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铁蛋白范文
时间:2023-03-17 09: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转铁蛋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相关性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 and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WANG Yun, ZHANG Yunxia
Blood Disease Hospital of Medical Academy of China,Tianjin 3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ransferrin and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to study the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 and TIBC in the clinical apply and the results tested by the same library. Methods Different blood disease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2 items including transferrin and TIBC to analyze the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g and TIBC. Results Transferrin and TIBC were identical in reference rang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relativity was well, r=0.999 3. Conclusion The relativity of transferrin and TIBC is well in reference range ,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est result.
Key words: Transferrin;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Relativity
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是血清中铁(Iron)的转运蛋白。总铁结合力(Total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总量,实际反映转铁蛋白的水平。但由于总铁结合力实际上是铁离子和各种蛋白的非特异结合,所以不能依据转铁蛋白的分子量将二者相互转换。同时,由于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的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并不相同,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究竟有多大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即对二者在铁代谢障碍疾病中应用的相关性及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选取本院门诊、住院部不同血液疾病(排除肾功能障碍)患者106例,男46例,女60例,年龄3岁~69岁。用不含铁的注射器及促凝管采集空腹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标本无溶血、黄疸和脂血。
1.1.2 试剂
罗氏公司转铁蛋白(Transferrin) 试剂盒,朗道公司总铁结合力(TotalIron binding capacity)试剂盒,朗道公司血清铁(Iron)试剂盒,罗氏公司转铁蛋白标准液,朗道公司铁标准液,朗道公司正常值及病理高值质控物。
1.1.3 仪器
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
1.2 方法
转铁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总铁结合力采用加入已知过量的铁标准液,使血清中全部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再用碳酸镁除去多余的铁;最后用亚铁嗪比色法测定铁含量,并计算出总铁结合力[1]。测定过程及参数设置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每份标本离心后同时检测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操作前均用标准液校正并做正常值及病理高值质控物,在质控结果在控的情况下进行检测。
转贴于
2 结果
2.1 参考范围比较
本实验室总铁结合力参考范围系调查所得,为40.28 μmol/L~72.49 μmol/L(男、女略有不同,取范围大者)。转铁蛋白采用试剂盒推荐的参考范围:2.0 g/L~3.6 g/L。根据参考范围将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测定值分别分为三组(见表1):Ⅰ组为低于参考范围(转铁蛋白72.49 μmol/L)。由表1可以看出,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在各组间的分布比例基本相同,二者参考范围的临床应用是一致的。表1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根据参考范围分组比较例(略)
2.2 临床应用比较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主要用于铁代谢障碍疾病的辅助诊断。二者在缺铁性贫血、铁代谢障碍引起体内铁过多疾病及其他血液病中的测定情况见表2。在缺铁性疾病中,有79.4%的患者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升高,升高的病例为绝大多数;而在铁过多的疾病中只有2.9%患者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升高;在其他非铁代谢障碍的血液病中,没有患者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升高。二者的升高可以有效地辅助诊断缺铁性疾病。在缺铁性疾病中,均无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降低的病例;而在铁过多的疾病和其他非铁代谢障碍的血液病中,二者降低的比例均接近20%。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的降低无特殊的诊断意义。表2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临床应用比较(略)
2.3 检测结果的相关分析
总铁结合力测定的最大值、中位数和最小值分别为:108.6 μmol/L、52.4 μmol/L和18.6 μmol/L;转铁蛋白测定的最大值、中位数和最小值分别为:5.07 g/L、2.37 g/L和0.93 g/L。其比值分别为:TIBC最大值/TF最大值=21.42,TIBC中位数/TF中位数=22.11,TIBC最小值/TF最小值=20.00。总铁结合力与转铁蛋白比值的平均值为21.76,与文献报道的基本相符(10 mg/L TF*0.2275≈1 μmol/L TIBC)[2]。
经计算,转铁蛋白(Y)和总铁结合力(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TF=0.047XTIBC-0.016,相关系数r=0.999 3,说明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见,在同一实验室内用常规方法测定的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3 讨论
转铁蛋白是一个能够和铁相结合的蛋白家族,它是由670个~70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基化蛋白,分子量80 KDa左右。转铁蛋白在肝内合成,其合成速度根据体内对铁的需求和铁储存状态而调解。转铁蛋白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就是结合、运输三价铁离子,从而控制体液中自由铁的水平,这不仅提供可利用铁,而且阻止了铁的沉积[3]。总铁结合力是指血清(浆)中转铁蛋白全部与铁结合后铁的总量,实际反映的也是转铁蛋白的水平。二者在铁代谢障碍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测定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本实验室使用亚铁嗪比色法测定总铁结合力的参考范围是通过对正常人群的调查所得,而转铁蛋白尚在使用试剂盒内提供的参考范围。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转铁蛋白目前使用的参考范围与总铁结合力的参考范围在临床应用上基本相符。二者使用现在的参考范围不会给临床应用带来混乱。
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的测定对临床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血清中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水平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的监测。二者增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其合成增加),经铁有效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妊娠时也可见到二者增高。相反,如果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对铁的利用障碍引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则血清中转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正常或低下。此外肾病综合征、肝硬化、恶性肿瘤、炎症等也可引起二者降低。
在同一实验室内如果控制得当,用目前常用的测定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目前测定总铁结合力的常规方法中有很多手工操作,使得其重复性及灵敏度不及转铁蛋白;若检测总铁结合力的同时检测转铁蛋白就可以增加检测和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Fitzsimons EJ, Brock JH.The 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J]. BMJ,2001,332:811812.
篇2
[关键词] 转铁蛋白受体;血清铁蛋白;孕妇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042-02
缺铁性贫血是孕妇的一种营养不良的现象,诊断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的方法很多,但存在敏感性和创伤性等问题,寻找一种可靠的诊断指标是临床能够合理指导孕妇补铁、保证孕妇自身和胎儿健康发育所必须。我们通过对可溶性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 sTfR)等有关铁缺乏症的几种实验指标的检测,以验证sTfR检测诊断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6月来我院妇科产前检查的妊娠妇女中,随机选择年龄24~32岁,平均(26.0±5.1)岁的妊娠妇女,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者。妊娠妇女的贫血诊断按照《中华内科学》1999年的贫血标准诊断:妊娠妇女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比成人低10%的为贫血[1]。依据贫血诊断将妊娠妇女分为三组:健康组、轻度贫血组[Hb:(98.6±6.9) g/L]、中度贫血组[(87.3±5.6) g/L],从三组中各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抽取上述两组妊娠妇女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置于-20℃留待备用。sTfR测定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试剂由芬兰Orion Diagnostic公司提供,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测定采用放射免疫,试剂来源于北京北方放免研究所,在BJ-2008P放射免疫计数器上检测。血常规分析采用Sysmex XT-18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参数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2.1三组妇女红细胞指数的比较结果(表1)
由表1可以看出,RDW:健康组与轻度贫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健康组与中度贫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CV、MCH、MCHC和RDW均不能敏感地提示两贫血组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2三组妇女血清sTfR、SF的检测情况结果(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健康组与轻、中度组妇女的sTfR、S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
2.3 sTfR、SF对贫血的诊断作用比较
分别选择sTfR 1.2 mg/L、SF 15.0 μg/L为临床界值,其敏感性、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见表3。
3讨论
铁蛋白受体是参与机体铁代谢的一种跨膜性糖蛋白,当组织缺铁时,sTfR就会升高,是一个很敏感的检测指标[2,3],人体内75%~80%的sTfR存在于红骨髓的红系细胞表面,血清或血浆中sTfR主要是红细胞成数过程中脱落下来的游离形式,它与机体中铁营养状况成负相关,缺铁时sTfR增高,铁营养过剩时sTfR降低。因此,测定sTfR可以诊断贫血患者是否有缺铁的症状[4]。
通过对孕妇两贫血组与健康组进行了sTfR、SF和血液常规检验发现:sTfR能够敏感地提示贫血组存在缺铁症状;对于妊娠期贫血妇女,血常规分析中的能够反映红细胞体积和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的MCV、MCH、MCHC和RDW等参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可能与贫血程度有关;因此,笔者认为,sTfR、SF用于孕妇的铁营养状态监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虽然SF是常用的较为准确的诊断IDA的检验项目,但SF易受炎症、肿瘤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SF对IDA诊断的准确性[5],而sTfR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跨膜性糖蛋白,能特异性地与携铁的Tf结合并介导的胞饮作用将铁运至细胞内。幼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膜TfR逐渐减少,并经水解被释放入血清中而成sTfR,sTfR的含量与细胞的sTfR总量成正比,sTfR的表达在mRNA水平上受体的调节[6],在储存铁耗竭以后至贫血产生的过程中,当各种缺铁性指标还没有明显变化时,sTfR已开始升高,且与缺铁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缺铁红细胞尚未形成而只是单纯的储存铁耗竭状态下,sTfR可用于观察储存铁减少的生理状况和鉴别同为小细胞贫血的慢性疾病的继发性贫血。尤其是对于轻度贫血的孕妇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本实验结果还显示,sTfR测定缺铁性贫血的灵敏度为68.2%,特异性为81.5%。说明sTfR检测诊断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妊娠妇女SF测定不可信时,sTfR显示了独特优越性。孕妇营养缺乏等易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因素存在,因此,sTfR可鉴别出因缺铁引起的贫血,及时指导调整饮食,适时补铁,以免病情进展,通过sTfR的测定还可避免盲目补铁对机体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敏章,邵丙扬.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11-518.
[2]Huebers HA, Beguin Y, Pootrakul P, et al. Intact transferring receptors in human plasma and their relation to erythropoiesis[J].Blood,1990,75:102.
[3]Haram K, Nilson ST, Ulvik RJ. Iron supple mentation in pregnancy evidence and controversies[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1,80:683.
[4]Mast AE, Blinder MA, Gronowski AN.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soluble transferring receptor and comparison with serum ferritin in several popuations[J]. Clin Chem,1998,44:45-51.
[5]余润泉.血清转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1983,22(2):67-68.
[6]Cook JD, Skikne BS, Banyenes RD.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J]. Annu Rev Med,1993,44:63-67.
篇3
关键词:铁稳态;运动性贫血;转铁蛋白;铁蛋白
关于运动性贫血的机理存在一种相对论:血液中现有的携氧成分暂时不能满足运动时增大的氧需求,但这种状况可以在运动适应后得以改善。怎么改善的呢?从铁稳态的维持机制来看,运动性贫血的机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1 运动性贫血与铁缺乏
首先,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需原料,成人每毫升红细胞需要1mg铁用于红细胞生成。正常情况下,机体铁排泄很少,普通膳食即可补充这一微量损失。但热环境下或运动大量出汗后铁的丢失增加。Hamitlton检测到每升汗中含铁1~3mg,从事长跑等项目的运动员每天随汗液丢失的铁可达14mg。因而热环境下大量出汗可能引起铁缺乏。其次,运动对铁代谢也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3000m跑使血浆及血细胞中的铁元素含量减少。大量运动后经肾脏和胃肠道排出的铁增多,以致出现负平衡。此外还有因运动引起红细胞的破坏加剧,尿和大便排出的铁增加等。刘旭新对51名田径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和血清、头发五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尽管男女运动员膳食蛋白质、热能和铁摄入量是充裕的,但仍有40%以上的运动员体内存在铁缺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大运动量训练后经汗液和肾等排出的铁增多而引起负平衡。综上所述,出汗和运动可能会导致铁丢失增多,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的合成原料供应不足,引起运动性贫血。
然而,也有人对运动后血浆低铁状态持不同看法。肖德生等的研究表明,3、6、12个月三种不同时间长度的运动均诱导一种血浆铁浓度降低、血浆转铁蛋白铁饱和度降低,而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得到维持的血液低铁状态;尽管运动诱导的血浆低铁状态类似于铁缺乏中的表现,但由于器官非血红素铁重分布和铁贮存并没有进行性降低,判定贫血的权威指标(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也没有降低;因此,长期运动引起的低铁状态可能是机体铁代谢对运动的适应,并不存在所谓“运动性铁缺乏”现象。
因此,运动、运动性贫血与铁缺乏之间的联系尚有争议:运动能否导致贫血取决于运动强度、运动量、训练水平、个体生理状况等;运动性贫血与铁缺乏之间的相关并非象有关文献描述的那样密切。
2 运动与铁转运
2.1 内源性铁的转运 正常成人体内铁的总量为3~4g,可分为两大类:1)执行生理功能的铁(75%):70%以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形式存在,其余则与各种蛋白质和酶结合。2)储存铁(25%):主要以又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内源性铁主要是指血红蛋白等功能蛋白在降解之后释放的铁。人每天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铁95%来自内源性铁。储存铁主要来自于破坏的红细胞。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血红蛋白被消化而释出血红素中的Fe2+,这样释出的铁即与铁蛋白(ferritin)结合,此时的铁为Fe3+,聚集成铁黄素颗粒而沉淀于巨噬细胞内。血浆中有一种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可以来往运行于巨噬细胞与幼红细胞之间,以运送铁。Pe3+以较大的亲和力与转铁蛋白结合。每分子转铁蛋白可以运送两个Fe3+,送到幼红细胞后(还原为Fe2+),又可反复作第二次运输。此外,还可以通过巨噬细胞与红母细胞直接接触,以提供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铁。由于慢性出血等原因,体内贮存的铁减少,或造血功能增强而供铁不够,均可引起幼红细胞性贫血。由此看来,运动造成铁丢失增多,可能与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有关。
2.2 外源性铁的转运 外源性铁是指肠道从膳食或铁制剂中摄取的铁。在人体,小肠是吸收铁的唯一部位,肝脏和网状内皮系统是铁储存的主要部位,而利用铁的主要部位是骨髓。最新的研究已经基本证明,小肠吸收铁主要依赖4种新发现的铁代谢蛋白:十二指肠细胞色素b(Dcytb)、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膜铁转运蛋白1(FP1)和膜铁转运辅助蛋白(Hp)。Dcytb和DMT1位于小肠吸收上皮细胞肠腔侧膜,而FP1和Hp则位于小肠吸收上皮细胞的另一侧膜。小肠铁吸收的过程起始于Dcyt bo Dcyt b首先将食物中的自由Pe3+还原成Fe2+,而后在DMT1介导下Fe2+进入小肠吸收上皮细胞。经DMT1吸收的Fe2+在小肠吸收上皮细胞内有二个去向:一是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在上皮细胞内,二是在FP1和Hp的共同作用下穿过小肠吸收上皮细胞的基底膜,FP1的作用是将Fe2+运出细胞,而Hp则是将Fe2+氧化成Fe3+,后者可以和血液内的转铁蛋白结合(Tf只能结合三价铁)。Tf结合铁是血液内铁的主要运输形式。小肠铁吸收量取决于上述四种铁吸收蛋白的表达量,当这些蛋白表达增加时,铁吸收量增加,反之则减少。运动对小肠上皮细胞四种铁吸收蛋白的表达有何影响,未见相关报道。
2.3 运动对铁转运相关蛋白的影响 内源性铁和外源性铁与血液内转铁蛋白结合后,都可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肝细胞膜上有二种转铁蛋白受体(TfR):TfR1和TfR2。肝细胞通过TfR1和TfR2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Tf结合铁,而大部分铁可能是经TfR2的途径被肝细胞摄入的。肝脏摄取的铁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其他组织需要时又可以以Tf结合铁的形式输出。Tf结合铁经血液到达骨髓,骨髓是红细胞生成及血红素合成的部位,也是机体利用铁的主要部位。网织红细胞膜上也有TtR,Tf结合铁经TfR介导的内吞作用被网织红细胞摄取用于血红素合成。衰老的红细胞可被网状内皮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释放出的血红素铁可以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在细胞内,亦可释放入血浆,在血浆铜蓝蛋白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三价铁,与Tf结合后在血浆中被运输到其它组织加以利用。巨噬细胞亦可通过膜表面的TfR直接从循环系统中摄取铁。总之,铁能以Tf结合铁的形式通过TfR介导的内吞作用在储铁组织和耗铁组织之间实现功能铁和储存铁的转换。
就体内铁的需求来看,血红蛋白的合成主要依赖于内源性铁的回收利用(95%),对外源性铁的依赖性较低(5%)。因
此,铁在体内的回收、转运过程就显得更为重要,转运障碍可能会导致铁的分布不合理,从而导致贫血的发生。从铁的转运途径来看,运动对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铜蓝蛋白的影响有以下报道:运动导致运动性贫血大鼠血清铁、骨髓铁(功能铁)明显下降,而肝脏铁、肌肉铁(储存铁)含量明显增加,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贫血大鼠转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也具有组织特异性,转铁蛋白受体基因表达与组织铁代谢关系密切。运动训练可以导致运动性贫血大鼠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明显上升,铁蛋白明显下降,红细胞锌原卟啉含量和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含量明显增加。该研究进一步提示:运动性贫血的发病机理不能简单地绝对地用铁丢失、铁缺乏来解释,还应该考虑到铁转运障碍可能导致铁在储铁组织(肝脏、肌肉)蓄积过多,而在耗铁组织(骨髓)又相对缺乏。这种贫富悬殊的铁分布可能是运动性贫血的机理之一。
那么运动训练导致低铁适应的机理何在呢?3 000m跑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明显下降;阶段性训练(两个月)前后,安静时,血清铁蛋白在训练后期明显降低,提示长期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可能导致潜在的或早期缺铁症状;而训练后期的转铁蛋白上升,提示铁转运适应性加强。此外,运动训练不仅可以通过增加Tf受体的表达促进Tf结合铁的内吞,而且促进非Tf结合铁的内吞。这些有利于运动期间时血红素的合成。
3 运动与铁紊乱的分子机理
运动后铁稳态被破坏,铁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也出现反应性或适应性变化;外因性始动因子是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那么,内因性始动因子呢?也就是说,是铁丢失导致铁转运相关蛋白表达变化,还是铁转运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导致游离铁含量变化?正常机体内,游离铁含量与铁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互为因果,相互制约,才能维护铁的稳态。其中,铁调节蛋白(IRPs)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枢纽:IRPs是胞浆中一类可与转铁蛋白和铁蛋白mRNA中的铁反应元件(IREs)结合的蛋白质,目前发现有两种形式――IRP1和IRP2。当IRP和铁蛋白mBNA5,端的IREs结合时,可阻碍5’端与核糖体大亚基的结合,抑制其翻译。而当IRP和TfRmRNA 3,端的IREs结合时,可延长mRNA的半寿期,增加mRNA的稳定性。IRPl和raP2均受细胞内铁水平的调节,但机制不同。在高铁情况下,IRPl由[3Pe―4S]形式转变成[4Fe―4S]形式,失去与IREs结合的活性,有利于铁蛋白和含铁酶蛋白的翻译,翻译产物就可以结合相应的铁,缓冲细胞内高铁状态。在低铁情况下,IRP1与IREs结合,有利于TfR及DMT1的持久翻译,翻译产物可以帮助铁向细胞内转运,缓冲细胞内低铁状态;而IRPl本身的含量不变;相反,IRP2在高铁情况下降解增加,从而降低与IREs结合的活性,调节机理同上。IRP1和IRF2除受细胞内铁的调节外,还可被过氧亚硝酸盐(ONOO-)和氧自由基所抑制。
细胞内游离铁与铁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方式,正是该负反馈的存在维持了正常机体的铁稳态。运动在该负反馈循环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1)运动导致血清铁丢失增多,可能会导致红细胞低铁状态,TfR表达上调;2)运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尤其在肌肉和肝脏,可能会抑制IRP1和IRP2与IREs结合的活性,铁蛋白表达上调,导致大量的铁在肌肉和肝脏潴留,导致铁分布紊乱。
篇4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贫血;铁蛋白;生血宁片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3-01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hengxuening tablet on improving iron metabolism and improving hemoglobin compliance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complicated with renal anemia and iron overload(serum ferritin SF≥500 μg/L)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n=20):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engxuening tablet, 3 times a day, 4 tablets each time; control group(n=20): anemia was corrected only with EPO alone. The treatment was continuously performed for 16 weeks.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 for every 4 weeks: hemoglobin (Hb), serum ferritin (SF) and 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for 16 weeks, Hb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113.26±19.77) g/L,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P0.05). Conclusion Shengxuening tablet can not completely correct the iron overload state(serum ferritin SF≥500 μg/L) in the treatment course of renal anemia,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iron metabolism,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emoglobin compliance rate.
[Key words] Chronic renal disease; Hemodialysis; Anemia; Ferritin; Shengxuening tablet
I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并发症[1],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贫血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成活率,然而铁缺乏会严重影响EPO的疗效。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不仅是缺铁的主要人群,同时往往又是铁超负荷的高危人群[2]。目前,虽然众多研究显示与口服补铁相比,长期静脉补铁更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所需的铁剂,并且能增强EPO疗效,降低EPO用量,而对相对缺铁或功能性缺铁来说,即使静脉补铁仍难以改善贫血,且可能导致机体铁负荷超载,甚至可引起非造血组织铁中毒。生血宁是从蚕砂中提取的有机铁制剂,主要成分为铁叶绿酸钠,吸收率较高,并可促进造血功能[3,4]。本研究旨在探讨生血宁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过程中对铁代谢的影响以及能否纠正铁过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肾内科住院的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有受试者中透析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血液透析机(金宝AK 200 Ultras),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00~300 mL/min,透析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4 h,其他给予降压、控制血糖等常规基础治疗,病情稳定达1个月以上;并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18~70岁;(2)血清铁蛋白≥500 μg/L;(3)血红蛋白≤100 g/L,或红细胞压积≤27%,或转铁蛋白饱和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01,10000 IU/支)皮下治疗,剂量为每周120~180 IU/kg,皮下注射。治疗组(n=20)口服生血宁片(武汉联合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88,0.25 g/片),每日3次,每次4片,观察期16周。对照组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禁止使用和生血宁片类似成分药物以及其他可能降低铁蛋白药物。所有入选患者均停止使用静脉或口服铁剂,继续常规用药,如降血压、控制血糖等。
1.3 检测指标
早晨空腹透析前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b),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铁蛋白(SF),亚嗪比色法测定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计算出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每间隔4周检测以下内容:SF、TSAT、Hb。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收集后,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如果变量呈非正态分布,则用非参数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贫血及铁状态比较
治疗前SF、TSAT、Hb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对照组治疗后TSAT分别同治疗组治疗后结果相比较,治疗组8周后TSAT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
本研究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常合并肾性贫血,长期贫血会造成患者营养不良和各组织器官长期供血不足,影响机体功能。Portoles等[5]研究发现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和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静脉补铁治疗能有效纠正MHD患者贫血及铁缺乏状态,并且能增强EPO疗效,降低EPO用量。但静脉补铁可能导致机体铁负荷超载, 甚至可引起非造血组织铁中毒。目前有不少研究关注血液透析患者器官脏器中的铁堆积现象,有学者通过对119名血液透析患者进行MRI检查,发现84%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的肝脏铁过载,其中重度达36%,与静脉铁剂的注射和肝脏内铁的沉积有密切关系[6]。同时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未出F的时候,36%的血液透析患者尸检中发现严重的肝脾铁沉着,另外在肾上腺、淋巴结、肺、心脏、肾脏和胰腺上也发现铁沉着[7]。目前使用的静脉铁剂,均含有一部分氧化活性铁,静脉补铁时铁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短时间内超过了转铁蛋白等的结合能力,释放部分游离铁、非转铁蛋白结合铁和氧化还原活性铁,催化低密度脂蛋白(LDL-C)氧化生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研究证明铁超载将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D)危险性[8,9]。而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常见原因。
生血宁主要成分为铁叶绿酸钠,铁叶绿酸钠与血红素有着极为类似的结构,能够有效地补充合成 Hb所需要的铁元素[10],直接参与人体血红蛋白合成,可直接被肠黏膜细胞吸收,不产生游离铁,比离子铁吸收率高,能改善铁代谢,提高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11,12]。生血宁片可通过提高铁的贮存和转运能力,降低铁耗竭程度,从而防止铁的进一步丢失。多项动物实验表明:生血宁片能促进小鼠骨髓的红系祖细胞和粒-巨噬系祖细胞的增殖,可提高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促进失血性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的恢复,并能提高血清铁含量和转铁蛋白的饱和度[13,14]。同时多项研究表明生血宁片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铁代谢,能减少EPO使用剂量[15,16]。
根据报道少数患者服用生血宁后可见上腹不适、恶心,个别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出现皮疹。另外,有个别病例用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异常,未能肯定与服用本品有关[17]。上述不良反应在本研究过程中未出现。
本研究中发现两种方法治疗过程中均能改善贫血状态,但生血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效果更明显。治疗组中铁蛋白(SF)未见明显改变,但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较前明显上升,这是由于生血宁中铁叶绿酸钠能降低总铁结合力,从而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为造血提供原料[18]。对照组中贫血有所改善,但未完全达标,可能与体内铁过载状态未得到纠正有关系,铁储存增高,但铁动员和铁输送障碍,不能满足骨髓红细胞生成速率的需要[19],治疗后仍可以表现为顽固性贫血,说明生血宁片能在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同时改善铁代谢状态,但血清铁蛋白(SF)仍偏高,故仍然不能达到治疗铁过载目的,治疗铁过载还需其他办法,如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和去铁胺[20]。临床中如何合理使用铁剂,避免铁过载,平衡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以及如何减轻微炎症、氧化应激引发的慢性组织损伤及心血管事件,仍是肾内科医生们面临的巨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Lankhorst CE,Wish JB. Anemia in renal diseas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Blood Rev,2010,24(1):39-47.
[2] Tarng DC,Huang TP,Chen TW,et al. Erythropoietin hyporesponsiveness:From iron deficiency to iron overload[J]. Kidney Int Suppl,1999,69(1):107-118.
[3] 江娇,杨涛. 不同剂量生血宁片治疗成年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比较[J]. 现代临床医学,2012,38(3):194-195.
[4] Abhilashini GD,Sagili H,Reddi R. Intravenous iron sucrose and oral ir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pregnancy[J]. J Clin Diagn Res,2014,8(5):4-7.
[5] Portoles J,Lopez-Gomez JM,Aljama P. Anemia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response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The MAR study[J]. J Nephrol,2006,19(3):352-360.
[6] Kopelman RC,Smith L,Peoples L,et al. Functional iron deficienc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high ferritin[J].Hemodial Int,2007,11:238-246.
[7] Ali M,Fayemi AO,Rigolosi R,et al. Hemosiderosi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 autopsy study of 50 cases[J]. JAMA,1980,244:343-345.
[8] Rooyakers T,Stroes E,Kooistra M,et al. Ferric saccharate induces oxygen radical stres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vivo[J]. Eur J Clin Invest,2002,32:9-16.
[9] Carlini R,Alonzo E,Belloni-Font E,et al. Apoptotic stress pathway activation mediated by iron on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6,21:3055-3056.
[10] 柯有甫,魏克民,军献,等. 生血宁片对缺铁性贫血铁代谢峰值指标的影响[J].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6):261-263.
[11] 邓云,丁惠. 生血宁片治疗围生期贫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2):106-108.
[12] Sirachainan N,Iamsirirak P,Charoenkwan P,et al. New mathematical formula for differentiating thalassemia trait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thalassemia prevalent area:A study in healthy school-age children[J].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2014,45(1):174-182.
[13] 刘雪莉,陈凯. 铁叶绿酸钠对正常小鼠祖细胞集落和实验性贫血的影响[J]. 中华血液杂志,1997,18(5):234-236.
[14] 陈凯,史红. 铁叶绿酸钠的促进骨髓细胞体外生长和抗贫血作用[J].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1996,7(4):11-14.
[15] 糜彩霞. 生血宁片与琥珀酸亚铁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比较[J]. 中国药业,2013,22(9):8-10.
[16] 周松林. 生血宁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2):93-94.
[17] 骆丹东,傅小玲,王江潮. 生血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和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2):225-226.
[18] 魏克民,裘维焰,梁卫青,等. 蚕沙提取物铁叶绿酸钠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 16(6):477-478.
[19] Fishbane S,Ungureanu VD,Maesaka JK,et al. The safety of intravenous iron dextra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Am J Kidney Dis,1996,28(4):523-528.
篇5
【关键词】肿瘤;营养状况;营养不良
恶性肿瘤是一类消耗性疾病,随着肿瘤的发展,患者的营养状况逐渐恶化,而营养状况又与疾病的进展、预后以及对治疗的耐受有密切关系,因而评估机体的营养状况对恶性肿瘤患者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营养不良的程度,并且在临床上合理地进行营养支持。本研究旨在明确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对不同营养指标进行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5年9月~1997年10月,对肿瘤科住院的99例初诊的中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46例,年龄19~78岁。经病理确诊肺癌21例,肠癌27例,恶性淋巴瘤16例,食管癌6例,胃癌10例,乳腺癌13例,其他肿瘤6例。
1.2测量指标和方法
人体测量包括体重和身高。体重测定选清晨空腹时,测定前排尿。身高测定选上午10时左右,令患者足跟并拢,足尖呈40~60°角,膝伸直,上肢自然下垂,头正,眼耳在同一水平(左眼窝下缘至左右外耳道上缘的水平面)。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使用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透射比浊法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理想体重及理想体重百分数(IBW)。参考《人工胃肠支持》[1],营养状况评定标准见表1。
表1本组评定营养不良程度的标准
指标正常值轻度中度重度
IBW>9080~9060~80<60
白蛋白(g/L)35~5530~3521~30<21
转铁蛋白(g/L)2.2~4.01.5~2.21.0~1.5<1.0
前白蛋白(mg/L)250~400200~250150~200<150
淋巴细胞总数(109/L)>2.01.2~2.00.8~1.2<0.8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2结果
本组99例肿瘤患者的结果见表2。各类营养不良有69例(69.7),其中消瘦型营养不良24例,蛋白质营养不良15例,混合营养不良30例。
表2本组营养状况测定结果
营养状况IBW()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
正常45(45.5)72(72.7)90(90.9)57(57.6)36(36.4)
轻度36(36.4)24(24.2)09(9.1)42(42.4)
中度15(15.2)3(3.0)6(6.1)21(21.2)12(12.1)
重度3(3.0)03(3.0)12(12.1)9(9.1)
3讨论
3.1营养状况指标及其评价
为了便于评定营养状况,可将人体成分分成6个部分。热量主要储存于脂肪和骨骼肌,体内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皮肤、骨骼、血浆、内脏和骨骼肌,可分别通过适当的参数予以评价[1]。体重是评定营养状况的一项重要而可靠的依据,IBW的测定包含体脂肪和肌肉两个方面,可作为蛋白质、热量缺乏与否的粗略指标。体重作为营养指标的最大缺点是受身体内水分多少的影响,对于水肿的患者需考虑水分潴留的因素。内脏蛋白质的状态可以通过测定血清中某些蛋白质浓度来反映。常用的血清蛋白质指标有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血清中白蛋白浓度的降低(低白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最明显的生化特征[2]。营养不良时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下降并不是由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而是体内提供合成蛋白质的基质缺乏,因此持续的低蛋白血症是判断营养不良的最可靠指标之一[3]。白蛋白在肝脏合成,半衰期为20天,因而白蛋白作为营养指标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半衰期长,不能反映近期的蛋白质营养不良;二是需排除肝功能不全的因素。转铁蛋白半衰期为8天,作为营养不良指标比白蛋白灵敏。但体内铁缺乏时,如缺铁性贫血,转铁蛋白有代偿性增加,因此其可靠性不如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更短,仅为2天,在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的短期内即有明显变化,对营养支持治疗的反应迅速,可作为临床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和营养治疗的监测指标[4]。上述人体测量指标及生化指标的综合评定可全面了解人体的营养状况和疾病的预后。本研究中可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15例患者,血清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仅用人体测量指标不足以体现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需加上生化指标方可给予综合评定。而在血清白蛋白正常的72例患者中,前白蛋白减少的患者有15例,说明前白蛋白的变化最为灵敏,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变化,提示血清前白蛋白可在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作为随时监测的指标。
3.2机体免疫状态的评定
营养不良常伴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免疫功能不全是脏器蛋白质不足的另一指标。淋巴细胞总数是反映免疫机能的简易参数,正常值为2.0×109/L,营养不良时减少。但是在临床上还应排除多种引起淋巴细胞减少的因素的影响,如心衰、尿毒症、何杰金氏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淋巴细胞总数不是营养不良的特异性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差。
3.3营养不良的判断和分型
营养不良可分为三类[1]:①消瘦型营养不良:主要由热量摄入不足引起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消耗,特征为体重及其他人体测量值下降,而血清蛋白维持正常。本组99例患者中24例属此类型。②蛋白质营养不良:主要由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食量摄入正常或较多引起,以内脏蛋白质储存消耗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浓度降低,免疫功能受损,而各项人体测量指标仍正常甚而高于正常[5]。本组99例患者中15例属此类型。③混合型营养不良:乃由于蛋白质和热量均摄入不足造成,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各项人体测量指标均低于正常。此型是最为严重的一类营养不良,骨骼肌与内脏蛋白质均下降,内源脂肪与蛋白质储备空虚,多种器官功能受损,感染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预后不良。此型在肿瘤患者中多见,尤其是晚期患者。本组99例患者中30例属此类型,占营养不良的69例患者的43.5,最后多因出现并发症而死亡。
3.4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定的意义
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处于一种恶性营养不良状态(恶病质)。本组99例患者中有69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9.7。因此对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评定是有必要的,可了解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及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并进一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估计其预后[6],在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合理实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7]。
作者单位:李宇清(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广州市510260)
篇6
关键词:糖代谢;铁代谢;血清铁蛋白;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障碍
近年来研究发现,铁代谢异常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而且铁超载影响胰岛素的作用[1]。而据糖耐量受损的不同程度,糖代谢状态分三类,即正常血糖、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是反应机体贮存铁的一个指标,已有研究[2]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的SF高于对照组,且与血糖呈正相关,提出铁离子参与糖尿病前期的糖脂代谢异常,SF水平成为早期糖代谢紊乱的有效监测指标之一。
1 SF的概述
铁在人体内的贮存形式包括铁卟啉类和非铁卟啉类,SF属于非铁卟啉类,主要作用为贮存铁,为血红蛋白的合成和体内其他生理功能所需的铁提供一个储存库。SF是由法国科学家Laufberger在1937年分离马的脾脏实验发现的。铁蛋白是去铁蛋白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组织中,是体内含铁最丰富的一种蛋白,在铁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
有研究表明,SF与缺铁性贫血、肿瘤、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等均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糖尿病与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铁超负荷可以引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同时,铁选择性储存在胰岛细胞内,引起β细胞凋亡[4],铁超负荷时导致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2型糖尿病人的病情[5]。
2 SF与不同糖代谢状态的关系
SF水平高低与糖代谢状态有关,且SF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在对糖耐量不同程度受损的人群研究后发现,铁蛋白含量在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正常伴一级亲属家族史者>正常对照者,说明铁在糖尿病发病进程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6]。
2.1与正常糖代谢的关系 包括无糖尿病家族遗传病史的正常人群和糖耐量正常伴一级亲属家族史者,后者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SF的生理功能:目前认为,机体摄入铁后,在肠黏膜中合成去铁铁蛋白,去铁铁蛋白可以调节吸铁率,铁蛋白分为碱性和酸性,碱性铁蛋白与铁的储存有关,酸性铁蛋白起着铁转运作用。
2.2与糖尿病前期的关系 糖尿病前期分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受损主要表现为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和基础状态下的β细胞功能异常,早期胰岛素分泌反应尚保存;糖耐量减低则主要表现为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同时糖负荷后早期胰岛素分泌减弱[7]。
有相关报道,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SF高于正常男性上限值200 ug/L的人群其空腹血糖平均水平显著升高,说明SF与空腹血糖的改变存在一致性[8]。近年的研究提示,铁代谢异常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而且铁超载影响胰岛素的作用[9]。
2.3与糖尿病的关系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有关,在对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铁负荷可能是病因之一。已有的横断面调查显示,SF较高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0]。
目前,高SF引起糖尿病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跟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有关。近年来,国内研究有所发现:血SF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且与胰岛β细胞功能呈负相关[11]。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笔者认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SF或许可以作为糖代谢异常的早期指标,预示着糖尿病的发生。同时鉴于所研究人群为西宁常居人口,西宁地处高海拔地区,最新有关海拔及低氧对SF的研究是:赵光斌、符本琪等人[12]在高原人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中指出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下,铁代谢率升高,体内储存铁增加,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对此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i M,Fang.Related Analysis on Type 2 Diabetes and Trace Elements[J].Guangdong Trace Science,2012,19(3):1-4.
[2]葛余浩,严光.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前期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240-242.
[3]胡若愚,叶飞,詹乾钢,等.血清铁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7):1089-1090.
[4]王艳艳.血清铁蛋白检测的意义[J].内蒙古医科大学雪报,2015(1).
[5]颜玲仙,熊燕,张太阳,等.江西地区糖代谢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5):343-345.
[6]Zheng H,Patel M,Cable R,et al.Insulin sensitivity,vascular function,and iron stores in voluntary blood donors[J].Diabetes CARE,2007,3:2685-2689.
[7]Hanefeld M,Koehler,Fueckler C,et al.Insulins ecre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pattern is different in isolat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J].Diabetes Care,2003,26:868-874.
[8]冯烨,李成江.糖尿病前期人群铁蛋白与糖脂代谢相关性研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9:299-302.
[9]Parkinson Study Group[J].JAMA,2002,287:1653-1661.
[10]Lee B K,Kim Y I.Association of serum ferriti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South Korean general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Korea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8[J].Metabolism,2011,60(10):1416-1424.
篇7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颗粒;药物输送系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3993-01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1-100 纳米尺度的原子、分子或者大分子所进行的研究与技术的总称,它们能够为许多纳米尺度的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利用纳米结构来发挥它们特有的性质和功能。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科学的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普遍,已经延伸到的科学领域如组织工程、分子影像、药物输送(基因或蛋白多肽的输送)及高通量筛选等等。其中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最引人注目,纳米颗粒的大小及其表面特征使得其在药物制剂的应用中脱颖而出。
1 智能纳米药物输送系统
纳米技术给药物输送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智能药物输送系统(SDDS),也被称作刺激敏感性输送系统。这个概念基于聚合物系统的物化性质在受到环境刺激时迅速改变的特征,这些刺激包括:物理因素(温度,应力,超声,电荷,光等)、化学因素(pH,离子强度等)、生物信号因素(酶类,生物分子)等等[1]。在应用中,可以根据这些刺激设计“开关系统”,SDDS 能够利用“开关系统”进行程序化和可预测的方式释放药物,达到增强疗效并降低系统毒性和副作用。与传统的药物输送系统相比,SDDS 具有更多的优点。传统的药物输送系统以预设的药物释放速率释放药物,不随生理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药物释放速率。而SDDS 则是一种“按需释放”策略,它允许药物载体在需要的时间内并且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释放出治疗药物,如自调控胰岛素给药系统,它能够根据环境血糖水平的变化来释放胰岛素[2]。SDDS也已经应用于抗肿瘤领域的研究,由于实体瘤具有微酸环境,所以装载抗肿瘤药物的pH敏感的聚合物胶束在肿瘤部位便引发了聚合物胶束的破裂溶解并释放内容物,如包含阿霉素的PEG-b-PHis 胶束能在pH6.8[3, 4]时有效地杀伤耐药性细胞株MCF-7。SDDS 能够显著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也正是利用这种促进性的靶向能力,才使得该系统以较小的副效应为前提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成为可能。
2 纳米技术与靶向药物输送系统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TDDS)利用载体的性质以及肿瘤组织的EPR效应来靶向病灶部位。靶向部位常分为三级,分别依次为靶器官、病灶细胞和具体病变细胞的细胞器,目前对于前两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第三级水平的研究才刚开始[5-8]。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分为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两种。被动靶向主要是根据药物及载体本身的性质,使得药物靶向载体被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尤其是肝Kupffer 细胞),然后被运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肝、脾等,如常见的一些靶向制剂有脂质体、微球、纳米囊和纳米球等。与被动靶向不同的是主动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药物载体经过修饰以后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就像导弹一样被定向地运送到靶部位。如在载药颗粒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或抗体,能够使得粒子主动靶向具有相应受体和抗原决定簇的细胞。现在研究得较多的主动靶向制剂包括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和免疫纳米球等等,可以看出,主动靶向的高针对性减少了一些药物作用的盲目性,可能成为未来靶向制剂的主流。
EPR效应指的是实体瘤的高渗透性和滞留效应,主要是肿瘤细胞在快速生长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营养和氧份的供济,释放了各种生长因子如EGF、VEGF等,促使肿瘤血管新生,新生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非紧密连接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平滑肌层缺乏、血管间隙疏松及淋巴回流缺失等原因,从而造成血管对一定粒径范围内的大分子物质、纳米粒等具有高通透性和滞留性。利用肿瘤部位的特殊病理生理结构,我们就可以实现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肿瘤被动靶向治疗制剂有阿霉素脂质体(Doxil)、多柔比星脂质体(Daunoxome)、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Abraxanne)等[9]。肿瘤组织除了被动靶向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主动靶向治疗,主要是利用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高表达的受体相结合的配体如抗体和多肽来修饰纳米药物载体,使其特异性与肿瘤细胞的结合,增加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10, 11]。常见的靶向配体如叶酸或转铁蛋白,药物载体修饰叶酸或转铁蛋白后即可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或转铁蛋白受体,特异性与肿瘤细胞结合,实现肿瘤主动靶向[12, 13]。
近年来,主动靶向制剂作为脑内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经靶向功能分子修饰后的纳米载体具有脑靶向作用,可作为提高药物脑内浓度的理想的策略。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有多种特异性的受体,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转铁蛋白受体(TfR)和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R&IGFR),通过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受体介导,将药物输送进入脑组织是脑内药物靶向输送的主要方法。Michaelis等将靶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功能蛋白Apo E共价连接至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药效学研究证明,Apo E修饰的白蛋白纳米粒能显著促进药物输送入脑,明显优于普通白蛋白纳米粒和游离药物[14]。Kreuter等也证实转铁蛋白和具有转铁蛋白受体亲和性的抗体可以通过转铁蛋白受体介导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将制备得到的转铁蛋白和OX26抗体修饰的洛哌丁胺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到ICR小鼠体内后,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配体修饰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无修饰纳米粒组和游离药物组[15]。
综上所述,纳米技术在提供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型治疗手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纳米治疗方法对于癌症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3 展望
对于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预测尚不能十分确定,从现在的研究程度来看是不可估量的。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诸多策略已经用于改善药物的靶向输送,但是靶向效率的提高仅仅只是量的提高,尚未达到“质”的飞跃。现阶段纳米技术在改善药物靶向输送的同时,也明显提高其他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摄取量,容易造成毒副作用。因此,纳米技术应用于改善药物输送如何达到“质”的飞跃,如何提高靶组织病灶区药物浓度并降低其他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如何设计和制备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好的材料,如何系统全面地评价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等都是有待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Farokhzad, O.C., Nanotechnology for drug delivery: the perfect partnership.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08. 5(9): p. 927-9.
[2] Chu, L.Y., et al., Preparation of glucose-sensitive microcapsules with a porous membrane and functional gates.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04. 37(1-2): p. 9-14.
[3] Lee, E.S., K. Na, and Y.H. Bae, Doxorubicin loaded pH-sensitive polymeric micelles for reversal of resistant MCF-7 tumor. J Control Release, 2005. 103(2): p. 405-18.
[4] Lee, E.S., K. Na, and Y.H. Bae, Super pH-sensitive multifunctional polymeric micelle. Nano Lett, 2005. 5(2): p. 325-9.
[5] Viglianti, B.L., Target molecular therapies: methods to enhance and monitor tumor drug delivery. Abdom Imaging, 2009. 34(6): p. 686-95.
[6] Kumar, P. and B. Mishra, Colo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an overview. Curr Drug Deliv, 2008. 5(3): p. 186-98.
[7] Juillerat-Jeanneret, L., The targeted delivery of cancer drugs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of drugs or drug-nanoparticles? Drug Discov Today, 2008. 13(23-24): p. 1099-106.
[8] Zhao, X., H. Li, and R.J. Le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via folate receptors.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08. 5(3): p. 309-19.
[9] Lammers, T., et al., Drug targeting to tumors: principles, pitfalls and (pre-) clinical progress. J Control Release, 2012. 161(2): p. 175-87.
[10] Marcucci, F. and F. Lefoulon, Active targeting with particulate drug carriers in tumor therapy: fundamentals and recent progress. Drug Discov Today, 2004. 9(5): p. 219-28.
[11] Allen, T.M., Ligand-targeted therapeutics in anticancer therapy. Nat Rev Cancer, 2002. 2(10): p. 750-63.
[12] Qian, Z.M., et al., Targeted drug delivery via the transferrin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pathway. Pharmacol Rev, 2002. 54(4): p. 561-87.
篇8
【关键词】 肠外肠内联合营养;重症脑卒中;血浆蛋白;并发症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89
伴随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 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1]。重症脑卒中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 因此需给予有效治疗措施以提高预后。有研究表明[2], 采用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治疗可有效提高重症脑卒中的疗效。为进一步探究上述结论, 在本研究中, 对本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治疗, 对比鼻饲匀浆饮食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年 2月 ~2016年 2月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 9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46例。对照组中男 23例, 女 23例;年龄 55~72岁, 平均年龄 (64.4±4.4)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为 (12.6±4.2)分;脑出血24例, 脑梗死22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53~74岁, 平均年龄 (64.8±4.2)岁;NIHSS评分为 (13.2±4.7)分;脑出血 25例, 脑梗死 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两组常规降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相应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 患者在入院后给予插胃管接负压瓶, 如果 48 h内胃液潴留量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营养干预前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血清蛋白、前清蛋白等指标情况;统计两组高血糖、腹泻、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营养指标 干预前, 观察组血红蛋白 (103.3±14.5)g/L、
转铁蛋白 (2.31±0.82)g/L、总蛋白(51.2±4.7)g/L、血清蛋白(28.1±2.4)g/L、前清蛋白 (163.2±40.5)mg/L, 对照组分别为(102.6±12.2)g/L、(2.15±0.82)g/L、(52.3±6.2)g/L、(27.6±5.4)g/L、(165.2±35.2)mg/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血清蛋白、前清蛋白分别为(108.9±13.4)g/L、(2.38±0.63)g/L、(61.6±7.4)g/L、(34.7±2.2)g/L、(212.7±13.4)mg/L, 均高于对照组(95.1±12.5)g/L、(1.82±0.95)g/L、(46.2±6.3)g/L、(25.0±3.2)g/L、(142.7±48)m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并发症 对照组高血糖7例, 腹泻3例, 应激性溃疡8例, 肺部感染 9例, 并发症发生率58.70%(27/46)。观察组高血糖1例, 腹泻2例, 应激性溃疡1例, 肺部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 10.87%(5/4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87%低于对照组58.7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9
【关键词】蔗糖铁;肾性贫血;骨髓象;铁代谢
The effet of iron sucrose injection for renal anemian on bone and iron metabolism
YUAN Hong ling,ZHOU Xiao ping,WEN jia,et al.Department of Nephrology,Yunnan Provincial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Kunming 65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bone marrow manifestation after the treatment of
DOI:10.3760/cma.j.issn 1673 8799.2010.05.40
作者单位:650032昆明,昆明医学院附属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肾脏内科
renal anaemia with Iron Sucrose Injection.And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Iron Sucrose Injection to renal anaemia patients’ bone marrow and iron metabolism.Methods 22 cases of renal anaemia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ron Sucrose Injection.Intravenously guttae Iron Sucrose Injection from the artery side during hemodialysis(100 mg each time,twice every week,and the volume dose was 1000 mg).All the cases were injected erythropoietin(EPO)with the dose of 120 150U.kg 1.week 1.Then observe the change of anaemia,erythrocyte series of bone marrow and iron metabolism after the treatment,so as to approach the effect of the Iron Sucrose Injection.Results After 5 weeks’ treatment of the 22 patients,the haematochrome(Hb)improved obviously(P
【Key words】Iron Sucrose; Renal anaemia; Bone marrow manifestation; Iron metabolism
肾性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广泛使用,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肾性贫血。但是铁的缺乏是患者对EPO治疗效果不良的原因,因此EPO治疗肾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本研究通过观察静脉注射蔗糖铁前后骨髓红系及铁代谢的变化,了解EPO治疗中机体铁的储备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①血透至少3个月且病情稳定的成年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输血治疗;②血红蛋白(Hb)60~90 g/L,血清铁蛋白(SF)≤500 mg/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40%。
1.2 研究方法
1.2.1 给药方法 22例患者2次/周,100 mg/次蔗糖铁(商品名:卫信康)于血液透析时由动脉端输入,共5周总量1000 mg,全部病例都合并使用EPO治疗,剂量为120~150 U/(kg•周),皮下或静脉给予。
1.2.2 观察指标 ①用药前及用药第五周后分别行骨髓穿刺检查,常规wright氏染色,经骨髓显微成像分析计算总红系所占百分数(E%),并对幼红、中幼红及晚幼红分别进行分类计数,计算粒/红系(G/E)比值;②用药前后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计数(Ret%);③分别于用药前后测定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
1.3 统计方法 对上述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过程中患者及RBC、Hb、Hct、Ret%在第2周后开始增加,5周时比用药前显著增高(P
2.2 治疗后骨髓象红系增生较治疗前明显活跃,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及E%均显著升高(P
表1
治疗前后血象红系各指标变化情况(x±s)
治疗时间(W)RBC(×1012)Hb(g/L)HCt(vol%)Ret(%)
02.29±0.5169.48±18.2121.37±5.320.79±0.33
12.30±0.6270.32±17.0921.72±5.300.92±0.79
22.41±0.4580.57±12.7421.81±5.141.21±0.72
32.48±0.4683.32±13.5622.12±5.221.39±0.63
42.58±0.3159.28±12.1723.01±5.151.47±0.81
53.20±1.0195.6±16.6124.69±5.891.49±1.03
注:与治疗前比较P
表2
治疗前后骨髓红系各指标变化(x±s)
骨髓红系用药前用药后
早幼红(%)0.98±1.141.73±1.34
中幼红(%)5.62±2.367.86±2.82
晚幼红(%)14.72±6.4221.92±4.62
E%21.98±7.2730.10±8.67
G/E2.99±1.621.52±0.66
注:与用药前比较P值均
表3
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比较(x±s)
项目用药前用药后
血清铁SI(μmol/L)7.28±2.9916.47±7.28
血清铁蛋白SF(mg/L)167.35±192.15518.29±182.62
转铁蛋白饱和度(%)18.12±7.9232.85±11.38
注:与用药前比较P值均
3 讨论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是比较常见的,除进食少所致铁摄入不足外,其原因包括频繁取血化验,存留在透析管路和透析器中的血,以及胃肠失血等造成大量血的丢失。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增加了红细胞的生成率,因而更增加了对铁需求,当上述两种因素合并存在时,血液透析患者要保持充分的铁储备是很困难的[1 4],目前临床上有口服铁剂及静脉补充铁剂,多数倾向于静脉补铁[5,6],蔗糖铁最早于1949年在欧洲开始应用,较少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Tamg等[7]认为对于患者体内铁状态的评价,首先要测定的是铁蛋白,血清铁蛋白超过300 mg/L时才考虑患者有足够的储存铁,在EPO治疗过程中,造血细胞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常常因为铁的缺乏,致红细胞生成受限,贫血难以纠正[8]。因此维持体内充足的铁储备,是红细胞生成的必要条件。本组患者治疗前均存在铁缺乏,用EPO治疗后随着铁需求的增加,血清铁蛋白、转铁饱和度均明显上升,血清铁蛋白高于300 mg/L,表明静脉注射蔗糖铁能快速提高机体的铁贮备,保证EPO治疗过程中的铁需求,见23。
本研究还观察到22例患者应用EPO及静脉注射蔗糖铁后,红系各指标均显著上升,并通过骨髓象变化得到进一步证实,骨髓象红系增生较治疗前明显活跃,骨髓中以中幼红和晚幼红增生为主。通过血象Hct和骨髓象E%变化的相关分析显示,蔗糖铁治疗期间血象和骨髓象增生趋势相同,骨髓E%增幅越大Hct增加越多,且E%增幅大于Hct的增幅,说明随着EPO促进骨髓造血,骨髓内大量原始红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熟红细胞的释放,外周血红细胞相应增加,但其增加晚于骨髓红细胞的增长。
本组资料观察显示,在运用EPO治疗肾性贫血的同时静脉运用蔗糖铁,可有效纠正血透患者的缺铁,增加铁储备,保证治疗中的铁需求,改善血透患者的贫血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王梅,左力,等.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 306.
[2] Horl wh,eavill I,Macdongall IG,et al.How to diagnose and Correct iron deficiency during r hur EPO therapy aconsensns report.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6,11:248 250.
[3] IV.NKF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d for Anemia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update 2000.am J kidney Dis,2001,37(clsupp):182 238.
[4] 唐琪,汪美煜,钱莹,等.肾性贫血时静脉与口服铁剂的疗效比较.中国血液净化,2004,3:431 343.
[5] Vanwyck DB,Danielson BG,Aronoff GR.making sense: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intravenous iron therapy Jamsoc Nephr,2004,15:91 92.
[6] Danielson BG Structure,chemistry,and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iron agents Jam soc Nophr,2004,15:93 98.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对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后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36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78例和单纯肠外营养组58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肠内外混合营养组的肺部感染、排气时间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混合营养组的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在改善营养状态、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术后恢复疗效更好。
【关健词】胃癌;根治术后;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单纯肠外营养;
全胃切除术是目前胃癌根治术常用方法之一。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患者的机体功能康复十分重要。近年来,手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得到重视,本文比较了早期予以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及单纯肠外营养支持对胃癌全切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力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36例全胃切除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其中男性80例,女56例,年龄为21~74岁,平均年龄47.8±2.9岁。纳入标准:确诊为幽门、贲门及胃体部癌变,能择期实行根治术,并且符合以下条件:(1)肝肾功能正常;(2)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3)术前3个月内没有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或接受过放疗或化疗;(4)术前无严重营养不良;(5)排除肠炎、胃肠道梗阻等。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分为两组:肠内外混合营养组78例及单纯肠外营养组5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
1.2 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均完善术前检查,手术前三天起予以低渣饮食,手术前24h起予以泡服番泻叶或开塞露保留灌肠等肠道准备。
1.3 营养方法 肠内外混合营养组:手术后极早(24h内)予以极早应用林格氏液500ml,速度20ml/小时,后改能全力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以20ml/h的速度输入, 以后每日逐渐增量,所增加的量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度,增至140ml/h,能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所用营养液同单纯肠外营养组;单纯肠外营养组: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20%脂肪乳、氨基酸等。两组予以同样的热量、氮源、维生素及电解质。
1.4 营养指标观察 两组病例均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10天进行观察,主要观察以下指标为:(1)一般项目:排气时间、体重、咽部不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2)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 ALB ) 、转铁蛋白( TF ) 和前白蛋白( PA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1 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第10天一般项目情况,两组的咽部不适、肺部感染及排气时间等数据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天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三个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0天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三指标的变化,单纯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等营养指标较术前比较稍有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外混合营养组的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指标较术前比较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单纯肠外营养组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LB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学者们对胃肠道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胃肠道不仅是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而且自身的肠道屏障还是重要的免疫器官[1]。胃癌患者因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等原因影响患者进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等状况。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前禁食和手术创伤使机体处于高炎症反应状态,机体的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下降,使机体处于负痰平衡、负热量平衡状态[2],加之手术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肠道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肠上皮细胞水肿变性,通透性增高,肠黏液层厚度变薄,肠道屏障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细菌发生移位,肠道免疫功能障碍。而肠道免疫屏障功能障碍可以触发全身炎症应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早期外科胃肠道手术后予以单纯的肠外营养,有研究表明,全肠外营养不但可能会造成肝内胆汁淤积等肝功能损害[3],而且,肠黏膜缺少食物和消化道激素刺激,黏膜更新修复能力降低,不利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修复,这可能与肠黏膜的营养供应有关。虽然肠黏膜的营养可以通过血流从细胞基底部输送, 但是70%肠黏膜的营养直接从肠腔获取主要,来源于肠腔内细菌分解食物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4]。早期予以肠内营养,不仅能够及时补充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改善肠道及机体的营养状况,而且通过食物刺激肠道黏膜,可以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胃肠黏膜生长,提高黏膜更新修复能力,维持肠道正常结构的完整性,进而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对调节肠道正常菌群,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保持肠道和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有积极意义;另外,营养物质经肠黏膜吸收输送到肝脏,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有助于内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有利于病人的康复[5-7]。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经比较在体重下降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中,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咽部不适、腹胀、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我们发现,肠内外混合营养组在咽部不适、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上低于单纯肠外营养组(P<0.05),排气时间亦早于单纯肠外营养组(P<0.05),而切口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肠内外混合营养组在防止腹胀、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等方面优于单纯肠外营养组。因此,术后早期开始肠内外营养,可以促进肠蠕动尽快恢复排气,缓解腹胀,防止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等。
前白蛋白是半衰期只有1.9天的一种血清蛋白,由肝脏合成,因其能快速反映机体代谢的正或负平衡状态,以成为目前国际上监测营养支持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8]。术后免疫功能的提高对于促进机体的各项功能充分的恢复,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发和再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都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从血清蛋白等指标的改变两个方面来观察患者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后的机体状态改善情况。术后第10天,两组病例分别进行组内术前、后比较,术后组间比较,结果发现,单纯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0天的TF和PA升高不显著(P>0.05),而肠内外混合营养组术后第10天的TF和PA显著升高(P
总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机体处于高代谢、负氮平衡和负热量平衡状态,早期予以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较单纯肠外营养支持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腹胀、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胃癌患者手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范学明,周瑞祥.肠内外营养在胃肠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比较.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 16(2):81-83.
[2] 刘俊,夏强.胃癌术后膳食纤维和早期肠内营养与消化道发症的关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3):223-225.
[3] 吴肇汉,秦环龙.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的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45( 20): 337-339.
[4] Perdikis DA, Basson MD. Basal nutrition promotes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Caco-2)proliferation brush border enzyme activity and motility[J]. Crit CareM ed, 1997, 25(1):159-165.
[5] Bozzetti F,Braga M,Gianotti L,et al. Postoperative enteral versusparenteral nutrition in malnourished patients with astrointestinal cancer: A randomized muhicentre trial.Lancet,2007,358( 92):1487-1492.
[6] Powell2 Tuck J.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in critical illness. Proc Nutr Soc,2007,66:164.
[7] Colomb V,GouletO.Nutrition support after intestinal trans plantation:how important is enteral feeding? CurrOpinClin Nutr Metab Care,2009,1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