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尿范文

时间:2023-03-28 17:0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红蛋白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血红蛋白尿

篇1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输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以下称PNH)是后天获得的以持续性血管内溶血为特征的干细胞疾病至今原因未明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贫血和程度不同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阵发性的与睡眠相关的酱油色尿有时在短时间内可使血红蛋白急剧下降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输血为延长患者寿命和减轻症状的重要治疗措施。然而有的学者主张输注洗涤红细胞而有的学者提出输注非洗涤红细胞即红细胞悬液亦可。本文通过对比两种血制品输注的前后对比证实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患者是可以输注红细胞悬液的而且输血效果明显好于输注洗涤红细胞。

资料与方法

~1年收治PNH患者5例PNH诊断均符合国内标准。所有患者输血前均进行ABO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并输注同型洗涤红细胞7例共5U输红细胞悬液7例共5U。输血时间均在~小时内输注完毕。每次输血前给予地塞米松~mg静脉注射或.9氯化钠注射液+1葡萄糖酸钙ml静滴。输血后均给予.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冲道以使血液制品完全输注体内。

方法:分别统计输洗涤红细胞组与输红细胞悬液组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以及输血反应与溶血反应等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数据使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分析使用P软件包样本比较用成组t检验检验等方法。

结果

血红蛋白上升幅度与血制品的关系:结果表明输红细胞悬液组血红蛋白上升数值辐度较大两组相比明显差异。见表1。

红细胞压积:两组输血前后红细胞压积变化不大统计学无差异。

两组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及溶血反应。

讨论

PNH是一种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的克隆性疾病其溶血机理是由于磷脂酰肌醇糖苷A类(PIG-A)基因突变导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生物合成缺陷使红细胞膜缺乏加速衰变因子(D55)和反应性溶血的膜抑制物(D59)等蛋白红细胞失去这些蛋白的保护作用而受到自身补体的攻击从而发生血管内溶血。输血是缓解PNH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手段对于频发型患者尤其如此。Daciet等最先报告输注洗涤红细胞可避免诱发PNH患者溶血发作之后输注洗涤红细胞成为临床治疗的标准但brecher等对PNH患者输注WRBs与其他血液制品进行了比较认为PNH患者输注wrbcs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刘安和等认为PNH患者WRBs的输注不但没有必要反而还增加费用并在生理盐水洗涤的过程中导致1的RB损失。这一点也从笔者对输注洗涤红细胞与红细胞悬液后HB上升的程度上可以看到。而近年对PNH患者输血疗愈机制的研究发现56正常献血员未经洗涤的红细胞悬液中残留的补体并不多却含较多红细胞膜“囊泡”。这些“囊泡”带有大量D59和(或)D55及其他GPI锚蛋白的红细胞囊泡当其输入PNH患者体内时可与PNH红细胞黏附进而纠正PNH红细胞的“缺陷”减轻甚至控制溶血。洗涤过的浓缩红细胞虽补体极少但D55和(或)D59红细胞囊泡也很少。正因为如此现在不主张为PNH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以避免将有治本作用的“囊泡”洗掉。如为防止供血者白细胞和受血者体内抗体相互作用发生输血反应可输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浓缩液。从本组数据也可以看出目前无论是输注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均无溶血反应及输血反应发生。综上所述在血细胞分离技术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为PNH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甚至少白细胞红细胞均是安全与可靠的。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7.

Dacie J V.and D.irth,Blood Transfusion in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Br Med J,19,1(98):66-68.

Brecher M E.and H .Taswell,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nd the transfusion of washed red cells.A myth revisited.Transfusion,1989,9(8):681-685.

刘安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输血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199,6(1):5.

篇2

【关键词】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DM)是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综合症。常伴有肾脏病变的缓慢性进行性恶化,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糖尿病病情和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ALB)测定是诊断DN的早期重要指标[1]。我们通过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HbA1c、FBG、mALB、TG、TC、LDLC、HDLC的检测,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对DN早期诊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门诊和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诊断符合WHO(1999年)DM诊断标准,其中男66例,女43例,年龄52~75岁。正常对照组80例,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已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病、肾脏疾病等,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50~71岁。

1.2 仪器与方法 清晨空腹(禁食12 h)抽取静脉血,HbA1c采用EDTAK2抗凝全血,其余用血清检测,并留取尿液检测mALB。HbA1c和mALB使用挪威NycoCard Reader II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和配套试剂及质控。其余项目使用日立7080全自动分析仪检测,F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LDLC和HDLC采用直接法。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质控物为罗氏质控血清。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的结果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的HbA1c、FBG、mALB、TG、TC、LDLC的浓度显著增高,HDLC的浓度显著降低,两组的各项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糖尿病组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各项检测指标的结果比较 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随之增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脂蛋白代谢紊乱是DM发生,发展的病变机制。持续高血糖导致的蛋白非酶糖基化是肾脏损伤的重要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与糖类经非酶促结合而成的,糖化反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相对不可逆,它合成的速率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可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浓度[2],不受短时间内血糖水平波动的影响,在高血糖及血糖、尿糖水平波动较大时,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更有诊断意义,故被认为是糖尿病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协助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有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HbA1c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3]

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临床信号是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增高,出现微量蛋白尿。早期DN基本无症状,而此时部分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已经可以检测到。实验表明,糖尿病患者的HbA1c的增高,可增加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二者呈正相关性,所以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程度有关。而血脂异常可增加糖尿病患者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尿微量白蛋白是DN早期肾脏损害的灵敏指标,因此,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陈燕,赵敏.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3,26(9):562563.

篇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并发症, 也是糖尿病患者临床上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蛋白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等[1]。如何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程度显得极为重要, 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就作者本人的研究进行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 将在本院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 其中男80例, 女40例, 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45岁, 糖尿病病史2~22年, 平均12年;对照组患者120例, 为健康体格检查人群, 其中男90例, 女30例, 年龄26~66岁, 平均年龄46岁, 糖尿病病史3~21年, 平均12年。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来自同一地区, 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以及病史、生活习惯上差异不大, 二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 将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值以7.0%作为标准, HbA1c≤7.0%视为低值组;10%≥HbA1c≥7.1%视为中值组;HbA1c≥10.1%视为高值组。

1. 3 仪器与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仪器用奥林巴斯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 x-±s),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采用百分比, 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120例, HbA1c为(4.0±0.55)%, 尿MA为(11.0± 6.0) mg/L;糖尿病组患者共120例, 分为低值组、中值组以及高值组各40例, 其中低值组的HbA1c为(6.93±0.60)%, 尿MA为(16.90±8.63) mg/L;中值组的HbA1c为(9.22±0.85)%, 尿MA为(22.32±10.30) mg/L;高值组的HbA1c为(13.25±3.22)%, 尿MA为(122.03±10.55) mg/L。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糖尿病组患者中, 中值组与高值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 低值组、中值组以及高值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糖尿病高值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高于中值组与低值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2 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单独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和二者联合检查比较, 其临床符合率分别为:55%, 75%以及95%, 由此可见联合检查高于单独检查,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肾脏的损害在早期临床表现为尿白蛋白, 白蛋白分子是一种较小的蛋白质, 在近曲小管完全被吸收, 当肾小球遭到损害时, 蛋白质的滤过率超过了吸收率, 这导致了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2], 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用于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及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HbA1c是血红蛋白(Hb)在高糖的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的产物, 不是反映瞬间血糖水平的数值, 而是一个反映前两个月的葡萄糖水平的平均指标, 其数值并不受到短期内或偶尔出现的血糖波动的影响, 它与传统的血糖监测所反映的DM控制水平之间有着极好的相关性, 此值可以作为反映平均血糖值的一个监测指标, 从而依靠它来建立每个患者的特定DM治疗目标[3]。

总之, 通过本组研究显示, 糖化血红蛋白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 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查更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所以本文作者认为, 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2~3个月以内做一次检查, 了解肾脏的损害情况以更好的治疗, 做到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董德平, 严冲.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测定对糖尿病肾损害的意义.临床检验杂志, 2010, 19:3.

篇4

【关键词】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

糖尿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03年美国统计糖尿病的发病率接近全球人口的8%[1]。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的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常是糖尿病多器官微血管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表现为肾脏体积过大,肾小球容积过多,以及肾小球基质积聚,尿白蛋白、肌酐排泄增加,最后肾小球硬化,出现肾功能衰竭[2]。本研究以随机抽选的住院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7月――2010年7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95例,其中男62例,女33例,年龄55-79岁,全部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DM诊断标准,均无高血压及急、慢性肾炎病史,无明显心、脑、肺及肝脏疾病,排除感染、发热、糖尿病足等因素影响。

1.2 分组方法 按HbA1c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HbA1c≤6.5%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15±12.09岁,肾小球滤过率56.00±26.10ml/(min・1.73m2);B组为HbA1c>6.5%组,49例(男3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94±13.03岁,肾小球滤过率84.52±29.84ml/(min・1.73m2)。2组的年龄比较,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3 测定方法 所有患者于上午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2ml置于普通试管,应用酶法测定血肌酐(Scr);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用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140-年龄)×体重(kg)]/[0.818×Scr(umol/L)]。使用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GFR=186×(SCr)-1.154×(年龄)-0.203×(0.742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方差采用t检验,异方差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A组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无明显多饮、多尿症状,有6例伴视物模糊,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病变,有8例伴手足远端麻木刺痛,考虑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B组患者大部分(42例)伴多饮、多尿症状,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8例,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并发酮症酸中毒2例,均抢救成功,死亡1例,考虑死亡原因为糖尿病继发冠心病所致的心力衰竭。

2.2 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肌酐清除率比较 B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糖尿病(DM)慢性并发症可发生在全身多个重要器官,特别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肾损害早期形成肾小球内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虽然经严格控制血糖后可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仍无明显改善。本文通过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肌酐清除率的关系,来探讨血糖对早期肾损害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变的影响。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变化开始为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血流量增加,之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系膜细胞外基质增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最后发展至肾小球硬化。近年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认为遗传易感性及环境因素(即高血糖)是DN发生的病因,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DN的发生与发展。另外,环境因素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他因素,但高血糖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越差者,其DN发生率越高[3]。

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发生的机制是高血糖刺激机体产生氧化应激,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为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4],造成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胞间间质增殖等[5]。内皮细胞损伤后释放内皮素、P-选择素等,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发生变化[6],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跨毛细血管壁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高灌注、高过滤,导致肾损害。该发病机制主要是对管-球反馈的抑制,而葡萄糖的结构因素可能与其相关[7]。其次,可发生系膜细胞扩张、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并产生致密小滴、上皮细胞脱落等。同时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信使糖核酸含量增高,使基膜增厚,最终形成系膜的弥漫性、结节性病变,从而发生肾小球硬化,这也是糖尿病肾病的诱发原因之一。亦研究认为主要在压力增高的情况下,蛋白滤过增加,并沉积于系膜区和肾小球基底膜,促进基质增生,形成恶性循环,并可造成结节性和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故肾脏的高灌注、高滤过是导致糖尿病肾脏病变的重要机制。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管增殖、管腔闭塞,使肾脏病变进展。但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时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8],本研究亦证实血糖控制越差,肌酐清除率越高,这与肾小球受损、肾小球系膜增生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有关。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的数据表明,糖尿病HbA1c每下降1%,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35%[9],HbA1c>8%时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降低HbA1c可减轻肾脏微血管病变,降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10]。

糖尿病患者并发DN的患者死亡率是未并发DN患者死亡率的30倍。由于早期肾损害表现不明显,因此大部分DN都是在有尿蛋白阳性时才被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能反映肾脏的轻度损害或早期损害[11]。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越差,其尿微量蛋白/尿肌酐阳性率越高,肌酐清除率亦越高,其肾病发生率越高。即使T2DM患者FBG控制达标后,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血糖控制不好还会使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故糖尿病人要同时重视FBG、2hPBG、HbAlc及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的监测[12]。肌酐清除率可反映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情况,而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是2型糖尿病并发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HbA1c、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清除率的联合检测,可较早发现肾病患者,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使用ACEI类药物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及血管阻力,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程[13]。

综上所述,糖尿病病人在接受卫生教育、饮食控制和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时,对糖尿病肾病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病情恶化后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应定期检测FBG、2hFBG、HbA1c及肌酐清除率,及时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以便调整方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14]。

参考文献

[1] The 15th annu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Renal Date Systems[R].USRDS Coordinating Center,2003.

[2] 仝德贵,张晓明.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血糖水平与肾功能的关系[J].基层医学论坛,2002,(2):26-27.

[3] 孙利红.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7,9(24):44-45.

[4] 黄红艳.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分析[J].内科,2007,2(4):535.

[5] 王笠.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2.

[6] 董德平,钱开成.糖尿病患者P-选择素检测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155.

[7] 祁忠华,林善铰,郝传明,等.血糖导致肾脏高灌注的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4,74(l):5-7.

[8] Rebold G,Gentile G,Angeli F,et al.Microalbum inuria and hypertension[J].Minerva Med,2005,96(4):261.

[9] Association AD.Implications of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J].Diabetes Care,2003,(26):s25.

[10] 李妍妍.老年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关系[J].吉林医学,2009,30(19):2240-2241.

[11] 姜傥,尿液蛋白与肾脏病[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5):312-313.

[12] 黄平,黄勤,张振洪,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4):60-62.

篇5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即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情况时比较普遍的一种临床并发症,与此同时,由于DR大多呈进行性发展,多数为不可逆趋势,因此早起发现并予以早期的治疗系预防患者致盲最重要的措施。本文回顾分析20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旨在研究糖尿病患者的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与GSP(糖化血清蛋白)以及FBG(空腹血糖)同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联性。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患者年龄最大82岁,最小27岁;其病程最长为30a,最短为1a。

1.2 方法

1.2.1 分组 全部患者均予以眼底检测,首先确定是否为DR并予以分组,将其分为NDR组(正常眼底组)共102例,与DR组(视网膜病变)共98例。

1.2.2 仪器 再分别对患者HbA1c与GSP以及FBG进行,其仪器为120TBA的全自动分析血生化仪,其试剂选择(申索佑福上海试剂盒),以及配套产品。

1.3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7.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处理,将χ±s用作表示数据,其P值选择0.05以下具统计学差异。2 结 果

其中DR组的HbA1c与GSP值同NDR组相较,差异显著(P<0.01),但DR组的FBG水平同NDR组相较,不具差异(P>0.05)。3 讨 论

3.1 目前DR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最主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1]。据报道,该症发生率可达到30%以上,而本文研究的发生率已为49%。患者DR已经深入到了微循环的水平,其视网膜的微循环内出现微血管病变,并伴发有微血栓的形成,则为视网膜发生病变最关键的原因。根据文献的报道,如患者DR一旦发生,则很可能同其糖尿病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诊治高血糖导致的生化异常,包括内分泌代谢的障碍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血流动力学发生的改变则主要表现呈,多数患者的糖尿病血液标本中能够显示四高二低的情况,主要系微血管紊乱,由于高凝高黏甚至高聚以及高浓度等所致;其中红细胞发生变形的能力呈降低态势,包括纤维蛋白其溶酶功能呈降低态势,从而导致患者视网膜的病变。

3.2 现在常用患者HbA1c以及GSP进行评价其血糖的控制情况。而成人的血红蛋白系由97%的HbA与2.5%的HbA2以及0.5%的HbF共同组成。其糖化血蛋白则主要为HbA1以及HbA0。此外HbA1其成分主要为HbA1c,系用于评估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而血浆的葡萄糖转化糖化Hb同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最初两个月发展,患者HbA1c呈明显增快的变化速度,并且随后往往进入到一个动态性的稳定状态。而GSP往往反映既往2周及3周时,该患者血糖的一个平均水平,能够反应患者其血糖控制达到的效果,要较其HbA1c指标更具有敏感性,但对GSP进行监测多数系短期内患者的血糖变化,往往需将两者进行结合参考。本文结果显示,其中DR组的HbA1c与GSP值同NDR组相较,差异显著,但DR组的FBG水平同NDR组相较,不具差异。

3.3 综上所述,GSP以及HbA1c目前能够被作为发现多数患者DR的重要指标,同时将两者结果结合考虑则能够辅助临床早期发现DR。

参考文献

[1] Heman.Eyedisease and nepropathy in NIDDM Diabetes Care, 990,13(S2):24.

[2]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

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异常疾病,可导致人体各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可以测量患者的血糖和尿葡萄糖,但是却无法评价患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Hb,HbA1c是其中一种糖化血红蛋白) 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酶化学法[1],其价格较低,特异性好,检查方便快速,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体检中心随机抽取100例血糖正常志愿者,年龄21-72岁,空腹血糖

1.2 仪器 德 国 西 门 子HbA1c免 疫 法 专 用 仪 器DC2000。

1.3 检测原理 酶化学法可以直接测定样本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的百分比,经过处理的样本在氧化还原反应后可除去相关干扰物质,血样本经蛋白酶分解产生氨基酸,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结合缬氨酸作为果糖缬氨酸的底物,经过反应产生 H2O2,H2O2经过氧化物酶分解作用可与显色剂发生反应并显色,测定吸光度求出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

1.4 检测方法 用真空采血管采集三组志愿者静脉血,并做好相关处理及溶血标本,依据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步骤,调配好试剂,预计好波长,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设置好参数和监控程序,由仪器自动完成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在本临床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SPSS 13.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其他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血糖志愿者进行HbAlc结果,正常血糖组为4.3±0.3 %,临界血糖组为5.8±0.4%,糖尿病组为8.1±1.2%,结果显示三组间 HbA1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2 100例标本检测,HbA1c 参考范围为3.8%-6.8%。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血红蛋白通过酶促反应结合而成的一种物质,HbA1c 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型,具有显著的特征,可作为评估血糖 2-3 个月内的控制情况[2],为实验室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而且准确的方法,是监测糖尿病长期血糖水平的标准。

酶法是近几年才推出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切断HbA1c的β链N末端的糖化二肽,糖化二肽在果糖基肽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存在下与显色剂产生显色反应,通过测定吸光度值求出HbA1c的百分浓度。该方法精密度好,与HPLC和免疫法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李义龙等[3]、徐成轩等[4]报道酶法检测HbA1c与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较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并可应用于全自动生化仪等特点,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检测HbA1c方法。

HbA1c 形成取决于血糖水平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其次生成量与血中葡萄糖水平成正比,其糖化过程缓慢且相对不可逆。HbA1c是国际公认的检测糖尿病的“金标准”[5],它的监测意义主要有: ①评价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因为HbA1c能反映 2- 3 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1次升高或降低波动的影响。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建HbA1c控制在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稳定,那么每年至少应接受2次HbA1c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该每3月进行1次HbA1c的测定。

综上所述,酶化学法在测定HbAlc中精密度良好,为实验室检查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可为糖尿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诊断指标,在糖尿病的长期监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声能,程 桦.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10):586.

[2]张长礼.免疫凝集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5):75。

[3]李义龙,单战海,韩冰,等.酶法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方法学比对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336-1338.

篇7

前些日子我们单位组织了体检,现在结果出来了,我发现我的尿隐血一项是“++”,但是我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我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我患了急性肾炎。我打了一个星期的青霉素后,再去复查尿,仍为隐血“++”(非经期)。医生让我做肾脏B超,结果为双肾位置等正常,双侧输尿管也未见扩张。

我真的不太明白,请问专家,我到底是不是得了肾炎呢?为什么我的尿隐血总是阳性呢?

焦急等待您的答复!

读者黄女士

黄女士:

很多人对尿隐血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往往认为尿隐血阳性就是出现血尿了。其实尿隐血试纸阳性反映的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而非红细胞。

若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称为血尿。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有微量红细胞(每高倍镜视野0~2个)。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久站后,尿中可出现一过性微量红细胞,这种情况属正常,没有临床意义。但是,如果尿液中经常出现较多的红细胞则提示异常,应注意检查。

血尿的诊断标准是:

①新鲜晨尿不沉淀,直接做涂片检查,每2~3个高倍视野中红细胞>1个。

②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或用牛包华氏计算盘计数红细胞>8000个/ml,或尿红细胞排泄率>10万个/小时。

③12小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Addis计数)>50万个。

若尿比重过低、尿液呈碱性或尿标本放置过久,则尿液中的红细胞会被破坏,虽有血尿,而尿沉渣中亦可检不出红细胞。

引起血尿最常见的是泌尿系统疾病,其中又以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和肿瘤较为多见。

尿液中含有游离的血红蛋白,称为血红蛋白尿。正常血浆中含有少量的游离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因其分子量大,不能从正常的肾小球滤过膜滤过,故正常人尿液中不会出现血红蛋白。急剧溶血时,大量红细胞被破坏,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出游离血红蛋白,当游离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未被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而发生血红蛋白尿。尿检时出现隐血,但镜检无红细胞。此症严重时尿液呈酱色。引起血红蛋白尿的原因有尿路中发生溶血、肾梗塞和血管内溶血。前两种情况较罕见,临床上主要见于溶血。

篇8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

相关研究报道,我国人口众多且老龄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糖尿病患病率呈较快发展趋势,增长速度甚至达到了3000例天,俨然已经迅速地成为了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危害性最大的慢性疾病[1]。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持续性的高血糖的一种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综合征,重要的是还会引发糖尿病脑血管及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2]。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正式批准了将糖化血红蛋白应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切点,进一步确定了HbA1c在糖尿病的诊断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为本院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12例,年龄为43-77岁,平均年龄为62.4岁。健康对照组为身体健康的人员10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龄为40-70,平均年龄为52岁。

1.2 实验方法

对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HbA1c和空腹血糖的检测。使用德国罗氏公司的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HbA1c的检测,己糖激酶进行空腹血糖的检测,试剂均为罗氏公司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按照血糖水平将实验组分为3组(A、B、C),A组血糖10mmol/L。经过方差分析3组之间HbA1c相关性非常显著,p

2.2 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统计学分析

HbA1c检测的数据经过统计处理,健康对照组的HbA1c检测值为4.20%~6.28%,实验组为8.25%~9.07%。空腹血糖的检测中,健康对照组的检测数据为4.05~6.58 mmol/L,实验组为5.75~16.2 mmol/L。两组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传统的临床诊断上常以糖耐量和空腹血糖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但是考虑到糖耐量仅代表了抽血时瞬间的血糖变化水平,其影响因素较多。HbA1c是血液中血糖与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之间相互结合的产物,属于不可逆反应,能够保持120天左右,因此HbA1c能反映出测定前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断更具代表性和准确性[3]。由于空腹血糖的结果比较容易变,而HbA1c则相对较为稳定,适合作为药物疗效评价的指标,所以HbA1c的测定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补充作用[4]。已成为反映糖尿病控制的良好指标之一 。

参考文献

[1]艾雅琴,杨锐,彭湘航等.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7):863-864.

[2]叶山东,程欣.糖化血红蛋白诊断和筛查糖尿病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1):3308-3311.

篇9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监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4-02

糖尿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临床诊断DM的常用指标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尿糖。监控糖尿病的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HbAIc)、果糖胺、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本文就HbAIc监控糖尿病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已确诊为DM的患者734例,年龄在22-80岁,其中男性455例,女性279例。

1.2 检测方法 免疫抑制比浊法。

1.3 仪器及其配套试剂 德国罗氏C3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原装配套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

1.4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录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算χ〖TX-*3〗±s示,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P

2 结 果

通过对734例DM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分析,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1。

根据中国DM防治指南颁布的DM控制目标并结合自身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4.4%-6.0%,糖化血红蛋白在6%-7%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在7%-8%为控制一般;糖化血红蛋白在8%-9%为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为血糖控制很差。734例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见表2。

3 讨 论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患者人群逐渐扩大,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但是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反映的是某一时刻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糖代谢、运动、情绪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指标来衡量糖尿病的控制水平,这个指标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又称糖化血红素,缩写为HbA1c)是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基化了的血红蛋白,是一段时间内平均血糖的浓度。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缓慢的不可逆反应,并随着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保持120天左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饮食、运动、药物、抽血时间、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1]。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已将其作为检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金标准。[2]

本研究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4%-6%262例,说明患者的血糖在2-3个月内控制的很好;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6%-7%210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7%-8%93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一般;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8%-9%64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糖化血红蛋白含量>9%105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很差,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3],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终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佑清,喻飞,王生忠,等.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715-716.

篇10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28-01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异常疾病,可导致人体各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可以测量患者的血糖和尿葡萄糖,但是却无法评价患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Hb,HbA1c是其中一种糖化血红蛋白) 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酶化学法[1],其价格较低,特异性好,检查方便快速,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体检中心随机抽取100例血糖正常志愿者,年龄21-72岁,空腹血糖

1.2 仪器 德 国 西 门 子HbA1c免 疫 法 专 用 仪 器DC2000。

1.3 检测原理 酶化学法可以直接测定样本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的百分比,经过处理的样本在氧化还原反应后可除去相关干扰物质,血样本经蛋白酶分解产生氨基酸,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结合缬氨酸作为果糖缬氨酸的底物,经过反应产生 H2O2,H2O2经过氧化物酶分解作用可与显色剂发生反应并显色,测定吸光度求出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

1.4 检测方法 用真空采血管采集三组志愿者静脉血,并做好相关处理及溶血标本,依据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步骤,调配好试剂,预计好波长,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设置好参数和监控程序,由仪器自动完成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在本临床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SPSS 13.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其他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血糖志愿者进行HbAlc结果,正常血糖组为4.3±0.3 %,临界血糖组为5.8±0.4%,糖尿病组为8.1±1.2%,结果显示三组间 HbA1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2 100例标本检测,HbA1c 参考范围为3.8%-6.8%。

3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血红蛋白通过酶促反应结合而成的一种物质,HbA1c 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型,具有显著的特征,可作为评估血糖 2-3 个月内的控制情况[2],为实验室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而且准确的方法,是监测糖尿病长期血糖水平的标准。

酶法是近几年才推出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切断HbA1c的β链N末端的糖化二肽,糖化二肽在果糖基肽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存在下与显色剂产生显色反应,通过测定吸光度值求出HbA1c的百分浓度。该方法精密度好,与HPLC和免疫法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李义龙等[3]、徐成轩等[4]报道酶法检测HbA1c与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较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并可应用于全自动生化仪等特点,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检测HbA1c方法。

HbA1c 形成取决于血糖水平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其次生成量与血中葡萄糖水平成正比,其糖化过程缓慢且相对不可逆。HbA1c是国际公认的检测糖尿病的“金标准”[5],它的监测意义主要有: ①评价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因为HbA1c能反映 2- 3 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1次升高或降低波动的影响。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建HbA1c控制在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稳定,那么每年至少应接受2次HbA1c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该每3月进行1次HbA1c的测定。

综上所述,酶化学法在测定HbAlc中精密度良好,为实验室检查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可为糖尿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诊断指标,在糖尿病的长期监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声能,程 桦.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10):586.

[2]张长礼.免疫凝集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5):75。

[3]李义龙,单战海,韩冰,等.酶法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方法学比对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336-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