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范文
时间:2023-04-09 14: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糖化血红蛋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患者人群逐渐扩大,中国已成为继印度之后位居第二位的糖尿病国家。据WHO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统计,按目前糖尿病的增长速率,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人口将由1995年的1亿3000万达到3亿,其中发达国家将由5100万增长到7200万,增长率为42%,而在发展中国家将由8400万增长到2亿3000万,增长率达到了170%,也就预示着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将成为社会巨大的负担。
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则由1980年的1.0%上升到1994年的2.5%和1996年的3.2%(人口年龄在20~75岁之间)。Inter Asia 2003年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5%,35~74岁的成年人中,男性的患病率为5.2%(约有1270万);女性的患病率为5.8%(约1330万)。如按总人口计算,2000~2001年中国共有约3000万糖尿病患者,但是被诊断的只占23.6%(710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4500多万,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城乡患病率差别很大,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4.8%,但并发症控制率不足20%,已确诊的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压患者有1200万、脑卒中患者500万、冠心病患者600万、尿毒症患者50万。专家指出,血糖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逐步了解,多数人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其实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不可能达标。
认识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
临床上,只有3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能做到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长期控制不稳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粘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没有阈值,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越明显,DCCT、UKPDS等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出结论,证实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各种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进患者的血糖达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注意事项
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
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
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
知识链接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
和血糖有何差别?
篇2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冠心病
作者单位:214423江苏省江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其血管病变是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5倍,糖尿病性心脏改变引起死亡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的70%~80%[1]。本文通过对比我院单纯糖尿病患者与合并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值,旨在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象 127例糖尿病患者均来自2006年 7月至2011年9月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69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50%;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9例为观察组,男32例,女37例,平均年龄(63.2±10.5)岁;选取58例单纯血糖增高,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7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3±9.9)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与性别构成比上无统计学差别(P>0.05)。
1.2 方法 分别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化法,仪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厂家:上海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免疫抑制透射比浊法,试剂厂家:瑞士Roche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见表1,空腹血糖比较t=2.30,P=0.02,P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诊断2010年1月国际专家委员会的一个新进的金标准,将糖化血红蛋白≥6.5%被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切点,目前已被临床医生广泛的应用与糖尿病的诊断,因红细胞寿命为120 d,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2~4月内血糖的控制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作为长期糖尿病诊断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受患者个人因素及时间的受控程度较强,不同时间测定波动性大,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相比较糖化血红蛋白稳定性较好[2]。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主要应用于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尤其对轻症、2型、“隐性”糖尿病有提示作用,其次治疗过程对药物疗效的监测评价,以及对血管并发症的预测[3]。
冠心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在充分考虑了年龄、性别、血脂水平及生活习性(如,吸烟、喝酒等)等多种因素,在分组研究中消除此类因素的组间统计学差异,糖尿病并发症的核心问题就是血管的病变,有研究报道,新诊断的 T2DM 在发病后 9 年时,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 20% 和 9%。大血管病变占所有死亡糖尿病患者原因的 59%,是微血管病变导致死亡的 70 倍[4]。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中,空腹血糖P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的病变存在密切的关系,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良好控制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倪青,吕蕾.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2] 吴志昊,王树.糖化血红蛋白在对糖耐量减退患者血糖水平的评价.淮海医药,2011,29(1):21-23.
[3] 王笠,李琳,王达,等.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2):119-121.
篇3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妊娠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46.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61-02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中2条B链的N端的颉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数值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为不可逆的结合,随红细胞消亡而消失。所以可反映取血前2~3月血糖的平均水平。HBAl是由HBAla、HBAlb、HBAlc组成,其中HBAlc的量最大,所以反映血糖水平时一般用HBAlc表示。每1%的HBA1c大致代表了2mmol/L的血糖变化。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糖化血红蛋白为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金标准,且应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可引起肾小球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DN);还可引起血脂和血粘滞度增高,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不论对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并发症的预测情况,还是糖尿病病人的筛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UKPDS)均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评价指南,且都充分肯定了强化治疗在阻止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9%为控制差,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所以当其>8%就应该加强血糖的控制。
2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
若>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陈晓转等报告HBAlc的增高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预后相关。而糖尿病肾病者HBAlc的水平较无糖尿病肾病患者高,并随HBAlc水平增高尿mAlb、IgG、NAG的水平相应增高。
3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糖化血红蛋白8.5%时,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很高者需要更好的控制空腹血糖水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预餐斤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8%者要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8%说明以往的治疗方案不能很好的控制血糖,需要新调整治疗方案。
4 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糖耐量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5.6%,单独IFG患者其平均值为6.2%,单独IGT患者为5.9%,既有IGT又有IFG的患者为6.2%,新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8%。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代表糖尿病前期不同阶段和糖尿病患者的情况。
5 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
篇4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检测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34-0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理由有二个:目前HPLC法测定HbA1c使其准确性和重复性得到很大的提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的有效检测指标,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HbA1C概述
在HbA1C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中,Rahbar在1968~1969年的研究中发现快速泳动的Hb实际上与HbA1C的结构相同,在糖尿病患者中其浓度增加2~3倍。从而确定了HbA1C与糖尿病之间的初步关系并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证实了HbA1C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这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HbA1C与空腹血糖、过去数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等有关。正常人维持一定的血糖水平,就会形成正常范围内的HbA1C,当血糖浓度增加时,其β链上的糖基化位点数目也增加,据此HbA1C是判断血糖控制程度的很好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其寿命与红细胞一致。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中HbA1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恒定。因此,HbA1C水映的是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与采血时间、是否空腹及使用胰岛素等无关,是判断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
2诊断糖尿病检测指标的比较
2.1血糖有波动性、瞬间性特点,反映的是某一点(测定当时)的血糖水平,变异率高、重现性差,不能反映患者全天血糖变化情况,是糖尿病微观控制的指标。
2.2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白蛋白(GSA)半衰期较短(1~3周),只能评价近期血糖控制水平,且血液蛋白质浓度发生变化时其测定结果受影响。
2.3HbA1C检测便捷、标本采集方便,不需空腹,可在任意时间采集并保持相对稳定,变异率低,个体内日间差
2.4HbA1C与糖尿病并发症(如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死亡)有关,而HbA1C降低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HbA1C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3糖尿病的临床检测方法
由于HbA1C在检测前不稳定性很小,生物变异率低,是一项更稳定的生物学指标,临床广泛采用诊断糖尿病。测定GHb主要是利用GHb和Hb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进行的,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5种:
3.1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基于Hbb链N末端缬氨酸糖化后所带电荷不同而建立。在中性pH条件下,HbA1c携带的正电荷相对较少,因此可通过HPLC法将其与其它组分区分开,得到分离。此方法曾应用于美国DCCT的研究,是目前检测HbA1c的金标准。
3.2微柱法。微柱内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如Biorex 70)在PH近7时解离后带阴电荷,而Hb解离后带阳电荷,二者可形成离子键。由于GHb的阳电荷比HbA少,与树脂的结合力相对低,容易被洗脱。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洗脱液中GHb和溶血物中总Hb的吸光率(A),可计算出GHb占总Hb的百分比(%)。但此方法的影响影响因素比较多:
(1)洗脱温度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2)抗凝剂肝素能使测定结果增高。
(3)某些血红蛋白如HbF异常增加时,也会与糖化血红蛋白同时洗脱,从而使结果产生偏差。
3.3电泳法。胶体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带有电荷,带有电荷的胶体颗粒可以借静电吸引力在电场中泳行,带正电荷者泳向负极,带负电荷者泳向正极,此种现象称为电泳。血清中各种蛋白质都有它特有的等电点,各种蛋白质在各自的等电点时呈中性状态,它的分子所带正电荷与所带负电荷量相等。但此方法学的弱点是:
(1)需成批进行样本分析,速度比较慢,无法进行实时检测。
(2)自动化程度低,急诊插入、自动维护等功能比较欠缺。
3.4亲和层析法。利用生物高分子能与相应的专一配基分子可逆结合的原理将配基通过共价键牢固地结合于固相载体上制得亲和吸附系统。带有杂质的高分子分离目的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某种次级键与已固相化的配基结合,而杂质则不吸附,除去杂质后变换条件,又可以使待分离的高分子物质重新解离,获得纯化。
除葡萄糖外,血液中所有的糖类都可与Hb相结合,因此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为糖化血红蛋白总量,而不是HbA1c的含量。
3.5免疫法。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直接测定血红蛋白β-链上糖基化的N末端的4~8个氨基酸,因此对HbA1C上的糖基特异性好。
但是许多同源的糖化血红蛋白变体也有相同的N末端结构,从而会对结果造成干扰。在定标方面,需与HPLC作相关校正。
综合现在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GHb测定方法,因为原理的不同,测定的结果准确度、重复性都有所差异。相信随着对HbA1c实验方法标准化的重视和提高,HbA1c项目的检测在临床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4HbA1C检测的质量保证
4.1制定标准化计划,参加室间质量评价,使用经过认证的方法(仪器)并进行精密度、准确度及线性范围评价。
4.2检测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并经生物安全培训,定期业务学习,所用仪器、试剂应符合要求。
4.3做好室内质量控制,严格按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4.4编写HbA1C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操作。
篇5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
妊娠糖尿一种妊娠阶段并发率较高的疾病,属于高危妊娠。如果不及时控制孕妇的血糖水平,可能导致孕妇自然流产、胎儿发育不良、羊水过多、早产以及增加胎儿畸形率等等[1],对孕妇和胎儿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只将孕妇空腹血糖水平作为诊断妊娠糖尿病的唯一标准,很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而延误孕妇最佳的治疗时机。传统的血糖测试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这种方法诊断访持续性不强,无法评价患者一段时间的内血糖情况。近年来,我院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用于早期诊断妊娠糖尿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2011年9月至2013年12在我院接妊娠糖尿病诊断的9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和正常妊娠孕妇的临床诊断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0例孕妇均于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妊娠糖尿病诊断,观察组90例孕妇均根据2014年ADA妊娠糖尿病标准,均诊断为妊娠糖尿病,根据患者是否妊娠糖尿病分为妊娠糖尿病观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妊娠糖尿病观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和孕期(周)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妊娠糖尿病观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妊娠糖尿病观察组
正常妊娠对照组
P
年龄(岁)
28.2±2.7
27.6±2.5
>0.05
血糖(mmol/L)
7.4±1.2
5.5±0.8
>0.05
孕周(周)
27.3
27.8
>0.05
体重(kg)
53.48±7.61
52.71±6.89
>0.05
血压mmHg
117/76
119/75
>0.05
1.2方法
孕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的方法分别为免疫凝集法和果糖胺氮蓝四唑法,检测设备为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方法检测孕妇的血糖水平。
1.3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过6%;糖化血清蛋白异常: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不低于2.25mmol/L;血糖异常:血糖水平不低于7.8mmol/L。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孕妇的统计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组间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较
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妊娠糖尿病观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的比较有很大的差异,妊娠糖尿病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孕妇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较
组别
妊娠糖尿病观察组
正常妊娠对照组
P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9.04±0.33
5.29±0.24
<0.05
糖化血清蛋白水平(mmol/L)
382.5±18.7
237.7±15.1
<0.05
2.2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诊断早期妊娠的方法学评价
从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糖化血清蛋白的特异度、灵敏度、正确诊断指数和阳性预测值都高于糖化血红蛋白。
表3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诊断早期妊娠的方法学评价
项目
特异度(%)
灵敏度(%)
正确诊断指数
阳性预测值(%)
糖化血红蛋白
84.1
84.3
0.65
72.7
糖化血清蛋白
89.6
88.1
0.69
78.5
3.讨论
妊娠糖尿病是常见的内科合并症之一[2],孕妇血糖升高对孕妇的妊娠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医院要求孕妇在接受产检的同时也接受血糖检查,以尽早发现和治疗妊娠糖尿病,防止妊娠糖尿病造成严重后果。传统检测血糖的方法为检测孕妇在空腹状态时的血糖含量,或者检测孕妇餐后2-3小时内的血糖指标。虽然传统的检测方法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这种检测方法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情绪等外界因素,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存在与孕妇实际血糖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误差,造成误诊或漏诊。
而通过检查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可以提高早期妊娠糖尿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几率。有研究表明[3],如果孕妇的血糖水平变化最大,日变化可达36%以上,糖化血红蛋白次之,变化在6%左右,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变化幅度最小,变化在4%左右当孕妇处于高血糖状态,孕妇血清中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会产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并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以稳定地存在人体血液的血清中,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不受而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的检测结果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在本次研究中,妊娠糖尿病观察组孕妇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孕妇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正常妊娠孕妇和妊娠糖尿病孕妇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妊娠糖尿病的指标。糖化血清蛋白的方法学评价指标都高于糖化血红蛋白,表明糖化血清蛋白早期诊断妊娠糖尿病的可靠性更高。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妊娠糖尿病,糖化血清蛋白用于早期诊断妊娠糖尿病的可靠性高于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谢则金,王厚照,黄璐,黄幼芳.妊娠糖尿病患者C-P、HbAlc和hs-CRP的改变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07(05):252-253.
篇6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不可逆反应的产物,它不会受到暂时性血糖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对于高血糖,尤其是血糖波动比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属于长期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患者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能够反映其在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水平的病情控制程度。
1 糖化血红蛋白的来源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不可逆反应的产物,而HbA1c结构较为稳定,约占糖化血红蛋白的65%左右。合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不可逆性使得它可以在患者体内蓄积,并贯穿在红细胞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同时受到红细胞葡萄糖浓度的影响,两者形成正比,所以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越高,与血红蛋白反映产生的糖化血红蛋白也就越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稳定性,准确反映患者在2、3个月时间内对血糖病情的控制情况,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
早在1968年,Rahbar就已经证实了HbA1c是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中存在的一种异常的血红蛋白,它与糖尿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已经超过了30种,可以根据性质与原理的不同类型。
2.1糖化、非糖化血红蛋白电荷的差异
2.1.1离子交换HPLC法 这种方法是当前分析检测HbA1c的标准方法,原理是依据pH7.0基础上HbA1c不带正电荷,非糖基化的HbA带正电荷,可以通过弱酸性阳离子离子交换层析将其与其他HbAlb、HbAla等区分开,同样根据这个原理目前也已经开发了专业的仪器检测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全血中的HbA1c直接进行测定,检测的结果不会受到异型血红蛋白和衍生物的影响,检测精密度很好,标本的检测速度也非常快,适合大批量标准同时进行测定。这种仪器在美国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实验研究中使用过,但是由于仪器过于昂贵,在当前我国基层医院和实验室中很难得到普及。
2.1.2电泳方法 电泳方法的原理是血红蛋白A的β链,因为发生糖基化导致所带电荷几乎消失,在电场中涌动比较缓慢,而糖化血红蛋白显示为红色,因此电泳结束以后可以直接通过对比颜色或是扫描的方式得到糖化血红蛋白占Hb的比例。采用毛细管电泳对HbA1c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它不会受到糖化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影响。电泳方法使用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简单且快捷,但是当前并没有实现商品化价值,仪器也比较昂贵。
2.1.3等电聚焦方法 这种方法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是通过在凝胶上形成一个由正极到负极递增的pH梯度,溶血液中各组分成的HbA、HbC、HbF等移动到各自的等电点pH位置上,从而形成相对集中的带条,分离的效果比常规的电泳方式要好得多,会由于成分不同而经过精密光密度仪扫描处理以后做精确的定量。这种方法不会受到太多干扰物的影响,检测的效果比较好,但是仪器的价格比较高,也很难在基层单位的常规检测中得到很好的普及。
2.1.4微柱法 每组的电荷性质与数量都不相同,与离子交换剂的交换吸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这种性质就成为了微柱法所采用的原理。当前在国外的很多公司都采用这种产品,它可以全自动分离血红蛋白的变异体与亚型,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同时可以自动扣除各种干扰物质的作用,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价格上也比较便宜,满足了很多基层医院使用的条件。但是手工微柱进行操作容易产生误差,重复性也不够好,且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
2.2血红蛋白上糖化基团结构的特点
2.2.1亲和层析法 该方法采用硼酸能够可逆结合含有顺位二醇基的化合物特性,血红蛋白在发生糖化反应之后,因为结合的葡萄糖含有顺位二醇基,硼酸能够与糖化血红蛋白相结合,没有糖化的血红蛋白就不能与其结合而被洗脱流出柱子,再采用较高浓度的含顺位二醇基复合物或者是葡萄糖溶液将其结合到柱子上的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洗脱出来,成功分离。其优势是不会受到异常Hb的影响,操作比较简单和快捷,而且密度高,价格优惠。因为血液中存在的糖类都能与血红蛋白发生作用从而相结合,所以最后测定出来的结果不是单一HbA1c含量,而是样品中所有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在长期的研究实验中,其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等方法测定上结果都与高度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检测的结果对糖尿病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准确,是理想的检测指标。
2.2.2酶法 酶法是利用果糖基反应的特点,能够特异性作用于糖基化小肽,于是产生H2O2,再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与之结合反应出色原先色。这一原理的利用,血液样品中的血红蛋白会先被蛋白酶水解,产生糖基化的小肽在辣根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会与特定的色原产生显色反应。这种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方便,不会受到变异血红蛋白的影响,同时还能应用与自动生化分析仪,重复性与特异性都非常好。此外,利用酶法还能直接对样品HbA1c的百分含量进行测定,与其他方法相比,减少了测定样品血红蛋白总量的步骤,与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有良好的相关性。
2.3抗原抗体反应
2.3.1免疫比浊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反应,抗HbA1c的多克隆抗体或是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对HbA1cβ链N-末端最后4-6个氨基酸进行识别,对样品中HbA1c含量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最后通过计算得出HbA1c占红蛋白的百分数。其优势在于花费的时间较短,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重复性较好,缺点是容易受到黄疸等样本因素的影响,在抗交叉污染方面较差,线性范围也比较小。此外,还发现变异血红蛋白会对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比较多。
2.3.2胶乳凝集法 胶乳凝集法是一种间接凝集的试验,因为胶乳可以吸附蛋白分子,所以样品的总血红蛋白以及HbA1c都可以被胶乳非特异性吸附,在加入HbA1c特异性单抗以后,因为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凝集。通过测定透射吸光度始终的变化反映出凝集量,通过标准曲线对其进行定量。其优势在于特异性比较强,重复性也比较好,进行的时间较短,而且还可以将其与自动化分析仪结合进行批量检测。但是缺点就是测定的结果容易受到样品中如三酰甘油、葡萄糖或是胆红素物质的干扰等。
2.3.3离子捕获法 离子捕获法也可以说成是化学发光法,糖化血红蛋白与相对应的抗体结合以后会以荧光标志物通过带负电的多聚阴离子复合物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纤维表面,再通过多次的清洗,对其荧光前后的强度变化情况进行测定,于是测定出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该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单,重复性好,并且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通过与自动化仪器的完美结合,在检测批量标准的应用中使用非常普遍。
2.4免疫传染器法 免疫传染器法的原理是结合场效应管传感器和免疫检测,先将抗体固定在电极的表面,电极放入到处理过的血清当中,表面固定的抗体特异性结合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或是血红蛋白形成抗体或抗原复合物,使得电极表面界面的形势发生改变,于是引起场效应管阈值电压产生变化,等到测出糖化血红蛋白或者是血红蛋白的浓度和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成正比关系以后,检测得到实现。其优点是体积较小,响应很快,操作比较简单,灵敏度高,其应用的前景被看好。
2.5床边检测 床边检测在当前国内的使用中可用于POCT,并成为它的标准定量方法,包括根据硼酸和HbA1c亲和性相结合的原理,也就是硼酸特异性与HbA1c结合后呈现蓝色,而那些没有进行糖化反应的血红蛋白则不能与之结合且呈现红色,根据两种复合物光强度不同的情况就可以对HbA1c定量。另外一种则是根据免疫反应原理利用荧光分析仪对含有HbA1c荧光染料分子斑点进行检测以后换算成HbA1c的百分含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床边检测,使用便捷且速度较快,但是在准确度与精密度方面与其他的方法相比较差。
3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从精度上选择,HPLC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试验的条件比较高,且仪器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普遍使用的可能性不大。而目前我国采用比较多的方法是手工微柱法,但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误差。因此,要找到最为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早在2010年NGSP的评价报道中,出现了8款POCT的产品,这8款中有2款通过了最终的评价。因此必须结合国内外的精华,使得研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一定的可比性,才能有助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使用价值的挖掘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彩文,李永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J].轻工科技,2014,11(12).
[2]李丽娟.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筛查及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13,12(01).
[3]胡进访.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学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12(13).
[4]王丽娟,李玉凤.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刊,2013,8(01).
[5]陈富,梁艺华.两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比对和偏倚评估[J].实用医学杂志,2013,11(02).
[6]蔡玉,温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1(30).
[7]吴迪梅,杨萍.血糖、糖化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15).
[8]王淑霞.变异血红蛋白对糖化血红蛋白两种检测方法的干扰[J].中国医药科学,2015,4(15).
[9]王中东.探讨两种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相关性[J].社区医学杂志,2015,11(09).
[10]唐世博,曹利民.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1,11(28).
[11]秦艳萍.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2(09).
[12]吴海平.2家公司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比对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3(11).
[13]赵锐,吴丽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5).
[14]吴媛媛.糖化血红蛋白在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新世界,2015,3(21).
[15]卢玲玲.糖化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J].中国现代医生,2015,10(15).
[16]李碧,雷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及常用方法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5(3).
[17]王莹.浅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诊断方面的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5).
[18]赵翠玲.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刊,2013,8(01).
[19]张民.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4(30).
篇7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28-03
Analysis of HbA1c level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for community diabetic patients
YANG Chun-feng, LIU Wen-bin, MA Xiao-feng, QU Lina, ZHANG Ming, XUE Wen-h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Wujiaochang Tow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Objective:To learn the control status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 communities of shanghai, and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iabetes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Method: Selecting the diagnos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from community, Measuring the height, body weight, blood pressure,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Testing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s, and HbA1c etc.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level of HbA1c as group A (HbA1c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HbA1c;Community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成为了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糖尿病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引起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慢性病变,导致并发症的产生,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降低人们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的死亡。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浓度稳定,不受瞬时血糖的影响,可清楚的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评价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1]。为了解上海市五角场镇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我们采用问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调查,并分析可能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在2009年8月-2010年7月上海五角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676人为研究对象。依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将HbA1c<7.0%的分为A组569人,HbA1c≥7.0%分为B组107人。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师按统一的标准和询问方式按《上海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调查,由项目办公室进行二级质量控制,随机抽查5.00%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复核。调查表内容包括基础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疾病资料(疾病确诊时间及医院类型、治疗措施、疾病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烟酒嗜好、体力活动及卫生知识水平等)、体检资料(体重、身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测包括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其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脂测定均使用日本AU2640 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
1.3 统计分析
采用SAS 9.1.3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表示,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可能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收集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676人,其中男280人,占41.42%;女396人,占58.57%。纳入A组患者569人,占84.17%,其中男234人、女335人,平均年龄(57.413.9)岁,纳入B组患者107人,占15.82%,其中男46人,女61人,平均年龄(62.710.5)岁。
2.2 两组患者各项检查指标比较
A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TG、TC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性别、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平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糖化血红蛋白影响因素分析
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A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BMI、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和HDL-C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影响,相关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空腹血糖、OGTT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或其他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催化反应的产物,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会相对增高,可反映8~12周总的血糖水平,该指标作为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监测指标已被临床广泛应用[3],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已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0%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我国由于HbA1c资料不足、测定标准化程度不够等原因,尚未纳入中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多个大型循证医学研究(如UKPDS、DCCT等)证明HbA1c降至7.00%,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就明显降低,HbA1c进一步降低可能对微血管病变有益处,但低血糖甚至死亡的风险增加,故本研究以HbA1c 7.00%做为分组标准。
本研究表明A、B两组间年龄、BMI、腰臀比、收缩压、空腹血糖、OGTT、TG、TC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bA1c与年龄、BMI、腰臀比、收缩压、空腹及餐后2h血糖、TG、TC等因素密切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组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受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OGTT和HDLC的影响,相关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受到空腹血糖和OGTT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遗传及环境因素等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征。洪忻等研究提示: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臀围比值(WHR)和腰围/身高比值(WHtR)的增加均能提升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5]。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HbA1c每增加1.00%,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率就增加15.00%~18.00%,死亡率增加20.00%~30.00%,降低HbA1c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6]。控制好血糖及HbA1c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眼病减少70.00%,糖尿病肾病减少50.00%,神经系统疾病减少60.00%,HbA1c可直接影响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7]。吕玉洁等提出,HbA1c与血糖、血脂之间存在关联性,定期检测HbA1c对2型糖尿病的长期稳定控制有重要意义[8]。因此,HbA1c可以作为血糖控制情况、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的主要监测指标。
本研究提示:糖尿病防治应从体重、血压、血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社区卫生服务在糖尿病患者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医患互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即使代谢指标未能全部达标,但代谢水平的降低对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仍有益处[9]。所以加强宣传教育,帮助社区人群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地区饮食、卫生等社区特色的健教处方,有效控制可能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因素,将会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acks DB, Bruns DE, Goldstein DE, et a1.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laboratory analysi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Chem, 2002, 48(3): 436-472.
[2]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M]. 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778.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on.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 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 p 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eabetes mellitus[J]. Conn Med, 1991, 55(11): 625-629.
[4] 庄宁, 张建东, 高丽娟, 等. 北京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相关因素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 2011, 21(2): 34-36.
[5] 洪忻, 李解权, 梁亚琼, 等. 成年人体质指数及相关指标与2型糖尿病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9): 1109-1111.
[6] Khaw KT, Wareham N, Bingham S, et al. Association of HbA1c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adults: the European p 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in Norfolk [J]. Ann Intern Med, 2004, 141(6): 413-420.
[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 [J]. Diabetes Care, 2010, 33 (Suppl1): S11-S61.
[8] 吕玉洁, 张楠, 孙飞, 等. 北京崔各庄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4A): 1081-1083.
篇8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筛查;ROC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1(a)-0086-04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glycated hemoglobin for screening of diabetes mellitus
CHANG Ruijie1 ZHAO Ying1 LUO Huili2
1.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aihe Hospital of Shiyan City,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Shiy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for screening of diabetes mellitus (DM) among the high risk of DM population. Methods The 586 enrolled subjects taken physical examination or out-patient screening in Taihe Hospital of Shiyan C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received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and the level of HbA1c, fast plasma glucose (FPG), 2 h plasma glucose (2 h PG), cholesterol (TC), triglyceride (TG),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were determined. The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into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NGT) group,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group,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group (IFG) group, IFG combined IGT group and DM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GTT results. The optimal cut-points of HbA1c and FPG in diagnosis of DM were acquired using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curve) and the effect of diagnosis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optimal cut-point of HbA1c for diagnosing DM was 6.32%,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93.3%, specificity of 90.7%. The ROC curve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HbA1c was 0.914 (95%CI: 0.872-0.935). The optimal cut-point of FPG for diagnosing DM was 6.95 mmol/L,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91.8%, specificity of 89.2%. The ROC curve showed that the AUC of FPG was 0.906 (95%CI: 0.854-0.94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accuracy of DM diagnosis was observed between HbA1c and FPG (Z = 1.55, P > 0.05). Conclusion The optimal cut-point of HbA1c for diagnosing DM is 6.32% and the value of HbA1c is important. The diet and lifestyl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study and the previous reports. It is necessary to collect the large samples to define the optimal cut-poin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Key words] Glycated hemoglobin;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ROC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临床特征,发病率呈增长趋势。DM可增加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率,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降低受试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1-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调节受损(IGR)和DM的金标准,由于操作繁琐而不适用于大规模群体的筛查;传统的血糖检测只能反映采样时的血糖水平,且易受情绪、药物、食物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美国DM协会(ADA)推荐DM的诊断标准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4],HbA1c是体现血糖平均水平和DM控制情况的重要检测指标,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讨HbA1c在DM筛查中的应用,为预防DM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供治疗决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和分析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来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体检或门诊筛查DM的高危人群586例,其中男320例,女266例,年龄34~80岁,平均(56.2±17.8)岁。入选受试者既往均未进行任何降糖治疗,排除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所有受试者检查指标包括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和2 h血糖(2 h PG)等,记录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术前向受试者及家属解释研究并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根据1999年WHO公布的DM诊断标准[5-6],以OGTT为DM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五组:①糖耐量正常(NGT)组:FPG
表1 五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注:NGT:糖耐量正常;IGT:糖耐量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DM:糖尿病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于空腹12 h后清晨采集静脉血5 mL于真空采血管中,分离血清,用作FPG、TC、TG、LDL-C和HDL-C测定,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7]。另采集静脉血2 mI,于EDTA-K采血管中,抗凝管中轻轻摇匀,用作HbA1c测定,采用美国PRIMUS PDQ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空腹行OGTT,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取静脉血测定2 h PG和HbA1c。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FPG和HbA1c分别诊断DM的最佳临界值和曲线下面积(AUC)。HbA1c和FPG的DM诊断准确度采用等效性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比较
五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显示,DM组的FPG、2 h PG、HbA1c和TG显著高于其他组,五组FPG和2 h PG水平依次均为NGT组
2.2 HbA1c和FPG诊断DM的最佳临界值
以NGT、IGT、IFG和IFG+IGT等非DM组为对照组,绘制ROC曲线并分析,结果表明,HbA1c诊断DM的最佳临界值为6.32%,ROC AUC为0.914(95%CI:0.872~0.935),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0.7%,阳性似然比为3.06,阴性似然比为0.08;FPG诊断DM的最佳临界值为6.95 mmol/L,ROC AUC为0.906(95%CI:0.854~0.942),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89.3%,阳性似然比为4.78,阴性似然比为0.15。结果表明,HbA1c对DM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等效性检验表明,HbA1c和FPG的DM诊断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55,P > 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堰市的肥胖率、高血压和DM的发生率逐渐升高,IGR是任何类型DM的前期状态,包括IFG、IGT和IFG合并IGT。单纯测定FPG容易使绝大多数的DM前期患者漏诊;OGTT灵敏度和检出率高,是诊断DM的主要检测项目,但其操作繁琐,且需要患者至少空腹8 h。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糖基化部分,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具有连续、缓慢和不可逆的特点,其水平和形成速度主要取决于葡萄糖的浓度,葡萄糖浓度越高,HbA1c水平越高。红细胞的正常寿命约为4个月,HbA1c水平不仅可以反映受试者前4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可以体现机体糖代谢状态[8]。与单纯测定血糖水平相比,具有不受饮食、降糖药物或生活方式影响、检测方法快速、重复性好、患者依从性好的优点,是血糖水平判断、DM筛查和DM治疗的关键指标。此外,HbA1c与DM慢性并发症具有密切的关系,如DM早期肾损害、周围神经病变、体内尿酸水平的变化等等[2-3]。尽管ADA推荐DM诊断标准为HbA1c>6.5%,但是在我国没有HbA1c用于诊断、筛查DM的标准,已有的文献报道中关于DM诊断的最佳临界值相差较大[9-10],因此,应根据当地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建立符合实情的最佳切点,评估其在DM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尽管目前公认的DM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OGTT,但是在实际临床筛查中,OGTT由于其繁琐的操作而使用率低,大部分高危人群还是采用随机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的方法,其敏感性显著低于OGTT。HbA1c由于其采血时间的任意性、患者无须空腹、不受短期生活方式及饮食的影响且准确反映了过去数月的长期血糖水平等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bA1c还可以为诊断和预防DM并发症提供依据。HbA1c值存在种族差异,其诊断DM的最佳切点各不相同,如美国的最佳诊断切点为6.5%,加拿大的DM最佳诊断切点为5.9%,且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存在较大差异[11-12];国内研究表明不同省份的最佳诊断切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当地人群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体质进行特定的最佳诊断切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诊断DM的同时可以预测并发症风险。
本研究选择的人群为DM高危人群,入选标准包括有DM家族史、肥胖且BMI≥24 kg/m2,空腹血糖≥6.1 mmol/L,伴有高血压或血脂代谢紊乱等,且所有受检者均未进行DM诊断,未服用降糖药物或进行饮食控制等。结果表明,HbA1c对DM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最佳临界值为6.32%,ROC AUC为0.914(95%CI:0.872~0.935),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0.7%,这与报道的高原藏族DM最佳切点6.5%、上海人群最佳切点6.3%、北京人群最佳切点6.0%等具有一定的差异[11-14],分析原因可能与人群的活动、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关。但是,HbA1c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太适用,比如对DM前期状态受试者的诊断,仍需进行OGTT进行确诊;新诊断为DM的患者进行初步降糖治疗,血糖水平波动较大,DM患者住院期间降糖临床疗效的临床监测指标,妊娠不同阶段的血糖水平变化,仍需测定血糖水平确定治疗方案[15-19]。本文还研究了FPG诊断DM的最佳临界值为6.95 mmol/L,ROC AUC为0.906(95%CI:0.854~0.942),等效性检验表明,HbA1c和FPG的DM诊断准确度没有显著性差异(Z = 1.55,P > 0.05),说明临床上可用HbA1c进行DM诊断,与FPG具有类似的诊断价值和意义,为临床医生进行DM的早期诊断及诊断效率提供了新的补充方法。
综上所述,HbA1c≥6.32%可作为本地区DM诊断切点,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不是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故仍需对大样本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HbA1c对湖北省DM高危人群的诊断最佳切点和灵敏度。在临床DM筛查和治疗中,应充分发挥测定HbA1c和FPG水平的意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DM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宪飞,谈昀,叶维莉,等.ROC曲线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 28(2):101-103.
[2] 王志贤,杨红.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β2微球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0,9(3):21-22.
[3] 刘伟,潘庆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63.
[4] 吕雪梅,高S,邬云红,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中国藏族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8):686-688.
[5] 彭湘杭,杨锐,艾雅琴,等.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7):863-865.
[6] 郑维聪.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尿酸变化[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9-63.
[7] 蓝陆地,黄庆远,韦敏宁,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9):1710-1711.
[8] 郭莉,郭慧淑,刘越坚,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920-921.
[9] Zhou X,Pang Z,Gao W,et al. Performance of an A1c and fasting capillary blood glucose test for screening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defined by a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n Qingdao,China [J]. Diabetes Care,2010,33(3):545-550.
[10] Bao Y,Ma X,Li H,et al. Glycated hemoglobin A1c for diagnosing diabetes in Chinese population,cross 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 BMJ,2010,3(40):2249-2253.
[11] 包玉倩,贾伟平.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糖尿病中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5):367-369.
[12] 张震,李军,李思源,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筛查和诊断糖尿病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1590-1592.
[13] 田慧,李春霖,方福生,等.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切点的横断面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5):375-380.
[14] 夏素琴.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标准的初步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5):1221-1222.
[15] 王德志.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74.
[16] 屈振东,徐坚.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73-75.
[17] 朱亚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2, 50(14):53-54.
[18] 王静,刘海东.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3):132-133.
篇9
对于用口服药物治疗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7%的患者,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应尽早开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也可以使用二联或三联药物,但是从疗效看,启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最有效的。
但是,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给予基础胰岛素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为何如此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部分血红蛋白(即血色素)的结合物。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90~120天。在这120天里,部分血红蛋白不断地与葡萄糖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且不受血糖浓度、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影响。并且这部分血红蛋白一旦与糖结合,就不再分离,只有当红细胞破坏才能消失。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真实地反映检测前90~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过去二十年间,糖化血红蛋白不但被视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还与慢性微血管病变甚至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相关。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到目前仍是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国家糖尿病协会明确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世界上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不少于30种,但由于参照物仍是从人红细胞中提取的糖化血红蛋白混合物,所以其表述仍是被糖基化的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正常糖化血红蛋白为4%~6%。
糖化血红蛋白高有什么危害
糖化血红蛋白在血液中含量过高会影响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并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病变。它还会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从而诱发肾病,使眼球晶体被糖化导致白内障,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引起足部病变等。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会明显增加,如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足部溃疡和截肢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每减少1%,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就会减少37%,心肌梗死发生率减少14%,死亡率就会减少21%。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意义
1.评价血糖总体控制情况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控制标准为小于6.5%,我国糖尿病指南建议控制在6.5%以下。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7%时,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大于8%,则意味着要采取强化措施控制血糖。
2.发现存在的问题由于血糖常随饮食、运动、情绪、药物等因素影响而波动。如果患者经常监测血糖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
3.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比如某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均在6%~7%,而最近一次为8.2%,这表明以往的治疗方案已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需要重新调整。
基础胰岛素注射与生活方式干预
TULIP,是一项为期9个月的国际多中心研究,首次评估了糖化血红蛋白接近目标值(7%~8%)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起始胰岛素治疗的益处。共有215位年龄为40~75岁、身高、体重指数(BMI)24~35 千克/米2、 糖化血红蛋白7%~8%,且接受最大剂量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治疗≥2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了这次研究。
患者随机接受甘精胰岛素或强化生活干预治疗。甘精胰岛素组每晚注射1次,逐渐增加剂量至空腹毛细血管血糖水平达到3.9~5.6 毫摩尔/升。结果显示,66%的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患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 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7%~8%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现有治疗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可比生活方式干预更好地改善血糖控制;②甘精胰岛素使更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达标方面显示出明显益处,且低血糖发生率低;③TULIP研究为血糖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理论依据,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
选择甘精胰岛素的理由
之所以选择甘精胰岛素,是因为:1.它是唯一无明显峰值的每日注射一次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意味着在1天24小时内胰岛素以相对稳定的速度释放入血;2.它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可以持续释放并吸收入人体,因此可持续24小时平稳降低基础血糖水平;3.在身体任何部位注射,它均可相似地持续吸收和释放胰岛素。
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可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避免黎明低血糖的发生,有效地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
新型笔装置,使用更便捷
日前,一种全新的预填充甘精胰岛素注射笔装置――来得时预填充SoloSTAR在上海和北京也已经上市了,它具有种种优点:有一个完全新型的驱动装置,把注射阻力至少降低了31%,对于因糖尿病而手指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来说,使用更方便;精确的剂量,单次注射从1到80个单位,消除了患者自我治疗时面对的最大剂量障碍;精细的针头使注射无痛感。在澳大利亚,它已经被中、重度视觉或操作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以及青少年、老年糖尿病患者欣然接受,其他糖尿病患者对这种注射笔也很满意。现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可以亲身体验这种预填充胰岛素注射装置带来的轻松和便捷了。
而且,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除了可提高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外,比通常预想的更容易实现节约费用的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
篇10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DR 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高,病程15 年或更长的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98%,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在失明的糖尿病患者中极大部分是DR引起。为了探讨HbA1c、FBG、PBG2h与DR的关系,我们对15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HbA1c、FBG、PBG2h水平测定并作眼底检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2年11月至2008年2月本院住院的158例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作眼底检测以确定有无DR并进行分组:DR 组75 例,男性35 例,女性40 例;NDR组83 例,男性45 例,女性38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9±9)岁。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受试者禁食12h后,清晨空腹采血,抽取FBG、HbA1c血样;正常早餐2小时后抽取PBG2h血样。FBG、PBG2h血样用3000r10分钟分离血清,用血清测定;HbA1c血样用2000r 2分钟分离血浆,用红细胞测定。所有测定在4小时内完成。
1.2.2 仪器及试剂 试剂、校准品、质控品均为罗氏公司原装进口;仪器为罗氏模块型血清工作站。
1.2.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均数(±s)表示,采用组内t检验。
2 结果
HbA1c、FBG、PBG 2h与DR的关系见表1。从表可见,HbA1c、FBG、PBG2h值DR组较NDR组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HbA1c、FBG、PBG检测结果(略)
3 讨论
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1]。有报道其发生率一般为30%~60%。DR的发生原因虽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深入到微循环水平,强调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本质,即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微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有报道DR发生可能与糖尿病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糖引起的生化异常和内分泌代谢障碍 3 个方面有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糖尿病血液出现“ 四高二低” 的微血管紊乱(四高:高凝、高黏、高聚、高浓度;二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溶酶功能降低),易于血瘀和形成血栓,造成了血管堵塞,血流停滞,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硬性渗出(硬性渗出为黄白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散在小点)和软性渗出(软性渗出为棉絮状物)的发生,包括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变厚、外膜细胞丧失、微动脉瘤形成、血管反应性降低或丧失,最终导致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高血糖引起的生化改变:由于长期高血糖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糖基化蛋白质分子与未被糖化的分子互相结合交联,使分子不断加大,进一步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中,这种反应多发生在那些半寿期较长的蛋白质分子上,如胶原蛋白、晶体蛋白、髓鞘蛋白和弹性硬蛋白等,引起血管基膜增厚、晶体浑浊等病理变化[2]。另外当血糖高水平时,晶体和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外膜细胞都可通过山梨醇途径,使葡萄糖转为山梨醇,糖尿病患者晶体中聚集的山梨醇使晶体发生渗透性改变而形成白内障;内分泌代谢障碍:生长激素可通过增加血栓形成,改变大动脉和小动脉壁成分而导致毛细血管阻塞。总之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高黏滞性、血小板高聚集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等可能使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缺血导致新生血管生成,进一步加剧眼底出血甚至是玻璃体出血中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DR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3]。人们常用检测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来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4],但由于血糖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饮食、药物及采血时间等,它只能反映当时患者血糖水平。目前常用HbA1c来评价血糖控制情况。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1和HbA0。而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约占80%,它是萄萄糖与HbA的β链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 d)和该时期内血糖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可反映患者抽血前6周~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血浆葡萄糖转变为糖化Hb与时间有关,血糖浓度急剧变化后,在起初两个月HbA1c的变化速度很快,在3个月之后则进入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本研究中检测的HbA1c、FBG、PBG2h水平DR组明显高于NDR组 (P<0.01)。HbA1c、FBG、PBG2h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DR的指标,三者结合更有助于DR的发现。不足之处是由于HbA1c的形成与红细胞的寿命有关,在有溶血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时以及近期内大量失血,新生红细胞大量产生都会使HbA1c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 Heman.Eyedisease and nepropathy in NIDDM Diabetes Care, 1990,13(S2):24
[2]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