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范文
时间:2023-04-09 21:0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密度脂蛋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低密度脂蛋白的合适范围为小于3.12mmol/L,3.12-3.64mmol/L为边缘升高,大于3.64mmol/L为升高。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组成。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有可能与脂肪摄入过多,期间饮酒,肥胖的,肝脏疾病,高血压疾病等有关。如果低密度脂蛋白比较高,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他丁类的药物等治疗。
建议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饮食调节,少吃高能量、高脂肪类食物,多参加户外活动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26-01
血脂异常其实质是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po)的异常,对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说脂蛋白的作用更甚于胆固醇。
1 RORα的调控作用 RORα是一个孤细胞核受体在代谢中有潜在作用。研究显示RORα调整鼠类ApoAI基因和人类ApoC3基因。Lind等〔1〕在研究中发现ROR也诱导人的Apo的转录。腺病毒介导的RORα过表达增加了在HepG2细胞内的Apo内源性表达,RORα也加强了Apo启动子的活性。删除和突变研究在Apo启动子上鉴定了3个AGGTCA基序,这三个基序调节RORα转录活性,其中的一个重叠于黏合位点PPARa。Genoux等〔2〕研究发现RORα和RORα的4个蛋白质能黏合于存在于Apo基因启动子上的-272/-260位置的一个正向重复1位点。并发现RORα和RORα的4个蛋白质都能剂量依赖性增加Apo启动子转录活性。确定RORα和RORα的4个蛋白质是人Apo基因表达的转录激活因子。
2 LXR和SREBP-1c的调控作用 Jakel等〔3〕用配体T0901317处理后发现Apo mRNA水平在肝癌细胞株中下降,而通过LXR-维甲酸X受体(RXR)共转染没有观察到Apo启动子活性的下调。扫描Apo启动子序列发现了两个公认的E盒元件,这两个元件在凝胶转移检测中能黏合特定的SREBP-1c。干预SREBP-1 mRNA使其受抑制,则ApomRNA对T0901317的反应的下调消失。对hApo转基因鼠给药T0901317,发现在肝组织的Apo mRNA和循环的Apo蛋白的显著下降,证明所描述的下调也发生在体内。
3 各种激素的调控作用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状态和血浆TG水平间呈负相关。Prieur等发现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激活的甲状腺受体(TR)通过一个被4个核苷酸分割的功能的正向重复序列直接调控Apo启动子。通过大鼠实验表明随着甲状腺激素的缺失,Apo水平降低,但在给与T3后可回升到正常水平。用一个甲状腺受体β(TRβ)的选择性激动剂处理可增加Apo和降低TG水平。TRβ可能是一个高TG血症的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
已知载脂蛋白B(ApoB)参与的VLDL合成、装配和分泌,是肝脏合成和分泌富含TG的VLDL所必需的载脂蛋白,也是介导LDL与相应受体结合必不可少的配体。Schaap等[9]给C57B1/6鼠静脉注射小剂量的Apo腺病毒载体(1~5×108pfu)后,测得血浆TG、TC降低,肝脏VLDL-TG分泌率降低29%~37%(P
4 小结
Apo参与了人体脂类代谢的全过程,是目前揭示心血管疾病机制最受关注的课题。最近发现Apo基因与TG关系密切,从过表达和缺乏Apo的资料中提供的直接证据表明,ApoA5在TG代谢中有重要作用。血浆中的TG水平与Apo多态性有强相关,为高TG血症的治疗提供靶点,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起到重要作用,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Lind U,NilssonT, Mc Pheat J,etal?Identification of the human ApoAVgene as a novel RORalpha target gene[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30(1): 233-41.
篇3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CH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23-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预计到2020年,CHD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位疾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血脂代谢紊乱已被公认为是CHD发病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许多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HDL-C水平与CHD危险性呈负相关,对冠状动脉有保护作用,以及降低LDL-C可以减少CHD的发生[1-2]。对LDL-C/HDL-C的研究发现,该比值是评估CHD的又一重要指标[3]。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组及阴性对照组的HDL-C和LDL-C,探讨HDL-C、LDL-C、以及LDL-C/HDL-C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在CHD的诊断方面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80例患者,纳入研究的所有对象均排除肝脏、肾脏、代谢类疾病、恶性肿瘤、近期外科手术,且近一个月未服用过调血脂的任何药物。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冠心病组195例,男133例,女62例,年龄43-85岁。对照组285例,男162例,女123例,年龄38-74岁。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由本院技术熟练的心内科医师操作,采用Judkins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多投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造影结果由至少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共同诊断。造影结果发现左冠状动脉主干即左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装动脉(RCA)等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血管中,有1条或几条血管的1处或几处管腔狭窄在50%或以上的诊断为CHD。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排除冠状动脉病变,为对照组。
1.2.2 生化指标的检测两组人员均清晨空腹(禁食12h)采集静脉血2-3ml,30min内分离出血清,采用酶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计算其比值。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LDL-C及LDL-C/H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它的形成是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侵入冠状动脉壁沉积,导致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形成突出于管腔的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研究已证实,除年龄外CHD的发生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其中血清HDL-C与LDL-C水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LDL-C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被公认为是CH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CHD组血清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
已有的临床试验发现,低水平HDL-C是CHD强有力的预测指标。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指出低水平HDL-C可作为独立于CHD其他公认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及LDL-C(>160mg/dl)之外的指标[3]。LDL-C也被证实是CHD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将降低LDL-C作为CHD的一线治疗方案。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LDL-C/HDL-C比值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LDL-C/HDL-C比值增高和LDL-C水平降低都可以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CHD患者病情的恶化。血清LDL-C/HDL-C对CHD危险性的预测作用优于单独的监测LDL-C水平。因此,对血脂各项指标的监测对CHD的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4]。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要严密监测血清LDL-C、HDL-C及LDL-C/HDL-C的状况,做到及早发现并及早预防,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预防冠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赵冬,周北凡,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诊断和危险分层方案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28-433.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篇4
【关键词】 高血压;内皮脂肪酶;脂肪酶;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由于一些高血压患者无显著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形象的喻为“无形杀手”,因此提高该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体内的EL、LPS、HDL、LDL水平,探讨其在高血压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97例:男性51例;女性46例,年龄42-79岁,符合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同时选取对照组:门诊健康体检合格的正常人80例: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44-80岁,两组均排除严重的感染、炎症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和心、肝、肾功能衰竭等。两组患者间的年龄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①所选病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步骤测量血压:病人在安静环境中5min后测量血压,测量两次并取平均值作为判断血压正常与否。②LPS、HDL、LDL、FBG检测:各组受试者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ml,分离血清(避免溶血)后于2小时内检测LPS、HDL、LDL和FPG,仪器采用贝克曼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和标准品购自北京中生公司。③EL检测:各组受试者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置于EDTA抗凝管中,分离血浆后于1小时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EL浓度,试剂盒和标准品购自中美生物公司,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酶标仪和洗板机采用美国宝特公司产品,终止反应后采用双波长法比色读取数据。
1.3 统计学分析 所测各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SPSS15.0数据包),以P
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间的EL、LPS、HDL、LDL和FBG测定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高血压组的E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之间的EL、LPS、HDL、LDL和FBG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男 女 EL(ng/ml) LPS(U/L) HDL(mmol/L) HDL(mmol/L) FBG(mmol/L)
高血压组 97 51 46 348.5±75.6a 105.3±21.8b 1.38±0.13c 2.79±0.74d 5.39±0.41e
对照组 80 42 38 496.7±81.2 98.5±19.7 1.36±0.13 2.65±0.69 5.22±0.39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多脏器的损害,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几种常见病之一,对高血压疾病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脂肪酶家族在脂蛋白和糖类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EL是唯一由内皮细胞合成的甘油三脂酶家族新成员,国外学者Jaye等[1]在1999年克隆出了EL基因。EL与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ipase,LPL)和肝脂酶(Hepatie lipase,HL)分别具有44%和41%的同源性。EL主要有磷脂酶的活性,可以降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近些年通过转基因动物实验研究发现EL是高密度脂蛋白代谢链的关键酶[2]。
目前高血压形成及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仍不清楚,但发现高血压病和血管内皮的功能关系密切[3]。Badellino[4]等也发现在高血压动物模型中,EL水平的增高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指出了注射肝素前后的EL浓度与血压水平明显相关。本研究也表明高血压患者EL水平明显增高,且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并可能反映高血压的病程发展,值得密切关注,因此EL对于高血压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Jaye M,Lynch KJ,et al.A novel endothelial denrived lipase that modulatse HDI metaboliam.NatGenet,1999,21(4):424-428.
[2] Cilingiroglu M,Ballantyne C.Endothelial lipase and cholesterol metabolism.Curr Atheroscler Rep,2004,6(2):126-130.
篇5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肺癌(ca)和动脉硬化性血管损伤性疾病(as)病人血液中的特异性变化,探讨不同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肿瘤及动脉硬化发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临床确诊肺癌的16例患者为ca组,12例患者为as组,选择健康大学生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内lpo含量、sod活性及各组氧化脂质的峰线位置。结果ca组、as 组lpo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s组sod活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薄层层析中ca组、as与正常组的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分布均有不同。结论ca与as患者和正常人比较其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特征表现为代谢率增强,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变化。
【关键词】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肺癌; 动脉硬化性血管损伤疾病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distinctive change of different per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in the blood of arteriosclerotic disease (as) and lung cancer (ca).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ox-ldl in as and ca.methodso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atients diagnosed as lung cancer (ca group); patients diagnosed as arteriosclerosis (as group); 20 healthy students of university (control group).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ldl)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ldl)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lasma with ultracentrifuge method. the concentrations of lpo and sod in plasma were examined. and the top line positions and the rough concentrations of ox-ldl were evaluated.results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the lpo levels in as group and c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d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s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in the ria, the distribution of ca group and as group versus control group were different.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both of ca group and in as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between ca group and as group.conclusionthe metabolic rates of ox-ldl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more both in ca group and in as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specific changes can be observed.
key words:per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lung cancer; arteriosclerotic disease
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时对人体内胆固醇(ch)载体—血浆内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变化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并发现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导致血管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事实。但是,对消耗性疾病—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影响却研究甚少。
在本课题的前期工作中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肿瘤病人和动脉硬化性血管损伤性病人血液中具有不同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不同ox-ldl对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理,研究肿瘤患者血浆内ox-ldl和动脉粥样硬化病人ox-ldl构成的特异性变化,本实验以肺癌病人和包括糖尿病的血管损伤性病人为对象,对上述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我们还应用薄层层析技术对上述各种疾病的血浆内氧化脂质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
デタミナ-lpo由日本协和メデツクス株式会社提供,sod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2 仪器薄层层析板
(美国sigma公司),超低温冰箱(日本三洋sim-f124),高速离心机(德国heraeus stratos has 15.94型),超速离心机(瑞士centrikon t-1055型),层析用自动部分收集器 helirac(瑞士lkb公司)。
2 方法
2.1 分组以临床上经过各种检查确定临床诊断的肺癌患者和包括糖尿病的血管损伤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正常对照选择了健康、体检证明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线及血尿常规均正常的20名大学生自愿者。分组如下:①肺癌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为42~68岁,平均51岁;②血管损伤组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7~72岁,平均56岁;③正常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岁。
2.2 标本制备
每人清晨空腹采血16 ml加入乙二胺四乙酸(终端浓度为0.05 mmol/l)抗凝、抗氧化,以3 500 r/min离心提取血浆,在冰箱0℃条件下保存备用。用哈贝尔的重层超速离心分离法,以40 000 r/min离心26 h分离血浆内低密度(d=1.063~1.18),以40 000 r/min离心28 h分离血浆内高密度脂蛋白(d=1.18~1.21)。
2.3 血浆内lpo的测定
八木别法测定各组血浆的低密度脂蛋白内过氧化脂蛋白含量。
2.4 血浆内sod活性测定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
2.5 标本中各种脂类的薄层层析
2.5.1 脂类提取
取标本0.8 ml(0.6 ml血浆+0.2 ml蒸馏水)加甲醇2 ml,加三氯甲烷1 ml混匀,加醋酸2滴混匀后再加入三氯甲烷1 ml,加蒸馏水1 ml混匀,高速离心2 000 r/min,10 min。吸取下层在真空泵内连续吸引干燥8~12 h。
2.5.2 展开液的制作及薄层层析分析
展开液由石油乙醚75 ml+乙醚25 ml+乙酸1 ml组成。薄层层析板先用三氯甲烷洗1次,在自然条件下干燥12 h后,在层析板上取一边打5个格,用三氯甲烷100 μl溶解脂质在薄层上滴注,以能吸干为度。将层析板放入含有展开液的展开槽中展开,展开至层析板顶部2~3 cm时停止展开,层析板进行显影。
2.5.3 显影和摄影
析板放入显影槽(碘化)5~10 min后取出进行摄影。初步判定各组氧化脂质的峰线位置和大致浓度。
2.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数据以±s表示,结果处理使用配对t检验。
3 结果
3.1 血浆内lpo测定
如表1所示,正常对照组与血管损伤组比较p<0.01,与肺癌组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在肺癌组与血管病变组之间有测定数值的变化,但无统计学差异。表1 血管损伤组和肺癌组血浆内lpo测定值(略)
3.2 血浆内sod活性测定
如表2所示,血管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血管损伤性疾病发生时血浆内sod值有明显上升趋势。表2 血管损伤组和肺癌组血浆内sod测定值(略)
3.3 薄层层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极高密度脂蛋白的薄层层析板中几乎看不到任何氧化物质,而肺癌组和血管损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与正常组有不同分布,可以初步推测在血管病变性疾病和肺癌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能来自不同的物质。
4 讨论
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修饰后的产物。当体内产生过多活性氧自由基时,ldl氧化修饰作用增强,极易转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致病因素[1,2]。同时,自由基也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可直接造成dna链损伤致突变。也可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影响dna,引起基因dna变化,合成出无活力或功能缺陷的sod,随着sod活性降低,引起自由基进一步堆积,最终诱发癌症[3]。在本次实验中肺癌患者组sod活性出现增高,推测其原因可能为代偿性。本实验肺癌患者与血管损伤组和正常人比较,其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特征表现为代谢率增强,即单位时间内细胞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内吞和降解量均显著增加。提示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可能是肿瘤致病或增强致病因素之一。
脂质是肺的重要成分,肺组织具有合成与分解血脂及脂蛋白功能,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和表面具有脂蛋白脂酶,提示肺脏具强大脂质代谢能力。肺癌时肿瘤细胞增生活跃并伴毛细血管的增多使肺的脂质代谢异常活跃。同时肿瘤组织的某些代谢产物和分泌的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细胞膜上感受器功能活性,从而形成肺癌时所特有的血脂及脂蛋白氧化修饰[4,5]。薄层层析实验表明,肺癌和血管损伤性疾病形成过程中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具有不同特异性变化,因此推测两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来源可能不同,具体机制在进一步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尹学哲,上村?道,金?g武道.?酸化ldlの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に及ぼす影?.中西医结合动脉硬化症·血拴症·一次预防(曲直部?鄯颍???武 ?修、都?u基夫,金恩源 ?集),1996:172.
[2]bonnefont-rousselot d,therond p,beaudeux jl,et a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 and the oxidative hypothesis of atherosckerosis[j].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1999,37:939.
[3]蓝锴,康格非.自由基与肿瘤[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8.
篇6
【关键词】 蒲黄提取物;内皮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乳酸脱氢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始动环节〔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低密度脂蛋白致AS的关键步骤,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2〕,损伤后的VEC合成和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间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内皮功能发生障碍,促使单核细胞与VEC黏附,这些改变对AS的形成起着始动的作用。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其同属植物的花粉,具有活血化瘀、止血、通淋之功效,对AS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以往研究表明〔3,4〕,蒲黄提取物其具有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增加冠脉流量及通过降脂来保护内皮细胞等作用。本研究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oxLDL造成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探讨蒲黄提取物保护血管内皮、抗AS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低温超速离心机(美国贝克曼公司);酶标仪(奥地利SUNRISE);DU800光分度计(美国贝克曼公司);PTC200 DNA扩增仪、凝胶图像分析系统(美国BIORAD公司产品);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
1.2 试剂 蒲黄(四川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由重庆桐君阁曾宪策主任中药师鉴定为正品);胰酶(美国Gibco公司);内皮细胞生长添加物(美国BD公司);DMEM低糖培养粉(美国Gibco公司);优级胎牛血清(美国Gibco公司);oxLDL(中山大学,含量:2 mg/ml);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四甲基偶氮唑盐(MTT)、二甲亚砜(DMSD)(美国Sigma公司)。
1.3 蒲黄提取物的制备 取蒲黄200 g,分别用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溶剂用量依次为8,6,6倍体积,提取时间为60,60,30 min〔5〕。水浴浓缩得深褐色药液,真空冷冻干燥,得黄色粉末,放置4℃保存备用。用时溶于DMSO中,制成含药浓度为100 mg/ml的母液,再用细胞培养液按照一定比例稀释,使DMSO终浓度≤0.1%,用0.22 μm滤器过滤除菌后使用。
1.4 HUVEC的培养及鉴定 取健康产妇分娩胎儿的脐带,75%酒精擦拭脐带表面及断端,剪去夹痕,用磷酸缓冲液(PBS)冲洗静脉腔内残血,灌入预热0.25%胰酶和0.02% EDTA的混合消化液使之充盈,放置于37℃水浴箱中消化8 min后,收集消化液并用Hanks液冲洗静脉,合并两液,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以DMEM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100 μg/ml、内皮细胞生长添加物100 mg/L)重悬细胞后,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 CO2的培养箱。待细胞贴壁后,换液1次,去除悬浮的死细胞和红细胞,以后每2~3天换液,细胞长至亚融合后,用含0.125%胰酶和0.01%EDTA的混合消化液消化传代,实验用第3~4代细胞。培养的细胞形态符合VEC特征,Ⅷ因子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阳性。
1.5 MTT比色法检测蒲黄提取物对VEC的作用 将80%融合生长的VEC以混合消化液消化,收集细胞,完全培养基稀释后以2×104/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正常培养24 h后,洗去未贴壁细胞。换用无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使细胞同步化。换用含5%胎牛血清的含不同浓度蒲黄提取物的DMEM培养液。蒲黄提取物以100 mg/L为最大浓度,依次为75、50、25、10 mg/L,共设5个浓度,每组8个复孔,并设对照组(含5%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及调零孔(5%胎牛血清培养基、MTT、二甲基亚砜)。培养24、48、72 h后,移出培养液,换入无血清DMEM培养液100 μl/孔,并于每孔加入MTT(5 g/L)10 μl。继续培养4 h后,吸弃原培养液,每孔中加入DMSO 100 μl,置摇床上低速振荡10 min,使结晶物充分溶解,并于酶联免疫检测仪490 nm波长处检测光密度值(OD值)。
1.6 实验分组 按照随机化分组的原则,将细胞分为5组接种于24孔板,每组4个复孔。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为含5%血清DMEM液;第二组为oxLDL致伤组:培养液为含100 mg/L oxLDL的5%血清DMEM液;第三、四、五组为蒲黄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先用含10、50、100 mg/L 蒲黄提取物的DMEM培养液(含5%血清)预处理24 h,再加入100 mg/L OxLDL的培养液培养24 h;最后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待测指标。
1.7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的测定 收集2.4项下实验留取细胞培养上清液,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50 μl上清液,测定LDH含量(IU/L),按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
1.8 ICAM1、MCP1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按Trizol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细胞总RNA,测定A260/A280为1.8~2.0。引物序列:ICAM1上游引物5′GGCCAGCTTATACACAAGAACC3′,下游引物5′GCCATCCTTTAGACACTTGAGC3′,长度为170 bp;MCP1上游引物5′CAAACTGAAGCTCGCACTCTC3′,下游5′GCTGCAGATTCTTGGGTTGTG3′,长度为361 bp。内参GADPH上游引物5′GGAGAAGGCTGGGGCTCAT3′,下游引物 5′TGATGGCATGGACTGTGGTC3′,长度为230 bp。反应体系为:ICAM1、MCP1和βactin上下游引物各1 μl,2×Master混合物12.5 μl,加双蒸水至总体积25 μl。PCR条件为:94℃ 3 min,94℃ 30 s,58℃ 30 s,72℃ 1 min,30个循环,72℃ 5 min,ICAM1 与内参GAPDH的退火温度为58℃,MCP1与内参GAPDH的退火温度为55℃。取扩增产物10 μl,用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100 V 1 h电泳后,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灰度扫描及数据分析,以目的条带灰度值与内参GADPH条带灰度的比值表示ICAM1和MCP1 mRNA的相对定量。
1.9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3.0 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齐时,两两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LSD)法,方差不齐时,两两比较采用Tamhane T法。
2 结 果
2.1 蒲黄提取物对HUVEC增殖能力的影响 MTT法证实蒲黄提取物的浓度在100 mg/L至10 mg/L时对HUVEC具有促增殖作用,24、48、72 h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相比,OD值显著增加(P
2.2 蒲黄提取物对oxLDL处理的HUVEC形态学的影响 光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细胞为单层,互不重叠,呈铺石状镶嵌排列,边界清楚;经与oxLDL共同孵育后,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收缩,胞膜皱缩,细胞边界不清,部分细胞脱落;蒲黄提取物各剂量组随着浓度增加,细胞间隙变窄,形态趋于正常。
2.3 蒲黄提取物对HUVEC培养液LDH活性的影响 100 mg/L的oxLDL能明显增加HUVECs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4 蒲黄提取物对oxLDL诱导HUVECs ICAM1和MCP1 mRNA表达的影响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xLDL能明显升高ICAM1和MCP1 mRNA的表达,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M:Marker;1:空白对照组;2:模型组(100 mg/L oxLDL);3:蒲黄低剂量组(10 mg/L)4:蒲黄中剂量组(50 mg/L);5:蒲黄高剂量组(100 mg/L)表2 蒲黄提取物对内皮细胞ICAM1和MCP1 mRNA表达的影响
3 讨 论
Ross指出,AS的发生是由于VEC和平滑肌细胞受各种危险因子如病毒、机械损伤、免疫复合物,特别是oxLDL的损伤,而使血管局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慢性炎性增生反应〔6〕。oxLDL不仅促进多种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有助于炎性细胞黏附于内皮,而且能作用于内皮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导致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以及冠脉痉挛〔7~9〕。本研究先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蒲黄提取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再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oxLDL损伤模型来模拟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观察oxLDL损伤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 mRNA、MCP1 mRNA和LDH表达的变化以及蒲黄提取物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蒲黄提取物的分子作用机制。
单核细胞黏附并迁移进入血管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事件之一。ICAM1是一种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强,正常情况下仅少量表达。它可介导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并进入内皮下间隙,促进炎症和血栓形成〔10〕,同时能促进内皮细胞合成MCP1。MCP1是一种趋化激活剂,可以特异地作用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使其迁移至内皮下形成泡沫细胞。最新研究发现,MCP1不仅是趋化激活剂,加速单核细胞的迁移过程,而且可以通过促进HUVEC的凋亡,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直接地参与AS及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形成〔11〕。
LDH是存在于内皮细胞的一种酶,当细胞损伤时细胞质内氧依赖性酶及细胞膜结构受到影响,细胞通透性显著增加,细胞内LDH产生增加,向细胞外的漏出也相应增加。因此,LDH释放量的多少可反映细胞膜损伤程度,LDH是细胞损伤重要指标之一。
蒲黄具有活血、化瘀、通淋和缓解心腹疼痛的功效。由蒲黄和五灵脂为主组成的“失笑散”加味,对冠心病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人们对蒲黄的药理成分进行了一系列较为深入的研究,所分得的化合物主要有以下几种:黄酮类、甾类、酸性成分、氨基酸类、多糖类成分及无机成分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蒲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4〕。蒲黄乙醇提取物主要含黄酮类成分,它可以间接说明蒲黄的药理活性。既往研究表明,蒲黄的内皮保护功能是通过降血脂来实现的〔12,13〕。
本研究表明,在受到oxLDL应激时,内皮细胞释放的 ICAM1、MCP1 mRNA及LDH含量显著增加,蒲黄提取物可以显著下降ICAM1、MCP1 mRNA及LDH的表达,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提示蒲黄提取物通过下调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抑制了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抑制炎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阻止AS的发生。
综上所述,蒲黄提取物可通过促进VEC增殖,保护内皮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内皮细胞ICAM1、MCP1 mRNA的表达,起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这是其独立于调脂以外的又一抗AS作用。
参考文献
1 Poredos P.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pathogensis of atherosclerosis〔J〕.Clin Apop Throm/Hemos,2001;7(4):27680.
2 Witzum JI,Steinbery D.Role of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atherogenesis〔J〕.J Chin Cnvest,1991;88(6):178592.
3 严 辉,陈佩东,丁安伟.蒲黄的炮制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05;26(1):5961.
4 苑可武,徐文豪.蒲黄的化学及药理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6;27(11):6936.
5 刘 斌,石任兵,王 伟.蒲黄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2;24(2):8890.
6 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9;340(2):11526.
7 Cominacini L,Carbin U,Fratta PA,et al.Lacidipine inhibits the activ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NFkappaB and the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duced by prooxidant signal on endothelial cells〔J〕.J Hypertens,1997;15(12pt2):163340.
8 Thorne SA,Abbot SE,Steven CR,et al.Modifi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cytokine mediate monocyte adhesion to smooth muscle cells〔J〕. Atherosclerosis,1996;127(2):16776.
9 陈玉成,梁玉佳,刘 瑞,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损伤及其机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8):3201.
10 CookMills JM,Deem TL.Active particip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inflammation〔J〕.J Leuk Biol,2005;77(4):48795.
11 李琴山,刘 洋,冯赞杰,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2):10757.
篇7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908-03
Atherosclerosi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are “Different Diseases
Tongzheng” to Follow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YAO Ru-Bing, CAI Hui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PLA,Nanjing 210002,Jiangsu,China)
Abstract:Atherosclerosis (AS)belongs to “stagnant blood”or“phlegm” according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RA)belongs to “arthralgia zheng”. They are “Different Diseases” according to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 medicine. According to pathogene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y are relevant to“stagnant blood cause phlegm,stagnant blood and phlegm interties gradually”, and they have “Tongzheng” such as “stagnant blood and phlegm interties ”. AS is close relevant to immune inflammatory reaction.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ox-LDL antibody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mmune complexes(LDL-IC) all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S. More and more cadiovascular events of RA are relevant to AS rapid expansion. Lipids profile of RA are causing AS above all combined ca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high levels Ox-LDL , MDA-LDL and LDL-IC , and LDL is more susceptible to oxidative. Ox-LDL could be as one of "Different Diseases Tongzheng" index about AS and RA. To monitor ox-LDL , ox-LDL antibody and LDL-IC are helpful to better evaluate and treat RA.
Key words:atherosclerosis;rheumatoid arthritis;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据报道,在 AS特征病变出现之前,人类从很小的年龄开始动脉就会出现弥散性内膜增厚, AS的发生发展包括脂质入侵、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 内膜损伤、炎性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 MC)激活、 选择性基质代谢及血管重建等。中医古典医籍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之名,按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瘀血”、“痰浊”的范畴,“血瘀”、“痰凝”是其主要病理改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就“瘀血”言“血不利则为水”,水聚则成痰,奠定了本病痰瘀致病的理论基础。血脉中之瘀可致痰,引发本病,后世其他医家也有相关进一步论述,《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中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证论・咳嗽》中云:“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血中之痰浊是痰与血的混合物,是造成痰瘀互结的初始阶段,阐明了瘀血化痰的病理过程。这种病理状态持续发展下去,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痰瘀互结,着于血脉,日久胶结不解,凝之愈坚,这种痰浊瘀血相凝之结块即是 AS斑块【sup】[1]【/sup】。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与“历节风”、“顽痹”、“骨痹”等相似,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病变为主。《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类证治裁》中提到: “诸痹……皆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侵,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注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可见,痹证发病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且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血行不畅密切相关。王清任《医林改错》云:“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热邪可致瘀,血瘀形成后又可与热邪互结而成瘀热,如瘀热阻络每致关节红肿剧痛。湿为阴邪,其性黏滞,伤气滞气,日久生痰,痰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痰湿兼血瘀。痰瘀互结,阻痹经络,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病邪深入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此时,脏腑虚损于内,风、寒、湿、热、瘀血、痰浊胶凝于经隧,痼结根深,难以驱除。如《素问・痹论》所云:“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综上所述,血瘀及痰浊作为RA主要的病理机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1 AS与ox- LDL及LDL-IC的相关研究
关于 AS发病机制有许多不同的学说,如脂质渗入学说、巨噬细胞受体缺失学说、致平滑肌突变学说、损伤应答学说、炎性反应学说、血流动力学说及免疫学说等,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完全解释 AS的发生发展。现已有很多证据表明 AS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AS病变部位发现许多免疫细胞,其有相关抗原表达并分泌许多细胞因子。因此,目前研究多认为AS形成是一种自身免疫过程,它是多因素导致的慢性免疫炎症反应的结果。
修饰LDL 经清道夫受体途径不受调控地被摄入,引起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堆积,作为 As 的致病因子已被广泛接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是一种近年研究已确认的与AS相关的重要抗原,ox-LDL可以经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2A、以及其他清道夫受体,诸如CD36、SR-B1、LOX -1、SR-PSOX等途径内在化,降解的ox -LDL片段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结合,递呈给邻近的 T细胞,导致 T细胞活化,发生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毒性作用、抗体产生等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从人新鲜 As斑块中分离的 T细胞,经克隆培养,发现可识别ox-LDL(克隆的 CD4+T细胞中 1/ 4可识别ox-LDL) 。在人类,ox- LDL能诱导外周 T细胞激活,斑块的进展能被免疫ox- LDL或者诱导对ox- LDL耐受所抑制,这些均提示 ox-LDL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斑块相关抗原。
LDL氧化或化学修饰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研究显示,在 AS病人和实验小鼠中能检测到抗 ox-LDL抗体,而且出现在斑块病变部位,表明 ox-LDL 自身免疫参与 As的形成。动物试验显示,ox -LDL 自身抗体效价与As的程度高度相关。同样在人群调查中也有文献报道自身抗体的效价是 As诊断或预测的有益指标。 对芬兰人群中颈As患者为期 2 年多的跟踪研究发现,自身抗体的滴度是对 As发展程度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Inoue等报道,血清ox -LDL自身抗体滴度不仅能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同时可作为监测 As斑块不稳定的指标【sup】[2]【/sup】。研究证实,自身抗体的高效价同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前惊厥等相关。
人类外周 T细胞也可被ox-LDL 激活。As斑块处的免疫球蛋白可以识别ox- LDL,可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 As发生和发展中并存。最近的研究表明,采用ox- LDL免疫具有抗As作用,可能与依赖 T细胞的、高效价的抗体产生有关,高效价的抗体可经过 Fc和 C3受体途径增大LDL 的清除,也为将来As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天然 LDL、 Ox-LDL或化学修饰的 LDL包括糖化 LDL、 乙酰化 LDL、丙二醛修饰LDL可以与其相应的自身抗体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mmune complexes ,LDL-IC)。己发现人血浆存在 LDL-IC,并且血浆 LDL-IC水平与 As性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体外实验发现,LDL-IC比相应的 LDL具有更强的致 As性。而 LDL氧化修饰与否、修饰类型、修饰程度、颗粒大小、载脂蛋白 B含量的高低以及 LDL脂肪酸的组成和结构等均直接影响 LDL-IC致 As作用。研究显示,细胞与LDL-IC孵育显著干扰脂蛋白和胆固醇代谢。将人成纤维细胞与LDL-IC直接孵育,可导致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过量生成;单核巨噬细胞与含LDL的免疫复合物(异种抗LDL 抗体-人类LDL)亦可导致巨噬细胞内大量的胆固醇酯堆积,呈典型的泡沫细胞形态;将不溶性LDL-IC或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吸附到自身或异种红细胞上递呈给巨噬细胞,可诱导人单核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堆积。不溶性LDL-IC或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均可在体内形成。内皮下修饰LDL 堆积可诱导抗体和LDL-IC形成,这类LDL-IC以大颗粒的形式存在,类似于体外制备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体循环中的可溶性LDL-IC可能是在抗原过量的情况下形成,易经 C3b受体及其他非特异性作用吸附到红细胞上。红细胞吸附的免疫复合物诱导巨噬细胞变成泡沫细胞所需的LDL-IC浓度相当小,易于传递给表达高亲合力 Fcγ受体的吞噬细胞,且不破坏红细胞。红细胞吸附的免疫复合物与固定的单核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促进As损伤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 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 LDL-IC含量,一般以羊抗人或兔抗人 IgG为抗体。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 LDL-I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情的加重,LDL-I C水平成逐渐增加的趋势。
2 RA与ox- LDL及LDL-IC的相关研究
RA患者的平均寿命明显缩短,比普通人群病死率增高近70%,而心血管疾病是RA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约占RA死因的50%,RA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sup】[3-4]【/sup】。研究发现RA患者中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远比普通人群常见,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早期无临床症状,但冠状动脉已发生明显病变且危及生命,认为RA心血管事件的高发生率是其动脉硬化的快速发展所致。RA与As的关系近年来引起极大关注,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其中,异常脂质谱是RA患者发生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多数研究显示,高脂血症由高水平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CETP)引起。最近CETP转基因鼠研究显示,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是CETP表达的结果。血浆CETP含量增加,CE从HDL向VLDL,LDL的净转运增加,向HDL的转运降低,从而导致LDL-C升高,同时使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受阻,成为As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以脂质紊乱为主要表征的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血清CETP水平异常【sup】[5-6]【/sup】。研究显示,RA患者血清CET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TC、TG、LDL-C、TC/HDL-C和LDL-C/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其血脂和脂蛋白谱表现出致As性【sup】[7]【/sup】。
对RA患者的脂质水平进行检测,分析RA患者的Ox-LDL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研究其氧化易感性及抗氧化能力,有利于探讨其冠心病高发生率的机制。研究发现RA患者血浆Ox-LD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分析可能与RA患者体内存在高比例的促炎症反应性HDL,抗脂蛋白氧化能力受损;机体处于急性期反应时,与HDL相连的、具抗LDL氧化功能的对氧磷酶活性、转铁蛋白水平均降低;而具促进LDL氧化功能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升高,共同加速了RA患者体内脂蛋白的氧化修饰【sup】[8]【/sup】。研究显示,RA患者血MDA-LDL、LDL-IC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且RA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浆MDA-LDL水平较单纯RA患者亦明显升高,MDA-LDL、LDL-IC与炎症活动相关,炎症导致RA患者脂蛋白高氧化状态。对RA 患者 LDL 氧化易感性、ox-LDL 水平及其相互关系分析表明,RA 患者LDL 氧化延滞时间缩短,氧化速率增加,总氧化值亦显著升高,RA 患者 LDL 抗氧化能力下降;且LDL 氧化的延滞时间同ox-LDL 水平密切相关【sup】[9]【/sup】。临床常采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对 RA 患者进行治疗,导致 RA 患者尤其是活动型 RA 表现出非致 As 性的脂蛋白表型【sup】[10]【/sup】。
炎症反应在 RA 患者 As 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反应加速体内脂蛋白氧化,致As的脂质也可能增加了人体对炎症或炎症性疾病的易感性。可见,炎症反应以及本身固有的脂蛋白抗氧化能力下降,共同导致 RA 患者体内脂蛋白的高氧化状态,促进了 As的发生发展。
AS与RA作为西医诊断的两种不同的疾病,在中医的病名诊断也是不同的,AS按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瘀血”、“痰浊”的范畴,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日久可发展至“脏腑痹”。二者中西医临床诊断虽均为不同的疾病,但从中医发病机制来看,均与“因瘀致痰,日久痰瘀互结”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二者虽为“异病”,但同有“瘀血痰浊”之证。AS现代医学相关的研究发现,AS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如前所述,ox- LDL、ox-LDL抗体及LDL-IC在A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RA作为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其首要死亡原因,研究认为动脉硬化的快速发展致RA心血管事件高发生率。深入研究发现RA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血脂和脂蛋白谱表现出致As性,有血浆Ox-LDL水平升高;血MDA-LDL、LDL-IC水平明显增加;LDL 抗氧化能力下降。进一步研究提示RA的炎症反应以及本身固有的脂蛋白抗氧化能力下降,共同导致 RA 患者体内脂蛋白的高氧化状态,促进了 As的发生发展。采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治疗后,可使 RA 患者脂质谱向非致 As 性的脂蛋白表型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以作为AS与RA“异病同证”的现代医学的研究指标之一,对与其相关的指标如ox-LDL、ox-LDL抗体及LDL-IC等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药物干预,将有助于更好的全面的评估和治疗RA。
参考文献
[1] 周景想,李洁,王晋军.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研究现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 7(3): 333-334.
[2] Inoue T, Uchida T, Kamishirado H ,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body against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 , 2001,37(3):775-779.
[3] Kaplan MJ.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Curr Opin Rheumatol,2006,18(3):289-297.
[4] Warrington KJ, Kent PD, Frye RL, 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case control study [J]. Arthritis Res Ther, 2005, 7(5): 984-991.
[5] Zhuang YY, W ang JJ, Qiang HJ, et al . Cholesterylester transfer protein levels and gene deficienc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J]. J ChineseMed,2002,115:371-374.
[6] Klerkx AH, de Groo th GJ , Zwinderman AH, et al .Cholesterylester transfer protein concent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and response to pravastatin in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GRESS) [J]. Eur J Clin Invest,2004,34:21-28.
[7] 张春妮,胡兵,汪俊军,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水平观察及相关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2):24-26.
[8] 胡兵,汪俊军,姚茹冰,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脂质水平异常特征[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18(3):193-195.
篇8
[关键词]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支架;冠状动脉再狭窄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a)-0137-04
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而术后再狭窄(ISR)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其发生率最高可达20%[1],近年来,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因特异性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结合、损伤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局部炎性反应,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对于机械性损伤的一种过度修复反应,主要涉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新生内膜组织过度增生、血管重塑和炎性反应等机制。本研究选取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并于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分析LOX-1的水平与ISR的关系,并为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382例,其中男274例,女108例,年龄26~78岁,平均(51.29±15.20)岁。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严重感染、近期手术或创伤、免疫系统疾病和严重心功能不全。ISR的定义根据术后1年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以支架植入处内径狭窄≥50%为准。将38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再狭窄组(≥50%)71例,男49例,女22例;对照组311例,男208例,女103例。记录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包括吸烟、血压、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等,两组患者均选用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 mg,每日1次,3个月后改为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采用Judkin技术进行操作,手术路径选用桡动脉,必要时改为股动脉路径。
所有患者于冠脉造影前空腹取静脉血3 mL,置于无菌带塞试管中不抗凝,置于4℃冰箱,过夜后离心(3000 r/min,10 min)分离出血清,将处理好的样品贮于-80℃低温冰箱内保存,于3个月内采用酶联免疫法成批检测,LOX-1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LOX-1的水平及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再狭窄组和对照组血清LOX-1的水平比较[(236.69±20.19)μg/L比(215.55±14.86)μ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再狭窄组和对照组血糖水平比较[(6.44±0.91)mmol/L比(6.00±0.85)mmol/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性别、年龄、吸烟、血脂、血压、体质指数、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情况
再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支架直径比较[(3.04±0.46)mm比(3.28±0.43)mm],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血管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球囊扩张压力、后扩张球囊压力、支架长度、数量、支架扩张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再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选取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差异的LOX-1、支架直径、血糖为自变量,以术后ISR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OX-1、血糖及支架直径最终进入方程,LOX-1、血糖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近年来虽然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但相关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了远期疗效[1]。
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对于机械性损伤的一种过度修复反应,主要涉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新生内膜组织过度增生、血管重塑和炎性反应等机制。而血管平滑肌细胞对损伤的过度增生反应所引起的内膜增生是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冠脉支架置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造成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促进平滑肌细胞和炎症细胞的增殖,最终导致支架内再狭窄[2]。LOX-1是利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cDNA表达文库克隆出的新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特异受体,LOX-1在细胞表面以二硫键连接的同型二聚体的形式存在,LOX-1与Ox-LDL的强力结合则必须具备合适的簇生结构存在的2个配体结合区域[3]。血清中可溶性受体水平与受体表达水平有关,并能反应体内某些疾病的状态,在生理条件下,LOX-1可以结合和吞噬衰老或调亡的细胞、细菌等,发挥清道夫受体的作用。在病理条件下,除与其主要配体Ox-LDL结合外,LOX-1也可与氧化磷脂、多聚阴离子等生理性配体特异结合,还可与激活的血小板、氧化或衰老的红细胞以及凋亡的细胞结合,与白细胞的激活、迁移有关[4],促进平滑肌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化[5]。其与配体结合后,激活其下游的NADPH氧化酶诱导活性氧族(ROS)生成和NO合成的减少,加重损伤部位的氧化应激,刺激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局部氧化应激增加又反过来诱导LOX-1的表达,从而形成持续的恶性循环,ROS系统可激活P38MAPK、PI3K、ERK1/2等信号通路,使下游的转录因子NF-κB激活,从而使VCAM-1、ICAM-1、MCP-1等黏附分子的表达相应增加,增加细胞间黏附、内皮细胞损伤,从而促进血管肌细胞的迁移及增殖,进而导致血管内膜的增生[6-9],而阿司匹林可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抑制Ox-LDL介导的LOX-1的表达,同时能够抑制MMPs的活性,促进斑块的稳定,此发现为阿司匹林在AS疾病中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依据[10]。LOX-1是白细胞黏附分子,参与了炎性反应过程,Ox-LDL和LOX-1的相互作用通过转录因子OCT-1的活化被放大,从而激活一系列炎性内皮反馈机制,导致LOX-1基因过度表达、加重内皮炎性反应[11],而炎性反应将进一步增加内膜增生区的氧化应激。低剂量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以通过与LOX-1结合使钙依赖钾通道活性显著提高,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12-13]。另外LOX-1可作为一种黏附分子促进活化血小板活化并与内皮细胞结合,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14-15]。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球囊损伤的模型中LOX-1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的第2天,一直到损伤后24周于中膜和内膜的平滑肌细胞均可见LOX-1较高水平表达。LOX-1 mRNA反义核苷酸预处理平滑肌细胞可显著抑制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在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大鼠模型中每3天静注1次抗LOX-1抗体,2周后血管内膜增生、血管病原位活性氧水平及白细胞的迁移等均显著抑制,而采用特异性基因沉默子,使其结合到LOX-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蛋白结合位点后,可以降低LOX-1启动子活性,抑制球囊损伤后LOX-1的表达增加,并显著抑制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提示LOX-1可能参与球囊损伤后再狭窄中的过程[16-17],为治疗球囊损伤后再狭窄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LOX-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18-23]。另外一组临床研究入选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再次受损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被分成支架内再狭窄和非支架内再狭窄两组,结果显示两冠状动脉支架术的LOX-1水平均有明显升高了[24]。
目前对于LOX-1水平与ISR关系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观察到再狭窄组和对照组血清LOX-1的水平比较[(236.69±20.19)μg/L比(215.55±14.86)μ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LOX-1与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P < 0.01),LOX-1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82)。高水平的LOX-1促进支架再狭窄可能是通过加重损伤部位的氧化应激、在激活的血小板处LOX-1促进血栓形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等因素,导致冠脉内膜增生所致。
由于本研究仅观察了再狭窄与非再狭窄患者复查造影时血中LOX-1的水平,未能就PCI前后变化、PCI术后定期监测加以研究,限于本地条件所限,实验例数较少,下一步有必要扩大例数,对PCI后发生ISR的患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avage MP, Fiscbman DI, Rake R, et al. Efficacy of coronary stenting versus balloon angioplasty in small coronary arteries. Stent Restenosis Study(STRESS) Investigators[J]. J Am Coll Cardiol,1998,31(2):307-311.
[2] 孙帅,张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及心肌灌注的改变[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801.
[3] Ohki I, Amida H, Yamada R, et 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tudy on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clustered organizat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DL receptor(LOX-1)[J].Biochim Biophys Acta,2011,1814(2):345-354.
[4] Landsberger M, Zhou J, Wilk S, et al. Inhibit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reduces leukocyte adhesion within the intestinal microcirculation in experimental endotoxemia in rats[J]. Crit Care,2010,14(6):R223.
[5] Yu J, Li Y, Li M, et al.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d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smooth muscle-like cells into foam-like cells in vitro[J]. Int J Exp Pathol,2010,91(1):24-33.
[6] Tanigawa H, Miura S, Zhang B,et 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idized to various degrees activates ERK1/2 through Lox-1 [J]. Atherosclerosis,2006,188:245-250.
[7] Thomas T, Jürgen B. Mechanistic role of cytochrome P450 mo- nooxy genases in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d vascu- lar injury therapy through LOX-1 receptor antagonism? [J]. Circ Res,2004,94:1-13.
[8] Panicker SR,Kartha CC. Curcumin attenuates glu-cose-induc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synthesis i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by modulating the nuclear fac-tor-kappa B pathway [J]. Pharmacology,2010,85(1):18-26.
[9] Zhang Z,Zhang M,Li Y,et al. Simvastatin inhibits the additive activa-tion of ERK1/2 and proliferation of rat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induced by combined mechanical stress and ox-LDL through LOX-1 pathway [J]. Cell Signal,2013,25: 332-340.
[10] Zhu X,Li Z,Li C,et al. Ginkgo biloba extract and aspirin synergistically attenuate activated platelet-induced ROS production and LOX-1 expression in human cor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 [J]. Phytomedicine,2013,20(2):114-119.
[11] Serneri GG,Coppo M,Bandinelli M,et al. Exaggerated myocardial ox-LDL amount and LOX-1 receptor over-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microvessel inflammation in unstable angina [J]. Atherosclerosis,2013,226:476-482.
[12] Hu B, Li D, Sawamura T,et al. Oxidized LDL through LOX-1 modulates LDL-receptor expression in human cor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3,307(4):1008-1012.
[13] Chen XP, Zhang TT, Du GH. 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a new promising target for the therapy of atherosclerosis[J]. Cardiovasc Drug Rev,2007,25(2):146-161.
[14] Cominacini L, Fratta PA, Garbin U, et al. The platelet-endothelium interaction mediated by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reduces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nitric oxide in endothelial cells [J]. J Am Coll Cardiol,2003,41(3):499-507.
[15] Imamura T. Paradigm shift from myocardium-derived to plaque-derived biomarkers for very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Circ J,2011,75:1322-1323.
[16] Hinagata HJ, Kakutani M, Fujü T,et al. Oxidized LDL receptor LOX-1 is involved in neointimal hyperplasia after balloon arterial injury in a rat model [J]. Cardiovasc Res,2006,69(1):263-271.
[17] Yao EH, Fukuda N, Ueno T,et al. “Novel gene silencer pyrrole-imidazole polyamide targeting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attenuates restenosis of the artery after injury [J]. Hypertension,2008,52(1):86-92.
[18] Xu J, Zhu JH, Shi MJ. Value of serum soluble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 and LOX-1 mRNA in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in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2010,30(12):2749-2751.
[19] Li B, Zhang LH, Yang XG, et al. Serums LOX-1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angiograph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J]. Clin Invest Med,2010,33(6):398-404.
[20] Kume N, Mitsuoka H, Hayashida K, et al. Soluble lectin-like oxidized LDL receptor-1(LOX-1) as a sensitive and specific biomarker for acu te coronary syndrome--comparison with other biomarkers [J]. J Cardiol,2010,56(2):159-165.
[21] 李晓翔,刘思德,吴晓慧,等.hs-CRP及Lox-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47-49.
[22] 张春震,赵郁.NT-proBNP和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34-36.
[23] 魏玮,章树业,张政,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PD-1、CD28的表达变化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 50(18):58-60.
篇9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男4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2±13)岁(43~84岁)。病程3天内42例,4~7天33例,平均(4±2)天。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有1次以上CT和MRI检查,排除脑出血、心肌梗死。发病前1个月内未用过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肝、肾功能正常。单纯动脉硬化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66±9)岁(53~84岁)。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1个以上斑块。均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对照组为45名健康体检者,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未见斑块。平均年龄(60±5)岁(49~69岁)。脑卒中组合并高血压50例(67%),糖尿病10例(13%),高脂血症38例(51%);动脉硬化组分别为12例(60%),3例(15%)和9例(45%),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二、方法
1.oxLDL的测定:全部患者于入院次日早8时空腹卧位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ELISA法测定oxLDL。试剂盒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说明书操作。
2.LDL的分离:采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别分离健康对照组、动脉硬化组和脑卒中组患者的LDL,测含量后低温贮存备用。LDL以胆固醇(LDL-C)计量,与血小板孵育时的终浓度为1 g/L。
3.oxLDL的制备:参照Coffey等方法,即将分离得到的LDL在含5 μmol/L CuSO4的等渗盐水(pH 7~8)中透析(透析液体积超过LDL的100倍),当LDL由金黄色转变为灰黄色直至无色透明时,再移至含0.5 mmol/L EDTA(pH 8~9)的等渗盐水中透析,如此重复4次,即得氧化型LDL。测含量后低温贮存备用,与血小板孵育时的终浓度亦为1 g/L。
4.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空腹取正常人静脉血,3.28%枸橼酸钠抗凝,500 r/min离心10分钟,上层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再以600 r/min离心10分钟,获压积血小板,生理盐水洗涤2次,配成血小板悬液,血小板浓度为2×1011/L,以5 mol/L的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在TYXN-91智能血液凝集仪上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然后,仍用正常人血小板悬液分别与健康对照组、动脉硬化组及脑卒中组患者的LDL于37℃孵育20分钟,再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而后将动脉硬化组和脑卒中组患者经体外氧化后获得的oxLDL分别与上述同一正常人血小板悬液于37℃孵育20分钟后,再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5.NO的测定:用0.15 mol/L硫酸锌去蛋白后,以α萘乙烯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NO2-浓度来间接反映NO的含量,分别测定正常血小板悬液与健康对照组、动脉硬化组及脑卒中组患者的LDL和oxLDL孵育前后的NO浓度。
6.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1.血浆oxLDL水平:健康对照组为(412±144)μg/L,动脉硬化组和脑卒中组分别为(689±83)μg/L和(942±133)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LDL、oxLDL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正常血小板加健康对照组LDL前的最大聚集率为(56±17)%,加健康对照组LDL后为(59±17)%,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正常血小板加动脉硬化组患者LDL前后的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0±8)%和(58±8)%,差异有显著意义(P
3.LDL、oxLDL对NO的作用:正常血小板悬液加健康对照组LDL前的NO水平为(0.30±0.02)μmol/L,加对照组LDL后为(0.30±0.02)μmol/L,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正常血小板悬液加动脉硬化组患者LDL前后的NO水平为(0.38±0.04)μmol/L和(0.30±0.04)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P
4.血小板聚集改变和oxLDL及NO含量的关系:脑卒中患者LDL对血小板聚集的增强和血浆oxLDL值呈正相关(r=0.624,P
讨论
篇10
老李今年55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和血脂异常已经10年了。5年前的一天,老李突然出现了严重的胸痛,家人连忙将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老李被确诊患了急性心肌梗死。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老李才转危为安。事后,医生又给老李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老李冠状动脉上的一段血管已经完全堵塞。医生只好给他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在老李出院时,医生嘱咐他以后一定要坚持服用降压药和调脂药,并要定期来医院检查血压和血脂。出院以后,老李便按照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和调脂药。3个月后,老李去医院复查,其血压为110/70毫米汞柱,其甘油三酯为1.55毫摩尔/升,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29毫摩尔/升。老李见自己的各项指标都在正常的范围内(血压的正常值为90~140/60~90毫米汞柱,甘油三酯的正常值为小于1.70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为小于3.37毫摩尔/升),便放心地回家了。此后,老李又曾多次到医院检查血压和血脂的情况,结果与第一次检查的结果差不多,都略低于正常值。上个月,老李又出现了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他冠状动脉上的一段血管堵塞了95%。医生告诉老李,他必须再做一次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老李不解地问医生:“5年来,我一直坚持服用降压药和调脂药,血压和血脂也一直在正常的范围内,怎么还会出现血管堵塞啊?”医生在询问了老李血压和血脂的情况后告诉他,他虽然已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了,但这还不够,因为冠心病患者应将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得更低,否则,其病情还会反复发作。
众所周知,血脂异常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血脂主要包含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两部分,其中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脂的各种物质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是引发冠心病的“元凶”。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健康的成年人若能有效地控制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可明显降低患上冠心病的几率。已经患了冠心病的人若能有效地控制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可明显降低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几率。不过,很多冠心病患者在降低低其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过程中,往往只将其降到正常值就满意了。他们认为,只要将自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到正常,范围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临床上就规定,已被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应将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到比正常值更低。现在,临床上已规定,一般健康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应小于3.37毫摩尔/升。而冠心病患者应将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下。此类患者若患过心肌梗死,应将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到1.8毫摩尔/升以下。例如上文提到的老李,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为3.29毫摩尔/升,仅略低于正常值,这是远远不够的。他是一个患过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又合并有高血压,因此他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才可进入安全状态。
目前,可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调脂药主要是他汀类药物。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患过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可在控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的基础上通过服用此类药物来控制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必要时可联用其他调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