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范文

时间:2023-03-26 17: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纤维蛋白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纤维蛋白原

篇1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测定方法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测定方法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分子量34万,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占血浆总蛋白的2%~3%,为机体止血生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浆中Fg浓度为2.0 g/L~4.0 g/L,半寿期约为3 d,电泳分离显示在β2区带。Fg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感染及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脑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无菌性炎症;另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Fg轻度增高。Fg减少较少见,但当其<1.0 g/L时,机体可出现出血征象[1]。一种先天性Fg缺乏症是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此患者肝脏不能合成Fg;继发性Fg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血中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体内原有的Fg,使其含量减少;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Fg的减少;此外,严重的低Fg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列腺手术中。

1 Fg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群中的常见病,其发生大都存在着Fg的异常增高,Fg又是血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更是血栓病的主要基质[2]。Fg能增强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提高全血黏度,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黏状态,影响组织血液灌注,促使血栓形成[3],且Fg能诱导内皮细胞(EC)PAI1 信使RNA及抗原呈剂量和时间依耐性增长,而tPA 信使RNA表达和抗原含量则无明显变化,最终导致EC表面纤溶活性降低,有利于血栓形成[4]。研究表明,Fg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血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血浆Fg浓度会明显增高;血浆Fg浓度增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极危险因素[5]。近年的研究也发现,冠心病(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失衡,主要表现凝血功能过强及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这必将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血浆Fg浓度升高与CHD发病密切相关,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亦可认为Fg升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6]。国内亦有人认为, Fg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有关,Fg水平仅在心脏有急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CHD中才明显增高,在组织损伤程度较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增高不明显[7]。总之,血浆Fg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降低Fg的含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致残的有效措施之一。

2 FgG/A455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的研究

Fg是一种糖基化蛋白,它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和两条γ链组成,每三条肽链(α、β、γ肽链)结合成索状,形成两条索状肽链,两者的N端通过二硫键相连,整个分子成纤维状。Fg的三条多肽链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组成,其中β链的翻译和转录是Fg合成的限速性步骤。近年发现白种人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浓度升高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具有相关性,位于Fg B β基因(βfibrinogen gene,FGB)5′端启动子区455bp位点处的G/A455是倍受关注的一个多态性位点。张烨霞等检测了国人CHD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G/A455(FGB)基因多态性[8],发现CHD患者和EH患者均伴有Fg分子功能增强,但Fg分子功能与G/A455基因多态性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等位基因A455的基因频率不因性别不同以及有无高血压、冠心病而具差异有显著性,揭示G/A455基因多态性与EH及CHD的发病危险性无显著相关性。国内另有文章报道[9],无论是CHD患者还是健康人群β HaeⅢ多态性(H1H1、H1H2、H2H2)分布频率及血浆Fg浓度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女性携带H1H2杂合基因型频率比男性高(P<0.05),男性表现H2H2基因型,而女性未发现H2H2基因型;CHD组男性血浆Fg浓度较女性高,健康对照组男女性间血浆F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尽一致,FGB基因及其他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浓度、Fg分子功能变化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是否具有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3 Fg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g呈高浓度水平,且较一般疾病显著增高,病情严重者Fg水平更高。Fg属粘附蛋白家族,与恶性实体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10,11],其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可作为不同粘附分子的配体,即桥梁作用,增加白细胞、血小板及肿瘤细胞间的粘附结合,化疗后已降低的Fg水平再次升高,常见于发生转移的患者,且随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增高而升高。但化疗药物对肝脏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会影响Fg的合成及分泌,有些患者虽病情加重,但Fg并不升高,反而降低[12]。总的说来,Fg作为一个简便、敏感的指标,从血凝学变化方面检测肿瘤转移、恶化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4 Fg与肾病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

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病患者(不论是否合并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均存在高凝状态,Fg含量增高为其重要特征,纤维蛋白在肾小球的沉积是肾病患者最常见的病理变化,35%的病例会发生血栓形成[13]。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尿中大量丢失以白蛋白为主的小分子量蛋白质,故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继而刺激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增多,血浆Fg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被认为是肝脏合成蛋白质增多的一种表现,这两种高分子量的凝血前质不能由尿丢失,它们在血浆中的高浓度、高活性是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的部分危险因素[14]。糖尿病是血栓前状态[15],其血浆黏度、Fg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16],改善体内血浆黏度和Fg含量对控制和治疗肾病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5 Fg的测定方法

Fg定量测定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项试验,有美国国家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Fg常规测定方法Von Cluass法及我国目前较常用的亚硫酸钠盐析法、热浊度法、免疫浊度法和通过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而推算Fg含量的PTDer法等。Von Cluass法属于功能法测定,是建立在Fg经凝血酶作用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基础上的最能直接反应Fg的凝血功能,这也是目前国外最常用的常规方法[17];亚硫酸钠盐析法和热浊度法属于物理化学方法,是根据蛋白质的理化特性而建立的,这种方法特异性差、血浆中的其他蛋白质易影响其测定,所得结果往往偏高;免疫浊度法属于免疫学方法,目前多采用抗Fg多克隆抗体与Fg反应,其所针对的抗原决定簇也存在于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异常Fg中,故特异性也较差;PTDer法是当PT测定完成时,全部纤维蛋白原均变成纤维蛋白,其形成的浊度和纤维蛋白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不需另加任何试剂即可由浊度直接推算出Fg的含量,该方法简便、快捷且精密度相当高,但Fg在异常范围时,PTDer法所测结果往往偏高,建议使用Von Cluass法测定[17,18]。

参考文献:

[1] 周立红,刘敏涓,马西,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测定[J].陕西医学检验,2000,15(1):3536.

[2] 尚人才,贾月霞,寇中新.心脑血管患者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J].实用医技杂志,2002,9(3):190.

[3] 吴杰,戴燕芳,吴洪飞,等.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浆黏度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5456.

[4] 陈晓春,黄春,蓝玉福,等.纤维蛋白原对内皮细胞tPA和PAI1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5):305308.

[5] 汲淼,崔娴维,赵威,等.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功能的变化[J].中华医学杂志,2001,25(1):2122.

[6] 张国平,张连英,蒋耀昌,等.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5254.

[7] 吴奇志,林涛,翁南星,等.冠心病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3):140141.

[8] 张烨霞,韩丽,马西.人纤维蛋白原G/A455(FGB)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2):115118.

[9] 马会利,陈纪林.冠心病及健康者男女β HaeⅢ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1):3234.

[10] 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血栓病学[M].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

[11] 徐文,卢爱萍,夏大文,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与小细胞肺癌相关性研究[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1,14(1):2930.

[12] 刘秀巧,王淑娟,吴振茹,等.恶性肿瘤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5152.

[13] 周立红,刘敏娟,石惠敏,等.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0,27(2):2829.

[14] 张翠连,尹国燕,赵宪萍,等.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Ⅺ、Ⅻ的改变[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15(1):4142.

[15] 韩悦,王兆钺,朱明清,等.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反应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29131.

[16] 徐小燕.糖尿病、脑血栓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00,11(2):59.

篇2

【关键词】 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070

输血是治疗宫外孕和产后大出血的必要治疗手段, 但由于输血时间较短、输血量较大, 患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本文针对已选定的40例接受大手术需大量输血患者, 对其纤维原蛋白、血小板水平和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以期提高输血质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接受大手术需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输血量均符合大量输血定义标准[1], 排除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因子缺失者、本实验前1~2周服用抗凝药物者。本组中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19~62岁, 平均年龄(21.36±10.57)岁, 围术期24 h出血量1863~3215 ml, 平均出血量(2573.68±189.75)ml, 输血量2058~3462ml, 平均输血量(2735±198.65)ml, 疾病类型:宫外孕17例, 产后出血23例。本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未对本实验结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 2 方法

1. 2. 1 标本采集与处理 本组患者均于输血前及输血后12、48 h采集空腹静脉血各4 ml, 分别注入EDTAK2抗凝管与枸缘酸钠抗凝管中, 混匀后及时送检。

1. 2. 2 标本检测 经EDTAK2抗凝标本利用SYSMEX五分类血液分析仪XT-2000i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小板水平, 经枸缘酸钠抗凝标本利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 并观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水平。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 本组患者输血后12、48 h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均低于输血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本组患者输血前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为(11.96±1.52)、(12.53±2.04)、(34.02±3.67)s, 输血后12 h则分别为(13.27±1.46)、(14.89±3.32)、(39.28±8.53)s, 输血后48 h分别为(14.18±1.49)、(15.93±2.44)、(43.68±9.32)s, 输血后12、48 h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输血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通常把24 h内快速将大于或等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血液输入其体内的治疗手段称为大量输血, 由于各种因素部分患者易出现大出血, 需及时输注大量如胶体液、晶体液等各类型血制品, 并维持其机体血循环和凝血功能水平[2]。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大量输血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均未多于/少于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正常值:2~4 g/L、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大量输血后12、48 h纤维蛋白原溶解, 且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 与卢春生等[3]临床研究结果类似, 进一步验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检测对提高输血整体水平的积极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大量失血后输注的液体中不含有凝血因子, 血液被严重稀释, 此现象造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稀释性被抑制;②接受大型手术患者发病或病情严重时, 自身机体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被大量消耗以发挥免疫作用;③大量快速输血过程中, 血液温度过低, 输注入患者体内后其体温下降, 体温

综上所述, 大量输血后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 应严格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并予以相应处理, 以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段莹, 肖南, 陈玫.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临床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8):96-97.

[2] 梁文华.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3, 19(31):58.

[3] 卢春生, 林列坤, 曹文平, 等.大量输血引起的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3):291-292.

[4] 刘颖, , 彭阿钦.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河北医药, 2014, 36(6):845-848.

篇3

【关键词】冠心病;血脂;纤维蛋白原;尿酸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6-02

冠心病发病因素错综复杂,其中血脂异常、UA和血浆Fib升高都被认为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测定CHD患者的血脂、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分析三者的相关性,以了解它们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有益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本院2011.6~2012.6年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20人,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0~83岁,平均(64.5±6.8)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64例(A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56例(B组)。所有AMI患者入院前均未使用过抗凝、抗血小板、抗尿酸及溶栓等药物,并排除急性和慢性感染、痛风、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对照组:选自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52~82岁,平均(66.5±8.3)岁。2组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患者住院次日晨空腹抽静脉血,用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尿酸,用sysmexCA1500血凝仪检测血浆显为蛋白原;所用试剂均为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均以±s表示,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血脂、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冠心病组TC、TG、LDL-C、Lp(a)、 UA、Fib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显著性(P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氧化的LDL可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粘附分子、化学趋化分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毒素等,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化的形成和发展[1]。本研究显示,冠心病组TC、TG、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因素中唯一确定的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6]。Fib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血液精度增高,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本研究中冠心病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说明Fib上升将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尿酸(UA)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证实,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UA通过增加血小板的聚集,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本文冠心病组UA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许琳;李蕤;余庭华.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1):120-121.

[2] 成民;崔新娟;陆建国.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结果分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04):52.

[3] Culleton BF,Larson MG,Kannel WB, et al.Serum uric acid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the Framingham Study[J].Ann Intern Med,2004,131-137.

[4] 黄穗霞;黄益;尹金柱;曾育辉.血脂水平及血尿酸含量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当代医学.2009,(12):71-72.

[5] Stianley B,Gibson AJ. Lippoprotein and apolipoprotein levels in angiographically clifin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M Cardio,2004,60:452-460.

篇4

代谢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ls―t8tnc,IR)引发的一系列机体代谢异常,常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高尿酸等,进而引发包括卒中、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在内的多种心脑血管事件。这些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初步统计,我国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已达14%~18%,已成为我国一种新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笔者自拟滋阴清心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参照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III,2002)提出的代谢综合征最新诊断标准以及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公布我国成人腰围切点的研究成果。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三项以上者:①中心性肥胖,腰围(WC)男性≥85cm,女性≥80cm;②空腹血糖(FBG)≥6.1mmol/L;③甘油三酯(TG)≥1.69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

1.2 排除标准:l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功能异常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u/L,肾功能异常如全血肌酐(Cr)≥176.8Fmol/L、总肾小球滤过率(GFR)

1.3 治疗方法:由于对照组很难找到与治疗组外观相似、口味相近又不影响病情的中药颗粒。而且中药颗粒每次服药剂量较大,用双盲方法患者依从性较差。故综合考虑,本次研究不采用双盲法。但让研究人员、发药人员和统计人员各自独立。

对照组予罗格列酮(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475)4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滋阴清心汤(由深圳三九药业集团供应的免煎颗粒,每剂相当于原药:麦冬、生白芍、赤芍、玉竹、泽泻、党参、茯苓各15g,丹参、黄芪各20g,黄连6g,郁金、女贞子各10g),每日1剂,分3次冲服。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1.4 检测方法和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以及治疗后2周、4周、6周于空腹、餐后0.5h、1h、2h采静脉血,测定血糖。同时空腹抽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试血浆胰岛素(FNS)以及TG、HDL C、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

1.5 代谢综合征疗效评分标准:参照《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糖尿病)临床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国肥胖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公布我国成人腰围切点的研究成果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防治高脂血症的疗效标准拟定,自拟疗效评分标准,显效≥6分;6分>有效≥4分;无效≤4分。

1.6 统计学分析:临床资料经审查后,由统计学专业人员盲态输入电脑。应用SPSSl0.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q-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经自然对数转换正态化分析。各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z检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各实验室指标及血压、腰围之间用简单相关分析(Spear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1.7 一般资料:本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为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按上述条件共纳入125例,排除20例,脱落5例,共计100例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8±5岁;病程4.3±3.1年。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7±6岁;病程4.1±3.4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中,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中,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G、HDL-C及FBG变化比较:详见表2。两组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后SBP、DBP、TG、HDL―C及FB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变化比较:详见表3、表4。治疗后两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根据简单相关分析(Spear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尿酸与WC、HOMA IR、TG呈明显正相关(P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以多种物质代谢异常为特点的综合征,常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涉及糖调节异常、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高凝血低纤溶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微量白蛋白尿等多种危险因素,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为胰岛

素抵抗。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代谢综合征可以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1.5~3倍。新近发现,代谢综合征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因素,是较2型糖尿病更敏感的预测指标,可能与代谢综合征患者高血栓形成状态相关。新近研究提示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存在脂肪细胞功能障碍(如内脏脂肪沉积)、炎症活化和不同程度的凝血系统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凝血酶形成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低下和血小板高凝集。有效地治疗代谢综合征,可以减少19%的卒中发生风险。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FIB和PAI-1是两个重要的成分。其中,FIB是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的重要前体成分,PAI-1则通过稳定血栓抑制生理性纤溶,两者均是评价栓塞风险的重要指标。很多证据均表明代谢综合征存在以两者异常增高为特点的纤溶异常。其具体机制可能与代谢综合征个体因高胰岛素血症、游离脂肪酸(FFAs)增加和慢性炎症刺激PAI-1的分泌相关。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普遍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和外因(饮食及少动)相关;主要涉及肝、脾(胃)、肾,瘀血、痰浊、燥热是其主要病理产物;脾虚气弱是重要的发病基础,肝失条达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痰瘀、浊热互结为其重要病理变化,并贯穿于病程始终。我院通过相关药物的筛选,结合多位著名老中医的经验,自行研配了滋阴清心汤,发现能够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血压等状况,是单纯西药治疗的有效补充。文章观察了代谢综合征患者在使用罗格列酮基础上加用滋阴清心汤后,对改善微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的临床疗效。

篇5

【关键词】 骨折;深静脉血栓;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22

静脉血栓主要由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三大病因形成的。由于骨折后炎性反应及血管损伤反应, 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会导致血栓形成, 致使出现DVT和肺栓塞(PE), 使病情复杂化[2]。因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过程变化的重要分子标记物。所以要通过对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及并发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的测定, 就其相互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手术治疗的156例骨折患者, 其中男98例, 女58例;年龄28~75岁, 平均年龄(58.3±7.7)岁;均为外伤所致:其中高处跌下伤45例, 斗殴伤8例, 膝部、胫腓骨骨折62例, 摔伤14例, 裸部、足部骨折9例, 股骨、髋部骨折11例, 意外砸伤7例。所有患者术后由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了14例DTV, 无凝血障碍。

1. 2 检测方法 术前、术后第3天156例骨折患者空腹采集静脉血1.8 ml, 放入含0.2 ml的枸橼酸钠抗凝管(规格:0.109 mmol/L)中, 离心15 min, 3000 r/min, 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血浆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156例的患者中并发DVT 14例, 未并发DVT 132例。并发DVT与未并发DVT患者术后3 d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折手术是导致下肢DTV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 较大的手术与淤滞、血流缓慢有密切关系[3, 4]。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分子量为34万的一种蛋白, 由三对多肽组成。而在血中其浓度虽然较小, 但是分子量最大且呈不对称的长链形, 因此能产生较大的阻力, 成为对血液粘度影响最大的血浆蛋白。血液粘度增加会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危险度增加, 骨折后会有局部凝血止血功能的激活及血管完整性的破坏。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经FXⅢa活化、凝血酶水解形成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反映了体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增强[5, 6]。机体的凝血和纤溶的两大系统是紧密相关的, 纤溶系统主要功能是降解沉积在血管壁上的纤维蛋白, 从而清除已形成的血栓, 维持血流通畅。DTV形成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 血浆中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变化, 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7-9]。

本研究结果显示, 156例的患者中并发DVT 14例, 未并发DVT 132例。并发DVT与未并发DVT患者术后3 d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骨折并发DVT有早期诊断价值, 而且在实践中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崔健, 吕鸿雁, 张志国, 等. 创伤患者血小板增多的临床分析与处理. 临床荟萃, 2007, 22(2):125-126.

[2] 郝振海, 周东生, 张进禄.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9):608-609.

[3] 郭会艳. 骨折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河北中医, 2011, 33(9):1426-1427.

[4] 徐方艳. 骨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1):44-46.

[5] 王奔放, 司煜安, 周剑波. 下肢骨折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职业与健康, 2010, 26(5):593-594.

[6] 黄海安.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当代医学, 2013(16):17-18.

[7] 李洪军, 王海, 何成彦. 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 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中文论坛讲演暨, 2007:1053-1054.

[8] 吴宗勇, 齐军, 赵国华, 等. 肝癌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全国现代免疫诊断技术学术研讨会, 2005:337-340.

篇6

摘 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设立老年对照组和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凝固法。结果:试验组、老年对照组及非老年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4.68±1.59)g/L、(3.10±0.83)g/L、(2.99±0.71)g/L,试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时明显升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浆纤维蛋白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以冠状动脉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种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AMI有着一定的关系。利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AMI患者临床样本中的Fg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由症状,心电图,肌酸肌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确诊)作为试验组。其中男53例,女24例,年龄43~87岁,平均(66.7±10.73)岁。由于血浆Fg在部分老人血浆中含量高,所以健康对照组取两组,一组是老年组,年龄≥60岁,另一组是非老年组,年龄<60岁.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9.

篇7

【关键词】临产孕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54―01

纤维蛋白原(Fbg)即血浆中凝血因子Ⅰ,是在肝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合成并分泌的糖基化蛋白,具有止血、抗血栓和调理素的作用[1]。D-二聚体(D-D)是在血液凝固及纤溶系统中,由于FXIII的作用,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分解的产物,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常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2]。本文对我院2013年1月到8月妇产科收治的952例临产孕妇进行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以探讨其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临产孕妇组,年龄20-41岁,平均(27.5±6.3)岁,所有产妇均为足月临产(≥37周),于入院时采血测定。正常非妊娠对照组100例,年龄18-43岁,平均(29.8±7.5)岁,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1.2检测方法:

1.2.1采血: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1.8ml,加入含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管中,3000转/分离心15分钟,取乏血小板血浆2小时内测定。

1.2.2检测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血凝仪,SIEMENS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Fbg测定采用Clauss法,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临产孕妇组与正常非妊娠组的Fbg和D-D测定结果的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临产孕妇组的Fbg和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3 讨论

正常生理状态时,人体的凝血、抗凝处于动态平衡,妊娠期的妇女由于雌性激素水平的升高,

凝血因子Ⅶ、Ⅷ、Ⅸ、Ⅻ、血浆蛋白原、缓激肽释放原随之增加[3],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这种高凝状态对孕妇是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有助于产后迅速、有效地止血。尤其是血凝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更有利于分娩时胎盘剥离面的止血以及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本组资料中,临产孕妇组的Fbg与正常非孕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本组资料还显示,临产孕妇组的D-二聚体与正常非孕组相比,显著升高。D- 二聚体是交联纤

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反映了机体在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状态。正常妊娠时,胎盘附着面即为一局部发生慢性DIC的潜在场所,胎盘处有慢性局限性血管内凝血,血浆中纤维蛋白的转换率加快,则激活纤溶系统引起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升高[4]。机体进入高凝状态,易迅速形成血栓,甚至是微小的血凝块亦能产生D-二聚体,导致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在产科某些疾病如胎盘早剥、死胎滞留、妊娠高血综合征等疾病时,常伴有凝血功能的紊乱,此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常出现异常升高。因此,D- 二聚体常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被临床广泛用于各种血栓疾病的监测。

综上所述,临产孕妇血浆中Fbg和D-二聚体的水平较正常非孕妇相比,显著升高,这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临床上对孕妇加强对Fbg和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检测,可及时发现出凝血异常,为预防血栓性疾病、出血危险以及预后评估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英芝 李丽娜. 临产孕妇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中国保健营养,2013,3(3):657.

[2] 宋林林,朱旭. 吕梁地区临产孕妇D一二聚体检测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2013,10(8):1021-1022.

篇8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33-02

近年来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在冠心病(CHD)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慢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采用黄连解毒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g和TNF-a的改变,从炎症因子角度探讨黄连解毒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东莞市石碣医院门诊及住院并已确诊冠心病患者110例,冠心病心绞痛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以及《内科学》(第6版)有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执行。诊断由当班医生或床位医生进行,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3~65岁,平均年龄(57.70±10.62)岁;病程0.1~14.0 a,平均(8.51±4.75)a。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3.74±9.60)岁,2组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体检,检查心电图,根据既往病史,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由主治医师做出诊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 mg,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辛伐他丁片10 mg,每日1次,低盐低脂饮食;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典方剂黄连解毒汤:黄连10 g,黄芩10 g,黄柏10 g,栀子10 g,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加水500 mL,取汁150 mL。2次药汁混合后,分2次早晚温服。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方法 (1)心绞痛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含服硝酸甘油的次数以及评估心绞痛的疗效。(2)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3)血清Fg测定: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由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分析仪,比浊法测定F g。(4)炎症因子: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NF-a水平。(5)安全性指标:(1)临床上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6)三大常规检测,X线胸部摄片,肝肾功能指标检查。

1.4 疗效判定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l3.0软件统计。2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总体比较及多样本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 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 治疗前后每位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发现可能直接与药物有关的异常改变。患者服药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细胞外基质和许多炎症因子构成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成份,其中细胞外基质与细胞黏合在一起,并交织成有序的网状结构,赋予斑块的完整性;细胞外基质含量、厚度对于维系斑块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发现不稳定斑块具有纤维帽薄、脂质丰富、斑块内炎症反应活跃等特点,容易破裂并极易形成血栓[3]。而炎症的激活认为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各种炎症因子被激活释放多种蛋白水解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并引起内皮细胞的分离、溶解或屏障功能破坏,使动脉粥样斑块趋于不稳定,进而影响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心绞痛症状发作[4]。

纤维蛋白原(Fg)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5],也是一种炎症因子,其降解产物不仅能刺激白细胞迁移和增殖,而且可直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6],还可以通过转化成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壁,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从中层向内层的迁移及增生,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和管腔变窄,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7]。TNF-a是一类具有广泛影响的有效的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存在于粥样硬化损伤部位,介导和放大了许多相互作用,导致炎症发展,斑块不稳定和促血栓形成倾向[8],相关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硬化时TNF-a合成增多[5]。最近研究发现,TNF-a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9]。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泻心汤,或曰,心气既不足,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另吐衄。以苦泻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二得之……。”本研究组采用的黄连解毒汤为唐·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所收载的经方,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组方精炼严谨,为清热解毒代表方,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使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使火热从下而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有抑菌,增强免疫,抗疲劳,改善微循环及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降低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等作用。以黄连解毒汤为主要成分的清解宁汤能降低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选择素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及心电图情况,说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同时该方剂显著降低Fg与TNF-a水平,由此表明,黄连解毒汤可以通过降低Fg与TNF-a水平 抑制炎症反应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进而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黄连解毒汤为经典方剂,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本研究为黄连解毒汤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会利.炎症因子对冠心病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5):21.

[2]陈国伟,顾菊康,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22.

[3] 刘元生,陈运贞.冠心病基因机制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32(1):61~64.

[4] 田才林,刘岳怀.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2):175~176.

[5] 常际平,马桂霞,周清平.冠心病类型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006.33(24):64.

[6] 张莉,王蔚.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和血脂的相互关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2.27(3):229~230.

[7] 卢翠莲,严之红.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6):62~64.

.Ann Vasc Sur g,2005,19(1):130~138.

篇9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循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046-02

The changes of fibrinolysis and platelet counts in coronary circ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YANG Ye,XU Y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chical College, Baotou014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ssess the changes of fibrinolysis(Fg)and platelet counts(PC) in coronary circulationof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Methods:20 UAP patients and 10 control subjects with arter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were collected simulteaneously from coronary sinus(CS),aortic root(AO),and superior vena cava(SVC)while coronary arteriography performed.Plasma Fg and PC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Fg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subjects(P<0.01),platelet counts had no difference.The PC and concentration of Fg in CS ofUAP patients who were having angina pectoris while samples with drawn were lower.Conclusion:The increase in Fg is the risk facto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re is an increased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rombus or mircrothrobusformation.

[Key words] Untable angina pectoris;Coronary circulation;Fibrinolysis;Platelet counts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多数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有关[1~2]。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是采集静脉血进行有关指标的测定。本试验同时从冠状静脉窦(CS)、主动脉根部(AO)和上腔静脉(SVC)采血,测定Fg含量及PC,以进一步探讨UAP的发病机制,并了解CS中Fg及PC与周围血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和诊断标准,选择UAP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9±9.67)岁,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直径为正常直径的75%~95%。选10例冠脉造影无狭窄者为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6.5±8.49)岁。对照组多是因不典型胸痛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等需除外冠心病(CHD)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全部研究对象除外各种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明显肝肾功能异常及急性感染、风湿性疾病。

UAP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饮酒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采血方法UAP患者在心绞痛发作后1周内采血,3例在做冠脉造影抽血时心绞痛发作。采血前3 d停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所有受试者均在做冠脉造影及用肝素前,用8F Simmons-Ⅱ导管经颈内静脉鞘管放至冠状静脉窦内取血,然后抽出导管放至上腔静脉取血,同时用7F左冠脉造影管经动脉鞘管放置升主动脉根部取血,三部位采血时间差小于5 min。

1.2.2 测定方法纤维蛋白原(Fg)含量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试剂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 血小板计数用Sysmex KX-21N血液分析仪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依据资料性质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UAP患者与正常组CS中Fg及PC测定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UPA组冠脉循环(CS)中Fg含量增高(P<0.01),PC计数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两组CS、AO、SVC三部位Fg及PC测定结果

两组三部位Fg含量及PC无差异,见表2。

2.3 3例在心绞痛发作时采血Fg及PC测定结果

3例在心绞痛发作时,CS中Fg含量及PC比周围血中低。因例数少,未做统计学处理,见表3。

3 讨论

Fg即凝血因子Ⅰ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它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Fb),Fb是血栓的主要结构成分,也是构成血栓的细胞和血液成分的网架。大量流行病学证实,Fg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一个急性期反应物质,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4]。本文在筛选实验对象时最大限度地均衡了两组间在年龄、血脂、血糖、血压、肥胖、吸烟、饮酒等多方面的差别,结果显示:UAP患者周围循环及冠脉循环中Fg含量高于正常人(P<0.01)。说明遗传因素对Fg影响很大,Fg水平增高可作为心绞痛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报价值。由于Fg除作为凝血因子Ⅰ直接参与凝血外,还有其他多种功能[5],如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促进血小板聚集,增高血浆和全血黏度,改变血液流动及增高对血管内皮的切变应力,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所以,Fg水平增高也间接反映UAP患者有较强的血栓形成病理基础。因此,通过检测血浆Fg浓度,指导对UAP患者进行降纤及小剂量溶栓治疗,有可能减少UAP心脏事件的发生。本实验UAP患者PC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别,说明UAP的发生与血小板数无明显相关性,血栓形成主要与血小板功能有关。

本文在心绞痛发作当时采血的3例患者,其Fg含量明显高于UAP组平均值,CS中Fg水平及PC均低于周围循环。由于Fg含量高可增加血液黏滞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加之冠心病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处内皮受损[1,2],所以很容易在斑块处形成血栓或微血栓,大量Fg及血小板消耗,使得冠脉循环内Fg及PC低于周围循环。本实验结果说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或微血栓形成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结果还提示,无论是正常组还是UAP组,在心绞痛缓解后(本文是在心绞痛缓解2 d后),冠脉循环中Fg水平和PC与周围循环血中一致。

[参考文献]

[1]Theroux P, Lidon RM. Unstable angina: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urr ProblCaldiol, 1993,18(3):157-162.

[2]陈在嘉.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5-408.

[3]汪钟,郑植荃.现代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32-143.

篇10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

【中国分类号】 R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39-01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患者在院外所患感染性肺实质炎性病变肺炎,属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当机体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奶抗生素菌株增加等原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出现新的问题。在其临床诊断过程中,特别是疾病早期选择合格的痰标本有点困难,而病原学检查往往时间较长,给早期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较为困难。本文观察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以上三者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1年3月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0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以上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最小为46岁,最大为82岁,平均年龄为66.4±7.5岁;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最小为49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65.8±9.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入院后即常规抽取静脉血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宽度等。对照组患者在体检时抽取静脉血,检测项目同观察组。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检测项目结果比较。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宽度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检测项目结果比较

3 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临床上很常见,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其病情发展快,预后差。需要临床早期诊断并及时正确处理,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痰检测和细菌培养等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在早期诊断有局限性[1-3]。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早期就会出现C反应蛋白水平等改变,可能有助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诊断。

C反应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多在感染、组织损伤、坏死等情况下,其合成增加,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的9小时内其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鉴别感染严重程度的指标[4,5]。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在一定的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率发生会发生改变,如急性细菌感染时,红细胞会因为血浆中蛋白类物质增多情况下,红细胞发生聚集,使红细胞沉降加快。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纤维蛋白原在机体受损时,其浓度会大大升高,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准确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判断疾病预后。纤维蛋白原在急性炎症、外伤等作用下,其水平会增高[6]。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说明纤维蛋白原在急性炎症时明显升高,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血小板检测的三项指标。有研究认为,以上三项血小板相关指标会在急性炎症刺激性下显著升高。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血小板三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健康人。

综上所述,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显著升高,提示以上三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 刘兵, 杨敏. 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 24: 100- 102

[2] 徐坚纲, 朱裴钦, 陈峰. 不同年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 ): 93- 94.

[3] 陈永红, 林海龙.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237例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6) : 758- 759.

[4] 刘艳, 毛毅敏, 霞.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诊断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7(4):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