曲外,安全性也会跟着提高,不必担心配戴在身上,哪天会因漏液而产生触电、爆炸。
“节流”则是组件的发展会从以往讲究效能、体积之外,开始往省电、更有效率的电力应用发展,这个影响层面是遍及所有领域的,加上穿戴式装置的组件大多可以和移动装置通用,所以厂商也会有极大意愿往这方面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恐怕就是通讯组件,不论是现在多数采用短距通讯和移动装置连接之外,也有部分穿戴式装置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甚至可以拨打电话,这些都是电力快速耗损的元凶,所以诸如一些网通的芯片厂,也在朝智能型蓝牙等低功耗的组件发展。
第二个挑战是显示与操作技术。从过往的键盘、鼠标到现在的触控屏幕,在穿戴式产品上,这些显示与操作模式将大幅改变,消费者无法拥有大尺寸的屏幕,而触控也将因屏幕缩小而受到限制,促使技术必须往语音输入、眼球追踪等新领域前进,而这也将导致微小型麦克风、相机模块之类的组件重要性因此提高。
最后则是由穿戴式所带动的云端互联网兴起。虽然云端原本就是未来的重点产业发展,但穿戴式装置讲求将更多运算与数据储存放在云上,而在与多种产业相互整合下,将进一步带动云端需求。当穿戴式产品需求开始提升之后,消费者对于云端互联网的应用需求也将随之提升。
四个挑战
e络盟亚太区董事(北亚洲)奥玛?平加利称,可穿戴技术的普遍发展面临着几个主要难题。
第一是成本。即使是电子产品潮人,对于昂贵的可穿戴产品也都会望而却步。厂家需要反思整个生产流程,鼓励开发人员试用最具成本效益的可穿戴配件,例如显示器、能源及连接器等。
第二是电源。若采用无线技术,那么就需要使可穿戴设备能够在远距离进行充电,而无需插入固定电源充电。若采用能量采集技术,则需使设备能够通过运动或热能获得电力。
第三个是概念设定。可穿戴技术需要解决的难题及提供的功能不应是现有的更大、更快且已被认可的设备能够做到的。
第四个是美学问题。为了实现性能和设计的完美融合,我们必须鼓励工程领域开发更专业的解决方案,并积极推动“制造者运动”使他们以审美眼光设计开发出更易获得的可穿戴产品。
面对可穿戴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e络盟在其拥有20万成员的全球开发人员社区内与Adafruit合作举办“G e t Closer”挑战赛。e络盟为选手提供来自Adafruit FLORA套件的所有相关内容,包括GPS传感器、颜色探测器、加速计及几个能缝入纺织品里的LED灯等。比赛最后总共收到100多个概念设计,其中包括:GPS 帽子、GPS手套(图1)、Flora彩色相机(图2)、FLORbrella等。
无线的重要性
Nordic Semicondutor首席执行官Svenn-Tore Larsen说,虽然启人深思的谷歌眼镜(Google Glass)演示了未来的可穿戴技术,但“智能手表”和紧凑型无线传感器(比如心率监视仪和速度与距离仪)更代表了今天的商用可穿戴技术。
体戴式(Body-worn)无线传感器可以监测性能,并且使用超低功率(ultra low power,ULP)无线技术与运动手表进行通讯,多年来一直受到热衷于体育人士的欢迎。然而,智能手表是新的,并使它们突然变为“热销产品”的原因就是由蓝牙(Bluetooth) v4.0 (最近升级到蓝牙v4.1)提供的无线连接。
最新版本的非常成功的2.4GHz短距离无线技术包括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具有适度电池容量的产品——通常受限于由纽扣电池供电——现在可采用低功耗蓝牙(或Bluetooth Smart)与蓝牙v4.0移动产品比如智能手机进行通讯。
无论蓝牙或ANT,可穿戴无线传感器和移动设备之间的连接都将支持许多新的应用。下一个增长领域会是老年人生命体征(比如血压和血糖)的家庭监护,使用可穿戴传感器与处理“中心”通讯并通过蜂窝网络或互联网从那里到达远程医生。在医疗卫生预算面临巨大压力时,此类系统可以节省政府支出。
Nordic是Wibree Alliance联盟的创办成员,该联盟是由诺基亚引导(Nokia-led)发起的,致力于定义能够连接至移动电话的可互通ULP(超低功耗)无线技术。Nordic还是ANT Alliance的成员,该联盟是拥有400+成员的行业组织,促进推广ANT ULP无线技术和ANT+管理网络的互通性。Nordic于2012年6月推出的最新产品系列是nRF51系列,为优化的2.4GHz ULP无线连接方案而设计,包含了最新的2.4GHz无线电、基于ARM Cortex M0的处理器和闪存,并采用独特的软件架构。
连接器的挑战
Molex公司全球市场推广及传讯副总裁Brian Krause从连接器角度谈了对可穿戴的看法。他认为,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是相似的,它们是针对显示通信数据、通知和报警而优化的。这两类设备均是复杂且紧凑的,而且,它们的互连需要是相同的,要求在空间受限的封装中保持信号和功率完整性。Molex提供广泛的用于可穿戴设备的定制电路板选项和小型化互连产品。
篇3
就在前不久,谷歌推出了Android wear操作系统,这是谷歌想把这个头号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扩展到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个重大举动。当时宣布的还有第一款采用Android Wear的设备:LG智能手表,有更多此类设备会接踵而至;自今年1月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C)开始,已有一大批可穿戴设备纷纷亮相。
这类设备声称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甚至帮助挽救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在竞相购买。在这个未经试验的市场,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包括用户隐私方面的顾虑,哪些外观尺寸会足够舒适和诱人,以便人们长期使用。
大商机
不难看出厂商们为何难捺兴奋。如果可穿戴设备像一些人士预测的那样流行起来,市场潜力巨大,这个领域向所有人敞开,还没有哪家厂商傲视群雄。
据Juniper Research公司在去年10月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2014年可穿戴设备行业产值规模有望超过15亿美元,比2013年的产值几乎翻番。这家英国市场研究公司表示,2014年将是可穿戴设备的“分水岭”。
索尼公司首席执行官平井一夫(Kaz Hirai)在CES上作了发言,他当时解释了厂商们扎堆进军这个市场的原因。他说:“我们只有两只手腕、一个头,没法穿戴10种产品。一旦你给某人的手腕绑上某款产品,他们通常会一直戴下去。”
索尼在CES上了
“Core”,这款健身和活动跟踪设备可以连接到安卓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一天的简要情况:所走的步伐、行经的距离、所走路线的6PS地图,甚至所听的歌曲。
小开端
当前,方兴未艾的可穿戴设备热潮可以追溯到2006年前后,当时耐克为计步器赋予了数字功能。小小的Plus设备可以塞入到跑鞋中,记录所走的步伐和跑步所耗的时间。相关信息被发送到一个iPod应用程序和在线社区,社区成员可以跟踪和比较各自的健身状况。
其他公司亦步亦趋。2008年年底,Fitbit推出了同名的健身跟踪设备,因此而备受瞩目。它激发了许多人的想象力,因为它很小巧,可以轻松穿戴,还能整天悄悄收集数据一一无论你穿什么鞋子。
此外,Fitbit不需要一直连接到智能手机,在公司、家里或健身房都可以穿戴,一旦附近有扩展坞,就会上传数据。这款设备正好顺应当时刚开始的始终连接的智能手机时代。
第二波热潮
Fitbit随后了另外几款产品。最新的Fitbit Force(售价130美元)是一种腕带式设备,有小小的数字屏幕。它仍然基于计步概念,但应用程序可以推断额外的数据,包括行经距离、活动分钟、消耗的热量。高度计可以估计爬了多少步。如果用户睡觉时也戴着,它甚至会测量睡眠质量。
Jawbone是一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扬声器和耳机制造商,它销售的Up 24是一款售价150美元的腕带“生活方式跟踪设备”,与iPhone应用程序配合使用。方向感应器可以根据用户每天走了几步,测量活动情况。
另一种人气很旺的跟踪设备是售价199美元的手表式Basis B1,它在背面有几个传感器与皮肤保持接触。这样一来,通常测量的指标又多了血流、心率和出汗这几项。
耐克改进了其设备,目前销售Fuelband SE。这款售价150美元的腕带可以跟踪全天的活动,并对照用户设定的目标,测量实际表现。它可以通过一款配套的iPhone应用程序来设置。
耐克的对手阿迪达斯不甘落后,推出了Smart Run,它也可以像手表那样佩戴。它有一块彩色屏幕,而B1是黑白屏幕;提供了锻炼方面的信息,包括行经距离和单圈时间。方向感应器可以测量步幅,该设备可以通过蓝牙连接至选配的心率监视器,甚至还可以播放健身音乐。
尽管健身跟踪设备似乎没什么危害,但不是谁都愿意上传自己的一举一动和入睡/醒来周期方面的信息,成为另一种非常隐私的“大数据”存储起来,并且可能被第三方以无法预料的方式所使用。
苹果跟上
2012年年底,有新闻称苹果在携手英特尔,共同开发一款智能手表。苹果还没有证实真有这个项目,可是它成功地重新定义了便携式音乐和智能手机市场,这意味着众多目光投向这家公司。2013年年中,有消息透露,苹果已聘请为耐克负责开发Fuelband的杰伊・布拉尼克(Jay Blahnik)加入可穿戴设备开发团队,坊间更是纷纷猜测。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在去年5月召开的AllThings D大会上表示:
“我认为,腕式设备值得关注。不过就像我之前说过的,腕式产品要想有销路,首先得让人们相信它非常棒,那样人们才想要穿戴。”
这正是一小撮公司已经凭借可以连接到安卓手机的所谓的“智能手表”试图做到的事情。
索尼的第二代智能手表(SmartWaSh 2)运行专门的应用程序,将Gmail、推特和Facebook带到手腕上。该设备因外观漂亮而赢得好评,但经常饱受诟病的一个问题是1,6英寸液晶显示屏的分辨率。由于该显示屏分辨率仅有220×1 76像素,图形和文本有时会出现一点锯齿。通知信息也无法同步:要是某个消息在手表上已读取,它在手机上仍显示未读取。
很显然,这项技术仍处于初期阶段。
Pebble这家初创企业曾通过Kicksta rter众筹活动,筹集到了开发其第一款手表所需的数百万美元资金。售价249美元的设备结合了健身跟踪设备和音乐播放器及应用程序通知的功能。屏幕分辨率低于索尼的设备,只有168×144像素,基于电子纸技术,这意味着电池续航时间较长,但只能使用黑白屏幕。优点是,与安卓手机和iOS手机都能配合使用。
三星也闯入了这个市场,推出5"Galaxy Gear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原先只是款智能手表,当初反响平平,现在包括两只智能手表和―条健身带。
知名消费者研究公司KantorWo ridpanel自勺董事卡罗莱娜・米拉内西(Carolina Milanesi)说:“毫无疑问,三星希望凭借GalaxyGear,抢在苹果之前进入市场。”她认为,一些公司犹豫不决,观望苹果会推出什么产品,而不是主动竞争。
她说:“无论苹果做什么,都会改变市场。”无论苹果的产品是什么、何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短期未来。
不过还有另一家实力强大的公司,其大出风头的产品也引人侧目,并且在考验相关的法律。
谷歌眼睛
谷歌眼镜已备受关注,毁誉参半。头戴式屏幕将信息投射到用户右眼上方的一块小镜片,由于能够记录佩戴者看到的画面,因此引起了争议。隐私权拥护者抨击,这项功能实际上将谷歌眼镜佩戴者变成了移动监视站。
配戴者可以收阅邮件、获取方向以及搜索互联网。谷歌大力推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外科医生在手术室佩戴谷歌眼镜,骑车一族实时获得路线,消防员进入建筑物时可以使用谷歌眼镜查看平面图,但谷歌眼镜眼下似乎只是个噱头而已。
谷歌眼镜售价1 500美元,也-完全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不过价格会慢慢降下来。
可能谷歌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谷歌眼镜,而在~Android Wear,这是面向智能手机及其他=-ir~戴设备的新版本安卓操作系统。谷歌正与多家公司就智能手机进行合作,包括Fossil、华硕、LG、宏达电、三星、英特尔、摩托罗拉、联发科和高通等。
第一个产品会在今年夏天问世:摩托罗拉的Moto 360将通知和Google Now功能,整合到一个外观相当时尚的设备中,这款设备看起来酷似手表。摩托罗拉还没有透露价格或规格方面的任何具体细节。走向未来
有一点可以肯定:可穿戴设备不会仅限于健身跟踪设备、智能手表和谷歌眼镜。
加拿大Thalmic实验室已开发出一种名为Myo的肌电传感器,可以戴在手臂上,检测肌肉电活动,以解读运动和手势。这款设备售价149美元,演示显示了玩视频游戏的用户如何模拟拔枪射击。另一演示片段显示了一人通过来回扭动胳膊,操纵无人驾驶飞机。
斯蒂芬・莱克(Sephen Lake)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说:“人与设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人们愿意穿戴不同的技术。”
臂环可能没什么了不起,那假发如何?索尼的智能假发(Smartwiq)已在专利申请中亮相,它可以连接到智能手机,可能包括GPS、摄像头、超声波换能器,甚至激光指示器。借助足够多的传感器,这款假发可通过跟踪皮肤活动来读取面部表情,或者弄清楚某人在哪里、他们的目光投向何处。收到消息后,它还会发出轻微的振动。
当然,智能假发眼下只是一项申请专利。索尼有几个原型,但对产品只字未提。
蓝牙低能耗(Bluetooth LowEnergy)这种新的通信协议有助于推动行业往前发展,这种协议刚开始进入手机。
Thalmic的莱克说:“该协议让设备能够更轻松更快速地连接其他设备,并与之断开。如果你发送少量数据包,它确实很好。过去,它是一种全天候连接;蓝牙低能耗协议工作时发送部分数据,闲置时进入睡眠状态,因而显著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英特尔加入
可穿戴设备并没有逃过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的关注。
英特尔在CES上展示了几个原型,它们基于一种名为“Edison”的电脑。Edison与SD卡一般大小,它是“标准的奔腾级PC”,运行Linux,内置无线和蓝牙功能。
英特尔展示了由波士顿的ReStDevices公司生产的一款婴儿“连身衣”,连身衣上面装有传感器,可以监测婴儿的体温、脉搏和呼吸。如果将配备“Edison”的玩具乌龟别到连身衣上,可以将婴儿的生命体征发送给父母。但不是发送到智能手机上,英特尔展示了可以根据婴儿的需要闪烁不同颜色的咖啡杯。
英特尔还展示了一副内置传感器的耳塞,那样耳塞不仅能播放音乐,还可以充当心脏监视器。此外还展示了一款智能手表原型,可与地理围栏(geofencing)系统配合使用,好让家长知道子女何时偏离了上学路线。
实验室新品
要是你觉得这听起来遥不可及,应该看看研究实验室在研发什么新品。
谷歌最近展示了一款隐形眼镜原型,嵌入式传感器可以测量眼泪中的血糖含量。其想法是,要是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含量偏低,就通过手机(也有可能谷歌眼镜)提醒患者。这款隐形眼镜还处在研发的早期阶段。
英特尔、本田、丰田和多所大学实验室正在研发试图检测思维模式的扫描装置。这项技术名为BMI(脑机接口),使用脑电图,大体上将想法译成图形。
丰田在2009年展示了一款扫描装置,让人可以单单凭借意念就能操纵轮椅。使用大概1 5个小时后,系统可以适应用户的运动控制思维模式,准确率高达95%,那样就能理解往左、往右、往前和停止等基本命令。
另一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使用脑电图和测量血流的近红外光谱(NlRS)技术来控制机器人。在本田的视频中,向一名研究人员展示印在其中一张卡片上的姿势一一动右手、动左手、动脚或动舌头,然后要求研究人员想象做出该动作。本田声称,成功率高达90%。
英特尔最近展示了一款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系统,试图搞清楚汽车驾驶者何时高度关注前方路况、何时开小差。英特尔表示,该系统获得的信息从理论上可以用来调节汽车的环境控制系统,从而让驾驶者保持清醒,或者加大或减小对自动刹车和车道控制等安全装置的控制。
篇4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它集成了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并能与移动互联网相联系,使得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实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信息对接。这些设备不断地感知和记录下的海量数据被传输和汇聚到云端之后,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它们可以告知你空气质量,测算你的睡眠情况,甚至可以告诉你婴儿哭闹的原因……
运动可穿戴设备
运动中,它会第一时间检测我们的汗液、血液,监测身体情况,这些及时的检测数据会被上传到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会根据你以往的健康状况分析体内水分平衡、耐力、肌肉承受力等信息,告诉你什么时候需要休息几分钟或放慢速度,什么时候应当加速……这样在跑步锻炼的时候,你就可以停留在一个最佳的心脏速率范围,完成更好的姿势,或者让你保持在最好的运动强度之中,达到运动的效果。
睡眠可穿戴设备
如果你睡觉时带着一款小型可穿戴设备,它将会与你手机中的APP进行连接,详细地记录着你的睡眠状况,例如你昨晚睡觉翻身了几次,深度睡眠时间是多久,浅睡眠是多长时间,还有血压波动和心跳状况等众多的与睡眠有关的数据。当你早上要醒来的时候,这个小设备会与手机闹铃结合,在你设定最晚时间之前根据你睡眠质量来启动闹铃,而这个时间是你醒来最轻松的时刻。之后,它会根据昨晚你的身体状况,为你列举早餐的营养搭配建议以及白天需要补充的维生素品种等。
医疗可穿戴设备
在医疗方面,可穿戴设备也得到很大的运用。当医院将几十万个心脏病患者的数据通过可穿戴设备上传到大数据中心,通过云计算技术,从中找到心脏病的发病特征,而数据中心会进一步分析出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并发出震动警告。
篇5
本周,硬件制造商HTC和PC游戏技术公司Valve展示了它们合作开发的可穿戴设备Vive,并得到了高科技界的称赞。
但是,Vive与Facebook的Oculus有什么不同?被称为”新桌面”的微软HoloLens护目镜又怎么样?谷歌(微博)Glass的表现如何?它们的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对所有已经推出或者将要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和增强现实设备作一个盘点,将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
Vive VR
Vive VR的开发商是著名手机制造商HTC,但其基础技术是由游戏技术公司Valve提供的。
Vive VR能干什么?它是一个虚拟现实耳机。当你戴上它,你似乎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就像生活在十分逼真的视频游戏中。
最酷的是,它有手握式两个控制器,当它们握在你手中时,你的手可以出现在虚拟世界中,你可以在其中进行挥手或者射击等动作。BI记者史蒂夫·科瓦奇(Steve Kovach)将其称为“有史以来最令人兴奋的虚拟现实体验。”
到目前为止,业界普遍认为它是目前最好的虚拟现实产品。但它仍然具有虚拟现实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用户戴上它后,在虚拟现实中的体验虽然很好,但与现实世界的互动空间很小。你必须把它连接到某种类型的计算机上。而且,戴上它会让你看上去很傻。
Vive VR的开发人员版本将在今年春天推出,普通版本将在今年年底上市。价格不详。
Oculus Rift
在被收购之前,Oculus公司是一家独立的虚拟现实技术公司。一年前,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Oculus。
Rift是Oculus自己制造的,但Oculus公司也为三星等硬件制造商提供技术。
Rift显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达到多么惊人的逼真程度。2013年以来,科技大佬们一直在热烈讨论这款设备。BI的记者尼古拉斯·卡尔森(Nicholas Carlson)在去年十二月第一次试用了Oculus Rift后,立即在Tweet上发帖表示:“它将改变一切。”
Rift一些早期版本导致使用者出现恶心或神志不清的状况,但最新的“Crescent Bay”推出之后,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了。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它不能使你的手出现在虚拟世界中。
Rift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上市销售。
Gear VR
Gear VR的硬件制造者是三星,但其虚拟技术的提供者是Oculus。
Gear VR能够提供完全虚拟现实的体验。但它使用三星智能手机代替计算机来驱动显示器。
Gear VR现在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使用时,你只需将Gear VR连接智能手机,而不必连接计算机。它的显示屏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分辨率。
它的缺点是没有象Oculus Rift那样的全位置跟踪功能,这意味着它在感觉上不如Oculus Rift那样逼真。
它的价格是200美元。
HoloLens
HoloLens护目镜的开发者是微软。自2010年以来,微软一直在秘密地研发HoloLens,终于在今年一月推出了一个原型。
HoloLens与虚拟现实设备略有不同,它被称为增强现实设备。这意味着,这种护目镜是半透明的。依靠一些应用程序,HoloLens可以使用户完全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中,和虚拟现实设备一样。但在使用另外一些应用程序时,用户看到的大部分内容属于真实的世界,虽然其顶部叠加了虚拟的图像。所以,它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的东西。
微软已经为HoloLens开发了一些非常酷的工作类型应用。另外,微软承诺,HoloLens将采用Windows 10,所以普通的Windows开发人员最终将能够为HoloLens开发应用程序。
微软一月份展示的HoloLens版本只是一个雏形,非常不完善和笨重。要完成它,微软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Windows 10预计今年出货,但Hololens不太可能在同一时间推出。也许要到2016年。
Magic Leap
Magic Leap是一个创业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是传奇人物Rony Abovitz。前不久,Magic Leap从谷歌、高通和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等投资者那里获得了5.42亿美元的投资。
Magic Leap是一款增强现实产品,类似HoloLens。由于Magic Leap露面不多,该产品究竟如果很难确定。
Magic Leap表示,它研究出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将图像直接投射到人的每个眼球上。据说这是为了消除虚拟现实设备给人带来的恶心感觉。
今年2月份,Abovitz曾表示,Magic Leap的上市时间“不会很远”。其价格范围将与其他消费电子设备相同。
Project Morpheus
Project Morpheus的开发者是索尼公司。
Project Morpheus是一款以游戏为重点的虚拟现实耳机。索尼近20年一直致力于游戏业务,其游戏机上有许多最好的游戏,所以Project Morpheus可能成为游戏玩家的首选虚拟现实耳机。
最酷的是,Project Morpheus将可以与PlayStation 4同时使用。所以,游戏开发者可以为Project Morpheus开发新的PS4游戏。有些评论家说,目前的Project Morpheus原型耳机比Oculus Rift让人感觉更完善。
但是,索尼的动作似乎非常慢,Project Morpheus至少要明年才能上市。索尼的目标是“在2016年上半年”。
Google Glass
今年年初,谷歌推出了Glass的开发者版本,但该公司一直称这是一个实验。不久,谷歌停售了Glass,并停止了谷歌眼镜项目。
Glass是一款增强现实设备。与笨重的头戴式设备和护目镜不同,Glass是最小巧的一款设备。它只是一副眼镜架,加上一个小小的显示器。它的显示器可以将图像投射到佩戴者的眼球上。
篇6
>>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 超智能的宠物可穿戴设备 走进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何去何从?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可穿戴设备的误区 时尚的可穿戴设备 里斯:破局“可穿戴智能设备” 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新商机 三问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与汽车联姻 智能可穿戴设备:下一个营销战略主平台 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展模式:留下智能摆脱设备 当广告“可穿戴” 智能计算让你更健康运动中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 唯有智慧,再无设备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数字化未来 揭秘可穿戴式的智能生活 被小看的智能可穿戴 可穿戴设备的创业机会 当下最热门的可穿戴设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1-15/2016-3-31.
[2]中国报告大厅.苹果智能手表关注度暴跌 搜索流量距上市时下跌六成[EB/OL].,2015-8-13/2016-3-31.
[3]Canalys.2015年11月Apple Watch出货总量为700万块[EB/OL]. ,2015-11-5/2016-3-31.
[4]威廉・阿伦斯,迈克尔・维戈尔德,克里斯蒂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11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6-97.
[5]2015上半年可穿戴设备报告[R].速途研究院,2015.
[6]2014-2019年中国智能手表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R].智研咨询,2014.
篇7
从一月份CES上展示的Pebble Steel智能手表、英特尔、Garmin、Razer的智能手环,到三星Gear 2、Gear 2 Neo和Gear Fit、谷歌眼镜、三星Gear VR虚拟现实头盔、复古时尚的Withings Activité、Cogito、Jawbone UP3、微软的Microsoft Band、索尼SmartWatch 3和电子纸智能手表FES Watch。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使用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Moto 360和LG G Watch。
Moto 360的出现,掀起了一股圆形智能手表风潮,果壳和inwatch竞相推出抢占眼球的产品。虽然后两者价格较高或功能较少,相对于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Moto 360来说各方面还是远远不足。在Apple Watch还未正式发售之前,Android Wear的确是目前最吸引人的系统,但是谷歌这个不懂中国市场的少年除非后续开放Android Wear第三方语言服务,否则国内销售量还是不尽人意的。
各行家都在猜测,Apple Watch很有可能在销售数字上一骑绝尘。
Moto 360
这一年来无论是展会还是电商平台上满满都是可穿戴设备,健身和运动、医疗和健康两个细分领域的可穿戴中国市场被寄予厚望。言及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时尚尖端的象征。但是,国内市场现状真的如大家所盼望的一样乐观吗?
在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京东官方披露销售排行,智能硬件前三名为三星(Samaung)、麦开(Mecare)、Fitbit。
当前大多市场机构统计的基本上是企业的出货量,而非面向消费者的销量,在此安珀网总结了京东国内几个热销品牌硬件。销售量前几名分别为ibody手环、360儿童卫士2智能手表、华为荣耀手环、小米手环。
相比国外较为成熟的市场,国内可穿戴设备处在培育市场阶段。国内厂商在工业设计、生产代工环节欠火候,相同商业模式下,做的产品还是不尽如人意。另外,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渠道和分发渠道一部分是电商销售,如京东、淘宝、亚马逊等,一部分是自有渠道,例如与公立或私人医院等机构合作,或是B2B与企业合作打包销售;一部分是实体店销售,还有一部分是点名时间等网站的先期预定或分发。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是软件和应用的捆绑销售,一个产品对应一个App,软件同质化严重,用户粘性差,商业模式尚不成熟。
在智能硬件的生态系统中,有三类主要的角色:在硬件商方面,主要依托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如美的、海尔、坎坤等;在渠道商方面,主要依托对渠道的控制力,如京东、点名时间、众筹网等;而在服务商方面,主要依托对云服务的控制力,既包括云平台服务商,如百度、阿里云等,也包括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C端服务商,如墨迹天气、友乐活等。
官网/官方授权时最主要购买渠道,占57%,实体专卖店占16%,C2C购物网站占16%,电器商场4%,展览会占3%,连锁超市占3%,众筹平台或其他占1%。智能手表手环市场主要领跑者是三星、小米。三星智能手表品牌占有率51%,小米智能手环品牌占有率34%。而科技网站是主要的认知渠道,占30%。
数据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000元之间的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智能设备市场走向垂直细分化,360推出儿童手表,小米、墨迹、猎豹打起PM2.5的主意。而在小米等的刺激下,硬件市场正朝着零利润方向发展,这是未来的趋势,智能软硬件商只能通过内置的各种增值服务区建立起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
篇8
在很多人眼里,Google Glass代表着可穿戴设备的最高水准,俨然成了整个行业的代名词,令其他厂商有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无力感。在Glass推出后的这几年间,可穿戴设备呈井喷之势,让很多人遭遇了选择障碍症的同时,也让人们对于此类设备形成了审美疲劳。
产品设计缺乏亮点,千人一面的塑料橡胶类材质,大同小异的功能设计,同质化日趋严重,而且很多都有仓促赶工之嫌,设计和做工上存在缺陷,轻则产品使用寿命大大缩减,重则引起皮肤过敏等健康问题。
这些产品中有走过场混脸熟的智能手表,还有运动手环、移动医疗设备等定位于细分市场的可穿戴产品。市场调研机构IDC在4月10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今年的出货总量将达到1900万只,而运动健身类设备由于其硬件整合度低,功能较少,成本低廉,行业门槛低,将在2018年之前继续领跑可穿戴市场。
另据Canalys在2014年2月14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智能腕带的出货量可能将会超过800万只,明年将增长两倍至2300万只,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到4500万,接近所有可穿戴设备的40%。
你可能对于这些统计预测数据早已烂熟于心,对于被很多人鼓吹得天花乱坠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已经提不起半点兴趣,于是当你看到某一家企业推出这类产品时,你会嗤之以鼻:能不能有点新意!
的确,单就运动健身类设备而言,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列举一系列的功能:计步、时间显示、运动量计算、摄入热量计算,再高端一点的可能还可以进行心律监测。也正是由于运动健身类设备的功能简单,行业门槛低,所以很多企业抱着玩一玩的心态,纷纷试水可穿戴,原来卖鞋的、卖衣服的、卖手机的、卖奢侈品的,搞时尚的、搞软件的、搞医疗的、搞笔记本外设的,都开始不务正业了。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产品的同质化更加严重,也对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穿戴行业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川。抛开潜在的隐私问题不谈,可穿戴产品的设计安全问题已经崭露头角。FitBit Force手环导致皮肤过敏召回,使得其他一些可穿戴设备厂商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笔记本外设厂商Razer也因此推迟自家的可穿戴产品。
对于新品频繁、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可穿戴行业而言,这次召回事件不见得全无益处。至少,一些设备厂商放慢了脚步,开始关注产品的设计和安全,反思整个过热的行业背后所潜藏的问题。
外媒CNET在4月18日报道称,Nike将对旗下的可穿戴硬件部门进行裁员,专注软件开发。尽管Nike随后发表官方声明,否认这一消息,但声明中暧昧不清的言语让人对其可穿戴业务深感担忧。也许是Nike高层还在摇摆不定。但这同时也折射出整个可穿戴行业的浮躁和混乱。
行业新秀:MisFit Wearables
什么,没听说过。
John Sculley听说过吧,就是被乔布斯称为“卖糖水的”,之后又把乔布斯从苹果公司赶走的那位(让你再说我是卖糖水的!)。他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
另外两名创始人是Sonny Vu和Sridhar Iyengar。他们两人在此前创立了Agamatrix――一家生产移动医疗器械的技术公司,其生产的血糖检测仪器成功通过FDA认证,并在制药巨头赛诺菲旗下以iBG Star销售,也是苹果认证的第一款iPhone医疗配件产品。
MisFit这个词看着眼熟吗?不认识?苹果著名的《Think Different》广告总看过吧,忘了的和没看过的赶紧脑补一下。其中一句台词:“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2011年10月初,当时,三位创始人正纠结于新公司的名称。10月5日,传来乔布斯因病去世的噩耗。于是他们决定将公司命名为Misfit以此纪念乔布斯。
故事的水分我们暂且不论,但至少公司的发展也算顺风顺水,分别在2012年4月25日和2013年12月24日的首轮和次轮融资中筹得760万和1520万美元。其中第二轮融资由李嘉诚的Horizon Ventures领投。
同时,MisFit的第一款运动追踪产品Shine也没有让我们失望,并于2012年11月11日在Indiegogo,最终筹得近85万美元。
比之于大众熟知的Fitbit、Jawbone,MisFit Shine的名气并没有那么大,但可以用一个很贴切的词汇来形容它:小而美。
Shine采用全金属设计,航空级铝合金机身。内置Cortex M3架构的32位 EFM32 Leopard Gecko MCU低功耗芯片,三轴加速度计以及低功耗蓝牙。通过激光在铝合金的机壳蚀刻出1560个小孔,均匀地分布在四周,以130个小孔为一组,最终形成12个较大的LED灯。这样在保证设备一体化结构和防水性的同时,也使得蓝牙信号能够自由传播。
Shine采用标准CR3032纽扣电池,续航时间长达4个月。单机重量仅有9.4克,大小跟一枚一元相差无几。可以通过手环、磁力夹扣、项链、腕带附件实现多种佩戴方式:戴在手腕上,夹在衣服口袋,当项链佩戴。
如果你有健身的需求,希望督促自己完成既定的运动目标;如果你感觉现在的运动手环产品外观设计太过平庸;如果你厌倦了清一色的橡胶或塑料腕带产品,如果你想要一款有多种佩戴方式的运动追踪设备,那么MisFit Shine就是你的菜。
Shine有着很多其他同类设备难以企及的优点:颇有苹果范儿的外观设计,超长的续航时间,灵活多变的佩戴方式,简洁小巧几无存在感。有了这些优点,如果某一天苹果宣布收购MisFit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不然的话人们也就不会对传说中的iWatch翘首以盼了。
作为一款运动追动设备,或称之为运动健康监测设备,Shine已经很好地实现了他所承诺的功能,通过软件算法处理传感器数据,实现运动和睡眠监测。当然,由于产品设计和功耗等多方面的原因,Shine也做出了一些功能上的妥协和取舍,如时间显示的最小单位是5分钟,精度不够;在室外强光下很难看清指示灯。
但是,它足够炫,足够酷,戴上它,你瞬间晋升为高富帅,如此,夫复何求!
现在,国内知名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上已经出现了模仿Shine的产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Shine在产品设计上的出众。
篇9
随“芯”而动,芯片定义可穿戴设备
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与灵魂,芯片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甚至外观,恰当的芯片可以成就一款造成轰动效应的产品。因为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芯片还不多,内地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都在用国外的芯片。瑞智半导体公司致力于给广大消费电子企业提供一颗红火的中国“芯”。虽然瑞智半导体的投资方是外国公司,但研发、运作、生产都是在国内,据徐瀚杰介绍:“我们目前给很多品类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芯片及解决方案,比如智能音响、智能腕带、智能手表等等。”中国“芯”的加入,会使可穿戴设备的战役打得更精彩。
针对芯片对可穿戴设备的影响,徐瀚杰进一步说明:“所有可穿戴设备都涉及到芯片问题,最顶级的芯片公司是具备对电子产品系统重定义能力的,比如英特尔已经定义了整个电脑系统,外面设备的细节都是围绕它做的。而高通定义了5模13频的不同类型的通讯系统,并且提供了2G、3G、4G相关的多项专利,全球怎么通讯,游戏规则基本上都是高通定义的。”目前国内芯片公司虽然跟国际主流芯片公司相差很远,但是其对电子产品的定义功能却是相同的,为可穿戴设备企业提供符合条件的芯片和解决方案也成为芯片公司的重要使命之一。
清除可穿戴设备路上的三大障碍
虽然可穿戴设备提了很久,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像手机那样风靡全世界、并且几乎让所有人都达到设备不离左右的依赖程度。徐瀚杰认为这是基于可穿戴设备还有三大问题没有解决好,他说:“首先是功耗方面的问题,如果耗电量过大,造成设备时时刻刻都在充电的状态,很麻烦。如果在配置优化的状态下保持连线,我们可以达到微安级的状态,在微安级的状态下设备可以用几个月甚至半年都不要充电。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设备面积的问题,可穿戴设备不像平板电脑那么大,可以在其中内置很多部件,所以其对结构要求也很高,需要电子元件做得很小。第三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比较成熟的芯片解决方案很少。我们所做的就是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最快速度使客户达到量产。”
除了功耗、面积、解决方案之外,随着从业者的增加,可穿戴设备行业还有一个问题也让人隐隐担忧。当产品功能、设计等方面趋同之后,同质化都会毫无悬念地到来。而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有一批批企业在经历痛苦的同质化竞争之后死去。作为新兴行业,可穿戴设备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之际,也有人开始质疑,是否不久的将来也会遭遇同质化的恶潮,对此,徐瀚杰给出了相对乐观的答案。他认为:“可穿戴设备对很多创业公司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其形态具有多样性。从纽扣到腕表、腕带、服饰、鞋帽、书包、书本,万物都可以将其嵌进去,应用创新的场合非常多,同质化的问题不明显。虽然很多大公司也瞄准了可穿戴设备领域,但其资源毕竟还在主业上,不可能到处发力,短时间内小公司有很多机会。”
创业型公司+芯片行业=自动加班
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徐瀚杰提到,自己的工作时间是星期一到星期日,从开始工作之时起,熬夜加班便成了家常便饭,与徐瀚杰一样,其公司的同事也都自动履行着IC业内不成文的加班规矩。据了解,公司食堂的阿姨一天要做三顿饭,除了午饭和晚饭,还会提供夜宵,同事们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是常事。当然,对于同事们的付出,徐瀚杰也会提供相应的补偿,即管理比较人性化,公司从不实行考勤制度,为错开早高峰,同事们可以自定上班时间,10点后来到公司也属正常现象,并且由于团队非常看好项目,大家都不用催赶,每日很自觉地加班加点工作。
当被问及公司运营到一定程度后是否会放松工作的节奏时,徐瀚杰丝毫没有犹豫地说:“不会,公司停不下来,不会运转到不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时刻。因为虽然今天你千辛万苦积累出了一些技术,但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掉。从另一方面来讲,勤劳也是华人的天性吧,我们又属于华人里面比较拼命的。我们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选择工程师和合作伙伴的时候,会问他可不可以承受这样的工作强度。”从大环境来看,徐瀚杰认为,中国芯片行业由于种种原因已与欧美等相差了一大截,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上目前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除了持续的投入,没有其它渠道。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投入已经表现在了一些政策上,从小的方面来看,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芯片公司的努力都是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错过了一波波引领消费电子潮流的机会之后,也许凭借中国“芯”及中国式解决方案的支撑,在可穿戴设备行业中国企业将会大放异彩。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践行快、精、稳
徐瀚杰是广州人,选择在上海创业,有各种机缘,重要的是他认为上海是全国芯片业的中心。他说:“中国真正有一定能力做芯片的地方是不多的,不外乎是上海、深圳、北京等。上海最厉害,深圳和北京的积累都不如上海。上海做芯片的环境好,人才聚集最多,很多大的外资芯片公司的研发中心都放在上海。到目前为止,芯片公司并不是很多。虽说从名义上来看上海有几百家做芯片的,但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真正做芯片的可能不到100家。国内有很多专门生产山寨品的工厂,但芯片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模仿别人的。芯片研制周期比较长,不可能快速模仿他人,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很难真正来做这个事。当然,现在美国还是全球科技的制高点。小公司还是处在跟随阶段。前方的路依然很长。”
篇10
众所周知,可穿戴设备被业内喻为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新的产业增长点。但也正是由于是新的增长点,业内在抱以期望的同时,对于可穿戴设备也存在着争议,尤其是在第一代Google Glass腰斩之后,加剧了业内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心。尽管其间,三星、摩托罗拉、LG等相继推出了智能手表,但不温不火的销售似乎也未能让可穿戴设备市场找到真正的爆发点。
在此,也许有人会称,之前苹果Apple Watch的难道没有激发可穿戴设备市场吗?实际上自苹果Apple Watch上市以来,业内对其销量的预估是大相径庭。据市场研究公司Slice Intelligence最新的统计,自今年4月推出以来,Apple Watch的累计销量为279万只。如果照此计算的话,Apple Watch全年的出货量将远远低于此前摩根士丹利乐观的3600万。此外,据来自Pacific Crest分析师通过谷歌搜索中用户对于Apple Watch、iPad和iPod的搜索量对比之后认为,用户对于Apple Watch的兴趣正在消退,其关注度甚至低于苹果近乎“死亡”的产品线—iPod。
更关键的是,Apple Watch本身也存在着问题。例如研究公司UserTesting对部分Apple Watch用户进行调查显示,有近19%的受访者对Apple Watch第三方应用进行了抱怨,认为第三方应用的速度和质量远不如Apple Watch的原生应用可靠,第三方应用也是被吐槽最多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Apple Watch并非像业内之前预估的那般大卖,且未来也同样充满变数。当然我们并非说Apple Watch失败(毕竟其销量在智能手表厂商中已遥遥领先),而是指与之前业内期待Apple Watch大卖来促进和拉动不温不火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进而成为引爆点的作用存有差距。这也是为何苹果在Apple Watch不到3个月内就在不久前举行的WWDC2015上新的Watch OS2系统和第二代Apple Watch如此之快被放出消息。可见业内(包括苹果自己)亟待Apple Watch改进及更具市场冲击力表现的心情。既然苹果在智能手表市场的表现都是如此,之前其他厂商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其不温不火也自在情理之中。
与智能手表不温不火市场表现大相径庭的是智能手环市场的火爆。当然这种火爆只是相对于同属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而目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被业内公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代表。也正是由于此,这三种形态的冷与热将决定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但就像之前所分析的,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没有或很难形成爆发力,而一个产业能否具有前景或形成气候,初期的市场爆发力至关重要。
据分析公司Statista的统计,去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为330万,其中排名第一的三星出货量为120万,相比之下,在智能手环市场,仅Fitbit一家就出货了1900万。而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Fitbit的出货量飙升到390万,一个季度的销量就已经超过去年一年全球智能手表的销量。在此,也许有人会称,智能手表的ASP(平均售价)要远高于智能手环,不能单纯以销量来衡量不同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但我们想说的,在一个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让市场和更多的用户接触和体验到产品才是关键。
这之中价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目前市场和用户多数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存疑和认识模糊不清时(相关调查也显示,价格和使用价值是阻碍可穿戴设备普及的主要因素),用价格模糊价值,进而让市场和用户最终通过接触发现价值是必经之路,也巧妙回避和化解了当下市场和用户接受可穿戴设备最大阻碍之一价格的矛盾。从这些因素看,智能手坏与其它可穿戴设备相比更易形成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