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
时间:2023-04-09 21: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乙肝免疫球蛋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价格大约在两百元左右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根据品种、接种点等的不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会有不同的价格。
第二种:一般接种的剂量不同价格也不同,一般200IU/瓶的都在300-400之间不同,到防疫站进行询问就能知道。
第三种: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的大概150-160元一支,200单位的300元多,各个厂家的价格不同,上下差几十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分析
乙肝属于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发生损伤而导致的肝部疾病,临床上有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之分,其中慢性乙肝容易复发,治疗难度大,受到临床上的广泛重视【1】。免疫球蛋白属于人体抗体物质,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就会出现免疫球蛋白的升高,因此对于乙肝的临床诊治,免疫球蛋白的检验具有有力的参考意义【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乙肝病患150例进行检验分析观察。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B组各75例,同时以我院75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对照组分析。150例患者均被确诊为慢性乙肝病患【3】,其中有观察A组75例为慢性重度乙肝病患,观察B组75例为慢性乙肝病患。观察A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为23-65岁,平均年龄为(43.8±4.9)岁,体重范围为50-88kg,平均体重为(63.6±6.9)kg。观察B组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为22-66岁,平均年龄为(44.6±4.5)岁,体重范围为48-86kg,平均体重为(61.3±6.5)kg。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42.4±4.7)岁,。纳入的案例排除了患有心肺、肾脏等组织功能障碍者。三组案例对象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验标本在清晨空腹情况下采集静脉血4ml,通过10min的频率为3000r/min离心机处理,放置在抗凝试管中保存在零下20℃的冰箱中。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血清免疫比浊法对IgG、IgM、IgA的水平进行检测,此外运用重氮比色法对总胆红素水平做检测。运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凝血酶原活动度做检测。对患者治疗效果做分组,划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其中有效为痊愈和好转的总和,无效为无效和恶化的总和。
1.3 统计学方式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同时组间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表1:三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g/L]
分组
IgG
IgA
IgM
观察A组(n=75)
17.71±3.12
2.65±0.58
2.75±0.69
观察B组(n=75)
14.17±2.89
2.21±0.51
2.11±0.36
对照组(n=75)
11.41±2.07
1.75±0.31
1.47±0.23
注:组间比较,p<0.05.
表2:不同疗效的免疫水平对比分析
检验指标
有效组(n=94)
无效组(n=56)
IgG(g/L)
14.24±4.1
16.41±3.4
IgA(g/L)
2.42±0.33
3.19±0.18
IgM(g/L)
2.61±0.16
3.81±0.39
总胆红素(μmol/L)
170.58±100.75
381.39±163.38
凝血酶原活动度(%)
52.75±16.07
26.38±14.33
注:组间比较,p<0.05.
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乙肝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病毒,在机体受到感染后,病毒并不会直接造成肝组织损坏,主要时让机体的免疫能力紊乱。肝组织遭到乙肝病毒感染后,肝组织会有病毒抗原存在,可以激活机体克隆B细胞,并将该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同时还会在血浆中生成具有抗体活性,同时可以结合抗体的血浆球蛋白。血浆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M、IgA、IgE、IgD五种。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肝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会比正常健康人群更高,其原因主要时由于肝脏的Kupffer细胞功能出现障碍,抗原增多导致免疫球蛋白升高。本研究中慢性乙肝病患的IgG、IgM、Ig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与临床相关资料相符合,者说明了免疫球蛋白对于乙肝病患的检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对肝实质因病毒感染受损程度分析,当肝实质受损情况越重,免疫球蛋白会相应的更高。在,重度乙肝病患的免疫球蛋白比慢性乙肝病患的水平更高,同时在对于不同治疗情况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病情治疗有效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要低于无效者,者更加说明了免疫球蛋白对乙肝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胆红素由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构成,胆红素作为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肝细胞对其代谢哟这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乙肝病毒感染,则肝组织受损后会出现总胆红素的代谢障碍,其水平会与并且的发展呈现正向相关性,当并且严重时,总胆红素的比例水平会更高。
当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患免疫功能紊乱,同时其凝血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肝部是凝血因子的合成区域,对凝血系统有平衡调节作用,会对肝细胞受损情况产生反应。当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越低的情况下,肝功能受损情况越严重。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对于乙肝病患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总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是重要的乙肝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工建俊,工金鹏,沈超.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1) ; 49-50.
篇3
【关键词】 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
目前,我国约有1亿多人感染乙肝病毒,而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途径。利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孕期对母体进行免疫阻断,正在被国内外普遍应用[1],研究和探讨HBIG预防宫内感染乙肝的效果,以及应用HBIG的方式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HBV DNA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295例,检测母血在肌肉注射HBIG前孕妇HBV DNA含量,分别在孕20、24、28、32、36周肌注HBIG 400 U,并于孕妇分娩前测定其血HBV DNA含量。
1.2 分组方法 依据孕妇肌注HBIG前后血中HBV DNA值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组:HBV DNA升高组(55例);HBV DNA下降组(227例);HBV DNA转阴组(13例)。各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均进行乙肝疫苗以及HBIG联合免疫,孕妇发现HBsAg时间、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检测方法 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采用RT 6000酶标仪(美国Rayto公司生产),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试剂,有效阳性对照OD值>0.05,阴性对照OD值103拷贝/ml为阳性。
1.4 诊断标准宫内感染:新生儿出生后静脉血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且持续至1月龄;免疫失败:新生儿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HBsAg为阴性,且持续至12月龄。
1.5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表1
孕妇例数及新生儿免疫失败例数结果对比(例,%)
组别 免疫失败例数 免疫失败率
HBV DNA含量升高组(n=55)15 27.27%(15/55)
HBV DNA含量下降组(n=227) 0 0
HBV DNA转阴组(n=13) 0 0
合计(n=295)155.08%(15/295)
注:与HBV DNA转阴组和含量下降组比较P
表1说明,采用5次肌注HBIG,可使大部分(81%)的孕妇血HBV DN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还有部分(4.4%)孕妇HBV DNA转阴。但有孕妇(17%)HBV DNA含量升高,在HBV DNA转阴组和下降组,新生儿免疫失败率为0。而HBV DNA拷贝数升高的孕妇其免疫失败率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孕妇注射HBIG前后血中HBV 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预测新生儿免疫失败率,孕期血中HBV DNA拷贝数升高或HBV DNA拷贝数大于105拷贝/ml,新生儿免疫失败率升高。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胎盘中的滋养细胞与母体血液直接接触,不仅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也是HBV侵入胎盘的主要屏障,HBV可引起胎盘发育不良,导致胎盘屏障发生障碍,使滋养细胞失去屏障保护作用,从而出现HBV经胎盘的血源性和细胞源性的宫内感染[2]。HBsAg阳性孕妇在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被动免疫,从而减少HBV感染[3]。早期应用HBIG,除直接中和病毒颗粒外,主要刺激母体的免疫系统,增强网状内皮作用,活化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机体T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白介素 2(IL 2)和干扰素提高孕妇的细胞免疫功能[4],从而快速降低HBsAg滴度和HBV DNA载量,减少HBV的侵袭能力,阻断HBV对滋养细胞的感染,恢复胎盘屏障功能,减少HBV的母婴传播机率。
本院研究显示,在孕期20周,开始肌注HBIG 400 U,实施免疫阻断较有些学者[5]所采用的传统免疫阻断,成功率显著提高,这是因为妊娠20周时,胎盘滋养细胞已经具有主动将母体1 gG型抗体转运给胎儿的能力[6],孕期HBV DNA的高滴度是母婴阻断免疫失败的主要因素,故HBV感染的孕妇在孕前及孕初降低HBV DNA含量,是减低胎儿HBV宫内感染和提高免疫阻断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冰,梁晓峰.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312.
[2] 刘伟.死胎胎盘组织中HBcAg表达的临床和病理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8(2)104.
[3] 刘海英.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2)128.
[4] 曾荣诚.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胎儿宫内感染86例临床分析.肝脏,2006,11(1)64.
篇4
[关键词]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阻断母婴传播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a)-172-02
目前,国内有1.2亿人携带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其中30%~50%的患者都是通过母婴进行传播的。据研究,HBsAg阳性的母亲通过分娩时感染给婴儿,是乙型肝炎重要的传播途径,而且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中40%~70% 将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如果母亲HBsAg阳性,还伴有HBeAg阳性(简称双阳性),那么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对婴儿的感染率可达90%以上[1]。这些慢性HBsAg携带者,不仅可成为社会上的传染源,而且可发展为慢性肝炎,有部分患者在肝硬化的基础上死于肝癌。因此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乙肝免疫球蛋白系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献血员后采集的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分离提取,并经病毒灭活处理制成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制剂。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可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HBsAg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的婴儿。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常用方法为孕28、32及36周分别注射HBIG[2]。本研究通过对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两种不同用法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法提供给临床应用,期望能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的几率,减少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几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产检并选择在我院分娩的年龄为22~34岁的孕妇中筛选出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100名作为治疗组,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
1.2 方法
采用广东伟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治疗药品。治疗组A的孕妇从孕期7个月起(28周),每月注射1次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00 IU,临产前共注射3次,其婴儿出生后24 h之内及1个月、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10 μg。治疗组B的孕妇孕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待其婴儿出生后24 h之内及1个月后各注射1次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100 IU,在出生后24 h、1个月、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10 μg。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尚无确定的标准,一般采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外周血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作为宫内感染的诊断标准[3]。本研究通过追踪回访研究对象婴儿,分别检测0岁和1岁时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酶联-紫外连续检测法。
1.3 统计学方法
对检测结果运用?字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A婴儿0岁和1岁时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4.3%、80.0%和9.5%、85.7%,治疗组B婴儿0岁和1岁时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6.1%、75.4%和6.1%、91.9%,肝功能无异常。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A比治疗组B的HBsAg阳性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98,P<0.05)。
3 结论
通过本项目研究,表明通过对新生儿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方法比对孕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方法预防乙肝母婴传播较为经济有效,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减少新生儿乙肝感染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面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4 讨论
目前,孕母阳性率高达10%,HBV经母婴传播所引起的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感染的1/3[4],HBV母婴传播有3种方式: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已证实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几率相对较小,感染率为2%~3%[5],故产时、产后传播是HBV母婴传播中的重要途径。
新生儿处于乙肝的免疫空白期,不仅对乙肝病毒易感,且感染后病毒难以清除,形成长期携带状态,他们对周围人可造成长期的感染威胁,于自己则往往成为青中年期乙型肝炎及中老年期肝硬化和肝癌的祸根,可见预防母婴传播的重要性[6]。
乙肝高危新生儿出生后单用乙肝疫苗注射,抗-HBs产生较弱,起不到快速清除血中HBV的作用,若尽快给予HBIG,其优点是出生时高滴度的HBsAb,可以较早起到抗感染作用,这种被动-主动联合阻断方法,世界许多地区报道可有效阻断乙肝的传播。HBV宫内感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阻断治疗的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料显示,两组预防措施均具有一定的预防HBV感染的作用,但以新生儿注射HBIG效果更为理想。但仍有一小部分小儿抗-HBs没有阳性,对这部分小儿应进一步查HBsAg,对HBsAg、抗HBs都阴性反应的小儿应及时加强补种疫苗,对抗HBs阳性的小儿也应0.5~1年检测抗体水平,对抗HBs水平降低和阴转的小儿应及时再次免疫,这也是截断婴儿再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婧.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06:139.
[2]李小毛,施敏凤,杨越波,等.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63-67.
[3]朱启,于广军,吕晴,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70-480.
[4]连志洁.流行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
[5]周绍聪.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0.
篇5
【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联合免疫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胎儿宫内感染HBV,不仅易形成以后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宫内感染难以阻断,是形成慢性乙肝的主要途径和原因。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HBV相关肝病的关键[1]。我院自2002~2006年对湖北省兴山县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及新生儿进行了孕期干预及新生儿联合免疫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检查与分娩的孕产妇,常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年龄21~43岁,平均(26.94~2.1)岁,孕周36~41.6周,平均(39.3±1.2)周,所有病例均无输血及免疫治疗史。初产妇97例,经产妇3例,阴道分娩42例,母乳喂养85例。随访时间至2006年12月。
1.2方法
1.2.1孕妇检测及治疗在初次孕检时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HBsAg阳性孕妇,在妊娠28、32、36周各注射HBIG200 IU[2](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分娩断脐取脐动脉血2 ml,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取最早初乳2 ml,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按照产科指南选择分娩方式。除乙肝两对半“大三阳”不哺乳,其余均采用母乳喂养。
1.2.2婴儿治疗及检测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100 IU,乙肝疫苗10 μg(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中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出生后第4周再次注射HBIG 100 IU,于出生后满第1、2、7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5 μg。婴儿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1.5 ml,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阳性和(或)HBsAb阴性者半年后复查。
2结果
2.1血清学标志100例HBV感染孕妇中HBsAg阳性98例,HBeAg阳性22例,HBeAb阳性46例,HBcAb阳性82例。脐血HBsAg阳性12例,HBsAb阳性3例,HBeAg阳性10例,HBeAb阳性38例,HBcAb阳性72例。
2.2乳汁中的病毒标志100例乳汁HBsAg阳性39例,HBsAb阳性1例,HBeAg阳性28例,HBeAb阳性4例,HBcAb阳性25例。
2.3血清学检测婴儿于出生后第8个月来院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其中89例HBsAg阴性并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另9例HBsAg和HBsAb均阴性(而半年后复查有3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HBsAg阳性者仅2例(而半年后复查有1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HBsAg转阴性)。
3讨论
3.1联合免疫的作用机理HBV的母婴传播途径为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产时传播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占40%~60%。大多数学者认为单纯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仅能使病毒数量减少,不能完全预防,一旦停止使用,很多人仍会成为携带者,而乙肝疫苗仅能有效阻断产后感染,宫内感染的胎儿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无效。因为胎儿期感染乙肝的患儿,通过胎盘进入其体内血循环中的结合状态的HBV能使尚未成熟的胎儿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不仅影响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也削弱了免疫细胞对病毒的识别和杀伤功能。孕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转移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妊娠后期4~6周胎盘对IgG的活性转运最明显。给HBsAg阳性孕妇注射HBIG,抗HBs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并且HBIG可中和孕妇体内的HBV-DNA,减少孕妇体内HBV-DNA含量[3]。本实验在妊娠后28、32、36周给孕妇注射HBIG 200 IU,1次/
月,可降低孕妇体内的HBV含量,并使胎儿在宫内获得持久的被动免疫保护。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这样分娩时由母体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病毒,就可以在进入肝细胞前被中和掉。同时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使其主动产生抗HBs。出生后第4周再次肌内注射HBIG可中和进入血液中的游离的HBV从而预防产后感染。由于在宫内、产时、产后3阶段进行了被动和主动的联合免疫,有效阻止了母婴垂直传播。仅发现2例婴儿HGsAg阳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加强对婴儿的随访对HBV携带者所生婴儿的随访至关重要,免疫失败不仅与宫内感染有关,而且与婴儿是否对疫苗产生反应有关。对HBsAg阴性和抗HBs阴性的婴儿,给予乙肝疫苗第2程序的加强注射,可提高对乙肝的免疫成功率,减少母婴传播率。本实验中有1例婴儿于产后第8个月查HBsAg阳性,直至半年后复查方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g转阴性。故对新生儿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不要轻易放弃,仍应给予正规的免疫治疗。对HBsAg阴性婴儿重新补种第2疗程的乙肝疫苗,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彭军,赵志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疗效观察.华西医学,2005:2.
2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7.
篇6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 肝硬化
中图分类号 R446.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4-008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4.039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肝脏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代谢功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为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中[1-2]。因此,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60例肝病患者的资料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选取20例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慢性肝炎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3~77岁,平均(57.3±12.4)岁;急性肝炎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5~74岁,平均(58.2±11.9)岁;肝硬化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8~76岁,平均(55.7±13.1)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6~79岁,平均(57.9±13.2)岁。四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在空腹的情况下,采集患者的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对四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含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四组研究对象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统计与观察,并记录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肝炎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情况
慢性肝炎患者和急性肝炎患者的IgG、IgM及Ig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中显示,慢性肝炎患者的IgG(18.46±3.59)g/L、
IgM(2.84±0.45)g/L及IgA(4.13±0.92)g/L和急性肝炎患者的IgG(13.51±1.86)g/L、IgM(2.59±0.53)g/L及IgA
(3.91±0.89)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IgG(7.56±1.14)g/L、
IgM(1.12±0.09)g/L及IgA(3.39±0.7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IgM(3.54±0.54)g/L及IgA(4.79±0.64)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IgG(7.56±1.14)g/L、IgM(1.12±0.09)g/L及IgA(3.39±0.78)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肝脏是人体中的重要代谢器官,是合成与分泌蛋白质的场所,并承担着蛋白质的运输与分解的场所,肝炎是肝脏病变的常见类型,患者发病隐匿,较难发现。免疫球蛋白是人体中蛋白质的常见类型,具有一定的抗体活性,对体内异类细菌、病毒等物质具有重要的吞噬作用,一旦患者的肝脏细胞发生异常,会导致患者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途径受到阻滞,使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发生异常,进而对疾病做出诊断[6]。
与此同时,临床上利用免疫比浊法对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测定,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蛋白抗体水平的变化,为患者疾病的改变提供可靠依据,在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出现大幅度异常的变化时,将直接反映出患者肝脏疾病的存在,为肝脏疾病患者的后续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及时准确的对疾病做出诊断[7]。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使患者对诊断与治疗的过程更为满意[8]。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其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明显较高,作为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俊,王金鹏,沈超.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1):49-50.
[2]王琦.免疫球蛋白血清检测在肝病患者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36-37.
[3]周新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03-104.
[4]杨文涛,黄刚,陈永刚,等.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8):333.
[5]万瑶.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价值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93-94.
[6]张丽.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0,31(36):6683-6684.
[7]姚雯颖.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0):4690-4691.
篇7
能逐渐紊乱, 其中 MP感染对患儿具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支原体感染;免疫球蛋白;补体DOI:
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为主的免疫性疾病 , 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腹痛、蛋白尿等[1]。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乎细菌和病毒两者间的微生物 , 会引发呼吸道症状之外的组织损
作者单位:466000周口市中心医院儿科
伤。本次研究对 HSP合并 MP感染患儿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进行检测 , 了解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状态 , 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 2013年 4月 ~2015年 4月在本院接受
・94・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11月第10卷第32期 China Prac Med, Nov 2015, Vol. 10, No.32
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治疗的患儿 68例为研究对象 , 其中IgE、IgM和补体C3、C4, 本次研究使用仪器为IMMAGE800。 男 32例 ,女 36例 ,患儿年龄 3~15岁 ,平均年龄 (7.53±2.31)岁。1. 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把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设为观察组 (34例 ), 肺炎支原体阴性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 t检验;患儿设对照组 (34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 采用 χ2检验。 P0.05), 具有可比性。 有统计学意义。
1. 2方法所有患儿都采用动凝集法对 HSP患儿血清 MP-2结果 IgM抗体进行检测 , 所有患儿均在早晨空腹抽取 4 ml外周静2. 1两组患儿免疫球蛋白情况比较观察组IgA、IgG两项指脉血 , 放置在普通的测试管内 , 离心后把血清实施收集。借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对照组IgE、IgM助免疫散射比浊法 , 使用全自动分析仪对患儿的IgG、IgA、水平明显比观察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2. 2两组患儿补体C3、C4比较两组患儿的C3、C4水平比较, 观察组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表2两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比较 ( -x±s, g/L)
3讨论
HSP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血管炎病症之一 , 患儿发病前容易出现乏力、皮肤紫癜、低热、呼吸道感染等情况 , 部分患儿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消退 , 但复发率较高。关于其临床治病因素比较多 , 目前对其病机的认识 , 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患儿治疗中如果不能够切合实际对患儿实施全面而深入的治疗 , 就不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 从而延误病情 , 增加患儿的临床疾病痛苦。HSP一般伴随其他并发症 , 如腹部绞痛、便血等。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 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 , 严重损伤患儿的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同时 , MP与人体某些器官具有相同的抗原 , 发生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和损伤的情况。相关研究表明 , MP感染不但会引发严重肺炎 , 也会引起 HSP[2]。本次研究中 , 检查呈 MP-IgM阳性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血清补体是经过活化的蛋白质 , 具备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免疫调节等作用。激活患儿的补体能促进炎症反应 , 加大损伤的程度。HSP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全身性小血管炎 , 除毛细血管外 , 也可累及微动脉和微静脉。到目前为止 HSP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都还不是很明确。补体是一种蛋白质 , 存在于人
的血清中 ,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 , 其生物学作用主要表现为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以机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等。不过已经有不少临床研究指出 , HSP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进展
可能与其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具有一定的联系。IgA的合成增加以及清除减少是 IgA免疫复合物沉积的主要原因。
IgA循环免疫复合物能借助其他途径和 MBL途径把补体系统进行激活 , 激活后的途径汇点为C3。本次研究可知 , 对照组IgE、IgM水平高于观察组 , 观察组C3、C4水平明显比对照
组低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综上所述 , MP感染会引发因严重的肺炎或 HSP, 针对患儿检测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快速找到发病病因 ,对治疗 HSP并发 MP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兰英 , 杨硕 , 严慧 , 等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过敏性紫癜 40例临床分析 .中国基层医药 , 2013, 20(20):3081-3082.
篇8
[关键词] 川崎病; 高敏C反应蛋白; 免疫球蛋白; 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 R7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152-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全身的非特异性血管炎。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男孩较多。以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最高,目前已经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未治疗的患儿20%~25%可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2],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能减少川崎病时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和程度。近年已有研究表明hs-CRP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川崎病[3]和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4]。我科于2008~2012年间收治住院确诊川崎病患儿62例,在使用常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前后分别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两组检验值的变化与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敏感性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期及早发现免疫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病例,降低并发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所载198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收集2008~2012年住院符合诊断的患儿62例,年龄10月龄~9岁,其中男39例,女23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g/kg.d),如无效则次日再加用相同剂量1天,并加用阿司匹林口服;其中治疗有效51例,占82.26%;治疗无反应(治疗48 h后,体温仍高于38℃)11例,占17.74%,两组临床病例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采集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血标本各2 mL,静置2 h后离心,收集上清液,2℃~8℃保存;血清hs-CRP应用南京普朗医疗器械公司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以德国罗氏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通过Epidata3.0软件输入,通过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处理,P < 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血清hs-CRP水平比较见表1。使用IVIG治疗前血清hs-CRP均有明显升高,但治疗无反应或发应短暂患儿在使用IVIG后血清hs-CRP下降幅度显著低于治疗有效患儿(P < 0.01),血清hs-CRP下降水平与川崎病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呈正相关。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全身血管炎综合征,其中心血管损害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免疫激活,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I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导致内皮溶解的细胞毒性作用,内皮损伤发生血管炎[5]。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通过对免疫调节细胞产生负反馈,封闭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以及抑制外周单核细胞释放TNF-α[6]等机制,对川崎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降低了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然而对那些治疗无反应或反应短暂患儿的治疗仍然是一大难题,这对于诊治的临床医师是一个挑战。
CRP是一种能和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结合,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23kD)以非共价键聚集形成的环状五聚体蛋白,多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分子刺激肝脏细胞合成。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可比正常值高达上百倍,常提示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在疾病治愈后其含量急速下降。临床上CRP一般作为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用于自身免疫性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以及抗生素疗效观察等。hs-CRP是根据新测定方法来命名的CRP,敏感度更高,其浓度范围通常为(0.15~10) mg/L,而川崎病例中hs-CRP常≥50 mg/L[7]。目前研究表明,hs-CRP是反映冠状动脉炎症的可靠标志物,被认为是冠心病患者未来心血管病发病和病死的预测指标[8],独立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时hs-CRP升高,hs-CRP可以作为手足口病急性期与炎症治愈的有意义的指标[9]。另有学者指出川崎病患儿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与血浆hs-CR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10],而动态观察hs-CRP水平亦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无反应的早期判断[11]。
本文的检测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血清hs-CRP显著升高,治疗有效患儿在使用IVIG后出现血清hs-CRP的显著下降,而治疗无反应或发应短暂患儿使用IVIG后则无明显下降。因此,通过对比使用IVIG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hs-CRP下降情况,可以初步分析川崎病对使用IVIG的治疗敏感性,为及时修订治疗方案和了解疗效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12]。
[参考文献]
[1] 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s,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Pediatrics,2004,114(6):1708-1733.
[2] Newburger JW, Fulton DR. Kawasaki disease[J]. Curr Opin Pediatr,2004,16(5):508-514.
[3] 曾志涌,郑平,麦红,等. 血小板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J]. 海南医学,2011,22(23):17-18.
[4] 黄如章. 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在川崎病诊疗中的意义[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7):36-37.
[5]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
[6] 顾晓琼,万根平,伍时冠,等. 丙种球蛋白及甲强龙抑制川崎病患者PBMC释放TNF-α的作用[J]. 广东医学,2010,31(17):2261-2264.
[7] 孙艳霞,张贵英,张会丰,等. 超敏C-反应蛋白对判断小儿发热性质的意义[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2):216-218.
[8] 褚茂平,徐强,吴蓉洲,等. 川崎病后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5):602-603.
[9] 邓燕艺,马晓红,丘丽莉,等. 手足口病患儿高敏C-反应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100-4101.
[10] 徐明国,门丽娜,王海霞,等. 川崎病患儿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13-517.
[11] 严海燕,胡俊庭,方伟祯,等. 超敏C反应蛋白在川崎病患儿疗效监测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4):1438-1439.
篇9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神经节苷脂;吉兰巴雷综合征;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5.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46-01
吉兰巴雷综合征也称为“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以一种以运动损害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的周围神经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波及神经根,颅神经,脊神经,其发病率在0.50-1.8/10万左右,重症者可因为呼吸肌麻痹从而危及生命,我们采用静脉中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神经节苷脂合用,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取得良好疗效。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免疫介导的、严重的、多发性的神经性病变,近些年来,采用血浆置换以及免疫球蛋白的治疗,对疾病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并且,免疫球蛋白相比血浆置换而言,有着更好的疗效,并且还较为安全可靠,但是,它的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有研究表明,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对于疾病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吉兰巴雷综合征在全球的年发病率是0.59-4/10万,并且男性发病率是女性发病率的1.5倍,而且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以发病。目前,我国对于流行病学的系统的资料,还较为缺乏,但是通过对于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尤其是年龄资料显示出,儿童和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欧洲和北美的发病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季节的倾向,但是墨西哥和亚洲的发病率则显示出了明显的季节的倾向,并且是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有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病患是散发的,但是,丛集性发病的情况也有过报道,有些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出,丛集性的发病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水源性污染、腹泻、伤寒和肝炎等原因,我国的研究中也显示出了吉兰巴雷综合征的高危的致病性菌株。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们收集2000年4月-2007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80例患者中,发病前2-3周,22例曾经有过消化道感染史,26例曾经有过呼吸道感染史,其余14例无明显的诱发因素,全部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患者的病史最短的为4小时,最长的为14天,肌电图显示:出现神经源性损害,细胞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延长,波幅增高,细胞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患病后1-3周抽取的脑脊液,提示出蛋白细胞分离的现象。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1岁,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0岁,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的患者,给予注射丙种球蛋白0.5 g/(kg・d),连用7天,与此同时,输入单唾液酸四乙糖神经节苷脂钠50mg,连用一个月,对照组采取丙种球蛋白0.5g/(kg・d)注射,采用静脉注射7天。分别对两组患者给予维生素类的口服药物,以及其他的支持治疗方法。两组患者都进行3个月的康复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各种项目测量值输入到系统中,应用SPSS系统来处理输入的数据,并且做均数的t检验。检验的标准为=0.05,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将所记录到的数据应用SPSS系统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2 结果
2.1 操作结果
对于两种治疗方法,患者近2周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治疗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2 不良反应
经过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发生呕吐、恶心、乏力、头晕、食欲下降等不良的药物反应,但是患者的不良的药物反应不影响治疗,两组的差异无显著性(χ2=0.012,P>0.05)。
3 讨论
吉兰巴雷综合症的病患,病情的进展有时会很快,发展十分的迅速,并且还急剧的出现了恶化,因此,为了患者的安全起见,除外极其轻微的患者以外,但凡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症的病患都应该进行住院的观察,并且在疾病的早期,必须进行诊断性的查体,进行常规的治疗,进行心血管和呼吸的功能监测,并且要告诉家属以及患者在诊断的过程之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更好的进行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预后的教育。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死亡原因往往并不是常见的呼吸衰竭,而是死于并发的感染、肺梗死、心肌梗死等等。并且随着患者的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患有各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就会越高,有相当的一部分患者会并发有菌血症、肺炎或者是其他的比较严重的感染。因此医护人员还要十分的注意对于患者的护理,防止患者的并发症、感染的出现和进一步的进展。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可能和感染有关的,并且有免疫机制参与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特发性多发性神经疾病,它的病理改变具体为神经内膜的细胞,血管周围出现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且浸润的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然而吞噬细胞被这些细胞瓦解,会出现细胞的节段性炎性脱髓鞘,严重时可以导致轴索的变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损害主要发生于一周之内,因此该病的急性期治疗应该重点的清除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临床中,起病主要以急性或者是亚急性的起病为主,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呈现出弛缓性、对称性的瘫痪,除此之外,免疫治疗方法还可以是患者的病程缩短,从而很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上的症状。重点放在减轻自身免疫反应,因此需要采取的非常规治疗包括,首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5 g/kg・d)治疗,这样不仅能够中和、清除病人血清中的补体免疫成分及抗体,而且还可以明显降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死亡率。吉兰巴雷综合征是引起急性的弛缓性瘫痪的较为常见的原因,并且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但是患者的急性期之后的治疗应该怎样进行,如何才能在病程的亚急性期,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改善神经功能? 神经节苷脂是一种复合糖脂,大多存在于大多数的哺乳动物中神经元细胞之中,这对神经系统的再生和发育起巨大的作用。脂蛋白与外源性神经节苷脂结合,并且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然后嵌入受损部位细胞的神经细胞膜上,保护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Ca2+-ATP酶的活性,从而很好的纠正离子失衡,减轻神经细胞的损害,帮助突轴生成、髓鞘再生和轴突生长,并且参与神经重塑,除此之外,远期治疗对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功能恢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该实验中免疫球蛋白,结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2周后,症状改善的程度和对照组的相似,然而3-4周后,治疗组的症状大部分出现了好转,再次复查肌电图,显示出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变短,然而波幅升高,神经传导的速度大幅的增快,在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时,远期疗效明显的好于单独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法费用较高,限制了它的广泛推广,因此建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在早期使用,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更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致残率,以更快的恢复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杨,冯加纯. 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A]. 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Neurology).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Neurology):,2010:1.
[2]蒋科,王学峰,曾可斌.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04:330-333.
篇10
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HBsAg阳性的人(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病人)何时才能够结婚或怀孕,婚后生活特别是性生活中又应注意些什么等,的确很有讲究。
慢性乙肝可以由急性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演变而成。慢性乙肝病人的体内不仅含有乙肝病毒,而且肝脏仍在发炎,至少有一项肝功能不正常,并有食欲不振、容易疲劳等症状。由于婚后美满的性生活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而慢性乙肝者进行性生活肯定会有不利影响。所以,我认为带病完婚不可取,愈后结婚是上策。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性乙肝治愈的可能性高于75%。 HBsAg阳性者,只要身体健康,肝功能正常,无任何自觉症状,则完全可以结婚,而不必等到HBsAg转阴。但是,健康的一方在结婚前必须做乙肝感染指征检测,如果HBsAg阴性,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就应该接种乙肝疫苗,并经复查后确认免疫成功了,方可完婚。
当女方是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时,应进一步检测血清HBeAg或乙肝病毒核酸(HBV-DNA)的浓度。如果HBeAg 的浓度很高或HBV-DNA的浓度超标,最好不要急于怀孕,宜在医生的治疗下,降低HBeAg 的浓度或HBV-DNA的浓度,然后再怀孕。目前,医学上虽然还没有可靠的杀灭乙肝病毒的药物,但是某些核苷类药物及广谱抗病毒细胞因子,以及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降病毒治疗是绝对需要的。
现在,医学上已经弄清楚了乙肝病毒围产期母婴传播的主要原因:在胎儿娩出的同时,胎盘便开始从子宫壁上剥脱。胎盘内有大量的血管,母亲的血和胎儿的血之间只隔两层细胞膜。在胎盘剥离时,母胎之间脆弱的血管接合终端被撕裂,少量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通过脐血混进胎儿血内,于是形成母婴围产期传播。这就是剖宫产者和自然分娩者的围产期传播率并无明显差别的重要原因,也是先兆流产者胎内传播乙肝病毒概率很高的原因。乙肝(包括急、慢性乙肝)病人在妊娠过程中,把乙肝病毒传给胎儿的危险性要比单纯HBsAg阳性而无活动性肝炎的母亲高。因此,这些人不应在患病期间怀孕,应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考虑怀孕。
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我国已有生产,但产量不高。前一个时期因各种原因,曾一度停止生产。如今,有关采、供血的法律已颁布,血液市场也已规范化,血制品的生产规模还会扩大。乙肝免疫球蛋白可用于应急治疗,对预防乙肝病毒围产期传播是十分有效的。当前生产的规格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成年人在意外损伤中可能感染了乙肝病毒者;一种是中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用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其实,中效价免疫球蛋白的预防作用并不亚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它可以与乙肝疫苗同时注射(左、右臂同时注射),不仅预防效果好,而且不会抑制新生儿的主动免疫应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