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白蛋白范文
时间:2023-03-16 15:0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尿微量白蛋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 h尿标本, 但是收集24 h尿往往因外界影响因素太多, 而直接影响结果测定, 不易早期发现患者的病情, 延误诊断。随意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 但易受尿流量波动影响, 稳定性差, 因此需同时测定尿肌酐含量。由于每日肌酐排出量是相对恒定, 可避免尿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现就驻马店市中医院2010年7月~2012年9月收集的303例患者随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进行对比, 为随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代替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来本院就医的303例不同病种的患者, 经尿检查蛋白定性为阴性, 分为三组:对照组121例, 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它肾病有关病史, 其中男67例, 女54例, 年龄20~55岁, 平均42.1岁。糖尿病组81例, 其中男51例, 女30例, 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50.1岁, 病程2~24年。高血压组101例, 其中男58例, 女43例, 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43.5岁, 病程2~25年。
1. 2 试剂和仪器 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由挪威NyCoCard提供, 仪器是挪威NyCoCard-Reader11。尿肌酐试剂由上海蓝怡提供, 仪器是贝克曼DC-800。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渗滤法, 尿肌酐检测采用苦味酸法。
1. 3 方法 取干净容器, 加入适量二甲苯, 留取24 h尿液记录总尿量后, 混匀取2~5 ml, 并同时取随意尿2~5 ml, 分别离心取上清液。然后进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和随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检测, 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P
2 结果
三组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并进一步作直线相关分析, 显示各组有较好的相关性, r分别是0.969、0.964、0.959,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前, 尿微量白蛋白被公认为是早期肾脏损伤检测的一个敏感指标[1]。因此它的检测, 对发现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的早期肾损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一个敏感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早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2]。有研究显示, 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患者, 其中2/3已发生微量白蛋白尿, 虽然没有任何肾脏病变体征, 但已经是糖尿病性肾病早期, 此时如积极治疗, 就能缓解糖尿病性肾病的发展, 并能预防心脑血管病变[3]。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不仅是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表现, 也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与肾脏损伤关系密切, 尿微量白蛋白作为高血压相关肾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之一, 其水平与血压水平及病程相关, 因此, 对其进行检测对于高血压病的进展预测、疗效观察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实验对303例不同患者尿液检测结果根据不同人群分为三组, 三组P值均>0.05, 各组内24 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随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分析, 三组相关系数分别是0.969、0.964、0.959, 表明各组内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与随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这充分证明了随意尿微量白蛋白经过尿肌酐校正后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有很高的相关性。为了减少标本采集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更为了方便患者, 建议临床大夫用随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测定比值来代替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这样便于临床对尿微量白蛋白的评估和监测。
参考文献
[1] 陆永绥,张伟民.临床检验管理与技术规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篇2
[关键词] 冠心病;微量白蛋白尿;CHD;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187-02
在临床工作中,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病,早期发现CHD的致病危险因素相当重要。众所周知,CHD的传统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肥胖和吸烟、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但这些因素并不能很好的解释CHD过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近年来,寻找新的危险因素成为CHD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在本院诊治的182例CHD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诊治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的CHD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男136例,女46岁,年龄39~71岁,平均(55.6±9.3)岁。根据CA结果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CA阳性者为A组共118例,其中男100例,女18例,年龄40~71岁,平均(54.6±9.0)岁;CA阴性者为B组共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9~68岁,平均(55.8±9.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CA检查采用Judkin.s技术,血管狭窄程度由计算机检测系统自动分析计算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左主干、回旋支和右冠脉中至少有1支狭窄程度≥50%为阳性,符合此条件的患者为A组,再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将A组患者分为1、2、3支病变三个亚组。B组为CA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全部患者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留取晨尿并在本院检验室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及尿肌酐含量,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g)作统计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A、B两组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值相比,A组尿白蛋白/肌酐值明显高于B组,说明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联系,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量的资料和临床结果已经证实尿白蛋白水平与CHD的发病和预后相关。尤其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白蛋白尿是预测CHD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及早发现白蛋白尿并及早干预,对减少CHD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2]。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方法有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免疫电泳法、免疫扩散法等,目前多采用免疫比浊法。其测定方法有3种:白蛋白浓度、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尿白蛋白/肌酐浓度值。本项研究采用尿白蛋白/肌酐浓度值代表尿微量白蛋白含量[3]。有研究报道,普通人群蛋白尿大于5μg/min可预测CHD死亡的发生。尿白蛋白/肌肝值每增加0.4 mg/mmol,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上升约6%,其相关性可扩展到很低的水平,表明微量白蛋白尿对于CHD敏感[4]。尿白蛋白与其他CHD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尿微量白蛋白与血压、体重指数、吸烟、血脂异常、性别、左室肥厚[5]等危险因子有关,有白蛋白尿的患者多数为吸烟者,有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表现。男性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CHD关联更为敏感。肥胖可导致肾损害,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这些因素均可致尿白蛋白的排出增加;血脂的异常可以损害肾脏,以致尿蛋白的排出增加,而尿白蛋白本身也可加重脂代谢紊乱;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肾小球硬化、血流动力学异常都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有关,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与尿微量白蛋白有关[6];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发病率高达30%[7],高糖环境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可加重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进而刺激肾脏系膜细胞的增生,以致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导致微量白蛋白尿。
本研究对182例CHD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结果表明,A组患者尿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同时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的患者尿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1、2支病变组患者,这提示尿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有关。本研究表明尿白蛋白水平独立于高血压、糖尿病等与CHD的发生有关,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是CHD的危险因子,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CHD的干预和预防中,如在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易并发CHD的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并及早干预和治疗,对减少CHD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的范围,将其作为CHD的常规检验项目,有利于CH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马贺,任志亮,张国珍,等.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水平变化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1-4.
[2]李敬.尿微量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85-2886.
[3]张勇军.微量白蛋白尿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2,20(9):149-150.
[4]郭进,陈雯,王风,等.冠心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关系的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12-1113.
[5]张赛丹,廖旺,张盛玲,等.微量白蛋白尿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5):492-494.
篇3
MAU是指常规尿蛋白检查阴性,但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或酶免疫等测定法可检出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具体定义为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albuminexcretionrate,UAER)达到20~200μg/min或30~300mg/24h,或一次性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ia/urinarycreatinineratio,MACR)2.5~25mg/mmol(男性)和3.5~35mg/mmol(女性)。若低于最小阈值则视为MAU阴性,即正常;若高于最大阈值则视为白蛋白尿。在评价MAU水平时,MACR较UAER而言,能忽略尿量对所测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可信度更高[4]。
2.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机制
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具有3~4nm的微孔,并带有一层负电荷,即具有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使血浆中带负电荷的中等分子及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肾小球血流量约为心输出量的25%,每24h约有70kg白蛋白通过肾脏。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平均44g/L,相对分子量69kDa,半径约3.6nm。正常时白蛋白不易经肾小球滤过,其滤过系数仅为0.011%,每天原尿中产生约8g白蛋白,并经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最终每日排出10~30mg。然而,每日滤过的原尿中的这8g白蛋白加上其它一些微量蛋白质(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α2-微球蛋白等),已达肾小管重吸收能力的饱和。临床上一旦出现入球毛细血管压升高、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孔径增大、电荷屏障作用降低(滤过增多),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重吸收抑制)及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增多(竞争性重吸收抑制)等情况时,均会导致尿液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多,出现微量或临床白蛋白尿[2、5]。
3.微量白蛋白尿在ICU中的应用
3.1微量白蛋白尿评价肾脏病变
根据其形成机制不难发现,MAU是反映肾脏受血流动力学和若干代谢因素(高血压、血脂紊乱、糖代谢异常等)影响的敏感指标。199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公布的K/DOQI(KidneyDiseaseOutcomeQualityInitiative)指南已将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列为慢性肾脏病(CKD)筛查指标之一[6]。
在ICU中,当患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MAU水平较之其它实验诊断指标更敏感,在病程早期即会急剧增高[7],能更早的敲响警钟。而一旦检测出MAU水平增高就应予以早期治疗,肾功能才有可能得到保护[8]。
3.2微量白蛋白尿评价血管病变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连接毛细血管袢再汇合出球小动脉构成。机体血管病变时肾小球往往最易受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分泌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所参与的多个体内平衡系统(调节血管床的紧张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及凝血与纤溶之间的平衡等)被打破,直接使血管床的紧张性、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肾脏血管收缩、肾血流下降,加重肾损害,进而出现MAU。由此可见,MAU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皮功能损害的血管病变的重要临床表现,反之在具有此临床特征的患者中自然会伴有肾外血管病变发病率增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
MAU独立于其它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年龄、吸烟等),已成为脑梗死复发的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9],这为ICU中术后脑梗死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MAU对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更高。任何程度的白蛋白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其危险性自微量白蛋白阈值以下即开始随MACR的升高而升高,MACR每升高0.4mg/mmol,校正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5.9%(95%CI为4.9%~7.0%)[1]。急性心肌梗死时,MAU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10]。MAU患者再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增加、预后不好,HOPE试验表明MAU与主要终点(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心血管死亡)相对危险增加有关(分别是1.97和1.61)[1]。因此,筛查MAU有助于识别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病人,并应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死亡率。
3.3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研究表明,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均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不仅局限于肺部出现渗透性肺水肿及炎症浸润等特征性改变,而且在其它器官的血管床中也有类似改变,表现为微血管功能障碍[11]。
Abid等[12]发现MAU在预测ALI的发生时,其阳性预测率为57%,阴性预测率达到100%。Pallister等[13]研究发现在ICU的创伤病人中,随着UAER升高,ARDS发生率也升高,当UAER>80μg/min时,阳性预测率为54%,阴性预测率为80%,敏感性63.3%,特异性73.3%。同时,MAU不仅与ALI或ARDS的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其持续增高也提示死亡率升高[14-15]。通过检测MAU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易发展成MODS的高危患者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3.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ICU患者易发生机体免疫调控机制失衡,失控或过度激活的防御反应所释放出的大量炎症介质,可引起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此时患者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白蛋白和水分渗透至组织间质中,造成间质性水肿,而细胞的水肿进一步限制毛细血管血流量、气体交换、组织氧供,从而加重病情,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5、11]。
研究发现[16],MAU在SIRS发生时相对其它常见炎性指标上升更迅速,有助于在SIRS早期进行干预性治疗,以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至MODS。感染性休克是MODS发生的最常见诱因,DeGaudio等[17]发现术后ICU患者MACR升高,则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也升高。Abid等[12]发现MAU在预测MODS的发生时,其阳性预测率为50%,阴性预测率达到96%。MacKinnon等[15]在对综合性ICU患者MODS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若取MACR阈值为3mg/mmol,则其阳性预测率为50%,阴性预测率为85%,且MAU水平可用来评价MODS程度及患者死亡率,其预期死亡率与MACR间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预期死亡率=1/(1+ey),y=1.9485+log10(MACR+1)(-1.1389)。Gosling等[18]的最新研究显示,在术后、创伤、烧伤类的ICU患者中,当MACR>5.9mg/mmol时,阳性预测率为25%,阴性预测率为100%,敏感性100%,特异性59%,且MACR升高,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即APACHEⅡ评分(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也随之升高,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即ROC曲线图(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上,MACR在曲线下所占面积为0.843,而APACHEⅡ评分则为0.793,可见MAU对此类ICU患者病情评估更为可靠。
4.微量白蛋白尿的应用局限性与应用前景
篇4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 高血压; 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49-01
糖尿病、高血压早期的肾损伤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目前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我们能过对正常人及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0.13±11.57岁,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可能造成肾损伤的病史;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39.54±12.35岁,均排除高血压及其他可能造成肾损伤的病史;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43.57±14.62岁,血压范围170-200/95-115mmHg,病程最长25年,最短3年;所有患者尿常规检测蛋白定性均为阴性。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BehringNephelometer-100特定蛋白仪;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盒由上海凯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检测方法 留取患者10ml尿液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由专人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及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尿蛋白>1.95mg/dL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所有数据用(x±s)表示,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健康人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1.27±0.72mg/dL,阳性率为11.67%;糖尿病组中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3.87±1.24,阳性率为68.33%;高血压组中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4.01±1.53,阳性率为71.67%。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糖尿病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及阳性率也有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随之而来的老年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糖尿病、高血压这类的老年病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年龄逐渐向全部年龄段发展。随着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病造成的慢性肾损伤也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主要特征是肾小球硬化,是肾衰的最常见原因。早期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但常规的尿蛋白检测很难在早期得到阳性结果[1-2]。高血压肾病主要是改变肾动脉血压,造成血液循环的改变而造成慢性肾损伤,同样在早期尿常规检查中也无法发现阳性结果。在高血压患者累及心脏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即可出现阳性表现,有研究显示,尿微量白蛋白是特发性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危险的重要指标[3]。
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是临床上诊断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4]。白蛋白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其半径大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孔径直径,正常生理状态下,其不易进过肾小球基底膜的孔径屏障,在临床上,当出现入球毛细血管压升高、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孔径增大、电荷屏障作用降低、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等时,白蛋白则会进入尿液之中,在临床检测中会出现微量结果或临床尿白蛋白阳性结果。因此早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阻止或延缓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5]。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导致肾组织发生慢性病理性改变。微量白蛋白的排出量的多少与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是肾损伤的重要标志。在糖尿病的早期,由于肾组织的损伤是轻微可逆的,但常规尿检测结果大多为白蛋白阴性,当尿常规检测出现尿白蛋白阳性时,刚说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已经到达肾损伤不可逆的程度。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可以根据尿微量白蛋白结果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进行诊断。在肾组织损伤轻微可逆的时候及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诊断可以避免患者发生永久性的肾损伤,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糖尿病患者的检测结果为3.87±1.24mg/dL,明显高对正常值1.95mg/dL;高血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4.01±1.53mg/dL,也明显高对正常值1.95mg/dL。说明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8.33%,在高血压患者中的阳性率为71.67%,在正常人群中有11.67%的阳性率。说明尿微量白蛋白可以对大部分糖尿病和高血压肾损伤进行早期诊断,但单一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仍然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率,临床上尽量与其他检测一起联合应用,以避免假阳性及假阴性的结果。
综上所述,为了对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的肾损伤进行早期诊断,以减少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发生永久的肾组织损伤,应该对糖尿病、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及高血压造成的肾组织损伤。
参考文献
[1] 史庆元,王秋月.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Ⅱ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片段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3):716-719.
[2] 毕会民,胡胜.Ⅱ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5):311-312.
[3] 永珍,吴元健,金一等.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3):461-462.
篇5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DN);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036-02
Diagnostic value of urinary mAlb and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in patients with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OU Wen-hua, CHEN Xiao-yu, SU Xi-kang, WEN Shao-lei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Foshan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value of UAER and NAG for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The UAER and NAG were examined in 106 case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urinary albumin negative or trace. Results: The UAER and the NAG were (15.84±6.11) mg/24 h and (2.13±0.91) IU/mmol.Cr in 28 normal control cases. The diabetes group included 64 cases with urinary albumin negative and 42 cases urinary albumin trace. In the urinary albumin negative group, the average of UAER was (22.44±10.30) mg/24 h, 16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the rate was 25.0%(16/64), and 48 were normal in the UAER. The average of NAG was (2.74±1.14) IU/mmol.Cr. 12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the rate was 18.75%,and 52 were normal in the NAG. 18 case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in UAER and NAG, the positive rate was 28.12%. In the urinary albumin trace group, the average of UAER was (40.86±18.76) mg/24 h, 22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the rate was 52.38%, and 20 cases were normal in the UAER. The average of NAG was (5.01±2.34) IU/mmol.Cr, 23 ca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rmal control, the rate was 54.76%, and 19 cases were normal in the NAG; There were 26 cases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in UAER and NAG, the positive rate was 61.90%.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he UAER and NAG can advance the rate in the early stage of kidney damage.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hould examine the UAER every year.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DN);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 Urinary albumin ejection rate (UAER)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重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对疾病的防治和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经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6例,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无高血压,无泌尿系统感染,无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其中,尿常规蛋白定性阴性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33~70岁);尿常规蛋白定性微量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5~73岁)。
对照组28例,年龄30~68岁,无肾病、高血压及泌尿系感染的健康体检人群,男性16例,女性12例。
1.2研究方法
受检者留取24 h尿,以二甲苯为防腐剂,测定白蛋白,并留取一次新鲜尿,检测NAG及尿肌酐,NAG活性以IU/mmol.Cr表示,以消除尿液浓缩稀释程度对结果的影响。尿白蛋白测定仪器为德灵BNⅡ特种蛋白分析仪,德灵公司专用试剂;尿NAG使用浙江新昌夸克生物公司试剂(酶法),尿肌酐使用豪迈生物公司试剂(酶法),仪器为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统计学方法
分别计算DM尿蛋白定性阴性组、DM尿蛋白定性微量组UAER和NAG高于正常上限的例数,并计算百分率,并计算各组UNAE、NAG的平均值,与对照组平均值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糖尿病组106例包括尿常规蛋白定性阴性64例和微量42例。64例尿蛋白定性阴性者其中16例UAER高于对照组上限,占25.0%;12例NAG高于对照组上限,占18.75%;UAER和NAG共计有18例高于正常,占28.12%。42例尿常规蛋白定性微量者,其中22例UAER高于对照组上限,占52.38%;NAG高于对照组上限23例,占54.76%,UAER和NAG合计共有26例高于正常,占61.90%。
DM尿蛋白定性阴性组、DM尿蛋白定性微量组和对照组的UNAE、NAG平均值见下表,经t检验分析,DM尿蛋白定性阴性组和DM尿蛋白定性微量组的UNAE、NAG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讨论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的溶酶体水解酶,而血循环中的NAG一般不被肾小球滤过。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NAG含量极其丰富。糖尿病患者尿中NAG活性增高,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间接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受损,当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或结构屏障或肾小球高滤过致尿蛋白滤出增加,在肾小管近曲吸收增加,激活NAG,使尿中NAG增加。亦有学者认为,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侵犯肾小球基底膜,同时损伤肾小管,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时,细胞内溶酶体酶释放至尿中,尿NAG活性增加。正常时尿NAG排除量相对稳定,而且在尿液中不易失活[1]。因此NAG是一个反映肾损害的指标[2]。本组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尿常规蛋白定性阴性,有18.75%出现NAG升高,在蛋白定性微量的患者中,有54.76%出现NAG升高,而且两组平均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NAG可以作为一个肾损害的指标,相互补充,提高检出率,使患者病程得到及早的控制。
白蛋白分子量为69 kD,正常情况下,由于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排斥作用,绝大部分的白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而95%的Alb又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3]。尿中有极微量白蛋白排出,一般小于30 mg/24 h尿。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临床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前,尿Alb的排泄已呈亚临床升高,在30~300 mg/24 h,称为微量白蛋白尿。由于尿常规的随机尿受饮水量等因素影响较大,而UAER测量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总量,结果相对比较稳定,目前,微量白蛋白尿(UAER在30~300 mg/24 h)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为诊断早期DN的一项敏感指标。由于UAER有25%~40%的变异性,一些专家建议[1],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UAER测定,具体做法:在1~6个月内收集3次24 h尿,若有其中2次UAER在30~300 mg/24 h,可确定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本组研究中,64例尿常规蛋白阴性者,UAER有16例(25.0%)高于正常,42例尿常规蛋白微量者,有22例(52.38%)UAER高于正常,可见尿蛋白定性的不足和进行UAER测定的必要性。很多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4,5],都采用单次尿液的白蛋白,其稳定性不如UAER,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采用UAER非常必要。
尿NAG与尿白蛋白24 h排泄量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肾脏早期受损的检出率。但一般门诊患者留取24 h尿比较麻烦,留取时,时间的起始及防腐剂的加入需有明确指引。
[参考文献]
[1]叶山东.尿系列蛋白测定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1):66-67.
[2]刘彩艳,魏健.尿RBP和NAG与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的关系[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2):28-29.
[3]陈仁涉,高芳坤,魏洁.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机制、预后及治疗[J].国外医学・临床微生物与检验分册,1997,18(4):156-158.
[4]董德平,严冲,钱开成,等.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测定对糖尿病肾捐害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3):185.
[5]陆进,金一,吴元健,等.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1):102-104.
篇6
【关键词】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损伤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及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逐年增加,相应的并发症也在增多。其中,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早期无任何临床指征,进展缓慢,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则病情较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使其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本院住院或门诊就医院的糖尿病患者80例,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40~70岁,平均55岁,男45例,女35例,对照组为已排除引起急慢性肾损害的各种因素和疾病的健康查体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8~68岁,平均56岁。
1.2 仪器与试剂 U-Alb检测采用挪威Nycocard ReaderⅡ多功能金定量金标检测仪。试剂采用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独家的配套试剂。尿常规蛋白定性检测采用Uritest-300自动尿液化学分析仪(中国桂林)及原装配有产品。
1.3 方法 收集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晨尿中段尿,尿蛋白定性采用尿蛋白试纸法,U-Alb检测采用金标定量。如尿液浑浊,加样前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在室温下1 h内检测完毕,U-Alb参考值>30 mg/L为阳性,均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分分率表示,统计分析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60例,尿蛋白定性为阴性,U-Alb均
3 讨论
白蛋白是人体质量要的血浆蛋白之一,相对分子量为6.5万,带负电荷,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含有大量负电荷,对带负电荷的蛋白通过滤过膜起排斥作用,绝大部分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因此,在健康人尿液中白蛋白含量甚微,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的白蛋白排泄呈亚临床性升高,而尿常规定性检查蛋白定性为阴性的一种病理现象。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是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受损的早期敏感指标,在肾组织学或结构改变之前即可检出[1]。可在患者肾功能损害尚可逆转时发出警告,提示患者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有效防止或延缓患者肾功能损害进入不可逆转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主要的病理损害是微血管病变,使肾小球滤过膜损害,引起肾小球基底膜电荷屏障缺陷,造成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2],本文资料显示,有57.5%的糖尿病患者,在尿蛋白定性为阴性时,已发生微量白蛋白尿,而对照组U-Alb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篇7
方法:从我院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中选择糖尿病(2型)患者45例,同时将45例无内分泌疾病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对照,在检验病患晨尿的过程中,两种检测指标分别选择干化学试纸法和胶体金法。
结果:检验尿糖的阳性率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2.2%(37/45)和53.3%(24/45),体检人群中无尿糖阳性者,且尿微量白蛋白的值在20mg/L以下。
结论:两种检验法的联合诊断可避免漏诊,增强检验可信度。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尿糖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36-02
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情况呈现紊乱状态,最典型的代谢异常为高血糖。可能是因为胰岛素量减少,也可能是因为胰岛素的部分作用无法发挥。血糖值的异常将引起器官损伤,造成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而最易受到损伤的是肾脏。损伤早期的患者不易察觉,而常规指标检查也并不明显。在临床诊断中常会采用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联合检验方法,本文中以此联合法检验45例病患晨尿,分析其诊断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中选择糖尿病(2型)患者45例,20例女性,25例男性。年龄均大于32岁,77岁为最大值。同时将45例无内分泌疾病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对照,16例女性,29例男性。年龄均大于22岁,67岁为最大值,此部分体检者不存在任何肾脏病患。
1.2方法。应用尿液分析仪(HT—150)和读数仪,操作以说明书为标准。检测病患晨尿,两种检测指标分别选择干化学试纸法和胶体金法(选择奥斯邦试剂)。
1.3指标值标准判定。弱阳性——尿糖值超过1.67—2.77mmol/L范围;阳性——尿微量白蛋白值在20mg/L以上。
2结果
体检人群中无尿糖阳性者,且尿微量白蛋白的值在20mg/L以下;病患检验尿糖的阳性率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2.2%(37/45)和53.3%(24/45)。数据如下表1。
3讨论
糖尿病因为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快速上升、无法治愈、且病变较多(最易受到损伤的是肾脏),被人们愈加重视。人们对肾脏健康的在意也是重视程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存在较高的保健意识,所以定期进行系统的全身检查,本文中45例无内分泌疾病体检者中有24例为定期全身检查者。但是也存在部分人群由于意识薄弱或是经济情况等原因对轻微的疾病或表征并不重视,直至情况严重甚至已无法正常生活时来医院就诊,加重了病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当然,在检查中因为以平常选择的规指标检查结果并不明显,会存在漏诊的情况,也影响了积极治疗。选择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诊断早期肾病,是因为常规的方法无法将蛋白持续排泄的微小变化检测出来[1],其与尿蛋白的定时检测比较更有优势,采集尿标本更方便,尤其是缩短了门诊患者在医院中采集标本的时间,且判断结果更准确。而在检验中出现了微量蛋白尿即说明患者尿中含有的蛋白已经不在正常的参考范围内[2]。
本文中选择了患者检查痛苦相对较小、灵敏、快捷、简便、易于取材的检测2种指标的方法,对我院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中的45例糖尿病(2型)患者的进行了联合检查,结果显示,37例尿糖检测呈阳性,比例为82.2%,8例尿糖检测呈阴性(占比17.8%),呈现阴性的患者可能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了尿糖值;24例微量白蛋白检测呈阳性,比例为53.3%,而29.1%(7例)的患者已经不再是早期阶段(微量白蛋白阳性值大于200mg/L),可诊断为临床肾病。国际诊断标准中已经将尿微量白蛋白列入其中,不过在诊断中需考虑指标值异常增高的其他因素[3],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运动量、尿道感染等。针对此现象,我们选择以2个月为一次的检查间隔,若患者在6个月中有2次的检查结果符合诊断标准,则判定为早期肾病。综上,两种检验法的联合诊断可避免漏诊,在诊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时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青云,杨艳,谭伟武.代谢综合征组分与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率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4):289—293
篇8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蛋白;糖尿病肾病;测定;临床意义
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医疗技术条件是测定肌酐、尿素氮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指标,这些指标一旦超出正常值,患者一般已经达到中晚期的病程,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是预防糖尿病肾病进一步损害的关键[1]。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在高血糖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在糖尿病的器官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尿微量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灵敏指标。2008年1月以来,笔者通过临床24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测,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价值,现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以来,随机抽取我院的24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180例,女性60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患者的其它心、肺以及肾脏慢性疾病。依据患者的病程,将患者分为3组,分组为1年以下的80例,1年-6年的患者80例、6年以上的患者81例。对照组患者80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胶乳凝集反应,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
2结果
将对照组患者的正常值与糖尿病组患者的值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糖尿病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值,并且我们发现随着患者糖尿病病史的时间越长,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微量拜旦巴的值也越高。同时我们还发现,糖化血红蛋白的值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值呈现相关性,即糖化血红蛋白的值越高,尿微量白蛋白的值也越高,肾脏的损害越严重。同时作者在单项检测中还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是,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检查率更佳。
3讨论
3.1糖化血红蛋白是由人体体内的红细胞与血糖进行结合形成的,两者之间发生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其在人体血液中的存活时间约为120天,所以利用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①能够反应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因为糖化血红蛋白与与血糖值相平行。②可以在进食后进行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每次抽血检验患者的血糖时,只能代表患者当时的血糖水平,不能代表患者以前的血糖变化,然而糖化血红蛋白这能够提示患者8周甚至12周以前的血糖。③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2]。
3.2尿微量白蛋白白蛋白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液中,在正常人的尿液中可以出现很少的白蛋白,如果患者尿液中的白蛋白明显增加,说明患者的肾脏出现蛋白质渗漏现象。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多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3],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参考值为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
总之,在常规尿蛋白出现阳性之前,监测尿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及早发现患者肾微血管病变,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纠正脂代谢紊乱、低蛋白饮食等,能延缓和阻止DN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
篇9
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晨尿及随意尿的mAlb进行了联合检测,并与52例健康查体者作对比。
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晨尿、随意尿mAl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意尿与晨尿mAlb的联合检测,能提高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检出率,减少漏诊。
关键词: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损害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37-01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糖代谢异常为主因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并伴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称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测定尿蛋白为微量,此期叫做隐匿性肾病,或早期肾病。如能积极控制高血压及高血糖,病变可望好转。如控制不良,随病变的进展可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mAlb)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一个敏感指标。现在认为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的第一个临床信号,mAlb测定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监测价值已被公认。微量白蛋白尿的特征是白蛋白排泄30~300mg/d或白蛋白/肌酐比为30~300/lg肌酐,这样的水平用常规试纸法是阴性结果。一旦尿中白蛋白超过300mg/d,肾病即可确定,而且是不可逆的。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检测手段,笔者对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晨尿及随意尿的mAlb进行了联合检测。旨在探讨晨尿及随意尿mAlb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照组为2012年12月已排除引起急慢性肾损害的各种因素和疾病的健康查体者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6岁。糖尿病组为2012年1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就诊,按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73例,男41例,女32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6个月~18年。两组均留取晨尿及随意尿。
1.2方法。尿液收集及处理:晨尿留取晨起第1次中段尿,随意尿留取中段尿,在2h内送检,加样前3000r/min离心10min,在室温下1h内检测完毕。
1.3仪器与试剂。选用奥林巴斯-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芬兰Oriun诊断公司生产的尿微量清蛋白测定试剂。免疫比浊法测定。按该试剂说明建立自己实验室正常值,以mAlb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百分率表示,统计分析用X2检验,P
2结果
2.1在69例健康查体者中,晨尿及随意尿均
2.2在73例糖尿病患者中,有49例患者检出晨尿mAlb阳性,其阳性率为67.1%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晨尿mAl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在73例糖尿病患者中,有61例患者检出随意尿mAlb阳性,阳性率84%。与对照组相比,随意尿mAl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上约4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10年后出现糖尿病肾病[1]。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早期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常规检测并无异常。此时,糖尿病肾病若不及早发现、正确治疗,患者将进一步出现大量蛋白尿,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当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恶化进展为临床期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难度加大,糖尿病肾病病情将持续进展,直至发生糖尿病尿毒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糖尿病肾病患者如能及时诊断、治疗得当,糖尿病肾病的病情将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逆转。尿微量白蛋白作为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是国际公认的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但尿路感染、心力衰竭、高血压、运动等均可导致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暂时升高,因此有3~6个月内做3次检查,至少2次升高,可诊断为尿微量白蛋白尿[2]。
检测中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晨尿mAlb的总阳性率为67.1%。在69例对照组晨尿mAlb的阳性率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检测中12例晨尿mAlb阴性的糖尿病患者,有6例出现了随意尿mAlb阳性的结果。有学者认为,晨尿mAlb可出现昼夜节律变化,健康人尿蛋白的排泄率白天变动较大,也较高,夜间尿中变动较小,排泄率较低。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而糖尿病的早期损伤主要是肾细胞溶酶体降解清蛋白的功能降低,随着肾小球损伤的加重而滤膜的孔径增加,致使尿中出现更多的白蛋白[3]。糖尿病患者的尿mAlb变化超过了正常波动范围。
随意尿mAlb的出现早于晨尿mAlb,对糖尿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随意尿mAlb更优于晨尿mAlb[4]。与笔者观察一致,建议对糖尿病患者要进行随意尿与晨尿mAlb的联合检测,能提高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检出率,可以减少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漏诊。
参考文献
[1]欧阳涓,姜镜.肾病的损伤性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8):877-880
[2]张松青,潘时中,严孙杰.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早期诊断意义[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4
篇10
【关键词】血栓通;2型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3-3523-01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N)的首位病因,严重威胁着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但至今D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也尚无有效的药物阻止其发生与恶化。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可以使我们及早发现DN,DN在早期若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是可以被阻止或延缓甚至是可逆的。为此笔者近几年来对2型DN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静脉注射,观察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0~81岁,平均(55.6±12.6)岁,病程4个月~17年,平均(13.1±6.8)年。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阴道炎、酮症酸中毒、发热及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史。
1.2 方法:(1)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控制、适当锻炼、降血糖、降血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44020284,规格5 ml:175 mg)15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研究对象均停用其他抗血小板,抗凝及调脂药物。(2)检验项目和方法:用药前及停药后3天内清晨空腹采血、采尿,分别检测血流变、尿微量白蛋白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差异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2.2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有较好的顺应性。
3 讨论
DN是糖尿病最常见、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特点是危害性大,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改变了细胞膜上的脂蛋白成分,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糖基化、红细胞膜僵硬、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引起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缺血缺氧,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高糖血症本身可使血管内皮表面受损。由于血管内皮表面受损微血管收缩,高凝状态加重,从而增加了血液粘滞度,又使肾小球受损。微量白蛋白尿提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是DN肾小球损害的早期病变[2]。因此,对DN的治疗应在有效控制血糖及血压的同时, 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激活与聚集、改善肾功能以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程。
注射用血栓通主要药用成分为中药三七芦头中提取精制所得的三七总皂甙。实验表明该成份具有扩血管、改善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度[3],改善微循环[4],抗自由基、增强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等作用[5]。本实验显示血栓通对此病变有明显的近期疗效,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值的降低可能与其改善血流高粘、高聚、高浓、高凝一系列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有关。本观察未见不良反应,提示注射用血栓通可作为2型DN尤其是伴有微循环障碍患者的有效治疗剂。
参考文献:
[1] 姚 建,陈明道.糖尿病肾病及其早期防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4):330.
[2] 张 健.尿蛋白-1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989.
[3] 张 浩.血栓通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粘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8):490.
[4] 胡俊玲.血栓通治疗高血压并皮下水肿的微循环机制[J].中原医刊,2003,3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