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脂蛋白范文
时间:2023-04-09 22: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浆脂蛋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脂蛋白(a);冠状动脉造影术;不稳定心绞痛
作者单位:471003河南洛阳电力医院
研究表明,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增高是冠心病的独立易患因素。尸检证实,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有LP(a)存在,有研究发现,LP(a)与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1]。由于LP(a)的载脂蛋白与纤溶酶原结构相似,因此其水平增高可能会抑制纤溶酶原的溶栓活性而导致血检形成。笔者对211例患者血浆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范围进行了观察,以明确LP(a)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本院住院患者180例,其中男118例,女62例,平均(58±8)岁。患者住院期间询问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冠心病家族史,记录身高,体质量,计算体重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的平方(m2)。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冠脉造影用Judkins法,造影结果由2~3名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阅读判定。8周内有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成形术、外科手术、血液透析、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和服用过降脂药物或雌激素替代者被除外。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患者分为两组:①正常组90例;②不稳定心绞痛组90例(典型胸痛症状,心电图,酶学改变和冠脉造影证实),所有病例诊断标准符合ACC/AHA(2003)诊断治疗指南标准。
1.2 方法 测定对象禁食12 h清晨采血,用EDTA抗凝,1 h内分离血浆,置4℃保存,3 d内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用COD-PAP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用GPO-PAP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磷钨酸镁沉淀后,以酶法测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Fridewald公式计算,LP(a)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LP(a)血浆水平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组间LP(a)及其他血脂水平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均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和血浆LP(a)水平比较 正常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BMI、TC及TG无明显区别,但两组LP(a)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和血浆LP(a)水平比较(x±s)
项目正常组不稳定心绞痛组P值
BMI(kg/m2)24.65±2.3725.06±2.91P>0.05
TC(mm01/L)4.19±0.994.26±0.41P>0.05
TC(mmo1/L)1.51±0.721.56±0.91P>0.05
LP(a)/(ngml)170.58±153.54224.75±194.08 P
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 血浆LP(a)水平与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通过Person相关分析,血浆LP(a)水平与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P=0. 63,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2.3 血浆LP(a)水平与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相关性 通过Person相关分析,血浆LP(a)水平与血浆中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水平并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研究表明,血浆LP(a)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几乎不受年龄、行为、饮食、环境因素的影响,血浆LP(a)水平升高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已为多数学者接受。LP(a)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有LDL结构和功能的脂蛋白颗粒,与LDL有相似的脂质核心 (apoBl00);二是具有独特的多肽链,称为apoA。LP(a)相当于修饰的LDL通过二硫键,apoA连接在apoBl00上组成完整的LP(a)颗粒。也就是说LP(a)相似于LDL,但是它以apoA的存在为特征。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大量流行病学和观察研究已经显示LP(a)与早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且独立于LDL-C水平[2]。血浆LP(a)水平升高易致冠脉阻塞的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可能与下列机制有关:①冠脉粥样斑块破裂;LP(a)多与巨噬细胞共存于冠脉粥样斑块中,而活跃的巨噬细胞被认为是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3];②冠脉内血栓形成:由于载脂蛋白A(apoA)与纤溶酶原具有结构的同源性,可抑制纤溶酶原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并干扰纤溶酶的形成。另外LP(a) 还能够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脏细胞分泌纤溶酶原抑制剂,造成血浆纤溶与凝血功能失去平衡,凝血功能占相对优势,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发展。
本组资料观察到正常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TC及TG无明显区别,可能是由于已接受正规调脂治疗的结果,但LP(a)水平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不受调脂药物的影响。
同时,本研究观察到正常组和不稳定心胶痛两组血浆LP(a)比较具有显著差别,而脂蛋白水平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说明LP(a)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血解剖学水平能预测冠心病发病机率的高低。
本研究尚未观察到LP(a)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与国外报道[4]不相符,可能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太小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Dangas G, Mehran R, HarpelPC, et al. Lipoproteinand inflammation in human coronary atherma associ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 Am Coll Cardiol ,1998,32:2035-2042.
[2] Rader D J, Brewer HBJr. Lipoprotein clinical approach to a unique atherogenic lipoprotein .JAMA ,1992,267:1109-1112.
篇2
作者单位:132013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艳杰 贺颖 姚秀宇 赫双令金凤华 侯吉军 苏丽红 白茹雪);吉林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姚秀松)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evanceof quantitative change of plasma apolipoprotein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Provide reliable monitoring method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 early prevention.Methods choose no diabetic nephropathy diabetes 300 cases,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other factorsof kidney, one year later, 3divide into the nephrotic group and without nephrotic group according to urinary protein exclude rate, analysis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ipid index and plasma apolipoprotein A1, B, A1 / B. Results ApoA1 decrease and ApoB increase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group before nephrosis.The data show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changes were more apparent when nephrosis happens. Conclusion There is relativity between diabetes human plasma apolipoprotein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ApoB>1 g / L,ApoA1 / ApoB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是糖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预后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从2008年开始研究血浆载脂蛋白定量变化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筛选确诊5年以内的糖尿患者,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均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除外影响肾功的其他因素、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心功能不全、肾毒性及影响血脂水平用药史,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吸烟、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
按尿白蛋白排除率(UAER)
1.2 观察方法 入组之初测空腹血糖(FPG)、肾功能、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血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 (ApoB),查眼底、心电图,测血压、体重指数。每半年对上述各指标复查。一年后按尿白蛋白排除率(UAER)分为无肾病组UAER20 μg/min(104例),有6例因血糖明显波动而排除,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糖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回顾总结分析两组间血脂、血浆载脂蛋白A1、B及A1/B的差异。
1.3 仪器及检测方法 TG、TC、LDL C、HDL C用氧化酶法测定,ApoA1、ApoB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仪器为荷兰威图Selectra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3V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白蛋白总量,计算出尿白蛋白排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表中可以显示,健康对照组、无肾病组、肾病组比较TG、TC、LDL C、ApoB渐增高,HDL C、ApoA1渐减低,肾病组在没有发生肾病时,其血脂即有明显变化,TG、TC较健康对照组及无肾病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oA1逐渐减低,ApoB升高,肾病组与无肾病组及健康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入组时两组间血脂水平比较
血脂TG(mmol/L)TC(mmol/L)HDL C(mmol/L)LDL C(mmol/L)ApoA1ApoB(g/L)ApoA1/B(g/L)
正常对照组1.25±0.614.38±1.401.53±0.312.52±0.651.61±0.520.66±0.471.5±0.2
无肾病组1.49±0.684.80±1.311.46±0.412.99±0.681.49±0.630.79±0.381.2±0.3
肾病组2.84±0.565.95±1.531.08±0.363.61±1.121.18±0.511.28±0.350.8±0.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2
入组时两组间血脂水平比较
血脂TG(mmol/L)TC(mmol/L)HDL C(mmol/L)LDL C(mmol/L)ApoA1ApoB(g/L)ApoA1/B(g/L)
正常对照组1.25±0.614.38±1.401.53±0.312.52±0.651.61±0.520.66±0.471.5±0.2
无肾病组2.29±0.604.96±1.251.31±0.393.12±0.621.40±0.590.81±0.361.0±0.2
肾病组3.95±0.516.01±1.231.02±0.313.69±1.011.09±0.511.32±0.210.8±0.2
注:与对照组比较P
一年后统计,肾病组与无肾病组比较, TC、LDL C增高,HDL C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oA1减低,TG、ApoB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状态,继之出现微量蛋白尿,尿中白蛋白量逐渐增高,进入临床肾病期,最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DN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肾脏的高灌注、高滤过、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以肾小球系膜区为主的细胞外基质积累,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硬化,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变化。影响DN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与病程、高血糖、高血压等有关,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脂症可导致肾小球高滤过,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肾损害[1]。血脂异常损伤肾脏的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肾内脂肪酸结构改变致肾内缩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致肾小球内压力增高;②高血脂症改变肾小球血液流变学,尤其是氧化的LDL和糖化LDL的作用极大;③血脂可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的磷酸酯成分,或引起基底膜的葡萄糖胺糖化,增加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④通过抗纤溶活性及影响前列腺素代谢,改变肾小球的超滤能力,使肾小球呈超滤过状态,尿蛋白排出增加[2];⑤LDL C与肾小球内膜下基质结合,发生氧化修饰及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沉积[3]。高脂血症对系膜组织的毒性,也主要是LDL的作用;⑥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栓塞的主要成分为三酰甘油,使具超滤能力的肾小球毛细血管丧失,还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蛋白尿产生;⑦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高压和高脂血症的相互作用,加重肾损害;⑧肾动脉硬化;⑨有文献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4]
本组资料显示,在糖尿病早期,无肾病时既有血脂异常,表现为TG、TC、LDL C升高,HDL C减低,但糖尿病肾病组及无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ApoA1降低、ApoB升高。糖尿病无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肾病组与无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为载脂蛋白,载脂蛋白是构成脂蛋白的蛋白质组分,是功能上极其活跃的一组血浆蛋白质。ApoA1主要由肝脏合成,小肠也可合成,它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HOL)的主要构蛋白,占HDL CHOL总蛋白的60 70%,反映HDL合成和分解之间的平衡,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动脉壁,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和聚集,促进胆固醇从动脉壁流出,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国际化标准以后ApoAl测定的精密度要优于HDL C。ApoB也由肝脏合成,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HOL)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LDL CHOL总蛋白含量的97%,ApoB测定可直接反应LDL CHOL水平,ApoA1、ApoB分别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
在病理情况下,HDL及LDL所携带的胆固醇是可变的,且受饮食、药物影响,而ApoA1、ApoB含量稳定,更能反应HDL和LDL水平[5]。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ApoA1、ApoB在HDL和LDL代谢中起关键作用[6,7]。在一些有关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度估价研究中,报道测定血浆ApoAI,ApoB比测定HDL C,IDL C更灵敏可靠。本文的结果也证实了这观点。糖尿病肾病组的血清ApoAl较对照组低,ApoB水平较对照组高,这与一些报道是一致的。而TC、TG,HDL C,LDL C在DM无肾病及肾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明显,由此推测在2型DM ApoAl,ApoB的变化比HDL C.LDL C变化更易检出异常情况。TC,TG水平不是指示2型DM有血管病变及其受损程度的良好指标。血脂代谢异常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DN不仅肾小球有显著微血管病变,而且也有明显的小动脉硬化,故其ApoAl,ApoB浓度的变化可能与合并动脉硬化有关。本文结果显示ApoB与UAE有高度相关性,与一些观察到的结果相同[8]。
本组试验对象选择上排除了高血压、高血糖、病程等方面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从试验结果看,血脂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出现微白蛋白尿之前,即有变化,ApoA1减低,ApoB增高,其差异有显著性,而ApoA1/ApoB变化更为明显。我们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其ApoB>1 g/L,ApoA1/ApoB
参考文献
[1] Athyros VG, Papageorgiou AA, Elisaf M, et al. Statins and renal rune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tus. Curt Med Ros opin, 2003,19(7):615.
[2] Dubois D, Chanson P, Timsit J, et al, Remission of proteinuria following correction of yperlipidemis in NIDDM patients with nondiabetic glomerulopathy.Diabetes Care, 1994;17:906.
[3] Tenkins AJ, Bost JD. Therole of lipoprotein(a)in the vascular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s.Intern Med,1995,237:395 365.
[4] Lin J, Hu FB. The associateion of serum lipid and inflammatoty biomarkers with renal function in men with 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s.Kidney Int,2006,69(2):206.
[5] 李瑞祥,吴敬林.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测定结果分析.广西医学,2002,24(10):156.
[6] David C,Ralph B,Steven M, et al.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s and carotidatherosclerosisby Diabetes slatus.Diabetes care,2002,7:1006 1011.
篇3
[关键词] 脑白质变性;认知损害;血管性痴呆;事件相关电位;P300;脑电描记术;血浆载脂蛋白B
[中图分类号] R74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09)08(a)-020-03
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以记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分类尚未确定,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中。我们对60例MCI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均进行P300、EEG及血浆载脂蛋白B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且与健康老年组32例做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所有对象的初测听力均正常。①MCI 患者的入组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临床痴呆量表(CDR)=0.5分,简易智能量表(MMSE)25~27 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正常,排除痴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②健康老年组的入组标准:CDR=0分,MMSE>27 分,既往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史。
1.2 一般资料
入组的60例MCI 患者,均来自2005 年6 月~2008 年11 月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行头颅CT检查,根据CT结果分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①脑白质变性组:32例患者,男16例,女16例,年龄59~80岁,平均(69±5)岁。②非脑白质变性组:28例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60~80岁,平均(69±4)岁。③健康老年组:32 名均为对检查目的、可能带来的影响及资料用于发表等情况知情同意,并志愿参加者,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62~79 岁,平均(69±4)岁。经?字2检验,各组间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1.3.省略仪器测定,P300记录电极分别置于Cz、Pz 处,参考电极A1置于双侧耳垂,FPz 接键,由耳机双侧给予2种短音作为听觉刺激,刺激方式为STD/ODD(0.3~1.0 Hz),低频滤波0.2 Hz,高频滤波0.02 kHz,诱发P300 的成分。严格控制信噪比,眼电伪迹由仪器自动排除,资料由仪器自动记录。如果反应波资料引出困难、未记录到可供辨认的波形,则记为0。载脂蛋白B测定:采用国际标准方法进行测定。
1.3.2 统计学处理资料的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经检验,资料为非正态分布,故先将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转换后得到的数据符合方差分析要求(方差齐性,正态分布),将转换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字2分析,对总体有差异者进行最小显著差别法两两比较,P300统计潜伏期及波幅,对反应波未引出者不纳入统计。
2 结果
见表1~2。
原始数据为非正态分布,先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得到的数据符合方差分析要求(方差齐性,正态分布),然后进行方差分析,对总体有差异者采用最小显著差别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进行两两比较。与健康老年组比较,*P
2.1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P300的比较
脑白质变性组与健康老年组潜伏期的Cz、Pz 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EEG 的比较
脑白质变性组32例中8例未见异常,20例轻度异常者,中度异常4例,可见低幅θ活动增多。非脑白质变性组28 例中未见明显异常者18 例,轻度异常者10例,主要表现为额颞部慢波增多。健康老年组32例中未见异常5例,轻度异常27例,以α波为主,可见少量低幅β波。
2.3 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血浆载脂蛋白B的比较
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及健康老年组的血浆载脂蛋白B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痴呆是意识清楚情况下,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持久性智能减退,以致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职业和经济等活动的一组综合征。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致脑机能衰退,患病率为324/10万[1]。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是12.2%~31.8%[2],本病特点为突然发病、病程有起伏、情绪失控、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和动脉硬化,以及局限性神经症状和体征[3]。发生机制是由于高血压使动脉壁增厚,玻璃样变,管腔内血栓形成或脑动脉硬化的动脉管腔变细、脑组织缺氧,特别是与痴呆发生有密切关系的部位,如前联合、带状回、海马等部位病变所致。早发现、早干预是治疗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MMSE检测有其局限性,而P300及EEG 常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检查。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与人脑认识活动有关的脑电位变化,可评价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脑功能状态[4-5]。本结果显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的P300各波潜伏期比健康老年组均有延长;脑白质变性组与非脑白质变性组以及健康老年组的EEG 正常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智商正常、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尚未表现出来,P300潜伏期及EEG已有异常改变,因此,P300及EEG可以早期的反映认知功能障碍,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具有价值。二者结合对综合评估MIC进展、预防血管性痴呆更具有积极意义,且该两项检查的费用合理、无放射性,对于普查及动态追踪也值得推广。
关于血浆载脂蛋白B,因经统计学处理后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故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早期血管性痴呆诊断无确切临床意义。考虑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该项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有待于设计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科学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新德,谭铭勋.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9-171.
[2]Mackowiak-Cordoliani MA,Bombois S,Memin A.Poststroked ementia in the elderly[J].Drugs Aging,2005,22:483-493.
[3]Alvarez-Sauco M,Molto-Jorda JM,Morera-Guitart J,et al.An update on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dementia[J].Rev Neuor,2005,41:484-492.
篇4
【摘要】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70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7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饮食控制和改变生活方式,对照组未用任何调脂药物,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次,1次/d,1个月后观察血脂及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1个月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组各项血脂参数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血浆CRP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CR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血浆CPR浓度的降低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呈非常显著负相关(r=-0.22,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短期内安全有效地降低血浆CRP水平,且独立于降血脂作用,可有效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关键词】 高脂血症;阿托伐他汀;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CRP)浓度是机体所有炎症活动中非特异性的敏感性指标,被认为是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有望成为CHD的诊断及预测预后的重要因子[1,2]。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抗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已广泛用于CH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笔者观察了阿托伐他汀对70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浆CRP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入选标准:(1)参照美国2001年NECPATPⅢ治疗指南:CHD或CHD等危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具有2项以上危险因素患者,LDL-C≥4.2mmol/L;具有0~1项危险因素患者,LDL-C≥5.0mmol/L;(2)血浆高敏感CRP(hsCRP)>2.1mg/L。排除标准:(1)近期有各种急、慢性感染或损伤性炎症;(2)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3)甲状腺功能减低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4)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70例,将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8)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8例,糖尿病者10例,冠心病心绞痛者7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6)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9例,糖尿病者11例,冠心病心绞痛者6例。两组性别、年龄及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酯(TG)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给予饮食控制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阿乐,北京红惠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mg,每日1次,观察时间为1个月;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控制和改变生活方式,未服用任何调脂药物。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测量血浆TC、LDL-C、HDL-C、TG及hsCRP。血脂测定采用酶法,使用Beckman公司CX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浆hsCRP测定采用乳胶凝集反应法,使用RANBOX公司试剂,在日立7170A自动分析仪上进行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各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直线回归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PRIZME统计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比较 (略)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sCRP的变化 治疗前治疗组血浆hsCRP的平均水平为(3.18±0.38)mg/L,对照组为(3.15±0.42)mg/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为(2.94±0.48)mg/L,较治疗前降低了7.6%,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为(3.17±0.56)m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治疗组血浆hsCRP的变化与血脂变化的相关性 治疗组血浆hsCRP浓度的降低与血浆TC、LDL-C浓度的降低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血浆HDL-C浓度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r=-0.22,P<0.01)。
3 讨论
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RP等炎症指标,并证明降低冠脉事件最多的得益者为炎症指标最高的人群[3,4]。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RP>3mg/L时,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当并发CHD时,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临床研究表明,CRP>2.1mg/L时,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2.9倍,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9倍,但目前对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CRP变化与血脂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血浆TC水平在治疗1个月后获得改善,血TC、LDL-C水平分别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TG无明显变化;治疗1个月后血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基础值相比降低了7.6%。这些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仅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疗效,而且具有调脂以外的作用。CRP是炎症反应的标记物,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CRP水平,说明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从而减少巨噬细胞活化和泡沫细胞的形成[5],治疗后短期内hsCRP的明显降低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早期获益密切相关。
本研究还发现,血浆CRP浓度的降低与血浆TC、LDL-C浓度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表明阿托伐他汀降低hsCRP的作用是独立于血浆TC、LDL-C的变化的,但是与HDL-C的变化呈明显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先前文献报道的HDL-C有抗炎作用的观点相符合。
总之,本研究证实了阿托伐他汀可短期内安全有效地降低血浆CRP水平,且独立于降脂作用,因此用阿托伐他汀对CHD及CHD高危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有效减少CHD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延长寿命,对此还需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利华,赵季红,薛五生,等.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的研究.心脏杂志,2002,14(1):25-26.
篇5
[关键词] 姜黄素;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008-05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工作节奏的增快,冠心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而平滑肌增生、迁移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1-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具有活化和趋化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单核细胞在MCP-1的趋化作用下,聚集在血管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3-4]。姜黄素是一种从姜黄、莪术等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5]。本研究分析姜黄素对Ox-LDL诱导大鼠平滑肌细胞MCP-1的表达情况以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雄性大鼠,体重250~300 g,周龄2~5周,购于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姜黄素(长沙华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鼠MCP-1 ELISA试剂盒(上海凯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Western-blot化学发光试剂盒(贝博生物),总DNA提取盒(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逆转录试剂盒(广州健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CR扩增试剂盒(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氧化碳培养箱(无锡精创科技有限公司),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法国Vilber),低温冷冻高速离心机(德国Hettich),蛋白电泳仪(日本ATTO株式会社公司),基因扩增仪(上海西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功能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
1.1.3 主要试剂配制 姜黄素溶液:姜黄素粉末溶于二甲基桠枫,配成的原液浓度为50 mmol/L,低温保存,需要时配制成需要的浓度。PBS平衡盐溶液配制:8 g氯化钠,0.2 g氯化钾,磷酸氢钠2.9 g,磷酸氢钾0.2 g加蒸馏水,陪成1 L,调整pH值7.3~7.5,分装,低温保存。培养基:DMEM干粉加去离子水溶解,定容1000 mL,加双抗,调节pH为7.0,过滤除菌后分装,4℃保存。MTT(噻唑蓝)工作液:MTT溶于PBS液中,配制浓度为5 mg/mL,过滤除菌,4℃保存。
1.2 研究方法
1.2.1 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传代 SD大鼠处死后分离大鼠主动脉,在青霉素无血清DMEM中漂洗3~4次,分离中膜层,DMEM培养基清洗3次,放入培养皿,加胎牛血清。剪碎中膜层,放入培养瓶中,加入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翻转培养瓶,使组织块贴壁,放入培养箱中,37℃,5%CO2,培养3h。翻转培养瓶,次日观察无污染,继续培养5~7天,见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当细胞覆盖率达到80%~90%,细胞单层融合,进行消化传代。每2天换1次液。传至2~3代冻存。
1.2.2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MCP-1分泌的影响研究方法 取出平滑肌细胞进行解冻、培养并传代,取传3~8代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法鉴定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于实验。根据作用药物及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Ox-LDL 100 μg/mL组,Ox-LDL 100 μg/mL+姜黄素5 μmol/L组,Ox-LDL 100 μg/mL+姜黄素10 μmol/L组,Ox-LDL 100μg/mL+姜黄素30 μmol/L组。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细胞上清中MCP-1的浓度以及细胞MCP-1 mRNA的表达情况。
1.2.3 姜黄素对Ox-LDL诱导大鼠VSMCs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 冻存细胞解冻,培养,传代,鉴定为平滑肌细胞。根据作用药物浓度进行分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Ox-LDL 100 μg/mL组,Ox-LDL 100 μg/mL+姜黄素20 μmol/L组,Ox-LDL 100 μg/mL+姜黄素40 μmol/L组,Ox-LDL 100 μg/mL+姜黄素80 μmol/L组。采用MTT法检测OD值测定细胞增殖程度。
1.2.4 姜黄素对VSMCs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方法 取冻存细胞解冻,培养传代,鉴定为平滑肌细胞。按照加入药物浓度进行分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姜黄素50 μmol/L组,姜黄素100 μmol/L组,姜黄素120 μmol/L组,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caspase-8p10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姜黄素对Ox-LDL诱导VSMCs MCP-1分泌及MCP-1 mRNA表达的影响
Ox-LDL 100 μg/mL组MCP-1分泌及MCP-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Ox-LDL 100 μg/mL+姜黄素10 μmol/L组和Ox-LDL 100 μg/mL+姜黄素30 μmol/L组MCP-1分泌及MCP-1 mRNA表达水平较Ox-LDL 100 μg/mL组显著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Ox-LDL 100 μg/mL+姜黄素 30 μmol/L组MCP-1分泌水平又显著低于Ox-LDL 100 μg/mL+姜黄素5 μmol/L组和Ox-LDL 100μg/mL+姜黄素10 μmol/L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VSMCs增殖影响
对照组OD值为(0.326±0.039),见图1。Ox-LDL 100 μg/mL组OD值为(0.548±0.074),Ox-LDL 100 μg/mL+姜黄素20 μmol/L组OD值为(0.522±0.072),Ox-LDL 100 μg/mL+姜黄素40 μmol/L组OD值为(0.442±0.061),Ox-LDL 100 μg/mL+姜黄素80 μmol/L组OD值为(0.379±0.066)。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 = 12.977,P < 0.01)。其中Ox-LDL 100 μg/mL组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Ox-LDL 100 μg/mL+姜黄素40 μmol/L组OD值和Ox-LDL 100 μg/mL+姜黄素80 μmol/L组OD值较Ox-LDL 100 μg/mL组OD值显著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A组:Ox-LDL 100 μg/mL组;B组:Ox-LDL 100 μg/mL+姜黄素20 μmol/L 组;C组为Ox-LDL 100 μg/mL+姜黄素 40 μmol/ L 组;D组:Ox-LDL 100 μg/mL+姜黄素 80 μmol/ L 组;与对照组比较,*P < 0.01;与A组比较,P < 0.01;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2.3 姜黄素对大鼠平滑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8p10表达的影响
姜黄素50 μmol/L组、姜黄素100 μmol/L组、姜黄素120 μmol/L组大鼠平滑肌细胞凋亡率、caspase-8 p10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姜黄素100 μmol/L组和姜黄素120 μmol/L组显著高于姜黄素50 μmol/L组,而姜黄素120 μmol/L组又显著高于姜黄素100 μmol/L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提示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凋亡率及caspase-8p10表达升高越明显。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国首要的致死原因,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板块破裂是导致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大量研究显示血管平滑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板块中存在来自血液的炎性细胞、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还包括来自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等[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细胞和脂质的渗透,脂质蛋白氧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导致粥样硬化的启动。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TF是凝血级联反应中重要的启动子,TF抗原、TFmRNA存在于多种细胞中,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7]。环氧化酶-2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特别表达于炎性巨细胞以及中层VSMCs中[8]。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血浆胆固醇主要的转运体。Ox-LDL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关键的启动因素[9]。LDL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脂质分子被氧化,产生大量的脂质氧化物,脂质氧化产物共价修饰apoB蛋白,产生乙醛类复合物,这些乙醛类的复合物进一步氧化修饰脂蛋白氨基酸残基,生成各种加合物,最终形成Ox-LDL[10-11]。Ox-LDL是一类经化学修饰的脂蛋白颗粒的混合物,而不是单一成分。LDL氧化修饰机制包括金属离子氧化法,髓过氧化物酶氧化作用,糖化LDL,一氧化氮及其氧化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剂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Ox-LDL必不可少。Ox-LDL可引起细胞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导致血管内皮完整性遭到破坏[12]。单核细胞以及LDL通过血管内皮进入内膜下,形成脂质条纹。Ox-LDL还能刺激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大量的言行因子、黏附因子、趋化因子,促使单核细胞核内皮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遗传性高脂血症兔模型血浆Ox-LDL水平显著升高,抗氧化剂能够降低Ox-LDL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心绞痛患者血液中Ox-LDL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NF-κB活性升高,而在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中加入Ox-LDL,能够显著增加NF-κB活性,这提示Ox-LDL能增加NF-κB活性,从而增加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13-14]。重组人IgG1抗体是针对Ox-LDL表位DNA修饰的apoB-100表位的抗体,研究证明其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中Ox-LDL水平,说明Ox-LDL抗体在降低血液中Ox-LDL水平,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发挥作用。
细胞趋化蛋白是一个蛋白质家族,由十余种结构有较大同源性、分子量多为8~10 kD的蛋白组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β亚家族的代表,可趋化单核细胞。由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产生。MCP-1提高VSMC中MCPIP1 mRNA水平,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上调MCPIP1蛋白表达[15]。和MCP-1处理的VSMC相比,MCPIP1基因沉默后VSMC的细胞数量、细胞活力及细胞DNA合成率均明显降低,S期细胞数量下降;MCPIP1基因沉默可抑制MCP-1或PDGF对c-fos mRNA的上调作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通过介导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6]。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7]。
姜黄素是从姜科、天南星科中的一些植物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化学成分,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抗炎、利胆、抗氧化等作用。姜黄为常用中药,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姜黄素类和挥发油。前者具有降血脂、抗凝、抗氧化、利胆、抗癌等作用;而后者主要起抗炎、抗菌以及止咳作用[18-20]。姜黄素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从而发挥抗癌作用。姜黄素对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关节肿大等也具有临床疗效[18-22]。姜黄素能够调节血脂水平,抑制细胞增殖,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脂质斑块的形成,抗炎、抗凝血,抑制心肌重构等。姜黄素能够抑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膜表面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细胞活化蛋白的表达,还能够抑制TNF-α介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膜表面TM、EPCR mRNA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
既往研究显示Ox-LDL能够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本研究中,Ox-LDL作用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显著增加,并且MCP mRNA的表达也显著增加,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姜黄素具有抑制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分泌以及MCP mRNA的表达,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姜黄素弄高度的升高,作用越强。Ox-LDL能够显著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徙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在本次研究中,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姜黄素弄得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说明这样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平滑肌细胞凋亡不足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可能会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之一。在本研究中,姜黄素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这样的诱导作用也逐渐增强,说明姜黄素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Caspase-8是凋亡的启示因子,能够启动细胞凋亡的细胞外途径和细胞内途径。在本研究中,姜黄素能够显著上调Caspase-8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综上所述,Ox-LDL能够上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的表达以及MCP mRNA的表达,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MCP-1、MCP mRNA的表达,以及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能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1] 周礼圆,蓝娇,李燕华,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单核细胞CD36、CD54表达的关系[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1368-1371.
[2] 冉小丽,吴芹,石京山,等.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27(5):865-871.
[3] 陈福生,罗莘,欧阳淑其.缬沙坦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单核细胞受体γ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8):42-46.
[4] 王美宁,何海宁,黄勇奇,等.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新诊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2):1057-1059.
[5] 林中民,焦立卓,郑怡,等.姜黄素衍生物B06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4,30(1):38-42.
[6] Hansson GK. 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and coronary ar tery disease [J]. N Engl J Med,2005,352(16):1685-1695.
[7] 潘俊杰,罗心平.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40(5):606-609,624.
[8] Ziad AM,Suzanne KS. Cyclooxygenase-2 and atherosclerosis:friend or foe [J]. Neph Dial Tran,2001,16:2286-2288.
[9] Nagase M,Abe J,Takahashi K,et al. Genomic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of the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OX-1) gene [J]. J Biol Chem,1998,273(50):33702-33707.
[10] 高素玲,甄志刚,张江,等.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1):36-37.
[11] 付文波,李斌,龚志刚,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损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源性巨噬细胞Notch信号的表达[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27(5):427-430.
[12] Shih HH,Zhang S,Cao W,et al. CRP is a novel ligand for the oxidized LDL receptor LOX-1 [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9,296(5):1643-1650.
[13] 彭扬,白雪,张毅,等.辛伐他汀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葡萄糖诱导的LOX-1表达的不同作用[J].天津医药,2013,41(11):1059-1062.
[14] Chen XP,Du GH.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protein,ligands, expression and patho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J]. Chin Med J(Engl),2007,120(5):421-426.
[15] Watanabe T,Pakala R,Katagiri T,et al.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amplifies serotonin-induc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J]. J Vasc Res,2001,38(4):341-349.
[16] 杨一峻,吴柳松,束波,等.MCPIP1介导MCP-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J].生理学报,2013,65(6):616-622.
[17] 孙继红,陈博,佟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心肌梗死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47):61-64.
[18] 李勇,肖雅玲,陈朝晖,等.姜黄素对人肝母细胞瘤细胞株HepG2增殖和转移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7-120.
[19] 罗苏明,韩振魁,斯坎德尔・努尔买买提,等.姜黄素体外抑制人结肠癌癌细胞Caco-2增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493-494,497.
[20] 熊二梦,龚爱华,金洁,等.姜黄素联合顺铂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自噬和凋亡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4,40(1):1-4.
[21] 屈云飞,罗淑娟,令狐华,等.姜黄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雌激素水平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2,24(5):836-840.
篇6
【关键词】新生儿; 败血病;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作者单位:455000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0.1%~0.8%[1],病死率为13%~50%,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但其早期临床表现特异性差,血培养阳性率低、培养时间长,使早期诊断受到限制。近年来发现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认为其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具有指导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临床诊断败血症患儿的PCT和hsCRP的变化,探讨其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治疗组为我院新生儿病房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40例,男26例,女14例;胎龄37~41周;体质量2600~4000 g;入院时日龄3~17 d。对照组40例,为同期入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母乳性黄疸、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男25例,女15例;胎龄37~41周;体质量2500~4100 g;日龄3~21 d。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2]。
1.3方法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采静脉血作hsCRP、pct检测,败血症组同时进行血培养。败血症组于治疗7~10 d复测hsCRP、pct。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 PCT 含量,LUMI test 试剂盒、PCT检测仪为德国 BRAHMS 诊断公司提供,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免疫比浊法测定 hsCRP,检测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均为 Roche 公司产品,检测仪器采用 HITACHI 2706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各组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败血症组PCT 和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败血症组PCT和hsCRP治疗前与恢复期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隐匿,病情进展快,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虽然血培养阳性仍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但血培养检测所需时间长、阳性率低、易受干扰,给临床上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带来困难。因此,在临床上找寻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可靠检测指标具有很大意义。最近几年,PCT 作为一个新的早期诊断脓毒败血症的实验室指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由114116个氨基酸组成[3]。正常情况下,PCT 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合成, 健康人血清 PCT 含量甚微(
超敏C反应蛋白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受细胞因子的触发,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后 4~6 h 迅速增加,24~48 h 达高峰,炎症后 6~12 h 可测到,随炎症因子的增多而增加[7],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败血症时HSCRP水平明显升高,随着新生儿败血症有效的治疗,HSCRP 含量逐渐下降。
文献报道, PCT、 CRP可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 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为常规检测细菌感染的辅助和鉴别诊断指标[8]。本研究亦显示:pct、 HSCRP 的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3]MichaelMeisner.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的主要适应证.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2):13.
[4]梁玉美,陈霞静,潘红飞,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842686.86.
[5]Martin G S, Mannino D M, Eaton S,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9 through 2000. N Engl JMed, 2003, 348(16):15461554.
[6]朱江丽,朱 兵,王秉林,等.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1):4126.
篇7
【关键词】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肝硬化
作者单位:116021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
人体绝大多数的凝血因子、纤溶因子及其抑制物都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肝脏与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尤以肝硬化失代偿期为甚。血浆D-D和Fib是血液发生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凝血及纤溶系统活性改变的分子标志物,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变化,同时也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血浆D-D在肝脏疾病中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现象[1]。本实验主要通过研究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中D-D和Fib含量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材料 选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患者肝硬化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62±16)岁,慢性乙肝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4±12)岁,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确诊,病理组织学证实。正常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岁,经体检合格的健康者,均排除凝状态病,近2周内无服药史。
1.2 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仪器为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质控血清由DADE公司生产,试剂由SYSMEX公司生产。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操作。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D,Clauss法测定Fib。并且每次试验时质控物与标本一起检测,并用Lever-Jeuny质控图检查有无失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各试验组数据以(x±s)表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肝硬化患者、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人血浆D-D(mg/L, x±s)、Fib(g/L, x±s)水平的比较如下:正常对照组:30例,D-D:0.17±0.08,Fib:2.95±0.57;慢性乙肝组:20例,D-D:0.20±0.09,Fib:2.14±0.67; 肝硬化Child A级:12例,D-D:0.32±0.14,Fib:1.91±0.64;肝硬化Child B级:20例,D-D:0.71±0.21,Fib:1.69±0.53;肝硬化Child C级:18例,D-D:1.19±0.32,Fib:1.52±0.42。
2.1 慢性乙肝组的血浆D-D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2.2 肝硬化各组D-D和Fib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2.3 肝硬化各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D-D和Fib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
2.4 肝硬化Child分级三组之间血浆D-D含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许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也是许多已激活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灭活之地,在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2]。当肝细胞受损时,由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因此,肝病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的改变。
Fib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分子量34万,是凝血级联反应最后一个酶的反应底物,也是纤维蛋白溶酶的作用底物,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文献提示肝脏疾病时可因蛋白合成受抑制导致Fib合成减少,血浆水平下降[3],其含量降低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也是预后严重的标志。
随着肝脏疾病的病情进展,肝细胞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损害明显,有时伴有肝细胞的缺血坏死,肝细胞坏死面积越大,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使凝血因子的水平迅速降低,同时肝细胞严重损害会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维生素K严重缺乏则导致肝细胞合成羟基化酶减少或羟基化酶与其辅酶维生素K之间的反应减弱,引起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4],从而使肝硬化患者处于一个低凝状态,纤溶系统受损,有出血倾向,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
本实验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浆D-D和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血浆D-D作为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Fib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一方面,SFM转变为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溶解。另一方面,可被纤溶酶所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过程中逐渐生成若干种多聚体,D-D即是其中的产物之一,相对分子量为184000-202000[5]。
肝硬化时肝细胞灭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能力下降,致使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减低,同时由于功能受损,肝脏合成的α-纤溶酶抑制物也太少,致使纤溶酶活性增强[6]。从而使Fib降低而血浆D-D明显增多,临床上出血的可能性就增大。因此血浆D-D可作为肝硬化出血的一个较为敏感和特异的纤溶指标,这对肝硬化患者出血抢救、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动态观察血浆D-D及Fib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
参 考 文 献
[1] Hu KQ, Yu AS, Tiyyagura L, et al Hyperfibrinolytic activity in hospitalized cirrhotic patients in a referral liver unit.Am J GastroenteroL,2001,96(5):1581.
[2] 伍孟超. 肝胆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77.
[3] 苏庆军.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273-4274.
[4] 储海燕.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血栓与止血杂志,2001,7(2):62-63.
篇8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蛋白Z;炎症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019-03
The relation stud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lasma protein Z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FU Qiang1 HUANG Dan2 WANG Dongwang1 CHEN Yunhe1 CHEN Ningnan1 TANG Bin1
1.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People’s Hospital in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6, China; 2.Anaesthesia Department,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inflammatory markers, plasma protein Z levels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Methods One hundr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patients, which was comprised of 55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and 45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and 50 normal control case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The levels of PZ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were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kit method. Results The PZ, PPAR-α levels of AC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lasma protein Z; Inflammation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等,其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相关。近来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具有重要作用[1]。炎症与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间的相互调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2]。血浆蛋白Z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Ca2+结合蛋白[3]。Cesari F等[4]研究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Z水平与炎症因子有关;而PZ联合炎症因子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的进一步形成有何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了150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以探讨其与ACS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 年1~12月住院ACS 患者100 例,其中AMI 组55 例,男34 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6±12.5)岁,UAP 组45 例,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5±13.4)岁,对照组50例,男31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56.6±12.7)岁。
1.1.1 入选标准 ①UA与AMI患者入选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内科学》教科书进行。②正常对照组入选条件:同期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 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
1.1.2 剔除标准 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口服华法林和避孕药者;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感染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近期手术及外伤病史。
1.2方法
1.2.1 样本采集 ACS患者于急性发作期2 h内采静脉血,健康对照组于空腹12 h后,清晨采静脉血;留取20 mL分别缓慢注入肝素抗凝离心管10 mL、加入含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塑料试管5 mL及普通管中5 mL,摇匀3 5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储存于-70℃保存待测。为避免批间误差和测量误差,样本均在全部标本收集完后一次性成批检测。
1.2.2 指标测定 检测时在37℃下将冻存血浆复融,所有检测指标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由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进行,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反应后采用美国全自动酶标仪BEP 2000测定及计算其浓度。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方差齐则采用t检验,Pearson积差相关;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P
2 结果
2.1不同组别血浆PZ、炎症标志物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AMI 组及UAP 组血清PZ、 PPAR-α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AMI 组TNF-α、IL-8水平明显高于UAP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相关性分析
分别对ACS 外周血PZ、 PPAR-α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的hs-CRP、 TNF-α、 IL-6、 IL-8进行相关性分析,PZ、 PPAR-α的表达水平与hs-CRP、TNF-α、IL-6、IL-8呈负相关(r=-0.445、-0.398、-0.534、-0.321;-0.365、-0.511、-0.423、-0.396,P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ACS是常见的临床急性心脏疾病。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除传统危险因素以外,炎症[5]、 血栓形成及有关生物标记物均明显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大量研究发现在ACS病程中患者血液通常为高凝状态,推测凝血、 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6]。PZ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由36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健康个体PZ 的平均血浆水平为(1.4~2.9)mg/L(范围0.6 mg/L~5.9 mg/L),不同的人种或者检测方法的不同可能略有差别[7]。Fedi等[8]报道ACS患者PZ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在冠心病慢性炎症因子与免疫因子组成的网络系统中,作为关键部分的非特异性的细胞因子TNF-α通过释放NF-κB核结合蛋白来诱导IL-6、IL-8的基因表达[12],与稳定斑块比较,不稳定斑块中的炎症细胞显著增多,并且更易被激活而促进斑块破裂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因斑块内激活的炎症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如TNF-α、 IL-6等)和一些趋化因子(如IL-8等),使病损部位白细胞聚集,释放组织因子、金属蛋白酶等活性物质,使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Patsouris D等[13]研究显示:PPAR-α缓解动脉硬化炎性反应、 稳定斑块和抗血栓形成,显示出直接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也有调脂、调节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Lukin A等[14]发现CRP与冠状动脉及外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明显存在正相关性。Tataru等[15]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了上述相关性。
我们研究发现ACS组血清PPAR-α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综上所述,PZ 缺乏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存在的一个危险因素,PPAR-α在机体冠脉炎症和心肌缺血过程起防御性作用,因而常被视为抗炎细胞因子,而hs-CRP、TNF-α、IL-6、IL-8则可能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过程,与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有关。对ACS患者血浆PZ水平、炎症标志物等相关参数进行监测,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帮助预后判断,并且对更好的选择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研究仅提出ACS患者中血浆PZ水平与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的推测,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参考文献]
[1] O'Donoghue ML,Braunwald E,White HD,et al. Effect of darapladib on major coronary events afte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The SOLID-TIMI 5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2014,312(10):1006-1015.
[2] Allal-Elasmi M,Zayani Y,Zidi W,et al. The measurement of circulatin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8 and its tissue inhibitor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Clin Lab,2014,60(6):951-956.
[3] Sierko E,Wojtukiewicz MZ,Zimnoch L,et al. Protein Z/protein Z-dependent protease inhibitor system in loco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 Ann Hematol,2014,93(5):779-784.
[4] Cesari F,Gori S,Fedi S,et al. Modifications of protein Z and interleukin-6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7,18(1):85-86.
[5] 梁海峰,杨明,韩凌,等. 炎症反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性及预后的影响[J]. 微循环学杂志,2013, 23(2):47-49.
[6] Sakai T,Inoue S,Takei M,et al. Activated inflammatory cells participate in thrombus size through tissue fac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J]. Thromb Res,2011, 127(5):443-449.
[7] Almawi WY,Al-Shaikh FS,Melemedjian OK. Protein Z,an anticoagulant protein with expanding role in reproductive biology[J]. Reproduction,2013,146(2):73-80.
[8] Fedi S,Sofi F,Brogi D,et al. Low protein Z plasma level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Thromb Haemost,2003,90(6):1173-1178.
[9] 潘学谊,丁彩屏,钟亮伊,等. 蛋白质Z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11(25):671-674.
[10] Sofi F,Cesari F,Marcucci R,et al. Protein Z level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Clin Chem Lab Med,2006,44(9):1098-1102.
[11] 张伟伟,吴新东,胡彬,等. 血浆蛋白Z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J]. 医学信息,2013,26(3):220-221.
[12] Wang XH,Liu SQ,Wang YL,et al. Correlation of seru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interleukin-6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Genet Mol Res,2014,13(2):4260-4266.
[13] Patsouris D,Muller M,Kersten 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liga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J]. Curr OpinInvestig Drugs,2004,5(10):1045-1050.
[14] Lukin A,Novak K,Poli■ S,etal. Prognostic value of low and moderately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2-year follow-up study[J]. Med Sci Monit,2013,20(19):777-786.
[15] Tataru MC,Heinrich J,Junker R,et al. C-reaetive Protein and the severity of atherosclerosic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J]. Eur heart J,2000,21(12):1000-1008.
[16] Undar L,Karadogan I,Ozturk F. Plasma protein Z levels inversely correlate with plasma interleukine-6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aemia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J]. Thromb Res,1999,94(2):131-134.
篇9
[关键词]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15-04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都有增加的趋势,我国的新发病例占了全球肝癌病例的一半以上。肝癌具有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治疗和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检测肝癌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是目前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为甲胎蛋白(AFP)。但临床上约有30%肝癌病人AFP无明显升高。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一些慢性肝病中,AFP也会出现高水平表达。由于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不令人满意,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和欧洲肝病研究协会有提出不推荐将血清AFP作为常规筛查诊断指标。而AFP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很可能会显著增加AFP诊断的灵敏度。因此,寻找AFP以外特异性和灵敏度更高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对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中我们探讨检测血浆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receptor/secretory component,PIgR/SC)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以及赣榆县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6例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45例、肝良性占位患者30例及健康志愿者60例,肝癌患者均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56.5±7.2)岁,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肝硬化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54.5±6.5)岁,均经临床表现、生化、CT、MRI等综合检查确诊已排除肝癌;肝良性占位患者,男11例,女1 9例,年龄(52.6±8.1),其中肝血管瘤13例,肝囊肿17例,三组间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抽取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0.5±9.1)岁。
1.2标本采集
所有受研究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4mL,其中2mL置入抗凝管中,3000r/min(x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分离血浆,用于检测PIgR/sC;另外2mL置人真空采血管,室温自然凝集1h后,3000r/min(离心半径为10cm)离心15min,分离血清用于检测AFP。
1.3检测方法
(1)AFP采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Cobase e601)及配套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FP浓度。(2)PIgR/SC采用ELISA法测定,经包被、封闭、加样、加酶标体、显色、终止反应等步骤,在酶标仪双波长450nm/570 nm,检测各孔的OD值。
1.4结果判断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对肝癌的诊断界值,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病例数之和最小处为最佳临界点(cutoff值约为0.805),大于或等于cutoff值者为阳性,小于cutoff值者为阴性。联合检测时,串联要求两项结果均为阳性,并联要求其中一项阳性即判断为阳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6.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各组pIgR/SC和AFP水平比较
从表1与表2可以看出,肝癌组患者PIgR/SC和AFP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肝良性占位患者和志愿者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PIgR/SC和AFP项及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PIgR/SC与AFP串联检测诊断肝癌的特异度为95.6%,明显高于单用PIgR/SC(x2=4.76,P
3.讨论
肝癌因其高病死率排行全球肿瘤第三位,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五年生存率较低。大部分患者不能早期发现,一经发现即有肝内或远处转移,仅有15%左右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而早期肝癌患者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50%~75%,因此探寻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来筛查或诊断肝癌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肝癌的诊断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从检查的便捷和经济等方面考虑,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AFP是目前常用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志物,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临床上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导致肝癌的漏检率达30%~40%。本研究中,AFP的诊断敏感度为66.0%,特异性为81.5%,假阴性率达34%(17/50),与报道相符合,提示单用AFP检测不能充分支持临床诊断。寻找其他的实验室检测项目来帮助肝癌的临床诊断就非常必要。
PlgR是腺上皮细胞表达的一种糖蛋白,其能够在原发性肝癌中过表达。目前关于PIgR的研究比较多,但多数是研究肿瘤组织中PIgR过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或肝转移的关系,用以判断预后。而关于PIgR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作用研究尚未见诸文献报道。SC是PIgR的裂解片段,有学者报道采用ELISA检测方法结合OD值半定量法成功的在人外周血中检测出PIgR/SC蛋白,我们参考其方法应用于本研究,并在受试者外周血中成功检测出了PIgR/SC蛋白,证实其检测方法可行。
篇10
(14.67±3.41)分;休克组分别为(10.99±1.34)ng/ml、(145.39±37.79)mg/L、(20.79±6.72)分;对照组分别为(0.03±0.02)ng/ml、(4.32±2.10)mg/L、(5.02±1.23)分。观察组各亚组血清CRP、PCT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重症监护室;脓毒血症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010
脓毒血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其主要由感染而引发。临床表现为发热、心率过高、呼吸急促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发生休克以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等。因此对此病需早期诊断和治疗, 而有相关研究表明[1], 血清PCT和CRP可为诊断脓毒血症提供依据, 并可有效评估预后。为进一步论证上述结论, 本文探讨重症监护室脓毒血症诊疗中应用血清PCT和CRP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25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65例, 女60例;年龄23~84岁, 平均年龄(56.7±9.1)岁;其中肠道感染18例、下呼吸道感染69例、泌尿系统感染12例、弥漫性腹膜炎10例、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血型感染3例、肝脓肿6例;125例患者根据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60例、重度组40例、休克组25例;选取同期收治的非脓毒血症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4例, 女21例;年龄21~83岁, 平均年龄(55.9±9.0)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抽取静脉血, 采用生化分析仪, 使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RP, 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PCT。并且比较各组APACHEⅡ评分情况, APACHEⅡ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健康状况越差。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PCT、CRP和APACHEⅡ评分:轻度组分别为(0.26± 0.11)ng/ml、(67.56±12.33)mg/L、(12.36±2.64)分;重度组分别为(2.35±0.24)ng/ml、(95.09±33.25)mg/L、(14.67±3.41)分;休克组分别为(10.99±1.34)ng/ml、(145.39±37.79)mg/L、(20.79± 6.72)分;对照组分别为(0.03±0.02)ng/ml、(4.32±2.10)mg/L、
(5.02±1.23)分。观察组各亚组血清CRP、PCT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内患者通常病情较为严重, 如果出现感染症状会引发脓毒血症,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休克症状。对此类患者主要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因为抗生素的不合理运用和滥用, 使得病菌的耐药性显著上升, 治疗感染的效果下降。所以需要快速诊断并对患者病情有效评估, 进而降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 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2]。
CRP是通过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机体出现感染后, 肝脏细胞会迅速生产CRP, 从而显著提高机体中CRP含量水平, 并且CRP的上升时间比体温和外周白细胞计数上升更早。在本研究中, 轻度组、重度组和休克组的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在本研究中, 轻度组、重度组和休克组的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重症监护室脓毒血症诊疗中应用血清PCT和CRP效果显著, 其能够有效反映患者脓毒血症严重程度,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泽松, 王芳, 林忠应, 等.降钙素原在输尿管结石继发尿脓毒血症中的应用价值.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5, 36(4):265-269.
[2] 余金泉, 凌, 陈冬莹, 等.血清降钙素原在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24):5537-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