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症范文
时间:2023-03-14 00: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蛋白血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向注重身体健康的刘阿姨,年轻时很爱运动,身材很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阿姨动得少了,人开始慢慢发福,特别是腰腹部的赘肉变多了,血脂也增高了。刘阿姨开始有意识地节食减肥,体重是降下来了,可体质也跟着降了下来。一向不爱生病的刘阿姨经常感冒,一病就是一个星期,而且非常不容易康复。最近一次查体发现,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偏少。
老年人控制饮食本是件好事,像张大爷那样,患了糖尿病等慢性病后进行饮食控制也是必要的,但事先一定要向医生或营养师咨询,弄清楚节食的具体尺度。做到科学合理地节制饮食,既保障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又不增加机体负荷。张大爷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就是因为饮食控制过度,很多动物性食品不敢碰。久而久之,蛋白质摄入不足,造成身体血浆蛋白水平降低。
在当今社会,由于食物短缺而导致的传统型营养不良现象已比较少见,但食物丰富后新型营养不良的现象却出现了。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长期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困扰,又熟知其危害性,加之现在素食风潮、节食利于健康等大肆报道,以致老年人对饮食特别注意,但往往又绝对化,凡有点脂肪的食物统统不吃,反而让身体处于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尤其是蛋白质营养不良。
老年人的身体特点也往往容易导致蛋白质缺乏。一方面,老年人的味觉变得迟钝,再好吃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味如嚼蜡,再加上不少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牙齿又不好、咀嚼功能差,食欲就会大大下降,使蛋白质摄入减少。另一方面,即使吃进去了,也并不代表就能吸收。老人的胃肠功能往往不好,很多营养成分根本吸收不了。因此,这种饮食控制到了七十多岁时就不宜太严格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更不宜严格控制。
老人在七八十岁营养不均衡对健康的危害远比摄取含有脂肪、胆固醇的食物所产生的威胁要大,营养不良尤其蛋白质营养不良可降低身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增加患病的危险。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一日三餐大吃大喝,天天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而是仍要继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证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缺乏蛋白质危害极大
我们身体里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就是蛋白质,它相当于人体的建筑材料,是构成人体所有细胞的基本物质。此外,人体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质如酶、激素、抗体等也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所以,蛋白质是维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营养素。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因此,一旦机体缺乏蛋白质,就会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较常见的是:
1.免疫力下降。很容易由于细菌、病毒的感染而出现感冒、发炎。
2.老化速度加快。头发稀疏、变脆,肌肉出现萎缩,皮肤松弛、失去光泽、弹性,各个器官功能减退加快。
3.伤口不易恢复。因为蛋白质具有修补组织的功能,如果缺乏蛋白质,组织一旦受到伤害,伤口自然得不到修补,长时间不易愈合,疾病不易恢复。
4.骨质疏松。骨骼与骨骼之间的结缔组织连接紧密,有助于钙质的沉着和吸收,而结缔组织的连接紧密有赖于胶原蛋白。因为蛋白质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利用,所以缺乏蛋白质结缔组织连接得就不够紧密,从而影响钙质的沉着与吸收,表现为背痛,身高下降,骨骼弱化,易发生骨折。
5.血管失去弹性,血压升高时容易破裂,出现中风。
6.便秘。肠道壁变薄,没有弹性,蠕动力不够,易引发便秘。
7.胃酸不足。胃蛋白酶无法足量分泌,而导致胃酸分泌不足,消化不良,吸收变差,从而引发肠胃问题。
合理饮食,补充蛋白质
我们每天需要的蛋白质的量是多少呢?正常人每天大约需要60克蛋白质,也就是每公斤体重大约1克左右。老年人体内合成蛋白质速度慢,而分解速度却大大加快,需要蛋白质的量比较大,每公斤体重大约为1.4克。而且各种疾病,如肾功能低下、肝功能异常,也会使老年人对蛋白质的吸收率降低。
那么,老人应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蛋白质营养不良了呢?一般来说,严格节食的老人,如果出现食欲不振,倦怠,逐渐消瘦,四肢或全身性浮肿,易感冒,反复出现各种感染,血检结果有电解质紊乱、贫血、血清胆固醇偏低或低蛋白血症等状况,就表明老人患上了营养不良症。
如果现在已经处于蛋白质缺乏的边缘,也不用太担心。可以通过饮食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食物中以肉类、乳类、蛋类、鱼虾类、豆类、坚果类含蛋白质较高,而谷类含量较少,蔬菜水果中更少。
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不仅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而且还取决于蛋白质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及比例。由于动物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较符合人体需要,所以动物性蛋白质比植物性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在植物性食物中,米、面粉所含蛋白质缺少赖氨酸,豆类蛋白质则缺少蛋氨酸和胱氨酸,两种混合食用可互相取长补短,大大提高混合蛋白质的利用率。如大米和大豆一起蒸米饭,混合食用,蛋白质的效用可大大提高。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如素什锦以豆制品、蔬菜、木耳、花生等配在一起,八宝粥以大米、小米、红豆、绿豆、栗子、花生、枣等一起煮食,都可以达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比单吃一种食物时蛋白质的利用率高。
篇2
低蛋白血症尿毒症患者的死亡危险比白蛋白水平正常的患者高数倍,因此纠正患者营养不良,预防低蛋白血症是尿毒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探讨机体微量元素水平与低蛋白血症的关系,我们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对我们县医院及中医院两家二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8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了血液生化检测,分析了微量元素与低蛋白血症的关系,为预防尿毒症患者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数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上述2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尿毒症患者为对象,符合入选标准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4.9±16.1)岁。根据血清蛋白(Alb)检测结果,分为低蛋白血症(Alb
1.2指标检测。采用一次性真空负压抗凝采血管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上下倒转3次,存放冰箱。应用BH-5100智能型火焰原予吸收光谱仪及配套试剂,专人严格按规程操作,测定两组患者全血中铁、锌、硒、铜、锰等微量元素水平。
1.3统计分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肝硬化;低蛋白血症;中医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65-02
文献报道,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可致顽固性腹水,引起肝肾综合征、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其病死率较高。目前西医只能采取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大,易复发。本院于2004年3月~2008年3月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并低蛋白血症10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9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诊断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均为血清白蛋白(ALB)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即注意休息、补充营养、控制钠水摄入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6、肌苷、还原型谷胱苷肽、极化液等保肝药物,合并胃黏膜病变者加用西米替丁,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加用抗生素。
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液250mL、促肝细胞生长素100mg静滴,9d,连用30d;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基本方:木香8g,砂仁4g,潞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5g,柴胡8g,半夏8g,陈皮10g,垂盆草25g,田基黄15g,甘草6g。湿热中阻型:治以清热利湿,健脾理气;方用自拟乙肝方加减;基本方:茵陈20g,白毛藤10g,板蓝根15g,山栀子8g,白术15g,茯苓15g,淮山药15g,谷麦芽(各)15g,垂盆草25g,田基黄15g,甘草6g。肝肾阴虚型:治以滋阴益肾柔肝;方用一贯煎加减;基本方:生地黄12g,北沙参10g,甘枸杞15g,当归8g,川楝子4g,玉竹12g,五味子10g,垂盆草25g,炙鳖甲15g,山药15g,蝉衣8g,甘草6g。瘀血阻络型:治以祛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处方:桃仁12g,红花10g,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0g,当归8g,川芎10g,垂盆草25g,制大黄6g,虎杖15g,柴胡12g,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组疗程均为4周。
2.2 观察方法
①记录用药前、用药4周后腹围、体重变化情况;②腹部B超检测肝脏大小、脾脏厚度、门脉内径、腹水程度,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各检查记录1次;③检查记录肝功能、血清蛋白、A/G等指标,分别于疗程开始、结束的翌日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并立即送检;④6个月后记录再次住院率。
2.3 疗效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有关标准拟定。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回缩变软,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ALB复常,A/G正常;好转: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复常或较原值下降50%以上,腹水消退(减少50%以上),ALB较原值上升50%以上,A/G上升50%以上;无效:自觉症状、肝功能及ALB等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2.4 统计学方法
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用t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100例中,治愈60例(占60.0%),好转26例(占26.0%),无效14例(占14.0%),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89例中,治愈31例(占34.8%),好转14例(占15.7%),无效44例(占49.5%),总有效率为50.5%。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
3.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见表1)
4 讨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蛋白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利尿排水,机体不断消耗大量的蛋白,从而形成低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为保肝、利尿、补充人血白蛋白,虽对部分患者可以缓解病情,但易复发,而且易抑制内源性白蛋白合成,同时对肝硬化有门脉高压的患者过多补充白蛋白,可诱发肝昏迷。本病属于中医学“腹胀”、“臌胀”、“蜘蛛腹”、“水臌”、“石水”等范畴。多由七情内伤、六外侵、饮食不节、房劳等而导致肝脾受损,肝郁气滞,血不畅行,日久成瘀;瘀阻肝脉,肝瘀脾虚,脾胃纳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生化乏源,肝失濡养,湿浊内生所致。临床中,笔者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进行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的优势。综观本方,甘补、辛散、苦涩、淡渗药合用,共奏行气健脾和肝、清热化湿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茯苓能降低ALT活性并能抑制病毒复制,使HBeAg转阴,加速肝脏再生速度,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脏的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甘草亦能减轻肝细胞坏死,降低血清转氨酶活力,增加肝细胞内糖原和RNA含量,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进白蛋白合成。白术能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有抗凝血和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鳖甲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3]。
研究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系以动物胎肝为原料提取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能促进肝细胞DNA合成,增强枯否氏细胞功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干扰素及白介素-2合成,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本文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调理机体脏腑功能,改善肝功能,增强蛋白合成,降解纤维,消退腹水,使病情稳定,提高生存质量,提高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药物毒副反应。因此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并低蛋白血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等.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2004,24(10):869~871.
篇4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预后;治疗
临床报道肺心病并低蛋白血症文章较多,而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并低蛋白血症报道较少,现将我院2006~2010年收治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并低蛋白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并低蛋白血症患者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91例,根据入院血清蛋白分为正常血清蛋白组和低血清蛋白组,其中正常血清蛋白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平均(61.5±5.2)岁,平均住院(6.8±1.5)d,死亡10例;低血清蛋白组43例(并除外原发肝、肾疾病导致低蛋白血症),男28例,女15例,平均(68.8±7.8)岁,平均住院(9.3±1.8)d,死亡18例。并发低血清蛋白组基础疾患包括:风湿性心脏病7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冠心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
1.2 方法和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考2007年参考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心功能分级采用NYHA分级,入选病例心功能均在Ⅱ级以上。方法:①入院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肝功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正常值35~55 g/L作标准,低于35 g/L为低蛋白血症。其中30~34 g/L为轻度低蛋白血症,25~29 g/L为中度低蛋白血症,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资料低蛋白血症组较正常血清蛋白组在性别、LEVF、住院日、死亡人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本组除外肺心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并低蛋白血症43例,其基础疾病高心病、冠心病共20例,占本组46.51%,为本组主要基础疾病,与我国目前引起CHF的基础心脏构成比一致[2],也是我国目前主要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特别是高血压病的一级、二级防治。
3.2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死亡原因。CHF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的机理:①胃肠道瘀血或(和)慢性心力衰竭致胃肠道缺氧,引起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导致蛋白质的摄入不足和吸收障碍。②肝脏瘀血或心力衰竭致缺氧,导致肝代谢能力及蛋白合成的能力下降。③慢性疾病、严重感染、应激等导致基础代谢率增加,对能量的需求增大,同时改变耗能途径,机体通过大量分解蛋白质获得能量。④对外源性营养底物反应差。⑤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IL6等炎症介质作用于肝细胞抑制白蛋白mRNA表达,影响机体蛋白、脂肪、糖的代谢,最终导致低蛋白血症。⑥在机体严重应激状态下,肝脏通过降低白蛋白的产生而优先合成急性时相蛋白(如C反应蛋白等),同时体内呈高代谢反应,迅速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致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3]。⑦心力衰竭并胸腔积液或心源性肝硬化致血清蛋白漏入胸、腹腔。CHF并低蛋白血症造成机体危害有:①低蛋白血症可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大量液体潴留于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加上CHF心排血量不足,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可造成多脏器功能不全;②血清白蛋白下降导致抗体合成的各种酶减少,酶活性降低,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机会,反过来加重心衰和危重患者的病情;③CHF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参与了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CHF患者低蛋白血症的出现使心力衰竭的程度进一步恶化[4]。本组资料低血清蛋白组住院天数较正常血清蛋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清蛋白组病死率较正常血清蛋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CHF并低蛋白血症病情相对较重,预后不良,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降低病死率。
3.3 本组资料显示低血清蛋白组LVEF低于正常白蛋白水平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4 人们对人血白蛋白治疗CHF并低蛋白血症存在争议,认为会加重心衰,但有文献报导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蛋白治疗,显示出较好疗效,其可提高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心脏后负荷,降低肾血管阻力,改善心肌收缩力,增加利尿作用[5]。本组病例未进行人血白蛋白治疗研究,但本人认为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可小剂量分次输注人血白蛋白,提高机体白蛋白水平,协助利尿,改善心衰,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总之,CHF并低蛋白血症会加重心衰,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机会,病情相对较重,预后不良,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小剂量分次输注人血白蛋白,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脏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07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0.
[3] 黄大海,齐海梅,等.低蛋白血症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16(2):69.
篇5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和防治措施。方法:2003年8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的SAP早期并发低白蛋白血症患者138例,分成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血浆白蛋白30~35 g/L)54例和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血浆白蛋白<30 g/L)84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早期并发症、相关参数、后期感染及病死率。结果: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肾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1),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anson评分及Balthazar CT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指标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脉搏和呼吸频率均明显高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5或P<0.01);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后期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1)。结论: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症对SAP的病理生理过程起着促进作用,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则并发症越多,后期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也越高。减轻SAP早期的炎性反应,及时足量补充白蛋白、氨基酸及脂肪等营养物质,是防止低白蛋白血症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坏死性; 低白蛋白血症; 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ssociated with hypoalbuminemia in early sta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ing mechanism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associated with hypoalbuminemia in early stage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gnosis of SAP and th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irtyeight cases diagnosed as SAP complicated by hypoalbuminemia in early stage were accep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1, 2003 to December 31, 2004, and they were p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lasma albumin: mild hypoalbuminemia (30 to 35 g/L) group and severe hypoalbuminemia (
KEY WORDS pancreatitis, acute necrotizing; hypoalbuminemia; clinical studies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起病急,病势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10.77%[1]。患者在SAP早期(3 d内)大多出现程度不等的低白蛋白血症,有关该症对SAP预后的影响未见系统报道。本文通过分析SAP患者早期血浆白蛋白的变化与脏器受损及预后的关系,探讨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发病72 h内入院,血浆白蛋白<35 g/L,并符合2002年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SAP及其局部并发症诊断标准[2],即在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上伴有下述一项者:(1)脏器功能障碍;(2)Ranson评分≥3分;(3)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指标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8分;(4)Balthazar CT分级Ⅱ级或Ⅱ级以上。排除标准:既往有肾病及肝硬化史,可能导致低白蛋白血症者。
1.2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8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符合2002年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SAP及其局部并发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402例,其中男249例,女153例;年龄8~86岁,平均(48.2±14.6)岁。入院后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补液、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维持体内酸碱和电解质平衡)及中药(益气救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治疗。伴呼吸衰竭患者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低白蛋白血症患者,静脉滴注20%人血白蛋白50 ml/d,1次/d,并予以静脉高营养治疗补充氨基酸和脂肪。
1.3 病例分组 402例中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SAP患者共138例,男78例,女60例,年龄16~82岁,按血浆白蛋白水平的高低,分为:(1)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SAP起病72 h内,血浆白蛋白30~35 g/L,共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16~78岁,平均(49.28±12.52)岁;(2)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SAP起病72 h内,血浆白蛋白< 30 g/L,共84例,男45例,女39例,年龄17~82岁,平均(49.50±14.51)岁。
1.4 观察指标 生命体征、并发症、血电解质及相关生化指标、后期感染及病死率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数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和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的诱因:暴饮暴食17例,胆系疾病14例,高脂血症10例,原因不明13例;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的诱因:暴饮暴食38例,胆系疾病24例,高脂血症7例,妊娠1例,原因不明14例。
2.2 早期并发症比较 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肾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1),但两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和肝功能衰竭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早期生命体征,血电解质、生化及Ranson、APACHEⅡ、Balthazar CT评分的比较 两组Ranson和Balthazar CT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脉搏及呼吸频率、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5或P<0.01),而血清Ca2+浓度则明显低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的比较(略)
Tab 1 Comparison of early complications in 2 groups
**P
表2 两组患者早期相关参数的比较(下接续表)(略)
Tab 2 Comparison of early relative parameters in 2 groups (to be continued)
*P
表2(续) 两组患者早期相关参数的比较(略)
Tab 2 (continuation) Comparison of early relative parameters in 2 groups
*P
2.4 后期感染率及病死率的比较 轻度和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经血、痰、尿、引流物培养或涂片证实有感染者分别为9例(16.7%)和36例(42.9%),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患者分别为5例(9.3%)和28例(33.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1)。
3 讨论
许多SAP患者在发病早期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其原因可能是由于SAP早期高分解状态造成负氮平衡,或是因为大量腔隙积液导致血浆蛋白外渗,亦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显示:SAP早期,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脉搏和呼吸频率高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1),但两组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这可能与重度组因应激引起过度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关,也可能与重度组腹腔间室隔综合征较为严重从而导致腹腔高压有关[3]。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血清甘油三酯、血糖水平及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SAP早期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代谢紊乱及肝脏蛋白的合成减少关系不大。
SAP早期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是病情严重的指标之一。本研究显示:重度和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的Ranson评分及Balthazar CT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APACHEⅡ评分及LDH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而血清Ca2+水平则明显低于轻度组(P<0.01),这可能与胰腺坏死早期在增强CT下不显影有关,也可能与SAP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胰腺实际坏死范围并不成正比有关,血清Ca2+及LDH水平亦是衡量SAP病情轻重及预后的指标之一。本研究显示: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肾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P<0.01),这可能与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有关,也可能与SAP伴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并产生组织毒性物质,从而对机体产生损害有关。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后期的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也可能与肾功能衰竭、休克、心衰及消化道出血的高发生率有关。SAP出现肾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在60%以上[4]。
因此,SAP早期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时补充氨基酸以减少机体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是预防低白蛋白血症的关键。SAP病程中,一旦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在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足量补充白蛋白及氨基酸,也许能降低SAP后期的感染率及病死率,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续宝, 蒋俊明, 黄宗文,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附1367例报道)[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5(2): 204208.
2 Toouli J, BrookeSmith M, Bassi C,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 17(Suppl): S1539.
篇6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高磷血症; 低蛋白饮食; 临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8.0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59-0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极易并发高磷血症,这也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1]。高磷血症患者的主要特点是血清磷水平异常升高,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人体摄入蛋白及磷的含量是平行的,每天可减少蛋白摄入量控制患者体内血清磷的摄入[2]。也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低蛋白饮食,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采用低蛋白饮食治疗,可有效防治高磷血症[3]。为探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症患者采用低蛋白饮食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0例持续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蛋白饮食及低蛋白饮食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0例持续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症患者,所有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连续3个月及以上稳定应用含钙磷结合剂前提下仍存在高磷血症,患者并没有明显营养不良症状,同时排除了近期出现严重呕吐、厌食及对饮食限制耐受差等患者,严重感染性疾病、氨基酸代谢紊乱、严重肝胆疾病及严重心脏血管疾病患者。将笔者所在医院40例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56.1±14.2)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5~70岁,平均(56.4±14.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维持性碳酸氢盐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机采用费森尤斯4008B,常用透析器:150G(日本尼普洛)、F6透析器(费森尤斯),Ca2+浓度1.3~1.5 mmol/L,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续4 h,控制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00~250 ml/min。平时患者会采用活性维生素D原治疗剂、维持磷结合剂,对照组患者蛋白摄入量控制在1.2 g/(kg・d),治疗组患者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8 g/(kg・d)。治疗前,应安排专职营养师检查所有患者营养状况、膳食情况,结合患者体重、饮食习惯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食谱,控制每天热量摄入量在30~35 kcal/kg左右。专业营养师应在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抽血化验,同时连续记录患者3 d饮食,采用营养计算软件计算两组患者每天实际的蛋白摄入量,按照血生化检验结果计算蛋白分解代谢率,指导、纠正患者饮食。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合理调节降脂药物、降压药物、胰岛素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血清磷、血清钙水平,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选择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13.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清磷等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血清磷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清钙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清磷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营养指标水平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RF、PA及Alb等各项营养指标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治疗极易并发高磷血症,高磷血症会促进软组织及血管钙化,大大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临床治疗难度较大[4]。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磷结合剂、低磷饮食、充分透析等方法治疗高磷血症,但是应用磷结合剂容易导致血管钙化、铝蓄积,而且价格较高,不适合普遍推广应用[5]。很多学者尝试采用降低饮食中蛋白摄入从而减少血清磷水平。本次研究表明,维持性血透患者采用低蛋白饮食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患者血清磷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国外有学者研究提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建议限制其蛋白摄入量,低蛋白饮食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也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但是蛋白摄入量过高极易导致高磷血症,使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代谢废物也容易蓄积,对血液透析的充分性会造成很大影响。本次研究及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表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低蛋白饮食是有利于防治高磷血症的,这可能是由于东西方饮食习惯、体质等不同。为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适合我国患者的每日蛋白摄入量指标,不仅可确保患者营养良好,也可防止摄入过多营养物而对患者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持续性血液透析合并高磷血症患者采用低蛋白饮食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基本不会影响患者营养状态及血钙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丹宇.河池市城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25-126.
[2]辜小花.饮食指导在预防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29(32):78-79.
[3]姜娜,姚强,钱家麒.低蛋白饮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1,9(4):10-14.
[4]崔文芳,连敏玲.低蛋白饮食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效果分析,2016,2(3):33-37.
[5]易海飞,李晶,朱丹,等.强化饮食指导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疗效[J].吉林医学,2013,34(16):3251-3252.
[6]王惠,缪立英,刘金凤.低蛋白饮食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3):3288-3290.
[7]王松,王琴,姜丹,等.低蛋白饮食联合开同对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3):399-400,402.
[8]秦纪平,张,常娟,等.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2):4276-4278.
篇7
【关键词】创伤应激 神经内分泌 炎症因子 低蛋白血症
遭受创伤后,机体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复杂全身性应激反应,目前对创伤应激后低蛋白血症、全身炎症反应及神经内分泌激素调节机制与处理的研究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下面就这方面作以下阐述。
1 创伤应激后的低蛋白血症的机制
1.1 神经内分泌
1.1.1 肾上腺髓质激素和儿茶酚胺 已知创伤、疼痛、恐惧等都可刺激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产生糖皮质激素和醛固酮。肾上腺素对代谢也起重要的作用,如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胰岛素分泌,促进蛋白质分解[1]。
1.1.2 糖皮质激素 人体在应激状态下,血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严重创伤后,皮质类固醇的分泌可比正常增加10倍[1]。皮质类固醇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促进糖原异生,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肝脏白蛋白合成,减少外周组织对氨基酸的利用,出现血氨基酸增高,尿氮排泄增加,发生负氮平衡,出现低蛋白血症[2]。
1.1.3 胰岛素 胰腺在创伤休克早期由于缺血、缺氧及血中高儿茶酚胺(CA)水平的影响,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及胰岛素抵抗。当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时,肝脏、肌肉等组织摄取和利用氨基酸减少,不能有效促进蛋白质合成及抑制蛋白质分解,而出现低蛋白血症。
1.1.4 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创伤后血中氨基酸升高与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可通过β受体均可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1]。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通过CAMP·PKA途径或IP3/DG·PKC途径激活肝细胞内的磷酸化酶、脂肪酶及与糖异生有关的酶系,加速糖原、脂肪、蛋白分解及糖异生,从而导致低蛋白血症和血糖升高。
1.2 全身炎症反应
1.2.1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机体受到创伤刺激可直接或间接引起TNF-α合成及释放增加,若TNF-α大量产生并进入血流,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TNF-α是一种内源性热原质,引起发热,并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炎性蛋白质(CPR)。同时,TNF-α也是一种肌肉分解的主要诱导剂,它能促使肝内蛋白质、氨基酸作为能量消耗而导致恶病质的形成。
1.2.2 白介素(IL) TNF-α的分泌可诱发IL-1、IL-6、IL-8继发性炎症介质的释放。在创伤时,IL-1通过刺激下丘脑前部的前列腺激动中枢而诱导典型的炎症发热反应。在创伤和炎症过程中,IL-6不仅激活中性粒细胞,而且还能延迟吞噬细胞对衰老和丧失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从而加剧了创伤后炎症介质的产生。IL-8可诱导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和淋巴细胞的趋化。因此,有作者把IL-8视为全身炎症综合征的危险性指标。
1.2.3 继发性炎症介质 继发性炎症介质包括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I2)等。其中大部分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器官损伤;也可直接诱导靶器官中细胞凋亡,引起器官功能衰竭。
2 低蛋白血症的处理
2.1 一般处理 消除病因,尽快处理创伤部位,使机体脱离应激源,血浆蛋白降低可使组织水肿而影响其愈合,所以积极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或(和)肠内营养,供机体所需营养补充创伤后的消耗。
2.2 胰岛素治疗 目前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主要有:①胰岛素强化疗法(IIT)。②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联合用药(GIK)。
2.3 营养调节治疗 现代研究证实,在营养食品中添加精氨酸、谷氨酰胺、微量元素等可以改变和/或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提高细胞免疫水平,促进伤口愈合。
2.4 免疫调节性激素治疗 免疫促进激素减少,或免疫抑制类激素增强是创伤诱导高分解代谢、低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故可从整体水平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平衡,促进某些免疫调节性激素分泌,间接调节创伤病人的血浆蛋白和细胞免疫功能。
2.5 丙泊酚的应用 丙泊酚化学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其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防治各种氧化应激性损伤。
2.6 中医中草药治疗 运用中医理论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剂痰热清进行免疫调理治疗。
2.7 还原性谷胱甘肽(GHS) GHS能有效调控全身炎症反应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的水平,治疗7d后,促炎因子TNF-α、IL-6明显下降,抑炎因子IL-10显著升高,可有效地改善低蛋白血症。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血液透析;高通量;β2-微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51-02
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发展迅速,延长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与同年龄的健康人群相比,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表现较高趋势。低通量血液透析是常规的血液透析方法,只能清除掉尿酸、肌酐、尿氮素等小分子的毒素,几乎不能清除中、大分子尿毒症毒素。研究证明诱发患者产生尿毒症症状以及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中分子及以上的尿毒症毒素[1]。高通量透析可以清除掉大量的中分子毒素,降低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是通过高通量血液透析方法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体内的CRP、β2-MG水平的变化,从而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分子毒素与炎症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4年3月~2016年3月开始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计43例,女11例,男32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9.1±10.1)岁,平均透析时间(22.1±18.2)个月。所有实验患者做低通量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均在3个月及以上。患者病情稳定,没有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营养不良。3个月内没有输血,无急性及慢性感染,肝功能正常,没有使用免疫抑制剂。
1.2透析方法
所有患者实验前均使用德国费森尤斯FX8低通量透析器,该透析器空心纤维膜表面积是1.4×1.4m2,超滤系数是12ml(h・mmHg)。进入实验阶段患者均使用产自德国Fresenius公司的FX80高通量透析器,该透析器空心纤维膜表面积是1.8×1.8m2 ,超滤系数是14ml(h・mmHg),透析器需保证单次使用次数。患者实验中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规格1ml:5000抗XaIU/支,国药准字H20066825)和标准的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速为每分钟500ml,,血流量为每分钟200~250ml。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实验前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时间为3个月及以上,当患者做最后一次低通量血液透析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测定记录患者的Scr、BUN、β2-MG、CRP水平。然后将患者的低通量透析转化成高通量透析,治疗4个月,采集送检患者最后一次透析前的血液标本,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的β2-MG、CRP,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Scr、BUN。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随机由2名实验员交叉记录、校验,得出完整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χ±s)、(%)表示,采用t、χ2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实验后患者血液中的β2-MG、CRP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广泛采用血液透析这种治疗方式,该技术延长了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但是血液透析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正常人群数十倍,为14%~26%。这是因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原发病会提高机体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当到达一定程度时,机体在慢性炎症的影响下释放出的炎症细胞因子会打破机体细胞稳态平衡与氧化应激,从而损伤血管以及使得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加快。
低通量血液透析是传统血液透析中最常用的透析方法,只能对血液中肌酐与尿素等水溶性小分子毒素进行清除,并且由于尿毒症毒素中包含的几百种成分复杂、分子量范围广泛的物质都参与了尿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传统血液透析由尿素清除率(Kt/V)来体现清除充分性也是不够严谨的[3]。研究证明中、大分子毒素是诱发尿毒症的重要因素,而常规血液透析不能清除补体D因子等大分子毒素和β2-MG等中分子毒素,其中血β2-MG水平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在排除患者残肾功能对其生命的影响情况,研究[4]表明患者的死亡危险率会随着透析前每增加的10mg/L血β2-MG水平而增加11%。针对传统血液透析的缺点,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高通量血液透析是一种在容量控制的血液透析机上运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滤器对常规血液进行透析的技术,能够对血液进行高效净化,不仅能清除血液中小分子毒素,还能吸附截留中大分子毒素,同时清除掉甲状旁腺激素和β2-MG,进而让透析相关淀粉样变延迟发生和降低发生肾性骨病的概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透析方式由LFHD转化成HFHD4个月后,实验后患者血液中的β2-MG、CRP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的作用可以通过CRP浓度变化体现,因为CRP血液水平的慢性持续增高直接影响尿毒症患者生命状态[5]。实验4个月以后患者血液中的CRP水平明显下降则说明了HFHD可以改善慢性炎症状态。
综上所述,高通量血液分析可以有效清除β2-MG,改善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降低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砺,刘惠兰,吴华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可以有效地清除β2微球蛋白和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J].中国血液净化,2010,9(1):25-28 .
[2] 涂晓文,刘晓莉,许倬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4):275-276.
[3] 岳华,刘红,徐世茹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肾性贫血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2):151-154.
篇9
关键字:肾病综合征 营养治疗 全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39-02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蛋白尿、严重水肿、血浆清蛋白过低和血胆固醇过高。有严重蛋白尿者,每天从尿排出的蛋白质在10g以上的任何肾疾病,都可发生肾病综合征。下面将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营养治疗分析汇报如下。
1 临床症状
1.1 低蛋白血症 肾病综合征时,患者有明显低血浆清蛋白血症,是因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从尿中排出大量蛋白质,24h尿蛋白定量常超过3.5g,最高可达20g以上,丢失蛋白以清蛋白为主。血清总蛋白降低,以清蛋白降低更为明显,球蛋白正常或稍增高。低血浆清蛋白血症诊断标准为血浆清蛋白浓度3g/d。血管内清蛋白池的分解代谢显著增加;食欲降低使外源性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合成代谢降低,如合并肝功能不全等。血浆蛋白降低差别很大,并与尿蛋白、饮食蛋白质摄入量、肝合成蛋白及其他激素代谢等有关。
1.2 水钠潴留 肾病综合征时,因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或肾对ANF缺少反应,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血容量扩张,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低蛋白血症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潴留在组织间隙。血容量减少,通过压力感受器,使肾素活性增高,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钠和水重吸收增加,而水钠潴留出现水肿。血浆外渗引起水肿。因此,水钠潴留多数是因肾本身引起,而不是血浆容量降低所致。
1.3 高脂血症 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异常。低蛋白血症时,可促进肝内合成蛋白、脂蛋白和胆固醇,血清胆固醇可高达7.77mmol/L以上。未酯化脂肪酸转入肝,脂肪和肌肉摄取脂肪酸减少,引起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蛋白氮及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正常,循环血量显著不足时可增高,尿量减少。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因满载脂质的巨噬细胞,持续不断地向血管壁沉积所形成。
1.4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代谢 肾病综合征患者铁、钙等阳离子,铜、锌等微量元素,维生素D3等维生素代谢也有改变,其原因主要与相关的转运蛋白从尿中丢失有关。肾病综合征时,血铁浓度降低,则引起缺铁性贫血,但临床上并不常见,主要与转铁蛋白从尿中丢失增多和降解增加有关。血中游离钙和机体总钙均有所降低。发生低维生素D3血症,并非因肾组织合成维生素D3下降所致,因为在肾功能正常患者也存在低维生素D3血症。
2 营养治疗
补充营养,纠正“三高一低”,采用高能量高生物价高蛋白质饮食,限制钠摄入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
2.1 高蛋白质饮食 传统观点认为,因大量蛋白尿导致血蛋白浓度,特别是清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浮肿顽固难消。如肾功能良好,给予高蛋白饮食,每天可按1.5~2g/kg,总量为100~120g/d。但饮食蛋白质增加时,可刺激肝合成清蛋白,同时也引起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清蛋白丢失增加;还引起肾组织对清蛋白分解代谢增加。因此,高蛋白饮食并不能提高患者血清蛋白浓度,相反会使清蛋白浓度进一步降低,并损伤肾功能。给予低蛋白饮食能通过抑制氨基酸氧化,抑制蛋白质分解来维持正氮平衡,与高蛋白饮食无区别。严格限制患者饮食蛋白量,同时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同样能维持正氮平衡,降低尿蛋白排出,提高血清清蛋白浓度,改善肾功能。
供给高蛋白时,高生物价蛋白占蛋白总量60%~70%。氮潴留则应限制蛋白摄入,可在低蛋白饮食基础上适当补充,全天供给50g左右。
2.2 供给足够能量 能量按每天0.13~0.15MJ(30~35kcal)/kg供给,总量为8.37~10.46MJ(2000~2500kcal)。患者常有食欲欠佳。因此,应食物品种多样化,色香味形好,可口美观,以增进食欲。
2.3 限制钠盐 据水肿情况而定,通常摄入钠1000~2000mg/d;严重应限制为500mg/d。注意禁食含钠食物,如酱豆腐、咸菜、咸蛋、松花蛋等,食盐不超过2g/d,或酱油10ml。禁食含碱主食及含钠高蔬菜,如白萝卜、菠菜、小白菜、油菜等。若用利尿剂,水肿稍退即可适当放宽钠摄入量。
2.4 脂肪适量 供给脂肪总量为50~70g/d,占总能量20%以下。大多数患者血脂增加,甚至空腹时也可达到乳状的程度。虽血中所有脂类都可涉及,但中性脂肪增加最多,胆固醇尤其多。持续性低脂饮食,并不能降低血脂;因血脂过多继发于血浆清蛋白降低,反复输注清蛋白后,血浆清蛋白增加。在水肿消失时,则血浆胆固醇和磷脂的比例下降。血浆甘油三酯和脂蛋白同时下降,血浆混浊度减轻。
2.5 足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选择富含铁及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C食物。长期大量蛋白尿,使钙磷缺乏,导致骨质疏松,发生低钙血症,故必须注意钙的补充。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胃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发症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我国部分医学院恶性尸检资料统计,其患者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年平均死亡率为30/103[1]。由于胃癌的临床特点以晚期患者为主,并发症多,死亡率
高。为此,笔者总结分析2003~2007年共中西医结合和手术治疗的64例中晚期胃癌,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男48例,女16列。男女比例3∶1;年龄36~79岁,平均62.5岁。肿瘤部位:贲门部42例,幽门部10例,胃体部12例。临床病理分期:依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1988年公布的胃癌TNM分期法[1]:Ⅱ:T2N0M0 12例;III A :T3N1M010例;III B T3N2M0 18例; T4N1M0 14例;Ⅳ :T2-4N1-3M1 8例,其中2例为皮革胃,另置化疗泵。
1.2 临床表现 持续性上腹部痛,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吞咽困难42例,便血19例,贫血58例,胃溃疡10例,2例胃癌穿孔患者以急性腹膜炎急诊入院。病史最长20个月,最短3个月。
1.3 合并症 低蛋白血症28例,高血压10例,心肌供血不足21例,心率不齐6例,糖尿病3例,慢性肺病5例,胃癌穿孔2例。
1.4 治疗方法
1.4.1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准备: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控制感染、心律失常,稳定血压在160/100 mm Hg以下,血糖稳定在5.6~11.2 mmol/L[2]。
1.4.2 手术方法 贲门癌行左开胸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胃体癌、 胃窦癌行上腹部正中切口胃空肠吻合术。根治性切除45例,姑息性切除19例,其中姑息性胃切除14例,胃肠捷径吻合5例。
1.4.3 中药治疗 十全大补汤加减,均在术后2周服用。
2 结果
临床治愈61例,死亡3例,随访Ⅱ期3年生存率41.67%,Ⅲ期3年生存率19.04%,Ⅳ期均在3~18个月死亡。并发症13例(20.31%),其中切口感染5例,切口裂开3例,心肌梗死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吻合口瘘1例,肺炎2例。
3 讨论
实行严格的术前评估,坚持综合分析判断,既要根据肿瘤状况(肿瘤的长度、局部外侵及远处转移等)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又要参照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状况,全面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特殊患者需要特殊准备。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
3.1 中晚期胃癌的特殊术前准备 营养不良是中晚期胃癌患者的常见症状,多伴有低蛋白血症,往往与贫血、低血容量同时存在,使其耐受失血、手术的能力降低。低蛋白血症可引起组织水肿,影响愈合;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感染且不易愈合。因此,术前应尽可能纠正低蛋白血症,使血清白蛋白测定值在35 g/L以上。对于伴有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在160/100 mm Hg以下,但不要求降至正常水平[3]。对有心脏病的患者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患者,因此对于合并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行心脏危险因素(CRIS)测评,使CRIS分级在Ⅱ级以下,可提高手术安全性[1,3]。慢性肺病患者要戒烟,应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并进行肺功能测定。特别是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
3.2 术中处理原则 手术在胃癌的治疗中占主要地位,根治性切除是能够达到治愈目的的重要方法。只要患者条件许可,又无明显远处转移,均应手术探查,争取根治性切除,即使不能达到根治目的,也应使肿瘤组织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于全胃及胃远端大部分切除,选用胃-空肠Roux-en-Y吻合[4],既适应证范围广又能防止手术后胆汁胰液进入残胃及吻合口,避免输入、输出端梗阻发生,充分胃肠减压可降低十二指肠残端瘘及吻合瘘的发生。
3.3 预防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本组术后并发症13例,占20.31%(13/64)。死亡3例,占4.6%(3/64)。分析其原因:①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差,加之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其主要并发症是切口裂开,吻合口瘘;②中晚期胃癌患者伴有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水电解质紊乱等,主要脏器功能较差,手术耐受力降低;③晚期患者机体生理储备功能降低,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能力减弱。因此胃癌患者手术期的处理重点是营养支持,治疗并发症。术后充分进行输入端胃肠减压,输出端3~5 d后加强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可提高血浆蛋白,减少组织水肿,促进组织愈合,同时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并发症,2周后应用中药十全大补汤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有心肺病患者要进行ICU连续监测,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降低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
3.4 加强中医药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中药十全大补汤具有补气养血、补益肝肾等功效,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远期生存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乃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8:480-494.
2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